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石油知识杂志电子版在哪看

石油知识杂志电子版在哪看

发布时间:

石油知识杂志电子版在哪看

蜘蛛精app,里面有电影故事、故事会、证券市场周刊、小小说大世界、摄影之友、为了孩子、环球人文地理

读者和意林这两款电子杂志刊期的阅读平台就非常的不错,因为他们两个是对于一种非常有趣的故事进行编辑,然后让人们从这样的一个故事中去获得一些非常有用的道理,并且他们这样一个杂志之上还是用着笑话存在的,所以能够在人们紧张的阅读之后,让他们有一个非常愉悦的体验。

蜘蛛精不错,喜欢看电影故事和世纪人物

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尸体,生物的细胞含有脂肪和油脂,脂肪和油脂则是由碳、氢、氧等3种元素组成的。生物遗体沉降于海底或湖底并被淤泥覆盖之后,氧元素分离,碳和氢则组成碳氢化合物。 我们已经在地球上发现3000种以上的碳氢化合物,石油是由其中350种左右的碳氢化合物形成的,比石油更轻的碳氢化合物则成为天然气。煤矿与石油的成因很类似,但煤是植物的化石,又是固态。 大量产生碳氢化合物的岩石即称为“石油源岩”。埋没于地中的石油源岩受到地热和压力的影响,再加上其他多种化学反应之后就产生石油,而石油积存于岩石间隙之间便形成油田。 地壳变动而石油生成 我们最近逐渐了解地球内部的变化与石油的生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描述此种关系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地球内部的状况。 地球的半径大约是6400公里,覆盖地球表面的地壳下方是由岩石形成厚达2900公里的“地慢”,其下方则是由金属形成的“地核”,并以大约5100公里深处分界,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主要是由液态金属铁组成,内核则主要是固态铁。 地球表面铺满坚硬的“板 块”,厚度约有100公里,是由向上喷出的“洋脊”产生的,’在 缓缓移动到“海沟”后就沉降于 另一板块下方。 80年代后期,人们学会捕捉地震波传递到地球内部时的立体图,于是发现令人惊讶的地慢活动状况。高温又巨型的上升流“超级卷流”由地底涌上后,以蘑菇形态分别存在于夏威夷和非洲大陆正下方。此外,低温的巨型下降流“冷卷流”则以水滴形态占据亚洲大陆及南美洲大陆正下方的冷卷流似乎是沉降到地函底部。 我们现在的知道的是,地幔内部落热对流是以冷卷流向超级卷注移动的形态而形成的。此种运动不仅影响板块运动,似乎也对整个地球的地质和环境的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 超级卷流是石油制造者? 现在全球生产的石没之中,有60%是产生了恐龙称霸地球时期所形成的石油源岩,所形成的“黑色页岩”则遍布世界各地。黑色页岩主要是由未经氧化的藻类等浮游植物遗骸堆积而成。由此可知当时必须有可让浮游植物繁殖又不会产生氧化的缺氧环境条件,大量的黑色页岩才会形成。 最近发现,石油源岩在此时代的形成似乎与超级卷流运动的活化可以促使由地下涌出的地幔物质所形成的洋脊体积增大,海面因而上升,使得较低的陆地变成浅海,而浅海则具有可当石油原料的藻类等浮游植物极易繁殖的环境。 浅海地区的藻类等浮游植物因而出现大幅增加和大量死亡的现象,周围的细菌为分解其残骸而消耗氧气,于是出现了缺氧环境。 地球温暖化也会改变深层海水的流动状况,由于高纬度地区与低纬度地区海水的温度高低不同,较低温但含有丰富氧气的高纬度地区深层海水会流向低纬度地区海洋。但地球温暖化的现象减少。氧气较少的海域因而扩大,无法氧化的浮游植物便逐渐堆积,所留下的大量有机物则形成石油源岩。 生物的演化改变了石油的性质 由于石油的原料是生物的遗骸,因此调查石油的性质便可以得知古老时期的生物演化过程和地球环境历史。 生命的演化大概有下述的过程。生命是于38亿年前诞生,并逐渐地进行演化,到了距今5亿5000万年前的古生代寒武纪时期,爆发性的演化才开始,大约4亿4500万年前,生命也登上了陆地。 4亿4000万年至4亿年前时期,石油源岩的主要成分是当时繁茂的浮游植物所形成的耐碳氢化合物。另一方面,羊齿类植物在此时期繁琐盛于海岸近处,因此以陆上植物为原料的石油源岩也出现了。 2亿9000万年前,广大的陆地普遍出现由裸子植物组成的森林,并到处形成被沼泽地包围的湖沼,藻类便在湖沼中开始繁殖。由此也产生了以藻类为原料的新种石油源岩,这也是陆上植物的繁盛促使新性质石油源岩诞生的一例。 9000万年前时期,被子植物和针叶树林开始逐渐扩张到高纬度地区和高地,因而出现以陆地木材为原料的石油源岩。另一方面,树木的树脂成为轻质原油的原料,形成新的石油源岩。针叶树林的增加竟使得木材取代了藻类,成为石油源岩的主要原料。 最近石油性质的分析技术有长足的进步,我们已逐渐可以取得有关石油原料性质,以及由热能引起的变化过程等的详细资料。由此种资料即能进一步了解原料生物遗骸逐渐堆积时的环境状况。 大约1亿7000万年到200万年前所发生的全球性规模“阿尔卑斯造山运动期”也造出了巨油田,在此时期,分布于广大范围的1亿年前前后形成的石油源岩都没入地中。现有的石油和天然气有大约3分之2就是此时期形成的。参考资料:石油产品可分为:石油燃料、石油溶剂与化工原料、 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等6类。 其中, 各种燃料产量最大, 约占总产量的90%; 各种润滑剂品种最多, 产量约占5%。 各国都制定了产品标准, 以适应生产和使用的需要。 汽油 是消耗量最大的品种。 汽油的沸点范围(又称馏程)为30 ~ 205°C, 密度为70~78克/厘米3,商品汽油按该油在汽缸中燃烧时抗爆震燃烧性能的优劣区分,标记为辛烷值70、80、90或更高。号俞大,性能俞好,汽油主要用作汽车、摩托车、快艇、直升飞机、农林用飞机的燃料。商品汽油中添加有添加剂(如抗爆剂四乙基铅)以改善使用和储存性能。受环保要求,今后将限制芳烃和铅的含量。 喷气燃料 主要供喷气式飞机使用。沸点范围为60~280℃或150~315℃(俗称航空汽油)。为适应高空低温高速飞行需要,这类油要求发热量大,在-50C不出现固体结晶。 煤油 沸点范围为180 ~ 310℃ 主要供照明、生活炊事用。要求火焰平稳、光亮而不冒黑烟。目前产量不大。 柴油 沸点范围有180~370℃和350~410℃两类。对石油及其加工产品,习惯上对沸点或沸点范围低的称为轻,相反成为重。故上述前者称为轻柴油,后者称为重柴油。商品柴油按凝固点分级,如10、-20等,表示低使用温度,柴油广泛用于大型车辆、船舰。由于高速柴油机(汽车用)比汽油机省油,柴油需求量增长速度大于汽油,一些小型汽车也改用柴油。对柴油质量要求是燃烧性能和流动性好。燃烧性能用十六烷值表示愈高愈好,大庆原油制成的柴油十六烷值可达68。高速柴油机用的轻柴油十六烷值为42~55,低速的在35以下。 燃料油 用作锅炉、轮船及工业炉的燃料。商品燃料油用粘度大小区分不同牌号。 石油溶剂 用于香精、油脂、试剂、橡胶加工、涂料工业做溶剂,或清洗仪器、仪表、机械零件。 润滑油 从石油制得的润滑油约占总润滑剂产量的95%以上。除润滑性能外,还具有冷却、密封、防腐、绝缘、清洗、传递能量的作用。产量最大的是内燃机油(占40%),其余为齿轮油、液压油、汽轮机油、电器绝缘油、压缩机油,合计占40%。商品润滑油按粘度分级,负荷大,速度低的机械用高粘度油,否则用低粘度油。炼油装置生产的是采取各种精制工艺制成的基础油,再加多种添加剂,因此具有专用功能,附加产值高。 润滑脂 俗称黄油,是润滑剂加稠化剂制成的固体或半流体,用于不宜使用润滑油的轴承、齿轮部位。 石蜡油 包括石蜡(占总消耗量的10%)、地蜡、石油脂等。石蜡主要做包装材料、化妆品原料及蜡制品,也可做为化工原料产脂肪酸(肥皂原料)。 石油沥青 主要供道路、建筑用。 石油焦 用于冶金(钢、铝)、化工(电石)行业做电极。 除上述石油商品外,各个炼油装置还得到一些在常温下是气体的产物,总称炼厂气,可直接做燃料或加压液化分出液化石油气,可做原料或化工原料。 炼油厂提供的化工原料品种很多,是有机化工产品的原料基地,各种油、炼厂气都可按不同生产目的、生产工艺选用。常压下的气态原料主要制乙烯、丙烯、合成氨、氢气、乙炔、碳黑。液态原料(液化石油气、轻汽油、轻柴油、重柴油)经裂解可制成发展石油化工所需的绝大部分基础原料(乙炔除外),是发展石油化工的基础。目前,原油因高温结焦严重,还不能直接生产基本有机原料。炼油厂还是苯、甲苯、二甲苯等重要芳烃的提供者。 最后应当指出,汽油、航空煤油、柴油中或多或少加有添加剂以改进使用、储存性能。各个炼油装置生产的产物都需按商品标准加入添加剂和不同装置的油进行调和方能作为商品使用。石油添加剂用量少,功效大,属化学合成的精细化工产品,是发展高档产品所必需的,应大力 石油勘探,就是考证地质历史,研究地质规律,寻找石油天然气田。主要要经过四大步骤,即:确定古代的湖泊和海洋(古盆地)的范围;然后从中查出可能生成石油的深凹陷来;第三步是在可能生油的凹陷周围寻找有利于油气聚集的地质圈闭;最后对评价最好的圈闭进行钻探,查证是否有石油或天然气,并搞清它有多少储量。下面对这四个步骤的工作内容作一介绍。(具体的石油勘探技术方法后面有专题论述) (一)确定古湖泊古海洋的范围 前面已经讲到了,石油是在古代的湖泊或海洋的沉积物中生成的,油田也是在这里形成的。因此,确定古湖古海(即古盆地)所在及其范围当属是首要的。 确定古湖古海的地质依据,主要是研究岩石和化石(古代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或印模、痕迹等)。通过地质家们的研究,现在地球上的岩石种类极多,但最基本的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火成岩(亦叫岩浆岩),它是由地球深部的岩浆喷发到浅处或地面后,凝固而成的。