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农学概论论文

农学概论论文

发布时间:

农学概论论文

本学科由我国著名植物营养学家史瑞和、裴保义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所开创,是我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建有教育部资源节约型肥料工程与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长江中下游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 江苏省固体废弃物资源化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及全国一流的江苏宜兴产学研基地。学科主持国家973项目(课题)、863课题、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948重大滚动项目等一大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先后获得“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1篇、提名2篇、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4篇、优秀硕士论文4篇。近年来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1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40多项。拥有全国优秀教学团队和农业部及江苏省的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成果:近5年来本学科主持国家973项目(课题)4项、863课题3项、国家科技支撑项目(课题)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项、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3项、农业公益性行业专项1项、948重大滚动项目1项、国家和省部重大成果转化项目2项,每年申请有机(类)料肥和新基因专利5-10项,目前在研经费4000多万元。近几年获得成果:范晓荣和吴洪生的博士论文分别获得2008年和2010年度“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此外还有江苏省优秀博士论文3篇、优秀硕士论文3篇。沈其荣等教授的专利“一种能防除连作作物枯萎病的拮抗菌及其微生物肥料” 获第六届江苏省专利奖金奖(2009年度);沈其荣等教授课题组“有机(类)肥料产品研发和推广”获第四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2009年);徐国华教授课题组“缺磷和菌根调控作物磷素吸收和转运的分子机制”获第四届中国土壤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9年度)等。产学研合作:本学科与20多家有机(类)肥料企业开展产学研紧密型合作,在江苏宜兴、江阴、常熟,海南乐东,贵州贵阳,内蒙蒙牛集团等建有研究生工作站,每年企业给本学科设立的奖学金高达90万元,用于研究生的学费和奖学金。国际合作:本学科与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著名大学和研究所有良好的长期合作,每年派出5-8名博士生和青年教师赴国外相关单位开展合作研究,每年邀请3-5名国外知名教授来本学科工作半个月以上,学科国际化程度较高。论文论著:近几年,本学科在国际植物学、微生物学、土壤学和环境科学著名刊物(Current Opining in Plant Biology, The Plant Journal,Biotechnogy Advances, New Phytologist,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 Annals of Botany, Chemosphere,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Plant and Soil, Plant Biology, Annals of Applied Biology, Biocontrol,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等)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主要教材与学术论著有:(1)《农业化学(总论)》,副主编;(2)《植物营养学(下册)》,主编;(3)《土壤农化分析》,主编;(4)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土壤肥料学通论》,主编;(5)《作物高产施肥原理》,主编;(6)《中国覆盖旱作水稻理论与实践》,主编;(7)《滨海盐土农业》,主编;(8)《农业化学研究法》,参编;(9)《农业百科全书(农化卷》,参编;(10)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农学概论》,参编。主要研究方向:土壤微生物与生物肥料、植物营养分子生物学、植物营养生理与病害生理 本学科由我们著名土壤学家黄瑞采等老一辈科学家开创,是我国首批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点,1990年获得博士后招收授权,1998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1999年被评为农业部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7年与植物营养学科一起被评为国家一级学科(农业资源与环境)重点学科,建有江苏省低碳农业与温室气体减排重点实验室、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农业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及国际一流的农业应对气候变化野外观测平台(T-FACE)。学科主持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合作重大项目,“973”项目课题、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等一批国家级、部省级课题,并建立了与欧盟国家、美国权威科学家的密切合作关系,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先后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多项以及一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技术专利。科研成果:近5年来本学科承担着国家公益性行业计划,97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科学院重大项目等项目专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土资源部重大项目等一批重点科研计划项目,目前在研经费达3500多万元,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0多项。1人被选为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中国全国委员会委员,1人作为合作者参与IPCC第四次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评估报告编写,1人作为我国观察员出席UNFU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政府间讨论会,1人作为评审专家参与审核IPCC农业减缓气候变化评估报告,1人作为IPCC 2006国家温室气体清单2013附件第二章Organic Soils编写组的共同主席。作为主笔参与《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农林业部分负责《中国气候与环境:2012》(秦大河院士主持)农业固碳减排部分编写。承担了国家基金委员会地球科学部“十二五”学科发展战略-土壤学报告编写工作,科技部“十二五”“863”农业生境领域-农业固碳减排与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主持编写者,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国家基金委员会“1万个科学难题-土壤学难题编写组织者。