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

发布时间: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

1、专著:《真理的终结——科学课程的社会学释义》,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2、合著:《中国教育蓝皮书》(2003年),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3、合著:《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4、合译:[英]迈克尔·杨著:《未来的课程》,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5、合著:《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校长读本),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7月出版;6、专著:《教育人本论》,将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出版。 1、《风险社会视野中大学生自杀问题的省思》,《人文杂志》,2010年第1期;2、《科学内涵的解读与科学教育创新》,《教育研究》,2010年第3期;3、《“十二·五”区域教育发展规划新思路》,《人民教育》2009年第24期;4、《风险社会与教师自我认同危机》,《教师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5、《论特色学校创建中的公共关系管理》,《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6、《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9年第8期;7、《公众有效参与规划纲要制定还需制度保障》,《当代教育论坛》,2009年第9期;8、《学校发展规划:内涵、特征及模式转变》,《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9、《特色学校创建:概念辨析及模式重构》,《教育发展研究》,2008年第8期;10、《意义在阐释中生成——社会学视野中的科学知识性质研究及启示》,《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11、《高校战略定位:误区及纠正策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12、《探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江西教育》,2008年第10期;13、《故事、理性、成长——关于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一种叙事研究》,《福建教师》,2008年第4期;14、《学校管理标准:构建及思考》,《教育科学研究》,2008年第11期;15、《“文化自觉”与教师教育研究的价值选择》,《教师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16、《科学知识的社会生成——当代国际学术界科学知识性质研究的新进展及启示》,《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17、《价值重构:语言编码视野下的地方课程开发》,《当代教育论坛》,2007年第8期;18、《中小学发展规划模式转换》,《教育科学研究》,2007年第9期;19、《“文化殖民”与中国教育发展战略选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8期;20、《科学知识观与教师创新能力养成——社会建构论视野中的科学知识性质解析》,《教师教育研究》,2006年第6期;21、《科学课程的认识内涵及实践论意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22、《关于制定学校发展规划有关问题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第5期;23、《和谐社会教育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思考》,《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24、《自由的论坛、学术的摇篮》,《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3期;25、《走向理解与宽容》,《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26、《后殖民主义研究与我国教育发展战略选择》,《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27、《论高职院校的战略管理及特色形成》,《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5期28、《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与作用》,《人民教育》,2005年第10期29、《“个性化”教育就是要人人不同吗?》,《教育参考》,2005年第8期30、《论科学课程的社会建构观》,《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3期31、《试论科学课程的社会建构及其教育意义》,《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5期32、《吸引和使用海外留学人员有关政策问题的思考》,《人口学刊》,2004年第2期33、《关于建立我国职教发展指标体系的构想》,《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3期34、《科学知识观与职业教育改革》,《教育与职业》,2004年第21期35、《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初探》,《江苏高教》,2003年第1期36、《课程:文化的价值选择》,《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5期37、《构建我国教育发展指标体系应注意的问题》,《中国教育学刊》2002年第2期38、《关于建立我国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4期39、《论自然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及其教育意义》,《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7期40、《关于建立我国教育标准的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0期41、《OECD教育发展指标体系的历史演变及其启示》, 《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6期42、《日韩两国中小学性教育比较》,《上海教育科研》2002年第11期43、《试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三大主要类型》,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44、《应尽快建立我国教育发展指标》,《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2年第2期45、《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财经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青年研究》,2001年第9期46、《2000——2002年中国高等学校政法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分析与预测》,《青年研究》,2001年第10期47、《论日本第三次教育改革:尊重个性》,《天中学刊》,2000年第1期48、《论现代德育的物质基础与科技基础》,《江苏高教》,2000年第1期49、《对马克思综合技术教育原理的再认识》,《洛阳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6期40、《二战后美国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天中学刊》,1999年第4期。51、《论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对立与统一》,《教育探索》,1998年第4期。52、《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甘肃教育》,1998年第7、8期合刊。53、《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互动、参与、校本式中解读校长培训》,《中国教育报》,2004年2月24日。

