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有关于地理的论文

有关于地理的论文

发布时间:

有关于地理的论文

试论地理美 当我们徜佯在地理大观园的时候,无不为其美丽所折服! 一、人地关系的和谐美 地理把人地相关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我们揭示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对地理人地相关性的学习,使我们能够理解到人与自然间的正确关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谐共处的理念,从而体味出一种和谐美。 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多样美 地理以区域环境为研究对象,具有广阔的空间性,上及天,下达地,蓝天、白云、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鸟鱼虫、沙漠、冰川、城市、乡村……山水之间,阴阳相配, 冥冥之中刚柔相济。宇宙的神秘与诡谲,万物的多样与和谐。面对一幅幅绚丽的世界图景,无不为大自然的和谐美丽而震憾!“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灵性出万象,风骨自高洁”,穷极于山水间,尽享世界的和谐与美丽。 三、地理伦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就含有启蒙的人地关系的合理内涵,而儒家主张“礼乐合一”、“美善相乐”又把“仁”当作审美理想的核心,强调人类社会中人与人间的和谐,含有更多的人伦成分和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对环境、对生命的广泛关注。道家主张“游于自然之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试图在人与自然间建立起混沌的和谐。因其处世消极最终被排斥到主流社会之外。 地理学则要求我们在处理好社会关系的同时,还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一系列关系,对自然讲伦理道德,特别是要处理好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因而,在一定的层面上也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和生命理性。强调在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之间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美。有人预言:生态文化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一场群众性的环保运动正在世界各地兴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人类自身生存的智慧。学习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给人们装上一个“地理头脑”,教会人们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更科学地选择、安排生活和生产,指导人类理性地生产和消费。在对物质资源的消费方面,呼吁人类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放弃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对废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良好状态。在人的自身生产方面,主张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传统发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为特征的,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资源对立起来。地理对人地复合系统开放性和战略性的研究,为我们建立了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等,从而树立一种观察、处理当代事物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教给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为人的世界来研究”(J.O.M.克罗克《地理学的范畴》),主张给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关照。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点在情感和价值观。地理能赋予我们更高的人文精神。在价值观方面地理能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人口观、种族观、环境观和资源观。在情感方面,通过地理国情教育能增强我们的国家意识,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利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去解释空间效应,展现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结构和特征,展现与之相关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在此差异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观。在欣赏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时,帮助我们形成对他人他物和异质性、多样性的宽容心。地理能强化我们的全球意识,教会我们用全球视野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本地区、本乡、本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理解并增进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间的交往交流,用以培养和平共处并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文明为一体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点是实现“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变”。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地理使我们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六、地理规律美 地理的规律可分为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等。地理的规律美表现为秩序美、节奏美、数学美等。想象是分析,也是综合(波德莱尔:《想像力》)。分析和综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维方法。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朱光潜:《美感与联想》)。地理规律的认识,离不开高度的想象,在想象中体味到地理的规律美。面对精美的地图,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同时,张开自由想像力的翅膀,与之展开极富情趣的对话。跨越时空,纵横驰骋,于是一个富有色彩、声音、轮廓、香气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跃于眼前。 在认识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时,使人联想到一张巨大的光盘,它们同向、共面、近圆,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壮美的宇宙乐章。在认识非洲气候分布规律时,我们联想到了对称。在认识城市中心学说时,不禁使人联想到蜂房构造。在学习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环时,会使人想到水中的涟漪。在认识海水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时,使我们联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象,总是与热情同在。“一个冷淡、浅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坚强雄厚的想像力的”(郁达夫:《想象的功用》)。 学习地理需要热情,在热情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在不断地创造、联想、解释中,在对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较、归纳、演绎中,必将感受到地理规律美的无穷魅力。通过对地理规律美的认识,能赋予我们更多理性,使我们从中不断向自然界学习、模仿和借鉴,以此创造美的环境、美的生活。从一个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设一个宽敞、富裕、干净、安全的地球,都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学习和模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在庭院经济的发展、小流域的治理、农业生态模式的建立、小城镇和工业小区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决策,而地理在各种决策中会提供广泛的人文咨询、人文设计和人文论证。并用美的地理规律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七、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褚大健先生对复杂的科学知识体系进行梳理,独具慧眼,发现了科学知识体系具有的球状结构。认为: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向内,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与此相似,科学知识从内到外,由知识内核、知识幔层和知识外壳组成。知识外壳由事实性知识组成,重点说明“是什么”。知识幔层由定律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怎么样”,知识内核由原理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为什么”。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也是如此,对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探讨,我们会感到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径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地理的审美能赋予我们对地理更多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地理审美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并用地理美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百度一下3低吧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下面,就以人们的衣食住行为例加以说明: 1、 服饰与地理 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2、 饮食与地理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3、 住房与地理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4、 出行与地理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关于地理学的论文

