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幼儿园教育论文5000字

幼儿园教育论文5000字

发布时间:

幼儿园教育论文5000字

幼儿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愈来愈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可是,由于人们认识的片面性,很多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错误观点。于是就有幼儿情感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的幼儿园教育愈来愈受到家长们的重视。可是,由于人们认识的片面性,很多家长普遍存在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错误观点。于是就有了很多不负责任的幼儿园为了追求利益和迎合家长口味,在教育过程中随意进行珠心算、早期识字及双语等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造成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超前教育现象严重存在。幼儿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培养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人。所以,我们必须对这种现象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转变观念,注重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只有这样,我们的幼儿教育才是负责任的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从而可以看出,情感教育是首位的。国家教育部在世纪之交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也将学生的情感目标放在了综合评价的第一位,从此更不难看出情感培养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占据的主导地位。可综观当前幼儿园的教育现状,可以发现,在教育过程中与现代儿童观、教育观背道而驰,重智轻德、倚技弱情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如果这些做法长期坚持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幼儿的身心健康,甚至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当前幼儿情感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家长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近年来,虽然幼儿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社会上仍有相当一部分人对幼儿教育存在错误的理解和认识,特别在很多中小城市,家长仍旧过多的注重孩子认知能力的发展,早早的把孩子送到各种辅导班,对孩子进行着知识的灌输,以为自己的孩子在学前就能认几千个字,能算加减法,英语说得朗朗上口就是聪明有为的表现。如果与这些家长沟通一下便不难发觉,家长都有一套自以为颇有道理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比如:父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上不了好中学、好大学,找不到好工作;怕别人都学,自己的孩子不学就落后;怕社会竞争激烈,孩子长大后没有立足之地等等。望子成龙乃人之常情,我们也都可以理解,但是以孩子认多少字、会算多少加减法、会多少英语单词为荣耀的做法我们却着实不能认同。幼儿教育应该适当,应该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样把超出孩子接受能力的知识强加给他们,剥夺他们快乐的童年,真的就能塑造一个我们想要的人才吗?  2、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超前教育现象严重存在  不可置否,我国幼儿情感教育方面的理论研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是,幼儿园在情感教育的具体开展上仍然存在很多压力和问题,最主要的,便是幼儿园为迎合家长口味或进行市场炒作,随意进行的珠心算、早期识字及双语等违背幼儿发展规律的教育活动。如今走在大街上,我们经常能看到带有“双语”、“艺术”、“实验”等字样的幼儿园招牌,仿佛见证了当前幼儿园的高水平办学和超前的质量意识。然而,如果我们能蹲下来问一问那里的孩子:“你快乐吗?”得出的结果往往令我们心痛。这些幼儿园的超前教育,也许能教会孩子唱歌、跳舞、画画,也许能使孩子们学会不少知识和技能,但他们却无法给孩子们良好的习惯、感知美的眼睛、充满爱的心灵以及快乐的心态。已有调查显示,接受过“超前教育”的幼儿因为在入小学前就掌握了小学的知识,造成他们对小学的重复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时老师讲的课根本听不进去,常常开小差、做小动作。这些不良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一旦形成,对其以后的学习和将来的发展肯定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学前教育首先注重的应该是孩子全面和谐的发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其社会适应力。当前这些幼儿园忽视孩子情感、社会性以及长远发展的做法,肯定是得不偿失的。   3、幼儿园开展情感教育的效果参差不齐   对于负责任的幼儿园来说,对幼儿的情感教育始终是实施贯彻的教育理念,但教育的效果却是参差不齐,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肯定有幼儿年龄小、认知有限、不容易理解接受的因素,但更多的应该是教师自身的差距。强调情感教育,必然要提高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因为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幼儿情感发展的直接因素。幼儿的情感不仅脆弱,而且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本身必须有积极健康的情感,并且懂得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然而目前教师的状况却不能令人满意。   曾有研究对部分幼儿园的教师作了这样一次专项调查,要求教师对实例进行分析。提供的实例是:某幼儿园小班的一位家长向带班教师反映说,孩子在幼儿园吃饭(午餐)没吃饱。教师听到反映后不高兴,便在以后进餐时故意给这个孩子盛超过其饭量的饭菜,并要求孩子必须吃完,请分析这位教师的行为。调查结果一致认为这位教师的行为是错误的,在说明其错误时包含有这样几种观点:①使幼儿消化不良,影响幼儿身体健康;②影响情绪,使幼儿对教师或幼儿园产生逆反心理;③产生不良社会效果,影响幼儿园声誉;④影响教师的自身形象和发展前途等。上述不良后果提出的人数顺序是:①③②④。从强调早期情感教育这一高度出发,这个分析排列的顺序是欠妥的,它反映了目前教师在加强情感教育这一问题上存在的差距。首先是教师缺乏情感教育意识。由于教师没有把情感教育提到应有的高度给予重视,因而在对实例中教师错误行为的分析时,便更多看重对生理上的直接影响,而忽略了错误行为给幼儿情感上造成的伤害。其次是缺乏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不了解早期情感教育的特点,因而忽略了日常生活活动在情感教育中的作用。最后还反映出教师本身情感素质较差。实例中的孩子由吃不饱到吃不了这是一种明显的变化,如果说前者是教师无意的,那么后者则是教师存心的,这是职业道德所不允许的。而这一点在调查分析中没有反映出来。在实际观察中,我们身边也可以发现有实例中类似的情况。例如家长反映孩子在幼儿园不常喝水,于是在个别教师中就会出现给孩子倒满一大杯水,“让你喝个够”的现象,结果是孩子受委屈。上述问题既反映在调查中,也反映在实际工作中,这样肯定不利于幼儿园情感教育的实施,即使勉强在开展,效果也可想而知。   二、转变观念,注重幼儿的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主要是育人之情的教育。幼儿期是健康情感的奠基期,是情感教育的黄金期,发展幼儿的情感,培养他们的社会行为,对于提高其社会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充分理解了情感教育的意义以后,要改变目前情感教育中出现的这种种现状,最根本的解决途径就是通过家庭和幼儿园的共同努力,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   (一)教师的挚爱和真诚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   高尔基说:“谁不爱孩子,孩子就不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才能教育孩子”。 