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安徽医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

安徽医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

发布时间:

安徽医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华厦医学、右江医学院学报、右江医学、医学文摘,等等。

可以在CNKI上搜一下《济宁医学院学报》的稿约,里面有地址:山东省济宁市北湖新区荷花路16号《济宁医学院学报》编辑部(收)邮编:272067邮箱:电话:0537-3616266

建议去医院调查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

截至2014年12月,学校有4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24个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了安徽省计算机中医应用研究所、临床医学研究所、现代中药研究中心、科研实验中心、药物研究所、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新安医学研究中心、中医药研究所、神经病学研究所等研究机构,此外该校还建立了安徽省中药材科技产业战略联盟。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安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安徽省重点实验室:针灸基础与技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现代中药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省中药研究与开发重点实验室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现代中药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徽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安徽道地中药品质提升协同创新中心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研实验室(基地):现代中医内科应用基础与开发研究实验室、数字化影像技术实验室、中药药剂实验室、神经生物学(针灸)实验室、免疫实验室、细胞分子生物学(脑病)实验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虚证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 2009-2014年,学校共承担各级各类项目1500余项,其中承担国家“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星火计划重点项目、重大新药创制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36项,科研经费2亿余元;取得研究成果300余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7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 在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项目评审结果中,该校2015年度获得立项资助项目23项,共批准直接经费9万元(经费总额约1185万元),超过了历年的资助额度。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受资助项目序号负责人项目名称项目类别1 张自品 基于介体型的Heme蛋白质中高氧化铁的电化学和光谱电化学研究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吴大强 鱼腥草素钠抑制铜绿假单胞菌Las菌群传感调控系统的分子机制研究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谢冬梅 基于竞争抑制原理的外来入侵苍耳对中药苍耳子资源与化学品质的影响研究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韩 岚 基于血小板微颗粒信使作用研究桃红四物汤对实验性脑缺血血管新生调节机制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5 艾文龙 肝豆片干预Wilson病模型小鼠线粒体自噬的机制研究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6 王婕琼 基于单胺类神经递质的COPD抑郁障碍与“肺主悲忧”理论的关联机制研究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7 纵瑞凯 基于FAK/Calpain为中心的信号转导网络调控血小板活化探讨新风胶囊对AA大鼠作用机制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8 蔡兴慧 基于cAMP途径探讨针刺干预海洛因复吸大鼠成瘾记忆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9 何 璐 基于嗅觉通路探讨艾烟对膝骨性关节炎大鼠镇痛效应的分子机制 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10 彭华胜 基于“器官性状-组织结构-化学成分”的关联性揭示黄芪道地药材“辨状论质”的科学内涵 面上项目 11 胡容峰 定位释药胶囊型中药渗透泵控释制剂的构建及释放与吸收相关性的研究 面上项目 12 陈光亮 基于TLR/MyD88/NF-kB受体信号通路和NALP3炎性体研究萆薢总皂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机制 面上项目 13 许 钒 基于肾病综合征模型及AVP-NOS/NO-AQP2途径研究当归芍药散活血利水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 面上项目 14 汪长中 以pH通路为靶标研究白头翁汤正丁醇提取物对白念珠菌VVC临床株形态转化及生物膜形成的抑制作用及机制 面上项目 15 黄金玲 基于Wnt信号通路调控胃癌细胞EMT的化痰通瘀解毒方抗胃癌侵袭转移作用机制研究 面上项目 16 方朝晖 益气活血法调控2型糖尿病大鼠内皮损伤状态下血管新生的作用机制 面上项目 17 韩咏竹 基于LKB1-AMPK自噬调控通路的通腑养髓方对高铜诱导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保护机制研究 面上项目 18 于庆生 健脾通里中药对胃切除大鼠肠黏膜上皮紧密连接的影响及其机制 面上项目 19 李伟莉 补肾安胎冲剂改善RSA小鼠母胎界面血管生成障碍的机制研究 面上项目 20 蔡 标 黄蒲通窍胶囊干预Ca2+-CaMKIV信号通路抑制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在AD治疗中的研究 面上项目 21 张庆萍 基于DTI探讨白质超微结构改变在化瘀通络灸干预SIVD中的作用 面上项目 22 吴子建 HCN通道介导针刺心经保护急性心肌缺血致心律失常模型大鼠心室肌功能的相对特异性研究 面上项目 23 王 茎 艾灸调控mTOR信号通路抑制细胞自噬的心肌保护效应机制研究 面上项目 资料来源: 馆藏资源 2010年6月,该校图书馆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据2015年9月学校图书馆官网显示,该校图书馆有中医药书库、线装书库、样本书库、外文书库、中文二线书库等各类书库和专业期刊阅览室、过期报纸阅览室等各类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自修室等共计26个,此外,还建有安徽首家古籍修复室;馆藏各类纸质文献9万册(含教学院部5万册),订阅中外文纸质期刊1521种,拥有《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万方《中国学位论文数据库》(博硕士论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药学文摘数据库》、《中国中医药数据库》、《银符在线考试题库》、《读秀学术搜索》、《人大复印资料库》、《万方医学视频数据库》、《ScienceDirect》、《Springer外文期刊全文数据库》、《泉方外文期刊数据库》等中外文数据库27个,超星与中国数字图书馆、北大方正、书生之家、EBM等电子图书共2万余册,并有部分网上免费资源,电子资源容量已达6T。已建立起系列服务器群,拥有了较完善的内部网络信息服务平台。 学术期刊 《安徽中医药大学学报》(原名《安徽中医学院学报》)是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安徽中医药大学主办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期刊,创刊于1981年12月。  该刊得到上级主管部门多次表彰和奖励:1989年获全省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三等奖;1990年获全国高等医药院校学报二等奖;1995年获全国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三等奖,全省高校优秀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全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1998年获全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9年获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三等奖,全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2002年获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三等奖;2004年获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和安徽省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二等奖;2005年获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8年获第二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09年获全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编辑质量奖和安徽省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2011年该刊编辑部获“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优秀团队”称号;2012年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13年获第二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网站奖及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奖。另外,该刊编辑人员曾多次受到国家教育部、卫生部、新闻出版总署,省科技厅、教育厅的表彰和奖励。  并连续被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列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及美国《化学文摘》等数据库收录。

