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岩土工程学报主编

岩土工程学报主编

发布时间:

岩土工程学报主编

胡伟,男,1982年7月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副教授,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导师。2008年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岩土工程专业,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10月起任海南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专职教师;2009年7月高聘为海南大学副教授;2010年9月破格提升为副教授;2011年6月被批准为硕士研究生指导老师;2011年12月至加拿大皇家军事学院做为期一年的访问研究。现主要担任《工程力学》、《土力学》、《基础工程》、《专业外语》等课程及大四毕业设计指导等教学工作;主要从事地基与基础工程、岩土体本构关系与数值模拟、岩土工程防灾减灾等方面的研究。至今在《岩土工程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工程力学》、《应用力学学报》、《工程地质学报》、《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等国内权威学术期刊及国际国内会议论文集上发表近30篇学术论文,其中EI检索12篇,ISTP检索1篇。参编《土力学与基础工程》教材一部,主编一部《地基处理理论与技术进展》(副主编)。参与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一项陕西省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现主持一项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海南省教育厅项目、两项海南大学校级科研课题。 Email:。

1、寒区隧道计算理论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冻土工程温度场、渗流场和应力场三场耦合问题的数学力学模型,导出了这一问题的有限元计算公式,给出了其数值分析方法。并对寒区隧道在渗流体积力和冻土蠕变及体积冻胀荷载作用下隧道衬砌和围岩的应力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寒区隧道气-固-水分迁移耦合问题的对流换热与围岩相变传热模型,较好地解决了沿隧道不同进深洞内气温及围岩冻融变化特征的计算难题。提出了寒区隧道防冻害的综合技术措施,消除了冻胀和融化对寒区隧道的破坏作用,实践证明该措施防冻害效果良好,为同类工程的修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成功范例,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在寒区隧道计算理论方面的空白。 2、折板结构研究在折板结构研究方面,提出了平顶四坡折板屋盖、组合抛物面薄壳屋盖、交叉 V形折板屋盖等几种结构新颖、力学性能良好的折板结构,应用扁壳非线性弯曲理论对这些结构的内力,挠度和非线性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计算发现应用这些结构能大量地节省工程材料。3、岩土与结构工程教研从事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专业研究方向为:岩土力学、岩土工程数值方法、冻土与寒区工程、冻土力学、冻土物理等4、自然地理研究赖远明长期从事寒区工程理论和数值分析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冻土在一般应力状态下的空间破坏曲面和能反映冻土压力融化的强度准则。建立了冻土的多屈服面、非关联的广义弹塑性本构模型,该模型能准确描述冻土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应变软化、硬化和剪胀、体缩等复杂变形。自然地理专业研究方向为:冻土环境与全球变化、冻土与寒区工程、冻土热力学、天然气水合物等5、青藏铁路冻土工程赖远明在国内外率先建立了研究冻土地区开放边界块碎石路基温度场和流场特性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分析块碎石路基对流换热降温规律的计算方法,解决了青藏铁路块碎石路基这类含有流体-固体耦合传热温度计算的关键科学难题。研发了U形块碎石路基和通风管-块碎石复合路基等“主动冷却路基”的结构新形式,解决了铁路部门非常关心的气候变暖6℃对青藏铁路的影响问题,为青藏铁路高温冻土区路基结构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研究了阴阳坡温度差对路基温度特性的影响,提出了在阴阳坡分别增加80厘米和160厘米厚的块碎石护坡的新型路基结构,解决了由于阴阳坡温度差作用,引起路基不均匀沉降,形成纵向裂缝这一长期困扰冻土工程界的难题。 为了解决青藏铁路路基温度场的计算问题,根据多孔介质中流体热对流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应用伽辽金法导出了多孔介质对流换热的有限元计算公式,对在未来50年青藏高原气温上升0℃情况下抛石路基温度变化进行了预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年平均气温大于-5℃或天然地表温度大于-1℃的地区,抛石路基除了能抵消气候变暖的影响外,还能对路基下的冻土制冷,保证冻土路基的热稳定,不至于使冻土融化。以该种路基作为青藏铁路高温冻土区的路基结构,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冻土路基。 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9篇,EI收录153篇)1、赖远明,张明义,李双洋。《寒区工程理论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Lai Yuanming, Zhang Mingyi and Li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Cold Regions Engineering, Sicence Press, Beijing) 2、Yuanming Lai, Weidong Ma, Mingyi Zhang, Wenbing Yu and Zhihua G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influence of boundary conditions on cooling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crushed-rock layers,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 2006,V45, N2, 114-1213、Lai Yuanming, Zhang Mingyi, Liu Zhiqiang & Yu W Numerical analysis for cooling effect of open boundary ripped-rock embankment on Qinghai-Tibetan Railway, Sciences in China(SCI), D, 2006, V49, N7, 