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民国时期杂志社社长

民国时期杂志社社长

发布时间:

民国时期杂志社社长

《时代杂志》社会成马村,哪里年生人多大年龄,你可以搜一搜这个杂志的社会长网传这个人就知道了。

“报界之奇才”黄远生黄远生(1885-1915)原名黄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江西九江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 这个人的死是一个谜。他的生,则是一段被湮没的传奇。 他20岁进京赶考,在清王朝最后一次会试中高中进士。他不按朝廷惯例接受官职,却赴日留学,后来投身报界。他在美国旧金山被暗杀,枪手却一直不知是反动的袁世凯所派,还是革命的国民党人。 历史的记叙往往忽略他末代进士的身份,而凸显出一位开山记者———“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专职记者,因为此前的中国报人多为政论家,自他始方以新闻采访和写作著名于世,其“远生通讯”被视为民初中国新闻界的一大招牌。 他年少风光,时人赞为“同是记者最翩翩,脱手新闻万口传”,更誉之为“报界之奇才”。“救亡图存”邵飘萍邵飘萍(1886~1926),又名镜清、振青、新成,学名锡康,笔名阿平、素昧平生等。紫溪人,后随父母迁居金华。14岁进秀才,21岁就读浙江省立高等学堂,接受维新共和思想。民国元年(1912),与杭辛斋在杭州合办《汉民日报》,任主编,被推为省报界公会干事长。民国2年8月,以“二次革命”嫌疑罪被捕,《汉民日报》遭封。翌年营救出狱,东渡日本,入法政学校组织东京通讯社。民国5年春回国,主持《时事新报》笔政。继应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员,并在京创办新闻编译社。民国7年10月,独资创办《京报》,受聘为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导师。民国8年,到北大“五三晚会”发表演说,疾呼“救亡图存,奋起抗争”!因遭通缉,《京报》被查封。再次流亡日本,被聘为《朝日新闻》社特约记者。在日期间,著书向国人介绍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系统考察和研究日本新闻事业。民国9年回国复办《京报》,任社长。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北方新闻界中最早和党组织发生联系,为“亢慕义斋”校订马列译著。民国11年,免费发行《纪念马克思特刊》、《列宁特刊》,利用特殊职业条件,常将情报提供给党组织。在办报之余,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应聘为北京平民大学和政法大学教授及务本女子大学校长。民国14年春,经李大钊、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卅”运动中,多次发表署名评论,又联合同仁拒登英日广告,发起募捐,救恤难胞。“三·一八”惨案后,直书奉军暴行,《京报》成了讨伐段祺瑞的舆论阵地。民国15年4月20日,遭张翰举出卖而被捕。26日,被张作霖杀害于北京天桥。1949年4月毛泽东主席亲自批文追认其为革命烈士。著有《新闻学总论》、《实际应用新闻学》等。“博爱”林白水林白水(1874-1926年),原名林万里,字少泉,号宣樊、退室学者、白话道人,闽县(今闽侯)青圃村人。幼承家学,又拜名士高啸桐为师。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应林启之邀,赴杭参与创办求是书院、养正书塾、东城讲舍、蚕学馆4所新式学堂,任求是书院总教习。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宣扬新政,提倡社会变革,宣传禁烟,倡导破除迷信及妇女缠足等恶习。受其影响,杭州成立全国第一个“女子放足会”。光绪二十年(1902年)一月,返福州,与表兄弟黄翼云、黄展云等创办全省第一所新学——福州蒙学堂,在校秘密组织“励志社”。后到上海与蔡元培、章炳麟等创立“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社”和“爱国学社”,出版《学生世界》杂志。翌年,赴日本留学,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拒俄排满活动,加入“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夏返沪,与蔡元培等创办《俄事警闻》。十二月,自办《中国白话报》,公开鼓吹以暴力推翻帝制。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任《警钟日报》主编,宣扬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孙中山曾书“博爱”二字相赠。后加入光复会。辛亥(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万里回闽,任福建都督府政务院法制局局长和共和党福建支部长。民国2年(1913年),当选国会众议院议员,被聘为总统府秘书兼直隶省督军署秘书长。次年,袁世凯解散国会,万里回到福建。民国4年,再度入京,附和袁世凯称帝,被袁委为参政院参政。帝制取消后,万里重操新闻旧业,创办《公言报》,任主笔。民国8年初,在上海创办《平和日刊》。民国10年春,在北京创办《新社会报》,自任社长,以白水为笔名,发表政论文章,揭露军阀政客的黑幕丑闻。翌年,被查封,万里入狱3个月。出狱后,《新社会报》改为《社会日报》出刊。民国12年10月,因刊登揭露曹锟贿选总统的文章,报馆遭封闭,他再次入狱。出狱后,于民国15年8月5日在该报登载《官僚之运气》一文,揭露潘复与张宗昌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的丑闻。当晚遭军阀张宗昌逮捕,翌晨被杀害于天桥。北伐成功后,由林森等资助扶柩回乡安葬。有《林白水先生遗集》传世。1986年,国家民政部追认为烈士。其女旅美华人、美国国防大学教授林慰君捐资在故乡建立纪念堂、纪念碑。

