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政治评论文章怎么写

政治评论文章怎么写

发布时间:

政治评论文章怎么写

跟答分析说明题差不多,分点分层次,有结构就差不多了。

写时评不同于网友议论,时评有两大目的,即导民和咨政。导民,即是把事件的真相、意义说给群众听,咨政,即是为政府决策人士提出解决的方法和方式。 这就要求,时评务必冷静、深刻。   有些人认为,时评要快,要不然别人就不能用了,就赚不到米了。还有人认为,时评不辛辣,不浮躁就没有人看了。 窃以为此言差矣。   如果把时评定位为赚稿费,所写出的文章势必千篇一律,毫无建树。偶有一独到观点,也只能是言不及要害,语不中视听,做不到时评大家风范。   如果把时评定位为辛辣之言,浮躁之词,那则从根本上错了。时评是要引导民意,擦亮人民的眼睛,而不是顺从读者的品位。从这个角度时评的艰巨目的更应是改造人的思想,而不是屈从现状。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时评作者与“民”的不同之处在于,时评文章占用的是舆论的工具,这就要求必须来自“民”而高于民,如果没有独到并能让人接受的新观点,时评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势必沦为哗众取宠之言。   正如楼上所言,作者应该站在建设政治文明社会立场,并把自已观点与社会进步结合。这实际上也是在下的观点之二——咨政。   总而言之,时评的根本目的是推动社会进步,在这个风向标下,时评人就要做一个负责任的时评人,要对时评负责,对社会进步负责,而不仅仅是局限于“小我”的满足之中。

回答 你好呀 一、转变观念 时政新闻也要与时俱进。 首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背景要求时政报道更多地关注经济话题; 其次,时政新闻要力求和广大读者“发生关系”,找出和读者有关的新闻要素。 再次,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也要求媒体根据受众需求的变化,提供更专业、更深入、服务性更强的时政报道。 二、采用“华尔街日报体” 时政新闻也要社会化,硬新闻要软化,要追求角度独特。 “华尔街日报体”是《华尔街日报》常用的一种新闻写作方式。多运用在非事件性新闻报道与写作中,以引人入胜、趣味盎然的人物或故事开头,再自然过渡,层层递进,如同剥笋般逐步地把所要交待的新闻主题和盘托出,最后又呼应开头,回以开头时的人物身上。写作步骤与结构是: 第一步:开头(一个生动活泼的故事) 第二步:过渡(承小故事启大主题) 第三步:展开(集中力量深化主题) 第四步:结尾(回应开头故事作总结或升华)。 实际上,“华尔街日报体”的精髓是以写故事的手法来写新闻,将一些枯燥、干瘪、索然无味的硬新闻,写成有较强可读性、易读性和趣味性的软新闻。而它的结构又很像中国文论中的“凤头、猪肚、豹尾”的主张,讲究文章的起、承、转、合。 在非事件性新闻或深度报道的开头采用故事性描述的写作技巧,通过讲述一个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的人物故事,引出所要报道的新闻,然后逐渐展开,深化新闻主题。 三、 “华尔街日报体”值得时政记者学习的地方 1、学习它以故事带新闻的方法,增强时政新闻的可读性。 我们的记者写时政类稿件时喜欢用“记者从某某部门获悉”生硬开头,这在“华尔街日报体”是不可能的。它首先必须展示新闻事件涉及到的活生生的人物或故事,通过气氛的渲染,将人带入新闻,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人物或现场的描写实际上就像电视新闻的新闻画面一样可视。当然,要描绘这样的“新闻画面”,要求记者不是拿到材料就万事大吉,还必须深入补充采访,寻找一些与新闻相关的人和事。 2、学习它“在诗外”所做的功夫,将同题新闻做成独特新闻。 一项重要措施或一项政策法规的出台,总有其背景和原因,总要影响或将影响一些人群。我们记者的通病是,往往只关注政策条文本身的信息,不关注与政策相关联的人或故事。 “华尔街日报体”要求,信息不能太单一,传播不能太赤裸,必须尽可能占有丰富的信息。我们看“华尔街日报体”的新闻,它一般是通过大量生动丰富的“关联信息”(与新闻主题密切相关的信息、人物故事)来深化新闻“主信息”(主题)的,读起来让人觉得丰富多彩,避免了时政新闻的干瘪枯燥。而这些“关联信息”的采集,恰恰容易是独家的,恰恰体现了华尔街日报记者的功夫,与别人不一样的独到之处。可以说,没有这些“关联信息”,就没有“华尔街日报体”,同样,没有新闻发布会和文件材料以外深入仔细采访到的独家“关联信息”,就不会有独家新闻。这就要求记者在跑机关时,不仅仅是拿材料,参加会议 还要做一些后续采访工作。对于一项重大新闻可能涉及到或已经影响到的人和人群,记者必须再深入采访,从死材料以外再寻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鲜活故事。我们现在的一些记者缺乏的就是自我寻找,习惯于现成的材料。仅仅靠文件材料,是绝对写不出独特的新闻来的。 3、学习它选择角度的独到之处,将硬新闻软化为社会新闻。 “一千人死亡是个数据,一个人死亡是一场悲剧”。 任何新闻事件都是由部分和细节构成的,记者就是要善于从寻找和选择最具表现力、最为人关注的细节。我赞同这样一句话,新闻是一种选择的艺术。面对同一新闻,不同的记者认知深度和选材角度的不同,反映在报道中必然不一样。 “华尔街日报体”主张以讲故事的形式来写新闻,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故事主角,是记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次要考虑选取人物一系列故事和语言中最典型的事和最典型的语言,为所要表达的主题服务。在很多情况下,“华尔街日报体”新闻故事中的主角不是官员,而是低层平民。一般是以普通人的视角切入主题,写他们的感受和变化,使得大主题的新闻更具亲和力和贴近性。我们说“为老百姓办,给老百姓看”,如果我们的记者跑完机关就收兵,不深入基层,不从普通人的角度写来自机关的新闻 又怎样体现我们的贴近性呢? 四、写时政新闻,这些要素不能忽视 1、找出时政新闻中体现领导亲民、爱民、具有亲和力的要素; 2、找出时政新闻中与受众有关的要素。 五、新闻是一种选择的艺术 第一,对象的选择。你要采访什么、报道什么,当然要选择。选择的标准四个字:好看、有用。 第二,角度的选择。角度也就是立意。“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切入角度体现着不同的取舍和写作意图。报道所选的角度要做到立意新、题材新、表现手法新。 第三,结构的选择。结构就是“谋篇布局”,是指对材料的组织和安排的方法,它是思路外在形式的表现。文章结构的基本要求是:完整性、连贯性。 第四,材料的选择。主要分两项:第一,取舍。就是哪些材料要,哪些材料不要。第二,决定详略。就是哪些材料要详写,哪些材料要略写。 第五,风格的选择。在动笔写作之前必须考虑这篇文章用什么样的风格、文体来写。有时候因为文体、风格不对,整篇文章写出来会很别扭。 更多33条 

