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资本论文章好标题

资本论文章好标题

发布时间:

资本论文章好标题

本文是关于句子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 3、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4、价值是不差别的人类劳动力,是使用价值的内容,而使用价值其只能算是外部体现,或是只充当销售手段。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6、商品交换是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换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 7、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8、美德,女性特有的美德,反而害了她们自己,她们温柔恭顺的无性,竟成为使她们受奴役和苦难的手段。 9、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资本论》简介

政治经济批判

《资本论》第一卷社会形态无论是怎样,丰富的物质内容总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第1卷,第2页商品的表现为一个二重物——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第1卷,第6页任一物,若不是有用物,必不能有价值。——第1卷,第6页只有各自独立而不相依赖的私人劳动,其生产物,才当作商品,而互相对待。——第1卷,第6页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始点,单从在这个过程中所引起的经济形态来看,最后的产物便是货币。——第1卷,第85页剩余价值不能由流通生出来,在它形成过程中,必须有某种不能在流通内看见的东西,发生在流通的背后。——第1卷,第99页货币所有者要使货币化为资本,他必须在商品市场上遇到自由的劳动者。这所谓自由,有两种意义:第一,他必须当作自由的人,可以把自己的劳动当做自己的商品;第二,他没有别种可以卖的商品,那就是,实现劳动力所必要的一切东西,他是自由得一无所有。——第1卷,第102页不参加劳动过程的机械,是无用的。不仅如此。它还会在自然物质代谢的破坏力下解体。铁会生锈,木会腐朽。不织也不编的纱,会成为废棉。它必须被活的劳动捉住,并从死梦中被唤醒,从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能动的使用价值。——第1卷,第113页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在出卖之后,不属于劳动力的卖者,正如油的使用价值,在卖出之后,不属于油商。货币所有者已支付劳动力1日的价值;所以,劳动力1日的使用(即1日劳动),也为他所有。——第1卷,第121页人多活一日,就离死期近一日。一个人究竟还能活多少日数,当然是一件不易知道的事。——第1卷,第129页一分钟一秒钟,便是利润的要素。——第1卷,第159页劳动者终生不外是劳动力,他所有的时间,依照自然和法律,全都是劳动时间,是用来使资本价值增殖的。——第1卷,第176页在证券投机中,每个人都知道,暴风雨有一天会到来,但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已经赚到大钱,把钱藏好之后,让暴风雨侵压自己的邻人。等我安全之后再发洪水,这是每一个资本家及资本家国家的标语。——第1卷,第181页但榨取劳动力的平等权利,是资本的天赋人权呀!——第1卷,第198页劳动力的榨取者,在有一块筋肉、一束腱、一滴血,尚可榨取的限度内是绝不会放手的。——第1卷,第206页制造业最繁荣的地方,即是人类最少思索的地方。在那里,工作场所可以看做是一座机械,而以人为其构成部分。——第1卷,第252页大多数人的悟性,都是由他们日常的工作必然形成的。终生从事少数种单纯工作的人,没有使用悟性的机会。他们普通是尽人类之所能,成为最愚钝最无智的。单调固定的生活,自然会堕落他的志气,那还会堕落他的身体的活动力,使他在惯做的部分工作之外,不能活泼持久的运用自己的力量。他在他特殊工作上取得了技巧,但这种技巧的取得,不免把他的理智、社会、斗争的能力牺牲掉。在每一个改良的文明社会内,这都是贫穷劳动者不可免的状态。——第1卷,第252页把一个人分割开来,如得其当,便是处死他,不得其当,便是虐杀他。劳动的划分,是人的虐杀。——第1卷,第253页工业的生命,是不绝地在生意好转,营业振兴,生产过剩,恐慌,和停滞整几个时期的顺序中变动。——第1卷,第320页物的使用价值,没有交换,也能由物与人发生直接关系而实现;物的价值,却必须由一种社会过程,即由交换才能实现

