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跨文化方面的文献综述

跨文化方面的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跨文化方面的文献综述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  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接触与合作日益增强,中国更以其经济  的快速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世人的关注。越来越  多的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做生意,于是,跨文化商务谈判也随  着国际经贸往来的日渐频繁而增多。所谓谈判,就是通过  双方或多方协商各自的利益、需求和期望,最后达成协议。  Ghauri 提出了谈判的社会心理模式,把谈判界定成五要  素:谈判目标,交流和行为,传统与文化,谈判环境,谈判结  果。其中,目标是前提,交流和行为是载体、是手段,结果是  必然,文化和传统是影响谈判的主观因素,贯穿于谈判的各  个环节,是对跨文化谈判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在商务谈  判中,由于参与者来自不同国家,受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  教信仰和教育环境等的影响,其文化背景存在明显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都  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从而导致信息不能准确地转达  给对方,甚至信息被曲解,发生文化冲突和障碍。因此,研  究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因素  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第一,寒暄,谈  一些与工作不相干的话题;第二,交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  第三,进行说服;第四,做出让步并最终达成协议。在这几  个阶段中,文化因素对谈判的影响是全方位、全系统、全过  程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语言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商  务谈判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谈判者运用语言进行协调磋商、  谋求一致的过程。一般人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理解讲话内容  尚有误差,那么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的理解误差可能会更大。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有其独特的建构信息方  式。除了用语言传达信息外,双方还可通过非语言方式沟  通。非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三大类:一是无声语言,包括停  顿和体语,其中体语又分为动态体语(手势语、目光语和微  笑语等) 和静态体语(身态语和服饰语) 两部分;二是类语  言,主要是指说话时的重音、语调和笑声;三是时空语言,主  要是指环境和时间。非语言交流以其丰富的内涵、多变的  形式及语言表达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占据着信息表达的重  要空间。例如,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是以点头方式来表示赞  成的,但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则以摇头方式来表示肯定。再  如,若在谈判中保持沉默,美国人会对此极为反感,觉得不  自在,认为是冷场;而日本人却认为保持沉默有必要,可以  促进非口头意见交换和感情移入。  人类学家霍尔( Edward Hall) 按语言表达直接程度的  大小把社会分为高语境社会( high - context society) 和低  语境社会(low - context society) 。在高语境社会里,同民  族的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间的熟悉使人们的非语言交  流占了大量比重,语言只是信息传递的一部分。所以,中国  的国际商务谈判者总是含蓄而间接地表达见解,很少直接  予以拒绝或反驳,并且把和谐看做实现价值的先决条件,谈  判中尽量避免摩擦,用语礼貌含蓄,追求永久性的友谊和长  期合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文化中的交流方式  属于低语境,因为漫长的移民和相互交融的过程造成彼此  交流的困难,语言表达的清晰和直接就变得尤为重要。所  以国际商务谈判桌上的美国人热情坦诚、滔滔不绝、口若悬  河,喜欢用确切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向,是就是,非就  非,很少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模拟谈判研究表明,作为谈判沟通技巧的种种语言行  为方式的使用频率呈现一定差异性。而非语言行为方面的  文化差异比较隐蔽。比较而言,日本商人的相互交流风格  是最礼貌的。法国商人的谈判风格最为放肆,频繁使用威  胁和警告语言。  (二) 空间观  西方人一般有很强的空间领域感和个人秘密感,由于  这两种需要,他们常用墙、门以及夹板把个人工作或生活的  地域隔起来,如果门开着就意味着一种邀请。与空间观直  接相连的是人与人交谈时的距离。距离反映了谈话者双方  的社会身份。在西方,上司与下属交谈时,总保持相当宽的  距离;而社会地位相等的双方交谈时,空间则相对缩小。在  商务活动中,双方一般保持一臂之远,在4 - 12 英寸之间,  在此距离内,交际者可以轻声谈话,但看不到彼此面部的细  微表情,由此称之为礼貌距离。  (三) 时间观  文化不同,对时间的期求和处理的规则也不同。美国  人视时间为金钱,时间观念很强。因此,他们总是十分守  时,见面后,相互之间一般只简单寒暄几句就进入主题,期  望在20 - 30 分钟内解决问题。而阿拉伯、南美和亚洲某些  商务会谈可能一连数小时,甚至数次都不涉及正题,而且有  一些必不可少的客套,诸如拉家常、喝咖啡或饮茶之类,其  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此,美国人则视为浪  费时间。  (四) 思维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往往会  遭遇思维方式的冲突。以东方和英美文化为例,两者在思  维方面的差异有三个方面:一是东方文化偏好形象思维,英  美文化偏好抽象思维;二是东方文化偏好综合思维,英美文  化偏好分析思维;三是东方文化注重统一,英美文化注重对  立。例如,在谈判方法上,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  在谈判中采用的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从笼统到具体,先就  总体原则达成共识,然后依次解决具体问题;而西方人着重  具体,谈判一开始就急于谈论具体条款。在美国,如果一半  的问题确定下来,那么可以说谈判就算完成了一半,但是在  日本好像什么事也没定下来。  美国学者斯图尔特在其《美国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  美国人具有抽象分析和实用的思维取向,他们的思维过程  是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从中得出结论性的东  西。欧洲人更看重思想和理论,他们的演绎型思维方式侧  重的是感知世界和象征思维,他们喜欢运用逻辑手段从一  个概念推导出另一个概念,他们依赖思想的力量。中国人  偏好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习惯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  整体,将它的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考虑。  (五) 意识差异  了解中西方意识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有效的沟通  渠道,驾驭谈判过程,把握谈判的方向和进度。以下列举了  一些常见的意识差异:   决策意识  当面对复杂的谈判时,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将使用不同  的方式做出决定。比如,对于日本人来说,决策是集体的事  情,需要得到管理层的一致同意。日本人的价值观念和精  神取向都是集体主义的,以集体为核心。而在德国,决策权  一般在公司的最高层手中。   人情意识  中国有别于西方的一个特色就是人情问题,凡事讲究  人情,讲究面子,所以在谈判中,也不可避免受此影响。而  且,中国谈判者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认为个人间的融  洽关系对于谈判的成败有很大影响。西方人在现行的市场  经济条件下,强调对利益的追求。虽然也很注重谈判中的  人际关系,但他们一切以利益为重,在人情和利益两难的情  况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   利益意识  商务谈判的目的主要是获取经济利益。在现代社会,  中西谈判者都具有利益意识,双方谈判的目标集中而鲜明  地指向利益,并以利益作为谈判的主要评价指标。但是,中  国谈判者的利益意识没有西方谈判者那么明确和强烈。  三、如何克服文化障碍  (一) 语言策略   尊重和采取对方的立场  一个高明的谈判者在谈判中,即使目的是宣扬自己的  产品,也不应口口声声地讲“我”“我们”。而应该采取对方  的立场和对方的态度,变“self - attitude”为“other - atti2  tude”。具体讲,就是在谈判中要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例 A :We are sending the document s to you by Air  E  B We are rushing the document s to you by Air  E  例 A : We have a good selection of winter clothes at  China’s Autumn Export Commodities F  B : You can choose f rom a very good selection of  winter clothes at China ’s Autumn Export Commodities  F   减少感情对立,扩大积极乐观  谈判中,谈判者要减少自己与谈判对方在感情上的对  立,减少谈判中消极悲观的一面,扩大乐观积极的一面。  例 A :Because of recent heavy demand , we will not  be able to deliver your goods before August   B :Although the recent demand is heavy , we will  do our best to deliver your goods by August   例 A : Since you did not confirm the sample color ,  we can’t dye the bulk fabric  B :We will dye the bulk fabric as soon as you con2  firm the sample   (二) 建立跨文化谈判意识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必须加强文化谈判意识,要认识到  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在需求、动机和信念上的不同,学会  了解、接受、尊重对方文化。然而,认识到文化差异不意味  着一定能很容易地克服它们的影响,但至少可以避免因对  文化的无知而导致国际商务谈判出现障碍。  (三) 克服文化偏见  法国的文化研究专家Andre Laurent 曾指出:“我们自  己的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以致于我们看不见  我们自己的文化,而正是由于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盲点,使得  我们总是认为别人的文化与我们自己的文化相类似。当受  其他文化影响的人们的行为与我们的行为不一致时,我们  经常表现出非常吃惊甚至沮丧的情绪。”在国际商务谈判  中,我们要克服这一点,要正确地认识和接受谈判双方的文  化差异。  总之,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是一个核心理  念,谈判参与者在不同谈判步骤和谈判场所中运用的谈判  策略都会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要了解中西文化差  异,克服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使跨文化商务谈判得以顺  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安国源 对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的探讨[J ] 商场现代  化,2005 , (26)   [2 ]刘白玉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J ] 商场现代化,  2005 , (10)   [3 ]徐洁, 王玮, 韩朝旭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J ] 商  场现代化,2007 , (11)   [4 ]崔苏卫 国际商务中的谈判技巧[J ] 镇江高专学报,2004 , (4)   [5 ]邹芙林 试论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 ] 企业经济,  2007 , (1)   [6 ]张甜 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跨文化变量[ J ] 当代经济,2007 ,  (5)   [7 ]刘佳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对策分析[J ] 商场现代  化, 2008 , (4)   [8 ]刘婷 国际商务谈判中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探析[J ] 商场现代  化, 2008 , (5)   [9 ]夏莉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 ] 商业  文化(学术版) , 2008 , (6)   [10 ]生华,徐景升 国际商务谈判的技巧[J ] 北方经贸,1999 , (6)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跨文化商务谈判的作用日益突显。为了清除与国外客户交流的障碍,保证谈判的顺利进行,商务谈判家必须了解并且掌握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本文将研究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如中西方之间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价值观差异,思维方式差异,道德与法律制度差异。这将有利于读者意识到文化在国际谈判中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应对文化差异的各种策略技巧。为了消除这些差异所带来的影响,谈判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跨文化意识,培养全球文化观,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不断提高外语语言应用能力。  中西文化冲突与我国跨文化商务谈判对策  赵伟君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跨文化交际研究所 湖南湘潭市 411207)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跨文化谈判日益频繁,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是我们从事跨文化谈判的前提条件,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冲突的角度探讨涉外商务谈判的某些特点和对策。  [关键词] 文化冲突 谈判对策  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全人类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代为具有应用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等特征的谈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将日益频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外贸、外经、外交谈判也越来越显示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国际商务谈判的内在规律,寻求加入WTO后我国涉外商务谈判的方法和策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一、西方现代谈判理论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越来越多的人直接或间接地跨进了谈判领域,英美等国仅商务谈判人员就占人口的5%以上。谈判学在西方现代管理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美、英、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都把谈判学作为培养现代政治、经济、管理、外交、政法、教育等人才的重要课程,有的国家还成立了全国性的谈判学会。在西方激烈的竞争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谈判理论,其原则与方法日趋完善和系统化,日益显示出其对谈判实践的指导作用。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尼尔伦伯格的"谈判需要理论"。在与科罗合著的《How to Read a Person Like a Book》和他自己所写的《The Art of Negotiating》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约翰·温克勒的"谈判实力理论"代表著作是《bargaining for Results》;费希尔、尤瑞、雷法等人共同提出的"原则谈判法"("Principled negotiation");卡洛斯的《The Negotiating Game》,从美国人的观点出发,主要研究谈判中策略的运用;等等,其中的"原则谈判法"被誉为"西方谈判理论的集大成者"。原则谈判法的主要内容由四大部分构成:第一,始终强调在触及实质问题时,人与问题一定要分开分别处理;第二,主张谈判的重点应放在利益上,而不是立场上,因此必须随时把握住谈判各方的利益,尽量克服立场的争执;第三,在决定如何实施方案前,先构思各种可能的选择,谈判者应该安排一段特定的时间,构思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创造性地努力避免或削弱各方利益上的冲突,为对方谈判者主动提供某些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提案的机会;第四,坚持客观的标准,谈判者应设法引入尽可能多的具有科学优点的客观标准。客观标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不容易受到非难,而且以客观标准而不是以主观判断来解决问题,沟通和交际会更加顺畅;通过对客观标准的引入及其应用来逐步达成协议,有利于提高谈判效率,减少无谓的争执。纵观西方谈判学的研究和实践,除了对谈判本身固有规律的研究外,还特别注重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观念、传统与习惯对谈判活动的影响,特别针对东方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谈判方略。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加以重视的。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对谈判活动的影响  涉外商务谈判的已方优势首先来自于对对手的了解,并且能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长处,制约对手的长处。搞好谈判,除了谈判者的个人气质、谈判心理因素外,在不同的文化观念、国家制度等影响下形成的谈判习惯及体现在这些习惯中的谈判作风,对于谈判活动的成败,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关系,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冲突,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西方文化冲突在谈判中的体现  不同的文化特性往往集中地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国民性上。所谓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共有的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上,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特性。国民性形成的基础就是其特有的文化根基。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在谈判过程中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或误解。中国的国民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那就是十分看重面子"或者说"体面"。在谈判桌上,如果要在"体面"和"利益"这二者中作出选择,中国人往往会选择"体面";而西方人则不一样,他们则看重利益,在"体面"和"面子"二者中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中国人对于谈判的结果是否能为自己脸上争光,看得十分重要,以至有的西方谈判家们在他们的著作中,告诫在和中国谈判时,一定要注意利用中国的这种国民性。很显然,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国民性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及时地纠正自己的缺点,强化自身的优势,利用对方的缺点,瓦解对方的优势。  在国际谈判的领域,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差异。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常以自己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而自豪,这种自豪感使中国人富有浓烈的民族感情、宏放的气魄和极强的爱国之心,这对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悠久,文化昭昭,也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自傲的偏见",形成一种"面子",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固步自封,这种"面子"心理甚至渗透到几乎所有的领域。英国谈判学家比尔·斯科特在他的谈判学著作中曾对此作过专门分析,他说:"中国人极重面子,在谈判中,如果要迫使中国人做出让步,则千万注意,不要使他在让步中丢面子。同样地,如果我们从原来的强硬立场上后退,也不必在他们面前硬撑,这对我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最后的成交协议,必须是彼此的同事认为是保住了他的'面子',或为他增光的协议。"  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的中国人虽然要"面子",但又决不准别人当众说出来给了他的"面子",否则,也会使他感到不自在。美国人卢西思·W·派伊在他的《谈判作风》一书中指出:"用帮助中国人得到面子的办法可以得到很多东西。"任何时候,如果不给面子,就可能造成损失。看来,西方人对我们的"面子"观念还是看得比较透彻的。我们能否在谈判领域乃至所有的领域克服自身的偏见,是我们能否能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再次成为世界强国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国家的国民性,虽然也千差万别,但确有着一定的共性。在此,特以美国人为例来说明,美国人的国民性,在西方恐怕是最有典型意义的。美国人的国民性特点,既与他们取得的经济成就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其历史传统息息相关。他们崇尚奋斗和独立行动,性格外露,充满自信,热情奔放,美国人的这些特性在社交中随处可见。他们在参与国际事务中,很精于使用各种手段,配合外交谈判,从而谋得利益。由于美国人具有这种特点,所以,他们对表面的、仪式性的东西看得极淡,而对实质性的问题却非常敏感,对直率的谈判对手怀有好感。这一些,相对于中国人的谈判作风而言,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二是伦理和法制观念的差异。在调节人的行为和处理纠纷方面,中西方有着更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文化习惯于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而是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而大多数西方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从法律上考虑问题。在中国,"伦理至上"的观念始终占据着人们思想的重要地位,一旦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崇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在中国人看来认为有着极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于是,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感到不习惯,而是习惯于通过"组织"、通过舆论来发挥道德规范化的作用。西方人则与此不同,他们对于纠纷的处置,惯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西方很多个人和公司都聘有法律顾问和律师,遇有纠纷时则由律师出面去处理。一些在中国人看来非得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去解决的纠纷,在西方人看来却未必如此。  2、中国人在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孕育下建立在社会等级观念上的平均主义倾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中"官本位"的思想又显得十分地突出,它使一些人崇沿官吏而藐视制度、藐视法律,习惯于依靠当官的"后台"来做交易。美国学者帕伊感慨地在其著作中写道:"许多我们会见过的美国工商业者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学会,在中国人中间,只须用口头约定,点一点头,或者握一下手,来决定协议或协议生效的可能"。列述这些差异,只不过重在说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于交往和谈判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我们必须深刻而又清醒地认识这一点。  三、我们的对策  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决不可以就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客观地看,中西方文化各具优劣势。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冲突的目的就在于:清醒地认识自我,恰当地了解别人,以使我们的涉外谈判真正做到兴利除弊,扬长避短。笔者认为,从以上认识出发我们在涉外谈判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先谈原则还是先谈细节。按照中国文化特点,在谈判时,一般注重"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而西方恰恰相反,他们比较注重"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这种差异常常导致中西方交流中的困难。中国人喜欢在处理麻烦的细节问题之前先就双方关系的一般原则取得一致意见,把具体问题安排到以后的谈判中去解决。这种思维定势在多数情况下,可使我方在以后的讨价还价中,处于较为有利地位。西方人由于对中国人的这种谈判方式不够适应,结果谈判的结局往往是比较地有利于中国人。西方人通常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因而他们比较愿意在细节问题上多动脑筋,而对于原则性问题的讨论则显得比较松懈。很多事实表明,先谈原则必然会对后面的细节讨论产生制约作用。例如:我国政府在中美建交、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一系列重大涉外谈判中,始终坚?quot;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前提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总揽下,已预先确立了细节谈判的基调,成为控制谈判范围的框架,这就赢得了细节谈判的优势。正是我国政府这一谈判策略的成功应用,使上述外交谈判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良好声誉。  (二)是重集体还是重个人。应当说,中西方在谈判过程中,都是既重集体又重个人的。但相比较而言,西方人比较侧重于强调集体的权力,强调个人的责任,即"分权"。而中国人则比较强调集体的责任,强调个人的权力、即"集权"。这种差异导致谈判场合中出现这样两种现象:西方人表面看来是一两个人出场,但他们身后却往往有一个高效而灵活的智囊群体或决策机构,决策机构赋予谈判者个体以相应的权限,智囊群体辅助其应对谈判中的复杂问题;中方则是众人谈判,一人拍板。可以想象,如果拍板的人是行家里手倒也还好,但如?quot;拍板"者是是外行,那么谈判的风险和结果就难以预料了。因此,我们在谈判中,应当科学而恰当地处理好集体与个人、"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关系,以在与西方人的谈判中始终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  总之,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在谈判桌上各自的谈判作风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有时谈判桌上的困难甚至完全是由谈判作风的不同而导致的。因此,了解中西方谈判作风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建设性的沟通渠道,发现导致彼此误解或对立的真正原因,并且有效地利用我们在谈判作风方面的某些优势,克服某些方面的弱点,积极驾驭谈判过程,把握谈判的方向和进度,这是中国的谈判人员应当予以重视的。  [参考文献]  [1](英)比尔斯科特著《贸易谈判技巧》第164页 中国外贸出版社出版。  [2](美)帕伊著《谈判作风》第41页 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  [3]Bell, David and Howard Raiffa 《Marginal Value and Intrinsic Risk Avers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Blaker, Michael 《Japanese International Negotiating Styl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5]Fisher, Poger and William 《Principled Negotiation A Working Guide》Harvard Law School  [6]张河清著《谈判学》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7]张强著 《谈判学导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8]唐德根著 《跨文化交际学》 中南大学出版社

