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高原科学研究期刊官网首页

高原科学研究期刊官网首页

发布时间:

高原科学研究期刊官网首页

肯定是民间行业协会组织。可以到民政局查一下,如果没有注册备案,还可以说是非正规组织,甚至是假组织。

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方向:进一步明确了近阶段的主要科研任务;按照新的体制和模式,经院党组决定,新组建的研究单元之一。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复字〔2003〕165号文件《关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机构编制的批复》,正式批准了青藏高原研究所的成立 。青藏所实行“一所三地”的特殊运作方式,分别在拉萨、北京、昆明设“部”。其中,拉萨部主要负责野外实验研究和支撑系统台站的运行与管理;北京部主要负责建立高水平的研究室和开展室内科研工作,以及提供便利的国际学术交流舞台,吸引国际一流研究人才,组建具有国际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等工作;昆明部主要负责开展极端环境生物种质资源研究和建立种质资源库等工作。2003年10月,。随后,批复了青藏所《关于上报创新人员编制组成的报告》。为搭建一支与国际化研究机构相适应的队伍,研究所本着“立足高原,研究高原”的宗旨,在人员招聘中,始终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宁缺勿滥”的原则,组建了管理队伍,并招聘了第一批研究员、副研究员来所工作。研究所计划面向社会,持续、公开招聘优秀研究人员来所工作,不断的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工作。2004年,计划招生18位博士生、12位硕士生,并已经完成了博士、硕士点的申报工作。2003年12月31日,中国科学院发了科发人教字〔2003〕374号文件《关于成立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四个单位的通知》文件,确定青藏高原研究所的研究方向是:围绕青藏高原隆升过程及其对亚洲和北半球气候环境影响这一核心科学问题,研究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地表过程与环境变化和极端环境下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及生物遗传资源等若干领域的国际前沿科学问题,做出独创性的、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新成果,为适应和改善东亚地区人类生存环境服务。青藏高原研究所的主要任务是:受中国科学院委托,站在国家青藏高原研究重大科学问题需求的高度,组织围绕青藏高原研究的综合项目和计划,协调有关青藏高原研究的长期科研活动,有意识地促进各部门(单位)间优势力量的联合。调动国内外积极因素,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有力地推动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的发展。在支撑平台方面,加强数据采集平台建设,加强有特色、高水平的实验室建设,组建一支具有国际水平和创新能力的科研队伍,将青藏高原研究所建设成为开放型的、组织管理与国际接轨的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机构,逐步成为国际青藏高原研究的中心。科学目标是:通过第一手原始数据和国际前沿的研究手段,在青藏高原岩石圈结构与演化、青藏高原环境演变与全球变化、青藏高原地表与大气过程、生物遗传资源等方面形成原创性的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持续产出有重要影响的研究论文,形成国际一流的科研团队,建成国际青藏高原研究中心。研究所还进一步明确了主要科研任务。建所以来,我所获得了院重要方向项目“青藏高原全新世以来的环境变化与生态系统关系研究”、“青藏高原北部陆内俯冲与造山作用”等重大项目,获得了国家基金委及中科院院长基金的资助,获准5位“百人计划”名额,具体申报工作正在进行。研究所继续在积极组织申请973项目、杰出青年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通过各种渠道争取院外经费的支持。我所成功承办了“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一行西藏考察活动”和“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30年”“第四届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活动,树立了研究所开展青藏高原研究学术活动的地位。青藏高原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院制定的办所方针,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所瞄准国际化研究所的办所思路,定期策划、筹备青藏高原国际学术研讨会;2002年,路甬祥院长就与德国马普学会Markl主席达成共识,并提议由我院(CAS)、马普学会(MPG)和德意志研究联合会(DFG)共同成立一个伙伴计划(Partner Program),筹划青藏所建所方案等问题,并在将来共同开展纯科学的合作研究。我所将积极推动“2+2”方案,加快国际化研究所建设进程;加强与美国、日本、欧盟等国的联系与合作,进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的论证,共同开展青藏高原研究,不断推进我所的国际化进程。

