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发布时间: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东北师大学报Journal of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主办:东北师范大学周期:季刊出版地:吉林省长春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东北师范大学主办、东北师大学术期刊社编辑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1951年创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国内统一刊号:CN 22-1062/C。国内邮发代号12-21,国外邮发 代号:BM357。本刊为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文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首届和第二届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佳期刊。 该刊宗旨: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贯彻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开展学术讨论,交流教学和科研成果,发现和扶植人才,培养学术理论队伍,为提高东北师范大学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服务,为发展和繁荣我国社会科学学术研究事业服务。刊登的论文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成果奖、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中国史学会中国古代史优秀论文奖等国家级奖励;荣获吉林省一、二、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50多篇。本刊在《新华文摘》、《中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等权威文摘刊物上的年转载率连续多年保持50%以上,居高校文科学报前列。其中,历史学论文转载篇数居高校文科学报之榜首。海内外报刊经常转载介绍本刊所发表的文章,在海内外学术界颇有影响。读者对象:海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广大社会科学工作者和高等学校文科师生等。

主要学习简历(含国内外访学)1974年11月——1976年8月 原吉林师范学校读书1985年9月——1987年7月 四平师范学院政治系读书1991年3月——1991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进修1996年7月——1996年8月北京大学哲学系人学高级研讨班2000年9月——2001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1年9月——2004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主要工作简历1976年8月——1989年5月 吉林师范学院(校)系团总支书记、院团委副书记、系副主任。1989年5月——1999年9月 吉林师范学院德育教研部教师、副主任、主任,马列思想政治教研部书记、副主任,院学生处处长。1999年9月——2002年2月 北华大学宣传部长,马列思想政治教研部教师。2002年2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 主要讲授课程:本科: 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德育原理,德育价值与德育实效研究 1、《韩非的治国方略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ZZ004,2005年,7万,主持;2、《当代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高校德育实效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EA030108,2003年,2万,主持;3、《当代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立体教育实效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A315010,2003年;经费无,主持,已结项;4、《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ZZ0084,2006年,3万,主持;5、《医风医德问题问题及对策研究》,吉林省中医药局,2004—ZC02,2004年,1万,主持;6、 《德育实效测评标准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基金。EEA100376 2010年,2万,主持;7、 《人生意义及现实人生困惑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ZX067 2010年,10万,主持; 【论文类】论文目录:1、作者1、《试论康德动机论的意义》,《吉林师院学报》1992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全文转载1992年5期;2、作者2、《建立激励机制,培养竞争意识》,《思想教育研究》1993年5期;3、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的尝试》,《思想教育研究》1994年2期;4、作者1、《人为什么爱国》,《思想教育研究》1995年1期;5、作者1、《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光明日报》1995年6月8日;6、作者2、《刍议认识的本质梯级性问题》,《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1996年9期;7、作者1、《韩非的因情而治》,《政治学研究》1996年2期;8、 作者1、《论社会主义市场原则和道德原则的统一》,《光明日报》1997年5月3日;9、 作者1、《市场经济与个体文明》,《光明日报》1998年4月3日;10、作者1、《关于个人精神文明的思考》,《吉林师院学报》1998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精神文明建设全文转载1998年9期;11、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问题式教学模式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1年2期;12、作者1、《理想的价值》,《中国教育报》,2001年2月14日;13、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内容体系之我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3期;14、作者1、《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性蕴涵》,《光明日报》2002年2月5日;15、作者1、《论德育的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2期16、作者2、《德育的固化机制》,《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3期;17、作者1、《略论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三原则》,《光明日报》2003年5月20日;18、作者1、《论德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维视角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3期;19、作者1、《德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维视角转换》,《光明日报》2004年4月5日;20、作者1、《思想的凝练 理论的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6期;21、作者1、《德育的发展价值》,《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13日;22、作者1、《论德育的导向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9期;23、作者1、《增强德育实效须转换思维视角》,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2日;24、作者1、《传承 体验 实现-人生意义的诠释》,《光明日报》2004年11月9日;25、作者1、《关注大学生问题,增强德育实效》,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5日;26、作者1、《中小学理想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3期;27、作者1、《给高中生一个真实的大学梦》,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19日;28、作者1、《德育的理想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5期;29、作者1、《论公民权力》,《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4期;30、作者1、《韩非的治吏思想》,《光明日报》2005年6月7日;31、作者1、《大学生如何走出自我中心》,《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3日;32、作者1、《简论休闲》,《光明日报》2005年9月20日,新华文摘论点摘编;33、作者1、《孝经新解》,《伦理学研究》2005年5期;34、作者1、《大学生自我中心的成因及矫正》,《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1期;35、作者1、《重视解决大学生眼高手低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11期;36、作者1、《大学生眼高手低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光明日报》2006年8月4日;37、作者2 《政治社会化取向的美国公民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38、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教学研究》2006年(东北师大教务处)39、作者1、《韩非奉献给君主的根本治国方略》《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03期40、作者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05期41、作者1、《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学实效》《中国教育报》2007年42、作者1、《政治的维度——韩非的人性观》《光明日报》2007年43、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客观考量》《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03期44、作者1、《韩非主张治国的基本方略——赏罚依法》《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03期45、作者1、《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自身建设》《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07期46、作者1、《韩非的治国方略述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5期47、作者2、《刍议哲学范畴度的模糊性——兼谈度的分类》《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2期48、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及其逻辑展开模式构想》《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第02期49、作者1、《论建构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测评的标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11期50、作者1、《如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中国教育报》2008年51、作者1、《十七大报告蕴含的民本取向》《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2、作者1、《韩非的治国三境界》《光明日报》2008年53、作者1、《教师“好学生”情感期待落差的成因透视》 