764-7724、赖远明,张明义,刘志强, 喻文兵 开放边界条件下青藏铁路抛石路基的降温效果分析,《中国科学》,D辑, 2005年,V35,N6,578-585 5、Lai Yuanming, Zhang Xuefu, Yu Wenbing, Zhang Shujuan, Liu Zhiqiang, Xiao J Three-dimensional nonlinear analysis for the coupled problem of the heat transfer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and the heat convection between the air and the surrounding rock in cold-region tunnel,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SCI), V20, N4, 2005, 323-3326、Lai Yuanming, Zhang Xuefu, Xiao Jianzhang, Zhang Shujuan and Liu Zhiqiang,Nonlinear analysis for frost-heaving force of land bridges on Qing-Tibet railway in cold regions,Journal of Thermal Stresses(SCI), V38, N3, 2005, 317-3327、Lai Yuanming, Zhang Shujuan, Zhang Luxin and Xiao J Adjusting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under the South and North slopes of Embankment in Permafrost Regions by the Ripped-rock Revetment,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 2004, V39, N1, 67-798、Lai Yuanming, Wang Qiusheng, Niu Fujun and Zhang K Three-dimensional Nonlinear Analysis for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 of Ventilated Embankment in Permafrost Regions,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 V38, N2, 2004, 165-184。9、Lai Yuanming, Wu Ziwang, zhang shujuan, Yu Wenbing and Den Yousheng,Study of methods to control frost action in cold regions tunnels,ASCE Journal of Cold Regions Engineering(SCI), V17, N4, 2003, 144-15210、Lai Yuanming,Zhang Shujuan,Mi L The effect of climatic warm up on the temperature field of embankments in cold regions and countermeasure,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A(SCI),V45, N2, 2004,191-11、Lai Yuanming, Li Jianjun, Niu Fujun and Yu W Nonlinear thermal analysis of Qing-Tibet railway embankments in cold regions, ASCE Journal of Cold Regions Engineering(SCI), V17, N4, 2003, 171-18412、Lai Yuanming, Zhang Luxin, Zhang Shujuan and Mi Long.The cooling effect of ripped-stone embankments on Qing-Tibet railway under climatic warm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SCI), 2003年,V48, N6,598-60413、YU Wenbing, LAI Yuanming, NIU Fujun, ZHANG Xuefu, ZHANG Shujuan ,Temperature Field Features in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 of the Ventilated Railway Embankment in Permafrost Regions,《Journal of Glaciolgy and Geocryology》 2002-05 14、赖远明,吴紫汪,刘松玉,邓学钧 Nonlinear Analyses for the Coupled Problem of Temperature and Seepage Fields in Cold Regions Retaining Walls, ASCE Journal of Cold Regions Engineering(SCI), V16, N3, 2002, 156-16615、赖远明,喻文兵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forced vibration of a simply-supported V-shaped folded plate roof,Thin-walled Structures (SCI), V40, N3, 2002, 215-16、赖远明,刘松玉,吴紫汪,喻文兵 Approximate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temperature fields in cold regions circular tunnels,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 V34, N1, 2002, 43-17、赖远明,吴紫汪,刘松玉,邓学钧 Nonlinear analyses for the semi-coupled problem of temperature, seepage and stress fields in cold regions retaining walls, Journal of Thermal Stresses(SCI), V24, N12, 2001,1199-18、赖远明,刘松玉,吴紫汪,朱元林等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the coupled problem of temperature and seepage fields in cold region da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 (SCI), V40, N5, 2002,631-63519、赖远明,吴辉,吴紫汪,刘松玉,邓学钧 Analytical viscoelastic solution for frost force in cold region tunnels,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 V31, N3, 2000,227-20、赖远明, 