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地球学报英文版

地球学报英文版

发布时间:

地球学报英文版

2009年度全院共发表论文844篇,包括《SCIENCE》与《NATURE》论文2篇,SCI检索论文170篇,EI、ISTP检索论文14篇,国内核心论文536篇,国内外一般性刊物122篇。出版中文专著26部,外文专著1部。2009年与2008年相比,发表论文总数增长了12%,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2009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全院9个刊物: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矿测试》、《岩石矿物学杂志》、《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建起了网站,实现了办公手段的现代化。以中国地质科学院9个刊物为依托,联合《地质通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湖泊科学》、《自然科学进展》、《地质与勘探》、《地球科学》等兄弟刊物,成功搭建“中国地学期刊网”,成为融办公系统与数据查询、分析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数据库系统,也是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界最早建成、容纳单学科期刊最多的网站。《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现为双月刊,2006~2009年连续4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和国际水平。《地质学报》英文版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中国期刊协会评选的“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编辑部主任郝梓国同志荣获“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称号。《地质学报》(英文版)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取得的亮点主要有3个方面:(1)发挥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第4期紧急登载的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据BLACKWELL网站统计,阅读率从每月500多次,提高到6500余次。董树文等发表有关汶川地震破裂、应力变化及影响因素、地震机理的论文全文下载量101次,摘要浏览量34次;徐锡伟等发表有关地震位移的论文全文下载量为67次,摘要浏览量53次。《地质学报》(英文版)2009年文章国外下载量(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专辑国外高浏览量文章(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2)阅读、引用本刊论文的读者越来越多。据2009年JCR公布ACTA GEOLOGICA SINICA英文版影响因子为431,引文频次为1312次。在被SCI收录的256种国际地质刊物名列第110名;有110余种国际刊物引用《地质学报》英文版文章,引用2次以上的有70余种,包括世界著名刊物SCIENCE,表明本刊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接轨。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国际著名刊物Science引用本刊论文情况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3)刊物的国际影响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底,国外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网站达22家,其中国外数据库达16家,包括著名的《SCI》、《CA》、《GeoRef》、耶鲁大学图书馆网站、法国地质学会网站等,国际网站和数据库对《地质学报》英文版的介绍,为我刊走出国门、奔向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检索室提供的检索报告,截至2009年2月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等已达22个。它们是: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3)中国《万方数据库》;4)中国《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5)香港大学图书馆网站;6)中国地学期刊网;7)SCI《美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网络版》;8)CA《化学文摘》;9)GeoRef《美国地质文摘》;10)TULSA(Petroleum A);11)Earthquake Engineering A;12)Current Contents Search;13)ICONDA-Intl Construction;14)Inside Conferences;15)Civil Engineering A;16)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网站;17)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网站;18)澳大利亚网上博物馆网站;19)法国地质学会网站;20)SJR网站(国家不祥);21)The Open University网站(国家不祥);22)Blackwell出版公司网站。《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3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566,总被引频次为201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26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175篇,共2032页。《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2009年度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393,总被引频次为1702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48位。2009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4篇,发表了6条通讯资料和16条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界的消息报道,共计912页。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地质论评》《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9年与兄弟刊物完全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8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064次;影响因子940,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38位。2009年度发表论文98篇,共883页。《地球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 ResearchDatabase、Pecbepamuвн\blûжypнa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891,总被引频次为123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0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81篇,共866页。《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杂志》《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研究员。《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775,总被引频次为722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17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694页。《岩石矿物学杂志》《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735,总被引频次为579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42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127篇,共604页。《岩矿测试》《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617,总被引频次为534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7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65篇,共440页。《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8年度的影响 因子为651,总被引频次为335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3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421页。《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力学学报》