爱学生是教师之本,没有真诚的爱,就不会有真正的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也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因此,可以说,无论教育水平多高、教育理论多深的幼儿教师,都不可能离开这一个“爱”字而孤身试教。尤其是对于小班的幼儿,由于他们年龄小,认知有限,对成人的依赖更加强烈,离开父母和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幼儿园时,内心都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表现为恐惧、哭闹等排斥现象。这时,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能够得到老师的关爱,是每个幼儿最起码的心理需求。尽管他们可能不会作更多的分析,但是却能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关怀程度。老师的一言一行都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幼儿园的情感体验。因此,热爱幼儿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先去温暖孩子的心田,打动他们幼小的心灵,引导孩子的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然后才能要求他们学会去关爱别人。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首先从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走进孩子的心灵,分析他们的语言行动,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爱就是用心灵去体会别人最细微的精神需要”。如:孩子刚入园时,老师面带微笑地去迎接、拥抱每一个孩子,并主动向孩子们问好,当班里小朋友因病请假时,主动打电话或家访了解其病情……这些生活中看似可有可无、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是幼儿最直接的心理需要。但是,爱绝不等于溺爱、迁就和纵容。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爱”、有“度”,绝不能感情用事,失去理智,或者忽松忽紧,要前后一贯,始终如一。这样才能培养孩子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使孩子的情感朝着稳定的方向发展。   (二)培养孩子的是非观念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   对于幼儿园的孩子,尤其是小班幼儿,他们刚刚迈出从家庭生活走向社会生活的第一步,从熟悉、自由、宽松的家庭生活来到陌生的幼儿园环境,要适应陌生的同伴和老师以及具有约束力的集体生活,这些对于任性、一切都是以“自我为中心”的3岁左右的孩子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因此,要对幼儿进行育人之情的情感教育,必须首先让幼儿明辨是非,培养孩子善良的意识,知道如何做是对的?如何做是错的?为什么?在提出教育要求的同时要让幼儿懂得这样做的好处,即对于幼儿的积极表现要给予及时的肯定评价,哪怕是极其微弱的闪光点,而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则要及时地批评纠正。以求通过这样的正负强化,让幼儿逐渐形成是非标准,增强战胜缺点的信心和勇气,促使幼儿的道德认识转化为行动,逐渐学会懂得关心别人、帮助别人、同情别人,最终生成健康的情感,形成孩子健全的人格和优秀的品质。  (三)利用各种生活资源随机向幼儿渗透情感教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强调:“幼儿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可见,生活既是教育的内容,又是教育的途径。作为幼儿学习的引领者,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的需要,切实根据孩子的需要,在生活中选取活动资源,从生活中创编教育活动,引导孩子的情感积极、健康的发展。   具体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一方面,在情感目标思想指导下,举办一些以情感教育为目的的日常常规性活动,进行有计划的培养。例如:举办幼儿自愿报名,主动参与的“小百灵”歌唱表演活动以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和自我肯定意识;定时开启共同探索的“小问号”信箱活动培养幼儿的探索意识等等。另一方面可结合偶发事件,加强情感的随机培养。比如:刚入园时大部分小班幼儿的自理能力比较差,但其中有个别能力强一点的幼儿主动帮助了能力弱的幼儿穿脱衣服,扣纽扣、系鞋带;游戏时有幼儿将玩具或头饰主动让给了别人;有的幼儿偶尔说出了一些礼貌的话语等等,抓住这些事例进行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便是最好的随即培养。而对于那些抢别人东西,动辄打骂的孩子则随时用建议的方式引导、教育,以使幼儿养成明辨是非的好习惯,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净化孩子的心灵。另外,节日是幼儿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利用“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节日,让幼儿通过绘画、歌曲、游戏等活动,送上祝福来表达幼儿热爱和感恩的情感;还可以鼓励幼儿帮助父母长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如:收拾玩具、摆放碗筷、扫地、洗碗等,培养幼儿以自己能做到的任何方式去关心他人的情感。   (四)巧用多种趣味形式激发幼儿情感共鸣   学前期的儿童在认识上具有具体形象化的特点,他们的认识活动对行动具有直接依赖性,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作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种趣味形式,生动、形象的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   1、利用童话故事培养幼儿的情感。幼儿时期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喜欢拟人,把小猫、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对虚幻与真实缺乏分析。这两个特点正是童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另外,童话故事还有口语多,篇幅小,角色少,主题简单明了,好坏分明,易于幼儿接受和模仿的特点,所以学前期的孩子总是特别喜欢听童话故事。在听故事时,故事中的情景、角色会在他们的头脑中栩栩如生,此时幼儿的情感也最鲜明,对一些遭遇到不幸的人物和小动物,容易产生同情心。因此,我们若能注意选择一些适合幼儿年龄、心理特点的故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给他们听,利用童话故事中角色的情感去打动他们的心灵,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勤劳,什么是懒惰,什么是善良,什么是邪恶,应该学什么,不应该学什么,往往可以收到特殊的教育效果。记得,有一次我给我们班小朋友讲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故事。到第二天早上区域活动时,我就看到我们班的琴琴小朋友一直在画各种各样的火柴,于是我就问她,“你画这么多火柴干嘛”?她说:“我要画好多好多的火柴,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让她永远也用不完”!看着她那稚嫩的小脸上露出的坚定的表情,我感动地说:“好!老师也帮你画。”其实,像这样的很多童话故事对幼儿善良情感的培养有很大的作用。  2、在游戏过程中培养幼儿的情感。