1978年至2014年12月底,共申请专利4593项,授权专利2520项;有1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60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据教育部统计,1978~2011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列全国高校第4。 2012年,全校科研经费07亿元。“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22项、省部级科技奖155项。申请专利1511项,授权专利871项。被三大检索收录科技论文7585篇(其中SCI收录2329篇,EI收录3949篇)。据2012年发布数据,2011年学校师生发表论文被“SCIE”、“EI”收录数量分别居全国高校第23位和26位。” 北京科技大学创造了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弧形连铸机,研制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和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的壳体材料,研制了第一台大型电渣炉,研制了第一台国产机器人等等。截至2012年,学校获得国家级奖励140多项、省部委级奖励1000余项。 2008-2012年获奖情况年度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合计国家级奖励5445523省部级奖励3436395473236 学术会议 国际会议 会议名称 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 内容简介 ATPC 2010-10-19 北京 The Asian ThermophysicalProperties Conference 国内会议 会议名称 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 内容简介 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 2009-10-12 北京 机械工程学术会议 京津地区六校热物理学术会议 2009-11-18 北京 热物理学术会议 学术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主要刊载矿物、冶金和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SCIE、Ei、CA、CSA和Springerlink等国内外检索系统或数据库的文献源期刊。《工程科学学报(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55年创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栏目有资源与开发、冶金与材料、设备与能量、控制与决策。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Ei收录期刊。《金属世界》、《粉末冶金技术》、《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物流技术与应用》、《思想教育研究》等。 馆藏资源 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原名北京钢铁学院图书馆)成立于1952年9月,至2014年,图书馆藏书近193万册,光盘、网络数据库25种(144个库);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中文电子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中外文标准等全文电子资源已达170万余册;同时,图书馆自建了冶金、材料馆藏中文期刊题录库、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等数据库。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

什么问题????????????、、、

1“纳特女士介绍的一些教材编写原则和外语教学法”, 《语言教学与研究》增刊1, 1977 年 6 月。42-62页。2“论英语关系结构”, 《语言教学与研究》增刊 2, 1978 年 10 月。79-93页。3“澳大利亚语言学教学情况介绍”, 《语言学动态》, 1979 年第 5 期。37-38页。4“`语用学”, 《国外语言学》, 1980 年第3 期。1-10页。5“国外汉英对比研究杂谈”,《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 年 1/2 期。117-128页。6“Some linguistic differences in the Written English of Chinese and Australian Students”, LANGUAG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V 1, N1, 39-7“系统语法, 生成语法和从属语法的大融合--赫德逊的子项从属语法简介”,《1983年哈尔滨生成语法讨论会论文集》。黑龙江大学。1993年。219-225页。8“韩礼德”,《国外语言学》, 1983年第2期。60-62页。9“浅谈我国外语教学中的阅读课”,《教学研究》,1984年第1期。1-6页。10“韩礼德的语言观”,《外语教学与研究》,1984年第1期。23-29页。11“威廉哈斯”,《国外语言学》,1984年第4期。56-59页。12“Differences in Mode”, JOURNAL OF PRAGMATICS, N8, 595-13“谈康拉德的《黑暗的内心深处》中的库尔茨”《国外文学》,1984年第4期。18-26页。14“‘ 光明使者’与‘白人奴隶’--谈谈《黑暗的内心深处》中的库尔茨”,《福建外语》1985年第1期。42-45页。15“语言模式的全应效果--试析狄伦·托玛斯一诗的语音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2期。14-18页。16“英语应用文介绍”,《大学生》,1985年总第3期。148-163页。17“韩礼德的功能语法”,《现代英语研究》,1986年第1期。50-58页。18“语言学在英语系扎根”,《外语教学与研究》,1987年第2期。2-3页。19“《高等学校英语专业高年级英语教学大纲》简介和说明”,《外语界》,1988年第3期。40-44页。20“Working for an English Syllabus for English Majors in China's Tertiary Institutions”, APPLIED LINGUISTICS ASSOCIATION OF AUSTRALIAN OCCASIONAL PAPERS N 16-21“韩礼德”(合著),《中国大百库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年2月。127-128页。22“语用学”(合著), 《中国大百库全书语言文字卷》,1988年2月。496-497页。23“语言功能与汉语的语序和词序”,《湖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53-60页。24“第16届国际系统语法大会介绍”,《国外语言学》,1989年第4期。46页。25“韩礼德语言学的六个核心思想”,《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年第1期。2-8页。26“语篇语用学札记”,《北京大学学报:1990年英语语言文学专刊》。51-58页。27“现代汉语言语类型及其修辞功能”,《修辞的理论与实践》,语文出版社,1990年2月。173-183页。28“Speech at the Concluding Panel Discussion”, PROCEEDINGS OF SYMPOSIUM ON INTENSIVE ENGLISH TRAINING IN CHINA (1987), Tourism Education Press, 285-29“系统语言学在中国的进展》”(合著),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1-11页。30“语气与汉语的疑问语气系统”(合著),《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88-107页。31“小句与复句”,《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7月。130-141页。32“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讽刺诗四首”,罗绍书编:《外国百家讽刺诗选》。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121-123,218-219,282页。33“澳大利亚文学”, 《文学百科大辞典》, 华龄出版社, 1991 年。803-807页。