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国际太空杂志电子版

国际太空杂志电子版

发布时间:

国际太空杂志电子版

都很好啊 两本我都很喜欢!

没有人规定一定要有女航天员,只不过有一些女性他们在航天领域有非常独到的见解,他们的能力和男航天员是一样的,所以才会被选上去。

庞之浩,现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国际太空》杂志编审/副主编,中国宇航学会会员,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遥感应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现代通信》杂志编委,《太空探索》杂志特约记者,《航空档案》特约记者。多次担任中央电视台直播嘉宾,

目前还没有,不过有电子版(可以用翻译工具翻译)的! 建议你到 这是一个不错的资源共享BT站,是由华中科技大学发起联合几所高校建立的教育网资源共享BT站点,但您要的杂志下载者并不多,因此要在有人作种时及时下载才是! 这样的下载地址很少,郑州大学曾经发过2006年《科学》杂志下载(35期,PDF,494M)以下是地址:( 大学的资料一般都限制访问IP,能不能下我就不知道了。还是建议你用BT下载! 也可以直接用emule的搜索,因为电骡可以直接从别人的电脑上进行相应的搜索,我就在上面下了science的文章和2007的全部电子杂志,呵呵,因为大多都是外国人拥有的!! iebook的第一门户的网站上去看一下。它们上面也有超多的电子杂志在线观看。而且还有一个免费的2008版的超级精灵可以下载。您自己都可以试着做出一本来。非常实用的。 你还可以去官网看文摘 你去网站看了没? 里面有些是免费阅读的

国际太空期刊电子版

国际顶级科学期刊《自然》,《世界科学》美国化学会主办的环境科学与技术学科国际顶尖杂志《环境科学与技术》

国际太空期刊电子版官网

《空间电子技术》 《空间电子技术》于1971年创刊,刊名为《国外空间电子技术动态》,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第五0四研究所(对外名称: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主办的技术性刊物,1975年更名为《空间电子技术》。期刊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主办,于1981年6月创刊的,期刊获得航天系统优秀科技期刊奖励5次;国防系统优秀科技期刊奖励两次;北京市优秀科技期刊奖励一次;1997年《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在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和国家科委组织的全国第二届科技期刊评比中荣获二等奖;2000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和“双百期刊” 。 《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入选“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美国“剑桥科技文摘”(CSA)核心源期刊;《中国空间科学技术》被收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被列入航空航天类统计引文源;入选“中国科技核心源期刊”;入编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及统计源;被国内外多家文摘和检索系统收录,成为中国空间技术领域知名期刊。 《真空与低温》 《真空与低温》杂志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主办的学术与技术类刊物。1982年创刊,1995年向国内外公开发行。1995年被列为国家级工业技术类核心期刊,2009年被收录到“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导弹与航天文摘》、《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入选期刊。 其他期刊 《航天器工程》期刊于1992年由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创办,2006年10月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复公开发行,2007年开始公开发行,双月刊。期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国际太空》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指导类情报性月刊。 《卫星应用》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主管,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指导类月刊。 期刊列表  名称主办单位空间电子技术西安空间无线电技术研究所中国空间科学技术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器工程北京空间飞行器总体设计部国际太空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卫星应用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真空与低温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资料来源:

2010年5月19日至21日,第一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在北京成功举办。年会主题是“交流合作,共享北斗”。 本届年会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专项管理办公室,科技部、国防科技工业局、交通部、教育部的有关司局,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和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共同主办,由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北京大学和西安测绘研究所承办。孙家栋院士担任本次会议科学委员会主席。从事北斗系统建设和应用的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各方面的专家、代表共1000余人参加了会议。国内相关权威专家就卫星导航最新进展及发展趋势做了特邀报告,与会代表分别就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与项目管理、导航新理论与新技术、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应用与产业化等问题展开专题讨论。年会还分别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设有两个国际交流会场,国内外卫星导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就相关学术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成就和应用成果专题展览也同时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 2011年5月18日至20日,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在上海世博中心成功举办。年会主题是“设计北斗的未来”。 华人卫星导航定位技术论坛(CPGPS)和上海国际导航产业科技发展论坛加入了第二届年会。第二届年会接待了国家有关部委、有关科研院所、企业集团、高校和学会协会领导、嘉宾共216位,参会人员共计1660人。共征集到来自143个单位的会议摘要730篇,会议论文633篇。年会收录论文582篇。第二届年会论文出版分为三种形式:电子版收录、会议文集(ISTP检索)295篇、推荐期刊发表(SCI、EI检索)111篇。共计31家媒体对本次年会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报道,有网络媒体对年会进行了现场直播报道。国内导航业内相关媒体《国际太空》,《卫星应用》、《全球定位系统》、《导航天地》等也在随后对年会进行宣传和报道。中央电视台4套《今日关注》栏目对冉承其主任和杨元喜院士进行了30分钟的专访报道。中央电视台13套在19日《新闻30分》对年会进行了详细报道。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已受到社会各方高度的关注。为促进导航产业的发展,第二届年会特别设立应用产业化高端论坛板块,邀请了国家有关部门、国内外有关企业和研发机构,探讨卫星导航应用和产业化等相关热点问题。同时,为增进国际学术交流,在年会板块中设立各GNSS主管部门报告高端论坛,特别邀请了国外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领导和卫星导航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参会。中、美、俄、欧和日等国家和地区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官员,就卫星导航系统的计划、发展和政策进行研讨。大会建立了国际沟通的平台,从各GNSS主管部门系统最新情况介绍到知名专家特邀报告、再到特邀嘉宾交流互动,国内外官员和学者专家就GNSS政策、技术、应用、国际合作以及其它国内外共同关注的热点议题进行了全面沟通,建立了国际间交流、沟通、合作、共谋发展的平台。第二届会议优秀论文集已经被世界三大检索中的科技会议录索引ISTP检索,部分优秀论文将推荐至EI、SCI相关检索期刊发表。 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于2012年5月17-20日在广州保利世贸博览馆成功召开,年会主题是“走向应用的北斗”,涵盖学术交流、高端论坛、展览展示和科学普及等内容。 第三届年会接待了国家有关部委、有关科学院所、企业集团、高校和学会协会领导、嘉宾共300多位,参会人员共计2205人,比第二届增加了33%的参会人数。国外导航领域专家共有88人参加年会特邀报告和分会等学术研讨。共征集到来自144个单位的会议摘要956篇,会议论文602篇。第三届年会论文出版分为四种形式:电子版收录、会议文集(EI检索)189篇(国外Springer出版)、推荐期刊发表(《中国科学》《Advances in SpaceResearch》SCI检索)22篇、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收录全文302篇摘要210篇。第三届年会各类报告共计599篇(GNSS主管部门报告、大会特邀报告、产业化论坛报告、分会特邀报告、分会口头报告、张贴报告等)。第三届年会展览展示,即第三届中国卫星导航技术与应用成果展的展览面积已经达到10000多平米,并且新增了北斗行业应用展、北斗车载应用产业联盟企业展和学科人才建设展。参展单位由36家增加到96家,由以展板为主展示,演变为实物成果展出。会议三天内观众共计约3500人。