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油气地质与勘探论文

油气地质与勘探论文

发布时间:

油气地质与勘探论文

何发岐 俞仁连 云露(中国石化新星石油公司西北石油局,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关键词】 原型;盆地分析;油气藏;二次充注;塔里木塔里木盆地是一个在古生代克拉通盆地之上叠加了中新生代前陆盆地而形成的大型叠合盆地,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并为十多年的油气勘探实践所证实。它是中国唯一发现海相成因工业性大油田的盆地,唯一以寒武—奥陶系为工业性油气源的盆地,也是唯一既有海相又有陆相两种成因工业性油气田的盆地。自1984年9月原地矿部西北石油局部署在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上的沙参2井在下古生界奥陶系白云岩中钻遇工业性油气流后,实现了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在盆地内寻找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重大突破,从而首次实现了塔里木盆地从前陆盆地走向克拉通盆地的重大突破,继而也实现了非背斜领域的重大突破,从而加速了在盆地腹地克拉通领域勘探的步伐。但回顾十多年的历史,至今已经历了几番海陆相转移、浅中深层的跳跃、克拉通与前陆盆地的迂回,只探明17个油气田,且以中型为主;探明石油天然气储量截止2000年上半年才到10×108t油当量。西北石油局1996年底在沙雅隆起中段下古生界碳酸盐岩中发现了一个亿吨级油田,至今已控制含油面积达700km2,预计可拿到3×108~5×108t探明储量。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在库车前陆盆地西部今年探明了克拉2号大型气田,提交储量200×108m3,似乎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出现了新的契机。但往深里想一想,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地质调查和十多年的油气勘探,为什么塔里木盆地找到的与盆地规模和资源量匹配的大油气田是凤毛麟角且探明程度这么低?这一结果是偶然的还是必然的?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勘探决策或勘探目标选择方面的失误,还是盆地内客观地质条件的反映?盆地内油气勘探的前景究竟如何?勘探的近期和中远期主攻方向应该在哪里?这都是摆在勘探家面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要弄清这些问题,就十分有必要在一种比较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下,结合盆地油气地质特点,了解盆地的远景,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为勘探工作者指出寻找油气的依据,进而采取科学的部署方案。而正确的勘探思路,来源于对地下成藏规律的深入认识和切合实际的理论指导。1 盆地原型与油气系统朱夏先生在盆地分析方面所做的贡献在于他提醒大家要重视“历史的、动态的、系统的结构分析”的作用,并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给“原型”下了一个定义。这个定义的准确描述为叠加盆地的分析提供了最基本的单元,在塔里木盆地国家重点科技攻关中应用十分广泛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一般认为,塔里木盆地克拉通板块多旋回、多阶段、风格迥异的演化历史是通过两大体制、四大构造阶段及多个板块构造阶段的研究才认识到的。包括后来在塔里木盆地进行的含油气系统分析,其结果都应视为是在“原型”分析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塔里木盆地原型盆地分析和演化历史表明,克拉通盆地和前陆盆地在历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是并列出现的,从两类盆地原型出现的顺序,结合中国板块活动的特点看,中国大陆古板块较小,塔里木、中朝和扬子3个板块面积之和,仅有北美板块的三分之一。因此,活动性强,在新元占代到晚古生代板块构造发生手风琴式的此张彼合控制的应力场对克拉通盆地产生强烈影响,这是塔里木板块边缘环境的一个特点。在板块内部,塔里木克拉通基地呈破碎的、条块分割的结构,水平应力场的变化使岩石圈产生垂直运动的可能性增加,而且在演化早期正常的热体制环境中塔里木克拉通盆地变形特点主要是形成大型隆坳结构,受壳下流变因素及其不均一性影响和边界活动方式的控制,克拉通内部隆坳结构发生迁移,隆起抬升此强彼弱。从克拉通盆地与前陆盆地分布的空间范围来看,在洋陆板块构造体制下沿克拉通周缘发育分布范围较窄的被动边缘盆地,前陆盆地;而在大陆板内变形体制下前陆盆地由两侧山前快速推进。尤其在燕山早期运动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碰撞,塔里木进入前陆盆地阶段,在盆地南部三叠—侏罗纪发育了前陆挠曲和走滑拉分盆地的组合,反映盆地总体处于压扭环境,说明早二叠纪末的海西晚期运动是盆地构造演化史上最重要的事件,在此前后盆地发展的构造体制截然不同。因此,两种体制下形成的盆地风格迥异,资源丰度和结构不一致,所以对两个领域应有不同的勘探思路和勘探方法。朱先生认为:一个结构单元是一种构造形式,也是一个沉积实体;并且可以按地球动力学的机制来区分、类比的是这类原型,而不是它们的组合——盆地;这些原型或结构单元应被看作是在一定环境下的作用-响应系统(Process-Response System)以及其下的子系统。这个基本单元及系统的概念是先生运用活动论、历史观分析研究盆地不同阶段演化特点的鞭辟入里的结晶,其精髓用“T环境-S作用-M响应”体现后,使中国的盆地原型具有了全球性的可比拟性,并从而突出中国盆地在全球构造环境中的特殊性。这既填补了美国著名石油大地构造学家AWBally(1975)盆地分类的空白,同时也为中国盆地油气系统研究奠定了基础,理清了思路。自从1972年AAPG年会上Dow提出Oil System这一概念以来,该名词在国外就几经演化,而且这方面的研究在西方文献中又形成了一个新热点。自引进国内后在油气勘探实践中得到广泛重视,许多人将油气系统界于盆地与成藏组合之间来研究。但它不是生、储、盖、运、圈、保研究结果的简单归纳,而是在更高层次上以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去剖析这些石油地质条件;它强调了整体的、综合的、动态的及层次性的观点,通过各要素从静态到动态的分析,追溯油气从源岩到圈闭的成因链条件及作用过程。因而,关系的建立及作用过程的恢复是油气系统研究的灵魂。一般认为,含油气系统是一套(?)成熟的烃源岩及与之有关的储集岩、盖层组成的实体。而先生在1980年指出,石油地质工作应从盆地整体考虑,首先要考察的是其全貌。但是一个盆地尤其是大型盆地,总是包含着若干个由不同的地球动力学机制产生的不同结构部分,我们称之为盆地的“原型”。在此之前,先生把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归纳为4个“M”、4个“S”和3个“T”。4个S是作用,4个M是作用的结果。所以,我们认为含油气系统分析与盆地原型分析一致。如果这样机械对等大家认为不是太死板的话,我想先生在石油工业出版社1986年版的《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自序中给大家提示了这么几条:(1)国际的东西要学,新理论、新方法要结合中国国情,尤其是地质理论,因为地质的区域性很强,有特点;(2)历史的、动态的、系统的结构分析对于探索有复杂运移过程和生储关系的油气藏类型尤为重要。塔里木盆地是一古生界克拉通盆地和中新生界前陆盆地叠置而成的大型叠合盆地,其演化经历了从洋—陆板块构造体制向大陆板内变形体制的转化,形成海陆相两类油气资源,有克拉通和前陆盆地两类勘探领域。2 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结构和分布资源结构是涉及到油气勘探部署决策和勘探技术思路、勘探技术方法的大问题。塔里木盆地有多套烃源岩,这些烃源岩的发育、分布及其对油气藏的影响受控于盆地原型及其叠加演化。对其演化和形成的资源结构有许多成果。总的看表现为以下特点。古生代克拉通盆地发育寒武—奥陶系、石炭—二叠系两套源岩,以寒武—奥陶系为主。下古生界烃源岩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巴楚隆起靠和田河一带也是一个重要的分布区,他们主要受克拉通被动边缘盆地控制,在盆地中部是克拉通内坳陷盆地,隆坳差异悬殊。它经历了漫长的演化过程,是一套高成熟的烃源岩。海西早期就成熟,出现了一次生油旺盛期,资源结构以油占绝对优势,此时的盆地结构改变为地势相对平缓。水体较浅的被动、活动陆源盆地与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发育沙西、阿克库勒、库尔勒3个古凸起,盆地中部也存在由古凸起组成的隆起带,油气向环成熟生油区的古隆起运移。此期形成的是以油为主的油藏,但古凸起顶部的剥蚀使古油藏遭受破坏,形成沥青。至海西晚期,盆地构造运动强烈,沙雅隆起区古生界剥蚀严重,克拉通盆地以寒武—奥陶系为烃源岩的油气系统在隆起再次遭到破坏,斜坡部位保存相对较好,而且推测存在相对较高的异常岩浆活动热体制,寒武—奥陶系源岩演化程度变高,气油比显著上升。