34“新西兰文学”, 《文学百科大辞典》, 华龄出版社, 1991 年。807-808页。35“王力与韩礼德”, 《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1 年1期。4957页,收入 张谷,王辑国编:《龙虫并雕,一代宗师——中外学者论王力》,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16页。36“功能主义纵横谈”, 《外国语》, 1991 年 3 期。3-10页。37“有关日语主位的若干问题”,《外国语》1992 年1期 1-7 页。38“位与非位评介”, 《国外语言学》 1992 年 1 期 7-10 页。39“韩礼德——哈桑的接应模式和汉语话语接应问题”, 北京市语言学会编: 《语言研究与应用》。商务印书馆 1992 年。199-215页。40“九十年代的语篇分析”, 《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2年1期)。1-7页。41“大学外语教育”, 《学者论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智能》,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139-148页。42“Wallace Chafe” 《国外语言学》,1992年3期44-49页。43“Aspects of Present-day Australian English”, The First Conference on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 March 8-12, in Hu, Wenzhong COLLECTED PAPERS ON AUSTRALIAN STUDIES IN CHINA Xiamen University P 249-44“评Pike的位学理论”,《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2年第2期),46-49页。45“语言规划”,《语言文字应用》, 1993年第1期,11-20页。46“认知与语篇产生”,《国外语言学》1993年第2期,2-6页。47“语音系统在英语语篇中的衔接和连贯”,《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年第2期,1-5页。48“美国的语言问题和语言政策”,《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3年,13-22页。49“第20届国际系统功能语法会议”,《国外语言学》,1993年,42-43页。50“A semantic-functional approach to word order in Chinese,” Hao Keqi et al ()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exts and Language Research, 29- March, 1989, Xi’an: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 29-51“入其门而得其道”,《英语函讯报》1994年2月15日。第1版。52“语言的可证性”,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年第1期9-15页。53“英汉疑问语气系统的多层次和多元功能解释”,《外国语》,1994年第1期1-7页。54“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北京大学学报》1994年第2期49-57页。55“美国的双语教育”,《外语与翻译》1994年第1期41-45页。56“可证性,新闻报导和论遍语体”,《外语研究》,1994年第2期22-28页。57“大学英语中的习得”, (与封宗信、罗郁合作), 《外语教学与研究》1944年第4期, 44- 49页。转载高远等编: 《英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1995年2月。58“Acquisition in College English education”, (with Zongxin Feng, Yu Luo),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REVIEW, N1, 1994, 15-59“Social and cultural ramifications of English education in China”,in The English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ssoci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1994 ELLAK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60“An evidentalistic analysis of reported argumentation”, The Proceedings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A A 102-61“英语专业精读教材评审工作的回顾”,《北京大学学报:英语语言文学专刊》1995 年,115-121页。62“肯定成绩, 总结经验, 提高教材评估工作的科学方法”(合著),《外语界》1995年第1期,11-16页。63“汉语的可证性和语篇分析”,《湖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13-23页。64“Lyle Bachman谈语言测试的设计与开发”,《外语与外语教学》1995年,10-16页。65“有关语篇衔接理论与多层次模式”,《外国语》1996年第1期,1-8页。66 “我国文体学研究现状”,许嘉璐等编: 《中国语言学现状与研究》,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年,355-365页。67“语法隐喻”,《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年第4期, 1-7页。68“美国功能语言学家Givon的研究现状”,《国外语言学》1996年第4期,1-10页。69“英汉对比研究的动向”,《青岛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1月,55-62页。70“乔姆斯基语篇劝说力剖析”,《外语与翻译》1997年1月,1-6页。71“东亚人学英语(上)”,《福建外语》1997年2期,1-4 页。72“东亚人学英语(下)”,《福建外语》1997年3期7-11页。73“传统·创新·团结”,《外语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3期,5-7页。74“高吉亚斯修辞学与柏拉图真修辞学”,《外语与外语教学》1997年第4期,6-9页。75“语言·认知·隐喻”,《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1997年第4期,49-57页。76“开发电子邮件的研究功能”,《现代外语》1997年增刊:《外语教师上网手册》,97-102页。77“有关语言教学的看法和信息”,《语言文字应用》,1997年增刊,65-68页。78“ELT Reform in China - To Meet the Challenge of the 21st Century”in Lin Maosung & Leung Yaonam () The Proceedings of the Six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English Teaching, Taipei: Lihe Publishing C 79“有关隐喻语用观的若干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期,7-11页。80“系统功能语言学近况”,《外国语》1998年第1期,1-5页。81“一部用法与搭配相结合的新型词典”,《外语界》,1998年第2期,53-54页。82“语篇分析任重道远”,《外语研究》,1998年第2期,1-4页。83“英语改革势在必行”,王景和编《英语教学名家谈》,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52-53页。84“Between 用法众人谈”,《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7月, 20-21页。85“十年含辛,执著创新—评汪榕培卢晓燕编著的《英语词汇学教程》”,《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0月,28-30页。86“英语的最近变化”,《山东外语教学》,1998年第4期,1-7页。87“当代符号学研究的若干问题”,《福建外语》,1999年第1期,1-9页。