好的

复旦政治学评论文章怎么写好写

政治与法律评论文章怎么写好写

先列举事件,下一段结合课本原理解释

1,点评评论是针对现实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直接发表意见,阐述观点,表明态度的体裁。与其他言论一样,由论点,论据,论证三个要素组成,具有政策性,针对性,准确性。立意新颖,论述精当,文采斐然。2,展开话题,说说你对这件事的观点,分析这件事对社会,对人们,对自然等的影响 。3,提出建议或希望,按评论对象的内容分类,有政治评论,军事评论,经济评论,社会评论,文教评论,国际评论。4,按评论的解说型评论性质功用分类,有论,鼓舞型评论,批评型评论,论战型评论等。5,按评论写作论述的角度分类,有立论性评论,驳论性评论,阐述性评论,解释性评论,提示性评论。6,按评论的形式分类,有社论,编辑文章,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思想评论,专栏评论,新闻述评,论文,漫谈,专论,杂感等。7,要注重针对性。需要文明回答的主要思想,解决的实际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通过具体的科学的分析,实事求是地给予说明,回答和指导。8,论点要新鲜。就一篇评论而言,论点是观点。是灵魂。论点不新鲜,或者和报纸上或网络上发表过的相雷同,读者看了开头就兴味索然,不想看下去了。9,论据要有典型性,具有说服力。评论的论据,就是用来阐明论点的事实和有关材料。论据,既是论点的依据,又是评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因此,精心挑选作为论据的事实,至关重要。10,说理要有深度。写评论,要在说理上下功夫。一篇评论,说理有无深度,往往关系到它的成败。11,其实在这种非制度化的生态中,不仅政治场上,民间社会看问题时也鲜明地带着这种痕迹,总喜欢从一种人事斗争的角度解读,旁观,评论一些东西,大家眼中都没有制度。12,显然,这是缺乏法治尊重的表现,而是人治观在起作用。正是在人治观下,一个个公共部门不是承担某种公共职能的实体,而成了某些领导的地盘:用权力划出一个势力范围,这是我的地盘,其他人不得涉足和干预,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复旦政治学评论文章怎么写的