《光明日报》2009年54、作者1、《韩非的能人政治及其意蕴》《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3期55、作者1、《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战略意蕴》《光明日报》2009年56、作者2、《试论孝德教育的源起和产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57、作者2、《西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58、作者2、《论汉代孝德教育》《孔子研究》2010年第3期59、作者1、《韩非的法治理念》《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4期60、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和介体》《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61、作者2、《论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62、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63、作者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问题式专题教学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第4期64、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体系新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65、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66、作者2、《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兰州学刊》2011年第6期66、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67、作者2、《谈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的误区与完善》《教育探索》2011年第8期68、作者2、《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及防范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69、作者1、《从雷锋的精神世界看雷锋精神生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70、作者2、《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系统构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71、作者2、《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困境与出路》《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第4期72、作者1、《论雷锋精神的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73、作者1、《生活内容的人生意义》《光明日报》2012年74、作者1、《应然与实效维度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想》《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75、作者1、《德育实效评测标准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76、作者2、《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的展开形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11期77、作者1、《论雷锋精神的现实性维度》《理论学刊》2012年11期78、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79、作者2、《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的建构理路》《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80、作者2、《论提高德育实效的现实着力点》《教育探索》2013年的第2期81、作者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几点思考》《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82、作者2、《论实效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与改革》,2013年第3期81、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体系的规划与构建》《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第1期82、作者2、《大学生问题教育的理性规约》《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13年第4期83、作者2、《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解读》《教育评论》,2013年第5期学术著作或教材目录:1作者1、《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专著,《延边大学出版》1999年6月;2作者1、《德育价值论》专著,《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4年12月;3作者1、《论人及其责任》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4作者2、《德育的人学承诺》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5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6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7作者1、《问题与对策——大学生活进行时》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8作者1、《韩非的治国方略研究》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9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研究》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 主要讲授课程:本科: 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德育原理,德育价值与德育实效研究主要科研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兼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 1、《韩非的治国方略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ZZ004,2005年,7万,主持;2、《当代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高校德育实效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EA030108,2003年,2万,主持;3、《当代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立体教育实效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A315010,2003年;经费无,主持,已结项;4、《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ZZ0084,2006年,3万,主持;5、《医风医德问题问题及对策研究》,吉林省中医药局,2004—ZC02,2004年,1万,主持; 1作者1、《试论康德动机论的意义》,《吉林师院学报》1992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全文转载1992年5期;2作者2、《建立激励机制,培养竞争意识》,《思想教育研究》1993年5期;3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的尝试》,《思想教育研究》1994年2期;4 作者1、《人为什么爱国》,《思想教育研究》1995年1期;5 作者1、《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光明日报》1995年6月8日;6作者2、《刍议认识的本质梯级性问题》,《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1996年9期;7作者1、《韩非的因情而治》,《政治学研究》1996年2期;8 作者1、《论社会主义市场原则和道德原则的统一》,《光明日报》1997年5月3日;9 作者1、《市场经济与个体文明》,《光明日报》1998年4月3日;10 作者1、《关于个人精神文明的思考》,《吉林师院学报》1998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精神文明建设全文转载1998年9期;11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问题式教学模式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1年2期;12作者1、《理想的价值》,《中国教育报》,2001年2月14日;13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内容体系之我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3期;14作者1、《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性蕴涵》,《光明日报》2002年2月5日;15作者1、《论德育的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2期16作者2、《德育的固化机制》,《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3期;17作者1、《略论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三原则》,《光明日报》2003年5月20日;18作者1、《论德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维视角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3期;19作者1、《德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维视角转换》,《光明日报》2004年4月5日;20作者1、《思想的凝练 理论的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6期;21作者1、《德育的发展价值》,《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13日;22作者1、《论德育的导向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9期;23作者1、《增强德育实效须转换思维视角》,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2日;24作者1、《传承 体验 实现-人生意义的诠释》,《光明日报》2004年11月9日;25作者1、《关注大学生问题,增强德育实效》,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5日;26作者1、《中小学理想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3期;27作者1、《给高中生一个真实的大学梦》,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19日;28作者1、《德育的理想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5期;29作者1、《论公民权力》,《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4期;30作者1、《韩非的治吏思想》,《光明日报》2005年6月7日;31作者1、《大学生如何走出自我中心》,《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3日;32作者1、《简论休闲》,《光明日报》2005年9月20日,新华文摘论点摘编;33作者1、《孝经新解》,《伦理学研究》2005年5期;34作者1、《大学生自我中心的成因及矫正》,《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1期;35作者1、《重视解决大学生眼高手低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11期;36作者1、《大学生眼高手低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光明日报》2006年8月4日;37作者2 《政治社会化取向的美国公民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38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教学研究》2006年(东北师大教务处)39、作者1、《韩非奉献给君主的根本治国方略》《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03期40、作者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05期41、作者1、《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学实效》《中国教育报》2007年42、作者1、《政治的维度——韩非的人性观》《光明日报》2007年43、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客观考量》《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03期44、作者1、《韩非主张治国的基本方略——赏罚依法》《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03期45、作者1、《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自身建设》《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07期46、作者1、《韩非的治国方略述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5期47、作者2、《刍议哲学范畴度的模糊性——兼谈度的分类》《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2期48、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及其逻辑展开模式构想》《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第02期49、作者1、《论建构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测评的标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11期50、作者1、《如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中国教育报》2008年51、作者1、《十七大报告蕴含的民本取向》《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2、作者1、《韩非的治国三境界》《光明日报》2008年53、作者1、《教师“好学生”情感期待落差的成因透视》 