(一)实验室简介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7年,隶属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定位于应用基础研究。实验室现有固定人员67人,下设10多个专业实验室,拥有开展成岩成矿物质成分(同位素、元素)、结构、年代学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研究的一系列先进的地球化学分析测试仪器,以及开展地球物理、遥感信息处理和可视性矿产资源评价的众多的先进设备。承担了国家“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项目(包括地质调查项目)等众多科研项目的工作。国土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以矿产资源形成过程、分布规律和勘查评价技术为研究方向。其特色在于将成矿背景、成矿过程、成矿规律、矿床模型和勘查评价技术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研究。其优势在于实验室依托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能够将成矿及找矿理论研究与勘查评价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使研究成果能迅速地在实践应用中得到检验和提高。(二)2013年度重要科研成果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编制及全球成矿规律研究与评价“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编制及全球成矿规律研究与评价”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也是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在新世纪批准设立的首个矿产资源编图国际合作项目。通过8年多的工作,取得以下主要成果:(1)提出客观实用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划分全球标准,从全球1285个主要矿床中筛选出445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建立具有国际权威的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数据库。(2)以世界地质图委员会为国际合作平台,首次编制完成数字化的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填补了国内外空白。(3)根据大陆裂解增生、大洋开启闭合、洋陆相互作用及其地质演化特征,结合全球地质构造背景与成矿特征,首次在全球大陆范围划分出4大成矿域和21个巨型成矿区带,提出全球成矿统一性、不同区域成矿特殊性、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偏在性和异常成矿作用等新认识,深化全球成矿规律研究。(4)在编图研究基础上,对世界主要类型矿产资源和各大洲矿产资源进行了战略评价,研究探讨了中国矿产资源战略问题。该项成果为我国编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总体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部署地质调查国际合作、从全球视野破解我国矿产资源难题,提供了重要战略参考和科学指导。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即将在全球范围正式发布《1:2500万世界大型超大型矿床成矿图》(英文版),使本项成果的应用范围扩展到全球地质界,在发展全球成矿学、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等方面具有世界指导意义。此项成果2013年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我国主要金属矿床模型研究 根据国际矿床模型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结合我国金属矿床的基本特点,通过对我国20年来矿床研究和勘查成果的进一步总结和提高,建立或提升了我国主要矿床模型。首次按照国际标准,以矿床类型为主线,结合产出地质环境,开展了与酸性花岗岩有关的钨、锡和稀有多金属矿床,与中酸性花岗质岩石有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铁和钼矿床,与镁铁-超镁铁质岩有关的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与海底喷流有关的块状硫化物型铜铅锌矿床,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和主要金矿床等典型矿床模型和矿集区尺度模型研究,为在一定地质背景下开展特定的矿产及其组合找矿勘查提供了科学依据。完成了26组矿产111个矿床模型的编写,编辑完成了《中国矿床模型概论》。根据我国矿产资源评价和找矿勘查工作的需要,比较全面系统地编著了《国外主要矿床类型、特点及找矿勘查》,介绍了当今国际上主要类型矿床的特点、成矿机制、分布规律、形成背景以及矿床尺度、矿集区尺度和区域尺度的矿床模型,包括造山型金矿床、卡林型金矿床、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斑岩型±矽卡岩型铜钼矿床、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沉积喷流型铅锌矿床、火山块状硫化物型铅锌铜多金属矿床、岩浆铜镍硫化物型矿床、铁氧化物铜金矿床、黑色岩系型矿床、砂岩型铀矿床、红土型镍矿床和红土型铝土矿床等13类矿床模型。根据我国东部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的期次和特点,选择主要成矿带(区)及代表性矿田或矿床,融汇了前人工作和本次研究的提升内容,系统提出了矿床、矿集区和区域尺度的矿床模型,编制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金属矿床图册》,探讨各类矿床的形成过程,最后总结提出中国东部中生代成矿环境,构筑出主要不同类型矿床组合的矿床模型,以期为我国进一步开展找矿勘查提供支撑。该项成果于2013年获得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取得一系列丰硕成果 “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项目经全国有关各单位科技人员奋力拼搏,历时8年,全面完成各项任务,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为制定国家资源战略、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全国地质矿产保障工程和“十二五”矿产勘查部署提供了重要依据。全国重要矿产和区域成矿规律研究工作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有:①首次实现1、2、3、4级成矿区带的全覆盖,提出23个矿种矿产预测类型划分方案,厘定出388个矿产预测类型;②首次划分了单矿种的成矿区带,编制了系列图件,建立了矿产地一览表及数据库。