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敦煌吐蕃文献选辑在线阅读

敦煌吐蕃文献选辑在线阅读

发布时间:

敦煌吐蕃文献选辑在线阅读

记述吐蕃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史方面的珍贵文献。全书内容分为吐蕃赞普传记、吐蕃大事纪年和小邦邦伯家臣及赞普世系三大部分。作者在译注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藏汉文历史文献,对赞普、小邦家臣世系、历代朝臣和征战、会盟、颁赏、联姻等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考释,从而对吐蕃时期的社会性质、社会结构、军政制度、风俗礼仪和文化生活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推动了对吐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该书基本上反映出敦煌古藏文写卷中有关吐蕃时期历史文化写卷的全貌。由于作者参照了西方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因而代表了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

《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王小甫)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_8Z5bnTfAYFw 密码:n2fg书名: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作者:王小甫豆瓣评分:0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2009-12页数:322内容简介:《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内容简介:作者广泛利用了包括敦煌、吐鲁番出土的汉、藏文书在内的第一手资料,并从阿拉伯文史籍以及《阿拉伯舆地丛书》(BGA),中做了大量摘译,从而在许多问题上提出了值得注意的见解或对前人成说有所突破。例如,仔细研究了吐蕃人进入西域的主要路线,发现了一条与吐蕃在西域活动史有关的地理线索,从而为许多重要史料的断代、定性建立了较为可靠的参照系;通过对汉、阿两种史料的认真比勘,否定了唐朝与大食曾在中亚对抗的种种说法,确认751年的“怛逻斯战役”只不过是双方的一次遭遇战;等等。《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结论令人信服:中亚绿洲的所谓“突厥化”只能是几大强权政治时代结束以后的事。作者简介:王小甫,男,四川成都人,1952年生,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为隋唐五代史、中国少数民族史。主要著作有《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唐朝对突厥的战争》、《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国开明开放》,主编专题论文集《盛唐时代与东北亚政局》、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论文数十篇,多次获奖。

看你的名字应该是博巴对吧,想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最好就是多看书,历史并不是一个人的理解消化再演绎,而是要靠自己去看,去比较,去批判的佛教和非佛教史我手上就有逾两百项资料,所以说也说不完,只能推荐一些书目给你了 以下的书宗教味甚浓红史青史白史新红史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贤者喜宴拔协以下的宗教味不浓,客观得多,但属於断代史,主要涉猎的都是唐宋之前的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藏)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考释敦煌吐蕃文献选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第一辑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藏族远古史(藏)以下的政治味甚浓西藏七百年藏族史要西藏通史西藏通史简编此书写起来像故事,挺另类的藏域春秋

