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新青年杂志名词解释

新青年杂志名词解释

发布时间:

《新青年》杂志名词解释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等十一国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赔款、设使馆、拆炮台、禁止反帝、设外务部等。该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有割地、赔款、通商、设厂、免税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地加深了,它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义和团运动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严密的组织,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也具有盲目性,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同时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颁布于1859年,是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主要内容有统一政令、发展工商、兴办学校和平等外教等四个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也是他的一篇施政纲领, 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但它没有联系实际、脱离群众、缺乏基础,因此得不到拥护,指导意义微弱,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顽固派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促进军事、教育近代化起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要被新的形势所替代。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即戊戌变法,因变法仅进行103天而已失败告终,因此也称作百日维新。主要内容有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清末新政       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新政内容包括: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育才兴学。和改革官制,整顿吏治。同盟会       同盟会是中国同盟会的简称,孙中山等人1905年创建于日本东京。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盟会在1912年造成大清帝国的覆亡,促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民主义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同时三民主义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但是,它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新青年》杂志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于1915年9月由陈独秀创办,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其主要撰稿人。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到民族独立和现代民主的重大历史嬗变,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由中华民国的广州国民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京北洋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各路军阀,使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完成统一的战争。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进行北伐誓师,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由北洋政府五色旗改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至此北伐成功。北伐仅一年时间,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这次战争中途共产党被抛弃、被屠杀的教训,使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建立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军队,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国民党政权的另一条革命道路。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为赢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和当时的民主革命派国民党进行合作。合作方式为“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各革命阶级联盟。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决定。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第一次国共合作,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局面。 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举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它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方针。这次会议对于挽救大革命失败所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左”的思想的出现,使“左”倾情绪在党内滋长起来,给后来的中国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 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是指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由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叶挺和贺龙等中共人士领导势力的军队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分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继承孙中山的武昌革命起义,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是 1935年12月9日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背景下,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活动。它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 ,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三”制原则       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的政策。即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实行三三制有利于团结各阶层人民参加抗战,可以容纳各个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整风运动       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但重点是反对教条主义,目的是发扬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提倡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精神,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启发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树立新的文风,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了一步。这次整风运动,为党的'七大'的召开准备了条件,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全国土地会议       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并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按乡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乡村农会、贫农团及其委员会为土改的合法执行机关。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全国土地会议以后,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地改革制度运动的热潮。

新青年杂志名词解释

新青年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原名青年杂志,出至第二卷时改名为新青年,月刊,六号为一卷,由陈独秀创办。其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危难时局中,毅然回国创办青年杂志,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新青年的创办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针对封建思想束缚,打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大旗。陈独秀还为报刊制定了宣传策略,即以思想启蒙为要务,确立了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

