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煤炭的高效利用论文

煤炭的高效利用论文

发布时间:

煤炭的高效利用论文

一)2000年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1995年的97吨标准煤下降到77吨标准煤,累计节约和少用4亿吨标准煤,节约的能源价值约660亿元,节约和少用能源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硫800万吨,二氧化碳8亿吨。预计今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去年的77吨标准煤下降到65吨标准煤,节约和少用7000万吨标准煤。过去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以年均4-5%的增长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8-9%的增长速度,实现了经济发展所需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宏观目标。节能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我国每年排放的煤矸石中,有3000多万吨热值在6276kJ/kg以上,可作沸腾炉燃料用于发电,全国已有2000多台沸腾炉,每年可节约大量优质煤。鹤岗、本溪等地还用煤矸石制造煤气,回收能源。 (三)、天然气生产和供应成本远低于煤制气成本,采用天然气作城市燃气可以使城市不再兴建投资高、占地多、运行维护费用高、污染严重的煤制气厂,有利于扭转城市煤气亏损局面以及减少财政补贴。以上海市为例,城市煤气政府每立方米补贴3元,按此计算 2005 年城市燃气可减少财政补贴18亿元。 天然气利用的热效率高,可以节约能源 利用天然气的效率高于煤炭,按2005年的天然气需求量测算,比利用煤炭节约能源折合约454万吨标煤。若每吨标煤按300元计算,则当年节约燃料费用5 亿元。 作为清洁能源,利用天然气可节约大量污染治理费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75%左右。煤炭在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均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危害,例如土地破坏、地下水资源破坏与污染、煤矸石污染、运输污染、大气污染等。 (四)、据有关资料显示,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2万亿桶,可供人类开采时间不超过95年。在2050年之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煤炭。其后在2250到2500年之间,煤炭也将消耗殆尽,矿物燃料供应面临枯竭。 (五)、统计显示,200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一、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工业的发展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占90%和80%以上,2004年煤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和7%。  (一)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取得显著成绩  1.煤炭产量持续增长  全国原煤产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亿吨左右提高到2004年产量56亿吨,增长2倍多,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  2.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大中型煤矿机械化水平、单产、单进、原煤工效,都逐年增高。建成了一批国际领先、高产高效矿井,初步建全了技术、设计、制造、培训比较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  3.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政企分开迈出重大步伐,大多数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些企业开始了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联合,煤、电、化、路、港、航产业链开始形成,一批劣势企业退出市场。  4.行业整体效益不断增加  在经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后,2001年煤炭行业开始走出低谷,呈现恢复性增长。2002年后步入快速增长周期,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补贴后实现利润达418亿元。  (二)行业主要特点  1.煤炭是资源性行业  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煤矿的寿命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煤炭储量。我国大多数煤矿远离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社会负担重,经济基础差。地区条件不一,煤炭企业发展不平衡性在行业中十分突出。  2.煤炭是高危行业  因煤矿生产条件所限,从历史上看,在各国工业部门中,煤矿的事故死亡率是最高的。我国煤矿95%生产能力是井工开采。高瓦斯和双突矿井占全国煤矿矿井总量的1/3,90%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性。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影响安全生产因素愈来愈多,条件愈来愈复杂。  3.煤炭是投资高风险行业  煤矿开采环节复杂,矿井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煤炭市场不确定因素多。因此,从建井到生产,经营风险大,多数煤炭企业产业结构上的问题影响了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  4.煤炭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的行业  煤炭属于初级产品,煤矿的效益向后续加工工业传递和辐射。单一的产品结构,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我国煤炭开采的价值和效益体现在后续产业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煤炭工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资源保障问题  我国煤炭品种齐全、资源比较丰富,但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可采储量和人均占有量较少,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严重制约煤炭资源的开发。  我国煤炭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秦岭、大别山以北,煤炭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7%,其中晋、陕、蒙三省(区)占全国的65%。  资源保证程度低。截止2000年末,我国尚未利用的精查储量约为600亿吨,目前可供大中型矿井利用的精查储量仅300亿吨左右。据估算,到2020年,煤炭精查储量需增加约1250亿吨。  当前我国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部分煤炭企业存在着"采厚弃薄"、"吃肥丢瘦"等浪费资源现象,全国煤矿平均资源回收率为30%~35%左右,资源富集地区的小型矿井资源回收率只有10%~15%。我国适合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整装煤田,随意被分割肢解现象严重。  (二)煤矿生产能力与技术结构问题  1.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  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2%,除部分国有大矿之外,大多数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效率低。特别是乡镇煤矿,基本上是非机械化开采。  2004年乡镇煤矿产量仍占我国煤炭总产量的39%,在资源消耗和人员伤亡上,已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2.部分煤矿超能力生产  据调查分析,2003年国有煤矿的2亿吨产量中,属于超能力和无能力矿井生产的煤炭约为42亿吨,占国有煤矿产量的13%。煤矿超强度超能力生产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是缩短煤矿开采年限,二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  3.大中型煤矿煤炭供给能力不足  据预测,我国现有生产煤矿和在建煤矿的合计生产能力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为7亿吨和7亿吨。要实现煤炭产需平衡,需要再建设一批新井和扩大现有煤矿的生产能力,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需要再增加生产能力5亿吨和1亿吨。  (三)行业结构与企业发展问题  1.煤炭产业集中度低  2004年我国前8家煤炭企业市场集中度为68%,远低于世界其它主要产煤国家。  2.煤炭企业负担过重  煤矿企业税负比1994年税制改革前提高了6个百分点;2003年,煤炭行业支出铁路建设基金约100多亿元;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办社会问题突出,地方政府接收困难,原国有重点煤矿办社会年净支出60亿元。  2004年末,原国有重点煤矿在职人员257万人,由于所在地区社会承受能力弱,难以减人提效。  部分煤矿资源枯竭,生产能力下降,生产成本上升,富余人员、工伤抚恤人员多,转产困难。  3.煤矿企业效益差、职工收入低  2004年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补贴前亏损面仍高达48%,补贴后仍有6%的企业亏损。2004年原国有重点煤矿在岗职工平均收入1681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煤矿安全与矿区环境治理问题  1.煤炭安全形势严峻  2004年煤矿共死亡6027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8,显著高于世界其它主要国家。如美国为03,波兰09;  大多数煤矿生产和安全技术装备落后,防灾抗灾能力差,重大、特大事故频繁发生。2004年共发生死亡10人以上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42起,死亡1008人。  2.矿区环境治理问题  矿井生产中排放的煤矸石约占原煤产量的8~10%,现已累计堆存煤矸石30多亿吨,占地超过15万亩。  矿区地面塌陷、煤田自燃火灾、部分煤矸石自燃、煤矿瓦斯排放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影响。  煤矿开采每年排出地下水约22亿立方米,我国西北部主要煤炭产区,煤炭开采加剧了水资源的匮乏,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井下煤层气年抽出量约100亿立方米,90%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五)煤炭运输与燃煤污染问题  1.煤炭运输制约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而煤炭消费重心在东南部,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格局,运输距离长,运输费用高,影响煤炭供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铁路运力不足的问题将长期存在;港口吞吐能力满足不了需要;公路长距离运输成本过高。  2.煤炭消费与环境保护问题  煤炭在利用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特别是煤炭的不合理利用,排放了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环境。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加,环境保护压力将越来越大。  我国酸雨覆盖区已扩大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0%,SO2排放的75%以上来源于燃煤。2003年SO2排放总量增加至2158万吨,酸雨污染加重。  2003年燃煤总量增加,烟尘排放总量增加至1047万吨。  我国CO2排放量目前居世界第二位,CO2的排放约80%来自煤炭燃烧。  三、煤炭工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通过优化结构、合理开发利用,保障煤炭长期稳定供给,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煤炭生产是高危险性和高风风险的行业,要把节约资源、保障安全和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位置,合理开发利用,以保障煤炭长期稳定供给。煤炭行业必须淘汰技术落后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应制定长远战略对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和利用。  优化行业结构。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仍然很低,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生产能力不足,必须抓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是艰苦和危险的行业,必须改善行业的发展环境,以吸引投资和人才。  优化生产技术结构,进一步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煤炭工业。要搞好新井建设和现有矿井技术改造,建设高产高效矿井,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煤矿生产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要全面提高煤矿开采技术水平,支持大型煤炭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重组方式改造中小煤矿;要逐步淘汰资源回收率低、安全条件差的落后生产技术,支持依法生产的小煤矿,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有序健康发展。  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煤炭及煤炭行业的竞争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通过煤炭高效洁净利用技术,减少煤炭利用过程中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煤炭的竞争力;通过煤炭加工和转化延长煤炭产品的产业链,拓展煤炭市场。  (一)培育和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积极培育和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亿吨级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达到60%以上,成为商品煤供应基地、出口煤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市场投资主体。  鼓励煤炭企业发展相关产业。支持煤电联营,鼓励煤炭与电力企业联合建立坑口电厂;支持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和建材行业实现上下游产业的联营。  (二)建设大型煤炭基地  根据国务院"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促进煤电联营,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煤炭骨干企业"的决策,结合煤炭开发布局,选择煤炭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矿区作为大型煤炭基地。抓好基地内主要矿区的新井建设和现有矿井技术改造,提高大型煤炭基地产能比重。  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提高大中型煤矿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保障煤炭长期稳定供给。13个大型煤炭基地,现有煤矿生产能力8亿吨,预计2010年达到15亿吨,2020年达到18亿吨。  (三)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全面提高煤矿开采技术水平  大力发展综合机械化采掘技术,推进高产高效煤矿建设,实现煤矿高效、安全、洁净开采。建设一批大中型现代化矿井;对现有大中型矿井进行技术改造;联合改造小煤矿,全面提高煤矿开采技术水平和资源采出率。我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2%,小型煤矿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必须进行改革,要逐步淘汰和禁止非正规采煤方法和落后的采煤工艺,大力推广机械化采煤技术。  (四)建立煤矿安全长效机制  提高安全生产准入门槛。目前乡镇小煤矿产量仍占我国煤炭总产量的39%,乡镇小煤矿生产保障了我国煤炭需求的供给,但在资源消耗和人员伤亡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必须建立严格的煤炭开采准入制度,逐步淘汰安全条件差的落后煤矿。  加大煤矿安全投入。国家继续对煤炭行业特别是煤矿安全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重点支持大中型煤矿技术改造。在规范煤矿维简费管理的基础上,严格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加大煤矿安全生产设施投入。  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加强对各类煤矿的安全监察,依法惩处违法违规现象,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在2010年前,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力争从2004年的08降到5以下,其中大型煤矿为4以下。  (五)加强煤炭开发的资源保障  增加煤炭资源勘查投入。要建设大型煤矿和煤炭基地,应为煤炭资源勘探的投入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资源管理。资源勘探开发登记、矿业权设置必须符合煤炭开发规划和矿区总体规划。国家要控制大型矿区勘查开发规划的审批。  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制定可行的管理措施和经济政策,激励企业珍惜煤炭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回收率。  (六)大力开发和推广洁净煤技术  洁净煤技术可使煤炭成为高效和比较洁净利用的燃料,是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包括四个部分,即煤炭加工技术、燃烧技术、煤炭转化技术和开发利用中的污染控制技术。  中国已成为世界煤炭焦化生产、消费及贸易大国。通过气化、液化等转化技术,生产替代石油的发动机燃料和化工产品,如乙烯、丙烯等。大力发展现代化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改变我国终端能源的消费结构,减少煤炭直接燃烧造成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供给和安全。  (七)资源综合开发与环境保护  开发煤层气资源。依托资源和政策优势,当前以地面开发与煤矿井下瓦斯抽放相结合,实现煤层气开发产业化,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做好水资源保护与矿井水利用,矿区土地复垦与环境保护,控制煤矸石的产出量,提高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率。  (八)关注煤炭行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1.提高煤炭运输能力  加快铁路运煤通道建设,提高煤炭运输能力;放开铁路运输价格,取消计划内外双重价格;尽快取消铁路建设基金。  2.切实减轻煤炭企业税收负担  借鉴国外主要采煤国家经验,制定符合煤炭工业发展规律的税收政策体系,公平税负。按照国务院1994年确定的"既要建立新的增值税机制,又要照顾煤炭行业的实际困难,不增加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税负水平,保持1993年35%的税负的原则",调整煤炭税收政策。  3.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加快企业主辅分离,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做好煤矿及矿区人员的再就业工作。  4.建立和完善煤矿准入和退出机制  规范煤矿准入标准,建立和完善勘探开发资质认证制度,提高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准入门槛,减少煤矿数量,提高产业集中度。  坚决关闭开采方式落后和不符合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现象,保障安全生产。  解决煤矿衰老报废的转产、人员安置等问题,鼓励和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替代产业,为其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5.科学界定煤炭产业地位  参照国际的有关做法,可将煤炭行业划入第一产业范围,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与其产业地位相适应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政策。  6.建立煤炭价格形成机制  政府应考虑煤炭资源、环境治理、煤矿安全、煤矿衰老报废等成本因素,制定合理的煤炭指导价格;鼓励煤炭企业积极与发电企业协商确定电煤价格,签订中长期合作协议。  7.稳定煤炭进出口政策  要从有利于煤炭工业长远发展出发,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依据资源和市场需求,调整煤炭产品的进出口结构,加强出口煤基地建设,稳定出口份额。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工业原料。煤炭产业是我国基础能源产业。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能源消费大幅增加,拉动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2003年以来,全国煤炭产量以年均2亿吨的速度增长,且煤炭生产越来越向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集中,矿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煤炭产业作为资源开采型行业,位于产业链的最前端。发展以煤为主的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是充分挖掘煤炭和与煤共伴生资源潜力,实现资源综合开发、高效利用,有效降低煤炭资源开发强度,从源头上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或控制污染物排放的重要途径,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煤炭清洁生产,保护环境的重大战略措施。“十一五”以来,煤炭行业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积极推进煤炭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初步统计,2009年我国原煤入洗量达14亿吨,入洗率达9%;已建成煤矸石及煤矿瓦斯综合电厂总装机容量2500万千瓦,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5%;矿井水复用率达67%;原国有重点煤矿企业万元产值平均能耗较2005年下降了8%;原煤生产平均综合能耗下降了15%。但也必须看到,煤炭行业仍然面临着结构不合理、原煤入洗率低、生产方式粗放、节能减排机制不完善、标准不健全、能源利用效率低等突出矛盾和问题,节能减排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今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也是做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开局准备之年。煤炭行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精神,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道路;必须坚持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努力推进煤炭工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一是树立科学产能理念,加强煤炭需求侧管理,维护煤炭总量基本平衡。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监测体系,开展行业预警研究,引导煤炭企业科学组织生产。综合考虑全国煤炭消费布局、资源开发条件、科技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容量、灾害防治能力、运输条件等多重因素,科学合理确定产能规模和资源开发强度,既要保障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煤炭供应,又要防止煤炭产量严重过剩,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有效的供给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重点加大主要耗煤行业的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耗能高、效率低、污染严重的小机组、小高炉、小化工等落后产能,支持发展大型、低煤耗和节能环保发电机组;推广干熄焦、余热、废气等二次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鼓励发展大型煤化工和煤炭转化技术;鼓励按煤炭品种、用途对口消费,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效率;控制炼焦用煤、优质无烟煤、优质化工用煤作为动力煤直接燃烧,充分发挥资源价值和挖掘资源利用潜力,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二是加大煤炭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行业节能减排。坚持以资源整合为抓手,着力推进煤炭工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提高煤炭生产效率,有效减小环境损害。认真总结近年来煤炭资源整合、小煤矿治理整顿的经验,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和具有资源开发潜力、基础设施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好的煤矿为整合主体,开展煤矿技术改造,实现矿井生产现代化、系统控制自动化、综合管理信息化。以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降低生产过程能耗;以大基地和大集团的发展方式,提高煤炭资源集约开发效益,加大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投入,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矿区。大力发展以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从源头上促进节能减排。加大政策支持与扶持力度,鼓励原煤全部入洗(选),控制原煤长距离运输和直接燃烧,逐步推行按商品煤计量,统筹考虑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建设及煤焦化工产业发展,建立具有产业链发展特点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煤炭生产规划要与下游产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合理布局,促进资源消耗“减量化”,废物利用“资源化”,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煤炭与煤层气共采、煤矸石和矿井水综合利用,实现煤与共伴生资源在产业链条上“再利用、再循环”,促进节能减排。三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提高节能减排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企业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专职管理、节能计量、环境能源检测机构,配齐专职工作人员,明确责任和任务,健全节能减排管理制度,规范企业能源管理。鼓励企业根据区域资源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积极发展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循环经济产业和新兴产业,延长并拓展煤炭产业价值链。在大型矿区或煤炭集中开采区域,推动以煤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产业集群,实现集聚生产、集约发展,园区物流、能源流、技术集成,信息与基础设施共享,集中治污,提高能源、水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支持大型煤矿配套建设洗煤厂,推广应用先进的煤炭洗选加工装备和技术工艺,鼓励煤矿原煤全部入洗(选),按市场需要、用户需求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推动企业建设区域性配煤中心,发展煤炭物流产业。结合市场发展趋势,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消化现代化煤化工技术和工艺,建设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规模效益的现代煤化工和循环经济骨干项目,推进煤炭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鼓励企业综合开发利用煤和与煤伴生资源,支持高瓦斯、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煤矿实现煤与瓦斯共采,提高瓦斯的抽采利用率;以发电、生产建材、回填复垦及无害化处理为重点,鼓励发展煤矸石电厂、煤矸石制建材等高附加值的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以净化处理和达标排放为重点,实现矿井水资源化利用。四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自主创新,为煤炭行业节能减排提供技术保障。进一步推动大型煤矿高产高效成套设备和辅助运输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加快复杂地质条件、薄煤层和难采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的攻关,提高矿井机械化水平和开采效率。推广煤矿井下高等级供电、变频和电子调速等先进技术。鼓励企业优先采用资源回收率高的煤炭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促进高效干法选煤、节水型选煤、水煤浆技术与装备的研发,组织大型筛选和洗煤关键技术的攻关,提高煤矿洗选加工整体科技水平。研究制定煤矿节能减排技术标准体系,完善淘汰能耗高、技术落后的装备和产品目录。组织开展煤矿生产技术水平、安全保障能力、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估,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能源消耗高、产品附加值低、环境污染严重的煤矿多种经营项目。五是积极推进煤炭清洁生产与高效利用,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煤炭清洁生产与高效利用涉及从煤炭生产、加工、储运、转化和利用的全过程,是一个从资源开发到终端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条。要进一步加强煤炭产业链协调发展政策和机制研究,推进煤炭上下游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建立适合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和消费特点的,以资源开发为龙头,相关产业合理布局,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环境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大政策扶持与约束机制建设力度,鼓励发展煤炭绿色开采技术,优化矿井开拓布局,减少井巷工程量。推广矸石井下充填新工艺,发展矸石充填技术,减少矸石排放。严格执行煤矿瓦斯“先抽后采”规定,提高瓦斯抽采利用率。发展保水开采技术,合理保护矿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鼓励煤矸石、煤泥、瓦斯等综合利用电厂建设,支持采用高效洁净发电技术和装备。研究制定和完善煤矿区土地复垦技术标准,鼓励煤炭企业加大环境治理投入,美化矿区生态环境。六是加强行业节能减排宣传、教育,表彰奖励先进、加强监督,增强从业人员节能减排意识。煤炭行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广泛开展以发展煤炭循环经济产业、促进节能减排为主旨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具有煤炭产业特点的节能、降耗和环保知识,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矿区建设及绿色企业建设,开展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活动,推进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作用,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企业业绩考核和行业评先树优的基本条件,在全行业逐渐形成以节能减排为荣的良好氛围。