电视中曾多次报导过现代火山喷发的壮观场面,因此对这种岩石的来源与形成是好理解的。二是沉积岩,前面在油气形成问题时,已谈到了它的来源与形成过程了,它就是确定古湖古海最主要的物质依据。也就是说,哪里有沉积岩,哪里就是古代湖泊或海洋,这是毫无疑问的。三是变质岩,这主要是各种岩石(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在地壳的变迁过程中因经受高温高压而改变了原来的性质变成了既坚硬又致密的另一类岩石。 古湖泊和古海洋又怎样区别呢?这主要是通过化石来确定和区分的。因为湖泊与海洋的生物特征是大不一样的。另外,即使同样的沉积岩,湖泊和海洋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也是不一样的。简单地说,是以当时水的咸淡来分的,淡水为湖,咸水为海……。 古湖古海的保存状况对找油找气的影响十分重要,在后来的地质变迁中,或遭受过风化剥蚀,造成残缺不全;或遭到火成岩的侵入破坏;或经过严重的变质过程等等,这些情况也都要通过对岩石性质和地层保存的完整程度等方面考证其发育过程。 (二)查明生油凹陷的位置 不论是湖盆或者海盆,面积都很大,一般也有上万平方公里,大如新疆的塔里木盆地,竟超过50万平方公里。盆底的形态也是凹凸不平,很不规则的,有高低,有深浅,较低的部分称之为凹陷,高的部位称之为凸起或隆起,一般水中的生物遗体比较容易富集在盆底的低处,所以凹陷是被认为盆地中有利于生油的部位,当然也是较深的为好,故在明确了盆地范围以后的第二步就是查明深凹陷的位置,也就是找出能够生成较多油气的地方。 (三)寻找地质圈闭 寻找地质圈闭是寻找油田的中心环节。任何一个找油部门对这一工作都是十分重视的。地质圈闭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形态各异。例如大庆油田的大庆长垣,其圈闭面积达千余平方公里,是迄今为止我国找到的最大储油圈闭。当然也有小到不足一个平方公里的,有的单独的含油圈闭只有一口油井。地质圈闭有的可以部分地露出地面,甚至一座高山即为一个完整的地质圈闭;有的埋藏很深,地表完全看不出来。现在我国有能力探测到的圈闭埋深,大约在五、六千米深左右,在这个深度以内,用人工地震的方法可以查得比较准确,钻井也能够得着。寻找圈闭自然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由大到小的过程,对于深而小的圈闭,找到它当然是很困难的,它要求的技术精度、难度要比一般情况下高的多。 找到地质圈闭以后,还要对圈闭进行是否具备储油条件的研究和评价工作。一般来说,在靠近生油凹陷的地质圈闭,有利于油气运移进去,成为有希望的油田,而对其他地方的圈闭,评价就要低一些。再则各个圈闭本身的保存是否完整,可储藏油量的大小等情况也需要进行研究和评价。 (四)钻探油气田 对所找到的地质圈闭,里面是否储藏着石油或天然气,在没有对它进行钻井验证之前,一般是很难给以定论的。因此,对地质圈闭进行钻探,这是寻找油田的最后一个步骤,也是极其重要、极其关键的一个步骤。其重要性及关键性在于,这个步骤中所采取的一切技术和手段,它都关系到一个油田能否顺利诞生以及它的实际命运问题。 在油田发现史上有不少这样的情况:一个圈闭本来是充满了石油的,但因钻探技术及方法不当,而没有发现其中的油气,直到若干年后,人们再次认识,再次钻探时才证实是个油田;还有的在首次钻探中就发现了油层,但其中油气就是出不来或油气产量很低、结果评价为没有工业开采价值而弃置一旁,可是以后的重新钻探或经过一定的技术措施,又喷出了高产油气流。可见,钻探是发现油气田至关重要的一步,它与前面的工作关系,如同十月怀胎与一朝分娩那样,所以必须十分认真对待。 在盆地内或一个圈闭上第一口或第一批探井应该打在什么位置,这是要综合考虑多种资料以后才能确定的。其实,第一口井就找出油田来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如新疆克拉玛依因为旁边有黑油山可以看得见,它就是第一号探井生油的。至于我国东部在复盖区找油田,就不那么容易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出油井是松基3井,说明在此以前至少已有了两口空井;胜利油田的第一口出油探井是华8井,说明在此之前曾经至少打了7口干井;大港油田是在打了近20口探井以后才发现的;任丘油田的第一口出油井是任4井,在它以前,曾经有5口以上的井落了空。当然,确定探井井位也不是无章可循、完全盲目的,简单而言,以找油为目的的探井(另有以探明地层为目的的井称之为基准井或参数井)总是尽可能定在圈闭的最高位置,其理由就是油和气总是浮在水的上面。这里的所谓"高"是指含油层的“高”。地质结构十分复杂,因而“高”也不是绝对的高,形象地比喻:如果要钻探的圈闭象个反扣着的碗或盆,第一口探井就定在拱起的碗或盆底上;如果这个圈闭象一条竖放着的大鱼,第一口井位就定在其脊背的高处;如果圈闭象一块倾斜的板(克拉玛依),探井就定在它的上方。也有极少的例外,比如一般人的头发都在头顶上最密,但秃顶者却在头部的周围才有头发,如果一定要在头顶去剪发,只会徒劳无益,新疆准噶尔盆地就有这样的实例,五十年代在其最高处打成了一口探井,一无所获,到了八十年代又在四周较低处打井,却出了油,用“秃顶”周围的头发来比喻,确有相似之处。也有确实在“盆底”找到油的,犹如炒菜的锅里放点油,它不可能停在锅沿上,这是因为这里的地层里几乎没有水,石油不占密度差的优势浮起来,只好“沉底”了,这种实例很少,所以“高处找油”仍然是首先应当遵循的准则。 当一个地质圈闭经钻探后,有一口井获得了有工业开采价值的油气流,这就算是找到了一个油田。但是,还必须进一步把这个油田的具体范围和出油能力搞清楚。因此,在钻探过程中发现油气之后,就应立即查清油层的层数、深度、厚度,并要搞清油层的岩性和其他物理性质,还要对油层进行油气生产能力的测试和原油性质的分析。然后再进行扩大钻探,进一步探明圈闭含油气情况,算出地下的油气储藏量有多少。这样,对单独个油田来说,它的初步勘探工作就算结束了。 最后这里还需加以说明的是,在实际寻找油田的工作中,这个步骤不可能绝然分开进行,而总是相互联系、交错进行的。找有利生油凹陷的过程中,往往也同时就找到了地质圈闭;在找地质圈闭过程中,也会发现新的沉积地层或新的生油凹陷;在钻探圈闭时,也会发现新的生油层和储集层,以致给人们增加许多新的认识。总的来说,寻找油田的过程,一方面是人们对地下情况不断积累资料、深化认识的过程,一方面又是找油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国土资源部研究人员10日说,中国石油资源储量仍处于增长期,尽管已进入低速增长阶段。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全球资源战略研究开放实验室副主任张新安在此间召开的“2005中国石油论坛”上说,得益于高强度的石油勘查活动,中国石油储量继续保持良好增长势头。 截至2004年底,中国累计探明包括原油和凝析油在内的石油地质储量为248.44亿吨,比2003年底增长5.4%;累计探明石油可采储量67.91亿吨,增长3.4%;累计采出量43亿吨;剩余可采储量24.91亿吨,增长2.4%。 张新安指出,中国石油储量替代率尚维持在合理水平。储量替代率是反映储量接替能力的指标,是指国内年新增探明可采储量与当年开采消耗储量的比值。替代率为1,表明勘探所导致的储量增加与开采所导致的储量消耗持平。储量替代率大于1,表明储量的增加大于消耗,小于1则表示勘探新增的储量不能完全弥补储量的消耗。 张新安介绍说,1993年以来,中国石油储量替代率基本维持在1.0左右。2004年,更是达到了1.27的高水平。 此外,自1993年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中国的石油储采比一直维持在14至16的范围内。储采比是指国内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与当年采储量之比,即目前石油剩余可采储量可供消费的时间。张新安说,尽管这一比值仅及2004年世界石油平均储采比43的三分之一,但由于世界平均储采比受中东储采比拉高影响,这仍是一个较为合理的、可以保持石油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水平。 张新安认为,目前中国石油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开采和消费的高强度。2004年,中国占世界石油储量的1.5%,产量占世界总量的4.5%,但消费量却占世界总量的8.2%。 尽管如此,近年来中国原油产量保持较快增速。由2000年的1.63亿吨增至2004年的1.75亿吨,年均增长1.1%。预计今年将达到1.8亿吨,而按照以前的预测,到2010年才可能达到这个数字。 张新安说,中国石油资源潜力巨大,尚有约三分之二的潜力待探明。在这三分之二的待探明潜力中,三分之一可以在当前技术和成本条件下探明;三分之一可以利用现有技术探明,但发现成本将大幅增加;其余三分之一将依赖未来技术的创新。 他建议,中国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石油勘探开发力度,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体制,完善油气基础地质投入机制,实行风险投资机制,推进勘探开发竞争机制。 张新安表示,中国还应采取包括经济和行政手段在内的各种有效措施,加强对非常规油气资源的评价勘查。据介绍,中国油页岩预测资源总量4832亿吨,但尚未展开系统调查评价,探明程度仅为6%。油砂目前尚无查明资源储量,预计资源量达80亿吨以上。