本学科在土壤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领域居于国际先进水平,相关研究成果被Nature China和Nature News收录和报道。分别于2004年和 2010年主持召开第252次第380次香山会议。产学研合作:本学科与多家企业开展产学研紧密型合作,在江苏常熟建有气候变化对农业影响的FACE观测平台,与商丘三利新能源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低碳农业研究基地,与安徽拜尔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生物质炭肥工程中心,与多家企业合作进行生物质炭土壤处理技术研发。国际合作:本学科与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国著名大学和研究所有良好的长期合作,每年派出2-3名博士生和青年教师赴国外相关单位开展合作研究,每年邀请3-5名国外知名教授来本学科工作半个月以上,学科国际化程度较高。近几年先后主办国际会议3次(2006年“农田土壤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前沿领域战略研讨会”,2008年“土壤固碳与温室气体农业减排国际研讨会会议报告”,2010年“Kick-Off meeting of the SAIN WG3 Mitigation Project”)。论文论著:近几年,本学科在国际土壤学、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著名刊物(Global Change Biology, Global Biogeochemical Cycles,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Biogeochemistry, Chemosphere,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Plant and Soil, Geoderma, Bioresource Technology, Soil Applied Ecology,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等)上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出版主要学术论著和教材11部。主要研究方向:土壤碳氮循环与全球变化、土壤生态学、资源环境遥感与信息系统 本学科为跨学院共建的交叉学科,是江苏省一级重点学科,于2002年开始招生。学科以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研究所、作物生态研究室、土壤生态实验室、昆虫生态实验室等专业研究所(室)为依托,拥有从分子生态学到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所需要的各种先进仪器设备以及实验基地。科研成果:目前本学科承担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项目)课题、国家高技术发展项目(863项目)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其他部省级重点课题80多项。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0余项以及一批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技术专利,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生态学教学团队获2010年度“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论文论著:近几年来,本学科共发表学术论文280多篇,其中在国际生态学、农业科学和环境科学等领域著名刊物(Global Change Biology, Journal of Ecology,Functional Ecology,Ecography, Oecologi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ioresource Technology, Field Crops Research,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Geoderma, Applied Soil Ecology,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等)上发表了SCI论文60多篇,出版专著和教材近10部。主要研究方向:信息生态学、污染生态学、恢复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农业生态学、分子生态学、行为生态学、全球变化生态学。 本学科为海洋科学的二级学科,2005年获海洋生物学硕士授予权,2007年获应用海洋生物学博士授予权,同年获批江苏省海洋生物学重点实验室,2010年获海洋科学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拥有一支15人的教学与科研队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6人、讲师3人;建立了海洋滩涂生物资源、海洋活性物质、海洋微藻生物技术与海洋分子生物学等7个实验室;拥有一流的仪器设备,总资产近1000万元;在江苏大丰、海南三亚、山东莱州、山东东营等不同气候带建有4个海洋生物综合性试验基地,可容纳30-50名研究生全天候开展研究工作。在近海滩涂生物资源综合利用、海洋微藻生物技术、近海环境生物技术、海洋活性物质及生物能源研发等研究方面已形成鲜明的特色。科学研究“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支撑计划、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48、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国家海洋局908、江苏省重点等各类课题20余项,总经费1500余万元。目前本学科承担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项目“盐土特质植物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集成创新”(2012-2014)、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东海区淤进型海涂高效利用技术集成与示范”(2011BAD13B09)、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高效能源微藻育种和规模化培养关键技术”(2011BAD14B01)、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海洋特殊生物资源的研究与开发”(2012AA021706)、江苏支撑项目计划“耐盐碱能源作物—菊芋规模化种植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BE2010305)等各类科研项目15项,总经费近3000余万元。科研成果近5年多项研究成果获得各类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其中“高效滨海盐土农业技术体系集成与推广应用”于2009年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10项。产学研合作学科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与实力雄厚的科技企业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多家企业在本学科设立研究生奖学金。在江苏大丰盐土大地农业有限公司建立了“江苏省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并合作建立了1个拥有300平方米实验室、1000平方米中试实验室、4000平方米智能温室、1000亩种植核心示范区、近万亩种植辐射区的永久性海洋试验基地。