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河北师院学报1987第2期臧振

河北师院学报1987第2期臧振

发布时间:

河北师院学报1987第2期臧振

2006年明散曲发展史之重新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 2006年第1期近几年散曲研究的新进展与相关问题思考 文学遗产 2006年第3期2005年1、论稼轩俗词的曲体特征及其意义 中国韵文学刊 2005年第1期2、关于康海的散曲创作 文学评论 2005年第1期3、元明散曲比较论略 戏曲艺术 2005年第2期4、晚明闺阁曲家群体形成原因初探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2005年第2期5、论清代文人的小曲创作 河南大学学报 2005年第6期6、论明代成化、弘治间南曲之兴盛与明中叶曲文学之复兴 文艺研究 2005年第12期7、《中国古代文学通论辽金元卷》,参与编写散曲通论;辽宁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2004年1、《散曲学学理意义刍议》(载《中国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2、《散曲学的成绩与危机》(载《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1期)3、《中国文学史编写问题三人谈》(与李修生、宁宗一教授合作,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4、《“嘌唱”考论》(载《文学遗产》2004年第4期)5、《论汤式的散曲创作与历史贡献》(载《四川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6、《论分南北曲进行曲学批评模式的得失》(载《戏曲艺术》2004年第4期)7、《女曲家徐媛初论》(载《苏州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8、《永乐后期至成化前期散曲文学衰微探因》(载《学术月刊》2004年第12期)9、《元散曲通论》修订本(学术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3月出版)2003年1、《论元曲家笔下的苏轼形象》(在2001年8月眉山苏轼学术研讨会上交流,载《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2、《明散曲兴盛年代论》(载《学术研究》2003年第6期)3、《论词场才子之曲与明中叶散曲之复兴》(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6期)4、《新世纪曲学研究文存两种》(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出版)2002年1、《论词曲之异同》(在国际首届词曲比较研讨会上交流/2001年9月锦州,载大会论文集《词曲研究的新拓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又载《文史知识》2002年10期)。2、《20世纪元散曲研究综论》(学术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出版,获同行专家如吴新雷、李修生、黄天骥等教授赞赏,并有《东南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书评肯定其学术价值)2001年1、《20世纪元散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文学评论》2001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该刊《编后记》特别推荐,并获该刊当年中国文学研究学术论文特别提名)。2、《元曲宫调曲牌研究述略》(《音乐研究》2001年第3期)。3、《文学史编写中的历史本位主义批判》(载《学术研究》2001年第1期)。4、《元散曲衬字研究述略》(载《文史知识》2001年第8期)。5、《论元代曲论的务实尚用》(1998年在北京国际元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上交流,载《元代文化研究——国际元代文化学术研讨会专集》/北京师师大版社2001年出版)。6、四卷本《中国文学分体史》(全书四卷150万字,与李修生先生共任主编,并组织全国13院校20位学者共同编写,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7月出版,同年9月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来自北京大学、北京师大、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单位的同行专家对该书的学术创新给予度评价。《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发表了中国社科院吕薇芬研究员和北京师大郭英德教授撰写的书评)7、《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辽金元文学研究》(参编,北京出版社2001年出版)2000年1、《元散曲章法技巧及修辞艺术研究述评》(《中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1期)。2、《元散曲发展分期研究述评》(载《东南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3、《20世纪元散曲体制特征研究述评》(载《佛山大学学报 》2000年第4期)。1999年1、《王国维元曲考源补正》(《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2、《元曲渊源研究述评》(1999年9月在“世纪之交中国戏曲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宣读交流/广州、东莞,发表于《中国韵文学刊》1999年第2期)。3、《论元代曲论的开渠布道之功》(《文艺争鸣》1999年第2期)。4、《斜出斋曲论前集》(个人学术文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获学界同行如李修生、宁宗一、吴新雷、吴国钦等教授高度评价)5、《中国文学通典小说通典》(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9年出版)1998年1、《笔下苍生苦 曲中汗血声——张养浩哀民散曲简论》(在中国散曲研究会第三届年会上交流/福建泉州,载《四川师院学报》1998年第2期)。2、《务实必有得——评〈元散曲艺术论〉》(《理论与实践》1998年第2期)。3、 15卷本《巴蜀文化大典》(四川人出版社1998年出版,全书500万字。本人任全书常务副主编、文学卷主编)4、《小品文观止》(参编,陕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出版)1997年1、《文学史编写的重大突破》(《重庆师院学报》1997年第3期)2、《古本戏曲剧目提要》(参编并参与全书统稿,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出版)1996年1、《风雅文化系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出版,本人任副主编,并独著其中《君子的风范松竹梅兰》一书,四川人出版社1996年出版)2、《中国文学大辞典》(参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年出版)1995年1、《元曲大辞典》(参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本人任编委)1994年1、《马致远、张可久等散曲创作年代论考》(1993年于河北承德首届国际元曲学术讨论会上交流,载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之《国际元曲研讨会论文集》)。2、《中国哲理诗鉴赏辞典》(参编,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3、《山水美探胜》(参编,重庆出版社1994年出版)1993年1、《陈草庵、鲜于必仁考略》(《文学遗产》1993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论宋金俗词及其对元散曲的影响》(《四川师院学报》1993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3、《论元散曲繁荣发展的黄金时代》(1993年于河北承德国际元曲学术讨论会上交流,载《中国韵文学刊》1994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4、《元散曲通论》(笔者承担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元散曲研究的终极成果,巴蜀书社1993年出版,该书出版后得到王利器、李修生、邓绍基等著名学者的高度评赞;国内有三家刊物发表了书评;在新旧世纪之交,北京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等单位联合推介20世纪优秀学术著作,本书获得推介)5、《中国一绝》(参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出版)1992年1、《近年来元散曲研究概论》(与李修生合作,载《文学遗产》1992年4期)。2、《四川历代曲选注》(巴蜀书社1992年出版,在《巴蜀艺文五种》内)3、《元曲百科大辞典》(参编,学苑出版社1992年出版)4、《中国古代各体文学作品选讲》(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5、《中国历代诗分类鉴赏辞典》(参编,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出版)6、《中国历代词分类鉴赏辞典》(参编,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出版)7、《稽古拓新集》(参编,成都出版社1992年出版)1991年1、《元散曲发展叙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元代文学研究专号》)。2、《从关汉卿笔下女性形象的描写重新审视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访问学者专辑》)。3、《论元山水散曲的意境与元代文人的审美趣尚》(《吉安师专学报》1991年1期)4、《中国游记鉴赏辞典》(参编,青岛出版社1991年出版)5、《历代小品文鉴赏辞典》(参编,陕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1990年1、《论关汉卿散曲艺术的审美特征》(1990年于石家庄国际元曲学术讨论会上交流,载《河北师院学报》1990年第2期)。2、《论〈三国志通俗演义〉人物塑造的审美特征》(《四川师院学报》1990年4期)。3、《花鸟诗歌鉴赏辞典》(参编,中国旅游出版社1990年出版)4、《唐宋元小令鉴赏辞典》(参编,华岳出版社1990年出版)1989年1、《论诗乐同源及分流与中国诗歌之基本特色》(《四川师院学报》1989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山水诗歌鉴赏辞典》(参编,中国旅游出版社1989年出版)1988年1、《关于秦观名的读音》(《文史》第29辑)。2、《唐宋词鉴赏辞典》(参编,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出版)1987年1、《论近唐异宋的淮海诗》(《南充师院学报》1987年第2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论秦观词的风格》(《南充师院学报》1987年第2期)。1986年《唐宋词鉴赏辞典》(参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出版)1983年《试论秦观歌妓词的思想意义》(《南充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国古、近代文学研究》全文转载,中国社科院《中国文学研究年鉴》有关部分摘要介绍)。