石油知识杂志电子版

这是国内中文核心一些石油相关期刊,供您参考一下: 石油勘探与开发 石油学报 天然气工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石油化工 石油实验地质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石油钻采工艺 油田化学 新疆石油地质 西南石油学院学报(改名为:西南石油大学学报) 石油机械 钻采工艺 石油炼制与化工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油气储运 石油天然气学报中国海上油气 石油钻探技术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石油物探 油气田地面工程天然气地球科学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测井技术断块油气田 其中石油学报是EI部分收录。 国外SCI收录期刊主要有: AAPG BULLETIN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通报》美国 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加拿大石油地质学通报》加拿大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FUELS AND OILS 《燃料与石油化学和工艺学》美国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中国炼油与石油化工》中国 GEOARABIA 《中东石油地球科学杂志》巴林 HYDROCARBON PROCESSING 《烃加工》美国 INTERNATIONAL GA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国际天然气工程与管理》英国 JOURNAL 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 《加拿大石油技术杂志》加拿大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地球物理学与工程学》英国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石油地质学杂志》英国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石油科学和石油工程杂志》荷兰 JOURNAL OF THE JAPAN PETROLEUM INSTITUTE 《日本石油学会志》日本 OIL & GAS JOURNAL 《石油与天然气杂志》美国 OIL & G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UE DE L INSTITUT FRANCAIS DU PETROLE 《石油、天然气的科学与技术;法国石油研究所杂志》法国 OIL GAS-EUROPEAN MAGAZINE 《欧洲石油气杂志》德国 OIL SHALE 《油页岩》爱沙尼亚 PETROLEUM CHEMISTRY 《石油化学》美国 PETROLEUM GEOSCIENCE 《石油地质科学》英国 PETROLEUM SCIENCE 《石油科学》德国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石油科学与技术》美国 PETROPHYSICS 《岩石物理学》美国 SPE DRILLING & COMPLETION 《石油工程师协会钻井与完井》美国 SPE JOURNAL 《石油工程师协会杂志》美国 SPE PRODUCTION & OPERATIONS 《石油工程师协会生产和操作》美国 SPE RESERVOIR EVALUATION & ENGINEERING 《石油工程师协会油藏评估与工程》美国 VISION TECNOLOGICA 《技术视野》委内瑞拉 SPE相对容易一些