您好,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我有一篇,供您参考学习。可以适当删减。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环境问题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大家要行动起来,为解决环境问题尽一份责任。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其中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氧层的破坏、大气污染与酸雨。*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由此增强的温室效应会加剧气候变暖,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岛国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海平面上升还会家具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臭氧层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杜邦公司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气溶胶、制冷剂、发泡剂、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灭火器)、氮氧化物也会造成臭氧层的损耗,臭氧层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早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罹患皮肤癌、白内障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受致命的影响,海洋生态系统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温室效应。*大气污染主要与汽车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由大气污染引起的酸雨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后,与水汽结合形成亚硫酸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底面即为酸雨。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我国长江以南重庆、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严重。这一时期,环境问题上升成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为解决这一问题,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必须坚持之路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项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坚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创建一种心的生产方式、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需要转变的观念包括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伦理道德观和消费观等※续发展的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 用经济增长代替发展是片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社会风尚的改善,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等。※续发展的价值观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人的价值,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达到就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适用方法,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可持续的观点看,处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伦理道德也是必需的。人类必须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人类所处的食物链将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传统的消费观念是形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调整行为主要是指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政府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法律;防污染为主,控污染发生;大力发展环保产业;计算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善各种环境税费的征收;加强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对产品的环境监督管理;树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等。 市场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的清洁生产;实行科学管理;行业经营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策划企业发展战略;具体可行的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的考评、奖惩机制;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等。 公众行为的调整包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用环保产品;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普及环保知识;实行垃圾分装等。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换到一个变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同时,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合作伙伴关系《21世纪议程》明确了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它的成败关系到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灭绝。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着地球环境。因此,我们倡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对废品进行回收利用;绿色消费,选购环保产品;珍爱生灵,万物共存。要做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回答完毕。谢谢 追问: 我觉得不太适合我,尽量与高一知识接轨吧 回答: 节能减排 你我同行 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地球。人类的发展史, 归根 结底是人类 艰苦奋斗 的 创业史 。在创业过程中,人们利用各种能源赖以生存,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人预言,人类最终是毁灭在自己创造的文明中。“资源短缺”已成为广大群众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现在不加以考虑对策,未来人类就没有出路,总有一天能源会被我们用尽,人类就无法生存。 如今,许多人们不懂得如何珍惜仅有的能源。大量用水、用电,许多破坏臭氧层的物品也消耗飞速,排放的废气已经多得难以让人想象……造成这一切后果的是谁?就是我们人类。 要做到节能减排,就要 从小事做起 ,人人动起手来,创建美好的家园。我提出以下几点可行的建议: 一、节约电能。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 节能灯泡 。据美国的能源部门估计,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 电灯泡 ,就能避免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冰箱则让它处于无霜状态。夏季天气不算十分炎热时,最好用扇子或 电风扇 代替空调。使用空调时,不要把温度调得太低,26℃左右就行了。 二、节约 水资源 。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 淘米水 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 餐巾纸 擦干净,洗起来节水有方便,还可以少用 洗洁精 ,减少 水污染 。 三、节约用纸。纸张的循环再利用,可以避免从 垃圾填埋 地释放出来的 沼气 ,还能少砍伐树木。据统计,回收一吨废纸能产生800千克的 再生纸 ,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约用纸就是 保护森林 资源, 保护环境 。 四、减少 废气排放 。交通废气和 工业废气 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我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出 租车 ,还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少乘坐私家车。工厂里的燃烧垃圾、生产商品等而产生的大量滚滚的浓烟弥漫在城市里。他们应该把废气经过加工和过滤,再排放出来就可以减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的种树,尤其是在公路旁。 五、 垃圾分类 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 一次性物品 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 再生资源 ;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家里可以准备不同的 垃圾袋 ,分别收集废纸、塑料、 包装盒 等,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尽量做到“变废为宝”。

一、最新地理论文选题参考1、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3、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4、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5、能源地理学——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6、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7、地理学: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8、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 …9、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10、产业地理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11、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1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13、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14、集成GIS和细胞自动机模型进行地理时空过程模拟与预测的新方法15、地理和贸易16、绿洲地理特征及其气候效应17、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18、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19、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20、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问题和共识二、地理论文题目大全1、GIS环境下面向地理特征的制图概括的理论和方法2、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3、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4、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5、华北植物区系地理6、地理数据尺度转换方法研究进展7、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研究进展8、我国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进展9、河南农区经济发展差异地理影响的小尺度分析10、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11、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的mt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12、新疆黄山东铜陵硫化物矿床Re—Os同位素测定及其地理动力学意义13、地理空间的尺度-结构分析模式探讨14、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15、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16、中国青年大肠癌的发病特点及地理分布17、关于综合地理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18、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制度选择19、金融地理学:国外地理学科研究新动向20、WebGIS中的地理关系数据库模型研究三、热门地理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北京市地理编码数据库的研究2、小熊猫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化3、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4、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5、地理标志的性质和保护模式选择6、伊犁野果林的生态地理特征和群落学问题7、祁连山区降水的地理分布特征8、地理环境演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鄂尔多斯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9、地理生态学的干燥度指数及其应用评述10、从地图到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地理环境--试论地理学语言的演变11、我国SO_2和NO_X排放强度地理分布和历史趋势12、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13、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Ⅰ中国森林现实生产力的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14、中国城市地理15、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下降趋势的空间特征及其地理背景16、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模式”:地理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17、中国城市地理18、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19、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及对策20、地理和贸易四、关于地理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2、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3、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4、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5、我国湿地研究进展——献给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成立40周年6、地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7、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8、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9、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10、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11、植物区系地理12、地理位置与优惠政策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贡献13、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14、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15、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16、城市地理分形研究的回顾与前瞻17、植物区系地理18、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19、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20、分形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五、比较好写的地理论文题目1、从地理空间到地理网络空间的变化趋势--兼论西方学者关于电信对地区影响的研究2、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3、中国氨的排放强度地理分布4、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5、谈地理科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在1991年4月6日中国地理学会6、生态地理区域界线划分的指标体系7、栓皮栎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地理分布研究8、经验地理解法官的思维和行为——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译后9、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10、西南区野生狗牙根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与地理来源分析11、四川省农作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12、论地理空间形象思维——空间意象的发展1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因素分析14、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15、产业集聚:地理学与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16、人文主义与后现代化主义之兴起及西方新区域地理学之发展17、我国20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纪前景展望--祝贺中国地理学会创立90周年18、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子一代形态性状参数及相关性分析19、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渤海3个野生地理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20、家蚕不同地理品种分子系统学研究

