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孔子研究编辑部人员组成

孔子研究编辑部人员组成

发布时间:

孔子研究编辑部人员组成

君子和小人两类。《论语》中多见将“君子”与“小人”对举的例子,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研究》是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专门反映孔子、儒学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诸方面最新最重要研究成果及学术动态的国际性中文学术期刊。

孔子简介 孔子(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英文:Confucius, Kung Tze 。兄弟排行第二,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孔老二”。春秋后期鲁国人,汉族。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鲁源村);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日)逝世,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 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相传所收弟子多达三千人,贤人72,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桃李满天下”就出自此处 。孔子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最终返鲁,专心执教。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上,对华夏民族的性格、气质产生最大影响的人,就算是孔子了。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故名丘,曾修《诗》、《书》,定《礼》 、《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姜广辉认为,“面对春秋时期诸侯争战不休、人民困苦不堪的现实,孔子不是像宗教家那样创造出一个外在的超越的全知全能的救世主——通过天启和神谕来规范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而是回首历史,到上古“圣王”那里去寻找智慧。孔子自谓 “述而不作”,实际是以“述”为“作”,通过对历史传统作当代诠释,来实现价值的叠加和转换。他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影响着中国的知识份子。政治生涯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行思考,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 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 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鲁昭公25年,鲁国发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离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机会,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 51岁了。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鲁定公12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采取了堕三都的措施(即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堕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鲁定公13年,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氏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这一年,孔子55岁。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作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16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思想品格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安贫乐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 从吾所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直道而行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 与人为善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毋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等第,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学术贡献 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共二十篇,一万一千余字。《论语》就是孔子的语录,也有一些是对孔子弟子言行的记录,是孔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孔子言行的追记。此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它的思想内容、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都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沉淀在我们的生命中,铸成了我们民族的个性。《论语》一书集中阐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仁。“仁”是一切理论的中心,所有的关于“仁”、“乐”的规范,都不过是手段,是为实现“仁”这一道德的最后完美服务的。《论语》作为中华文化的代表,早在秦汉时期就传入了朝鲜和日本,日本〈大宝令〉还指定它为日本学生的必修课。1594年,传教士利玛窦将它译为拉丁文后,它又被转译为意、法、德、英、俄等多种文字,在西方各国广泛传播。 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论点,提倡“忠恕”之道,又以为推行“仁政”应以“礼”为规范:“克己复礼为仁”。对于殷周以来的鬼神宗教迷信,采取存疑态度,以为“未知生,焉知事鬼”,“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又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而知新”等观点。首创私人讲学风气,主张因材施教,“有教无类”,“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强调“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政治上提出“正名”主张,以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实副其“名”,并提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观点。自西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文化正统,影响极深。 说到治理国家,孔子重视民生疾苦,呼唤仁政,希望统治者以仁义之心待民,他说“苛政猛于虎”,他还强调无论什么法令法规,统治者都要首先以身作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在人际交往中,孔子强调的是忠和恕。 “忠”就是以忠实诚信的态度对人,以恪尽职守的态度待事;“恕”就是要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在为人处世上,孔子提倡自爱和爱人。孔子对天命持谨慎态度,他更相信人自己的力量。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一切要看个人后天的努力。当然,〈论语〉中也有一些思想是与历史潮流相背离的,如他政治上的复古倾向,他对等级、秩序的过分强调,他的内敛的人格价值取向等,这一切都不可否认的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负面影响,需要我们用现代意识对之加以修正。但瑕不掩瑜,在人类文明刚刚露出曙光的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具有如此深刻的生命智慧,是足以让我们这些后人为之骄傲的。教育贡献 文化巨人——孔子,自“而立”之年即以《诗》、《书》、《礼》、《乐》为教,更以他至伟人格中的一言一行,一动一静而示范为教。是他开了我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先河,将以前学在官府,文化知识是贵族们的专利的现象,移植到民间。他首先提出“有教无类”的方针,不分贫贱富贵,均可以在他那里受教。在弟子中,贫如颜回,富如子贡,贵如孟懿子,然绝大多数是平民子弟,有来自卫、齐、陈、吴……等国的,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教学目的,是传他的人道学说。即克己复礼为仁,变化学生气质,成就人格,提高生命境界,终至成物。也即造就治国、平天下的栋梁之材。并采用“因材施教”和启发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风范。更以他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入如慈母般地关怀备至,如严父般地导以正道,如朋友般地切磋相长,莫不因其才而成就之。如子羔之愚,曾参之鲁,子张之偏激,子路之粗鄙……均成大器。尤以曾子能得道之全体而任传道之责,成为宗圣。更有佼佼者分德行:颜回、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语言:宰我、子贡。政事:冉求、子路。文学:子游、子夏四科共十人。孔子共有弟子三千。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故能将浩瀚的传统文化推广和流传下来。 由于孔子在讲学中,所下的功夫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使弟子感受到,老师呕心沥血的良苦用心。故弟子都发自内心的崇敬。他们追随、侍奉、保卫他,他们随他一起奔波行道,周游列国,备受艰辛与饥饿而毫无怨言。当有人诋毁孔子时,则正色以告其人“不自量”。当遇到危难时,则舍身护卫。孔子逝世后,弟子们如丧考妣,皆在坟周服丧三年。子贡独守六年。其尊师重道精神,至今仍传为佳话。后人尊孔子为“至圣先师”是当之无愧的。他的许多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当今广大教育工作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我们都知道孔丘先生弟子三千,身通六艺登堂入室者七十有二人。当时好像没有学籍管理制度,这三千弟子各自姓什名谁早不可考,至于配享了孔庙的这七十二个高徒,然而这些先生们都是上古人物,我们隔着几千年历史遥遥望去,只仿佛仙霭里头看神仙,影影绰绰只能看个大概,没法子毕见其纤毫。而我们上古的出版业又实在落后得惊人,一切文献,全靠用刀来刻,诸般辛苦之中,难免出现错别,以至以讹传讹;更有班爱牵强附会的所谓高人,将错就错,胡乱解释一通,竟就解释出无穷深意来,甚至被当作了不可改易之经典。于是三豕己亥,荒唐可笑。倘若不幸,有两个甚或多个高人,各自拿有一个不同的版本,则事情就更大了,非要彼此争个头破血流不可。所以上古的东西,明明是同一事物,我们却能看到不同甚至相反的称谓和说法。比如这孔门七十二圣人的尊姓大名。《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与《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都算得上是权威资料,可是竟也出入颇大,比如子声在《史记》上叫乐咳,在《家语》上却叫乐欣;子徒在《史记》中叫郑国,在《家语》中却改叫薛邦了。再比如很受孔子抬举,将哥哥的女儿嫁给了他的子容,在《论语》叫南宫适,在《史记》叫南宫括,在《家语》里,又叫南宫韬了。等等等等,参差处极多。这些一人多名现象,差不多都是拜传刻错误所赐。而且《史记》与《家语》所开列的,都并不是不多不少七十二人整,史记列了七十七个,还煞有介事引用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做开头。谁知道孔子到底说没说过这句话。《家语》更是荒唐,题目明明写着《七十二弟子解》,里头开列的,却足足七十六人,最后还又总结说:“以上夫子弟子七十二人,皆升堂入室者。”睁着大眼说瞎话,难道连个数都不会数?司马迁说“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孔子”,可这孔门弟子花名册,却不知该折中于谁。今较其两者,以《史记》去孔丘时代相对较近,且以实史闻名;而《孔子家语》虽以“孔子家语”名书,却历来被视为伪书,当作三国时王肃因袭前人书简加以修补编定,相对之下,似不如《史记》足凭。两者相权,取其最接近于真实者。所以,俺决定以《史记》为基础,与《家语》相杂较。司马迁所列这七十七人中,说不得有五个是编外人员,至于是哪五个,俺就不得而知了,在这里还请博物君子垂教。 孔子名言不学礼,无以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过,则匆惮改。不迁怒,不二过。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以文会友,以友辅仁。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巧言乱德。巧言令色,鲜矣仁。刚、毅、木、讷近仁。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听其言而观其行。君于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礼之用,和为贵。放于利而行,多怨。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中国孔子研究院位于山东省曲阜市,是国务院1996年批准设立的研究孔子及其思想的专门机构,具有学术研究与交流、博物展览、文献收藏、孔子及儒学研究信息交流、人才培训等功能,规划建设成为世界儒学研究与交流中心。