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默认分类 2009-12-22 16:42:23 阅读238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在本学期的选修课中选择了这门跨文化交际的选修课,认识到跨文化交际对于现在社会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交流的日益深入和扩展,越来越多的人需要经常与不同文化群的人进行接触和交往,跨文化交际策略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现在我们需要对不同文化间如何发挥跨文化交际策略进行认真深入的研究。来自不同文化本经的人们走到一起,交际必然会出现故障,及时有效的克服这些交际障碍是跨文化交际取得成功的关键。这对促进国际间的文化、政治、经济交流有着及其重要的意义。 任何一个种族,民族或文化群体,不管其自身的文明程度怎么样,他们都拥有一个固定的文化判定模式,即以自己的文化判定模式为标准,去判定不同文化群的行为规范是否正确或恰当。 因为一种文化使人们明白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什么是好的,人们因此认为自己的文化价值观是正确的,来自不同文化的人群,由于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外事方式,因此往往导致相互不理解,同一种行为规范在不同的文化范围中会产生不同的看法。 因此,人们通常把自己所熟悉的,习惯性的方式当做是最好的,正确的理所当然的处事方式和思维方式。这种把自己的文化模式置于其它文化模式之上的行为,必然会削弱跨文化交际能力,妨碍跨文化交际的进行。 所以,跨文化语用能力的培养不能缺少文化创造力的参与,文化创造力是我们学生的一种主观能动性。

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 出版社:百花文艺 跨文化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探索

跨文化方面的文献综述题目

我当年写的好像是广告中的跨文化比较。大概是比较国内外在广告表现方式、手法尤其是语言表达方面的异同。感觉材料比较好找,但是分析总结得头都大了。比起写翻译类的、语言学的同学,那叫一个郁闷啊!

