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

发布时间: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审稿时间:1-3个月核心其月 刊 亻弋 写发 口口①⑦⑥0④⑤⑦⑥⑨③ ②⑤⑧⑨③①⑥⑥⑥④主管单位:江苏省教育厅主办单位:南京中医药大学快捷分类:医学中药学出版地区:江苏国际刊号:1672-0482国内刊号:32-1247/R创刊时间:1959发行周期:双月刊期刊开本:A4审稿时间:1-3个月所在栏目:医药卫生科技综合影响因子:444期刊级别: CSCD核心期刊  北大核心期刊  统计源期刊

狄留庆,范碧亭,黄亚中药穴位给药治疗哮喘的药剂学研究进展,江苏中医1996,17⑸: 狄留庆,郭戎,范碧亭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加味逍遥丸中栀子甙和芍药甙,中国中药杂志 1997,22⑾: 谢辉,范碧亭,狄留庆薄层扫描法测定杠板归糖浆中槲皮素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13⑵: 狄留庆促渗剂对定喘膏透皮渗透的影响,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13⑶: 狄留庆,范碧亭加味逍遥丸体外溶出速率及其工艺规范化研究,中成药 1998,20⑸: 郭戎,狄留庆,谢辉,范碧亭HPLC法测定加味逍遥颗粒中丹皮酚的含量,中国中药杂志 1998,23⑶: 陈峰生,狄留庆薄层扫描法测定礞石滚痰丸中大黄素的含量,基层中药杂志 1998,12⑷: 狄留庆,谢辉,潘桂玲,范碧亭薄层扫描法测定加味逍遥颗粒中栀子甙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4⑵: 狄留庆中药药剂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与实践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专辑): 狄留庆,谢辉,范碧亭,毛春芹牡丹皮中丹皮酚提取方法及工艺参数的优化中药材1998,21⑴: 狄留庆,张丽云,沈金文,郭戎HPLC测定血压平滴鼻剂中芍药甙的含量中国中药杂志1999,24⑴: 狄留庆,范欣生,范碧亭,王永洁,童晓东止喘雾化液的制备及其质量标准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15⑵: 狄留庆《中成药学》教学内容及要求初探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专辑): 王迎春,狄留庆TLCS法测定咽炎康颗粒中熊果酸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5⑶: 狄留庆,刘忠保咽炎康颗粒制备工艺研究时珍国医国药1999,10⑾: 狄留庆影响方剂疗效的药学因素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6(专辑): 狄留庆干姜挥发油的提取及其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研究中药材2000,23⑵: 狄留庆,徐枢HPLC法测定止喘雾化液中黄芩苷的含量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0,17⑴: 狄留庆,谢辉,孙小玉,朱荃,等经前安胶囊的主要药效作用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0,17⑿: 赵晓莉,崔小兵,狄留庆HPLC法测定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中葛根素及3’-甲氧基葛根素含量中国中药杂志2000,25⑺: 狄留庆,谢辉,朱荃,范碧亭,等镇静逍遥颗粒的药效学研究,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0,11⑴: 张余生,许惠琴,狄留庆穴贴定喘膏抗炎作用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7⑹: 刘幸平,许惠琴,狄留庆定喘穴贴膏对过敏性哮喘豚鼠SOD、MDA、NO和NOS的影响中医研究 2001,14⑸: 范欣生,周志祥,姜静,余晶华,周建英,李伟东,狄留庆,高想中药吸入治疗中轻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痰中IL-8水平的影响,中国医药学报2001,16⑵: 毛春芹,谢辉,狄留庆片姜黄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研究中成药 2002;24⑻: 杜伟,周萍,卢金福,许惠琴,狄留庆定喘穴贴膏对小鼠急性炎症的影响江苏中医药 2002,23⑵: 狄留庆,许惠琴,王维,林英勇穴贴定喘膏的平喘作用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18⑶: 杜吉荣,狄留庆影响中药制剂疗效的药学因素分析时珍国医国药 2002,13⑵: 薛明,狄留庆,黄耀洲细辛辛夷挥发油的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的研究时珍国医国药 2002,13⑶: 范欣生,周志祥,姜静,俞晶华,尚宁,狄留庆Effects of Composite Xinyi Aerosol (复方辛夷雾化剂) on Asthma Related Cytokines in Serum and Sputum of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2,8⑷: 赵晓莉,崔小兵,狄留庆,李伟HPLC法测定海马中次黄嘌呤、黄嘌呤的含量中药材2002,25⑽: 狄留庆,谢辉,张莉,燕珂贞芪响声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3,20⑵: 谢辉,毛春芹,狄留庆护肝拔毒软膏质量标准研究中成药2003,25⑾: 狄留庆 蔡宝昌 李伟东 杨光明金银花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中药材2003,26⑺: 谢辉,狄留庆,毛春芹小儿定喘口服液止咳平喘作用研究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17⑸: 李伟东,徐斌,狄留庆,蔡宝昌RP-HPLC法测定通塞脉片不同拆方浸膏中绿原酸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9⑴: 张莉,狄留庆,吴皓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通塞脉片中黄芪甲苷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⑵: 狄留庆,范欣生,沈红复方辛夷口服液的制备工艺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9⑷: 沈红,狄留庆,黄耀洲乳香、没药提取工艺可行性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⑸: 王萍,许惠琴,狄留庆穴贴定喘膏对过敏性哮喘豚鼠IL-3、IL-5和IgE的影响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3,11⑸: 谢辉,狄留庆,毛春芹HPLC法测定咳喘平口服液中麻黄碱的含量中草药2004,35⑵: 李彦超,蔡宝昌,李伟东,狄留庆马钱子总生物碱的测定及其提取条件的正交设计优选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4,15⑴: 毕肖林,狄留庆薄层扫描法测定香菊感冒颗粒中百秋李醇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0⑵: 沈红,狄留庆,黄耀洲不同提取方法对麻黄中麻黄碱提取得率的比较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⑶: 张莉,狄留庆,吴皓阳离子交换树脂法除珠蚌蛋白质的工艺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0⑶: 毕肖林,狄留庆纳米技术及其在医药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医药学刊 2004,22⑹: 狄留庆,范欣生,赵晓莉,沈红复方辛夷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2005,21⑵:111-112毕肖林,狄留庆,黄耀洲 穴位药物疗法及其临床应用机理分析时珍国医国药2004,15⑻:532- 李伟东,杨光明,蔡宝昌,狄留庆三种方法提取当归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比较,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1⑶:206- 王金余,狄留庆,潘红英 TLCS法测定复方芪连胶囊中盐酸小檗碱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⑹: 李伟东,狄留庆,羊亚香 复方通塞脉片提取工艺的研究河北中医药学报2004,19⑷:24- 狄留庆,毛春芹,谢辉,郭戎,等麝香酮2种不同包合物及脂质体载体经皮扩散比较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5,30⑷:260~ 崔箭,狄留庆,沈红,崔勋 野罂粟中野罂粟碱提取方法及其含量测定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⑵: 张永太,吴皓,狄留庆,许风清厚朴饮片切制规格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⑶:173- 狄留庆中药制药工程学的内涵与外延初探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1⑵: 毕肖林,郭胜伟,狄留庆中华芦荟多糖提取和粗多糖中总糖的含量测定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⑷: 狄留庆,沈红,燕珂,刘圣金,等旋转式制丸技术在通络微丸成型工艺中的应用研究中成药2005,27⑼: 狄留庆,蔡宝昌,陆茵,赵晓莉,单进军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的研究思路探讨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⑷:49~ 狄留庆,倪美华,刘圣金杜仲炮制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进展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2005,21⑹: 刘圣金,狄留庆,吴德康杜仲炮制的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2005,16⑾:1078- 赵晓莉,狄留庆,吴皓清胃宁心胶囊精制工艺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⑸:308- 倪美华,狄留庆,孙淑萍,等HPLC法测定穴贴定喘膏中木兰脂素的含量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16⑹:433~ 孙淑萍,狄留庆,黄耀洲,等穴贴定喘膏的透皮吸收研究中药材2005,28⑾:1026~ 单进军; 狄留庆RP-HPLC法测定川芎挥发油中丁基苯酞的含量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⑵ 倪美华; 狄留庆; 朱蓉蓉; 孙淑萍HPLC测定北细辛不同部位及穴贴定喘膏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⑵ 吴永霞; 吴皓; 狄留庆; 张莉两种淡水育珠蚌中多糖的含量测定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⑵ 单进军; 狄留庆; 罗兴洪; 陈浩RP-HPLC法测定川芎中丁基苯酞中草药2006⑵ 徐向彩; 狄留庆; 谈献和 脉络宁注射液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6⑷ 孙淑萍; 狄留庆; 黄耀洲; 倪美华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技术应用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2006⑶ 吴永霞; 吴皓; 狄留庆动物多糖的化学研究概况时珍国医国药2006⑷ 刘圣金; 狄留庆; 吴德康; 宋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杜仲中绿原酸的含量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⑴ 徐向彩; 狄留庆; 谈献和; 孙淑萍皂土澄清剂处理对黄芪浸膏粉吸湿性的影响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⑵ 韦昌桂; 沈宇清; 葛乃贵; 狄留庆; 张永太通解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中成药2006⑷ 孙淑萍; 狄留庆; 黄耀洲; 倪美华不同辅料对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效果的比较研究中成药2006,⑹ 花盈; 狄留庆薄荷油的基础研究及其应用开发世界临床药物2006⑷ 狄留庆; 孙淑萍; 黄耀洲粉体表面改性技术降低中药全浸膏制剂引湿性的应用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⑷ 吴永霞,狄留庆,吴皓,徐向彩气相色谱法测定穴贴定喘膏中麝香酮的含量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6,⑷: 高等中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成药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编委 中医药系列丛书《家用中成药140问》,江苏科技出版社1998,编委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中药专业试题精选》,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编委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中药药剂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编委 中医药系列丛书《方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副主编 国家执业药师应试指南《中药药剂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编委 中医药系列丛书《临床实用中药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编委 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药药剂学》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编委 国家执业药师应试指南《中药药剂学》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编委 《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编委 高等学校教材《中药制药工程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编委 《物理药剂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编委 高等学校研究生用教材《物理药剂学》科学出版社,2005,副主编 通塞脉微丸的研究与开发 国家项目 第一马钱子生物碱抗肿瘤机理及其靶向给药制剂的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 第三杜仲饮片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国家项目 第一穴贴定喘膏的产业化研究 部,省项目 第一通塞脉片复方活性部位群及其药效学研究 部,省项目 第二中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指纹图谱的研究 部,省项目 第五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技术的应用研究 其他项目 第一半夏泻心胶囊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前研究 其他项目 第二中药复方辛夷口服液治疗哮喘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 部,省项目 第三芍药甘草汤配伍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 部,省项目 第四 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的研究思路探讨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5,7⑷ 第一旋转式制丸技术在通络微丸成型工艺中的应用研究 中成药 2005,27⑼ 第一粉体表面改性技术降低中药全浸膏制剂引湿性的应用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4 第一不同辅料对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效果的比较研究 中成药 2006,⑹ 第二白芍中芍药总苷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工艺研究 江苏中医药 2006,⑿ 第二不同种类离体皮肤及人工合成膜对川芎贴膏体外透皮试验的影响 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6,⑹ 第三气相色谱法测定穴贴定喘膏中麝香酮的含量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06,⑷ 第二RP-HPLC法测定川芎中丁基苯酞 中草药 2006,⑵ 第二HPLC法测定穴贴定喘膏中木兰脂素的含量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5,⑹ 第二穴贴定喘膏的透皮吸收研究 中药材 2005,⑾ 第二麝香酮的2种不同包合物及脂质体载体经皮扩散比较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05,⑷ 第一 中药药剂学 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3-01-01 第三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04-02 第五中药制药工程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01-01 第四物理药剂学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5-01-01 第四物理药剂学 科学出版社 2005-01-01 第四

