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经济社会史评论期刊创刊时间

经济社会史评论期刊创刊时间

发布时间:

经济社会史评论期刊创刊时间

《资本主义起源新论》,三联书店,2014年版 《中古政治制度》,《世界历史》(多卷本)第10册,侯建新等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修订组第一召集人 《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与徐浩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001、2002、2009年多次在北京和台湾再版。教育部研究生推荐使用教材 《社会转型时期西欧与中国》(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教育部研究生推荐使用教材。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 《英国庄园生活》(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负责全书审校,并撰写中文版序言,《中华读书报》评该书为2005年最受欢迎的100本图书 《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获天津市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 《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的新方向》主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社会转型时期西欧与中国》(第一版),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欧洲中世纪城市乡村与文化》,主编,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现代化第一基石:农民个人力量增长与中世纪晚期社会变迁》,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获天津市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3年),获全国高校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1995年) 《经济-社会史评论》期刊主编 主编《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丛书》,人民出版社 “关于西欧现代社会转型起始年代的新观点”,《世界历史》2014年第4期 “欧洲文明再认识”,《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2期 “认知欧洲 定位中国”,《光明日报》2014年09月17日第16版 关于“中世纪”这个概念,《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第 期 “中世纪英格兰农民土地产权研究”,《历史研究》2013年第4期 “欧洲文明形成中的宗教因素”,《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第4期 “民国年间冀中村民的消费:究竟吃什么”,《光明日报》2013-8-8 “新视角:资本主义起源再探讨”,《史学理论研究》2013年第3期 “抵抗权:欧洲封建主义的历史遗产”,《世界历史》2013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9期摘引 “议会在英国最高权力的确立”,《史学集刊》2013年第2期(与陆连超合作) “英国工业化以前农民的‘饮食革命’”,《光明日报》2012-7-5,《新华文摘》(2012年第17期)全文转载 “近二十年英国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研究的新动向”,《历史研究》2011年第5期(与龙秀清合作),《新华文摘》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 “英格兰工业革命前的人均产值与消费”,《经济-社会史评论》(第六辑),三联书店2012年11月版 “深入研究中西转型时期的社会变迁”,(侯建新、邹兆辰),《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第4期 “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世界历史》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11年第11期转载,《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第6期摘编 “中国国民需要世界史知识”,《历史教学》2011年第7期 “抓住机遇,面向实际,大力推进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世界历史》2011年第2期 “经济-社会史:欧洲社会转型研究的重要平台”,《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前近代中英两国农业雇佣劳动比较”,载钱乘旦等主编《英国史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gricultural Wage Labour in Pre-Modern China and England,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Chinese history conference, Edited by Qian Chengdan & Miles Taylor, University of Landon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2011 “家庭教育:英国近代初等教育的催生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10年第6期(与张晓晗合作) “加强文明多样性和生动性研究”,《世界历史》2010年第2期 “新中国世界史研究六十年”,《河北学刊》2009年第4期 “世界历史研究三十年”,《历史研究》2008年第6期 “跳出旧巢穴,走出新天地—中国世界历史研究3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12-2 “从经济史到经济-社会史”,《世界历史》2008年增刊(纪念改革开放30年创刊30年) “西欧崛起:经济与社会互动的历史及相关学科”,《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4期 “高效农业是英国城乡一体化基础”,载《新京报》,2008年10月19日B3版 “史学失去真实也就失去生命”,《天津日报·学术版》,2007-6-25第10版 “让历史的解释更有说服力:从经济史到经济-社会史”,《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2期转载 A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 of “Feudal”,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V2,N1,January 2007, 1-24 “史学的时代性与永远的历史性”,《史学理论研》2006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封建主义’——概念错位的原委及应对”,《历史教学》2006年第1期 “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再评析”,《世界历史》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7年第1期转载 “‘主体权利’文本解读及其对西欧史研究的意义”,《史学理论研究》 2006年第1期 “原始积累的秘密:英国佃农何以抵抗过度侵夺?”《经济-社会史评论》(第二辑),三联书店2006年10月版 “富裕佃农:英国现代化的最早领头羊”,《史学集刊》2006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5期转载 “20世纪前期中国农村市场分析:来自清苑县的报告”, 载冯崇义等编:《二十世纪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学科创新与交融的平台——《经济-社会史评论》创立与经济-社会史研究的发展 ”,《中华读书报》2005-2-2 “《经济-社会史评论》首发座谈会‘为什么要办这个刊物’”,《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41、“‘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1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2期摘刊,获天津市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工业化前中英乡村借贷比较研究”(与赵文君合作),《史学月刊》2005年第2期,《光明日报》2005-4-6学术动态介绍该文;人民网论点摘编 “新世纪世界史学术前沿问题研讨会撷萃——西欧‘封建主义’概念问题”, 《世界历史》2005年第6期 “增强中国文化的竞争力:吸纳、参与和升华”,《人民日报》2005-4-1,15版 “‘封建主义’概念在中国之由来”,《天津日报》(文史版)2005-12-12 “原始个体权利:解读中西传统社会异同”,载《历史比较的新视野——中西历史比较研究学术论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主体权利与西欧中古社会演进”,《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1期 “个体权利与中西社会转型比较”,《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 “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中译本读后”(与孙立田合作),《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光明日报》2004-11-25第3版转载 “廿载不变的追求”,《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 “从非经济因素看西欧与中国的社会转型——兼议经济-社会史学科的引进”,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开拓史学研究新领域——经济社会史”, 载中国史学会:《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人文的和整体的历史:西方经济社会史初论”,《世界历史》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2年第3期 “原始个人权利与西欧封建政治制度”,《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2年第8期转载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人口流动与雇工”,《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5期转载 “近代冀中土地经营及地权转移趋势—兼与前工业英国地权转移趋势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2年第2期转载 《西方经济-社会史研究》,载《天津日报》(学术版)2002-1-21 “民国年间冀中农业成本、农民负担与剩余——来自11村的一项计量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1年第6期转载 “西欧与中国社会转型比较初论”,《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4期 “20世纪上半叶冀中农村市场评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0世纪上半叶冀中农业生产条件考察”,《历史教学》2001年第2期 “工业革命前英国农民生活与消费水平”,《世界历史》2001年第2期 “民国年间冀中农户劳动生产率研究”,《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 “试析现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若干误区”, 《天津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1年第6期转载 “中世纪英国农民个人力量增长与自然经济解体”,《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历史学?世界历史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评述”,《史学月刊》 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0年第12期转载 “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 “民国年间冀中农民生活及消费水平研究”,《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西欧富裕农民-乡绅阶级形成与农业资本主义兴起——兼与明清绅衿阶层比较”,《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0年第8期转载 “民国年间冀中人口与教育研究”,《历史教学》 2000年第2期 “国外小农经济研究主要流派评述”,《世界历史》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1999年第4期转载 “西方法律传统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获天津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年12月被美国柯尔比科学文化信息中心(CICSC)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1999年第6期转载 “中西封建晚期农村雇工比较研究”(与赵文君合作),《史学月刊》1998年第5期 “英国‘边疆运动’及其对旧庄园制度的冲击”, 《天津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1998年第10期转载 “从新人口论、均衡陷阱到‘过密化增长说’”,《史学理论研究》 1998年第3期 “中世纪晚期中西农业劳动力迁徙比较”,《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封建农民及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载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明清农业雇佣经济为何难以发展:兼与英国封建晚期农业雇佣劳动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8年第期转载,获天津市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中世纪晚期中英农业发展与现代化启动比较研究”,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历史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谈陈翰笙三十年代农村调查的政治意义和学术价值”,载《陈翰笙百岁华诞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英格兰种族、语言和传统探源”,《天津师大学报》1995年第10期 “中英劳动生产率及其在近代化中的核心含义”,《世界历史》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4年第6期转载 “中世纪晚期的商品化与现代化启动”,《历史研究》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1995年第2期转载 “西方两性关系史述评”,《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3-12转载 “中西文化比较要有历史层次感”,《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 “中世纪晚期中英农业发展趋向的比较——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一项计量研究”,载罗荣渠:《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西方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动因”,《历史研究》1991年第3期 “历史比较研究概述”,载《建国以来世界史研究概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关于西欧中世纪城市公社若干问题——评《中世纪法国公社》”,《城市史研究》第四辑,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从客观主义走向主观唯心主义的兰克学派”,《历史教学》1990年第11期 “西方社会史定义与发展趋势”,《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5期 “强化农业基础的历史思考与现实抉择”,《生产力研究》1990年第3期 “英国的骑士、乡绅和绅士都不是贵族”,《历史教学》1988年第3期 “浅议当代西方家庭史学”,《天津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 “个人的发展与英国农村阶级结构变迁”,《世界历史》1989年第1期 “从英国历史看传统农业的变革目标——兼论家庭农场主成为中国农民企业家主体”,《农村经济与社会》1989年第4期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10期 “鸦片战争前农民个人力量考察”,《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1期 “中世纪法国公社的定义”,《世界史研究动态》 1987年第4期 “中世纪英国农民个人力量的增长与自然经济的解体”,《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1年第4期转载,获天津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教学成果“地方高校世界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 指导博士论文《中西中古税制比较》获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9年),并获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2008年) 天津市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8年) 全国高等学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 天津市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 天津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 天津市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 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 天津市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3) 天津市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1) 天津市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征文一等奖(1988) 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 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009) 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2009) 天津市德业双馨十佳教师(2009) 天津市授衔专家(2005) 全国优秀教师(2004) 天津市劳动模范(2004) 曾宪梓教育基金奖(2000) 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8) 国家人事部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996) 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 天津市立功奖章(1993,1995,1999,2004)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8-7-20 16:30:36 阅读:445次 【字体:大 中 小】 01 中国工业经济 02 销售与市场 03 改革 04 经济学动态 05 管理世界 06 经济研究 07 当代财经 08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09 商业时代 10 经济管理 11 财会通讯 12 人力资源 13 中国经济时报 14 会计之友 15 中国软科学 16 中外管理 17 经济评论 18 商场现代化 19 统计与决策 20 世界经济研究 2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2 上海证券报 23 企业管理 24 商业研究 25 国际贸易问题 26 上海经济研究 27 中国农村经济 28 财务与会计 29 经理人 30 新营