论文论著近年来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如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Journal of Plant Physiology,Journal of Plant Nutrition and Soil Science, Plant Cell Physiology, Journal of Applied Phycology,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及土壤学报、环境科学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中国水产科学、海洋环境科学等本领域著名学术期利上发表了200余篇科研学术论文,其中SCI与IE收录论文90余篇。出版《海洋生化工程原理》等学术专著3部。主要研究方向本学科围绕近海滩涂生物资源与生态、海洋生物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海洋生化工程等三个研究领域重点开展以下5个方面的研究。(1)沿海滩涂农业生物技术:着重研究海陆过渡带生物资源的利用、改良与整合,构建海陆过渡带高效特质耐盐植物现代种植业与滨海盐土农业技术体系。(2)海洋生物能源:着重研究海涂高密度能源植物、产油海洋微生物及海洋藻类资源。(3)海洋活性物质:开展海洋药物生物活性物质研究,尤其是海涂耐盐植物、海洋藻类活性物质的研发。(4)海洋生物修复技术:利用藻类、微生物等细胞表面基团对重金属、石油的吸附作用及其细胞内生物解毒与降解过程,筛选具有较强耐性和去除能力的菌株和藻类,重点开发海洋污染生物净化的应用技术。(5)海洋生物信息技术:着重在耐盐经济植物、海洋微藻、海洋大型藻类、海洋微生物以及其他相关高等经济植物等方面开展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研究。 本学科点是在原土壤农化专业环境保护方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为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是南京农业大学的重点学科,授予理学硕士学位。目前本学科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课题、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项目)课题、国家高技术发展项目(86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其他部省级重点课题40多项,目前在研经费近1000万元。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以及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技术专利,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与模型研究”获得2008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科研成果:目前本学科承担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课题、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规划项目(973项目)课题、国家高技术发展项目(863项目)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其他部省级重点课题40多项,目前在研经费近1000万元。本学科点在环境过程与全球变化、环境污染控制与生物修复、环境生态等研究方向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多项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以及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技术专利,在国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农田温室气体排放过程与模型研究”获得2008年度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邹建文的博士学位论文“稻麦轮作生态系统温室气体(CO2、CH4和N2O)排放研究”获2007年度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国际合作:本学科与美国莱斯大学、英国雷丁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土地与水研究所等国外著名大学和研究所有良好的长期合作关系,每年邀请3-5名国外知名教授来本学科讲学和指导研究生,学科国际化程度较高。论文论著:近几年来,本学科在国际环境科学、土壤学和生态学等领域著名刊物(Global Change Bi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ournal of Ecology, Functional Ecology, Atmopheric Environment, Oecologia,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ioresource Technology, Chemosphere,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 Plant and Soil, Biology and Fertility of Soil等)上发表了SCI论文近100篇,出版学术专著共3部。主要研究方向:环境过程与全球变化、环境污染控制与生物修复、环境质量与食品安全、环境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生物与生态工程。 本学科是隶属于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199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环境污染控制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是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单位。学科下设固体废弃物研究所、环境工程研究所、土壤有机污染控制与修复研究所等。依托本学科建设的环境工程本科专业2009 年通过全国环境工程专业认证。近5年本学科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项,国家发明专利近30项,建设有废水和固废处理工程项目20多个。科研成果:本学科近年来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863项目、国家十一五水专项等国家级项目课题和省部级项目等各类科技项目50多项,目前在研科研经费1000多万元。5项科技成果获得省部级奖励,如“以污泥高干度脱水和重金属去除为目标的生物沥浸处理技术”获教育部科学技术发明奖二等奖,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近20项。产学研合作:本学科在水和废水处理、固体废物处理、土壤污染治理与控制等方向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与特色,承担地方政府和企业工程项目20多个,多位老师拥有注册环境工程师证和环评工程师证,1位教师入选全国勘察设计注册环境工程师考试专家委员会委员。论文论著:近几年来,本学科在国际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环境化学等领域著名刊物(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ater Researc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ioresource Technology, Chemosphere, Journal of Environment Quality,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 Applied Geochemistry, Water Air & Soil Pollution,BMC Plant Biology等)上发表了SCI论文近70篇,出版学术专著和教材5部。主要研究方向:固体废物处理工程、水和废水处理工程、环境微生物工程、土壤污染化学与污染控制、污染场地风险评估与修复、新型环境材料。

