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原文物杂志官网

中原文物杂志官网

发布时间:

中原文物杂志官网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报,考古研究的一般性论述,考古工作简讯,考古技术工作,书刊译介,学术动态等。创刊于1955年,原名《考古通讯》。1955~1957年为双月刊,1958年为月刊。1959年改名《考古》,出至1966年第 5期停刊(其中1960年出10期)。自1972年复刊至1982年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原名《文物参考资料》。创刊于1950年初,本是文物局资料室编辑的内部通讯性刊物,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个方面。1951年,编者改为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并公开发行,但有关考古的内容仍然较少。从1956年开始,内容不再包括图书馆方面。1959年改名《文物》,有关考古的文章进一步增多。1966年6月停刊,至1972年复刊,内容改为专一于古代文物,不再刊载革命文物方面的文章。该刊与《考古》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刊登考古发现与研究外,还注重碑帖、书画、版刻和各种传世文物。《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点北京。夏鼐主编。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第 1册。该刊1947~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出版了第2~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考古研究所编辑,于1952年出版了第5册。1953年改称《考古学报》,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了第6~10册。1956~1960年改为季刊,1962~1965年复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复刊至1977年为半年刊(其中1972年仅出1期),1978年起重新改为季刊。其他:刊名 创刊日期 出版频率 主办单位 附注考古与文物 1980年1月 双月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华夏考古 1987年7月 季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7年 1967-1972 年停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于1957年创刊英文版季刊,刊名为Vertebrata PalAsiatic, 1959年创刊中文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两刊合并,刊名沿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66和1973年均只出版了两期),1984年起刊名改为《古脊椎动物学报》江汉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学会 农业考古 1981年 季刊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史前研究 1986年4月20日 季刊,停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类学学报 1982年8月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化石 1972年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53年 年刊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编辑委员会 辽海文物学刊 1986年5月 半年刊 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博物馆 江西文物 1989年8月 季刊 江西省文化厅 由《江西历史文物》与《江西革命文物》合并而成。1992年起改名《南方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79年 半年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方文物 1985年2月 季刊 黑龙江文物管理局 原名为《黑龙江文物丛刊》 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1年10月 1984年11月停刊 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 改名为《北方文物》 四川文物 1984年1月 双月刊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物世界 1999年11月 季刊 山西省文物局 原名为《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1989年5月 季刊 山西省文化厅文物局 1999年11月改名为《文物世界》 中原文物 1981年3月 双月刊 河南博物院 原名为《河南文博通讯》 广东文物 1996年8月 半年刊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 双月刊 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研究 1982年12月 季刊 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 东南文化 1985年10月 月刊 江苏省考古学会 原名为《文博通讯》 文博通讯 1975年5月 1984年停刊 南京博物院 1985年10月改名为《东南文化》 文博 1984年7月 双月刊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6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 鉴赏家 1995年5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鉴赏家》编辑部 收藏 1993年1月 月刊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疆文物 1985年 季刊 《新疆文物》编辑部 福建文博 1979年8月 半年刊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文博编辑组 故宫文物月刊 1983年4月 月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物 2002年2月 双月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原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中国国家地理》和《科学世界》有时也会有精彩的考古文章,图文并茂

历史类核心期刊表 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史学月刊史学理论研究 史学集刊中国文化研究清史研究史林安徽史学 史学史研究中华文化论坛文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历史档案中国历史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中国古籍与文化西域研究中国藏学文物考古考古学报考古与文物中原文物华夏考古东南文化敦煌研究中国历史文物四川文物江汉考古 故宫博物院院刊北方文物