中央媒体名单严格意义上的中央媒体名单:报纸类中央媒体:人民日报、中国日报、经济日报、光明日报、解放军

新史学在本体论上把历史学视为一门关于人的科学、关于人类过去的科学,这就是说它是一门科学,又是特殊的科学。这就决定了它在认识论上既承认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却又尽量避免意识形态甚至历史哲学的干扰,它极力反对汤因比式的宏观史学,而主张从第一手材料出发的扎实研究。而在方法论上,它一方面倡导“问题史学”,即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围绕问题提出假设、确定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则倡导多学科合作,即吸取其他相邻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心态史学、数量史学、结构史学、地理史学、历史人类学等等便都是这种总体的或综合的方法论的产物。还需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重视理论概括(比如探索规律),强调阶级、人民群众、经济因素等等思想日益给予历史研究以影响,亦构成了新史学的组成部分。新叙述史但是近10余年来,靠打破兰克教条而发展起来的新史学由于过分强调社会学分析方法和计量方法,正面临成为新教条的危险。一些史学界的有识之士开始改弦更张,于是便出现了“新叙述史”:“历史学的主体从人周围的环境转向环境中的人;历史研究的问题从经济和人口转向文化和感情;对历史学发生影响的学科从社会学、经济学和人口学转向人类学和心理学;历史研究的对象从群体转向个体;解释历史变化的方式从直线式的单因素因果关系转向互为联系的多重因果关系;方法上是从群体计量化转向个体抽样;史料的组织上是从分析转向描述;而历史学的性质和功能则从科学性转向了文学性。”(劳伦斯·斯通,“叙述史的复兴”,转引自《史学理论》1989年第1期第33~34页)由此来改变那种由于数字分析而造成的枯燥历史以及只注重远大结构而忽视活生生的个人的教条历史,这是一种“新的”旧史学。

