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外交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外交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外交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亚太经济圈中的中国”,《新视野》 , 1996年第2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中国国际地位的影响” , 《历史教学》, 1996年第4期。“面沙揭开了 谈中日钓鱼岛问题争端”, 《青岛日报》, 1996年9月16日地四版。“ The Basic China ' s Foreign Policy ” , China Currents , ( Philippine ), 8, 1,JanuaryMarch “五十年代中国睦邻友好政策”,《中国外交新论》,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年版。“美日同盟的加强对亚太安全形势的影响”,《外交学院学报》, 1998年第1期。“美日安保关系的调整与亚太安全问题”,《美国研究》, 1998年第1期。“文明在国际关系中的冲突与合作”,《世界历史》, 1998年第3期。“中国外交战略的新着眼点”,《世界经济调研》, 1998年第38期(8月13日)“中国:跨世纪外交迈出新步伐”,香港《文汇报国庆特刊》, 1998年10月。“机遇与挑战下的中国外交”,《世界经济与政治》, 1999年第1期。“ Nucleus of the Regional Security Framework: Levels Analysis of Security Relations Among China,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 in Peter Koehn and Josegh YS Cheng , The Outlook for USChina Relations Following the 19971998 Summits: Chinese and American Perspectives on Security, Trade and Cultural Exchang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Hong Kong, “冷战后亚太地区的安全结构与中国”, 郑宇硕 等著《后冷战时期的中国外交》,(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 1999年版。“亚太地区安全合作的发展趋势”,《和平与发展》, 1999年第1期。“微妙的南亚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亚非发展动态》, 1999年第19期(大型爱国主义电视教育片)《新中国外交风云录》(中国教育电视台与外交学院联合摄制) ,出版光盘和录像带,1999年版,(节目策划人和三集撰稿)“中国外交的‘伙伴关系'框架”,《世界知识》, 2000年第5期。“ 90年代中国外交中的伙伴关系”,《跨世纪的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2月版。“面向新世纪的亚太地区”,《外交学院学报》, 2000年第2期。“军控问题与中美关系”,《和平与发展》, 2000年第3期。“安全合作:东盟地区论坛方兴未艾”,《聚焦中国外交》,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0年12月版。特邀编辑和部分词条撰写,《中国外交大词典》,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0年版部分词条,刘华秋主编《军控与裁军手册》,国防科技出版社 2001年版。“东亚区域合作与朝鲜半岛的统一进程”,《外交学院学报》, 2001年第1期。“东亚区域合作的新进程”,《和平与发展》, 2001年第2期。“ 911事件对中美两国安全合作的影响”,(美国)《侨报》,2002年9月4日B1,9月5日B1。“只要中美都想避免,冲突就能够避免”,《世界知识》, 2002年第21期。“冷战后中国外交发展的脉络”,《胡锦涛时代的挑战》,(台湾)新新闻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2002年12月版。“地区主义与东亚区域合作机制”,《外交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政治上不对抗,硬力量就不会转化威胁”,《世界知识》 2003年第4期。“美国著名学者对‘ 9 · 11 '事件的看法”,《英语沙龙》, 2003 年第 9 、 10 期。“东亚区域合作机制的建立及其对地区国际关系的影响”,袁鹤龄主编《全球化 VS 区域化:亚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契机与挑战》,(台湾)鼎茂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年 10 月版。“台海危机模拟演习全程记录:今天是 2006 年 12 月 8 日”,《国际先驱导报》, 2003 年 11 月 28 日,第二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开创中国外交新局面”,《外交学院学报》, 2003 年第 4 。“Interaction of Global Politics and Higher Education” in Peter Manicas , Globalization and the Higher Education , Hawaii University Press, “东盟:热情促进东亚携手”,《人民日报》 2004 年 3 月 26 日第七版。“地缘重心与世界政治的支点”,《现代国际关系》 2004 年第 4 期。“东亚区域合作的机制化安排”,《外交学院学报》 2004 年第 4 期。《东亚开放地区主义的演进与中国的作用》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 9期;《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与“10+1”合作》载于《亚非纵横》,2007年第1期;《胡桃模型:“10+3”与东亚峰会双层区域合作结构分析 》载于《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10期。 《中国外交史, 1979--1994》, 合著, 1995年7月, 河南人民出版社。 