完善了各成矿省的区域成矿模式及区域成矿谱系;培养了一批青年骨干及19位博士、博士后等,出版专著8部,发表论文168篇。工作成果在一些重要矿床,如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床、江西淘锡坑钨矿、盘古山钨矿、贵州大竹园铝土矿等矿床的勘查评价中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取得良好的找矿效果;在区域成矿规律研究方面提出了“五层楼+地下室”新成矿模式。全国重要矿产总量预测项目建立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矿产预测方法体系 全国重要矿产总量预测项目在借鉴国内外矿产预测经验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了矿床模型综合地质信息矿产预测方法体系,在此基础上圈定了各类不同级别预测靶区、成矿远景区近5万处,优选了省级成矿远景区和全国成矿远景区。预测评价了每个靶区、成矿远景区的潜在资源量。编制了单矿种资源潜力分布图、远景区分布图和勘查部署图等。全国重要矿产总量预测工作是一项任务庞大、覆盖全域的复杂系统工程,与以往和国外矿产预测比较,此次预测评价在地质资料水平、矿产预测方法、预测广度等方面处于国家领先水平。此项预测成果将对我国资源预测评价和矿产规划产生深远影响。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取得重要进展 历时5年努力,深部探测技术与实验研究专项的深部矿产资源立体探测技术及实验研究项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岩石圈结构、深部成岩成矿过程、矿集区3D结构探测取得一批重大发现,深化了对巨型成矿带和矿集区形成的认识:(1)发现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发生岩石圈拆沉和幔源岩浆底侵的地震学证据,证实存在多级岩浆活动,诠释了巨型成矿带成岩、成矿的动力学成因。(2)揭示了成矿带地壳精细结构和变形历史。发现上地壳由多重滑脱层上的逆冲-褶皱构造系统组成;后期的伸展盆地多数是在逆冲断层的基础上再活化形成。(3)明确了郯庐断裂、长江构造带等重要构造带的性质。发现郯庐断裂为逆冲-推覆构造,张八岭隆起为一推覆体;“长江深断裂”为陆内造山阶段形成的多重逆冲构造,伸展阶段演化为伸展坳陷;“庐江-繁昌-湖州”断裂为伸展拆离构造带,向西可能与信阳-霍山断裂相接。(4)获得铜陵、庐枞矿集区3D结构,揭示出重要岩体和控矿地质体的空间分布,深化了对成矿的认识,为深部找矿提供了重要信息。钾盐成矿理论和预测评价取得重要进展 (1)裂谷成钾模式。从古生代—中生代晚期—新生代,钾盐成矿的大地构造环境从克拉通稳定巨型陆表海,转变为裂谷盆地。裂谷构造沉降形成封闭性良好的盆地,同时伴有大量火山活动,以温泉等形式带来丰富的深源成矿物质,一些裂谷还与大洋沟通,接受海水的补给;上述构造、物质条件与干旱气候的耦合,导致钾盐沉积成矿。总结研究提出裂谷成钾“两阶段三过程”模式。第一阶段,地表盐湖-太阳能作用;第二阶段,埋藏-岩浆热能作用;“三个成钾作用过程”:第一是蒸发沉积,第二是沉积淋滤,第三是变质-改造(图35,图36)(地球学报,2013,34(5),全文已被下载82644次)。图35 裂谷盆地成钾模式图(2)塔里木水化学与罗布泊成钾物源研究。课题组共采集和收集资料获得537件水样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塔里木盆地河水SO4/Cl背景值为75,分别高出柴达木盆地河水(88)和海水(18)两倍多和18倍多;而塔里木盆地河水K/Cl背景值为06,高出海水(02)两倍多。由此说明,塔里木盆地地质背景本身具有富K和SO4、贫Cl的特征,这可能就是造成罗布泊盐湖巨量钙芒硝沉积、钾盐富集和盐湖氯相对亏损的地球化学背景(Boying et ,2013)。研究还发现,除了蒸发作用和周围山区岩石风化影响外,塔里木盆地氯化物型盐泉水广泛分布,表明了来自地球深部的CaCl2型水参与了盆地水体演化及补给罗布泊盐湖。罗布泊是塔里木盆地水体的最终归宿。塔里木盆地地质背景即老地层富钾,构成了罗布泊盐湖成钾的矿源区,不仅对解释罗布泊富钾机理和中国陆块成钾理论研究具有重要启示,也对在罗布泊深部和外围开展找钾奠定了科学依据。图36 裂谷盆地钾盐沉积及富钾卤水形成过程示意图(3)钾盐找矿与资源预测。江陵凹陷钾盐勘查:在裂谷成钾模式指导下,通过实施油钾兼探,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基本掌握了江陵凹陷深层富钾卤水的分布规律,建立钾盐资源模型,评价获得富钾卤水氯化钾资源预测量为2亿吨,确定了下一步勘查的主攻方向和优选靶区。罗布泊钾盐预测:建立了盐湖钾盐聚集模型,推算获得罗布泊地层水体中可能蕴藏有19亿吨KCl资源量。目前,勘查发现卤水KCl的资源/储量为21亿吨,剩余89亿吨,故此,推断罗布泊尚具有很大的找钾空间。兰坪-思茅盆地成矿预测:建立成矿地质体体积法资源量预测方法,计算预测区兰坪-思茅盆地预测区钾盐资源量达98亿吨;综合评价,预测结果可信度为65,高于传统地质体体积法(范建福,肖克炎等,2013)。至今,仅在勐野井发现2000万吨钾盐资源量,可见,兰坪-思茅盆地钾盐找矿尚有较大的潜力。(4)青海柴达木盆地盐湖低品位钾盐开发利用研究。开发了一种用于盐矿开采的多级驱动溶矿方法,并获国家发明专利(专利号:ZL2009 1 X)。在青海别勒滩地区试验结果表明,利用该项技术可以整体提高溶剂水位,增大溶矿面积,增加可溶矿开采的有益矿产资源总量,增大溶矿效率,切断单级驱动产生的优势通道,有效降低了溶剂的直排浪费。该项技术如果成功运用到整个察尔汗地区,对于缓解我国钾盐资源短缺现状意义重大。(5)罗布泊盐湖120万吨/年硫酸钾成套技术开发。该项研究成果获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要完成单位: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化工部长沙设计研究院、中蓝连海设计研究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清华大学。主要完成人:李浩、唐中凡、尹新斌、雷光元、刘小力、汤建良、李守江、黎礼、李红星、谭晶晶、郭兴寿、颜辉、湛留意、刘成林、侯悦民)。罗布泊(罗北凹地)硫酸盐型卤水钾矿的大规模成套技术开发,涉及三大技术系统,即采矿(卤)系统、盐田系统和装置加工系统。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要从事罗北卤水资源勘查、成因与赋存规律等研究,查清了矿区的富钾卤水化学特征(氯化钾品位等)与分布规律、储层物性、卤水动力学条件与卤水富集区等,为采矿系统的首采区选择等奠定了科学基础。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研究新进展充分认识到膏盐层氧化障在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成矿中的作用。根据长江中下游中下三叠统膏盐层与玢岩铁矿关系密切的现象,提出膏盐层不仅为成矿提供大量Na+、Cl-等矿化剂,还是重要氧化障,将岩浆熔体中Fe2+氧化成Fe3+,促使岩浆分异出铁氧化物,形成矿浆型铁矿。矿浆型和热液型矿体同时存在,两者在空间上具“双层成矿结构”(图37)。