经济社会史评论期刊创刊时间为

新史学(New history) 一指20世纪初开始萌动、50—60年代空前发展旨在反对以兰克为代表的传统史学的史学新潮流,一指近一二十年来这种“新史学”的更新变化。反对兰克学派客观主义史学的主张,倡于19世纪末的德国哲学家,如狄尔泰、文德尔班等,但真正从史学实践上倡导新史学的,有法国学者西米昂、亨利·贝尔、乔治·勒费弗尔,美国学者鲁宾逊、比尔德等人。他们的共同特征是提倡广阔开拓史学研究领域,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分支合作,强调史学家解释,重视历史学与现实的关系即史学功能等。但在30年代之前,新史学具体研究成果还不多见。新史学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在此前提下,新史学在本体论上把历史学视为一门关于人的科学、关于人类过去的科学,这就是说它是一门科学,又是特殊的科学。这就决定了它在认识论上既承认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却又尽量避免意识形态甚至历史哲学的干扰,它极力反对汤因比式的宏观史学,而主张从第一手材料出发的扎实研究。而在方法论上,它一方面倡导“问题史学”,即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围绕问题提出假设、确定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则倡导多学科合作,即吸取其他相邻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心态史学、数量史学、结构史学、地理史学、历史人类学等等便都是这种总体的或综合的方法论的产物。还需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重视理论概括(比如探索规律),强调阶级、人民群众、经济因素等等思想日益给予历史研究以影响,亦构成了新史学的组成部分。

双击自动滚屏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08-7-20 16:30:36 阅读:445次 【字体:大 中 小】 01 中国工业经济 02 销售与市场 03 改革 04 经济学动态 05 管理世界 06 经济研究 07 当代财经 08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09 商业时代 10 经济管理 11 财会通讯 12 人力资源 13 中国经济时报 14 会计之友 15 中国软科学 16 中外管理 17 经济评论 18 商场现代化 19 统计与决策 20 世界经济研究 21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2 上海证券报 23 企业管理 24 商业研究 25 国际贸易问题 26 上海经济研究 27 中国农村经济 28 财务与会计 29 经理人 30 新营

《中国经济时报》(China Economic Times)创刊于1994年,是一份以经济为主的综合性日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其办报方针为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日读者近百万人次,年读者人次逾2000万,读者对象为国际国内政务和商务人士,有较强的消费影响力 。  《中国经济时报》(China Economic Times)创刊于1994年,是一份以经济为主的综合性日报,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拥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经济学家以及高素质的研究人员。其主要职责是从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与咨询,并向国务院提供决策建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为《中国经济时报》准确、及时地报道中国经济运行及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信息支持。创刊以来,《中国经济时报》一直遵循对读者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办报方针,努力为中国和世界读者提供前瞻性的权威信息,在中国官员、学者、企业家阶层拥有稳定的读者群,并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中国经济时报》是中国近年崛起的新兴报纸中具有独特个性的一份权威媒介。 《中国经济时报》既有宏观信息,也有中观和微观信息,以经济为主要报道内容,兼顾社会、文化。报社编辑部经常就中国和世界时事发表自己的观点,并邀请中国各阶层人士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发表直率的言论。目前主要版面有:要闻、国际、地区、财经、产经、企业、东部经济新闻、房地产、新视点(理论)、百姓广场(言论)、特别报道、网络、法律、读书、国际观察(评论)等。  《中国经济时报》由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of The State Council of PRChina)主办。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在中国和世界都有相当的知名度,拥有一大批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以及高素质的专家和研究人员。其主要职责是从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研究与咨询,并向国务院即中央政府提供决策建议。中心的研究咨询工作着眼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和长期性问题,并把宏观与微观、长远与当前、战略与策略、国际与国内、改革与发展、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起来;经常了解动态、分析矛盾、研究对策、预测前景,及时提出决策咨询意见。

新史学在本体论上把历史学视为一门关于人的科学、关于人类过去的科学,这就是说它是一门科学,又是特殊的科学。这就决定了它在认识论上既承认历史认识的主观性和相对性,却又尽量避免意识形态甚至历史哲学的干扰,它极力反对汤因比式的宏观史学,而主张从第一手材料出发的扎实研究。而在方法论上,它一方面倡导“问题史学”,即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围绕问题提出假设、确定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则倡导多学科合作,即吸取其他相邻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如心态史学、数量史学、结构史学、地理史学、历史人类学等等便都是这种总体的或综合的方法论的产物。还需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重视理论概括(比如探索规律),强调阶级、人民群众、经济因素等等思想日益给予历史研究以影响,亦构成了新史学的组成部分。新叙述史但是近10余年来,靠打破兰克教条而发展起来的新史学由于过分强调社会学分析方法和计量方法,正面临成为新教条的危险。一些史学界的有识之士开始改弦更张,于是便出现了“新叙述史”:“历史学的主体从人周围的环境转向环境中的人;历史研究的问题从经济和人口转向文化和感情;对历史学发生影响的学科从社会学、经济学和人口学转向人类学和心理学;历史研究的对象从群体转向个体;解释历史变化的方式从直线式的单因素因果关系转向互为联系的多重因果关系;方法上是从群体计量化转向个体抽样;史料的组织上是从分析转向描述;而历史学的性质和功能则从科学性转向了文学性。”(劳伦斯·斯通,“叙述史的复兴”,转引自《史学理论》1989年第1期第33~34页)由此来改变那种由于数字分析而造成的枯燥历史以及只注重远大结构而忽视活生生的个人的教条历史,这是一种“新的”旧史学。