我国著名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说:“小孩子是生来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学前期儿童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的浓厚兴趣,使游戏成为了他们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和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所以,游戏也完全可以是学前期情感教育重要的教育手段,通过课上和课间的游戏活动,可以让幼儿的好奇心得到满足,发展幼儿的感知、思维和创造等能力,还可以培养幼儿细心、耐心、独立性、坚持性、与伙伴合作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比如:我们用歌表演的形式来演绎《好朋友》,让孩子们相互结伴边唱边给对方梳梳头、扣扣纽扣等等;为《迷路的小花鸭》、《对不起,没关系》等创设友爱情境,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融入角色,从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   3、利用电影和动画片中正面而具体的人物形象,影响幼儿。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孩子的世界是模仿的世界。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模仿是他们最初认识世界的手段,也是他们掌握实际生活知识的基本形式。正是在模仿成人的行为过程中,儿童才从“生物人”发展成为“社会人”。因为年龄和认知的关系,他们尤其喜欢模仿电影和动画片中的英雄形象。但由于幼儿的道德观念尚未完全形成,是非判断标准还很模糊,模仿往往还只局限于人物的外部形象,而缺乏对人物所表现的品质和精神的领会与学习。所以,具体操作中,教师首先要给孩子一个正确的行为准则,为幼儿树一个可供模仿的正确榜样。第二,教育者应针对电影、故事中的人物形象,经常和幼儿一起讨论研究,正确引导幼儿分析人物,不停留于表面情节和人物的直观形象,教育幼儿学习英雄人物的勇敢顽强,憎恨敌人的卑鄙凶残。比如:在课堂上,我们可以经常给孩子讲雷锋、葫芦娃、孙悟空等英雄人物的故事,观看有关的电影、电视,向幼儿展示他们的事迹,激发孩子向他们学习的愿望,从而学会自觉地关心他人、富有正义感等优秀品质。  (五)家园一致是巩固幼儿情感教育成果的重要环节   幼儿良好、成功的情感教育,是知、情、意、行的统一。知是基础,行是关键,习惯是归宿,如何使幼儿的情感认识变为行为进而成为道德习惯,就需要通过巩固这个重要的环节。幼儿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和家人一起度过的,家庭环境和家人的态度对幼儿道德认识的巩固有直接的影响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假如儿童在家里没有受到情感教育,他就不可能用心灵认识世界和接受老师的话,他所了解的是他听到和谈到东西的逻辑意义,而情感上、心灵上的潜台词他是不会明白的。”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启蒙教育活动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家庭教育与幼儿园教育只有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反之就会事倍功半。但是,当前独生子女所处的家庭,孩子们个个是“小皇帝”、 “小公主”,父母长辈对他们的要求向来是有求必应,说一不二。如何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形成教育共识呢?   1、开展主题活动时,邀请家长一同前来进行亲子活动,将我们的情感教育默默地渗透到家庭,为家园配合,协调一致地培养和巩固幼儿的情感做好铺垫。   2、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家长会、家访、家长开放日、“家园联系栏”等,向家长宣传关于家庭对幼儿情感形成的重要性,并有选择地介绍一些基本的家教知识,从而使得大部分家长能主动地与教师相互配合,互相探讨教育方法,充分发挥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优势,使情感教育真正获得成效。   3、开展家长助教活动。通过教师与家长的直接沟通将我们的情感教育理念渗透给家长,使家长既有机会充分的实践了自己的教育理念,也使孩子们在了解相关行业知识,了解爸爸妈妈工作辛苦的同时,激发了孩子们热爱劳动者及尊重劳动成果的良好情感。幼儿教育最根本的目标和任务就是培养身心健全的人,培养具有良好情感素质的人。因为这不仅是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社会文明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只要我们做有心人,用爱作为纽带连接我们和幼儿、家长的关系,多沟通、多协调,注重在共同的教育目标指引下,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肯定就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也唯有如此,我们的幼儿教育才是负责任的教育。   我们不是生活在真空里,儿童的世界也不完全是一片净土,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心理压力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尽量减少孩子所面临的心理压力,提早察觉孩子是否正承受着心理压力;一旦孩子已经处于压力之中,我们还可以尽量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压力。为了幼儿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规范教育行为,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幼儿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有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相反则有可能给孩子的心里留下阴影,使孩子向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 我认为教师在一日活动中,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使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以真诚关怀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使他们形成安全感。要教育儿童,首先必须理解儿童。我们在与孩子的交往中要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教师和孩子的关系,首先是爱的关系,只有透过爱,教师才能以真诚关怀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耐心细致地观察、分析、了解幼儿的内心世界,接受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将自己爱的情感传递给幼儿,与幼儿的情感紧紧联系在一起,幼儿就会逐渐对教师产生亲切感、安全感、信任感,进而热爱、信任老师,与老师心心相印,相融无间。教师的爱心应当是理智的爱。由于先天素质和家庭环境的具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着不同的智能和性格,我们应了解其产生的根源,平等地对他们亲切、关怀,并提出严格的要求。不管孩子们的性格、长相、能力、背景如何,我们都应一视同仁、公平地关爱每个幼儿,把爱撒向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在爱的雨露下健康成长。例如,要从生活照料入手,向所有幼儿传递爱的信息,要给安全感受到威胁的幼儿以特殊的关怀,要以冷静、宽容的态度对待幼儿的挑衅和不服从行为等等。师幼之间只有建立了和谐、亲切、友好尊重、充满社会情感的关系,才能使幼儿乐意接受教师的要求和指导,敞开心扉地自然表达心理动态和全部智能,并且扩展为良好的同伴关系。   二、用规范的教育行为创设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我们要不断改善自己的个性品质和心理健康状况,千万不要把个人的不良情绪带进幼儿园。同时,还要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作深刻的反思,极力避免不经意中使幼儿稚嫩的心灵受到创伤。   三、用积极的评价发展幼儿的自尊感。教师在儿童的心目中都占有重要地位,都希望教师关注与称赞自己,要求教师关心与重视他。我们要用赞赏的目光期待孩子,不吝惜对孩子的表扬和鼓励。注意避免用单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向比较。教师在活动中要随时注意幼儿的表现,发现闪光点及时表扬。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把握教育的时机,引导幼儿快乐积极地活动。教师在与幼儿的接触中,要通过积极的带鼓励性的语言,对幼儿的注视、微笑、点头、肯定性手势以及身体接触,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沐浴在温馨和谐的气氛里。