对于《敕勒歌》的学术研究众多,涉及这首歌的创作背景,创作年代,创作故乡,歌词作者,歌词语言,歌词释文,歌的科学价值,敕勒川的地望,歌与斛律金的关系,敕勒族的命运等方面。有众多学者在这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如:《内蒙古师院学报》1980年第3期,《河北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新疆社会科学》1984年第4期,《旅游天地》1984年第1期,《学林漫步》第10辑(1985),《民族研究》1986年第1期,《内蒙古大学学报》1986年第2期,《历史教学》1986年第7期,《新疆艺术》1987年第4期,《文史知识》1981年第1期及1988年第2期,《求索》1988年第4期,《地理知识》1989年第5期,《西北民族研究》1990年第1期,《北朝研究》1991年上半年刊(总第四期),《阴山学刊》1993年第1期,《光明日报》1983年4月12日“文学遗产”第582期,《呼和浩特晚报》1987年6月30日(第三版) ,王达津《〈敕勒歌〉小辨》(《光明日报》1983年4月12日),刘先照《千古绝唱〈敕勒歌〉》(《文学评论》1980年第6期),吴庚舜、侯尔瑞《关于〈敕勒歌〉的创作背景、作者及其他》(《河北师院学报》1981年第1期),永安《民族大融合的瑰宝——关于〈敕勒歌〉的产生和流传》(《文学遗产》1987年第6期);周蒙、冯宇《雄浑质朴率真自然——〈敕勒歌〉论析》(《蒲峪学刊》1989年第3期)等。