孔子研究编辑部人员构成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先代为宋国贵族,因政治动乱迁居鲁国,世为鲁人。父亲名绝,字叔,曾任鲁国下级武官,为当时著名武士。孔子自幼好学,自谓“十五而志于学。”少年时学过一些艺能,“吾少也贱,故能多鄙事”。青年时作过看管仓库、牛羊的小官。三十岁左右时,学问已相当成熟,但按当时的阶级状况,他还不能越过贵族等级的限制有所建树,于是就开辟了一条私人讲学的道路,用自己学习所得,去培养闻道济世的优秀人才。中年时节孔子名声很盛,曾一度出任过鲁国的司寇。后有感于鲁定公君臣不勤于朝政,便率弟子离开鲁国,开始了为宣传自己学说,实现政治抱负的周游列国的艰辛历程。在游历中,师徒曾数次催难,每临此时,孔子一直以高尚的情操和强烈的社会使命感鼓舞着弟子。公元前479年,孔子病逝。传说死前孔子已感到自己的生命之火即将熄灭,他歌吟道:“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在平静泰然中走完了其坎坷多难而又不屈不挠的一生。扩展资料: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的亲兄长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微子启死后,其弟微仲即位,微仲是孔子的十五世祖。六世祖得孔氏,是为孔父嘉。孔父嘉是宋国大夫,曾为大司马,封地位于宋国栗邑,后来在宫廷内乱中被太宰华督所杀。孔父嘉子木金父,木金父生孔防叔,孔防叔的孙子叔梁纥就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为避宋国战乱逃到鲁国的陬邑(今山东曲阜)定居,其官职为陬邑大夫。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后代敬称孔子或孔夫子。生于鲁国陬邑,祖先为宋国人,东周春秋末期鲁国的教育家与哲学家,曾在鲁国担任官府要职。为儒家的创始人。而孔子儒家的德性论五行思想(仁义礼智信)对邻近地区,如:朝鲜半岛、琉球、日本、越南、东南亚等地区有着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也被称为儒家文化圈。影响孔子与中华文化孔子虽为诸子之一,但“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本是中华文化的集大成者。秦朝以法家学说治天下,西汉武帝前推行黄老之术而以“无为”治国。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黩百家,表章六经”,确立巩固了孔子学说在中华文化中的主轴地位,恢复六经的正统地位,孔子也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人物。邵雍指出,“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这就是说,孔子整理“六经”,对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来文化的进行综合,所谓集大成也。国学大师柳翼谋以孔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钱穆亦认为“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宋儒朱熹曾叹曰:“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朱子语类,卷九十三》。孔子与世界孔子学说在中国周边地区,如:朝鲜半岛(汉代传入)、日本(唐代定型)、越南(宋明传承)等地,都有及于深远的精神影响,形成了东亚儒家文化圈。祭孔历代帝王之祀孔子者,自汉高祖始。《汉书·高帝纪》:“过鲁,以太牢祠孔子。”而学校祀孔,自明帝始。《后汉书·礼仪志》:“永平二年,……养三老五更于辟雍;郡、县、道行乡饮酒礼于学校,皆祀圣师周公、孔子。”《文献通考》:“贞观二年,停祭周公,升孔子为先圣”。盖自汉以来,虽已举国崇奉孔子之教,而立庙奉祀,近于宗教性质者,乃由人心渐演渐深,踵事增华之故,初非孔子欲创立一教,亦非仅一二帝王或学者,假孔子之教以愚民也。后人为了纪念孔子,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建有孔庙进行祭孔的活动。从1952年开始,在台湾,孔子的生日被定为教师节。在大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中华文化的复兴,祭孔活动兴起。0000000000扩展资料:孔子学院从2004年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借鉴英、法、德、西等国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孔子学院”。几年来,孔子学院建设快速发展,截止2012年,已在108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400所孔子学院和500多所中小学孔子课堂。语录汇编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在南宋后并称“四书”。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微言大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孔子