《当代中国外交史, 1949--1995》, 合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9月版,2002年再版3、《中国面临的紧要问题》,合著,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2月版4、《解决:中国再度面临的紧要问题》,合著,经济日报出版社,2000年1月版6、《百年中国大事要览外交卷》,主编,党建读物出版社,2002年9月版7、《从哑铃到橄榄:亚太合作安全研究》,独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5月版8、《中国近现代外交史》,合著(熊志勇、苏浩著),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国际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国际法》(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联合国框架下的中美关系》(参编),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国际法》(参编,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教材),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现代条约法与实践》(译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全球化时代的国家法——基础、结构与挑战》(参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演变中的国际法问题》(专著),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人权的理论与实践》(参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联合国专门机构法律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现代国际法》(参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有效控制’原则在领土与海洋争端中的适用动向”(合著),《比较法研究》,2013年第6期;“全球治理与联合国的改革问题”,《国际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联合国改革背景下国际法院的管辖权问题”(合著),《国际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型法律人才的培养”,《外交评论》,2010年第1期;“反措施与国际司法:变化中的国际法实施机制”,《中国国际法年刊》,2008年卷;Development of the United Nations Human Rights Monitoring Mechanism: Universal Periodc Review, AALCO Quarterly Bulletin, V 4, 2008 ;“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法律机构探析”,《外交评论》2006年第3期;“《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一个并不完美的最好结果”,《法学家》2005年第6期;“反恐、保护人权与世界和平”,《外交评论》2005年第5期;“国际法实施机制与程序法律制度的发展”,《法学评论》2004年第1期;“论国际法的性质与当今的发展”,《国际法与比较法论丛》,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第1辑;“论国际法的主体结构”,《法学家》2003年第5期;“国际法与伊拉克问题”,《人民日报》,2003年3月8日第3版;“国际法与国际条约的几个问题”,《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讲座》,民主与法制出版社03年版;“《禁止化学武器公约》的核查机制”,《外交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WTO规则的实施机制:国内层面的考察”,《外交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世纪之交的西方国际法思潮”,《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第5期;“略论主权与两岸关系”,《法学评论》2001年第3期;“联合国的发展与改革”,《外交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条约的缔结程序”,《中国人大》2000年第10期;“恪守宪章实质精神,禁止非法使用武力”,《光明日报》1999年7月19日;“人权高于主权——新炮舰政策的旗帜”,《人民日报》1999年5月14日;“科索沃、北约与国际法”,《民主与法制》1999年第9期;“格林伍德国际人道法(战争法)报告述评”,《西安政治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国际法与皮诺切特的豁免权”,《法制日报》1998年12月9日;“保护人权:现代法治的一个主题”,《外交学院学报》1998年第4期;“国际体制理论介评”,《法学评论》1997年第1期;“联合国专门机构与功能主义理论的发展”,《武汉大学学报》(社科版)1991年第3期;“联合国财政危机若干法律问题探讨”,《法学评论》1991年第4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决策程序与改革问题”,《中国国际法年刊》1990年卷。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F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7年)F 重庆市杰出专业技术人才(2008年)F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2年)F 振兴重庆争光贡献奖(2005年)F 重庆市职工楷模(2009年)F 全国优秀教师(2001年)F 重庆市名师(2005年)F 重庆市首批学术技术带头人(2002年)F 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2008年)F 交通部科技青年英才(1999年)F 第二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青年科技奖银奖(2002年) F 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会员F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F 中国地理学会会员F 中国力学学会环境力学专委会委员F 中国地质灾害研究会防治专委会副主任F 重庆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F 重庆市土木建筑学会岩土工程分会副会长F 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F 重庆市岩土与地质工程教学团队带头人F 重庆市《土力学》精品课程负责人F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杂志编委F 《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杂志编委F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杂志编委F 重庆交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 F 重庆市政协委员F 九三学社南岸区委副主委F 重庆市南岸区政协委员F 重庆市科委、国土局、交委、教委、移民局、建委科技专家[ 重庆交通大学岩土与地质工程系主任[ 重庆交通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所长