自然环境保护较好,人为损坏较少,远古遗物保持较好

说明:目录于2019年12月25日进行了更新,主要对注销、更名学会进行了整理(共涉及25个),并对主管单位变更进行了调整(共涉及94个)。目录中学会均在民政部备案(共470个学会)。学会名称中国国有资产管理学会中国会计学会中国财政学会中国电子劳动学会中国少年先锋队工作学会中国军事教育学会中国宏观经济学会中国电影剪辑学会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中国动画学会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中国电影音乐学会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中国世界电影学会中国夏衍电影学会中国影视摄影师学会中国空间法学会中国核工业档案学会中国监察学会中国粮食经济学会中国朝鲜民族史学会中国朝鲜语学会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中国蒙古语文学会中国少数民族哲学及社会思想史学会中国市场监督管理学会中国税务学会中国生产力学会中国统计学会中国投入产出学会中国卫生经济学会中国卫生信息与健康医疗大数据学会中国人口学会中国水利电力医学科学技术学会中国性学会中华口腔医学会中国古陶瓷学会中国长城学会中国文物学会中国现代史学会中国紫禁城学会世界医学气功学会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中国医学气功学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中国工业合作经济学会中国机械电子兵器船舶工业档案学会中国机械工业审计学会中国建材数量经济监理学会中国物流学会中国轻工业史学会中国人像摄影学会中国商业会计学会中国商业经济学会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商业统计学会中国石油化工劳动学会中国石油化工信息学会中国医药会计学会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中国茶禅学会中国海关学会中国交通会计学会中国《文心雕龙》学会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中国教育审计学会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中国教育会计学会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核工业教育学会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中国电子教育学会中国航空教育学会中国美国经济学会中国辞书学会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中国古都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文字学会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中国林业教育学会中国蒙古史学会中国民俗学会中国墨子学会中国屈原学会中国人类工效学学会中国人类学学会中国人生科学学会中国人学学会中国商品学会中国社会史学会中国诗经学会中国石油教育学会中国水浒学会中国俗文学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中国唐史学会中国统计教育学会中国写作学会中国新文学学会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信息经济学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中国韵文学会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中国周易学会中华孔子学会中华日本哲学会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中国工业与应用数学学会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长江技术经济学会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中国地名学会中国合作经济学会中国柑桔学会中国农村合作经济管理学会中国农业会计学会中国农业经济学会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研究会中国农业科技管理研究会中国养蜂学会中国原子能农学会中国沼气学会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中国劳动学会中国社会保险学会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中国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学会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会计学会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中国审计学会中国铁道财务会计学会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中国国际法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学会中国汉画学会中国雕塑学会中国儿童歌舞学会中国红楼梦学会中国儿童音乐学会中国壁画学会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中国戏剧文学学会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中国戏曲导演学会中国戏曲学会中国戏曲音乐学会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中国木偶皮影艺术学会中国群众文化学会中国少年儿童造型艺术学会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学会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中国延安文艺学会中国艺术档案学会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油画学会中国圆明园学会中国艺术职业教育学会中华曲艺学会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中国索引学会中国中共党史学会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欧美同学会黄埔军校同学会中国编辑学会中国盲人按摩学会长江海商法学会中国海洋法学会中国科学技术法学会中国卫生法学会中国国际经济法学会中国行为法学会A-01 中国数学会A-02 中国物理学会A-03 中国力学学会A-04 中国光学学会A-05 中国声学学会A-06 中国化学会A-07 中国天文学会A-08 中国气象学会A-09 中国空间科学学会A-10 中国地质学会A-11 中国地理学会A-12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A-13 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A-14 中国古生物学会A-15 中国海洋湖沼学会A-16 中国海洋学会A-17 中国地震学会A-18 中国动物学会A-19 中国植物学会A-20 中国昆虫学会A-21 中国微生物学会A-22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A-23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A-24 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A-25 中国生物物理学会A-26 中国遗传学会A-27 中国心理学会A-28 中国生态学学会A-29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A-30 中国自然资源学会A-31 中国感光学会A-32 中国优选法统筹法与经济数学研究会A-33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A-35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A-36 中国实验动物学会A-37 中国青藏高原研究会A-38 中国环境诱变剂学会A-39 中国运筹学会A-40 中国菌物学会A-41 中国晶体学会A-42 中国神经科学学会A-43W 中国认知科学学会A-44W 中国微循环学会A-45G 国际数字地球学会A-46G 国际动物学会B-01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B-02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B-03 中国农业机械学会B-04 中国农业工程学会B-05 中国电机工程学会B-06 中国电工技术学会B-07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B-08 中国水利学会B-09 中国内燃机学会B-10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B-11 中国空气动力学会B-12 中国制冷学会B-13 中国真空学会B-14 中国自动化学会B-15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B-16 中国计量测试学会B-18 中国图学学会B-19 中国电子学会B-20 中国计算机学会B-21 中国通信学会B-22 中国中文信息学会B-23 中国测绘学会B-24 中国造船工程学会B-25 中国航海学会B-26 中国铁道学会B-27 中国公路学会B-28 中国航空学会B-29 中国宇航学会B-30 