图37 长江中下游玢岩铁矿“双层成矿结构”铁矿床研究进展 提出了5期铁矿大规模成矿动力学背景,将与4种铁矿类型有关的控矿系统划分为海底火山喷气-沉积型、超浅成侵入体型、中-浅成中酸性侵入体型、深成镁铁-超镁铁质侵入体型和叠加改造型5种类型,建立了沉积变质型、矽卡岩型和岩浆型铁矿的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验证,为成矿预测奠定了重要基础。提出了BIF原始沉积物除二氧化硅、氢氧化铁胶体外,还有铁白云石泥新认识;总结了沉积变质型富铁矿的空间分布、矿石类型及成因机制;首次获得辽宁弓长岭二矿区大型富铁矿有关蚀变岩的U-Pb锆石年龄为1840±7Ma,厘定富铁矿的形成时代为中元古代;通过控矿构造研究,提出背斜对于矿体尤其是隐伏矿和富铁矿有明显的控制作用,韧性变形有利于硅铁分离形成富铁矿,贫铁矿层间断裂与其他断裂组成的断裂系统也有利于富铁矿的形成。厘定了阿尔泰地区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形成时代为398~385Ma,西天山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形成时代为317~300Ma,宁芜地区梅山玢岩型铁矿形成时代为早白垩世;提出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的成矿动力学背景为大陆岩浆弧边缘环境;提出阿尔泰阿巴宫铁矿和宁芜地区玢岩铁矿属于基鲁纳型。将新疆北部与火山-侵入岩有关的铁多金属矿划分为火山岩型、矽卡岩型、辉绿岩型和岩浆岩型,形成于5个成矿期:早泥盆世(407~384Ma)、中泥盆世(382~375Ma)、早石炭世(362~324Ma)、晚石炭世(323~302Ma)和早-中二叠世(289~261Ma)。形成于6种环境,阿尔泰早泥盆世为岩浆弧环境,准噶尔北缘中泥盆世为大洋岛弧环境,西天山早石炭世为岩浆弧环境、晚石炭世由俯冲-碰撞转换为拉长环境,东天山石炭纪为岛弧环境、早-中二叠世为后碰撞环境。提出与成矿有关的侵入岩多数为与火山岩同时代的潜火山岩,属同源演化的产物。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 建立了锂同位素实验方法,分析精度与国际同类实验室水平相当,实现了标准样品的长期稳定重现,可用来测定天然样品的Li同位素组成。根据Li同位素研究成果,认为特提斯洋壳板片的流体参与了斑岩的源区富集,而俯冲印度地壳的流体/熔体参与了钾质超钾质火山岩的源区富集,提出了拉萨地块斑岩、钾质-超钾质火山岩成因模式。对比了裂谷环境与碰撞环境碳酸岩的源区特征。率先利用石英毛细管合成流体包裹体技术,原位观测硫酸盐热还原反应(TSR)过程 硫酸盐热还原反应广泛发生在各类油气盆地和与盆地流体有关的金属矿床内,因而对TSR反应机理的认识对于油气藏的开发利用和与盆地流体有关金属矿床成矿机理的认识均具有重要意义。长期以来,很多学者从野外地质特征、理论计算及实验模拟方面对TSR反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由于TSR反应过程复杂,存在一系列反应的中间产物,以往利用的淬火分析技术难以有效揭示TSR反应过程。针对这一难题,我们率先将最新开发出的石英毛细管合成流体包裹体技术引入TSR模拟实验中,结合原位的激光拉曼分析,实现了对高温高压下对TSR反应的原位观测。以往的研究认为S-H2O-CH4之间的反应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TSR反应(Chen et ,2009),我们通过一系列模拟实验的开展,查明S-H2O-CH4体系在高温高压下的反应是分步进行的,其中包含了S的水解反应和高温下硫酸盐的热还原反应(TSR),并在250℃以上实现了CH4对硫酸根的还原,这一温度比以往模拟实验中利用CH4对硫酸根还原的温度更加接近于自然体系下TSR反应发生的温度,为深入理解自然体系甲烷参与TSR反应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图38)。图38 石英毛细管合成流体包裹体(a)和原位激光拉曼光谱分析装置(b)秦岭中生代花岗岩研究进展 系统总结了秦岭中生代花岗岩演化特征,探讨了晚中生代花岗岩与钼等多金属矿的关系。揭示了秦岭早中生代花岗岩240~250Ma和225~190Ma两个阶段演化,厘定了俯冲碰撞到后碰撞的演化特征。厘定了晚中生代花岗岩160~130Ma和120~100Ma两阶段从I型向I-A过渡和A型演化趋势,并揭示了与钼矿的密切关系。通过中生代花岗岩同位素组成时空变化分析,初步查明了秦岭不同块体的地壳深部组成特征,对深入认识成矿分布规律提供了新依据。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研究进展 与澳大利亚和美国同行合作对我国云南个旧超大型锡-铜多金属矿区的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开展了解剖研究。(1)个旧地区大规模岩浆-成矿作用背景。运用SHRIMP和LA-ICPMS高精度锆石U-Pb定年方法,对个旧地区基性-中性-酸性岩浆岩组合的形成时代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这一套起源不同的岩浆岩的结晶时代基本一致,它们构成了双峰式的岩石组合。此外,提出该区花岗岩在形成过程中发生了强烈的分异结晶作用,成矿能力与分异程度正相关;辉长岩为岩石圈地幔物质发生熔融后经过少量的地壳混染而形成,暗色微粒包体是玄武质岩浆与长英质岩浆发生物理-化学交换的结果,碱性岩由幔源岩浆经历强烈的分异结晶作用形成,镁铁质岩墙为同一幔源岩浆受到大量地壳物质混染的结果。研究表明,个旧地区大规模岩浆-成矿作用形成于岩石圈伸展和强烈壳幔相互作用的背景(图39)。图39个旧地区大规模岩浆-成矿作用模式(2)个旧锡多金属矿床成因。结合个旧矿区的成矿金属元素空间分带和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演化规律,认为个旧锡是具有典型的与花岗岩有关热液矿床的特征;H-O-S同位素系统填图结果支持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早阶段的成矿流体以从花岗岩出溶的岩浆水为主,晚阶段天水/地表水发生了流体混合。云母Ar-Ar、辉钼矿Re-Os和LAICPMS锡石U-Pb测年结果证实,个旧地区成矿时代矿区与岩浆活动一致,发生于晚白垩世。(3)运用新技术与新方法探索“层间氧化矿”成因和S n的成矿条件。运用新近发展的Fe同位素分析技术,从矿化元素本身的角度对层间氧化矿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不同氧化程度矿石的Fe同位素组成呈规律性的变化,认为这种矿体为后期氧化形成。运用SEM-CL和LA-ICP-MS技术对锡石晶体开展内部结构和微区原位微量元素研究,发现锡石环带结构的发育程度与花岗岩之间的距离存在负相关性,且不同成矿环境中的锡石均具有类似的微量元素特征,元素含量受控于锡石的原子半径及其电子价态,为Sn成矿条件提供了重要的新观察和新认识。大瑶山地区与加里东期钨钼矿成矿作用 初步构建了钦杭成矿带南西段大瑶山地区岩浆岩及相关矿床的时空格架,研究了岩浆岩类型、特征和成矿专属性。通过典型矿床解剖,确定了矿床类型,探讨了成矿机理,重新划分了成矿系列。提出大瑶山地区存在加里东期与花岗闪长(斑)岩有关的斑岩-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钼铜成矿系列,具有巨大的找矿潜力,是今后大瑶山地区找矿的主攻方向之一。在此基础上,提出古龙-倒水-夏郢和大黎断裂带两个找矿远景区,并在已知社垌大型矿床外围新发现了3个斑岩型-矽卡岩-石英脉型钨钼铜铋矿床,在成矿理论创新指导矿产勘查工作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