吴紫汪,孙爱良 Geometrical nonlinear analysis of a simply supported Cross Vshaped folded plate roof, Thin-walled Structures (SCI), V27, N3, 259-21、赖远明,吴紫汪, 朱元林, 朱林楠 Elastic Visco-Plastic Analysis for Earthquake Response of Tunnels in Cold Regions,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 V31, N3, 2000,175-22、赖远明,吴紫汪, 朱元林, 朱林楠 Nonlinear analysis for the coupled problem of temperature and seepage fields in cold regions tunnels,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 V29, N1, 89-9623、赖远明,孙爱良, 朱元林,吴紫汪 Geometric nonlinear analysis of a simply-supported hip-truncated combined parabolical cylinder ro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 (SCI),V21, N1, 267-27624、赖远明,吴紫汪, 朱元林,朱林楠 Nonlinear Analysis for the Coupled Problem of Temperature, Seepage and Stress Fields in Cold-Region Tunnels,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SCI),V13, N4, 435-44025、赖远明 Geometrical nonlinear analysis of a simply-supported truncated hip ro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 (SCI),V18, N8, 628-63426、赖远明,吴亚平 Linear & nonlinear analysis of a combined parabolical cylinder roof, Computers & Structures (SCI),V53, N5, 1067-107227、赖远明,吴亚平 Exact solution for the response of laminated orthotropic plates to applied heating, J of Composites Technology & Research (美国,SCI),V18, N2, 135-139 01至12,《岩土工程学报》编委12至12,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执行副主编12至12,The Open Geology Journal编委05至05,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06至 06,Journal of Engineering 编委11至 11, ISRN Civil Engineering编委 国际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学会土冻结分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工程分会理事甘肃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编委 ■个人荣誉1991年获甘肃省教委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获得者”荣誉称号。1996年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方树泉”奖学金。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003年获“甘肃省优秀专家”荣誉称号。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0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荣誉称号。 2006年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2008年被选拔为第29届奥运火炬手。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201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1年11月10日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获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项目奖励“电除尘器壳体结构优化设计”, 获1988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获奖人。“机车通过小半径曲线时轮轨动力学研究”, 获1991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获奖人。“缓凝砂浆研究及其在预应力混凝土中的应用”, 获1997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获奖人。“空腹箱梁的设计及计算理论研究”, 获1998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建筑及桥梁新型结构的分析”, 获1998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工程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 获2001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博士论文“寒区隧道温度场,渗流场和应力场耦合问题的非线性分析”, 获2002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新型复合材料在市政工程结构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获2003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二获奖人。“高原冻土道路隧道冻害预报和综合防治关键技术”, 获2004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一获奖人。“寒区公路与隧道冻害预报和综合防治关键技术”, 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一获奖人。“青藏铁路工程冻土路基筑路技术与示范工程建设”, 获2005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第六获奖人。“青藏铁路工程”, 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主要得奖人 “冻土路基地温调控及冻融灾害防治新技术”, 获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二获奖人。