中国兵工学会B-31 中国金属学会B-32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B-33 中国稀土学会B-34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B-35 中国化工学会B-36 中国核学会B-37 中国石油学会B-38 中国煤炭学会B-39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B-40 中国能源研究会B-41 中国硅酸盐学会B-42 中国建筑学会B-43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B-44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B-45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B-46 中国造纸学会B-49 中国材料研究学会B-50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B-51 中国粮油学会B-53 中国烟草学会B-54 中国仿真学会B-55 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B-56 中国振动工程学会B-57 中国颗粒学会B-58 中国照明学会B-59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B-60 中国惯性技术学会B-61 中国风景园林学会B-62 中国电源学会B-63 中国复合材料学会B-65 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B-66 中国人工智能学会B-67 中国体视学学会B-71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B-72T 中国光学工程学会B-73T 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B-74 中国密码学会B-75T 中国大坝工程学会B-77W 中国生物材料学会C-01 中国农学会C-02 中国林学会C-03 中国土壤学会C-04 中国水产学会C-05 中国园艺学会C-06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C-07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C-08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C-09 中国作物学会C-10 中国热带作物学会C-11 中国蚕学会C-12 中国水土保持学会C-13 中国茶叶学会C-14 中国草学会C-15T 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C-16W 中国农业历史学会D-01 中华医学会D-02 中华中医药学会D-03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D-04 中国药学会D-05 中华护理学会D-06 中国生理学会D-07 中国解剖学会D-08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D-09 中国病理生理学会D-10 中国营养学会D-11 中国药理学会D-12 中国针灸学会D-17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D-18 中国毒理学会D-19 中国康复医学会D-20 中国免疫学会D-21 中华预防医学会D-22 中国法医学会D-23T 中华口腔医学会D-26T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D-27W 中国睡眠研究会D-28W 中国卒中学会E-01 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E-02 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E-03 中国技术经济学会E-04 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E-05 中国未来研究会E-06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E-07 中国科学技术情报学会E-08 中国图书馆学会E-09 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E-10 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E-13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E-15 中国自然科学博物馆学会E-16 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E-19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E-21 中国档案学会E-22 中国国土经济学会E-23 中国土地学会E-24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E-27T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E-29T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E-33T 中国检验检测学会E-35W 中国创造学会E-37W 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E-38W 中国微量元素科学研究会E-40W 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中国国际金融学会中国国际经济关系学会中国现代金融学会中国金融会计学会中国金融学会中国农村金融学会中国钱币学会全国汉语方言学会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中国拉丁美洲学会中国法律史学会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中国经济史学会全国日本经济学会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国俄罗斯东欧中亚学会中国工业经济学会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中国无神论学会中国西南民族研究学会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中国林牧渔业经济学会中国伦理学会中国逻辑学会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中国蒙古文学学会中国民族理论学会中国民族史学会中国民族学学会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中国明史学会中国南亚学会中国欧洲学会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中国日本史学会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中国社会科学情报学会中国社会心理学会中国社会学会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中国史学会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中国市场学会中国数量经济学会中国先秦史学会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中国现代文化学会中国亚非学会中国亚洲太平洋学会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中国语言学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中国政治学会中国中东学会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中国宗教学会中华美国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中华日本学会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中华美学学会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中国传记文学学会中国根艺美术学会中国扇子艺术学会中国说唱文艺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保险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大众文化学会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中国武侠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中国诗歌学会中国小说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中国供销合作经济学会中国华侨历史学会中国华侨摄影学会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中国工会会计学会中国国防科学技术信息学会中国国际战略学会中国建设劳动学会中国建设会计学会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房地产估价师与房地产经纪人学会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中国林业经济学会中国太平洋学会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