第三届年会科学普及情况:第三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征集作品数量达到815件,参赛作品按照华北区、东北区、华东区、中南区、西北区和西南区的划分,分赛区组织评比,获奖师生参与了年会开幕式现场的颁奖典礼。此外科普方面还连续举办了“院士科普讲座”和“科普大讲堂”等活动为广泛宣传北斗卫星导航知识做出了积极贡献。中央电视台等共计36家媒体参与了对第三届年会的宣传,各类报道共计507篇,信息转载量973万条。央视《新闻直播间》栏目对年会进行了专题报道,中央电视台2012年5月19日19:00的《新闻联播》栏目报道了第三届年会的情况。 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于2013年5月15-17日在武汉国际会展中心隆重召开,年会主题是“北斗应用——机遇与挑战”。 体现了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应用推广和产业化阶段以来,面临的国际、国内的整体环境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背景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应用、产业化、国际合作与人才培养方面的现状。中国卫星导航系统委员会副主席刘国治、年会科学委员会主席孙家栋院士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市长唐良智莅临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并作开幕致辞。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是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教育部科学技术司、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高技术研究与发展局等共同发起的导航学术会议。年会组委会设在中国科学院卫星导航总体部,主要负责年会工作的策划、组织、管理和执行。四天的时间里,共有 2700 多位国内外卫星导航领域的知名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参加了本次会议,通过学术交流、高端论坛、展览展示、应用产业化论坛等一系列活动,分享卫星导航领域最新成果,共商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共谋卫星导航应用未来。国内外专家在卫星导航理论、技术、应用和标准化等方面,展示创新性成果,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国际先进水平的首次亮相。与会国内外专家围绕精密定轨与定位、兼容与互操作信号设计等前沿热点问题,开展了广泛的交流。本届年会设置九个分会议题,共征集到627 篇论文,其中 181 篇进入 EI 检索文集,另有 287 篇被收录进年会电子文集。在第四届年会的高端论坛上,来自中、美、俄、欧等国家和地区的卫星导航系统的主管部门官员,就卫星导航领域的新进展及发展趋势作了精彩的报告。此外,本届年会在继续安排了青年优秀论文评选和“北斗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的基础上,新设置了年会优秀论文奖项,一批优秀后备人才涌现出来。第四届年会成果丰硕,不仅极大推动了北斗系统建设与技术发展,而且在应用推广和人才培养方面迈上新台阶,为北斗系统持续发展提供了源动力。作为年会组委会的支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卫星导航总体部已成功举办了第二届、第三届、第四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从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工作流程进一步程序化、规范化和国际化,为年会逐渐成为开放交流的国际化平台做出了贡献。 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是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学术交流中心主办,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与产业化司、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高大科技任务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及南京市人民政度共同支持的导航学术会议,会议已在“北”“上”“广”“汉”成功举办四届,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CSNC 2014)已于2014年5月21-23日在江苏南京召开。相关领导肯定了前四届年会所取得的成果,并对第五届年会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希望第五届年会在前四届年会的基础上再升华、再提高,奠定国内导航领域的领先地位,逐步将年会走向国际化。第五届年会定于2014年5月21日至23日在南京金陵会议中心召开,涵盖学术交流、高端论坛、展览展示和科学普及四大版块活动。预计第五届年会的注册参会人数将会超过2000人,注册参展单位将超过100家,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已受到社会各方高度的关注。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的主题是“北斗应用—创新 融合 共享”,创新契合年会总旨,融合契合当代应用发展环境,共享契合国际发展趋势。