敦煌吐蕃文献选辑在线阅读官网

历史背景:敦煌石窟营建的一千年历程,时值中国历中上两汉以后长期分裂割据,走向民族融合、南北统一,臻于大唐之鼎盛,又由颠峰而式微的重要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正是中国艺术的程序、流派、门类、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时期,也是佛教与佛教艺术传入后,建立和发展了中国的佛教理论与佛教宗派,佛教美术艺术成为中国美术艺术的重要门类,最终完成了中国化的时期。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扩展资料: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东南25公里鸣沙山东麓宕泉河崖壁上,南北长约1600米。始建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历经十六国、北魏、西魏、北周、隋、周、五代、宋西夏、元等朝代,营造千年之久。现在洞窟492个,其中珍存北凉至元各朝代绘制的壁画45000多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唐宋木结构建筑5座,莲花柱石和铺地花砖数千块。是一处由建筑、绘画、雕塑组成的博大精深的综合艺术殿堂,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艺术宝库,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莫高窟的彩塑多属佛教人物及其修行涅槃事迹的造像。因为莫高窟的岩质疏松,无法进行雕刻,工匠们用的是泥塑。唐朝以前的泥塑在其它地方很少保存下来,因此莫高窟的大量彩塑更为珍贵难得。另外还有民族传统神话题材及各种各样的装饰图案。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各民族各阶层的各种社会活动,如帝王出行、农耕渔猎、冶铁酿酒、婚丧嫁娶、商旅往来、使者交会、弹琴奏乐、歌舞百戏……世间万象,林林总总。在莫高窟各个时代的壁画中,有反映当时的一些生产劳动场面、社会生活场景、衣冠服饰制度、古代建筑造型以及音乐、舞蹈、杂技的画面,也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宜,为研究4世纪到14世纪的中国古代社会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莫高窟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991年颁发“世界文化遗产”证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莫高窟 (甘肃敦煌景点)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1、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2、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3、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4、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5、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6、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敦煌莫高窟的主要景观:1、九层楼洞窟编号第96号,初唐(618~705)。 此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修,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2、三层楼洞窟编号第16~17号,16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851~867)间。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故俗称“三层楼”,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王道士于16窟甬道北侧发现藏经洞,后编号为第17窟。因此三层楼也是为数不多的窟中窟。3、藏经洞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4、藏经洞陈列馆利用原莫高窟下寺改建而成,陈列着跟藏经洞有关的文物,包括流失到国外的敦煌遗书和绘画的复制品,以及藏经洞的发现和被劫掠的历史回顾,并且有敦煌学的发展现状介绍。5、莫高窟的画师创造了莫高窟壁画的古代画师,大致分为三类:一种是僧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为数不多。再就是画僧,他们是僧侣也会作画,人数较前者略多。最后便是纯粹的画工了,他们游走四方居无定所,在洞窟里作画,便在洞窟里起居,一旦完工,就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了。这个巨大的绘制工程,一定是令许许多多的画工,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们走进了这状如蜂巢的石洞,恐怕就再也没有走出莫高窟了,正是这样一批优秀而又伟大的无名者,为后世留下了,人类辉煌的丝路文明的影像。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1、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2、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3、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4、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5、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6、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敦煌莫高窟的主要景观:1、九层楼洞窟编号第96号,初唐(618~705)。 此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修,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2、三层楼洞窟编号第16~17号,16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851~867)间。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故俗称“三层楼”,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王道士于16窟甬道北侧发现藏经洞,后编号为第17窟。因此三层楼也是为数不多的窟中窟。3、藏经洞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4、藏经洞陈列馆利用原莫高窟下寺改建而成,陈列着跟藏经洞有关的文物,包括流失到国外的敦煌遗书和绘画的复制品,以及藏经洞的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1、莫高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据唐《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一书的记载,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僧人乐尊路经此山,忽见金光闪耀,如现万佛,于是便在岩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2、此后法良禅师等又继续在此建洞修禅,称为“漠高窟”,意为“沙漠的高处”。后世因“漠”与“莫”通用,便改称为“莫高窟”。3、另有一说为:佛家有言,修建佛洞功德无量,莫者,不可能、没有也,莫高窟的意思,就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4、北魏、西魏和北周时,统治者崇信佛教,石窟建造得到王公贵族们的支持,发展较快。5、隋唐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更是兴盛,在武则天时有洞窟千余个。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6、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敦煌莫高窟的主要景观:1、九层楼洞窟编号第96号,初唐(618~705)。 此窟开凿于初唐,窟内的大佛高5米,两膝间宽度为12米,是莫高窟的第一大佛。窟前的建筑为九层楼,因其共有九层而得名,原为四层,晚唐(874~879)年间建成五层,宋初(966年)重修,九层楼是1935年建造,它攒尖高耸,檐牙错落,铁马叮咚,已成为莫高窟的标志之一。2、三层楼洞窟编号第16~17号,16窟建于唐大中五年至咸通(851~867)间。窟前倚崖统建三层木构窟檐,故俗称“三层楼”,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王道士主持修建,王道士于16窟甬道北侧发现藏经洞,后编号为第17窟。因此三层楼也是为数不多的窟中窟。3、藏经洞1900年,在莫高窟居住的道士王圆箓在为第16窟(现编号)清除淤沙时,偶然发现了北侧甬道壁上的一个小门,打开后,出现一个长宽各6米、高3米的方形窟室(现编号为第17窟),内有从4世纪到11世纪(即十六国到北宋)的历代文书和纸画、绢画、刺绣等文物5万多件,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4、藏经洞陈列馆利用原莫高窟下寺改建而成,陈列着跟藏经洞有关的文物,包括流失到国外的敦煌遗书和绘画的复制品,以及藏经洞的发现和被劫掠的历史回顾,并且有敦煌学的发展现状介绍。5、莫高窟的画师创造了莫高窟壁画的古代画师,大致分为三类:一种是僧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为数不多。再就是画僧,他们是僧侣也会作画,人数较前者略多。最后便是纯粹的画工了,他们游走四方居无定所,在洞窟里作画,便在洞窟里起居,一旦完工,就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了。这个巨大的绘制工程,一定是令许许多多的画工,耗尽了毕生的精力,他们走进了这状如蜂巢的石洞,恐怕就再也没有走出莫高窟了,正是这样一批优秀而又伟大的无名者,为后世留下了,人类辉煌的丝路文明的影像。