岩土工程学报主编审定

1994年5月获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南京瑞迪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主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第七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曾获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江苏省第二届青年科技标兵等荣誉称号。2013年5月,中国工程院在其网站公布增选院士候选名单,陈生水在列。

出生年月及地方:1957年10月,浙江临海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职务:地基与基础工程研究所所长软土桩基沉降分析、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土-桩基-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地基液化与振陷、土体细观力学模拟、环境岩土工程博士学位(1985-1988)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82-1985)河海大学(华东水利学院)农水系岩土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78-1982)河海大学(华东水利学院)农水系农田水利专业1994年-现在 同济大学教授1998年9月-1998年12月德国波鸿大学(Ruhr-University Bochum)访问学者1996年10月-1997年1月美国Californian大学Davis分校访问学者1994年11月-1995年2月及1995年9月-1995年11月赴香港科技大学作访问学者1991年8月-1992年8月日本茨城大学访问学者1991年1月-1994年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任副教授1989年2月-1991年1月在同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岩土工程师副主编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场地、地基抗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6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中共党员。1978-1987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读本科、研究生,获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2月至1995年3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1995年3月至1997年10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1997年10月至1998年8月任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曾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北京校区校长、党委副书记。他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矿山工程力学,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协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谢和平教授长期致力于矿山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矿山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矿山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矿山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谢和平教授出版有《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发表了176篇论文,成果被SCI收录32篇、引用295次,EI收录47篇,CSCD和CSTPC引用346次。他的科研成果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他先后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16名。并多次应邀到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1991年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1992年10月-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和1996年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1993、1997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谢和平教授先后获得多项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次。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03——02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  02——03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03——10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  10——08 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08——06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  06—— 四川大学校长。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学术兼职: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科协主席、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  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研究领域:  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  1990年12月至1991年11月,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  1992年10月至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  1994年和1996年,两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  1993年、1997年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论文专著:  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48篇、引用500余次,EI收录78篇,CSCD和CSTPC引用546次。  科研成果:  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  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近30名。  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  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  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  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同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  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7年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建校232年来获此荣誉的第五人。

岩土工程学报主编是谁

胡晓军,男,安徽当涂县人,1966年2月出生,教授,中共党员,工学博士。1988年7月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2000年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岩土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2007年合肥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力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获工学博士学位;合肥市建筑业协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副会长;1988年7参加工作,2009年晋升为教授,现任合肥学院建筑工程系系主任;1998年荣获安徽省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安徽省模范教师;获安徽省第四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二等奖”;课题《人才培养模式与产学合作的研究与实践》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三等奖;在《岩土工程学报》、《土木工程学报》、《岩土力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部。

1 孙钧,吴逸群岩土介质中应力波传播问题的有限元法分析岩土工程学报2 孙钧,侯学渊上海地区圆形隧道设计的理论和实践土木工程学报3 孙钧地下抗爆结构有限元数值分析的若干课题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4 孙钧,侯学渊主编《地下结构》上、下册(专著),北京:科学出版社5 孙钧,章旭昌软弱断层流变对地下洞室围岩力学效应的粘弹塑性分析岩土工程学报6 孙钧,汪炳鉴主编地下结构有限元法解析(专著)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7 孙钧,黄伟岩石力学参数弹塑性反演的优化方法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8 孙钧,蒋树屏,袁勇,黄宏伟《岩土力学反演问题的随机理论与方法》9 孙钧《地下工程设计理论与实践》(专著),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岩土工程学报主编是谁啊

出生年月及地方:1957年10月,浙江临海职称:教授、博士生导师职务:地基与基础工程研究所所长软土桩基沉降分析、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土-桩基-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分析、地基液化与振陷、土体细观力学模拟、环境岩土工程博士学位(1985-1988)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系岩土工程专业硕士学位(1982-1985)河海大学(华东水利学院)农水系岩土工程专业学士学位(1978-1982)河海大学(华东水利学院)农水系农田水利专业1994年-现在 同济大学教授1998年9月-1998年12月德国波鸿大学(Ruhr-University Bochum)访问学者1996年10月-1997年1月美国Californian大学Davis分校访问学者1994年11月-1995年2月及1995年9月-1995年11月赴香港科技大学作访问学者1991年8月-1992年8月日本茨城大学访问学者1991年1月-1994年同济大学地下建筑与工程系任副教授1989年2月-1991年1月在同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岩土工程师副主编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土动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场地、地基抗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1956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双峰县,中共党员。1978-1987年在中国矿业大学工程力学专业读本科、研究生,获硕士、博士学位。1993年2月至1995年3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1995年3月至1997年10月任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1997年10月至1998年8月任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曾任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党委副书记,北京校区校长、党委副书记。他是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重点学科,矿山工程力学,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科协委员、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谢和平教授长期致力于矿山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矿山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矿山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矿山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谢和平教授出版有《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发表了176篇论文,成果被SCI收录32篇、引用295次,EI收录47篇,CSCD和CSTPC引用346次。他的科研成果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他先后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16名。并多次应邀到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1991年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1992年10月-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1994年和1996年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1993、1997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谢和平教授先后获得多项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次。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