一,美国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形成和特点人们认为美国传播学具有经验主义或行为主义的特征,而形成这样的传统有两方面的历史原因。第一,它是在20世纪初美国五大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形成强势的背景下,汲取它们的研究成果而逐渐形成的学科。这些美国的社会科学倾向于主要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手段进行研究,认为社会科学主要是描述性的而不是规范性的科学,较多地使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解释社会现象的有效性,要求把科学知识与关于对科学知识的道德评价区分开来,以便对社会和人类行为的各个方面进行客观的研究。美国早期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经验的、量化的、以实际结果为中心的研究方法,对于后来传播学研究影响很大。第二,美国传播学形成的过程中,较多地得到各种基金会、财团和私人的捐款,因而多少要反映这些投资者的投资要求和意图,当然会更多地体现出实用性。特别在媒介市场和广告方面,传播学的研究达到了相当的精确性和预见性,大受欢迎,以致一些研究机构成为这些领域的必要附属机构。概括地说,经验主义传播学建立在以下三个哲学基点上:量化的归纳主义、因果决定论、诉诸持续的量化分析、统计实验的观念。不少赞同这些哲学基点的学者认为,统计实验是检验理论假设的唯一方法。他们较少关注各种权力组织或媒介组织结构带来的控制问题,较少从传播工具的历史和现代角度分析工具的社会意义。二,美国传播学批判学派的形成和发展直接与经验主义传播学相对的批判学派,主要集中在美国,所以有"欧洲批判学派"之说,这是由于批判学派的思想来源,主要在西欧。第一次两个学派(这只是从现在使用这两个概念的意义上)的冲突,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流亡美国的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些学者,通过论证意识形态霸权的美国形式——大众文化,开始与萌芽时期的经验主义传播学对立。这些受到法西斯迫害而来到美国的学者,其哲学思辨的传统与美国社会科学中反思辨的倾向发生冲突。出于对本土法西斯统治的憎恨,以及学术传统的延续性,他们较多地注意到美国与纳粹德国的联系和相似性,美国给他们提供了一种不尽相同的研究题材和契机。对法西斯的批判并没有导致简单地认同美国文化,他们认为这都是权威主义,只是形式不同,美国不是用恐怖和高压统治,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大众传媒为途径的大众文化,来实现"权威主义"。所以他们倾向于使用批判的、较为极端的词句来谈论美国的大众社会和大众传播媒介。他们大多在美国主流文化中影响不大,其中一些人后来回到欧洲(例如阿多诺,Adorno,T)。但是他们在美国还是培养或影响了一批新的批判学派学者,使得连续出现关于美国媒介文化研究的著作,主要讨论大众传播的"内容"在社会文化意义上的"效果",进而对整个社会结构的影响。他们认为,当今娱乐与新闻已经不可分离,特别在电视中,只有娱乐节目才能使新闻得到销售。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早期的例如C米尔斯(Mills,代表作《权力精英》the power elite,1956)、B罗森伯格(Rosenberg)、D布尔斯廷(Boorstin)等等。他们注重大众传播的"内容"对"效果"问题的研究,通过批判性的考察传播效果而阐述了媒介如何发生作用,如何影响受众的思想。70-80年代从各方面审视传播现象的批判学派代表中,较为激进的如J阿特休尔的《权力的媒介》,而最为"激进"的是H席勒(Schiller)的一系列著作,他提出了媒介帝国主义理论,代表作是《大众传播和美国帝国》,其他著作还有《思想管理者》(1973)、《传播与文化霸权》(1976)等。其他批判学派的代表人物还有H甘斯(Gans,代表作《什么在决定新闻》deciding what's news,1979)、J凯里(Carey)、T吉特林(Gitlin)、M里尔(Real)、L格罗斯堡(Grossberg)等等。60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McLuhan,M)从媒介技术和文化角度提出一系列新的观点。如果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他不同于美国的经验主义学派,但与批判学派的观点差距也很大。批判学派是从大众媒介的内容及其控制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着手进行研究的;麦氏是从大众媒介工具本身、尤其是广播电视等电子传播工具对人的认识及人类的社会作用,着手进行研究的。就研究方法而言,早在40年代L林德就对经验主义的研究偏向提出了问题:"坚持它的人通常将自己置于现行的体制之中,暂时接受它的价值和目标,从事收集数据和描述趋势这些工作……时间是漫长的、数据总是不会完整,形势不断在变化,当'客观的'分析家在情况中发现更多的应记录东西时,他就会被更深地拉进假设的网络中,从这种假设出发,他正在研究的体制假装在运转。"(殷晓蓉,1999:29)当经验主义传播学深入证明一些假设的时候,例如色情和暴力的电视镜头是否会对青少年造成不良影响这样的研究项目,批判学派的观点不在于证明是或否,而认为即使数据证明无害也无意义,因为这是要靠价值观来解决的。数据在这里无能为力,科学的数据只能客观地发现存在什么,但不能表示应该存在什么。三,欧洲批判学派的理论、理论来源和代表人物欧洲学者的研究涉及到大众传播的,有一部分是专门研究大众传播的学者,例如英国的R威廉斯(Williams,著有《传播学》)、S豪(Hall,著有《制码/解码》Encoding/Decoding)、N加恩哈姆(Garnham,发表过论文《关于大众传播政治经济学的贡献》For a Contribution of Political Economy of Mass Communication)等。另一部分人不是专门研究大众传播媒介的,而主要是研究社会学、符号学、政治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文艺理论等等方面的。他们较少同美国的经验主义传播学观点直接对立,各研究各的,但是若分析各自的观点,从研究方法、切入的视角到结论,差异确实较大。例如J哈贝马斯(Habermas,著有多卷本《交往行动理论》the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action)、M福柯(Foucault)、P布尔迪厄(Bourdieu,著有《关于电视》Sur la Television)、R巴尔特(Barthes,著有《神话——一大众文化诠释》Mythologies)、T凡迪克(van Dijk,著有《作为话语的新闻》News as Discourse)等等。他们的著作自成体系,相当艰深,从不同视角对当代传媒的权力体系和大众文化的商业化倾向进行了分析性的批判。如果一定要再划分一下,可以有德国的法兰克福学派、英国的政治经济学派和文化学派、法国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地中海沿岸学派等等,但是界线划分得并不十分清晰。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传播学欧洲批判学派的主要学理基础之一,当代还有一些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补充、修正的"后马克思主义",观点较为纷繁。以下是批判学派的几个主要的理论研究视角:1,政治经济学(political economy)批判的观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经济基础来说明大众传播的性质,着重指出了媒介工业如何受制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各种权力,从媒介所有权、经济结构探讨各种媒介现象。这一点是欧洲批判学派的要点,如凯米勒所说:"对批判学派的学者而言,再没有比权力更重要的概念了。权力控制及支配等问题是所有批判理论——不论是有关经济的、社会的还是传播的理论——的中心。"(米勒,2000:101)2,文化工业论和非真实意识论(cultural industry theory and false consciousness theory)的观点。这方面的研究认为,媒介的意识形态具有决定受众观念的作用,以文化工业的形式出现的媒介,往往掩盖了它们这方面的本质。人们很难知觉自己所相信的意识形态正在奴役自己,偶有反抗,也会被既定的意识形态所压抑。如一些批判学派的学者所说,意识形态不仅仅是一种态度或信仰,它还"构建我们的思想,控制我们对现实的理解"。意识形态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存在的,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可能的。(米勒,2000:105)3,主流意识形态分析(dominant ideological analysis)的观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想说明:大众传播如何以间接的、无意识的方式,透过传播结构、专业理念或例行业务,不断复制着主流意识,从而成为统治者统治的一个环节。4,唯名论(nominalism)和多义性(polysemy)研究的观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反映意识形态的流通符号,进行内在涵义的分析。研究者认为,统治的权力结构不仅存在于政治经济或意识形态领域,也存在于日常流通的生活符号中。权力的存在是多面向的,各种符号的涵义也是多样化的,需要探讨日常生活情境、媒介使用和意义建构之间的联系。给批判学派提供相对具体的理论基础的主要人物,首推意大利共产党的领袖葛兰西(Gramsci,A1891-1937),他1926年被意大利法西斯逮捕,判刑20年,在狱中写作了长达4000页的笔记手稿,对以往革命活动进行了总结和反省。其中,他提出的"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理论对于后人分析社会,提供了一种宏观的基本认识的切入口。 当代为批判学派提供了理论基础的学者中,下面的几位较为著名:法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者阿尔都塞(Althusser,L1918-1990),他的研究主要涉及意识形态在社会中的功能、扮演何种角色。他关于意识形态建构主体功能的论证,认为人本质上就是意识形态的,并且在不同的类别、领域和实际仪式等意识形态中生活、变动和存在着。这对于传播学批判学派中的意识形态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英国文化学家S豪(1931年出生于牙买加)被视为批判学派的又一个当代理论来源。1985年国际传播学年会上批判学派的主要发言人就是豪,当时引起很大的轰动。他从宏观文化学角度,提出了媒介建构社会知识、形成规范和反应价值、塑造共识和提供"合法性",从而扮演意识形态的连构(articulation)角色。这对于批判学派的文化分析,提供了一种思路。法国当代哲学家福柯(1926-1984)的广义文化符号分析方法,对于从本文分析角度入手研究大众传播,影响巨大。他通过一系列具体分析的实例,实际上认为权力广泛分布于知识、交往词汇之中。意识形态泛化,并且形成"权力/知识"的对应。由于权力潜在于知识中,因而当人们更了解自己和控制自己时,也更被了解和控制。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1929-)属于第三代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理论大家,著作等身。他提出的合理的交往的理念,以及质疑媒介商业化、从而提出的"公共领域"的概念,对于批判学派分析、区分媒介发挥作用的领域,提供了启示性的思路。四,近年批判学派的主要代表作近年世界各地以批判的或非经验主义的方法对大众传播进行研究的著作有不少,试举例如下:——英国学者默利(Morley,D)的《电视、受众和文化研究》(television,audiences and cultural studies,1992),作为文化学派的研究者,他对电视观众构筑过程进行了研究;——以色列学者戴岩(Daniel,D)、凯茨(Katz,E)的《媒介事件:历史的实况转播》(media events:the live broadcasting of history,1992),他们以文化批判的取向,对电视同步转播的文化构成进行了研究;——澳大利亚学者费斯科(Fiske,J)的《理解流行文化》(understanding popular culture,1989),对流行文化进行了本文分析和意识形态解读;——美国学者巴格迪肯(Bagdikian,B)的《媒介垄断》(the Media Monopo-ly,1992),对各种控制媒介的隐蔽权力进行了揭露和分析;——美国学者吉特林(Gitilin,T)的《内在的黄金时段》(inside prime time,1994),对媒介生产、传播过程中权力关系的变化进行了研究;——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媒介研究小组的《获取信息:新闻、真理与权力》(getting the message:news,truth and power,1993),以本文分析和政治经济学分析的方法,论证了媒介与权力的关系;——英国学者戈丁(Golding,P)的《媒介的政治经济学》(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media,1997),从政治经济学角度阐述了传播产业中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关系;——以色列学者李伯斯(Liebes,T)和凯茨的《意义的外销》(the export of meaming,1993),研究了人的文化积淀如何影响接受信息意义的构成问题;——美国学者麦克马内斯(McManus,J)的《市场驾驭新闻学》(market driven journalism,1994),研究了市场机制在媒介生产过程中的体现;——英国女学者莉文斯通(Livingstone,S)的《感受电视:受众解读心理学》(making sense of television:the psychology of audience interpretation,1990),采用解读本文、构造意义的理论分析了电视观众的接受心理;——美国女学者格雷厄姆(Graham,L)的《在Subaru-Isuzu线上》(On the LIne at Subaru-Isuzu,1995),研究了组织传播中的"团队",如何通过协调控制实现组织霸权,等等。这些研究本身不一定是针对经验主义传播学的传统的,但是从另外的研究视角平衡着传播学研究的天平。五,我们如何评价批判学派不论是美国的还是欧洲的传播学批判学派,他们与经验主义传播学的差别,除了方法上侧重面不同外,在研究视角上也存在较多的差异。批判学派一般是从宏观、中观角度分析问题;经验主义传播学较多地是从具体问题出发,较为微观地分析各种因素如何构成某种结果。但是双方不论在方法还是角度上,仍然是互通的。英国不少传播学者,观点上属于批判学派,研究方法上则采用了相当多的经验主义的作法;美国当代传播学研究中,也越来越多地渗入了批判学派的研究方法。传播学批判学派,特别是美国国内的的一些这方面的著作,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它主要针对的是资本主义传播业中的缺陷,在表现自由的环境中,提出的批判是深刻的和尖锐的,其中有些观点特别激进,带有相当的乌托邦特征。但是它对于遏制资本主义条件下传播业过分的发展偏向,是有一定抑制作用的,甚至是一种必要的学理性的监督。对美国而言的欧洲以其他学科研究为主的大家(例如现在较著名的福柯、哈贝马斯、布尔迪厄等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研究视角,对于经验主义传播学的缺陷,在学术上恰恰给予了相对应的补充,并且也产生了较大影响,使得现在的主流传播学,不知不觉地借鉴了不少批判学派的研究视角和方法。我们可以较多地借鉴批判学派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其中很多严肃的科学方法也是我们所缺乏的。但是我们似乎更缺乏精确的经验主义传播学的研究传统,差异造成更大的吸引力,形成引介的主流,这是经验主义传播学能够得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刚刚开始,不宜在缺乏市场经济因素之时过分强调批判学派的批判观点,但要有意识地适当引进批判学派认识问题的视角和研究方法,因为造成一种学术平衡是必须的;这对于提醒人们尽可能避免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曾经出现的问题,也是及时和有益的。现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传播中已经出现的各种问题,有些可能是难以完全避免的,但是有些则是由于我们没有或很少引进传播学批判学派的观点造成的,对于应该知道的东西无知,把人家已经经历过的教训还在当作正面的新鲜经验。在这个意义上,目前需要较集中地引进一些批判学派的经典著作,学习他们的研究方法,采用他们的切入视角,观察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大众传播。 36×196=7056参考论著:贝尔(1989):《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三联书店中文版巴特(1999):《神话——大众文化诠释》,上海人民出版社中文版。布尔迪厄、哈克(1996):《自由交流》,三联书店中文版。包亚明主编(1997):《哈贝马斯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中文版。包亚明主编(1997):《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中文版。米勒(2000):《组织传播:入门与程序》,华夏出版社中文版。刘北成编著(1997):《福柯思想肖像》,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版。阮新邦(1999):《批评诠释与知识重建——哈伯马斯视野下的社会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张锦华(1994):《传播批判理论》,台湾黎明文化事业公司版。陈学明等编(1998):《阿多诺、马尔库塞、本杰明论大众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版。陈学明等编(1998):《哈贝马斯论交往》,云南人民出版社版。林丽云(1999):《一个英国传播研究左派重镇的崛起》,《传播研究简讯》20期。哈贝马斯(1995):《交往行动理论》第一、二卷,重庆出版社中文版。席勒(1996):《思想管理者》,台湾远流出版公司中文版。殷晓蓉(1999):《论战后美国传播学的理论发展》,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论文。奥斯维特(1999):《哈贝马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中文版。赛弗林、坦卡德(2000):《传播理论的起源、方法和应用》,华夏出版社中文版。潘忠党(1998):《媒介、文化与社会译丛计划》,打印稿。

