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文献学底本名词解释

文献学底本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

底本名词解释文献

· 1、威尔豪森之前;· 2、威尔豪森文献假说的框架;·1耶和华材料,(耶和华材料);· 2E材料(以罗欣材料);· 3D材料(申命记材料);· 4P材料(祭司派材料);· 3威尔豪森假说(或称为格拉夫-威尔豪森假说)· 1材料的来源分辨;· 2材料断代;· 4威尔豪森之后:· 1渐弱的支持度;威尔豪森之前Before Wellhausen摩西是《摩西五经》的作者这一传统观点,在十七世纪受到广泛细致的研究。1651年,托马斯霍布斯在所著《利未坦》的第三十三章中,引证了几个段落,例如《申命记》第34章第6节(“只是到今日没有人知道他的坟墓”,指明作者生活在摩西去世后很久的年代);《民数记》第21章第14节(指前一本书中摩西的事迹)以及《创世纪》第12章第6节(“亚伯兰经过那地,到了示剑地方、摩利橡树那里。那时迦南人住在那地。”,指明该书作者生活在迦南人不再居住在那里的时代);并得出结论,这些段落不可能是摩西所著。另外,以撒·拉·裴瑞尔斯、斯宾诺莎、理查德西蒙和约翰翰登等人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但是他们的作品受到了谴责,一些人被关押、被迫声明放弃自己的主张,斯宾诺莎的生命甚至受到了威胁。 1753年,雅思突(Jean Astruc)匿名出版了一书。 雅思突著书的目的是反驳霍布斯和斯宾诺莎的观点。他称他们的作品是“上个世纪的恶疾”。为了做到这一点,他使用学者们分析古典文学的方法(如对史诗《伊利亚特》的研究)对《创世纪》进行分析,对不同的传统进行筛选,并得到最可靠的文本内容。他开始通过识别“神”“耶和华”这两个用来称呼神的名字、同一故事、记叙的反复出现——例如《创世纪》第1章和第2章的两个故事和《创世纪》第12章、第20章记述撒拉与基拉耳王的故事的标记——来找出一致的变化。他将经文分配到不同的纵列中,含有“以罗欣”的经句为一列,含有“耶和华”的经句为一列,将经文中记叙的内容放在这两列旁边单独排成一列。如此形成的平行文列中包含了两个讲述同一事件的长篇故事。雅思突称,这就是摩西当时使用的原始文档,而摩西所撰的《创世纪》也应该看起来是这样的,平行描述意味着这些内容应当被分开阅读。根据雅思突的观点,在摩西创作《创世纪》之后,一个编撰者将这些独立、平行的文列整合为一篇叙事文,因而出现了霍布斯和斯宾诺莎所注意到的混乱与重复。 雅思突使用的这种圣经资源批判法被后来的许多学者沿用发展,尤以德国学者为甚。从1780年起,艾霍恩(Johann Gottfried Eichhorn)将雅思突的分析从《创世纪》扩大到全部《摩西五经》;至1823年,他得出了摩西没有参与撰写其中任何部分的结论。在1805年,德韦特(Wilhelm de Wette)得出了《申命记》代表了第三种独立资源的结论。在1822年,弗雷德里希布列克(Friedrich Bleek)将《约书亚记》定义为《摩西五经》中《申命记》的延续部分,另外,在《士师记》、《撒母耳记》和《列王记》中亦发现了申命记材料的迹象。在1853年,赫尔曼胡普菲尔德指出,以罗欣材料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资源,并且应当被独立分开,祭司派材料应运而生;胡普菲尔德亦强调最终的编纂者(修订者)在由这四份源材料创造出《摩西五经》中的重要性。并非所有《摩西五经》中的内容都出自这四份源材料:大量细节得到识别,例如包含《利未记》第17至26章的“圣洁法典”。 学者们亦尝试确定四个资源所处的时代、作者及创作原因。1805年,德韦特得出《摩西五经》不可能创作于大卫王时代之前的结论;自斯宾诺莎起,D材料被与公元前621年约书亚王统治时期的耶路撒冷神殿中的祭司们联系到了一起;除此以外,学者们就四材料的时间排列顺序为PEJD、EJDP还是JEDP而争论不休,这一学术问题尚待解决。 假说的框架(威尔豪森的构想)J,耶和华材料学者们估计此材料的创作时间为公元前950年左右 ,距离公元前922年以色列王国分裂为北方以色列王国和南方犹大王国不远,因而,这份材料是四份材料中最古老的。耶和华被赋予了拟人化色彩、耶和华的私访以及在《出埃及记》第3章之前使用个人名讳是威尔豪森底本假说中耶和华材料所拥有的特点。一种对威尔豪森底本假说的误解是认为所有使用耶和华作为个人名讳的材料都属于耶和华材料 。