煤是含有很多成分的混合物,是一中重要的资源,只把它做燃料燃烧掉不仅浪费资源,还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煤通过隔绝空气高温分馏可以得到焦炭、煤焦油、焦炉煤气等,焦炭和焦炉煤气可以做燃料,热值高,而且污染很小;煤焦油是一种含有多种重要化工原料的资源,可以提取香精,制炸药、尼龙等。这样煤就得到了综合利用,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煤炭的高效利用论文摘要

一、煤炭工业发展现状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煤炭工业的发展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的比重分别占90%和80%以上,2004年煤炭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和7%。  (一)改革开放以来煤炭工业取得显著成绩  1.煤炭产量持续增长  全国原煤产量由改革开放初期的6亿吨左右提高到2004年产量56亿吨,增长2倍多,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能源保障。  2.生产水平大幅度提高  大中型煤矿机械化水平、单产、单进、原煤工效,都逐年增高。建成了一批国际领先、高产高效矿井,初步建全了技术、设计、制造、培训比较完整的技术保障体系。  3.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政企分开迈出重大步伐,大多数国有大中型煤炭企业开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一些企业开始了跨地区、跨行业的产业联合,煤、电、化、路、港、航产业链开始形成,一批劣势企业退出市场。  4.行业整体效益不断增加  在经历三年严重的经济困难后,2001年煤炭行业开始走出低谷,呈现恢复性增长。2002年后步入快速增长周期,经济运行质量不断提高。2004年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补贴后实现利润达418亿元。  (二)行业主要特点  1.煤炭是资源性行业  煤炭是不可再生的资源。煤矿的寿命取决于其所拥有的煤炭储量。我国大多数煤矿远离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社会负担重,经济基础差。地区条件不一,煤炭企业发展不平衡性在行业中十分突出。  2.煤炭是高危行业  因煤矿生产条件所限,从历史上看,在各国工业部门中,煤矿的事故死亡率是最高的。我国煤矿95%生产能力是井工开采。高瓦斯和双突矿井占全国煤矿矿井总量的1/3,90%矿井有煤尘爆炸危险性。随着开采深度增加,影响安全生产因素愈来愈多,条件愈来愈复杂。  3.煤炭是投资高风险行业  煤矿开采环节复杂,矿井建设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煤炭市场不确定因素多。因此,从建井到生产,经营风险大,多数煤炭企业产业结构上的问题影响了企业市场适应能力和抗灾能力。  4.煤炭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做贡献的行业  煤炭属于初级产品,煤矿的效益向后续加工工业传递和辐射。单一的产品结构,企业经济效益难以提高,我国煤炭开采的价值和效益体现在后续产业和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  二、煤炭工业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资源保障问题  我国煤炭品种齐全、资源比较丰富,但资源勘探程度低,经济可采储量和人均占有量较少,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和水资源严重制约煤炭资源的开发。  我国煤炭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秦岭、大别山以北,煤炭储量占全国总储量的7%,其中晋、陕、蒙三省(区)占全国的65%。  资源保证程度低。截止2000年末,我国尚未利用的精查储量约为600亿吨,目前可供大中型矿井利用的精查储量仅300亿吨左右。据估算,到2020年,煤炭精查储量需增加约1250亿吨。  当前我国资源破坏和浪费严重。部分煤炭企业存在着"采厚弃薄"、"吃肥丢瘦"等浪费资源现象,全国煤矿平均资源回收率为30%~35%左右,资源富集地区的小型矿井资源回收率只有10%~15%。我国适合建设大型煤炭基地的整装煤田,随意被分割肢解现象严重。  (二)煤矿生产能力与技术结构问题  1.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  全国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2%,除部分国有大矿之外,大多数煤矿生产技术水平低,装备差,效率低。特别是乡镇煤矿,基本上是非机械化开采。  2004年乡镇煤矿产量仍占我国煤炭总产量的39%,在资源消耗和人员伤亡上,已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2.部分煤矿超能力生产  据调查分析,2003年国有煤矿的2亿吨产量中,属于超能力和无能力矿井生产的煤炭约为42亿吨,占国有煤矿产量的13%。煤矿超强度超能力生产满足了国民经济发展对煤炭的需求,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一是缩短煤矿开采年限,二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  3.大中型煤矿煤炭供给能力不足  据预测,我国现有生产煤矿和在建煤矿的合计生产能力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为7亿吨和7亿吨。要实现煤炭产需平衡,需要再建设一批新井和扩大现有煤矿的生产能力,预计到2010年和2020年分别需要再增加生产能力5亿吨和1亿吨。  (三)行业结构与企业发展问题  1.煤炭产业集中度低  2004年我国前8家煤炭企业市场集中度为68%,远低于世界其它主要产煤国家。  2.煤炭企业负担过重  煤矿企业税负比1994年税制改革前提高了6个百分点;2003年,煤炭行业支出铁路建设基金约100多亿元;国有重点煤矿企业办社会问题突出,地方政府接收困难,原国有重点煤矿办社会年净支出60亿元。  2004年末,原国有重点煤矿在职人员257万人,由于所在地区社会承受能力弱,难以减人提效。  部分煤矿资源枯竭,生产能力下降,生产成本上升,富余人员、工伤抚恤人员多,转产困难。  3.煤矿企业效益差、职工收入低  2004年原中央财政煤炭企业补贴前亏损面仍高达48%,补贴后仍有6%的企业亏损。2004年原国有重点煤矿在岗职工平均收入1681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煤矿安全与矿区环境治理问题  1.煤炭安全形势严峻  2004年煤矿共死亡6027人,百万吨死亡率为08,显著高于世界其它主要国家。如美国为03,波兰09;  大多数煤矿生产和安全技术装备落后,防灾抗灾能力差,重大、特大事故频繁发生。2004年共发生死亡10人以上特大和特别重大事故42起,死亡1008人。  2.矿区环境治理问题  矿井生产中排放的煤矸石约占原煤产量的8~10%,现已累计堆存煤矸石30多亿吨,占地超过15万亩。  矿区地面塌陷、煤田自燃火灾、部分煤矸石自燃、煤矿瓦斯排放对生态环境构成严重影响。  煤矿开采每年排出地下水约22亿立方米,我国西北部主要煤炭产区,煤炭开采加剧了水资源的匮乏,对矿区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井下煤层气年抽出量约100亿立方米,90%直接排放到大气中。  (五)煤炭运输与燃煤污染问题  1.煤炭运输制约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而煤炭消费重心在东南部,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调"的格局,运输距离长,运输费用高,影响煤炭供应能力和市场竞争力:铁路运力不足的问题将长期存在;港口吞吐能力满足不了需要;公路长距离运输成本过高。  2.煤炭消费与环境保护问题  煤炭在利用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特别是煤炭的不合理利用,排放了大量烟尘和有害气体,严重污染环境。随着煤炭消费量的增加,环境保护压力将越来越大。  