可供广大中医药人员、中西医结合工作者、中医院校师生及自学深造中医者参阅。

安徽医学编辑部电话

《安徽青年报》是共青团安徽省委机关报,也是安徽省唯一一张面向青少年、面向教育的专业报刊,服务教育、贴近学生、关注青年是安徽青年报的办报宗旨,现有以下栏目《学生周刊》、《教育周刊》、《新闻周刊》、《大学生周刊》,其中《学生周刊》现分为小学生版和中学版。 安徽青年报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长江路419号 邮编:230061 电话:0551-2823921 2822330(传真) 电子信箱: 希望楼主能采纳!谢谢

安徽医科大学代码是10366,院校代号是全国各高校录取时为方便考生填报志愿而加注的由数字组成的代号串,即院校代码或学校代码。院校代码就如同是学校的一个身份证号,方便查询学校信息。安徽医科大学(Anhui Medical University),简称“安医大”,位于安徽省合肥市,是安徽省属重点大学,是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安徽省人民政府共建高校,入选国家“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第一批综合改革试点学校、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教育部“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长三角医学教育联盟创始成员。学校历史东南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的前身在原亚东医大的校址上(上海市沪军营)创办的私立东南医科大学,当年9月10日开学。1927年秋,校董会修订章程,改办大学五年制,专科即停止招生。1928年春,杭州广济、苏州医大和广州中法3所医学院先后改组或停办,大批失学学生流入东南医大。东南医学院1930年春,学校改称东南医学院,并于1931年奉国民政府教育部训令核准立案。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日军入侵,校舍尽毁,师生员工挤往在沦陷后的租界——上海萨坡赛路299号院内。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迁至上海南市制造局路。1949年上海解放后,东南医学院响应中共中央华东局发出的“面向农村、面向内地”的号召,于当年12月底整体内迁安徽怀远县西门岗,以原美国办的淮西中学、培德女子学校、民望医院、民康医院及省立中学等处房舍为校址,占地300多亩,成为安徽省第一所高等医科院校。1951年6月22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卫生部批准将学校由私立改为国立,委托皖北行署正式接管,学校直属中央卫生部领导。8月27日,东南医学院附属医院从皖北怀远迁至合肥市前大街(现长江路)。安徽医学院1952年,学校全部迁建合肥。当年10月,经安徽人民政府批准,东南医学院改名为安徽医学院。1968年,学校迁到凤台县农村,停止招生4年,第一附院停办,第二附院被部队占用,附院皖西分院也被国防工办接管,大批教职医护员工下放,人员流散,校舍、设备损失严重。1970年春,学校迁回合肥。经省革命委员会决定,蚌埠医学院、安徽中医学院、芜湖医专撤并到安徽医学院,称“安徽医学院总校”。1973年,省委、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取消“安徽医学院总校”建制,恢复蚌埠医学院,筹建皖南医学院。1978年,安徽医学院被定为省属重点大学。安徽医科大学1996年6月,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入选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建设高校。2014年,入选安徽省第一批地方特色高水平大学。                                    学科建设截至2021年6月,学校有在职教职医护员工(含直属附院)15163人,其中正高395人,副高1052人。校本部教职工1400人,专任教师778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占37%,其中正高职称144人,副高职称426人。有35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和SCI源期刊任职。7人担任国家级专科学会主委,12人入选教育部高校医药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8人次担任国家卫健委“十三五”规划教材主编。10余人获得全国、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称号。截至2014年4月,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骨干教师,卫生部、人事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首批青年拔尖人才,“百人计划”,“皖江学者”特聘教授,高校领军人才等30人次。有16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和SCI源期刊任职,6人次担任国家“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主编。3人担任国家级专科学会主委,1人在亚洲学术组织担任主席,9人入选教育部高校医药学科指导委员会专家。10多人获得全国、全省模范教师、优秀教师光荣称号。有1个高校高端人才引进团队,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安徽省“115”科技产业创新团队。1名教授入选“万人计划”第一批教学名师                                    学科建设截至2014年4月,该校设有临床医学(七年制)、临床医学(五年制)、口腔医学、预防医学、生物技术、护理学、公共事业管理、药学、中药学、医事法学、食品质量与安全、临床药学、生物医学工程等24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国家中医药重点学科,14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3个省级学科建设重大项目,19个省级重点学科,49个安徽省临床重点专科。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药学、临床医学省级特色专业:生物技术、口腔医学、护理学、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卫生检验与检疫、公共事业管理、麻醉学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口腔医学省级重点学科:药理学、病原生物学、免疫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口腔临床医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中药学、老年医学、内科学(消化系病、传染病、血液病)、神经病学、外科学(泌尿外、骨外、普外)、妇产科学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呼吸内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皮肤科、急诊科、麻醉科、病理科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麻醉学、医学影像学、口腔医学、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公共事业管理    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生物科学、应用心理学、精神医学、儿科学、中药学、康复治疗学、卫生检验与检疫、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劳动与社会保障                                        学术科研截至2019年7月,学校建有1个科技部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重点实验室,32个省部级实验室;有1个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2个安徽省科技创新团队,3个安徽省“115”产业创新团队,3个安徽省高校科研创新平台团队,1个安徽省高校智库;是国家药品临床研究基地。