兼职ASC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mechanics》顾问编委、国际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协会TC35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常务理事、建设部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力学学会计算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土工测试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力学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与岩土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编委、《计算力学学报》编委。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03——02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 02——03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03——10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 10——08 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08——06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 06—— 四川大学校长。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学术兼职: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科协主席、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 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研究领域: 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 1990年12月至1991年11月,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 1992年10月至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 1994年和1996年,两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 1993年、1997年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论文专著: 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48篇、引用500余次,EI收录78篇,CSCD和CSTPC引用546次。 科研成果: 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 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近30名。 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 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 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 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同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 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7年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建校232年来获此荣誉的第五人。

岩土工程学报主编是谁呀

1、寒区隧道计算理论在国内外率先提出了冻土工程温度场、渗流场和应力场三场耦合问题的数学力学模型,导出了这一问题的有限元计算公式,给出了其数值分析方法。并对寒区隧道在渗流体积力和冻土蠕变及体积冻胀荷载作用下隧道衬砌和围岩的应力场和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建立了寒区隧道气-固-水分迁移耦合问题的对流换热与围岩相变传热模型,较好地解决了沿隧道不同进深洞内气温及围岩冻融变化特征的计算难题。提出了寒区隧道防冻害的综合技术措施,消除了冻胀和融化对寒区隧道的破坏作用,实践证明该措施防冻害效果良好,为同类工程的修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成功范例,这一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在寒区隧道计算理论方面的空白。 2、折板结构研究在折板结构研究方面,提出了平顶四坡折板屋盖、组合抛物面薄壳屋盖、交叉 V形折板屋盖等几种结构新颖、力学性能良好的折板结构,应用扁壳非线性弯曲理论对这些结构的内力,挠度和非线性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计算发现应用这些结构能大量地节省工程材料。3、岩土与结构工程教研从事岩土工程和结构工程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要专业研究方向为:岩土力学、岩土工程数值方法、冻土与寒区工程、冻土力学、冻土物理等4、自然地理研究赖远明长期从事寒区工程理论和数值分析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冻土在一般应力状态下的空间破坏曲面和能反映冻土压力融化的强度准则。建立了冻土的多屈服面、非关联的广义弹塑性本构模型,该模型能准确描述冻土在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应变软化、硬化和剪胀、体缩等复杂变形。自然地理专业研究方向为:冻土环境与全球变化、冻土与寒区工程、冻土热力学、天然气水合物等5、青藏铁路冻土工程赖远明在国内外率先建立了研究冻土地区开放边界块碎石路基温度场和流场特性的数学模型,提出了分析块碎石路基对流换热降温规律的计算方法,解决了青藏铁路块碎石路基这类含有流体-固体耦合传热温度计算的关键科学难题。研发了U形块碎石路基和通风管-块碎石复合路基等“主动冷却路基”的结构新形式,解决了铁路部门非常关心的气候变暖6℃对青藏铁路的影响问题,为青藏铁路高温冻土区路基结构的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研究了阴阳坡温度差对路基温度特性的影响,提出了在阴阳坡分别增加80厘米和160厘米厚的块碎石护坡的新型路基结构,解决了由于阴阳坡温度差作用,引起路基不均匀沉降,形成纵向裂缝这一长期困扰冻土工程界的难题。 为了解决青藏铁路路基温度场的计算问题,根据多孔介质中流体热对流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应用伽辽金法导出了多孔介质对流换热的有限元计算公式,对在未来50年青藏高原气温上升0℃情况下抛石路基温度变化进行了预报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年平均气温大于-5℃或天然地表温度大于-1℃的地区,抛石路基除了能抵消气候变暖的影响外,还能对路基下的冻土制冷,保证冻土路基的热稳定,不至于使冻土融化。以该种路基作为青藏铁路高温冻土区的路基结构,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冻土路基。 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9篇,EI收录153篇)1、赖远明,张明义,李双洋。《寒区工程理论与应用》,科学出版社,2009年3月。