主任委员:刘伦副主任委员:梁乃兴、王昌贤、周直、王成平委员:毛明勇、白凯、邓稼钦、乔乐中、刘明琼、刘陆克、刘剑明、任海涛、朱培麟、许必高、许锡宾、吴莉、张智宏、张璠、周开发、周开鑫、杨志刚、姜尔岚、段泰崃、郭小宏、谢怀建、程昌华、廖桂芳、颜廷池主编:王昌贤副主编:吴莉、杨志刚

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学报编辑部是学校的直属部门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学院学报》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一、坚持办刊方向,遵守国家出版法规,为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建设、增进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影响等服务。 二、 在编委会的指导下,负责提出、确定本刊的指导原则和编辑方针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制定学报编辑部工作规程及有关条例并督促实施。 四、负责提交年度学报出版计划,研究、决定本刊的栏目和内容。 五、负责做好组稿、选稿、审稿、定稿、校对、出版、发行的各项组织安排工作。 六、负责安排来稿的登记、编号,及时向作者反馈处理意见,并做好保密工作。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 七、负责来稿的初审,做好来稿的专家复审,常务副主编、主编终审,特别稿件编委会复核等组织工作。 八、组织编辑人员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和业务进修,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提高全体编辑人员的人文素养和学术水平。 九、负责本部门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提供、报批、实施上网等工作;负责本部门年度档案收集、整理和建档归档工作。 十、完成学校领导或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编辑部工作岗位职责编辑部主任 (1)负责编辑部的行政事务及编辑出版业务的领导工作,包括工作计划制定、工作安排、召开编前、编后会及编辑部的条件建设、制度建设、印刷质量问题的把关等。 (2)协助主编组织召开编委会,组织评刊活动,收集编委、作者、读者对学报的办刊质量、栏目设置及编辑工作的意见,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 (3)制定每期的编辑出版计划及终审、终校工作。 (4)负责分管栏目稿件的初审、送审及编校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讨论。 (5)定期召开编辑部工作会议,组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6)负责对外联系及交流工作,组织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和学会、研究会的有关活动。 编辑 (1)负责分管栏目的初审、送审及编校工作,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研讨。 (2)承担编辑部的通联工作。包括与出版局、质检中心、各数据库中心、学会、研究会的外联工作。 (3)承担编辑部的编务工作,包括来稿登记、稿费发放、财务报销及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4)负责维护学报(社科版)的网站运行以及数据库更新工作。 (5)负责学报的发行及交流。 (6)做好编辑部主任交办的其它工作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我觉得民办院校不见得比公办院校差,民办也有民办的特点,学校设施会好很多,地方比较大,外事的学校建的也挺漂亮,但教学质量一般,比较适合享乐,如果你分数还可以,建议你看一下西安翻译学院,进行比较一下!

李安纲,1959年2月生于山西芮城,教授,文学博士,哲学博士后,中国共产党党员。   山西大学英语专业学士,南京大学唐宋诗专业、先唐文学专业硕士,陕西师范大学唐宋元明清文学专业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马列主义原理室博士后流动站工作人员。   山西大学文学院、外语学院教授,运城学院中文系教授;国际蒙代尔企业家大学客座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兼职教授,中国武警指挥学院兼职教授,西安外事学院兼职研究员。   中国社会新闻出版总社大雷音策划室主任,人民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特约编审。《西游记文化学刊》、《运城学院学报》主编。 内容简介《南华经》本名《庄子》,是战国早期庄子及其门徒所著,到了汉代道教出现以后,便尊之为《南华经》,且封庄子为南华真人。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东北)人,曾任蒙城漆园吏,不久辞去,逍遥独处,一生闲居。正因为闲居无事,所以才对人生进行深入地思考与探索,以至于纵横捭阖,谈道论德,讲天述地,穷理究性,深有所得,从而成就庄子学派。  《庄子》一书,乃是庄子及其门徒后学所共著,《汉书�6�1艺文志》载其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分为三部分。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内篇乃为庄子所著,外篇多数为庄子所著,但间有弟子所篡补者;杂篇多为后学弟子所推衍。  司马迁著《史记》,因为庄子多谈“无己”、“无为”之论,故而列庄子与老子之后,写成《老庄列传》。之后班固作《汉书》,采用刘歆《七略》,更把庄子列入道家者流。自此以后,老庄并称,均为道家领袖,更被道教视为教祖。隋唐之际,《庄子》一书因为庄子被封为南华真人而尊称为《南华真经》。  细观《庄子》一书,书中多次提到老聃,的确谈无为无己之论,但是更多的是谈论孔子、颜渊之流,且不如前人所说讽刺儒家、肯定道家,而是将儒家学说加以发挥,与道家加以结合,从而成就了真正的庄学。  庄学的基本构成,应该是儒家,他反对那些死守礼法的儒士,赞赏那些精神超越如孔子所说“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儒士。庄子之所以成为历代知识分子所钦仰效法的楷模,原因在于他真正是一个儒家的典范。

太多了,你还是自己去书店买吧

我就是西安外事学院的,校园环境很不错,学风也还行,现在学校有2本专业,不过三本的还是很多。专科也有。建议你可以还学校看看具体情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主任委员:刘伦副主任委员:梁乃兴、王昌贤、周直、王成平委员:毛明勇、白凯、邓稼钦、乔乐中、刘明琼、刘陆克、刘剑明、任海涛、朱培麟、许必高、许锡宾、吴莉、张智宏、张璠、周开发、周开鑫、杨志刚、姜尔岚、段泰崃、郭小宏、谢怀建、程昌华、廖桂芳、颜廷池主编:王昌贤副主编:吴莉、杨志刚

电影的演员

你说的哪一个啊?

写《女性行为修养》这本书的王红是南开大学一名教师,具体学历不太清楚,不过至少也是研究生毕业吧。王红老师现任教于南开大学和南开大学滨海学院,教授女性行为修养课程,是否还教授其他课程,我不是很清楚。王红老师为人优雅,年轻时更是美女一个。

  • 索引序列
  • 外交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 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 西安外事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