中国孔子书画家协会及所属机构没有这个人吧,下面是资料,你可以仔细对一下。谢谢!中国孔子书画家协会及所属机构简介 中国孔子书画家协会(英文名称:China Confucius Paintings Home Association)是由国内外著名书画艺术家和热爱书画艺术的社会各界人士及国际知名艺术机构自愿组成的国际性艺术机构。协会以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促进孔子书画艺术的创新发展为宗旨,广泛团结全世界书画艺术人才,创建公益性文化艺术事业,开拓书画艺术市场,促进书画艺术市场化进程。协会以培养包装书画人才,推出书画精品为主导,广泛服务全世界书画家,为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作贡献。组织机构艺术顾问(排名不分先后):欧阳中石 沈鹏 刘大为 张海 王学仲孙大石 刘艺 冯其庸 佟韦李铎 张飙 邹德忠 林岫 韩美林 刘宝纯孙墨龙 于太昌 施邦华 郭志光 周魏峙 张全景 周克玉 李春廷刘国福 张志坚 张业法 张志民 陈国力 孔维克 顾亚龙 吴泽浩尹延新 张宝珠 梁文博名誉主席: 雷正民(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 叶向阳(中国国画家协会副主席) 于冲(山东省旅游局局长) 主席:孔庆旭(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院长)执行主席:王永臣(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常务副主席:沈振宇 张太恩(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吴俊旭(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甲长贵(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荣誉副主席:胡世涛(中国孔子收藏家协会荣誉副会长)副主席: 丁再献 董培中 徐经志 张希木 王如敏 代永民秘书长:常务副秘书长:副秘书长:孔繁强名誉理事长:雷正民 何宗贵理事长:孔庆旭执行理事长:王永臣常务副理事长: 沈振宇 张太恩 吴俊旭 甲长贵副理事长: 丁再献 董培中 徐经志 张希木 王如敏 代永民常务理事:刘懿 理事:冯峰会员:(会员名单略)办公室:艺术评审委员会:外联部主任:展览部:培训部:所属单位:中国孔子国际诗书画研究院院长王如敏毛体书画研究会会长张希木 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简介 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英文名称:China Confucius Paintings Home Association)是由国内外著名书画艺术家和热爱书画艺术的社会各界人士及国际知名艺术机构自愿组成的国际性艺术机构。本院以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促进孔子书画艺术的创新发展为宗旨,广泛团结全世界书画艺术人才,创建公益性文化艺术事业,开拓书画艺术市场,促进书画艺术市场化进程。本院以培养包装书画人才,推出书画精品为主导,广泛服务全世界书画家,为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作贡献。顾问:卢洪 何宗贵 石健杰 庞守连 李华文 王晓 李德明 司继耀崔恭选 王全博 任培金 王有志 王珍行艺术顾问(排名不分先后):欧阳中石 沈鹏 刘大为 张海 王学仲孙大石 刘艺 冯其庸 佟韦 李铎 张飙 邹德忠 林岫 韩美林 刘宝纯孙墨龙 于太昌 施邦华 郭志光 丁冠之 周魏峙 张全景 周克玉李春廷 刘国福 张志坚 曹学德 张业法 张志民 陈国力 孔维克 顾亚龙吴泽浩 刘玉璞 张仲亭 江奔东 刘乐一 尹延新 张宝珠梁文博 靳鹤亭 聂耕 谢士鸿 张富英 温文 杨绍穆名誉院长:雷正民(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叶向阳 孙大石 李永田 张全新夏雨常 曹世华 唐明 陈丽丽荣誉院长: 马延平院长:孔庆旭(中国孔子书画家协会主席)执行院长:王永臣常务副院长;赵军 甲长贵 彭岚 张太恩 吴俊旭 贾同辉荣誉副院长:李桂胜副院长:陆健夫 王建文 林宇辉 刘绍远 尹振维 高月塘 韩超 牛丙信高昆 李忠民 丁再斌 胡世宝 段庚友 徐经志 孙成忠 董培中 田相海 王怀玉 范奉武 李惠泉 庄新华 刘崇香 金玲李利民 曹志洪 孔繁顺 王正炎 袁云生 綦希琨 陈爱民代永民 郭元庆 张华贵秘书长:吴俊旭副秘书长:邓文 石运友 陈存信 陈秀兰孔子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崔恭选(兼)研究员:曹敬恭 段庚友 薛正安 祝宝龙 纪家才 宋宣 王镜钢 刘玉琛杨吉德 李天民 王善芝 吴梦堂 石青 肖维俭 吕志华 孔庆福 王军名誉理事长: 雷正民 何宗贵 石健杰理事长:孔庆旭执行理事长:王永臣常务副理事长: 赵军 甲长贵 彭岚 张太恩 吴俊旭 贾同辉副理事长:林宇辉 牛丙信 刘绍远 高月塘 韩超 高昆李忠民 段庚友 徐经志 董培中 田相海 王怀玉 范奉武李惠泉 庄新华 刘崇香 金玲 李利民 曹志鸿 孔繁顺 王正炎 袁云生 綦希琨 陈爱民 代永民 郭元庆 张华贵常务理事:高军 郑灿铎 陈龙 王健 张裕仁 陈伟 李杰 吴芳 东方丹青朱正涛 王波 宋美 陈蔚林 苏纯山理事:魏国瑞 张志海 张殿禄 邱建中 李海峰 庄杰 谢亚伟 肖玉岱 李刚 冯峰 温黎明 孙海义 刘树仁 王钦铭 魏世亮 李辉 武传法李式平 娄悦和 赵方生 张勤 余鹏展 刘继新 王志 李成进 姚乐光李庆章 韩秀义 井传涛 宛铁林 孙大为部分会员:毕德昌 徐浦祺 张允岭 赵克国 颜承顺 王德明 郑建国 张耀祖 杨明勇 许东明 孟凡昌 李辉 徐佃学 汪以强 姚念祥 洪新军 费永滨王小玥 张美平 邹淑平 王浩男 于亚男 张福星 朱学惠 张凯 王晓蕾 宋乃勇 卢兆平 张俊卿 崔勇 房玉昌 朱宗亭 李华兴书画评审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书画展览部:会刊编辑部:宣传部副部长:李法明外联部部长:高灿成外联部副部长:周末 肖玉岱 谢玲玲法律顾问:张鹤鸣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院长孔庆旭,执行院长王永臣(北京昌平区苍龙文化街)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曲阜画院院长董培中(曲阜北关大街) 中国孔子华夏书画院 院长陈爱民(烟台芝罘区辛庄街)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北京中心副院长代永民(北京古玩文化城)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理事单位:星空软件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名家艺术工作室挂牌单位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名家艺术工作室主任温黎明编号:NO02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名家艺术工作室主任韩公修编号:NO04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名家艺术工作室主任张殿禄(济南历城区锦玉山石艺厂董事长) 编号:NO06 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集宝斋名家艺术工作室主任朱正涛编号:NO07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和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研究编辑部人员