注意言辞 要和谐

评论文,顾名思义,是对一段论证的评论。陈述一个论证,要求对这一论证作出评论.评论的内容根据试题的内容自己决定,可能但不一定包括:论证在概念界定上是否清楚;论证方法是否正确;论据是否成立;论据是否足以支持结论;有无支持结论的更为有力的论据;推理有无错误或漏洞;论证的成立是否需要另外的条件;有无另外的解释反对或削弱该论证,作何种修改可以使论证更为有力等。如果真要写出有内涵的评论文章需要以下几点:第一:评论文章需要一定知识这点很重要,评论文章不是胡思乱想出来的,每天去关注你所喜欢的领域是必不可少的,有了新闻你才有话题的评论,才能使你对某件事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但光 看新闻还是不够,你应该还需要一点点基本的文字表达能力。第二:写作文要“总—分—总”这是通过的文字表达方式,写一篇评论文章常用的思路和写作文一样,都是由(总—分—总)这样的套路来写作的。大体路子是,开篇的(总):引用或描述某一件 事。(分):对这件事进行拆分,用各种观点,尤其是自己的观点来进行描述、佐证。(总):也就是文章最后的总结,发表些个人感悟、总结、猜想等等。第三:要有自己的观点我看过很多博客直接引用了一段视频,放在博客里,没有说明。有些有说明的就直接说:这是我很喜欢的一段视频,大家来看看啊。除非你是老徐,不然没人会在意 你的喜好。这是我最忌讳的文章,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我还不如看新闻联播。第四:用心去写关于第四点我没啥可说的,到底用没用心去写,读一遍就大伙就明白了。