事实上在申命记资源、以罗欣资源和祭司派资源中都包括大量使用耶和华作为个人名讳的经文,但耶和华材料是唯一在《出埃及记》第三章之前使用耶和华这个名讳的资源。 关于叙述部分,《创世纪》的一半、《出埃及记》的一半以及《民数记》的片段都属于耶和华材料。耶和华材料相对而言更关注犹大王国和与犹大王国历史相关的人物。因而,耶和华材料的风格更加有说服力。相比哲理神学,J文献更多呈现了神学的历史。耶和华的性格通过他的行动展现出来。耶和华材料描绘了耶和华开始创造人类和人类早期历史的画面(《创世纪》第2章第11节)。耶和华材料的贡献在于相比展现详尽历史而言,其更注重于记述一些对于后世而言相当重要的片段和情节。这些事件解释了人类为何不是长生不死的、为何需要努力工作来维生、为何存在多种语言、为何存在兄弟间争斗以及人类为何尝试去突破神的限制的原因。家庭总是在神学背景下,并且罪恶-惩罚-怜悯的故事顺序多次出现。(参见《创世纪》2-11)耶和华材料继续描述了亚伯拉罕的呼唤、随后的以色列以及他们先祖的历史。耶和华材料表明以色列民族是属于耶和华的,是耶和华让这个民族存在,保护他们并让他们居住在迦南地。同时,耶和华亦履行了他许给亚伯拉罕、以扫和雅各的诺言。耶和华材料在介绍以色列历史的同时亦阐明“罪恶-惩罚-怜悯”的主题。但更特殊的在于,在此材料中,耶和华被描绘成以色列人强大的拯救者和赐予者。将耶和华作为唯一信仰被列为首要美德(参见《创世纪》15:6,《出埃及记》4:30-31,《出埃及记》14:13)。耶和华材料亦强调,以色列注定成为一个拥有来自犹大部落的国王并统治所有邻邦的伟大国家(参见《创世纪》24:60,《创世纪》27:27-29,《创世纪》49:8-12,《民数记》24:15-19)。耶和华材料的理论超越了以色列本身的范畴,它认为所有的民族都会因亚伯拉罕而得福(或通过亚伯拉罕祝福其自身)(《创世纪》12:3)。除此之外,索多玛与蛾摩拉的毁灭的故事也被归于耶和华材料之中(《创世纪》18-19)E, 以罗欣材料根据底本假说,在《出埃及记》第3章之前使用神的通用词“以罗欣”而非神的个人化名称“耶和华”;在描述神的时候采用更多的非拟人化手法(例如,上帝会通过梦境、语言和天使同人类对话,而非直接出现在他们面前),都是以罗欣材料的特点 。以罗欣材料的叙述部分并非从耶和华创造人类开始,而是以对以色列人先祖亚伯拉罕的圣训为开篇(《创世纪》15:1-6)。在《出埃及记》第三章之后,由于耶和华材料和以罗欣材料都以“耶和华”称呼神,因此很难从这一点来将其与耶和华材料分辨开。E材料与耶和华材料相互平行,经常有重复的叙述内容。《创世纪》的三分之一和《出埃及记》的一半内容、再加上《民数记》的一些片段都是由以罗欣材料组成的。以罗欣材料描述了一个如人类一般的、被称为“以罗欣”的神。而当“以罗欣”在燃烧的荆棘中对摩西显露自己为耶和华后,材料改称他为“耶和华”。以罗欣材料关注以色列王国以及示罗祭司,并且有着适度的雄辩风格。学者们认为,以罗欣材料是在公元前850年左右被创作出来的。 以罗欣材料主要关注以下四个关键点:1)先知的领导;2)对神的敬畏;3)圣约;4)神学史。先知的领导通常通过叙述四位关键先祖(亚伯拉罕、雅各、约瑟和摩西)的方式来进行强调,他们都被描述为曾通过幻象和梦得到过神的启示的先知(亚伯拉罕:《创世纪》15:1;摩西:《出埃及记》3:4;雅各:《创世纪》28,31;约瑟:《创世纪》38)。以罗欣资源中对神的敬畏的概念已经超越了虔诚敬畏之心,也成为了亚伯拉罕听从神的命令,献祭他的儿子的缘由(《创世纪》22)。在以罗欣材料当中的多个场合中亦强调了圣约,尤其是在《出埃及记》第24章中的仪式(《出埃及记》24:1-2、《出埃及记》24:9-22)、会幕的设立(《出埃及记》33:3b-6,7-11)、以及以色列人在西奈山时因对金牛的崇拜而背叛了上帝的故事当中,这背叛也反映了以罗欣材对以色列人开始出现违背与上帝的约定的倾向的悲观情绪(《出埃及记》32) 。以罗欣材料中的神学史的重点是以色列民族,同时与耶和华材料相比,以罗欣材料更倾向于将把重点放在祈祷、献祭和预言启示等宗教问题上。以色列国的历史目标宗教化得尤其明显:“你们要归我作祭司的国度,为圣洁的国民。”(《出埃及记》19:4-6)。D,申命记材料根据诺斯(MNoth)的理论,申命记材料作于公元前六世纪中期,它的目的是向在“巴比伦之囚”时期的同代人表明“他们所受的罪都是应得的,这是几个世纪以来以色列人失去对耶和华的忠诚的结果” 。人们对耶和华的忠诚,通过对《申命记》的律条的服从得到测试(《申命记》28)。由于以色列王国和犹大王国没有遵从这些律条,它们的历史按照《申命记》设想的那样,因神圣的审判而以被彻底的破坏告终。