杨文钰,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系农业部大豆产业体系岗位专家,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农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高教学会副理事长、中国作物学会作物栽培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作物学会大豆专业委员会理事。曾荣获全国星火先进个人、全国农业科技推广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农业科研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特派员、四川省优秀博士后和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该同志长期从事作物生理、作物栽培的教学、科研和推广。教学上改革创新,发表教改论文6篇,主持完成的教改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主研的教改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主编或副主编全国统编教材和地区协编教材8部,其中《作物栽培学(南方本)》和《农学概论》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优秀教材奖。先后主持国家、部省级科研项目20多项,出版专著4部,在《Plant Growth Regulation》和《作物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80余篇,主持或主研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专利授权10项,主持研究形成的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连续5年被农业部、连续4年被四川省列为主推技术。现承担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业部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四川省育种攻关项目等10余项,主要从事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理论与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农学学科概论论文

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也译成生物工程,生物学研究与应用的技术方面,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到高通量组学(omics)芯片技术、基因与基因组人工设计与合成生物学等系统生物技术。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是指人们以现代生命科学为基础,结合其他基础科学的科学原理,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按照预先的设计改造生物体或加工生物原料,可以为人类生产出所需产品或达到某种目的。生物技术是人们利用微生物、动植物体等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是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生物技术主要包括发酵技术和现代生物技术。因此,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现代生物技术综合有基因工程、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胚胎学、免疫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物理学、信息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技术,它可用于研究生命活动的规律和提供产品为社会服务等。近些年来,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迅猛,并日益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谓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是指“用活的生物体(或生物体的物质)来改进产品、改良植物和动物,或为特殊用途而培养微生物的技术”。生物工程则是生物技术的统称,是指运用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等原理与生化工程相结合,来改造或重新创造设计细胞的遗传物质、培育出新品种,以工业规模利用现有生物体系,以生物化学过程来制造工业产品。简言之,就是将活的生物体、生命体系或生命过程产业化的过程。生物工程包括基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物电子工程、生物反应器、灭菌技术以及新兴的蛋白质工程等,其中,基因工程是现代生物工程的核心。基因工程(或称遗传工程、基因重组技术)就是将不同生物的基因在体外剪切组合,并和载体(质粒、噬菌体、病毒)的DNA连接,然后转入微生物或细胞内,进行克隆,并使转入的基因在细胞或微生物内表达,产生所需要的蛋白质。有60%以上的生物技术成果集中应用于医药产业,用以开发特色新药或对传统医药进行改良,由此引起了医药产业的重大变革,生物制药也得以迅速发展。生物制药就是把生物工程技术应用到药物制造领域的过程,其中最为主要的是基因工程方法。即利用克隆技术和组织培养技术,对DNA进行切割、插入、连接和重组,从而获得生物医药制品。生物药品是以微生物、寄生虫、动物毒素、生物组织为起始材料,采用生物学工艺或分离纯化技术制备,并以生物学技术和分析技术控制中间产物和成品质量而制成的生物活化制剂,包括菌苗、疫苗、毒素、类毒素、血清、血液制品、免疫制剂、细胞因子、抗原、单克隆抗体及基因工程产品(DNA重组产品、体外诊断试剂)等。人类已研制开发并进入临床应用阶段的生物药品,根据其用途不同可分为三大类:基因工程药物、生物疫苗和生物诊断试剂。这些产品在诊断、预防、控制乃至消灭传染病,保护人类健康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般新的生物产品的开发必须经过(1)实验室研究(生产工艺路线探索和质量控制标准的建立);(2)临床前研究(药理、毒理、药效等动物实验);(3)保健食品需经过试验产品的安全性试验;(4)而药品则需经过一期临床试验(用健康志愿者试验药品的安全性)、二期临床试验(小规模临床药效学研究)、三期临床试验(大规模临床药效学研究)等五个阶段的研究工作,才有可能被批准进行试生产。药品还必须在试生产一年后,再上报质量稳定性和进一步扩大规模的临床试验结果,才能申报正式的生产批文。应用范畴医疗领域在目前这方面的研究受到极大的注目。像是干细胞应用生物技术于再生医学领域,如人工脏器、神经修复等。或是以蛋白质结构解析数据,对于功能性区域(domain)来开发相对应的抑制剂(如:酵素抑制剂)。利用微阵列核酸芯片,或是蛋白质芯片,寻找致病基因。或是利用抗体技术,将毒素送入具有特殊标记的癌细胞。或利用基因克隆技术,进行基因治疗等。基因治疗(gene therapy)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目的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使之表达目的基因产物,从而使疾病得到治疗,为现代医学和分子生物学相结合而诞生的新技术。基因治疗作为新疾病治疗的新手段,给一些难治疾病的根治带来了光明。农学食粮人口快速膨胀,食粮问题正是生物技术应用的切入点。在基因克隆农作物的开发下,除了克隆进入抗虫害基因、抗冻基因外,例如含有维生素A的稻米也问世。在有限耕地下,克隆农作物解决了品质上的问题。除此之外,观赏用的花卉等,也靠着组织培养的技术,将高品质的花卉复制生产,提高花卉价值。著名的像是台湾的蝴蝶兰。另外,经过遗传工程技术,能产生凝血因子的乳牛也提供医疗用途。生物肥料主要利用微生物技术制作的肥料种类。生物肥料不仅给作物提供养料、改善品质、增强抗寒抗虫害能力、还改善土壤通透性、保水性、酸碱度等理性化特性,可为作物根系创造良好生长环境,从而保证作物的增产。生物农药利用微生物、抗生素和基因工程等产生有杀灭虫病效果的毒素物质,生产出广谱毒力强的微生物菌株制作而成的农药。它的特点不像化学农药般见效快,但效果持久。与化学农药比,害虫难以产生抗药性。对环境影响小。对人体和作物的危害性小。但是使用范围和方法有限制等等。军事科技基因武器,例子包括插入眼镜蛇毒液基因的流感病毒和含有炭疽病毒的大肠杆菌。基因武器的特点是生产成本低、杀伤力大、作用时间长。对方使用难发现、难预防、难治疗。使用方法简单,施放手段多。只伤害人,不破坏武器装备、设施。而且一旦使用会产生强烈的心理威慑作用。工业应用在工业上,利用工业菌种的特殊代谢路径,来替代一些化学反应。除了专一性提高,也在常温常压下,节约能源。也由于专一性高,产生的废弃物量低,也因此被称为绿色工业。环境保护当环境受到破坏,可以利用生物技术的处理方式,让环境免于第二次受害。生物具有高度专一性,能针对特殊的污染源进行排除。例如运输原油的邮轮,因事故,将重油污染海域,而利用分解重油的特殊微生物菌株,对于重油进行分解,代谢成环境可以接受的短链脂肪酸等,排解污染。此外,土壤遭受重金属污染,亦可利用特定植物吸收污染源。