《光明日报》2009年54、作者1、《韩非的能人政治及其意蕴》《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3期55、作者1、《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战略意蕴》《光明日报》2009年56、作者2、《试论孝德教育的源起和产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57、作者2、《西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58、作者2、《论汉代孝德教育》《孔子研究》2010年第3期59、作者1、《韩非的法治理念》《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4期60、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和介体》《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61、作者2、《论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62、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63、作者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问题式专题教学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第4期64、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体系新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65、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66、作者2、《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兰州学刊》2011年第6期66、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67、作者2、《谈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的误区与完善》《教育探索》2011年第8期68、作者2、《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及防范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69、作者1、《从雷锋的精神世界看雷锋精神生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70、作者2、《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系统构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71、作者2、《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困境与出路》《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第4期72、作者1、《论雷锋精神的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73、作者1、《生活内容的人生意义》《光明日报》2012年74、作者1、《应然与实效维度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想》《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75、作者1、《德育实效评测标准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76、作者2、《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的展开形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11期77、作者1、《论雷锋精神的现实性维度》《理论学刊》2012年11期78、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79、作者2、《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的建构理路》《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80、作者2、《论提高德育实效的现实着力点》《教育探索》2013年的第2期81、作者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几点思考》《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82、作者2、《论实效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与改革》,2013年第3期81、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体系的规划与构建》《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第1期82、作者2、《大学生问题教育的理性规约》《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13年第4期83、作者2、《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解读》《教育评论》,2013年第5期 1作者1、《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专著,《延边大学出版》1999年6月;2作者1、《德育价值论》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3作者1、《论人及其责任》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4作者2、《德育的人学承诺》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5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6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吉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持)吉林省教育厅 2001年11月20日 编号20002057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段婧,刘永芳,何 琪 (2012) 决策者角色及相关变量对风险偏好的影响 心理学报, 44, (3): 369−刘永芳,苏丽娜,王怀勇(2011)女性择偶决策的线索偏好及信息加工方式心理学报, V 43, N1, 21−刘永芳,毕玉芳,王怀勇(2010)情绪和任务框架对自我和预期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影响 心理学报, V 42, N3, 317−324(一)著作 1.《记忆心理学》(参编)‚华东师大出版社‚1994年第1版2.《归因理论及其应用》(专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3.《关注成长—走近孩子的心灵》(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1月4.《快乐成长心理丛书》(主编)‚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4月5.《教育心理学》(参编)‚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6月6.《人格评价》(编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3月7.《简捷启发式——让我们更精明》(译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8.《社会心理学》(主编)‚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49.《适应性思维——现实世界中的理性》(译著)‚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5月10.《消费心理学》(学生用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2006年10月11.《消费心理学》(教师用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2007年1月11.《归因理论与人力资源管理》‚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5月12.《管理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13.《归因理论及其应用》(修订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年6月(二)主要论文和研究报告1.试论心理的自组织作用‚心理学探新‚1987年第1期2.个性的模糊特征及其启示‚教育研究与试验‚1987年第1期3.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个性观‚河南大学研究生论丛(第一辑)4.价值观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心理学探新‚1989年第2期5.元认知测验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心理学探新‚1993年第1期6. “原因”和“理由”在归因活动中的不同使用‚心理科学‚1995年第2期7.一种新的归因模型—“异常条件聚焦模型”评价‚心理科学‚1995年第6期8.关于问题难度的研究‚心理科学‚1996年第5期9.归因过程“背景效应假设”的初步实验研究‚心理科学‚1997年第1期10.对一种经典归因现象的新解释—“背景效应假设”‚心理科学‚1997年第6期11.对性别角色知觉差异的一项归因研究‚心理科学‚1998年第2期(入选1997年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国际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文摘选集”‚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心理学》1998年第5期)12.目标和背景事件的比较方向对原因选择的影响‚心理科学‚1998年第4期(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13.中国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心理科学‚1998年第6期14.儿童记忆发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心理科学‚2000年第1期15.归因疗法——一种重要的心理治疗方法‚应用心理学‚1998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报刊资料《心理学》1999年第1期)16.山东省公民心理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应用心理学‚1998年第1期17.内隐学习研究的现状及其争议‚心理学动态‚1998年第2期18.内隐记忆任务分离范式的新进展和挑战‚心理学动态‚1999年第1期(全文转载于人大报刊资料心理学1999年第4期)19.某些实际领域中内隐学习研究综述‚心理学动态‚2000年第1期20.经典归因理论的最新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社会心理研究‚1995年第2期21.White的“原因加工理论”述评‚社会心理研究‚1996年第1期22.利己主义归因偏向产生的原因及条件限制‚社会心理科学‚1998年第2期23.躯体疾病归因的一般临床意义‚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年第3期24.归因疗法的两种一般模式‚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年第3期25.归因和心理疾病患者行为改进的维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第1期26.中国部分地区公民心理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USChinese psychosomatic medicine Journal‚1998年第2期27.论价值观在个性形成与发展中的作用‚山东师大学报‚1997年第1期(该文被《新华文摘》刊登题目‚人大报刊资料《伦理学》全文转载)28.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条件、过程、规律初探‚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29.Relationship between causal attribution and adjustment to cancer(入选第二十七届国际心理学大会文摘选集‚并被大会全额资助与会‚2000年7月)30.中文原因不确定感量表的信、效度分析‚心理科学‚2001年第1期31.盲童孤独感与父母教育方式、社会支持的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年第6期32.农村和城市中学生自我价值感影响因素的差异研究‚山东师范大学学报(文科版)‚2002年第2期33.婚姻关系中的归因研究综述‚社会心理研究‚2002年第2期34.构思新锐、规模浑宏的学术出版活动——评《当代西方心理学名著译丛》‚中华读书报35.这本书让你更精明‚中华读书报‚2002年11月36.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中的情绪依存性‚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6期37.快速节俭启发式——基于有限理性和生态理性的简单决策规则(1)‚心理科学‚2003年第1期38.形象熟悉性和概念典型性对内隐和外显记忆发展的影响‚心理科学‚2003年第2期39.熟悉性对外群体同质性效应的影响‚心理科学‚2003年第4期40.内隐学习潜在机制研究的某些新进展‚心理科学进展‚2003年第4期41.线索强度对再认场合效应的影响‚心理科学‚2004年第1期42.关于人工语法迁移效应的一项实验研究‚心理科学‚2004年第2期43.理性观的革命:从无限理性到快速节俭启发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44.Risk preference and its relationship between causal uncertainty‚28th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Psychology(ICP2004)45.序列学习中的内隐学习效应‚心理科学‚2004年第5期46.知识类别和特点对内隐序列学习的影响‚心理学报‚2004年第5期47.内隐与外显记忆测验中的定向遗忘效应‚心理科学‚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8期全文转载)48.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的一条独特途径‚心理科学‚2005年第3期49.定向遗忘影响延时测验吗?心理科学‚2005年第5期50.心理旋转研究的新进展心理科学‚2005年第5期51.定向遗忘研究的进展‚心理科学‚2006年第2期52.