郭攀红 唐先明 计秉玉(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摘 要 目前石油领域没有一个汇聚知识、交流知识、传播知识、连接企业员工知识的社会化的网络平台。基于Web 0架构的软件,构建了知识沉淀、知识共享、知识学习及知识应用的应用环境,可应用于石油知识管理领域中,促进企业的知识能力创新。本文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并构建了石油知识共享平台,详细介绍了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如何实现Web 0的架构和理念。关键词 Web 0 知识管理 WikiConstruction of Petroleum Knowledge Share PlatformIn Web 0 ArchitectureGUO Panhong,TANG Xianming,JI Bingyu(SINOPEC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3,China)Abstract Nowadays,the oil fields haven’t a knowledge network platform used for gathering knowledge, exchanging knowledge,propagating knowledge and connecting enterprise This thesis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some social software based on Web 0 architecture,and applied it in oil knowledge management, which constructed a precipitating,sharing,learning and using knowledge In the meantime,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at how the oil knowledge Wiki system implement Web 0 architecture and some outstanding Key words Web 0;knowledge management;Wiki科研院所承担着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任,支撑着中国科技研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为国家石油经济战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是知识高度密集型单位,是知识、研发成果的加工厂,是高水平人才从事创新研究的基地。因此,在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开展知识管理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可以说知识管理是研究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随着Web 0架构的广泛应用,网络上出现了众多的Web 0类型的学习交流网站和工具,但是这些通用型的社会网络工具并不能满足石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首先它们的网站定位多以娱乐休闲为主,整个平台内容大而全,无专业性的知识,并且处于一种信息孤岛的状态,没有进行知识和应用的整合,用户每天需要登录不同的网站来获取信息。同样,现在也有许多的石油专业信息网站,但是它们大多是传统的Web 0方式,用户不能有效地分享自己的石油专业知识,只能是少数的管理员添加内容,并且无有效地激励和管理机制,导致网站中内容不丰富,而且这些网站多是以石油商务性的知识居多,勘探开发专业知识很少。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作为知识的密集区域,每个人手中都有许多的石油专业资料,头脑中有许多的石油专业知识,但是每个人又都觉得自己的资料不够用,遇到问题时,没有地方去请教,没有地方去查找。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知识是离散的,没有实现知识的汇聚和关联;思维是离散的,没有实现思维的汇聚和关联。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汇聚知识、交流知识、传播知识、知识连接你和我的社会化网络平台,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的、集成的石油知识共享平台,能有效地实现石油勘探开发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的汇聚及分享,成为迫切所需。其作为知识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石油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企业的内部员工,利用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公平地获取资源和传播信息、知识、思想、智慧;可以认识朋友,扩充人脉;可以交流、学习、协作;可以发展、提升;可以积累社会资本,塑造个人品牌,以更好地进行社会生存。本文将介绍如何运用Web 0相关概念及技术工具构建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帮助石油企业实现高效的知识系统管理。1 知识管理及Web 0概述所谓知识管理[1],就是通过管理与技术手段,使人与知识紧密结合,让知识的沉淀、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及创新这个 “知识之轮” 循环转动(图1),并通过知识共享的文化,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效率,为企业创造价值,赢得竞争优势。如上定义可用一个公式表达如下:图1 驱动“知识之轮”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其中 “P” 指人(People);“+” 为管理及技术手段;“K” 为知识(Knowledge);“S” 指共享的文化与氛围(Share)。这样看来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即是通过技术手段(+)将人(P)与知识(K)充分结合,通过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和文化(S),使知识的价值成指数级提升,最终实现知识的社会化。知识的社会化对人类甚至高等动物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2004年Web 0架构出现[2],互联网络步入了一个社会化的网络时代,其优秀的技术架构和开放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体现了人与知识的紧密结合。2004年,O'Reilly公司和MediaLive公司采用头脑风暴法,在总结Web 0的经验教训的基础提出了Web 0的理念[5]。Web 0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互联网协会对Web 0的定义是:Web 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互联网0内在的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参与到体系中来,广大个人所贡献的影响和智慧及个人联系形成的社群的影响就替代了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从而极大地解放了个人的创作和贡献的潜能,使得互联网的创造力上升到了新的量级。Web 0作为一种新技术架构,它的服务是由许许多多社会网络服务软件组成的。比如博客(Blog)/播客(Podcast)、顶客(digg)、维基百科(Wiki)、内容聚合(RSS)、图像分享(Flickr)、视频分享(YouTube、土豆网)、网络办公(Google Docs)、社会书签(Dus)、社交网络(开心网)、社会标注评论(Diigo)、幻灯片共享(Slideshare)等等。其特点如下[5 ]:1)多人参与,利用集体力量和智慧。传统网站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发布的旧体系,用户只能看到设计者让他们看到的内容。Web 0网站则是以用户为中心,大部分的内容是由用户贡献的,是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共同来创造内容,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Web 0的灵魂是人。2)可读可写互联网。在Web 0里,互联网是 “阅读式互联网”,用户只能读取网络内容,而Web 0是 “可写可读互联网”,普通用户对网络内容可读、可写,每个人都能写入内容。3)海量的数据。Web 0网络内容是封闭而死板的,内容增长能力很弱,Web 0网站信奉的是 “数据为王”,将数据变为自我增生( “Intel Inside”)。它们通常都具有巨大的数据资源,并且内容是开放且活跃的,商业模式就是让用户消费这些数据。4)社会化网络。传统网站的用户之间往往是孤立的,Web 0网站则加入了社交元素,让用户之间能够建立联系,把互不沟通的离散人际关系体系转变成沟通顺畅的社会关系网络体系。Web 0对于构建学习型、知识型的组织结构也是一种有力的手段,众多的社会性软件服务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与学习的发生和知识的转化相辅相成。2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架构石油知识共享平台是为共享石油方面的知识而建立的Web 0类型的学习型共享网络,图2为石油知识共享平台的架构图,包括功能层和知识应用模型层,通过从知识沉淀、知识汇聚、知识审核、知识存储、知识关联、知识互助、知识获取、个人知识管理到知识应用及知识创新的一整套知识管理流程,来实现隐性及显性石油专业知识的汇聚及分享。石油知识共享平台的构建目标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实现汇聚,实现关联,实现知识的转化,以及实现个人知识的管理。1 实现汇聚包括网络资源的汇聚、社会资源的汇聚、知识的汇聚和思维的汇聚。实现汇聚,将能极大地促进知识的利用效率,促进人与知识更和谐地结合。图2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架构图2 实现关联除了汇聚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关联,包括网络资源间的关联(即构建互联网络)、社会资源间的关联(即构建人际关系网)、知识的关联(即构建知识网络)、思维的关联(即形成集体性智慧)。同时,不仅要实现同类资源内部的关联,更需要实现资源间的关联。例如,知识与社会资源的关联、知识与思维的关联等。这样用户可以找到与自己兴趣相符合的学习群体和相关链接,轻松方便地查看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至于在茫茫的网海中搜索寻觅。3 实现知识的转化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即人脑思维。知识的最大未知区在于人脑中,所以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怎样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包括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以及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直接的转化。4 实现个人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化社会,网络知识无限扩充,并且处于杂乱而无序状态,所以需要借鉴纸质资料的知识管理过程来构建网络的个人知识管理,把有用的网页收藏起来,对它高亮标识并注释以及分类、聚合,形成自己的网络知识收藏;能方便地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个人收藏,并从其他用户的收藏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采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具有典型的社会网络服务的特点,除了具有社会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独特的地方:1)强调实现实名制。