我国酸雨覆盖区已扩大到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0%,SO2排放的75%以上来源于燃煤。2003年SO2排放总量增加至2158万吨,酸雨污染加重。  2003年燃煤总量增加,烟尘排放总量增加至1047万吨。  我国CO2排放量目前居世界第二位,CO2的排放约80%来自煤炭燃烧。  三、煤炭工业发展的战略对策  通过优化结构、合理开发利用,保障煤炭长期稳定供给,促进煤炭行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料,是不可再生的矿产资源。煤炭生产是高危险性和高风风险的行业,要把节约资源、保障安全和保护环境放在重要的位置,合理开发利用,以保障煤炭长期稳定供给。煤炭行业必须淘汰技术落后的粗放型生产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国家应制定长远战略对煤炭资源实行保护性开采和利用。  优化行业结构。我国煤炭产业集中度仍然很低,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煤矿生产能力不足,必须抓好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培育和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煤炭是艰苦和危险的行业,必须改善行业的发展环境,以吸引投资和人才。  优化生产技术结构,进一步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和提升煤炭工业。要搞好新井建设和现有矿井技术改造,建设高产高效矿井,促进产业升级,实现煤矿生产技术装备的现代化;要全面提高煤矿开采技术水平,支持大型煤炭企业通过收购、兼并、联合、重组方式改造中小煤矿;要逐步淘汰资源回收率低、安全条件差的落后生产技术,支持依法生产的小煤矿,通过技术改造,实现有序健康发展。  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煤炭及煤炭行业的竞争力。发展和推广应用洁净煤技术,通过煤炭高效洁净利用技术,减少煤炭利用过程中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提高煤炭的竞争力;通过煤炭加工和转化延长煤炭产品的产业链,拓展煤炭市场。  (一)培育和发展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  通过市场引导和政府推动,积极培育和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亿吨级以上的大型企业集团。这些企业集团国内市场占有率将达到60%以上,成为商品煤供应基地、出口煤基地、煤炭深加工基地和市场投资主体。  鼓励煤炭企业发展相关产业。支持煤电联营,鼓励煤炭与电力企业联合建立坑口电厂;支持煤炭企业与冶金、化工和建材行业实现上下游产业的联营。  (二)建设大型煤炭基地  根据国务院"重点支持大型煤炭基地建设,促进煤电联营,形成若干个亿吨级煤炭骨干企业"的决策,结合煤炭开发布局,选择煤炭资源条件好,具有发展潜力的矿区作为大型煤炭基地。抓好基地内主要矿区的新井建设和现有矿井技术改造,提高大型煤炭基地产能比重。  建设大型煤炭基地,提高大中型煤矿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保障煤炭长期稳定供给。13个大型煤炭基地,现有煤矿生产能力8亿吨,预计2010年达到15亿吨,2020年达到18亿吨。  (三)建设高产高效矿井、全面提高煤矿开采技术水平  大力发展综合机械化采掘技术,推进高产高效煤矿建设,实现煤矿高效、安全、洁净开采。建设一批大中型现代化矿井;对现有大中型矿井进行技术改造;联合改造小煤矿,全面提高煤矿开采技术水平和资源采出率。我国煤矿采煤机械化程度仅为42%,小型煤矿采煤方法和采煤工艺必须进行改革,要逐步淘汰和禁止非正规采煤方法和落后的采煤工艺,大力推广机械化采煤技术。  (四)建立煤矿安全长效机制  提高安全生产准入门槛。目前乡镇小煤矿产量仍占我国煤炭总产量的39%,乡镇小煤矿生产保障了我国煤炭需求的供给,但在资源消耗和人员伤亡上,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必须建立严格的煤炭开采准入制度,逐步淘汰安全条件差的落后煤矿。  加大煤矿安全投入。国家继续对煤炭行业特别是煤矿安全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重点支持大中型煤矿技术改造。在规范煤矿维简费管理的基础上,严格安全费用提取和使用,加大煤矿安全生产设施投入。  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加强对各类煤矿的安全监察,依法惩处违法违规现象,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在2010年前,全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力争从2004年的08降到5以下,其中大型煤矿为4以下。  (五)加强煤炭开发的资源保障  增加煤炭资源勘查投入。要建设大型煤矿和煤炭基地,应为煤炭资源勘探的投入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资源管理。资源勘探开发登记、矿业权设置必须符合煤炭开发规划和矿区总体规划。国家要控制大型矿区勘查开发规划的审批。  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制定可行的管理措施和经济政策,激励企业珍惜煤炭资源,不断提高资源回收率。  (六)大力开发和推广洁净煤技术  洁净煤技术可使煤炭成为高效和比较洁净利用的燃料,是中国能源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包括四个部分,即煤炭加工技术、燃烧技术、煤炭转化技术和开发利用中的污染控制技术。  中国已成为世界煤炭焦化生产、消费及贸易大国。通过气化、液化等转化技术,生产替代石油的发动机燃料和化工产品,如乙烯、丙烯等。大力发展现代化高效燃煤发电技术,改变我国终端能源的消费结构,减少煤炭直接燃烧造成的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供给和安全。  (七)资源综合开发与环境保护  开发煤层气资源。依托资源和政策优势,当前以地面开发与煤矿井下瓦斯抽放相结合,实现煤层气开发产业化,变废为宝、变害为利。  做好水资源保护与矿井水利用,矿区土地复垦与环境保护,控制煤矸石的产出量,提高煤矸石的综合利用率。  (八)关注煤炭行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  1.提高煤炭运输能力  加快铁路运煤通道建设,提高煤炭运输能力;放开铁路运输价格,取消计划内外双重价格;尽快取消铁路建设基金。  2.切实减轻煤炭企业税收负担  借鉴国外主要采煤国家经验,制定符合煤炭工业发展规律的税收政策体系,公平税负。按照国务院1994年确定的"既要建立新的增值税机制,又要照顾煤炭行业的实际困难,不增加国有重点煤炭企业的税负水平,保持1993年35%的税负的原则",调整煤炭税收政策。  3.加快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  加快企业主辅分离,分离企业办社会的职能,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做好煤矿及矿区人员的再就业工作。  4.建立和完善煤矿准入和退出机制  规范煤矿准入标准,建立和完善勘探开发资质认证制度,提高资源开发、土地利用、环境保护准入门槛,减少煤矿数量,提高产业集中度。  坚决关闭开采方式落后和不符合基本安全生产条件的小煤矿,严厉打击非法开采现象,保障安全生产。  解决煤矿衰老报废的转产、人员安置等问题,鼓励和引导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替代产业,为其生存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5.科学界定煤炭产业地位  参照国际的有关做法,可将煤炭行业划入第一产业范围,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与其产业地位相适应的财政、税收、金融、投资政策。  6.建立煤炭价格形成机制  政府应考虑煤炭资源、环境治理、煤矿安全、煤矿衰老报废等成本因素,制定合理的煤炭指导价格;鼓励煤炭企业积极与发电企业协商确定电煤价格,签订中长期合作协议。  7.稳定煤炭进出口政策  要从有利于煤炭工业长远发展出发,按照世界贸易组织规则,依据资源和市场需求,调整煤炭产品的进出口结构,加强出口煤基地建设,稳定出口份额。