中国孔子基金会于1984年9月在谷牧指导下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山东曲阜市成立。1996年8月经中央领导批准由北京转会济南,受中共山东省委领导。现韩喜凯为会长,王大千为理事长兼秘书长。 该会经各方协商推举,由全国各地著名学者和知名人士164人组成理事会,公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谷牧为名誉会长,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周谷城为首席名誉顾问,王光英、白寿彝、刘毅、刘靖基、李耀文、周南、胡平、荣毅仁、黄胄、梁步庭、焦若愚、楚图南为名誉顾问。南京大学名誉校长匡亚明为会长,常务副会长由赵健民、吴富恒、宫达非、马仪、辛冠洁担任。副会长由王玉哲、王润廷、孔繁、孔令仁、孔令朋、孔德懋、金景芳、白介夫、李子超、杨向奎、张健、张岂之、张岱年、张黎群、徐宝庆、蔡尚思担任。基金会设立学术委员会、基金委员会、孔子与儒学文物研究委员会、信息委员会、出版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北京)、曲阜办事处、《孔子研究》编辑部、《儒风大家》编辑部等机构,分别执行该会工作任务。

虞万里,男,浙江绍兴人,1956年5月生于上海。1980年底应聘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辑工作,被录取进汉大任编纂工作。1982年7月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词典进修班进修一年。1997年调入上海辞书出版社语辞室,修订《古汉语大词典》,主持99版《辞海》审音工作,并策划音序版编排。前后编纂《汉语大词典》《辞海》等大型语文工具书达二十年之久。2001年10月调入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上海社科院院学术委员、所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传统中国研究中心主任,《传统中国研究集刊》主编,“经学与文献”特色学科带头人,上海社科院、华东师范大学双聘教授。2013年7月调入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任特聘教授。 1996年6月至8月赴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任访问学者。期间曾去法国巴黎汉学研究所作学术交流。2007年10月至12月赴台湾静宜大学任客座教授,讲授中国古代注疏学。期间受邀至十余所大学、研究机构作演讲。2011年10月至11月赴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作特约访问学人。期间至多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主持会议和演讲交流十多次。自1993年起赴香港、台湾及各地演讲四十余场次。 论著《榆枋斋学术论集》,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65万字。《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53万字。《榆枋斋学林》,16开,上、下精装二册,120万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1月版。古籍与近人著作整理:《南宋杂事诗》(22万字)清厉鹗等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马一浮集》(承担第一册和第三册部分,约80万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2011年新版。《经义述闻》(70万字,与傅杰等合作)清王引之著,传世藏书之一,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癸巳存稿》(41万字,合作)清俞正燮著,新万有文库,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姜亮夫全集》第十五卷《中国声韵学》《古汉语语音学》(40万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孙诒让全集》中《东欧金石志》整理,中华书局2014年版。词典编写与改编:《汉语大词典》(主要编写人员),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年~1993年。《多功能汉语大词典索引》(实际主持者),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700万字。《中华古代文化辞典》(语言部分撰写),齐鲁书社,1996年,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年新版。《古汉语大词典》(实际主要改编者),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典故小词典》(第一作者),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责编文史书籍:《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年。谢启昆《小学考》,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辞海》1999年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古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论文目録:1、《清代的两部小尔雅义证》,《字词天地》创刊号,1983年,4千字。2、《〈尔雅义疏〉及其作者郝懿行》,《辞书研究》,1984年第1期,7千字。3、《段玉裁〈诗经小学〉研究》,《辞书研究》1985年第5、第6期连载,5万字。4、《歌支韵部字探赜》,《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2期,1万字。5、《文献中的山东古方音》,《古汉语研究》1988年创刊号,1万字。6、《“自诒伊戚”“自诒伊阻”考》,《语文研究》1988年第3期,6千字。7、《黄庭经新证》,《文史》二十九辑,中华书局,1988年,3万字。8、《官奴考辨》,《温州师院学报》,1991年第1期,5千字。9、《王羲之与黄庭经帖》,《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3期,5万字。10、《避讳与古音研究》(与杨蓉蓉合作)《1991年武汉汉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集》,1991年, 5万字。11、《金文对扬历史观》,《语言研究》,1992年第1期,4万字。12、《郝懿行评传》,《中国古代语言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版,1992年,8千字。13、《吐鲁番雅尔湖旧城出土毛诗残纸考释》,《孔子研究》,1993年第1期,9千字。14、《唐五代字韵书所反映之唐代避讳与字形》(与杨蓉蓉合作),《古汉语研究》,1993年第3期,3万字。15、《唐写文选集注残本中陆善经行事考略》,《文献》1994年第1期,5千字。16、《正续清经解述略》,台湾林庆彰主编《经学研究论丛》第一辑,1994年,8万字。17、《经典释文单行单刊考略》,《语言研究》,1994年增刊,2万字。18、《从古方音看歌支关系及其演变》,《音韵学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1994年, 5万字。19、《三国志裴注引书新考》,《温州师院学报》,1994年第4期,5千字。20、《桃符风俗源流考》,《中国民间文化》,1995年第1期,2万字。21、《春秋释例谥法篇辑说》,《学术集林》第八辑,1996年,5万。22、《敦煌摩尼教下部赞写本年代新探》,《敦煌吐鲁番研究》第一辑,1996年,1万字。23、《斯坦因黑城所获单疏本春秋正义残叶考释与复原》,台湾《敦煌学》第二十辑。1996年,3万字。24、《尹湾汉简神乌赋笺释》,台湾《第一届国际暨第三届全国训诂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又《学术集林》第十二卷,1998年,4万字。25、《东汉肥致碑考释》,《中原文物》,1997年第4期,1万字。26、《照子说略》,《辞书研究》1998年5期,3千字。27、《三礼汉读异文及其古音系统》,《语言研究》1997年第二期,1999年, 5万字。28、《美柯蔚南东汉音注手册三礼资料订补》刊《国际汉学》第五辑,大象出版社1999年,6万字。29、《陆善经行历索隐》(增订稿),《中华文史论丛》六十四辑,1999年,1万字。30、《黑城出土辽希麟续一切经音义残叶考释与复原》刊《吴其昱先生八秩华诞敦煌学特刊》台湾1999年,1万字。31、《先秦讳礼析论》,《文史》第四十九辑中华书局1999年,8万字。32、《先秦动态称谓发覆》,《中国文字研究》第一辑华东师范大学1999年,2万字。