《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 路新国 (扬州大学烹饪与营养科学系,江苏扬州 225001) 摘要:《黄帝内经》阐述了饮食营养的重要意义,强调“治未病”的预防思想及饮食营养在预防医学中的重要地位。在膳食结构上,提出了“谷养、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在消化生理上,提出了“脾胃学说”;在食物性能上,提出了“气味学说”;在饮食养生上,提出了“调和阴阳”、“谨和五味”、“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等基本法则;在疾病的治疗上,提出了“食疗学说”;在疾病恢复期的饮食营养上,提出了“食复学说”;在养生食疗上,提出了“食忌学说”等。所有这些论述都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内经;营养学;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 中图号:R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222(2001)04-0174-05 《黄帝内经》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经典著作,它不仅奠定了中国传统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确立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理论体系的框架,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 对饮食营养意义的论述 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正如《素问•六节脏象论》(以下《素问》原文皆引自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年版《黄帝内经素问》)所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所谓“地食人以五味”,即是指饮食营养之“五味”。其中,“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合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素问•六节脏象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灵枢•刺节真邪》,以下《灵枢》原文皆引自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等,强调了饮食五味、谷气、水谷之精气是人体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故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灵枢•五味》);“平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水谷精气津液皆尽故也”(《灵枢•平人绝谷》)。故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 2 对预防思想与饮食营养的论述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灵枢•逆顺》也指出:“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强调预防为主的思想。在预防医学中,饮食营养学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有关“食养”概念较早的记载。《素问•上古天真论》又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黄帝内经》中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原则和方法,如“法于阴阳”、“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等,但由于“人以水谷为本”,故最重要或最基础的还在于“食养”,在于饮食营养的“食饮有节”。 3 对膳食结构的论述 《素问•脏器法时论》指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和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五常政大论》也指出:“谷肉果菜,食养尽之”。这是世界营养学史上最早根据食物的营养作用对食物进行分类,并认为膳食应以上述四类食物为主组成,进而用于指导人们饮食生活的记载,是我国古代营养学领域的一大发现,它“精辟地、纲领性地向人们揭示了饮食的要义,是世界上最早而又全面的饮食指南”[1],对于指导人们保持合理的平衡膳食具有重要的意义。日本近代营养学家将食物分为“六群”或“四群”,用于指导居民保持平衡膳食的方法[2],其精神实质也与《黄帝内经》相一致。《黄帝内经》中这种“谷养、果助、畜益、菜充”的全面平衡膳食模式,曾对指导中华民族的饮食生活、增进民族的健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上都有着较为广泛的影响。即使是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它对于预防由于经济发展、膳食模式西化所产生的所谓“文明病”或“富裕病”仍具有非常现实的指导意义。 4 对消化生理的论述 在消化生理上,《黄帝内经》提出了“脾胃学说”。认为“胃者,水谷之海也”(《素问•五脏别论》);“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灵枢•玉版》);“胃为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刺法论》);“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灌五藏”(《灵枢•五味》)等,指出胃的主要生理功能是接受和消化饮食物。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都必须首先经过胃的消化和吸收,才能转化为机体可以直接利用的气、血等物质,故称“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并将胃的这种功能概括为“胃气”。由于“胃气”对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至关重要,故曰“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根本也”(《素问•玉机真藏论》)。有鉴于“胃气”之盛衰对人体生理的重要意义,因此,在营养学上也就应十分重视保护“胃气”。不仅如此,《黄帝内经》还进一步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经脉别论》);“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素问•灵兰秘典论》);“四支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素问•太阴阳明论》);“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素问•厥论》);“脾合胃,胃者,五谷之腑”(《灵枢•本输》)等,进一步阐述了胃的这种消化生理功能,还必须得到脾的运化功能的配合,才能使饮食物转化为精微物质,以化生气血,并运送到全身,从而供养机体。除此之外,人体的消化生理还关系到大肠和小肠,如“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素问•刺法论》)。由于人体是以五脏六腑为中心,故脾胃就构成了人体消化生理的核心。任何饮食物的摄取,都取决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包括各种营养补充品等,最终都要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输送。由于脾胃在消化生理上的这种重要作用,故又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这实际上是从理论高度概括了脾胃在饮食营养消化生理上的重要意义,这在传统饮食营养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即强调饮食营养,必须首先重视脾胃的运化功能这一内因,必须以脾胃为本,重视保护和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促进人体饮食营养的消化、吸收和输送,这对于解决在食物资源较为丰富的今天,为什么仍然存在着的许多营养不良性疾病提供了十分有效的方法,并正在影响着近代营养科学的发展。这种饮食营养以脾胃为本的思想也成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科学的特点之一。此外,《黄帝内经》还对消化病理进行了论述。如《素问•脉要精微论》的“仓廪不藏者,是门户不要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等。 5 对食物性能的论述 在食物性能理论上,《黄帝内经》提出了“气味学说”。如“气味和而服之”,“五脏六腑之气味,皆出于胃,变见于气口”(《素问•五脏别论》);“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黄帝内经》中有关食物性能理论的“气味学说”,主要包括了五味与四气两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对食物五味的认识,《黄帝内经》中有着较多的论述。《灵枢•五味》说“谷气有五味”。所谓的“五味”,是指饮食物所具有的“甘、苦、辛、咸、酸、淡”几种不同的味。在这里,包括淡味在内虽然已超出了五种味,但习惯上仍将淡味归属于五味。关于“五味”的作用及阴阳属性,则“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素问•脏气法时论》),“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泻为阴,咸味涌泻为阴,淡味渗泻为阳。六者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其平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关于饮食五味与人体五脏的关系,则“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咸,先走肾”(《灵枢•五味》);“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是谓五入”(《灵枢•九针论》);以及“酸走筋,辛走气,苦走走血,咸走骨,甘走肉,是谓五走也”(《灵枢•九针论》)等,说明“五味”还与归经学说等有着内在的联系,不同的“味”与五脏有着不同的亲和力。此外,《黄帝内经》还运用五行学说阐明了五味之间的关系,如“酸伤筋,辛胜酸;苦伤气,咸胜苦;甘伤肉,酸胜甘;辛伤皮毛,苦胜辛;咸伤血,甘胜咸”(《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关于具体食物的“五味”归属,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论述。如《灵枢•五味》的“五谷:禾亢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五味之外,在《黄帝内经》中还提出了“五臭”的概念,即臊、焦、香、腥、腐:“肝,其臭臊。心,其臭焦。脾,其臭香。肺,其臭腥。肾,其臭腐”(《素问•金匮真言论》)。关于对食物四气的认识,虽然在《黄帝内经》中直接的论述较少,但从其所论述的治则等方面也可以体现出来。 如“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素问•至真要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水谷之寒热,感则害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说明食物同样具有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食性。其中,寒凉性质的食物主要用于热性体质或热性病证,温热性质的食物主要用于寒性体质或寒性病证。应当指出的是,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黄帝内经》在食物营养成分的认识上不可能通过实验室来进行分析研究,而将食物的营养物质统称为水谷之“精微”(《灵枢•五味》)、“精气”(《灵枢•平人绝谷》)、“食气”(《素问•经脉别论》)、“谷气”(《灵枢•刺节真邪》)等。对食物“精微”物质的认识,则主要是通过食物作用于人体的反应来进一步归纳为“气味学说”,从而构成了传统饮食营养科学中独特的“食物性能理论”。也正是传统饮食营养学这种以人为本、从作用认识食物营养的方法,它较之于西方近代营养学从成分认识食物的方法有其特色和优势。西方近代营养学在食物成分的认识上,受实验室条件的限制,对食物成分的认识也就存在其局限性。而中国传统营养学从食物作用于人体来观察其功能,也就有可能比较全面地认识食物的营养价值。 6 对饮食营养基本法则的论述 有关饮食营养基本法则的论述,在《黄帝内经》中总体概括为“食饮有节”(《素问•上古天真论》)。具体地说,主要包括了调理阴阳、谨和五味、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黄帝内经》中的有关论述,虽大多指的是针法或治法,但从“医食同源”的观念出发,也同样适用于饮食营养学。 1 调理阴阳的饮食营养法则《素问》云:“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又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由于阴阳的相对平衡是保持机体健康的重要条件,因此饮食营养也必须围绕调理机体的阴阳来进行,以保持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为目标。由此,调理阴阳也就构成了传统饮食营养学的一个最基本的法则。 2 谨和五味的饮食营养法则《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阳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素问•五脏生成》也指出:“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皱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认为饮食五味虽然可以养生,但是偏嗜五味,导致饮食五味太过又会损伤人体,因此应“谨和五味”,才能享有天赋的寿命。 3 因人制宜的饮食营养法则“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灵枢•寿夭刚柔》);“人之肥瘦、大小、寒温,有老、壮、少、小”(《灵枢•卫气失常》)。《灵枢》更有“阴阳二十五人”,根据人的禀赋等的不同,将人分为25种不同的体质特性,此外,尚有《灵枢•通天》的“阴阳五态人”等。由于人的体质、性别、年龄等的不同,因此在饮食营养上也应“必知形之肥瘦,营卫血气之盛衰”(《素问•八正神明论》),必“先知二十五人”,“别五态之人”,“视其寒温盛衰而调之”(《灵枢•经水》),“审有余不足,盛者写之,虚者补之”(《灵枢•通天》)。因此,根据不同的体质等情况,采取相应的饮食营养方法,就构成了传统饮食营养学“因人制宜”的基本法则。 4 因时制宜的饮食营养法则《灵枢•四时气》说“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又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更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因此,饮食营养应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根据季节寒热的不同,制订相应的饮食营养方法,这也是传统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在传统饮食营养学中的具体体现。正如《素问》所说“热无犯热,寒无犯寒,从者和”;“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5 因地制宜的饮食营养法则“地有高下,气有温凉,高者气寒,下者气热”(《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异法方宜论》又说“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之大体也”。我国国土辽阔,各个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等各有不同,因而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也就不一样。因此,在饮食营养上还应兼顾到地域环境的不同情况,制订相应的饮食营养方法,即因地制宜的饮食营养法则。 7 对食疗的论述 食疗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临证学中疾病治疗的重要手段和特色之一,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较多的论述,体现了中国传统医学“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思想。如“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苦泻之,甘补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素问•脏气法时论》)。又如“五宜:脾病者,宜食禾亢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灵枢•五味》)等。不仅如此,《黄帝内经》中还记载了以药物和食物配伍治疗疾病的内容,已具有了“药膳”的含义,可谓是最早的食疗药膳方。如“半夏秫米汤(粥)”,并详述对用水、用柴、用火等的要求。《素问•腹中论》以“四乌鱼则骨一�茹丸(乌鱼则骨、�茹、雀卵)”治疗女子血枯,并用鲍鱼汁送服等。此外,对于即使是使用药物治疗或针刺治疗的疾病,也需要饮食营养的配合和支持:“药以祛之,食以随之”;“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素问•五常政大论》);“调食和药,治在下愈”(《素问•经脉别论》);“治诸热病,以饮之寒水乃刺之”(《素问•刺热》)等。酒作为百药之长,以酒疗病在《黄帝内经》中也有记载。如“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素问•缪刺论》);“且饮美酒,口敢美炙,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灵枢•经筋》)。酒还是一种重要的溶剂,可配制多种药酒。如《素问•腹中论》以“鸡矢醴”治疗臌胀,《素问•玉版论要》以“醪酒”主治面部色深病重者“百日已”,以及《灵枢•九针论》的“醪药”等。应当强调的是,《黄帝内经》中有关食疗的论述,不仅仅是指疾病与饮食营养的问题,从“医食同源”、“药食同用”的观念出发,食疗食物作为药物,它还包括了疾病与临床治疗的内容。因此,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中的“食疗学说”较之于近代营养学中临床营养学的内涵要丰富得多。 8 对疾病恢复期饮食营养的论述 《黄帝内经》中还论述了有关急性热病恢复期的饮食营养问题,提出了“食复学说”:“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素问•热论》)。强调在急性热病恢复期不可骤然进食肉类或油腻之品,也不可勉强多食,以免导致疾病的反复。此外,在《素问•腹中论》中,还有“鼓胀……其时有复发者,何也?岐伯曰:此饮食不节,故时有病也”等论述。 9 对食忌的论述 《黄帝内经》在强调饮食营养之宜,即“食宜”的同时,还从另一个方面论述了饮食之忌,即“食忌”,从而形成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中特有的—“食忌学说”。如“五禁说”:“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灵枢•五味》);“五裁说”:“病在筋,无食酸;病在气,无食辛;病在骨,无食咸;病在血,无食苦;病在肉,无食甘。口嗜而欲食之,不可多也,必自裁也,命曰五裁”(《灵枢•九针论》);此外,《素问•宣明五气》指出:“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强调应根据不同的疾病对饮食五味进行限制。《素问•腹中论》云:“热中消中,不可服高粱、芳草、石药”。《素问•刺法论》、《素问•脏气法时论》亦有相关论述。“食忌学说”的提出,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在对饮食物认识上的两点论,即在强调各种饮食物对人体有益的同时,又看到对人体不利的一面,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这种哲学方法论上的“饮食宜忌观”有别于近代营养学上的“热能观”,反映了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先进性和实践性,并成为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的特色之一。《黄帝内经》中有关饮食营养方面的论述非常丰富。除上述内容以外,还有饮食卫生、饮食营养与疾病等方面的内容。如“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灵枢•师传》);“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素问•痹论》);“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氵辟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素问•生气通天论》);“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综上所述,《黄帝内经》比较全面而系统地论述了传统饮食营养学的有关理论、原则和方法,从而奠定了传统饮食营养学的理论基础,在世界营养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是对世界营养科学的一大贡献。对其丰富的饮食营养学的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和研究,并用现代科学的相关理论及方法进行整理和提高,对于继承和发扬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饮食营养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1]何志谦,顾景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历史渊源和启示[J]营养学报,1998,20(2): [2]岛园顺雄标准营养学[M]东京:医齿药出版株式会社,—871—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2月第4期771—路新国:《黄帝内经》与中国传统饮食营养学 第4期收稿日期:2001-10-08;修稿日期:2001-11-08 —471—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12月第2卷第4期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电子版