(Lai Yuanming, Zhang Mingyi and Li Theory and Application of Cold Regions Engineering, Sicence Press, Beijing) 2、Yuanming Lai, Weidong Ma, Mingyi Zhang, Wenbing Yu and Zhihua G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influence of boundary conditions on cooling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crushed-rock layers,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 2006,V45, N2, 114-1213、Lai Yuanming, Zhang Mingyi, Liu Zhiqiang & Yu W Numerical analysis for cooling effect of open boundary ripped-rock embankment on Qinghai-Tibetan Railway, Sciences in China(SCI), D, 2006, V49, N7, 764-7724、赖远明,张明义,刘志强, 喻文兵 开放边界条件下青藏铁路抛石路基的降温效果分析,《中国科学》,D辑, 2005年,V35,N6,578-585 5、Lai Yuanming, Zhang Xuefu, Yu Wenbing, Zhang Shujuan, Liu Zhiqiang, Xiao J Three-dimensional nonlinear analysis for the coupled problem of the heat transfer of the surrounding rock and the heat convection between the air and the surrounding rock in cold-region tunnel,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 (SCI), V20, N4, 2005, 323-3326、Lai Yuanming, Zhang Xuefu, Xiao Jianzhang, Zhang Shujuan and Liu Zhiqiang,Nonlinear analysis for frost-heaving force of land bridges on Qing-Tibet railway in cold regions,Journal of Thermal Stresses(SCI), V38, N3, 2005, 317-3327、Lai Yuanming, Zhang Shujuan, Zhang Luxin and Xiao J Adjusting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 under the South and North slopes of Embankment in Permafrost Regions by the Ripped-rock Revetment,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 2004, V39, N1, 67-798、Lai Yuanming, Wang Qiusheng, Niu Fujun and Zhang K Three-dimensional Nonlinear Analysis for Temperature Characteristic of Ventilated Embankment in Permafrost Regions,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 V38, N2, 2004, 165-184。9、Lai Yuanming, Wu Ziwang, zhang shujuan, Yu Wenbing and Den Yousheng,Study of methods to control frost action in cold regions tunnels,ASCE Journal of Cold Regions Engineering(SCI), V17, N4, 2003, 144-15210、Lai Yuanming,Zhang Shujuan,Mi L The effect of climatic warm up on the temperature field of embankments in cold regions and countermeasure,Numerical heat transfer, Part A(SCI),V45, N2, 2004,191-11、Lai Yuanming, Li Jianjun, Niu Fujun and Yu W Nonlinear thermal analysis of Qing-Tibet railway embankments in cold regions, ASCE Journal of Cold Regions Engineering(SCI), V17, N4, 2003, 171-18412、Lai Yuanming, Zhang Luxin, Zhang Shujuan and Mi Long.The cooling effect of ripped-stone embankments on Qing-Tibet railway under climatic warming,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SCI), 2003年,V48, N6,598-60413、YU Wenbing, LAI Yuanming, NIU Fujun, ZHANG Xuefu, ZHANG Shujuan ,Temperature Field Features in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 of the Ventilated Railway Embankment in Permafrost Regions,《Journal of Glaciolgy and Geocryology》 2002-05 14、赖远明,吴紫汪,刘松玉,邓学钧 Nonlinear Analyses for the Coupled Problem of Temperature and Seepage Fields in Cold Regions Retaining Walls, ASCE Journal of Cold Regions Engineering(SCI), V16, N3, 2002, 156-16615、赖远明,喻文兵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forced vibration of a simply-supported V-shaped folded plate roof,Thin-walled Structures (SCI), V40, N3, 2002, 215-16、赖远明,刘松玉,吴紫汪,喻文兵 Approximate analytical solution for temperature fields in cold regions circular tunnels,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 V34, N1, 2002, 43-17、赖远明,吴紫汪,刘松玉,邓学钧 Nonlinear analyses for the semi-coupled problem of temperature, seepage and stress fields in cold regions retaining walls, Journal of Thermal Stresses(SCI), V24, N12, 2001,1199-18、赖远明,刘松玉,吴紫汪,朱元林等 Numerical simulation for the coupled problem of temperature and seepage fields in cold region dam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aulic Research (SCI), V40, N5, 2002,631-63519、赖远明,吴辉,吴紫汪,刘松玉,邓学钧 Analytical viscoelastic solution for frost force in cold region tunnels,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 V31, N3, 2000,227-20、赖远明, 吴紫汪,孙爱良 Geometrical nonlinear analysis of a simply supported Cross Vshaped folded plate roof, Thin-walled Structures (SCI), V27, N3, 259-21、赖远明,吴紫汪, 朱元林, 朱林楠 Elastic Visco-Plastic Analysis for Earthquake Response of Tunnels in Cold Regions,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 V31, N3, 2000,175-22、赖远明,吴紫汪, 朱元林, 朱林楠 Nonlinear analysis for the coupled problem of temperature and seepage fields in cold regions tunnels, 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I), V29, N1, 89-9623、赖远明,孙爱良, 朱元林,吴紫汪 Geometric nonlinear analysis of a simply-supported hip-truncated combined parabolical cylinder ro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 (SCI),V21, N1, 267-27624、赖远明,吴紫汪, 朱元林,朱林楠 Nonlinear Analysis for the Coupled Problem of Temperature, Seepage and Stress Fields