复旦政治学评论文章怎么写好

怎样写好时评写作指导  时评类文章革故鼎新,针砭时弊,激浊扬清,观点鲜明,嬉笑怒骂,语言辛辣,讲出了老百姓的心里话,所以深受读者喜爱。作为中学生,学写时评,不仅能开阔眼界,训练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思辨能力,还能积累素材,为今后写好议论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中学生如何学写时评呢?  首先要克服畏惧心理。对热点事件,只要把自己的想法用文字表达出来,那就是时评。看看,就这么容易!  动笔之前,要学会筛选新闻。一要“新鲜”。只有选取新近发生的事件进行评说,读者才愿意看。二要有“亮点”。即所选的新闻要有与众不同之处,或是重大事件,或是稀奇古怪的事,要能吸引人。三要选自己熟悉的、有话可说的。新闻包括时政、法律、经济、民生、教育等众多领域,自己熟悉哪类知识,一般就选哪类新闻,这样才有话可说,才能说到点子上。  时评写作,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提炼观点。一般有三种思路,一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二是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三是建议式,即提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的建设性意见。追根溯源,我国最早的“时评”,大致相当于现在报纸上的“短评”或“编后”,是言论中的轻骑兵。它抓住当天报上的一则新闻,题目具体,一事一议,开门见山,长则二百来字,短则几十字。“时评”大量且集中地出现,是在1904年6月12日由狄楚青创办于上海的《时报》上。这张近代有影响的全国性日报,独树一帜地配合新闻,专设“时评”栏,每日数篇,短小灵活,驰骋自如。据复旦大学教授李良荣考证:从历史渊源上说,时评是把《史记》中每一篇传记后面的一段评论即“太史公曰”、《聊斋志异》中有些故事后面的一段评论即“异史氏曰”单独划出来,并加以改造,使之独立成篇。它十分清楚地显示出报纸文体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扬弃过程。在《时报》之前,梁启超先后在日本横滨创办并主编《清议报》、《新民丛报》,创时事短评栏目。《清议报》自第26期起,就创设了时评性的“国闻短评”专栏,一直维系到《新民丛报》,专门刊载针对当前时局或某些热点问题发表见解的短评、时评。时评除了反映社会舆论和基本民意之外,时评中常常会夹杂了许多解决问题的更好思路,它可以为政府听取民意、改进工作服务。时下,时评已成当下传媒上一种重要文体,它能包容不同观点的交锋、能承载百姓的声音、能让各种声音都有表达渠道。其红火和兴旺无疑是政治开明、社会和谐、媒体进步的表现。让我们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写出有价值的时评吧!预习·导引1、【主题探究】(1)什么是时评?提示:时评是指针对社会与时政发表评论的一种特殊的议论文(面对的是真实的情境,召唤的是真实的判断)。通常的说法,时评即时事评论,包括国际和国内。国际的姑且不论,国内的主要是关于时风的评论。所谓时风,既可以指一个时代的风气,也可以指一个时期、一时的风气。而风气,则指国风、党风、政风、官风、民风、行风、学风等等。新华社总编辑何平给“新华时评”做的定位可资参考:“顾名思义定位在‘时’上。‘时’就是时事、时势、时世、时政、时局、时弊,时评就是围绕‘时’字作文章”。按照这个定位,我们理解“时评”就是“时事评论”“时势评论”“时世评论”“时政评论”“时局评论”“时弊评论”,如果简而言之,也可以叫做“时事评论”。(2)时评的主要特征是什么?提示:时的主要特征是“评”,就是评事,就事说理,时评通常以时事为评论对象,针对着一件具体的事来评说。(3)什么是“由头”?提示:因为写时评要就事评事,所以时评需要把所评之“事”交代出来。这“事”是引发评论的缘由,所以称之为“由头”。2、【技法点击】(1)写时评的方法一要学会就事论事。就是要求旗帜鲜明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弹或赞,实话实说。写时评,最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对所评之昌”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评事可以有多种思,如评事的对错,评事的成因,反思此事的教训。评“事”以不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上,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记,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高谈阔论。二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时评,不但要写出自己怎么看,还要写出自己这些看法的依据和理由。评事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才能评得文明,才能让人心悦诚服,才能收到辨是非、明事理的效果。能把看法说清楚,又能将看法的依据和道理写深写透,这样的时评才是好时评。评者,可以评,可以争,也可以谏、可以讽、可以怨,可以嬉笑怒骂,甚至可以作楚狂之歌。它时评不应该只是新闻的延展,它的主体态度可以更宽厚一些。①叙事议论不蔓不枝。举例新颖,最后一句分析回扣中心。确定一个中心句,并阐明确定中心句的依据。②论点方面。要做到论点明确,一般有两种方式:a开门见山,开宗明义。b卒章显志,画龙点睛。只有做到论点明确,才能有的放矢。③论据方面。不去关注身边最新的时事要闻,热点的科技动态等等,论据就不新颖,就做不到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时代性(时代精神)和历史性(有新因素的历史素材)相结合,点(详写事例)和面(略写事例)相结合,叙议相结合,论据就不能为论点服务。④论证方面,论证时必须叙议结合,即结合事例进行分析。一般可以有以下几种分析方法:因果分析法,假设分析法,条件分析法,意义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辩证分析法。