一般的Web 0应用中,用户可以任意注册,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容易产生信任危机,而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将采用企业电子邮件等注册方式,限制会员的注册权限,真正实现实名制,从而让人形成责任感并减少不信任感,沟通距离会更近。2)强调通过知识的互帮互助来建立新型的关系。该平台将打破传统的组织机构的界限,通过知识分享、知识的交流、共同的成长来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关系。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专家学者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专家学者及权威人士之间,都可以更加轻松地互相沟通交流,打破了外在条件约束和情感障碍。3)强调知识权威性的审核和评定。普通的Web 0不强调权威性审核,但是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将强调用户及知识的权威性的审核和评定,以保证石油专业知识的可靠性和权威性。3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主要功能石油知识共享平台PKSNS包括以下5个功能模块:石油知识资讯模块,石油知识共享模块,个人知识收藏模块,石油知识问答及论坛,石油知识百科全书。将来随着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提升内容会不断扩充。1 石油知识资讯模块将分专业、分研究方向设置多个栏目,每个栏目由知识工程师设置知识采集的条件,分发爬虫,到石油专业网站中采集最合适的内容,返回给栏目。同样地,石油知识共享平台的每个栏目都会有爬虫去网站中自动的爬取知识,称为知识爬虫。这部分就体现了知识的汇聚目标。采集后的知识并不以时间先后顺序放在首页,而是放在一种类似缓存的地方,用户可以判断每个知识的价值,有价值就顶,无价值就踩,越顶排名越靠前,越踩排名越靠后。用户可以做心情评价,做评论。这体现了知识与思维的关联。2 石油知识共享模块包括书籍共享、文档共享、图片贡献、幻灯片等等,通过这个成果知识共享平台,用户可以把手中的成果资料共享到平台中。贡献与获得成正比。贡献得越多,所获得的知识内容也越多;贡献越少获得越少,没有贡献将没有获得。从而发挥用户共享的积极性,这体现了知识汇聚目标。在每本项目成果报告页面上,都关联项目的图片册、项目的汇报录音、幻灯片等,在同一平台上把各种显性的知识和隐性的知识关联起来,体现了系统的构建目标,即知识的关联。3 个人知识收藏模块信息社会,网络知识无限扩充,并且处于杂乱而无序的状态,在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利用个人知识收藏平台,收藏自己喜欢的网页,并且点击编辑后,可以对网页在线进行标注,包括高亮标识及注释,成为自己的知识收藏;也可以搜索到感兴趣的人,点击进入他的知识收藏中进行学习。这体现了系统的构建目标,即个人的知识管理和学习的目标。4 石油知识问答及论坛通过提问、回答、投票、评分4个阶段来完成问答流程。这个子系统的功能实现了知识转化的目标,即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5 石油知识百科全书采用wiki这种面向社群的协作式方式编纂石油知识百科全书,特点是普通用户自由创建词汇,协作编辑共同完成。实行权限、版本控制,以确保能回滚到最佳内容状态,这样有效地保护了知识内容的权威性。4 应用效果分析——以石油知识百科为例很多的百科,如百度百科平台、互动百科平台等,内容过大而过全,但有关石油的内容很少,分类粗糙,词条的解释并不专业,且功能较简单,不能完全满足应用需求,如没有英文解释,没有相关词汇,没有上位词、下位词、相关词等语义逻辑关系,因而这类通用的百科网站不能满足石油专业知识管理的需求,于是作者建立了针对石油专业应用的知识百科平台,按照勘探、开发、工程及综合四大类把石油专业主题词、石油百科全书、实用案例等,采用基于Wiki架构的知识协同建构方式共同来完成,充分发挥用户的创造力和参与性。Wiki来源于夏威夷语 “Wee Kee Wee Kee”,即 “快点快点” 之意[5 ],中文译为 “维基” 或 “维客”。Wiki是一种多人参与的知识集成方式,其通过对信息多人协作、多人维护、自由发表的形式对共同的主题进行补充和丰富,有利于读者从不同作者的不同角度实现对一个专题的了解。例如,项目长编写前言,确定目录,每个子部分由项目组成员来共同完成,如图3所示。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具有严格的权限、版本控制以及审核流程。用户编辑完成,提交给知识管理员进行审核,审核完以后,编辑才算完成,如果审核不通过,能够确保回滚到最佳内容状态。所以采用这种流程的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保护知识内容的权威性,但又不抹杀个人知识共享的积极性。石油知识百科平台的成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石油专业知识库,享用这个知识库的人要比为这个知识库做贡献的人多得多。作为一种知识社会性的工具,它在提供知识共享的同时,亦不断地促进、激发知识的创新。图3 Wiki以协作的方式对词条内容进行编辑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将原本杂乱无联系的词条以主题词链接的方式连接起来,以线性的网状组织方式,体现了词条间的类目关系,加强了对知识信息的导向性挖掘,并以部门、知识等为整体,将知识修改的不同版本列出,方便词条修改、创建者相互联系,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石油知识百科平台与石油百科平台中其他系统进行了有效集成,并且其他任何外部的应用系统都可在线查询石油词汇解释,图4所示是重大专项的管理信息系统,页面上鼠标滑过词汇后,会自动关联到石油百科中的解释,如果没有这个解释,会提示您去创建。同时,石油知识百科平台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有效集成,编辑词条时可以点击修改和添加地图,填写经纬度坐标,然后在GIS中就会自动标注这个词条的地理位置,点击后能进入石油百科中详细查看这个词条的解释。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已经由知识管理员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百科全书》[7]4本全部录入,共有6000条条目,630万字,2200幅图片。广大的普通用户可以任意添加词条,进而扩充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因而,石油百科知识的内容会无限的扩充。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建立了词条间的逻辑关联,词条间具有语义的逻辑关系,包括同义词、上位词、下位词、英译名等等,如图5所示。知识管理员已经把1994年出版的《石油主题词表》[8]收录进该平台,收录主题词16939条,详细构建了石油词汇间的语义逻辑关系,并且普通用户也可自行添加词汇逻辑关系,这样,词条间的语义关系会更为庞大,更为合理。石油知识百科是专为石油知识定制,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共同创造知识,并且是开放而活跃的新体系。普通用户对石油知识百科的访问、词条的修改、词条的创建过程中,也是实现对知识的沉淀、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及创新这个 “知识之轮”的循环驱动。其实PKSNS平台中所有的子系统都具有这个知识流程的驱动过程,是开放而活跃的,是体现群体性智慧的知识管理平台。图4 重大专项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石油知识百科平台词条解释图5 词条语义逻辑表5 小结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利用Web 0架构下的各种技术手段将石油企业内部员工与石油专业知识充分结合,实现了隐性及显性石油专业知识的汇聚及分享,并构建了学习型共享组织,倡导了企业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和文化,使得石油专业知识的价值成指数级提升,最终将实现石油知识的应用及社会化。参考文献[1]吴庆海,周伟,夏敬华驱动知识之轮企业基业常青,http:///ArticleSasp? ArticleID=[2]王伟军,熊瑞,张扬Web 0与知识管理平台集成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7,(5):[3]武琳Web 0时代信息交流模式分析[J]情报杂志,2006,(3)[4]胡科,王荣良基于Web 0的wiki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9)[5]赖晓云Wiki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6)[6]Murali Raman,Terry Ryan,Lorne ODesign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Wiki [7]刘宝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百科全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8]杨义忠,王承勇,林淑凤石油主题词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国外SCI收录期刊主要有: AAPG BULLETIN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通报》美国 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加拿大石油地质学通报》加拿大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FUELS AND OILS 《燃料与石油化学和工艺学》美国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中国炼油与石油化工》中国 GEOARABIA 《中东石油地球科学杂志》巴林 HYDROCARBON PROCESSING 《烃加工》美国 INTERNATIONAL GA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国际天然气工程与管理》英国 JOURNAL 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 《加拿大石油技术杂志》加拿大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地球物理学与工程学》英国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石油地质学杂志》英国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石油科学和石油工程杂志》荷兰 JOURNAL OF THE JAPAN PETROLEUM INSTITUTE 《日本石油学会志》日本 OIL & GAS JOURNAL 《石油与天然气杂志》美国 OIL & G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UE DE L INSTITUT FRANCAIS DU PETROLE 《石油、天然气的科学与技术;法国石油研究所杂志》法国 OIL GAS-EUROPEAN MAGAZINE 《欧洲石油气杂志》德国 OIL SHALE 《油页岩》爱沙尼亚 PETROLEUM CHEMISTRY 《石油化学》美国 PETROLEUM GEOSCIENCE 《石油地质科学》英国 PETROLEUM SCIENCE 《石油科学》德国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石油科学与技术》美国 PETROPHYSICS 《岩石物理学》美国 SPE DRILLING & COMPLETION 《石油工程师协会钻井与完井》美国 SPE J OURNAL 《石油工程师协会杂志》美国 SPE PRODUCTION & OPERATIONS 《石油工程师协会生产和操作》美国 SPE RESERVOIR EVALUATION & ENGINEERING 《石油工程师协会油藏评估与工程》美国 VISION TECNOLOGICA 《技术视野》委内瑞拉