“你若不听从耶和华你 神的话,不谨守遵行他的一切诫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这以下的咒诅都必追随你,临到你身上。” (《申命记》28-15)。尽管申命记材料随后延续到《约书亚记》、《士师记》和《列王记》中,但在《摩西五经》中,申命记材料仅限于《申命记》一书。它通过布道的方式讲述《摩西五经》的内容,例如扼要地叙述了《出埃及记》和《民数记》的内容。对于神的称谓,它拥有自己独特的术语:YHWH Eloheinu,历来被翻译为“The Lord our God”,“主我们的神”。学者们估计申命记资源大概作于“巴比伦之囚”时期之前(公元前587-539年)的公元前650-621年。 根据冯拉德(Gerhard von Rad)的看法,诺斯对于申命记材料的宗旨的看法仅仅强调在申命史中审判的主题,而忽略了有关耶和华恩赐的主题。申命记材料中反复提及,有关耶和华的先知所传达的神谕最终准确实现的事例。一方面来说,以色列王国和犹大王国的毁灭被视作是根据预言而对他们悖逆的宣判;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最终的摧毁也违背了耶和华通过拿单而赐予大卫的承诺(见《撒母耳记下》7和《列王记上》8:20、25;9:5;11:5,13,32,36;15:4;《列王记下》2:4;8:19;19:34;20:6)。沃尔夫(HWWolff )认为,变节、惩罚、忏悔和救赎这一申命史中常见的历史格局中,有着申命记材料的真正目的。根据沃尔夫的看法,申命记材料是要表明作为“巴比伦之囚”的以色列人正处于这一历史格局的第二阶段,他们需要“在忏悔中大声呼喊耶和华之名” 。按照耶和华之前同以色列人的约定,“巴比伦的囚徒们”的当务之急只是要让自己重归于他们的神。P,祭司派材料底本假说认为,祭司派材料在早期(《创世纪》1-11)使用“以罗欣”作为神的名字。“伊勒沙代”(意为’全能的神’)是神向先祖们显现的第一个特殊名称,此名称在该时代得到保留;“耶和华”则是上帝显现给摩西的私人名称,在祭司派材料中,在摩西之前,该名称从未被任何人提及过(《出埃及记》6:2) 。祭司派材料将神/耶和华描绘成这个他称之为“好”并且赐予他祝福的世界的创造者。人类是从神的形象(或按照神的形象)被创造出来的,这意味着人类也拥有着对整个世界的统治权(《创世纪》1) 。祭司派材料包涵很多清单(特别是族谱)、日期、数据和律条。神遥不可及而又毫无怜悯的形象亦来源于祭司派材料。祭司派材料的一部分和耶和华材料、以罗欣材料重复,但是祭司派材料强调祭司的重要性这一点从一些与其他材料的不同细节中得以反应出来。祭司派材料是《创世纪》的五分之一(包括著名的第一章)、《出埃及记》与《民数记》的主要部分以及几乎所有的《利未记》的来源。在威尔豪森看来,祭司派材料的文学水平较低。学者们认为该材料被创作于公元前600年-公元前400年左右。 祭司派材料将耶和华描述成一个对仪式兴趣浓厚的神。割礼的约定、饮食律条、以及按照神所交代的方案去设立帐幕的内容都出自于祭司派材料(《创世纪》17,《创世纪》9:1-17,《出埃及记》25-31,《出埃及记》35-40)。在祭司派材料中,耶和华的存在、耶和华的祝福都不是通过国王来介导的,而是通过祭祀崇拜中心的大祭司进行介导。祭司派材料为空间、时间和社会描绘了正式的结构。在神将修建圣所的模式透露给摩西后,先是会幕、随后是圣殿,圣所都被描述成整个宇宙的中心。圣所是耶和华愿意将自己展现给他的人民的特殊地点(《出埃及记》25:9,《出埃及记》26:30,《出埃及记》39-42) 。耶和华亦为安息节安排好了层层递进的时间顺序:七日、七个月、七年、七七年(见《利未记》23,25) 。在社会结构方面,在祭司派资源的描述中,耶和华会对特殊的、“那些知道其名”的人展现自己。神职、礼仪制度以及律条展现出了一种宗教化的宇宙秩序。 威尔豪森(或格拉夫-威尔豪森)假说在1876/77年,尤利乌斯威尔豪森出版了《The Composition of the Hexateuch and the historical books of the Old Testament》一书,在书中他罗列了作为《摩西五经》来源的四种材料;此后,在1878年,他又出版了《Prolegomena to the History of Israel》一书,书中以一种世俗的、非超自然的角度追溯了古代以色列人宗教的发展历史。威尔豪森贡献的新理论不多,但是他将上个世纪的学术成果精选并合并为一个关于《摩西五经》以及犹太教起源的连贯的、综合的理论,这个说服力极强的理论在随后一百年内的同主题学术争论中占据了首要地位。