跨文化方面的文献综述怎么找

跨文化的文学理论研究 出版社:百花文艺 跨文化文学理论研究的积极探索

我也比较弱。。。 我存在的问题: 1、查找文献,实质的东西很少能查出来; 找一篇本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review)。 这一步很关键,要找一篇有影响的(我主要是看引用次数的高低)综述有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可以请教你的师兄师姐。我是直接在SpingerLink中找到一篇外文的综述,引用次数高达120。这里要说明下,引用次数可以用google查,也可以在web of science中查,但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使用后者。根据使用经验,前者查到的引用次数常常不准确。 精读此文献综述。 这一步主要是了解研究领域的框架,熟悉各个问题的关键词和述语,并进行总结归类。 根据综述的作者、所引用的文献以及被引用的情况进行展开搜索。 写此文献的作者一般都是此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所以他的文献一般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直接搜索此作者的相关文献,再用问题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 查找引用此综述的文章(我一般在web of science中查,用google也可以),再用问题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这一步找到的文章往往都比较新,能够代表最新的研究动态。 查找综述引用的文献(同样可以在web of science中查)。在展开的过程中,查文献作者、文献的引用和被引用情况是交织在一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需要这样查,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引用次数高的文献,因为如果每篇文献都这样查,那工作量将会很大,也没有这个必要。 在读文献的过程中,要精读和泛读相给合,同时作笔记是必要的我建议大家边看一篇文献时,边打开word文档,边整理文章出彩和重要的部分,然后复制过去,标上文献的标题和作者等相关信息,把每一类文献归为一组。 方法操作简单,将来要查询和反复的时候会有很大帮助,尤其在写文章时,相关文献及其亮点都一目了然。这个方法积累久了,对提升写作和阅读都有很大帮助,除了这样,我还有时把一些很经典的段落或都语句翻译成中文,专门整理在一个本本上,这样不但在以后写文章时直接拿出来看,省事省时间,还能锤炼英汉互译的能力,很有利于以后你和老外交流时的口语表达。

可以在电脑上打开万方的官方网站进行查询。打开其网站以后点击高级检索,然后在搜索页面中输入需要查找的文献综述关键字并点击查询即可看到。具体的查询方法如下:1、在电脑的百度上输入万方,找到其官方网站以后点击进入。2、进入到万方的官方网站以后点击右侧的高级检索按钮进入。3、页面跳转以后进入到万方的高级检索界面,输入主题如青少年体育综述并点击检索按钮。4、此时在查找页面的下方即可看到匹配到的该专业的文献综述文件,点击进入。5、页面跳转以后进入到该专业的文献综述界面,点击在线阅读按钮。6、在出现的登录界面中输入对应的账号和密码点击登录。7、注意万方的相关文献资料是需要付费查看的,在出现的付费界面中完成付费即可阅读该文献综述了(至此在阅读之前已经通过检索的方式找到了相关专业的文献综述资料了)。使用方式:中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通过Internet、镜像和光盘的方式向中小学学生、教师和教育机构提供服务。最终用户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以下使用方式。1、购买"中小学数字图书馆"检索阅读卡(以下简称CFED卡):购买"CFED卡",在网上注册个人专用帐号,将CFED卡的面值金额注入自己的专用帐号,不限IP,随时随地可用,按使用的页数收费,每页2元。CFED卡提供50元、100元、300元的面值供选择。金额用完后,继续购卡充值。当帐号金额累积到一定额度,享受不同程度的优惠,并有机会参加CFED组织的会员活动。适用对象:学生和教育工作者个人。2、按年包库:取得帐号、密码,通过Internet进入"中国中小学数字图书馆"网站检索。在机构IP范围内无限量使用。按年度付费。适用对象:能上Internet的机构。3、建镜像站点:将"中小学数字图书馆"资源库安装到机构内部服务器上,建立内部镜像站点,限机构IP范围内使用。4、光盘:在单机或电子阅览室使用光盘。光盘每月更新。5、城域网:指将"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全部资源或部分资源镜像到区域信息中心服务器上,与城域网联通的单位可以共享服务器和图书馆资源。按共享的机构数收费。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中国知网

一般找参考文献都会去知网查找,但考虑到知网查比较麻烦,我之前去的时候paperask有一个资料打包功能,会把相关的文献资料整理打包之后下载下来就可以,非常的方便。