胡朴安的祖上世代为儒,祖父复初公著有《养拙斋诗存》,父亲胡爱亭著有《守拙斋诗存》及《文存》、《笔耕录》。朴安兄弟三人,兄伯春,庠生,著有《伯子书稿》。弟寄尘(怀琛)早年加入南社,一生诗文著述甚富。胡朴安的家乡安徽泾县东乡丹溪,是万山丛中一平地,南有香涧水,东有横亘百里的黄兑山。由于山多地少,村中人多外出经商。胡朴安的父亲爱亭公在清同治年间曾在上海大东门经营丝线业,后弃商为儒,在南昌处馆授徒。由于家中人口多,而家境贫寒,胡朴安先生每日必须从事种菜、舂米、担水、砍柴等繁重体力劳动,以减轻父母之生活重担。胡朴安青年时孜孜好学,劳动之余,努力读书,涉猎广博。他曾说:“我于经仅读《诗经》、《书经》、《左传》三种;于史仅读《史记》一种;于子仅读《荀子》、《庄子》二种;于文喜读韩退之、欧阳修;于诗喜读李太白、白居易;于算学喜读李善兰、华衡芳之书。又喜读徐光启之《农政全书》;戚继光之《纪效新书》。有时也喜读段玉裁之《说文解字注》,朱子之《近思录》”。(摘自《六十年前的我》) 胡朴安七次应试,六次被黜,最后一次院试,首场例考杂学,胡朴安报考算术,入场得题“算论”一篇,因恨主试人之昏,敷衍成章,交卷出场。正场考试“经义策论”,又草草成篇,纳卷出场,竟然获取。1904年离乡去当涂黄池镇,在同乡翟晏如家为家塾教师,常往芜湖购报刊新书,如《民约论》、《自由原理》、《天演论》,以及鼓吹革命文章,读后颇受启迪,思想得到进步,自誓不再应试,并与翟晏如共商“领垦”计划,以此为名,以垦为备,积粮招兵,蓄积力量,响应革命。1905年,日俄战争将近结束,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胡朴安闻悉“气为之壮”。适逢芜湖万春圩放垦,胡朴安便与人筹集资金招集农民前去垦荒。胡朴安主持垦事,翟晏如负责筹款。胡朴安亲往上海购回耕田机2 台,自学拆卸安装方法,亲手扶犁耕作。二年之中,无论盛夏酷暑或寒冬腊月,与垦荒的农民同吃睡在一起,赤足上田埂,正是“扶犁随老农,耕土问深浅”,一切艰难困苦的事他都亲自去做,他后来在回忆诗中写到的“素志怀农桑,少年竟实现”这二句,就是他年轻时,以清初顾炎武平生开垦利国利民为榜样,脚踏实地刻苦磨砺自己的最好写照。后由于洪水泛滥,虽垦田万亩,终未成功。躬耕之余,研读政治法律、革命书籍及唐宋诗文,于芜湖结识安徽公学陈独秀、李光、刘师培、汪孟邹、江丹候、洪泽丞等进步知识分子,过从甚密。1906年,他来到上海,原想参加反清活动,因“无以立足”,便至同乡朱姓裕源纱厂任会计。因胞弟寄尘之关系得识朱少屏,遂加入国学保存会。国学保存会的会员当时仅25人,其中有章太炎、诸贞壮、邓秋梅、马叙伦、刘申叔、高天梅、朱少屏、陈佩忍、柳亚子等人。并在国学保存会掌管藏书,每隔一日去国学保存会藏书楼看书,并加入国学会。由此胡朴安便进入《国粹学报》担任编辑工作。《国粹学报》在当时是一份宣传反清思想的杂志。《国粹学报》当时所编之书,皆是宣扬民族精神的宋明遗民之著作。如《伯牙琴》、《心史》、《留都见闻录》、《甲申传信录》、《张苍水集》等。胡朴安在《国粹学报》时,也曾编辑过《吾炙集小传》一种,并为之撰写跋文。1909年,南社在苏州虎丘成立。第二年,胡氏昆仲相继人社,南社是由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发起组织的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有一千多社员,在当时以充满激情的诗文,鼓吹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与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发出的以反清为宗旨的言论相呼应。胡朴安还与诗人柳亚子、弘一法师等创办“文美会”。不久胡朴安又参加了孙中山创办的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辛亥革命,但他主要是通过办报纸写社论,着力点在革命舆论的宣传方面。胡朴安《国粹学报》编辑,同时为《民立报》(于右任创办)主要撰稿人。辛亥革命前,受聘《太平洋报》专撰社论,同时为《中华民报》撰写社论并兼评议员。后去《民国新闻》、《民权报》主持笔政,在上海新闻界颇有影响。胡朴安进入《民立报》,常搜集明遗民之事迹与言论作为文章内容,写成笔记小品,见诸报端。其中最著者为他所编的《发史》一书,揭露清军入关后,强迫汉人按满人风俗剃发蓄辫,遭到汉人的反抗,凡清初不肯剃发而被杀,或剃度为僧者,悉为编人。又编《汉人不服满人表》一种,二者皆收入胡寄尘所编之《清代野史》一书中。他还创作小说《沌泽国》,描写清政府之腐败。当时同在《民立报》的有:宋教仁、景耀月、王印川、范鸿仙、谈善吾、钱病鹤等人。胡朴安与宋教仁,早在国学保存会藏书楼同时看书时便熟识了,宋教仁有一次对胡朴安说:“中国的学问极好,惜散见各书中,未加整理耳,吾子多读中国之书,盍为此盛业乎?”此言对胡后来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之研究的启发很大。1912年,胡朴安进叶楚伦任总编辑的《太平洋报》。当时在《太平洋报》的编辑与记者,大多是南社社友,所写的文章慷慨激昂极有生气,很能打动读者。与胡朴安同写社论的还有余天遂、姚鹓雏,而朱少屏则任该报经理,柳亚子与胡寄尘编文艺,李叔同编图画。之后,胡朴安又在邓孟硕任总编辑的《中华民报》任评论员,并先后在《民权报》、《民国日报》、《民国新闻》、《天铎报》、《新闻报》等报纸任过职。无论在宋教仁被刺、二次革命、以及袁世凯复辟称帝时期,胡朴安通过办报写文章,揭露袁世凯对历史之倒退,捍卫孙中山所创建的“民国”与“共和”。胡朴安因为与报界有着广泛的联系,因而与南社社友交往机会增多,据他本人回忆,“南社的社友一千多人,熟悉的约占十分之四。”其中如弘一法师李叔同,在《太平洋报》共事时,朝夕与共,情谊日笃,后李叔同出家并寄居杭州玉泉,胡朴安每到杭州,必前去看望他,深敬这位高僧持律之精严,道行之高尚,音乐、书画艺术之精湛。他曾写了《灵隐寺寻弘一和尚》一诗,其中有这样几句:“弘一精佛理,禅房欣良规。谁知菩提身,本是文章伯。静中忽然悟,逃世入幽僻。为我说禅宗,天花落几席。坐久松风寒,楼外山沈碧。”1912年秋,他应黄兴之邀请,到位于吴淞的中国公学教文字学课,并在专为纪念秋瑾烈士而办的竞雄女学任教,同时在该校任教的还有陈佩忍、叶楚伧、陈匪石、黄宾虹等。1913年,宋教仁被袁世凯派来的凶手枪杀于沪宁车站,胡朴安其时正在《中华民报》任记者兼编辑,目睹这一震惊中外历史事件的前后经过,并以记者的身份多次实地采访,他以“朴庵”笔名在《中华民报》上发表数十篇文章,有力地揭露了袁世凯妄图实行独裁的险恶用心与卑劣会俩。后袁世凯筹帝制愈力,朴安先生曾作《咏史》诗五首讽刺揭露袁的丑行,其一曰:“师旷鼓鸣琴,骤雨声震屋。白云西北来,大风吹折木。天地何苍黄,吉凶不可卜。古乐有神灵,未许俗人渎 。平公亦何愚,无德妄奏曲。一曲奏未终,四野人民哭。”1914年胡朴安去福建任巡阅使署秘书,主办教育,不久告假返回中国公学继续任教。1916年他去北京交通部任秘书职。1919年他与汪子实上海发起组织南社之分支“鸥社”,每月雅集二次,加入的均是南社社友,如王蓴农、胡寄尘、傅屯艮、潘兰史、徐仲可、陶小柳、汪兰皋、王大觉、孙小舫等。朴安曾为鸥社赋诗道:“蜩螳莫问今何世,大雅沉沦尚有诗。寂莫荒江成小集,苍茫尘海几相知。水云无际鸥飘泊,杯酒能生光陆离。千古兴亡空雪涕,年来赢得鬓如丝。” 1922年,胡朴安曾应孙中山之请,准备去广州,后因陈烱明叛乱而告吹。1926年他出任《民国日报》社社长。1930年又应叶楚伦之邀,出任江苏省民政厅长之职。由于他自认缺乏才能,供职二年便自呈辞职书,辞去职务返回上海,继续任教于大夏、复旦、东吴、暨南、上海、持志等大学,重理笔墨生涯,还其书生本色。1937年抗战爆发后,胡朴安受命任上海《正论社》社长之职。上海沦陷后,环境日益恶劣。他杜门著述,严正不阿。1940年4月,他患脑溢血半身不遂病废家居,撰《病废闭门记》,刊诸《大众杂志》,又撰回忆录《六十年以前的我》,对于自己数十年来所走过的学术研究道路与学术思想多有谈及。例如,他谈到年轻时,常以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颜习斋四人学说作为自己读书做人的标准。后又受戴东原、段玉裁、王念孙父子等清代朴学大师学术思想的影响,逐步走上东汉朴学一路。日后他在整理旧学术方面,则从戴东原、段玉裁、王氏父子治学方法入手,以文字、训诂、音韵为考据的工具,在治经治史方面作出许多的贡献。但他亟不满足于做个考据家,他对于清代的“朴学”,也有独立的见解。他认为清代朴学已到了绝潢断港无路可走的地步,必须要开辟新的学术境界。为此,他作了大量控索。在接触了达尔文、赫胥黎、康德、黑格尔、叔本华、柏格森、罗素等许多近代西方进步的哲人思想著作后,他决心在经史研究方面不落汉人与清人之窠臼,而应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他曾经考虑编撰一部中国文化史,取材于甲骨文、金文、大篆等历代文字;取材于《尔雅》、《说文》以下每个时代的各种辞书、字书以及辞海等,由文字考见上古时代的事物、言语、习俗之变化,以求得各时代文化递嬗之历史轨迹,由此而成为一部可信之中国文化史。胡朴安从年轻时便爱好积书,每去旧书铺大有车载而归之概。有一次,就用大洋一百二三十元买进二千多本文字学书籍。对于古籍图书,他曾说:“我谓一切古书,皆是材料,当立足于现代学术之观点,取古书之材料,辨其真伪而组织之,以成一有系统之学术。”他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著成《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二书之后,四十年代初在脑中风病废家居的数年中,又撰成《周易古史观》、《庄子章以浅说》、《中庸新解》、《通书新解》等专著,特别是像《从文字学上考见古代人之声韵与言语》、《从文字学上考见古代妇女》、《从文字学上考见古代辨色的本能与染色技术》、《从诗经上考见古代之家庭》等文章。尤能见其通过汉字形体声韵之分析,以考证古代科学技术、社会家庭组织、人的动作、心理、本能发展状况之学术特色。抗战胜利后,《民国日报》在沪复刊,他受任馆长,并继任上海通志馆馆长之职,后任通志馆改组的文献委员会主任,至逝世为止。