(收录于陈治安,刘家荣主编:《语言与符号学在中国的进展》,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9月,i-)88 “反思与前瞻 - 纪念《马氏文通》发表一百周年”,《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1-5页。89 “系统功能语法与汉语语法研究”,载马庆株编,《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年2月,252-302页。90“《结构功能语言学——布拉格学派》评介”,《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9年第4 期,116-117页。91“四位中国学者关于《系统功能语法概论》的讨论:胡壮麟先生的答复”,《福建外语》1999年第3期,第6-8页。92“英语学习与电脑”,载李赋宁等主编:《英语学习指南》,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 年7月,482-490页。93“科学理论新发现和语言学新思维”,《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4期1-6页;朱用生编:《世纪之交论功能》,上海外语教育研究社,2002年。94“隐喻与文体”,姜治文等主编:《外国语言文学研究》1999年9月,22-36页。95“关系”,载赵世开主编,《汉英对比语法论集》,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9 月,254-291页。96“论语法隐喻的韩礼德模式”,《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32卷2期,95-102页;黄国文主编、杨炳均副主编:《语篇·语言功能·语言教学》,中山大学出版社,2002年5 月,95-102页。97“‘辨证施治’与‘唯物辩证法’”,《外语与外语教学》,2000年第8期。98“博导访谈:访胡壮麟教授”,《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年第3期。456-460页。99 “功能语法导论”导读”,《功能语法导论》,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年8 月,F13-100“中小学英语教材的新突破”,《中国教育报》,2000年12月19日。101“语篇分析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2001年1期3-9页。3-9页。102 “Discourse Analysis and Pragmatics”, in Ren Shaozeng et al (eds) Grammar and D Proceeding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course A The University of Macao P 23-103 “语言和计算机”,《外国语言文学研究》,2001年1月,1-6页。104 “走近巴赫金的符号王国”,《外语研究》2001年2月;王铭玉、李经纬主编《符号学研究》,军事谊文出版社,2001年12月,10-15页。105 “为中学生量身定做”,《北京书讯》2001年5月。106 “关于英语语法教育的再认识”,《外语论坛》2001年1期。6-14页。107 “导读”,《英语语言学百科词典:语言教学手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10月,F25-31。108 “漫话英语学习”,《专家学者谈如何学习英语》,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112-122页。109 “语篇语言学”,杨自俭主编《语言多学科研究与应用》,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年,281-314页。110 “里查兹的互动理论”,《三峡大学学报》,2002年24卷1期,50-54页。111 “语境研究的多元化”,《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年34卷3期,161-166页;转载于《语言文字学》2002年第8期,104-109页。112 “对中国英语教育的若干思考”,《外语研究》,2002年第3期,2-5页。113 “计算符号学”,《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9期,1-5页。114 “雷迪的传导隐喻”,《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1-6页。115 “‘如何操作’型语篇文体特征的变异”,《英语研究》2002年1卷1期,2-9页。116 “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低效’问题“,《国外外语教学》2002年第4期,3-7页。117 “在教育技术变革下的外语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外语教学》一书评介”,《外语电化教学》2002年第6期,60-64页。118 “中国环境下说英语”,《大学英语》2003年第2期,2-4页。119 “语法化研究的若干问题”,《现代外语》2003年26卷第1期,85-92页。 论中国的双语教育,《中国外语》,2004年第2期。 Individualization, Collaboration, Modularization, and Hypertextualization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Reform, 《中国外语》,2004年第1期。 大学英语教学的个性化、协作化、模块化和超文本化——谈《教学要求》的基本理念,《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5期。 关于《认知隐喻学》的对话(王宗炎; 胡壮麟),《中国外语》2005年第4期。 China's English Education Reform: Trends and Issues,《中国外语》,2005年第6期。 习得与学得,《中国外语》,2007年第2期。 谈语言学研究的跨学科倾向,《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6期。 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1期。 解读韩礼德的Appliable Linguistics,《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PowerPoint——工具,语篇,语类,文体,《外语教学》,2007年第4期。 让巴赫金给巴赫金定位——谈巴赫金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系统功能语言学的社会语言学渊源,《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闲话“整合”,《中国外语》,2008年第5期。 对语言象似性和任意性之争的反思,《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中国外语教育六十年有感,《中国外语》,2009年第5期。 语篇的评价研究,《外语教学》,2009年第1期。 Interviewing Professor MAK Halliday (韩礼德; 胡壮麟; 朱永生),《中国外语》,2010年第6期。 认知符号学,《外语学刊》,2010年第5期。 谈语法研究中的本位观,《外国语》,2011年第1期。 谈中国外语教育30年,《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谈多模态小品中的主体模态,《外语教学》,2011年第4期。

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

北大核心期刊有:中国社会科学、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学术月刊、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行政管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等,含73个学科类目。论文评价体系相关知识:北大核心期刊指的是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是国内论文评选的重要参考之一。除此之外,国内论文评选体系还有南京大学“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以及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设中的“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