到喜马拉雅期进一步成熟,生油气能力大幅下降。计算结果是下古生界烃源岩单提供的资源量约为120×108t,其中早期保存的油气资源量达37×108t,仍古现今盆地总资源量的1/5左右,充分说明早期资源的重要性,是值得重视的目标。比较可能的残存形式是经过后期次生改造,降解或分异的次生油气藏。晚期生成的资源中成熟度高的轻质油——凝析油占较高的比例(顾忆等,1997)。中新生代前陆盆地主力烃源岩为三叠—侏罗系,它们和石炭—二叠系在喜马拉雅期形成的资源量分别是5×108t和8×108t,主要分布在塔东北坳陷区56%、塔中隆起区21%、塔西南坳陷区21%。3套烃源岩形成的资源量占盆地总资源量的4/5,资源结构以气为主。3 塔里木盆地油气藏特征和二次成油前已述及塔里木盆地烃源岩的演化比较复杂,盆地的演化历史决定油气藏的形成也是多期的,流体包裹体分析确定塔里木盆地至少有3期油气运聚过程。以往的勘探区集中在构造活动性较强的隆起地带及山前坳陷区,油气藏绝对大多数是晚期和近期形成的,以克拉2气田为例。克拉2气藏为底水块状干气气藏,甲烷含量高,非烃气体含量低,是典型的优质天然气,天然气的PVT性质表现为异常高压的特征。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克拉2气田为0Ma[康村组(Nk)]以来一次性成藏的结果,即气藏形成晚于圈闭形成时间[库车组(N2k)沉积以来],气源来自库车坳陷三叠—侏罗系。据烃源岩潜力指数(SPI)高达5t/m2判别,库车前陆盆地油气系统中克拉苏构造带与烃源岩上下叠置,为一个超强充注的含气系统。但近年来在塔中、塔北、巴楚隆起上克拉通领域发现的油气藏,原油地球化学特征表明为早期成藏或多数具有二次充注成藏的特点。以塔河油田为例,从整个阿克库勒凸起看平面上该区受岩性、储层物性、断裂分隔的影响或局部构造的控制形成多个油气藏,纵向上有三叠系、石炭系两套碎屑岩储层和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油源对比表明烃源岩都是寒武系—下奥陶统;圈闭类型三叠系以低幅度构造类型为主,石炭系是在大构造背景基础上叠加岩性因素,奥陶系岩溶储集体以石炭系巴楚组泥岩为盖层形成不整合岩溶圈闭;近年来已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1×108t以上。根据储层沥青、流体包裹体分析以及饱和压力或露点压力计算资料,塔河油区成藏有4期:海西早期以破坏为主,海西晚期破坏与改造并存,燕山—喜马拉雅早期以油藏的形成与分配为主,喜马拉雅晚期以轻质油和气的充注为主。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流体性质平面分布差别较大,以3区与4、6区最为显著。塔河4、6区只存在重质油,且密度大的多。本区只有塔河3号奥陶系油藏有凝析气顶,往下有轻质油、常规原油和重质油分布;它在海西晚期就已成藏,但以喜马拉雅期为主。原油中高浓度的25—降藿烷系列化合物证明海西晚期有过成藏后的氧化降解(沙61井区),而且北部原油受后期油气充注影响较小。纵向上三层油藏性质也不同,形成时代也有差别。塔河3号石炭系产层原油反映出的成藏期主要为印支—燕山晚期。通过对盆地中已发现油气藏实际资料的分析,不难发现塔里木盆地油气藏形成具以下总体特征:(1)整体封闭条件是成藏的首要条件。塔里木地史上每一成藏期无不以整体封闭环境的形成为前提,每一成藏期的破坏又无不以其整体封闭环境受到开启而破坏。而且与整体封闭相联系的区域性盖层的发育层位或发育时间,决定了油气藏的有效成藏时期。(2)喜马拉雅期是现今油气成藏的重要时期。现今盆地油气的形成分布明显受盆地构造格架控制,有3个相对独立的构造单元,3个有效成藏条件组合,它们决定了现今油气远景的大小和不同的勘探目标方向。在加深对晚期成藏规律的研究的同时,要重视克拉通领域古油藏的探索。(3)多时代油气,通过长距离跨时代运移和聚集成藏。海相和陆相油气并存、多类型油气藏共存的特点,导致了油气分布的复杂性。但几个大油田与油源的关系明显地反映出大圈闭距离油气源越近越容易形成大的油气聚集。(4)多期成藏,主要与多个油源在不同阶段分别生成不同性质的油气过程有关。多期形成的油气藏叠加,构成了多个含油系统,油气多相态共存,从而形成了油气藏的动态成藏过程。(5)一句话,上述特点明显表现出复式油气聚集规律。4 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指导思想和部署原则从前述盆地地质特点和油气成果看,塔里木盆地油气勘探的指导思想应是:(1)立足多目的层的勘探;占领克拉通盆地古隆起及古斜坡,逼近主力烃源岩;以大型圈闭为主攻目标,瞄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寻找大型原生油气田(藏);兼顾上古生界和中新生界低幅度圈闭群,寻找次生的中小型油田(藏)。(2)加强前陆盆地的前陆斜坡、逆冲褶皱构造带解剖,以大型圈闭为主攻方向,以中新生界高孔渗碎屑岩储层为目标,寻找大型天然气田。在上述勘探部署指导思想的指导下,油田公司勘探部署应坚持以下原则:(1)油气并举,以油为主,支持和发展区域经济,同时为“西气东输”积极推进天然气勘探。(2)背斜油气藏与非背斜油气藏并重,并注意方法技术系列的有效性和针对性。(3)海相克拉通盆地与陆相前陆盆地两大领域兼顾,评价时各有侧重。(4)坚持勘探程序,加大勘探的力度,并加快勘探的节奏;同时也充分考虑勘探的物资、资金支撑条件,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5)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积极开拓新区、培育勘探后备基地的同时,不间断地开展立足全盆地的选区评价工作。(6)依靠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内外新的勘探方法技术系列和理论,不断更新勘探思路,结合油气勘探对象实际特征,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方法技术系列。参考文献[1]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何治亮,毛洪斌,等塔里木多旋回盆地与复式油气系统[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0,21(3):207~[3]杨克明,龚铭,等中国新疆塔里木板内变形与油气聚集[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4]赵文智,何登发,等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导论[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5]费琪,等成油体系分析与模拟[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6]邱中建,龚再升,等中国油气勘探[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地质出版社,[7]黄第藩,赵孟军,张水昌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及勘探方向[J]新疆石油地质,1999,20(3):189~[8]赵孟军,周兴熙,卢双舫塔里木盆地——富含天然气的盆地[J]天然气工业1999,19(2):13~[9]何登发,李德生塔里木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M]北京:地质出版社,[10]叶德胜,王根长,林忠民,等塔里木盆地北部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油气前景[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1]Leslie B Magoon,Wallace G DThe Petroleum System-From Sourceto Trap[C]AAPG Memoir 60,[12]Alan P Heward,Supamittra Chuenbunchom,Gerard Makel,David Marsland Laurent SNang Nuan oil field,B6/27,Gulf of Thailand:Karst reservoirs of meteoric or deep-burial origin[J]? Petroleum Geoscience,6:15~[13]黄传波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形成条件[J]新疆石油地质,2000,21(3),188~[14]杨海军,李勇,刘胜,李新生,等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划分对比的主要认识[J]新疆石油地质,2000,21(3),208~[15]周兴熙,等塔里木盆地油气藏[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6]刘国臣,张一伟,金之钧,李京昌塔中地区沉积波动过程及其对油气藏的控制作用——以塔中一号油藏为例[A]油气藏研究系列丛书编委会油气藏机理及油气资源评价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7]贾承造塔里木盆地构造特征与油气聚集规律[J]新疆石油地质,1999,20(3):177~[18]谢晓安,胡素云,卢华复探讨塔里木盆地巴楚断隆的正反转构造[J]地质论评,1998,44(1):1~