你这个太长了,可以自己在网络上查找下了,开扩恩维变成自已的语音。

推荐你去看个地方,中华知网,那上面全是论文。。。

科学启蒙教育对早期幼儿教育的益处摘要:幼儿阶段孩子们主要的活动是探索周围的世界,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孩子发展对科学的兴趣。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主要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作为教师应该如何保护、启发并培养孩子的学习和探索兴趣呢?或者说,怎样对孩子们进行最有效的早期科学启蒙教育呢?首先,教师应帮助孩子做好相关科学知识的储备工作;其次,培养幼儿对科学的认识兴趣;再次,要创设良好的科学教育活动环境;最后,教师应有效地指导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关键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主要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①科学教育与传统的常识教育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科学教育并不是常识教育的名词翻新,它有着与常识教育完全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常识教育强调传授给幼儿一些日常生活知识,如交通安全、用电安全、动物的习性、植物的生长规律、认识各种日用品等,其主要目的是“:教给幼儿有关周围生活中易懂的、简单的知识,形成初步的概念。”②科学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而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教育概念,它一方面继承了常识教育的一些功能,但更重要的则是强调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和熏陶。下面就如何对幼儿进行早期科学启蒙教育谈几点看法。一、教师应做好相关科学知识的储备工作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目的在于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让幼儿积累科学的经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在探求过程中,逐步形成对世界的科学认识。但幼儿的辨别能力差,他们总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因此,老师向幼儿所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因为,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抽象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语言对幼儿来说是难于理解的。因此,教师要对于相关的科学知识必须全面地理解,并根据幼儿的认识、学习特点将之转化为幼儿可浅显易懂的、形象直观的知识。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认识兴趣幼教指导纲要总原则表明“: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对象和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感知和视野。”③由此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幼儿的认识兴趣。(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现有认知水平认识兴趣是开启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的金钥匙。然而,幼儿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认知水平几乎处在“盲区”。只能通过引导幼儿去观察周围世界已存在的事实,体验从中获得的启发和认识。通过活动,使幼儿在汲取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形成了探求事物间相互关系的意识,掌握了认知的方法,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二)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作为探索对象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知识经验的先决条件。如果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又能巧妙设计,那么,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去观察、探索、思考。要给孩子提供认知资源丰富的环境:让孩子养养小动物、种种植物;或让孩子能有机会接触土壤,接触自然,让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探索。比如,让幼儿通过玩泥土来感知泥土的特性。通过摸、压、捏、搓等去感受和区分不同的土质,观察泥土的颜色、柔软度等;再进一步组织幼儿挖掘泥土,观察泥土的性状,当幼儿发现泥土是蚯蚓、小甲虫、小花、小草等动植物的家时,会兴奋不已,探索兴趣会更加强烈。(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最关键是要接受孩子,听听孩子有什么想法,并接受他的兴趣,帮助他发展。比如下雨时可以乘势激起他对“雨从哪里来”的疑问。但是有些知识对孩子来说太深奥,而且有的我们也解释不清楚,但要帮助孩子保持住惊奇感和神秘感。孩子首先需要的也是你对他的探索的鼓励和允许,而不是立刻提供许多现有的知识,标准的答案。上世纪美国伟大的物理学家费曼,他父亲经常带他在树林里散步,在别的孩子的父亲忙着告诉孩子那是一只什么鸟时,他的父亲鼓励他去观察小鸟为什么有某种举动。然后提出假设,再去验证。这是费曼在科学研究中终身使用的方法,他没上学时,父亲就在树林里教会了他。这就是费曼成了科学家,而满脑子都是标准答案的孩子却没有。 文秘杂烩网

幼儿园教育论文5000字范文

教育实习1896年盛宣怀创办南阳公学时就有了教育实习,并设置四院,,作为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的场所。张念宏先生在《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提到:教育实习是师范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学校组织师范生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教师,同时它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顾明远先生在《教育大辞典》中对教育实习的定义为:“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包括参观、见习、试教代理或协助班主任工作以及参加教育行政工作等。”[[1]]叶澜老师在《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中对教育实习的定义:“高校学生进入基础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并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认识教育实习过程中的工作,并通过教育实习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对该专业不更深的理解和认识。”[[2]]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及整理,笔者认为叶澜老师对于“教育实习”的概念界定与本论文相符合,本论文将采用叶澜老师对于“教育实习”的界定。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我国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概念界定是大同小异的,南京师范大学的陈丹丹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定义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本科生在学前教育院统一安排和组织下,走进幼儿园中,并在学校和幼儿园老师的指导下,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践行到实践中,从而获得幼儿园的保教实践能力。”[[1]]有学者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定义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走进园所,在学校和幼儿园的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对幼儿园中保教活动进行学习的实践活动。”[[2]]还有的学者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定义:“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在毕业前由学校统一安排下进入幼儿园,并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对园所的教育教学、管理等进行学习,从而在实践中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的教育实践活动。”[[3]]通过对比整理研究者们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相关界定,笔者将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概念界定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由学校的统一安排,进入到一线的幼儿园,并且在“双导师”的带领之下,对幼儿园的保育教育工作进行学习、研究,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全面发展的实践教育活动。研究目的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满意度与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发现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育实践质量,并去完善教育实践制度和为改善教育实践提供资料与依据,同时让它更好的发挥作用,培养更多的优秀学前专业教师。研究对象(1)问卷调查对象选取K大50名大三和大四实习过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并对学前教育实习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对学校、园所、自身在实习中表现的满意度。(2)访谈对象选取了K大15名大三和大四实习过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向他们了解影响实习满意度的具体因素,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去了解,分别是学生自身因素、实习学校的因素、基础设施因素,以下是访谈对象信息汇总表: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指导老师的指导态度的满意度是满意,对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及时性、指导及内容、指导方法、指导态度的满意度都是一般满意,对指导老师的指导态度的满意度是满意。通过基本信息中对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的调查可以知道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比较多,在访谈中有学生说道:“我的指导老师带的学生比较多,有23个。”所以因为此原因指导老师平均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精力有限,学生的反馈得不到解决及时解决,所以学生对学内指导老师的满意度不高。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习的时间、学校对实习的前期准备、学校开展的动员会、实习的总时长的满意度都是一般;对学校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的满意度是满意,对实习次数的满意度是不满意。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希望更早的去实习以及希望实习的时间更长;学校对学生实习前期的准备不够充足,没有更好的去引导学生去正确看待和认识“实习”;由于疫情的原因学生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没有机会去幼儿园进行见习等活动,所以学生把实习看的比较重,期待值也很高,但是对于仅此“一次”的实习机会,学生对此的满意度还是很低的。(3)对实习津贴的满意度实习学生对于实习期间的实习津贴的满意度是很不满意(70%),实习津贴在实习学生的心里占有很重的位置,它能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有学生在访谈中说:“实习津贴太低,但是实习的工作量却很大,同时工作也很杂很累,会让他觉得拿着很少的钱却干着比工人还累的工作,每次想到这里就不会那么认真的去工作,而且越来越懈怠”(A6)。所以津贴的高低在实习中真的很重要。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习的期间的家园合作、学到的知识、学校对于实习的考核成绩等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园所对学生的考核成绩的满意度是满意。家园合作在实习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但是学生对此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可以看出学生在与家长的相处之道上还缺乏一定的经验;实习期间学到的知识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可以看出,实习的时候学到的一些知识,但是并没有学生想象中可以学到那么多的知识;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成绩的满意度度中不满意占了30%,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校的考核结果或者方式存在一定的不满。