in Cold-Region Tunnels, Tunnelling and Underground Space Technology(SCI),V13, N4, 435-44025、赖远明 Geometrical nonlinear analysis of a simply-supported truncated hip roof, Engineering Structures (SCI),V18, N8, 628-63426、赖远明,吴亚平 Linear & nonlinear analysis of a combined parabolical cylinder roof, Computers & Structures (SCI),V53, N5, 1067-107227、赖远明,吴亚平 Exact solution for the response of laminated orthotropic plates to applied heating, J of Composites Technology & Research (美国,SCI),V18, N2, 135-139 01至12,《岩土工程学报》编委12至12,Sciences in Cold and Arid Regions执行副主编12至12,The Open Geology Journal编委05至05,Cold Region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编委06至 06,Journal of Engineering 编委11至 11, ISRN Civil Engineering编委 国际土力学和岩土工程学会土冻结分会理事中国力学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工程分会理事甘肃省力学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建设科技专家委员会委员《岩土工程学报》编委 ■个人荣誉1991年获甘肃省教委授予的“做出突出贡献的硕士获得者”荣誉称号。1996年获“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成才奖”。1998年获中国科学院“方树泉”奖学金。1999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 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奖”。2003年获“甘肃省优秀专家”荣誉称号。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2004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授予的“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荣誉称号。 2006年被评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2008年被选拔为第29届奥运火炬手。2009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201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2011年11月10日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4年获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 ■项目奖励“电除尘器壳体结构优化设计”, 获1988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获奖人。“机车通过小半径曲线时轮轨动力学研究”, 获1991年甘肃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四获奖人。“缓凝砂浆研究及其在预应力混凝土中的应用”, 获1997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四获奖人。“空腹箱梁的设计及计算理论研究”, 获1998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建筑及桥梁新型结构的分析”, 获1998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一获奖人。“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地区工程设计理论研究与实践”, 获2001年度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获奖人。博士论文“寒区隧道温度场,渗流场和应力场耦合问题的非线性分析”, 获2002年度“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 “新型复合材料在市政工程结构中的理论与应用研究”, 获2003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二获奖人。“高原冻土道路隧道冻害预报和综合防治关键技术”, 获2004年度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一获奖人。“寒区公路与隧道冻害预报和综合防治关键技术”, 获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一获奖人。“青藏铁路工程冻土路基筑路技术与示范工程建设”, 获2005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第六获奖人。“青藏铁路工程”, 获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主要得奖人 “冻土路基地温调控及冻融灾害防治新技术”, 获201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第二获奖人。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03——02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  02——03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03——10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  10——08 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08——06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  06—— 四川大学校长。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学术兼职: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科协主席、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  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研究领域:  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  1990年12月至1991年11月,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  1992年10月至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  1994年和1996年,两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  1993年、1997年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论文专著:  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48篇、引用500余次,EI收录78篇,CSCD和CSTPC引用546次。  科研成果:  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  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近30名。  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  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  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  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同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  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7年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建校232年来获此荣誉的第五人。