地球化学学报英文版

是的被SCI收录的期刊有1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MMM英文版) 2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 30 无机材料学报 3 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 31 无机化学学报 4 代数集刊(英文版) 32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材料科学英文版) 5 地球物理学报 33 物理化学学报 6 地质学报、土壤圈(英文版) 34 物理学报 7 分析化学 35 物理学报—海外版 8 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 36 稀土学报(英文版) 9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37 稀有金属(英文版) 10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英文版) 38 稀有金属与材料工程 11 高分子科学(英文版) 39 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 12 高分子学报 40 有机化学 13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41 植物学报 14 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 42 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 15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43 中国化学(英文版) 16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44 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 17 化学学报 45 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 18 计算数学(英文版) 46 中国科学A辑(英文版) 19 结构化学 47 中国科学B辑(英文版) 20 科学通报(英文版) 48 中国科学C辑(英文版) 21 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 49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 22 力学学报(英文版) 50 中国科学E辑(英文版) 23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51 中国文学(英文版) 24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52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25 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英文版) 53 中国药理学报 26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 54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27 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 55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28 数学物理学报(英文版) 56 自然科学进展(英文版) 29 数学学报(英文版)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学术季刊,创办于1922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 该刊创办时,原名Bullel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中国地质学会志》),以英文为主,德、法等文次之,每年一卷,刊载中国地质学会会员地质调查研究之所得及在学术年会中宣读的论文。 ?《中国地质学会志》共出版31卷,至1952年《中国地质学会会志》与《地质论评》合并,更为现名《地质学报》,由外文版改为中文版,但连续卷号并附英文目次及英文摘要(1967-1971年曾停刊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1988年3月,为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地质学报(英文版)》复刊,发表《地质学报》(中文版)已刊论文的英译本。从1997年起,《地质学报(英文版)》与中文版相同编号,但所载论文内容不同。 《地质学报(英文版)》所刊论文涉及地学和相关学科各领域的研究,包括地层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矿床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区域地质学以及地质勘查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其读者对象主要是国内外有关学科的研究人员与高等院校师生。稿源自世界各地,该刊稿源丰足,稿件年刊用率20%—30%,可以从大量来稿中择优遴选稿件。《地质学报(英文版)》近数年来,一直连续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所收录。多次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协的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地质学报》英文版,现为双月刊;刊号:CN11-2001/P,ISSN0001-9515,多次荣获《中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建国60年有影响力科技期刊》等20多项荣誉称号,现被《SCI》、《CA》、《GeoRef》等国内外20多家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常年位居5--15上下,是中国地学界最重要的核心期刊之一。查看更详细内容可上中国地学期刊网——直接下载全文(OA刊物)。自2012年开始,与Wiley-Blackwell公司合作出版电子版,现有5500多家电子版国际订户。主办: 中国地质学会周期: 双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英文;开本: 16开ISSN: 1000-9515CN: 11-2001/P历史沿革:现用刊名: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曾用刊名:地质学报(英文版)创刊时间:1922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期刊荣誉:中科双百期刊

地球物理学报英文版

首先你是干什么用。 如果是要省级的话我有几个 很好发! 华北国土现代矿业都很好发。

顶,读完博士后,回头看,除了那些高档一些的EI\SCI可能有些难度,其他全都那样的,有些装得有些品味吧,其实垃圾,不过不赞成的是,创新难度大,不能要求全部社会的人都去搞创新,不现实,生活本就这样,平淡而已,真正的,上至所谓的伟人,下至黎民百姓,都要生活,不能太苛求,哈哈。

这些都是检索系统,一个收录很多论文的数据库。 SCI主要偏重理论性研究。 SSCI是社会科学期刊数据库。 EI偏工程应用。 CSCD和核心期刊都是中国的数据库。 ISTP是会议论文数据库,以上都是期刊论文。

SCI是国际通用的综合性的学术bai检索工具,因此,SCI所检索的期刊是非常多的,涵盖的专业范围也是比较广,我国被SCI检索的期刊名称1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MMM英文版) 2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 3 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 4 代数集刊(英文版) 5 地球物理学报 6 地质学报、土壤圈(英文版) 7 分析化学 8 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 9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0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英文版) 11 高分子科学(英文版) 12 高分子学报 13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14 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 15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中文) 16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中文) 17 化学学报 18 计算数学(英文版) 19 结构化学 20 科学通报(英文版) 21 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 22 力学学报(英文版) 23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4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25 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英文版) 26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 27 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 28 数学物理学报(英文版) 29 数学学报(英文版) 30 无机材料学报 31 无机化学学报 32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材料科学英文版) 33 物理化学学报 34 物理学报 35 物理学报—海外版 36 稀土学报(英文版) 37 稀有金属(英文版) 38 稀有金属与材料工程 39 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 40 有机化学 41 植物学报(英文) 42 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 43 中国化学(英文版) 44 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 45 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 46 中国科学A辑(英文版) 47 中国科学B辑(英文版) 48 中国科学C辑(英文版) 49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 50 中国科学E辑(英文版) 51 中国文学(英文版) 52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53 中国药理学报 54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55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56 自然科学进展(英文版)

地球学报英文版在哪看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6%,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89%)、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2014年,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目前是国内地学界唯一的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读者,网站统计显示海外访客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十余个国家,网站海外显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语障。《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14年连续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继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2年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称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406,引文频次为2358次。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的论文水平接轨。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页;收稿总数413篇,刊发论文总数132篇,NEWS12篇;刊发各类基金论文比92%,海外论文比31%。全年共发表国外论文41篇,这些论文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本刊还登载一批在国际地学界处于前缘领域的我国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踪学科热点组稿22篇。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顺利结题。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评为优等印刷品。这些是刊物长期以来重视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的结果,也标志着刊物质量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网址:国内:国外:-5/issuetoc《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中文版)》现为月刊。该刊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06~2014年连续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14年发表论文160篇,共2600页,基金论文比达98%,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成果,为展示国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出版两期专辑,为“深部探测专辑”与“陈毓川院士8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纪念文集”,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为770,总被引频次为4430次,综合评价总分3,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质学报(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着众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颇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论文来源,吸引了广大的读者。网址: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分析”中,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多年来均位居前列;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14年发表论文13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统计,2013年《地质论评》的影响因子为112,总被引频次2407,综合评价总分9,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网址:《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起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地球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1740次;核心影响因子263,在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7位。《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4年刊载“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全文10篇,同时刊载以“十大科技进展”为主线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95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5篇,共782页。《地球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免费全文浏览下载。网址:《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2014年《矿床地质》刊出96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3年影响因子为551,位居地学类期刊第5名,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总被引频次2423次。《矿床地质》再次荣获“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编辑部参与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项目,根据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单篇文章定量评估与同行评议或期刊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2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13年的论文获得提名。2014年《矿床地质》编辑部网站点击率近六百万次。网址:《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录。2014年共发表论文98篇,1170页。网站点击率已过253万次,在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受关注程度较高。2013年影响因子995,总被引频次1157,他引率达92,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再次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且各项指标较2013年均有所提升。网址: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凡是正在进行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调项目等均在发表之列。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主编和专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学术质量的要素,编辑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刊物内容质量的关键。2014年本刊文章选题有导向性和启发性,内容充满质感,富含思辨性、论述性、借鉴性。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国际SCI期刊导航”针对重点国际地学和化学SCI期刊的发展方向、学术标准,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实用的投稿指导。针对我国作者的薄弱点和本刊报道的主题,2014年举办了两期作者培训班。调整办刊工作思路,聚焦现代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创新,进一步凸显办刊定位,增长在文献领域的学术地位。2014年发表论文135篇,共908页。网站访问量超过42万次。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661,总被引频次为1215次。网址:/ykcs/ch/aspx《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2014年《中国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4篇(514页),内容多为当前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所关注或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术性强,应用价值大。2013年的核心总被引频次671次,核心影响因子570。网址:《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4年发表论文46篇,共474页。《地质力学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全文浏览下载。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788,总被引频次为451次。网址:《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于2013年4月创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农业与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循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文地质标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学、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等学科领域的优质稿件。2014年发表论文48篇,共404页,并入选世界著名地学数据库《GeoRef数据库》,这标志着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网址:。(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SCI数据库等)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最近《地球学报》英文版被EI检索了,其他的,我建议你可以到中国知网上面搜的