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将文献区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方面,如书目、题录、简介、文摘等检索工具。三次文献是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与此类似,也有把情报区分成一次情报、二次情报、三次情报的。 一次文献 (primary document):是指作者以本人的研究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不管创作时是否参考或引用了他人的著作,也不管该文献以何种物质形式出现,均属一次文献。大部分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和在科技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均属一次文献。 二次文献 (secondary document):是指文献工作者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提炼和压缩之后所得到的产物,是为了便于管理和利用一次文献而编辑、出版和累积起来的工具性文献。检索工具书和网上检索引擎是典型的二次文献。 三次文献 (tertiary document):是指对有关的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综合概括而成的产物。如大百科全书、辞典等。 也有研究者在以上分类基础上再加上零次文献,它是指未经过任何加工的原始文献,如实验记录、手稿、原始录音、原始录像、谈话记录等。零次文献在原始文献的保存、原始数据的核对、原始构思的核定(权利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文献 [ wén xiàn ] 生词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wén xiàn ]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革命~。物理学~。参考~。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文件。

文献学底本名词解释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发展规律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研究内容包括:文献的特点、功能、类型、生产和分布、发展规律、文献整理方法及文献与文献学发展历史等。治学的基础、资料的源头、深入研究的门径。它可以根据学科领域划分为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等。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文献的基本要素是: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一定的载体;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文献学善本名词解释