做到叙议结合的论证才是有力的论证。⑤语言方面。中学生议论语言处于一种“失语”状态,没有属于自己的真的语言。真的语言,应该能让人感觉到一个“鲜活”生命体存在。作为中学生这个特殊年龄阶段的群体,要有一种青春的气势,褒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⑥行文要规范。行文的规范指的是一篇文章大体上应该是第一部分是引证,也就是提出问题的部分,最好在引证部分把观点亮出来,不要再等到结尾再提。本论部分里面,应该把握几点。第一,用正面的事例来支撑观点。第二用反面的事例,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第三除了正反事例以外,要联系现在生活的实际。第四是深。我们用正例、反例,联系生活实际的情况下,要注意时评是说理文,我们要说清楚为什么,这是深层的要求,拿正例、反例和生活实际不断和中心论点挂连起来。(2)基本思路:第一步:引述材料,摆出现象。第二步: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第三步:分析论证观点。提醒: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法第四步:总结全文,提出倡议。(3)例证分析现象:近年来月饼的味儿有些变了。(重点字词“味儿”“变”)参考:中心论点是标题——月饼消费要讲文明重点分析“味儿变了”:文章结尾:回应文章开头,并根据前面的现象和论证提出两个务必:(1)勤俭节约;(2)艰苦奋斗号召。(4)几点要求①写作时评首先要明白的是:既要充满激情,又要富于理性。写时评没有激情,温吞水是不行的。充满激情,就是时评的写作要如同天然气和石油的井喷一样,而不能是温良恭俭让,或是吞吞吐吐、半推半就的,更不能是像挤牙膏、挤胶水一样地硬从软管里挤出来的。那样是写不出更写不好时评的。大凡我们写文章,尤其是写作时评一类的文章,总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中,遇到了不吐不快的人、事、物、矛盾、问题、现象等等东西。激情之外,还需有理性,需要理智的分析,理性的判断,理论的阐释,这是非常必要的。时评说到底还是讲道理的文体,属于议论文的范畴,就是要摆事实、讲道理。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否则,仅仅会抒情而不会讲道理,难免要沦为滥情,或竟变成骂街似的谩骂文章。在这里,分析说理是时评的灵魂所在。如果说“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司法上的一条准则的话,那么,时评的写作也可以说需要“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②时效性。时效是对整个新闻传播来说的。从新闻评论的传播来看,时评的时效性要求应该更高、更严一些,毋宁说常常是到了苛求的程度。新华社的许多“新华时评”也大都是随新闻事件或新闻报道而随时播发的,有的甚至还会早于新闻报道播发,以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总之,就是要求能及时、随时、即时发表评论。③针对性。就是所论何来?是冲着什么来的?是否有的放矢的问题。新华社对“新华时评”的要求是“缘事而发”“抓住新闻事件,紧扣时代脉搏”“针对性强”。人民日报对“人民时评”的追求是“紧密关注事实”“让评论与新闻如影随形”,都是说的时评要见事见物,不能无的放矢、无病呻吟,放空枪、打乱炮。课堂·内外导练话题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一篇时评。全球共同应对金融风暴美国华尔街爆发的金融危机如同海啸一般,迅速波及五湖四海。不管是同属发达国家的英国、日本、还是经济欠发达国家的非洲,都感受到了金融海啸的震撼,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成为美国金融危机的绝缘体。继美国之后,英国成为了此次金融危机的第一个直接受害者。2008年第一季度,英国人均支出大于收入,人均每月要从储蓄中拿出41英镑来弥补不足。消费者面对涨价压力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程度。在非洲,普通股民不得不压缩资本市场投资,将资金兑现以备日常之需,如物价暴涨的大米、面粉、鸡蛋等物品。和美国经济联系紧密的印度也难逃池鱼之殃。印度有些地方的警方甚至已经开始监视湖泊、运河等地,以免投资失利者自杀。日本东京股市225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在10月8日下午跌至48点,与去年同期相比,几乎缩水一半。中心正在迁移至欧洲大陆的华尔街“金融飓风”持续升级,冰岛成为受到本轮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国家。冰岛银行的债务已攀升至该国经济的约12倍,市场担心信贷危机会严重冲击该国银行,导致冰岛出现“全国性破产”为了应对这一横扫全球的金融风暴,各国央行联行降息,全球救市。七国集团财政部会议于10月10日在美国首者华盛顿召开,七国财长们签署了一项计划,承诺用“一切可用手段”对抗当前的金融危机。20国集团财政部长和央行长特别会议11日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强调,20国集团将团结一致,深化合作,采取一切可行的打措施共同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欧盟各国一直为应对金融危机而不懈努力,欧元区15国领导人12日在法国巴黎召开首脑会议,就欧元区国家救市举措达成统一的建议框架。10月24日至25日将在北京举行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此次会议将探讨亚欧国家如何加强合作、共度危机。要求:(1)题目自拟;(2)立意自选;(3)不少于800字。思路点拨——找到云中的太阳写好此文,首先要明确写作范围。应该说,这不成问题,很好理解。其次,要选好角度,即选择你认识深刻而材料储备又丰富的小角度入笔。角度小才能开掘深。