经济社会史评论期刊

现代国际关系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来着 品优 刊*网*的回答

综合性经济类核心期刊表 经济研究 管理世界 经济学动态 改革 经济学家 世界经济 财贸经济 财经研究 经济科学 宏观经济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 经济评论 当代财经 当代经济科学 经济管理 当代经济研究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南开经济研究 经济问题 经济问题探索 现代财经 上海经济研究 财经科学 国际经济评论 外国经济与管理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经济纵横 中国经济问题 经济与管理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经济经纬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生产力研究 世界经济类核心期刊名录 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世界经济研究 国际经济评论 外国经济与评论 国际贸易问题 国际贸易 当代亚太 亚太经济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现代国际关系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世界经济文汇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类核心期刊名录 改革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上海经济研究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经济问题 特区经济 开放导报 南方经济 宏观经济管理 中国改革 中国劳动 城市发展研究 城市问题 国际经济合作 改革与战略 中国流通经济 中国物流与采购

《资本主义起源新论》,三联书店,2014年版 《中古政治制度》,《世界历史》(多卷本)第10册,侯建新等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修订组第一召集人 《当代西方史学流派》(与徐浩合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001、2002、2009年多次在北京和台湾再版。教育部研究生推荐使用教材 《社会转型时期西欧与中国》(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教育部研究生推荐使用教材。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06年) 《英国庄园生活》(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负责全书审校,并撰写中文版序言,《中华读书报》评该书为2005年最受欢迎的100本图书 《农民、市场与社会变迁:冀中11村透视并与英国乡村比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获天津市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年) 《经济-社会史:历史研究的新方向》主编,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社会转型时期西欧与中国》(第一版),济南出版社,2001年版 《欧洲中世纪城市乡村与文化》,主编,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现代化第一基石:农民个人力量增长与中世纪晚期社会变迁》,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1年版。获天津市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3年),获全国高校首届全国优秀社科成果二等奖(1995年) 《经济-社会史评论》期刊主编 主编《欧洲经济社会史研究丛书》,人民出版社 “关于西欧现代社会转型起始年代的新观点”,《世界历史》2014年第4期 “欧洲文明再认识”,《史学理论研究》2014年第2期 “认知欧洲 定位中国”,《光明日报》2014年09月17日第16版 关于“中世纪”这个概念,《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第 期 “中世纪英格兰农民土地产权研究”,《历史研究》2013年第4期 “欧洲文明形成中的宗教因素”,《历史教学问题》2013年第4期 “民国年间冀中村民的消费:究竟吃什么”,《光明日报》2013-8-8 “新视角:资本主义起源再探讨”,《史学理论研究》2013年第3期 “抵抗权:欧洲封建主义的历史遗产”,《世界历史》2013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9期摘引 “议会在英国最高权力的确立”,《史学集刊》2013年第2期(与陆连超合作) “英国工业化以前农民的‘饮食革命’”,《光明日报》2012-7-5,《新华文摘》(2012年第17期)全文转载 “近二十年英国中世纪经济-社会史研究的新动向”,《历史研究》2011年第5期(与龙秀清合作),《新华文摘》2012年第4期全文转载 “英格兰工业革命前的人均产值与消费”,《经济-社会史评论》(第六辑),三联书店2012年11月版 “深入研究中西转型时期的社会变迁”,(侯建新、邹兆辰),《历史教学问题》2012年第4期 “交融与创生:西欧文明的三个来源”,《世界历史》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11年第11期转载,《历史教学》(中学版)2012年第6期摘编 “中国国民需要世界史知识”,《历史教学》2011年第7期 “抓住机遇,面向实际,大力推进世界史学科的发展”,《世界历史》2011年第2期 “经济-社会史:欧洲社会转型研究的重要平台”,《史学理论研究》2011年第4期 “前近代中英两国农业雇佣劳动比较”,载钱乘旦等主编《英国史新探》,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gricultural Wage Labour in Pre-Modern China and England,Proceedings of the British-Chinese history conference, Edited by Qian Chengdan & Miles Taylor, University of Landon Institute of Historical Research, 2011 “家庭教育:英国近代初等教育的催生剂”,《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10年第6期(与张晓晗合作) “加强文明多样性和生动性研究”,《世界历史》2010年第2期 “新中国世界史研究六十年”,《河北学刊》2009年第4期 “世界历史研究三十年”,《历史研究》2008年第6期 “跳出旧巢穴,走出新天地—中国世界历史研究3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12-2 “从经济史到经济-社会史”,《世界历史》2008年增刊(纪念改革开放30年创刊30年) “西欧崛起:经济与社会互动的历史及相关学科”,《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4期 “高效农业是英国城乡一体化基础”,载《新京报》,2008年10月19日B3版 “史学失去真实也就失去生命”,《天津日报·学术版》,2007-6-25第10版 “让历史的解释更有说服力:从经济史到经济-社会史”,《清华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22期转载 A Discussion of the Concept of “Feudal”,Frontiers of History in China V2,N1,January 2007, 1-24 “史学的时代性与永远的历史性”,《史学理论研》2006年第4期,《新华文摘》2007年第3期全文转载 “‘封建主义’——概念错位的原委及应对”,《历史教学》2006年第1期 “工业革命前英国农业生产与消费再评析”,《世界历史》2006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7年第1期转载 “‘主体权利’文本解读及其对西欧史研究的意义”,《史学理论研究》 2006年第1期 “原始积累的秘密:英国佃农何以抵抗过度侵夺?”《经济-社会史评论》(第二辑),三联书店2006年10月版 “富裕佃农:英国现代化的最早领头羊”,《史学集刊》2006年第4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5期转载 “20世纪前期中国农村市场分析:来自清苑县的报告”, 载冯崇义等编:《二十世纪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学科创新与交融的平台——《经济-社会史评论》创立与经济-社会史研究的发展 ”,《中华读书报》2005-2-2 “《经济-社会史评论》首发座谈会‘为什么要办这个刊物’”,《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 41、“‘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2006年第1期转载,《新华文摘》2006年第2期摘刊,获天津市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工业化前中英乡村借贷比较研究”(与赵文君合作),《史学月刊》2005年第2期,《光明日报》2005-4-6学术动态介绍该文;人民网论点摘编 “新世纪世界史学术前沿问题研讨会撷萃——西欧‘封建主义’概念问题”, 《世界历史》2005年第6期 “增强中国文化的竞争力:吸纳、参与和升华”,《人民日报》2005-4-1,15版 “‘封建主义’概念在中国之由来”,《天津日报》(文史版)2005-12-12 “原始个体权利:解读中西传统社会异同”,载《历史比较的新视野——中西历史比较研究学术论坛》,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 “主体权利与西欧中古社会演进”,《历史教学问题》2004年第1期 “个体权利与中西社会转型比较”,《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1期 “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中译本读后”(与孙立田合作),《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4期,《光明日报》2004-11-25第3版转载 “廿载不变的追求”,《历史教学》2003年第10期 “从非经济因素看西欧与中国的社会转型——兼议经济-社会史学科的引进”,载《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开拓史学研究新领域——经济社会史”, 载中国史学会:《21世纪中国历史学展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人文的和整体的历史:西方经济社会史初论”,《世界历史》2002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2年第3期 “原始个人权利与西欧封建政治制度”,《河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2年第8期转载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人口流动与雇工”,《东北师大学报》2002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2年第5期转载 “近代冀中土地经营及地权转移趋势—兼与前工业英国地权转移趋势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2年第2期转载 《西方经济-社会史研究》,载《天津日报》(学术版)2002-1-21 “民国年间冀中农业成本、农民负担与剩余——来自11村的一项计量分析”,《理论与现代化》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1年第6期转载 “西欧与中国社会转型比较初论”,《史学理论研究》2001年第4期 “20世纪上半叶冀中农村市场评析”,《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1年第2期 “20世纪上半叶冀中农业生产条件考察”,《历史教学》2001年第2期 “工业革命前英国农民生活与消费水平”,《世界历史》2001年第2期 “民国年间冀中农户劳动生产率研究”,《中国农史》2001年第1期 “试析现代中国农村经济研究若干误区”, 《天津师大学报》2001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2001年第6期转载 “中世纪英国农民个人力量增长与自然经济解体”,《20世纪中华学术经典文库?历史学?世界历史卷》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经济调查与研究评述”,《史学月刊》 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史》2000年第12期转载 “中英封建晚期乡村组织比较”,《史学理论研究》2000年第3期 “民国年间冀中农民生活及消费水平研究”,《天津师大学报》2000年第3期 “西欧富裕农民-乡绅阶级形成与农业资本主义兴起——兼与明清绅衿阶层比较”,《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2000年第8期转载 “民国年间冀中人口与教育研究”,《历史教学》 2000年第2期 “国外小农经济研究主要流派评述”,《世界历史》199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农业经济》1999年第4期转载 “西方法律传统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获天津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0年12月被美国柯尔比科学文化信息中心(CICSC)评为优秀学术论文,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1999年第6期转载 “中西封建晚期农村雇工比较研究”(与赵文君合作),《史学月刊》1998年第5期 “英国‘边疆运动’及其对旧庄园制度的冲击”, 《天津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世界史》1998年第10期转载 “从新人口论、均衡陷阱到‘过密化增长说’”,《史学理论研究》 1998年第3期 “中世纪晚期中西农业劳动力迁徙比较”,《南开大学历史系建系七十五周年纪念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封建农民及其与商品经济的关系”,载马克垚《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学林出版社,1997年版 “明清农业雇佣经济为何难以发展:兼与英国封建晚期农业雇佣劳动比较”,《中国经济史研究》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8年第期转载,获天津市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中世纪晚期中英农业发展与现代化启动比较研究”,载《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博士硕士文库·历史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谈陈翰笙三十年代农村调查的政治意义和学术价值”,载《陈翰笙百岁华诞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英格兰种族、语言和传统探源”,《天津师大学报》1995年第10期 “中英劳动生产率及其在近代化中的核心含义”,《世界历史》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4年第6期转载 “中世纪晚期的商品化与现代化启动”,《历史研究》1994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史》1995年第2期转载 “西方两性关系史述评”,《天津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新华文摘》1993-12转载 “中西文化比较要有历史层次感”,《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 “中世纪晚期中英农业发展趋向的比较——农业资本主义萌芽的一项计量研究”,载罗荣渠:《各国现代化比较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西方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动因”,《历史研究》1991年第3期 “历史比较研究概述”,载《建国以来世界史研究概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关于西欧中世纪城市公社若干问题——评《中世纪法国公社》”,《城市史研究》第四辑,天津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从客观主义走向主观唯心主义的兰克学派”,《历史教学》1990年第11期 “西方社会史定义与发展趋势”,《世界史研究动态》1990年第5期 “强化农业基础的历史思考与现实抉择”,《生产力研究》1990年第3期 “英国的骑士、乡绅和绅士都不是贵族”,《历史教学》1988年第3期 “浅议当代西方家庭史学”,《天津师大学报》1990年第3期 “个人的发展与英国农村阶级结构变迁”,《世界历史》1989年第1期 “从英国历史看传统农业的变革目标——兼论家庭农场主成为中国农民企业家主体”,《农村经济与社会》1989年第4期 “马克思社会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合作),《天津社会科学》1988年第10期 “鸦片战争前农民个人力量考察”,《社会科学战线》1988年第1期 “中世纪法国公社的定义”,《世界史研究动态》 1987年第4期 “中世纪英国农民个人力量的增长与自然经济的解体”,《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史》1991年第4期转载,获天津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教学成果“地方高校世界史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13年) 指导博士论文《中西中古税制比较》获教育部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2009年),并获天津市优秀博士论文(2008年) 天津市第十一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8年) 全国高等学校第四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06年) 天津市第九届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2004) 天津市第八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2002) 天津市第七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9) 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995) 天津市第五届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1993) 天津市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1991) 天津市纪念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周年理论征文一等奖(1988) 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 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2009) 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2009) 天津市德业双馨十佳教师(2009) 天津市授衔专家(2005) 全国优秀教师(2004) 天津市劳动模范(2004) 曾宪梓教育基金奖(2000) 天津市教育系统优秀留学回国人员(1998) 国家人事部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1996) 国务院特殊津贴(1995) 天津市立功奖章(1993,1995,1999,2004)