跨文化方面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论文文献综述怎么写

可以写总体的发展方向、未来可能的方向、存在的不足(研究方法、跨文化研究等)以及如何改进、、、希望对你有帮助哦、、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  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接触与合作日益增强,中国更以其经济  的快速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世人的关注。越来越  多的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做生意,于是,跨文化商务谈判也随  着国际经贸往来的日渐频繁而增多。所谓谈判,就是通过  双方或多方协商各自的利益、需求和期望,最后达成协议。  Ghauri 提出了谈判的社会心理模式,把谈判界定成五要  素:谈判目标,交流和行为,传统与文化,谈判环境,谈判结  果。其中,目标是前提,交流和行为是载体、是手段,结果是  必然,文化和传统是影响谈判的主观因素,贯穿于谈判的各  个环节,是对跨文化谈判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在商务谈  判中,由于参与者来自不同国家,受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  教信仰和教育环境等的影响,其文化背景存在明显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都  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从而导致信息不能准确地转达  给对方,甚至信息被曲解,发生文化冲突和障碍。因此,研  究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因素  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第一,寒暄,谈  一些与工作不相干的话题;第二,交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  第三,进行说服;第四,做出让步并最终达成协议。在这几  个阶段中,文化因素对谈判的影响是全方位、全系统、全过  程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语言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商  务谈判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谈判者运用语言进行协调磋商、  谋求一致的过程。一般人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理解讲话内容  尚有误差,那么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的理解误差可能会更大。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有其独特的建构信息方  式。除了用语言传达信息外,双方还可通过非语言方式沟  通。非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三大类:一是无声语言,包括停  顿和体语,其中体语又分为动态体语(手势语、目光语和微  笑语等) 和静态体语(身态语和服饰语) 两部分;二是类语  言,主要是指说话时的重音、语调和笑声;三是时空语言,主  要是指环境和时间。非语言交流以其丰富的内涵、多变的  形式及语言表达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占据着信息表达的重  要空间。例如,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是以点头方式来表示赞  成的,但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则以摇头方式来表示肯定。再  如,若在谈判中保持沉默,美国人会对此极为反感,觉得不  自在,认为是冷场;而日本人却认为保持沉默有必要,可以  促进非口头意见交换和感情移入。  人类学家霍尔( Edward Hall) 按语言表达直接程度的  大小把社会分为高语境社会( high - context society) 和低  语境社会(low - context society) 。在高语境社会里,同民  族的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间的熟悉使人们的非语言交  流占了大量比重,语言只是信息传递的一部分。所以,中国  的国际商务谈判者总是含蓄而间接地表达见解,很少直接  予以拒绝或反驳,并且把和谐看做实现价值的先决条件,谈  判中尽量避免摩擦,用语礼貌含蓄,追求永久性的友谊和长  期合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文化中的交流方式  属于低语境,因为漫长的移民和相互交融的过程造成彼此  交流的困难,语言表达的清晰和直接就变得尤为重要。所  以国际商务谈判桌上的美国人热情坦诚、滔滔不绝、口若悬  河,喜欢用确切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向,是就是,非就  非,很少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模拟谈判研究表明,作为谈判沟通技巧的种种语言行  为方式的使用频率呈现一定差异性。而非语言行为方面的  文化差异比较隐蔽。比较而言,日本商人的相互交流风格  是最礼貌的。法国商人的谈判风格最为放肆,频繁使用威  胁和警告语言。  (二) 空间观  西方人一般有很强的空间领域感和个人秘密感,由于  这两种需要,他们常用墙、门以及夹板把个人工作或生活的  地域隔起来,如果门开着就意味着一种邀请。与空间观直  接相连的是人与人交谈时的距离。距离反映了谈话者双方  的社会身份。在西方,上司与下属交谈时,总保持相当宽的  距离;而社会地位相等的双方交谈时,空间则相对缩小。在  商务活动中,双方一般保持一臂之远,在4 - 12 英寸之间,  在此距离内,交际者可以轻声谈话,但看不到彼此面部的细  微表情,由此称之为礼貌距离。  (三) 时间观  文化不同,对时间的期求和处理的规则也不同。美国  人视时间为金钱,时间观念很强。因此,他们总是十分守  时,见面后,相互之间一般只简单寒暄几句就进入主题,期  望在20 - 30 分钟内解决问题。而阿拉伯、南美和亚洲某些  商务会谈可能一连数小时,甚至数次都不涉及正题,而且有  一些必不可少的客套,诸如拉家常、喝咖啡或饮茶之类,其  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此,美国人则视为浪  费时间。  (四) 思维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往往会  遭遇思维方式的冲突。以东方和英美文化为例,两者在思  维方面的差异有三个方面:一是东方文化偏好形象思维,英  美文化偏好抽象思维;二是东方文化偏好综合思维,英美文  化偏好分析思维;三是东方文化注重统一,英美文化注重对  立。例如,在谈判方法上,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  在谈判中采用的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从笼统到具体,先就  总体原则达成共识,然后依次解决具体问题;而西方人着重  具体,谈判一开始就急于谈论具体条款。在美国,如果一半  的问题确定下来,那么可以说谈判就算完成了一半,但是在  日本好像什么事也没定下来。  美国学者斯图尔特在其《美国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  美国人具有抽象分析和实用的思维取向,他们的思维过程  是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从中得出结论性的东  西。欧洲人更看重思想和理论,他们的演绎型思维方式侧  重的是感知世界和象征思维,他们喜欢运用逻辑手段从一  个概念推导出另一个概念,他们依赖思想的力量。中国人  偏好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习惯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  整体,将它的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考虑。  (五) 意识差异  了解中西方意识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有效的沟通  渠道,驾驭谈判过程,把握谈判的方向和进度。以下列举了  一些常见的意识差异:   决策意识  当面对复杂的谈判时,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将使用不同  的方式做出决定。比如,对于日本人来说,决策是集体的事  情,需要得到管理层的一致同意。日本人的价值观念和精  神取向都是集体主义的,以集体为核心。而在德国,决策权  一般在公司的最高层手中。   人情意识  中国有别于西方的一个特色就是人情问题,凡事讲究  人情,讲究面子,所以在谈判中,也不可避免受此影响。而  且,中国谈判者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认为个人间的融  洽关系对于谈判的成败有很大影响。西方人在现行的市场  经济条件下,强调对利益的追求。虽然也很注重谈判中的  人际关系,但他们一切以利益为重,在人情和利益两难的情  况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   利益意识  商务谈判的目的主要是获取经济利益。在现代社会,  中西谈判者都具有利益意识,双方谈判的目标集中而鲜明  地指向利益,并以利益作为谈判的主要评价指标。但是,中  国谈判者的利益意识没有西方谈判者那么明确和强烈。  三、如何克服文化障碍  (一) 语言策略   尊重和采取对方的立场  一个高明的谈判者在谈判中,即使目的是宣扬自己的  产品,也不应口口声声地讲“我”“我们”。而应该采取对方  的立场和对方的态度,变“self - attitude”为“other - atti2  tude”。具体讲,就是在谈判中要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例 A :We are sending the document s to you by Air  E  B We are rushing the document s to you by Air  E  例 A : We have a good selection of winter clothes at  China’s Autumn Export Commodities F  B : You can choose f rom a very good selection of  winter clothes at China ’s Autumn Export Commodities  F   减少感情对立,扩大积极乐观  谈判中,谈判者要减少自己与谈判对方在感情上的对  立,减少谈判中消极悲观的一面,扩大乐观积极的一面。  例 A :Because of recent heavy demand , we will not  be able to deliver your goods before August   B :Although the recent demand is heavy , we will  do our best to deliver your goods by August   例 A : Since you did not confirm the sample color ,  we can’t dye the bulk fabric  B :We will dye the bulk fabric as soon as you con2  firm the sample   (二) 建立跨文化谈判意识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必须加强文化谈判意识,要认识到  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在需求、动机和信念上的不同,学会  了解、接受、尊重对方文化。然而,认识到文化差异不意味  着一定能很容易地克服它们的影响,但至少可以避免因对  文化的无知而导致国际商务谈判出现障碍。  (三) 克服文化偏见  法国的文化研究专家Andre Laurent 曾指出:“我们自  己的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以致于我们看不见  我们自己的文化,而正是由于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盲点,使得  我们总是认为别人的文化与我们自己的文化相类似。当受  其他文化影响的人们的行为与我们的行为不一致时,我们  经常表现出非常吃惊甚至沮丧的情绪。”在国际商务谈判  中,我们要克服这一点,要正确地认识和接受谈判双方的文  化差异。  总之,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是一个核心理  念,谈判参与者在不同谈判步骤和谈判场所中运用的谈判  策略都会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要了解中西文化差  异,克服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使跨文化商务谈判得以顺  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安国源 对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的探讨[J ] 商场现代  化,2005 , (26)   [2 ]刘白玉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J ] 商场现代化,  2005 , (10)   [3 ]徐洁, 王玮, 韩朝旭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J ] 商  场现代化,2007 , (11)   [4 ]崔苏卫 国际商务中的谈判技巧[J ] 镇江高专学报,2004 , (4)   [5 ]邹芙林 试论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 ] 企业经济,  2007 , (1)   [6 ]张甜 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跨文化变量[ J ] 当代经济,2007 ,  (5)   [7 ]刘佳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对策分析[J ] 商场现代  化, 2008 , (4)   [8 ]刘婷 国际商务谈判中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探析[J ] 商场现代  化, 2008 , (5)   [9 ]夏莉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 ] 商业  文化(学术版) , 2008 , (6)   [10 ]生华,徐景升 国际商务谈判的技巧[J ] 北方经贸,1999 , (6)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跨文化商务谈判的作用日益突显。为了清除与国外客户交流的障碍,保证谈判的顺利进行,商务谈判家必须了解并且掌握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本文将研究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如中西方之间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价值观差异,思维方式差异,道德与法律制度差异。这将有利于读者意识到文化在国际谈判中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应对文化差异的各种策略技巧。为了消除这些差异所带来的影响,谈判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跨文化意识,培养全球文化观,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不断提高外语语言应用能力。  中西文化冲突与我国跨文化商务谈判对策  赵伟君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跨文化交际研究所 湖南湘潭市 411207)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跨文化谈判日益频繁,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是我们从事跨文化谈判的前提条件,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冲突的角度探讨涉外商务谈判的某些特点和对策。  [关键词] 文化冲突 谈判对策  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全人类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代为具有应用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等特征的谈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将日益频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外贸、外经、外交谈判也越来越显示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国际商务谈判的内在规律,寻求加入WTO后我国涉外商务谈判的方法和策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一、西方现代谈判理论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越来越多的人直接或间接地跨进了谈判领域,英美等国仅商务谈判人员就占人口的5%以上。谈判学在西方现代管理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美、英、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都把谈判学作为培养现代政治、经济、管理、外交、政法、教育等人才的重要课程,有的国家还成立了全国性的谈判学会。在西方激烈的竞争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谈判理论,其原则与方法日趋完善和系统化,日益显示出其对谈判实践的指导作用。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尼尔伦伯格的"谈判需要理论"。在与科罗合著的《How to Read a Person Like a Book》和他自己所写的《The Art of Negotiating》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约翰·温克勒的"谈判实力理论"代表著作是《bargaining for Results》;费希尔、尤瑞、雷法等人共同提出的"原则谈判法"("Principled negotiation");卡洛斯的《The Negotiating Game》,从美国人的观点出发,主要研究谈判中策略的运用;等等,其中的"原则谈判法"被誉为"西方谈判理论的集大成者"。原则谈判法的主要内容由四大部分构成:第一,始终强调在触及实质问题时,人与问题一定要分开分别处理;第二,主张谈判的重点应放在利益上,而不是立场上,因此必须随时把握住谈判各方的利益,尽量克服立场的争执;第三,在决定如何实施方案前,先构思各种可能的选择,谈判者应该安排一段特定的时间,构思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创造性地努力避免或削弱各方利益上的冲突,为对方谈判者主动提供某些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提案的机会;第四,坚持客观的标准,谈判者应设法引入尽可能多的具有科学优点的客观标准。客观标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不容易受到非难,而且以客观标准而不是以主观判断来解决问题,沟通和交际会更加顺畅;通过对客观标准的引入及其应用来逐步达成协议,有利于提高谈判效率,减少无谓的争执。纵观西方谈判学的研究和实践,除了对谈判本身固有规律的研究外,还特别注重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观念、传统与习惯对谈判活动的影响,特别针对东方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谈判方略。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加以重视的。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对谈判活动的影响  涉外商务谈判的已方优势首先来自于对对手的了解,并且能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长处,制约对手的长处。搞好谈判,除了谈判者的个人气质、谈判心理因素外,在不同的文化观念、国家制度等影响下形成的谈判习惯及体现在这些习惯中的谈判作风,对于谈判活动的成败,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关系,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冲突,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西方文化冲突在谈判中的体现  不同的文化特性往往集中地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国民性上。所谓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共有的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上,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特性。国民性形成的基础就是其特有的文化根基。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在谈判过程中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或误解。中国的国民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那就是十分看重面子"或者说"体面"。在谈判桌上,如果要在"体面"和"利益"这二者中作出选择,中国人往往会选择"体面";而西方人则不一样,他们则看重利益,在"体面"和"面子"二者中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中国人对于谈判的结果是否能为自己脸上争光,看得十分重要,以至有的西方谈判家们在他们的著作中,告诫在和中国谈判时,一定要注意利用中国的这种国民性。很显然,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国民性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及时地纠正自己的缺点,强化自身的优势,利用对方的缺点,瓦解对方的优势。  在国际谈判的领域,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差异。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常以自己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而自豪,这种自豪感使中国人富有浓烈的民族感情、宏放的气魄和极强的爱国之心,这对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悠久,文化昭昭,也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自傲的偏见",形成一种"面子",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固步自封,这种"面子"心理甚至渗透到几乎所有的领域。英国谈判学家比尔·斯科特在他的谈判学著作中曾对此作过专门分析,他说:"中国人极重面子,在谈判中,如果要迫使中国人做出让步,则千万注意,不要使他在让步中丢面子。同样地,如果我们从原来的强硬立场上后退,也不必在他们面前硬撑,这对我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最后的成交协议,必须是彼此的同事认为是保住了他的'面子',或为他增光的协议。"  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的中国人虽然要"面子",但又决不准别人当众说出来给了他的"面子",否则,也会使他感到不自在。美国人卢西思·W·派伊在他的《谈判作风》一书中指出:"用帮助中国人得到面子的办法可以得到很多东西。"任何时候,如果不给面子,就可能造成损失。看来,西方人对我们的"面子"观念还是看得比较透彻的。我们能否在谈判领域乃至所有的领域克服自身的偏见,是我们能否能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再次成为世界强国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国家的国民性,虽然也千差万别,但确有着一定的共性。在此,特以美国人为例来说明,美国人的国民性,在西方恐怕是最有典型意义的。美国人的国民性特点,既与他们取得的经济成就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其历史传统息息相关。他们崇尚奋斗和独立行动,性格外露,充满自信,热情奔放,美国人的这些特性在社交中随处可见。他们在参与国际事务中,很精于使用各种手段,配合外交谈判,从而谋得利益。由于美国人具有这种特点,所以,他们对表面的、仪式性的东西看得极淡,而对实质性的问题却非常敏感,对直率的谈判对手怀有好感。这一些,相对于中国人的谈判作风而言,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二是伦理和法制观念的差异。在调节人的行为和处理纠纷方面,中西方有着更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文化习惯于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而是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而大多数西方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从法律上考虑问题。在中国,"伦理至上"的观念始终占据着人们思想的重要地位,一旦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崇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在中国人看来认为有着极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于是,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感到不习惯,而是习惯于通过"组织"、通过舆论来发挥道德规范化的作用。西方人则与此不同,他们对于纠纷的处置,惯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西方很多个人和公司都聘有法律顾问和律师,遇有纠纷时则由律师出面去处理。一些在中国人看来非得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去解决的纠纷,在西方人看来却未必如此。  2、中国人在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孕育下建立在社会等级观念上的平均主义倾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中"官本位"的思想又显得十分地突出,它使一些人崇沿官吏而藐视制度、藐视法律,习惯于依靠当官的"后台"来做交易。美国学者帕伊感慨地在其著作中写道:"许多我们会见过的美国工商业者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学会,在中国人中间,只须用口头约定,点一点头,或者握一下手,来决定协议或协议生效的可能"。列述这些差异,只不过重在说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于交往和谈判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我们必须深刻而又清醒地认识这一点。  三、我们的对策  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决不可以就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客观地看,中西方文化各具优劣势。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冲突的目的就在于:清醒地认识自我,恰当地了解别人,以使我们的涉外谈判真正做到兴利除弊,扬长避短。笔者认为,从以上认识出发我们在涉外谈判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先谈原则还是先谈细节。按照中国文化特点,在谈判时,一般注重"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而西方恰恰相反,他们比较注重"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这种差异常常导致中西方交流中的困难。中国人喜欢在处理麻烦的细节问题之前先就双方关系的一般原则取得一致意见,把具体问题安排到以后的谈判中去解决。这种思维定势在多数情况下,可使我方在以后的讨价还价中,处于较为有利地位。西方人由于对中国人的这种谈判方式不够适应,结果谈判的结局往往是比较地有利于中国人。西方人通常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因而他们比较愿意在细节问题上多动脑筋,而对于原则性问题的讨论则显得比较松懈。很多事实表明,先谈原则必然会对后面的细节讨论产生制约作用。例如:我国政府在中美建交、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一系列重大涉外谈判中,始终坚?quot;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前提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总揽下,已预先确立了细节谈判的基调,成为控制谈判范围的框架,这就赢得了细节谈判的优势。正是我国政府这一谈判策略的成功应用,使上述外交谈判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良好声誉。  (二)是重集体还是重个人。应当说,中西方在谈判过程中,都是既重集体又重个人的。但相比较而言,西方人比较侧重于强调集体的权力,强调个人的责任,即"分权"。而中国人则比较强调集体的责任,强调个人的权力、即"集权"。这种差异导致谈判场合中出现这样两种现象:西方人表面看来是一两个人出场,但他们身后却往往有一个高效而灵活的智囊群体或决策机构,决策机构赋予谈判者个体以相应的权限,智囊群体辅助其应对谈判中的复杂问题;中方则是众人谈判,一人拍板。可以想象,如果拍板的人是行家里手倒也还好,但如?quot;拍板"者是是外行,那么谈判的风险和结果就难以预料了。因此,我们在谈判中,应当科学而恰当地处理好集体与个人、"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关系,以在与西方人的谈判中始终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  总之,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在谈判桌上各自的谈判作风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有时谈判桌上的困难甚至完全是由谈判作风的不同而导致的。因此,了解中西方谈判作风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建设性的沟通渠道,发现导致彼此误解或对立的真正原因,并且有效地利用我们在谈判作风方面的某些优势,克服某些方面的弱点,积极驾驭谈判过程,把握谈判的方向和进度,这是中国的谈判人员应当予以重视的。  [参考文献]  [1](英)比尔斯科特著《贸易谈判技巧》第164页 中国外贸出版社出版。  [2](美)帕伊著《谈判作风》第41页 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  [3]Bell, David and Howard Raiffa 《Marginal Value and Intrinsic Risk Avers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Blaker, Michael 《Japanese International Negotiating Styl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5]Fisher, Poger and William 《Principled Negotiation A Working Guide》Harvard Law School  [6]张河清著《谈判学》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7]张强著 《谈判学导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8]唐德根著 《跨文化交际学》 中南大学出版社