中国大中型油气田主力烃源岩的分布在时代、盆地类型、岩性和沉积环境方面都具有多样性在地质时代上,从中元古代到新生代(泥盆系除外)均有烃源岩分布,最重要的是在中、新生代在盆地类型上,有中、新生代的裂谷盆地、古生代早期的克拉通盆地和晚期的前陆盆地、以及中生代的前陆盆地不同类型盆地的烃源岩的分布、地质地化特征和生烃潜力差别较大源岩类型有海相碳酸盐岩、泥岩以及海陆过渡相和陆相泥岩、煤系及碳酸盐岩,其中以湖相碎屑岩为主 根据多方资料查证,得到了中国油气田特征及其分布规律。指出,中国大中型油田主要分布在裂谷型盆地中,大中型油田主要分布在克拉通盆地和山前盆地中;陆相生烃岩是中国大中型油气田的主要生烃岩,生烃岩从早古生代到新生代都有,南中国海和东中国海的古近系和新近系,中国北方的侏罗系和石炭系--二叠系是中国的主要生气层,古近系,新近系,白垩系,侏罗系,三叠系,二叠系是中国的主要生油层;大中型气田的储集层主要为陆源层(中砂岩,细砂岩和砂砾岩),其成因类型为扇三角洲和三角洲体系,碳酸盐储集层主要为裂缝型、风化壳型;油气藏盖层主要为均质泥岩,油气成藏期较晚,绝大多数大中型油气田形成于新生代,在早生代地层中仍有相当储量的油气田未被发现。中国油气资源潜力丰富,大多数盆地的油气田处于开发的早中期,发现大中型油气田的可能性是很大地。 中国的油气储量和世界大多数国家一样主要分布在大中型油气田中。自上世纪5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先后在82个主要的大中型沉积盆地开展了油气勘探,发现油田500多个。以下是我国主要的陆上石油产地。大庆油田: 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中部,地处哈尔滨、齐齐哈尔市这间。油田南北长140公里,东西最宽处70公里,总面积5470平方公里。1960年3月党中央批准开展石油会战,1963年形成了600万吨的生产能力,当年生产原油439万吨,对实现中国石油自给自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5000万吨成为我国第一大油田。目前,大庆油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使原油产量仍然保持在5000万吨以上。 胜利油田: 地处山东北部渤海之滨的黄河三角洲地带,主要分布在东营、滨洲、德洲、济南、潍坊、淄博、聊城、烟台等8个城市的28个县(区)境内,主要开采范围约4平方公里,是我要第二大油田。 辽河油田: 主要分布在辽河中上游平原以及内蒙古东部和辽东湾滩海地区。已开发建设26个油田,建成兴隆台、曙光、欢喜岭、锦州、高升、沈阳、茨榆坨、冷家、科尔沁等9个主要生产基地,地跨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13市(地)32县(旗),总面积10万平方公里,产量居全国第三位。 克拉玛依油田: 地处新疆克拉玛依市。40年来在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找到了19个油气田,以克拉玛依为主,开发了15个油气田,建成了792万吨原油配套生产能力(稀油1万吨,稠油9万吨),从1900年起,陆上原油产量居全国第四位。 四川油田: 地处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历史,发现油田12个。在盆地内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东部4个气区。目前生产天然气产量占全国总量近一半,是我国第一大气田。 华北油田: 位于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晋、蒙区域内油气生产区。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喷出日产千吨高产工业油流,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潜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产量达到1723万吨,为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突破1亿吨做出了重要贡献。直到1986年,保持年产量原油1千万吨达10年之久。目前原油产量约400多万吨。 大港油田: 位于天津市大港区,其勘探地域辽阔,包括大港探区及新疆尤尔都斯盆地,总勘探面积34629平方公里,其中大港探区18628平方公里。现已在大港探区建成投产15个油气田24个开发区,形成年产原油430万吨和天然气8亿立方米生产能力。目前,发现了千米桥等上亿吨含油气构造,为老油田的增储上产开辟了新的油气区。 中原油田: 地处河南省濮阳地区,于1975年发现,经过20年的勘探开发建设,已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5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亿立方米,累计生产原油7723万吨、天然气8亿立方米。现已是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石油天然气生产基地之一。 吉林油田: 地处吉林省扶余地区,油气勘探开发在吉林省境内的两大盆地展开,先后发现并探明了18个油田,其中扶余、新民两个油田是储量超亿吨的大型油田,油田生产已达到年产原油350万吨以上,形万了原油加工能力70万吨特大型企业的生产规模。 河南油田: 地处豫西南的南阳盆地,矿区横跨南阳、驻马店、平顶山三地市,分布在新野、唐河等8县境内。已累计找到14个油田,探明石油地质储量7亿吨及含油面积9平方公里。 长庆油田: 勘探区域主要在陕甘宁盆地,勘探总面积约37万平方公里。油气勘探开发建设始于1970年,先后找到了油气田22个,其中油田19个,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8万吨(含天然气探明储量08亿立方米),目前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天然气产区,并成为北京天然气的主要输送基地。 江汉油田: 是我国中南地区重要的综合型石油基地。油田主要分布在湖北省境内的潜江、荆沙等7个市县和山东寿光市、广饶县以及湖南省境内衡阳市。先后发现24个油气田,探明含油面积6平方公里、含气面积04平方公里,累计生产原油73万吨、天然气54亿立方米。 江苏油田: 油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的扬州、盐城、淮阴、镇江4个地区8个县市,已投入开发的油气田22个。目前勘探的主要对象在苏北盆地东台坳陷。 青海油田: 位于青海省西北部柴达木盆地。盆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沉积面积12万平方公里,具有油气远景的中新生界沉积面积约6万平方公里。目前,已探明油田16个,气田6个。 塔里木油田: 位于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东西长1400公里,南北最宽外520公里,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大和内陆盆地。中部是号称“死亡之海”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988年轮南2井喷出高产油气流后,经过7年的勘探,已探明9个大中型油气田、26个含油气构造,累计探明油气地质储量78亿吨,具备年产500万吨原油;100万吨凝折、25亿立方米天然气的资源保证。 吐哈油田: 位于新疆吐鲁番、哈密盆地境内,负责吐鲁番、哈密盆地的石油勘探。盆地东西长600公、南北宽130公里,面积约5。3万平方公里。于1991年2月全面展开吐哈石油勘探开发会战。截止1995年底,共发现鄯善、温吉桑等14个油气油田和6个含油气构造探明含油气面积1平方公里,累计探明石油地质储量08亿吨、天然气储量731亿立方米。 玉门油田: 位于甘肃玉门市境内,总面积37平方公里。油田于1939年投入开发,1959生产原油曾达到29万吨,占当年全国原油产量的9。创造了70年代60万吨稳产10年和80年代50万吨稳产10的优异成绩。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摇篮。 除陆地石油资源外,我国的海洋油气资源也十分丰富。中国近海海域发育了一系列沉积盆地,总面积达近百万平方公里,具有丰富的含油气远景。这些沉积盆地自北向南包括:渤海盆地、北黄海盆地、南黄海盆地、东海盆地、冲绳海槽盆地、台西盆地、台西南盆地、台西南盆地、台东盆地、珠江口盆地、北部湾盆地、莺歌海——琼东南盆地、南海南部诸盆地等。中国海上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渤海、黄海、东海及南海北部大陆架。 1966年联合国亚洲及远东经济委员会经过对包括钓鱼岛列岛在内的我国东部海底资源的勘察,得出的结论是,东海大陆架可能是世界上最丰富的油田之一,钓鱼岛附近水域可以成为“第二个中东”。据我国科学家1982年估计,钓鱼岛周围海域的石油储量约为30亿~70亿吨。还有资料反映,该海域海底石油储量约为800亿桶,超过100亿吨。 南海海域更是石油宝库。中国对南海勘探的海域面积仅有16万平方千米,发现的石油储量达2亿吨,南海油气资源可开发价值超过20亿万元人民币,在未来20年内只要开发30,每年可以为中国GDP增长贡献1~2个百分点。而有资料显示,仅在南海的曾母盆地、沙巴盆地、万安盆地的石油总储量就将近200亿吨,是世界上尚待开发的大型油藏,其中有一半以上的储量分布在应划归中国管辖的海域。经初步估计,整个南海的石油地质储量大致在230亿至300亿吨之间,约占中国总资源量的三分之一,属于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据中海油2003年年报显示,该公司在南海西部及南海东部的产区,截至2003年底的石油净探明储量为01亿桶,占中海油已探明储量的53。 到目前为止,渤海湾地区已发现7个亿吨级油田,其中渤海中部的蓬莱19-3油田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大的海上油田,又是中国目前第二大整装油田,探明储量达6亿吨,仅次于大庆油田。至2010年,渤海海上油田的产量将达到5550万吨油当量,成为中国油气增长的主体。从以上来看,我国石油资源集中分布在渤海湾、松辽、塔里木、鄂尔多斯、准噶尔、珠江口、柴达木和东海陆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172亿吨,占全国的13%;天然气资源集中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东海陆架、柴达木、松辽、莺歌海、琼东南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可采资源量4万亿立方米,占全国的64%。 从资源深度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80%集中分布在浅层(<2000米)和中深层(2000米~35 00米),而深层(3500米~4500米)和超深层(<4500米)分布较少;天然气资源在浅层、中深层、深层和超深层分布却相对比较均匀。 从地理环境分布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有76%分布在平原、浅海、戈壁和沙漠,天然气可采资源有74%分布在浅海、沙漠、山地、平原和戈壁。 从资源品位看,我国石油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63%,低渗透资源占28%,重油占9%;天然气可采资源中优质资源占76%,低渗透资源占24%。 截至2004年底,我国石油探明可采储量91亿吨,待探明可采资源量近144亿吨,石油可采资源探明程度03%,处在勘探中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处在稳步增长阶段;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76万亿立方米,待探明可采资源量24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可采资源探明程度仅为55%,处在勘探早期阶段,近中期储量发现有望快速增长

