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良友杂志创刊

良友杂志创刊

发布时间:

良友杂志创刊

一般来说,要了解民国,对民国杂志的了解必不可少。小刊物,大历史,小杂志,大世界。民国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状况,民国知识分子的气度、视野、关怀和言说方式,在这些杂志中都有着详实的体现。同时,杂志作为民国公共领域中最重要的一环,既是学人之间思想交锋、学问切磋的阵地,也是知识分子监督政府、启蒙民众的场所。所以“没有杂志,也就没有民国”一语虽然不无夸张,却也毫不为过。 然而,民国杂志卷帙浩繁,林林总总,对于什么杂志才能真正代表民国一事也颇有争议,因此对其进行筛选,无疑有些挑战性。周为筠在《杂志民国》中,比较恰当地选取了非常经典的八部,包括《新青年》、《新月》、《语丝》、《生活》、《独立评论》、《观察周刊》以及《东方杂志》等。其中《新青年》是五四时期启蒙报刊的始祖,《生活周刊》的出现反映出社会主义思潮在中国的盛行,《独立评论》折射出倾向于政府的知识分子群体的心态,《观察周刊》 是民国舆论界回光返照的最好见证。正因为这些杂志的着眼点和出发立场都不尽相同,所以基本可以用它们来勾画出民国杂志界大致的原生态图景。 众所周知,晚清以降士农工商四民社会的解体,导致了传统的君王政统和士人道统的双重衰微,民国时期的知识分子,在将旧的道统转化为新的学统的同时,想要对新的政统继续施加影响,对民众进行启蒙和教育,通过各种报刊杂志发出自己的言论,无疑是最好的途径。阅读本书时,有时会觉得,民国时期杂志界繁荣、自由、开放、多元的程度,在今天看来颇为令人吃惊。如办刊之简易;胡适、丁文江等几个学者,拿出自己的一部分薪水,就开始发行起第一期的《独立评论》。再如办刊之独立,只要财力允许,个人完全可以用自己名义进行,无需和任何集团或党派发生依附关系。更如言论尺度之大,对政府腐败、权力滥用、正义阙如、平等缺失的批判不遗余力,立场超然,高屋建瓴。中国的公共领域兴起于晚清,中国人自己办报办刊的历史并不长,但是从一开始就有如此出彩的表现,和同时代民主国家的情况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然而,尽管说民国是中国舆论界的黄金时代,目前史学界对这一时代舆论的进步也多有肯定,但是在周为筠的书中我们看到,除了政治倾向较弱的《东方杂志》和《良友画报》之外,其他几部,大多其兴也勃,其亡也忽,脆弱而又逝如流星。 因为晚清以降,救亡和启蒙成为时代的两条主线,救亡往往以绝对优势压倒本来就微弱的启蒙。比如《新青年》由最初的启蒙刊物转变为中共党刊,《独立评论》没有保持其预定的独立姿态,数名成员入阁,《观察周刊》后期逐渐转向激进和反政府,失掉创刊时标榜的民主理性。细究起来,知识分子也并非过于急功近利,亦不是放弃义理追求事功,而是因为内忧外患和时局纷乱,使他们认识到,单纯的一点一滴启蒙,太过缓慢,已经不能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迫不及待,纷纷转向实际行动。 除此之外,政治方面压力也同样促成了这些杂志的短命。深入考察,就会发现,无论是北洋时期还是国共两党的政府,言论空间的加大,言论自由程度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并非政府开明或有意放任,而是政府的权威不能实现对社会的完全控制所造成。从周为筠书中描述的《生活》和《观察》等杂志最后被封馆解散,再联想起北洋时期的林白水、邵飘萍以及后来的史量才、储安平的悲惨命运,可以发现,尽管知识分子始终以道统或学统的继承者自居,自以为可以和政统并行,负有不可推卸的监督和鞭策政统的责任,然而这种观念和所谓的“内在超越”一样,不过是一种虚幻的自我认知。即使知识分子一时可以成为舆论骄子,在纸上一时间嬉笑怒骂,纵横捭阖,但是一旦政统的权力收紧,他们对此基本无能为力,只能保持沉默或束手就擒。所以对于民国知识分子和民国杂志来说,缺乏落到实处的制度上的言论自由的保障,头顶始终悬着一把达摩利斯之剑,也总是摆脱不了背后若隐若现的利维坦阴影。 《凤凰周刊》2009年12月15日,2009年第35期,总第348期·三地书 □韩戍

适合家庭妇女看的。

《知音(海外版)》创刊于1996年8月,月刊。《知音(海外版)》秉承《知音》“人情美、人性美”办刊宗旨,强化国际特色,讲述异域人生,荟萃世界美文,反映人们对于精神情感美好境界的追求,以其品味高雅、清新隽永的风格享誉海内外。《好日子》创刊于2001年3月,全彩生活月刊。《好日子》以展示健康、时尚的生活方式为主旨的女性杂志,内容涉及情感、心理、家庭以及健身美容等,致力于传递最新锐的生活理念,倡导最完美的生活方式,提供最前沿的生活资讯,全方位关注女性情感与提升女性生活质量,是打造生活情商的最佳读本。《商界名家》创刊于2002年1月。《商界名家》是大型财经新闻、人物月刊。展望财经态势,聚焦名家新锐,演绎商界传奇。资讯全面准确,报道权威深刻,传播深远有力,是中国人和中国企业财富圆梦的良师益友。《良友文摘》创刊于2003年1月,月刊,2004年改为半月刊。《良友文摘》是文化综合类精品文摘杂志。以“可读性、哲理性、实用性、知识性、趣味性”为特色,荟萃思想精华,开阔生活视野。关注新事物、新观念、新知识、新智慧。文字清新,风格独特。《财智文摘》创刊于2003年1月,月刊。《财智文摘》是大型社会、政治、经济综合性文摘杂志。以写实的手法,新锐的视角,展示大经济、大智慧、大情感、大命运、大事件,纵览天下,升华人生。《知音励志》创刊于2010年1月,月刊,系原《打工》杂志改版后的新兴励志类刊物,《知音励志》主要针对大学生,白领,新晋公务员,创业者等社会群体,传播励志理念,内容涉及:励志,社会热点,情爱,减压,职场漫画等多方面内容,以创业成功故事,家庭生活励志等作为主打内容,力争成为“中国励志第一刊”。