中国社会科学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人民大学学报学术月刊北京示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文史哲学术研究江海学刊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战线江苏社会科学南京大学学报 哲学 人文科学 社会科学南开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学刊厦门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浙江学刊浙江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浙江社会科学田径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求是学刊人文杂志江西社会科学湖南师范大学 社会科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学习与探索江汉论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南京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求索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州学刊南京社会科学河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甘肃社会科学思想战线山东社会科学西北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社会科学辑刊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改名: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学术界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广东社会科学国外社会科学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学术交流东岳论丛东南学术学海学术论坛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兰州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探索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湖北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报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广西社会科学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安徽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湘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南社会科学湖南社会科学学术探索探索与争鸣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改名:杭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烟台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江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高校理论战线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陕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云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北方论丛云南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湖南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吉首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江淮论坛北京社会科学前沿南昌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改名:内蒙古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扬州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宁夏社会科学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内蒙古社会科学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以上都是的。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安装

1978年至2014年12月底,共申请专利4593项,授权专利2520项;有1000余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省、部委级等各种奖励,其中国家级奖励160项。1999年教育部编辑的《中国高等学校科技50年高校获奖重大成果一览表》中收录北京科技大学12项重大科研成果,在全国高校中名列前茅。据教育部统计,1978~2011年,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列全国高校第4。 2012年,全校科研经费07亿元。“十一五”期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22项、省部级科技奖155项。申请专利1511项,授权专利871项。被三大检索收录科技论文7585篇(其中SCI收录2329篇,EI收录3949篇)。据2012年发布数据,2011年学校师生发表论文被“SCIE”、“EI”收录数量分别居全国高校第23位和26位。” 北京科技大学创造了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诸多第一:发明了世界第一台弧形连铸机,研制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和第一枚洲际弹道导弹的壳体材料,研制了第一台大型电渣炉,研制了第一台国产机器人等等。截至2012年,学校获得国家级奖励140多项、省部委级奖励1000余项。 2008-2012年获奖情况年度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合计国家级奖励5445523省部级奖励3436395473236 学术会议 国际会议 会议名称 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 内容简介 ATPC 2010-10-19 北京 The Asian ThermophysicalProperties Conference 国内会议 会议名称 会议时间 会议地点 内容简介 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 2009-10-12 北京 机械工程学术会议 京津地区六校热物理学术会议 2009-11-18 北京 热物理学术会议 学术期刊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主要刊载矿物、冶金和材料领域的研究成果。SCIE、Ei、CA、CSA和Springerlink等国内外检索系统或数据库的文献源期刊。《工程科学学报(原北京科技大学学报)》:1955年创刊,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栏目有资源与开发、冶金与材料、设备与能量、控制与决策。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Ei收录期刊。《金属世界》、《粉末冶金技术》、《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物流技术与应用》、《思想教育研究》等。 馆藏资源 北京科技大学图书馆(原名北京钢铁学院图书馆)成立于1952年9月,至2014年,图书馆藏书近193万册,光盘、网络数据库25种(144个库);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中文电子图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中外文标准等全文电子资源已达170万余册;同时,图书馆自建了冶金、材料馆藏中文期刊题录库、北京科技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等数据库。