民国时期的杂志社社长

胡朴安的祖上世代为儒,祖父复初公著有《养拙斋诗存》,父亲胡爱亭著有《守拙斋诗存》及《文存》、《笔耕录》。朴安兄弟三人,兄伯春,庠生,著有《伯子书稿》。弟寄尘(怀琛)早年加入南社,一生诗文著述甚富。胡朴安的家乡安徽泾县东乡丹溪,是万山丛中一平地,南有香涧水,东有横亘百里的黄兑山。由于山多地少,村中人多外出经商。胡朴安的父亲爱亭公在清同治年间曾在上海大东门经营丝线业,后弃商为儒,在南昌处馆授徒。由于家中人口多,而家境贫寒,胡朴安先生每日必须从事种菜、舂米、担水、砍柴等繁重体力劳动,以减轻父母之生活重担。胡朴安青年时孜孜好学,劳动之余,努力读书,涉猎广博。他曾说:“我于经仅读《诗经》、《书经》、《左传》三种;于史仅读《史记》一种;于子仅读《荀子》、《庄子》二种;于文喜读韩退之、欧阳修;于诗喜读李太白、白居易;于算学喜读李善兰、华衡芳之书。又喜读徐光启之《农政全书》;戚继光之《纪效新书》。有时也喜读段玉裁之《说文解字注》,朱子之《近思录》”。(摘自《六十年前的我》) 胡朴安七次应试,六次被黜,最后一次院试,首场例考杂学,胡朴安报考算术,入场得题“算论”一篇,因恨主试人之昏,敷衍成章,交卷出场。正场考试“经义策论”,又草草成篇,纳卷出场,竟然获取。1904年离乡去当涂黄池镇,在同乡翟晏如家为家塾教师,常往芜湖购报刊新书,如《民约论》、《自由原理》、《天演论》,以及鼓吹革命文章,读后颇受启迪,思想得到进步,自誓不再应试,并与翟晏如共商“领垦”计划,以此为名,以垦为备,积粮招兵,蓄积力量,响应革命。1905年,日俄战争将近结束,中国同盟会在日本成立,胡朴安闻悉“气为之壮”。适逢芜湖万春圩放垦,胡朴安便与人筹集资金招集农民前去垦荒。胡朴安主持垦事,翟晏如负责筹款。胡朴安亲往上海购回耕田机2 台,自学拆卸安装方法,亲手扶犁耕作。二年之中,无论盛夏酷暑或寒冬腊月,与垦荒的农民同吃睡在一起,赤足上田埂,正是“扶犁随老农,耕土问深浅”,一切艰难困苦的事他都亲自去做,他后来在回忆诗中写到的“素志怀农桑,少年竟实现”这二句,就是他年轻时,以清初顾炎武平生开垦利国利民为榜样,脚踏实地刻苦磨砺自己的最好写照。后由于洪水泛滥,虽垦田万亩,终未成功。躬耕之余,研读政治法律、革命书籍及唐宋诗文,于芜湖结识安徽公学陈独秀、李光、刘师培、汪孟邹、江丹候、洪泽丞等进步知识分子,过从甚密。1906年,他来到上海,原想参加反清活动,因“无以立足”,便至同乡朱姓裕源纱厂任会计。因胞弟寄尘之关系得识朱少屏,遂加入国学保存会。国学保存会的会员当时仅25人,其中有章太炎、诸贞壮、邓秋梅、马叙伦、刘申叔、高天梅、朱少屏、陈佩忍、柳亚子等人。并在国学保存会掌管藏书,每隔一日去国学保存会藏书楼看书,并加入国学会。由此胡朴安便进入《国粹学报》担任编辑工作。《国粹学报》在当时是一份宣传反清思想的杂志。《国粹学报》当时所编之书,皆是宣扬民族精神的宋明遗民之著作。如《伯牙琴》、《心史》、《留都见闻录》、《甲申传信录》、《张苍水集》等。胡朴安在《国粹学报》时,也曾编辑过《吾炙集小传》一种,并为之撰写跋文。1909年,南社在苏州虎丘成立。第二年,胡氏昆仲相继人社,南社是由陈去病、高天梅、柳亚子发起组织的中国近现代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有一千多社员,在当时以充满激情的诗文,鼓吹推翻腐朽的满清王朝,与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所发出的以反清为宗旨的言论相呼应。胡朴安还与诗人柳亚子、弘一法师等创办“文美会”。不久胡朴安又参加了孙中山创办的中国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辛亥革命,但他主要是通过办报纸写社论,着力点在革命舆论的宣传方面。胡朴安《国粹学报》编辑,同时为《民立报》(于右任创办)主要撰稿人。辛亥革命前,受聘《太平洋报》专撰社论,同时为《中华民报》撰写社论并兼评议员。后去《民国新闻》、《民权报》主持笔政,在上海新闻界颇有影响。胡朴安进入《民立报》,常搜集明遗民之事迹与言论作为文章内容,写成笔记小品,见诸报端。其中最著者为他所编的《发史》一书,揭露清军入关后,强迫汉人按满人风俗剃发蓄辫,遭到汉人的反抗,凡清初不肯剃发而被杀,或剃度为僧者,悉为编人。又编《汉人不服满人表》一种,二者皆收入胡寄尘所编之《清代野史》一书中。他还创作小说《沌泽国》,描写清政府之腐败。当时同在《民立报》的有:宋教仁、景耀月、王印川、范鸿仙、谈善吾、钱病鹤等人。胡朴安与宋教仁,早在国学保存会藏书楼同时看书时便熟识了,宋教仁有一次对胡朴安说:“中国的学问极好,惜散见各书中,未加整理耳,吾子多读中国之书,盍为此盛业乎?”此言对胡后来从事中国传统文化之研究的启发很大。1912年,胡朴安进叶楚伦任总编辑的《太平洋报》。当时在《太平洋报》的编辑与记者,大多是南社社友,所写的文章慷慨激昂极有生气,很能打动读者。与胡朴安同写社论的还有余天遂、姚鹓雏,而朱少屏则任该报经理,柳亚子与胡寄尘编文艺,李叔同编图画。