民国杂志良友

民国时期,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代。当时的中国,未褪去几千年的古典气质,现代风情又在十里洋场的上场演绎,一切事物不乏精致又充满新鲜味道。各色传奇人物也在民国时期轮流登场,在这段乱世岁月里,演绎了一场绝代风华、曲折离奇的不朽传奇故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一本演绎着近百年古典与现代美学的杂志,于1926年2月15日走进了中国百姓的生活,这本杂志叫做《良友》,它在上海这座极具魅力沿海城市的文化推力下,形成了“海内外凡有华人之地,无不以一睹《良友》为快”的盛景。《良友》的巨大影响力《良友》诞生于春寒料峭的上世纪20年代,当年这本杂志创刊号的封面,就是有着电影皇后之称的胡蝶,她是那个年代里上海滩最具魅力的女性。自从这本画报在1926年2月诞生以来,直到1945年10月停刊,她就像一位诞生于上海新思想潮流中的女性,伴随着风雨飘摇的民国,走过了将近20年的时间。据资料显示,《良友》总计出刊174期,每期销量都高于4万余份,这让《良友》成为了近代上海乃至整个民国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在当时,有人这样描述《良友》画报的畅销:“《良友》无人不读:主妇、现代女性、工人、巡捕、老头子、掌柜先生、戏院的顾客、茶室里的茶客、学生、小学生;《良友》无所不在:在茶几、在厨房、在梳妆台、在收音机旁、在旅行唱片机上、在公园里……”在这份画报中,人们能够看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女性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们也能看到近代中国又有着怎样的社会风貌,文化艺术,她像一本中国年间的老照片画册,记录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普通大众的生活所需,女性服饰、文化、思想的变革。《良友》并没有只对当时的中国人展示着近代民国的社会变迁,当年世界广为流传这样一则评论:“ 《良友》一册在手,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弃高深”,诞生于上海的《良友》,以其百科式大画报的丰富内容销往世界五大洲。据说当年凡是有华侨居住的地方,总能够看到《良友》的身影;有些国外图书馆,也通过收藏《良友》的方式,作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良友》对女性魅力的诠释“《良友》的封面,从创刊开始,一直以年轻闺秀或著名女演员、电影明星、女体育家等的肖像作封面的。”既然《良友》能够赢得遍天下的美誉,那么这本杂志在风靡上海滩的同时,究竟有怎样不为现代人所知的魅力呢?这本画报在创办之际,上海已经开始弥漫着摩登元素的气息,人们将摩登生活作为一种社会时尚,加之五四运动的成功,让上海的女性运动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良友》创刊之时,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尤其是在上海这个极为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地区,女性解放运动更是深入人心。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登场的《良友》,选取了一个独特的女性摄影视角,将民国时代的女性魅力完美、准确地诠释在世人面前。《良友》为数不多的男性封面在这本画报书刊近20年的时间里,除了少数几个星期的画报封面与抗日战争有关以外,《良友》总共174期的画报封面,其中有161张封面,以当时的女电影明星、名媛、女学生、歌舞表演者的照片,作为画报的封面女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虽说已经迎来了女性思想解放潮流,但是在大众的传统观念中,女子仍然不得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否则这类女性就会被归于“不正经”女性的行列之中。《良友》封面女郎的出现,给这种传统禁锢思想猛烈一击。因为出现在这些画报上的女郎,她们可以是德才兼备的名媛,也可以是朝气蓬勃的女学生,更可以是接受过良好教育,活跃在各大社交场合的明星。从这个时候起,女子不必再做“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名媛小姐,他们不必遵守封建社会中那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礼数。在画报女郎的影响下,许多年轻女子不再将抛头露面,打扮精致出现在各种社交场合当作是一种耻辱,她们更大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像胡蝶、陈云裳当红女演员一样,成为新时代女性的一员。可以说,《良友》的出现,让民国时期的女性认识到,现代女性形象不应是居于传统闺阁,只懂得相夫教子的女性;现代女性的新形象,应当穿着得体、打扮精致,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有自己的私人公共空间。就这样,这本画报杂志帮助上海女性打破了原有的女性封闭状态,让她们开始建立起现代社会标准下的都市新女性形象。《良友》对服饰文化的影响“《良友》百分之九十多的封面都是都市时髦女郎、贵妇人或电影女明星照片,而封面之后占据显著位置的……《良友》后来政治报道对象有所扩大甚或转变,但那仍然是由一种时尚意识所决定的……政治报道之后,就是更具时尚气味的比如世界风俗写实、旅行游散记、中外体育、中外电影、名人婚宴、明星行踪乃至都市日常生活指南等,这些内容实际上和政治报道一起构成了《良友》独特的时尚报道体系。”《良友》不仅改变了民国时期女性的精神世界,她也对近代女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就表示现在,上海女性穿着服饰的改变上面。中国封建社会深受儒学、理学的思想禁锢,尤其是理学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将女性的穿衣打扮都限制在了一个极其具有约束力的框架之中。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女性应当恪守礼仪,她们的衣领必须紧扣起来,长裙必须拖地,女性一旦将肌肤袒露在外边,就表示这个人是不被社会所容,丧失了“妇道”之人,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即便经历了思想解放潮流,女性仍然不乏旧时代的穿着者。《良友》率先打破了这一禁锢,在这本画报的杂志中,妇女们穿上了轻薄贴身的旗袍,再搭配一件长马甲与短衫,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旗袍就此诞生。在《良友》发行初期,旗袍的长度仍然长至脚踝;然而到了30年代初期,旗袍的长度已经允许女性裸露出整个小腿;到30年代中期,以前宽松直线型的旗袍,其裁剪方式改为可以展现女性身体曲线的收腰旗袍,起跑两侧的衩也越开越高,这让女性若隐若现的大腿更加具有魅力。从画报旗袍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上海近代女性逐步摆脱了封建时期的传统穿衣模式,这与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有着莫大联系。除了旗袍以外,这本画报中经常刊登一些外国的西洋礼服,还有更加突破传统观念的游泳、骑马等女性的运动服装。为了让中国女性与世界时尚接轨,《良友》也会不定期地刊登一些纽约、巴黎、伦敦这些有着世界时尚中心之称的服装时尚发布会。欧美服装的流行元素、时尚潮流悄然传入中国,中国女性也开始尝试黑色的小礼帽,更加凸显身材,简单又美观的夏季时装。《良友》对女性物质生活的改变其次,《良友》对于上海女性的影响,还表现在这一时期上海美容护肤品的繁荣上。旧时代的女性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可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女性,已经拥有可以到社会各界工作社交的机会。当一个人融入到社会圈子中去的时候,她必然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外貌,尤其是对于自古以来就有爱美之心的女性而言,外貌上的打扮、改变,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在这样的心理召唤下,画报中开始出现教女性如何对自己的头发、眼睛、嘴唇、指甲进行创造的广告。当然,有些专注于美容护肤品的商人,也开始向《良友》投放广告,据资料统计,这本画报中关于美容护肤品的广告占有极大比重。各类新型美容护肤品纷纷登场,旁氏白玉霜、三花牌香品都成为了上海女性排着长队积极抢购的女性必备护肤品。美容广告投放量最大的当属1931年的迪安公司,这家公司以自家美容商品为题,在《良友》画报上推出了10种系列产品,从女性所用的美容水、面香粉、胭脂、画眉笔,再到护手霜都有所涉及,从这些广告就可以看出,这个年代里女性美容产品得到了丰富发展,女性对于自己外貌的注重也更上一层楼。《良友》对女性精神生活的改变《良友》画报创始人伍联德最后,再来谈谈《良友》给当时上海的女性,所带来精神生活上的改变。自从上海对外开阜后,这座城市成为了西方舶来品和西方文化的巨大输入口,商业经济的繁荣,讲西方社会独特的生活方式传入了上海。《良友》兴起的时间,正值上海电影业繁荣发展的时间段,所以这份画报中的重要内容,就以当时国内外著名影星的新闻有关。由于与电影相关的新闻颇多,看电影也逐渐成为了近代女性的一种娱乐消遣方式。除此之外,《良友》还与上海多家照相馆合作,刊登一些充满时尚、写实的摄影照片,所以在那个年代里,如果哪位女性拥有一张在上海照相馆拍的照片,是最值得大肆标榜、炫耀的事情。《良友》这本旧时杂志,在悄无声息间改变了上海女性的生活,解放了她们的思想,也成为了民国年间近代女性生活的记录者和呈现者。