许光伟:《资本论》与条目体——兼析政治经济学的学科规范大道至简,《资本论》时代性地王者归来,这是经济学“文化自信”的表现与使命性所在。然则,《资本论》必须作为“批判的知识理论”看待。但当前学术界的研究存在一种倾向性:将《资本论》从对象上理解为“体系的辩证法”,热衷于由文本主义的视角来诠释它的运动和构造,以此寻求解释学语境中的理解,创生“工作话语权”;这在某种程度上势必将《资本论》的研究“去特质化”,直至将之理解为单纯的一种构造——知识体系或逻辑学的认识论。解决办法是走出“文本诠释学”的路径。文章认为,《资本论》四卷都可认识为“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不独为纯文义上的逻辑组装。这个争论深化了对象和知识的分隔问题,通过引入“一致性”的规定,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内容到形式的工作路径。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叙述的主观解释功能。关于《资本论》作为“批判的知识理论”之生产与表达,文章强调:不同于从形式到形式的“精确科学”求索法,《资本论》以实践化的“内容”“形式”辩证法因应对“本体”和“本相”的关系。由此可见,实践态的辩证法从批判工作出发,解决了起点规定的“形而上”问题:商品的起点决不是什么孑然独立的“逻辑起点”,而是客观(发展)起点与主观(批判)起点的高度统一。关于条目体的研究规定性,文章提出了独到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阐释。它的工作链条是:《资本论》的文本三形态“史书形态”、“逻辑形态”和“知识形态”——范畴的多重规定意义的复合(历史范畴、逻辑范畴、知识范畴)——《资本论》中的“知识的二重态”:作为“逻辑定义”的知识和作为“批判对象”的知识。为了深入说明这个问题,文章讨论了一个著名的学术实例:明清学术传统和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比较与综合,将横亘在两者之间的“学术异同关系”视为东西方文明的“裂谷”与“缝合”。据此可认为,《资本论》是兼容了章节体和条目体的综合类著述。《资本论》对形式逻辑保持了十足的戒备,在于对批判的知识理论建构路径的坚持,在于对学科综合态的“抽象力”理论的坚守。所以,《资本论》在西方世界没有获得应有的发展,反倒在中国有充分的发展。而这本身就可说明西方学术传统及其新进展和《资本论》之间具有相当的异质性,而相反,《资本论》的学科底蕴规定的研究则是通往“中华原创”的有机的工作桥梁。“授之以鱼,不若授之以渔;授之以无水之鱼,不若授之以有水之鱼。”文章再次声明:《资本论》作为“经典中的经典”,要义在于优先作为“历史作品”,次之为“科学作品”,以达成“历史之用”。在结语中,——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知识生产”,作者这样写道:正是由于巧妙运用了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的一体贯通,在条目体中马克思完成了《资本论》的“史书形态”和“逻辑形态”,同时使我们深刻了解了《资本论》独特的“知识形态”;而又由于对条目体和章节体结合的实际应用,得以从工作逻辑形式上巧妙构造了知识形态的“二重性”,使知识成为辩证法工作语境中的“抽象”的具象化。从而,《资本论》的方法必然和“中华史书”工作方法及逻辑内在契合,因为《资本论》的“知识”正是指向中华的知识概念——行知(阴阳互动模式内的抽象与具体统一)。它使知识“游走于”诸学科,而不是局限在学科边界之内,不是成为学科划界的依据,——因为学科划界标准并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历史”。可见,文章写作的切入点是“《资本论》与条目体”,论证的指向委实是它的副标题。同时,论证的方式亦有特别之处,乃是基于学科建设的角度(意在讨论“学科融合”)和从“学科规范——学科方法——知识构筑”路径上进行。这是一个《资本论》的创新研究视角,也是从中华历史文化语境提炼学科工作规定的一个原创性努力。文章以“条目体”表意“研究方法”,以“章节体”表意“叙述方法”,使得马克思的学科方法用语有了中华的“具象性”。然则,文章认为:从方法论和学科规范入手,需要将《资本论》提升为“史书”高度予以对待,而全面审查“史书意义的科学作品”工作体例委实为了求取“研究规定”。这是创建“中国政治经济学”学科工作的需要。推广来说,马克思在《资本论》二版跋中所做的“研究”与“叙述”的区分,并不意味着要在二者之间进行划界,而是要突出研究规定,强调“研究方法”的工作领衔性。总之,主题创意是历史学术实例中的“学科规范”研究,写作特色是最大限度地追求马克思主义经典观点的中国表述,反映了作者一贯的行文特点:大气磅礴,批判精神,语言新颖,思维方式中国化。可以提示的重要观点是“文化版《资本论》研究”。它涉及《资本论》的中华“本土元素”,涉及中国历史、中华思维和语言研究,涉及对资本主义社会发展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法论的统一性的把握,因而必须在《资本论》研究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而这也将反映在作者的一系列的后续研究成果中。原文请阅读《经济学动态》2017年第12期。【附】 文章内容提要:从方法论和学科规范入手,需要将《资本论》提升为“史书”高度予以看待,从而全面审查“史书意义的科学作品”工作体例,乃是为了求取“研究规定”。条目体领衔的体制指示了《资本论》文本的“三个形态”:史书态、逻辑态和知识态,而促成研究工作对“文本诠释学”的整体走出。引出下列研究动议:其一,研究方法构成马克思主义批判的“本真态”;其二,条目体与章节体是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工作分野的不同表现形式;其三,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最终引发的“唯知识论”是对形式逻辑叙述过于关注的结果,并为资产阶级利用;其四,我国明清学术具有“天然的”条目体与章节体结合的传统;其五,《资本论》批判的知识理论建构路径本质上是行动路线,根源于历史行动之思维力,最终生发知识的“新型的意义”。然则,《资本论》决非描绘唯物主义反映论意蕴的“客观知识体系”,而在于谱写“实践化的”马克思主义批判之路,由《资本论》奠基的知识的二重形指示了历史现实发展的“逻辑字母”意义的批判规定。关键词:《资本论》 条目体 政治经济学 批判 学科规范 研究 叙述