河北师院学报1987第2期

作者:刁培俊原刊《漆侠先生纪念文集》,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隋末农民起义》上海,华东人民出版社1954年7月版2.《唐太宗》(笔名万钧)上海,学习生活出版社1955年4月版《王安石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9年3月初版,1979年1月再版;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增订本4.《秦汉农民战争史》(与宝志强、段景轩、李鼎芳合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2年6月初版,1979年9月再版5.《求实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4月版《宋代经济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1988年7月初版;《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年1月再版7.《两宋政治经济问题》(与邓广铭先生合著)上海,知识出版社1988年11月版8.《知困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2年5月版9.《辽夏金经济史》(与乔幼梅合著)河北大学出版社1994年初版、1998年3月修订版;《中国经济通史·辽夏金经济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8月再版10.《探知集》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版《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出版12.《历史研究法》河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1.《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辽宋西夏金史卷》(副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5月版2.《宋史研究论文集》1987年年会编刊,(与邓广铭先生共同主编)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1994年年会编刊,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1996年年会编刊,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12月版1998年年会编刊,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2000年年会编刊,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3.《宋史研究丛书》第一辑,10种,河北教育出版社、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1999年陆续出版第二辑,5种,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2001年陆续出版4.《宋史研究论丛》第一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第二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版第三辑,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第四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5.《中日宋史研讨会中方论文选编》(与邓广铭先生共同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1年5月版6.《国际宋史研讨会论文选集》(与邓广铭先生共同主编)河北大学出版社1992年8月版7.《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四卷本,与田昌五先生共同主编)齐鲁书社、(台湾)文津出版社1996年11月版8.《中国改革史》(一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9.《中国改革通史》(十卷本)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 1947年1、摧兼并(王荆公新法精神之一)《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65期,1947年11月1日2.宋代对武人的防制《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72期,1947年12月31日1948年3.北宋元佑旧党的贬逐(范今)《经世日报·读书周刊》第76期,1948年1月28日4.尹洙、王安石论“校事”《申报·文史》第9期,1948年2月2日5.李觏与孟子《申报·文史》第17期,1948年4月3日6.李觏不喜孟子(上、下)《申报·文史》第18—19期,1948年4月10日、4月17日1950年7.北宋熙宁时代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王安石新法研究之一《光明日报》1950年6月21日1951年8.王安石新法的渊源《历史教学》1951年第4期1952年9.论王安石的保甲法《光明日报》1952年2月2日10.范仲淹的历史地位《大公报》(上海)1952年2月7日;《进步日报》1952年2月8日;《中国历史人物论集》三联书店1957年2月版;《探知集》11.胡适的实验主义与其历史学的反动本质《大公报》(上海)1952年5月15日;《进步日报》1952年5月16日12.包拯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历史教学》1952年第10期13.关于史可法的评价问题《历史教学》1952年第12期;《中国历史人物论集》三联书店1957年2月版;《知困集》1953年14.学习斯大林学说,反对历史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大公报》(天津)1953年3月26日15.《由批评初级中学课本〈中国历史〉第一册引起的几个问题—答读者韦立群同志》《人民日报》1953年6月30日;《文汇报》1953年7月8日16.关于新社会制度发生于旧社会制度中的问题《新建设》1953年第9期1954年17.论李密在历史上的作用(方若生)《历史教学》1954年第3期;《中国农民起义论集》五十年代出版社(北京)1954年8月版;《中国历史人物论集》三联书店1957年版;《求实集》;《探知集》18.方腊的起义(与钱君晔合著)《中国历史人物论集》五十年代出版社(北京)1954年8月版;《中国历史人物论集》三联书店1957年2月版;《中国农民起义论集》三联书店1958年7月19.有关隋末农民起义的几个问题《中国历史人物论集》五十年代出版社(北京)1954年8月版;《中国农民起义论集》三联书店1958年2月版;《求实集》20.秦末农民战争(署名漆侠等)《中国历史人物论集》五十年代出版社(北京)1954年8月版;《中国历史人物论集》三联书店1958年版;《中国农民起义论集》三联书店1958年7月;《河北大学学报》1962年第2期21.宋朝的“差遣”和“通判”的职责和性质怎样区别?(问题解答)《历史教学》1954年第10期22.赵匡胤与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发展(季子涯)《历史教学》1954年第12期;《求实集》23、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齐力)《中国历史人物论集》五十年代出版社1954年版;《中国历史人物论集》三联书店1957年2月版;《探知集》1955年24.宋代手工业简况(季子涯)《历史教学》1955年第5期1956年25.关于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人民日报》1956年12月4日1957年26.从农民的分化看汉代社会性质《天津师范学院科学论文辑刊》(人文)1957年1月版;《探知集》27.学习宋代历史的一个读书报告《历史教学》1957年第2期28.读《宋书·徐豁传》和《王弘传》——试释晋代占田制度(署名子涯)《天津日报》1957年6月1日;《求实集》1958年29.女真建国及建国初期的社会状况《教学理论与实践》1958年第1期30.关于中国古代中世史封建社会部分的分期分段问题(执笔)《历史教学》1958年第11期1959年31.关于曹操评价的根本问题(执笔)《天津日报》1959年5月16日;《曹操论集》三联书店1960年1月版;《求实集》1960年32.关于中国农民战争的性质问题《光明日报》1960年2月18日;《天津师大学报》1960年第2期;《中国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讨论集》三联书店1962年2月版1961年33.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分期问题(执笔)《河北大学学报》1961年第1期34.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的经济地位《河北日报》1961年6月23日35.二十等爵与封建制度《历史教学》1961年第11~12期;《求实集》1962年36.关于皇权主义问题《天津日报》1962年1月3日;《求实集》1963年37.论王安石变法《人民日报》1963年5月16日;《求实集》38.正确认识历史上的封建统治阶级和封建王朝《新建设》1963年第7期;《探知集》39.谈观点材料的统一《天津日报》1963年11月6日1964年40.农民是地主阶级的对立面,还是地主阶级的后备军?《哲学研究》1964年第3期;《求实集》1966年41.农民战争与让步政策《文汇报》1966年3月10日1976年42、地震不可怕,人力能胜天——读《梦溪笔谈》关于登州地震的记载(万钧)《辽宁日报》1976年8月30日1978年43.王安石的哲学思想《河北大学学报》1978年第3期;《求实集》44.读《李自成》——论农民的革命民主主义《文史哲》1978年第6期;《求实集》45.关于中国封建经济制度发展阶段问题《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78年第6期;《求实集》1979年46.漫谈宋史学习《书林》1979年第1期;《求实集》47.宋代货币地租及其发展《河北大学学报》1979年第1期;《求实集》48.宋代学田制中封建租佃关系的发展《社会科学战线》1979年第3期;《求实集》49.农民战争是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光明日报》1979年12月18日1981年50.宋辽金史研究的“大有”年《中国历史年鉴》(1979年)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51.宋代的瑶族和壮族《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1982年52.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河北大学学报》1979年第4期;《求实集》53.司马迁的调查访问方法——读《史记》札记之一《求实集》54.谈《史记》中的“太史公曰”——读《史记》札记之二《求实集》55.关于宋代人口的几个问题《求实集》56.宋代以川峡路为中心的庄园农奴制《求实集》57.宋代植棉考《求实集》;与《宋代植棉续考》合并后收入《探知集》58.宋代纺织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以及纺织手工业生产的各种形式《求实集》59.宋代地租形态及其演变——兼论地价及其与地租的关系《求实集》60.女真族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的过渡《求实集》61.西晋末年以流民为主的各地起义《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第一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求实集》62.论“等贵贱,均贫富”——宋代农民的政治经济思想《中国史研究》1982年第1期;《知困集》63.宋代封建租佃制及其发展《陕西师大学报》1982年4期1983年64.读书杂志(范今)香港《华侨日报·文史双周刊》1983年1月8日,第27期;1982年11月25日;1984年5月13日,第59期65.宋代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其不平衡性——从农业经营方式、单位面积产量方面考察《中州学刊》1983年第1期66.怎样研究宋史《文史知识》1983年第9期;《知困集》;《学史入门》中华书局1988年6月版67.猛安谋可在中原的土地占有制和红袄军起义《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68.关于宋代差役法的几个问题《宋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3年8月版;《知困集》69.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演变(与高树林合著)《历史研究》1983年第5期;《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知困集》70.宋辽金史(研究状况,与乔幼梅合著)《中国历史年鉴》(1983年)人民出版社1983年10月版1984年71.宋代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宋史研究论文集》(1982年年会编刊)河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7月版;《两宋政治经济问题》1985年72.南宋从差募并用到义役的演变《历史论丛》第五辑,齐鲁书社1985年1月版73.宋代市舶抽解制度《河南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知困集》74.宋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文史知识》1985年第2期;《知困集》75.诸葛计同志《唐末农民战争战略初探》序(1984年2月10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版;《知困集》76.