试论地理美 当我们徜佯在地理大观园的时候,无不为其美丽所折服! 一、人地关系的和谐美 地理把人地相关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我们揭示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对地理人地相关性的学习,使我们能够理解到人与自然间的正确关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谐共处的理念,从而体味出一种和谐美。 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多样美 地理以区域环境为研究对象,具有广阔的空间性,上及天,下达地,蓝天、白云、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鸟鱼虫、沙漠、冰川、城市、乡村……山水之间,阴阳相配, 冥冥之中刚柔相济。宇宙的神秘与诡谲,万物的多样与和谐。面对一幅幅绚丽的世界图景,无不为大自然的和谐美丽而震憾!“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灵性出万象,风骨自高洁”,穷极于山水间,尽享世界的和谐与美丽。 三、地理伦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就含有启蒙的人地关系的合理内涵,而儒家主张“礼乐合一”、“美善相乐”又把“仁”当作审美理想的核心,强调人类社会中人与人间的和谐,含有更多的人伦成分和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对环境、对生命的广泛关注。道家主张“游于自然之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试图在人与自然间建立起混沌的和谐。因其处世消极最终被排斥到主流社会之外。 地理学则要求我们在处理好社会关系的同时,还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一系列关系,对自然讲伦理道德,特别是要处理好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因而,在一定的层面上也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和生命理性。强调在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之间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美。有人预言:生态文化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一场群众性的环保运动正在世界各地兴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人类自身生存的智慧。学习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给人们装上一个“地理头脑”,教会人们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更科学地选择、安排生活和生产,指导人类理性地生产和消费。在对物质资源的消费方面,呼吁人类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放弃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对废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良好状态。在人的自身生产方面,主张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传统发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为特征的,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资源对立起来。地理对人地复合系统开放性和战略性的研究,为我们建立了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等,从而树立一种观察、处理当代事物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教给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为人的世界来研究”(J.O.M.克罗克《地理学的范畴》),主张给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关照。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点在情感和价值观。地理能赋予我们更高的人文精神。在价值观方面地理能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人口观、种族观、环境观和资源观。在情感方面,通过地理国情教育能增强我们的国家意识,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利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去解释空间效应,展现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结构和特征,展现与之相关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在此差异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观。在欣赏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时,帮助我们形成对他人他物和异质性、多样性的宽容心。地理能强化我们的全球意识,教会我们用全球视野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本地区、本乡、本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理解并增进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间的交往交流,用以培养和平共处并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文明为一体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点是实现“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变”。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地理使我们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六、地理规律美 地理的规律可分为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等。地理的规律美表现为秩序美、节奏美、数学美等。想象是分析,也是综合(波德莱尔:《想像力》)。分析和综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维方法。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朱光潜:《美感与联想》)。地理规律的认识,离不开高度的想象,在想象中体味到地理的规律美。面对精美的地图,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同时,张开自由想像力的翅膀,与之展开极富情趣的对话。跨越时空,纵横驰骋,于是一个富有色彩、声音、轮廓、香气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跃于眼前。 在认识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时,使人联想到一张巨大的光盘,它们同向、共面、近圆,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壮美的宇宙乐章。在认识非洲气候分布规律时,我们联想到了对称。在认识城市中心学说时,不禁使人联想到蜂房构造。在学习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环时,会使人想到水中的涟漪。在认识海水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时,使我们联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象,总是与热情同在。“一个冷淡、浅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坚强雄厚的想像力的”(郁达夫:《想象的功用》)。 学习地理需要热情,在热情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在不断地创造、联想、解释中,在对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较、归纳、演绎中,必将感受到地理规律美的无穷魅力。通过对地理规律美的认识,能赋予我们更多理性,使我们从中不断向自然界学习、模仿和借鉴,以此创造美的环境、美的生活。从一个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设一个宽敞、富裕、干净、安全的地球,都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学习和模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在庭院经济的发展、小流域的治理、农业生态模式的建立、小城镇和工业小区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决策,而地理在各种决策中会提供广泛的人文咨询、人文设计和人文论证。并用美的地理规律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七、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褚大健先生对复杂的科学知识体系进行梳理,独具慧眼,发现了科学知识体系具有的球状结构。认为: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向内,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与此相似,科学知识从内到外,由知识内核、知识幔层和知识外壳组成。知识外壳由事实性知识组成,重点说明“是什么”。知识幔层由定律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怎么样”,知识内核由原理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为什么”。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也是如此,对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探讨,我们会感到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径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地理的审美能赋予我们对地理更多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地理审美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并用地理美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关于地理的文献有什么