1、中医科学性评价应有的视角;医学与哲学,2000年7期;2、关于医学的弱实在性,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年5期;3、培育信息伦理初探(2),合肥联大学报2000年4期;4、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实现“双赢”的条件,合肥联合大学学报;2000年3期;5、复杂科学视角下的中医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2期;6、中医心理学的整体性特征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的人文价值,医学与哲学,2001年7期;7、医学为什么会愈加凸现人文意义,医学与哲学,2001年8期;8、医德教育要弘扬科学精神,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4期;9、关于医务人员职业伦理价值观的研究,中国医学伦理学,2001年3期;10、纳米技术带来的哲学思考,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2期;11、中医调节医学论析,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5期;12、医学认识的语境分析及意义,医学与哲学,2002年4期;13、论对医学的全面理解,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2期;14、树立医学教育人文观的必然性,医学教育,2002年5期;15、医学的人文与人文的医学,卫生软科学;2003年1期;16、中西医交流史研究中的一点启示,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年1期17、多元医学存在的人文基础和哲学基础,医学与哲学,2003年4期;18、传统医德规范对医患关系研究的启示,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自然辩证法概论》(副主编),2003年5月10日出版;20、医患关系为人指向,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4年2期;2004年第6期,人大复印全文转载21、知识创新刍议,合肥学院学报,2004年2期;22、中医现代化怎么走,医学与哲学,2004年11期;23、论高校德育内容改革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德育改革与创新》,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24、《思想道德修养》,全国高职高专通用教材,副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25、《法律基础》, 同上;26、中医智慧的现代诠释,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2期;27、医患关系的综合审视和调解艺术,医学与哲学,2005年7期;28、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增刊。28、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增刊。29、《中医文化基础》,2005年,科学出版社。30、对医学的偏见,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3期;31、“企业公民”与医药事业的境界;医学与哲学;2007年7期;32、中国农村社会保障的有益探索;安徽农业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年3期;33、医药行业需树立社会责任,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7年9 期;34、科学创造活动中意象思维方式的结构因素分析,科学学研究,2010年7期;35、当前我国农业科技的供需协调问题及对策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1年3期;36、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生态文明思想,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年1期