地球学报英文版怎么样

2014年全院发表学术论文1117篇,同比增长6%,其中第一作者SCI检索论文371篇(同比增长89%)、EI检索论文114篇。出版专著25部。中国地质科学院(院属单位)和中国地质学会(办事机构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10种学术期刊,包括《地质学报(英文版)》(SCI检索刊物)、《地球学报》(E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地质论评》、《中国岩溶》、《岩矿测试》(CA收录刊物),《岩石矿物学报》、《地质力学学报》(中文核心期刊)、《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2014年,中国地学期刊网()使用效果显著。目前是国内地学界唯一的容纳期刊最多的网站。同时,该网站还吸引了大批的海外读者,网站统计显示海外访客来自于美国、加拿大、德国、澳大利亚、日本、蒙古等十余个国家,网站海外显示度日益增加,突破了新语障。《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现为双月刊,刊物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自2006~2014年连续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近年来,刊物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连续被美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学引文索引》(SCI、CA)等十多家著名文摘或数据库选为源期刊。2010~2011年本刊继续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资助。2012年荣获中国科协、财政部“优秀国际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百强报刊”称号。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2013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在JCR中,影响因子为406,引文频次为2358次。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的论文水平接轨。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共出版6期,1936页;收稿总数413篇,刊发论文总数132篇,NEWS12篇;刊发各类基金论文比92%,海外论文比31%。全年共发表国外论文41篇,这些论文主要来自澳大利亚、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等国,扩大了刊物的国际影响。本刊还登载一批在国际地学界处于前缘领域的我国科技人员的研究成果,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其中追踪学科热点组稿22篇。2014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的“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项目”顺利结题。2014年被北京市印刷工业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站评为优等印刷品。这些是刊物长期以来重视科技期刊国际化建设的结果,也标志着刊物质量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网址:国内:国外:-5/issuetoc《地质学报(中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中文版)》现为月刊。该刊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06~2014年连续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14年发表论文160篇,共2600页,基金论文比达98%,其中超过半数为重大科研项目(如国家“973”项目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的成果,为展示国家科技成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出版两期专辑,为“深部探测专辑”与“陈毓川院士80华诞暨从事地质工作60周年纪念文集”,为学科发展提供了动力。2013年核心影响因子为770,总被引频次为4430次,综合评价总分3,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及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科学类排名分别为第4位、第2位和第2位。《地质学报(中文版)》一直常年吸引着众多作者投稿,投稿量居高不下,退稿率颇高,表明本刊有良好的论文来源,吸引了广大的读者。网址: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地质论评》(GEOLOGICAL REVIEW):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以论、评、述、报为特色。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地质论评》是中文核心期刊,曾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总署、中国科协的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奖、双奖期刊称号,被国内外众多检索系统收录。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中国科技期刊论文统计分析”中,其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多年来均位居前列;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入选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精品科技期刊工程;2009年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2012年荣获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刊物称号。2014年发表论文130余篇,通讯资料和消息报道10多篇。据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统计,2013年《地质论评》的影响因子为112,总被引频次2407,综合评价总分9,综合评价总分在地质学类期刊中排名第4。网址:《地球学报》(ACTA GEOSCIENT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双月学术期刊。《地球学报》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来源期刊、首批“中国精品科技期刊”,进入SCI总被引频次100以上中国期刊排行榜。2013年成为EI来源期刊。2012年起连续三年荣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称号。2013年,《地球学报》核心总被引频次1740次;核心影响因子263,在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87位。《地球学报》作为中国地质科学院树立其学术形象的重要窗口,力图充分展示院综合学术水平和科研竞争实力,2014年刊载“中国地质科学院2013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全文10篇,同时刊载以“十大科技进展”为主线的封面照片和封面故事。全年共出版正刊6期,刊载论文95篇,报道各类信息快报25篇,共782页。《地球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免费全文浏览下载。网址:《矿床地质》(MINERAL DEPOSITS):创刊于1982年,双月刊,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ResearchDatabase》、《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2014年《矿床地质》刊出96篇,并始终保持基金项目的较高比例。2013年影响因子为551,位居地学类期刊第5名,全国1989种核心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43位,总被引频次2423次。《矿床地质》再次荣获“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称号,编辑部参与了“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论文”项目,根据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CSTPCD)单篇文章定量评估与同行评议或期刊推荐相结合的方法,有2篇发表在《矿床地质》2013年的论文获得提名。2014年《矿床地质》编辑部网站点击率近六百万次。网址:《岩石矿物学杂志》(ACTA PETROLOGICA ET MINERALOGICA):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被国内的《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自然科学技术版)、《中国地质文献数据库》、《中国地质文摘》、《中国地质文摘》(英文版)、《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引文分析数据库(CSTPC)、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重庆维普)、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思博网和国际的AJ、BIG、CA、GEOREF、CSA等收录。2014年共发表论文98篇,1170页。网站点击率已过253万次,在地学类学术期刊中受关注程度较高。2013年影响因子995,总被引频次1157,他引率达92,在同专业领域期刊中排名较前。再次入选“2014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并且各项指标较2013年均有所提升。网址: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岩矿测试》(ROCK AND MINERAL ANALYSIS):1982年创刊,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是中国唯一的地质分析测试专业杂志,所载内容反映了中国地质物料分析测试的水平。凡是正在进行的科技部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地调项目等均在发表之列。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论文的内容质量是提高刊物核心竞争力的根本,主编和专家的支持是提升刊物学术质量的要素,编辑的专业能力是提高刊物内容质量的关键。2014年本刊文章选题有导向性和启发性,内容充满质感,富含思辨性、论述性、借鉴性。刊物的学术参考价值、整体质量和核心竞争力有所提升。“国际SCI期刊导航”针对重点国际地学和化学SCI期刊的发展方向、学术标准,为青年作者提供了最新的、实用的投稿指导。针对我国作者的薄弱点和本刊报道的主题,2014年举办了两期作者培训班。调整办刊工作思路,聚焦现代各类分析测试技术的研究成果和重要创新,进一步凸显办刊定位,增长在文献领域的学术地位。2014年发表论文135篇,共908页。网站访问量超过42万次。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661,总被引频次为1215次。网址:/ykcs/ch/aspx《中国岩溶》(CARSOLOGICA SINICA):创办于1982年,季刊,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中国地质学会岩溶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学会洞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2,2004年版),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JST)、波兰哥白尼索引(IC)、美国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IPD)、及美国汤姆森Gale数据库、美国国会图书馆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及国内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论文与索引数据库(CSTPCD)、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等收录。2014年《中国岩溶》共出版4期,刊出论文64篇(514页),内容多为当前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建设所关注或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学术性强,应用价值大。2013年的核心总被引频次671次,核心影响因子570。网址:《地质力学学报》(JOURNAL OF GEOMECHANICS):由中国地质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办,创刊于1995年,以“弘扬李四光学术思想,求实、创新、发展”为办刊宗旨,是反映地质力学领域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勘查、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地质力学学报》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2014年发表论文46篇,共474页。《地质力学学报》同时发布网络电子版,在编辑部网站上实时提供全文浏览下载。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13年的影响因子为788,总被引频次为451次。网址:《地下水科学与工程》(英文版)(Journal of Groundwater Science and Engineering):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于2013年4月创刊,英文季刊。刊登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地下水资源、农业与地下水、地下水资源与生态、地下水与地质环境、地下水循环、地下水污染、地下水开发利用、水文地质标准方法、地下水信息科学、气候变化与地下水等学科领域的优质稿件。2014年发表论文48篇,共404页,并入选世界著名地学数据库《GeoRef数据库》,这标志着我国水文地质科学的研究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网址:。(注:期刊影响因子根据2014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SCI数据库等)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14