敦煌吐蕃文献选辑

在这找比较难。还是想想别的办法。不好意思我帮不到您。春节快乐

记述吐蕃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史方面的珍贵文献。全书内容分为吐蕃赞普传记、吐蕃大事纪年和小邦邦伯家臣及赞普世系三大部分。作者在译注的基础上,结合有关藏汉文历史文献,对赞普、小邦家臣世系、历代朝臣和征战、会盟、颁赏、联姻等重大历史事件进行了考释,从而对吐蕃时期的社会性质、社会结构、军政制度、风俗礼仪和文化生活等方面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推动了对吐蕃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该书基本上反映出敦煌古藏文写卷中有关吐蕃时期历史文化写卷的全貌。由于作者参照了西方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因而代表了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

看你的名字应该是博巴对吧,想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最好就是多看书,历史并不是一个人的理解消化再演绎,而是要靠自己去看,去比较,去批判的佛教和非佛教史我手上就有逾两百项资料,所以说也说不完,只能推荐一些书目给你了 以下的书宗教味甚浓红史青史白史新红史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贤者喜宴拔协以下的宗教味不浓,客观得多,但属於断代史,主要涉猎的都是唐宋之前的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藏)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考释敦煌吐蕃文献选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第一辑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藏族远古史(藏)以下的政治味甚浓西藏七百年藏族史要西藏通史西藏通史简编此书写起来像故事,挺另类的藏域春秋

敦煌吐蕃文献

两人的地位至少从大面上来看是平等的,都是王妃 在藏人心目中赤尊和文成分别是白度母和绿度母 两人也分别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 但是从细节来看,恐怕还是赤尊公主的实际地位略在文成之上,比如,比如她们和松赞干布的塑像位置,是赤尊在左,文成在右,又比如金城公主做王妃的时候将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的大小昭寺掉了个

敦煌原本为月氏人的游牧之地,但自汉代设立河西四郡以后,就开始逐渐并入中原的版图,不过,在这之后,敦煌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仍然很密切。到了唐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曾经占领过敦煌,并留下了许多藏文文献。至张氏与曹氏归义军时,还留下了大量回鹘与于阗国的珍贵文献。敦煌所保留文献的丰富程度与价值之高超出我们的想象。敦煌莫高窟所保留的壁画与泥塑一、吐蕃在今天西藏本土保存下来的吐蕃时期的历史文献非常的少,但在敦煌却保留了大量吐蕃时期的传世文献。在敦煌所出土的藏文文书中,不仅保留了吐蕃统治时期的敦煌资料,还保留了和吐蕃王室有关的历史文献,如《吐蕃王朝编年史》。另外,在敦煌石窟中还发现了涉及吐蕃历代赞普事迹的《吐蕃王朝大事记》,这部书对我们研究早期吐蕃历史,特别是赤松德赞统治敦煌之前的吐蕃历史有很大帮助。在敦煌文书中还有反映在吐蕃统治时期,各民族之间交往的历史文献,如《吐谷浑大事纪年》,就记述了吐谷浑向吐蕃称臣时的故事。吐蕃使臣像二、两个回鹘政权与归义军政权公元840年,身处蒙古高原的回鹘被黠戛斯攻灭,此役让回鹘国彻底亡国,并进行了大举西迁,一部分回鹘入居河西走廊成为甘州回鹘,一部分回鹘到达吐鲁番成为西州回鹘。过去我们对这两个回鹘的了解多集中于《新五代史》、《旧五代史》与《宋史》等正史文献的记述,但内容也多与朝贡有关。历史文献记载的回鹘人像此时,甘州回鹘在归义军的地盘上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而西州回鹘又侵吞了归义军政权在伊州(今哈密)的地盘。历史上敦煌正好处于这两个回鹘政权所交汇的地方,在敦煌,归义军政权与两个回鹘政权既有争夺又有来往,而敦煌文书中就有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载。对两个回鹘政权与归义军政权之间的关系,中国传世文献记载的特别稀少,只有通过敦煌文书才能知道其中大概的内容。三、于阗王国于阗王国原为塔里木盆地西南部的一个王国,自汉代就有关于于阗国的记载,至唐代于阗国依然强大,作为西域早期的佛教国家,其宗教信仰一直较为浓重。唐中期,于阗被吐蕃所占领,而于阗是何时从吐蕃的统治下独立出来的,目前文献没有具体的记载,但估计应在公元9世纪前后,即与张议潮归义军起义的时间大体相当。敦煌的佛教雕塑于阗国虽然很早就脱离了唐的统治,但于阗国的国王一直保持着对唐的纳贡,因为丝绸之路的畅通,于阗国与中原王朝保持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至公元914年,于阗国开始与曹议金所建立的曹氏归义军保持密切的来往,特别是曹氏归义军与于阗国建立了婚姻关系,即于阗王娶了曹议金的女儿。至10世纪,回鹘建立了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剌汗王朝。不久刚刚崛起的喀剌汗王朝就对于阗佛教国发动了以宗教为名义的战争,此时于阗国为了获得经济与军事的援助,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原王朝的联系。敦煌文书中就保存了大量这一时期于阗与敦煌之间交流的史料。在今天敦煌的壁画中还保留了众多带有于阗人特点的壁画,而这些宝贵的材料也成为了研究于阗史的重要史料。今天于阗国的佛教遗址四、粟特人粟特地处中亚西部,自中世纪开始就成为了东西间文明传播的中介者。隋唐时期,他们大批次地进入中国,而敦煌就成为粟特人东西往来的主要中转站。所以敦煌保留了大量以粟特文撰写的文献。唐代时,粟特人主要生活在中亚费尔干纳盆地的康国、石国、米国等地,汉文史籍称之为昭武九姓,7世纪开始就与唐发生密切的关系。8世纪初期,中亚和大唐之间的战争导致西域局势紧张,加之安史之乱与吐蕃入侵,致使生活在今天新疆的粟特人不得不选择四散而逃。文献记载,到了吐蕃统治时期仍有粟特人在敦煌活动,并留下了丰富的文献资料。在今天敦煌的藏经洞内,发现了大量由粟特人留下来的佛教典籍。但实际上粟特人原先信仰祆教,后来因为长期在敦煌生活而改信了佛教,这也说明部分粟特人在敦煌一带曾经长期存在,而敦煌的佛教文化也深深地影响了粟特人。粟特人留在敦煌的珍贵文献也成为今天人们研究唐代粟特人生活的重要史料。