阿什特里德·斯达德勒尔、吴泽勇:德国法学院的法律诊所与案例教学,载《法学》,2013年第4期。 吴泽勇:中国法上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载《清华法学》,2013年第1期。 王晨光、吴泽勇:以案说法:办理销售非法烟丝网络案,载《湖南烟草》,2011年第5期。 吴泽勇:证明疑难案件的处理之道——从“彭宇案”切入,载《西部法学评论》,2011年第5期。 吴泽勇:建构中国的群体诉讼程序:评论与展望,载《当代法学》,2012年第3期。 吴泽勇:论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要件的证明,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4期。 吴泽勇:德国团体诉讼的历史考察,载《中外法学》,2009年第4期。 Dieter Leipold、吴泽勇:德国民事诉讼法50年:一个亲历者的回眸,载《司法》,2009年。 吴泽勇:集团诉讼在德国:“异类”抑或“蓝本”?,载《法学家》,2009年第6期。 吴泽勇:《投资者示范诉讼法》:一个群体性法律保护的完美方案?,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 吴泽勇:论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上的撇去不法收益之诉,载《当代法学》,2010年第3期。 吴泽勇:瑞典的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分析,载《法学》,2010年第7期。 吴泽勇:论荷兰的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吴泽勇:论德国法上的团体不作为之诉——以《不作为之诉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例,载《清华法学》,2010年第4期。 吴泽勇: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原理,载《法学家》,2010年第5期。 彭浩晟、吴泽勇:法官独立的具体制度,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吴泽勇:清末修订《刑事民事诉讼法》论考——兼论法典编纂的时机、策略和技术,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2期。 吴泽勇:清末修订《法院编制法》考略——兼论转型期的法典编纂,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吴泽勇:《大清民事诉讼律》修订考析,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4期。 吴泽勇:《民事刑事诉讼暂行章程》考略,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吴泽勇、刘新生:《民事诉讼法》修改与再审程序的变迁,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吴泽勇:群体性纠纷的构成与法院司法政策的选择,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吴泽勇:清末修律中的民事诉讼制度变革,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3期。 吴泽勇:动荡与发展:民国时期民事诉讼制度述略,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1期。 江伟、吴泽勇:论现代民事诉讼立法的基本理念,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 吴泽勇:论我国民事诉讼庭审程序的正当化建构,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吴泽勇:从程序本位到程序自治——以卢曼的法律自治理论为基础,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吴泽勇: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正当化,载《法学》,2005年第1期。 江伟、吴泽勇:现代诉讼理念与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重塑,载《诉讼法论丛》,2003年。 韩长印、吴泽勇:公司业务执行权之主体归属——兼论公司经理的法律地位,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章武生、吴泽勇:律师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研究,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吴泽勇: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地的民事诉讼制度,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江伟、吴泽勇: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 章武生、吴泽勇:论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的改革,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5期。 熊跃敏、吴泽勇: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探究,载《河北法学》,2002年第4期。 章武生、吴泽勇:司法独立与法院组织机构的调整(上),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 章武生、吴泽勇:司法独立与法院组织机构的调整(下),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 吴泽勇:论我国职业法官培养机制之完善,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章武生、吴泽勇:简易程序与民事纠纷的类型化解决,载《法学》,2002年第1期。 章武生、吴泽勇:法律援助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学家》,1999年第5期。 章武生、吴泽勇: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载《诉讼法论丛》,2000年第2期。 江伟、熊跃敏、吴泽勇:2000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1年第1期。 吴泽勇:历史、文化、社会中的司法制度——评《司法制度的历史与未来》,载《诉讼法论丛》,2002年。 吴泽勇: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的历史与未来——评莫诺·卡佩莱蒂的民事诉讼程序保障比较研究,载《诉讼法论丛》,2002年。 章武生、吴泽勇:论我国律师收费制度改革,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第1期。 章武生、吴泽勇:论诉讼和解,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 章武生、吴泽勇:论民事诉讼的目的,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6期。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官网

北京科技大学于1952年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现已发展成为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的,以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为核心高校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2011计划”。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学校获批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建校六十八年来,学校逐步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20余万人,其中许多人已成为国家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尤其是冶金、材料行业的栋梁和骨干。党和国家领导人罗干、刘淇、徐匡迪、黄孟复、范长龙、郭声琨、刘晓峰等都曾在校学习,另有39名校友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一大批校友走上了省长、市长的领导岗位,一大批校友担任中国一重、宝武集团、河钢集团、中国铝业、中国五矿、中国钢研等国家特大型企业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学校被誉为“钢铁摇篮”。学校本部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全校占地约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97万平方米。学校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1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5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创新引智基地等。特别是2007年,学校作为第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牵头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重大工程材料服役安全研究评价设施,并负责筹建国家材料服役安全科学中心。图书馆实体馆藏236万余册(件)。定期出版《工程科学学报》《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思想教育研究》《物流技术与应用》《金属世界》《粉末冶金技术》等重要学术刊物。学校由土木与资源工程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计算机与通信工程学院、数理学院、化学与生物