2009年度全院共发表论文844篇,包括《SCIENCE》与《NATURE》论文2篇,SCI检索论文170篇,EI、ISTP检索论文14篇,国内核心论文536篇,国内外一般性刊物122篇。出版中文专著26部,外文专著1部。2009年与2008年相比,发表论文总数增长了12%,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中国地质科学院年度发表论文数量统计分布图主办学术期刊及年度发表论文情况中国地质科学院及挂靠学会主办了9种学术期刊,包括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报》、《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学报》英文期刊为SCI检索刊物,《地质学报》中文版、《矿床地质》为CA收录刊物,其他绝大部分院办学术期刊为中文核心期刊。2009年,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和“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的支持下,全院9个刊物:ACTA GEOLOGICA SINICA、《地质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岩矿测试》、《岩石矿物学杂志》、《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建起了网站,实现了办公手段的现代化。以中国地质科学院9个刊物为依托,联合《地质通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湖泊科学》、《自然科学进展》、《地质与勘探》、《地球科学》等兄弟刊物,成功搭建“中国地学期刊网”,成为融办公系统与数据查询、分析功能为一体的专业数据库系统,也是目前国内科技期刊界最早建成、容纳单学科期刊最多的网站。《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GEOLOGICA SINICA):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22年,原名《中国地质学会志》,现为双月刊,2006~2009年连续4年荣获中国科协A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全国仅5个)。近年来,《地质学报》(英文版)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步伐大大加快,向世界展示了我国地质科研的重大突破和国际水平。《地质学报》英文版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2009年《地质学报》(英文版)荣获中国期刊协会评选的“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称号,编辑部主任郝梓国同志荣获“新中国数字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称号。《地质学报》(英文版)年,《地质学报》(英文版)取得的亮点主要有3个方面:(1)发挥科技期刊的导向作用,第4期紧急登载的汶川地震一周年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引起了地质学家的高度关注。据BLACKWELL网站统计,阅读率从每月500多次,提高到6500余次。董树文等发表有关汶川地震破裂、应力变化及影响因素、地震机理的论文全文下载量101次,摘要浏览量34次;徐锡伟等发表有关地震位移的论文全文下载量为67次,摘要浏览量53次。《地质学报》(英文版)2009年文章国外下载量(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专辑国外高浏览量文章(WILEY-BLACKWELL公司提供)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2)阅读、引用本刊论文的读者越来越多。据2009年JCR公布ACTA GEOLOGICA SINICA英文版影响因子为431,引文频次为1312次。在被SCI收录的256种国际地质刊物名列第110名;有110余种国际刊物引用《地质学报》英文版文章,引用2次以上的有70余种,包括世界著名刊物SCIENCE,表明本刊登载的论文水平基本上与国际刊物接轨。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国际著名刊物Science引用本刊论文情况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3)刊物的国际影响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底,国外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网站达22家,其中国外数据库达16家,包括著名的《SCI》、《CA》、《GeoRef》、耶鲁大学图书馆网站、法国地质学会网站等,国际网站和数据库对《地质学报》英文版的介绍,为我刊走出国门、奔向世界做了很好的铺垫。据中国国家图书馆文献检索室提供的检索报告,截至2009年2月收录本刊的数据库等已达22个。它们是:1)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3)中国《万方数据库》;4)中国《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5)香港大学图书馆网站;6)中国地学期刊网;7)SCI《美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网络版》;8)CA《化学文摘》;9)GeoRef《美国地质文摘》;10)TULSA(Petroleum A);11)Earthquake Engineering A;12)Current Contents Search;13)ICONDA-Intl Construction;14)Inside Conferences;15)Civil Engineering A;16)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网站;17)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网站;18)澳大利亚网上博物馆网站;19)法国地质学会网站;20)SJR网站(国家不祥);21)The Open University网站(国家不祥);22)Blackwell出版公司网站。《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学报》(中文版)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其前身为《中国地质学会志》,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期刊之一。它以反映中国地质学界在地质科学的理论研究、基础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方面的最新、最重要成果为主要任务,兼及新的方法和技术。《地质学报》现为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陈毓川院士。《地质学报》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2006~2008年连续3年赢得中国科协B类精品期刊工程资助,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566,总被引频次为201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位居第26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175篇,共2032页。《地质学报(中文版)》《地质论评》由挂靠中国地质科学院的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36年,一直以爱国、争鸣为办刊宗旨。刊头图案,缺右上残左下,为创刊之时东北遭侵吞,西南被蚕食,一直沿用至今,表达了我国地质学家的忧国爱国之情。《地质论评》现为双月刊,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任纪舜院士。《地质论评》多次获得科技部、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的表彰,入选2001年中国科技期刊方阵,2005年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2006年、2007年赢得“中国科协精品期刊工程”的C类资助,2009年度被评为“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是国内外多家文摘或数据库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统计中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等指标一直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393,总被引频次为1702次,影响因子位居中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的第48位。