石油知识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一桶油有多重? 体积与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必须引入密度p。原油及成品油的密度pt表示在某个温度状态下,没立方米体积的石油为p吨重。换算关系为: 一吨油的体积数=1/p立方米 一吨油相当的桶数=1/p*29桶(油) 将29除以密度即为求1吨油等于多少桶油的换算系数公式。此换算系数的大小与油品的密度大小有关,且互为倒数关系,如:大庆原油密度为8602,胜利101油库原油密度为9082,可分别得: 大庆原油换算系数=29/8602=31,胜利原油换算系数=29/9082=93 世界平均比重的原油通常以1公吨=35桶(每桶为42美制加仑)或1174升计 对石油产品得计算方法也是一样。如某种汽油的密度为739,计算结果:1吨汽油等于51桶;某种柴油的密度为86,计算结果1吨柴油等于31桶。依此类推 桶和吨是常见的两个原油数量单位。欧佩克组织和英美等西方国家原油数量单位通常用桶来表示,中国及俄罗斯等国则常用吨作为原油数量单位。吨和桶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吨约等于7桶,如果油质较轻(稀),则1吨约等于2桶或3桶。美欧等国的加油站,通常用加仑做单位,我国的加油站则用升计价。 1桶=98升=42加仑。美制l加仑=785升,英制1加仑=546升。如果要把体积换算成重量,和原油的密度有关。 假设某地产的原油密度为99公斤/升,那么一桶的原油重量就是99=3902公斤。