中原文化研究期刊官网首页

《明代宫廷教育思想初论》,《求是学刊》2015年第2期。《怀柔远人:国史〈明实录〉对西域“回回”记载的价值取向》,《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明清实录对武当山记载的差异》,《南都学坛》2015年第2期。《〈湖北天门熊氏契约文书〉的学术价值》,《中华读书报》2015年2月4日第15版。《〈清实录〉修纂中的汉化现象论析》,《华中国学》第三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311—324页。《论中国史学谱系的层累与延展——兼论中国史学史体系的发展模式》,《人文杂志》2014年第8期。《历史与社会(文摘)》2014年第4期转载;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1期转载。《王士祯家族历史撰述初探》,《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5期。《明代皇室子弟教育初论》,《长白学刊》2014年第4期。《中国宫廷的游戏与娱乐》,《紫禁城》2014年第2期。《〈宋实录〉川蜀作者群初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翁心存日记〉所见〈清宣宗实录〉版本考》,《文献》2013年11月第6期。《论国学的学格》,《光明日报》2013年8月26日第15版“国学版”。《试析〈明实录〉对刘基形象的记载与塑造》(与谢盛合作),《学术研究》2013年第5期。《〈宋实录〉河南作者群初探》,《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清实录〉的文献价值与文本解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13年第10期转载。《试论〈清实录〉在整饬吏治中的指导性作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民国学者应用、整理和研究〈清实录〉初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试论儒学思想在史学实践中的贯彻》,《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5期。《从〈翁心存日记〉看清代实录馆的修纂与运作》,《史学史研究》2012年第4期。《试述〈清实录〉史料的来源与流向》,《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又《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12年第8期转载。《实录体史书在中国文化承传上的特殊贡献》,《人文杂志》2012年第1期。《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皇帝实录》,《人文论丛》201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试述〈明实录〉对武当山的记载及其价值》,《江汉论坛》2011年第12期;又收入《故宫·武当山研讨会论文集》,故宫出版社2012年。《王朝与天下之辨:明末清初“新民本”对君主私天下本质的揭露》,《明史研究论丛》第9辑,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从〈清实录〉看海南的航海与海盗问题》(与谢盛合作),《新东方》2011年第3期。《欲乐还忧:崇祯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11年第6期。《化神奇为腐朽——明熹宗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11年第5期。《追回失去的快乐——明神宗后期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11年第4期。《没有快乐的童年——明神宗早期宫廷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1年第3期。《压抑后的“井喷”——明穆宗的宫廷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1年第2期。《修醮宴安求长生——明世宗的宫廷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1年第1期。《试述〈明太宗实录〉对建文帝形象的描写与塑造》,《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1期。《从历史与新闻的关系看史学的传播和普及》,《郑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明宣宗宫廷娱乐生活特征与影响述论》,载《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永宣时代解读》,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又载《永宣时代及其影响——两岸故宫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故宫出版社2012年。《论儒学与史学的关系——以儒学对实录体史书编纂的影响为例》,载《中国的思想与社会——历史研究的回顾、探索与展望》,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张舜徽中华人民通史新探》,《华中学术》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清实录〉世传版本考》,《明清论丛》第十辑,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试述〈明太祖实录〉对朱元璋形象的塑造》,《学术研究》2010年第5期。《试论〈明实录〉对建文帝的态度及其变化》,《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11年第1期转载。《逐步突围——明武宗娱乐生活的阶段性特征(下)》,《紫禁城》2010年第9期。《逐步突围——明武宗娱乐生活的阶段性特征(上)》,《紫禁城》2010年第8期。《突破围城(下)——明武宗肆无忌惮的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0年第7期。《突破围城(上)——明武宗肆无忌惮的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0年第6期。《滑向逸游:明宪宗与明孝宗的宫廷娱乐》,《紫禁城》2010年第5期。《儒家伦理与皇帝私欲的冲突与折衷——明英宗与明代宗的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10年第4期。《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明宣宗骄奢荒唐的宫廷娱乐》,《紫禁城》2010年第3期。《新年共乐逢亨运,多寿惟惭祝眇躬——明宣德年间的宫廷节庆娱乐》,《紫禁城》2010年第2期。《红叶舞丹霜后落,青山如画马前看——明宣宗的效游和巡游》,《紫禁城》2010年第1期。《明实录所见登州的对外往来》,《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9年。《明代宫廷修书仪制考述》,《故宫学刊》总第五辑,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朝回足清暇,抚景情更怡:明宣宗的宫廷游乐活动》,《紫禁城》2009年第12期。《闲暇琴书足自娱,每从周孔溯唐虞:宣宗的宫廷文艺娱乐》,《紫禁城》2009年第11期。《天理与人欲的动态平衡:明宣宗宫廷娱乐生活特征》,《紫禁城》2009年第10期。《从心所欲不逾距:明成祖的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09年第9期。《围城里的陶醉:明太祖的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09年第8期。《〈宋实录〉史料的来源与流向》,《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史学史的交叠与分野》,《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9年第7期转载。《皇史宬尊藏〈清实录〉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1期。《论儒臣与宦官对明代皇帝娱乐的影响及较量》,《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6期。《清实录宫藏版本考》,《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台湾),第40期,2008年。《利玛窦“送礼”初探》,(澳门)《文化杂志》2008年春季刊。《〈清实录〉稿底正副本及满汉蒙文本形成考论》,《史学集刊》2008年第2期。