2009年度共发表正式论文94篇,发表了6条通讯资料和16条中国地质学会和中国地质界的消息报道,共计912页。中国地质科学院年报2009《地质论评》《地球学报》是中国地质科学院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地球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CA》收录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主要刊登古生物、地层、岩石、矿床、矿物、构造、第四纪地质、同位素、地球化学、物化探、遥感、水文、石油地质与石油工程等基础类地质研究及其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等科技论文或者综述性论文,现已成为全国地学界具有重要影响的科技期刊之一。为了实现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电子化,推进科技信息交流的网络化进程,本刊除印刷版外,还被编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被“中国期刊网”收录,已入网“万方数据数字期刊群”,2009年与兄弟刊物完全实现了网上办公功能。自2001年起《地球学报》改为大16开本,双月刊。主要设有学术研究、综述与进展、技术与方法等栏目。2008年,《地球学报》总被引频次1064次;影响因子940,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排名第138位。2009年度发表论文98篇,共883页。《地球学报》《地质论评》《地球学报》《矿床地质》由中国地质学会矿床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主办的双月刊,创刊于1982年。是中国唯一报道矿床学最新研究成果的期刊,内容包括矿床地质特征及与矿床有关的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研究成果和科学实验成果及新技术、新方法。被ChemicalAbstracts、CSATechnology ResearchDatabase、Pecbepamuвн\blûжypнa (俄罗斯文摘杂志)、《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数字化期刊——期刊论文库》、《数字化期刊——期刊引文库》、《中国地质文摘》、《全国报刊索引——自然科学技术版》、《有色金属文摘》和《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等检索期刊及数据库收录。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矿床地质》在近几年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排序中名列前茅。2008年度影响因子为891,总被引频次为1233次,影响因子在全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排名第10名。2009年度发表论文81篇,共866页。《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杂志》《矿床地质》《岩石矿物学杂志》由中国地质学会岩石学专业委员会、矿物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创刊于1982年。2005年起改为双月刊,现任主编为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侯增谦研究员。《岩石矿物学杂志》主要报道岩石学、矿物学各分支学科及有关边缘交叉学科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造性和综合性研究成果,岩石和矿物鉴定的新方法、新技术和新仪器以及与有关的最新地质科技信息。《岩石矿物学杂志》是国内外多家检索系统和文摘的源期刊。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775,总被引频次为722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17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72篇,共694页。《岩石矿物学杂志》《岩矿测试》是中国地质学会岩矿测试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共同主办的分析测试技术科技期刊,创刊于1982年,主要报道国内与分析科学、资源环境、地球科学相关的新技术、新方法、新理论和新设备等研究成果、动态、评述及相关实践经验。曾获国家级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地质矿产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北京市科技期刊四通杯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三等奖。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目前被美国《化学文摘》、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国内外15家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735,总被引频次为579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242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127篇,共604页。《岩矿测试》《岩矿测试》《中国岩溶》创刊于1982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主管,是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我国唯一公开出版的岩溶学术刊物,同时也是我国地学领域中最富学术影响力的科技期刊之一,曾多次被评为广西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全国中文科技期刊,并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地质文献数据库(GeoRef)、波兰哥白尼索引(IC)、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等国际著名的文献检索数据库收录。创刊近30年来,《中国岩溶》始终坚持“争创名牌,构筑精品”的办刊理念,依托我国岩溶优势,突出特色栏目建设,严把质量关,刊物的学术影响力不断增强。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的统计中,2008年度的影响因子为617,总被引频次为534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7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65篇,共440页。《中国岩溶》《地质力学学报》1995年创刊,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引文数据库的来源期刊,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是“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和CNKI中国知识基础设施工程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是反映地质力学研究所科研成果的对外窗口。主要报道地壳运动与大陆地质构造及其动力机制等方面的前沿动态和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关注矿产资源、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环境变迁规律等方面的应用科研成果。刊物的引用率和影响力逐年提高,2008年度的影响 因子为651,总被引频次为335次,在我国6000余种科技期刊中影响因子位居第333名。2009年度共发表论文40篇,共421页。《地质力学学报》《地质力学学报》

  • 索引序列
  • 地球学报英文版
  • 地球化学学报英文版
  • 地球物理学报英文版
  • 地球学报英文版在哪看
  • 地球学报英文版怎么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