文献综述是对论文选题研究现状的梳理,但并不仅仅是把文献进行简单的堆砌与罗列,而是需要在总结梳理别人研究的同时,对已有的研究做出评价,也就是说有述有评,这也是为什么文献综述也叫做文献述评的原因。

跨文化的文献综述

An Analysis of the Significance Of Inter-Culture Communication from the Angle of Brand Name and Trademark跨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学 什么是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对于不少读者来者来说,跨文化传播是依然一个非常陌生的词语,不过实际上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国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玄奘取经、郑和下西洋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在交通和通讯工具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跨文化传播对于我们来说不再是稀罕的事情。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以及普及,人们足不出户,便可以进行跨文化传播了。在因特网上,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与来自境内外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聊天、游戏。如果说传播是一种生活方式,跨文化传播则是“地球村”中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随着跨文化传播活动的不断增多,不少跨文化传播的实践者便开始关注这一现象。很早已前,佛教、基督教的宗教领袖,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以及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便注意到“说对方的语言,根据听众来调整传播技巧”的重要性 (Sitaram & Cogdell, 1976, 第六页) 。然而,系统地研究跨文化传播活动第一人则是爱德华•霍尔,20世纪50年代,爱德华•霍尔在美国外派人员培训学院(FSI)工作时第一次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概念。 什么是跨文化传播学呢?跨文化传播学是由美国人类学家、跨文化研究学者爱德华•霍尔在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一门学科,其英文表达为“Intercultrual Communication 或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我国也翻译为“跨文化交际学”或者“跨文化交流学”。跨文化传播学作为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旨在研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是如何进行交流以及研究如何提高跨文化交流技巧,跨越跨文化交流障碍的方法和途径。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融合了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跨文化传播的主要理论见诸于有关文化差异(文化维度)的著作中,特别是吉尔特•••••霍夫斯泰德(Geert Hofstede)、哈里• C 特兰狄斯(Harry C Triandis)、方斯•特龙皮纳尔斯(Fons Trompenaars)、沙龙•施瓦兹(ShalomSchwartz)及克里佛德•吉尔兹(Clifford Geertz)等人的著作中。目前,这些学者的相关理论已经广泛地运用到传播理论和传播情景中,特别是商务、管理和市场营销之中。 二、 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时代背景及爱德华•霍尔其人 (一)美国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时代背景 跨文化传播学始创于美国并不是偶然的。我们知道,在发现新大陆之前,美国的土著居民是印第安人,后来各大洲的移民都相继涌入美国,于是美国便逐渐成为一个移民大国,一个文化多元社会。在这个宗教、文化多元的社会中,白人占统治地位,印第安人、非洲、亚洲、拉丁美洲以及东欧的移民便自然处于被支配地位。于是,种族矛盾和文化冲突开始蔓延。 二战使得不少欧洲的美国同盟变成了废墟,为了冷战的需要,为了跟苏联抗衡,美国推行马歇尔计划,大力扶植欧洲经济发展,于是大量的专家、学者、企业员工被派往欧洲;同时,美国经济并未受到二战的太大影响,美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成为了一个超级大国繁荣,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和移民。美国政府发现,许多由美国政府和企业外派的工作人员都因文化差异,无法适应派往国生活,最终无功而返。美国的外来移民及留学生中经历着这种“文化震撼”的也大有人在。可以说美国20世纪50年代的外来移民、留学生、旅游者剧增,外派工作人员不断,多元文化社会的形成,客观上需要一门崭新的学科——跨文化传播学来研究相关的跨文化冲突问题。 (二)爱德华•霍尔的生平 爱德华•霍尔正好处于这个时代,他的生活经历和专业背景使他成为了承担这一使命的人。爱德华•霍尔1914年5月16日出生于美国的密苏里州,先后获得人类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从事过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后研究。1933-1937年曾经在美国西南部的纳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庄工作并研究,写成自传《三十年代的西部》。二战期间,爱德华•霍尔曾经在欧洲和菲律宾服役,并在这些地方从事不同文化中的空间概念研究。20世纪50年代,爱德华•霍尔在美国美国政府部门的外派人员培训学院(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任教,对外派出国人员进行跨文化技能培训。期间,他提出了“高语境”和“低语境”文化,并撰写了几部非常畅销的有关跨文化传播的著作。 爱德华•霍尔生平和事业主要事件 时间 事件 1914年 出生于美国密苏里州的Webster Groves 1918-1932年 在新墨西哥长大 1933-1937年 在美国西南部的纳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庄工作 1936年 获丹佛大学人类学学士学位 1938年 获亚利桑那州大学人类学硕士学位 1942年 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 1942-1945年 二战其间,被派往欧洲和菲律宾服役 1946年 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后研究并在美国军队机关府特鲁克岛管理处从事研究 1946-1948年 任丹佛大学人类学系主席并从事丹佛的种族关系研究 1948-1950年 与Eric Fromm一起在佛蒙特州的本宁顿学院教书 1950-1955年 华盛顿特区外派人员培训学院第四课程体系主任 1952-1956年 在华盛顿特区精神病治疗学校任教 1955年 在《美洲科学》杂志中发表了发表《礼节人类学》一文 1959年 《无声的语言》一书发表 1960-1963年 又在华盛顿特区精神病治疗学校任教 1963-1967年 成为伊利诺斯州理工学院(芝加哥)人类学教授;由美国国立精神卫生研究院(NIMH)资助进行空间关系学和不同种族交往的研究 1966年 《隐藏的维度》一书发表 1967-1977年 成为西北大学人类学教授,直到退休 1976年 出席在日本东京国际基督教大学主办的跨文化传播会议 1976年 《超越文化》一书发表 1977年 在柏林国际传播协议会议上宣读了一篇论文 1977至今 退休后居住在新墨西哥的圣达菲;偶尔在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协会(SIETAR)的会议中及暑期跨文化传播学院讲学;在新墨西哥大学任教 1983年 《生活的舞蹈——时间的另一个维度》一书发表 1983年 《隐性差异:国际传播研究》一书发表 1987年 《隐性差异:与日本人做生意》一书发表 1990年 《理解文化差异:德国人、法国人和美国人》一书发表 (三)爱德华•霍尔的跨文化经历和专业背景 前面我们提到,跨文化传播学是一门跨领域的学科,融合了人类学、文化学、心理学以及传播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爱德华•霍尔能够开创跨文化传播这一崭新的学术领域与他的生活经历和专业背景是分不开的。 爱德华•霍尔是个土生土长的美国白人,自己所属“文化身份”是来自北欧的美国白人文化。从在他的生活经历中可以发现,他前后跟印第安文化、非洲文化和菲律宾文化有过较深的接触。这些经历使得他对各种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好奇,也为他从事跨文化研究积累的第一手资料。 爱德华•霍尔四岁时,举家搬迁到El Paso(在美国和墨西哥交界处,属于德克萨斯州),家里雇佣了一位来自Juarez(德克萨斯州的一个镇)的保姆,后来他们又搬迁回了圣路易丝。到了这里,保姆和她的两个女儿便不能适应新的生活环境。五岁时,霍尔和一群西班牙小孩同在一个幼儿园,后来在法国也住过一段时间。可以说霍尔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环境里。“我小时候经常碰到这类事情。我对此非常感兴趣。” 1933-1937年,霍尔在美国西南部的纳瓦霍和霍皮印第安村庄工作。他的工作主要是用金钱来激励当地的印第安人修建大坝,以便改善那里的生存环境,提高印第安人的生活水平。与印第安人交往了一段时间后,霍尔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化敏感,“我在保留地的时候,常常考虑如何才能跟瓦霍人和霍皮人共事,在这里我发现他们完全不同。要把我的思维方式强加给他们根本就不管用。” 这段期间的接触让霍尔知晓了“世界上最重要的问题之一:跨文化关系的第一手资料及其复杂性。” (Hall, 1992, 第76页) 1942-1945年,二战期间,霍尔被派往欧洲和菲律宾服役,期间领导了一个非裔美籍士兵组成的军团。他认为自己的领导工作非常具有创造性,“我非常自己的工作具有创造性,因为我和黑人士兵一道工作。我非常尊敬他们,并且常设身处地的考虑他们的利益。” 霍尔的跨文化生活经历使得他对跨文化传播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注意到了跨文化传播中的问题,获得了跨文化传播第一手的资料,从此对跨文化传播获得了感性认识;而真正引领他进行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应该是受到的学术影响。霍尔先后获得人类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哥伦比亚大学从事过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博士后研究,也曾在外派人员培训学院中工作过。这些学习和研究使得他能接触到相关方面的学者,最后形成了跨文化传播这个概念。后来,霍尔把他受到的专业影响分成四个部分:(1) 文化人类学;(2) 语言学;(3) 动物行为学;(4) 弗罗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Hall, 1992; Sorrells, 1998) 三、爱德华•霍尔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贡献 施拉姆曾经用一个比喻来形容传播学的建立。他说拉斯韦尔、勒温、拉扎丝菲尔德、霍夫德都从各自的研究领域来到传播学这片沙漠中的绿洲,当他们为传播学领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后便像游牧民族一样离开了这片绿洲,继续其他领域的研究。施拉姆是传播学的创始人,因为他来到这片沙漠中的绿洲后,跟其他游牧学者相反,他留下来了并建立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Rogers, 1994) 。 海默借用了施拉姆的比喻来描绘跨文化传播学的建立。二战后,来自人类学、心理学、传播学、社会学和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如马格丽特•••米德,卢丝•••贝尼迪克特,格里果力•贝特森离开各自的研究领域,短暂地涉足这块人类当时很陌生的领域:有关文化与人类互动关系的交叉领域。这些人后来都离开了,霍尔却留下来了,在这块文化与人类互动的交叉领域安家,并把这块领域叫做 “跨文化传播学”。 霍尔首先提出了跨文化传播的相关概念。到20世纪50年代,霍尔的跨文化生活和工作经历已经让他产生了“跨文化” 这一概念,在外派人员培训学院进行跨文化技能培训教学工作期间,他就提出了“高语境文化”(high context culture)和“低语境文化” (low context culture)概念,他把这些思想进行了梳理后于1959年出版的《无声的语言》一书。该书已经包含了我们理解文化和传播的基本问题,如“什么是文化” ,“文化就是传播”,“时间会说话” ,“空间会说话” 。霍尔非常重视非言语传播问题,该书花了将近20%的篇章来讨论这个问题。这本书获得了巨大的成功,1961-1969年间便发行了505000册,还被众多著作、杂志和其他出版物转摘,前后被翻译成6种文字。 ( Masao Kunihiro )可以说该书的出版标志着跨文化传播学这一学科的诞生。在霍尔的努力耕耘下,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跨文化传播学诞生了,霍尔成为了跨文化传播学的创立者。 自跨文化传播学创建以后,这门学科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美国不少大学的传播学院(系)相继开设了跨文化传播学课程,我国外语教学、国际关系等涉外专业中也开设了跨文化交际课程。1970年,国际传播协会中还下设了跨文化传播分会;1972年,第一届跨文化传播学国际会议在日本东京举行; 1974年,国际跨文化教育、训练与研究协会(SIETAR)在美国马里兰州正式宣布成立;1998年国际跨文化传播学会成立。跨文化方面的著作、杂志也相继出版,如《跨文化传播读本》(Larry A Samovar and Richard E Porter ,1972年)、《跨文化传播学》(LS Harms ,1973年)、《跨文化传播学入门》(John C Condon and Fathi Yousef,1975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的不少大学都开设了传播学课程。从大量的跨文化传播著作和文章来看,霍尔依然在该学科保持着巨大的影响力,他的著作的引用率依然最高。 我国学者大概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注意到跨文化传播学这一领域,研究重点为外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等大学也相继开设了传播学课程,在我国有关跨文化传播(交际)的著作和外文的影印和翻译文本也相继出版,如关世杰著的《跨文化交流学》,胡文仲著的《跨文化交际学概论》和《跨越文化的屏障——胡文仲比较文化论集》,郭镇之主编的《全球化与文化间传播》;Larry A Samovar 和 Richard E Porter合著的Communication Across Cultures:A Reading的影印版本已经在我国发行,并被麻争奇等译翻译并命名为《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 1995年,我国还召开了第一届跨文化交际研讨会,会议成立了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2005年5月举办了第六次会议。可以说,霍尔在文化和传播之间拓展的这一领域已经跨越了太平洋,在我国不断的影响日益扩大。