《明代的〈汉书〉经典化与刘邦神圣化的现象、原因与影响》,《长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从英法德意俄美汉译国名的演变看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认知过程》,载《语义的文化变迁》第145~173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五代实录修纂考》,《人文论丛》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唐五代实录修纂机构考述》,《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6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让中华文明的特色更鲜明》,《社会科学报》(上海)2007年5月17日。《实录修撰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朱熹修纂〈宋高宗实录〉考论》,《朱子学刊》2006年第1辑(总第16辑),黄山书社2006年。《司马迁所创纪传体对实录体的影响》,《史记论丛》第三集《逐鹿中原》,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从边缘到中心:明清实录对东北历史观察视角的转换》,《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从唐实录体裁看实录体的特征与地位》,《长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宋钦宗实录〉的修纂与价值》,《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4期。《明代西器东传探研》,《兰州大学学报》2006第1期。《〈唐太宗实录〉的修纂及历史影响》,《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期。《明实录职官校正》,《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4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大明志书〉修纂及特点考论》,《明清安徽典籍研究》,黄山书社2005年。《饶宗颐对史学正统论研究的学术贡献――〈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发微》,《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5年第9期转载。《张居正官史修纂的革新措施》,《长江大学学报》2005年1期。《明至清中叶长江流域的西器东传》,《中国文化》第21期,2004年6月。《谶谣: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社会学家茶座》总第7辑,2004年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家建立新型君臣关系的尝试》,《历史文献论集》,崇文书局2003年。《试论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江汉论坛》2003年10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4年2期。《西器东传与前近代中国社会》,《学术月刊》2003年8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3年6期转载。《试析章学诚妇女观及对其史学观的影响》,《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评中国古代史学的“史才”论》,《史学史研究》2003年3期。《〈明夷待访录〉的近代“误读”与“新民本”思想的历史影响》,《哲学研究》2003年第2期。《“国民性改造运动”与中国民族旅游性格的重塑》,《人文论丛》200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试论直书与曲笔对明实录价值的影响》,《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从唐甄对君民关系的考察看其新民本思想》,《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明代起居注的兴废及其对明实录修纂的影响——兼论儒家意识与君主专制的冲突与摩擦》,《史学月刊》2002年第4期。《明代史馆探微》,《史学史研究》2000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0年8期转载。《张舜徽与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国学研究》,《求索》2001年第6期。《明代国史与野史的生态关系——以〈明实录〉的禁藏与流传为线索》,《学术月刊》2000年5期。《从唐甄的旅游观看中国文化的转型》,《旅游学刊》2000年3期。《明实录修纂程序述要》,《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1期。《略论中国传统旅游的人文精神》,《人文论丛》1999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明实录修纂考述》,《历史文献研究》总18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国传统旅游的伦理特征》,《旅游学刊》1999年第4期。《直书与曲笔:传统修史原则的一体二翼》,《学术月刊》1999年3期。《睿宗、崇祯及南明诸朝实录修纂考述》,《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2期。《明实录研究述略》,《人文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试论〈洪芳洲公文集〉的史料价值》,《洪芳洲研究论集》,台湾洪芳洲研究会1998年。《从宋明家庭经济的经营看中国文化的转型》,《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98年第3期。《从明代城市功能的转变看中国文化的转型》,《中国前近代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张舜徽清代学术史研究初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11月专辑。《朱元璋历史观与史学思想初探》,《江汉论坛》1997年5期。《明实录体裁与体例研究》,《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3期。《会通思想及其历史回声》,《船山学刊》1997年1期。《明实录的版本与收藏》,《文献》1997年1期。《明实录修纂与明代政治斗争》,《武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97年第3期转载。《明实录主题思想及民族史料价值》,《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4期。《试论〈殷虚书契考释〉的方法和价值》,《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六辑)1995年10月。《大戴礼记经文校正》,《文史》第39辑,中华书局1994年。《从朱元璋的正统观看他对元蒙的政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明实录人名校勘补遗》,《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四辑),燕山出版社1993年。《朱元璋偶像崇拜与政策走向》,《安徽史学》1993年第2期。《谣谚与古代教育及科举》,《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2期。《史记人民性悖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93年第1期转载。《明实录地名校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明实录人名校勘》,《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二辑),燕山出版社1991年。《大戴礼记校正》,《古籍整理与研究》,第6期,中华书局,1991年6月。《钱大昕史学思想钩沉》,《嘉定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1990年;又收入《钱大昕研究》论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在历史学视角及体例的转折点上——张舜徽先生〈中华人民通史〉研究》,《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90年第5期转载。《司马迁与郑樵的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史记不朽之迷——史记成功原因新探》,《古籍整理》1990年2期。《时代中心的史学》,《社会科学家》198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89年第10期转载。《苏颂与史学》(与张三夕合作),《古籍整理》1988年第3期;后收入《苏颂研究文集》,鹭江出版社1993年版。《大戴礼记校正二十则》,《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