何谓古籍善本?清朝版本目录学家张之洞的解释为:一是足本,没有删节和缺卷;二是精本,精校精注,错误极少;三是旧本,即传世很久的木刻本、传抄本和线装书。当代学者对古籍善本的解释为:一是年代久远而且有文物性;二是印刷插图精美而具有艺术性;三是书籍内容精辟具有学术资料性。国家文物法对古籍善本曾明文规定,凡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以前出品的文物和图书,均受国家法律保护,不得私自出口。于是收藏家们往往将这一时限之前的清代初期或更早期的精刻本和精抄本视为珍宝,因为最起码它的历史文物价值和学术资料价值是显而易见的,从而决定了其收藏和投资价值也是相当高的。古籍善本由于是纸质品,很容易受到损毁,这就导致了流传下来的古籍善本十分稀少,许多古书现已绝迹,留存下来的古籍善本中不乏孤品、珍品,有的存世量也不过是寥寥几部,因此,古籍善本的价值珍贵也就不难理解了。 一些新手藏书家,因为惧怕蠹虫蛀毁古籍,便时常使用一些化学杀虫剂喷洒书橱,结果蠹虫猖獗如故,而古籍却反遭其害,黄斑遍布书身。惨痛之余,古籍藏家们也悟出一点,传统古籍的纸张极为“娇贵”,受不得任何化学品的侵害,而化学杀虫剂的腐蚀只会造成“爱而毁之”的结果。传统的正确防虫方法应为:在书橱中放置麝香、芸香或花椒(也可采用质量上乘的印度奇南香),以香气驱杀蠹虫,效果极佳。(

下面这段文字讲的比较清楚了,另外还有个网址-06/18/content_htm这里面有详细论述善本,珍本,孤本三者的概念和区别。善本,简单讲就是好的书本。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印刷术产生前,书籍大都是写本。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唐以后,雕版印刷术出现,书籍开始出现“版本”的概念。不同版本书籍收录文献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各不相同,就有了足本和残本、精本和劣本 的差别;书籍版本出现早晚、珍稀程度不同,就有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复本的差别。善本的内涵也比原来更扩大了,以后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总结归纳,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 善本的“三性”指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善本的“九条”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等。善本的时代下限,现在一般确定在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

善本,简单讲就是好的书本。善本最初的概念是指经过严格校勘、无讹文脱字的书本。印刷术产生前,书籍大都是写本。把原稿或别本认真缮写下来,经过与原文校核无误,就成为善本。唐以后,雕版印刷术出现,书籍开始出现“版本”的概念。不同版本书籍收录文献多寡、校勘精劣程度各不相同,就有了足本和残本、精本和劣本 的差别;书籍版本出现早晚、珍稀程度不同,就有了古本和今本、孤本和复本的差别。善本的内涵也比原来更扩大了,以后许多学者对善本的概念不断总结归纳,最后形成了现在通用的善本“三性”、“九条”说。 善本的“三性”指书籍应具备较高的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善本的“九条”主要包括:元代及元代以前刻印抄写的图书;明代刻、抄写的图书;清代乾隆以前流传较少的刻本、抄本;太平天国及历代农民革命政权所刊印的图书;辛亥革命前,在学术研究上有独到见解,或有学派特点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前,反映某一时期、某一领域或某一事件资料方面的稿本以及流传很少的刻本、抄本;辛亥革命以前的名人学者批校、题跋或过录前人批校而有参考价值的印本、抄本;在印刷术上能反映古代印刷术发展的各种活字印本、套印本或有精校版画、插画的刻本;明代的印谱、清代的集古印谱、名家篆刻印谱的钤印本,有特色的亲笔题记等。善本的时代下限,现在一般确定在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保存方法:1 定期晒书 2 在书柜中放些麝香、木瓜和芸草,防虫蛀。