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和工业原料。煤炭产业是我国基础能源产业。现阶段,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发展时期,能源消费大幅增加,拉动煤炭需求快速增长。特别是2003年以来,全国煤炭产量以年均2亿吨的速度增长,且煤炭生产越来越向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生态环境脆弱地区集中,矿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循环经济发展理念,煤炭产业作为资源开采型行业,位于产业链的最前端。发展以煤为主的循环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是充分挖掘煤炭和与煤共伴生资源潜力,实现资源综合开发、高效利用,有效降低煤炭资源开发强度,从源头上促进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减少或控制污染物排放的重要途径,也是调整产业结构,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煤炭清洁生产,保护环境的重大战略措施。“十一五”以来,煤炭行业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产业,积极推进煤炭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初步统计,2009年我国原煤入洗量达14亿吨,入洗率达9%;已建成煤矸石及煤矿瓦斯综合电厂总装机容量2500万千瓦,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5%;矿井水复用率达67%;原国有重点煤矿企业万元产值平均能耗较2005年下降了8%;原煤生产平均综合能耗下降了15%。但也必须看到,煤炭行业仍然面临着结构不合理、原煤入洗率低、生产方式粗放、节能减排机制不完善、标准不健全、能源利用效率低等突出矛盾和问题,节能减排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今年是“十一五”最后一年,也是做好“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开局准备之年。煤炭行业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精神,加快结构调整步伐,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高碳产业低碳发展道路;必须坚持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努力推进煤炭工业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稳定供应,有效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一是树立科学产能理念,加强煤炭需求侧管理,维护煤炭总量基本平衡。进一步完善煤炭市场监测体系,开展行业预警研究,引导煤炭企业科学组织生产。综合考虑全国煤炭消费布局、资源开发条件、科技发展水平、生态环境容量、灾害防治能力、运输条件等多重因素,科学合理确定产能规模和资源开发强度,既要保障国民经济发展所需煤炭供应,又要防止煤炭产量严重过剩,以更少的资源消耗和有效的供给支撑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重点加大主要耗煤行业的结构调整力度,淘汰耗能高、效率低、污染严重的小机组、小高炉、小化工等落后产能,支持发展大型、低煤耗和节能环保发电机组;推广干熄焦、余热、废气等二次能源综合利用技术;推广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鼓励发展大型煤化工和煤炭转化技术;鼓励按煤炭品种、用途对口消费,提高煤炭综合利用效率;控制炼焦用煤、优质无烟煤、优质化工用煤作为动力煤直接燃烧,充分发挥资源价值和挖掘资源利用潜力,促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二是加大煤炭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促进行业节能减排。坚持以资源整合为抓手,着力推进煤炭工业的规模化和现代化,提高煤炭生产效率,有效减小环境损害。认真总结近年来煤炭资源整合、小煤矿治理整顿的经验,支持大型煤炭企业和具有资源开发潜力、基础设施完善、煤矿安全生产条件好的煤矿为整合主体,开展煤矿技术改造,实现矿井生产现代化、系统控制自动化、综合管理信息化。以规模化生产和现代化管理提高煤炭资源回收率,降低生产过程能耗;以大基地和大集团的发展方式,提高煤炭资源集约开发效益,加大矿区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投入,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矿区。大力发展以煤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从源头上促进节能减排。加大政策支持与扶持力度,鼓励原煤全部入洗(选),控制原煤长距离运输和直接燃烧,逐步推行按商品煤计量,统筹考虑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大型坑口电厂建设及煤焦化工产业发展,建立具有产业链发展特点的循环经济工业园区;煤炭生产规划要与下游产业发展规划有效衔接,合理布局,促进资源消耗“减量化”,废物利用“资源化”,提高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鼓励煤炭与煤层气共采、煤矸石和矿井水综合利用,实现煤与共伴生资源在产业链条上“再利用、再循环”,促进节能减排。三是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发挥示范引导作用,提高节能减排管理水平。建立和完善企业节能减排与循环经济专职管理、节能计量、环境能源检测机构,配齐专职工作人员,明确责任和任务,健全节能减排管理制度,规范企业能源管理。鼓励企业根据区域资源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积极发展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循环经济产业和新兴产业,延长并拓展煤炭产业价值链。在大型矿区或煤炭集中开采区域,推动以煤为主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产业集群,实现集聚生产、集约发展,园区物流、能源流、技术集成,信息与基础设施共享,集中治污,提高能源、水资源和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支持大型煤矿配套建设洗煤厂,推广应用先进的煤炭洗选加工装备和技术工艺,鼓励煤矿原煤全部入洗(选),按市场需要、用户需求生产适销对路产品。推动企业建设区域性配煤中心,发展煤炭物流产业。结合市场发展趋势,通过自主研发、引进消化现代化煤化工技术和工艺,建设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具有规模效益的现代煤化工和循环经济骨干项目,推进煤炭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与优化。鼓励企业综合开发利用煤和与煤伴生资源,支持高瓦斯、具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煤矿实现煤与瓦斯共采,提高瓦斯的抽采利用率;以发电、生产建材、回填复垦及无害化处理为重点,鼓励发展煤矸石电厂、煤矸石制建材等高附加值的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综合利用技术和产品;以净化处理和达标排放为重点,实现矿井水资源化利用。四是依靠科技进步,推动自主创新,为煤炭行业节能减排提供技术保障。进一步推动大型煤矿高产高效成套设备和辅助运输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加快复杂地质条件、薄煤层和难采煤层安全高效开采技术的攻关,提高矿井机械化水平和开采效率。推广煤矿井下高等级供电、变频和电子调速等先进技术。鼓励企业优先采用资源回收率高的煤炭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促进高效干法选煤、节水型选煤、水煤浆技术与装备的研发,组织大型筛选和洗煤关键技术的攻关,提高煤矿洗选加工整体科技水平。研究制定煤矿节能减排技术标准体系,完善淘汰能耗高、技术落后的装备和产品目录。组织开展煤矿生产技术水平、安全保障能力、能源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综合评估,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关闭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能源消耗高、产品附加值低、环境污染严重的煤矿多种经营项目。五是积极推进煤炭清洁生产与高效利用,控制污染物排放,保护矿区生态环境。煤炭清洁生产与高效利用涉及从煤炭生产、加工、储运、转化和利用的全过程,是一个从资源开发到终端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条。要进一步加强煤炭产业链协调发展政策和机制研究,推进煤炭上下游产业集约化发展;研究建立适合我国煤炭资源分布和消费特点的,以资源开发为龙头,相关产业合理布局,资源综合利用,资源、环境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大政策扶持与约束机制建设力度,鼓励发展煤炭绿色开采技术,优化矿井开拓布局,减少井巷工程量。推广矸石井下充填新工艺,发展矸石充填技术,减少矸石排放。严格执行煤矿瓦斯“先抽后采”规定,提高瓦斯抽采利用率。发展保水开采技术,合理保护矿区水资源和生态环境。鼓励煤矸石、煤泥、瓦斯等综合利用电厂建设,支持采用高效洁净发电技术和装备。研究制定和完善煤矿区土地复垦技术标准,鼓励煤炭企业加大环境治理投入,美化矿区生态环境。六是加强行业节能减排宣传、教育,表彰奖励先进、加强监督,增强从业人员节能减排意识。煤炭行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广泛开展以发展煤炭循环经济产业、促进节能减排为主旨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具有煤炭产业特点的节能、降耗和环保知识,进一步增强节能减排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矿区建设及绿色企业建设,开展煤炭行业节能减排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活动,推进煤炭行业节能减排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建设。充分发挥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媒体监督作用,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企业业绩考核和行业评先树优的基本条件,在全行业逐渐形成以节能减排为荣的良好氛围。