从大的方面看,人类社会共同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水平,发展经济,维护世界和平,保护人类生活空间更义务,这需要国家与国家的合作;每个国家承担着既要繁荣本国经济,不断提高本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精神文明程度,继承自己国家古代文化传统而又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文化水准,保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等责任,这也需要各级政府、机构部门的合作。具体到每个人,一般说来,做任何事情都需要人们真诚地合作,单靠一个人去完成是比较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尤其在当今这个社会,人与人有着密切的关联,独自作战是不现实的。再次,要进行发散思维,打开思路,提炼出尽可能多的观点或中心。巧立标题——一语天然万古新题目1:合作才能双赢题目2:共撑一片天题目3:我眼里的合作佳作呈现——抛砖引金章玉句我眼里的合作这场全球性经济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置之度外。要渡过危机,只有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置若罔闻,受害的不仅仅只是自己。因此,各国经济的发展,只有合作,才是唯一出路,才能达到双赢。希拉里在美国亚洲协会的演讲中积极评价中国的发展,表明它对美国的重要影响:“美国和中国可以从彼此的成功中受益,并对彼此的成功作出贡献”,“尽管我们存在分歧,美国将继续承诺与中国发展积极的关系,我们相信这样的关系对美国未来的和平、进步和繁荣不可或缺”。是的,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牵一发而动全身。当金融危机来袭,只有在全球联手、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的情况下,才能将损失减少到最小。合作不再只是一种商业运营方式,而逐渐变为一种精神,成了推动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巨大动力。合作无处不在。便是在自然界中,人们也不难发现合作的身影。在的蚂蚁家族中,有着复杂却又严格的分工。工蚁负责探路和寻找食物,兵蚁肩负蚁巢的安全保障,蚁后则生育后代,还有的哺养后代。每一个成员既不多做也不少做,缺了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行。蚂蚁家族正是凭借每一个成员的合作精神,才生存下来。世界著名飞机协和客机的生产正是通过合作分工完成的。它的每一个部件,大到机翼,小到起落架上的一颗螺丝,都是由不同国家的专业部门分别制造的。最后再将不同的部件组装,一架协和机才算上了天。合作真的融入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合作源于信任。现今诸多的国际组织与团体,其实都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而这样的合作正是建立在各国间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合作是需要不同的个体共同完成的,而且是需要默契的。如果个体间缺乏充分的信任,就不会有默契,合作也就不可能成功。譬如世界贸易组织中关于定期汇报签约国财政状况的规则,倘若签约一方为了保留实力而虚报少报相关数据,那么,这种不信任的行为必然会导致合作的失败。因此,不难看出,缺少诚意和信任的合作毫无存在的价值。合作就是力量。如果仅让你用一支筷子吃饭,它几乎连块肉都夹不起来,而用一双筷子,结果就会截然相反。可见,只有合作才能发挥个体不具有的力量,才能拥有大于个体的力量。正如当年吴蜀联军打败曹军的战役,大多是以少胜多。而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只有合作才具有无穷的力量。合作的确是一种精神,它源于信任,且无处不在,更重要的是这种精神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这个时代呼唤许多精神,而合作精神将永远是推动时代前进的不竭动力。点评:这篇时评先分论(合作无处不在——合作源于信任——合作就是力量)后总论(最后一段),结构清晰,中心明确。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轨迹中,悟出合作精神对当代社会的特殊意义(第二、五段)。当然,本文也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如“合作无处不在”这一段中的例子宜取材于人类社会。但总的来说,本文是一篇不错的文章。素材卡片——胸有峰峦云出岫1、团结---在人需要的时候,它能帮助人民克服各种混乱。------高尔基2、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雷锋3、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毛泽东4、蚊子如果一齐冲锋,大象也会被征服。——萨迪5、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没有谁能孤军奋战一生,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既要自立自强,也要学会和他人合作发展,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当今社会站得更稳走得更远。6、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有一种“龟兔双赢理论”。龟兔赛了多次,互有输赢。后来,龟兔合作,兔子把乌龟驮在背上跑到河边,然后乌龟又把兔子驮在背上游过河去。这就是“双赢”,竞争对手也可以是合作伙伴。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成功的人士不都是善于合作的典范吗?7、一天,上帝带一个传教士来到地狱,看到这儿的人围着一个盛满粥的大锅坐着,每人都有一把勺柄太长的勺子,谁都无法将食物送到自己的嘴里,只能挨饿。上帝和传教士又来到天堂,这里的人也是围着一口大锅,手里也拿着一把长柄勺子,看上去他们很快乐,上帝见传教士对此迷惑不解,便解释说:“这里的人都学会了喂对方。”