百度百科全书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北京广播学院新闻系文学教研组和语言教研组,后发展为北京广播学院语言文学部,其职能即为全校文科类、艺术类以及理工科类专业提供语言、文学、写作等文科公共基础课教学;后来合并了中国矿业大学文科班,有了自己的汉语言专业,2000年开始有了文科硕士点。2002年,语言文学部升格为北京广播学院文学院,2003年正式开始招收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2004年,随着学校更名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始称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并随着学校的强劲发展而不断壮大。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有着悠久的学术传承。从成立之初,直至今天,文学院学术名家辈出,例如,田本相(后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话剧所所长)、黄侯兴(后为郭沫若纪念馆馆长)、时煜华(后为鲁迅博物馆副馆长)、吴为章、唐永德、吴军、林薇教授等等都是出身文学院的著名学者;现今中国传媒大学其他学院的一些名家如赵凤翔、曾庆瑞教授等都是从语言文学部走出去的;目前,在文学院还活跃着蒲震元、张晶、李佐丰、苗棣、姚小鸥、刘丽文、张民权、钟涛等众多著名专家学者;近年来文学院又引进了大批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学者,从而使文学院成为中国传媒大学师资力量最强的学院之一。[编辑本段]二、基本职能 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现在承担着为全校所有学院提供文科基础公共课教学和本学院各专业提供专业课教学这两大职能,高素质、高学历、高职称的学者型师资为繁重的教学任务提供了质量保证,而制度化、规范化的教学管理则为复杂的教学任务提供了后勤保障。 现在,文学院在规模上是传媒大学最小的学院之一,但在科研和教学上堪称传媒大学最大的学院之一。[编辑本段]三、基本结构 文学院的学科建设近年来发展迅猛,包括两系一所: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汉语言专业)、中国语言文化系(对外汉语专业)、审美文化研究所(其中包含创作室和剧评室);拥有3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点、2个博士点、1个中国语言一级学科,具备了自己的学科发展空间。 文学院的学生以学风严谨、成绩优秀、能力出众而在传媒大学独树一帜,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高原农业期刊官网首页