2007年至2012年,获各级各类科技成果奖10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以上项目7项。发表学术论文9166篇,自然科学类三大检索论文714篇。出版学术著作200余部。2009年至2013年,该校共承担“863”、“97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42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近年来保持安徽省属高校领先地位。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2年度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高校自然科学技术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一等奖一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三项、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普奖和卫生管理奖各1项。先后以责任作者单位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自然遗传学》等国际著名SCI刊物发表多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复杂疾病易感基因研究上居国内领先水平。2008年度,该校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5项;发表国内科技论文1612篇,发表SCI期刊收录论文被引92篇223次。该校皮肤遗传研究团队发现银屑病易感基因,国际著名杂志《自然遗传》(Nature-Genetics)在线发表研究成果,这一发现标志着中国银屑病的易感基因研究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继2005年和2006年连续获得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之后,该校徐德祥和魏伟教授领衔再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一项。2001级药理学硕士研究生一科技论文被评为2007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2009年度,该校自然科学研究再次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科普奖,荣获安徽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6项、三等奖8项,中华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1项。共有246项项目获得资助(含16项横向课题)。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39项;新增1项科技部“十一五”计划重大新药创制专项,1项973计划项目前期专项,1项863计划专项。发现银屑病、红斑狼疮和麻风病易感基因的三项原创性重大成果被国际顶尖医学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和《自然遗传》刊载。张学军教授研究组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银屑病、白癜风和麻风病易感基因的研究成果被评为2010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之一。2011年,该校荣获中华医学科技奖卫生管理奖1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各类省级奖项16项。发表国内科技论文2302篇,35篇论文被评为“表现不俗的论文”,8篇论文进入SCI学科影响因子前1/10的期刊。共有426个项目获得资助,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年度97项。2012年,该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88项,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批优青项目资助。截至2019年5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15年保持省属高校领先地位。研究成果分别入选2010、2014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和2012年度中国高校科技十大进展。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1项、中国青年科技奖2项、中华医学科技奖一等奖4项,安徽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先后在《细胞》《新英格兰医学杂志》《自然遗传》等国际著名SCI刊物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                                    合作交流截至2019年5月,安徽医科大学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香港大学等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合作开展医工交叉创新研究,积极发展“新医科”。临床学院达50余所,实践教学基地90余所,分布于安徽省各地市及北京、上海、江苏、山东、浙江、广东、福建、新疆等省(市、自治区)。学校同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意大利、日本、西班牙、瑞典、马来西亚、加纳、埃塞俄比亚、韩国以及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等16个国家和地区的高等院校广泛开展合作交流与合作办学,双方互派专家学者、互派学生、相互交流信息资料、共同开展人才培养和科研合作。该校主办了2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医学科学领域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中期答辩与结题验收会、中德复杂疾病遗传学研究论坛、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国际论坛等大型国际国内学术会议。2022年1月19日,安徽中科庚玖医院与安徽医科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医学类有《吉林医学》《中国中医药资讯》《求医问药》《中外健康文摘》等 审稿通过了联系你