男,汉族,中共党员,1956年1月生,湖南省双峰县人,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03——02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助理; 02——03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 03——10 中国矿业大学副校长兼北京研究生部主任; 10——08 原煤炭工业部科技教育司司长; 08——06 中国矿业大学校长、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校区)校长; 06—— 四川大学校长。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学术兼职: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奖学金评审委员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科协主席、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副会长、 第二届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兼任《力学学报》、《岩土工程学报》等10余种科学刊物的主编或编委。 研究领域: 长期致力于岩体力学与工程研究和实践,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最早建立了裂隙岩体宏观损伤力学模型,研究其自然性状及导致灾害性事故发生的机理和过程,开拓了裂隙岩体损伤力学研究新领域,成功预测了采动围岩的损伤大变形和蠕变稳定过程,并应用于深部巷道大变形预测、蠕变分析及其相关的巷道支护设计等重要工程领域。1985年起,他创造性地引入分形方法对裂隙岩体进行非连续变形、强度和断裂破坏的研究,形成了裂隙岩体非连续行为分形研究的新方向,并与损伤力学相结合在岩爆、地表沉陷、顶煤破碎块度控制等重要矿山工程应用中获得成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外讲学与合作研究: 1990年12月至1991年11月,被美国犹他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该校正式开设两门课程; 1992年10月至1993年8月,被聘为英国皇家学会客座研究员和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客座教授; 1994年和1996年,两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德国汉诺威大学讲学; 1993年、1997年和1999年,三次应邀为客座教授赴波兰西里西亚工业大学讲学与合作研究。 论文专著: 集中体现在他的《岩石混凝土损伤力学》、《FRACTAL IN ROCK MECHANICS》等3本中英文专著、200余篇论文及有关工程实践中,成果被SCI收录48篇、引用500余次,EI收录78篇,CSCD和CSTPC引用546次。 科研成果: 199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1999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00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获煤炭部、教育部等省部级二等以上奖励5项(均为第一获奖人)。 培养出了博士、博士后近30名。 学术奖励和荣誉称号: 1990年被授予"煤炭系统优秀青年知识分子标兵"称号; 1991年被国务院、国家教委授予"有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称号,同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同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 1993年获首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技术科学)",为全国6名获奖者之一,并获"霍英东优秀青年教师奖(研究类)"; 1994年成为首批国家教委"跨世纪优秀人才专项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5年又成为首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的专家; 1996年进入国家七部委"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 1997年成为江苏省"333跨世纪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并被国家人事部、国家教委授予"优秀留学回国人员"称号; 2001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同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002年成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2003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首席科学家; 2004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 2007年获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建校232年来获此荣誉的第五人。

1994年5月获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南京瑞迪建设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主任。中国水利学会理事,中国水利学会岩土力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岩土工程学报》编委会副主任、主编。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技领军人才,江苏省第七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曾获全国水利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水利青年科技英才,江苏省第二届青年科技标兵等荣誉称号。2013年5月,中国工程院在其网站公布增选院士候选名单,陈生水在列。

  • 索引序列
  • 岩土工程学报主编
  • 岩土工程学报主编审定
  • 岩土工程学报主编是谁
  • 岩土工程学报主编是谁啊
  • 岩土工程学报主编是谁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