我国古代地图多数都是局部的,很少有关于整个国家的或者大范围的地图。军用地图更多数是临时做出来的,而沙盘也是古代的侦察兵斥候根据临时侦察出的地形制作的。相传,黄帝曾与蚩尤发生战争,黄帝命他的一位大臣史皇,绘制地形物象之图。这幅地图在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中,对黄帝战胜蚩尤起了很大作用,黄帝利用这个图将蚩尤擒杀于冀州之野。原始时期,先民部落生存极为艰难,无论东讨西伐扩大领地范围,争夺更多资源,还是躲避洪水猛兽,风雷雨雪自然灾害的侵袭,最迫切需要的就是根据天文、方位、地形情况,来决定部落是否出征、迁徙的占卜图形或标注河流、地貌的生活实用图形。史皇绘制的原始地理图形,在实现占卜天地、祭祀神鬼等功能的同时,也便很容易成为黄帝应用于作战中的参考和采取不同战法的依据,成了黄帝的取胜法宝。黄帝利用史皇图中显示的地理形貌情况排兵布阵,派出大将应龙在高处筑坝蓄水阻挡蚩尤,使用驯养的猛兽通过有利的地形直接冲入蚩尤阵营厮杀。黄帝还利用天文情况的变化赢得战机。他根据蚩尤意欲借助大雾弥漫的天象乱中取胜的情况,巧借大雾之后的狂风大作、沙尘飞扬的气象变化,依靠指南车的指引乘胜追击,活捉蚩尤。这些过程精彩绝妙之处,正是我国原始时期地图作用的凸显和对地理特征、气象变化为我所用的结果。春秋战国时期,地图已普遍用在军事上。《管子•地图篇》记载,凡主兵打仗,必须先看图,知地形,才不致失利。《孙子兵法•地形篇》也记载,没有地图、不知地形,必败。这一时期的军事地图都刻在木板上,包括山脉、河川、城镇、道路等相关位置,具有一定的比例,而且广泛应用了指南针。至秦代,应用军事沙盘研究作战的情况已经出现。《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以水银为百川大海,相饥灌翰,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据说,秦国在部署灭六国时,秦始皇亲自堆制沙盘研究各国地理形势,在李斯的辅佐下,派大将王翦进行统一战争。后来,秦始皇在修建陵墓时,墓中堆塑了一个大型的地形模型,以地形模型作为殉葬品,这说明秦始皇从统一战争中认识到地图之重要。秦始皇陵墓中的模型中不仅砌有高山、丘阜、城邑等,而且用水银模拟江河、大海,用机械装置使水银流动循环。可以说这是最早的沙盘雏形,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考古工作者曾在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三号墓中出土了3幅绘于绢帛上的地图,包括驻军图、地形图和城邑图。其中的驻军图反映当时军队守备作战的兵力部署。驻军图具有专门军事用途的特点,突出显示了驻军名称、布防分布位置、城堡、要塞、烽火台、水池、防区界线等情况。是现在世界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彩绘军事地图,体现了当时精湛的地理地图知识水平。驻军图把与驻军活动有关的内容,用鲜艳夺目的重色表示在主要层次之上。显眼的三角形城堡,表示大本营,红、黑两色套框则表示要塞。而将一般的山脉、河流等地理基本要素用淡调的青色标出,放到了图面的底图次要层次之上。层次分明,一目了然,这与现代专门地图的多层次平面表示法相类似。驻军图中的山脉用“山”字形象形符号,山脊用单线表示走向。河流用青的淡色。这就减轻了非专门内容在图面上的载负量,达到突出专门内容、突出主题的实际效果。驻军图中的居民点用红圆圈表示,其注明户数,无人居住也注明,有人的居民点最多户、最少户。道路多与主要居民点相连,用醒目的红色表示。驻军图反映了驻军营地的地形情况。驻军营地选择有利地形条件。城堡多选择环水靠山之处,并分设岗楼控制地形。它体现了我国古代传统的复式兵力部署,重视利用地形的守备思想。驻军图中清楚地标明了当时一线兵力、二线兵力、指挥部、预备队等构成的梯形军事部署。在防区的山脊上还标绘出烽火台,它们既是前沿观察哨所,也是当时的通讯设施。据《后汉书•马援传》记载:公元32年,光武帝征伐天水、武都一带地方豪强隗嚣时,大将马援“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使光武帝顿有“虏在吾目中”的感觉。这是我国战争史上运用沙盘研究战术的先例。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政治、经济空前繁荣,科学文化长足发展,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发展至成熟阶段。在这种背景下,军事测绘技术如军事地图制作、军事工程测量、军事地理调查等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隋唐时在兵部下设职方司主管军事测绘,包括全国及周边地区地图的测绘与管理。《隋书•百官志》记载,兵部下设的职方司主管地图。在唐代职方司掌握着东西南北中五方区域的军事地理的动态变化,如军事重镇、戍守地点或区域,以及烽火台和城防,这些军事地理要素在军事地图上历历在目。隋唐时期,军事地图制作呈现出空前的繁荣。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当时保存的地理图籍有160部,1292卷,其中各类地图18种,489卷。这些地图中,著名的军事地图或具有军事用途的地图主要有:隋代虞茂编撰的《区宇图志》128卷;朗茂编撰的《诸州图经集》100卷;负责西北军务的裴矩编制的《西域图志》3卷。唐代则有贾耽主持编绘的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图、《海内华夷图》、《贞元十道图》;李吉甫主持编绘的《十道图》10卷、《元和郡县图志》40卷,其中只有《元和郡县图志》部分流传下来。此外,隋唐时期还出现了大量的区域性地图,如《河北险要图》、《淮西地图》等,这些地图成为军事地图的重要组成部分。北宋时期,著名科学家沈括发展了沙盘制作方法,把大宋与契丹接壤的沿边地形制成木制地形模型。为方便起见,后来改为石面糊木屑做在木面板上,他所在的定州,冬天寒冷,容易脱落,又改用熔蜡制作。报送皇上,宋神宗看后甚为嘉评,并下诏边疆州效法制作。因适用于军事,很快得到推广。元代制图学家朱思本,以实地调查资料,参考前人著作,费时10年绘成的《舆地图》,取材广博,取舍慎重,采用计里画方制图方法,精确程度超过前人,是我国地图史上一幅很有影响的地图。可惜图幅太大,不便携带翻刻,现已失传。朱思本系元代地理学家、地图制图学家。他周游河北、山西、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10省。他继承了魏晋间裴秀和唐代贾耽的画方之法,即画图时打上方格,每格代表一定里程,绘制了《舆地图》,使他成为元代地理学及中国地图史上的划时代人物。《舆地图》以我国为主体,外国作为衬映,内容较详细,图形轮廓较准确。此图系统地使用了图例符号,成为元明清各代初年绘制全国总图的范本。明代罗洪先将朱思本《舆地图》加以改绘,取名为《广舆图》。这部图集是以明代版图为核心,按行政区划分幅的当时地理视野所及的世界地图集。另外,该图集又配以与国民经济关系切要的一些专门性地图。因此,构成明代一部体例完备的全国综合性地图集。这本图集在明清两代多次翻刻,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广舆图》由45幅地图组成图集,其中包括《九边图》、《海防图》、《江防图》等幅,具有明显军事性质。《九边图》是明代朝廷为了防御北方瓦剌族骚扰,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将所设的9个边防重镇,即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宁夏、甘肃、蓟州、太原、固原分别刻绘一幅地图。每镇均驻重兵把守,是一个相联系的北方防御体系。每边图旁都有简略的图说,介绍驻军人数,下属各边镇兵马数目以及囤积粮草情况。明代兵部职方主管地图的主事陈祖绥曾经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旧图做了详尽的研究,绘制出一幅体现重视军事要素的《皇明职方地图》。该图出于陈祖绥任兵部本职工作的需要,侧重于军事要素的绘制。例如,在绘制边疆各地理要素上,改旧图详绘境内而疏境外的缺点。还把旧图明王朝失去的土地,也绘于图内,他说绝不可“弃而不问”,用来激发光复国土的信念。《海防图》也是明代一种军事地图。海图内,不仅有倭寇入侵沿海的路线图,而且有《沿海沙山图》,该图绘有沿海城镇、岛屿、山、海、沙滩、海岸线以及屯兵营地等要素。着重表示沿海一带山脉地形、河口海湾、小岛礁石、军营、指挥所、烽火台等。图的方位多以大陆为下端,海为上端。《江防图》也是明代出现的一种军事地图。它同海防图如同一对孪生姐妹,现存较完整的明代江防图是《郑开阻杂著》中的《江防图》。图内绘有长江两岸的地形、居民地、城镇和城墙、城楼、江中岛屿、江防兵要说明等。明末清初,西方的测绘技术对我国的制图学影响很大,使我国的制图学进入近代制图学发展的新时期。康熙帝对测量地理和绘制地图很感兴趣,在其3次亲征噶尔丹及巡游东北时,都令人随时随地测量经纬,为制图作准备。清代朝廷绘制地图,已经注意对边疆地区的历史沿革的考察和经纬度的测量。比如雍正时期《皇舆图》除了反映我国当时的东北、蒙古、新疆、西藏以及内地15省的地形和政治、军事情况,还包括西伯利亚、帕米尔以西地中海以东的中亚山川、河流、居民等地理内容,实为中外大地图。清代在绘制地图时,十分明确地标出其对领土的主权范围和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范围。尤其注意西藏、新疆和东南海域的疆域。清代类似的地图,都具有明显军事性质。清代绘制的国家地图不仅是国家疆域范围在18世纪的象征和有力证据,而且在科学技术上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徐霞客游记]

在我们祖先留下的文献中,最早出现“地理”一词的是公元前4世纪成文的《易经?系辞》,里面有“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的文句.在西方,公元前2世纪,古希腊学者埃拉托色尼第一次合成了geographica(geo+graphica)这个术语,意思是“地理”或“大地的记述”,并写出了西方第一本以“地理”命名的专著《地理学》.故答案为:《易经?系辞》;《地理学》.