中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的发展历程,与石油天然气勘探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经过了一个探索、创立和日趋完善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石油工业基础十分薄弱,石油地质理论主要是从国外引入,并根据传统的背斜说和地面油气显示找油。新中国成立后,石油工业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崭新阶段,石油地质学理论体系也获得了不断充实和发展。与我国勘探事业发展阶段相对应,陆相石油地质学理论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初创阶段、60~70年代勘探东移的快速发展阶段和80年代以来充实完善阶段。(一)近代石油地质学理论的引入及陆相生油观点的提出中国近代,伴随着石油地质勘探事业的发展,逐步从国外引入科学的石油地质学理论,主要是背斜油气聚集成藏理论及追踪油气苗的勘探方法。近代石油工业,先是从美国发展起来的,而且发展较快。石油地质学也是于19世纪末期先从美国逐步发展起来的。1859年,美国人德拉克(Drake,EL)在阿巴拉契亚山区,以蒸汽机为动力,在宾夕法尼亚州Tilusville区,成功地钻成了世界上第一口工业油井,井深69 m,日产油817 m3,从而成为石油工业的起点。这一口井也被命名为德拉克井(Drake well)。国外把寻找石油与地质结合起来,是在19世纪末期才开始的。由此诞生了石油地质学。在Drake井完成后的第三年,加拿大人亨特(Hunt,TS)研究了安大略油田,指出石油多储于背斜顶部多孔隙灰岩之中。与此同时,美国人安德鲁斯(Andrews,EB)也提出同样的观点,但均未引起石油界的注意。怀特于1883年研究了美国阿巴拉契亚区油气井后,指出石油聚集与背斜构造有密切关系。为证明他的观点,他选了 3 个背斜,在其顶部拟定了 3 口井位,于 1884 年开始,先后获得油气流。于是怀特于1885 年发表了论文《天然气地质学》(The Geology of Nature Gas),提出背斜理论,并开始为石油界重视。到 1915 年,大部分石油公司均先后建立了地质部门,因而把1885年被定为石油地质学的诞生年。至1919年,按石油地质学家多西·瓦格尔(Dorsey Huager)1915年出版、1919年所修订的《石油地质学》(Oil Geology)一书,在原理方面已不局限于背斜理论,而且包括了石油的成因、聚集、物理化学性质、地层、构造地质等。在勘探方法方面,包括测图、井位确定、钻井、石油生产以及石油地质野外方法与用具等。书中关于石油的成因,分为“无机说”与“海相有机说”及“无机与有机复合说”3种。关于油气聚集的要素,提出了五个方面,即背斜(包括单斜)构造、地层水与挤压作用、毛细管作用、储层、盖层和底板层。书中对石油地质学的主要方面均已涉及,只是因为勘探程度和分析化验技术水平的局限,在认识程度上比较肤浅。中国近代石油地质科学原理,基本上是从国外引进的。1932年著名地质学家谢家荣编著出版《石油》一书,这可以说是中国人写的第一本石油地质学著作,难能可贵。该书主要引用外国书刊理论综合编写,对中国石油地质涉及较少,但却成为国外油气地质科学引入中国的第一本中文书籍。在近代中国石油地质事业发展中,老一辈地质家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在惟海相生油论气氛笼罩下,通过在中国的实地调查,提出了陆相生油的观点。从而使中国这个在印支构造运动后陆相沉积广泛分布的国土上,勘探石油天然气的前景变得乐观起来。首先是潘钟祥教授,他根据从1931~1934年先后4次去陕北进行石油地质调查,1935年又去四川作石油地质调查,获得的比较系统的实际资料,于1941年在美国石油地质家协会杂志上发表了《论中国陕北及四川白垩系陆相生油》的论文,向当时流传的只有海相地层才能生油的论点提出了挑战,认为陆相沉积同样可以生油。接着黄汲清、翁文灏等,根据1942年在新疆石油地质调查的资料,在1943年初编写的《新疆油田地质调查报告》中也提出陆相生油的观点,指出新疆二叠系、三叠系、侏罗系及下第三系均为可能生油层。文中说:“至少可以说某些新疆石油,显然来源于纯粹的陆相侏罗纪沉积”。此后,还有不少地质学家,如谢家荣、李春昱(1944)、陈贲(1945)、王曰伦(1947)、阮维周(1947)、尹赞勋(1948)、王尚文(1949)等,先后在地质调查报告中论述过陆相沉积可以生油的观点,他们认为玉门老君庙油田的生油层,应是白垩系黑色湖相页岩。尹赞勋更提出由于火山喷发,淡水湖泊中生物暴亡,成为玉门石油之来源。这些观点虽然是以区域地质分析为基础的,但它无疑是对中国石油地质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正是由于有了比较明确的陆相地层也可生油的认识,才指导了许多地质学家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地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进行石油地质调查和钻探,发现了玉门油田,为现代中国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指出了良好的勘探前景。中国对近代石油地质学的贡献是,指出了惟海相生油理论的局限性,提出陆相沉积也可以生油的新观点,这是在石油海相成因观点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地质认识的一种革命性变化和飞跃。(二)20世纪50年代现代油气勘探的首次突破与中国陆相石油地质学理论的初步创立新中国诞生后,石油天然气勘探事业是在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技术十分落后、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起步的。指导油气勘探的是背斜理论,勘探目标选定的依据,一是地表背斜,二是地面油气苗。鉴于西北地区的山前坳陷和山间盆地内背斜构造明显,又有众多的油气苗,而且已发现了老君庙和独山子油田,因此,勘探重点在西部。从1952年起,主要力量移向甘肃西部,开展了酒泉西部、民和、潮水盆地的石油勘探。同时,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山前坳陷开始了地面地质调查。1954年进入青海省柴达木盆地。1950~1954年共计完钻探井420口,进尺5万米,平均井深583 m。先后发现了永坪、白杨河、石油沟等3个小油田,勘探成效不大。究其原因,有的是储层物性差,如陕北枣园;有的是目的层缺失,如潮水盆地窖水构造;有的是地面背斜构造与地下构造不吻合,如川西海棠铺构造。在挫折中人们开始认识到,一个油气藏的形成,需要具有多方面的条件,找油气田不能简单理解为就是找地面背斜构造、找油气苗,还要研究储层的变化、地层分布、构造发育历史以及深浅层构造吻合情况等。并认识到区域构造稳定地区,也可形成油气田。对油气藏形成方面的这些新认识,是油气勘探指导思想的一次提高。鉴于前期的认识,本时期油气勘探逐步向盆地腹地和构造平缓地区拓展,即所谓的上“地台”。在此认识指导下,1955年末首次突破,发现了克拉玛依油田。1958年发现了川中含油区。到1959年底,川中地区共发现平缓背斜24个,钻探了10个,发现了7个油田,产油层位包括有中、上三叠统和侏罗系。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由裂缝连通的晶洞、溶洞、介壳间隙等。凉高山层为既有裂缝、又有孔隙的双重介质储层,油层的分布受裂缝发育产状的控制。大安寨层既是生油层,又是较好的介壳灰岩储层。表明川中地区油层纵向上为多层系,横向上分布广泛,并不局限于背斜圈闭。从1950年到1959年8月,是我国现代石油天然气地质理论发展的初创时期。在实践中初步总结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油气地质理论雏形。经过10年的油气地质勘探,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油藏所处的地质环境研究,使广大地质学家进一步确立了陆相生油的观点。各勘探盆地已先后确定了本地区的主要生油层系及分布范围。1960年前后,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有关这方面的若干著作,代表了这个阶段石油地质学家对陆相生油认识的水平。但由于种种原因,多数未能与广大读者见面。《中国陆相沉积生油和找油论文集》(第一集,1960年3月)是公开发行的一本。该书各篇论文,有的从大地构造条件、沉积环境、古气候及有机物沉积特点,来论述石油的生成;有的从陆相沉积、沉积建造与生油关系,来论述陆相沉积的生油条件;有的从岩石性质及动物、植物化石来论证陆相生油;有的论文还谈到在陆相沉积中,如何找油的问题等等。关于生油的地质条件,当时已经提出,在内陆盆地的沼泽相、湖泊相(淡水、半咸水),甚至三角洲相,都是生油层的沉积环境,并大体明确了中国已勘探盆地的主要生油层系。关于生油层与储油层的分布关系,该书认为,储油层在生油层剖面内,或在其上,或在其附近。陆相生油岩是在沉积盆地不断扩大、水体封闭、湿润气候条件下堆积而成的,其直观标志与海相一样是灰绿色到黑色粘土岩。在此期间,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于 1959 年提出中国陆相生油的地质条件是“内陆潮湿坳陷”。地质部系统对陆相生油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描述生油层地质条件时,特别强调了还原环境。1955年,第一次走出山前坳陷,在背斜构造不明显的单斜带,发现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克拉玛依地层超覆和地层不整合大油田。之后,又在玉门鸭儿峡发现了变质岩风化壳油藏、在川中发现了裂缝性油藏,证实了中国油气藏类型是多种多样的,勘探领域十分广阔。在油气藏形成的过程中,水文地质条件有很大影响,克拉玛依油田在这方面的研究较为深入和系统(《石油地质报告集》,1959)。这期间开始认识到油气藏分布不仅受单个构造的控制,就总体来看,是被构造带控制的。因此,相应地提出了油气聚集带的概念,如准噶尔盆地北部划分出3个含油区、7个油气聚集带;克拉玛依-乌尔禾为1个油气聚集带。关于找油方向,这期间已经明确提出必须在具有生油岩系的盆地范围内去找,首先是要在有生油岩系的整个盆地里去找储油构造。对含油气的评价工作,也逐步摒弃了单个背斜的排队方法,而着眼于全盆地或一个含油气地区的综合评价。在勘探方法上,开展了如川中、川南等地区的构造连片细测和克拉玛依的地面地质、钻井及地球物理的综合勘探,从而能够较全面而且较快地认识地下地质构造。(三)中国油气勘探战略东移与陆相石油地质学理论快速发展阶段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重点由西部向东部转移的原因,一是油气地质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认识到东部地区有较大的含油气潜力;二是勘探手段的改进与发展,特别是地震与深井钻探技术已开始广泛使用,于是才有可能在一无地面背斜,二无油气显示的广袤大平原内进行油气勘探。关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含油性,早在1948年1月,翁文灏教授在美国油气杂志上就著文指出,中国松辽、华北、江汉和鲁、苏、浙、闽、粤沿海以及台湾省西部定碳比小于70%,为有利含油气区。从1952年以后,又有一些中国地质专家先后提出,应该开展中国东部地区的地质勘探。从1955年开始,地质部和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加强了在东部地区进行的石油地质普查工作。1955年1月,燃料工业部石油管理总局召开了第六次全国石油勘探会议,确定了开展中国东部地区石油地质普查。同年1~2月,地质部第一次石油普查工作会议也决定开展东部的勘探。1956年,石油工业部成立华北石油勘探大队,并开钻了第一口石油参数井——华1井,同时派出地质队到二连盆地进行石油普查。1958年,又在长春市成立了松辽石油勘探局,在上海成立了华东石油勘探局,为中国石油勘探的重点东移做好了组织准备。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和中国油气地质理论的逐步建立松辽盆地以找油气为目的的地质普查勘探是从1955 年开始的。首先是地质部东北地质局进行了两条路线踏勘。通过调查认为,松辽平原是一个沉降区,有很厚的白垩系与第三系沉积,总厚度约4000 m。在松花江岸及公主岭西之黑山嘴子找到了具有油味和荧光显示的含介形虫化石的暗色泥岩,并提出有海相地层存在的可能。预测平原中部可能有储油构造,建议尽快开展地球物理勘探。1956 年,地质部松辽石油普查大队和第二物探大队,在松辽平原进行重磁力普查,初步了解了松辽平原的基底起伏状况。大庆油田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陆相沉积盆地不仅可以生油,而且可以形成丰富的石油,形成特大型的世界著名的大油田,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对陆相盆地含油气潜力的评价,对中国油气资源的认识就更加乐观。在大庆油田的勘探开发实践中,系统地研究和总结了陆相盆地石油地质学的主要内容,使中国石油地质学理论水平和相应的勘探指导思想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1)在陆相生油方面有重大进展陆相生油研究,不再局限于过去单纯的地质定性分析,开始大量应用岩石化学分析资料,确立了定量鉴别生油层的有机质丰度和沉积环境参数,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在大庆油田陆相生油研究的推动下,全国各油气区,陆续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明确了中国陆相原油和海相原油相比,多数具有高蜡、低硫、低卟啉含量、低w/(V)/w(Ni)比值等特点。陆相生油层沉积水体矿化度多数较低,氯根含量一般只为海相的10%~20%,碘含量为海相的20%~50%,溴的含量也低,还原硫、钒、镍、铜、铬等元素含量也普遍低于海相,说明多数陆相生油层形成于淡水和半咸水中。