蝴蝶 良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生活类大型画报,由出版家伍联德于1926年创办于上海。在一系列有效营销手段推动下,《良友》迅速成为风靡全球华人世界的杂志,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良友》画报。

价值在于个人。看你想不想玩。在于别人想不想玩。印刷版的话,价格就是几十元钱了。

良友杂志内容

早没有了 上次天天向上还说来着 都停了 现在良友都算是古董了 一般人买不到 - -

小说月报《小说月报》发行22年,但真正在社会上发生影响,却是革新后的11年,包括鲁迅在内的全国大多数作家和翻译家,以及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者,都为它付出过辛勤劳动,使它在建设新文学理论、发展新文学创作、评介外国文学和整理中国古代文学诸方面,都取得卓越成绩。《小说月报》记录了中国新文学第一代作家艰辛跋涉的足迹,造就和培养了一批新作家,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多方面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于1981年 4月开始,将《小说月报》第12卷至第22卷陆续影印出版。一作为“百年”商务印书馆的“品牌”杂志,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一个西方列强大肆入侵、封建王朝即将土崩瓦解极为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恶劣的文化生态背景之下,成长中又不断地经历战火的撞击与洗礼(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因此曾经先后使用过宣统、辛亥、民国三种年号)。但它在近代文学期刊史上却仍以生存时间之最(历时22年)、出版数量之多(共259期,附增刊1期,另号外3册)、发行份数之丰(前期在1913年曾达到1万份,即使是在衰落期的1920年也达到2000份,“这在20年代期刊史上是不多见的”)而著称。二它的诞生期正好处在中国近代文学期刊第一次晚清文学期刊办刊大浪潮的结束与民初文学期刊办刊高峰出现的过渡时期,也就是《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新新小说》、《小说林》等这些以“政治启蒙”为办刊宗旨的文学期刊“香消玉殒”与以“游戏、消遣”为目的的《小说时报》、《礼拜六》、《小说大观》等文学期刊创办的交叉、转型之际。而《小说月报》却表现出了不同于它们的文学风貌与现代追求。三它的历任五位主编(王蕴章、恽铁樵、茅盾、郑振铎、叶圣陶)均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文学大家和文化传播者,有的人不但开创了文学期刊史上许多“首开先河”的重要举措,而且他们都通过传媒这一有利的渠道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四它又因为革新前后的两个时期在文学史上的评价和地位反差巨大而甚为引人注目。前期由王蕴章、恽铁樵两位主编的《小说月报》(1910-1920年)始终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以消遣娱乐为目的、以迎合市民的低级趣味为宗旨的“鸳鸯蝴蝶派”顽固的旧文化堡垒,一向被人们扔在历史的角落里,蒙尘垢壁、少人问津。而后期由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主编的新文学期刊,则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革新的急先锋和积极倡导并大力实3践新文学革命的高雅文化重镇,特别是“为人生”的宗旨一直备受推崇,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光。既然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常被新文学大家斥为的“文学逆流”,为什么在1921年《小说月报》革新之时,不把这个刊物的名字改换掉,却仍然延用这个所谓旧派文学期刊——《小说月报》的名字呢?恐怕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在受众中的品牌效应及十年的社会影响还是可想而知、不言自明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深究与思考的。五它的文字与图像想象的互动设置方式和制作技术自成一格,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形式上都呈现出晚清至民初的“过渡性”特征。它所刊载的封面插画中的图画既不同于晚清画报之“先哲”《点石斋画报》和其前身《绣像小说》那种完全由传统画匠手工绘制的水墨工笔,又有别于20、30年代画报繁盛与辉煌时期的《良友》杂志和“月份牌”,那些具有非常先进的新式西方照排技术的影像图片。在装帧设计上,它既有对“晚清四大小说杂志”刊首附插画选图风格的继承与借鉴,又有别于同时代《小说大观》等文学期刊的刊头图片,自我追求一种崭新的选图风貌与刊载方略。并且《小说月报》中那些大量精选的与文学杂志风格交相辉映的图片集中体现了编辑们办刊时的良苦用心,它让广大读者看到的,正是基于“画报可以启蒙”这样一种认识。_B2GZ0Kar400yKf6MDWCY5EKWgn50a8tHTvD0nm9HszV5ffhkbwqbPW-gWALND_#6