可以去农大校园网查找,农学有很多专业例如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动物药学,水产养殖等都属于农学

可以直接去参考农业科学这本期刊的文献,我没记错的话,这本期刊是oa期刊,文献都是免费下载查阅的

农药概论论文

[论文关键词]经济转型 生态风险 现代性 市场经济 风险治理 [论文摘要]当前,中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时期。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人们对科技无节制地运用、人类对主体性的过度张扬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的不完备性,经济转型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的恶化使生态结构出现紊乱,生态功能不断减弱,引发了生态风险。为了有效地治理生态风险,我们必须大力开展全民生态启蒙教育,提高全民生态风险意识;建立科学的生态风险管理机制,有效地应对生态风险;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和谐的生态伦理,使人与自然共存共荣;进行生态风险的全球治理。使全人类能共享生态发展成果。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力的发展会使社会呈现出不同状态,社会转型是其重要表现之一。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其发展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与风险,其中生态风险已成为当前制约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瓶颈。为了确保当代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风险的治理显得尤为必要。 一、经济转型与生态风险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社会转型已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是指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社会转型是一个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其表现在经济领域中就是经济转型,即一个国家的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由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变。经济转型包括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两层含义。制度变迁一般是政治体制变革、社会制度改变导致的结果,而经济发展主要是指经济运作方式从一种模式向另一种模式的转变。 经济转型是当今世界颇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当代中国社会经济转型主要表现为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 人类社会源于自然,人类的发展更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其中作为自然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生态环境与人类发展的关系更为密切。所谓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其经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生态环境,而生态环境的好坏也与当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方面,经济发展是在一定的生态环境中进行的。当代中国的经济转型离不开生态发展的大背景,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为经济体制顺利地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从封闭经济向开放经济的转变提供有利的条件。而不良的生态环境却在不同程度上阻碍着社会经济转型的实现,最终会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总体恶化。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也离不开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人类与自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当社会经济发展中体制转变比较顺利、经济增长方式相对比较科学时,就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正常发展。相反,如果经济转型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就会极大地破坏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生态风险。 二、中国经济转型面临巨大的生态风险 中国的经济改革起始于1978年,并于1992年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正式明确地提出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三十多年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断趋于合理,经济增长方式正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国民经济得到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高。可以说,我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另外,我们也要看到,经济发展过程中同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在制约着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特别是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引起严重的生态风险。 (一)何谓生态风险 风险(risk)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是社会可能面临的危机状态和灾难性危险。风险本身并不是“危险”(danger)和“灾难”(disaster),而是一种危险和灾难的可能性。风险可以区分为“外部风险”(external risk)和“被制造出来的风险”(manufactured risk)两种类型。“外部风险就是来自外部的因为传统或者自然的不变性和同定性所带来的风险”;“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指的是由我们不断发展的知识对这个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风险,是指我们在没有多少历史经验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风险。”在全球化时代,人们面临的风险主要是“被制造出来的风险”或称“人造风险”。 作为一种常见的风险,“生态风险(Ecological Risk)就是生态系统及其成分所承受的风险。它指在一定区域内,具有不确定性的事故或灾害对生态系统及其成分可能产生的不利作用,包括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害,从而危及生态系统的安全和健康。由于它的潜伏期长,出现过程缓慢,不像金融风险那样明显突发,所以很容易被忽略和轻视。然而,生态风险一旦从潜能转变为现实压力,却极难防范和缓解。”一般来说,生态风险不是自然风险,从严格意义上来说,生态风险属于吉登斯所说的“人造风险”,“人类某些技术官僚的‘愚昧、狂妄、盲目的乐观’以及民众的从众心理和迷信是生态风险的源头。” (二)经济转型中的生态风险的表现 我国的经济转型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进行的,全球化一方面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国内外形势的复杂性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本身的艰巨性必然使这种转型面临巨大的困难和风险。其中,伴随经济发展过程所带来的生态不安全性会引发严重的生态风险。 生态风险的产生是与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的恶化密切相关的。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导致人类生活环境的恶化。一般来说,生态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人类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另一类是由于城市化和工农业高度发展而引起的“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污染、噪声污染、农药污染等环境污染。由于我国的经济转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并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迈进的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中国既面临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过程中需要解决的一系列问题,同时也要正确面对由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向中新产生的问题。因此,我国当前经济转型过程中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更多、困难更大。其表现在生态领域中就是我国的经济转型不但面临传统意义上的生态风险,同时还要面对新的、更大的风险。 生态风险的产生是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系统失去平衡造成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程度越高,风险后果就越严重。当代中国经济转型期的生态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生态环境的恶化使生态系统运转不良,引起系统性风险。当前,由于森林资源和湿地面积的减少,会增加灾害性气候的风险,同时也会给生存繁衍于其中的动植物增加生存的风险;水污染和水体系统遭到破坏,会增加依赖水体生存发展的其它生物减少和灭绝的风险;草原面积减少,草场退化,会增加土地半荒漠、荒漠化和载畜量减少的风险;沙地植被减少、系统遭破坏,会增加沙漠化面积扩大和沙尘暴侵袭风险;农田作物生长环境遭破坏,会增加农产品质量、产量降低的风险;有毒有害固体、气体物质排放会增加人与其它生物的安全风险;水土流失地区生态环境恶化,会加剧土地沙漠化、土地贫瘠、泥沙淤积库坝、河流、湖泊导致洪灾的风险。总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生态发展就会失衡,生态环境随之恶化,正常的生态结构被打破,整个生态系统循环不畅,引发系统性生态风险。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 [2] [下一页] [尾页]