敦煌吐蕃文献选辑百度云

看你的名字应该是博巴对吧,想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最好就是多看书,历史并不是一个人的理解消化再演绎,而是要靠自己去看,去比较,去批判的佛教和非佛教史我手上就有逾两百项资料,所以说也说不完,只能推荐一些书目给你了 以下的书宗教味甚浓红史青史白史新红史西藏王统记西藏王臣记贤者喜宴拔协以下的宗教味不浓,客观得多,但属於断代史,主要涉猎的都是唐宋之前的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藏)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考释敦煌吐蕃文献选敦煌汉文吐蕃史料辑校第一辑敦煌西域古藏文社会历史文献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藏族远古史(藏)以下的政治味甚浓西藏七百年藏族史要西藏通史西藏通史简编此书写起来像故事,挺另类的藏域春秋

《敦煌》百度网盘高清资源免费在线观看:链接:_KV_9TS0qa7u4iZ9Q?pwd=z9wf 提取码:z9wf《敦煌》导演: 周兵、李果、汪哲、潘懿、杨涛洲、陈利华、薄晓琳、曲晨曦、周澜、张海燕、林璟、赵曦、陈丽、范得良编剧: 郭长虹、周兵、腾艺震主演: 孙悦斌类型: 纪录片、历史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语言: 汉语普通话上映日期: 2010-02-14(中国大陆)集数: 10片长: 45分钟又名: The Art of Dun Huang纪录片《敦煌》是中央电视台继《故宫》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旨在记录敦煌地区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深入揭示敦煌两千多年来的文化内涵。摄像机对准敦煌和在这块土地上曾经生活过的人们,拨开历史的层层迷雾,将那些被遗忘了的文明一一重新呈现在观众的视野中。主创人员力求奉献一部全方位反映敦煌历史与文化的文献纪录片,全面纪录敦煌地区16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和散落其中的故事;全方位展现100年来敦煌学的学者对这个沙漠宝库的孜孜不倦的探索成果。 第一集:“探险者”来了 1900年,一把芨芨草,捅开了一个沉睡近千年的藏经洞……文物的流失让国人痛心疾首,学者的奋力拯救让人心生感慨,而这些故事似乎都昭示着一个帝国的国势衰微……本集将为观众展现一部中国近代的伤心史。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第一集里的王道士应如何评价? 《敦煌》第一集讲述的是那个伤心的故事,遗憾的是我们本来想对王道士进行一次分析,鉴于各种原因未能如愿,一直以来传统的观点认为王道士是一个历史的罪人、卖国贼,我们这一集的导演李果不这样认为,或许他心中的王道士很复杂,关于对他的评价应该是多元的。我很同意他的想法。我想他是可怜、可悲、可叹的人。先不去管它了,还是来看看我们这部纪录片吧,我们还是很用心的花了5年的时间做出来的,欢迎大家拍砖。 第二集:千年的营造 莫高窟首先是一个佛教的圣地,是一个表达宗教感情的所在。公元366年,三危山的万丈金光感动了一个叫乐尊的和尚,他开始在这里开凿石窟,这是莫高窟的肇始。本集讲述的是供养人李大宾、李明振开窟的故事。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跨越1600年,这1600年里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元,中国历史中的每一个时代都留给莫高窟不同的印记和风格。莫高窟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的地方是怎样从一个荒芜的沙漠中的山丘成为一个宗教艺术的圣地?