农业考古 现代农业

中国农业科学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中国棉花种子

S 综合性农业科学 中国农业科学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华北农学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西南农业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科学 上海农业学报 中国农学通报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西北农业学报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江苏农业科学 江苏农业学报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浙江农业学报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广东农业科学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湖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科学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贵州农业科学 河南农业科学 新疆农业大学学报S1农业基础科学 土壤学报 水土保持学报 土壤 土壤通报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水土保持通报 水土保持研究 土壤肥料(改名为:中国土壤与肥料) 生态环境 中国水土保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S2 农业工程 农业工程学报 灌溉排水学报 农业机械学报 节水灌溉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农机化研究 中国农机化S3,5 农学,农作物1.作物学报 中国水稻科学 麦类作物学报 玉米科学杂交水稻 棉花学报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大豆科学 种子核农学报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中国棉花 作物杂志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中国烟草科学 来源于:2008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去万方数据看一下吧,搜索农业二字,点击期刊搜索。会出现对应的农业类杂志,点击进入会有相应的编辑部联系信息:电话,邮箱,地址等信息。具体杂志版费这个就不太清楚了,因为没跟太多这类的杂志打交道,大概几百不等吧,具体看杂志社如何收费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祝好。

中原文化研究期刊官网首页网址

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一些学者则将地域文化划分为广义和狭义,认为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经过再三研究、反复探讨,多数与会专家学者认同“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扩展资料中国三大地域文化包括:敦煌学、藏学、徽学。1、敦煌学是以敦煌遗书、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理论为主,兼及敦煌史地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是研究、发掘、整理和保护中国敦煌地区文物、文献的综合性学科。1944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担负起了保护洞窟临摹、研究敦煌壁画的职责。1951年,敦煌艺术研究所更名为敦煌义物研究所。1984年8月,在敦煌文物研究所的基础上,扩大建立了敦煌研究院。1987年12月,敦煌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藏学又称藏学、西藏学。是研究中国藏族历史、宗教、文化、经济、政治、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中国50年代开始有组织地系统开展藏学研究。50年代初集中中国许多高校和研究机关的藏学专家赴西藏对藏族地区的社会历史、语言文字、宗教哲学、音乐戏剧、建筑雕塑等进行大规模的实地考察,获得大量的第一手珍贵资料。20世纪80年代以后,国内藏学研究大步发展。中国设立了中央及地方各级藏学研究机构50多个,创办了《西藏研究》、《中国藏学》、《中国西藏》、《雪域文化》、《西藏佛教》、《西藏社会发展研究》、《西藏艺术研究》等30余种藏学学术期刊。和外国藏学研究比较,中国藏学研究有其突出优势和特点。实地考察、实物研究和口头流传资料的收集,藏、蒙、汉多民族学者的携手合作研究等是国内藏学研究的有利条件。因而,国内藏学不限于文献资料的研究,也不限于对藏族作“史”的研究。对青藏高原考古、西藏的现实与发展、藏族风情习俗、藏医科技等课题的研究处于领先地位。3、徽州学简称徽学,现代意义上的徽学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它是指以徽州社会、经济、文化、思想、艺术、科技、工艺等为研究对象的、具有徽州特色的一种理念和学说的总和。徽学作为“学”,它是一种能正确地、合理地呈现客观社会历史文化和现实文化的系统知识的学问、学理和学说。徽学研究大约始于20世纪30年代,此后的研究经过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1)、20世纪30年代到建国前为初步接触有关史料、少数个人研究阶段。(2)、从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为研究逐步展开阶段。建国后,学术界对徽学研究又有发展,研究人员多了起来,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多。但这一阶段在1966-1976年间形成绝响。(3)、从文革结束至1993年为徽学学科形成阶段。这一阶段徽学逐步引起全国学术界的重视,并得到各级政府的支持,研究领域不断拓展,史料不断得到整理搜集,研究由浅入深,并逐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1993年全国首届徽学学术讨论会的召开,标志着徽学开始走向全国。(4)、1994年至今为徽学的蓬勃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先后召开了四次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出版了一批重要的学术成果,使徽学成为国内外学者共同襄举的学术事业。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域文化