对了叔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3000字到5000字左右过去还有更多的字

你这个太长了,可以自己在网络上查找下了,开扩恩维变成自已的语音。

幼儿园教育论文5000字左右

科学启蒙教育对早期幼儿教育的益处摘要:幼儿阶段孩子们主要的活动是探索周围的世界,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孩子发展对科学的兴趣。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主要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作为教师应该如何保护、启发并培养孩子的学习和探索兴趣呢?或者说,怎样对孩子们进行最有效的早期科学启蒙教育呢?首先,教师应帮助孩子做好相关科学知识的储备工作;其次,培养幼儿对科学的认识兴趣;再次,要创设良好的科学教育活动环境;最后,教师应有效地指导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关键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主要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①科学教育与传统的常识教育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科学教育并不是常识教育的名词翻新,它有着与常识教育完全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常识教育强调传授给幼儿一些日常生活知识,如交通安全、用电安全、动物的习性、植物的生长规律、认识各种日用品等,其主要目的是“:教给幼儿有关周围生活中易懂的、简单的知识,形成初步的概念。”②科学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而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教育概念,它一方面继承了常识教育的一些功能,但更重要的则是强调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和熏陶。下面就如何对幼儿进行早期科学启蒙教育谈几点看法。一、教师应做好相关科学知识的储备工作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目的在于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让幼儿积累科学的经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在探求过程中,逐步形成对世界的科学认识。但幼儿的辨别能力差,他们总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因此,老师向幼儿所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因为,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抽象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语言对幼儿来说是难于理解的。因此,教师要对于相关的科学知识必须全面地理解,并根据幼儿的认识、学习特点将之转化为幼儿可浅显易懂的、形象直观的知识。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认识兴趣幼教指导纲要总原则表明“: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对象和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感知和视野。”③由此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幼儿的认识兴趣。(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现有认知水平认识兴趣是开启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的金钥匙。然而,幼儿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认知水平几乎处在“盲区”。只能通过引导幼儿去观察周围世界已存在的事实,体验从中获得的启发和认识。通过活动,使幼儿在汲取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形成了探求事物间相互关系的意识,掌握了认知的方法,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二)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作为探索对象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知识经验的先决条件。如果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又能巧妙设计,那么,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去观察、探索、思考。要给孩子提供认知资源丰富的环境:让孩子养养小动物、种种植物;或让孩子能有机会接触土壤,接触自然,让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探索。比如,让幼儿通过玩泥土来感知泥土的特性。通过摸、压、捏、搓等去感受和区分不同的土质,观察泥土的颜色、柔软度等;再进一步组织幼儿挖掘泥土,观察泥土的性状,当幼儿发现泥土是蚯蚓、小甲虫、小花、小草等动植物的家时,会兴奋不已,探索兴趣会更加强烈。(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最关键是要接受孩子,听听孩子有什么想法,并接受他的兴趣,帮助他发展。比如下雨时可以乘势激起他对“雨从哪里来”的疑问。但是有些知识对孩子来说太深奥,而且有的我们也解释不清楚,但要帮助孩子保持住惊奇感和神秘感。孩子首先需要的也是你对他的探索的鼓励和允许,而不是立刻提供许多现有的知识,标准的答案。上世纪美国伟大的物理学家费曼,他父亲经常带他在树林里散步,在别的孩子的父亲忙着告诉孩子那是一只什么鸟时,他的父亲鼓励他去观察小鸟为什么有某种举动。然后提出假设,再去验证。这是费曼在科学研究中终身使用的方法,他没上学时,父亲就在树林里教会了他。这就是费曼成了科学家,而满脑子都是标准答案的孩子却没有。 文秘杂烩网