古籍善本是最短需要有一两百年或两三百年的具有记录的一定文学价值的,或者是实施资料的一些书本资料

版本名词解释文献学

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文献的基本要素是: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一定的载体;一定的方法和手段;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版本,最初指一种书籍经过多次传抄、刻印或以其他方式而形成的各种不同本子。随着时代的发展,版本也开始应用于影视、软件等事物上,形容对象相同但介绍方法等不同的两个事物。

名词解释文献

根据文献内容、性质和加工情况可将文献区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一次文献指以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为依据而创作的原始文献,如期刊论文、研究报告、专利说明书、会议论文等。二次文献是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后产生的一类方面,如书目、题录、简介、文摘等检索工具。三次文献是在一、二次文献的基础上,经过综合分析而编写出来的文献,人们常把这类文献称为“情报研究”的成果,如综述、专题述评、学科年度总结、进展报告、数据手册等。与此类似,也有把情报区分成一次情报、二次情报、三次情报的。一次文献(primary document):是指作者以本人的研究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不管创作时是否参考或引用了他人的著作,也不管该文献以何种物质形式出现,均属一次文献。大部分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和在科技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均属一次文献。二次文献(secondary document):是指文献工作者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提炼和压缩之后所得到的产物,是为了便于管理和利用一次文献而编辑、出版和累积起来的工具性文献。检索工具书和网上检索引擎是典型的二次文献。三次文献(tertiary document):是指对有关的一次文献和二次文献进行广泛深入的分析研究综合概括而成的产物。如大百科全书、辞典等。也有研究者在以上分类基础上再加上零次文献,它是指未经过任何加工的原始文献,如实验记录、手稿、原始录音、原始录像、谈话记录等。零次文献在原始文献的保存、原始数据的核对、原始构思的核定(权利人)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次文献 (primary document):是指作者以本人的研究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或撰写的文献,不管创作时是否参考或引用了他人的著作,也不管该文献以何种物质形式出现,均属一次文献。大部分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和在科技会议上发表的论文均属一次文献。 二次文献 (secondary document):是指文献工作者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提炼和压缩之后所得到的产物,是为了便于管理和利用一次文献而编辑、出版和累积起来的工具性文献。检索工具书和网上检索引擎是典型的二次文献。 参考文献(references)又称引文(Cited Paper):为撰写或编辑论著而引用的有关图书资料。

文献 [ wén xiàn ] 生词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wén xiàn ]有历史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革命~。物理学~。参考~。有重大政治意义的文件。

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科学实验、生产实践的成果而撰写的文献,一般指期刊论文、科技报告、会议论文、学位论文、专利等二次文献也称检索工具,是指对一次信息加工、整理后形成的各种检索工具,如目录、题录、文摘等,它不对一次信息提供评论,仅仅提供一次文献的检索线索三次文献是指在利用大量一次文献的基础上,对其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和述评而撰写出来的文献分为综述研究类和参考工具类两种类型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之间的关系:从一次文献到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就是一个由博到约、由分散到集中、由无组织到系统化的过程,也是科技文献资源的层次结构由无序走向有序、由一种有序结构演变为另一种完善的有序结构的过程

  • 索引序列
  • 底本名词解释文献
  • 文献学底本名词解释
  • 文献学善本名词解释
  • 版本名词解释文献学
  • 名词解释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