再认记忆中的概率学习效应‚心理科学‚2006年第2期53.工作应激与个体归因特点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6年第4期 有限理性信任观:理性计算和非理性态度的整合‚心理科学‚2007年55.从归因视角探讨组织公正感产生机制‚心理科学‚2008年第1期56.内隐领导理论:认知革命在领导研究领域的新拓展‚心理科学‚2008年第1期 归因风格、时间压力对购买决策影响的实验研究心‚心理科学‚2008年第3期58.组织公正管理:基于心理帐户的视角‚心理科学‚2008年第5期59.时间限制和成就动机对职业决策线索加工的影响‚应用心理学‚2008年第4期 组织行为的完全归因模型‚心理科学‚2009年第1期61.再探人工语法学习迁移效应机制‚心理科学‚2009年第1期62.内隐和外显态度预测消费者行为的一致性研究‚心理科学‚2009第3期63.成就动机与任务框架对职业生涯决策风险偏好的影响‚心理学探新‚2009年第3期64.快速节俭启发式--相关争议与简短评论‚心理科学进展‚2009年第5期65.情绪和任务框架对自我和预期他人决策时风险偏好的影响‚心理学报‚2010年第3期66.情绪智力和相关变量对职业决策线索加工的影响‚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年第1期67.决策者角色及相关因素对风险偏好的影响‚心理科学‚2010年第3期(三) 研究项目1.归因认知过程的信息加工机理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项目‚2万元‚编号98JCXLX002‚1999-“原因不确定感”及其对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的影响‚山东省社科“九五”规划项目‚1998-2000‚1万元学习困难儿童归因认知特征的理论探讨与实验探索‚1999-2002‚山东师范大学学科工程重大项目(5万元)归因决策过程的潜在机制‚与德国“Max Planck人类发展研究所”合作研究项目‚负责人‚2001-经济与管理决策的简单启发式及其潜在机制‚华东师大青年创新基金‚5万元‚课题负责人‚2002-归因决策过程的简单启发式及其潜在机制‚2万元‚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课题负责人‚2002-上海市民政局社会工作者资格考试〈社会心理学〉考试大纲和培训教材‚9万元‚课题负责人上海市企业员工工作倦怠的现状调查与归因分析‚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万元‚课题负责人(2004BJY001)‚2004-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公民组织公正感研究‚5万元‚华东师大社科预研究课题(51X03021)‚10-不确定条件下的归因决策:潜在机制、支持系统及干预方案(05JAXLX007)‚4万元‚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2005.12-1008.12(校预研究项目)11.企业员工和管理者的积极思维‚庄臣公司横向培训课题‚2004-2006‚4万元构建和谐社会背景下员工组织公平感研究:归因的视角‚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SH053)‚2007-201013.双系统决策模型的验证及各系统的激活因子和适用范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四) 科研获奖情况《归因理论及其应用》‚获山东省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1999)《归因理论及其应用》‚获山东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1999)《教育心理学》‚获山东省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001) 被中国心理学会遴选为资助参加“第27界国际心理学大会”(斯德哥尔摩)的10名中国青年心理学家之一‚并获大会组委会全额资助(2000)获德国“Max Planck协会”奖学金赴柏林“Max planck人类发展研究所”合作研究一年(2001)获德国“Max Planck协会”奖学金赴柏林“Max Planck人类发展研究所”合作研究三个月(2005)

如何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探讨王纳新(山东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50014,济南; 32岁,女,讲师)摘要 “健康第一”是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通过对国内外体育课程目标及内容的比较,针对我国高校目前体育课及课外活动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切实有效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了较详细的探讨高校体育是国民体育的基础,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问题,树立终身体育的理念,适应现代社会的人才需求,对提高全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有着深远的意义世界卫生组织WHO认为健康不仅指身体强健,没有疾患,而且具有完善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适应社会的能力健康的特征是体质良好,体能全面,心理健康,道德高尚1 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健康是学生将学到的文化知识和自己的聪明才智贡献社会的唯一保证,失去健康将失去一切追求高质量的健康生活,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高校体育教育,应使学生深刻领悟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健康教育,帮助并鼓励学生树立追求健康状态的理念,了解并掌握达到健康的途径,把健康教育理论应用到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去,使学生从意识上、行为上对健康概念重新加以塑造和认识目前,健康教育已逐渐成为我国学者密切关注的问题,在第五届中日学校体育研讨会上,我国学者认为应该确立“学生身心健康为本”的思想身心健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近乎于抽象的概念,不象考试成绩那么直观,当身心及精神的疾患积累到一定量时,就会产生质的变化,给人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据最近调查资料反映,北京中关村地区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2岁降到34岁,比全国第二次人口普查的北京市平均寿命73岁低79岁另据调查,影响我国中高级知识分子健康的主要因素,除了工作和家庭负担重、经济拮据、生活条件差之外,更重要的是缺乏对体育的正确认识,缺乏长期的独立锻炼身体的习惯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至今,全国1000多所高校已有30%的大学设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江苏省27所高校联合成立了“大学生心理专业委员会”协调负责省内各高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尽管如此,有些情况仍然不容乐观,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比例仍然较高,心理学家认为,人的成功要素中,智商约占20%,其他因素占80%,其中情商约占60%“情商”(EQ),是一种洞察及控制个人与他人的感受和情绪的能力,是克服心理矛盾冲突、协调和平衡情绪的技巧,是驾驭人生在顺境与逆境都能自如通行的智慧情商较低的人,则容易产生心理障碍,体育教学和锻炼是重塑心理素质和弥补心理障碍的重要途径之一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可以归纳为健康的体魄,高超的智能,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协作精神[1]而一味的埋头苦学,从而导致的身体虚弱,高度近视,神经衰弱等疾病,以及较差的适应各种复杂环境的心理状态,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要求2 中国与日本、前苏联、美国体育课程目标的对比1)中国:①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强体质;②加强体育和卫生保健基础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养成健身习惯与兴趣;③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2)日本:①通过各种合理的运动实践,在提高运动技能的同时,使学生能体验运动乐趣,培养明朗、健全的生活态度;②通过进行各种适当的运动,在培养强健体魄的同时,培养坚强的意志;通过运动中竞争及合作的体验,培养公正的态度和自觉遵守规则相互合作的态度;③培养注意健康和安全地参加运动的态度3)前苏联:①提高运动训练的水平,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学习和达到一定水平的能力;②培养基本的运动素质,教给学生重要的活动技能和技巧,并在各种复杂条件下运用它们的有效手段;③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力求达到身心完美4)美国:①使学生都喜爱体育,培养他们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并在体育活动中获得愉快的享受;②使学生懂得合作和竞争的意义,促进个性的形成,同时,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③使学生掌握有关身体的知识,以便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更好地适应所处的各种环境5)德国:①让学生学会进行与自己能力相吻合的创造性活动并提高这种能力;②通过身体活动掌握运动和游戏进行的方法;③将体育课中学习的东西应用到校外,使学生喜爱体育运动由此可见,国外的体育课程目标有以下特点:①运动实践的合理性;②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双重性;③体育课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的统一性;④强调运动过程中愉快的体验以美国的体育课程特点为例,通过对美国不同洲的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发现,内容多,项目杂,有较大的选择性;重视舞蹈、韵律体操和娱乐活动———可能与终身体育教育思想有关,注重学生身心的个体差异,以此来选择教学内容,竞技体育项目所占比重相对较少,约30%左右3 我国体育课的现状、原因分析及对策1 体育课现状 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学生是被动的参与,学生对学期末考试存在恐惧心理体育课以传授运动技术为主,而运动技术又较单一,传授的项目不能与今后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缺乏体育理论的系统讲座,学生在大学期间两年体育的收获,捉襟见肘,身体素质略有提高,而心理素质或某种心理障碍没有得到重塑或校正,运动技能似懂非懂,不懂得自我保健及锻炼,体育竞赛的观赏水平也无法得到提高,更不利于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及树立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理念2 体育课现状的原因 由于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课堂教学重视“三基”,忽视学生的参与,尽管学生参与了,也多数是被动的接受,尽管我们也在呼吁双边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而客观的教学过程,我们必须服从教学大纲,按部就班地按教学进度进行,否则学生将无法应付学期末的考试,而考试分数又直接影响学生的奖学金及就业分配由于单一的评分体制的存在,所以除技术及身体素质之外的其它传授,就显得多余而苍白无力了,因为对于学生来讲,考什么就练什么,天经地义3 关于体育课教学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对策 改革教学大纲内容,建立起一整套系统的、全面的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体系,是目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体育教学大纲应当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多种体育项目及技能的基础性教学,并且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注重这些体育项目及技能在学生今后社会生活中使用价值的可持续性,例如:太极拳、散打、健美操、篮球、花样跳绳、羽毛球、踢毽子、沙包游戏、游泳等体育项目教学方式也应当采用多种授课形式,除校内外堂课示范性教学外,还应当组织学生观赏各种比赛,教师在期间介绍比赛规则,使学生领会竞技精神,掌握技能的技巧,同时亦喻教于乐另外,应开展内堂课教学,充分利用多煤体教学系统,举办理论课讲座,传授体育文史,体育卫生保健,如何制定运动处方等知识,使学生了解体育,热爱体育组织野外授课,给学生设置些困难,鼓舞和引导学生勇敢地去克服,锻炼其意志品质,使其智力与体质有机的结合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挑战的能力和应变的能力采用多种组织形式,例如分组教学,将技能娴熟的学生和技能生疏的学生分在一组,通过教师的指导和同学的互助,锻炼其协作能力,最终实现学生整体技能的全面提高,使其充分体会到互助的价值,增强其自信心和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实现体育教学的良性循环通过这一系列的多形式,多渠道和多层次的全方位立体教学模式,使学生获得高层次的学习与锻炼的心理体验,达到身心健康的统一4 课外活动的现状、原因及其分析1 高校传统教育理念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忽视 高等教育在传统理念上比较重视专业术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又形成了高等教育产业化的新理念,因而更加重视应用性人才的塑造近些年来,高校教育虽然比较重视学生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德育教育,但是存在着弱化基础理论学科教育的倾向,更加轻视体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目前,大多数高校下午一般安排2~4节常规课,甚至有些学校晚上也安排了加课、选修课以及公共课,或者其他讲座课,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不足这样不利于学生广泛性、多样性和规律性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形成和发展,更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塑造2 