蝴蝶 良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生活类大型画报,由出版家伍联德于1926年创办于上海。在一系列有效营销手段推动下,《良友》迅速成为风靡全球华人世界的杂志,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良友》画报。

民国时期,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代。当时的中国,未褪去几千年的古典气质,现代风情又在十里洋场的上场演绎,一切事物不乏精致又充满新鲜味道。各色传奇人物也在民国时期轮流登场,在这段乱世岁月里,演绎了一场绝代风华、曲折离奇的不朽传奇故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一本演绎着近百年古典与现代美学的杂志,于1926年2月15日走进了中国百姓的生活,这本杂志叫做《良友》,它在上海这座极具魅力沿海城市的文化推力下,形成了“海内外凡有华人之地,无不以一睹《良友》为快”的盛景。《良友》的巨大影响力《良友》诞生于春寒料峭的上世纪20年代,当年这本杂志创刊号的封面,就是有着电影皇后之称的胡蝶,她是那个年代里上海滩最具魅力的女性。自从这本画报在1926年2月诞生以来,直到1945年10月停刊,她就像一位诞生于上海新思想潮流中的女性,伴随着风雨飘摇的民国,走过了将近20年的时间。据资料显示,《良友》总计出刊174期,每期销量都高于4万余份,这让《良友》成为了近代上海乃至整个民国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在当时,有人这样描述《良友》画报的畅销:“《良友》无人不读:主妇、现代女性、工人、巡捕、老头子、掌柜先生、戏院的顾客、茶室里的茶客、学生、小学生;《良友》无所不在:在茶几、在厨房、在梳妆台、在收音机旁、在旅行唱片机上、在公园里……”在这份画报中,人们能够看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女性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们也能看到近代中国又有着怎样的社会风貌,文化艺术,她像一本中国年间的老照片画册,记录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普通大众的生活所需,女性服饰、文化、思想的变革。《良友》并没有只对当时的中国人展示着近代民国的社会变迁,当年世界广为流传这样一则评论:“ 《良友》一册在手,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弃高深”,诞生于上海的《良友》,以其百科式大画报的丰富内容销往世界五大洲。据说当年凡是有华侨居住的地方,总能够看到《良友》的身影;有些国外图书馆,也通过收藏《良友》的方式,作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良友》对女性魅力的诠释“《良友》的封面,从创刊开始,一直以年轻闺秀或著名女演员、电影明星、女体育家等的肖像作封面的。”既然《良友》能够赢得遍天下的美誉,那么这本杂志在风靡上海滩的同时,究竟有怎样不为现代人所知的魅力呢?这本画报在创办之际,上海已经开始弥漫着摩登元素的气息,人们将摩登生活作为一种社会时尚,加之五四运动的成功,让上海的女性运动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良友》创刊之时,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尤其是在上海这个极为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地区,女性解放运动更是深入人心。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登场的《良友》,选取了一个独特的女性摄影视角,将民国时代的女性魅力完美、准确地诠释在世人面前。《良友》为数不多的男性封面在这本画报书刊近20年的时间里,除了少数几个星期的画报封面与抗日战争有关以外,《良友》总共174期的画报封面,其中有161张封面,以当时的女电影明星、名媛、女学生、歌舞表演者的照片,作为画报的封面女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虽说已经迎来了女性思想解放潮流,但是在大众的传统观念中,女子仍然不得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否则这类女性就会被归于“不正经”女性的行列之中。《良友》封面女郎的出现,给这种传统禁锢思想猛烈一击。因为出现在这些画报上的女郎,她们可以是德才兼备的名媛,也可以是朝气蓬勃的女学生,更可以是接受过良好教育,活跃在各大社交场合的明星。从这个时候起,女子不必再做“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名媛小姐,他们不必遵守封建社会中那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礼数。在画报女郎的影响下,许多年轻女子不再将抛头露面,打扮精致出现在各种社交场合当作是一种耻辱,她们更大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像胡蝶、陈云裳当红女演员一样,成为新时代女性的一员。可以说,《良友》的出现,让民国时期的女性认识到,现代女性形象不应是居于传统闺阁,只懂得相夫教子的女性;现代女性的新形象,应当穿着得体、打扮精致,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有自己的私人公共空间。就这样,这本画报杂志帮助上海女性打破了原有的女性封闭状态,让她们开始建立起现代社会标准下的都市新女性形象。《良友》对服饰文化的影响“《良友》百分之九十多的封面都是都市时髦女郎、贵妇人或电影女明星照片,而封面之后占据显著位置的……《良友》后来政治报道对象有所扩大甚或转变,但那仍然是由一种时尚意识所决定的……政治报道之后,就是更具时尚气味的比如世界风俗写实、旅行游散记、中外体育、中外电影、名人婚宴、明星行踪乃至都市日常生活指南等,这些内容实际上和政治报道一起构成了《良友》独特的时尚报道体系。”《良友》不仅改变了民国时期女性的精神世界,她也对近代女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就表示现在,上海女性穿着服饰的改变上面。中国封建社会深受儒学、理学的思想禁锢,尤其是理学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将女性的穿衣打扮都限制在了一个极其具有约束力的框架之中。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女性应当恪守礼仪,她们的衣领必须紧扣起来,长裙必须拖地,女性一旦将肌肤袒露在外边,就表示这个人是不被社会所容,丧失了“妇道”之人,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即便经历了思想解放潮流,女性仍然不乏旧时代的穿着者。《良友》率先打破了这一禁锢,在这本画报的杂志中,妇女们穿上了轻薄贴身的旗袍,再搭配一件长马甲与短衫,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旗袍就此诞生。在《良友》发行初期,旗袍的长度仍然长至脚踝;然而到了30年代初期,旗袍的长度已经允许女性裸露出整个小腿;到30年代中期,以前宽松直线型的旗袍,其裁剪方式改为可以展现女性身体曲线的收腰旗袍,起跑两侧的衩也越开越高,这让女性若隐若现的大腿更加具有魅力。从画报旗袍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上海近代女性逐步摆脱了封建时期的传统穿衣模式,这与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有着莫大联系。除了旗袍以外,这本画报中经常刊登一些外国的西洋礼服,还有更加突破传统观念的游泳、骑马等女性的运动服装。为了让中国女性与世界时尚接轨,《良友》也会不定期地刊登一些纽约、巴黎、伦敦这些有着世界时尚中心之称的服装时尚发布会。欧美服装的流行元素、时尚潮流悄然传入中国,中国女性也开始尝试黑色的小礼帽,更加凸显身材,简单又美观的夏季时装。《良友》对女性物质生活的改变其次,《良友》对于上海女性的影响,还表现在这一时期上海美容护肤品的繁荣上。旧时代的女性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可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女性,已经拥有可以到社会各界工作社交的机会。当一个人融入到社会圈子中去的时候,她必然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外貌,尤其是对于自古以来就有爱美之心的女性而言,外貌上的打扮、改变,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在这样的心理召唤下,画报中开始出现教女性如何对自己的头发、眼睛、嘴唇、指甲进行创造的广告。当然,有些专注于美容护肤品的商人,也开始向《良友》投放广告,据资料统计,这本画报中关于美容护肤品的广告占有极大比重。各类新型美容护肤品纷纷登场,旁氏白玉霜、三花牌香品都成为了上海女性排着长队积极抢购的女性必备护肤品。美容广告投放量最大的当属1931年的迪安公司,这家公司以自家美容商品为题,在《良友》画报上推出了10种系列产品,从女性所用的美容水、面香粉、胭脂、画眉笔,再到护手霜都有所涉及,从这些广告就可以看出,这个年代里女性美容产品得到了丰富发展,女性对于自己外貌的注重也更上一层楼。《良友》对女性精神生活的改变《良友》画报创始人伍联德最后,再来谈谈《良友》给当时上海的女性,所带来精神生活上的改变。自从上海对外开阜后,这座城市成为了西方舶来品和西方文化的巨大输入口,商业经济的繁荣,讲西方社会独特的生活方式传入了上海。《良友》兴起的时间,正值上海电影业繁荣发展的时间段,所以这份画报中的重要内容,就以当时国内外著名影星的新闻有关。由于与电影相关的新闻颇多,看电影也逐渐成为了近代女性的一种娱乐消遣方式。除此之外,《良友》还与上海多家照相馆合作,刊登一些充满时尚、写实的摄影照片,所以在那个年代里,如果哪位女性拥有一张在上海照相馆拍的照片,是最值得大肆标榜、炫耀的事情。《良友》这本旧时杂志,在悄无声息间改变了上海女性的生活,解放了她们的思想,也成为了民国年间近代女性生活的记录者和呈现者。