煤炭的高效利用论文题目

你有题目么亲?有其他要求么?你自己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来完成: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问题-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望采纳。论文不 找会写怎么 我办才好?

这个专业比较小众,写点具体的技术就可以了。之前我写的《显微组分对大同煤加工和转化影响的研究》,还是文方网的帮忙,很快就通过了大武口洗煤厂金能分厂粗煤泥洗选工艺改造与优化设计研究“2+2”模式煤泥水工艺在淮北选煤厂应用研究煤基能化联产系统集成优化与评价方法新型浮选工艺系统的研究资源型城市主导产业选择研究——以朔州市为例大直径无压给料三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在动力煤选煤厂的应用研究乡村权威与村庄整合——基于晋西南某村的研究东胜—神府煤的煤质特征与转化特性——兼论中国动力煤的岩相特征颗粒级配优化及界面改性提高褐煤成浆浓度的研究内蒙古中部褐煤资源开发及区域效应研究柔性设计工艺在恒源煤电选煤厂应用研究低阶烟煤中低温热解及热解产物研究淮南煤的结构与反应性研究基于石油焦的浆体燃料制备及特性研究基于DEA模型的煤炭产业链效率评价研究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应用研究

可弄,原创写,丘偶

煤炭的高效利用论文怎么写

我。 做的,给的,做。,给的,提供设计的,。

煤炭是我国主要的一次能源,在能源供给结构中,煤炭一直居第1位。在产煤大区内蒙古,煤炭在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所占比重更高,约占90%以上。内蒙古地区煤炭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潜在价值巨大。然而,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观念和体制上尚未完全摆脱传统发展模式。开采不合理,利用效率低,忽视生态环境的倾向比较严重。因此,在大力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使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使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协调,为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以及为中东部地区提供能源供应,从而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是研究内蒙古能源问题的意义所在。  一、内蒙古煤炭资源状况  (一)煤炭资源状况  内蒙古是我国煤炭资源最富集的地区之一,区域内煤层面积大,分布范围广。全区3万平方公里,现已查明含煤面积为12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0%。全区101个旗县区中,有67个旗县区储存煤炭资源。全区累计探明的保有储量为1亿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22%。探明储量在1亿吨以上的煤田有19个,100亿吨以上的煤田有6处。其中准格尔煤田储量253亿吨,锡林郭勒胜利煤田214亿吨,呼伦贝尔煤田215亿吨,东胜煤田736亿吨。目前,内蒙古共有各类煤矿1228处,其中国有重点煤矿67处,地方国有煤矿96处,乡镇集体煤矿1065处。形成了乌达、海勃湾、包头、平庄、大雁、扎赉诺尔、霍林河、伊敏、准格尔、神东等10个国有重点煤炭生产矿区以及胜利、白音花、宝日希勒、万利等4个国家重点建设矿区。  内蒙古煤炭资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一是资源分布广、总量多;二是种类齐全、品质优良,以低变质烟煤和褐煤为主,低硫优质煤占总储量的70%,低灰、低硫烟煤又占优质煤的60%;三是煤层埋藏浅、厚煤层多、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相对比较简单、层位稳定、煤田规模大、易开采;四是主要煤系中的共生、伴生矿产资源丰富,为其他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提供了便利。  (二)煤炭生产、消费状况  “十五”以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区内外能源市场需求旺盛,刺激了我区能源工业、特别是煤炭工业的快速发展,煤炭产量增长迅速。2005年全区煤炭产量达到了25607万吨,比2004年增长60%,比2001年增长了62%,不仅大大超出了自治区“十五”规划9500万吨的目标,也超出了2010年年产量达到13200万吨的远景目标。2001~2005年的5年间,内蒙古共生产原煤8亿吨,向区外输出煤炭55亿吨,约占总量的57%。内蒙古已成为我国煤炭资源大区、产量大区和输出大区。截至2005年底,火力发电装机容量达到69万kw,年发电量达到02亿kw/h,比2000年增长了62%。  随着全国能源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大型能源企业纷纷到我区投资建设能源项目,推进了我区煤炭工业投资主体多元化,促进了煤炭工业投资的快速增长。特别是煤电一体化、煤化工等项目的实施,推动了煤炭工业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二、内蒙古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内蒙古丰富的煤炭资源曾经并将继续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然而伴随能源开发,特别是煤炭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凸现了诸如能源资源问题、能源环境问题、能源效率问题、能源利益问题等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能源资源问题  现代社会广泛使用的能源资源主体仍是煤炭、油气等不可再生的一次性能源资源,其地质资源的生成要以千百万年计,并且这些资源的绝对量是有限的。当前,这些资源的浪费性消耗就是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能源资源的缺失。因此,在能源资源战略管理上,应在充分研究能源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认真评估能源需求以及增长、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在尽力提高能源资源的采储比、推进能源资源节约的情况下,有效地促进能源生产和需求的平衡。在能源产业管理战略上,鉴于小型能源生产企业的资源采储比普遍低于大中型企业,在能源资源富集地区要限制小型能源企业的发展。  (二)能源利益问题  一批中央企业在能源资源开发中担当主力,加快了能源开发。但是由于利益分配机制尚未理顺,中央企业与地方企业、政府和当地群众之间的利益冲突正在不断升级,已经影响了未来能源的有序开发。目前央企和地方煤矿相比,同样采1吨煤留给县级地方财政的实际可支配收入相差8~9倍;而且对地方长远产业规划缺乏统筹考虑。许多能源产区地方政府都不甘心央企从地方廉价输出一次性能源产品,希望借开发之势发展附加值更高的能源利用和深加工项目,保障地方的长远利益。例如煤炭主产区希望摆布更多的电厂和高耗能项目,但从事能源一次性开采的中央企业基本上不考虑地方的规划,许多地方的长远产业发展规划多年来仍然是“一纸蓝图”。  在煤炭主产区,一方面是外来资本的扩张与积累,另一方面是当地群众和地方政府的利益争夺。由于利益分配失衡,导致畸形的开发态势。始于2003年下半年的晋陕蒙地区资源争夺热,使一些地方以割让资源为条件饥不择食地引进能源开发和利用项目,为今后的有序开发埋下了重大安全隐患;更有甚者,个人通过各种手段从政府那里买下一块资源,以便日后倒卖资源发大财,这种炒卖资源的行为不仅滋生腐败,更重要的是扰乱了正常的开发秩序。   (三)能源环境问题  内蒙古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均分布在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带。这些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相当严重,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在煤炭的开采、加工、储运、燃烧使用过程中,会破坏地表,污染地下水资源,排放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和烟尘,造成大气污染。火力发电需用大量的水资源,会进一步加剧水资源紧张状况,而排出的废水又会污染河流湖泊及地下水。资料表明,平均每开采万吨煤炭可造成草原或农田塌陷2公顷,开采1吨原煤需排放2吨污水。   内蒙古西部、晋陕蒙交界地区的能源开发区生态原本就十分脆弱,随着开发力度的加大,地质灾害日渐加剧,地下水枯竭,地表植被大面积枯死。但目前采空塌陷区没有明确的赔偿机制,采空区的生态治理和恢复投资在煤炭生产成本中列支较少。   (四)能源效率问题  当前,我们的能源开采、运输、加工转化以及利用效率还很低,一方面是能源短缺,另一方面,能源浪费又是惊人的。从能源利用效率来看,目前我国的能源综合利用总效率仅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考虑到开采、运输后,我国能源总效率不到10%,这就意味着90%左右的能源资源在生产、加工转换、输送、储存和终端利用过程中损失和浪费掉了。2005年中国每万元GDP能耗为22吨标准煤,与发达国家或发展水平相当的国家相比差距较大,每万元产值的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倍,是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和地区的3倍,更是日本的9倍。而相关数据资料表明,内蒙古目前的能源利用效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得多。2005年内蒙古每万元产值能耗为48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倍多;单位工业增加值耗能水平为67吨标准煤/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9倍。与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广东省相比更是分别高出14倍和25倍。我区90%的小煤矿采用非正规采煤方法,资源回采率仅为30%。   这些数据既反映了目前的能源使用浪费,但也充分表明了内蒙古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潜力是巨大的。