我刚写了一篇论文,希望对你有用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概论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论文)  题 目: 新农村建设问题探究  姓 名: ###  学 号 :##########  所在学院 :############  年级专业:##########  指导教师 :刘会平 职称:讲师  完成时间 :2011 年 05 月 17 日  新农村建设问题探究  摘要: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约占世界人数的1/5,而中国却有9亿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新农村的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种植技术的提高,交通的便捷,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改善了农村的生活环境,以及污染问题,解决了农村吃水难,吃菜难的问题,农村文体教育体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让儿童有学上,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  关键词:新农村 经济 建设 文体教育  时间:5月3——5月17  地点:学校附近的村庄  对象:学校附近的村庄中的村民和村长  目的:更好的了解新农村的发展了解农民生活  正文: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推进学院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根据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为进一步开展好思政部马列教研室本学年的实践教学,根究学院要求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我对新农村建设问题做了走访调查,因为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农村有一种特别之情,借此实践活动,重温久别的家乡情怀,新农村的“新”是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要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经过全党全国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推向前进。这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方向与目的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我国在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在现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才能切实优化经济结构,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关系到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富裕,而且关系到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使之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  一、乡村道路建设  在农村有一句古话:"要想富,先修路"。从中便可以看出道路的修建是制约这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交通便利了农副产品便能及时的卖出去,新技术也能很快的别农民所利用,还有高效的化肥,农药,机械用具等到达农民的手上,提高土地产量,国家提出了“村村通”工程,村庄与村庄至少有一条水泥路相连接,至今,已基本完成了任务,从此,农民的活动范围不再局限在周围的村庄,下雨天不能出行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新的科学技术能够及时的运用到植物上,农民脸上乐开了花  二、税收的改革  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走到今天这一步很不容易,但巩固成果的任务更为艰巨。全面推进以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既是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紧迫任务,又是解决农村一系列深层次矛盾的关键所在。  三、经济的发展  自从农村减免了税收后,以及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农民手里逐渐也有了些积蓄,国家更是提出小额贷款的举措,大力支持农村的发展,大棚蔬菜,农副产品加工,养殖业,种植业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现在的田间地头不再是清一色,随处可见大棚蔬菜,房屋瓦房的养殖区,高效的新作物等装点这大地。  四、乡风文明建设  通过对我们村的了解以及村支书的谈话知道,在我们村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文明户”、“文明家庭”、“好儿媳”等评选活动,积极倡导文明高尚的社会风尚和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持之以恒的开展,鼓励、引导和带动群众崇尚文明,营造祥和、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这项活动的举行更好的推动了我们村乡村文明的建设。  文体教育的发展  现在农村有好多室外健身器材供老人与儿童使用,让儿童的童年生活更加丰富,同时也避免了老人因孤独而犹豫的状况,更多的老人可以在一起健身交谈,而且很多农村现在都有老年人俱乐部,在那里老年人可以下棋,画画,写字等多种娱乐活动,既丰富了老年人的生活,又使他们找到了晚年的朋友,他们也不再感到孤独,而是更好的面对生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现在,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了,儿童上学也不再交学费,而且上学的环境也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住上了新房,有了体育场,有了升旗仪式,儿童们佩戴红领巾,有礼貌的向叔叔阿姨们问好!  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试点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以省、市、县的要求和群众的期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一是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不够,有些农民至今还不知道什么是新农村。二是部分群众发展意识不强,在垃圾的处理方面做的不够到位。三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农民的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够,乡风文明建设方面有所欠缺,致富能人、小康建设带头人等队伍薄弱。四是信息资源交流不便。五是土地不能合理规划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几点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让更多的人投身于建设中去。  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乡风文明。乡风文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大力培训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以便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  加强基层领导人员党的觉悟意识,提高科学知识,结合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把新农村建设与平安村(社区)创建等工作结合起来,不断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真正把党的先进性体现到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的实践中。  加强沟通协调。要协调通信部门。通过与电信、移动、联通等通信部门沟通联络,为广播电视的覆盖普及,租借电缆、线缆搭挂提供必要的设备支持达到资源共享,利益双赢的目的。  进行合理的土地规划,让土地发挥更大的价值,积极运用科学种田,做到因地制宜,减少不必要的体力劳动。  加大建房力度,为提供更多的可耕地面积,大力宣扬小康住宅,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同时注重环境整治,组织和发动群众及时清理“三堆”,整治环境,并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形成制度,彻底整治脏、乱、差,改善村容村貌。  抓好村级干部队伍的建设。实施村级后备干部人才库工程,拓宽选人用人的渠道和范围,实行大范围、宽领域选拔村级干部,带头搞好新农村建设的各方面问题。  新农村已经得到很好的建设,而且越来越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相信未来的农村一定会更加美好,农民的生活水平再创新高,对于新农村的建设,充满了期待与祝福,愿华夏儿女幸福安康  调查方式:走访、调查