社会转型时期就业环境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冲击 我们国家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社会及价值的多元化,深刻影响着高校学生的行为,人力资源结构以及经济发展模式对大学生的学习与就业带来很大的冲击学生们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等级考试、就业考试、硕士、博士研究生考试另外,就业尝试、勤工俭学、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深深影响着常规的大学生活这种社会活动的不合理配置也会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种种短期行为并不能真正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培养,更不能替代科学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美育教育3 大学生体育知识的匮乏及对体育的偏见 学生尽管从小学直到大学,一直在接受体育教育,然而却对体育知识了解得少而甚少,更没有养成科学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正确的健康体育的理念长期以来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重文轻体”的影响,视体育为蹦蹦跳跳的游戏,专业术科知识以外的学习是可有可无的东西4 缺乏必要的科学指导以及运动场地和器材的充分保障 大多数高校没有体育部门对课外活动进行统一的组织及监督这样就对那些本身对体育活动存在着惰性的学生失去了外部的督促制约;而另一部分学生有参加课外活动的欲望却无法进行原因是没有足够的活动场地,借不到必要的运动器材,也缺乏高水平专业教师的指导与训练5 通过强化课外活动有效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及对策1 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为根本出发点 全民健康“一二一”启动工程实施方案中强调,“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2]”根据素质教育全体性的特征,全民健身要面向所有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近几年来,快乐体育正成为我国体育学者们研究的热点问题在全面提高体育课教学整体水平的基础上,重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通过教师有组织的科学指导,使其个人兴趣与体能差异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仅增强了学生体质,而且愉悦了其精神,提高了其情商指数,实现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塑造2 为学生提供各种课外体育活动的渠道 大学体育教学部门在体能和技能达标教学的基础上,除保留以往教学模式中的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田径等传统项目外,还应增开体育选修课:通过内堂课教学讲授运动生理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心理学以及运动生物力学、医务监督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通过户外课教学传授一些娱乐性较强、提高和增加学生运动兴趣和体育技能,便于学生毕业后保持终身体育锻炼,受益终生的专项体育运动项目例如体育游戏、游泳、跳水、健美及健美操、体育舞蹈、台球、羽毛球、攀岩、越野、武术等另外,学校在改革传统体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前提下,还要大力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和器械的建设,为学生课内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提供充分的物质保证,完成大学教育环节中所应具备的培养学生愉悦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基本任务,全面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育应当适应现代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符合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要求,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康为宗旨,以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为手段,在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专业技能,增强体质的同时,了解体育、热爱体育学会自我锻炼与保健,并在锻炼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塑造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直至终身受益6 参考文献[1] 曲宗湖,杨文轩现代社会与学校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1~12[2] 郁 俊高校面向未来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3(4):45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主要学习简历(含国内外访学)1974年11月——1976年8月 原吉林师范学校读书1985年9月——1987年7月 四平师范学院政治系读书1991年3月——1991年7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进修1996年7月——1996年8月北京大学哲学系人学高级研讨班2000年9月——2001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高级访问学者2001年9月——2004年7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获博士学位主要工作简历1976年8月——1989年5月 吉林师范学院(校)系团总支书记、院团委副书记、系副主任。1989年5月——1999年9月 吉林师范学院德育教研部教师、副主任、主任,马列思想政治教研部书记、副主任,院学生处处长。1999年9月——2002年2月 北华大学宣传部长,马列思想政治教研部教师。2002年2月——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室主任。 主要讲授课程:本科: 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德育原理,德育价值与德育实效研究 1、《韩非的治国方略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ZZ004,2005年,7万,主持;2、《当代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高校德育实效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EA030108,2003年,2万,主持;3、《当代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立体教育实效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A315010,2003年;经费无,主持,已结项;4、《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ZZ0084,2006年,3万,主持;5、《医风医德问题问题及对策研究》,吉林省中医药局,2004—ZC02,2004年,1万,主持;6、 《德育实效测评标准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青年基金。EEA100376 2010年,2万,主持;7、 《人生意义及现实人生困惑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ZX067 2010年,10万,主持; 【论文类】论文目录:1、作者1、《试论康德动机论的意义》,《吉林师院学报》1992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全文转载1992年5期;2、作者2、《建立激励机制,培养竞争意识》,《思想教育研究》1993年5期;3、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的尝试》,《思想教育研究》1994年2期;4、作者1、《人为什么爱国》,《思想教育研究》1995年1期;5、作者1、《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光明日报》1995年6月8日;6、作者2、《刍议认识的本质梯级性问题》,《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1996年9期;7、作者1、《韩非的因情而治》,《政治学研究》1996年2期;8、 作者1、《论社会主义市场原则和道德原则的统一》,《光明日报》1997年5月3日;9、 作者1、《市场经济与个体文明》,《光明日报》1998年4月3日;10、作者1、《关于个人精神文明的思考》,《吉林师院学报》1998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精神文明建设全文转载1998年9期;11、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问题式教学模式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1年2期;12、作者1、《理想的价值》,《中国教育报》,2001年2月14日;13、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内容体系之我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3期;14、作者1、《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性蕴涵》,《光明日报》2002年2月5日;15、作者1、《论德育的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2期16、作者2、《德育的固化机制》,《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3期;17、作者1、《略论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三原则》,《光明日报》2003年5月20日;18、作者1、《论德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维视角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3期;19、作者1、《德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维视角转换》,《光明日报》2004年4月5日;20、作者1、《思想的凝练 理论的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6期;21、作者1、《德育的发展价值》,《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13日;22、作者1、《论德育的导向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9期;23、作者1、《增强德育实效须转换思维视角》,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2日;24、作者1、《传承 体验 实现-人生意义的诠释》,《光明日报》2004年11月9日;25、作者1、《关注大学生问题,增强德育实效》,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5日;26、作者1、《中小学理想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3期;27、作者1、《给高中生一个真实的大学梦》,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19日;28、作者1、《德育的理想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5期;29、作者1、《论公民权力》,《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4期;30、作者1、《韩非的治吏思想》,《光明日报》2005年6月7日;31、作者1、《大学生如何走出自我中心》,《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3日;32、作者1、《简论休闲》,《光明日报》2005年9月20日,新华文摘论点摘编;33、作者1、《孝经新解》,《伦理学研究》2005年5期;34、作者1、《大学生自我中心的成因及矫正》,《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1期;35、作者1、《重视解决大学生眼高手低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11期;36、作者1、《大学生眼高手低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光明日报》2006年8月4日;37、作者2 