资本论文献标题

吸血鬼的终结

《资本论》是一部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光辉巨著,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列宁指出:“马克思认为经济制度是政治上层建筑借以树立起来的基础,所以他特别注意研究这个经济制度。马克思的主要著作<资本论>就是专门研究现代社会即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 马克思致力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使这门科学革命化。” 《资本论》的版本很多,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每出一版,都写了序或跋,这些序言和跋文构成《资本论》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成为我们学习《资本论》的入门向导。有关《资本论》第一卷的序言和跋一共有七篇,其中前四篇是马克思自己写的,后三篇是恩格斯写的。在这七篇的序言和跋中,最重要的是《第一版序言》和《第二版跋》。在这几篇序言和跋文里,讲到了有关《资本论》的许多重要问题。例如,关于《资本论》的写作和出版过程,关于《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目的,关于《资本论》的方法和结构,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以及学习《资本论》时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 《资本论》是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马克思在大学本来是学法律专业的,但主要精力却用在哲学和历史的研究上。1842―1843年,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遇到要对物质利益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当时普鲁士莱茵省议会通过了“林木盗窃法”,公然侵犯贫民阶级的权力。不久,马克思又遇到摩塞尔河流域酿造葡萄酒的农民的经济状况问题。这些物质利益的冲突,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之一。 于是,从1843年起,马克思开始系统地收集资料研究政治经济学,撰写了一系列重要的著作,到四十年代末已初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是《资本论》的创作和完成时期。1857―1858年,马克思写了一部篇幅巨大的手稿,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这是他创作《资本论》的最初尝试,通常称它为《资本论》第一稿。在这个手稿的基础上,马克思打算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书名分册出版一部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巨著,这就是现在所说的“六册计划”,包括《资本》、《地产》、《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第一分册的书稿于1859年出版,但这个第一分册只包括两章,即《商品》和《货币或简单流通》。这是“六册计划”中第一册《资本》第一篇《资本一般》中的绪论性的两章。在1861-1863年期间,马克思接着写《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第二分册,结果写成了一个篇幅庞大的书稿,共包括23个笔记本。它开头的总题目仍是《政治经济学批判》,而副标题是《第三章资本一般》,通常称之为《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实际上是《资本论》的第二稿。在写作这个手稿的过程中,马克思决定以《资本论》为标题,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副标题,分四册出版他的经济学著作。从1863年8月开始,马克思撰写了《1863―1865年经济学手稿》,这是《资本论》的第三稿,其内容分为三部分,即第一册《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三册《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 从1866年初开始,到1867年3月,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资本论》第一卷的修订和誊写工作,同年9月在德国汉堡出版。所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中指出:“这部著作是我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 按原计划,《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并不包括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的内容。但是为了“联贯和完整”,马克思把《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中的内容,也扼要地收入《资本论》中,其中关于价值形式、商品拜物教以及交换过程等问题,还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但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并不因此而失去独立的科学价值。例如,关于贵金属等问题,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已经作了详细论述,而在《资本论》中就只是简单地提到。所以,在学习《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篇时,不妨把《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对照着来阅读。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修改和再版工作,并帮助出版《资本论》第一卷俄文译文,校订法文本。同时,还积极收集材料,改写第二卷和第三卷,直到他的心脏停止跳动时,在他面前书桌上还放着正在修改的《资本论》原稿。 《资本论》是马克思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编辑本段【《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资本论》的研究对象是什么?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对于马克思这句话中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在我国经济学界存在着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关系,有的把它理解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有的把它理解为劳动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为用什么工具进行生产,等等。究其原因,“生产方式”一词是一个多义词,马克思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它时,就有不同的含义。因此,作为《资本论》研究对象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含义,只能以全书的中心内容和主题为根据,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资本论》就是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没有剩余价值就不存在资本,而没有资本也就不能带来剩余价值。所以,我们说资本范畴是《资本论》的中心内容,也可以说,它的中心内容是剩余价值。纵观《资本论》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第四卷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史。可见,《资本论》是研究资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以及剩余价值的实现和分配问题。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资本主义方式”,是指以资本主义所有制为基础的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相结合的方式,这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它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各方面的关系。而“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则是指直接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狭义的生产关系,它从属于广义的生产关系。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把政治经济学看成是研究财富的科学,马克思第一次确定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这是和资产阶级经济学根本对立的。 《资本论》是以英国作为研究的主要对象。马克思说:“到现在为止,这种生产方式的典型地点是英国。因此,我在理论阐述上主要用英国作为例证。”这是因为当时的英国是资本主义发展比较早和比较成熟的国家。但是,《资本论》所揭示出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并不只限于英国,对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都是适用的。《第一版序言》第5―9段就是说明这个问题。马克思特别提出,对德国来说,“这正是说的阁下的事情。”当时,德国的资本主义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政治上封建贵族还占统治地位,在经济上还存在农奴制。因此,在德国,不仅存在着“现代的灾难”,即资本主义剥削,而且还存在“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还在苟延残喘”,不仅受“活人”即资本主义剥削,而且受“死人”即封建制度的剥削。“活人抓住死人”,即封建主义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所以,“不仅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而且苦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不发展。”