民国良友杂志

诞生于抗日岁月的报纸:《进步日报》、《奋斗日报》、《救国日报》、《正义报》、《救亡情报》、《复兴日报》等等;以“中”字开头的报纸:《中报》、《中央晚报》、《中国时报》、《中苏日报》、《中国画报》、《中国儿童新报》等等;地域类报纸:《金坛日报》(国民党元老于佑任题写报头》、《澄清日报》(江阴地区,由社会名流叶楚伧题写报头)、《苏北日报》、《北平评论》、《北平老百姓日报》、《上海人报》等等;专业类报纸:《晶报》(商业信息类)、《品报》(登载小说连载等文艺作品)、《铁道时报》(孙中山先生长子孙科题写报头)、《常识》(文化名人胡适题写报头》、《小孩报》、《俗文学》、《戏剧报》、《电影报》、《演艺报》、《总统府公报》。另外,军事类报纸有:《军事日报》、《华北解放军报》、《军政报》等。专用上海方言撰文的报纸《奋报》(小开版);以淡红色粉纸印刷的《幸福报》(颜色与报名及内容吻合)、《世界画报》(铜版纸印刷)。上世纪三十年代少数报纸的报头已采用套红刊印,如《中报》、《民众日报》、《新民报》等。极少数还有彩色插页。有些报纸的文字除了汉字,还有英文、俄文、回文的,如《东方日报》,正版为汉字,背面则为英文;《实话报》(由苏军于抗日战争结束后设在我国辽东北岛的指挥部主办)报眉为俄文。另有几份日本侵略者占领我东三省时发行的《满洲日日新闻》等报纸,文字为汉字、日文间有。在上述的一些早期报纸中,排版艺术令人折服。发行于民国六年的《铎声》报,头版样式新颖大胆,给读者以过目不忘的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以上介绍的各类报纸,有政府办的,有机关团体办的,亦有私人营办的。  重点推介创建于我国清朝的《申报》。《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4人集资1600两白银在上海创办。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别称“申”的原因,是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美查在上海创办地方报,由此取名“申报”。有史料记载,《申报》创办初期好多年,报纸日销售量仅为600份,然而影响却十分广远。著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录《报海旧闻》中有记载:“《申报》几乎就是报纸的代名词,人们包东西时常说‘拿张申报纸来包包’。”《申报》从1872年创刊到1949年停刊,虽然几易其主,但总体上坚持的策略是“义利兼顾”。1881年,《申报》的发行(销售)范围已从城市拓展到乡镇,并从本埠扩展到外埠。在北京、天津、南京、苏州、扬州、宁波等地设分销处。到1888年,已经发展成为在中国影响最大、销量最大的新闻类报纸,成为中国官府、民间重要的日常读物。据悉,《申报》的办报方针是,不只为士大夫所赏,亦为工农商贾所通晓。其文字风格讲究通俗性和可读性,社会新闻和论说常常站在平民的立场,而且注重刊登议论时政的论说文。到了1897年,《申报》日销售量达到万余份。我国著名民主人士史量才1912年接办《申报》。史量才在新闻业务和管理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引进先进设备,注重广告业务开拓,到1915年后,《申报》刊登广告的版面大于新闻版面。1916年《申报》日售1万4千份,1917年日售2万份,1922年成为实力雄厚的大报。在《申报》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还产生了一批著名的报人,如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等,都先后应聘担任《申报》的特别通信记者。《申报》作为旧中国影响最深远、销售量最大、经营时间最长的商业(企业经营)新闻报纸,是大报中的精品。时至今日,《申报》仍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当代媒体借鉴