之后,胡朴安又在邓孟硕任总编辑的《中华民报》任评论员,并先后在《民权报》、《民国日报》、《民国新闻》、《天铎报》、《新闻报》等报纸任过职。无论在宋教仁被刺、二次革命、以及袁世凯复辟称帝时期,胡朴安通过办报写文章,揭露袁世凯对历史之倒退,捍卫孙中山所创建的“民国”与“共和”。胡朴安因为与报界有着广泛的联系,因而与南社社友交往机会增多,据他本人回忆,“南社的社友一千多人,熟悉的约占十分之四。”其中如弘一法师李叔同,在《太平洋报》共事时,朝夕与共,情谊日笃,后李叔同出家并寄居杭州玉泉,胡朴安每到杭州,必前去看望他,深敬这位高僧持律之精严,道行之高尚,音乐、书画艺术之精湛。他曾写了《灵隐寺寻弘一和尚》一诗,其中有这样几句:“弘一精佛理,禅房欣良规。谁知菩提身,本是文章伯。静中忽然悟,逃世入幽僻。为我说禅宗,天花落几席。坐久松风寒,楼外山沈碧。”1912年秋,他应黄兴之邀请,到位于吴淞的中国公学教文字学课,并在专为纪念秋瑾烈士而办的竞雄女学任教,同时在该校任教的还有陈佩忍、叶楚伧、陈匪石、黄宾虹等。1913年,宋教仁被袁世凯派来的凶手枪杀于沪宁车站,胡朴安其时正在《中华民报》任记者兼编辑,目睹这一震惊中外历史事件的前后经过,并以记者的身份多次实地采访,他以“朴庵”笔名在《中华民报》上发表数十篇文章,有力地揭露了袁世凯妄图实行独裁的险恶用心与卑劣会俩。后袁世凯筹帝制愈力,朴安先生曾作《咏史》诗五首讽刺揭露袁的丑行,其一曰:“师旷鼓鸣琴,骤雨声震屋。白云西北来,大风吹折木。天地何苍黄,吉凶不可卜。古乐有神灵,未许俗人渎 。平公亦何愚,无德妄奏曲。一曲奏未终,四野人民哭。”1914年胡朴安去福建任巡阅使署秘书,主办教育,不久告假返回中国公学继续任教。1916年他去北京交通部任秘书职。1919年他与汪子实上海发起组织南社之分支“鸥社”,每月雅集二次,加入的均是南社社友,如王蓴农、胡寄尘、傅屯艮、潘兰史、徐仲可、陶小柳、汪兰皋、王大觉、孙小舫等。朴安曾为鸥社赋诗道:“蜩螳莫问今何世,大雅沉沦尚有诗。寂莫荒江成小集,苍茫尘海几相知。水云无际鸥飘泊,杯酒能生光陆离。千古兴亡空雪涕,年来赢得鬓如丝。” 1922年,胡朴安曾应孙中山之请,准备去广州,后因陈烱明叛乱而告吹。1926年他出任《民国日报》社社长。1930年又应叶楚伦之邀,出任江苏省民政厅长之职。由于他自认缺乏才能,供职二年便自呈辞职书,辞去职务返回上海,继续任教于大夏、复旦、东吴、暨南、上海、持志等大学,重理笔墨生涯,还其书生本色。1937年抗战爆发后,胡朴安受命任上海《正论社》社长之职。上海沦陷后,环境日益恶劣。他杜门著述,严正不阿。1940年4月,他患脑溢血半身不遂病废家居,撰《病废闭门记》,刊诸《大众杂志》,又撰回忆录《六十年以前的我》,对于自己数十年来所走过的学术研究道路与学术思想多有谈及。例如,他谈到年轻时,常以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颜习斋四人学说作为自己读书做人的标准。后又受戴东原、段玉裁、王念孙父子等清代朴学大师学术思想的影响,逐步走上东汉朴学一路。日后他在整理旧学术方面,则从戴东原、段玉裁、王氏父子治学方法入手,以文字、训诂、音韵为考据的工具,在治经治史方面作出许多的贡献。但他亟不满足于做个考据家,他对于清代的“朴学”,也有独立的见解。他认为清代朴学已到了绝潢断港无路可走的地步,必须要开辟新的学术境界。为此,他作了大量控索。在接触了达尔文、赫胥黎、康德、黑格尔、叔本华、柏格森、罗素等许多近代西方进步的哲人思想著作后,他决心在经史研究方面不落汉人与清人之窠臼,而应另辟蹊径,独树一帜。他曾经考虑编撰一部中国文化史,取材于甲骨文、金文、大篆等历代文字;取材于《尔雅》、《说文》以下每个时代的各种辞书、字书以及辞海等,由文字考见上古时代的事物、言语、习俗之变化,以求得各时代文化递嬗之历史轨迹,由此而成为一部可信之中国文化史。胡朴安从年轻时便爱好积书,每去旧书铺大有车载而归之概。有一次,就用大洋一百二三十元买进二千多本文字学书籍。对于古籍图书,他曾说:“我谓一切古书,皆是材料,当立足于现代学术之观点,取古书之材料,辨其真伪而组织之,以成一有系统之学术。”他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著成《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二书之后,四十年代初在脑中风病废家居的数年中,又撰成《周易古史观》、《庄子章以浅说》、《中庸新解》、《通书新解》等专著,特别是像《从文字学上考见古代人之声韵与言语》、《从文字学上考见古代妇女》、《从文字学上考见古代辨色的本能与染色技术》、《从诗经上考见古代之家庭》等文章。尤能见其通过汉字形体声韵之分析,以考证古代科学技术、社会家庭组织、人的动作、心理、本能发展状况之学术特色。抗战胜利后,《民国日报》在沪复刊,他受任馆长,并继任上海通志馆馆长之职,后任通志馆改组的文献委员会主任,至逝世为止。