建国以来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集刊》第四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版;与《关于中国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合并后收入《知困集》77.陈亮的经济思想香港《明报》月刊1985年10月号1986年78.论吕惠卿的经济思想香港《明报》月刊(第21卷第1期)1986年1月号79.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及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中国经济史研究》1986年第1期;《两宋政治经济问题》80.再论王安石变法——王安石逝世九百周年《河北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知困集》1987年81.关于宋代雇工问题——宋代社会阶级构成探索之一《河北大学学报》1987年第3期;《知困集》1988年82.宋朝 草市 机户 客户 蜀洛朔党争 宋神宗赵顼 墟市 元丰改制 元佑更化 镇 王安石 制置三司条例司 主户《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辽宋西夏金史》辞条,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年5月版83.《三言二拍》与宋史研究《河北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知困集》84.关于南宋农事诗——读《南宋六十家集》兼论江湖派《河北学刊》1988年第5期;《知困集》85.宋代封建经济制度的演变《两宋政治经济问题》86.宋代的土地占有和社会的再生产《两宋政治经济问题》87、宋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两宋政治经济问题》88.宋代手工业内部诸关系的变革《两宋政治经济问题》89.宋代城市经济和商业的发展《两宋政治经济问题》1989年90.孟庆斌同志《泊头市梨业志》序(1988年9月15日)河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版;《知困集》91.契丹辽国建国初期的皇位继承问题《河北师院学报》1989年第3期;《知困集》92.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治史、执教、育人《河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高等教育学报》1990年第4期;《探知集》93.宋元时期浦阳郑氏家族之研究——宋元社会阶级结构探索之一《刘子健博士颂寿纪念宋史研究论集》日本同朋舍1989年9月版;《知困集》94.契丹斡鲁朵(宫分)制经济分析——辽社会经济结构研究之一《河北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知困集》95.关于王安石变法研究中的几个问题(与郭东旭合著)《中国史研究》1989年第4期;《知困集》1990年96.宋代榷盐制度下封建国家、商人与亭户、备丁、小火之间的关系《郑天挺先生纪念论文集》中华书局1990年3月版97.《宋史研究论丛》第1辑序河北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98.人生需有指路灯《中国青年报》1990年5月15日1991年99.报刊必须坚持双百方针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方向——从一篇文章的遭遇谈起(范今)《河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1期;《探知集》100.宋太宗第一次伐辽—高梁河之战——宋辽战争研究之一《河北大学学报》1991年第3期;《探知集》1992年101、《哲学的使命》评介《探索与求是》1992年第2期102、宋太宗雍熙北伐——宋辽战争研究之二《河北学刊》1992年第2期;《探知集》103、辽国的战略进攻与澶渊之盟的订立——宋辽战争研究之三《河北大学学报》1992年第3期;《探知集》104、中国封建时代兵制的变革与封建经济制度推移的关系《知困集》105、范仲淹集团与庆历新政——读欧阳修《朋党论》书后《历史研究》1992年第3期;《探知集》106、宋代植棉续考《史学月刊》1992年第5期107、九百年前一场伟大改革的再现——《汴京梦断》序《光明日报》1993年10月13日第六版;后以《郑熙亭教授<汴京梦断>序》刊于《河北日报》1993年2月23日;《宋史研究论丛》第二辑;花山文艺出版社1993年;《探知集》108、《南皮县志》序(1992年2月15日)河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版109、王育济《天理与人欲》序(1992年8月7日)齐鲁书社1992年12月版;《宋史研究论丛》第二辑;《探知集》110、关于长篇历史小说《汴京梦断》的序言和通信(与郑熙亭合著)《河北师院学报》1992年第4期1993年111、《任丘市志》序(1992年2月20日)书目文献出版社1993年1月版112、中国古代史记编纂形式探源《中国史研究》1993年第2期;《探知集》113、刘宝辰编著《花冈暴动——中国“劳工”在日本的抗日壮举》序(1992年10月30日),人民出版社1993年7月版;《探知集》114、《宋史研究论丛》第2辑序河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9月版115、姜锡东《宋代商业信用研究》序(1991年9月5日)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年9月版;《探知集》116、契丹的役《宋史研究论文集》(1992年年会编刊)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1994年117、论辽夏金经济的发展及其历史地位(与乔幼梅合著)《河北学刊》1994年第1期118、从对《辽史》列传的分析看辽国家体制《历史研究》1994年第1期;《探知集》1995年119、宋学的发展和演变《文史哲》1995年第1期;《探知集》120、弘扬中华文明的壮举《中国图书评论》1995年第1期121、李华瑞《宋代酒的生产和征榷》序(1994年国庆前夕)河北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版;《探知集》122、乔幼梅《宋辽夏金经济史研究》序(1995年4月18日)齐鲁书社1995年5月版;《探知集》123、刘秋根《中国典当制度史》序(1993年3月20日)《河北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7月版;《探知集》1996年124、《宋史研究论文集(1994年年会编刊)》序(1995年5月29日)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版;《探知集》125、晁迥与宋学——儒佛思想的渗透与宋学的形成《河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探知集》126、《巨野县志》序(1993年2月10日)齐鲁书社1996年6月版;《探知集》127、释智圆与宋学——论宋学形成前儒佛思想的渗透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学报1996年单行本;《探知集》1997年128、杨倩描同志《吴家将——吴玠、吴璘、吴挺、吴曦合传》序(1995年4月25日)《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河北大学出版社1996年8月版;《探知集》129、《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漆侠自述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12月版130、《宋史研究论文集(1996年年会编刊)》序(1997年8月4日)云南民族出版社1997年12月版;《探知集》131、宋太宗与守内虚外《庆祝邓广铭教授九十华诞纪念论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探知集》1998年132、陈士谔、陈致远《钟相杨幺起义考》序(1999年上元节)岳麓书社1998年6月版;《探知集》133、释智圆《闲居编》跋《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探知集》134、《中国改革通史》序言(与姜锡东合著)《河北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十卷本)河北教育出版2000年1月版135、杨渭生主编《两宋文化史研究》序(1998年8月15日)杭州大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1999年136、王安石的《明妃曲》《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春之卷;《探知集》137、悼念恩师邓广铭恭三先生《仰止集—纪念邓广铭先生》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版;《探知集》138、《宋史研究论丛》第3辑序河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版139、释“鏖糟陂里叔孙通”《河北大学学报》1999年第3期140、儒家的中庸之道与佛家的中道义——兼评释智圆有关中庸中道义的论点《北京大学学报》1999年34期141、“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以献身的精神投入历史学(“史学与社会”笔谈)《河北学刊》1999年第5期142、荆公学派与辩证法哲学《河北学刊》1999年第6期143、《宋史研究论文集》(1998年年会编刊)序(1999年7月15日)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144、读先师邓广铭教授《北宋政治改革家王安石》《光明日报》1999年12月13日(刁培俊执笔缩写);全文收入《探知集》145、论历史科学研究的基该方法——历史方法探索之一《探知集》2000年146、高聪明《宋代货币与货币流通研究》序(1999年7月20日)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1月版147、王善军《宋代宗族与宗族制度研究》序(1999年6月15日)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版148、唐宋之际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及其对文化思想领域所产生的影响台湾大学历史系《转变与定型:宋代社会文化史研讨会论文集》;《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1期149、陈峰《武士的悲哀——北宋崇文抑武现象透析》序(1998年7月9日)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3月出版150、裴汝诚《半粟集》序(1999年7月25日)河北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版151、高纪春《宋史·本纪考证》序(2000年1月7日)河北大学出版2000年10月版152、王安石、张载哲学比较研究——兼论张载的社会观《郑天挺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00年6月版153、释“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义《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5期154、王雱:一个早慧的才华四溢的思想家《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4期2001年155、《历史教学》50周年纪念《历史教学》2001年第1期156、《包拯研究与传统文化——纪念包拯诞辰千年论文集》序(2000年5月)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157、《宋史研究论丛》第4辑序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158、宋学的形成与文风、学风、政风的变革《中国社会历史评论》,中华书局2001年6月版159、欧阳修在宋学形成中的先锋作用《宋史研究论丛》第四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160、马克思主义史认识历史最有效的工具邹兆辰、江湄、邓京力著《新时期中国史学思潮》,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6月版161、胡瑗在经学和教育上的杰出贡献《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162、浙东事功派代表人物陈亮的思想与朱陈“王霸义利之辨”《河北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163、苏轼“蜀学”与程颐“洛学”在思想领域中的对立《河北学刊》2001年第5期;《何兹全教授九十岁论文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164、周长山《汉代城市研究》序(2001年4月16日)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2002年165、朱熹与史学《历史教学问题》2002年第1期166、中庸之道与司马光哲学《揖芬集——张政烺先生九十华诞纪念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5月版167、李志贤《杨炎及其两税法研究》序(2001年2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6月版2003年168、论历史研究的方法《中国文化研究》2003年冬之卷2004年169、我的学习路程《河北大学报》2004年3月10日第四版,4月10日第四版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又签了【辛丑条约】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正式打响