在节能增效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三、推进内蒙古煤炭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思路  能源资源属于战略性资源。在能源资源的开发、转换、利用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外部性,就是说能源资源不仅具有私人产品的性质,同时它也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性质,这就决定了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节,更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进行强有力的调控。事实也表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在能源问题上都有政府的介入和干预。对于煤炭这个战略性资源的开发利用,中央和地方政府必须统筹考虑开发规模、资源接续、产业升级、替代产业的培育、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规划方案。  (一)坚持节能为本,尽快修改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应尽快修订节约能源法。我国的能源形势、管理体制和社会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现行法律已经不能适应实践需要。许多规定过于原则化,倡导性条款多,惩戒性条款少,缺乏强制力和可操作性。通过修订,完善政府节能管理、监督和服务体系,形成统一负责、分工协作的节能管理体制。加强节约能源法与可再生能源法的衔接,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交通和民用领域的应用。明确国家鼓励节能的经济政策和具体措施,建立“谁节能,谁受益”的机制,不能纵容个体浪费,代价却由社会来承担的行为。建立以节能为导向的财税价格政策体系,将现行消费税征收范围扩大到煤炭等不可再生能源及其产品,逐步调高税率,使之与节能需要相适应,最终达到提高用能成本,激励市场主体自觉节能,遏制能源浪费的政策效果。全面实施资源税以储量计征的办法,规范和提高税率,防止资源浪费和破坏性开采。  建立以节能为导向的市场准入制度。尽快制订和完善各类产品能效标准、行业能耗准入标准和节能设计规范、公共建筑用能设备运行标准。对主要耗能行业和产品要实行适度超前的能效标准,逐步提高市场准入门槛,明显缩小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促进企业加快高效节能产品的研发生产,引导社会消费。  严格节能目标责任制,实行节能工作问责制。各级政府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报告中,要专门报告节能工作情况。建立适应节能需要的统计体系和工作制度。  (二)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体现资源环境成本  传统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存在多方面的缺陷,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其建立的基础是纯粹经济系统分析,对与经济活动关系密切的资源环境系统没有加以考虑,没有体现资源价值,没有计入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及其损耗;其投入产出核算未涉及存量与流量之间相互关系。对于生产者而言,传统的会计核算方法也没有将环境资源作为生产者的资产进行核算,使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建立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基础上。为此,应通过“绿色GDP”和建立绿色会计系统,将资源与环境的真实价值反映在其中,将其作为考核能源开发地区和企业的指标,从制度上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同时要明晰全要素产权,扭转传统的生产要素观念,将产权变革的视角从资金、劳动力及其他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等领域扩展到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从产权上对其加以明确,并根据实际建立起市场化的产权交易规则,通过规范的市场行为和活动,实现资源、环境类生产要素产权的有序让渡。在不断拓宽自然资源有偿使用范围的基础上,建立自然资源全过程有偿使用制度。资源有偿使用的内涵不仅要包括开采价格和附加开发成本,还要包括资源恢复、处理和更新的费用。  (三)尽快建立资源与环境损耗补偿机制  能源资源(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必然造成资源价值的改变。如果资源的产权关系是明确的,成本结构是合理的,那么,这种损耗就可以通过能源产品供需双方的等价交换而得到合理的补偿;反之,如果能源产品的价值与价格相背离,能源产品购买地区的经济发展就是以牺牲能源开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为代价的。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只有当其全部资本存量(自然资本、人力资本、产品资本)随时间推移保持一定增长时,其发展才是可持续的。为此需要建立可持续收入的概念,即将资源的折旧也纳入到产品的销售价格中,使能源开发主体可以通过能源产品的市场交换获得对资源进行补偿的合理收入。在此可以采用用户成本法和净价格法,通过对资源总储量、开采量、开采年限、开采成本、资源租金的分析,借助资源总价值的计算来实现。  需要尽快建立地区之间合理的贸易协同关系。因为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的社会经济发展呈现非均衡状态且差距愈显扩大,加上国内统一市场的建立和运行,有可能使建立在市场运行关系基础上的环境问题、利益问题变得更加突出。西部欠发达地区与东部发达地区在贸易结构上的不对等,东部发达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西移以及东部在发展过程中得到的西部地区以资源、环境、效益为代价而给予的支持,都使得各地区在环境破坏的责任、环境保护的能力、经济利益的分配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分歧,而不同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科技竞争能力、人力资本存量等可持续发展方面所表现出的严重不对称,又使得地区间的贸易关系日趋复杂,使西部资源输出地的贸易条件不断恶化。所以,建立协调各地区贸易关系的统一规则显得十分紧迫而又非常必要。   (四)建立规范有序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内蒙古环境问题欠账多,历史遗留包袱重,国家应加大对内蒙古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具体规定一定时期内向内蒙古转移支付的比例和递增比例,以确保中央财政向内蒙古转移支付的份额,重点支持内蒙古经济建设和环境治理。   针对内蒙古工业发展畸重,能源工业又以煤炭开发为主的状况,中央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地方政府所采取的结构调整政策,特别是在一些产业互补、产业替代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领域,中央政府更应给予大力扶持。应对一些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可再生能源开发产业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政策、减免税收政策。当前,由于地方财力有限,资金配套政策实际上限制了内蒙古争取中央建设资金的能力。因此,从“补偿”的角度出发,对有关资金配套的要求改为将项目建设资金由中央财政全额转移支付,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五)坚持多能并举、环境优先,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  在积极有效地推进节能增效的基础上,通过产业政策引导,大力调整能源生产、消费结构,有计划、有步骤地减少煤炭等常规能源的消耗,鼓励和支持天然气、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新能源的生产和消费,逐步增加清洁能源在能源消费构成中的比重。  中国能源消耗的70%以上来自煤炭,而采煤产生的甲烷在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中占据首位。有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煤层气资源总量为46万亿立方米,相当于450亿吨标准煤,其中尤以晋陕蒙含气区煤层气资源量最大,为25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煤层气资源总量的1/2以上。其中,内蒙古境内2000米以上浅煤层气资源估计储量为7万亿立方米。如果在各个矿区对煤层气加以开发利用,将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学术堂整理了十五个关于煤炭行业的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煤炭行业循环经济发展理论及应用研究  煤炭行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思考与建议  山西煤炭行业资源整合的实践与对策  我国煤炭行业尘肺病现状分析及防治对策  中国煤炭行业市场结构与经济绩效实证研究  我国煤炭行业粉尘浓度监测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我国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分析  煤炭行业应用型本科教育核心教材:井巷设计与施工技术  煤炭行业如何走循环经济之路  煤炭行业防治水技术取得突破  国内煤炭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煤炭行业职业危害分析与控制技术  谈煤炭行业人才队伍现状及对策  煤炭行业预警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结构  山西煤炭行业资源整合兼并探讨