经济类核心期刊:F 综合性经济科学经济研究 管理世界 经济学动态 改革 经济学家 世界经济 财贸经济 财经研究 经济科学 宏观经济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 经济评论 当代财经 当代经济科学 经济管理 当代经济研究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南开经济研究 经济问题 经济问题探索 现代财经 上海经济研究 财经科学 国际经济评论 外国经济与管理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经济纵横 中国经济问题 经济与管理研究 中国经济史研究 经济经纬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改名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生产力研究F11 世界经济世界经济 世界经济与政治 世界经济研究 国际经济评论 外国经济与管理 国际贸易问题 国际贸易 当代亚太 亚太经济 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现代国际关系 东欧中亚研究(改名为: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世界经济文汇F12,F2 中国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改革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上海经济研究 峰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经济管理 特区经济 开放导报 南方经济 宏观经济调控 中国改革 中国劳动 城市发展研究 城市问题 国际经济合作 改革与战略 中国流通经济 中国物资流通(改名为:中国物流与采购)F23 会计会计研究 审计研究 财会月刊 财务与会计 财会通讯 审计与经济研究 中国审计 中国农业会计 广西会计 中国会计电算化 财会研究(兰州) 事业财会 财经理论与实践 会计之友F3 农业经济中国农村经济 农业经济问题 中国农村观察 农业现代化研究 农业技术经济 林业经济 中国土地科学 林业经济问题 生态经济 农业经济 调研世界 乡镇企业研究 中国农垦经济 农村经济 乡镇经济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农村合作经济经营管理(改名为:农村经营管理) 世界农业 农村经济导刊F4/6工业经济(含F27)中国工业经济 管理世界 经济管理 经济研究 改革 外国经济与管理 经济问题探索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企业管理 企业经济(南昌) 汽车与配件 中国建材 煤炭经济研究 中国电业 建筑经济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改名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企业活力 上海企业 集团经济研究 管理现代化 经营与管理 国有资产管理 企业家(改名为:财智文摘) 工业技术经济 电力需求侧管理 铁道经济研究 交通企业管理 旅游学刊 邮电企业管理(改名为:通信企业管理)F7 贸易经济国际贸易问题 商业研究 国际贸易 商业经济与管理 财贸经济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消费经济 国际经贸探索 商业时代 国际经济合作 国际商务研究 价格理论与实践 中国商贸 商场现代化 江苏商论 销售与市场 商业经济文荟 中国物价 中国市场 财贸研究 价格月刊F81 财政国家财政税务研究 财政研究 税务与经济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财贸经济 中国财政 中国财经信息资料 财经问题研究 涉外税务 财经论丛 财经研究 中国税务 当代财经 财经科学 江西财税与会计 财会研究(兰州)F82/83/84货币/金融、银行/保险金融研究 国际金融研究 证券市场导报 投资研究 金融论坛 保险研究 金融理论与实践 上海金融 财经理论与实践 金融与经济 浙江金融 武汉金融 中国金融 西南金融 南方金融 现代金融 农村金融研究 国际金融 银行家