能否构成生油层,关键是有机质的丰度和沉积环境,而不取决于古水体的矿化度。陆相生油层的形成与沉积时水体的氧化-还原程度密切相关。提出利用铁还原系数(k)来确定还原程度:氧化相k=0~2,还原相k=2~8,其中,弱还原亚相k=2~3,还原亚相k=3~55,强还原亚相k=55~8,硫化氢相k>8。以此为标准,分析了中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生油层的分布特点,指出陆相生油层主要沉积于弱还原亚相和还原亚相,而海相生油层则主要沉积于还原亚相、强还原亚相和硫化氢相。还原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和有机质向石油转化,有机碳含量则是衡量生油层优劣的标准。中国陆相生油层有机碳含量比较高,它的下限值为4%,而一般值为1%~2%;海相生油层有机碳含量一般为1%左右或更高。陆相生油层的沉积环境,为长期下沉、并为较深水体所覆盖的湖盆,非补偿区是形成良好生油层的最佳部位。气候条件不是最主要的,但温暖湿润的气候更有利于水体的长期保持与动植物的繁衍生长。(2)推动了陆相沉积学的发展大庆油田发现后,在储油层岩性、物性、沉积环境及其分布规律方面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陆相沉积学的研究与进展。对陆相沉积环境的研究,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在大庆油田发现前业已开始。1958年冬,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在北京举办岩相古地理学习班,由各石油管理局派人参加学习。之后,各探区借鉴海相沉积学研究方法,应用地层、岩性和古生物资料进行岩性分区和岩相古地理恢复研究。石油工业部石油科学研究院于1959年成立岩相古地理研究队。该队于1959~1960年,先后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T3y)和延安组(J1y),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的下第三系,松辽盆地松花江群和四川盆地的侏罗系。由于资料短缺,研究单元划得大、方法少,因此,对陆相沉积特点体现较少。但是,在认识盆地的发育历史和沉积特点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60年11月,石油科学研究院召开了“全国油气田分布规律与岩相古地理会议”,交流了各油气区的经验。把湖相细分为滨湖、浅湖、半深湖和深湖亚相。并提出了深湖亚相利于生油,以及陆相沉积有明显的旋回性,地层剖面多生储盖组合的观点。认为生油层、盖层位于细粒段,储层位于粗粒段,从而形成了生储盖组合。(3)进一步认识陆相油气藏形成的特征大庆油田发现后,总结提出油气藏形成的生(油层)、储(集层)、盖(层)、运(移)、圈(闭)、保(存)等6个条件,对中国陆相盆地油气藏形成及分布规律有了进一步认识。归纳起来大体有如下几点:①由于陆相沉积岩性、岩相变化大,油气运移距离小,油气藏分布严格受生油凹陷的控制;②二级构造带控制油气聚集;③斜坡区,往往形成非背斜油气藏;④盆地中央宽缓部位,往往发育有平缓的长垣背斜,油气最为富集,如大庆长垣背斜。因此,在勘探上形成了“定凹探边”,以二级构造带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所谓定凹,首先要确定生油凹陷,然后在有利生油凹陷周边有利储集相带区,以二级构造带为目标,进行整体勘探。这种勘探做法,在随后的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初期,应用见到了实效。渤海湾大型油气区的勘探进展推动了油气聚集理论的完善和提高渤海湾油气区的发现和发展过程,是认识张性裂谷盆地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特点的过程,也是中国陆相石油天然气地质理论长足发展,进一步完善提高的过程。1964~1977年的10多年间,通过全面而系统的研究,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理论,包括陆相沉积学、陆相生油层评价、陆相储集岩特征、陆相流体性质和陆相油气田分布规律等内容,都有很大的丰富和发展。进展最明显的是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的产生。(1)油气藏形成条件认识的发展如前所述,在大庆油田发现后的初期,对油气藏的形成曾提出了生(油气层)、储(集层)、盖(层)、圈(闭)、运(移)、保(存)等6个要素,经过渤海湾盆地大规模油气勘探和深入研究后,认识深化了,对油气藏形成条件也进行了补充和发展。首先认为烃源岩是基础,储、盖层两个条件不应分割开来单独分析,而应当把两者联系起来,从其组合的角度分析它们在油气藏形成中的作用。另外也应把烃源岩与运移两条件结合起来,分析油气源的状况。因此实际上油气藏形成的最基本要素,就是油气源、储盖层组合和圈闭。上述3个条件也并非就是油气藏形成的充分条件,有不少地区这3个条件都有,但是有的圈闭成为油气藏,有的却含油气很少,有的甚至成为“空”圈闭。这是为什么呢?经过深入研究,认为油气藏形成的 3 个要素,并非是互相联系发展的,而是各自独立变化的。只有当3个要素在时间、空间上具最佳配置和组合的地方,才能形成油气藏。特别是油气运移和圈闭形成的时间、空间的配置就更为重要,即在时间上是在油气生成前或与油气生成同时形成的圈闭。而在空间上,则是距油气源近,或虽然远,但有通道沟通的圈闭,才最有利于油气藏的形成。比如济阳坳陷的胜-坨地区,是一个同沉积的逆牵引背斜构造,发育于沙三期(E2-3 s3),定型于油气运移开始的东营中晚期(E3 d1-2)。在空间上,这个背斜带紧邻东营生油凹陷陡侧,有多条断层与主要生油层沙三段沟通,因而在沙二段(E2-3 s2)形成丰度很高的油气藏。黄骅坳陷孔店凸起,不仅距歧口生油凹陷较远,而且披覆于凸起上的馆陶组背斜形成也较晚,但在时间上仍早于油气主要生成运移期明化镇期(N1-2 m)。在空间上圈闭与油源区有不整合面和断层沟通,因此也形成了油气藏。油气藏形成的关键是3个成藏要素的时空配置和组合。在此观点指导下开展了渤海湾盆地油气生成、运移与圈闭形成诸要素的时空关系研究,随后的找油勘探工作就更有针对性,成效有了明显提高。(2)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的产生对以拉张断陷为特征的渤海湾盆地油气聚集与分布的认识,大体上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简单背斜油气藏模式阶段:在勘探初期,认为华北平原和松辽平原一样,油气聚集于背斜中,因此用简单背斜油气藏的模式来指导勘探,采用等距离布探井、大剖面控制的办法来探明含油气的范围,但使许多井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如在济阳坳陷的勘探中,发现在构造高部位的探井为水层,在低部位的探井却见到油层;在一口井中,油层之上有水层,水层之下有油层;同一油层在不同井中,其流体性质、产能、产量、油气比等变化都很大,有些井落了空。再如,辽河坳陷在整体勘探黄金带———热河台二级构造带,套用大庆油田油气分布模式部署井位,致使第一批定在翼部及鞍部的探井落空。一度曾出现了仅在“构造高点有油”的论点,认为含油面积只能依靠钻井来确定。于是出现了“打到油层往外扩,打到水层往里缩”的完全被动和“不可知”的状况。第二阶段——勘探小断块阶段:经过初期勘探实践,已认识到渤海湾盆地断层多、断层活动时间长、构造破碎和断块控制油气分布的特点。针对断块油田的特殊性,一部分勘探家曾产生过必须先搞清每一个断块的油层分布情况,然后才能进行油田开发的想法。这一做法一度使勘探工作陷入复杂小断块中,导致探井密度越来越大,钻井越来越多,使勘探步子难以迈开,以致于在一段时间里,勘探上没有重大发现。如某一个坳陷的勘探初期,对其中2个构造带,勘探了2年,仍然没有超出3~4 km2的范围。第三阶段——复式油气聚集带观点的建立阶段:渤海湾盆地在下第三系沉积时,有47个凹陷。多数凹陷自成一个独立的沉积系统,在其周围有大小不等、数量众多的水系注入湖盆,形成了各类砂体与生油岩在平面上共生、剖面上错叠交互的组合。而且又因湖盆中心不断迁移,从而使生油岩和储油岩构成良好的生储盖匹配。这与我国一些大型湖盆,如松辽盆地构成的统一沉积盆地不同而且要复杂得多。另外,在沉积过程中及沉积后,盆地又经历了多次强烈的断裂活动,使生、储油层被一系列不同方向的断层切割、错动,或呈垒堑相间、或呈阶梯变化、或呈群楼式的镶嵌体。每一个油田都是由很多含油层系、很多类型油藏和大小不等的一系列含油断块组成。每个断块的每个含油层段又都是一个独立的油水系统。实际上一个油田是由成百上千个油藏组成的。有关复式油气聚集带的理论,就是在这样的地质条件下,经过反复实践和全面系统的综合研究,才逐步总结出来的。复式油气聚集带理论的提出,在我国东部地区的油气勘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勘探、开发成效。断陷盆地既有它复杂的一面,也有它简单的一面,既有差异性,又有统一性。所谓统一性,就是一个断裂构造带一般都有相对统一的形成史、主要目的层与主要的生储盖组合及主要的油气藏形成期。油气分布受构造带控制,在一个成藏地质体中构成多层系、多类型油气藏组合含油的基本面貌。所谓差异性,是一个断裂构造带被众多的断层切割,油、气、水在各断块中又自成系统,断块间在含油气层系、油层段、油水界面、油气水层组合、流体性质、压力系统、驱动类型与能量方面均有差异。在勘探上,要从统一性出发,整体着眼,立足于油气藏聚集带进行整体部署,对含油规模进行控制和探明。而在开发上,则要立足于断块,区别对待,力求稀井高产,早期补充能量,及时注水。(3)滚动勘探开发方法应运而生如上所述,复杂油气聚集带内油气藏数量众多、类型多样,是不可能通过一次勘探就能完全搞清的。因此,要把勘探开发交叉进行,从而产生了滚动勘探开发的具体实践,使勘探开发成效明显提高,这是中国石油勘探专家、油藏工程师与油田开发专家基于对断陷盆地油藏特征与油、气、水分布复杂性的深刻理解,在实践中描述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对世界油气勘探开发实践的重要贡献。(四)1979年之后中国陆相石油地质学理论进一步丰富完善阶段为了深化对中国含油气盆地石油地质特征的认识,以便更有效地发现油气储量,从1979年开始,原石油工业部组织强化了对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理论的研究。一是健全和建立研究组织机构,在北京充实和加强了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在全国各地区的各油田管理局(公司),先后建立和健全了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开发研究院(所);二是加强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协调和计划管理,以及广泛应用先进的分析、实验技术;三是强调了基础学科研究,如构造、沉积相、生油层、储层、煤成气及天然气地质、资源评价和油气藏分布规律等。经过几轮分专业分地区的系统综合总结和全国性专业系统综合总结,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学有了很大的充实和提高。1981年开展的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研究,促进了油气地质学理论的发展。在统一的研究大纲和计划安排下,进行了5年工作,于1986年完成了构造、沉积、生油、煤成气、油气聚集与分布、资源评价等专题研究和全国143个盆地的资源评价。预测了全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量。这次资源评价工作,重视基础研究,从专题研究入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该项研究工作结束之后,先后汇总出版了中国油气区构造、沉积相、陆相生油、煤成气、油气资源评价方法及油气聚集与分布规律等6个专题研究论文集。1985~1995年的《中国石油地质志》编写工作,包括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及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所属各石油管理局、勘探局(公司)的研究院(所),按照统一的提纲,对各油气区的石油天然气地质理论,包括地层、沉积相、构造、生油层、储层、油田水文地质、天然气地质、原油性质、油气运移、油气藏分布规律、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等,进行了更为全面和系统的总结,使中国石油天然气地质理论水平又向前跨进了一大步。1992年开始的第二次全国资源评价,促进了对我国石油天然气地质特征的认识进一步深化。随着油气勘探的发展,很多油气地质问题需要重新认识和研究。为此,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从1992年4月到1994年底,组织全国各有关24个单位按照统一要求,进行了第二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研究工作。地质评价主要进行盆地评价和区带-圈闭评价。盆地评价研究统一采用先进的盆地模拟技术,在对盆地石油地质进行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地质模型和数学模型,随后编制成软件,应用计算机,定量模拟沉积盆地的形成、发展及其中烃类的生成、运移和聚集过程,从而指出盆地有利的勘探区带。区带-圈闭评价研究,采用地质风险方法,主要对区带-圈闭的含油气性进行基础地质研究,指出成藏条件及与其相关区带-圈闭的对比研究。第二次资源评价研究与第一次相比,采用技术方法先进,规范标准统一,认识深入和可信度显著提高。不少区带-圈闭评价研究,直接为探区提供了勘探目标。特别对于油气藏形成条件与规律、陆相生油理论、低熟油以及若干新区勘探新成果、新理论编写了专著,使对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地质认识进一步深化。