论“生活世界”视阈下的幼儿教育摘要: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在批判实证主义思想、关注人类精神生活的基础上,提出了“生活世界理论”。本文试图以“生活世界”理论为契机,分析幼儿教育和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并探讨当今幼儿教育所存在的现实问题,由此得出“生活世界”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关键词:生活世界;儿童生活世界;成人生活世界;幼儿教育一、“生活世界”的概念阐释(一)生活世界理论提出的背景早在20世纪初,杜威就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命题,这一命题给予当时沉闷的机械式的传统教育以重大打击,对当时的教育现实产生了重要影响,也给教育带来了新的契机。“生活世界”理论是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在晚年出于挽救欧洲科学危机、批判实证主义而提出的,他认为欧洲科学危机的实质是科学世界对其产生的基础———生活世界的遗忘。胡塞尔在《欧洲科学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学》中说:“在十九世纪后半叶,现代人的整个世界观惟一受实证科学的支配,并且惟一被科学所造成的‘繁荣’所迷惑,这种惟一性意味着人们以冷漠的态度避开了对真正的人性具有决定意义的问题。单纯注重事实的科学,造就单纯注重事实的人。”[1]在此过程中,人被科学化、机械化。科学对生活世界和对人的遗忘使科学也丧失了其存在的目的和意义。科学不再为人类服务,反而成了人类的危害者。伴随着科技的日益进步、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人类主控自然世界能力的加强,各种社会问题不断涌现。“充分启蒙的世界却弥散着胜利的灾难”。[2]由于万能的科学“却恰恰解决不了那些最令人关心的涉及世界与人生意义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正是与人的主体性方面内在相关的。”[3]所以,为了解决科学危机、重寻生命存在的意义,胡塞尔认为必须重新追寻生活世界的价值与意义,找寻富有本原性意义的世界———“生活世界。”(二)生活世界理论的内涵最早对“生活世界”进行较为系统研究的是德国现象学大师胡塞尔。他早在20世纪二十年代以前就使用过“生活世界”这个概念,但从20年代开始,“生活世界”才逐渐成为了胡塞尔哲学的核心概念。但尽管如此,他并未给“生活世界”下过一个明确的定义。胡塞尔认为,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有两个世界存在:即“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其中,“生活世界”是“科学世界”存在的前提,它先于“科学世界”而存在。“生活世界”指的是我们在其中生活、感知,在其中进行各种活动的具体的生活境域。它是具体的、直接的、可感知的、现实存在着的生活环境。而“科学世界”是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在“生活世界”的活动中衍生出来的一个特殊的理性视域,它运用理性的逻辑之网过滤“生活世界”的直接性和主观性,以达到一种超直观、超主观的客观性。[3]二、生活世界理论下幼儿教育的归属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不是生活的预备”。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与受教育者的生活发生着密切的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交往,其实也是一种生活的过程。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是一个包括一切特殊形式的总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与教育相对应的生活世界有两种:成人生活世界和儿童生活世界。以这两种生活世界为归属的教育有着不一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以成人生活世界为归属和对象的教育,是指教育的对象是成人或把教育对象成人化,一切教育活动、教育内容等都按照成人的特点和需要来安排。而以儿童生活世界为归属的教育则是以儿童为教育对象,按照儿童的特征去安排一切教育活动的。在幼儿教育中,教育的对象是一群孩子,一群注重形象思维、有着自己独特生活世界的孩子。要使孩子们理解所教的内容、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教育者必须把孩子看成孩子,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教育归属,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去安排教学以及一切教育活动,教育内容也必须贴近孩子们的生活世界,直接在幼儿的生活世界中取材。三、幼儿教育的现状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书中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有过生动的描述。“百草园”是孩子心中的乐园,无论是高大的皂荚树还是墙角断砖里油蛉的低唱,都是孩子们快乐的源泉。而“三味书屋”则成了禁锢着孩子自由与心灵的“雷锋塔”。在我们当今的幼儿教育中,仍然存在着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对立。由于幼儿相对成人来说,其身体较柔弱,精神世界也较苍白。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中,都少不了成人的帮助。因此,成人也就理所当然地主控了儿童的生活世界,并为他们安排好一切。杜威认为,儿童的身体是未成熟的,必须依赖成人的抚育和帮助。而正是这种未成熟的状态有着生长的可能性,有着发展的潜力。杜威曾说:“一般动物出生不久即能啄食和行路,儿童则需长期抚养才能独立生活,表面上儿童居于弱势,殊不知这较长的生长时期正好蕴藏着使他们进行复杂而高深的学习的可贵潜能。因此,一般动物仅能被环境所制约,人类则不仅能适应环境,还能改造环境。”[4]因而,我们应该开发儿童的这种发展潜力,而不是一味的用自己的观念去控制他们、禁锢他们的自由。然而,在现实的幼儿教育中,我们看到的是儿童生活世界正在日益缩小,孩子们的生活空间被成人世界侵占。成人对孩子的“保护”不但没有给孩子提供安全感,而且使孩子们日益失去了自己的自由和空间,丧失了自己的精神家园。蒙台梭利说过:“儿童就像生活在凄苦地牢里的一个灵魂。他们希望见到光明,渴望在阳光下诞生,缓慢而又结结实实地茁壮成长。然而在现实中,却始终有一个力大无比的巨人站在边上,等待着猛扑过去,把他们压垮。”[5]人们把儿童当作种子一样来灌溉和培育,但一切又都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而忽略了种子的特点和各自的特殊性。也许,成人为培育这些柔弱的种子准备了气候温度都恒定的温室,使其不受严寒酷暑的打击,但是这种温室却让孩子们带上了无形的枷锁,使他们不能在自然的生活环境下自由的成长,处处都是按照别人的意愿而活着。四、生活世界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生活世界是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世界,它是形象的、具体的,周围环境中形形色色的现象都体现在其中;它接近人们的生活本原,与人们日常的具体生活相贴近。生活世界是人的世界,是以人为主体的。胡塞尔提出的“生活世界”理论就是出于对生命的关爱,对人本性的关注,所谓的教育回归生活实质上就是回归到人的现实和具体的状态。在幼儿教育中,儿童是教育的对象,幼儿教育的归属是儿童生活世界。然而,在当今的幼儿教育中,儿童生活世界正逐渐被成人生活世界给掩盖,儿童生活世界的丧失,使得找寻失落的儿童世界成为了当今幼儿教育迫在眉睫的一项任务。生活世界理论对教育特别是幼儿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处理幼儿教育中实际存在的种种矛盾和问题。(一)幼儿教育应走进儿童生活世界,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教育的本源胡塞尔曾说,生活世界是一个前科学的,在先被给予的世界,是奠基性的,直观的世界。这个世界贴近儿童的生活。众所周知,儿童的世界是充满了童真、童趣的世界,儿童喜欢根据自己的方式进行毫无拘束的活动,在活动中自己寻找快乐,享受童年的乐趣,如鲁迅先生心中的百草园便是孩子们的乐土。因此,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一切教育活动的安排都应以儿童的生活世界为契机,使孩子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学习的快乐,而不是厌学、恨学。况且,孩子们不仅仅处于受教育的被动地位,他们也有着极大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更要求教师在教育中与学生互动,按学生的实际需要来安排教学。(二)人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儿童的成长也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成人应理解到儿童生活世界的这一特点,给予儿童生长和成长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然自由地生活。幼儿教育中所谓的“天才教育”、“完人教育”,就是急功近利、拔苗助长的典型。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理论给予了人的内在精神以无限自由:“若无自由,人完全受外在必然的摆布,如何创造,如何生成!”[6]人只有自由自然地生活,才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三)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应明确自己的教育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本身,教育即生活,除此以外,别无目的。在我们的教育中,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一种认为教育的任务是传授学生以知识,特别是对人们物质生活有着极大影响的科学知识。教育的成果在于受教育者知识总量的增加,并在不久后的实际生活中把这些知识再现出来,运用于实际;另一种认为知识的授受只是教育的手段,而不是目的,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取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知识总量的多少并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在幼儿教育中,幼儿基本上只感知形象的具体的事物,对他们进行严密的科学知识的教育并不符合他们的实际,因此,幼儿教育的重点应是通过科学知识等的传授培养孩子的动手、动脑等方面的能力,使他们今后能自由地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自己去追求新知识、接受新事物。参考文献:[1](德)胡塞尔著,王炳文译欧洲科学的危机与超越论的现象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p3-[2][6]李文阁回归现实生活世界—哲学视野的根本置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3]施燕在“生活世界”中学习,在“主(观世界”中徜徉[J]幼儿教育,2006,(1)[4]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5](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金晶,孔伟译童年的秘密[M]中国发展出版社,[7](德)胡塞尔著倪梁康,张廷国译生活世界现象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8]常秀芹胡塞尔生活世界理论对学生观的启示[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9]牛翠平尊重儿童的生活世界[J]教育导刊,[10]刘济良论“生活世界”视阈中的生命教育[J],教育科学