1.《 “癌症村”调查》,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第一作者)。《次生焦虑——太湖流域水污染的社会解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3.《环境社会学研究中的科学精神与中国传统》,《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5期。4.《城市生活垃圾处置:填埋处理尚未过时》,《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10月10日A08版。5. 《走出垃圾焚烧发电的困局》,《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03月21日A08版。6.《社会学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5-31(第一作者);7.《“留”或“走”?——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安置区比选研究》,《江海学刊》,2013(1)(第一作者);8.《“癌症村”内外》,《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9.《游牧的“小农化”及其影响后果》,《学海》,2013(1)(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6)】;10.《被“制作”的肺癌高发:基于社会学的考察》,《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第二作者);11.《“内”“外”视角看“癌症村”》,《中国社会科学(内部文稿)》,2012(6);12.《巨变:中国环境60年》,《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3.《探索城市生活垃圾处置新方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8-3;14.《农村垃圾处置:传统生态要义与现代技术相结合》,《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1-3;15.《“癌症-污染”发认知与风险应对——基于若干“癌症村”的经验研究》,《学海》,2011(3)(第一作者);《村民是如何化解环境健康风险的?》,《南京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第一作者);“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与后果——环保与卯集皮革业发展之案例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1(3)(第一作者);《从环境问题看现代性困境》,《绿叶》,2010(8);《生态自觉:引领环保的新理念》,《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4-13;《水污染的社会文化逻辑》,《学海》,2010(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10(7)】;《再论人水和谐————太湖淮河流域生态转型的契机与类型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9(4)【《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9(1)】;《治水新解——对历史上若干治水案例的分析》,《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3);《理性的困惑——环境视角中的企业行为判别》,《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水污染的社会文化机理探索(访谈录)》,《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4);《文本规范与实践规范的分离——太湖流域工业污染的一个解释框架》,《学海》,2008(4);《水污染事件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浙江学刊》,2008(4);《论人水和谐》,《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4);《从外源污染到内生污染——太湖流域水环境恶化的社会文化逻辑》,《学海》,2007(1)【《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3)】;《安置效果差异及其原因——L站与W站的移民安置类型比较》,《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5); A Social Integration Study of Involuntary Migration, Chinese Sociology & Anthropology, V38, N3/ Spring 2006;《非自愿移民的自愿安置——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水库移民安置策略研究》,《学海》,2006(1);《农业发展项目中的机构设置——以中国水产发展项目社会评价研究为例》,《河海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非自発的移住者を自発的に移住させるには--市场経済化の中国农村におけるダム建设移住対策の研究》(特集中国西部大开発)/陈,阿江:马场,节子(訳):(中国21) (18) 2004(3);《劳动制度变迁与苏南农村经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5);《范式视角下的项目社会评价》,《江苏社会科学》,2003(5);《技术傻化的社会学阐述》,《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3(4);《社会评价:社会学在项目中的应用》,《学海》,2002(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3(3)】;《西部农村发展铁三角》,《西部大开发》,2001(7);《水库移民社会保障研究——T水电站S库区移民社会保障的个案分析》,《河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2);《土地资源条件约束下的农村经济发展》,《学海》,2001(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2001(8)】;《非志愿移民的社会整合研究》,《江苏社会科学》,2000(6)【《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1(3)】;《水域污染的社会学解释》,《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1)【《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社会学》,2000(6)】;《中国城镇化水平的推算》,《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1);《从农村劳动力外流看中国社会结构及其变迁》,《西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1);《论农村技术进步的一般机制》,《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8(2)【《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1998(7)】;《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与形成中的农村劳动力市场》,《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农业经济》,1997(3)】;《中国城市化道路的检讨与战略选择》,《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城市经济、区域经济》,1997(5)】。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

是中文核心。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全国有影响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刊物,1959年创刊,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本刊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被CA等国外权威文摘及检索系统收录。设有名老中医学术传承、论著(学术探讨、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报道等专栏,刊登中医、中药、针灸、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及有关情报资料。本刊为双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0482,国内统一刊号CN 32-1247/R。

这个学报还有个社科版的,一个是省级一个双核心的。你要投稿那个?论文发表方面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找原上草论文了解。

1 浅谈医药营销人才职业能力及评价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7/03 2 浅谈医药营销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科技广场 2007/02 3 引入药物经济学评价指数的医药营销组合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07/S1 4 医药营销终端的信息化建设 中国药业 2007/06 5 娱乐精神,医药营销之道 企业家天地 2007/06 6 浅谈医药营销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科教文汇(上旬刊) 2007/06