2008年:1、 学术职业国际竞争力观测指标的构成与特点,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⑴CSSCI期刊/核心期刊 2、大学教师发展:实践困境与矛盾分析,教师教育研究,2008,⑴CSSCI期刊/核心期刊 新华文摘11论点摘登3、大学教师发展的多样性与实践途径,辽宁教育研究,2008,⑷核心期刊4、论学术职业的权力、权威与声望,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⑷CSSCI期刊/核心期刊5、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的国际竞争与大学教师的能力建设,现代教育研究,2008,⑸6、学术职业专业化:制度变迁与文化选择,江苏高教,2008,⑷CSSCI期刊/核心期刊7、高校学术人力资源的国际比较与策略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⑷核心期刊8、学术职业专业化的路径选择:基于高深知识的分析,现代大学教育,2008,⑸CSSCI期刊/核心期刊9、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and Strategy Analysis of HEIs Academic Human Resource in C 2008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4thICPA)10、大学教师发展制度的缺失与建构:基于学术职业专业化取向,教育发展研究,2008,(16-17)CSSCI期刊/核心期刊11、学术职业的流动与学术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教育评论,2008,⑸核心期刊12、创业型大学教师发展:转型目标与实践途径,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⑸CSSCI期刊13、公共管理权利的边界:政府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⑵核心期刊14、论学术职业与大学教师发展,辽宁教育研究,2008,⑴核心期刊2007年:学术职业:欧洲中世纪时期的形成与形态,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⑷,CSSCI期刊 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学术职业发展:历史变迁与现代转型,教师教育研究,2007,⑴ CSSCI期刊/核心期刊院校研究:概念分析与价值取向,江苏高教,2007,⑵ CSSCI期刊哈佛大学校长的办学理念及其影响,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⑸P6-10 CSSCI期刊学术职业的道德特征与学术道德建设,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⑶中国学费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相关性分析,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⑵ 核心期刊独立学院发展的内外动因与基本特征分析,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⑵ 核心期刊高校兼职教师群体的形成背景及特征分析,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⑴ 核心期刊学术职业专业化的评价纬度,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⑴The institutional views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art-time faculties' management,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V2,Number2,April 2007,P286-297The influence factors on the Chinese academic profession,Fujian Education Press,9361-370论高校兼职教师的创新性管理,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⑸ 核心期刊论学术职业的本质属性,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⑹ CSSCI期刊中国高校教师薪酬激励制度价值取向的变迁,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⑿核心期刊研究性学习与网络平台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⑹核心期刊中国高校兼职教师的创新性激励,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⑹中国学术职业流动的内外部因素分析,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⑷CSSCI期刊哈佛大学的特色发展战略及其启示,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⑶2006年:基于学术职业专业化的高校教师政策创新,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⑸ CSSCI期刊高等教育学:制度学科视域的审视,辽宁教育研究,2006,⑽,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高等教育学学科研究:反思与批判,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⑺,核心期刊《高教文摘》全文转载论欧洲中世纪大学学术研究的成就,理论月刊,2006,⑽ 核心期刊欧洲中世纪大学学术研究的形式与特征,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⑶后现代主义视野下的中国大学系统,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⑴ CSSCI期刊中国独立学院发展的制度视角,辽宁教育研究,2006,⑷ 核心期刊美国院校研究的价值取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煤炭高等教育,2006,⑷西方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反思与批判——兼评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观,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⑸The World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Academic Human Resource: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Model,,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8,ISTP/ISSHP收录高等教育学作为制度学科的涵义与特点,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⑴2002年-2005年:大学独立学院的权力关系及调整,复旦教育论坛,2005,⑹ CSSCI期刊中国高职教育办学模式研究,理论月刊,2004,⑸ 核心期刊建立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高职质量监控体系,教育发展研究,2004,⑵ CSSCI期刊不同类型高等教育教学论比较研究,职教论坛,2004,⑻ 核心期刊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学制模型,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⑴ CSSCI期刊高职专本衔接学制的类型与课程结构设计,教育发展研究,2002,⑿ CSSCI期刊以职业能力为中心构建高职“1+X”模块式课程结构体系,职业技术教育,2002,(25) 核心期刊继续教育的课程设计原则,交通高教研究,2002,⑷台湾高等技职教育体系研究,理工高教研究,2002,⑶应用型课程结构的原则和形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⑹ CSSCI期刊