探索发现

中原文物杂志官网网址

1、王迅 《菏泽安丘崮堆龙山文化遗址》 《考古学年鉴》1985年,文物出版社。2、王迅 《简析<关于偃师商城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使用的逻辑方法》 《中原文物》 1986年1期。3、王迅 《<藁城台西商代遗址>介绍》 《考古》1987年11期。4、邹衡 郅生龙 王迅 宋豫秦 《 菏泽安邱崮堆发掘简报》 《文物》1987年11期。5、王迅 《模糊数学在考古学研究中的应用》 《考古与文物》1989年1期。6、王迅 《试论夏商时期东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2期 。7、王迅 《陶唐土鼓陶寺遗存》《中国文物报》1990年2月22日。8、王迅 《从商文化的分布看商都与商城》 《中原文物》1991年1期。9、王迅 《介绍〈考古学专题六讲〉》 《大学文科指导书目 历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10、王迅 《考古发掘工地上的选择与析疑》 《文物天地》1992年4期。11、王迅 《考古发掘工地上的选择与析疑》 《文物天地》1992年6期。12、王迅 《燕园聚珍》夏商周部分 文物出版社 1992年9月。13、王迅 《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4年4月第一次在考古学上划分了东夷、淮夷两大文化系统。为中国东方地区夏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作了基础性工作。14、王迅 《东夷·淮夷文化对日本古文化的影响》日本《创大アジア研究》第17号1996年3月论证了东夷、淮夷文化对日本古文化影响。15、王迅 《二里头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考古与文物》 1997年第3期说明二里头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起源和发展中的特殊作用。16、徐蕴(王迅) 《从先秦时期乐器看旋律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草原艺坛 1997年1期。17、李伯谦 王迅 《安徽省霍丘、六安、寿县考古调查试掘报告》《考古学研究》总第三期 科学出版社 1997年6月。18、王迅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展出的三件商周青铜器与中国先秦时期蚕丝业》《迎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考古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 科学出版社 1998年4月论证了先秦时期蚕丝业的重要位置、发展概况和职业世袭集团的存在。19、王迅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藏品选(1998)》 夏商周藏品部分。科学出版社 1998年4月。20、王迅 《试论夏商时期东方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北京大学百年国学文粹 考古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年4月。21、王迅 《腾蛇乘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年6月结合考古学、民俗学材料,论述了古代蛇在古代的文化蕴含及其在文化传统中的表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推荐有关中文化思想的参考书22、王迅 《兔寄明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8年11月考古学与民俗学材料相结合,论述兔与中国古代车马起源等问题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多方面的投影。为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推荐有关中文化思想的参考书23、王迅 《鄂尔多斯猴子骑马青铜饰与〈西游记〉中弼马温的由来》《远望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8年12月。24、王迅 《说龙》, 《中华文明之光》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年1月。25、王迅 赵志军 〈Tiger Decoratiog on Early Bronzes〉,〈Orientations〉1999年 9期。本文后来收入东方杂志〈Orientations〉优秀论文集出版。26、王迅 《兔年的吉祥物》,《百科知识》1999年1期。27、王迅 《闲解〈红楼梦〉谜语》 中国文化报 1999年1月30日 第四版。28、王迅 《龙与龙舞》, 《中国龙文化与龙舞研讨会论文集》 重庆出版社 2000年8月。29、王迅 《中国青铜器研究中若干问题的新探索》,《文化的馈赠》 考古学卷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8月。30、王迅 《中国早期文明兴衰的人地关系简论》第五章《海岱地区》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31、王迅 《长江流域青铜文化传统特征初探》,《长江流域青铜文化研究》 科学出版社 2002年3月。32、王迅 《二里头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 》,《夏文化论集》 文物出版社 2002年。33、王迅 《漫谈〈废墟与辉煌〉》,《中国艺术报》2000年11月3日,(艺术摄影专刊)第2版。34、王迅 关于《国宝回归 牵动人心》的发言 《北京青年报》2000年5月9日第19版。35、王迅 《壮美的古文明之旅》,《中华读书报》2001年7月25日。36、王迅 《五帝时代与夏代史迹的考古学观察》,《考古学研究》五,科学出版社2003年7月。37、王迅 《羊与中华文明》,《百科知识》2003年1期。38、王迅 《未年说羊》,《中国艺术报》2003年1月3日(中国收藏第一版)。39、王迅 《金鸡司晨---说鸡生肖》,《乙酉贺岁》 人民美术出版总社,2004年10月。40、王迅 《从商文化的分布看商都与商城》,郑州古都学会:《郑州商城发现50周年研究文集》2005年。41、王迅 〈苏鲁豫皖考古座谈会纪要〉发言部分 《文物研究》总第七期 1991年。42、王迅 《1998年鹤壁市、淇县晚商遗址考古调查报告》,《华夏考古》2006年1期。43、王迅 《20世纪夏商周考古发现与研究》 第叁章七《早商青铜器研究》、42第肆章六《晚商青铜器研究》。 出版社,年月。44、王迅 《 中国文物图典-青铜器辞条》,辞典2003年出版。45、王迅 《研究考古学文化发展与传播的数学方法---谈考古学文化场》,《温故知新—面向中国考古学的未来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46、王迅 《最早的珍珠项链和龙纹琉璃器》,《庆祝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成立十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全球化考古学的新前沿:明确中国的古代传统》 2008年5月。47、《诗三首》,《苗山报》1993年4月10日 第三版。48、《《英雄》传统有余 创新不足》(影评)《中国艺术报》2002年12月27日第4版。49、《中国人生活中的蛇》,《生活时报》1998年8月23日15版。50、《考古学是什么》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年。51、《腾蛇乘雾》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3月。修订版。52、《兔寄明月》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8年3月。修订版。53、《河北临城补要村遗址发掘取得重要收获》,《中国文物报》 2008年2月29日,第2版。(与常怀颖、朱博雅)。