狄留庆,范碧亭,黄亚中药穴位给药治疗哮喘的药剂学研究进展,江苏中医1996,17⑸: 狄留庆,郭戎,范碧亭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加味逍遥丸中栀子甙和芍药甙,中国中药杂志 1997,22⑾: 谢辉,范碧亭,狄留庆薄层扫描法测定杠板归糖浆中槲皮素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13⑵: 狄留庆促渗剂对定喘膏透皮渗透的影响,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13⑶: 狄留庆,范碧亭加味逍遥丸体外溶出速率及其工艺规范化研究,中成药 1998,20⑸: 郭戎,狄留庆,谢辉,范碧亭HPLC法测定加味逍遥颗粒中丹皮酚的含量,中国中药杂志 1998,23⑶: 陈峰生,狄留庆薄层扫描法测定礞石滚痰丸中大黄素的含量,基层中药杂志 1998,12⑷: 狄留庆,谢辉,潘桂玲,范碧亭薄层扫描法测定加味逍遥颗粒中栀子甙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4⑵: 狄留庆中药药剂学综合设计性实验的教学与实践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8,14(专辑): 狄留庆,谢辉,范碧亭,毛春芹牡丹皮中丹皮酚提取方法及工艺参数的优化中药材1998,21⑴: 狄留庆,张丽云,沈金文,郭戎HPLC测定血压平滴鼻剂中芍药甙的含量中国中药杂志1999,24⑴: 狄留庆,范欣生,范碧亭,王永洁,童晓东止喘雾化液的制备及其质量标准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15⑵: 狄留庆《中成药学》教学内容及要求初探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15(专辑): 王迎春,狄留庆TLCS法测定咽炎康颗粒中熊果酸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15⑶: 狄留庆,刘忠保咽炎康颗粒制备工艺研究时珍国医国药1999,10⑾: 狄留庆影响方剂疗效的药学因素探讨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6(专辑): 狄留庆干姜挥发油的提取及其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研究中药材2000,23⑵: 狄留庆,徐枢HPLC法测定止喘雾化液中黄芩苷的含量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0,17⑴: 狄留庆,谢辉,孙小玉,朱荃,等经前安胶囊的主要药效作用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0,17⑿: 赵晓莉,崔小兵,狄留庆HPLC法测定葛根素葡萄糖注射液中葛根素及3’-甲氧基葛根素含量中国中药杂志2000,25⑺: 狄留庆,谢辉,朱荃,范碧亭,等镇静逍遥颗粒的药效学研究,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0,11⑴: 张余生,许惠琴,狄留庆穴贴定喘膏抗炎作用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7⑹: 刘幸平,许惠琴,狄留庆定喘穴贴膏对过敏性哮喘豚鼠SOD、MDA、NO和NOS的影响中医研究 2001,14⑸: 范欣生,周志祥,姜静,余晶华,周建英,李伟东,狄留庆,高想中药吸入治疗中轻度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痰中IL-8水平的影响,中国医药学报2001,16⑵: 毛春芹,谢辉,狄留庆片姜黄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研究中成药 2002;24⑻: 杜伟,周萍,卢金福,许惠琴,狄留庆定喘穴贴膏对小鼠急性炎症的影响江苏中医药 2002,23⑵: 狄留庆,许惠琴,王维,林英勇穴贴定喘膏的平喘作用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18⑶: 杜吉荣,狄留庆影响中药制剂疗效的药学因素分析时珍国医国药 2002,13⑵: 薛明,狄留庆,黄耀洲细辛辛夷挥发油的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制备工艺的研究时珍国医国药 2002,13⑶: 范欣生,周志祥,姜静,俞晶华,尚宁,狄留庆Effects of Composite Xinyi Aerosol (复方辛夷雾化剂) on Asthma Related Cytokines in Serum and Sputum of Patients with Bronchial Asthma,Chinese Journ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and Western Medicine 2002,8⑷: 赵晓莉,崔小兵,狄留庆,李伟HPLC法测定海马中次黄嘌呤、黄嘌呤的含量中药材2002,25⑽: 狄留庆,谢辉,张莉,燕珂贞芪响声颗粒的质量标准研究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3,20⑵: 谢辉,毛春芹,狄留庆护肝拔毒软膏质量标准研究中成药2003,25⑾: 狄留庆 蔡宝昌 李伟东 杨光明金银花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中药材2003,26⑺: 谢辉,狄留庆,毛春芹小儿定喘口服液止咳平喘作用研究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3,17⑸: 李伟东,徐斌,狄留庆,蔡宝昌RP-HPLC法测定通塞脉片不同拆方浸膏中绿原酸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9⑴: 张莉,狄留庆,吴皓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通塞脉片中黄芪甲苷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⑵: 狄留庆,范欣生,沈红复方辛夷口服液的制备工艺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9⑷: 沈红,狄留庆,黄耀洲乳香、没药提取工艺可行性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⑸: 王萍,许惠琴,狄留庆穴贴定喘膏对过敏性哮喘豚鼠IL-3、IL-5和IgE的影响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3,11⑸: 谢辉,狄留庆,毛春芹HPLC法测定咳喘平口服液中麻黄碱的含量中草药2004,35⑵: 李彦超,蔡宝昌,李伟东,狄留庆马钱子总生物碱的测定及其提取条件的正交设计优选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4,15⑴: 毕肖林,狄留庆薄层扫描法测定香菊感冒颗粒中百秋李醇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0⑵: 沈红,狄留庆,黄耀洲不同提取方法对麻黄中麻黄碱提取得率的比较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⑶: 张莉,狄留庆,吴皓阳离子交换树脂法除珠蚌蛋白质的工艺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20⑶: 毕肖林,狄留庆纳米技术及其在医药学中的应用研究中医药学刊 2004,22⑹: 狄留庆,范欣生,赵晓莉,沈红复方辛夷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2005,21⑵:111-112毕肖林,狄留庆,黄耀洲 穴位药物疗法及其临床应用机理分析时珍国医国药2004,15⑻:532- 李伟东,杨光明,蔡宝昌,狄留庆三种方法提取当归挥发油的气相色谱-质谱比较,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4,21⑶:206- 王金余,狄留庆,潘红英 TLCS法测定复方芪连胶囊中盐酸小檗碱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⑹: 李伟东,狄留庆,羊亚香 复方通塞脉片提取工艺的研究河北中医药学报2004,19⑷:24- 狄留庆,毛春芹,谢辉,郭戎,等麝香酮2种不同包合物及脂质体载体经皮扩散比较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5,30⑷:260~ 崔箭,狄留庆,沈红,崔勋 野罂粟中野罂粟碱提取方法及其含量测定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⑵: 张永太,吴皓,狄留庆,许风清厚朴饮片切制规格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⑶:173- 狄留庆中药制药工程学的内涵与外延初探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21⑵: 毕肖林,郭胜伟,狄留庆中华芦荟多糖提取和粗多糖中总糖的含量测定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⑷: 狄留庆,沈红,燕珂,刘圣金,等旋转式制丸技术在通络微丸成型工艺中的应用研究中成药2005,27⑼: 狄留庆,蔡宝昌,陆茵,赵晓莉,单进军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的研究思路探讨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5,7⑷:49~ 狄留庆,倪美华,刘圣金杜仲炮制的历史沿革与现代研究进展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2005,21⑹: 刘圣金,狄留庆,吴德康杜仲炮制的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2005,16⑾:1078- 赵晓莉,狄留庆,吴皓清胃宁心胶囊精制工艺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1⑸:308- 倪美华,狄留庆,孙淑萍,等HPLC法测定穴贴定喘膏中木兰脂素的含量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16⑹:433~ 孙淑萍,狄留庆,黄耀洲,等穴贴定喘膏的透皮吸收研究中药材2005,28⑾:1026~ 单进军; 狄留庆RP-HPLC法测定川芎挥发油中丁基苯酞的含量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⑵ 倪美华; 狄留庆; 朱蓉蓉; 孙淑萍HPLC测定北细辛不同部位及穴贴定喘膏中马兜铃酸A的含量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⑵ 吴永霞; 吴皓; 狄留庆; 张莉两种淡水育珠蚌中多糖的含量测定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⑵ 单进军; 狄留庆; 罗兴洪; 陈浩RP-HPLC法测定川芎中丁基苯酞中草药2006⑵ 徐向彩; 狄留庆; 谈献和 脉络宁注射液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6⑷ 孙淑萍; 狄留庆; 黄耀洲; 倪美华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技术应用研究进展时珍国医国药2006⑶ 吴永霞; 吴皓; 狄留庆动物多糖的化学研究概况时珍国医国药2006⑷ 刘圣金; 狄留庆; 吴德康; 宋燕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杜仲中绿原酸的含量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⑴ 徐向彩; 狄留庆; 谈献和; 孙淑萍皂土澄清剂处理对黄芪浸膏粉吸湿性的影响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⑵ 韦昌桂; 沈宇清; 葛乃贵; 狄留庆; 张永太通解口服液质量标准研究中成药2006⑷ 孙淑萍; 狄留庆; 黄耀洲; 倪美华不同辅料对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效果的比较研究中成药2006,⑹ 花盈; 狄留庆薄荷油的基础研究及其应用开发世界临床药物2006⑷ 狄留庆; 孙淑萍; 黄耀洲粉体表面改性技术降低中药全浸膏制剂引湿性的应用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⑷ 吴永霞,狄留庆,吴皓,徐向彩气相色谱法测定穴贴定喘膏中麝香酮的含量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06,⑷: 高等中医药院校试用教材《中成药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编委 中医药系列丛书《家用中成药140问》,江苏科技出版社1998,编委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中药专业试题精选》,江苏科技出版社1999,编委 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中药药剂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1,编委 中医药系列丛书《方剂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副主编 国家执业药师应试指南《中药药剂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0,编委 中医药系列丛书《临床实用中药学》,人民军医出版社2000,编委 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教与学参考丛书《中药药剂学》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编委 国家执业药师应试指南《中药药剂学》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2003,编委 《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编委 高等学校教材《中药制药工程学》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编委 《物理药剂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科技出版社,2005,编委 高等学校研究生用教材《物理药剂学》科学出版社,2005,副主编 通塞脉微丸的研究与开发 国家项目 第一马钱子生物碱抗肿瘤机理及其靶向给药制剂的研究 国家自然基金 第三杜仲饮片炮制工艺及质量标准规范化研究 国家项目 第一穴贴定喘膏的产业化研究 部,省项目 第一通塞脉片复方活性部位群及其药效学研究 部,省项目 第二中药质量控制关键技术-指纹图谱的研究 部,省项目 第五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技术的应用研究 其他项目 第一半夏泻心胶囊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前研究 其他项目 第二中药复方辛夷口服液治疗哮喘的分子生物学机理研究 部,省项目 第三芍药甘草汤配伍机理及物质基础研究 部,省项目 第四 名优中成药二次开发的研究思路探讨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05,7⑷ 第一旋转式制丸技术在通络微丸成型工艺中的应用研究 中成药 2005,27⑼ 第一粉体表面改性技术降低中药全浸膏制剂引湿性的应用研究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6,4 第一不同辅料对中药全浸膏制剂防潮效果的比较研究 中成药 2006,⑹ 第二白芍中芍药总苷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工艺研究 江苏中医药 2006,⑿ 第二不同种类离体皮肤及人工合成膜对川芎贴膏体外透皮试验的影响 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 2006,⑹ 第三气相色谱法测定穴贴定喘膏中麝香酮的含量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06,⑷ 第二RP-HPLC法测定川芎中丁基苯酞 中草药 2006,⑵ 第二HPLC法测定穴贴定喘膏中木兰脂素的含量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 2005,⑹ 第二穴贴定喘膏的透皮吸收研究 中药材 2005,⑾ 第二麝香酮的2种不同包合物及脂质体载体经皮扩散比较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05,⑷ 第一 中药药剂学 中国中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3-01-01 第三海洋药物研究与开发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04-02 第五中药制药工程学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01-01 第四物理药剂学的理论与实践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5-01-01 第四物理药剂学 科学出版社 2005-01-01 第四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