跨文化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应对策略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  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接触与合作日益增强,中国更以其经济  的快速增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了世人的关注。越来越  多的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做生意,于是,跨文化商务谈判也随  着国际经贸往来的日渐频繁而增多。所谓谈判,就是通过  双方或多方协商各自的利益、需求和期望,最后达成协议。  Ghauri 提出了谈判的社会心理模式,把谈判界定成五要  素:谈判目标,交流和行为,传统与文化,谈判环境,谈判结  果。其中,目标是前提,交流和行为是载体、是手段,结果是  必然,文化和传统是影响谈判的主观因素,贯穿于谈判的各  个环节,是对跨文化谈判影响最大的一个因素。在商务谈  判中,由于参与者来自不同国家,受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宗  教信仰和教育环境等的影响,其文化背景存在明显的差异。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同一件事、同一句话、同一个动作都  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从而导致信息不能准确地转达  给对方,甚至信息被曲解,发生文化冲突和障碍。因此,研  究跨文化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就显得十分重要。  二、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文化差异因素  国际商务谈判过程一般包括四个阶段:第一,寒暄,谈  一些与工作不相干的话题;第二,交流与工作相关的信息;  第三,进行说服;第四,做出让步并最终达成协议。在这几  个阶段中,文化因素对谈判的影响是全方位、全系统、全过  程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  语言是信息传递的媒介,是人类进行交流的工具。商  务谈判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谈判者运用语言进行协调磋商、  谋求一致的过程。一般人在相同文化背景下理解讲话内容  尚有误差,那么不同文化背景导致的理解误差可能会更大。  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语言有其独特的建构信息方  式。除了用语言传达信息外,双方还可通过非语言方式沟  通。非语言的表现形式分为三大类:一是无声语言,包括停  顿和体语,其中体语又分为动态体语(手势语、目光语和微  笑语等) 和静态体语(身态语和服饰语) 两部分;二是类语  言,主要是指说话时的重音、语调和笑声;三是时空语言,主  要是指环境和时间。非语言交流以其丰富的内涵、多变的  形式及语言表达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占据着信息表达的重  要空间。例如,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是以点头方式来表示赞  成的,但在印度、尼泊尔等国则以摇头方式来表示肯定。再  如,若在谈判中保持沉默,美国人会对此极为反感,觉得不  自在,认为是冷场;而日本人却认为保持沉默有必要,可以  促进非口头意见交换和感情移入。  人类学家霍尔( Edward Hall) 按语言表达直接程度的  大小把社会分为高语境社会( high - context society) 和低  语境社会(low - context society) 。在高语境社会里,同民  族的人长期生活在一起,彼此间的熟悉使人们的非语言交  流占了大量比重,语言只是信息传递的一部分。所以,中国  的国际商务谈判者总是含蓄而间接地表达见解,很少直接  予以拒绝或反驳,并且把和谐看做实现价值的先决条件,谈  判中尽量避免摩擦,用语礼貌含蓄,追求永久性的友谊和长  期合作。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美文化中的交流方式  属于低语境,因为漫长的移民和相互交融的过程造成彼此  交流的困难,语言表达的清晰和直接就变得尤为重要。所  以国际商务谈判桌上的美国人热情坦诚、滔滔不绝、口若悬  河,喜欢用确切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向,是就是,非就  非,很少模棱两可、含糊其辞。  模拟谈判研究表明,作为谈判沟通技巧的种种语言行  为方式的使用频率呈现一定差异性。而非语言行为方面的  文化差异比较隐蔽。比较而言,日本商人的相互交流风格  是最礼貌的。法国商人的谈判风格最为放肆,频繁使用威  胁和警告语言。  (二) 空间观  西方人一般有很强的空间领域感和个人秘密感,由于  这两种需要,他们常用墙、门以及夹板把个人工作或生活的  地域隔起来,如果门开着就意味着一种邀请。与空间观直  接相连的是人与人交谈时的距离。距离反映了谈话者双方  的社会身份。在西方,上司与下属交谈时,总保持相当宽的  距离;而社会地位相等的双方交谈时,空间则相对缩小。在  商务活动中,双方一般保持一臂之远,在4 - 12 英寸之间,  在此距离内,交际者可以轻声谈话,但看不到彼此面部的细  微表情,由此称之为礼貌距离。  (三) 时间观  文化不同,对时间的期求和处理的规则也不同。美国  人视时间为金钱,时间观念很强。因此,他们总是十分守  时,见面后,相互之间一般只简单寒暄几句就进入主题,期  望在20 - 30 分钟内解决问题。而阿拉伯、南美和亚洲某些  商务会谈可能一连数小时,甚至数次都不涉及正题,而且有  一些必不可少的客套,诸如拉家常、喝咖啡或饮茶之类,其  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此,美国人则视为浪  费时间。  (四) 思维差异  国际商务谈判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往往会  遭遇思维方式的冲突。以东方和英美文化为例,两者在思  维方面的差异有三个方面:一是东方文化偏好形象思维,英  美文化偏好抽象思维;二是东方文化偏好综合思维,英美文  化偏好分析思维;三是东方文化注重统一,英美文化注重对  立。例如,在谈判方法上,东方人的思维模式是整体取向,  在谈判中采用的方法是从整体到局部,从笼统到具体,先就  总体原则达成共识,然后依次解决具体问题;而西方人着重  具体,谈判一开始就急于谈论具体条款。在美国,如果一半  的问题确定下来,那么可以说谈判就算完成了一半,但是在  日本好像什么事也没定下来。  美国学者斯图尔特在其《美国文化模式》一书中指出,  美国人具有抽象分析和实用的思维取向,他们的思维过程  是从具体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概括,从中得出结论性的东  西。欧洲人更看重思想和理论,他们的演绎型思维方式侧  重的是感知世界和象征思维,他们喜欢运用逻辑手段从一  个概念推导出另一个概念,他们依赖思想的力量。中国人  偏好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习惯将对象的各个部分联合为  整体,将它的属性、方面、联系等结合起来考虑。  (五) 意识差异  了解中西方意识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有效的沟通  渠道,驾驭谈判过程,把握谈判的方向和进度。以下列举了  一些常见的意识差异:   决策意识  当面对复杂的谈判时,来自不同国家的人将使用不同  的方式做出决定。比如,对于日本人来说,决策是集体的事  情,需要得到管理层的一致同意。日本人的价值观念和精  神取向都是集体主义的,以集体为核心。而在德国,决策权  一般在公司的最高层手中。   人情意识  中国有别于西方的一个特色就是人情问题,凡事讲究  人情,讲究面子,所以在谈判中,也不可避免受此影响。而  且,中国谈判者注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认为个人间的融  洽关系对于谈判的成败有很大影响。西方人在现行的市场  经济条件下,强调对利益的追求。虽然也很注重谈判中的  人际关系,但他们一切以利益为重,在人情和利益两难的情  况下,他们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   利益意识  商务谈判的目的主要是获取经济利益。在现代社会,  中西谈判者都具有利益意识,双方谈判的目标集中而鲜明  地指向利益,并以利益作为谈判的主要评价指标。但是,中  国谈判者的利益意识没有西方谈判者那么明确和强烈。  三、如何克服文化障碍  (一) 语言策略   尊重和采取对方的立场  一个高明的谈判者在谈判中,即使目的是宣扬自己的  产品,也不应口口声声地讲“我”“我们”。而应该采取对方  的立场和对方的态度,变“self - attitude”为“other - atti2  tude”。具体讲,就是在谈判中要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  例 A :We are sending the document s to you by Air  E  B We are rushing the document s to you by Air  E  例 A : We have a good selection of winter clothes at  China’s Autumn Export Commodities F  B : You can choose f rom a very good selection of  winter clothes at China ’s Autumn Export Commodities  F   减少感情对立,扩大积极乐观  谈判中,谈判者要减少自己与谈判对方在感情上的对  立,减少谈判中消极悲观的一面,扩大乐观积极的一面。  例 A :Because of recent heavy demand , we will not  be able to deliver your goods before August   B :Although the recent demand is heavy , we will  do our best to deliver your goods by August   例 A : Since you did not confirm the sample color ,  we can’t dye the bulk fabric  B :We will dye the bulk fabric as soon as you con2  firm the sample   (二) 建立跨文化谈判意识  在国际商务谈判中,必须加强文化谈判意识,要认识到  不同文化背景的谈判者在需求、动机和信念上的不同,学会  了解、接受、尊重对方文化。然而,认识到文化差异不意味  着一定能很容易地克服它们的影响,但至少可以避免因对  文化的无知而导致国际商务谈判出现障碍。  (三) 克服文化偏见  法国的文化研究专家Andre Laurent 曾指出:“我们自  己的文化已经成为我们自身的一部分,以致于我们看不见  我们自己的文化,而正是由于我们对自己文化的盲点,使得  我们总是认为别人的文化与我们自己的文化相类似。当受  其他文化影响的人们的行为与我们的行为不一致时,我们  经常表现出非常吃惊甚至沮丧的情绪。”在国际商务谈判  中,我们要克服这一点,要正确地认识和接受谈判双方的文  化差异。  总之,在跨文化商务谈判中,文化差异是一个核心理  念,谈判参与者在不同谈判步骤和谈判场所中运用的谈判  策略都会受其文化背景的影响。因此,要了解中西文化差  异,克服商务谈判中的文化障碍,使跨文化商务谈判得以顺  利进行。  [参 考 文 献]  [1 ]安国源 对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的探讨[J ] 商场现代  化,2005 , (26)   [2 ]刘白玉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 J ] 商场现代化,  2005 , (10)   [3 ]徐洁, 王玮, 韩朝旭 浅析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J ] 商  场现代化,2007 , (11)   [4 ]崔苏卫 国际商务中的谈判技巧[J ] 镇江高专学报,2004 , (4)   [5 ]邹芙林 试论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J ] 企业经济,  2007 , (1)   [6 ]张甜 影响国际商务谈判的跨文化变量[ J ] 当代经济,2007 ,  (5)   [7 ]刘佳 国际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差异及对策分析[J ] 商场现代  化, 2008 , (4)   [8 ]刘婷 国际商务谈判中中西方文化差异问题探析[J ] 商场现代  化, 2008 , (5)   [9 ]夏莉 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及其对策分析[J ] 商业  文化(学术版) , 2008 , (6)   [10 ]生华,徐景升 国际商务谈判的技巧[J ] 北方经贸,1999 , (6)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化的发展,跨文化商务谈判的作用日益突显。为了清除与国外客户交流的障碍,保证谈判的顺利进行,商务谈判家必须了解并且掌握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重要性。本文将研究文化差异对国际商务谈判的影响,如中西方之间语言和非语言交际方式的差异,价值观差异,思维方式差异,道德与法律制度差异。这将有利于读者意识到文化在国际谈判中的重要性并且学习应对文化差异的各种策略技巧。为了消除这些差异所带来的影响,谈判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建立跨文化意识,培养全球文化观,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不断提高外语语言应用能力。  中西文化冲突与我国跨文化商务谈判对策  赵伟君  (湘潭大学外国语学院跨文化交际研究所 湖南湘潭市 411207)  [内容提要] 随着我国加入WTO,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跨文化谈判日益频繁,正确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是我们从事跨文化谈判的前提条件,本文试图从中西方文化冲突的角度探讨涉外商务谈判的某些特点和对策。  [关键词] 文化冲突 谈判对策  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使全人类的命运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时代为具有应用性、艺术性和科学性等特征的谈判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贸易和对外交往将日益频繁,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外贸、外经、外交谈判也越来越显示其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本文试图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角度来研究我国国际商务谈判的内在规律,寻求加入WTO后我国涉外商务谈判的方法和策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一、西方现代谈判理论及其社会文化背景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越来越多的人直接或间接地跨进了谈判领域,英美等国仅商务谈判人员就占人口的5%以上。谈判学在西方现代管理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美、英、德、法、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以及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都把谈判学作为培养现代政治、经济、管理、外交、政法、教育等人才的重要课程,有的国家还成立了全国性的谈判学会。在西方激烈的竞争和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产生的谈判理论,其原则与方法日趋完善和系统化,日益显示出其对谈判实践的指导作用。  具有代表性的理论主要有尼尔伦伯格的"谈判需要理论"。在与科罗合著的《How to Read a Person Like a Book》和他自己所写的《The Art of Negotiating》中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约翰·温克勒的"谈判实力理论"代表著作是《bargaining for Results》;费希尔、尤瑞、雷法等人共同提出的"原则谈判法"("Principled negotiation");卡洛斯的《The Negotiating Game》,从美国人的观点出发,主要研究谈判中策略的运用;等等,其中的"原则谈判法"被誉为"西方谈判理论的集大成者"。原则谈判法的主要内容由四大部分构成:第一,始终强调在触及实质问题时,人与问题一定要分开分别处理;第二,主张谈判的重点应放在利益上,而不是立场上,因此必须随时把握住谈判各方的利益,尽量克服立场的争执;第三,在决定如何实施方案前,先构思各种可能的选择,谈判者应该安排一段特定的时间,构思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创造性地努力避免或削弱各方利益上的冲突,为对方谈判者主动提供某些解决问题的建设性提案的机会;第四,坚持客观的标准,谈判者应设法引入尽可能多的具有科学优点的客观标准。客观标准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不容易受到非难,而且以客观标准而不是以主观判断来解决问题,沟通和交际会更加顺畅;通过对客观标准的引入及其应用来逐步达成协议,有利于提高谈判效率,减少无谓的争执。纵观西方谈判学的研究和实践,除了对谈判本身固有规律的研究外,还特别注重不同的社会制度、文化观念、传统与习惯对谈判活动的影响,特别针对东方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谈判方略。这是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加以重视的。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与文化冲突对谈判活动的影响  涉外商务谈判的已方优势首先来自于对对手的了解,并且能在此基础上发挥自己的长处,制约对手的长处。搞好谈判,除了谈判者的个人气质、谈判心理因素外,在不同的文化观念、国家制度等影响下形成的谈判习惯及体现在这些习惯中的谈判作风,对于谈判活动的成败,甚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方式和交往关系,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及其冲突,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西方文化冲突在谈判中的体现  不同的文化特性往往集中地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国民性上。所谓国民性,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共有的建立在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判断和行为方式上,有别于其它民族的特性。国民性形成的基础就是其特有的文化根基。中西方由于文化传统和文化观念的不同,在谈判过程中对问题的看法往往容易产生对立或误解。中国的国民性中有一个很突出的现象,那就是十分看重面子"或者说"体面"。在谈判桌上,如果要在"体面"和"利益"这二者中作出选择,中国人往往会选择"体面";而西方人则不一样,他们则看重利益,在"体面"和"面子"二者中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利益"。中国人对于谈判的结果是否能为自己脸上争光,看得十分重要,以至有的西方谈判家们在他们的著作中,告诫在和中国谈判时,一定要注意利用中国的这种国民性。很显然,只有正确地认识并妥善地把握中西方存在的国民性的差异,才能有效地帮助我们及时地纠正自己的缺点,强化自身的优势,利用对方的缺点,瓦解对方的优势。  在国际谈判的领域,中西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思维差异。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常以自己的悠久历史和文化而自豪,这种自豪感使中国人富有浓烈的民族感情、宏放的气魄和极强的爱国之心,这对于民族的进步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由于历史悠久,文化昭昭,也往往容易产生一种"自傲的偏见",形成一种"面子",使自己背上沉重的包袱,甚至固步自封,这种"面子"心理甚至渗透到几乎所有的领域。英国谈判学家比尔·斯科特在他的谈判学著作中曾对此作过专门分析,他说:"中国人极重面子,在谈判中,如果要迫使中国人做出让步,则千万注意,不要使他在让步中丢面子。同样地,如果我们从原来的强硬立场上后退,也不必在他们面前硬撑,这对我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最后的成交协议,必须是彼此的同事认为是保住了他的'面子',或为他增光的协议。"  还有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有的中国人虽然要"面子",但又决不准别人当众说出来给了他的"面子",否则,也会使他感到不自在。美国人卢西思·W·派伊在他的《谈判作风》一书中指出:"用帮助中国人得到面子的办法可以得到很多东西。"任何时候,如果不给面子,就可能造成损失。看来,西方人对我们的"面子"观念还是看得比较透彻的。我们能否在谈判领域乃至所有的领域克服自身的偏见,是我们能否能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再次成为世界强国的一个重要问题。西方国家的国民性,虽然也千差万别,但确有着一定的共性。在此,特以美国人为例来说明,美国人的国民性,在西方恐怕是最有典型意义的。美国人的国民性特点,既与他们取得的经济成就有密切的关系,也与其历史传统息息相关。他们崇尚奋斗和独立行动,性格外露,充满自信,热情奔放,美国人的这些特性在社交中随处可见。他们在参与国际事务中,很精于使用各种手段,配合外交谈判,从而谋得利益。由于美国人具有这种特点,所以,他们对表面的、仪式性的东西看得极淡,而对实质性的问题却非常敏感,对直率的谈判对手怀有好感。这一些,相对于中国人的谈判作风而言,具有较大的差异性。  二是伦理和法制观念的差异。在调节人的行为和处理纠纷方面,中西方有着更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中国文化习惯于回避从法律上考虑问题,而是着重于从伦理道德上考虑问题;而大多数西方人却恰恰相反,他们更多的是从法律上考虑问题。在中国,"伦理至上"的观念始终占据着人们思想的重要地位,一旦发生纠纷,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赢得周围舆论的支持,崇沿"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在中国人看来认为有着极其特殊的内涵和意义。于是,很多应该利用法律来解决的问题,中国人感到不习惯,而是习惯于通过"组织"、通过舆论来发挥道德规范化的作用。西方人则与此不同,他们对于纠纷的处置,惯用法律的手段,而不是靠良心和道德的作用西方很多个人和公司都聘有法律顾问和律师,遇有纠纷时则由律师出面去处理。一些在中国人看来非得通过复杂的人际关系网去解决的纠纷,在西方人看来却未必如此。  2、中国人在数千年的封建文化孕育下建立在社会等级观念上的平均主义倾向,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其中"官本位"的思想又显得十分地突出,它使一些人崇沿官吏而藐视制度、藐视法律,习惯于依靠当官的"后台"来做交易。美国学者帕伊感慨地在其著作中写道:"许多我们会见过的美国工商业者告诉我们:他们已经学会,在中国人中间,只须用口头约定,点一点头,或者握一下手,来决定协议或协议生效的可能"。列述这些差异,只不过重在说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对于交往和谈判带来的影响是深刻而复杂的。我们必须深刻而又清醒地认识这一点。  三、我们的对策  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决不可以就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客观地看,中西方文化各具优劣势。我们研究中西方文化差异及其冲突的目的就在于:清醒地认识自我,恰当地了解别人,以使我们的涉外谈判真正做到兴利除弊,扬长避短。笔者认为,从以上认识出发我们在涉外谈判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先谈原则还是先谈细节。按照中国文化特点,在谈判时,一般注重"先谈原则,后谈细节";而西方恰恰相反,他们比较注重"先谈细节,避免讨论原则"。这种差异常常导致中西方交流中的困难。中国人喜欢在处理麻烦的细节问题之前先就双方关系的一般原则取得一致意见,把具体问题安排到以后的谈判中去解决。这种思维定势在多数情况下,可使我方在以后的讨价还价中,处于较为有利地位。西方人由于对中国人的这种谈判方式不够适应,结果谈判的结局往往是比较地有利于中国人。西方人通常认为细节是问题的本质,因而他们比较愿意在细节问题上多动脑筋,而对于原则性问题的讨论则显得比较松懈。很多事实表明,先谈原则必然会对后面的细节讨论产生制约作用。例如:我国政府在中美建交、香港回归、澳门回归等一系列重大涉外谈判中,始终坚?quot;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前提原则,在这一原则的总揽下,已预先确立了细节谈判的基调,成为控制谈判范围的框架,这就赢得了细节谈判的优势。正是我国政府这一谈判策略的成功应用,使上述外交谈判取得了圆满的成功,赢得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赞誉和良好声誉。  (二)是重集体还是重个人。应当说,中西方在谈判过程中,都是既重集体又重个人的。但相比较而言,西方人比较侧重于强调集体的权力,强调个人的责任,即"分权"。而中国人则比较强调集体的责任,强调个人的权力、即"集权"。这种差异导致谈判场合中出现这样两种现象:西方人表面看来是一两个人出场,但他们身后却往往有一个高效而灵活的智囊群体或决策机构,决策机构赋予谈判者个体以相应的权限,智囊群体辅助其应对谈判中的复杂问题;中方则是众人谈判,一人拍板。可以想象,如果拍板的人是行家里手倒也还好,但如?quot;拍板"者是是外行,那么谈判的风险和结果就难以预料了。因此,我们在谈判中,应当科学而恰当地处理好集体与个人、"集权"与"分权"之间的关系,以在与西方人的谈判中始终处于较为主动的地位。  总之,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在谈判桌上各自的谈判作风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有时谈判桌上的困难甚至完全是由谈判作风的不同而导致的。因此,了解中西方谈判作风的差异,有助于我们找到建设性的沟通渠道,发现导致彼此误解或对立的真正原因,并且有效地利用我们在谈判作风方面的某些优势,克服某些方面的弱点,积极驾驭谈判过程,把握谈判的方向和进度,这是中国的谈判人员应当予以重视的。  [参考文献]  [1](英)比尔斯科特著《贸易谈判技巧》第164页 中国外贸出版社出版。  [2](美)帕伊著《谈判作风》第41页 中国友谊出版社出版  [3]Bell, David and Howard Raiffa 《Marginal Value and Intrinsic Risk Aversi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Blaker, Michael 《Japanese International Negotiating Style》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5]Fisher, Poger and William 《Principled Negotiation A Working Guide》Harvard Law School  [6]张河清著《谈判学》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7]张强著 《谈判学导论》 四川大学出版社  [8]唐德根著 《跨文化交际学》 中南大学出版社

  • 索引序列
  • 跨文化方面的文献综述
  • 跨文化方面的文献综述题目
  • 跨文化方面的文献综述怎么找
  • 跨文化方面的文献综述怎么写
  • 跨文化的文献综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