33、《从十驾斋说到钱大昕及其全集》,《中国典籍与文化》1999年第3期,7千字。34、《黄庭经用韵时代新考》,台湾《第十八届中国声韵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0年,2万字。35、《先秦名字、爵号、谥号、庙号与避讳论略》,《国学研究》第七卷北京大学2000年,2万字。36、《由甲骨刻辞多字结构说到多诸之音义及其民族与时地》,《中国文字研究》第二辑,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4万字。37、《上博简、郭店简〈缁衣〉与传本合校拾遗》,《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1万字。38、《上博简〈诗论〉“七歌绅而荡”臆解》《新出楚简与儒学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辅仁大学文学院合编,2002年,5千字。39、《从汉文古籍看古代西域(新疆)的人种问题》(与徐文堪合作)《古代新疆居民及其文化》,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3千字。40、《上博简、郭店简〈缁衣〉与传本合校补证(上)》,《史林》2002年第2期,1万字。41、《正续清经解编纂考》,《学术集林》第四卷,1995年。《经学研究论文选》,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增订稿(5万字),《二十世纪中国文史考据文录》,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作为《正续清经解》影印本序言,江苏凤凰出版社,2005年,置第一册前(全书共十三册)。42、《黑城文书〈新编待问〉残叶考释与复原》,台湾《汉学研究》2003年第二期。8万字。43、《上博简、郭店简〈缁衣〉与传本合校补证(中)》,《史林》,2003年3期,5万字。44、《吕祖谦与〈近思录〉》,《温州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1万字。45、《上博简〈缁衣〉与郭店简本及传本异同疏证(下)》,《史林》2004年第1期,4万字46、《献古文尚书者梅颐名氏地望辨证》,《文史》2004年第四辑(总第69辑),5千字。47、《由〈诗论〉“常常者华”说到“常”字的隶定》,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语言学论丛》第二十九辑,2004年10月,5万字48、《桃和鬼》,刊《趣味考据》(贰),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6万字。49、《天理本〈庄子音义〉与碧虚子所录景德本比较研究》,刊《音史新论——庆祝邵荣芬先生八十寿辰学术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5年5月,4万字。50、《〈缁衣〉正文与孔子关系》,台湾国立师范大学《第二届儒道国际学术研讨会——两汉论文集》,2005年10月,2万字。51、《〈缁衣〉与先秦君臣、君民关系索隐》,上海《社会科学》2005年10期,1万字。52、《〈缁衣〉简本与传本章次文字错简异同考征》,北京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第一辑,2005年11月,4万字。53、《三礼郑注“字之误”类征》,北京大学传统文化研究中心《国学研究》第十六卷,2005年12月,6万字。54、《有关永乐大典几个问题的辨证》,《史林》2005年第6期,8万字。55、《正统道藏编纂刊刻年代新考》,中华书局《文史》,2006年第四辑,总七十七辑,4万字。56、《商周称谓与中国古代避讳起源》,上海社科院传统中国研究中心《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一辑,2006年,3万字。57、《从〈诗经〉授受、运用历史看〈缁衣〉引〈诗〉》,上海社科院传统中国研究中心《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二辑,2006年,3万字。58、《从先秦礼制中的爵、服与德数字一体诠释〈缁衣〉有关章旨》,《礼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庆祝沈文倬先生九十华诞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06年,2万字。59、《上博〈诗论〉简“其歌绅而荡”臆解》,《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4期,4千字。60、《〈郑风·缁衣〉诗旨与郑国史实、封地索隐》,《史林》2007年第1期,4万字。61、《黑城文书〈资治通鉴纲目〉残叶考释》,《欧亚学刊》第七辑,180页~202页,中华书局2007年6月。8万字。62、《马一浮与竺可桢》,刊中国艺术学院《中国文化》第二十五、二十六期,2007年。6万字。又载《马一浮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3、《从简本〈缁衣〉论〈都人士〉诗的缀合》,刊《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5万字。64、《康熙字典》总阅官、纂修官行历考实》,海峡两岸《康熙字典》研讨会论文,刊《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四辑,2008年,3万字。65、《马一浮佚诗佚文小笺——马一浮与龙榆生交往因缘剪影》,《大连图书馆百年纪念学术论文集》,万卷出版公司,2007年,25万字。66、孙诒让《广韵姓氏刊误》推阐(卷上),《孙诒让研究论文集》,江西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7万字。67、《斯坦因三探所获吐峪沟文书字书残片考释》,《语苑撷英——庆祝唐作藩教授八十华诞学术论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7年,2万字。68、《宋太宗旧名匡乂、匡义辨证》,北京大学《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十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3万字。69、《明戴廷仁夫妇墓志释録补正》,《考古与文物》2008年3期,65万字。70、《孙诒让石刻学成就初探》,《史林》2008年第3期,9万字。71、《北宋本〈通典〉刊刻年代和学术价值》,《文汇报》29《学林版》,5600字。72、《〈倭名类聚抄〉引〈方言〉参证》,载《东亚文化交流与经典诠释》一书319-363页,台大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东亚经典与文化”研究丛书之一,2008年12月。7万字73、《简本〈缁〉衣引〈诗〉考——兼论前贤以师承和异文区分四家诗之利弊》,台湾政治大学中国文学系编《中国经学国际学术研讨会5th论文集》,2009年5月版,6万字。74、《〈广韵〉姓氏来源与郡望音读研究》,《中国语言学》第二辑,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1万字。75、《〈孔子诗论〉应定名为“孔门诗传”论》,《中国经学》第五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09年11月,25万字。76、《石彦辞墓志》文句正读和史事索隐,8万字(有图),《史林》2009年第6期。77、《阿斯塔那三三二号墓文书〈春秋经传集解〉残片浅议》,6万字,《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3月。78、《从熹平残石和竹简缁衣看清人四家诗研究》,2万字,《中国经学》第六辑,2010年6月。79、《明清以来之姓氏与姓氏书》,8万字,《史林》2010年第3期。80、《先秦至唐宋姓氏书之产生与发展》,9万字,《社会科学》2010年第9期。81、《马一浮与龙榆生》,5万字,《中国文化》第31期,2010年春季号。82、《郭店简缁衣“人苟言之”之“人”旁点号解说——兼论古代涂抹符号之演变》,3万字,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编《出土文献与传世典籍的诠释——纪念谭朴森先生逝世两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10月。83、《佛典音义和一切经音义三种校本合刊》,8万字,《汉语史研究集刊》第十三辑,2010年6月。84、《追忆沈老凤笙先生》,8万字,《中国经学》第七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0年12月。85、《尚书郑王比义序》,8万字,《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八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86、《清华简〈尹诰〉“隹尹既﨤汤咸又一悳”解读》,1万字,《史林》2011年第2期。