“地理”一词最早出现在《易经》当中。当然是A咯]

关于地理的论文范文

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摘 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至今,以往曾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发挥过巨大作用的经济发展模式已不能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继续提供发展动力。循环经济符合我国国情,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真谛,它的提出,为我们解决当前经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较为科学的措施和方法。关键词: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共中央总书记胡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指出:“能源资源问题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我们要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全局出发,全面分析能源资源形势,深入研究能源资源问题,全面做好能源资源工作,促进形成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我国的长远发展提供可靠的能源资源保障。”因此,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措施。一、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循环经济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循环经济的产生是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面临生态危机和资源危机而产生的理性抉择。发展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世界经济发展的经验证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中都要经历五个阶段:一是农业阶段;二是轻纺阶段;三是工业化阶段;四是高科技产业阶段;五是现代服务业阶段。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期,工业化的很多任务没有完成。目前产业的基本特征是以机电装备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导的产业,这些产业资源依赖性强,能源消耗大,所以,我们要完成工业化中期的任务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这是一个不可逾越的经济增长阶段。我们必须建立循环经济的新理念,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这样才能走出靠资源的高消耗、高污染而换来的经济高增长的误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发展循环经济是增强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和原材料仍占较大比重,处于国际贸易分工的下端。资源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是产品成本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已经成为影响我国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同时也制约着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尤其近几年,以包括产品能效和环境标准、标识、废弃物回收、包装等“绿色壁垒”为代表的非关税壁垒却日益凸显。一些发达国家在资源环境方面,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保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对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扩大出口产生了日益严重的影响。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积极应对,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逐步使我国产品符合资源、环保等方面的国际标准,不断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我国资源紧缺的基本途径。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是粗放型的,是靠生产要素总量的扩张,靠对资源、能源的高度消耗而换来的高增长。我国每一美元GDP的能源消耗是美国的413倍,是德国、法国的717倍,是日本的1115倍。按照现有的经济增长方式,经济总量不断增加,能源、资源的消耗也随之增加,而我国的资源并不富有,虽然总量上是地大物博,但人均资源是贫国,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可耕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5,水资源为1/4,森林为1/7,石油、天然气、煤炭等重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1%、45%和42%。到2020年,要想实现GDP翻两番,能源供给保障有很大的困难。我国目前的经济高增长是靠生产要素的总量扩张,靠投资的带动,靠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才得以实现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的压力,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发展循环经济是减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我国现有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38%,荒漠化面积达262万平方公里,每年因荒漠化危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240亿元。由于毁林种粮、森林火灾,全国每年减少森林资源约1亿立方米,森林和草场减少使动植物物种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继续减少,仅2003年全年净减少耕地2537万公顷。大量工业废气任意排放,空气质量一再下降。地下水及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总体水质状况下降。据测算,我国能源利用率若能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400万吨左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若提高1个百分点,每年就可减少约1000万吨废弃物的排放;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若能提高20个百分点,就可以减少排放近4000吨,这将使环境质量得到极大改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二、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对策开展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政策导向,真抓实干,从一点一滴做起。建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宣传教育工作,形成全民节约风尚。在构建节约型社会的过程中,政府要不断宣传节约型社会,让公众了解节约型社会的意义及其与他们的利害关系,教育社会各主体反对资源浪费,摒弃浪费恶习,厉行节约,把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变成社会的主流意识。各种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宣传、弘扬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的先进典型和先进事迹,形成一种主流媒体意识,倡导正确的消费观。通过宣传和教育,使社会各主体增强社会责任感,把外在的引导和强制行为内化为自觉的节约意识。对于消费也要建立可持续的消费观。提倡健康、文明、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鼓励使用绿色食品,抵制过度包装等浪费行为。各级政府应发挥带头作用,提倡绿色采购、消费,形成全社会的舆论环境,弘扬全民族的节约意识,把节能、节水、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等活动变成每个公民的自觉行动。制定政策法规,引导规范社会节约行为。首先,政府应坚持科学发展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树立环保、节能意识,以和谐社会与节约型社会为目标引导社会行为与经济行为。其次,制定科学的资源利用开发政策、能源政策和行业政策。一方面,不断提高节能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单位产品能耗,改善能源的开发、转换、护送和供应,逐步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资源的低效利用和浪费。对有色金属、石油石化、化学、建材、煤炭、机械等高耗能工业,要加快淘汰落后工艺和设备,提高新建、改扩建工程的能耗准入标准,逐步实现技术装备大型化、生产流程连续化、高效化,最大限度综合利用各种能源和资源。对那些超过单位产品能耗限额用能情节严重的,以及低水平的重复性建设,一定要坚决打击,甚至关闭停产。另一方面,要加快立法程序和全社会的监督,切实用税收、价格、投资、财政等多种经济政策,形成杠杆机制,引导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此外,要力求从政府主导型经济向市场主导型经济转变,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科学合理地优化资源配置,从根本上节约资源。坚决杜绝用政府手段审批资金、项目或官员拍脑袋主观臆断决策行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经济结构。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组织关键技术的研究公关,组织开发和示范有普遍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源和资源降低消耗和再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再制造技术、降低再利用成本技术,以及开发生态治理和恢复等方面的技术。尽快使资源消耗从高增长向低增长、再向零增长转化,使污染排放量从正增长向零增长、再向负增长转化,从源头上缓解资源约束矛盾和环境的巨大压力。另外,现代服务业以高度的创新性、广泛的渗透性、效益的倍增性的优势,对制造业起到增加价值、安排就业的重要作用,达到减少物化劳动消耗增加经营成果的目的。没有服务业的发展支撑,工业化只能停留在比较粗放的初级阶段。更重要的是与第一、第二产业相比,服务业的发展更具有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的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最终降低经济增长中的资源消耗,这对于缓解经济增长和资源约束之间的矛盾、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同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工业飞速发展,人们过分追求物欲享受的今天伴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毫无节制的开采利用,原来地球固有的风貌:蔚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绿色的田野、葱郁的山峦、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河流、明净的湖泊、湛蓝的海洋,在我们的视野中渐渐远行,越来越模糊取而代之的是:成山的垃圾、匮乏的资源、股股冲天的黑烟、灰蒙蒙的世界、不断退化的森林、草地和肮脏的水塘。 