辛丑条约      《辛丑条约》,是1901年清政府与英美等十一国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一个和平协定。条约签定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条约。主要内容有赔款、设使馆、拆炮台、禁止反帝、设外务部等。该条约是列强加给中国的空前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标志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也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的直接后果,就是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代表李鸿章与日本政府代表伊藤博文,在日本马关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其主要内容有割地、赔款、通商、设厂、免税等。《马关条约》是继《南京条约》以来最严重、最苛刻的卖国条约。它不但规定中国割地、赔款、增开商埠,还使中国为帝国主义的资本输出敞开大门。该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大大地加深了,它标志着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 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是19世纪末中国发生的一场以“扶清灭洋”为口号,针对西方在华人士包括在华传教士及中国基督徒所进行大规模农民反帝爱国运动,是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民族矛盾空前激化的产物。义和团运动由于没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也没有严密的组织,提出的“扶清灭洋”口号也具有盲目性,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失败了。但它沉重地打击了八国联军的侵华活动,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表现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同时它也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资政新篇      《资政新篇》颁布于1859年,是洪仁玕到天京担任军师初时上奏天王洪秀全陈述他向西方学习草拟的建国方案,主要内容有统一政令、发展工商、兴办学校和平等外教等四个方面。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性质。也是他的一篇施政纲领, 倡导向西方学习,进行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作为太平天国继续反封建反侵略的纲领,它有强烈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但它没有联系实际、脱离群众、缺乏基础,因此得不到拥护,指导意义微弱,而且战争环境也不具备实行的客观条件,所以它根本没有实行。中体西用       中体西用是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缩略语。“体”,即根本的意思。“用”,即具体的措施。中体西用:就是以中国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  “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关于中西文化关系的核心命题,也是洋务教育的指导思想。中体西用思想早期对于冲破顽固派阻挠、引进西方自然科学和促进军事、教育近代化起过积极作用。后期成为清统治者对抗资产阶级维新和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但中体西用作为一种文化整合方案和教育宗旨,又是粗糙的,是在没有克服中、西之间固有的内在矛盾下的直接嫁接,必然会要被新的形势所替代。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即戊戌变法,因变法仅进行103天而已失败告终,因此也称作百日维新。主要内容有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这次运动遭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光绪被囚,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和日本。谭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杀害。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它要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清末新政       义和团运动后,帝国主义列强采用扶植清政府“以华治华”的策略,要求清政府改变它的无能状态;清政府也企图以此取得列强对它的支持。清政府自感面临统治危机,需要加强本身统治能力。《辛丑条约》签订后,全国人民对清政府的不满和反抗日益发展,清政府需要采取对策。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十年间,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措施。当时习惯称为“新政”。新政内容包括:筹措军饷,训练新兵。 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育才兴学。和改革官制,整顿吏治。同盟会       同盟会是中国同盟会的简称,孙中山等人1905年创建于日本东京。孙中山被推选为总理,黄兴被任命为执行部庶务,实际主持会内日常工作。同盟会的机关报是《民报》,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同盟会在1912年造成大清帝国的覆亡,促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共和政权——中华民国的建立。 三民主义       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是中国国民党信奉的基本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社会基本矛盾,概括了客观历史进程提出的三大斗争任务。同时三民主义存在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缺乏明确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内容。但是,它批判地承袭了农民战争和维新运动的积极内容,从西方借取了民主主义思想素材,成为中国近代社会中具有比较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纲领。三民主义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表达了人民群众争取独立、民主和富强的愿望,标志着旧民主主义革命在更完整意义上的开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过重大的积极作用。 《新青年》杂志       《新青年》是在20世纪二十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于1915年9月由陈独秀创办,李大钊、鲁迅、胡适等为其主要撰稿人。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愚昧和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中国现代文学和文化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刊物之一,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倡导的民主、科学精神和广泛传播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和激励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实现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到民族独立和现代民主的重大历史嬗变,推进了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历史进程。 北伐战争       北伐战争是1926年至1928年,由中华民国的广州国民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国民革命军北进讨伐北京北洋政府及其领导下的各路军阀,使中华民国在形式上完成统一的战争。1926年7月9日蒋介石就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进行北伐誓师,1928年12月29日张学良宣布奉吉黑三省由北洋政府五色旗改悬国民政府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改保安委员会为东北政务委员会,即东北易帜,至此北伐成功。北伐仅一年时间,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加速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这次战争中途共产党被抛弃、被屠杀的教训,使共产党深刻认识到建立以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军队,独立开展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从而开始走上创建中国工农红军,进行土地革命,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国民党政权的另一条革命道路。 第一次国共合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为赢得反帝反封建斗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决定在各种不同的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的革命的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的统一战线,和当时的民主革命派国民党进行合作。合作方式为“党内合作”,即共产党员、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人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成为各革命阶级联盟。 1923年6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就国共合作的方针和办法作出了正式决定。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成功召开,标志着国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改组后的国民党由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变成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革命联盟。第一次国共合作,广泛地动员了工农群众,促进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开创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新局面。 八七会议       八七会议是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以后,在关系党和革命事业前途和命运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的紧急会议,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坚决纠正和结束了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选举了新的临时中央政治局。它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结束了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定了党在农村领导武装暴动、开展土地革命的斗争方针。这次会议对于挽救大革命失败所造成的危局,实现党的战略转变起了重要作用。但是,八七会议在反对右倾错误的时候,没有注意防止“左”的思想的出现,使“左”倾情绪在党内滋长起来,给后来的中国革命造成很大的危害。 南昌起义       南昌起义是指1927年8月1日,在江西南昌,由周恩来、朱德、刘伯承、叶挺和贺龙等中共人士领导势力的军队针对中国国民党的分共政策而发起的武装反抗事件。南昌起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继承孙中山的武昌革命起义,中共联合国民党左派,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带有全局意义的一次武装暴动。它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把中国革命进行到底的坚定立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地创造革命军队和领导革命战争的开始。是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遵义会议       遵义会议是指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贵州遵义召开的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极其重要的扩大会议。是在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和长征初期严重受挫的情况下,为了纠正王明“左”倾领导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而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会议。在极端危险的时刻,挽救了党和红军。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幼年达到成熟。 一二九运动       一二九运动是 1935年12月9日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背景下,在中国共产党关于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北平学生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示威游行活动。它反对华北自治,反抗日本帝国主义,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口号,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 ,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会后,举行了更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这就是一二九运动。它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三三”制原则       三三制原则是抗日民主政权的组织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为巩固和扩大根据地,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实行的政策。即在民主政权组成人员的分配上,共产党员、非党员的左派进步分子、中间分子各占1/3。共产党员代表无产阶级和贫农,左派进步分子代表农民和小资产阶级,中间分子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实行三三制有利于团结各阶层人民参加抗战,可以容纳各个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整风运动       中国共产党在全党范围内进行的普遍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教育运动,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 ,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但重点是反对教条主义,目的是发扬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提倡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精神,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启发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树立新的文风,在思想上大大地提高了一步。这次整风运动,为党的'七大'的召开准备了条件,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全国土地会议       在解放战争转入战略进攻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 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并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按乡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乡村农会、贫农团及其委员会为土改的合法执行机关。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入民主革命的洪流,全国土地会议以后,解放区广大农村迅速掀起土地改革制度运动的热潮。