二、本刊从2000年第1期起执行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来稿请注意以下事项:(一) 标题准确,文字精炼,层次清楚,字迹工整。(二) 文中附图、表格、照片、拓片等要清晰。(三) 来稿请提供200字左右的中、英文提要和3-7个关键词,并附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工作单位、职称、邮编等,其顺序请以本刊本期的文章格式为准。(四) 凡译稿,需征得翻译版权,并将版权(复印件)及译稿原文附上。(五) 来稿不论长短,只求质量,一经刊载,即付稿酬,优秀文章,稿酬从优。(六) 因人力有限,来稿一般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自投稿之日起,三个月未见我刊采用通知者,作者可自行处理。(七) 稿件请寄编辑部,勿寄个人,以免遗失或延误。(八)从1999年起,本刊电子邮件已开通,作者可使用E-mail投递稿件,也可以寄交软盘。

中原文物杂志官网电话

二、本刊从2000年第1期起执行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来稿请注意以下事项:(一) 标题准确,文字精炼,层次清楚,字迹工整。(二) 文中附图、表格、照片、拓片等要清晰。(三) 来稿请提供200字左右的中、英文提要和3-7个关键词,并附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工作单位、职称、邮编等,其顺序请以本刊本期的文章格式为准。(四) 凡译稿,需征得翻译版权,并将版权(复印件)及译稿原文附上。(五) 来稿不论长短,只求质量,一经刊载,即付稿酬,优秀文章,稿酬从优。(六) 因人力有限,来稿一般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自投稿之日起,三个月未见我刊采用通知者,作者可自行处理。(七) 稿件请寄编辑部,勿寄个人,以免遗失或延误。(八)从1999年起,本刊电子邮件已开通,作者可使用E-mail投递稿件,也可以寄交软盘。