大公报啊,新青年(陈独秀创办的,名气大大的),良友(上海滩娱乐报刊)

小说月报《小说月报》发行22年,但真正在社会上发生影响,却是革新后的11年,包括鲁迅在内的全国大多数作家和翻译家,以及中国文学和外国文学的研究者,都为它付出过辛勤劳动,使它在建设新文学理论、发展新文学创作、评介外国文学和整理中国古代文学诸方面,都取得卓越成绩。《小说月报》记录了中国新文学第一代作家艰辛跋涉的足迹,造就和培养了一批新作家,对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作出多方面的贡献,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于1981年 4月开始,将《小说月报》第12卷至第22卷陆续影印出版。一作为“百年”商务印书馆的“品牌”杂志,它从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一个西方列强大肆入侵、封建王朝即将土崩瓦解极为不稳定的政治环境和恶劣的文化生态背景之下,成长中又不断地经历战火的撞击与洗礼(如第一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因此曾经先后使用过宣统、辛亥、民国三种年号)。但它在近代文学期刊史上却仍以生存时间之最(历时22年)、出版数量之多(共259期,附增刊1期,另号外3册)、发行份数之丰(前期在1913年曾达到1万份,即使是在衰落期的1920年也达到2000份,“这在20年代期刊史上是不多见的”)而著称。二它的诞生期正好处在中国近代文学期刊第一次晚清文学期刊办刊大浪潮的结束与民初文学期刊办刊高峰出现的过渡时期,也就是《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新新小说》、《小说林》等这些以“政治启蒙”为办刊宗旨的文学期刊“香消玉殒”与以“游戏、消遣”为目的的《小说时报》、《礼拜六》、《小说大观》等文学期刊创办的交叉、转型之际。而《小说月报》却表现出了不同于它们的文学风貌与现代追求。三它的历任五位主编(王蕴章、恽铁樵、茅盾、郑振铎、叶圣陶)均为中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文学大家和文化传播者,有的人不但开创了文学期刊史上许多“首开先河”的重要举措,而且他们都通过传媒这一有利的渠道促进了文化的传播,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四它又因为革新前后的两个时期在文学史上的评价和地位反差巨大而甚为引人注目。前期由王蕴章、恽铁樵两位主编的《小说月报》(1910-1920年)始终被大多数学者认为是以消遣娱乐为目的、以迎合市民的低级趣味为宗旨的“鸳鸯蝴蝶派”顽固的旧文化堡垒,一向被人们扔在历史的角落里,蒙尘垢壁、少人问津。而后期由沈雁冰、郑振铎(叶圣陶)主编的新文学期刊,则被认为是“五四”新文学革新的急先锋和积极倡导并大力实3践新文学革命的高雅文化重镇,特别是“为人生”的宗旨一直备受推崇,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目光。既然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常被新文学大家斥为的“文学逆流”,为什么在1921年《小说月报》革新之时,不把这个刊物的名字改换掉,却仍然延用这个所谓旧派文学期刊——《小说月报》的名字呢?恐怕改革前的《小说月报》在受众中的品牌效应及十年的社会影响还是可想而知、不言自明的,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去深究与思考的。五它的文字与图像想象的互动设置方式和制作技术自成一格,无论是内容方面还是形式上都呈现出晚清至民初的“过渡性”特征。它所刊载的封面插画中的图画既不同于晚清画报之“先哲”《点石斋画报》和其前身《绣像小说》那种完全由传统画匠手工绘制的水墨工笔,又有别于20、30年代画报繁盛与辉煌时期的《良友》杂志和“月份牌”,那些具有非常先进的新式西方照排技术的影像图片。在装帧设计上,它既有对“晚清四大小说杂志”刊首附插画选图风格的继承与借鉴,又有别于同时代《小说大观》等文学期刊的刊头图片,自我追求一种崭新的选图风貌与刊载方略。并且《小说月报》中那些大量精选的与文学杂志风格交相辉映的图片集中体现了编辑们办刊时的良苦用心,它让广大读者看到的,正是基于“画报可以启蒙”这样一种认识。_B2GZ0Kar400yKf6MDWCY5EKWgn50a8tHTvD0nm9HszV5ffhkbwqbPW-gWALND_#6