煤炭的高效利用论文摘要部分

使煤得到充分利用的方法:1、将煤粉碎,使它充分燃烧,充分利用其燃烧产生的热量;2、将煤燃烧后产生的废物转化成别的化工产品,如硫酸、亚硫酸;3、通过隔绝空气高温对煤分馏得到焦炭、煤焦油、焦炉煤气等,焦炭和焦炉煤气可以做燃料,热值高,而且污染很小。其中,煤焦油是一种含有多种重要化工原料的资源,可以提取香精,尼龙等。这样煤就得到了综合利用,同时也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一)2000年我国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由1995年的97吨标准煤下降到77吨标准煤,累计节约和少用4亿吨标准煤,节约的能源价值约660亿元,节约和少用能源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硫800万吨,二氧化碳8亿吨。预计今年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将由去年的77吨标准煤下降到65吨标准煤,节约和少用7000万吨标准煤。过去20年,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以年均4-5%的增长支持了国民经济年均8-9%的增长速度,实现了经济发展所需能源一半靠开发,一半靠节约的宏观目标。节能为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我国每年排放的煤矸石中,有3000多万吨热值在6276kJ/kg以上,可作沸腾炉燃料用于发电,全国已有2000多台沸腾炉,每年可节约大量优质煤。鹤岗、本溪等地还用煤矸石制造煤气,回收能源。 (三)、天然气生产和供应成本远低于煤制气成本,采用天然气作城市燃气可以使城市不再兴建投资高、占地多、运行维护费用高、污染严重的煤制气厂,有利于扭转城市煤气亏损局面以及减少财政补贴。以上海市为例,城市煤气政府每立方米补贴3元,按此计算 2005 年城市燃气可减少财政补贴18亿元。 天然气利用的热效率高,可以节约能源 利用天然气的效率高于煤炭,按2005年的天然气需求量测算,比利用煤炭节约能源折合约454万吨标煤。若每吨标煤按300元计算,则当年节约燃料费用5 亿元。 作为清洁能源,利用天然气可节约大量污染治理费 我国能源结构以煤炭为主,煤炭在能源消费总量中占75%左右。煤炭在生产、运输、使用过程中,均产生一系列的环境危害,例如土地破坏、地下水资源破坏与污染、煤矸石污染、运输污染、大气污染等。 (四)、据有关资料显示,地球上尚未开采的原油储藏量已不足2万亿桶,可供人类开采时间不超过95年。在2050年之前,世界经济的发展将越来越多地依赖煤炭。其后在2250到2500年之间,煤炭也将消耗殆尽,矿物燃料供应面临枯竭。 (五)、统计显示,2004年与1990年相比,全国每万元GDP能耗下降45%,累计节约和少用能源7亿吨标准煤,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你有题目么亲?有其他要求么?你自己可以按照下面的方式来完成:1、论文格式的论文题目:要求准确、简练、醒目、新颖。 2、论文格式的目录 目录是论文中主要段落的简表。(短篇论文不必列目录) 3、论文格式的内容提要: 是文章主要内容的摘录,要求短、精、完整。字数少可几十字,多不超过三百字为宜。 4、论文格式的关键词或主题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的题名、提要和正文中选取出来的,是对表述论文的中心内容有实质意义的词汇。每篇论文一般选取3-8个词汇作为关键词,另起一行,排在“提要”的左下方。 5、论文格式的论文正文: (1)引言:引言又称前言、序言和导言,用在论文的开头。引言一般要概括地写出作者意图,说明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并指出论文写作的范围。引言要短小精悍、紧扣主题。 〈2)论文正文:正文是论文的主体,正文应包括论点、论据、论证过程和结论。主体部分包括以下内容: 提出问题-论点; 分析问题-论据和论证; 解决问题-论证方法与步骤; 结论。 6、论文格式的参考文献 所列参考文献的要求是: (1)所列参考文献应是正式出版物,以便读者考证。 (2)所列举的参考文献要标明序号、著作或文章的标题、作者、出版物信息。望采纳。论文不 找会写怎么 我办才好?

1、煤炭液化把固态状态的煤炭通过化学加工,使其转化为液体产品(液态烃类燃料,如汽油、柴油等产品或化工原料)的技术。煤炭通过液化可将硫等有害元素以及灰分脱除,得到洁净的二次能源,对优化终端能源结构、解决石油短缺、减少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2、煤干馏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加热、分解,生成焦炭(或半焦)、煤焦油、粗苯、煤气等产物的过程,煤的干馏是属于化学变化。按加热终温的不同,可分为三种:900~1100℃为高温干馏,即焦化;700~900℃为中温干馏;500~600℃为低温干馏。3、煤炭气化以煤、半焦或焦炭为原料,以空气、富氧、水蒸气、二氧化碳或氢气为气化介质,使煤经过部分氧化和还原反应,将其在所含碳、氢等物质转化成为一氧化碳、氢、甲烷等可燃组分为主的气体产物的多相反应过程。对此气体产品进行进一步加工,可制得其它气体、液体燃烧料或化工产品。经气化,煤的潜热将尽可能多地变为煤气的潜热。扩展资料煤的液化方法主要分为煤的直接液化和煤的间接液化两大类。煤直接液化煤在氢气和催化剂作用下,通过加氢裂化转变为液体燃料的过程称为煤炭直接液化。裂化是一种使烃类分子分裂为几个较小分子的反应过程。因煤直接液化过程主要采用加氢手段,故又称煤的加氢液化法。煤间接液化间接液化是以煤为原料,先气化制成合成气,然后,通过催化剂作用将合成气转化成烃类燃料、醇类燃料和化学品的过程。煤炭气化后生成的可燃性气体经燃烧后只会生成水、二氧化碳,大大减轻了煤炭利用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可以说是未来煤炭洁净利用的技术基础。煤炭的气化过程只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大部分碳都转化成可燃性气体,大大提高了煤炭的利用效率。煤炭的气化产物煤气在电力生产、城市供暖、液体燃料、化工原料合成等方面可以得到广泛利用,煤炭资源随之可以得到有效的充分利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煤炭气化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煤干馏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煤炭液化

  • 索引序列
  • 煤炭的高效利用论文
  • 煤炭的高效利用论文摘要
  • 煤炭的高效利用论文题目
  • 煤炭的高效利用论文怎么写
  • 煤炭的高效利用论文摘要部分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