农业概论论文

园艺专业本科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植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生产、商贸、管理等领域和部门从事与园艺科学相关的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植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进行园艺植物生产、管理和科研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园艺植物生产、规划设计、开发和推广、园艺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植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了解园艺生产现状和学科发展趋势;2.掌握园艺产品生产、贮藏运销、设施园艺工程、园艺规划设计等方面技能;3.熟悉园艺生产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4.掌握科技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工作能力;5.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能够独立获取知识、进行信息处理和科学创新。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主干学科:生物学、园艺学主要课程:植物学、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普通遗传学、气象学、土壤学、园艺植物栽培学、园艺植物育种学、园艺植物病虫害防治、设施园艺学、园艺研究法、园艺规划设计。主要实践环节:专业课程实习、春夏季综合教学实习、秋冬季综合教学实习、专业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最低学分要求:最低修读285学分,其中课内教学不低于221学分,实践教学不低于64学分。毕业标准及要求: 达到德育培养目标。 修满本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 达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学制与学位: 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6年,农学学士。专业建制时间:1994年。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现代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知识,掌握现代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的基本技能,能从事设施农业及相关领域的规划设计、产品制造、产业开发、技术推广、经营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工作,有较宽广的适应性和一定专业特长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业务培养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设施农业概论、设施农业工程学、无土栽培学、设施园艺学、设施农业环境学、设施农业园区规划、都市园艺以及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具有农业设施设计、建造、管理与经营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①具有扎实的园艺学、工程学等基本理论、基本知识;②了解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系统地掌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基本技能,具有综合分析问题、协调解决问题的能力;③熟悉国家有关设施农业生产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④掌握文献检索、试验设计与统计、科技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⑤具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主干学科: 园艺学 工程学主要课程:工程制图、设施农业工程学、设施农业环境学、无土栽培学、都市园艺等主要实践环节:设施农业工程学课程实习、设施农业环境学课程实习、设施农业工程教学实习、设施农业学生产实习、毕业论文(设计)最低学分要求:最低修读285学分。其中课内教学不低于220学分,实践教学不低于65学分。毕业标准及要求: 达到德育培养目标。 修满本方案规定的最低学分。 达到国家教育部要求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学制与学位:标准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6年,理学学士。专业建制时间:2005年。

会抄书,就会写

是选读课 自己写论文交上去就可以了 发了一本教材的 论文的话就在上面写摘要吧 主要是狂抄章节

抄课本!