油气地质与勘探论文范文

说详细点,地质也分好多方向。你是什么方向呢?写好地质论文需要的是扎实的野外工作

因你的叙述的材料背景少,所以本人跟你几点参考,愿对你有帮助。题目的话你根据你做的重点来定题,作为金属矿产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分析:矿床(矿产)的等值线构造图的描绘和分析成因;矿脉走向和成矿量的规模;该区层出现过的矿产有哪些;伴生矿物可以作为找矿成藏的依据之一;断层的分布情况的分析;该区在古地史时期的一些构造变化情况,矿物沉积情况;及你通过你所携带设备实地踏勘以后得出的数据情况来分析成矿构造和规模的一些情况都可以作为你分析该区是否有规模矿产出现的分析报告的素材。

浅谈煤田地质勘探前沿发展趋势摘要:本文根据中国煤炭生产方针、煤田地质特点及世界先进技术发展现状,讨论了中国煤田地质勘探前沿问题,从提高勘探精度,开展动态地质研究等方面加以论述。并且展望了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的趋势。关键词:地质勘探勘探技术发展趋势0引言20世纪,煤炭在世界能源中占主要地位,进入21世纪,煤炭在世界一次能源中仍将占主要地位,在我国尤其如此。在我国,1500m左右的煤炭总资源量约4万亿吨,已探明保有储量达1万亿吨。而石油、天然气,由于资源赋存条件与勘探、开发困难等原因,一个时期内难于大幅度增产。但是,随着开放与市场经济发展,煤炭要有竟争力才能在市场上站住脚,经济、安全、高效采煤就成为煤炭工业发展的关键。因此,世界上所有采煤国家都需要继续开展煤田地质勘探工作,而且,煤田勘探技术要迅速发展才能满足生产要求。1我国煤田地质勘探前沿问题从我国煤田地质特点及世界先进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我们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煤田地质勘探前沿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完善矿井水防治与保水采煤研究方面来看我国东部一些矿井,随着采深增大,突水事故经常出现,突水量也日益增大。由于这些煤田水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加之采深不断增大,浅部矿井水治理获得的一些认识往往不适应深部矿井水动力条件。因此,我国煤矿水害防治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深入研究矿区深部岩溶水形成与运移特征,深部矿井底板岩溶水突出机理,开发突水预测预报技术;开发适应现代机械化开采的采掘区无水险水害防治技术。2从开展动态地质研究方面来看常见的岩煤突出、瓦斯突出、冲击地压、突水、井筒破裂等井下灾害,实际上是一种动力地质现象。这些现象均与岩体应力场有关。主要起因于岩煤采掘后,原有自然条件下各种地质因素之间的平衡遭受破坏,岩体应力再分配,从而引发或诱发出这类灾害性地质现象。通过研究这些现象形成的地质机理,事先测定出采掘阶段岩体应力随时空的动态变化,就有可能预测上述动力地质现象是否会形成,确定并采取消除或减弱这些灾害的措施。3从加强环境地质勘查与灾害地质防治方面来看由于矿区在天然条件下以及因开发而使地质体系遭受破坏,从而可能形成一系列环境问题,如耕地破坏、水源污染、沙化,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硫造成的大气污染等以及更具破坏性的灾害地质现象,如地裂、地表塌陷、滑坡乃至诱发地震。由于历史原因及煤矿不断开发,旧帐未清,新帐纷至,所产生的问题相当严重,煤矿环境问题是制约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今后矿区环境评价与治理将成为开发部门重要的工作内容。4从提高勘探精度来看连续作业是煤炭工业现代化或采掘机械化和自动化的特点。这要求开发前查明所采煤层的细微变化,如煤层厚度、结构和灰分的局部细小变化。煤层及其顶底板岩石物理力学性质的局部变化等。但是,世界各国的煤炭证实储量及我国的探明储量均只主要说明煤炭的原地埋藏数量,并未充分甚至没有提供满足现代开采技术要求的开采地质信息,为适应现代机械化开采,普遍需要补充勘探。5从攻克煤层气开发难关来看近年来许多国家正在把煤层气作为一种能源进行研究,已有20多个国家开展了煤层气研究、勘探和开发活动。在煤层气试验开发中,目前所遇到的问题是:多数井煤层气产率低、衰减快,钻井冲洗液污染煤层,完井后坍塌堵孔,水力压裂效果不明显,裂缝短,所占比例低,完井后采气效果差等。显然,研究我国煤层渗透率低的原因、渗透率变化规律、煤层气富集和高产因素、煤层力学稳定性和破坏规律,开发适于我国低渗率煤层的钻井、完井、采气和增产实用技术,探索我国煤层气开发有利区段的评价选择模式就成为技术攻关的重点。2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趋势用发展眼光看,近年来钻探仍将成为获取“第一性”地质资料的重要手段。物探仪器日新月异,性能改进与更新迅速,向高灵敏度、高分辨率、高精确度、遥控、计算机实时控制、处理、数据分析和三维图形显示方向发展;物探方法向多维、多参数测量、多方法组合发展;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将普及到地质勘探的各个专业、各个作业单元,乃至管理整个勘探系统。近年来,值得注意的煤田地质勘探技术发展趋势如下。1开发井下勘探技术根据国内外资料,落差小于5m、长度小于150m的小断层及小型褶曲,近期不可能用地面勘探方法查明。因此,国内外普遍认为,应在采区开采前,在井下开展采区勘探或工作面勘探,其方法包括矿井物探和沿煤层钻进。基于煤层密度比上下围岩小,煤层是一个明显的低速槽,国外在70年代末首先采用槽波地震勘探技术在井下探测煤层构造。近年来,探地雷达技术发展迅速。最近南非开发出一种Rock雷达系统,能定量研究岩体,准确确定断裂带深度、巷道周围裂隙带特征。显然,煤矿井下物探技术将大有作为,是一重要发展方向。2发展水平钻进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技术先进的采煤国家愈来愈重视采用水平钻进方法沿煤层钻进,并采用与之相配合的随钻测斜技术。水平钻进技术是由受控定向钻进发展而来的。近年来,这种钻进技术发展迅速,不仅能在井下沿煤层钻进,还能在地面沿垂直一圆弧一水平线轨迹进入煤层钻进。地面水平钻进,在煤炭部门是80年代后期才从石油部门引进的。3加强综合勘探据有关材料说明,英国煤矿区尽管用三维地震勘探曾解释出小至煤厚落差的断层,但英国深部煤矿公司仍然重视钻孔研究。近年来,他们在已经评价的赋存经济可采储量的井田,按400一500m网度布无心孔,用组合测井方法勘探。他们开发了一种岩层显微扫描仪,通过人机联作能解释几十厘米落差的断层、裂隙、沉积和构造特征,以及应力方向。借助专用软件,用组合测井可确定出岩石类型、岩石强度、孔隙度或渗透率、倾角、孔径、分析水和烃等。据说,通过这一综合勘探方法,“可提供一份详细、实用的构造及应力场图”“,从而使矿山设计切实可行”,可提供最佳施工方向和合理地选定开采方法。这表明,选用合适手段、采用多手段综合勘探,是深部煤矿勘探的发展方向。4研究动态地质勘探技术如前所述,危害矿井安全的动力地质现象由采掘活动诱发而形成。它们具有动态特性。因此,预测动力地质现象的形成及其强度,不能简单地只凭反映原始地质条件的静止数据,而应主要分析基于岩煤层应力或其物性随时间变化的动态特征资料。高产高效采煤推进速度快,进行动态勘探,即在采掘期间连续多次勘探采区的应力或物性随时间变化很有必要。5加快发展信息技术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现已在煤田地质勘探各个专业推广应用,发展较快。由于引入了许多高新技术,如并行分布式处理、大容量存储、工作站、多媒体、人工智能和神经网络技术等,目前已能用人机对话方式处理、分析、解释和显示地质勘探数据,一些物探仪器自动化程度高,能在现场作预处理,控制各项操作和质量,选择有关参数。3结语根据相关资料分析表明,除少数几个发展中国家外,各主要产煤国家的煤田地质勘探工作量自80年代以来均明显减少,但用于开发勘探、工作面勘探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量却明显增多,勘探精度大大提高。从煤炭现代化生产要求角度看,我国煤田地质勘探技术与世界先进技术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必须把握时机,加快我国煤田地质勘探技术的发展,才能满足我国高产高效采煤的需求。参考文献:[1]储绍良矿井物探应用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李夫忠走向精确勘探的道路[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46~

油气地质与勘探论文题目

蚂蚁之死

因你的叙述的材料背景少,所以本人跟你几点参考,愿对你有帮助。题目的话你根据你做的重点来定题,作为金属矿产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分析:矿床(矿产)的等值线构造图的描绘和分析成因;矿脉走向和成矿量的规模;该区层出现过的矿产有哪些;伴生矿物可以作为找矿成藏的依据之一;断层的分布情况的分析;该区在古地史时期的一些构造变化情况,矿物沉积情况;及你通过你所携带设备实地踏勘以后得出的数据情况来分析成矿构造和规模的一些情况都可以作为你分析该区是否有规模矿产出现的分析报告的素材。

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生物科技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  1、小球藻生物技术研究应用现状及展望  2、RFLP、RAPD、AFLP分子标记及其在植物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3、百合品种改良与生物技术研究进展  4、展望分子生物技术在生药学中的应用  5、激光诱变微生物技术的研究进展  6、丛枝菌根(AM)生物技术在现代农业体系中的生态意义  7、地质微生物技术在油气勘探开发中的应用  8、后化石经济时代工业生物技术发展的若干思考  9、生物技术在传统药材生产中的应用前景  10、国外环境生物技术的发展和展望  11、能源生物技术  12、生物技术与食品安全性  13、美国、欧盟和中国生物技术药物的比较  14、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  15、动物繁殖生物技术  16、医学细胞化学与细胞生物技术  17、食品生物技术  18、中度嗜盐菌在生物技术中的应用  19、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环境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20、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生物技术

上地大数字图书,论文应有尽有

油气地质与勘探论文选题

因你的叙述的材料背景少,所以本人跟你几点参考,愿对你有帮助。题目的话你根据你做的重点来定题,作为金属矿产需要注意几个方面的分析:矿床(矿产)的等值线构造图的描绘和分析成因;矿脉走向和成矿量的规模;该区层出现过的矿产有哪些;伴生矿物可以作为找矿成藏的依据之一;断层的分布情况的分析;该区在古地史时期的一些构造变化情况,矿物沉积情况;及你通过你所携带设备实地踏勘以后得出的数据情况来分析成矿构造和规模的一些情况都可以作为你分析该区是否有规模矿产出现的分析报告的素材。

在(石油天然气学报)里面找找呗,你看下呗,这些都可以在网上找下,都可以免费下载吧~

上地大数字图书,论文应有尽有

油气地质勘探毕业论文

这种综述性的论文不适合在这里交流,况且级别不够,知识储备不够,做人的格局没到那个份儿上,写出来的也是———,仅是个人观点,不知道你干什么用的,应付了事的话,好办,上知网上下载,要多少有多少