《政治社会化取向的美国公民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38、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教学研究》2006年(东北师大教务处)39、作者1、《韩非奉献给君主的根本治国方略》《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03期40、作者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05期41、作者1、《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学实效》《中国教育报》2007年42、作者1、《政治的维度——韩非的人性观》《光明日报》2007年43、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客观考量》《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03期44、作者1、《韩非主张治国的基本方略——赏罚依法》《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03期45、作者1、《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自身建设》《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07期46、作者1、《韩非的治国方略述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5期47、作者2、《刍议哲学范畴度的模糊性——兼谈度的分类》《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2期48、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及其逻辑展开模式构想》《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第02期49、作者1、《论建构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测评的标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11期50、作者1、《如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中国教育报》2008年51、作者1、《十七大报告蕴含的民本取向》《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2、作者1、《韩非的治国三境界》《光明日报》2008年53、作者1、《教师“好学生”情感期待落差的成因透视》 《光明日报》2009年54、作者1、《韩非的能人政治及其意蕴》《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3期55、作者1、《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战略意蕴》《光明日报》2009年56、作者2、《试论孝德教育的源起和产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57、作者2、《西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58、作者2、《论汉代孝德教育》《孔子研究》2010年第3期59、作者1、《韩非的法治理念》《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4期60、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和介体》《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61、作者2、《论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62、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63、作者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问题式专题教学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第4期64、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体系新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65、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66、作者2、《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兰州学刊》2011年第6期66、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67、作者2、《谈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的误区与完善》《教育探索》2011年第8期68、作者2、《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及防范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69、作者1、《从雷锋的精神世界看雷锋精神生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70、作者2、《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系统构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71、作者2、《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困境与出路》《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第4期72、作者1、《论雷锋精神的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73、作者1、《生活内容的人生意义》《光明日报》2012年74、作者1、《应然与实效维度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想》《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75、作者1、《德育实效评测标准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76、作者2、《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的展开形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11期77、作者1、《论雷锋精神的现实性维度》《理论学刊》2012年11期78、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79、作者2、《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的建构理路》《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80、作者2、《论提高德育实效的现实着力点》《教育探索》2013年的第2期81、作者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几点思考》《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82、作者2、《论实效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与改革》,2013年第3期81、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体系的规划与构建》《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第1期82、作者2、《大学生问题教育的理性规约》《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13年第4期83、作者2、《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解读》《教育评论》,2013年第5期学术著作或教材目录:1作者1、《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专著,《延边大学出版》1999年6月;2作者1、《德育价值论》专著,《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4年12月;3作者1、《论人及其责任》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4作者2、《德育的人学承诺》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5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6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7作者1、《问题与对策——大学生活进行时》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8作者1、《韩非的治国方略研究》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9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研究》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 主要讲授课程:本科: 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德育原理,德育价值与德育实效研究主要科研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兼及政治学、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教育学。 1、《韩非的治国方略研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5BZZ004,2005年,7万,主持;2、《当代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高校德育实效研究》,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DEA030108,2003年,2万,主持;3、《当代大学生问题多维透视与立体教育实效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A315010,2003年;经费无,主持,已结项;4、《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史研究》,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ZZ0084,2006年,3万,主持;5、《医风医德问题问题及对策研究》,吉林省中医药局,2004—ZC02,2004年,1万,主持; 1作者1、《试论康德动机论的意义》,《吉林师院学报》1992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外国哲学与哲学史全文转载1992年5期;2作者2、《建立激励机制,培养竞争意识》,《思想教育研究》1993年5期;3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的尝试》,《思想教育研究》1994年2期;4 作者1、《人为什么爱国》,《思想教育研究》1995年1期;5 作者1、《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光明日报》1995年6月8日;6作者2、《刍议认识的本质梯级性问题》,《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4期,人大复印资料哲学原理全文转载1996年9期;7作者1、《韩非的因情而治》,《政治学研究》1996年2期;8 作者1、《论社会主义市场原则和道德原则的统一》,《光明日报》1997年5月3日;9 作者1、《市场经济与个体文明》,《光明日报》1998年4月3日;10 作者1、《关于个人精神文明的思考》,《吉林师院学报》1998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精神文明建设全文转载1998年9期;11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问题式教学模式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01年2期;12作者1、《理想的价值》,《中国教育报》,2001年2月14日;13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内容体系之我见》,《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1年3期;14作者1、《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性蕴涵》,《光明日报》2002年2月5日;15作者1、《论德育的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年2期16作者2、《德育的固化机制》,《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3期;17作者1、《略论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三原则》,《光明日报》2003年5月20日;18作者1、《论德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维视角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3期;19作者1、《德育价值实现过程中的思维视角转换》,《光明日报》2004年4月5日;20作者1、《思想的凝练 理论的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04年6期;21作者1、《德育的发展价值》,《中国教育报》2004年7月13日;22作者1、《论德育的导向价值》,《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年9期;23作者1、《增强德育实效须转换思维视角》,中国教育报2004年10月12日;24作者1、《传承 体验 实现-人生意义的诠释》,《光明日报》2004年11月9日;25作者1、《关注大学生问题,增强德育实效》,中国教育报2005年1月25日;26作者1、《中小学理想教育应遵循的原则》,《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年3期;27作者1、《给高中生一个真实的大学梦》,中国教育报2005年4月19日;28作者1、《德育的理想价值》,思想教育研究2005年5期;29作者1、《论公民权力》,《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4期;30作者1、《韩非的治吏思想》,《光明日报》2005年6月7日;31作者1、《大学生如何走出自我中心》,《中国教育报》2005年8月23日;32作者1、《简论休闲》,《光明日报》2005年9月20日,新华文摘论点摘编;33作者1、《孝经新解》,《伦理学研究》2005年5期;34作者1、《大学生自我中心的成因及矫正》,《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1期;35作者1、《重视解决大学生眼高手低问题》,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11期;36作者1、《大学生眼高手低问题的成因及对策》,《光明日报》2006年8月4日;37作者2 