尽管德国和英国相比有这样的差异,但《资本论》所揭示的规律在资本主义发展程度不同的国家都必然发挥作用,“工业较发达的国家向工业较不发达的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和英国相比,德国等欧洲大陆虽然还比较落后,但英国的变革过程达到一定程度后,一定会波及到欧洲大陆。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革命不可避免。但是,这种革命是用暴动的形式还是用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要由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组织程度和力量壮大等情况来决定。 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生产力和生关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从来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所以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不能孤立地研究生产关系。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马克思关于技术、自然科学等问题的深湛见解,但它是把生产力当作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决定者和推动力来研究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而且还从生产关系的总和(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来研究生产关系。列宁在谈到《资本论》时,曾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比做“骨骼”,而把适合于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比做“血”和“肉”。要使骨骼有血有肉,就必须联系上层建筑来研究生产关系,但其实质,仍然是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 《资本论》以生产关系作为研究对象,其最终目的是要“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示出这些规律,也就同时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一种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即使探索到了它的发展规律,“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无产阶级在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中,认识和运用经济规律,却能减轻革命过程中的痛苦。编辑本段【《资本论》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在《第一版序言》的第10、11段和《第二版跋》的第5―15段,马克思分析了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生产关系,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就是阶级关系,因此政治经济学具有强烈的阶级性。无产阶级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不同时期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情况,是和当时阶级斗争的形势密不可分的。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是在资本主义出现以后才产生的。15世纪末,随着早期资本主义商品流通的发展,出现了重商主义学派。从17世纪中叶开始,又出现了资产阶级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在英国,始于威廉?配第,发展于亚当?斯密,至大卫?李嘉图而登峰造极。在法国,始于布阿吉尔贝尔,中间有魁奈、杜尔哥,最后有小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西斯蒙第。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于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尚未充分发展的时期,因此它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生产关系的本质中去,揭露资本主义的一些矛盾,包含了一些科学的因素。例如,古典学派的最后代表李嘉图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利益的对立在分配领域中的表现,“有意识地把阶级利益的对立、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利润和地租的对立当作他的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指出:“只要政治经济学是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就是说,只要它把资本主义制度不是看作历史上过渡的发展阶段,而是看作社会生产的绝对的最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阶级斗争处于潜伏状态或只是在个别的现象上表现出来的时候,它还能够是科学。”但是,古典政治经济学有一个共同的错误,这就是,不把资本主义看作是一种历史现象,而是看作永恒不变的社会,把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看作适用于一切社会的规律。这是由他们的阶级立场决定的。所以,古典学派发展到李嘉图时,“资产阶级的经济科学也就达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 1820年到1830年,“这是李嘉图的理论庸俗化和传播的时期,同时也是他的理论同旧的学派进行斗争的时期。”李嘉图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发表不久,就引起了批评,引起了李嘉图学派及其反对者之间的论战。有的人把它普及开来,有的人利用它来反对重商主义等旧学派,有的人把它作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武器,有的人在捍卫李嘉图学说的过程中把它庸俗化了。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在当时这一论战还带有“公正无私的性质。”这是因为当时的大工业刚刚脱离幼年时期,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的斗争还是主要的问题,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还没有成为主要矛盾。然而,这场论战与18世纪下半叶魁奈死后、重农学派和反对者之间的争论相比,已经逊色得很多。 1830年是古典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发展史中更替其支配地位的分水岭。马克思指出:“1830年,最终决定一切的危机发生了。”“法国和英国的资产阶级夺得了政权。从那时起,阶级斗争在实践方面和理论方面采取了日益鲜明的和带有威胁性的形式。它敲响了科学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丧钟。现在问题不再是这个或那个原理是否正确,而是它对资本有利还是有害,方便还是不方便,违背警章还是不违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让位于豢养的文丐的争斗,公正无私的科学探讨让位于辩护士的坏心恶意。”庸俗经济学局限于描述资本主义社会的表现现象,抹煞资本主义的矛盾,为资本主义辩护。随着1848年革命而引起的英国工人运动的高涨,在英国出现了庸俗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他的特点是折衷主义,妄图在不触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在分配领域实行某些改良,调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当时庸俗经济学的另一派代表是法国的巴师夏,他代表热衷于自由贸易的法国工商业资本家的观点,企图把资本主义描述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但是,在德国,“政治经济学一直是外来的科学。”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分析,它以发达的资本主义关系为前提。在德国,长期的封建割据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政治经济学“缺乏生存的基础。”所以,“德国的政治经济学教授一直是学生,”只能抄袭英国、法国的作品,作为教条加以搬弄。1848年以后,资本主义在德国迅速发展,但这时又不允许对政治经济学进行公正的研究了(即使是在资产阶级视野内),因为英、法资产阶级早已夺得政权,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资产阶级已经感到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威胁。因此,“德国社会特殊的历史发展,排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在德国取得任何独创的成就的可能性。” 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建立真正科学的政治经济学,只有无产阶级才能完成。因为“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这个阶级和社会发展的利益是一致的,能够公正无私地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不受阶级偏见的束缚,客观地认识客观经济规律。具体地说,这个任务是由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恩格斯来完成的。马克思、恩格斯坚定地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研究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在政治经济学中完成了伟大的革命,创立了无产阶级的、唯一科学的政治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绝不是对经济学的个别章节作零碎的批判,绝不是对经济学的某些争论问题作孤立的研究。相反,它一开始就以系统地概括经济科学的全部复杂内容,并且在联系中阐述资产阶级生产和资产阶级交换的规律为目的。” 。