第五届年会学术交流包括:大会特邀报告、分会特邀报告、分会报告、张贴报告等主要形式,邀请国内外专家对热门学术话题进行探讨,并设立九个分会场进行多方向分领域的学术交流。会议设置的九个议题共征集到来自240家单位的479篇全文,参与年会优秀论文评选,其中493篇论文参与青年优秀论文评选,经过层层选拔,最终40篇优秀论文将在“青优”终评中脱颖而出,另有9篇杰出论文将获得“年优”奖项。2014年组委会将继续与Springer合作,出版英文版EI检索论文集,计划收录论文170篇,此外,另有《CSNC2014电子文集》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所载论文被录入“中国知网”的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第五届“北斗杯”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备受瞩目,大赛将从覆盖全国的六大赛区征集上百件优秀参赛作品,最终甄选出的优秀获奖者,将赴南京参加开幕式颁奖典礼。第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高端论坛包括各GNSS主管部门报告、大会特邀报告和应用产业化论坛。其中各GNSS主管部门报告高端论坛,将特别邀请国外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领导和卫星导航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各GNSS主管部门报告将邀请中国、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介绍系统进展情况,探讨卫星导航系统政策、发展和国际合作。应用产业化高端论坛版块是上届年会的亮点,第五届年会继续设立本版块,邀请国家有关部门、国内外有关企业和研发机构,探讨卫星导航应用和产业化等相关热点问题,旨在促进导航产业的发展。另外展览展示方面,北斗行业应用成果展、示范应用展、北斗企业院所应用成果展,将体现第五届年会主题“北斗应用—创新 融合 共享”。 第六届年会已于2015年5月13-15日在中国西安曲江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主题是“开放 连通 共赢”,年会主题可以进一步阐释为“深度开放合作,全方位互连互通,打造共赢产业新生态。其中“开放”契合系统市场发展需求,“连通”契合当代应用发展环境,“共赢”契合时下国际发展趋势。会议共安排了高端论坛、学术交流、科学普及、展览展示等四大板块及相关活动,充分交流全球卫星导航领域最新技术成果,深入探讨卫星导航应用模式和产业发展,集智共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大计。 “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高级顾问、年会科学委员会主席孙家栋院士在致辞中说,卫星导航在地理测绘、工程建设、交通运输、精准农业、气象预报等各行业应用已完全超越了人类的想象力,深刻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近几年,卫星导航与信息数据相结合,从移动互联网到大数据、云计算再到互联网,极大地降低了卫星导航数据获得的成本。如今,卫星导航正在和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将在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各个领域促进产业信息融合,实现卫星导航价值的驱动创新。年会还邀请了中国、美国、俄罗斯、欧洲等国家和地区的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官员和国际知名专家学者,就卫星导航领域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作大会特邀报告,与会代表围绕北斗/GNSS应用,卫星导航信号体制及兼容与互操作,精密定轨与精密定位,卫星导航增强与完好性监测,北斗/GNSS用户终端,政策法规、标准及知识产权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年会同期举办第六届中国卫星导航技术与成果展,并增设第一至五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回顾展,全面展示年会举办五年来在卫星导航理论、技术、工程、应用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年会颁发了优秀论文奖、青年优秀论文奖和第六届“北斗杯”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奖等奖项。本届年会由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科学技术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国防科工局系统工程一司、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应用管理中心、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任务局、中国工程院国际合作局、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共同支持,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二十研究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10家单位共同承办。国内外卫星导航系统主管部门官员、卫星导航领域专家学者、卫星导航应用企业代表等2000余人参加会议。