《政治社会化取向的美国公民教育》,《外国教育研究》2007年第3期;38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课专题式教学模式研究》《教学研究》2006年(东北师大教务处)39、作者1、《韩非奉献给君主的根本治国方略》《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03期40、作者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年第05期41、作者1、《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教学实效》《中国教育报》2007年42、作者1、《政治的维度——韩非的人性观》《光明日报》2007年43、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客观考量》《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03期44、作者1、《韩非主张治国的基本方略——赏罚依法》《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03期45、作者1、《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师的自身建设》《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07期46、作者1、《韩非的治国方略述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5期47、作者2、《刍议哲学范畴度的模糊性——兼谈度的分类》《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02期48、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及其逻辑展开模式构想》《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第02期49、作者1、《论建构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测评的标准》《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08年第11期50、作者1、《如何评价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中国教育报》2008年51、作者1、《十七大报告蕴含的民本取向》《东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2、作者1、《韩非的治国三境界》《光明日报》2008年53、作者1、《教师“好学生”情感期待落差的成因透视》 《光明日报》2009年54、作者1、《韩非的能人政治及其意蕴》《政治学研究》2009年第3期55、作者1、《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战略意蕴》《光明日报》2009年56、作者2、《试论孝德教育的源起和产生》《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57、作者2、《西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58、作者2、《论汉代孝德教育》《孔子研究》2010年第3期59、作者1、《韩非的法治理念》《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4期60、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主体和介体》《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61、作者2、《论孟子的理想人格理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62、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思想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63、作者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问题式专题教学的思考》《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第4期64、作者2、《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具体矛盾体系新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65、作者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效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3期66、作者2、《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回顾与思考》《兰州学刊》2011年第6期66、作者1、《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10期67、作者2、《谈中小学法治教育内容的误区与完善》《教育探索》2011年第8期68、作者2、《大学生功利化倾向及防范教育》《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69、作者1、《从雷锋的精神世界看雷锋精神生成》《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70、作者2、《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的系统构建》《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71、作者2、《学校德育内容衔接的困境与出路》《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第4期72、作者1、《论雷锋精神的个体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73、作者1、《生活内容的人生意义》《光明日报》2012年74、作者1、《应然与实效维度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想》《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75、作者1、《德育实效评测标准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9期76、作者2、《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的展开形态》《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11期77、作者1、《论雷锋精神的现实性维度》《理论学刊》2012年11期78、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探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年第6期79、作者2、《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测评标准的建构理路》《临沂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80、作者2、《论提高德育实效的现实着力点》《教育探索》2013年的第2期81、作者2、《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几点思考》《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82、作者2、《论实效维度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与改革》,2013年第3期81、作者1、《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构体系的规划与构建》《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3第1期82、作者2、《大学生问题教育的理性规约》《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3013年第4期83、作者2、《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解读》《教育评论》,2013年第5期 1作者1、《爱国主义的理性思考》专著,《延边大学出版》1999年6月;2作者1、《德育价值论》专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12月;3作者1、《论人及其责任》专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4作者2、《德育的人学承诺》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5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主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6作者1、《思想道德修养》教材,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 吉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主持)吉林省教育厅 2001年11月20日 编号20002057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1999年创刊,双月刊,每期96页。本刊依托东北大学优越的教学、科研环境,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和宗旨,致力于交流和传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成果,促进东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的结合,加速学科建设的综合化与人才素质的完善化。主要栏目有: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教育研究等。“科技哲学研究”是本刊的特色栏目和重点栏目,在2006年和2010年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比中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和“全国高校社科期刊特色栏目”。该专栏依托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刊载国内外科技哲学研究方面的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开设10年来已发表论文200多篇,被转载率达40%。近年来,该栏目已有数十篇论文被国内三大权威文摘转载。其中,刘大椿教授的论文《技术何以决定人之本质》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1期全文转载;王子彦教授的论文《值得重视的城市蔓延问题》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1期转载;周春彦博士的论文《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被《高校文科学术文摘》2006年第4期转载;陈凡教授的论文《论工程伦理学研究的趋势与路径》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3期转载;王玲博士的论文《科技与奥运契合过程及特征的历史解析》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15期全文转载;斯文·欧威·汉森的论文《技术哲学视阈中的风险和安全》被《新华文摘》2011年第10期全文转载,等等。本刊是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中国科技论文在线等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据2011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人文社会科学)》的数据,2010年社会科学版学报的复合影响因子为052,在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期刊(673种)中排名22;期刊影响因子为406。《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为双月刊,大16开,每期96页,国内定价10元/册,全年60元,国内外公开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8-3758国内统一刊号:CN 21-1413/G4国内邮发代号:8-123国际邮发代号:BM7815国外总发行:中国国际图书贸易集团有限公司(北京399信箱)国内读者可在当地邮局订阅。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地 址: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三号巷11号主 编:左 良编辑部主任:徐用吉 主任委员(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丁烈云副主任委员(Vice Chairman of the Committee):左良委员(Members):于 立 邓大松 王建平 王 前 王铭玉 叶 平 朱葆伟庄新田 陈 凡 汪同三 李兆友 李 凯 张明国 张 雷肖 峰 迟福林 林木西 欧阳康 周光辉 金启军 钟田丽娄成武 洪晓楠 赵 雯 徐用吉 郭亚军 魏 江主 编(Chief Editor):左 良副主编(Vice Chief Editor):徐用吉 左 良:主编徐用吉:编辑部主任、副主编,全面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李新根:主任助理,协助主任负责本刊编辑出版工作,并负责科技哲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王 薇:责任编辑,负责经济与管理研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专题、法学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付示威:责任编辑,负责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等栏目的策划、组稿、编辑等。 来稿要求观点鲜明并有创新,论证严谨,数据准确,语言流畅,文字简洁,篇幅以6000~9000字为宜(包括图表,中英文摘要,即计算机统计中“字数”),正文用A4纸五号宋体5倍行间距排版,大标题用小二或三号字,二级标题用四号字。来稿内容包括(按顺序):题目(少于20字)、姓名、作者单位(单位全称、邮编)、中文摘要、关键词(3~5个)、中图分类号(查找《中国图书馆分类法》进行分类)、正文、参考文献以及英文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英文部分另排一页,2倍行间距。