民国时期良友杂志

当时民国的时候是有很多的外来女性,包括很多外国的女性到我们中国来。也就是这个时候卫生巾和胸罩开始流入中国。

诞生于抗日岁月的报纸:《进步日报》、《奋斗日报》、《救国日报》、《正义报》、《救亡情报》、《复兴日报》等等;以“中”字开头的报纸:《中报》、《中央晚报》、《中国时报》、《中苏日报》、《中国画报》、《中国儿童新报》等等;地域类报纸:《金坛日报》(国民党元老于佑任题写报头》、《澄清日报》(江阴地区,由社会名流叶楚伧题写报头)、《苏北日报》、《北平评论》、《北平老百姓日报》、《上海人报》等等;专业类报纸:《晶报》(商业信息类)、《品报》(登载小说连载等文艺作品)、《铁道时报》(孙中山先生长子孙科题写报头)、《常识》(文化名人胡适题写报头》、《小孩报》、《俗文学》、《戏剧报》、《电影报》、《演艺报》、《总统府公报》。另外,军事类报纸有:《军事日报》、《华北解放军报》、《军政报》等。专用上海方言撰文的报纸《奋报》(小开版);以淡红色粉纸印刷的《幸福报》(颜色与报名及内容吻合)、《世界画报》(铜版纸印刷)。上世纪三十年代少数报纸的报头已采用套红刊印,如《中报》、《民众日报》、《新民报》等。极少数还有彩色插页。有些报纸的文字除了汉字,还有英文、俄文、回文的,如《东方日报》,正版为汉字,背面则为英文;《实话报》(由苏军于抗日战争结束后设在我国辽东北岛的指挥部主办)报眉为俄文。另有几份日本侵略者占领我东三省时发行的《满洲日日新闻》等报纸,文字为汉字、日文间有。在上述的一些早期报纸中,排版艺术令人折服。发行于民国六年的《铎声》报,头版样式新颖大胆,给读者以过目不忘的强烈的视觉冲击感。以上介绍的各类报纸,有政府办的,有机关团体办的,亦有私人营办的。  重点推介创建于我国清朝的《申报》。《申报》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由英国商人美查等4人集资1600两白银在上海创办。上海简称“沪”,别称“申”。别称“申”的原因,是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上海”为楚国春申君黄歇的封邑。美查在上海创办地方报,由此取名“申报”。有史料记载,《申报》创办初期好多年,报纸日销售量仅为600份,然而影响却十分广远。著名报人徐铸成回忆录《报海旧闻》中有记载:“《申报》几乎就是报纸的代名词,人们包东西时常说‘拿张申报纸来包包’。”《申报》从1872年创刊到1949年停刊,虽然几易其主,但总体上坚持的策略是“义利兼顾”。1881年,《申报》的发行(销售)范围已从城市拓展到乡镇,并从本埠扩展到外埠。在北京、天津、南京、苏州、扬州、宁波等地设分销处。到1888年,已经发展成为在中国影响最大、销量最大的新闻类报纸,成为中国官府、民间重要的日常读物。据悉,《申报》的办报方针是,不只为士大夫所赏,亦为工农商贾所通晓。其文字风格讲究通俗性和可读性,社会新闻和论说常常站在平民的立场,而且注重刊登议论时政的论说文。到了1897年,《申报》日销售量达到万余份。我国著名民主人士史量才1912年接办《申报》。史量才在新闻业务和管理方面作了一系列的改革,引进先进设备,注重广告业务开拓,到1915年后,《申报》刊登广告的版面大于新闻版面。1916年《申报》日售1万4千份,1917年日售2万份,1922年成为实力雄厚的大报。在《申报》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还产生了一批著名的报人,如著名记者黄远生、邵飘萍等,都先后应聘担任《申报》的特别通信记者。《申报》作为旧中国影响最深远、销售量最大、经营时间最长的商业(企业经营)新闻报纸,是大报中的精品。时至今日,《申报》仍有许多宝贵的经验,值得当代媒体借鉴