经济社会史评论期刊点评

经济上,以私营经济为主,没有政府干预或者政府干预很少。政治上,资产阶级政党掌权,或实行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基本特征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富裕,鼓励自由的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尽量少。二,商品生产发展到很高的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劳动力变成了商品。三,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工人阶级,生产的目的是创造利润(用马克思的表达式: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四,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 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五,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形式相适应,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上层建筑被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形成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根据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的标志之一:经济自由度指数在经济研究上有时也会使用颇具争议性的经济自由度指数。两个最著名的指数之一是由华尔街日报和美国传统基金会所发布的,另一个是由加拿大的弗雷泽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所发布的。两个指数都试图测量每个国家的经济自由度,主要是以法规、政府干预程度、私人财产权利、和贸易自由为主。经济自由度指数将“经济自由”定义为“人民对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和消费不受政府的强迫和约束”(这也被称为自由放任)。他们以一些独立组织如联合国的资料来计算每个国家在不同项目上的分数,例如政府规模、税赋比率、财产权利的安全性、自由贸易的程度、以及市场管制的程度。许多发布的资料也被其他独立的智囊机构用作研究资本主义与贫穷之间的关系。弗雷泽研究所主张实行资本主义越彻底的国家有著更高的国民所得、最贫穷的10%人口也有更高的所得、更高的平均寿命、更高的识字率、更低的婴儿必死率、更多使用水资源的机会、和较少的腐败现象。而资本主义国家和非资本主义国家间最贫穷的10%人口所占有的总收入比率也是相同的。一些人则强调资本主义里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尤其是小额贷款所发挥的功能。在自由市场的概念上,许多人认为较少的税赋、较小的政府规模、和较少的政府管制是越偏向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如果以政府的支出为计算政府规模的标准,那么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西方国家的政府都经历了巨大的规模扩张。美国政府的支出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从占GDP的3-4%持续跃升至33%,直到1983年里根总统在任时才停止增长。16个工业国家的平均政府支出从占GDP的8%跃升至45%。在美国,政府的非国防支出从1945年的5%提升至1983年的30%,并从那时开始一直维持稳定直到2003年(一些计算将国防支出排除在政府支出之外)。管制的法规也越来越多。因此,有人认为资本主义的程度在西方国家是显著下降的。不过,自从1983年美国的非国防支出稳定化后,一些人经济学家佛利民也表达希望这种趋势能够逆转,朝向更资本主义的方向。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5年的一场演讲中说道他相信“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在历经凯恩斯主义所带来的长期管制后,已经借由商业的撤销管制而逐渐恢复了。其中一种解释是西方国家已经逐渐避免管制各种市场失灵如污染、健保医疗、失业、财富不均、和教育。不过,支持较少国家管制的人,例如自由意志主义者、新自由主义者、和经济保守主义者,仍然会主张有政府管制限制了经济上的竞争、税赋流至了拥有最多政治影响力的特殊利益团体、政府办事效率没有私营机构高、以及市场失灵是由政府管制所造成的—例如最低工资、公共学校等等。马克思的理解: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并用于剥削

外国经济史这门学科在我国有过西洋经济史、西方经济史、世界经济史等不同的叫法。相对于中国经济史而言,外国经济史在中国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但随着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越来越深,定将越来越重视学习和研究外国经济史,以了解和总结外国经济发展演变的历史经验,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参考和借鉴。20世纪中国的外国经济史研究,可分为如下三个阶段进行阐述。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外国经济史研究 这一阶段的研究成果不多,且多为译著,有口本学者石滨知行的 《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史》(1936)、猪谷善一《美国社会经济史》(1936)、堀经夫的《美国社会经济史》(1936)、加田哲二的《德国社会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37);西方学者诺拉斯的《英国产业革命史》 (商务印书馆,1934)、阿格的《近代欧洲经济发达史》 (黎明书局,1935)、路易斯·哈克的 《美国资本主义之胜利》(1936)、格罗弗与康乃尔合编的《美国实业史》(1944)、毕宁编的《美国经济生活史》(1947)。我国学者也做了一些研究,出版了一些论著。熊大经的《美国经济史》(1938)是一部引人注目的专著。此外,还有叶建柏的《美国工商发达史》(1918)、伍纯武的《法国社会经济史》(1936)、《现代世界经济史纲要》(1937)等。彭迪先在我国20世纪前半期的外国经济史研究中的成就是突出的。1939年下半年,他写出了30万字的《世界经济史纲》,于1948年5月在香港的生活书店出版。该书概括了各国资本主义经济发生、发展的共同规律,具体分析了不同国家的不同经济发展过程及其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而且,书中还提出了一些有学术价值的见解,如对当时学术界争论得很激烈的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 就提出了颇有说服力的看法。

外国经济史有着自身的规律和特点。这和外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特奥多尔·蒙森克里斯蒂安·蒙森(德语:Christian Matthias Theodor Mommsen,1817年11月30日-1903年11月1日),德国古典学者、法学家、历史学家、记者、政治家、考古学家、作家,190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关于罗马历史的作品对当代的研究仍十分重要。他也是一个突出的政治家,曾是普鲁士和德国的国会会员。他对罗马法和债法的研究对德国民法典有着重大的影响。2、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Arnold Joseph Toynbee,1889年~1975年),英国著名历史学家,他曾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汤因比对历史有其独到的眼光,他的12册巨著《历史研究》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被誉为“现代学者最伟大的成就”。由于他的伯父也是一位历史学家,专门研究经济发展史,也叫阿诺德·汤因比,为了区分两者,人们通常都称呼二人的全名,以免混淆。3、詹姆斯·哈威·鲁滨逊詹姆斯·哈威·鲁滨逊(JamesHarvey Robinson,29-16)美国历史学家,20世纪初美国“新史学派”的奠基人和倡导者。他曾兼任美国历史协会主办的“美国历史评论”副主编,1929年他当选为美国历史学协会主席,1936年在纽约去世。4、克罗齐克罗齐(Benedetto Croce, 1866—1952)又译柯罗齐。意大利哲学家、历史学家,新黑格尔主义的主要代表之一。1883年在罗马上大学。20世纪20年代形成自己的新黑格尔哲学体系。1903年起主编《评论》杂志。1920—1921年任教育大臣。政治思想上一直是意大利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的领袖人物。哲学上深受黑格尔影响,但认为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不够彻底。他把精神作为现实的全部内容,认为除精神之外单纯的自然是不存在的,哲学就是关于精神(全部存在着的现实)的科学,即纯粹的精神哲学。他的美学思想主要体现在《美学原理》中。5、津田左右吉津田左右吉,历史学家。日本古代史研究第一人。岐阜县出身。1891年东京专门学校毕业。毕业后,成为满铁研究员,接受白鸟库吉的指导。1945年后他开始享誉日本学术界,1947年成为日本学术院院士,1949年被天皇授予文化勋章,1951年获文化功劳奖,1960年被美浓加茂市授予名誉市民。他的否定神话的“津田史观”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历史学的主流。日本史学家对津田左右吉推崇备至,奉他为历史学的巨匠。6、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斯宾格勒于1880年出生于一个邮政官员的家庭,先后在慕尼黑、柏林、哈雷等地求学,最后以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德文:Der metaphysische Grundgedanke der Heraklitischen Philosophie, The Metaphysical Fundamental Thought in Heraclitean Philosophy)为博士论题于1904年4月6日在哈雷-维滕贝格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毕业后先是在中学任教,后专事学术研究和私人写作。主要著作除了前面提到的《西方的没落》之外,还有《普鲁士的精神与社会主义》、《人与技术》等。7、费尔南·布罗代尔费尔南·布罗代尔(1902 —1985 ),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的的第二代代表人。提出了著名的长时段理论。主要著作有《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区》、《法国经济社会史》、《十五至十八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及《资本主义论丛》。8、勒芬·斯塔夫罗斯·斯塔夫里阿诺斯勒芬·斯塔夫罗斯·斯塔夫里阿诺斯,希腊族,美国男学者、教授、历史学家,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毕业于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在克拉克大学获文科硕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曾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历史教授、西北大学的荣誉教授和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的研究员。斯塔夫里阿诺斯博士曾因杰出的学术成就而荣获古根海姆奖、福特天赋奖和洛克菲勒基金奖。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于2004年3月23日在美国加州荷亚去世。9、钱穆钱穆(1895年7月30日—1990年8月30日),字宾四,笔名公沙、梁隐、与忘、孤云,晚号素书老人、七房桥人,斋号素书堂、素书楼。江苏无锡人,吴越太祖武肃王钱镠之后。是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中央研究院院士,故宫博物院特聘研究员。中国学术界尊之为“一代宗师”,更有学者谓其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国学宗师,与吕思勉、陈垣、陈寅恪并称为“史学四大家”。10、赫伊津哈赫伊津哈,荷兰文化史学家。1891年考入格罗宁根大学学习文学和梵文,1915年起任莱顿大学教授,1932年任校长。1942年被德国纳粹逮捕囚禁,1945年荷兰解放前夕病逝。通过描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强调指出世界文化的相互关联。主要著作有《我的历史之路》、《中世纪的衰落》、《明天即将来临》、《游戏的人》等。