推荐你去看个地方,中华知网,那上面全是论文。。。

教育实习1896年盛宣怀创办南阳公学时就有了教育实习,并设置四院,,作为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的场所。张念宏先生在《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提到:教育实习是师范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学校组织师范生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教师,同时它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顾明远先生在《教育大辞典》中对教育实习的定义为:“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包括参观、见习、试教代理或协助班主任工作以及参加教育行政工作等。”[[1]]叶澜老师在《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中对教育实习的定义:“高校学生进入基础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并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认识教育实习过程中的工作,并通过教育实习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对该专业不更深的理解和认识。”[[2]]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及整理,笔者认为叶澜老师对于“教育实习”的概念界定与本论文相符合,本论文将采用叶澜老师对于“教育实习”的界定。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我国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概念界定是大同小异的,南京师范大学的陈丹丹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定义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本科生在学前教育院统一安排和组织下,走进幼儿园中,并在学校和幼儿园老师的指导下,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践行到实践中,从而获得幼儿园的保教实践能力。”[[1]]有学者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定义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走进园所,在学校和幼儿园的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对幼儿园中保教活动进行学习的实践活动。”[[2]]还有的学者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定义:“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在毕业前由学校统一安排下进入幼儿园,并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对园所的教育教学、管理等进行学习,从而在实践中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的教育实践活动。”[[3]]通过对比整理研究者们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相关界定,笔者将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概念界定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由学校的统一安排,进入到一线的幼儿园,并且在“双导师”的带领之下,对幼儿园的保育教育工作进行学习、研究,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全面发展的实践教育活动。研究目的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满意度与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发现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育实践质量,并去完善教育实践制度和为改善教育实践提供资料与依据,同时让它更好的发挥作用,培养更多的优秀学前专业教师。研究对象(1)问卷调查对象选取K大50名大三和大四实习过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并对学前教育实习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对学校、园所、自身在实习中表现的满意度。(2)访谈对象选取了K大15名大三和大四实习过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向他们了解影响实习满意度的具体因素,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去了解,分别是学生自身因素、实习学校的因素、基础设施因素,以下是访谈对象信息汇总表: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指导老师的指导态度的满意度是满意,对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及时性、指导及内容、指导方法、指导态度的满意度都是一般满意,对指导老师的指导态度的满意度是满意。通过基本信息中对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的调查可以知道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比较多,在访谈中有学生说道:“我的指导老师带的学生比较多,有23个。”所以因为此原因指导老师平均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精力有限,学生的反馈得不到解决及时解决,所以学生对学内指导老师的满意度不高。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习的时间、学校对实习的前期准备、学校开展的动员会、实习的总时长的满意度都是一般;对学校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的满意度是满意,对实习次数的满意度是不满意。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希望更早的去实习以及希望实习的时间更长;学校对学生实习前期的准备不够充足,没有更好的去引导学生去正确看待和认识“实习”;由于疫情的原因学生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没有机会去幼儿园进行见习等活动,所以学生把实习看的比较重,期待值也很高,但是对于仅此“一次”的实习机会,学生对此的满意度还是很低的。(3)对实习津贴的满意度实习学生对于实习期间的实习津贴的满意度是很不满意(70%),实习津贴在实习学生的心里占有很重的位置,它能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有学生在访谈中说:“实习津贴太低,但是实习的工作量却很大,同时工作也很杂很累,会让他觉得拿着很少的钱却干着比工人还累的工作,每次想到这里就不会那么认真的去工作,而且越来越懈怠”(A6)。所以津贴的高低在实习中真的很重要。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习的期间的家园合作、学到的知识、学校对于实习的考核成绩等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园所对学生的考核成绩的满意度是满意。家园合作在实习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但是学生对此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可以看出学生在与家长的相处之道上还缺乏一定的经验;实习期间学到的知识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可以看出,实习的时候学到的一些知识,但是并没有学生想象中可以学到那么多的知识;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成绩的满意度度中不满意占了30%,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校的考核结果或者方式存在一定的不满。

幼儿园教育论文5000字开头

推荐你去看个地方,中华知网,那上面全是论文。。。

这个不难 最近刚好搞这个专题 你倒是可以 用的,Q我吧!

教育实习1896年盛宣怀创办南阳公学时就有了教育实习,并设置四院,,作为师范生进行教育实习的场所。张念宏先生在《中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提到:教育实习是师范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学校组织师范生进行的教育教学活动,它有利于培养合格的教师,同时它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1]]顾明远先生在《教育大辞典》中对教育实习的定义为:“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高年级学生到实习学校进行的教育教学专业实践的一种形式,包括参观、见习、试教代理或协助班主任工作以及参加教育行政工作等。”[[1]]叶澜老师在《中国教师新百科:中学教育卷》中对教育实习的定义:“高校学生进入基础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并在两位指导老师的帮助下,认识教育实习过程中的工作,并通过教育实习促进自身专业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对该专业不更深的理解和认识。”[[2]]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查阅及整理,笔者认为叶澜老师对于“教育实习”的概念界定与本论文相符合,本论文将采用叶澜老师对于“教育实习”的界定。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我国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概念界定是大同小异的,南京师范大学的陈丹丹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定义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本科生在学前教育院统一安排和组织下,走进幼儿园中,并在学校和幼儿园老师的指导下,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践行到实践中,从而获得幼儿园的保教实践能力。”[[1]]有学者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定义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校的统一安排下走进园所,在学校和幼儿园的指导老师的帮助下,对幼儿园中保教活动进行学习的实践活动。”[[2]]还有的学者对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定义:“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学生在毕业前由学校统一安排下进入幼儿园,并在“双导师”的指导下,对园所的教育教学、管理等进行学习,从而在实践中促进专业能力的提高的教育实践活动。”[[3]]通过对比整理研究者们对学前教育专业实习的相关界定,笔者将学前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概念界定为:大三大四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本科生,由学校的统一安排,进入到一线的幼儿园,并且在“双导师”的带领之下,对幼儿园的保育教育工作进行学习、研究,从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全面发展的实践教育活动。研究目的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教育实习满意度与影响因素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去发现教育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育实践质量,并去完善教育实践制度和为改善教育实践提供资料与依据,同时让它更好的发挥作用,培养更多的优秀学前专业教师。研究对象(1)问卷调查对象选取K大50名大三和大四实习过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星发放问卷,并对学前教育实习的满意度进行调查,了解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对学校、园所、自身在实习中表现的满意度。(2)访谈对象选取了K大15名大三和大四实习过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作为访谈对象,向他们了解影响实习满意度的具体因素,主要从三个大的方面去了解,分别是学生自身因素、实习学校的因素、基础设施因素,以下是访谈对象信息汇总表: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指导老师的指导态度的满意度是满意,对学校指导老师的指导及时性、指导及内容、指导方法、指导态度的满意度都是一般满意,对指导老师的指导态度的满意度是满意。通过基本信息中对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的调查可以知道指导老师所带的学生人数比较多,在访谈中有学生说道:“我的指导老师带的学生比较多,有23个。”所以因为此原因指导老师平均分配到每个学生身上的时间精力有限,学生的反馈得不到解决及时解决,所以学生对学内指导老师的满意度不高。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习的时间、学校对实习的前期准备、学校开展的动员会、实习的总时长的满意度都是一般;对学校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的满意度是满意,对实习次数的满意度是不满意。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希望更早的去实习以及希望实习的时间更长;学校对学生实习前期的准备不够充足,没有更好的去引导学生去正确看待和认识“实习”;由于疫情的原因学生基本上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没有机会去幼儿园进行见习等活动,所以学生把实习看的比较重,期待值也很高,但是对于仅此“一次”的实习机会,学生对此的满意度还是很低的。(3)对实习津贴的满意度实习学生对于实习期间的实习津贴的满意度是很不满意(70%),实习津贴在实习学生的心里占有很重的位置,它能调动学生的实习积极性,有学生在访谈中说:“实习津贴太低,但是实习的工作量却很大,同时工作也很杂很累,会让他觉得拿着很少的钱却干着比工人还累的工作,每次想到这里就不会那么认真的去工作,而且越来越懈怠”(A6)。所以津贴的高低在实习中真的很重要。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实习的期间的家园合作、学到的知识、学校对于实习的考核成绩等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园所对学生的考核成绩的满意度是满意。家园合作在实习工作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工作,但是学生对此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可以看出学生在与家长的相处之道上还缺乏一定的经验;实习期间学到的知识的满意度是一般满意可以看出,实习的时候学到的一些知识,但是并没有学生想象中可以学到那么多的知识;学校对学生的考核成绩的满意度度中不满意占了30%,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于学校的考核结果或者方式存在一定的不满。