郭攀红 唐先明 计秉玉(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 100083)摘 要 目前石油领域没有一个汇聚知识、交流知识、传播知识、连接企业员工知识的社会化的网络平台。基于Web 0架构的软件,构建了知识沉淀、知识共享、知识学习及知识应用的应用环境,可应用于石油知识管理领域中,促进企业的知识能力创新。本文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并构建了石油知识共享平台,详细介绍了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如何实现Web 0的架构和理念。关键词 Web 0 知识管理 WikiConstruction of Petroleum Knowledge Share PlatformIn Web 0 ArchitectureGUO Panhong,TANG Xianming,JI Bingyu(SINOPEC Exploration & Production Research Institute,Beijing 100083,China)Abstract Nowadays,the oil fields haven’t a knowledge network platform used for gathering knowledge, exchanging knowledge,propagating knowledge and connecting enterprise This thesis is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some social software based on Web 0 architecture,and applied it in oil knowledge management, which constructed a precipitating,sharing,learning and using knowledge In the meantime,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at how the oil knowledge Wiki system implement Web 0 architecture and some outstanding Key words Web 0;knowledge management;Wiki科研院所承担着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任,支撑着中国科技研究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同时,也为国家石油经济战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是知识高度密集型单位,是知识、研发成果的加工厂,是高水平人才从事创新研究的基地。因此,在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建立知识管理体系、开展知识管理技术的应用尤为重要,可以说知识管理是研究院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随着Web 0架构的广泛应用,网络上出现了众多的Web 0类型的学习交流网站和工具,但是这些通用型的社会网络工具并不能满足石油专业技术人员的需求,首先它们的网站定位多以娱乐休闲为主,整个平台内容大而全,无专业性的知识,并且处于一种信息孤岛的状态,没有进行知识和应用的整合,用户每天需要登录不同的网站来获取信息。同样,现在也有许多的石油专业信息网站,但是它们大多是传统的Web 0方式,用户不能有效地分享自己的石油专业知识,只能是少数的管理员添加内容,并且无有效地激励和管理机制,导致网站中内容不丰富,而且这些网站多是以石油商务性的知识居多,勘探开发专业知识很少。中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作为知识的密集区域,每个人手中都有许多的石油专业资料,头脑中有许多的石油专业知识,但是每个人又都觉得自己的资料不够用,遇到问题时,没有地方去请教,没有地方去查找。其实这个问题的关键是:知识是离散的,没有实现知识的汇聚和关联;思维是离散的,没有实现思维的汇聚和关联。也就是说没有一个汇聚知识、交流知识、传播知识、知识连接你和我的社会化网络平台,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开放的、集成的石油知识共享平台,能有效地实现石油勘探开发显性知识及隐性知识的汇聚及分享,成为迫切所需。其作为知识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石油企业的知识管理战略的实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同时,对于企业的内部员工,利用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公平地获取资源和传播信息、知识、思想、智慧;可以认识朋友,扩充人脉;可以交流、学习、协作;可以发展、提升;可以积累社会资本,塑造个人品牌,以更好地进行社会生存。本文将介绍如何运用Web 0相关概念及技术工具构建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帮助石油企业实现高效的知识系统管理。1 知识管理及Web 0概述所谓知识管理[1],就是通过管理与技术手段,使人与知识紧密结合,让知识的沉淀、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及创新这个 “知识之轮” 循环转动(图1),并通过知识共享的文化,提高企业的效益和效率,为企业创造价值,赢得竞争优势。如上定义可用一个公式表达如下:图1 驱动“知识之轮”油气成藏理论与勘探开发技术:中国石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11年博士后学术论坛文集4其中 “P” 指人(People);“+” 为管理及技术手段;“K” 为知识(Knowledge);“S” 指共享的文化与氛围(Share)。这样看来知识管理简单地说即是通过技术手段(+)将人(P)与知识(K)充分结合,通过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和文化(S),使知识的价值成指数级提升,最终实现知识的社会化。知识的社会化对人类甚至高等动物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2004年Web 0架构出现[2],互联网络步入了一个社会化的网络时代,其优秀的技术架构和开放的管理模式为企业知识管理系统注入了新的活力,充分体现了人与知识的紧密结合。2004年,O'Reilly公司和MediaLive公司采用头脑风暴法,在总结Web 0的经验教训的基础提出了Web 0的理念[5]。Web 0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互联网协会对Web 0的定义是:Web 0是互联网的一次理念和思想体系的升级换代,由原来的自上而下的由少数资源控制者集中控制主导的互联网体系转变为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和力量主导的互联网体系。互联网0内在的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个人的积极性参与到体系中来,广大个人所贡献的影响和智慧及个人联系形成的社群的影响就替代了原来少数人所控制和制造的影响,从而极大地解放了个人的创作和贡献的潜能,使得互联网的创造力上升到了新的量级。Web 0作为一种新技术架构,它的服务是由许许多多社会网络服务软件组成的。比如博客(Blog)/播客(Podcast)、顶客(digg)、维基百科(Wiki)、内容聚合(RSS)、图像分享(Flickr)、视频分享(YouTube、土豆网)、网络办公(Google Docs)、社会书签(Dus)、社交网络(开心网)、社会标注评论(Diigo)、幻灯片共享(Slideshare)等等。其特点如下[5 ]:1)多人参与,利用集体力量和智慧。传统网站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发布的旧体系,用户只能看到设计者让他们看到的内容。Web 0网站则是以用户为中心,大部分的内容是由用户贡献的,是自下而上的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共同来创造内容,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Web 0的灵魂是人。2)可读可写互联网。在Web 0里,互联网是 “阅读式互联网”,用户只能读取网络内容,而Web 0是 “可写可读互联网”,普通用户对网络内容可读、可写,每个人都能写入内容。3)海量的数据。Web 0网络内容是封闭而死板的,内容增长能力很弱,Web 0网站信奉的是 “数据为王”,将数据变为自我增生( “Intel Inside”)。它们通常都具有巨大的数据资源,并且内容是开放且活跃的,商业模式就是让用户消费这些数据。4)社会化网络。传统网站的用户之间往往是孤立的,Web 0网站则加入了社交元素,让用户之间能够建立联系,把互不沟通的离散人际关系体系转变成沟通顺畅的社会关系网络体系。Web 0对于构建学习型、知识型的组织结构也是一种有力的手段,众多的社会性软件服务为人们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支持,与学习的发生和知识的转化相辅相成。2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架构石油知识共享平台是为共享石油方面的知识而建立的Web 0类型的学习型共享网络,图2为石油知识共享平台的架构图,包括功能层和知识应用模型层,通过从知识沉淀、知识汇聚、知识审核、知识存储、知识关联、知识互助、知识获取、个人知识管理到知识应用及知识创新的一整套知识管理流程,来实现隐性及显性石油专业知识的汇聚及分享。石油知识共享平台的构建目标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实现汇聚,实现关联,实现知识的转化,以及实现个人知识的管理。1 实现汇聚包括网络资源的汇聚、社会资源的汇聚、知识的汇聚和思维的汇聚。实现汇聚,将能极大地促进知识的利用效率,促进人与知识更和谐地结合。图2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架构图2 实现关联除了汇聚外,更重要的是要实现关联,包括网络资源间的关联(即构建互联网络)、社会资源间的关联(即构建人际关系网)、知识的关联(即构建知识网络)、思维的关联(即形成集体性智慧)。同时,不仅要实现同类资源内部的关联,更需要实现资源间的关联。例如,知识与社会资源的关联、知识与思维的关联等。这样用户可以找到与自己兴趣相符合的学习群体和相关链接,轻松方便地查看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不至于在茫茫的网海中搜索寻觅。3 实现知识的转化知识包括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隐性知识即人脑思维。知识的最大未知区在于人脑中,所以知识管理的关键在于怎样实现隐性知识的转化,包括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以及隐性知识向隐性知识直接的转化。4 实现个人知识的管理在信息化社会,网络知识无限扩充,并且处于杂乱而无序状态,所以需要借鉴纸质资料的知识管理过程来构建网络的个人知识管理,把有用的网页收藏起来,对它高亮标识并注释以及分类、聚合,形成自己的网络知识收藏;能方便地与其他人分享自己的个人收藏,并从其他用户的收藏中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采集,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具有典型的社会网络服务的特点,除了具有社会性、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独特的地方:1)强调实现实名制。一般的Web 0应用中,用户可以任意注册,具有虚拟性、匿名性的特征,容易产生信任危机,而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将采用企业电子邮件等注册方式,限制会员的注册权限,真正实现实名制,从而让人形成责任感并减少不信任感,沟通距离会更近。2)强调通过知识的互帮互助来建立新型的关系。该平台将打破传统的组织机构的界限,通过知识分享、知识的交流、共同的成长来建立学习型的组织关系。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专家学者与领导之间、领导与领导之间、专家学者及权威人士之间,都可以更加轻松地互相沟通交流,打破了外在条件约束和情感障碍。3)强调知识权威性的审核和评定。普通的Web 0不强调权威性审核,但是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将强调用户及知识的权威性的审核和评定,以保证石油专业知识的可靠性和权威性。3 石油知识共享平台主要功能石油知识共享平台PKSNS包括以下5个功能模块:石油知识资讯模块,石油知识共享模块,个人知识收藏模块,石油知识问答及论坛,石油知识百科全书。将来随着技术和管理理念的提升内容会不断扩充。1 石油知识资讯模块将分专业、分研究方向设置多个栏目,每个栏目由知识工程师设置知识采集的条件,分发爬虫,到石油专业网站中采集最合适的内容,返回给栏目。同样地,石油知识共享平台的每个栏目都会有爬虫去网站中自动的爬取知识,称为知识爬虫。这部分就体现了知识的汇聚目标。采集后的知识并不以时间先后顺序放在首页,而是放在一种类似缓存的地方,用户可以判断每个知识的价值,有价值就顶,无价值就踩,越顶排名越靠前,越踩排名越靠后。用户可以做心情评价,做评论。这体现了知识与思维的关联。2 石油知识共享模块包括书籍共享、文档共享、图片贡献、幻灯片等等,通过这个成果知识共享平台,用户可以把手中的成果资料共享到平台中。贡献与获得成正比。贡献得越多,所获得的知识内容也越多;贡献越少获得越少,没有贡献将没有获得。从而发挥用户共享的积极性,这体现了知识汇聚目标。在每本项目成果报告页面上,都关联项目的图片册、项目的汇报录音、幻灯片等,在同一平台上把各种显性的知识和隐性的知识关联起来,体现了系统的构建目标,即知识的关联。3 个人知识收藏模块信息社会,网络知识无限扩充,并且处于杂乱而无序的状态,在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可以利用个人知识收藏平台,收藏自己喜欢的网页,并且点击编辑后,可以对网页在线进行标注,包括高亮标识及注释,成为自己的知识收藏;也可以搜索到感兴趣的人,点击进入他的知识收藏中进行学习。这体现了系统的构建目标,即个人的知识管理和学习的目标。4 石油知识问答及论坛通过提问、回答、投票、评分4个阶段来完成问答流程。这个子系统的功能实现了知识转化的目标,即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化。5 石油知识百科全书采用wiki这种面向社群的协作式方式编纂石油知识百科全书,特点是普通用户自由创建词汇,协作编辑共同完成。实行权限、版本控制,以确保能回滚到最佳内容状态,这样有效地保护了知识内容的权威性。4 应用效果分析——以石油知识百科为例很多的百科,如百度百科平台、互动百科平台等,内容过大而过全,但有关石油的内容很少,分类粗糙,词条的解释并不专业,且功能较简单,不能完全满足应用需求,如没有英文解释,没有相关词汇,没有上位词、下位词、相关词等语义逻辑关系,因而这类通用的百科网站不能满足石油专业知识管理的需求,于是作者建立了针对石油专业应用的知识百科平台,按照勘探、开发、工程及综合四大类把石油专业主题词、石油百科全书、实用案例等,采用基于Wiki架构的知识协同建构方式共同来完成,充分发挥用户的创造力和参与性。Wiki来源于夏威夷语 “Wee Kee Wee Kee”,即 “快点快点” 之意[5 ],中文译为 “维基” 或 “维客”。Wiki是一种多人参与的知识集成方式,其通过对信息多人协作、多人维护、自由发表的形式对共同的主题进行补充和丰富,有利于读者从不同作者的不同角度实现对一个专题的了解。例如,项目长编写前言,确定目录,每个子部分由项目组成员来共同完成,如图3所示。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具有严格的权限、版本控制以及审核流程。用户编辑完成,提交给知识管理员进行审核,审核完以后,编辑才算完成,如果审核不通过,能够确保回滚到最佳内容状态。所以采用这种流程的控制策略,可以有效地保护知识内容的权威性,但又不抹杀个人知识共享的积极性。石油知识百科平台的成果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石油专业知识库,享用这个知识库的人要比为这个知识库做贡献的人多得多。作为一种知识社会性的工具,它在提供知识共享的同时,亦不断地促进、激发知识的创新。图3 Wiki以协作的方式对词条内容进行编辑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将原本杂乱无联系的词条以主题词链接的方式连接起来,以线性的网状组织方式,体现了词条间的类目关系,加强了对知识信息的导向性挖掘,并以部门、知识等为整体,将知识修改的不同版本列出,方便词条修改、创建者相互联系,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石油知识百科平台与石油百科平台中其他系统进行了有效集成,并且其他任何外部的应用系统都可在线查询石油词汇解释,图4所示是重大专项的管理信息系统,页面上鼠标滑过词汇后,会自动关联到石油百科中的解释,如果没有这个解释,会提示您去创建。同时,石油知识百科平台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了有效集成,编辑词条时可以点击修改和添加地图,填写经纬度坐标,然后在GIS中就会自动标注这个词条的地理位置,点击后能进入石油百科中详细查看这个词条的解释。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已经由知识管理员把《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百科全书》[7]4本全部录入,共有6000条条目,630万字,2200幅图片。广大的普通用户可以任意添加词条,进而扩充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因而,石油百科知识的内容会无限的扩充。石油知识百科平台建立了词条间的逻辑关联,词条间具有语义的逻辑关系,包括同义词、上位词、下位词、英译名等等,如图5所示。知识管理员已经把1994年出版的《石油主题词表》[8]收录进该平台,收录主题词16939条,详细构建了石油词汇间的语义逻辑关系,并且普通用户也可自行添加词汇逻辑关系,这样,词条间的语义关系会更为庞大,更为合理。石油知识百科是专为石油知识定制,由广大用户集体智慧共同创造知识,并且是开放而活跃的新体系。普通用户对石油知识百科的访问、词条的修改、词条的创建过程中,也是实现对知识的沉淀、知识的共享、知识的学习和知识的应用及创新这个 “知识之轮”的循环驱动。其实PKSNS平台中所有的子系统都具有这个知识流程的驱动过程,是开放而活跃的,是体现群体性智慧的知识管理平台。图4 重大专项管理信息系统集成石油知识百科平台词条解释图5 词条语义逻辑表5 小结石油知识共享平台利用Web 0架构下的各种技术手段将石油企业内部员工与石油专业知识充分结合,实现了隐性及显性石油专业知识的汇聚及分享,并构建了学习型共享组织,倡导了企业知识共享的管理机制和文化,使得石油专业知识的价值成指数级提升,最终将实现石油知识的应用及社会化。参考文献[1]吴庆海,周伟,夏敬华驱动知识之轮企业基业常青,http:///ArticleSasp? ArticleID=[2]王伟军,熊瑞,张扬Web 0与知识管理平台集成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7,(5):[3]武琳Web 0时代信息交流模式分析[J]情报杂志,2006,(3)[4]胡科,王荣良基于Web 0的wiki技术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6,(9)[5]赖晓云Wiki在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5,(6)[6]Murali Raman,Terry Ryan,Lorne ODesigning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with Wiki [7]刘宝和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百科全书[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8]杨义忠,王承勇,林淑凤石油主题词表[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