明朝时期的倭寇骚扰沿海、1894年爆发的甲午中日战争、1931年爆发的侵华战争。

河北师院学报1987

现用刊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曾用刊名:河北师院学报 & 河北师大学报创刊时间:19561996年原河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学院、河北教育学院、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四个院校合并,组建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1998年1月合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分为自然科学版、哲学社会科学版、教育科学版3个版出版,均为国内外公开发行。其中自然科学版和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均被评为“双效期刊”。2002年起,3个版学报均改为双月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是由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和原《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合并而成。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和原《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分别创刊于1957年和1956年,“文化大革命”均停刊,1978年和1979年先后复刊。经批准,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于1982年公开向全国发行,原《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于1979年公开向全国发行;1988年又都被批准向国内外公开发行,两刊均由学校走向了社会,由国内走向了世界。随着原河北师范大学和河北师范学院在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中的合并,原《河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和原《河北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也于1998年1月正式合并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又签了【辛丑条约】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正式打响

主要三次!1:在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倭寇骚扰南方沿海,在万历年间还有日方政府军(之前都是无组织的倭寇)侵略朝鲜。中国支援朝鲜并使日军退兵!2:1894年爆发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败1895年败于日本,签署了马关条约!3:20世界30年代的抗日战争大家都清楚吧- -

河北师院学报2003第11琦

水浒传》读书笔记(一)--醉打蒋门神 武松杀死了西门庆,就被发送了孟州充军,又在十字坡结识了张青和孙二娘。但是这些都不够精彩,唯独这集里的武松醉打蒋门神最为精彩。 本集中,武松为了个人的友谊而去帮助施恩夺回快活林和在路上每家酒官都吃上三碗酒,这两点,就知道他有着放任一己的感情。 而他在打蒋门神之前的挑逗更是精彩,先是到酒官里找茬,然后把蒋门神惹急,在狠狠的打他,这能证明武松是个粗中有细的人。 他在挑逗时还可分成几个细节,三次换酒,之后说让蒋门神的小妾陪他喝酒,酒饱不让,就和他们打了起来(这里包括蒋门神)。 他在禽了蒋门神之后,又怕他告官,在说要求蒋门神的第三件事时,却怕他告官和以后再把快活林夺回来,所以让他离开孟州,不得在此居住。由此也可以开出武松多么的细心。 《水浒传》读书笔记(二)--沂岭杀四虎 李逵见宋江父子团聚后,也想念自己的老母,便去沂水县的百丈村接自己的母亲。 去时,途上遇见李鬼扮成的假李逵威胁,李鬼战败求饶,说他尚有九十岁老母,杀他就是把他和他的老母一块杀了。李逵可怜他,便饶了他,而且还给了他一锭银子,让他走了。 我觉得是作者很反感像李鬼这样的人,所以就让李鬼和李逵再次遇上,而且让李逵把他杀死。一是作者可以出一下气,二是让那些读者也赞同他,并看完后有一种豪迈气质,似乎自己就是李逵。李逵杀李鬼是很精彩。 但是后来的李逵背着老母过沂岭时杀虎的场景最为精彩。先是去打水,然后发现老母不见了,又发现两只小虎和两条人腿,愤怒之下杀死小虎,公、母虎分别来寻仇都被杀。 只可惜杀了虎,还被人请到家里做客,后又被擒。这让人看完之后,都想替李逵打抱不平,可见作者的用心良苦。 《水浒传》读书笔记(三)--抱怨狮子楼 武松在阳谷县坐了都头,又上京办事。回来时,才知道哥哥武大郎死了,武松心疑便察得实情,去告官,谁知县馆已受贿,无奈下在狮子楼为武大郎报了仇。 其中,让人看得最热血沸腾的就是最后报仇时杀死西门庆的那一段,武大郎虽死,潘金莲和西门庆也得到了她该得到的恶果,而武松为民除害还被发配孟州。我觉得这有可能是作者在讽刺当时的朝廷昏庸无道。西门庆在这里被作者描写的简直是“臭不可闻”,几乎上谁看完都痛骂他一两句,这能体现作者是多么的会描写人物啊! 《水浒传》读书笔记(四)--卖刀汴京城 杨志盘缠用尽,只得将宝刀卖去,赚些钱投奔他乡谋生。谁知卖刀时,当地泼皮牛二百般凌辱,杨志忍无可忍便杀死牛二,再去报馆。最后被判充军大名府。 最有趣的莫过于杨志卖刀时的情景。先是问谁买刀,牛二来后,让他试刀,牛二百般阻挠和凌辱,最后被杀。这告诉了我们当时的一些地痞流氓是什么样的。而牛二被杀不仅为书中的老百姓们出气,而且另读者看完也出了口气,这也许就是作者抓住了读者的心理来写的吧。 《水浒传》读书笔记(五)--题诗浔阳楼 宋江到了江洲后,结识了神行太保等人。一天在浔阳楼喝酒,乘着一时酒兴便在墙上题了一首反诗,还留下姓名。最后被黄文炳看到打入死牢。 这件事把宋江写得让读者哭笑不得,不知该怎么说他,本集也没有什么精彩的环节。只是作者能把宋江写到让读者看了说不出宋江什么的境界,真是了不起。只能够说宋江太糊涂,提什么诗罢了。而正是有了这一集,才能更好的衬托出下一集截法场的情景来。用宋江题诗被抓着一段来衬托出后面截法场的情景。的确,用宋江题诗被抓要比用其它的好。一是让你说不出什么,二还可以把他们截法场的理由弄得更充分。所以我觉得这集好。

一般来说,大学里面要求写读书笔记的方式有很多种,老师要求的一般都是浓缩原文,这样的话,图书馆有相关的名著简读书,可以简单的加以加工抄写下来,也可以看每章每节的内容简介,最简单的方式就是看每章每节的题目