从小的时候我就知道,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就应该更加的珍惜这些无价之宝, 节能减排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什么许多人去了欧洲都说它像天堂一般?为什么欧洲的生态环境那么好?因为欧洲的人重视生态环境呀!他们曾经也像我们一样,在发展速度飞快时,没注意节能减排,也吃过亏。正因为这样,他们吸取了教训,做什么事情都随时想到环保。我们也应该树立这样的环保意识,尽快形成一种好习惯。 学校的洗手间里,常常是水流得遍地是:同学们之间,常常为了争取谁的QQ号等级高而成天挂在线上;家里,本可以开一盏灯,却开得灯火辉煌。彻夜明亮的霓虹灯,直冒黑烟的烟囱,哗哗流水而无人管理的水龙头……想到这一切我不禁想起那句警世名言:如果我们不珍惜宝贵的水资源,那么地球上最后的一滴水很有可能就是我们的眼泪! 可人们却还不知道自己的过错。面对因过度开发和浪费能源而遭受严重污染的地球我们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节省能源了!其实节能完全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一些简单易行的改变,就可以减少能源的消耗。例如,离家较近的上班族可以骑自行车上下班而不是开车;短途旅行选择火车而不搭乘飞机;在不需要继续充电时,随手从插座上拔掉充电器;如果一个小时之内不使用电脑,顺手关上主机和显示器;每天洗澡时用淋浴代替盆浴,每人全年可以减少约1吨二氧化碳的排放…… “节约能源,人人有责”。能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我希望人们能节能减排,节约有限的能源,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节能减排 你我同行 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地球。人类的发展史,归根结底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在创业过程中,人们利用各种能源赖以生存,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人预言,人类最终是毁灭在自己创造的文明中。“资源短缺”已成为广大群众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现在不加以考虑对策,未来人类就没有出路,总有一天能源会被我们用尽,人类就无法生存。 如今,许多人们不懂得如何珍惜仅有的能源。大量用水、用电,许多破坏臭氧层的物品也消耗飞速,排放的废气已经多得难以让人想象……造成这一切后果的是谁?就是我们人类。 要做到节能减排,就要从小事做起,人人动起手来,创建美好的家园。我提出以下几点可行的建议: 一、节约电能。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灯泡。据美国的能源部门估计,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冰箱则让它处于无霜状态。夏季天气不算十分炎热时,最好用扇子或电风扇代替空调。使用空调时,不要把温度调得太低,26℃左右就行了。 二、节约水资源。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节水有方便,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 三、节约用纸。纸张的循环再利用,可以避免从垃圾填埋地释放出来的沼气,还能少砍伐树木。据统计,回收一吨废纸能产生800千克的再生纸,可以少砍17棵大树,节约用纸就是保护森林资源,保护环境。 四、减少废气排放。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我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还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少乘坐私家车。工厂里的燃烧垃圾、生产商品等而产生的大量滚滚的浓烟弥漫在城市里。他们应该把废气经过加工和过滤,再排放出来就可以减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的种树,尤其是在公路旁。 五、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家里可以准备不同的垃圾袋,分别收集废纸、塑料、包装盒等,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尽量做到“变废为宝”。 全球变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让我们行动起来,节能减排,挽救地球家园的命运,维护人类的一个继续生存的未来。希望有帮助,祝好运。别忘了给分啊。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类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环境。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作用越来越广,影响程度越来越深,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日益增强。同时,环境的反作用已使全球的渗透到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对此,大家要行动起来,为解决尽一份责任。人类进入时期以来,科学水平迅速提高,人口数量急剧膨胀,经济实力空前提高,人类对开展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开发利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其中包括,氧层的破坏、与。*以来,人类大量的燃烧矿物燃料,如煤、石油、天然气等。向大气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等,由此增强的会加剧气候变暖,的一个直接后果是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随着气温加速上升,预计到2100年,一些沿岸低地和沿海大城市以及一些将面临被淹没的威胁,还会家具暴潮和,造成城市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则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过多地适用氯氟烃化学物质(用CFCs表示)是破坏的主要原因。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1930年由美国的投入生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尤其是进入60年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作用、、、化工溶剂等。另外,哈龙类物质(用于)、也会造成的损耗,被破坏造成地球紫外线增加,紫外线会破坏包括DNA早内的生物分子增加、的几率、而且和许多免疫系统疾病有关。海洋中的受致命的影响,海洋受破坏,作物减产,加强。*主要与中的一氧化碳、、以及煤炭燃烧产生的硫氧化物、烟尘等有关。由引起的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才出现的环境问题。工厂排放的含硫污染物进入后,与水汽结合形成和硫酸,从而使降水呈现出较强的酸性,落到底面即为。酸雨毁坏森林,使湖水酸化;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使土壤酸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减产。我国长江以南重庆、四川、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江西、浙江等省市受酸雨污染严重。这一时期,环境问题上升成为从根本上影响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人地矛盾迅速激化。为解决这一问题,谋求人地关系协调,必须坚持之路可持续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三项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坚持可持续发展也就是创建一种心的、新的消费方式、新的社会行为规则和新的发展方式。这需要我们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加强国际间的合作。需要转变的观念包括发展观、资源观、环境观、观和消费观等※续发展的发展观认为,经济增长只是发展的一部分, 用经济增长代替发展是片面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追求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其中包括环境质量的改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的精神修养的提高、社会风尚的改善,科学技术水平的进步等。※续发展的价值观要求人类重新认识和评价自然界对,并在经济核算系统中加以考虑。※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要达到就有可持续意义的经济增长,必须重视能源和原料的适用方法,以求减少损失,杜绝浪费,并尽量不让废物进入环境,以减轻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可持续的观点看,处理人类与其他生物之间关系的也是必需的。人类必须和其他生物保持和谐与平衡的关系,如果这种关系被破坏,人类所处的将遭到破坏,人类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传统的消费观念是形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重要原因。可持续发展呼吁人们改变传统的和消费方式,要求人们在生产时尽可能少投入,多产出,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利用、少排放。 调整行为主要是指政府行为、市场行为和公众行为三种。 政府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落实环境保护有关法律;防污染为主,控污染发生;大力发展;计算某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完善各种环境税费的征收;加强对开发利用的管理;加强对产品的环境监督管理;树立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等。 市场行为的调整主要包括:变末端治理为全过程的;实行;行业经营目标兼顾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目标;策划;具体可行的环境行为标准融入员工的考评、奖惩机制;减少流通领域的浪费等。 公众行为的调整包括;积极参与环保活动;用环保产品;少过度包装,倡导简朴生活;普及环保知识;实行垃圾分装等。实施就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换到一个变化很大的新模式中去,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转变。同时,实施要求建立真正的全球《21世纪》明确了世界各国对于保护地球“共同的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一次社会变革,它的成败关系到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或者灭绝。我们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改变着地球环境。因此,我们倡议: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对废品进行回收利用;,选购环保产品;珍爱生灵,万物共存。要做到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知道这些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理解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有关地理的论文