关于民国时期的报纸: 诞生于抗日岁月的报纸:《进步日报》、《奋斗日报》、《救国日报》、《正义报》、《救亡情报》、《复兴日报》等等;  以“中”字开头的报纸:《中报》、《中央晚报》、《中国时报》、《中苏日报》、《中国画报》、《中国儿童新报》等等;  地域类报纸:《金坛日报》(国民党元老于佑任题写报头》、《澄清日报》(江阴地区,由社会名流叶楚?崽庑幢ㄍ罚ⅰ端毡比毡ā贰ⅰ侗逼狡缆邸贰ⅰ侗逼嚼习傩杖毡ā贰ⅰ渡虾H吮ā返鹊龋?  专业类报纸:《晶报》(商业信息类)、《品报》(登载小说连载等文艺作品)、《铁道时报》(孙中山先生长子孙科题写报头)、《常识》(文化名人胡适题写报头》、《小孩报》、《俗文学》、《戏剧报》、《电影报》、《演艺报》、《总统府公报》。另外,军事类报纸有:《军事日报》、《华北解放军报》、《军政报》等。  专用上海方言撰文的报纸《奋报》(小开版);以淡红色粉纸印刷的《幸福报》(颜色与报名及内容吻合)、《世界画报》(铜版纸印刷)。  上世纪三十年代少数报纸的报头已采用套红刊印,如《中报》、《民众日报》、《新民报》等。极少数还有彩色插页。有些报纸的文字除了汉字,还有英文、俄文、回文的,如《东方日报》,正版为汉字,背面则为英文;《实话报》(由苏军于抗日战争结束后设在我国辽东北岛的指挥部主办)报眉为俄文。  另有几份日本侵略者占领我东三省时发行的《满洲日日新闻》等报纸,文字为汉字、日文间有。  在上述的一些早期报纸中,排版艺术令人折服。发行于民国六年的《铎声》报,头版样式新颖大胆,给读者以过目不忘的强烈的视觉冲击感。  以上介绍的各类报纸,有政府办的,有机关团体办的,亦有私人营办的。  重点推介创建于我国清朝的《申报》。  《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4人集资1600两白银在上海创办。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别称“申”的原因,是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美查在上海创办地方报,由此取名“申报”。有史料记载,《申报》创办初期好多年,报纸日销售量仅为600份,然而影响却十分广远。著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录《报海旧闻》中有记载:“《申报》几乎就是报纸的代名词,人们包东西时常说‘拿张申报纸来包包’。”  《申报》从1872年创刊到1949年停刊,虽然几易其主,但总体上坚持的策略是“义利兼顾”。1881年,《申报》的发行(销售)范围已从城市拓展到乡镇,并从本埠扩展到外埠。在北京、天津、南京、苏州、扬州、宁波等地设分销处。到1888年,已经发展成为在中国影响最大、销量最大的新闻类报纸,成为中国官府、民间重要的日常读物。  据悉,《申报》的办报方针是,不只为士大夫所赏,亦为工农商贾所通晓。其文字风格讲究通俗性和可读性,社会新闻和论说常常站在平民的立场,而且注重刊登议论时政的论说文。到了1897年,《申报》日销售量达到万余份。  我国著名民主人士史量才1912年接办《申报》。史量才在新闻业务和管理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引进先进设备,注重广告业务开拓,到1915年后,《申报》刊登广告的版面大于新闻版面。1916年《申报》日售1万4千份,1917年日售2万份,1922年成为实力雄厚的大报。  在《申报》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还产生了一批著名的报人,如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等,都先后应聘担任《申报》的特别通信记者。  《申报》作为旧中国影响最深远、销售量最大、经营时间最长的商业(企业经营)新闻报纸,是大报中的精品。时至今日,《申报》仍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当代媒体借鉴。

黄夏年(1954— ),男,江苏省常熟市人。198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系,专业为宗教学,佛教学方向,导师为著名佛教学者杨曾文教授。黄教授先后担任《世界宗教文化》主编、《世界宗教研究》副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杂志社编审、杂志社社长。多年来,黄教授撰写有关佛教研究的文章与著作等多(篇)部,主编过多部学术著作,多次参与国内外佛教学术活动,在当今大陆和港、澳、台地区的学术界和佛教界中都有重要的影响力和号召力。著有《佛寺采风——中国佛寺漫谈》(台北:台湾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中外佛教人物论》(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5年)、《东来西去——中外古代佛教史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等;整理出版有《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补编》(86卷,北京:中国书店,2008年)、《稀见民国佛教文献汇编(报纸)》(13册),则为近现代佛教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的史料,促进了近现代佛教学术的研究。