《中古杜氏家族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6年6月《海隅名臣——晚明王弘诲研究》,海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 《古今姓氏书辩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6月《天池草》(上下),海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4月《儒藏精华编》第273卷《曝书亭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另外参撰多卷本《中国古代疆域史》中卷《隋唐时期的疆域》,黑龙江教育社,2007年出版。 《韩滉与唐代漕运》,《河北师院学报》1987年第4期 《唐后期汴乱原因的分析》,《河北学刊》1987年第5期《唐肃代德时期的南路运输》,《古代长江中游的经济开发》(论文集)武汉出版社1988年《唐后期淮颍(蔡)水运的利用和影响》,《河北学刊》1991年第6 期《“羁縻”背后的争夺——唐安史乱后的河北盐政》,《盐业史研究》1994年第1期《唐代运纲研究》,《中国古史论丛——胡如雷教授七十寿辰纪念文集》,河北教育出版社1995年12月《充实而有光辉——胡如雷先生的学术追求》,《河北师大学报》(文科)1998年2期 《唐士族家谱的政治文化功用》,《光明日报》1999年6月11日《史林》 《中古濮阳杜氏家族的变迁》,《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一卷,天津古籍出版社1999年 《隋唐时期的洹水杜氏》,《文史论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99年 《隋朝的边疆经略》,《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年1期 《唐杜氏家谱与杜氏家族》,《中国谱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地域分野难以界说党派之争》,《历史研究》2000年第4期 《四到九世纪襄阳杜氏家族述论》,《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3卷,2001年5月中华书局 《旧唐书纠谬一则兼论广德二年开汴事》,《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1期16 . 《〈元和姓纂〉杜氏郡望史料刍议》,《文献》2001年第4期17. 《〈诗圣全谱〉质疑兼谈杜甫葬地》,《杜甫研究学刊》2001年第4期。18. 《也谈所谓“唐代士族之家不愿娶公主”问题》,《文学遗产》2002年第2期19. 《杜伯、杜衍、杜陵》,《寻根》,2003年第6期 《琼海奇甸有遗篇》,《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2期 《邓名世与古今姓氏书辩证——兼谈宋代姓氏谱牒学的发展》,《文献》2006年第6期 《中古士族到士人的演变》,《南开大学学报》2008年3月 《敦煌莫高窟游人漫题(汉文)钩沉》,《新亚洲论坛》(创刊号,KFAS),首尔出版社,2008年8月 《中古士族与时尚——围绕服饰语言与礼法的观察与思考》,《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1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11年6月 《传宋贤之薪火,得乾嘉之绪馀——郑天挺隋唐五代史教学卡片整理后记》,《纪念郑天挺先生110周年诞辰文集》,中华书局2011年8月。 《唐朝的建立与匈奴费也头》,《河北师院学报》,1984年第2期。《2003年日本史学界的魏晋南北朝史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5年第6期。《2004年日本史学界关于隋唐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6年第9期《2005年日本史学界关于隋唐五代史的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2007年第11期 。 评《唐代门阀士族个案研究》,《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2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年6月评妹尾达彦《长安の都市计画》,《中国社会历史评论》第5卷,商务印书馆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第11卷第2期

1.《老子:自然人生》,长江文艺出版社1993年2.《老子的人生哲学》,台湾扬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3.《澄明之境——陶渊明新论》(34万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4.《老子智慧的现代转换》(独著)(24万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5.《唐宋诗词史》(25万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2版6.《淡泊老子》(独著),台湾磙石出版社2004年7.《老子现代版——老子智慧的现代转换》(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8.《孟郊论稿》(独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9.《老子智慧心解》(独著),中国城市出版社2008年 1.《唐宋诗词史》(25万字,与马承五合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第2版2.《中国散文大辞典》副主编及主要撰稿人(全书218万字,执笔21万字)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3.《中国儒释道经典选编》武汉测绘科技出版社1997年1月 1 .《洒落与忧勤--论陶渊明的生命境界及其文化底蕴》,《中国韵文学刊》1998年6期,人大复印1998年第11期转载2 .《玄学的兴盛与论说文的繁荣--正始论说文的文化学阐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人大复印2000年第12期转载3.《死的深渊与生的决断--论陶渊明的生命意识》,《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专辑4.《否定与新生》,《中国文学研究》1997年第2期5.《对人际的超越与关怀--再论陶渊明归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1期,人大复印1998年10期转载6.《知性与尽分--论陶渊明对自我的体认》,《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7.《用诗的眼光读诗--论闻一多对古代诗歌的诠释》,《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5期8.《由自卑到超越的心灵历程--论左思的创作》,《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9.《从中国诗的现代化到现代诗的中国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文学研究与人文关怀》,《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11.《人民性在中国古代诗歌研究中的命运》,《反思与超越--20世纪中国文学与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12.《理性与激情的交融--论闻一多的学术个性》,《闻一多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3.《生命的激扬与民族的活力--论李白的历史意义》,《唐代文学研究》(第九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4.《恬然澄明》,《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15.《论陶渊明回归自然的生命动力》,《平顶山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16.《九江师专学报》1998年第4期17.《委心与委运--论陶渊明的存在方式》,《第二届中日学者陶渊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18、《“忧愤”与“激荡”——元嘉士庶的人生际遇及其诗歌的情感基调》(独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19、《别忘了祖传秘方——读张舜徽〈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独著),《读书》2006年第1期。20、《词语·词风·词艺——论清真词》(独著),《语文教学与研究》2007年第4期。21、《论元嘉七言古诗诗体的成熟——兼论七古艺术形式的演进》(独著),《文艺研究》2008年第8期。22、《左鲍异同初探——比较分析左思、鲍照人生境遇与人生抉择》(独著),《中华文史论丛》2008年第4期。23、《“类例既分,学术自明”——论郑樵文献学的“类例”理论》(独著),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知识》2008年第3期。24、《论郑樵文献学的知识论取向》(独著),武汉大学《图书情报知识》2009年第5期。