安徽医专学报编辑部电话

同等级。安医专位于合肥市经开区芙蓉路632号,是安徽省内唯一一所医学类的专科院校,护理是其大系。有望在2013升本,并改名为安徽学院(二本院校)

本学报是由山东省教育厅主管、菏泽医专主办的综合性医学期刊。主要刊发基础和临床论著、综述、短篇等。编委会主任庞业俊教授,副主任李玉林、吴效普副教授,委员27人,均为各学科学术带头人。 主管单位:山东省教育厅 主办单位:菏泽医学专科学校 主编: ISSN:1008-4118 CN:37-1289/R 地址:山东菏泽市曹州路2988号 邮政编码:274030 发表其它同级别同类型期刊,可用于中高级职称评定,给你推荐一个网站:奔驰发表网 ,邮箱:,我已拿到刊物,并顺利晋级,谢谢他们!!!记得采纳啊

安徽工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七届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 徐枞巍副主任委员 韩江洪 何晓雄委员(以姓氏笔划为序)丁 明 王 军 王 浩 王其东 方 敏 左承基 史铁钧 冯四清 朱士信朱大勇 刘一华 刘心报 刘业政 刘志峰 刘明周 刘晓平 李 廉 李学良吴玉程 吴永发 余有龙 何晓雄 汪家权 张 兴 陈晓怀 陈翌庆 陈朝阳赵 韩 杨明武 周涛发 郑治祥 胡学钢 洪天求 祖方遒 姜绍通 钱立军徐枞巍 徐科军 高 飞 高 隽 崔 鹏 梁华国 梁昌勇 韩江洪 蒋建国解光军 潘 见 檀结庆

社 长:何晓雄副社长:张和平自然科学版主 编: 何晓雄副主编:张淑艳编辑部主任:张 镅编 辑:吕 杰 朱华新 张和平 张秋娟 张淑艳 张 镅 闫杏丽英文编辑:任静生编 务:倪文青社会科学版 主 编:方罗来副主编:张和平编辑部主任:刘翠编 辑:张和平 刘翠 蒋涛涌 郭立锦 张海燕编 务:倪文青英文审译:唐军

  • 索引序列
  • 安徽医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
  •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
  • 安徽医学编辑部电话
  • 安徽医专学报编辑部电话
  • 安徽工学院学报编辑部电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