它是怎样一步步走过来的,又经历了怎样的沧桑变化?这其中它又历经了战乱、阴谋和杀戮,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用信仰的力量构建的一个接一个美丽而多彩的洞窟。在长长的历史中,绝大多数竟奇迹般的保留了下来。今天我们再去观看这些艺术珍品时,它已经不再是历史的颜料,很多壁画的色彩和线条在慢慢的消退,它曾经的功能和价值也许被很多的人遗忘和误解。 第三集:藏经洞之谜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是黑汗王朝入侵的马蹄让僧侣们心生恐惧,进而将佛教典籍保存在藏经洞中?还是寺庙将无用、残破的经卷集中的储藏在这里?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在这一集里,我们将讲述藏经洞一千多年前可能形成的原因,之所以说它可能,是因为直到今天没有一个公认的绝对说法。持避难说的学者们认为,是因为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敦煌的历史,也造就了一千多年后一次伟大的发现。参与这个事件的主角有很多个,甚至其中包括一次谋杀的发生,曾经一位日本导演把这个故事拍成了电影。但最新的一种说法,认为避难说是错误的,他们研究出藏经洞的形成有可能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将废弃的文献、经文和艺术品存放起来而形成的。当然他们有很多的证据拿出来证明他们观点的正确。 第四集:无名的大师 史小玉是元代敦煌地区的画匠。他完成了莫高窟第3窟壁画的绘制,第3窟中的壁画绘画手法上乘,艺术欣赏价值极高。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今天学习绘画的人们把它视为艺术的圣殿,要去顶礼膜拜。我们在这部纪录片里推测出生活在元代的一位画家——史小玉。他可能的生活经历和创作生涯。今天也有学者认为他不是一位画家,他可能是一位曾到过敦煌的游客。他似乎是极少数能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一幅绘画上的人。在敦煌莫高窟神秘的第三窟,从来不对世人开放,在那里有一副据说是史小玉创作的千手观音,那是一副举世之作,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在片中我们将向你呈现这幅堪称伟大的画作和史小玉的故事。 第五集:敦煌彩塑 对于最经典的彩塑进行展示将是本集的主要内容,首先将对敦煌彩塑的类型进行整体概述,展示不同类型的代表作;其次将对不同时期的彩塑进行对比,说明各阶段的特点,同时体现历史传承;最后将对彩塑的细节进行展示,比如菩萨的手、服饰等,展现敦煌彩塑的美伦美幻,从而体现中国文化的璀璨。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正如希腊人赋予了印度佛陀那属于希腊审美的形象一样,敦煌的塑匠们,也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本土文化悄悄的渗入了这西域远道而来的佛陀形象之中。于是,这些远道而来的佛陀菩萨们,悄然换上了中原特征的薄衣薄带。还有那佛陀脸上的神情,安详、坦然、超逸,你从他的眼缝、脸颊、嘴角乃至身姿上能清晰的读到,这是东方人特有的含而不露有一种不言而喻的艺术效果。 第六集:家住敦煌 阿龙,是敦煌城中一个小康家庭的少妇。丈夫和儿子的突然辞世,改变了阿龙安宁的生活。一个吐谷浑人强占了阿龙的土地和水源,阿龙的生活从此不得不与这场土地官司纠缠在了一起。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阿龙是个寡妇,一千多年前,要回了曾经属于她丈夫的土地,我们的片子围绕着这场官司的进展,将向你展示一千多年前敦煌老百姓的生活,他们的喜怒悲哀和他们的信仰等等。在今天敦煌的乡村里,你或许还能看的见一千多年前人们生活的样貌,看到传统的耕作方式,他们一样喜欢吃面食,比如面片子、浆水面及大饼,唐宋时期的餐桌上一样是这些食物。