“报界之奇才”黄远生黄远生(1885-1915)原名黄为基,字远庸,笔名远生,江西九江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 这个人的死是一个谜。他的生,则是一段被湮没的传奇。 他20岁进京赶考,在清王朝最后一次会试中高中进士。他不按朝廷惯例接受官职,却赴日留学,后来投身报界。他在美国旧金山被暗杀,枪手却一直不知是反动的袁世凯所派,还是革命的国民党人。 历史的记叙往往忽略他末代进士的身份,而凸显出一位开山记者———“中国第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记者”、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专职记者,因为此前的中国报人多为政论家,自他始方以新闻采访和写作著名于世,其“远生通讯”被视为民初中国新闻界的一大招牌。 他年少风光,时人赞为“同是记者最翩翩,脱手新闻万口传”,更誉之为“报界之奇才”。“救亡图存”邵飘萍邵飘萍(1886~1926),又名镜清、振青、新成,学名锡康,笔名阿平、素昧平生等。紫溪人,后随父母迁居金华。14岁进秀才,21岁就读浙江省立高等学堂,接受维新共和思想。民国元年(1912),与杭辛斋在杭州合办《汉民日报》,任主编,被推为省报界公会干事长。民国2年8月,以“二次革命”嫌疑罪被捕,《汉民日报》遭封。翌年营救出狱,东渡日本,入法政学校组织东京通讯社。民国5年春回国,主持《时事新报》笔政。继应聘为《申报》驻北京特派员,并在京创办新闻编译社。民国7年10月,独资创办《京报》,受聘为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导师。民国8年,到北大“五三晚会”发表演说,疾呼“救亡图存,奋起抗争”!因遭通缉,《京报》被查封。再次流亡日本,被聘为《朝日新闻》社特约记者。在日期间,著书向国人介绍十月革命,宣传马克思主义,并系统考察和研究日本新闻事业。民国9年回国复办《京报》,任社长。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北方新闻界中最早和党组织发生联系,为“亢慕义斋”校订马列译著。民国11年,免费发行《纪念马克思特刊》、《列宁特刊》,利用特殊职业条件,常将情报提供给党组织。在办报之余,致力于教育事业,曾应聘为北京平民大学和政法大学教授及务本女子大学校长。民国14年春,经李大钊、罗章龙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五卅”运动中,多次发表署名评论,又联合同仁拒登英日广告,发起募捐,救恤难胞。“三·一八”惨案后,直书奉军暴行,《京报》成了讨伐段祺瑞的舆论阵地。民国15年4月20日,遭张翰举出卖而被捕。26日,被张作霖杀害于北京天桥。1949年4月毛泽东主席亲自批文追认其为革命烈士。著有《新闻学总论》、《实际应用新闻学》等。“博爱”林白水林白水(1874-1926年),原名林万里,字少泉,号宣樊、退室学者、白话道人,闽县(今闽侯)青圃村人。幼承家学,又拜名士高啸桐为师。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应林启之邀,赴杭参与创办求是书院、养正书塾、东城讲舍、蚕学馆4所新式学堂,任求是书院总教习。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六月,任《杭州白话报》主笔,宣扬新政,提倡社会变革,宣传禁烟,倡导破除迷信及妇女缠足等恶习。受其影响,杭州成立全国第一个“女子放足会”。光绪二十年(1902年)一月,返福州,与表兄弟黄翼云、黄展云等创办全省第一所新学——福州蒙学堂,在校秘密组织“励志社”。后到上海与蔡元培、章炳麟等创立“中国教育会”、“爱国女学社”和“爱国学社”,出版《学生世界》杂志。翌年,赴日本留学,参加中国留学生的爱国拒俄排满活动,加入“军国民教育会”。同年夏返沪,与蔡元培等创办《俄事警闻》。十二月,自办《中国白话报》,公开鼓吹以暴力推翻帝制。光绪三十年(1904年),出任《警钟日报》主编,宣扬孙中山及其领导的革命。孙中山曾书“博爱”二字相赠。后加入光复会。辛亥(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万里回闽,任福建都督府政务院法制局局长和共和党福建支部长。民国2年(1913年),当选国会众议院议员,被聘为总统府秘书兼直隶省督军署秘书长。次年,袁世凯解散国会,万里回到福建。民国4年,再度入京,附和袁世凯称帝,被袁委为参政院参政。帝制取消后,万里重操新闻旧业,创办《公言报》,任主笔。民国8年初,在上海创办《平和日刊》。民国10年春,在北京创办《新社会报》,自任社长,以白水为笔名,发表政论文章,揭露军阀政客的黑幕丑闻。翌年,被查封,万里入狱3个月。出狱后,《新社会报》改为《社会日报》出刊。民国12年10月,因刊登揭露曹锟贿选总统的文章,报馆遭封闭,他再次入狱。出狱后,于民国15年8月5日在该报登载《官僚之运气》一文,揭露潘复与张宗昌相互勾结、狼狈为奸的丑闻。当晚遭军阀张宗昌逮捕,翌晨被杀害于天桥。北伐成功后,由林森等资助扶柩回乡安葬。有《林白水先生遗集》传世。1986年,国家民政部追认为烈士。其女旅美华人、美国国防大学教授林慰君捐资在故乡建立纪念堂、纪念碑。