新校区在渝北空港桃源大道1000号 也就是610普通车的终点站 放120个心吧 朋友 我就是那学校的

重庆市渝北区桃源大道1000号! 401120邮编

Wang S, Ding YB, Chen GY, Xia JG, Wu ZY Hypermethylation of Syk gene in promoter region associated with oncogenesis and metastasis of gastric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04, 10(12), 1815- Ling LJ, Wang S*, Liu XA, Shen EC, Ding Q, Lu C, Xu J, Cao QH, Zhu HQ, Wang F A novel mouse model of human breast cancer stem-like cells with high CD44+CD24- /lower phenotype metastasis to human Chin Med J (Engl), 2008, 121(20), 1980- Ding Q, Yang LX, Yang HW, Jiang C, Wang YF, Wang S* Cytotoxic and antibacterial triterpenoids derivatives from Clematis J Ethnopharmacol, 2009, 126(3), 382- Wang J, Xia TS, Liu XA, Ding Q, Du Q, Yin H, Wang S* A novel orthotopic and metastatic mouse model of breast cancer in human mammary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0, 120(2), 337- Xia TS, Wang J, Yin H, Ding Q, Zhang YF, Yang HW, Liu XA, Dong M, Du Q, Ling LJ, Zha XM, Fu W, Wang S*Human tissue-specific microenvironment: an essential requirement for mouse models of breast Oncol Rep, 2010, 24(1), 203- Liu X, Wang Z, Yu J, Lei G, Wang S* Three polymorphisms in interleukin-1beta gene and risk for breast cancer: a meta-analysis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0, 124(3), 821- Zhu J, Meng X, Yan F, Qin C, Wang M, Ding Q, Li P, Yang J, Ju X, Zhang Z, Wang S*, Yin C A functional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 polymorphism, EGF serum levels and renal cell carcinoma risk in a Chinese J Hum Genet, 2010, 55(4), 236- Ling LJ, Lu C, Zhou GP, Wang S* Ectopic expression of RhoBTB2 inhibits migration and invasion of human breast cancer Cancer Biol Ther, 2010, 10(11), 1115- Zhou WB, Yin H, Liu XA, Zha XM, Chen L, Dai JC, Tao AD, Chen L, Ma JJ, Ling LJ, Wang S* Incidence of chemotherapy-induced amenorrhea associated with epirubicin, docetaxel and navelbine in younger breast cancer BMC Cancer, 2010, 10, Zou J, Zhang X, Yang H, Zhu Y, Ma H, Wang S* Rapamycin-loaded nanoparticles for inhibition of neointimal hyperplasia in experimental vein Ann Vasc Surg, 2011, 25(4), 538- Zhou WB, Ding Q, Chen L, Liu XA, Wang S* Toremifene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alternative to tamoxifen in adjuvant endocrine therapy for breast cancer: results of four randomized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1, 128(3), 625- Zhou WB, Liu XA, Dai JC, Wang S* Meta-analysis of sentinel lymph node biopsy at the time of prophylactic mastectomy of the Can J Surg, 2011, 54(5), 300- Zhou WB, Xue DQ, Liu XA, Ding Q, Wang S* The influence of family history and histological stratification on breast cancer risk in women with benign breast disease: a meta-analysisJ Cancer Res Clin Oncol, 2011, 137(7), 1053- Ni XJ, Xia TS, Zhao YC, Ma JJ, Zhao J, Liu XA, Ding Q, Zha XM, Wang S* Postmenopausal hormone therapy is associated with in situ breast cancer risk Asian Pac J Cancer Prev, 2012, 13(8), 3917- Wang M, Zhou W, Zhao Y, Xia T, Zha X, Ding Q, Liu X, Zhao Y, Ling L, Chen L, Wang S*A novel finding of sentinel lymphatic channels in early stage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hich may influence detection rate and false-negative rate of sentinel lymph node PLoS One, 2012, 7(12), Chen L, Zhou WB, Zhao Y, Liu XA, Ding Q, Zha XM, Wang S* Cancer/testis antigen SSX2 enhances invasiveness in MCF-7 cells by repressing ERalpha signaling Int J Oncol, 2012, 40(6), 1986- Zhou W, Zha X, Liu X, Ding Q, Chen L, Ni Y, Zhang Y, Xu Y, Chen L, Zhao Y, Wang S* US-guided 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of small breast cancers: a clinical Radiology, 2012, 263(2), 364- Wang X, Wang G, Zhao Y, Liu X, Ding Q, Shi J, Ding Y, Wang S* STAT3 mediates resistance of CD44(+)CD24(-/low) breast cancer stem cells to tamoxifen in Biomed Res, 2012, 26(5), 325- Xu L, Ju XB, Li P, Wang J, Shi ZM, Zheng MJ, Xue DD, Xu YJ, Yin YM, Wang S*, You YP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Ku70-1310C/G promoter polymorphism and cancer risk:a meta- Asian Pac J Cancer Prev, 2012, 13(2), 683- Zhao YC, Ni XJ, Wang MH, Zha XM, Zhao Y, Wang S* Tumor-derived VEGF-C, but not VEGF-D, promotes sentinel lymph node lymphangiogenesis prior to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Med Oncol, 2012, 29(4), 2594- Zhou W, He Z, Xue J, Wang M, Zha X, Ling L, Chen L, Wang S*, Liu X Molecular subtype classification is a determinant of non-sentine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with positive sentinel lymph PLoS One, 2012, 7(4), Zhou W, Ding Q, Liang X, He Z, Zha X, Liu X, Wang S* The risk of amenorrhea is related to chemotherapy-induced leucopenia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receiving epirubicin and taxane based PLoS One, 2012, 7(5), Zhou W, Ding Q, Liu X, Jiang Y, Chen L, Zhang Y, Xia T, Wang S* Percutaneous microwave coagulation for eradication of VX2 tumors subcutaneously in World J Surg Oncol, 2012, 10, Zheng MJ, Wang J, Chen YW, Xu L, Xue DD, Fu W, Zhang YF, Du Q, Zhao Y, Ling LJ, Ding Q, Liu XA, Zha XM, Zheng W, Xia TS, Wang S*A novel mouse model of gastric cancer with human gastric microenvironment Cancer Lett, 2012, 325(1), 108- Liu X, Qin Z, Shen H, Xue J, Jiang Y, Hu Z, Shen H, Wang S* Genetic variants at 5p12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in Han C J Hum Genet, 2012, 57(10), 638- Xia TS, Shi JP, Ding Q, Liu XA, Zhao Y, Liu YX, Xia JG, Wang S*, Ding YB Reactivation of Syk gene by AZA suppresses metastasis but not proliferation of breast cancer Med Oncol, 2012, 29(2), 448- Chen L, Zhou WB, Zhao Y, Liu XA, Ding Q, Zha XM, Wang S* Bloody nipple discharge is a predictor of breast cancer risk: a meta-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2, 132(1), 9- Cui YY, Qian JM, Yao AH, Ma ZY, Qian XF, Zha XM, Zhao Y, Ding Q, Zhao J, Wang S*, Wu J SOD mimetic improves the function, growth, and survival of small-size liver grafts after transplantation in Transplantation, 2012, 94(7), 687- Xia TS, Wang GZ, Ding Q, Liu XA, Zhou WB, Zhang YF, Zha XM, Du Q, Ni XJ, Wang J, Miao SY, Wang S* Bone metastasis in a novel