神经病 5分?给我5000分我会考虑!

四卷。不知道中国翻译了多少卷。看《马恩全集》,就知道了。

有关资本主义的论文标题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资本主义终究要被社会主义所取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一)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越是发展,“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变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式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只有用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取而代之,才能根本解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断发展。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释放时,公有制取代私有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无可避免的结果。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资本的社会化是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发展的。④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无产阶级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阶级,随着生产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无产阶级必将彻底推翻资本主义

百度

资本论文章摘要

《资本论(第1卷)》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二十三卷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91年历史考证版第二部分第十卷重新校订的。其中有插图卡尔?马克思像(1867年);马克思1867年8月16日给恩格斯的信;《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的扉页;马克思给《资本论》第一卷法文本出版者拉沙特尔的信。

小乔,我给你分享了一篇日志《资本论》,写的特详细

《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历史发生学作者许光伟摘要摘 要: 《资本论》第1卷实践的逻辑是:第1篇——商品(货币)跃身为货币(商品)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前史;第2篇——货币转化为资本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转化史;3~6篇——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正在进行史;第7篇——资本积累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整体运动史。资本(历史)发生学提炼资本主义的生成和发展原则,使《资本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有机结构的系统逻辑学。该特殊逻辑旨在统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高度凸显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方法论。出版源《当代经济研究》, 2011(7):7-14关键词《资本论》第1卷 / 历史 / 逻辑 / 资本 / 发生学 / 学科方法论【正文快照】:一、导论:问题性质及发生学界定每一科学都有使自身成立的特殊逻辑。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历史科学,特殊之处在于使历史化为逻辑。实践文本是《资本论》。“马克思的研究方法的全部特点表现得最清楚和最纯粹的地方,正好是在《资本论》。……,正因为这样列宁才指出,研究马克思主。。。。。发生学是中华的辩证法用语。以最简洁方式概括:《道德经》和《资本论》具有结构的“巧合”:道和德规定的相互推动和彼此间的有机交融。《资本论》在成书结构上分成四个层次:历史发生学(道,历史生产→再生产过程);系统发生学(德,再生产→流通过程);现象发生学(道和德的生活形式,流通→生活过程);认识发生学(道和德的认识形式,生活→认识过程)。这其实是逻辑发展的必然,摹写的是“以历史生产为基础的时间过程”、“以社会再生产为基础的空间过程”、“以流通为基础的现象过程”和“以经济生活批判为基础的认识过程(抽象上升到具体”。这种辩证法的“四肢结构”完成了对社会历史有机体的整体刻画,书写了一部商品经济形态的“整史”。历史的理论概念、批判=发展的方法论概念得以发掘出来;进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据亦可以从中得到锁定。整体看,这是“保卫资本论”的学术价值、工作意义和建设路径。 该著 ,在成书前分别发表了四篇《资本论》“发生学文章”。《资本论第一卷的逻辑:历史发生学》《当代经济研究》2011年第7期:【摘要】概括起来说,《资本的生产过程》实践的逻辑是:第1篇——商品(货币)跃身为货币(商品)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前史;第2篇——货币转化为资本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转化史;3~6篇——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正在进行史;第7篇——资本积累过程,说明资本发生的整体运动史。