河南理工类公办本科。

公办。洛阳理工学院办学历史可溯源至1956年创立的三门峡水力发电学校,后历经洛阳地质勘探学校、洛阳建筑材料工业学校等发展阶段,1993年6月,学校更名为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与洛阳大学合并组建并升格为洛阳理工学院。截至2021年1月,学校占地面积2229亩,有王城、开元、九都三个校区,总校舍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亿元,设有14个学院、2个基础教学部和7个专门教育和行业学院,开设55个本科专业,有教职工1787人,全日制在校本专科学生83万人。

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的文化。地域文化专指中华大地特定区域的人民在特定历史阶段创造的具有鲜明特征的考古学文化。狭义的地域文化专指先秦时期中华大地不同区域范围内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广义的地域文化特指中华大地不同区域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时间上是指从古至今一切文化遗产。创新的理论思维,既是地域文化研究的灵魂,也是地域文化保持蓬勃活力的重要保证。惟有站在时代高度,发扬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才能不断拓展地域文化研究领域,形成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才能把地域文化研究推上新的水平。扩展资料: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例如: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欧洲文化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特别是在交通运输条件不便的情况下面,不同的自然环境,它所产生的文化上的差异就很难消逝,会长期保存。因为大家知道中国是个大国,960万平方公里,那么大的面积里面,你看,包含了很多完全不同的地理环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域文化

高原科学研究期刊官网

作者是杨逸畴,男,江苏人,水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登山科学考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科考探险活动,前后20次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5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探险。他在我国特殊、边疆、空白的自然科学领域研究中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特别在发现论证推出雅鲁藏布(图库)江下游大拐弯峡谷为世界之最,为发现雅鲁臧布江大峡谷为世界之最的第一人;发现和解释福建平潭石人碑、船帆石、花岗岩海蚀造型地貌为世界之最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地理发现和贡献。从温婉的江南到粗犷的青藏,杨逸畴先生走了一条常人认为不常规的路。如果让他回忆起江苏(图库)常州那方鱼米之乡的故土,高大结实的身材,黝黑的肤色,却在实实在在地告诉你我是一个老青藏。确实,自打1959年第一次上青藏高原,杨逸畴先生就把自己全部的心血浇灌在了这片23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这片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书写了自己硕果累累的科学旅程。扩展资料雅鲁藏布大峡谷,映衬着雪山冰川和郁郁苍苍的原始林海,云遮雾涌,神秘莫测。大峡谷的水,从固态的万年冰雪到沸腾的温泉,从涓涓细流、帘帘飞瀑到滔滔江水,真是千姿百态。大峡谷的山,从遍布热带雨林的山脉到直入云天的皑皑雪山,让人感觉如神来之笔。大峡谷的奇异景观还体现在生物的多样性上,在同一坡面上,从高到低形成了九个垂直自然带。不同高度的自然带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犹如凌空展开的一幅神奇美丽的画卷。在这里,可以见到从寒冷的北极到炎热的赤道分布的动植物。许多珍贵的林木和花卉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各种野生动物攀援穿梭其间,真不愧“植物类型博物馆”和“动物王国”的美誉。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

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作者是杨逸畴。杨逸畴,男,68岁,江苏人,水资源专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长期从事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登山科学考察和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科考探险活动,前后20次上青藏高原,8次深入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5次深入塔克拉玛干探险。

杨逸畴,1935年4月7日出生,江苏省武进县人,地理地貌学家、科学探险家。195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现任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荣获中国科学院野外先进工作者、竺可桢野外先进工作者和国家有突出贡献的科学家的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杨逸畴先后二十余次上青藏高原,八次深入雅鲁藏布大峡谷、五次深人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科学考察探险,是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主要论证和发现者。他先后出版科学论著二十余部,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科普文章百余篇,在青藏高原地貌科学研究、高原与大峡谷地貌的形成和沙漠环境演变的研充等方面,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能够证明我们的实力是很强大的 而且也给我们后代提供了参考价值,能够更好的研究下去。成为发达国家不远了。努力得到了回报。

  • 索引序列
  • 高原科学研究期刊官网首页
  • 中原文化研究期刊官网首页
  • 高原农业期刊官网首页
  • 中原文化研究期刊官网首页网址
  • 高原科学研究期刊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