试论地理美 当我们徜佯在地理大观园的时候,无不为其美丽所折服! 一、人地关系的和谐美 地理把人地相关性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为我们揭示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人与自然平等、共生、共存,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关系。强调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通过对地理人地相关性的学习,使我们能够理解到人与自然间的正确关系,理解尊重自然,才能和谐共处的理念,从而体味出一种和谐美。 二、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多样美 地理以区域环境为研究对象,具有广阔的空间性,上及天,下达地,蓝天、白云、大海、森林、草原、日月星辰、花鸟鱼虫、沙漠、冰川、城市、乡村……山水之间,阴阳相配, 冥冥之中刚柔相济。宇宙的神秘与诡谲,万物的多样与和谐。面对一幅幅绚丽的世界图景,无不为大自然的和谐美丽而震憾!“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灵性出万象,风骨自高洁”,穷极于山水间,尽享世界的和谐与美丽。 三、地理伦理道德美 古人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其中就含有启蒙的人地关系的合理内涵,而儒家主张“礼乐合一”、“美善相乐”又把“仁”当作审美理想的核心,强调人类社会中人与人间的和谐,含有更多的人伦成分和浓厚的封建、政治色彩,因而缺乏对环境、对生命的广泛关注。道家主张“游于自然之道”、“返朴归真”、“清静无为”,试图在人与自然间建立起混沌的和谐。因其处世消极最终被排斥到主流社会之外。 地理学则要求我们在处理好社会关系的同时,还应处理好人与自然的一系列关系,对自然讲伦理道德,特别是要处理好人与其他生命的关系。因而,在一定的层面上也包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和生命理性。强调在人与人、人与其他生命之间建立起平等、公平的秩序,因而具有一定的伦理道德美。有人预言:生态文化必将成为未来社会的主流文化,一场群众性的环保运动正在世界各地兴起。 四、地理智慧美 地理智慧主要指:人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人类自身生存的智慧。学习地理,重要的是可以给人们装上一个“地理头脑”,教会人们用地理的思想和方法来看待世界,更科学地选择、安排生活和生产,指导人类理性地生产和消费。在对物质资源的消费方面,呼吁人类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放弃高消耗、高增长、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和高消费、高浪费的生活方式。 地理智慧要求人们在消费时,尽可能多地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尽量减少对废物的排放,以保持人地复合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良好状态。在人的自身生产方面,主张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与生态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相协调。传统发展模式是以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为特征的,常常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把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资源对立起来。地理对人地复合系统开放性和战略性的研究,为我们建立了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等,从而树立一种观察、处理当代事物的整体观和系统观,教给人类与自然相处的智慧和生存的智慧。 五、地理人文精神美 地理“把地球作为人的世界来研究”(J.O.M.克罗克《地理学的范畴》),主张给人以及其他生命更多的人文关照。人文素质的核心是人文精神,而人文精神的重点在情感和价值观。地理能赋予我们更高的人文精神。在价值观方面地理能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人口观、种族观、环境观和资源观。在情感方面,通过地理国情教育能增强我们的国家意识,培养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在世界地理的学习中,利用综合、分析和比较的方法去解释空间效应,展现全球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结构和特征,展现与之相关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特别是在此差异基础上形成不同的文化景观。在欣赏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时,帮助我们形成对他人他物和异质性、多样性的宽容心。地理能强化我们的全球意识,教会我们用全球视野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并将本国、本地区、本乡、本土置于国际大背景下加以思考和分析,从而学会尊重与理解、竞争和合作、关心和交往。理解并增进与其他国家、其他民族及其他文化间的交往交流,用以培养和平共处并具有世界大家庭、不同肤色、不同种族、不同语言文明为一体的人。 地理教育目的的重点是实现“从能力到责任感的转变”。强调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关心人类面临的共同的问题,注重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不仅重视对他人、对民族、对国家的责任感,也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地理使我们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 六、地理规律美 地理的规律可分为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地理事物的演变规律等。地理的规律美表现为秩序美、节奏美、数学美等。想象是分析,也是综合(波德莱尔:《想像力》)。分析和综合是地理重要的思维方法。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朱光潜:《美感与联想》)。地理规律的认识,离不开高度的想象,在想象中体味到地理的规律美。面对精美的地图,在欣赏一件艺术品的同时,张开自由想像力的翅膀,与之展开极富情趣的对话。跨越时空,纵横驰骋,于是一个富有色彩、声音、轮廓、香气和生命的世界便活跃于眼前。 在认识太阳系中九大行星的运动规律时,使人联想到一张巨大的光盘,它们同向、共面、近圆,仿佛在演奏着一曲壮美的宇宙乐章。在认识非洲气候分布规律时,我们联想到了对称。在认识城市中心学说时,不禁使人联想到蜂房构造。在学习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环时,会使人想到水中的涟漪。在认识海水盐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时,使我们联想到如“M”形的山峰。高度的想象,总是与热情同在。“一个冷淡、浅薄的、尖刻的人是不常具有坚强雄厚的想像力的”(郁达夫:《想象的功用》)。 学习地理需要热情,在热情中产生丰富的想象,在不断地创造、联想、解释中,在对地理事物的分析、比较、归纳、演绎中,必将感受到地理规律美的无穷魅力。通过对地理规律美的认识,能赋予我们更多理性,使我们从中不断向自然界学习、模仿和借鉴,以此创造美的环境、美的生活。从一个小的盆景,一座假山,一座山水城市,大到建设一个宽敞、富裕、干净、安全的地球,都体现了人类对大自然的学习和模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小康社会,在庭院经济的发展、小流域的治理、农业生态模式的建立、小城镇和工业小区建设等方面,都需要进行科学决策,而地理在各种决策中会提供广泛的人文咨询、人文设计和人文论证。并用美的地理规律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七、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褚大健先生对复杂的科学知识体系进行梳理,独具慧眼,发现了科学知识体系具有的球状结构。认为:地球的内部结构从外向内,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与此相似,科学知识从内到外,由知识内核、知识幔层和知识外壳组成。知识外壳由事实性知识组成,重点说明“是什么”。知识幔层由定律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怎么样”,知识内核由原理性知识组成,侧重说明“为什么”。地理科学知识体系也是如此,对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探讨,我们会感到地理科学知识体系的球状结构美。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径是先使人成为审美的人”。地理的审美能赋予我们对地理更多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通过地理审美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并用地理美去创造和谐而美丽的世界。