资本(历史)发生学提炼资本主义的生成和发展原则,使《资本论》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有机结构的系统逻辑学。该特殊逻辑旨在统一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高度凸显政治经济学的学科方法论。 《资本论第二卷的逻辑:系统发生学》《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1期:【摘要】《资本的流通过程》即《资本论》第二卷,是对“阶级科学”的具体实践、对“阶级结构”的具象化。第1篇刻画资本循环运动条件,说明资本结构一次系统的生成过程;第2篇刻画资本周转运动条件,说明资本结构多次系统的生成过程;第3篇以资本结构的活的层级递进运动为基础和依托,刻画并说明社会再生产整体系统的生成过程。实践行程内在化了历史和存在的结合,将其构造为特殊科学和特殊方法。系统发生学的方法论意蕴在于达成对“辩证法主义”、“科学主义”的内在抵制,从根本上拒绝一切非历史的现象主义和解释学的分析进路。 《资本论第三卷的逻辑:现象发生学》《经济评论》2012年第1期:【摘要】《资本论》作为总体逻辑,是对统一历史对象——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过程和运动形式的概括。第三卷作为现象发生学与第一卷和第二卷共生,揭明资本存在的“秘密”:1-3篇以价值具体地生长为资本主义价格的过程,说明经济利润的一态系统;4-6篇以“阶级斗争Ⅰ”的社会生长过程——利润率趋向下降的现实展开机制,说明经济利润的多态系统;以“阶级斗争Ⅱ”的社会生长过程——利润率趋向下降的深化形式,说明经济利润的虚拟运动系统;终篇以阶级生活图像的定格化过程——“分配假象”及其破除,揭明资产阶级认识论的规定性。研究表明:政治经济学批判与阶级分析是等同的方法论范畴,旨在根除“伪科学”对经济理论建构的影响,终结“庸俗”,使科学还原为推动历史生长的革命性力量。 《资本论第四卷的逻辑:认识发生学》《当代经济研究》2012年第10期:【摘要】《资本论》第四卷实践的逻辑是:范畴发生的认识机理。在这种意义上,它使范畴的“生产”实践化,首要性地贯彻了“认识”由“历史”生产的原则。历史部分和理论部分的相互构成形成总的写作逻辑,历史部分确立了后续研究的理论指针。方法论意蕴是:(1)根据历史生产方式的“自然生长”,显露范畴的内核的生理结构———(剩余)价值;(2)由范畴生产上的层级运动,揭示“结构生长”的历史性;(3)通过“理论”的总体生产,最大程度地彰显方法论批判和认识论批判的内在结合性,具象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实践工作路线。因此,它否决了考茨基非法编纂《剩余价值学说史》的错误要求。《资本论》整体上也就统一了“两种认识发生学”,即历史(发展)的逻辑和认识(发展)的逻辑,统一了历史的方法与范畴的方法。这种整体性研究树立了政治经济学方法论的构造典范。 让我们荡起“国学马克思主义+中国经济学”双桨。马克思的航程乃是“历史”到“逻辑”,再到“历史”。它的内在的方法、逻辑和工作话语是“历史唯物主义发生学”,这是中华条件下的马克思的“我的辩证方法”工作语境,由此,我们可以在历史探究方面合并叙述“农业史的经典著作——《道德经》”和“工业史的经典著作——《资本论》”。《资本的生产过程》可以说明为历史发生学的“逻辑”;《资本的流通过程》可以说明为系统发生学的“逻辑”;《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可以说明为现象发生学的“逻辑”;《剩余价值理论》可以说明为认识发生学的“逻辑”。将历史发展过程说明为由这些“史”的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规定所构筑,乃是升华了《资本论》的工作逻辑。 《资本论》的艺术高度:社会客观批判。总体看,《资本论》对历史发展进行“无缝对接”的研究方式与黑格尔方式的区别的一个紧要之处在于接纳辩证法工作批判规定的同时,驱散了笼罩在它的头上的“结构主义”迷雾,其结果是驱除了一切的资产阶级的“认识迷雾”——形式主义、科学主义以及知识生产的唯心主义。《资本论》逻辑唯其“艰深”,因此难以为普通的读者所清晰地理解,以致在“通俗化”的道路上难以避免充满着“各种误读”!有鉴于此,我们需要走出纯粹的文本研究,在把文本还原到“历史语境”中求其“逻辑精义”。这是所谓的“唯物史观在文本中的阐释和运用”(许光伟,2015),以及实现“科学解读: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张志丹、侯惠勤,2007)。本文是对拙著《保卫<资本论>——经济形态社会理论大纲》(2014a)写作主旨进行工作介绍的专题论文。该著追求研究工作的实践化和叙事风格的中华化。主旨是揭示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以下的三个基本问题:第一,严格区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第二,从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上界分“物”和“事”,相应严格区分“物的科学”和“事的科学”;第三,实现工作逻辑上的“回家·回历史·回中国”意义的历史过程研究以及辩证叙事和批判叙述的统一。由此可见,《资本论》既是理论著作,也是具有辩证叙述要求的一部史书,归根结底,是“书写历史”的社会客观批判的工作体系。内在逻辑红线是“商品批判——资本批判”。此架构与“科学实证主义”无涉,在于内在剖析“价值之道”、“价值之德”以及“资本之道”、“资本之德”,奠立“事的科学”基础。这种研究使历史建立为“实践的对象”,产生认识,又进一步使逻辑建立为“认识的对象”,产生理论,从而完成了对于“康德主义知识论”的真正走出。《资本论》的艺术高度:社会客观批判——关于“商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历史辩证法2016 年1 月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报 J 2016第23 卷第1 期 Journal of SUIBE V23 N1