民国时期杂志社社长级别

求是杂志社是中共中央直属事业单位,社长和总编辑都是正部长级

新华通讯社,简称新华社,是中国的国家通讯社,国家的法定新闻监管机构,同时也是世界性现代通讯社。1、新华社历史简介新华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创建的重要宣传舆论机构,从诞生起就在党中央的直接领导下开展工作,肩负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发挥喉舌、耳目、智库和信息总汇作用,为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大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华社的前身是由红色中华通讯社(简称红中社)于1931年11月7日在江西瑞金成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成立最早的新闻机构。抗日战争时期红中社在延安更名为新华通讯社。并且与1940年在延安创建了新华广播电台,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前身。1944年9月1日,新华社开办了对国外英语广播。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新华社在华北、晋绥、晋察冀、山东、华中各抗日民主根据地相继成立分社成为抗日民主根据地对外发布新闻的唯一渠道。解放战争期间,新华社担负着中共中央机关报、通讯社和广播电台的任务,成为党中央指导全国革命斗争的重要舆论工具。新中国成立后以后,新华社逐步统一和调整了全国各地的机构,成为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导向现在,随着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在不断加深。新华社加快了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步伐。中央要求把新华通讯社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强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使之同我们国家的地位和名望相适应。2、历任社长(负责人)王观澜    1931年11月 - 1932年8月     任红中社负责人    周以栗    1931年12月 - 1932年1月     任《红色中华》报主笔    梁柏台    1932年4月—                    任《红色中华》报代理主笔    杨尚昆    1932年8月 - 1932年底       任红中社负责人    李一氓    1932年底 - 1933年春         任红中社负责人沙可夫    1933年春 - 1933年夏         任红中社负责人任质斌    1933年夏 - 1934年夏         任红中社负责人瞿秋白    1934年2月 - 1935年2月      任红中社社长任质斌    1935年11月 - 1936年春       任红中社负责人向仲华    1936年春 - 1937年1月        任红中社负责人廖承志    1937年3月 - 1937年10月     任新华社负责人李初梨    1937年10月 - 1937年11月    任新华社负责人沙可夫    1937年11月 - 1938年4月     任新华社负责人向仲华    1939年初 - 1941年11月       任新华社负责人博古       1941年12月 - 1946年4月     任新华社社长余光生    1946年5月 - 1946年7月      任新华社代社长廖承志    1946年7月 - 1949年6月      任新华社社长胡乔木    1949年6月 - 1949年10月     任新华社社长陈克寒    1949年11月 - 1952年8月      任新华社社长吴冷西    1952年12月 - 1966年6月     任新华社社长熊复       1966年7月 - 1967年1月       任新华社社长胡 痴      1967年1月—                      任新华社代理社长王唯真    1967年9月 - 1967年12月     任新华社代理社长张纪之    1967年12月 - 1972年9月     任新华社军管小组组长朱穆之    1972年9月 - 1977年12月     任新华社社长曾涛       1977年12月 - 1982年4月     任新华社社长穆青       1982年4月 - 1992年12月    任新华社社长郭超人    1992年12月 - 2000年6月   任新华社社长田聪明    2000年6月 - 2008年3月    任新华社社长李从军    2008年3月 - 2014年12月   任新华社社长蔡名照    2014年12月 - 至今            任新华社社长    3、行政级别由于新华社工作始终是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因此其行政级别属于正部级的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新华通讯社

正部级。

求是杂志社,党中央直属事业单位,中共中央机关刊,党中央新闻机构,副部级。 社长就是副部级。

民国时期杂志社社长是谁

杨伯峻(1909~1992),原名杨德崇,湖南省长沙市人,著名语言学家。 193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历任中学教员、冯玉祥将军研究室成员、广东中山大学讲师、湖南《民主报》社社长、湖南省政治协商会议秘书处处长、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兰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华书局编辑、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译注方面。

诞生于抗日岁月的报纸:《进步日报》、《奋斗日报》、《救国日报》、《正义报》、《救亡情报》、《复兴日报》等等;以“中”字开头的报纸:《中报》、《中央晚报》、《中国时报》、《中苏日报》、《中国画报》、《中国儿童新报》等等;地域类报纸:《金坛日报》(国民党元老于佑任题写报头》、《澄清日报》(江阴地区,由社会名流叶楚伧题写报头)、《苏北日报》、《北平评论》、《北平老百姓日报》、《上海人报》等等;专业类报纸:《晶报》(商业信息类)、《品报》(登载小说连载等文艺作品)、《铁道时报》(孙中山先生长子孙科题写报头)、《常识》(文化名人胡适题写报头》、《小孩报》、《俗文学》、《戏剧报》、《电影报》、《演艺报》、《总统府公报》。另外,军事类报纸有:《军事日报》、《华北解放军报》、《军政报》等。专用上海方言撰文的报纸《奋报》(小开版);以淡红色粉纸印刷的《幸福报》(颜色与报名及内容吻合)、《世界画报》(铜版纸印刷)。上世纪三十年代少数报纸的报头已采用套红刊印,如《中报》、《民众日报》、《新民报》等。极少数还有彩色插页。有些报纸的文字除了汉字,还有英文、俄文、回文的,如《东方日报》,正版为汉字,背面则为英文;《实话报》(由苏军于抗日战争结束后设在我国辽东北岛的指挥部主办)报眉为俄文。另有几份日本侵略者占领我东三省时发行的《满洲日日新闻》等报纸,文字为汉字、日文间有。在上述的一些早期报纸中,排版艺术令人折服。发行于民国六年的《铎声》报,头版样式新颖大胆,给读者以过目不忘的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以上介绍的各类报纸,有政府办的,有机关团体办的,亦有私人营办的。  重点推介创建于我国清朝的《申报》。《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4人集资1600两白银在上海创办。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别称“申”的原因,是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美查在上海创办地方报,由此取名“申报”。有史料记载,《申报》创办初期好多年,报纸日销售量仅为600份,然而影响却十分广远。著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录《报海旧闻》中有记载:“《申报》几乎就是报纸的代名词,人们包东西时常说‘拿张申报纸来包包’。”《申报》从1872年创刊到1949年停刊,虽然几易其主,但总体上坚持的策略是“义利兼顾”。1881年,《申报》的发行(销售)范围已从城市拓展到乡镇,并从本埠扩展到外埠。在北京、天津、南京、苏州、扬州、宁波等地设分销处。到1888年,已经发展成为在中国影响最大、销量最大的新闻类报纸,成为中国官府、民间重要的日常读物。据悉,《申报》的办报方针是,不只为士大夫所赏,亦为工农商贾所通晓。其文字风格讲究通俗性和可读性,社会新闻和论说常常站在平民的立场,而且注重刊登议论时政的论说文。到了1897年,《申报》日销售量达到万余份。我国著名民主人士史量才1912年接办《申报》。史量才在新闻业务和管理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引进先进设备,注重广告业务开拓,到1915年后,《申报》刊登广告的版面大于新闻版面。1916年《申报》日售1万4千份,1917年日售2万份,1922年成为实力雄厚的大报。在《申报》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还产生了一批著名的报人,如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等,都先后应聘担任《申报》的特别通信记者。《申报》作为旧中国影响最深远、销售量最大、经营时间最长的商业(企业经营)新闻报纸,是大报中的精品。时至今日,《申报》仍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当代媒体借鉴

民国四大报纸:《申报》(1872-1949)《大公报》(1902-1949)《民国日报》(上海)(1916-1947)《中央日报》(1928-1949)