阿什特里德·斯达德勒尔、吴泽勇:德国法学院的法律诊所与案例教学,载《法学》,2013年第4期。 吴泽勇:中国法上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载《清华法学》,2013年第1期。 王晨光、吴泽勇:以案说法:办理销售非法烟丝网络案,载《湖南烟草》,2011年第5期。 吴泽勇:证明疑难案件的处理之道——从“彭宇案”切入,载《西部法学评论》,2011年第5期。 吴泽勇:建构中国的群体诉讼程序:评论与展望,载《当代法学》,2012年第3期。 吴泽勇:论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要件的证明,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4期。 吴泽勇:德国团体诉讼的历史考察,载《中外法学》,2009年第4期。 Dieter Leipold、吴泽勇:德国民事诉讼法50年:一个亲历者的回眸,载《司法》,2009年。 吴泽勇:集团诉讼在德国:“异类”抑或“蓝本”?,载《法学家》,2009年第6期。 吴泽勇:《投资者示范诉讼法》:一个群体性法律保护的完美方案?,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 吴泽勇:论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上的撇去不法收益之诉,载《当代法学》,2010年第3期。 吴泽勇:瑞典的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分析,载《法学》,2010年第7期。 吴泽勇:论荷兰的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吴泽勇:论德国法上的团体不作为之诉——以《不作为之诉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例,载《清华法学》,2010年第4期。 吴泽勇: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原理,载《法学家》,2010年第5期。 彭浩晟、吴泽勇:法官独立的具体制度,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吴泽勇:清末修订《刑事民事诉讼法》论考——兼论法典编纂的时机、策略和技术,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2期。 吴泽勇:清末修订《法院编制法》考略——兼论转型期的法典编纂,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吴泽勇:《大清民事诉讼律》修订考析,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4期。 吴泽勇:《民事刑事诉讼暂行章程》考略,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吴泽勇、刘新生:《民事诉讼法》修改与再审程序的变迁,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吴泽勇:群体性纠纷的构成与法院司法政策的选择,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吴泽勇:清末修律中的民事诉讼制度变革,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3期。 吴泽勇:动荡与发展:民国时期民事诉讼制度述略,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1期。 江伟、吴泽勇:论现代民事诉讼立法的基本理念,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 吴泽勇:论我国民事诉讼庭审程序的正当化建构,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吴泽勇:从程序本位到程序自治——以卢曼的法律自治理论为基础,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吴泽勇: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正当化,载《法学》,2005年第1期。 江伟、吴泽勇:现代诉讼理念与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重塑,载《诉讼法论丛》,2003年。 韩长印、吴泽勇:公司业务执行权之主体归属——兼论公司经理的法律地位,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章武生、吴泽勇:律师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研究,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吴泽勇: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地的民事诉讼制度,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江伟、吴泽勇: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 章武生、吴泽勇:论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的改革,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5期。 熊跃敏、吴泽勇: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探究,载《河北法学》,2002年第4期。 章武生、吴泽勇:司法独立与法院组织机构的调整(上),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 章武生、吴泽勇:司法独立与法院组织机构的调整(下),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 吴泽勇:论我国职业法官培养机制之完善,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章武生、吴泽勇:简易程序与民事纠纷的类型化解决,载《法学》,2002年第1期。 章武生、吴泽勇:法律援助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学家》,1999年第5期。 章武生、吴泽勇: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载《诉讼法论丛》,2000年第2期。 江伟、熊跃敏、吴泽勇:2000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1年第1期。 吴泽勇:历史、文化、社会中的司法制度——评《司法制度的历史与未来》,载《诉讼法论丛》,2002年。 吴泽勇: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的历史与未来——评莫诺·卡佩莱蒂的民事诉讼程序保障比较研究,载《诉讼法论丛》,2002年。 章武生、吴泽勇:论我国律师收费制度改革,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第1期。 章武生、吴泽勇:论诉讼和解,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 章武生、吴泽勇:论民事诉讼的目的,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6期。

  • 索引序列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
  • 北京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安装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下载官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