第一卷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是考察剩余价值的生产,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以及剩余价值生产的发展趋势。《资本论》第一卷全文共七篇。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4、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第二章 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对马克思的货币职能理论进行说明。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1、 资本的总公式。2、 总公式的矛盾。3、 劳动力的买和卖。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五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第六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第八章 工作日。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第十一章协作。1、 简单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2、 简单协作的一般优点。3、 资本主义协作的条件和特点。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六篇工资。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1、 原始积累的秘密2、 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3、 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 4、 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5、 工业资本家的产生6、 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第二卷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二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是抽象地考察剩余价值的实现,考察剩余价值实现过程中各生产部门资本的相互联系。(一)理解资本的流通过程必须注意的几个问题:这一卷研究的是资本流通而不是商品流通;这里的资本是产业资本而不是商业资本;这里的流通是广义的流通而不是狭义的流通;其研究既包括个别资本的流通,又包括社会总资本的流通;其研究不仅包括物的运动,而且主要是研究价值的运动。 (二)研究资本流通过程的内容资本流通的阶段、资本流通的形态、资本流通的速度、资本流通的条件、资本流通的比例关系。(三)研究资本流通的目的,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资本论》第二卷共三篇,二十一章。其主要理论可以概述为“三大理论、两个再生产、一个实现”。(一)三大理论1、资本循环论。 即在第一篇中,主要以资本为中心,分析了个别资本运动的形态变化和过程。 2、资本周转论。 即在第二篇中,主要以生产资本为中心,分析了个别资本运动的速度和次数。 3、社会总资本再生产论。 在第三篇中,主要以商品资本为中心,分析了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和实现问题。(二)两个再生产 1、主要在第一、二篇中,论述了个别资本的再生产,这是属于微观经济的问题。 2、主要是在第三篇中,论述了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这是属于宏观经济的问题。 所以,该卷也可称为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三)一个实现 主要是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第三卷体系结构和主要内容《资本论》第三卷共写七篇。第一篇论述剩余价值价值怎样转化成利润这种现象形态。第二篇论述利润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因而转化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问题。第三篇论述利润率用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不断提高而趋向下降的规律。第四篇论述商业资本,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同商业资本家之间的分配和商业利润问题。第五篇论述生息资本,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同借贷资本家之间的分配和利息问题,以及资本主义的信用、银行和货币流通。第六篇论述资产阶级状态的土地所有权,剩余价值在农业资本家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和地租问题。第七篇总结考察工人阶级每年新创造的价值分割为工资、利润(包括利息)和地租,最后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工人、资本家和地主三大阶级。

资本论文章简介

本文是关于句子大全的文章,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1、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2、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的人权。 3、如果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资本就会冒险;如果有百分之一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百分之三百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法律。 4、价值是不差别的人类劳动力,是使用价值的内容,而使用价值其只能算是外部体现,或是只充当销售手段。 5、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6、商品交换是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换另一种使用价值的一定量。 7、资本主义私有制是少数掠夺者剥夺人民群众,而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人民群众剥夺少数掠夺者。 8、美德,女性特有的美德,反而害了她们自己,她们温柔恭顺的无性,竟成为使她们受奴役和苦难的手段。 9、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昂首前行;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 《资本论》简介