民国时期,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也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时代。当时的中国,未褪去几千年的古典气质,现代风情又在十里洋场的上场演绎,一切事物不乏精致又充满新鲜味道。各色传奇人物也在民国时期轮流登场,在这段乱世岁月里,演绎了一场绝代风华、曲折离奇的不朽传奇故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有一本演绎着近百年古典与现代美学的杂志,于1926年2月15日走进了中国百姓的生活,这本杂志叫做《良友》,它在上海这座极具魅力沿海城市的文化推力下,形成了“海内外凡有华人之地,无不以一睹《良友》为快”的盛景。《良友》的巨大影响力《良友》诞生于春寒料峭的上世纪20年代,当年这本杂志创刊号的封面,就是有着电影皇后之称的胡蝶,她是那个年代里上海滩最具魅力的女性。自从这本画报在1926年2月诞生以来,直到1945年10月停刊,她就像一位诞生于上海新思想潮流中的女性,伴随着风雨飘摇的民国,走过了将近20年的时间。据资料显示,《良友》总计出刊174期,每期销量都高于4万余份,这让《良友》成为了近代上海乃至整个民国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在当时,有人这样描述《良友》画报的畅销:“《良友》无人不读:主妇、现代女性、工人、巡捕、老头子、掌柜先生、戏院的顾客、茶室里的茶客、学生、小学生;《良友》无所不在:在茶几、在厨房、在梳妆台、在收音机旁、在旅行唱片机上、在公园里……”在这份画报中,人们能够看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女性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人们也能看到近代中国又有着怎样的社会风貌,文化艺术,她像一本中国年间的老照片画册,记录了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五光十色的都市生活,普通大众的生活所需,女性服饰、文化、思想的变革。《良友》并没有只对当时的中国人展示着近代民国的社会变迁,当年世界广为流传这样一则评论:“ 《良友》一册在手,学者专家不觉得浅薄,村夫妇孺也不嫌弃高深”,诞生于上海的《良友》,以其百科式大画报的丰富内容销往世界五大洲。据说当年凡是有华侨居住的地方,总能够看到《良友》的身影;有些国外图书馆,也通过收藏《良友》的方式,作为了解中国的一个窗口。《良友》对女性魅力的诠释“《良友》的封面,从创刊开始,一直以年轻闺秀或著名女演员、电影明星、女体育家等的肖像作封面的。”既然《良友》能够赢得遍天下的美誉,那么这本杂志在风靡上海滩的同时,究竟有怎样不为现代人所知的魅力呢?这本画报在创办之际,上海已经开始弥漫着摩登元素的气息,人们将摩登生活作为一种社会时尚,加之五四运动的成功,让上海的女性运动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良友》创刊之时,女性社会地位得到提高,尤其是在上海这个极为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地区,女性解放运动更是深入人心。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登场的《良友》,选取了一个独特的女性摄影视角,将民国时代的女性魅力完美、准确地诠释在世人面前。《良友》为数不多的男性封面在这本画报书刊近20年的时间里,除了少数几个星期的画报封面与抗日战争有关以外,《良友》总共174期的画报封面,其中有161张封面,以当时的女电影明星、名媛、女学生、歌舞表演者的照片,作为画报的封面女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虽说已经迎来了女性思想解放潮流,但是在大众的传统观念中,女子仍然不得在公共场合抛头露面,否则这类女性就会被归于“不正经”女性的行列之中。《良友》封面女郎的出现,给这种传统禁锢思想猛烈一击。因为出现在这些画报上的女郎,她们可以是德才兼备的名媛,也可以是朝气蓬勃的女学生,更可以是接受过良好教育,活跃在各大社交场合的明星。从这个时候起,女子不必再做“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名媛小姐,他们不必遵守封建社会中那套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礼数。在画报女郎的影响下,许多年轻女子不再将抛头露面,打扮精致出现在各种社交场合当作是一种耻辱,她们更大的梦想,就是有朝一日能够像胡蝶、陈云裳当红女演员一样,成为新时代女性的一员。可以说,《良友》的出现,让民国时期的女性认识到,现代女性形象不应是居于传统闺阁,只懂得相夫教子的女性;现代女性的新形象,应当穿着得体、打扮精致,有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也有自己的私人公共空间。就这样,这本画报杂志帮助上海女性打破了原有的女性封闭状态,让她们开始建立起现代社会标准下的都市新女性形象。《良友》对服饰文化的影响“《良友》百分之九十多的封面都是都市时髦女郎、贵妇人或电影女明星照片,而封面之后占据显著位置的……《良友》后来政治报道对象有所扩大甚或转变,但那仍然是由一种时尚意识所决定的……政治报道之后,就是更具时尚气味的比如世界风俗写实、旅行游散记、中外体育、中外电影、名人婚宴、明星行踪乃至都市日常生活指南等,这些内容实际上和政治报道一起构成了《良友》独特的时尚报道体系。”《良友》不仅改变了民国时期女性的精神世界,她也对近代女性生活产生重要影响。首先就表示现在,上海女性穿着服饰的改变上面。中国封建社会深受儒学、理学的思想禁锢,尤其是理学所谓的“存天理、灭人欲”,将女性的穿衣打扮都限制在了一个极其具有约束力的框架之中。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女性应当恪守礼仪,她们的衣领必须紧扣起来,长裙必须拖地,女性一旦将肌肤袒露在外边,就表示这个人是不被社会所容,丧失了“妇道”之人,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即便经历了思想解放潮流,女性仍然不乏旧时代的穿着者。《良友》率先打破了这一禁锢,在这本画报的杂志中,妇女们穿上了轻薄贴身的旗袍,再搭配一件长马甲与短衫,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旗袍就此诞生。在《良友》发行初期,旗袍的长度仍然长至脚踝;然而到了30年代初期,旗袍的长度已经允许女性裸露出整个小腿;到30年代中期,以前宽松直线型的旗袍,其裁剪方式改为可以展现女性身体曲线的收腰旗袍,起跑两侧的衩也越开越高,这让女性若隐若现的大腿更加具有魅力。从画报旗袍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上海近代女性逐步摆脱了封建时期的传统穿衣模式,这与他们思想观念的转变有着莫大联系。除了旗袍以外,这本画报中经常刊登一些外国的西洋礼服,还有更加突破传统观念的游泳、骑马等女性的运动服装。为了让中国女性与世界时尚接轨,《良友》也会不定期地刊登一些纽约、巴黎、伦敦这些有着世界时尚中心之称的服装时尚发布会。欧美服装的流行元素、时尚潮流悄然传入中国,中国女性也开始尝试黑色的小礼帽,更加凸显身材,简单又美观的夏季时装。《良友》对女性物质生活的改变其次,《良友》对于上海女性的影响,还表现在这一时期上海美容护肤品的繁荣上。旧时代的女性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可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女性,已经拥有可以到社会各界工作社交的机会。当一个人融入到社会圈子中去的时候,她必然会更加注重自己的外貌,尤其是对于自古以来就有爱美之心的女性而言,外貌上的打扮、改变,也是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在这样的心理召唤下,画报中开始出现教女性如何对自己的头发、眼睛、嘴唇、指甲进行创造的广告。当然,有些专注于美容护肤品的商人,也开始向《良友》投放广告,据资料统计,这本画报中关于美容护肤品的广告占有极大比重。各类新型美容护肤品纷纷登场,旁氏白玉霜、三花牌香品都成为了上海女性排着长队积极抢购的女性必备护肤品。美容广告投放量最大的当属1931年的迪安公司,这家公司以自家美容商品为题,在《良友》画报上推出了10种系列产品,从女性所用的美容水、面香粉、胭脂、画眉笔,再到护手霜都有所涉及,从这些广告就可以看出,这个年代里女性美容产品得到了丰富发展,女性对于自己外貌的注重也更上一层楼。《良友》对女性精神生活的改变《良友》画报创始人伍联德最后,再来谈谈《良友》给当时上海的女性,所带来精神生活上的改变。自从上海对外开阜后,这座城市成为了西方舶来品和西方文化的巨大输入口,商业经济的繁荣,讲西方社会独特的生活方式传入了上海。《良友》兴起的时间,正值上海电影业繁荣发展的时间段,所以这份画报中的重要内容,就以当时国内外著名影星的新闻有关。由于与电影相关的新闻颇多,看电影也逐渐成为了近代女性的一种娱乐消遣方式。除此之外,《良友》还与上海多家照相馆合作,刊登一些充满时尚、写实的摄影照片,所以在那个年代里,如果哪位女性拥有一张在上海照相馆拍的照片,是最值得大肆标榜、炫耀的事情。《良友》这本旧时杂志,在悄无声息间改变了上海女性的生活,解放了她们的思想,也成为了民国年间近代女性生活的记录者和呈现者。

民国时期胸罩是因为中国成为了其他外国的殖民地国家,然后随着西方洋文化的传入,中国逐渐能够接受新的事物和服饰。

  • 索引序列
  • 良友杂志创刊
  • 民国杂志良友
  • 良友杂志内容
  • 民国良友杂志
  • 民国时期良友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