87、《别集流变论——〈王鸣盛、阮元、钱大昕三家遗文〉序》,5万字,《中国文化》2011年夏季号。88、《〈说文〉“姓”“氏”义重校新释》,6万字《中国经学》第八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6月89、《以丁晏〈尚书余论〉为中心看王肃伪造〈古文尚书传〉说——从肯定到否定后之思考》,2万字,台湾中研院《文哲研究所集刊》,2011年9月。又载《首届国际〈尚书〉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90、《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7万字,《史林》2011年第4期。91、《北宋本〈通典〉刊刻年代、流传踪迹与学术价值》,1万字,《庆祝许嘉璐从教五十周年纪念会论文集》。92、《先秦至唐宋姓氏书之产生与发展》,9万字,《人民大学复印资料》转载《历史学》2010年第12期。93、《从儒典“音义”说到佛典之〈一切经音义〉》,3万字,《中华字典研究》第二辑,2010年。94、《小学考弁言》,《小学考》,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95、《从儒典“音义”说到佛典之〈一切经音义〉》,3万字,《佛经音义研究——第二届佛经音义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文集》,凤凰出版社2011年。96、《姓氏起源新论》,4万字,中华书局《文史》,2011年第四辑。97、《上海图书馆藏稿本〈齐鲁韩三家诗释〉初探》,2万字,《中国典籍与文化》2011年第四期。98、《从夏小正传文体式推论其作者》,2万字,《中国经学》第九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1年11月。98、《由清华简〈尹诰〉论〈古文尚书·咸有一德〉之性质》,4万字,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保护中心编辑《〈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壹)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史林》2012年第2期。99、《罗振玉熹平石经研究》,《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九、第十合辑,2万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101、陈舜俞《庐山记》卷帙辨证,3万字,《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1期。100、《〈咸有一德〉之“一德”新解》,7万字,《中国经学》第十辑,2012年3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02、《汉语大词典》编纂琐忆,8万字,《辞书研究》,2012年第2期。103、《王国维东西土文字异同理论之创立与影响》,5万字,台湾第廿二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榆枋斋学林》2012年版。104、《〈汉石经鲁诗残碑校史一则〉辨证并论〈辞通〉之误》,《史林》2012年第1期。105、《“邺架”补义》,《辞书研究》2012年第6期。106、《中华姓氏源流大典序》,7万字,台湾静宜大学《静宜大学学报》创刊号,2012年6月。《中华姓氏源流大辞典》前,中华书局2014年版。107、《王国维魏石经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研究集刊》4、5、6辑,4万字。凤凰出版社2012年。108、《〈江阴东兴缪氏家集〉序》,1万字,上海社科院历史所《史林》2013年3期。109、《由简帛〈老子〉重论其书之形成和篇章分合》,4万字,中国文化研究所《中国文化》第三十七辑,2013年5月。110、《“夺情”补义》,《辞书研究》2013年第4期。111、《精神与学术的典范——〈裘锡圭学术文集〉读后》,6万字,《中国典籍与文化》,2013年第4期。112、《六朝〈毛诗〉异文所见经师传承与历史层次──以陆德明〈毛诗音义〉为例》,5万字,《出土材料与新视野》第四届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2013年12月。113、《王念孙读书杂志整理本序》,1万字,《史林》2014年第1期。114、《〈诗经〉异文与经师训诂文本探赜》,3万字,中华书局《文史》2014年第一期。115、《“洛”、“雒”异文与汉魏二朝之五行忌避》,2万字,《社会科学》2014年第六期。116、《郑玄所见〈三礼〉传本残阙错简衍夺考》,6万字,《中国经学》第十二辑,广西师大出版社2014年6月。承担课题1、承担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2002年BLS004《上博楚竹书〈缁衣〉与郭店简本及传本的比较研究》,于2004年完成,30万字。2、原上海市课题(2002年BLS004)后续研究,后作为武汉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伟教授主持的教育部2003年度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楚简综合整理与研究》(03JZD0010)子项目,将出版专著《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约53万字。3、参与许嘉璐副委员长主编的教育部2002年规划课题《孙诒让全集》,任编委,承担《东瓯金石志》《永嘉瑞安石刻文字记》等的整理与研究。30万字。中华书局已陆续出版。4、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从石经鲁诗异文看清人四家诗研究》,预计2014年初完成。5、主编、整理点校陈子龙等《明经世文编》,已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点出版计划。2010-2020古籍出版规划。全书约500万字。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6、主编、整理点校《高邮王氏四种》,约300万字,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其中《经传释词》已于2013年出版,《读书杂志》预计2014年出书。7、扬州大学《尚书》研究中心国家重大课题《尚书文献研究集成》(2012)子课题负责人。8、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历代儒家石经研究集成》(13&ZD063),预计线装300册,60函。汇集宋已来所有有关石经之拓片、专著、题跋、论文,为石经研究史上前所未有的集大成之作。获奖情况☆1993年《避讳与古音研究》(与杨蓉蓉合作),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1986~1993)优秀成果三等奖。☆1997年,《三礼汉读异文及其古音系统》一文(7万字)获上海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一等奖。☆1999年,《三礼汉读异文及其古音系统》一文(7万字)获王力语言学奖金二等奖。☆2001年,获全国第四届优秀中青年图书编辑奖。☆2000-2001年,《由甲骨刻辞多字结构说到多诸之音义及其民族与时地》一文获上海市第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2-2003年,《上博简、郭店简〈缁衣〉与传本合校补证》(上、中、下)一文获上海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6—2007年,《正统道藏编纂刊刻年代新考》一文获上海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2008-2009年,《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一书获上海市第十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3年,《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之一)一书获清华大学首届李学勤中国古史研究三等奖。☆2013年8月,《榆枋斋学林》获2012年度全国古籍整理与研究二等奖。☆2013年12月,《上博馆藏楚竹书〈缁衣〉综合研究》作为《楚地出土战国简册研究》之一,整套丛书获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整理图书获奖☆参与整理之《马一浮集》(负责学术著作整理,第一卷和第三卷部分),获浙江省古籍整理一等奖,华东地区1997年古籍整理一等奖。☆参与整理之《姜亮夫全集》(24卷,云南人民出版社)获第九届云南图书奖荣誉奖(整理第十五卷《中国声韵学》等)☆参与编纂十七年之《汉语大词典》多次获奖,从略。