《资本论(第1卷)》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一版第二十三卷的基础上,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91年历史考证版第二部分第十卷重新校订的。其中有插图卡尔?马克思像(1867年);马克思1867年8月16日给恩格斯的信;《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一版的扉页;马克思给《资本论》第一卷法文本出版者拉沙特尔的信。

《资本论》第一卷社会形态无论是怎样,丰富的物质内容总是由使用价值构成的。——第1卷,第2页商品的表现为一个二重物——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第1卷,第6页任一物,若不是有用物,必不能有价值。——第1卷,第6页只有各自独立而不相依赖的私人劳动,其生产物,才当作商品,而互相对待。——第1卷,第6页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始点,单从在这个过程中所引起的经济形态来看,最后的产物便是货币。——第1卷,第85页剩余价值不能由流通生出来,在它形成过程中,必须有某种不能在流通内看见的东西,发生在流通的背后。——第1卷,第99页货币所有者要使货币化为资本,他必须在商品市场上遇到自由的劳动者。这所谓自由,有两种意义:第一,他必须当作自由的人,可以把自己的劳动当做自己的商品;第二,他没有别种可以卖的商品,那就是,实现劳动力所必要的一切东西,他是自由得一无所有。——第1卷,第102页不参加劳动过程的机械,是无用的。不仅如此。它还会在自然物质代谢的破坏力下解体。铁会生锈,木会腐朽。不织也不编的纱,会成为废棉。它必须被活的劳动捉住,并从死梦中被唤醒,从可能的使用价值,变为现实的能动的使用价值。——第1卷,第113页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即劳动),在出卖之后,不属于劳动力的卖者,正如油的使用价值,在卖出之后,不属于油商。货币所有者已支付劳动力1日的价值;所以,劳动力1日的使用(即1日劳动),也为他所有。——第1卷,第121页人多活一日,就离死期近一日。一个人究竟还能活多少日数,当然是一件不易知道的事。——第1卷,第129页一分钟一秒钟,便是利润的要素。——第1卷,第159页劳动者终生不外是劳动力,他所有的时间,依照自然和法律,全都是劳动时间,是用来使资本价值增殖的。——第1卷,第176页在证券投机中,每个人都知道,暴风雨有一天会到来,但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已经赚到大钱,把钱藏好之后,让暴风雨侵压自己的邻人。等我安全之后再发洪水,这是每一个资本家及资本家国家的标语。——第1卷,第181页但榨取劳动力的平等权利,是资本的天赋人权呀!——第1卷,第198页劳动力的榨取者,在有一块筋肉、一束腱、一滴血,尚可榨取的限度内是绝不会放手的。——第1卷,第206页制造业最繁荣的地方,即是人类最少思索的地方。在那里,工作场所可以看做是一座机械,而以人为其构成部分。——第1卷,第252页大多数人的悟性,都是由他们日常的工作必然形成的。终生从事少数种单纯工作的人,没有使用悟性的机会。他们普通是尽人类之所能,成为最愚钝最无智的。单调固定的生活,自然会堕落他的志气,那还会堕落他的身体的活动力,使他在惯做的部分工作之外,不能活泼持久的运用自己的力量。他在他特殊工作上取得了技巧,但这种技巧的取得,不免把他的理智、社会、斗争的能力牺牲掉。在每一个改良的文明社会内,这都是贫穷劳动者不可免的状态。——第1卷,第252页把一个人分割开来,如得其当,便是处死他,不得其当,便是虐杀他。劳动的划分,是人的虐杀。——第1卷,第253页工业的生命,是不绝地在生意好转,营业振兴,生产过剩,恐慌,和停滞整几个时期的顺序中变动。——第1卷,第320页物的使用价值,没有交换,也能由物与人发生直接关系而实现;物的价值,却必须由一种社会过程,即由交换才能实现

《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一部光辉灿烂的科学巨著,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以数学般的准确性证明这一发展的方向必然引导到社会主义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确立。《资本论》武装了无产阶级,成为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强有力的理论武器。是马克思“整个一生科学研究的成果”,它凝聚着马克思的全部心血和智慧,是他献给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一 部最重要的科学文献。它在世界各国广泛流传,成为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强大思想武器。  《资本论》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彻底的批判。马克思认识到了经济过程的 动态性,并预见到了经济周期的存在,而且发展了关于经济活动的封闭理论。他同时还是第一个将经济和历史联系在一起的经济学家,而《资本论》就是他这种创举 的体现。  《资本论》是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同时《资本论》也没有简单地把精神生活、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一般过程归结为它们的共同基础——物质生产过程,而是从物质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中引出了全部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和形式。

  • 索引序列
  • 资本论文章好标题
  • 资本论文献标题
  • 有关资本主义的论文标题
  • 资本论文章摘要
  • 资本论文章简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