国际太空杂志

中国的空间站要站稳太空了。现在太空还有谁在养个空间站?

发射“天宫一号”是中国航天事业充满活力、蓬勃发展的具体体现。中国从发射数据卫星、通讯卫星、气象卫星,一路快步走来,直到发射用于精准定位的北斗卫星……中国在卫星研制和运载火箭领域能够与美国和俄罗斯这两个航天大国并驾齐驱,现在,又向建立空间站的方向迈进。   空间站是非常复杂的技术体系,是集中各种高科技研究成果的“实验室”,是人类向空间领域进行更广泛科学探索的“出发点”。发射“天宫一号”表明中国在许多领域又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显示出中国在航天科技领域全方位的发展能力以及处于国际先进行列的航天科研水平。例如,发射“天宫一号”需要大推力运载火箭。现在,世界上最可靠的运载火箭就是中国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很多年来,长征运载火箭成功率非常高。        中国从发射“神七”到发射“天宫一号”,从“天宫一号”的设计到发射,只用了很短的时间,这在国际航天领域是“非常突出”和“令人瞩目”的事件。在国际空间科研和实验中,中国的进展速度最快,超过了任何国家。

美国计划2009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与麻省理工学院合作的火星科学实验室将于2009年12月启程前往火星,它将在火星表面着陆,并且拥有六个轮子,拥有前所未有的机动性能,并且使用核能提供电力,至少在火星表面工作一个火星年的时间。同时,火星科学实验室还将携带各种先进的仪器,它将配有200万像素的主照相机,配合10倍光学变焦镜头和三色真彩色感光能力,将可以拍摄到超高清晰度的全景照片,同时这部相机还将内置MPEG-2硬件视频压缩能力,可以拍摄每秒10帧的高清晰视频,相机本身将配有至少256MB内存和8GB闪存以暂时保存拍摄的照片和视频,配合火星通信轨道器提供的基于激光通信的超高带宽支持,火星科学实验室将会使现在正在火星上工作的双胞胎火星车勇气号和机遇号相形见绌。2011年在2011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预计将进行第二次火星侦察任务。这次任务预计将是个双重任务,因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将同时把两个不同的计划送往火星。目前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尚未决定要将哪两个计划送往火星,一些可能获选的计划包括了(每位任职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只能选择一个计划):Artemis 这个计划将从绕行火星的母船中发射碟形登陆器登陆火星,每个直径两英尺,最多可能发射四个。每个登陆器将利用降落伞的方式登陆火星表面,并分析火星土壤与大气。四个登陆器其中的两个预计将登陆在火星的极地区域。 CryoScout 这个计划将建造一个鱼雷外型的探测器,并且利用喷嘴加热的方式融化火星极地的冰冠。探测器预计将深入地表100码(91米),并且分析这些融化的水以判断火星极地的状态。 KittyHawk 这个计划预计将建造三台或四台滑翔机,滑翔机翼展约六呎(83米),并且探测水手峡谷。这些滑翔机将携带红外线频谱仪与照相机。 Naiades 本计划的命名由来为希腊神话中居住在山林水泽中的女神。这个计划预计将两台登陆器送往可能含有地下水的区域,并且使用低频电磁与其他装备探测火星是否有地下水存在。 Pascal 本计划预计制造24台小型气象观测站,并且将其散布在火星各地。 Urey 本计划预计包含登陆器/探测车两者,以研究火星岩的年龄。计划预计将针对Cerberus高原一带进行研究,并且将会寻找特定的矿物,以帮助科学家研究火星上的陨石坑与月球上的陨石坑的不同点。 2011年以后美国的火星样本取回任务计划将于2013年实施,计划于2016年将半千克左右的火星土壤和岩芯样本送回地球作进一步研究。这个计划包括一个环绕火星轨道运行的返回装置和一到两个着陆装置,着陆装置可能配备有可以小范围移动的火星车,如果那时火星科学实验室仍然可以工作,可能也会利用火星科学实验室在大范围内提前采集样本,或者再发射一枚类似火星科学实验室的火星车用于这个目的。采集样本以后,样本将会被一枚小型火箭发射到火星轨道,与返回装置对接,这个对接也可能不只一次,然后由它将样本一次性送回地球。2018年的火星任务将是一个着陆器,用于寻找火星上可能存在生命的证据。2020年代将会有更多的样本返回任务实施,用于将火星样本送回地球。2037年在于印度南部城市海得拉巴举行的第58届国际宇航联合会大会上,美国宇航局宣布计划在2037年派宇航员登上火星,而不是之前传闻的2031年。中国计划2016年1月18日,有消息称,我国火星探测项目正在立项,首次发射有望实现“绕、落、巡”的三阶段探测任务。这是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原民辉今天在《国际太空》和《卫星应用》联合主办的年度全球和中国十大航天新闻发布会上透露的消息。《国际太空》杂志主编庞之浩透露,我国火星探测的一时间点可能在2020年。

资源 探测太空的资源,可开源利于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问题科技 鼓励科技创新,对我国科技发展起推动作用国际地位 显示了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际地位的提升这仅仅是从三个方面简单的说