农学概论论文摘要

这个问题比较深奥,建议你到百度文库 的农业与科技查一下

1、《农学概论》(“十一五”规划教材)(副主编),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102、王爱萍、董琦著,小麦抗旱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王爱萍等TaMyb2-Ⅱ基因在普通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及其近缘种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作物学报 12(32):1809-18164、王爱萍等TaMyb2-Ⅱ的亚细胞定位研究惠州学院学报6(105):10-136、王爱萍干旱胁迫下小麦TaMyb2-Ⅱ基因的表达水平变化研究山西农业大学学报3(28):255-2567、王爱萍等小麦TaMyb2基因转化拟南芥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遗传转化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8,14(6):750-7528、王爱萍等小麦TaMyb2-Ⅱ基因的克隆山西农业大学学报,2009,29(2):104-105

第一,这本书对我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总结。这本书是第二版,增加了很多内容。实际上这3年来,中国农村信息化有了显著的进步,这个进步的很重要的原因不同于金农工程。金农工程只是对农业体系,而且国家项目批的钱比我们预期要少得多,金农工程主要是搞农业信息,而农村信息化发展特别快。这是什么原因呢?我当初做过分析,就是信息产业部、国务院信息办参与推进农村信息化,使很多运营商、企业,还有各部委,都关心和支持农村信息化的工作。所以,我当时说了一句话,信息产业部参与推进农村信息化,使中国的农村信息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为过去我们一直在做农业信息化的工作,下的功夫比较大,而农村信息化比农业信息化范围更广一点,各个部委都为农村、三农服务,而且都建设了自己的相应体系,如农村的商业信息服务体系、医疗卫生信息服务体系、教育特别是远程教育系统建设,还有党建的、科技的信息服务体系,等等。  农村的经济实际上和整个社会是一样的,它涉及到各个领域,这样对于农村信息化的总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果。这几年出现了大量的案例,各个省都有各自的农村信息化的做法,有的叫模式,有的叫系统,都出了自己的方案,而且效果也大不一样,因为各省的做法不一样。前年我和方瑜还有另外几个信息化委员会的专家去评估宁夏的信息化模式,因为宁夏申报国务院成为第一个中国农村信息化试点省,当然,还要进一步考察宁夏模式的结果。但是,宁夏这个方案确实设计得很好,是低成本、高效率的。但还有其他省的模式,投入了大量的钱,做了很多年的建设,但是这些系统的建设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成效,对此可能需要做一些系统的总结。《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一书是想在这方面做出一些系统的总结,我想可能在今后几年,特别是最近这三年,农村信息化的案例还是很丰富的。所以如果要对这本书予以进一步完善和充实的话,除了周宏仁主任讲的量化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我希望在案例分析上还可以进一步再做些工作。  第二,对我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体系,进行了系统的探索。理论探索是比较难的,大家知道,真正说到信息化的理论,特别是农村信息化的理论,可以说是刚刚起步,也很难。什么是农村信息化的理论,我想应该是研究农村信息化变化的规律,我们能不能够找到和明确地探索出中国或者全球的农村信息化变动的规律,这一点是很难做的,我们为此做了很多年的工作。我是从事农业科学技术信息的,当时我下了很大功夫,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业信息管理博士学位点。但是,当时国务院学位办批复博士学位点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有在相关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几年来,我们培养了一批批博士生,出了一大批博士论文,出了一些学术专著。但是回过头来一看,我觉得我们在本学科领域的理论还是没有说明白。就是说对于农业科技信息的变化、运动规律,并没有提出很明确的定义。我们做了很多的创新,但这些创新也都是局部的,在整体上没有,所以还谈不上理论。但是我认为,《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这本书进行的探索,在理论和方法两个方面做得有理。一方面是理论创新。农村信息化的创新,实际上有3个类型,我归纳了一下,第一个是原始创新,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工作,从大量的中国的农村信息化的实践,上升、总结、提升到理论层面,这是他一个创新的范畴;第二个,他运用了公共的信息化理论和国外的信息化理论,来分析中国的实践,这是引进创新,这也是一种创新,虽然与原始创新不一样,但也是做了不少的工作;第三个是集成创新,就是说把大量的理论、方法和实践能够共同包括的信息理论、各国的信息化发展的理论方法,进行集成。但是,这种集成创新的难度比较大,照理说最难的应该是原始创新,但是,我们原始创新的基础比较好,因为中国这几年花了大量的钱投入到农村信息化,有大量丰富的实践,有30多个省、有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国家的信息化管理部门,上面还有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其中有大量的实践工作可以进行研究创新。当然,集成创新,作者还可以继续做出努力。因为,在他一本书里,把3个方面的创新都做到,这本来就很难了。另一方面,在理论创新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方法,因为理论离不开方法,过去我们研究农村信息化的方法,多讲技术支撑方面的方法,强调农村信息化的网络技术、数字技术、数据库系统的技术,等等。而它真正的系统管理不是指行政管理,它本身既然是一个系统,它既有技术支撑,又有系统本身的管理。那么在这个方面,要用边缘科学、管理科学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来借鉴分析农村信息化实践;在这个基础上再提高,可能能概括出一些理论来。

会抄书,就会写

  • 索引序列
  • 农学概论论文
  • 农学学科概论论文
  • 农药概论论文
  • 农业概论论文
  • 农学概论论文摘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