breast cancer mouse model containing human breast and human Breast Cancer Res Treat, 2012, 132(2), 471- Ni X, Ma J, Zhao Y, Wang Y, Wang S* Meta-analysis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use and ovarian Br J Clin Pharmacol, 2013, 75(1), 26- Pan H, Xia K, Zhou W, Xue J, Liang X, Cheng L, Wu N, Liang M, Wu D, Ling L, Ding Q, Chen L, Zha X, Liu X, Wang S* Low serum creatine kinase levels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 case-control PLoS One, 2013, 8(4), Zhou W, Pan H, Liang M, Xia K, Liang X, Xue J, Cheng L, Xue J, Chen S, Liu X, Ding Q, Ling L, Wang S* Family history and risk of 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and 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 in a Han Chinese population: a case-control World J Surg Oncol, 2013, 11, Ni X, Zhao Y, Ma J, Xia T, Liu X, Ding Q, Zha X, Wang S* Hypoxia-induced factor-1 alpha upregulate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 to promote lymphangiogenesis and angiogenesis in breast cancer J Biomed Res, 2013, 27(6), 478- Zhou W, Liang M, Pan H, Liu X, Jiang Y, Wang Y, Ling L, Ding Q, Wang S* Comparison of ablation zones among different tissues using 2450-MHz cooled-shaft microwave antenna: results in ex vivo porcine PLoS One, 2013, 8(8), Zhou W, Liu X, Ding Q, Zha X, Wang S* Long-term outcomes of breast cancer ablationRadiology, 2013, 269(1), 309- Zhou W, Ding Q, Pan H, Wu N, Liang M, Huang Y, Chen L, Zha X, Liu X, Wang S* Risk of breast cancer and family history of other cancers in first-degree relatives in Chinese women: a case control BMC Cancer, 2014, 14, Ni X, Xia T, Zhao Y, Zhou W, Wu N, Liu X, Ding Q, Zha X, Sha J, Wang S* Downregulation of miR-106b induced breast cancer cell invasion and motility in association with overexpression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Cancer Sci, 2014, 105(1), 18- Miao SY, Zhou W, Chen L, Wang S*, Liu XA Influence of ABO blood group and Rhesus factor on breast cancer risk: a meta-analysis of 9665 breast cancer patients and 244,768 Asia Pac J Clin Oncol, 2014, 10(2), 101- Yang T, Xu F, Zhao Y, Wang S*, Yang M, Chen Y A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based targeted proteomics approach for the assessment of transferrin receptor levels in breast Proteomics Clin Appl, 2014, 8(9-10), 773- Ren Y, Han X, Yu K, Sun S, Zhen L, Li Z, Wang S* microRNA-200c downregulates XIAP expression to suppress proliferation and promote apoptosis of 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Mol Med Rep, 2014, 10(1), 315- Chen J, Jiang P, Wang HJ, Zhang JY, Xu Y, Guo MH, Zhang B, Tang CY, Cao HY, Wang S* The efficacy of molecular subtyping in predicting postoperative recurrence in breast-conserving therapy: a 15-study meta- World J Surg Oncol, 2014, 12, Zhou W, Jiang Y, Chen L, Ling L, Liang M, Pan H, Wang S, Ding Q, Liu X, Wang S* Image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 after microwave ablation of breast cancer: a pilot Eur J Radiol, 2014, 83(10), 1771- 王水,张保康,赵同生, Hassab 手术后肝硬变大鼠动脉血酮体比改变的意义, 南京医学院学报, 1991, (04), 302- 王水,刘训良,陆辉,孔连宝, B 型 Niemann-Pick 病脾脏切除一例, 南京医学院学报, 1993, (02), 王水,沈亚勋, 老年原发性胆囊癌误诊 27 例分析,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97, (02), 王水,查小明,武正炎, 原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症术后低钙血症及其处理, 江苏医药, 2001, (03), 王水,查小明, 三苯氧胺对绝经后乳腺癌患者子宫和卵巢的影响,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1, (04), 320- 王水,林红军,查小明, 三苯氧胺对乳腺癌患者子宫卵巢的影响, 中国肿瘤临床, 2001, (05), 389- 王水,武正炎,范萍,查小明,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 2001, (06), 503- 王水,查小明,范萍,武正炎, 乳腺癌染料法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意义, 中华肿瘤杂志, 2002, (02), 王水,刘晓,刘晓安,查小明,符德元,甄林林,范萍,武正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染料和手术时机选择,肿瘤学杂志, 2002, (06), 332- 王水,刘晓安,武正炎,影响染料法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成功率的一些因素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4, (02), 107- 王水,范萍,武正炎,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淋巴细胞亚群的初步研究,中华肿瘤杂志, 2004, (04), 31- 王水,刘晓安,赵燕超,武正炎,采用异硫蓝和美蓝行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临床价值,江苏医药, 2004, (07), 506- 王水,范萍,刘晓安,武正炎,乳腺癌骨髓和前哨淋巴结微小转移检测的临床研究,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2004, (09), 54- 耿强,王水,范萍,刘晓安,郑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和骨髓和外周血微小转移的联合检测,肿瘤防治杂志, 2005, (02), 85- 徐鲲,刘晓安,王水,张小林,陆辉,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染料选择的实验研究,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03), 201- 徐鲲,刘晓安,王水,王振中,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常用染料效果实验研究,现代肿瘤医学, 2005, (04), 433- 徐鲲,刘晓安,王水,周青,耿强,中华墨汁作为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示踪剂的实验研究,肿瘤防治杂志, 2005, (05), 321-王水,刘晓安,早期乳腺癌治疗中前哨淋巴结活检应用价值探讨,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04), 312- 王水,赵佳,刘晓,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手术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6, (07), 503- 王水,刘晓安,赵佳,耿强,刘力嘉,染料法乳腺癌前哨淋巴通道的研究,中华外科杂志, 2006, (11), 748- 曹勤洪,王水,徐鲲 ,刘晓安,刘力嘉,中华墨汁作为前哨淋巴结活检新型示踪剂的实验研究,The Chinese-German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 2006, (01), 36- 郝汉霞,王水,刘力嘉,范萍,杜青,张伟民,王聪, 乳腺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 HIF-2α/EPAS1 表达与血管生成的关系,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6, (03), 169- 王锋,王水,陆辉,郑伟,孙琳, 乳腺癌组织中 p21~(WAF1)、CDK4 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江苏医药, 2006, (06), 520- 赵佳,刘晓安,王水,刘力嘉 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法检测乳腺癌骨髓和前哨淋巴结微小转移的临床研究现代肿瘤医学, 2006, (07), 813- 邹汉青,王水,林红军,张智弘,刘晓安,彭晓静, 活体兔肌肉组织微波固化后病理学变化的实验研究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6, (07), 489- 凌立君,魏惠华,曾莉,刘晓安,王凤良,赵佳,贾晓斌,王水,盐酸川芎嗪微囊的制备及质量控制,中成药, 2006, (11), 1692- 赵佳,王水,刘晓安,刘力嘉,IHC 和 PCR 法联合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的微转移,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6, (16), 1229- 王水,刘晓安,赵佳,耿强,刘力嘉,联合法观察前哨淋巴通道的临床研究,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07, (01), 35- 王锋,王水,宣卓琦,孙琳,陆辉,乳腺癌细胞中 p53、C-erbB-2、p21~(WAF1)和 CDK4 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1), 70- 凌立君,赵佳,王水,刘晓安,核素法前哨淋巴通道的研究,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07, (02), 