探索发现

国内最主要的三大刊物:《考古》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 第一任主编、副主编为夏鼐、 陈梦家。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简报,考古研究的一般性论述,考古工作简讯,考古技术工作,书刊译介,学术动态等。创刊于1955年,原名《考古通讯》。1955~1957年为双月刊,1958年为月刊。1959年改名《考古》,出至1966年第 5期停刊(其中1960年出10期)。自1972年复刊至1982年为双月刊,1983年改为月刊。《文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文物局主办的学术性、资料性刊物。月刊。出版地点北京。原名《文物参考资料》。创刊于1950年初,本是文物局资料室编辑的内部通讯性刊物,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博物馆和图书馆 3个方面。1951年,编者改为文物参考资料编辑委员会,并公开发行,但有关考古的内容仍然较少。从1956年开始,内容不再包括图书馆方面。1959年改名《文物》,有关考古的文章进一步增多。1966年6月停刊,至1972年复刊,内容改为专一于古代文物,不再刊载革命文物方面的文章。该刊与《考古》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除刊登考古发现与研究外,还注重碑帖、书画、版刻和各种传世文物。《考古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的考古刊物。季刊。出版地点北京。夏鼐主编。内容包括田野考古的调查发掘报告,考古研究的专题论文,以及与考古学关系密切的其他重要论著。它的前身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于1936年出版的《田野考古报告》第 1册。该刊1947~1949年改名《中国考古学报》,出版了第2~4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考古研究所编辑,于1952年出版了第5册。1953年改称《考古学报》,为半年刊,至1955年出版了第6~10册。1956~1960年改为季刊,1962~1965年复为半年刊。1960年下半年、1961年和1966~1971年停刊。1972年复刊至1977年为半年刊(其中1972年仅出1期),1978年起重新改为季刊。其他:刊名 创刊日期 出版频率 主办单位 附注考古与文物 1980年1月 双月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华夏考古 1987年7月 季刊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古脊椎动物学报 1957年 1967-1972 年停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于1957年创刊英文版季刊,刊名为Vertebrata PalAsiatic, 1959年创刊中文版的《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1年两刊合并,刊名沿用《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1966年停刊,1973年复刊(1966和1973年均只出版了两期),1984年起刊名改为《古脊椎动物学报》江汉考古 1980年4月 季刊 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省考古学会 农业考古 1981年 季刊 江西省中国农业考古研究中心 史前研究 1986年4月20日 季刊,停刊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类学学报 1982年8月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化石 1972年 季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 1953年 年刊 国立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编辑委员会 辽海文物学刊 1986年5月 半年刊 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辽宁省博物馆 江西文物 1989年8月 季刊 江西省文化厅 由《江西历史文物》与《江西革命文物》合并而成。1992年起改名《南方文物》。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1979年 半年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北方文物 1985年2月 季刊 黑龙江文物管理局 原名为《黑龙江文物丛刊》 黑龙江文物丛刊 1981年10月 1984年11月停刊 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编辑室 改名为《北方文物》 四川文物 1984年1月 双月刊 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文物世界 1999年11月 季刊 山西省文物局 原名为《文物季刊》 文物季刊 1989年5月 季刊 山西省文化厅文物局 1999年11月改名为《文物世界》 中原文物 1981年3月 双月刊 河南博物院 原名为《河南文博通讯》 广东文物 1996年8月 半年刊 广东省文化厅,广东省文物博物馆学会 故宫博物院院刊 1958年 双月刊 故宫博物院 博物馆研究 1982年12月 季刊 吉林省博物馆学会,吉林省考古学会 东南文化 1985年10月 月刊 江苏省考古学会 原名为《文博通讯》 文博通讯 1975年5月 1984年停刊 南京博物院 1985年10月改名为《东南文化》 文博 1984年7月 双月刊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省博物馆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1989年6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 鉴赏家 1995年5月 半年刊 上海博物馆,《鉴赏家》编辑部 收藏 1993年1月 月刊 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新疆文物 1985年 季刊 《新疆文物》编辑部 福建文博 1979年8月 半年刊 福建省博物馆,福建省文博编辑组 故宫文物月刊 1983年4月 月刊 国立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文物 2002年2月 双月刊 中国历史博物馆 原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中央十套可以看看

中原文物杂志招聘官网

比较权威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办的《考古学报》、《考古》,以及国家文物局下属的《文物》,此所谓考古界“三大杂志”。另国家文物局办有《中国文物报》,多有文物政策、最新动态及普及知识等,还有《文物天地》、《中国文化遗产》。还有国家博物馆主办的《中国历史文物》,故宫博物院的《故宫博物院院刊》。河南有《华夏考古》、《中原文物》,陕西有《考古与文物》、《文博》,河北的《文物春秋》,山西的《文物世界》,湖北的《江汉考古》,江西的《南方文物》,南京的《东南文化》,四川的《四川文物》,黑龙江的《北方文物》,内蒙的《内蒙古文物考古》。

洛阳东南40公里处207国道北侧,偃师市缑氏镇的凤凰山下,有条凤凰谷,谷东的陈河村就是唐代著名高僧、翻译家,旅行家玄奘的故里。

楼上说的是考古和文物方面的,博物馆只有《故宫博物院院刊》列入了cssci扩展目录,除此之外,文博方面最好的应该就算是《中国博物馆》了。

这是它的机构设置,你可以参考一下,没有二级机构。办公室 电话:63511230、63511063 财务处 电话: 63511060 保卫处电话:63511101      社会教育服务部 电话:63511004后勤管理处 信息管理处电话:63511087保管部 电话:63511061  研究部(《中原文物》)电话:63511064图书资料部 电话:63511091       陈列部 电话:63511071华夏古乐团 电话:63511243文保中心 电话:63511067