孔子研究编辑部人员名单

颜回 闵损 冉耕 冉雍 宰予 仲由 冉求 言偃 卜商 曾点 曾参 澹台 灭明 高柴 樊须 有若 原宪 颜高 商瞿秦商 颜刻 琴牢 冉孺 颜辛 伯虔 曹恤 陈亢 秦祖 奚藏 廉洁 冉季 石处 左郢 狄黑 商泽 任常 郑邦 乐欣孔忠 颜哙 申枨 邬单 荣旗 悬成 燕伋 原亢 封巽 秦非 (句并)疆 颛孙师 宓不齐 端木赐 公西华 公治长 南宫括 公皙哀 漆雕开 公良孺 司马耕 巫马期 梁角亶 公孙龙 叔仲哙公祖兹 罕父黑 公西箴 壤驷赤 颜文朴 漆雕多 颜无繇 公夏首 施之常 步叔乘

中国孔子书画家协会及所属机构没有这个人吧,下面是资料,你可以仔细对一下。谢谢!中国孔子书画家协会及所属机构简介 中国孔子书画家协会(英文名称:China Confucius Paintings Home Association)是由国内外著名书画艺术家和热爱书画艺术的社会各界人士及国际知名艺术机构自愿组成的国际性艺术机构。协会以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促进孔子书画艺术的创新发展为宗旨,广泛团结全世界书画艺术人才,创建公益性文化艺术事业,开拓书画艺术市场,促进书画艺术市场化进程。协会以培养包装书画人才,推出书画精品为主导,广泛服务全世界书画家,为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作贡献。组织机构艺术顾问(排名不分先后):欧阳中石 沈鹏 刘大为 张海 王学仲孙大石 刘艺 冯其庸 佟韦李铎 张飙 邹德忠 林岫 韩美林 刘宝纯孙墨龙 于太昌 施邦华 郭志光 周魏峙 张全景 周克玉 李春廷刘国福 张志坚 张业法 张志民 陈国力 孔维克 顾亚龙 吴泽浩尹延新 张宝珠 梁文博名誉主席: 雷正民(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 叶向阳(中国国画家协会副主席) 于冲(山东省旅游局局长) 主席:孔庆旭(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院长)执行主席:王永臣(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执行院长)常务副主席:沈振宇 张太恩(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吴俊旭(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甲长贵(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荣誉副主席:胡世涛(中国孔子收藏家协会荣誉副会长)副主席: 丁再献 董培中 徐经志 张希木 王如敏 代永民秘书长:常务副秘书长:副秘书长:孔繁强名誉理事长:雷正民 何宗贵理事长:孔庆旭执行理事长:王永臣常务副理事长: 沈振宇 张太恩 吴俊旭 甲长贵副理事长: 丁再献 董培中 徐经志 张希木 王如敏 代永民常务理事:刘懿 理事:冯峰会员:(会员名单略)办公室:艺术评审委员会:外联部主任:展览部:培训部:所属单位:中国孔子国际诗书画研究院院长王如敏毛体书画研究会会长张希木 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简介 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英文名称:China Confucius Paintings Home Association)是由国内外著名书画艺术家和热爱书画艺术的社会各界人士及国际知名艺术机构自愿组成的国际性艺术机构。本院以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促进孔子书画艺术的创新发展为宗旨,广泛团结全世界书画艺术人才,创建公益性文化艺术事业,开拓书画艺术市场,促进书画艺术市场化进程。本院以培养包装书画人才,推出书画精品为主导,广泛服务全世界书画家,为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作贡献。顾问:卢洪 何宗贵 石健杰 庞守连 李华文 王晓 李德明 司继耀崔恭选 王全博 任培金 王有志 王珍行艺术顾问(排名不分先后):欧阳中石 沈鹏 刘大为 张海 王学仲孙大石 刘艺 冯其庸 佟韦 李铎 张飙 邹德忠 林岫 韩美林 刘宝纯孙墨龙 于太昌 施邦华 郭志光 丁冠之 周魏峙 张全景 周克玉李春廷 刘国福 张志坚 曹学德 张业法 张志民 陈国力 孔维克 顾亚龙吴泽浩 刘玉璞 张仲亭 江奔东 刘乐一 尹延新 张宝珠梁文博 靳鹤亭 聂耕 谢士鸿 张富英 温文 杨绍穆名誉院长:雷正民(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党组书记)叶向阳 孙大石 李永田 张全新夏雨常 曹世华 唐明 陈丽丽荣誉院长: 马延平院长:孔庆旭(中国孔子书画家协会主席)执行院长:王永臣常务副院长;赵军 甲长贵 彭岚 张太恩 吴俊旭 贾同辉荣誉副院长:李桂胜副院长:陆健夫 王建文 林宇辉 刘绍远 尹振维 高月塘 韩超 牛丙信高昆 李忠民 丁再斌 胡世宝 段庚友 徐经志 孙成忠 董培中 田相海 王怀玉 范奉武 李惠泉 庄新华 刘崇香 金玲李利民 曹志洪 孔繁顺 王正炎 袁云生 綦希琨 陈爱民代永民 郭元庆 张华贵秘书长:吴俊旭副秘书长:邓文 石运友 陈存信 陈秀兰孔子文化艺术研究所所长:崔恭选(兼)研究员:曹敬恭 段庚友 薛正安 祝宝龙 纪家才 宋宣 王镜钢 刘玉琛杨吉德 李天民 王善芝 吴梦堂 石青 肖维俭 吕志华 孔庆福 王军名誉理事长: 雷正民 何宗贵 石健杰理事长:孔庆旭执行理事长:王永臣常务副理事长: 赵军 甲长贵 彭岚 张太恩 吴俊旭 贾同辉副理事长:林宇辉 牛丙信 刘绍远 高月塘 韩超 高昆李忠民 段庚友 徐经志 董培中 田相海 王怀玉 范奉武李惠泉 庄新华 刘崇香 金玲 李利民 曹志鸿 孔繁顺 王正炎 袁云生 綦希琨 陈爱民 代永民 郭元庆 张华贵常务理事:高军 郑灿铎 陈龙 王健 张裕仁 陈伟 李杰 吴芳 东方丹青朱正涛 王波 宋美 陈蔚林 苏纯山理事:魏国瑞 张志海 张殿禄 邱建中 李海峰 庄杰 谢亚伟 肖玉岱 李刚 冯峰 温黎明 孙海义 刘树仁 王钦铭 魏世亮 李辉 武传法李式平 娄悦和 赵方生 张勤 余鹏展 刘继新 王志 李成进 姚乐光李庆章 韩秀义 井传涛 宛铁林 孙大为部分会员:毕德昌 徐浦祺 张允岭 赵克国 颜承顺 王德明 郑建国 张耀祖 杨明勇 许东明 孟凡昌 李辉 徐佃学 汪以强 姚念祥 洪新军 费永滨王小玥 张美平 邹淑平 王浩男 于亚男 张福星 朱学惠 张凯 王晓蕾 宋乃勇 卢兆平 张俊卿 崔勇 房玉昌 朱宗亭 李华兴书画评审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书画展览部:会刊编辑部:宣传部副部长:李法明外联部部长:高灿成外联部副部长:周末 肖玉岱 谢玲玲法律顾问:张鹤鸣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院长孔庆旭,执行院长王永臣(北京昌平区苍龙文化街)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曲阜画院院长董培中(曲阜北关大街) 中国孔子华夏书画院 院长陈爱民(烟台芝罘区辛庄街)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北京中心副院长代永民(北京古玩文化城)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理事单位:星空软件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名家艺术工作室挂牌单位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名家艺术工作室主任温黎明编号:NO02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名家艺术工作室主任韩公修编号:NO04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名家艺术工作室主任张殿禄(济南历城区锦玉山石艺厂董事长) 编号:NO06 中国孔子书画研究院集宝斋名家艺术工作室主任朱正涛编号:NO07