首先简述文章内容; 其次谈感想(可以就文章作者的意图,或者自己有什么启发, 或者对某一细节进行评述,或者对人物或事件发表看法), 可赞扬\批评\提出问题,皆可 能写出好的文章的人必然会有自己的思想体系。我想首先要给自己“寻找”一个思想附体,通俗的说是一种信仰。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粹,还是五四之后从西方舶来的现代主义,甚至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等等,选择其一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作为自己写作的思想支柱,这样就会形成自己独立的思想体系。比如徐不老就明确表示他的“研究成果”是“官僚是万恶之首”,虽然我对他的这种观点不敢苟同,甚至还“颇不以为然”。但是,正是在这种思想构建的支配下,不老才写出很多有力量的文章,达到了“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有了自己的思想追求,就会坚定自己的立场,不为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更不会盲目写作,跟风式地重复他人的观点。特别对于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的年轻的知识分子来说就更为重要了,这不单是写文章的根本,更是培养自己独立的文化人格的思想基础。我想多说几句的是,就是对于评论或杂文创作而言,“揭丑”是其生命所在,有评判才会有发展,因此,大多的杂文都延承了鲁迅的道路,而发扬鲁迅精神并是一味的模仿鲁迅的写作手法,他的杂文写作别人是学不来的。我们要学习的,是他的思想和精神。作为中国具有独立文化人格的现代知识分子的楷模,鲁迅是一个文学家,但他更是一个思想家。 就具体创作而言,积累和选材是非常重要的,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我也无需赘言。针对具体的事件或人物来发表自己的观点这是文章的主线,而怎样从一个点扩大的一个面,甚至是一个体,这是些评论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从现象说到本质,文章写作要有逻辑,这样才能告诉读者文章想要表达的东西。虽然一些纯评论文章读起来很枯燥,但这样的文章却很有力度,能够看到作者的真工夫。现在的很多评论,无论是纸媒上的还是网络上的,所揭示得问题人们大都能够看出,真正写得很深刻,没有多少,这样就产生了很多的文字垃圾来重复着已经重复过多遍的观点。 必需明确的一点是,评论,不是作者发泄感情的工具。在很多的评论文章中我们都能发现一个强烈的“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最初发现这个通病是在我写作的时候。这种文章作者写起来是十分容易的,而且感觉很过瘾,而读者读起来也很过瘾,但是这只是表面现象,真正把文章推向一个高度靠的并不是作者的愤怒程度。我们不否认文章需要感情,但这个感情必须得跳出作者的主观情绪,需要表达一个客观事实。鲁迅曾说他的杂文经报刊发表需要编辑抽删三四次,而我们读起来依然是那么有味道。当今的一些杂文恐怕经过一次就形同白开水了。我想我们写这样的文章只是有了自己“儒雅骂人”的暂时的壮阳药,因为它的存在,文章被冠以深刻、幽默、辛辣等光环,而这实质上,这也只是阳痿患者自鸣得意的意淫而已。就此而言,凭栏论世的那句“与其空发牢骚,不如伏案成文”的号召口号,本身就导向就错误了。 有人说现在的杂文和时评打起了架,如果真要把它们当作两种小的文体区分开,那么,我想它们是可以互相借鉴的。一篇好的评论应该是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的结合。这种结合必须是合理的,过分强调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削弱文章的感染力。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风格,而这些迥异的风格却都表现出相同的味道,这种味道就是评论的一大魅力所在。这种魅力更是评论在文学本体中的生命力。 写作要创新似乎是近来提的一个很响的口号,也是在当今文字垃圾大量出现的情况下作者做出的一个选择。《杂文选刊》去年曾组织了一次大规模的“新杂文写作”,而就其选登的优秀作品来看,它们的新主要还是在形式上。内容上的创新似乎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靠以维持的是选材上的新颖。因此,创新也是众多作者的一个难题。不过我们不能一味的求新而把文章的根本忘掉了。求新也不能走向媚俗的道路,当今文坛“拳头加枕头”大行其道,作为评判文体的评论,更不能向这种吸引别人眼球的写作方式“挥手致意”。 一个作者风格的展现靠的是他的语言。每各人都有的语言风格,这和作者本身的文字积累有关。我个人观点,评论还应以洗练的语言为主,不应过多的粉饰。河边漫步兄的文字在且听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着自己的风格,很新颖,可读性也很强。但我总觉得作者在文中过多的语言修饰削弱了文章的力度。一篇好的文章,必须是删改得不能再删的地步,使得每一句话每一个词都能达到它的效果。文章在投稿前作者要有耐心,把自己的每一篇文章仔细修改。现在在网上码字不比用钢笔写作,但我想一篇文章的出炉是要经得起历练的,就自己的文章来说,还远远还不到火候。

  • 索引序列
  • 政治评论文章怎么写
  • 复旦政治学评论文章怎么写好写
  • 政治与法律评论文章怎么写好写
  • 复旦政治学评论文章怎么写的
  • 复旦政治学评论文章怎么写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