中原文物杂志官网订阅

1927年(农历2月21日)生于河南省鲁山县城南15里袁寨西街。1933年(6岁)开始入私塾学校。读三字经,油盐杂字,百家姓,上下论语。1937年(10岁)读大学中庸、上下孟子,其书法深受老师冯中伦的器重。1944年春(17岁)入鲁山城东南茂林寺县立师范一班学习。夏天日本占领县城后失学。1945年(18岁)日本投降后续学,校址迁至鲁山县城西关。1946年(19岁)下半年在鲁山县牛岭石小学教书。1947年(20岁)春,在鲁山县石佛寺小学教书。秋,八路军进驻县城。冬,入县知识分子训练班。1948年(21岁)春,入豫、陕、鄂军政大学(1948年8月,豫陕鄂军政大学改名为中原军政大学)。校长为陈庚。1951年(24岁)冬,入西北银行,从西安分配到新疆省分行。1953年(26岁)冬,入和田县文化馆,从此在接下来的40多年里一直研究甲古文的形意,临写甲骨文拓片,对甲骨文书法艺术锲而不舍,废寝忘食。1982年(55岁),2月9日,对2000多个甲骨文已经倒背入流的他离开新疆,退休回到家乡河南。此时的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已经出神入化。1982年(55岁),7月17日到河南省博物馆外宾服务部,以仿制的甲骨文和自己的书法艺术为外宾服务,第一张甲骨文书法售价100元。1985年(58岁),1月4日,成为河南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1982年至1988年在河南省博物馆服务其间,曾先后被推荐到洛阳友谊宾馆、北京民族饭店、北京饭店、北京国际俱乐部、北京友谊宾馆、北京友谊商店、北京工艺美术服务部、故宫博物院、广州白天鹅宾馆、陕西省博物馆、大雁塔、唐城饭店、西安宾馆、兵马佣博物院等地为外宾写字及代销书法,每年收入达2~5万元。1987(60岁),年5月,其作品《甲骨文集句简释》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由《中原文物》杂志社发行。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当代甲骨文大师胡厚宣先生写了书名并作了叙。该书共编入用甲骨文集成的成语和短句143句,唐诗7句,集联25幅,刻印43方。1987年(60岁),5月14日《光明日报》刊登了李绍连先生对《甲骨文集句简释》的书评:“它集甲骨文字释文,甲骨书法,甲骨篆刻为一体,熔科学性,知识性和技巧性为一炉,不仅对甲骨书法和篆刻爱好者具有很高的学习和欣赏价值,而且对于普及甲骨文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甲骨文具有更重要的意义”。1987年(60岁),10月7日,北京晚报为该书所作的报导是:“刘兴隆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甲骨文学者,也是书法家、篆刻家、文学家。本集内容丰富、雅俗共赏。作者刀法娴熟 生动,不失原甲骨文韵味,是书画、篆刻、文物、考古爱好者有益参改资料”。1988年(61岁),12月3,被聘为中国中原国际集团图书商社特约研究员。1989年(62岁),5月,《甲骨文集联书法篆刻专集》由北京日报社出版发行。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史学会常务理事兼首任执行主席周谷城教授题了书名,著名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许顺湛先生写了跋,跋中说:“刘兴隆先生是一位名符其实的甲骨文书法家,篆刻家”,“我发现他是一个奇才,他不善于社交,可是十分聪明,能讲出世界各国的概貌,能自拉自唱十几种民族戏曲的唱段,生旦丑净均可”,“他长于隶书、小篆、甲骨文和篆刻艺术。刻章不起草,顷刻而就,他对近两千个甲骨文字,熟悉的程度与我们使用现代汉字一样,能读、能讲、能写、能刻,能当场用甲骨文集句编联,这是很多甲骨学者很难办到的”。“仿制的甲骨文也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其作品深受日本及欧美各国友人的欢迎”。1989年(62岁),8月30日。被聘为南华(海南)文化公司特约研究员。1989年(62岁),11月,成为河南省黄河文化研究会理事。1990年(63岁),4月1日。被聘请为河南老年诗词研究会顾问。1990年(63岁),9月被中国书法艺术研究院聘为教授,从此长住北京。1992年(65岁),1月31日,所仿制的甲骨文(龟版)一片,被日本学者片野孝志和清水启二共著之《印鉴入门》刊载在54页。(日本株式会社保育社出版)。1993年(66岁),1月,其大作《新编甲骨文字典》由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发行。该书由中国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师大教授、中国书协主席启功给予极高的评价并当场提写了书名。启功先生说:“刘兴隆先生是位了不起的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篆刻家,最擅长甲骨文的写和刻。能当场用甲骨文集联编句,写藏头诗”。