一、最新地理论文选题参考1、产业地理集中、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测量与辨识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3、中国制造业的地理集聚与形成机制4、论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地理学中的地位5、能源地理学——中国生物质能源的定量评价及其地理分布6、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术贡献7、地理学: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8、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论吴传钧院士的地理学思想与学 …9、地理空间数据的可视化10、产业地理集聚与外商直接投资产业分布——以北京市制造业为例11、关于地理学的区域性和地域分异研究12、地理-生态过程研究的进展与展望13、要素禀赋、地理因素与新国际分工14、集成GIS和细胞自动机模型进行地理时空过程模拟与预测的新方法15、地理和贸易16、绿洲地理特征及其气候效应17、产业特征、空间竞争与制造业地理集中——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18、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19、对自然地理区划方法的认识与思考20、我国古地理学的形成、发展、问题和共识二、地理论文题目大全1、GIS环境下面向地理特征的制图概括的理论和方法2、分形理论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3、地理科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4、中国地理学发展若干值得思考的问题5、华北植物区系地理6、地理数据尺度转换方法研究进展7、青藏高原地理环境研究进展8、我国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进展9、河南农区经济发展差异地理影响的小尺度分析10、西方地理学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作用研究述评11、烟粉虱不同地理种群的mtDNA COI基因序列分析及其系统发育12、新疆黄山东铜陵硫化物矿床Re—Os同位素测定及其地理动力学意义13、地理空间的尺度-结构分析模式探讨14、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15、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16、中国青年大肠癌的发病特点及地理分布17、关于综合地理区划若干问题的探讨18、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制度选择19、金融地理学:国外地理学科研究新动向20、WebGIS中的地理关系数据库模型研究三、热门地理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北京市地理编码数据库的研究2、小熊猫种群遗传结构和地理分化3、计算机网络信息空间(Cyberspace)的人文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4、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5、地理标志的性质和保护模式选择6、伊犁野果林的生态地理特征和群落学问题7、祁连山区降水的地理分布特征8、地理环境演变研究的理论与实践--鄂尔多斯地区晚第四纪以来地理环境演变的研究9、地理生态学的干燥度指数及其应用评述10、从地图到地理信息系统与虚拟地理环境--试论地理学语言的演变11、我国SO_2和NO_X排放强度地理分布和历史趋势12、中国地理教育:继承与创新13、气候变化对中国森林生产力的影响 Ⅰ中国森林现实生产力的特征及地理分布格局14、中国城市地理15、三江源地区植被指数下降趋势的空间特征及其地理背景16、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模式”:地理与经济增长的经验研究17、中国城市地理18、湖南省森林植被的碳贮量及其地理分布规律19、气候变化对我国农业地理分布的影响及对策20、地理和贸易四、关于地理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北方近50年温度和降水极端事件变化2、中国农村空心化的地理学研究与整治实践3、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4、中国制造业地理集中与省区专业化5、我国湿地研究进展——献给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成立40周年6、地理系统与地理信息系统7、根瘤菌-豆科植物共生多样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8、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地理界定及其生态问题9、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10、景观生态战略点识别方法与理论地理学的表面模型11、植物区系地理12、地理位置与优惠政策对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相关贡献13、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14、关于地理学的“人-地系统”理论研究15、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持续更新问题16、城市地理分形研究的回顾与前瞻17、植物区系地理18、地理科学的中国进展与国际趋势19、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前沿领域20、分形理论在地理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五、比较好写的地理论文题目1、从地理空间到地理网络空间的变化趋势--兼论西方学者关于电信对地区影响的研究2、人文地理学"空间"内涵的演进3、中国氨的排放强度地理分布4、中国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地理区划5、谈地理科学的内容及研究方法:(在1991年4月6日中国地理学会6、生态地理区域界线划分的指标体系7、栓皮栎种群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地理分布研究8、经验地理解法官的思维和行为——波斯纳《法官如何思考》译后9、现代地理学中的数学方法10、西南区野生狗牙根遗传多样性的ISSR标记与地理来源分析11、四川省农作物生产力的地理分布12、论地理空间形象思维——空间意象的发展13、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中国大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空间分布及环境因素分析14、产业地理集中度测度方法研究15、产业集聚:地理学与经济学主流观点的对比16、人文主义与后现代化主义之兴起及西方新区域地理学之发展17、我国20世纪地理学发展回顾及新世纪前景展望--祝贺中国地理学会创立90周年18、马氏珠母贝不同地理种群内自繁和种群间杂交子一代形态性状参数及相关性分析19、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黄、渤海3个野生地理群遗传多样性的微卫星DNA分析20、家蚕不同地理品种分子系统学研究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下面,就以人们的衣食住行为例加以说明: 1、 服饰与地理 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2、 饮食与地理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3、 住房与地理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4、 出行与地理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写800字吗?还是咋样?

  • 索引序列
  • 有关于地理的论文
  • 关于地理学的论文
  • 关于地理的文献有什么
  • 关于地理的论文范文
  • 有关地理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