石油技术杂志电子版在哪看

国外SCI收录期刊主要有: AAPG BULLETIN 《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通报》美国 BULLETIN OF CANADIAN PETROLEUM GEOLOGY 《加拿大石油地质学通报》加拿大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 OF FUELS AND OILS 《燃料与石油化学和工艺学》美国 CHINA PETROLEUM PROCESSING &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 《中国炼油与石油化工》中国 GEOARABIA 《中东石油地球科学杂志》巴林 HYDROCARBON PROCESSING 《烃加工》美国 INTERNATIONAL GAS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国际天然气工程与管理》英国 JOURNAL OF CANADIAN PETROLEUM TECHNOLOGY 《加拿大石油技术杂志》加拿大 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 《地球物理学与工程学》英国 JOURNAL OF PETROLEUM GEOLOGY 《石油地质学杂志》英国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石油科学和石油工程杂志》荷兰 JOURNAL OF THE JAPAN PETROLEUM INSTITUTE 《日本石油学会志》日本 OIL & GAS JOURNAL 《石油与天然气杂志》美国 OIL & GA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UE DE L INSTITUT FRANCAIS DU PETROLE 《石油、天然气的科学与技术;法国石油研究所杂志》法国 OIL GAS-EUROPEAN MAGAZINE 《欧洲石油气杂志》德国 OIL SHALE 《油页岩》爱沙尼亚 PETROLEUM CHEMISTRY 《石油化学》美国 PETROLEUM GEOSCIENCE 《石油地质科学》英国 PETROLEUM SCIENCE 《石油科学》德国 PETROLEU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石油科学与技术》美国 PETROPHYSICS 《岩石物理学》美国 SPE DRILLING & COMPLETION 《石油工程师协会钻井与完井》美国 SPE J OURNAL 《石油工程师协会杂志》美国 SPE PRODUCTION & OPERATIONS 《石油工程师协会生产和操作》美国 SPE RESERVOIR EVALUATION & ENGINEERING 《石油工程师协会油藏评估与工程》美国 VISION TECNOLOGICA 《技术视野》委内瑞拉

登录加油站的APP后台,就可以查到发票。如果要查验发票的真伪,你直接上支付宝首页和微信小程序搜索:票大侠,用这个小程序可以扫码查验。∞

《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杂志由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主管、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有限公司主办,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大16开、每期64页,发行近万册。该刊是1978年创刊的《石油化工环境保护》和1985年创刊的《石油化工安全技术》两本国家正规刊物合并一体的双月刊物。

石油石化节能杂志电子版在哪看

读者和意林这两款电子杂志刊期的阅读平台就非常的不错,因为他们两个是对于一种非常有趣的故事进行编辑,然后让人们从这样的一个故事中去获得一些非常有用的道理,并且他们这样一个杂志之上还是用着笑话存在的,所以能够在人们紧张的阅读之后,让他们有一个非常愉悦的体验。

登陆看杂志的网站

读览天下数字杂志阅读平台拥有品种齐全、更新及时的移动阅读资源,所有线上杂志与线下杂志同步更新,更能满足广大读者第一时间掌握时讯的需求。在线离线均可阅读杂志,还可进行互动学习和互荐文献信息。

不是统计源期刊!属于国家级期刊!《石油石化节能》杂志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石油科技期刊,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主管、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主办、大庆油田工程有限公司和大庆油田技术监督中心承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23—1572/TE,国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ISSN 2095-1493。《石油石化节能》杂志的办刊宗旨是“宣传石油石化节能方针政策,交流推广节能工作经验,报道石油石化节能领域科研成果及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推动石油石化节能减排工作稳步发展。

  • 索引序列
  • 石油知识杂志电子版在哪看
  • 石油知识杂志电子版
  • 石油知识杂志电子版在线阅读
  • 石油技术杂志电子版在哪看
  • 石油石化节能杂志电子版在哪看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