1993年(66岁),3月5日,北京晚报为《新编甲骨文字典》所作的报导有:“该书是当代甲骨文研究集大成之作,先收入单字3000余个,其中作者新考释出的就有80余个。该书的释义既取各家之长,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甄别、订正了一些错译、误译的字,编排上与全文对照(包括陶文、石鼓文、秦篆),具有甲骨文,文字学,书法等多种意义”。1993年(66岁),3月18日文摘报报导称:“刘兴隆教授编著并手书的《新编甲骨文字典》已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该书是当代甲骨文研究集大成之作,另外,该书为16开,只1100页,每本造价不过30多元,而出售价竟达210元,是目前订价最高的书”。1993年(66岁),3月25日为中国太平洋历史学会会员。1993年(66岁),3月27日新闻出版报,把《新编甲骨文字典》的消息登在第一版,大标题是“考释甲骨文80余新字”,并称:“《新编甲骨文字典》共收入单字3000余个,是目前已出版的甲骨文字典中收字最多的一部,被誉为当代甲骨文研究集大成之作”。1993年(66岁),8月14日,应台湾中国文化统一促进会和大陆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邀请,到北京钓鱼台国宾馆,参加海峡两岸文化交流座谈会,刘兴隆先生当场连续写了甲骨文、小篆、汉、棣等8个条幅,受到中央美院教授、北京书画名家与台湾学者和社会名流的高度评价。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亲切的拉住刘兴隆先生在主席台上合影留念。1993年(66岁),11月29日。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1994年(67岁),2月8日,为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创作研究员。1994年(67岁),4月11日,其书法作品由荣宝斋代销。1994年(67岁),4月,刘兴隆先生的《刘兴隆书法篆刻艺术》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该书深受中国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赏识并题了书名。1994年(67岁),7月1日,台湾国立中正纪念堂颁发给刘兴隆“笔力千钧”银扁。1994年(67岁),11月24日,被推选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1994年(67岁),12月30日,被推选为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1995年(68岁),4月,《刘兴隆甲骨文集联》在荣宝斋出版社出版。1995年(68岁),11月2日,代表中国统促会在台湾中正纪念堂举办刘兴隆书法展。1995年(68岁),11月8日,在台北举行第二次个展。1995年(68岁),11月17日,在台北举行联合记者发布会。1995年(68岁),12月13日,在台湾淡江大学举行第三个个人展。并开始在淡江大学和师范学院讲授《甲骨文之美》和《甲骨文与殷商文化》。1995年(68岁),12月7日,受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黄永川邀请到博物馆讲授《甲骨文之美》。被报刊和电视台誉为“国际级书法家”、“书法篆刻奇才”、“国宝级大师”等。现场为各界所写的吉祥如意藏头诗,被誉为“出口成章的文人和诗人”等。1996年(69岁),4月,被载入《中国当代老年书画家大辞典》和《世界名人录》等。被誉为“是我国当代卓有艺术成就的书法篆刻艺术家”等。1997年(70岁),3月,《刘兴隆访台书法作品集》和《新编甲骨文字典》(增定本),在台北出版问世(台湾文史哲出版社出版)。1997年(70岁),12月15日,刘兴隆艺术活动与作品选登在《老年书画报》整版刊登。1997年(70岁),6月20日,在人民大会堂南厅举行“迎香港回归”甲骨文书法展览。1998年(71岁),1月20日,应邀参加两岸书艺及绘画联展并获金奖。1998年(71岁),10月8日,作品在梅花红荔艺术馆展出。1998年(71岁),10月《刘兴隆传奇》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2000年(73岁),2月15日,被聘请为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六届理事会书画联谊委员会委员。2006年(79岁),因病去世。

考古学权威杂志(中央级): 《考古》 《考古学报》 《文物》

看这个感觉不如看地方的<文史资料>,我最开始看关于考古的书就是看的我们县出的<文史资料>,要说杂志,权威的就是<考古>了

楼上说的是考古和文物方面的,博物馆只有《故宫博物院院刊》列入了cssci扩展目录,除此之外,文博方面最好的应该就算是《中国博物馆》了。

  • 索引序列
  • 中原文物杂志官网
  • 中原文物杂志官网网址
  • 中原文物杂志官网电话
  • 中原文物杂志招聘官网
  • 中原文物杂志官网订阅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