游汝杰 游汝杰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简历:  出生:1941年7月生于浙江温州。  教育:198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研究生)  职务: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工作。  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吴语研究室主任、中国语言学会理事。  研究方向:汉语方言学、社会语言学、文化语言学  当前研究课题:西洋传教士的汉语方言学著作与十九世纪汉语方言研究  中国地方戏曲音韵研究  担任课程:先后担任过《语言学与现代汉语》、《语音学》、《汉藏语系概要》、《专业英语阅读》、《吴语概论》、《现代汉语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工作。  出访:  香港中文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 1989年3月-1989年4月。  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1990年9月-1991年2月。  美国华盛顿大学亚洲语言文学系客座科学家, 1991年4月-1991年9月。  应日本学术振兴会邀请,到日本京都大学、同志社大学、天理大学、西北大学等大学短期访问,1996年10月—12月。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东亚研究所访问学者,1998年8月-11月。  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客座教授,1998年11月—2003年12月期间先后两年。此外还多次赴欧美港台参加国际会议及短期访问(一个月以下)。  著作:  撰有专著十来种(包括合作)、论文三十余篇、译文四五种。主要如下:  甲论文要目  《论普通话的音位系统》,载《中国语文》,1980年5期,328-334,合作。  《论台语量词在汉语南方方言中的底层遗存》,载《民族语文》,1982年2期,33页-45页转48页。  《从语言学角度试论亚洲载培稻的起源和传播》,载《农史研究》,第三辑。农业出版社,1983年,131-144页。  《苏南和上海吴语的内部差异》,载《方言》,1984年1期,3-12页。  《老派金山方言中的缩气塞音》,载《中国语文》,1984年5期,357-358页。  《湖南省方言区画及其历史背景》,载《方言》,1985年4期,257-272,合作。  《温州方言的一些特殊语法现象及其在台语里的对应表现》,载《吴语论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273-281页。  《方志所见上海方言初探》, 载《吴语论丛》,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年9月,184-192页。  《宋姜白石词旁谱所见四声调形》,载《中国语言学报(美国)》,1988年2期。JCLV16N2 p246-262。  《吴语里的反复问句(中、英文),经删节刊于《中国语文》1993年2期。93-102页。  《黑龙江省的站人和站话述略》,刊《方言》1993年2期,142-147页。  《吴语里的人称代词》,刊《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刊》第一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32-49页。  《中国南方语言里的鸟虫类名词词头及相关问题》,刊《汉语语源问题学术讨论会论文集》(JCL,NO8,1995),253-268页,美国 加州大学。  《中国文化语言学的涵义和界说》,载《复旦学报》,1995年3期。  《吴语里的合璧词》,载《中西学术》),NO1,Shanghai,  《杭州方言动词的体》,载 《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刊》), NO香港中文大学。  《中国语言系属研究述评》,载《云梦学刊》,NO3,  《古文献所见吴语的鼻音韵尾和塞音韵尾》,载《桥本万太郎纪念中国语论集》日本内山书店,。  《西洋传教士著作所见上海话的塞音韵尾》,载《中国语文》1998年2期。  《浙江慈溪的一个闽语方言岛—燕话》,刊《语言研究》1998年2期(总第35期),90-102页。合作人:徐波。  《成化本南戏白兔记里的吴语成分》,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3期。  《上海话、广州话、普通话接近率的计量研究》,刊《汉语计量和计算研究》(邹嘉彦等编,香港城市大学语言资讯科学研究中心,1998年。57-78页。合作人:杨蓓。  《温州方言的“有字句”和过去时标志》,载《汉语方言共时和历时语法研讨论文集》(伍云姬编),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168-192页。  《温州方言两字组变读的音长变化》,载《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纪念王士元先生论文集,石锋、潘悟云编),香港城市大学出版社,1999年。  《圣经方言译本书目考录》,载《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丛刊》第三辑,80-131页,2000年,  湖北教育出版社。  Xiang,Facts about the world‘s Major Languages,HW Wilson Company,US,  《吴语地理在历史上的演变》,载《中国语文研究》(香港),2001年第1期,43-56页。  《西洋传教士的汉语方言学著作调查报告》,载《东方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3月。264-281页。  《吴语内部各片的音韵对应》,载《声韵论丛》第十二辑,2002年4月,台湾学生书局。189-216页。  《现代汉语的兼语式和兼语句》,载《汉语学习》2002年6期,1-6页。  《当代汉语新词的多元化倾向和地区竞争》,载《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1期,12-21页。  合作人:邹嘉彦。  乙专著要目  《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10月,共260页,图2幅;1988年台湾南天书局出版繁体字本。199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修订本。  《上海市区方言志》(393-483页,即语法部分),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11月。  《中国文化语言学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4月,共184页;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年修订本,共336页。  《汉语方言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共220页。修订本,2000年,共281页。  《中国学术名著提要 语言文字卷》(副主编;前言;方言学部分),复旦大学出版社,11982年7月,共642页。  《上海话音档》,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3月,1998年再版,,118 页。  《温州方言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年,445页。  《游汝杰自选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316页。  《汉语与华人社会》(简体字本),与邹嘉彦合著。复旦大学出版社/香港城市大学出版  《西洋传教士汉语方言学著作书目考述》,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236页。  《游汝杰自选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3月,共348页。  丙译著要目  《上古时代的华夏人和邻族》,刊《扬州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一辑,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343-376页。  《“音位”的历史和涵义》,刊于《国外语言学》,1980年2期,23-31转38页。  《汉语》,刊于《语言与人类交际》一书,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10月。56-71页。  《文字的始祖》,刊于《语言与人类交际》一书,广西教育出版社,1987年10月,100-112页。  获奖: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语言学家奖,1986年。  全国高等学校首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1979-1995)二等奖。  上海市1986-1993年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三等奖。  上海市社会科学1986年-1987年优秀学术成果奖。