应该是宋子文

民国时期杂志社社长叫什么

储安平储安平 江苏宜兴人,出身于宜兴望族。中国学者、知识分子。民国时期著名评论家,《观察》社长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出任新华书店经理、光明日报社总编、九三学社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7年因在《光明日报》发表《向毛主席、周总理提些意见》(著名的“党天下”发言),招致当局不满,反右运动开始后储安平迅速被作为典型打倒,其家人和诸多相关人士均受牵连。文革中遭受残酷迫害,生死不明。1978年后,五十五万右派做了改正,但储安平依然是不予改正的中央级“五大右派”之一。 1946年春,储安平离开《客观》杂志社,9月1日创办《观察》半月刊,任社长和主编,并使得《观察》成为国共内战时期著名的自由刊物。同时兼任复旦大学教授,讲授《比较宪法》、《各国政府与政治》等课程。1948年12月25日《观察》被国民党查封,储安平曾批判国民党“七十天是一场小烂污,二十年是一场大烂污,烂污烂污,二十年来拆足了烂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观察》复刊,储继续担任主编至1950年终刊。文章多以游记杂感为主,鲜见时评。1950年《观察》终刊后,任新华书店副总经理,1952年改任中央出版总署发行局副局长。1954年任九三学社中央委员兼宣传部副部长,并任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诞生于抗日岁月的报纸:《进步日报》、《奋斗日报》、《救国日报》、《正义报》、《救亡情报》、《复兴日报》等等;以“中”字开头的报纸:《中报》、《中央晚报》、《中国时报》、《中苏日报》、《中国画报》、《中国儿童新报》等等;地域类报纸:《金坛日报》(国民党元老于佑任题写报头》、《澄清日报》(江阴地区,由社会名流叶楚伧题写报头)、《苏北日报》、《北平评论》、《北平老百姓日报》、《上海人报》等等;专业类报纸:《晶报》(商业信息类)、《品报》(登载小说连载等文艺作品)、《铁道时报》(孙中山先生长子孙科题写报头)、《常识》(文化名人胡适题写报头》、《小孩报》、《俗文学》、《戏剧报》、《电影报》、《演艺报》、《总统府公报》。另外,军事类报纸有:《军事日报》、《华北解放军报》、《军政报》等。专用上海方言撰文的报纸《奋报》(小开版);以淡红色粉纸印刷的《幸福报》(颜色与报名及内容吻合)、《世界画报》(铜版纸印刷)。上世纪三十年代少数报纸的报头已采用套红刊印,如《中报》、《民众日报》、《新民报》等。极少数还有彩色插页。有些报纸的文字除了汉字,还有英文、俄文、回文的,如《东方日报》,正版为汉字,背面则为英文;《实话报》(由苏军于抗日战争结束后设在我国辽东北岛的指挥部主办)报眉为俄文。另有几份日本侵略者占领我东三省时发行的《满洲日日新闻》等报纸,文字为汉字、日文间有。在上述的一些早期报纸中,排版艺术令人折服。发行于民国六年的《铎声》报,头版样式新颖大胆,给读者以过目不忘的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以上介绍的各类报纸,有政府办的,有机关团体办的,亦有私人营办的。  重点推介创建于我国清朝的《申报》。《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4人集资1600两白银在上海创办。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别称“申”的原因,是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美查在上海创办地方报,由此取名“申报”。有史料记载,《申报》创办初期好多年,报纸日销售量仅为600份,然而影响却十分广远。著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录《报海旧闻》中有记载:“《申报》几乎就是报纸的代名词,人们包东西时常说‘拿张申报纸来包包’。”《申报》从1872年创刊到1949年停刊,虽然几易其主,但总体上坚持的策略是“义利兼顾”。1881年,《申报》的发行(销售)范围已从城市拓展到乡镇,并从本埠扩展到外埠。在北京、天津、南京、苏州、扬州、宁波等地设分销处。到1888年,已经发展成为在中国影响最大、销量最大的新闻类报纸,成为中国官府、民间重要的日常读物。据悉,《申报》的办报方针是,不只为士大夫所赏,亦为工农商贾所通晓。其文字风格讲究通俗性和可读性,社会新闻和论说常常站在平民的立场,而且注重刊登议论时政的论说文。到了1897年,《申报》日销售量达到万余份。我国著名民主人士史量才1912年接办《申报》。史量才在新闻业务和管理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引进先进设备,注重广告业务开拓,到1915年后,《申报》刊登广告的版面大于新闻版面。1916年《申报》日售1万4千份,1917年日售2万份,1922年成为实力雄厚的大报。在《申报》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还产生了一批著名的报人,如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等,都先后应聘担任《申报》的特别通信记者。《申报》作为旧中国影响最深远、销售量最大、经营时间最长的商业(企业经营)新闻报纸,是大报中的精品。时至今日,《申报》仍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当代媒体借鉴

民国7年(1918年),黄觉民考入福州青年会中学,因成绩优异,高中毕业后即留校任教。民国9年,他被推荐到上海青年会专科学校进修两年,回闽后继续任教。任教期间,他与几位同学、同事在福州郊区募款筹创一所专教渔民子弟的义务学校,自任校长。为了鼓励贫苦渔民青少年求学,他破例规定星期日照常上课,不放暑假,改放农忙假,可以不穿鞋袜、赤脚入课堂上课,凡买不起教科书的学生可免费入学。黄觉民原是基督教徒。在上海进修期间,他受“科学救国”的思潮影响,回闽后,放弃宗教信仰,毅然辞去该校教职,应聘任厦门市云梯中学校长。这所中学是著名的华侨实业家林珠光创办的,该校经费充足,化学、物理实验设备齐全,只因前任校长不善于办学,学校名声不振。黄觉民就任校长之后,不到三年时间就改变学校面貌,成绩卓著,极受董事长林珠光赏识。董事会资助他前往菲律宾大学留学四年,获得教育学士及硕士学位。由于他学习成绩优良,经申请得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奖学金,遂于民国20年离菲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心理学。民国22年夏,获教育心理学专家证书。民国22年(1933年)秋,黄觉民学成回国,任上海大夏大学教育心理学系教授兼系主任,2年后担任上海商务印书馆《教育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随同商务印书馆迁往香港。民国30年(1941年),商务印书馆《东方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郑允恭叛国投敌,充当伪亚洲文协主席。郑唆使日本文职官员诱逼黄觉民出任伪东亚文协教育处处长。黄觉民拒绝接受,遂化装成商人,连夜逃往澳门,而后辗转到重庆,继任《教育杂志》主编。民国32年(1943年),因经费拮据,《教育杂志》停刊,他改任成都商务印书馆经理兼编审员。在成都期间,先后兼任华西大学、金陵大学,四川大学教授。抗日战争胜利后,黄觉民回到福州,担任福建省研究院院长。1949年,福州解放,他以院长身份兼任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1951年,创建福建省教育心理学会,他任理事长。他还先后当选为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常务委员、福州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教育工会副主席、省革命大学政训班主任、省科学联合会宣传部长。1956年11月20日,黄觉民因患癌症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遗嘱将遗体献给医院,作病理解剖之用。

民国四大报纸:《申报》(1872-1949)《大公报》(1902-1949)《民国日报》(上海)(1916-1947)《中央日报》(1928-1949)

  • 索引序列
  • 民国时期杂志社社长
  • 民国时期的杂志社社长
  • 民国时期杂志社社长级别
  • 民国时期杂志社社长是谁
  • 民国时期杂志社社长叫什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