康 一 孑油气资源是近几年来是国内关注的焦点,不少媒体以至中央电视台节目中,都提出了对我国石油天然气资源不足而担心,认为探明的储量难于满足需求,并具体举出我国石油、天然气的探明可采储量为 3 亿吨、 2 万亿立方米 ( 2003年底资料) 以上可采储量为剩余可采储量,是个动态数字,用发展规律来分析,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的十年来,每年的石油探明可采储量都是 24 亿吨左右,产量由 5 亿吨逐步升至 68 亿吨,而天然气在 1995 年的探明可采储量为 7万亿立方米,到 2003 年翻了两番,年产量从 180 亿立方米升到 255 亿立方米,增长的潜力较大。纵观世界和一些主要产油国也有类似的情况,例如美国石油可采资源量较大 ( 为 350 亿吨) ,在 1975 年达到产油高峰期,年产原油 3 亿吨,以后就逐步下降,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到 21 世纪初,产油量为 3 亿吨左右,这 10年间,其石油探明可采储量 ( 即剩余可采储量) 也都在 30 亿吨左右。世界 1978年第一次石油危机时,年产量达 32 亿吨,当年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仅 500 亿吨左右,但一直到 1990 年左右,而石油探明可采储量则上升到 1000 亿吨以上,到2000 年则为 1400 亿吨左右,因此采油量在达到 45 亿吨时,储采比也在 30 以上。石油和天然气是化石能源,自上世纪初开始应用,到 40 年代起逐步代替煤,成为主要能源,到七八十年代在能源消费结构中达到 60% 以上,为工业化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化石能源存在于地球历史 5 亿 ~6 亿年到几百万年间的沉积地层中,是不可再生的,蕴藏量有限度,在今后一定时间内总要枯竭。因此,在能源内不能只用石油,要有替代能源和新能源,并应早做准备。但是,世界上在本世纪中,我国在近 20 年内,石油天然气仍然是重要能源。近几年石油价格的猛烈上涨,是有其复杂因素造成,并不是油气资源短缺,这是许多经济学家所承认的。我国从 20 世纪 50 年代起,在油气地质勘探中不断有所发现,产、储量在世界上占有一定地位,近 10 多年来,石油产量在沙特、伊朗、俄罗斯、美国之下,是在年产 5 亿吨以上的国家中,占据在第五至第九之间的位置。我国 50 多年中,在石油天然气地质勘探中是有一些发展规律需要归纳总结。一、地质勘探工作上的地质理论、方向、方法和勘探程序20 世纪 50 年代初,油气产、储量都很低,且受陆相不能生油,勘探力量非常薄弱的基础上起步。首先在我国是以陆相地层为主的条件下,提出陆相地层也能生油的理论鼓舞下,建立了在陆相地层内找油的信心并加以实现,成为世界一大创举。其次,是在中央政府的倡导下,以区域勘探为先驱,统一三大部门 ( 石油部门、地质部和中科院) 的力量,甩开东部新区 ( 松辽和渤海湾盆地) 的战略部署,在较快的时间内打开局面,建立起我国石油工业基地。但在具体工作上,地质勘探走了不少弯路,油田和储量不是那么容易找到和发现的,如区域勘探上的 “区域展开和重点突破”,钻探井中的五位一体 ( 地质、钻井、地震、测井和实验室) ,钻探井中资料的取全取准,钻探中失败教训的总结等。20 世纪 50 年代曾钻探了松辽、渤海湾、鄂尔多斯、柴达木、四川、塔里木等盆地,结果只有前两个成功并获得大油田和较多储量,其他 4 个盆地虽然有小油田和少储量,但基本上是失败的,这是多因素所造成的,将在后面阐述。目前总结的是,只靠单一因素是找不到油气的,例如柴达木、四川、塔里木盆地构造明显又多,但很多钻探失败,鄂尔多斯盆地基本为单斜除个别地域外没有构造,但沉积古地理在一些地方形成三角洲,又找到大型储量上几亿吨的油田。总之,要找到油田和储量是要下功夫的,不论是过去和将来,不能认为: 简单和容易找的油田和储量已找得差不多了,今后都是很难找的了。据统计,我国中、新生界以陆相为主,石油主要蕴藏于白垩系、侏罗系和三叠系中,渤海湾盆地及沿海大陆架主要是第三系,海相石炭系和奥陶系以塔里木盆地为主,此外四川的海相石炭系、二叠系和三叠系蕴藏有大量天然气,塔里木的陆相的白垩系、第三系,鄂尔多斯的海相奥陶系和海陆交互相的石炭系—二叠系都蕴藏了大量天然气。二、科技进步使我们找到更多油气田地质、地震、钻井、测井、测试等各方面技术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油气勘探工作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特别地震技术的提高,从二维、三维到各种计算机的应用,使人们对地下深层构造以及岩相古地理都有所认识,测井的成像技术对识别油气层的能力提高,钻井在高陡构造和地形复杂地区能定靶钻井,完井试油的酸化压裂技术改变油层产油能力等,都在寻找油气田提高储量上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在过去根本无法发现油气田。几个明显的例子: 例一: 准噶尔、塔里木盆地中央的沙漠地带,自 20 世纪 80 年代后进行了地震大剖面工作,才了解了地质构造,并进行钻井,发现了一系列油气田,这在过去是不可能的。例二,塔里木盆地北部库车坳陷早在 50 年代钻井就发现了一个依希克里克小油田,后因构造复杂,地面地下不一致,钻井也过不了关,几十年都解决不了,直到 90年代通过地震工作才将地下构造搞清,钻井也解决了定向钻井的问题,才发现克拉 2 号大气田,成为我国丰度最大产量高的最大气田。例三: 四川是我国天然气发现最早的盆地,但川东地区构造陡,地面地下不一致,找不到地下构造高点,只发现了一些小气田,到 80 年代解决了地震搞清地下构造高点、钻井定向打井的技术,并明确了石炭系储层良好的高产气田,一些构造带成串的气田形成上千亿立方米的储量,改变了四川产气的面貌。例四: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大面积上亿吨油田的发现,主要得益于地层岩相古地理的研究。就在安塞油田有储量而产量低、经济价值不高的时候,采取了井下增产措施———酸化、压裂,并获得成功,使产量提至经济效益以上,油田活了,整个鄂尔多斯盆地上升至年产原油千万吨以上,改变了整个盆地的评价。80 年代还有一个重要措施,就是科学探索井的拟定和实施,这也是科学研究探索区域勘探的一个办法,在 10 口科探井成功了两口,这就是鄂尔多斯盆地的陕参 1 井和吐哈盆地的台参 1 井,解决了这两个盆地的出气和出油,成为打开一个地区新局面的重大发现,这种发现钻井少而意义大,应引起极大的重视。三、大的沉积盆地与油气储量、产量的关系密切石油天然气均分布于各沉积盆地内,据专家统计,世界共有含油气盆地 400多个,大型盆地 ( 一般大于 10 万平方千米) 具有高储量高产量 ( 20 世纪末的资料) ,年产是上亿吨 ( 探明可采储量在 50 亿吨以上) 的盆地有 8 个,年产量上5000 万吨 ( 探明可采储量 20 亿吨以上) 的盆地 28 个,其中我国有 2 个 ( 松辽、渤海湾盆地) 。我国共 400 多个沉积盆地,有油气远景的约 120 个,其中有油气田的 25 个,大型沉积盆地陆上有 9 个 ( 8 个有油气田) 。陆上已有油气田的 8 个大型盆地,松辽、渤海湾两盆地在勘探前期 ( 5 ~15 年内) 就已探明可采储量 20亿吨,其他 4 个盆地则历经艰险,有的经过 40 年甚至 70 年以上的勘探才探明 5亿 ~10 亿吨可采储量 ( 包括天然气储量的油当量) 年采油量 ( 含天然气产量的油当量) 超过 1000 万吨。鄂尔多斯盆地很具有代表性,从 1908 年开始勘探,到 1950 年只有延长、永坪两个小油田,年产油不足 1 万吨,20 世纪 50 ~ 70 年代在盆地四周及中心做过勘探工作,由于对沉积相进行了研究,才发现了侏罗系河流相的次生油藏,突破中型油田的产油关。80 年代经科学探索井钻探和三叠系沉积相研究分析,找到了奥陶系大气田和湖相三角洲的三叠系大油田,这时的探明可采储量石油达到 3 亿吨,天然气达到了 7000 亿立方米 ( 相当 7 亿吨油当量) ,石油气年产量 1500 万吨,天然气 50 亿立方米以上 ( 2005 年) 。塔里木盆地是我国陆上最大的沉积盆地,面积 56 万平方千米,石油勘探工作是在1950 年中苏石油公司时开始的,由于中央是沙漠,开始只是在北部库车坳陷和南部西南坳陷进行,因为勘探条件复杂,几上几下,到 20 世纪 80 年代才扎扎实实地对盆地开展了区域勘探,首先在北部轮南地区发现三叠系和侏罗系油藏,又在奥陶系和石炭系见到油田,并在塔中隆起上探明中型石炭系砂岩油藏,但由于后期破坏,大部分构造不含油,使短期内找到大油田、高储量的希望落空。20 世纪末至本世纪初在库车坳陷探明克拉 2 大气田、塔北隆起探明塔河大油田 ( 奥陶系) ,才使在塔里木盆地能找到更多油、气田,更多油气储量成为现实,但塔里木还有很多空白地区和许多找油气的新领域等待我们去发现。准噶尔盆地和四川盆地也是油气勘探的老区,50 年来也走了不少弯路,近20年又有新发现,油、气储量明显增加,老盆地焕发了青春。准噶尔盆地1955 年发现了西北缘克拉玛依大油田,探明地质储量 7 亿吨以上,是新中国成立后发现的第一个大油田。近 20 年全盆地处处开花,在盆地中部、东部、南部都有新发现,累计探明地质储量达 17 亿吨以上 ( 可采储量达 4 亿吨) ,年产量上千万吨。四川盆地主要产气,但在1958 年川中有三个构造喷出高产油流,开展了找油会战,由于是裂缝产油,石油勘探一直没有突破,而四川盆地在三叠系、二叠系中的裂缝天然气很发育,曾达到年产 60 亿立方米的规模,但由于储量不易计算,川气不能出川。1978 年后,石炭系砂岩气层及侏罗系、二叠系岩性气藏的发现,天然气地质储量达到 8000 亿立方米以上,探明剩余可采天然气储量在 3000 亿立方米以上,天然气年产量达 100 亿立方米以上。四、油气资源潜力与能源战略当今世界石油价格猛涨至 50 ~60 美元/桶或更高,国内油气需求上升速度大于油气产量上升速率,近年石油年进口量已超过 1 亿吨,地质勘探工作如何应对这种局面。首先还是要加强国内油气勘探,使国内油气储量、产量保持上升势头,我国石油天然气的常规资源量有潜力,石油产是量尚未达高峰年,天然气已探明可采储量高不足最终可采资源量的 25%,预测年产量在千亿立方米以上,我国是个人口大国,油气年消费量仍在上升,需要在世界石油市场上进口,但决不能像美国那样每年消费掉 8 亿吨以上石油 ( 自己生产 3 亿吨) ,天然气 6000 亿立方米以上 ( 自己生产 4000 亿立方米) ,占世界能源生产总量的 20%以上。我国非常规油气资源也有一笔不小的数量,首先是石油,我们的稠油、油矿及低渗透油层潜力存在,如准噶尔、松辽、二连、渤海湾、四川等盆地早就有发现,但是由于开发成本高,技术不过关,没有开发,稠油在准噶尔盆地西北缘也开发了一部分,其经济价值甚至高于正常原油。油页岩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就曾炼制,其数量 ( 储量) 甚为可观,当油气十分奇缺时,我们也应当考虑。非常规天然气在世界上及国内一直考虑的煤层气和可燃冰 ( 天然气水合物) 是很重要的接替物,美国早在 20 世纪 90 年代就年产煤层气 300 亿立方米以上,可燃冰更是数量巨大,在我国油气能源紧张的情况下,更应及早动手勘探开发。当然在我国目前情况下,节能降耗也是必须进行的,在我国人均 GDP 只有 1000 多美元的情况下,就发展了 4000 多万辆汽车 ( 其中私人小汽车占一半以上) ,年用掉原油 3亿吨,相当我国年进口石油的全部,是值得考虑的。从全世界角度考虑,几十年内,化石能源不会短缺,但从目前开始,就应考虑一个问题, “今后只用石油这个能源吗?”世界在今后一个长时期后,肯定要用 “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中的太阳能、风能、核能、生物能、氢能……将是今后的主要的。如我们在使用生物能、风能、太阳能、核能中已经获得一些结果。如何改变我们目前能源消费结构中,煤占 7%,油气占 3%,其他只占 7% 的现状,从现在起就要开始努力。