16- 王锋,夏添松,夏建国,陈国玉,王水胃肠道间质肿瘤伴肝转移 18 例临床分析,临床肿瘤学杂志, 2007, (03), 191- 许健,王水,许立生,杜青,刘晓安,乳腺癌细胞系中肿瘤干细胞相关亚群初步研究,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4), 350- 谢锡驹,王水,郑伟,查小明,乳腺癌患者血清 IGF-Ⅱ水平及其在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江苏医药, 2007, (07), 672- 王凤良,凌立君,沈恩超,刘晓安,王水,血清 Tracp5b 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7), 702- 许健; 王水;许立生,杜青,刘晓安,赵佳,雌激素对 MCF-7 中肿瘤干细胞相关亚群影响的实验研究,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7, (09), 650- 陈龙舟,赵佳,王凤良,凌立君,刘晓安,王水 淋巴结阴性乳腺癌骨髓微小转移联合检测的临床研究,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09), 939- 许立生,王水,许健,杜青,无血清悬浮法培养MCF-7细胞系并筛选该细胞系中肿瘤干细胞相关亚群的初步研究,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7, (10), 736- 谢晖,曹勤洪,夏锴,刘晓安,王水乳腺癌组织 APRG1 基因表达的初步研究,江苏医药, 2007, (10), 1006- 刘月仙,夏添松,李俊芳,王水,共刺激分子 B7-2 基因转染抑制乳腺癌生长和转移的实验研究,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11), 1228- 孙蓉,凌立君,刘晓安,赵佳,耿强,王水,联合法前哨淋巴通道的临床研究,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7, (17), 1328- 王凤良,王水,凌立君,沈恩超,刘晓安,血清 Tracp5b 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及评价双膦酸盐治疗疗效的临床意义,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07, (21), 1628- 王水,赵佳,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的研究进展,中华普外科手术学杂志(电子版), 2008, (02), 147- 王水,赵佳,早期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术的进展,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08, (03), 255- 王水,重视老年甲状腺疾病诊断与治疗,实用老年医学, 2008, (04), 243- 李昌文,刘晓安,林红军,章宜芬,王水冷循环微波固化家猪乳腺实验研,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1), 16- 沈恩超,凌立君,王水,刘晓安,朱海清,李凤山,SDF-1、CXCR4 在乳腺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江苏医药, 2008, (04), 367- 钱超,夏锴,张静静,杜青,刘晓安,王水缺氧条件下雷帕霉素抗人乳腺癌 MCF-7 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06), 742- 高泽俊,袁小青,沈捷,马向华,王水,MAPKs通路在Leptin促人乳腺癌细胞系增殖中的机制研究,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11), 1410-刘学敏,王水,夏添松,王珏,刘晓安 慢病毒转染绿色荧光蛋白对乳腺癌细胞系肿瘤干细胞相关亚群的影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8, (38), 7507-王水,乳管镜技术临床应用及其诊疗价值,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09, (03), 261- 顾则娟,王水,张镇静,王荣,谢晓峰,朱琳,戴晓冬,叶桂华,林征,方小平, 殷蓉,舒心病房护理运行模式的建立与应用,中华护理杂志, 2009, (10), 929- 宋兵,沈历宗,徐皓,黄华兴,肇毅,史京萍,王水外科实习生出科量化考核结果的研究分析与思考,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0, (05), 353- 傅卫,王水,杜青,肇毅,查小明,刘晓安,巢式 RT-PCR 检测乳腺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临床价值,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06), 818- 蒋超,丁强,王水,杨海伟,张炜明,FISH 检测乳腺癌石蜡组织切片的酶消化时间的探究,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2010, (15), 2907- 陈翔,王水,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研究现状及进展,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1, (01), 98- 黄华兴,沈历宗,肇毅,凌立君,史京萍,徐皓,吴蔚,王水,PBL与LBL相结合在基础外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3), 227- 崔一尧,王水,临床推广乳腺癌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医学伦理学, 2011, (05), 611- 黄华兴,沈历宗,肇毅,凌立君,史京萍,徐皓,吴蔚,王水,外科学基础考试模式的改革与探讨,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06), 488- 崔一尧,王水,前哨淋巴结活检在乳腺癌治疗中的意义,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011, (08), 41- 史京萍,夏添松,丁强,刘晓安,査小明,王水,CpG 寡核苷酸促进 Toll 样受体 9 的表达增强乳腺癌细胞侵袭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08), 1161- 崇梅红,王水,乳腺癌血行微小转移研究进展,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 (10), 2970- 崇梅红,王水,乳腺癌淋巴结微小转移研究进展,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 2011, (11), 3254- 许立生,王水,黄中晶,沈恩超,钱超,人生长激素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天津医药, 2011, (12), 1141- 马晶晶,王水,郑明洁,缪苏宇,徐露,王珏,乳腺癌细胞株两种原代培养方法的比较,江苏医药, 2011, (16), 1865- 刘钊,王水,孕激素及雌激素对乳腺癌细胞 RANKL 及其受体的调节作用,江苏医药, 2011, (16), 1874- 许立生,王水,黄中晶,沈恩超,钱超,CD44~+/CD24~(-/low)/ABCG2~-乳腺癌干细胞与临床治疗及预后的关系,实用医学杂志, 2011, (21), 3877- 崇梅红,王水,查小明,刘晓安,凌立君,肇毅,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乳腺癌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的临床价值,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02), 220- 赵奕华,李鑫,王水,王虹,公立医院改革背景下医用耗材管理的困难与对策,中国医疗设备, 2012, (11), 100-周茜,王水,钱宁,刘小丰,陆澄,骨桥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和 p53 的关系,江苏医药, 2012, (20), 2387- 许立生,王水,黄中晶,赵志泓,沈恩超,钱超,ER、PR、VEGF、CA15-3、CA125 和 CEA 水平在乳腺癌预后判断中的临床意义,实用医学杂志, 2012, (21), 3565- 张桂普,王水,郑明洁,王珏,“人源性”乳腺微环境促进人源性乳腺癌细胞发生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江苏医药, 2012, (22), 2652- 王水,刘钊,乳腺神经内分泌癌,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3, (03), 238- 姚秀蕾,肇毅,姚志勇,王水,超声引导粗针活检在触诊阴性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临床意义,中国医药导报, 2013, (02), 41- 黄华兴,张永杰,沈历宗,肇毅,王水,整合外科与解剖教学,架构临床与基础桥梁,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03), 273-周悦,黄华兴,骆金华,陈亮,王水,胸腔镜技术应用以提高胸心外科教学效果的研究与实践,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05), 472- 杨小冬,黄华兴,黄平,沈历宗,王水,浅谈外科学基础实践教学师资的选拔与培养,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06), 564- 朱倩男,夏添松,凌立君,王水,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机制及预防进展,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 2013, (06), 442- 王若曦,王水,乳腺癌 ER、PR 及 HER-2 在原发灶和转移灶之间表达关系的研究进展,江苏医药, 2013, (08), 958-吴丹,刘晓安,查小明,王水,乳腺淋巴瘤 12 例临床分析,江苏医药, 2013, (14), 1660-吴蔚,沈历宗,肇毅,凌立君,史京萍,黄华兴,王水,积极心理学在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中国医学创新, 2013, (34), 141-徐海萍,王娟,孙杰,王珏,王水,查小明,鲁婷婷,孙茹萍,杨晓文,优化乳腺癌健康宣教的探讨,江苏医药, 2014, (05), 604-606

401120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电子版下载

是中文核心。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全国有影响的综合性中医药学术刊物,1959年创刊,由南京中医药大学主办。本刊为中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中国科技引文数据库(CSCD)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被CA等国外权威文摘及检索系统收录。设有名老中医学术传承、论著(学术探讨、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报道等专栏,刊登中医、中药、针灸、中西医结合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及有关情报资料。本刊为双月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2-0482,国内统一刊号CN 32-1247/R。

这个学报还有个社科版的,一个是省级一个双核心的。你要投稿那个?论文发表方面有什么问题的话可以找原上草论文了解。

  • 索引序列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电子版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
  •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
  •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科版电子版下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