幼儿园教育论文5000字题目

1、 试论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2、 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3、 试论张雪门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4、 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 5、 传统游戏(或玩具)的教育价值探新 6、 论幼儿入园前的准备 7、 家、园合作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8、 试论幼儿园应成为社区幼儿教育中心 9、 关于幼儿提问的研究 10、幼儿(小班托班)自我服务能力的调查 11、幼儿(大中班)自我服务及参与家庭劳动情况的调查 12、幼儿教育小学化(非正常化)倾向的调查分析 13、班级中幼儿伙伴交往情况的观察分析 14、幼儿同伴交往中混龄交往的研究 15、教师对幼儿游戏指导策略和能力的调查 16、自由游戏中教师参与及指导情况的调查 17、幼教机构儿童意外伤害事故的调查研究 18、关于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类活动时间的调查 19、幼儿园常规教育研究 20、幼儿户外活动现状研究 21、乡土教育资源在幼儿园教育中的运用 22、利用农村自然环境促进儿童主动发展的行动研究 23、中班幼儿环保意识和行为培养的行动研究 24、关于某某省编《幼儿计算用书(小班)》使用情况的调查 25、《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2001)》与《幼儿园教育大纲(1983)》的比较研究 26、托幼机构“特色教育”的调查与思考 27、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专业素质的调查 28、现阶段某地区幼儿教师心理健康的调查 29、幼儿园教研活动的调查研究 30、行动研究与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 31、幼儿园男教师若干个案调查研究 32、农村教师工作状况和工资状况的调查研究 33、某地区某园教师聘任制实施情况的调查研究 34、某地学前教育的调查 35、某地混合班教育的调查 36、幼儿园对家庭教育指导的实践与研究 37、家园合作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研究 38、几例隔代教养幼儿的个案研究分析 39、某地区儿童学前教育社会需求的调查研究 40、某地区民办儿童学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调查研究 41、某地区幼儿园办园成本的调查研究

科学启蒙教育对早期幼儿教育的益处摘要:幼儿阶段孩子们主要的活动是探索周围的世界,早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帮助孩子发展对科学的兴趣。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主要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作为教师应该如何保护、启发并培养孩子的学习和探索兴趣呢?或者说,怎样对孩子们进行最有效的早期科学启蒙教育呢?首先,教师应帮助孩子做好相关科学知识的储备工作;其次,培养幼儿对科学的认识兴趣;再次,要创设良好的科学教育活动环境;最后,教师应有效地指导科学启蒙教育活动。关键词:幼儿科学启蒙教育“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主要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①科学教育与传统的常识教育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科学教育并不是常识教育的名词翻新,它有着与常识教育完全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常识教育强调传授给幼儿一些日常生活知识,如交通安全、用电安全、动物的习性、植物的生长规律、认识各种日用品等,其主要目的是“:教给幼儿有关周围生活中易懂的、简单的知识,形成初步的概念。”②科学教育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而提出的一个崭新的教育概念,它一方面继承了常识教育的一些功能,但更重要的则是强调在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培养和熏陶。下面就如何对幼儿进行早期科学启蒙教育谈几点看法。一、教师应做好相关科学知识的储备工作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目的在于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让幼儿积累科学的经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在探求过程中,逐步形成对世界的科学认识。但幼儿的辨别能力差,他们总认为老师说的都是对的。因此,老师向幼儿所传授的知识必须是科学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因为,幼儿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抽象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语言对幼儿来说是难于理解的。因此,教师要对于相关的科学知识必须全面地理解,并根据幼儿的认识、学习特点将之转化为幼儿可浅显易懂的、形象直观的知识。二、培养幼儿对科学的认识兴趣幼教指导纲要总原则表明“:既符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对象和问题,又有利于拓展幼儿的感知和视野。”③由此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培养幼儿的认识兴趣。(一)要充分考虑幼儿的现有认知水平认识兴趣是开启幼儿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心的金钥匙。然而,幼儿由于受年龄的限制,认知水平几乎处在“盲区”。只能通过引导幼儿去观察周围世界已存在的事实,体验从中获得的启发和认识。通过活动,使幼儿在汲取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形成了探求事物间相互关系的意识,掌握了认知的方法,培养了幼儿的认知能力。(二)选择幼儿感兴趣的、熟悉的事物作为探索对象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是获得知识经验的先决条件。如果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教师又能巧妙设计,那么,就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唤起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鼓励幼儿去观察、探索、思考。要给孩子提供认知资源丰富的环境:让孩子养养小动物、种种植物;或让孩子能有机会接触土壤,接触自然,让幼儿到大自然中去探索。比如,让幼儿通过玩泥土来感知泥土的特性。通过摸、压、捏、搓等去感受和区分不同的土质,观察泥土的颜色、柔软度等;再进一步组织幼儿挖掘泥土,观察泥土的性状,当幼儿发现泥土是蚯蚓、小甲虫、小花、小草等动植物的家时,会兴奋不已,探索兴趣会更加强烈。(三)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探索科学知识的兴趣培养孩子的兴趣最关键是要接受孩子,听听孩子有什么想法,并接受他的兴趣,帮助他发展。比如下雨时可以乘势激起他对“雨从哪里来”的疑问。但是有些知识对孩子来说太深奥,而且有的我们也解释不清楚,但要帮助孩子保持住惊奇感和神秘感。孩子首先需要的也是你对他的探索的鼓励和允许,而不是立刻提供许多现有的知识,标准的答案。上世纪美国伟大的物理学家费曼,他父亲经常带他在树林里散步,在别的孩子的父亲忙着告诉孩子那是一只什么鸟时,他的父亲鼓励他去观察小鸟为什么有某种举动。然后提出假设,再去验证。这是费曼在科学研究中终身使用的方法,他没上学时,父亲就在树林里教会了他。这就是费曼成了科学家,而满脑子都是标准答案的孩子却没有。 文秘杂烩网

  • 索引序列
  • 幼儿园教育论文5000字
  • 幼儿园教育论文5000字范文
  • 幼儿园教育论文5000字左右
  • 幼儿园教育论文5000字开头
  • 幼儿园教育论文5000字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