湖北省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会第二届年会(1994年11月·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会第四届年会(1998年10月·湖北鄂州鄂钢宾馆); 湖北省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会第五届年会(2000年5月·湖北黄陂木兰湖宾馆);湖北省心理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2000年10月·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五届代表大会(1997年10月·武汉水利电力大学);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代表大会(2001年11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2002年10月·武汉东湖碧波宾馆); 中国心理学会发展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2003年9月·武汉东湖宾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2003年9月·浙江杭州);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八届代表大会(2004年5月·深圳商报社); 中国高校“职业指导”教育教学研讨会(2005年5月14-15日,武汉梦天湖宾馆); 湖北省心理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2005年9月23-25日,武汉·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心理学会第九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2005年10月23-26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就业高峰论坛(2005年10月26-28日,深圳迎宾馆),作为特邀嘉宾代表大陆高校发言;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代表大会(2007年1月·哈尔滨);中国首届职业生涯发展高峰论坛(2007年4月·北京大学); 湖北省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2007年12月·湖北咸宁); 湖北省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研究会2007年学术研讨会(2007年12月·湖北大学); “心理学与中国社会发展”论坛(2008年5月,武汉大学心理学系);职业规划师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2008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湖北省心理学会2008学术年会(2008年11月,湖北师范学院);湖北省心理学教学工作研讨会(2009年2月10日,武汉君悦大酒店); 全国人本心理咨询与治疗学术大会(2009年3月28-29日,华中师范大学); 中国心理学会2009年全国学术大会(2009年11月7-9日,山东师范大学); 湖北省心理学会2010年学术大会(2010年9月13-14日,湖北大学)。 1.三性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参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ISBN7-5629-1107-X/G·1702.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参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ISBN7-5629-1395-1/G·2013.大学生心理与辅导(参编),中山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ISBN7-306-01636-9/B·80 4.心理110(参编),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ISBN7-5351-2875-0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参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ISBN7-307-03568-5/B·103 6.法律基础教程(参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年8月, ISBN7-5629-1837-6/D·1347.当代大学生心理解读(副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ISBN7-5698-1677/B·1248.大学生心理发展(参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ISBN7-04-13859-X 9.思想道德修养(副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年9月,ISBN7-5629-2147-410.绝不迷茫——青年职业心理测评与生涯规划(编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ISBN7-900675-50-7 11.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手册(参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ISBN7-5629-2168-712.新编法律基础教程(参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ISBN7-5629-2045-413.快乐成长,幸福人生——大学生心理健康漫谈(参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ISBN7-5629-2311-6 1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参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ISBN7-5629-2334-515.军休干部的身心保健(副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ISBN7-5629-2369-8 16.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主编),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ISBN7-307-3568-917.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方法(合著),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ISBN7-5609-3844-218.心灵氧吧(参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ISBN7-5629-3848 19.大学生就业指导(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ISBN7-300-12265-620.大学生健康心理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ISBN7-300-12255-5 1.雷五明:城市文化消费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社科信息》,1993年第8期,CN32-1021/C2.雷五明:90年代城市文化消费的特点与趋势。《消费经济》(核心期刊),1993年第3期,CN43-10223.雷五明:作好心理准备,迎接大学挑战。《心理世界》,1994年第13期(增刊),CN41-1203/B4.雷五明:心理辅导应当成为大学辅导员的一项重要职责。《南开教育论丛》,1995年第1期 5.申来金,雷五明:高校心理咨询良性发展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大学生心理咨询研究——第五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10月,ISBN7-5430-1702-4 6.雷五明:有情教育,无情管理。《大学新生思想研究与教育》(论文集),中国商业出版社,1999年10月,ISBN7-5044-3978-9/G·3257.雷五明:对大学生进行有情教育规范管理。《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9年第4期,CN42-1189/G4。被《人大复印资料——高等教育》索引。 8.李静蓉,雷五明:更新教育目标,大力培养创造性人才。《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0年第2期,CN42-1316/G4 9.李静蓉,雷五明:教育法地位争论之综述。《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CN42-1577/G4 10.李静蓉,雷五明:论学校情境中的行政法律关系。《武汉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CN42-1573/F11.雷五明:咨询手记:对一例看录像成瘾大学生的心理干预。《心理辅导》,2001年第3期,CN42-1571/B 12.雷五明:对一例过度者的有效心理干预。《心理110——高校心理咨询典型案例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ISBN7-5351-2875-0/G·2342 13.雷五明:试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1年11月,ISBN7-81077-130-2/G·004 14.雷五明:试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资质与素养。《走进阳光地带——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ISBN7-04-011409-7 15.雷五明:论素质教育中健全人格的塑造。《交通高教研究》,2002年增刊,CN42-1312/G416.雷五明:论犯罪人格及其形成。《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增刊,CN42-1660/C17.雷五明:《思想道德修养》中活动课程的设计。《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增刊,CN42-1573/F18.李静蓉,雷五明:论学校与学生的行政法律关系。《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4期,CN42-1020/C 19.雷五明:试谈学校伤害事故处理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CN45-107620.雷五明:心理咨询中如何处理来访者提供的虚假信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大学生心理咨询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ISBN7-81077-485-921.雷五明,李静蓉: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外教育科学》,2004年第15期,ISSN1726-8281 22.雷五明,杨梅菊:农村地区父母教养方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论文集),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ISBN7-5629-2241-1 23.雷五明:学校心理辅导的含义与意义,《社会心理科学》,2005年第3期24.雷五明:职业咨询的主要过程与技术,《中国大学生就业》,2005年第16期,CN11-4028/D25.雷五明:高校独立学院的法律地位解读,《法制与经济》,2006年第8期,CN45-1188/D26.雷五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半是生涯发展中的障碍,《河南教育》(高教版),2006年第11期,CN41-1033/G4 27.雷五明:心理咨询案例:他为什么不敢与同学并排而坐,《河南教育》(高教版),2006年第9期,CN41-1033/G4 28.徐志远,雷五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7年第4期,CN42-1422/D 29.雷五明,陶慧芬: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CN42-1743/D30.雷五明:论学校心理咨询与职业咨询的异同,《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7期,CN42-1578/G431.雷五明:论心理咨询师的个人成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年第3期,CN11-4699/G432.雷五明:论心理咨询员的素质结构,《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年第3期,CN42-1731/G433.雷五明,王威孚:军休干部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与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2006年第2期,CN45-1076 34.雷五明,田官贵:军休干部身心保健与服务管理的调查分析,《华南国防医学》,2006年第1期,CN42-1602/R 35.雷五明,赵北平:教师职业生涯管理的三个“有利于”,《中国培训》,2006年第11期,CN11-2905/G436.雷五明,赵北平: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教育存在的几个问题,《青年探索》,2006年第4期,CN44-1022/D 37.雷五明:帮助职业发展困惑者寻找自己,《中国培训》,2006年第8期,CN11-2905/G438.雷五明:职业发展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定位,《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2期,CN11-1004/G439.雷五明,赵北平:人职匹配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CN23-1076/G4 40.雷五明,赵北平: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与实施,《中国青年研究》,2006年第9期,CN11-2579/D41.雷五明,赵北平: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实施与保障,《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第19期,CN22-1019/G4 42.雷五明:大学生基层与西部就业的心理学思考,《科技创业月刊》,2006年第10期,CN42-1665/T43.雷五明:职业咨询案例报告:适合的才是最好的,《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年第9期,CN11-4028/D44.雷五明:职业指导的发展与研究现状,《机械职业教育》,2006年第11期,CN32-1099/G445.雷五明:教师职业生涯管理在高校人事工作中的作用,《教书育人》(学术版),2007年第3期,CN23-1439/Z4 46.雷五明:论临床与学校心理咨询的异同,《校园心理》(学术版),2007年第1期,CN14-1326/R47.徐志远,雷五明:心理咨询:现代思想教育的重要范畴,《攀登》,2007年第6期,CN63-1015

  • 索引序列
  • 河北师院学报1987第2期臧振
  • 河北师院学报1987第2期
  • 河北师院学报1987
  • 河北师院学报2003第11琦
  • 湖北教育学院学报第11卷第2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