颜回,字子渊 闵损,字子骞 冉耕,字伯牛 冉雍,字仲弓 冉求,字子有 仲由,字子路 宰予,字子我 端沐赐,字子贡 言偃,字子游 卜商,字子夏 颛孙师,字子张 曾参,字子舆 澹台灭明,字子羽 宓不齐,字子贱 原宪,字子思 公冶长,字子长 南宫括,字子容 公皙哀,字季次 曾蒧,字皙 颜无繇,字路 商瞿,字子木 高柴,字子羔 漆雕开,字子开 公伯缭,字子周 司马耕,字子牛 樊须,字子迟 有若 公西赤,字子华 巫马施,字子旗 梁鳣,字叔鱼 颜幸,字子柳 冉孺,字子鲁 曹恤,字子循 伯虔,字子析 公孙龙,字子石 冉季,字子产 公祖句兹,字子之 秦祖,字子南 漆雕哆,字子敛 颜高,字子骄 漆雕徒父 壤驷赤,字子徒 商泽 石作蜀,字子明 任不齐,字选 公良孺,字子正 后处,字子里 秦冉,字开 公夏首,字乘 奚容箴,字子皙 公肩定,字子中 颜祖,字襄 鄡单,字子家 句井疆 罕父黑,字子索 秦商,字子丕 申党,字周 颜之仆,字叔 荣旗,字子祈 县成,字子祺 左人郢,字行 燕伋,字思 郑国,字子徒 秦非,字子之 施之常,字子恒 颜哙,字子声 步叔乘,字子车 原亢籍 乐欬,字子声 廉絜,字庸 叔仲会,字子期 颜何,字冉 狄黑,字皙 邦巽,字子敛 孔忠 公西舆如,字子上 公西葴,字子上

编辑委员会组成人员

第4届《热力发电》编辑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 陆延昌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名誉副主任委员:陈学俊(院士) 西安交通大学黄其励(院士) 东北电网公司岑可法(院士) 浙江大学危师让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主任委员: 蒋敏华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副主任委员:赵 毅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王为民 东方汽轮机厂蔡宁生 清华大学李光华 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委员:刘 伟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江哲生 全国电力技术市场协会蒋祥军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吴诚德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杨 昆 国家电监会南方电监局许传凯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李自力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骆仲泱 浙江大学毕玉森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丰镇平 西安交通大学阮大伟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张素心 上海电气集团公司朱宝田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江俭军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方 正 中国华电集团公司米浩林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世森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肖云汉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杜晓乔 香港中华电力公司吴占松 清华大学谢长军 龙源电力集团公司崔继纯 国家电网公司杨勇平 华北电力大学秘书长:刘英雄 热力发电编辑部热力发电编辑部人员组成:主编:蒋敏华副主编:刘英雄编辑部(杂志社)主任:刘英雄(兼)编辑部(杂志社)副主任:马昕红责任编辑:马昕红 崔利 徐福英 杨嘉蕾 李园 杜亚勤排版编务:杨乐编辑部地址:陕西省西安市兴庆路136号(710032)编辑部电话:029-82102475、82102480、82102481、82102482网址:-mail:《热力发电》广告代理:北京大成风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联系电话:010-88133390

编委是“机构编制委员会”的简称。编委的常设办事机构,是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是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简称“编办”。一般县级以上行政区都设置有编委。编委的主要职责是:  (一)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法规,组织拟订辖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管理的政策和地方性法规草案并监督实施;管理和指导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机关,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机关的机构编制工作;管理和指导辖区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工作。  (二)组织拟订辖区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总体方案并组织实施。拟订辖区机构改革方案。审核辖区各部门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审核设区市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方案。审核并管理辖区各级各类人员编制总额。指导、协调各级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以及机构编制管理工作。负责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  (三)协调辖区政府各部门的职能配置及其调整。协调辖区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研究提出参照公务员法管理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职能认定意见。  (四)审核或审批辖区及各部门的派出机构和省以下垂直管理机构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审核设区市党委、政府副处级以上机构设置和调整事宜。审核设区市、县(市、区)、乡镇机构编制分类。负责中央垂直管理部门或双重管理部门需要承办的机构编制有关事宜。  (五)审核辖区人大、辖区政协、辖区法院、辖区检察院、辖区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机关的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审核辖区人大、政协、法院、检察院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机关副处级以上机构设置和调整事宜。审核因特殊需要设置的相当于县级法院、检察院机构编制事宜。  (六)组织拟订辖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方案。制定各类事业单位人员编制标准和管理办法。审核各设区市事业编制总量和结构。审核或审批辖区直属事业单位或直属事业机构,以及省直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事宜。指导并协调设区市及以下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和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审核设区市副处级以上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事宜,审批设区市科级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事宜;审批有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事宜。审核辖区的各群众团体的机构编制事宜。负责辖区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  (七)指导辖区开发区(园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组织拟订辖区以上开发区(园区)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并组织实施。审核辖区以上开发区(园区)职能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  (八)负责机构编制日常管理。负责对辖区机构编制的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和机构编制标准化工作。负责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以及编制使用核准等工作。建立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有关部门的配合制约机制。  (九)负责对各级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及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和监督检查。负责受理违反机构编制法规、纪律的检举、控告和投诉,对违反机构编制法规、纪律问题进行调查处理。  (十)负责辖区机构编制信息管理系统、电子政务和机构编制网站的建设和管理。负责辖区机构编制统计工作。指导辖区党政群机关、事业单位和其他非营利性单位网上名称管理工作。指导辖区区各级机构编制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工作。  (十一)承办辖区和上级机构编制委员会交办的其他事项。 ‍

机构编制委员会的简称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索引序列
  • 孔子研究编辑部人员组成
  • 孔子研究编辑部人员构成
  • 孔子研究编辑部人员
  • 孔子研究编辑部人员名单
  • 编辑委员会组成人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