是我们的作业吗 。。

陈荣林(中国石化无锡实验地质研究所,江苏无锡 214151)【摘要】 朱夏先生毕生致力于中国的油气地质事业,他出于对中国大陆地质的深刻认识与长期的深入思考,将全球板块大地构造理论与中国油气勘探的实践结合起来,提出了油气盆地分析的理论思想,概括为3T-4S-4M工程。他明确地提出了我国显生宙以来古生代和中生代盆地原型的分类方案,突出了中国海陆盆地演化序列,确定了含油气盆地并列叠加控油理论分析系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作为一名晚辈,我曾不止一次地当面聆听到朱夏先生的亲切教导。今天再一次学习这个理论思想,尤其感到其深邃的内涵,精辟的哲理,那样发人深省。囿于学识粗陋,对其精髓和实质至今未能完全理解和消化,只学到一点皮毛,尚待深入。现仅提出学习的一点体会,表示对先生的敬仰和缅怀之情。1 沉积分析是盆地分析的基础近代石油地质学家A Perrodon有一名言“没有盆地也就没有石油”,概括地说明了石油天然气与盆地的密切关系。这里指的盆地显然是指盆地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一个体制。对于这样一个系统,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地壳的沉降及随之而来的沉积实体。目前广为应用的“盆地分析”就是由著名的沉积学家P E Potter与F J Pettijohn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沉积分析研究的原理和方法系统化而发展起来的一门沉积学分支学科[1]。这一学科的近代发展趋势则不局限于盆地内沉积充填的研究,而是与构造研究愈来愈紧密地结合,其基本思想是将沉积盆地作为一个整体,全面分析盆地的地层格架和构造格架、沉积环境以及煤和石油等沉积矿产的分布规律[2]。朱夏先生发展了盆地分析的应用与实践,在理论上加以提高与总结。他在20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盆地形成、演化的运动体制和一个盆地的整体包含着两种体制等问题,70年代对这运动体制的分析概括为历史演化、全球联系、深部根源和动力作用等方面,80年代提出按理论建模—实例校验—动态模拟的程序来进行盆地系统的研究工作[3]。他强调寻找油气工作必须从盆地的整体出发,率先了解其全貌,从中找出有利的地区。所以沉积分析是盆地分析的基础,正如沉积学是石油地质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一样。在朱先生著名的3T-4S-4M工程中,第一个“S”(Subsidence)、第二个“S”(Sedimenta-tion)、第一个“M”(Material)、第二个“M”(Maturation)等等无不与沉积有关。正如先生指出的,“上述4个‘S’是作用,4个‘M’是其产生的效果,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不能孤立对待”[4]。由于地壳的沉降产生盆地,沉降的状况制约了沉积物的供应、沉积的环境和构造的变化等,沉积物才是油气存在的根据。这些沉积物的形成与变化是油气赋存的首要条件,无论是海相或陆相生油都只能是那些同时具有长期沉降与沉积充填的地域才能成为丰富的含油气区。所以研究盆地的演化其根本的出发点还是研究沉积物的变化,包括沉积时的沉积环境和沉积相、压实作用、成岩作用、岩石的形变、构造的迁移等等。在沉降的盆地中沉积物的沉积首先有一个“沉积相”的差别。不同的沉积环境发育不同的沉积相,产生不同的沉积物组合和沉积层序,也就是发育不同的层序充填样式,存在不同的展布特征。只有在详细研究盆地沉积物的演化、沉积的标志后,才能定性地表述沉积盆地的特征。2 中、新生代盆地原型朱夏先生认为:“不同地质时期相继出现过不同类型的盆地,而且常常受到后来的构造活动改造从而产生许多新的构造型式,其中一种主要型式就是油气盆地及其多种原型,一个结构单元是一种构造型式,也是一个沉积实体,是某一特定地史时期形成的原始状态意义上的沉积盆地,就称为盆地原型。古老的盆地原型往往被后来的构造运动所改造,甚至破坏,或者只残留一部分。因而恢复或判断某一地史时期的盆地原型决非易事。但这一工作对于油气勘探却是重要的。寻找油气要根据盆地形成环境的三要素(时代、位置和热体制即3T),分别对待多个盆地,首先是盆地的各个原型。而盆地原型的复杂的叠加关系提供了多种油气赋存条件”[4]。中国的含油气盆地多数属于板内盆地,经历了两种运动体制的演变,形成多种盆地原型。中国大陆在中生代,当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板块活动时已是欧亚大陆的一部分,自然受到来自北方的自古生代已存在的挤压,在东、西、北三面受到挤压应力的总布局下,在中国板块内形成中、新生代的一系列沉积盆地。这些盆地在板块构造运动体制统一控制下又有着不同的形成机制,从而提供了不同的控制油气形成和产生的沉积构造和保存等条件。根据这种差异,朱先生划分了7种中、新生代的中国板内沉积盆地“原型”[4]。中国中、新生代板内沉积盆地“原型”包括:(A)A型俯冲:川西北三叠纪盆地;(B)基底拆离:华南地区的某些小盆地;(C)碰撞:渭河、南阳、天山山前盆地;(D)差异沉降:鄂尔多斯、松辽盆地;(E)拉张:华北盆地;(F)断裂走向滑动:郯庐断裂系中的盆地;(G)重力滑动:川东。这些盆地的“原型”显然主要根据其不同的形成机制来划分,然而它们在沉积、构造、演化、保存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最突出的首先反映在沉积物及其组合上以及它们随后的演化上。只有从沉积分析出发,对盆地内沉积相发育特点进行分析,才能预测有利的远景区带,为油气勘探服务。3 塔里木中、新生代盆地叠加的“原型”分析塔里木盆地是长期发育的大型叠加结构,它经历了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的拗拉槽阶段、古生代地台坳陷和中新生代内陆坳陷盆地这几个发展阶段,构成了两种不同的构造体制。塔里木中、新生代盆地也是一个经过原型叠加的盆地,可以划分3类不同类型的盆地原型。自三叠纪开始一直到第四纪,它的发展沿着弧后盆地(?)→前陆盆地→陆内坳陷的进程发展和演化,不同时期形成各具特征的沉积组合。古生代末期,在西昆仑山发育有作为岛弧火山岩岩浆系统的海西-印支的巨大花岗岩岩基,同时也在西昆仑山南坡和喀喇昆仑发现了自东昆仑延续过来的三叠系深海浊积岩,这些岩类都是典型的活动板块边缘的产物,构成一个顶端向南的石炭—二叠纪古岛弧。相信当羌塘地体向亚洲大陆南缘增生时,不会不引起在弧后位置上的的塔里木和柴达木三叠纪地壳的下降[5]。许靖华认为,从晚二叠世到早、中三叠世“这个岛弧以北的塔里木盆地是一弧后盆地”,弧后盆地中发育一套不对称的南厚北薄的较深水盆地沉积。如在河田地区杜瓦附近出露的下三叠统就是发育一套厚度颇大的暗色泥岩层。靠近昆仑山前,至少应属于半深湖—深湖相沉积。沿和田河剖面向北直至和深2井附近,即向中央隆起上,该中、下三叠统地层具有明显的上超趋势。就是在中央隆起以北的满加尔坳陷和阿瓦提坳陷,在地震剖面上依然可以看到一系列中、下三叠系地层由南往北的下超现象。而盆地的南侧由于后期昆仑山体的推覆,目前尚无法了解,估计在山体之下应该存在一定面积分布的三叠系地层。在盆地北部早、中三叠世地层中还常见有海相疑源类及藻类化石[6],但是对于这个以早三叠世沉积为主的弧后盆地目前研究程度较差,一是出露很少,大部分被深埋,二是地震剖面的精度有限。但是应该相信,这个弧后盆地的存在对于塔里木盆地的油气资源研究影响较大。早中三叠世这种沉积格局,在晚三叠世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中国大部分陆块都产生巨大影响的印支运动在塔里木盆地内有所反映,一个是南侧的古特提斯洋盆闭合,羌塘地块拼合到北面的欧亚陆块上;一个是南天山褶皱带向南挤压和逆冲。它们两者相向运动的结果,导致塔里木总体上处于压性应力环境;特别是在褶皱带前沿,由于构造负荷和均衡作用,沿山前形成挠曲坳陷,构成了较典型的前陆盆地。总体来说,自晚三叠世开始塔里木盆地存在两个大的前陆盆地,它们共用中央隆起作为前陆隆:一个是天山山前向南的前陆盆地——塔东北坳陷,另一个是昆仑山前向东北方向的前陆盆地——塔西南坳陷(图1)。塔东北坳陷这个前陆盆地“原型”首先发生在库车坳陷内,晚二叠—早、中三叠世反映为一个构造旋回内盆地的充填序列。上二叠统比尤勒包谷孜群、下三叠统俄霍布拉克群和克拉玛依组仅发育在盆地的北侧,以冲积扇沉积组合为主及低弯度曲流河夹少量洪泛湖沉积。黄山街组及上三叠统为滨湖相(短暂受到海泛影响)[6,7],洪泛沼泽相沉积交替发育。从晚三叠世开始,库车坳陷的沉积中心不断地向南迁移,在其前缘沙雅隆起的北坡上不断地向南上超尖灭,其中三叠系的尖灭线位于东秋立塔克山以北一线。侏罗纪时,沙雅隆起逐渐缩小,中侏罗统七克台组及齐古组为广泛分布又较稳定的浅湖沉积(短暂受到海泛影响)[8]。早白垩世沙雅隆起已是水下隆起及岛链,下白垩统地层的尖灭线位于侏罗系尖灭线以北4~8km,而至晚白垩世及老第三纪,湖盆扩张,沙雅隆起逐渐沉没于湖面之下,库车坳陷与阿满坳陷连通为统一的湖盆,沉积物表现为向南渐薄的沉积楔形体,地层尖灭线已移到中央隆起一带。上白垩统—老第三系在库车—新和一线以东为三角洲沉积体系,库车—新和一线以西明显变细,为海浸陆缘湖和咸化湖泊相沉积。图1 塔里木盆地塔东北—塔西南前陆盆地剖面示意图最近高长林等(2000)认为塔东北侏罗纪以来的前陆盆地可以分为两个阶段,早期(侏罗纪—老第三纪)为分割前陆盆地阶段,晚期(新第三纪—第四纪)为统一前陆盆地阶段[9]。塔西南坳陷这个前陆盆地“原型”开始发育于晚三叠世,在乌依塔克、英吉苏煤矿等地多处见到晚三叠世地层不整合于不同时代的老地层之上。据地震剖面解释和编图,三叠—侏罗系沉积主要发育在坳陷的南侧,厚度颇大,但是由于受到后期的和田断裂的影响,使断裂两侧的埋深相差甚大,但从恢复的沉积相图上分析,坳陷的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基本吻合,均偏向于南侧。经麦盖提斜坡往中央隆起上沉积的厚度逐渐递减,发生明显减薄以至尖灭,在地震剖面上可以见到明显的尖灭点。对于其沉积相的变化,由于至今大部分地区未曾揭露,尚不太清楚,推测应以浅湖相、沼泽相为主。晚三叠世形成的前陆盆地还有民丰—若羌断陷[10]。以前一般认为它是侏罗纪开始的,最近的研究在实测其格勒克剖面后发现存在晚三叠世地层[11],显然该前陆盆地应始于晚三叠世,而不是侏罗纪。晚三叠世和侏罗纪沉积构成一套陆相含煤碎屑沉积以及浅湖—半深湖相沉积。自晚白垩世开始,由于特提斯海水的东侵,影响了塔里木盆地的西南部,形成向西开口的喇叭状海湾,接受了一套滨、浅海且海水盐度极不正常的沉积。而库车坳陷前陆盆地已经开始被填没、逐渐消失,其沉积物已经越过沙雅隆起与阿满坳陷连成一片,构成一个面积硕大的内陆湖泊,接受一套以滨、浅湖为主局部为咸化湖泊的碎屑沉积,这时盆地开始转化为内陆坳陷。中新世开始,由于喜马拉雅山强烈上升,青藏高原崛起,塔里木盆地在四周褶皱山系不断上升中整体下沉,结束其断陷-坳陷分割局面,形成一个统一的大型陆内坳陷。周缘山系大量陆缘物质堆积到盆地中来,产生巨厚的内陆盆地沉积,沉积一套滨浅湖、河流三角洲相红色碎屑岩夹泥膏岩,西南坳陷与阿瓦提坳陷处最厚,在昆仑山前可达8000~10000m,拜城坳陷次之,中央隆起及北民丰-罗布庄断隆较薄。上新世—更新世时盆地开始萎缩,在盆地周缘沉积了巨厚的磨拉石—西域砾岩及戈壁砾岩,向盆地内部逐渐变为河流三角洲平原相沉积。由于周围褶皱山系的不断隆起,逐渐造成盆地的强烈封闭,并随气候干燥而逐渐沙漠化,最终形成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及现今地貌景观。参考文献[1]Potter P E,Pettijohn F JPaleocurrents and basin analysis[M]New York:[2]Conybeare C E BLithostratigraphic analysis of sedimentary basins[M]New York:[3]朱夏自序,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4]朱夏板块构造与中国石油地质[M],朱夏论中国含油气盆地构造[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71~[5]孙肇才碰撞山链与前陆盆地的演化[A]中国油气盆地分析朱夏学术思想研讨文集[C]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3,60~[6]唐开疆塔里木盆地三叠系沉积特征及生烃潜力[J]石油实验地质,1993,15(2),128~[7]周世新,李原,张中宁库车坳陷中生代海侵事件对有机质的影响[J]沉积学报,1999,17(1):106~[8]陈荣林再论塔里木盆地中侏罗世的海泛事件沉积[J]石油实验地质,1995,17(4):311~[9]高长林,叶德燎,钱一雄前陆盆地类型及油气远景[J]石油实验地质,2000,22(2):99~[10]陈荣林,朱宏发,陈跃,等塔里木盆地中新生界沉积特征与石油地质[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1]陈荣林塔里木盆地西南地区晚三叠世地层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J]石油实验地质,1998,20(4):328~

  • 索引序列
  • 油气地质与勘探论文
  • 油气地质与勘探论文范文
  • 油气地质与勘探论文题目
  • 油气地质与勘探论文选题
  • 油气地质勘探毕业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