国际太空期刊电子版官网网址

  发明家贝尔的贡献并不仅仅在于他革命性地推动了人类的交流,更在于他革新性的精神所带来的意义。这同样体现在对《国家地理》的影响上——他的两项决定为《国家地理》奠定了日后发展的基础:一是推行了会员制,将杂志卖给每一位想入地理学会的人,买杂志就是入学会、交会费,这为《国家地理》日后在商业上的巨大成功创建了独一无二的模式;二是大胆起用了只有23岁的年轻教师葛罗夫纳。葛罗夫纳上任后一改《国家地理》的传统编辑模式,将版面三分之二的篇幅让给图片,精美绝伦的大图片所造成的巨大视觉冲击效果使它迅速引起读者的关注,加之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朴素的自然状态,《国家地理》很快以它傲视全球的视角和广阔的思维立足于竞争激烈的杂志业。  发明家贝尔所倡导的革新精神为《国家地理》注入了永恒的活力。1910年,《国家地理》采用黑白与淡彩的照片和生动的插画;30年代,《国家地理》开始使用莱卡相机和柯达底片;1959年,《国家地理》固定用彩色照片制作封面,60年代,《国家地理》的领域开辟到了太空和海底世界。而到了70年代,杂志的领导层则再次打破了坚持几十年的传统,率领杂志迈向具有争议性的领域,开始报导化学污染、核能发电、非法野生动物买卖和人类演化等等课题。同时,唯美的风格又让它显得卓尔不凡。《国家地理》近千分之一的选片率虽然显得苛刻,但一大批充满理想和浪漫主义的优秀摄影师、记者在这里诞生,而那些有灵魂有激情的作品则往往代表了一种标准。它对文字的要求同样严格,它讲究字字珠玑,强调文字与图片的和谐。它注意带给读者的不仅是知识性,更是艺术感。创新而非迎合,唯美但绝不自赏,把握时代脉搏并具有一定的新闻性,这也使它吸引的不仅仅是自然的爱好者。  这种革新的精神同样表现在其所取得的巨大的商业成功。《国家地理》的会员制使它在全世界发展了上百万的会员,它的核心品牌战略使它的产品由期刊推广到图书、印刷品、图片库及教育产品、地图、电视节目、网站、CD-ROM电子产品乃至日用品,它的淡黄色方框和“NationalGeographic”的字样被人们所熟知。这也使美国国家地理协会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非盈利组织。它同时注重发行和国际化,在发行渠道的多元化和适应潮流的国际化方面都颇有建树。尽管不断有人强调“强势媒体”的文化侵略性,但却不能改变它日益扩张的势头——《国家地理》在全球的发行量已接近千万。  世界各地的地理杂志当然不只有《国家地理》,英国的《地理》杂志、加拿大的《加拿大地理》、德国地理杂志《GEO》以及法国的《科学与生活》,都是倡导自然和人文的刊物,但由于地域性强的特点使得这些杂志的读者群大多集中在某一地域之内。中国的地理杂志近些年来得到迅速发展,最出名的当属背靠中国科学院地理所的《中国国家地理》。这本脱胎于有着几十年历史的科普刊物《地理知识》的杂志一直以科普内容作为主线,即便在改版后仍坚持着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中国国家地理》靠发行为主要收入,这使它骄傲地宣称内容的独立性,而作为第一家向海外出售版权的刊物也使它对未来的发展颇有雄心,但脱胎于科普刊物的《中国国家地理》显然在内容上科普多于人文,典藏性大于时代感。这便不难理解在美国《国家地理》和另一本中文地理杂志《文明》在如火如荼地做着伊拉克专辑时,《中国国家地理》仍然在不紧不慢地介绍着古老的圆明园。在2002年9月之后,与《时尚旅游》杂志的版权合作,已经让这个充满魅力的黄色方框出现在了中国。  没有人能否认《国家地理》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以及它一贯彰显和坚持的革新与唯美,这是这本杂志始终如一坚持的气质。  独家图片堪称无人能及  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创建之初只是一本学术性很强的科学杂志。从1979年起,该杂志开始以地理为切入点,融入了新闻、生态、环境和人文等多种因素,成为大众杂志。此后,该杂志照片水准一直很高,文字浅显易懂,同时具有文学特质。  为追求图片和文字质量,该杂志不惜巨资投入。看过美国《国家地理》的人都知道,其上刊登的照片绝不是在一般杂志中所能看到的,拍摄者往往需要亲身前往常人难以到达的环境,以特殊手法进行拍摄。例如,该杂志的摄影师要近距离拍摄凶猛的野兽,或潜入深海。  美国《国家地理》平均每年要拍摄和撰写150个专题故事,为此,在世界各地的签约摄影师旅行里程超过100万英里,每个专题都需要耗费几百个胶卷,每幅刊出的图片,都是从上千张候选照片中选出来的。至于拍摄本身,甚至可以与拍电影相提并论。  1992年,为了在西伯利亚做深水拍摄,该杂志的摄影师克里斯托夫把价值100万美元、重达15吨的摄影器材运至贝加尔湖,总共动用了171个箱子,而最终只刊出6张照片。1995年,为拍摄一个关于恐龙的报道,摄影师皮奥斯和助手托运了42个箱子,仅托运费用就高达6位数。  然而,一些评论人士也认为,尽管实力强劲,但在百花齐放、竞争激烈的时代,美国《国家地理》也仍面临严峻的生存压力。这也是该杂志不得不使尽浑身解数,制造“眼球效应”的原因之一

%B5%E7%D7%D3%C6%DA%BF%AF&rsp=6&oq=%B5%E7%D7%D3%D4%D3%D6%BE&f=1

  • 索引序列
  • 国际太空杂志电子版
  • 国际太空期刊电子版
  • 国际太空期刊电子版官网
  • 国际太空杂志
  • 国际太空期刊电子版官网网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