摘要应说明文章的主题范围及内容梗概,不使用“本文”、“笔者”等第一人称作主语,字数200~250字。作者简介置于篇首页地脚,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省略)、出生地(籍贯),单位、职称,学位(硕士或博士)。只介绍第一作者及非第一作者中的教授。参考文献只列入最主要且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参考文献应在正文中引用处用“[序号]”标注,并按在文中出现的次序依次编排。几种主要类型的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含标点符号)如下。期刊:[序号]著者题名[J]刊名(外文刊名可缩写,并省略缩写点),出版年,卷号(期数):起止页码专著:[序号]著者书名[M]版次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文集:[序号]著者引用的具体文章题名[M]//文集著者文集名 出版地(城市名):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学位论文:[序号]著者 论文名[D] 保存地(城市名):保存单位,年份:起止页码获得基金资助的论文应在首页地脚处注明项目名称及项目编号。本刊不接受邮箱投稿,只接受在学报网站投稿系统投稿。请在系统注册时准确填写作者尤其是通讯作者的联系地址、电话、E-mail等信息 。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科技哲学研究经济与管理研究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法学研究教育研究语言文学研究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胡小鹏,男,法学博士,编审,博士生导师,学报主编张 兵,男,文学博士,编审,博士生导师,社会科学处处长王兆璟,男,教育学博士,编审,博士生导师,学报副主编,学报编辑部主任岳天明,男,法学博士,教授,学报编辑部副主任周 蓉,女,文学硕士,编审,古代文学、语言学编辑王明丽,女,文学博士,副编审,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编辑胡晓春,女,副编审,经济学编辑 俞诗源,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报主编,学报编辑部副主任。生命科学编辑。惠松骐,男,硕士,副编审,学报副主编。计算机、地理科学、信息科学编辑。马宇红,男,博士,副编审。数学、物理学编辑。陆泉芳,男,博士,编辑。化学编辑。

(9部)1.《英汉语比较导论》,2003年1月第一版;2010年修订第二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该书为全国首套英语语言文学研究生教材之一)2.《英汉比较翻译教程》,2004年7月第一版,2010年修订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该书为高校英语选修课教材之一;研究生、本科生通用) 《英汉比较翻译教程练习》,2004年7月,清华大学出版社。(该 书为高校英语选修课教材之一;研究生、本科生通用)4.《汉英比较翻译教程》,2006年12月第一版,2010年修订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该书为高校英语选修课教材之一;研究生、本科生通用) 《汉英比较翻译教程练习》,2006年12月, 清华大学出版社。(该书为高校英语选修课教材之一;研究生、本科生通用)6.《课文译文与练习答案》(主编之一,为徐燕谋主编《英语》第7、8册配套),1987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7.《比较文学教程》(参编)(主编为刘献彪、刘介民),2001年,中国青年出版社。8.《中国新诗选》(汉译英)(合译)(王耀东主编),2002年,中国戏剧出版社。 《生活的色彩》(汉译英)(与张梦井合译),2010年,厦门大学出版社。 (31篇)1.“定语+人称代词”结构的来源,《中国语文》,2007年第5期。 英汉时间主语比较及翻译,《外国语》,1997年第1期。 AS+V-ing结构初探,《现代外语》,1982年第2期 。 汉语句型系统的解构与重构,《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论语言共性研究,杨自俭主编《英汉语比较与翻译》(6),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年10月。 比较翻译法,《翻译季刊》,香港翻译学会出版,2002年第25期。 (本文被收录到由陈宏薇主编的《英汉对比与翻译研究之八-----方法·技巧·批评----翻译教学与实践研究》一书,2008年10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7.论比较翻译教学法,《翻译学研究集刊》,台湾翻译学会出版,2010年第13辑。 比较翻译教学法的个案研究,罗选民主编《语言认知与翻译研究》, 外文出版社, 2005年10月。 比较翻译教学法的过程控制,杨仁敬、吴建平主编《华东外语论坛》(2),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10月。 主语省略影响译文质量,《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9月。11.比较文学中的跨文化研究,刘献彪、孟昭毅主编《中国比较文学研究》,2003年,天津人民出版社。12.从东西方诗歌看通感意象的存在的方式,《东方丛刊》,1993年第1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3.意象反馈论,《云南文艺评论》,1989年第1辑。14.叙事诗的立体性一论,《广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1987年10月辑。15.文化概念之界定,《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1辑。16.文化的孪生子:宗教与科学,《鹭江大学学报》,1995年第3辑。17.邓小平与中国新时期科学文化观,白丽娟主编《高校教学科研论文汇编》,1997年,中国大地出版社。 简论《老子》的三个译本,《鹭江大学学报》,2000年第2辑。 评Jane Eyre的11个译本,杨格主编《翻译散论》,世界华人出版社,2001年。 翻译语言·当代汉语?翻译标准,《鹭江大学学报》,1994年第2辑。 翻译语言与民族语言----论汉语文学语言中的翻译语言成分,《鹭江大学学报》,1996年第3辑。 英汉方式状语比较与翻译,(上),《鹭江大学学报》,1997年第3 辑。 英汉方式状语比较与翻译,(下),《鹭江大学学报》,1997年第4辑。 AS+V-ing结构简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外语专辑),1986年 。 AS+V-ing结构再探,《零陵师专学报》,1985年第2期。 略论英语重音节奏语调与音乐之关系 ,《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6年第4辑。 英汉语比较研究综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汉英语言关系研究,《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1世纪的教育与外语教学,《鹭江大学学报》,1999年第2辑。 谈系统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华侨高等教育研究》,1992年第12月辑。 受动主语、句型配置与翻译,王守仁, 姚君伟主编《华东外语论坛》(3),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10月。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1946年8月出生,祖籍上海,生于成都,求学立业于北京。曾从师于著名电影美学家钟惦棐先生和著名文学评论家朱寨先生。中国文联赴台湾访问团团长、中国传记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之一,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原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副总编辑、《中国电视》杂志主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戏剧学院、重庆大学等10所高校客座教授,中国传媒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艺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著名文艺评论家。著有《“飞天”与金鸡的魅力》、《当代文学散论》、《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合著)、《大学影视》等十余种。2004年出版了约30万字的学术理论专著《艺苑问道》,其著资料翔实,注重评析,学理性和现实性强,为构建中国当代影视艺术理论和美学体系的一家之言。2008年1月出版了30万字的文艺评论选《审美之旅》,真实地袒露著者本人文艺理论批评的实践轨迹和在当代文坛艺苑的审美反思,以及文艺作品和文艺思潮批判的思想发现和美学发现。此外,还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民日报》、《求是》杂志、《光明日报》、《文汇报》、《文艺报》、《中国艺术报》、《电影艺术》、《中国电视》、《当代电影》、《当代电视》、《理论与创作》等报刊发表百余篇文艺评论和美学论文。2013年11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曾经担任过国家广电总局副总编辑、中国文联副主席、书记处书记的仲呈祥教授,从事专业文艺评论工作已经30年了。如今,仲呈祥的最新职务是中国传媒大学影视艺术学院院长,并同时在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艺术研究院担任博士生导师。除此之外,仲教授还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之一,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委,北京大学人文学部委员、艺术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客座教授。仲先生擅长以哲学思辨阐述文化艺术问题,将社会热点与文艺理论共冶一炉,形成令人耳目一新的结论。仲呈祥,是一位有着丰富知识与多学科背景的文化学者,他博览群书,研究领域涵盖文学、艺术、哲学、影视等,对待学术的勤奋态度和惊人记忆力使他成为文艺评论界的引领者之一。

1现任职务编辑现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典文献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生导师2学术讲座编辑《诗人杜甫》3专著编辑《禅宗与中国文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 谢思炜著作《白居易集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合作),中华书局1995年;《燎之方扬》,中华书局1996年;《白居易诗集校注》,全6册,繁体竖排版,中华书局2006年;《唐宋诗学论集》,商务印书馆2003年 ;《白居易诗选》,中华书局2009年;《隋唐气象》,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白居易文集校注》,中华书局2010年[1]。4论文编辑《李白初入长安的若干作品考索》,《西北大学学报》1983年第5期;《李白对杨国忠态度之我见》,《西北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宋本杜工部集注文考辨》,《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第5集;《吕本中与江西宗派图》,《文学遗产》1985年第3期;《吕本中诗歌创作简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宋祁与宋代文学发展》,《文学遗产》1989年第1期;《论自传诗人杜甫》,《文学遗产》1990年第3期;《杜诗解释史概述》,《文学遗产》1991年第3期;《梦窗情词考索》,《文学遗产》1992年第3期;《白居易的人生意识与文学实践》,《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第5期;《杜诗叙事艺术探微》,《文学遗产》1994年第3期;《杜诗的伦理内涵与现代阐释》,《文学遗产》1995年第1期;《唐代通俗诗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8年第1期;《明刻本白氏策林考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净众保唐禅与杜甫晚期禅宗信仰》,《首都师大学报》1995年第5期;《白居易与李商隐》,《文学遗产》1996年第3期;《新乐府版本及序文考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白居易诗学思想述评》,《中国诗学》第5辑;《敦煌本白居易诗再考证》,《文献》1997年1期;《日本古抄本白氏文集的源流及校勘价值》,《中国古籍研究》第一卷;《深入开掘中国诗学的蕴藏》,《文学遗产》1997年第2期;《观念更新与材料考证》,《文学遗产》1997年第3期;《禅宗的审美意义及其历史内涵》,《文艺研究》1997年第5期;《明刻本白氏讽谏考证》,《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8辑;《比张王乐府诗体看元白的新乐府概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白居易与新乐府诗体》,《文史知识》1999年第5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北京师范大学主办的综合性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编辑,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以反映本校教学科研成果为主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双月刊;1956年创刊,1965年因故停刊,1973年复刊;1992年被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1996年再次被列为“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和“教育类核心期刊”,2003年被评为第二届中国人文社科双十佳学报。2003年教育部“名刊工程”首批入选期刊。2004年第三届国家期刊提名奖期刊。

  • 索引序列
  •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主编
  •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主编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