经济社会史评论cssci

CSSCI是国内的。其余的都是国际的。其SCI 、ssci、ahci几个的权重差不多只是领域不同。但是难度相对而言是SSCI 比较高 。EI 的难度就相对比较低了

眼下,随着我国学术的发展,以及个人职业晋升要求的不断提高,发表国际学术论文的要求越来越常见,但发表国际学术论文对国内很多普通作者来说似乎有些难,很多人对国际学术论文的类别都不是很清楚,有作者问到SCI 、SSCI、CSCD、CSSCI、EI、ISTP分别是什么?可以说这几类都是目前认可度很高的学术检索工具,有国内的,也有国外的,SCI 、SSCI、EI、ISTP是国际通用的检索工具,CSCD、CSSCI属于国内核心期刊中的两大类,也是国内非常权威的学术检索工具。SCI科学引文索引,是由美国科学资讯研究所于1960年上线投入使用的一部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最著名的检索性刊物之一,所收录期刊的内容主要涉及数、理、化、农、林、医、生物等基础科学研究领域,选用刊物来源于40多个国家。SSCI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CI的姊妹篇,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SCI偏理科,SSCI则偏文科,侧重人文社科领域。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在科研单位和高校的课题研究、人才选拔中有广泛应用与认可度,CSCD主要是理工科方向的,适合理工科的专业人员发表。CSSCI南大核心期刊,以北大核心期刊并驾齐驱,可以说是国内核心期刊体系中学术价值最高的核心期刊,发表难度在国内核心期刊中也是最大的,很多对作者的学历职务都有较高的要求。EI工程索引,由美国工程师学会联合会研发,主要检索的类型有工程类期刊、会议论文和技术报告,EI是很多国内作者发表会议论文的首选,专业侧重工程技术领域。ISTP国内很多作者对ISTP还是比较陌生的,ISTP是科技会议录索引,由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研发,主要检索的就是学术会议和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近些年ISTP在国内的应用逐渐广泛,认可度也随之升高。以上就是对这几种检索工具的简单介绍,这几类检索工具无论是在个人晋升还是在毕业升学中认可度都是非常高的,当然,发表难度也都是比较大的,毕竟不是核心期刊就是国际学术期刊或者国际学术会议,具体哪一种适合自己发表,作者需要做个认真的考量,重点关注单位和学校的具体要求。

经济与管理评论是c刊,因为《经济与管理》是CSSCI扩展版来源期刊,是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经济与管理》于1986年创刊,目前本刊为双月刊,由河北经贸大学主办,主要刊登经济类、管理类研究论文,是原河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原主管单位为河北省委组织部,后调整为河北经贸大学主办,河北教育厅主管。本刊坚持学术研究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方向。积极倡导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的优良学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全称为"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缩写为CSSCI。用来检索中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论文收录和文献被引用情况。"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由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研制而成,是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CSSCI遵循文献计量学规律,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全国2700余种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目前收录包括法学、管理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等在内的25大类的500多种学术期刊,现已开发的CSSCI(1998-2009年)12年度数据,来源文献近100余万篇,引文文献600余万篇。

目前国内有7大核心期刊CSSCI的都是核心期刊?答案是肯定的入选核心期刊的都是CSSCI ?不一定,可能是其它6个机构的核心期刊

  • 索引序列
  • 经济社会史评论期刊创刊时间
  • 经济社会史评论期刊创刊时间为
  • 经济社会史评论期刊
  • 经济社会史评论期刊点评
  • 经济社会史评论cssci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