当然不一样的是气候变化,那个时期的敦煌,比现在要湿润得多,水草丰美的地方也比现在要多。当然,在我们这个故事里说的最多的还是阿龙的这场官司和她一生中最难忘的几件事,包括她的婚姻及她的丈夫和儿子不幸的遭遇,也包括生活里的甜蜜回忆,幸福宁静的时刻。千年过去,生活在变与不变之间延续着。 第七集:天涯商旅 本集讲述的正是沙拉等几个粟特人怎样踏上丝路商贸之旅,经过一路坎坷之后,却因安史之乱而终生未能到达长安,最后终老敦煌的故事。通过勾勒沙拉这个个体曲折的命运,展现历史行程的衍进,反映赋予丝绸之路以活力的粟特人群体与敦煌的商贸气质。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我们通过几个来自中亚粟特商人的故事向你讲述一千多年前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是如何进行贸易,如何旅行,如何遭遇强盗,又如何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的故事。您将会了解到曾经风行于丝绸之路上的很多风情和生活方式,你也会了解到一个在当今已经消亡殆尽的民族粟特人的点滴故事。这部片子试图通过短短四十多分钟挖掘出一些封存已久的历史信息,以及那些久远但在今天触摸起来依然会让我们心动的丝路商旅的故事。 第八集:舞梦敦煌 这是一种流传了千年的舞蹈,舞动的琵琶,飘逸的身姿,灵动的眼神,无不展现出它来源于宗教华丽唯美和神性的气息。这是敦煌壁画中最为人所知的一种舞蹈——反弹琵琶舞。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敦煌壁画中的舞蹈是如何被整理挖掘出来的,他们如何将绘画的线条变成灵动的舞蹈,跨越一千多年依然在今天保留着神秘。我们将在这一集中向您详细的讲述。而程佛儿的故事,也是我们从浩瀚的历史中捕捉了很多真实的史料拼接而成,她的身世和经历因在历史中和很多宫廷舞女相似而真实。我们把故事一直讲到了今天,这种美的气息在今天我们依然能享受和传承。 第九集:敦煌的召唤 风沙、地震都是洞窟的宿敌,而水气、虫害等微小的元素都可能给壁画带来致命的损坏。敦煌研究院要做的工作,大者维护整个莫高窟周边的自然生态环境,小者细心呵护每一寸壁画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这段历史离我们还是很近的,不到一百年。我们讲述了几个人在二十世纪最动荡的岁月中的一段故事,常书鸿、张大千、王子云等。由于他们的努力,敦煌开始被更多的中国人知道。莫高窟的保护和研究也因为他们开始进入更多人的学术和艺术的领域,张大千在敦煌做了很多的事,临摹壁画,给洞窟编画,当然他的一些做法也引起后人的争议。常书鸿离开美丽和浪漫的巴黎,来到荒凉的敦煌,经历了一场巨大的情感变化,依然在敦煌坚守着,被后人称为敦煌守护神。在一个明月高悬的夜晚,于右任和张大千在敦煌莫高窟前的小院里进行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谈话,我们的纪录片将详细的解读。这一集的敦煌是想这些先辈们致敬,并怀念他们。 第十集:守望敦煌 本集以20世纪初叶至80年代这一时间跨度为背景,表现一组为敦煌奔走呼吁,致力于敦煌拯救、守护、研究的人物群像,并突出反映常书鸿这一人物在敦煌50年中的动人故事。 总导演周兵推荐本集看点:敦煌的保护一直是受人关注的一个话题。六十年来在严酷的自然界环境恶化中,敦煌莫高窟留存到今天实属不易。我们将讲述这六十年来敦煌的保护、学术的研究和国际化的合作等许多话题。这一集的故事讲得有点严肃,也许并不是那么有趣,但必须要讲,这关系到很多人一生的倾情付出。我们把镜头同时对准了散落在英国和法国珍贵敦煌文献以及他们今天的故事。

文臣公主嫁入西藏

  • 索引序列
  • 敦煌吐蕃文献选辑在线阅读
  • 敦煌吐蕃文献选辑在线阅读官网
  • 敦煌吐蕃文献选辑
  • 敦煌吐蕃文献
  • 敦煌吐蕃文献选辑百度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