新青年杂志名词解释英语

新青年于1915年9月在上海创刊,原名青年杂志,出至第二卷时改名为新青年,月刊,六号为一卷,由陈独秀创办。其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危难时局中,毅然回国创办青年杂志,作为救国救民的舆论基地。新青年的创办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陈独秀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针对封建思想束缚,打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大旗。陈独秀还为报刊制定了宣传策略,即以思想启蒙为要务,确立了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

1、《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该杂志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民主与科学,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2、1917年初,《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新青年》从第4卷第一号(1918年1月)起实行改版,改为白话文,使用新式标点。带动其它刊物形成了一个提倡白话文运动。十月革命后,《新青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号角,成为宣传马列主义、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的阵地。3、1919年1月15日,陈独秀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一号上发表。该年下半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新青年》刊登的关于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和中国工人运动的文章达130余篇。4、《新青年》坚持“世界的而非锁国的”的原则﹐对于外国文学的各种流派和作家采取了开闳的态度,它先后译介了俄国的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契诃夫、安特莱夫、索洛古勃、库普林、阿尔志跋绥夫,波兰的显克维奇,瑞典的斯特林堡,法国的莫泊桑,英国的王尔德、格里高里夫人,印度的泰戈尔,日本的武者小路实笃等人的创作。第4卷第6期(1918年6月15日)办了“易卜生号”。该刊还译介了苏联高尔基、卢那察尔斯基的文学论文。5、《新青年》还进行了反对封建复古派文人及其他封建文学潮流的斗争。这主要包括对以刘师培、林琴南为代表的“文选派”和“桐城派”封建复古势力反对白话文维护文言文、反对新道德维护旧道德的斗争﹔对腐朽无聊的黑幕派文学和鸳鸯蝴蝶派文学的斗争﹔对诋毁革命文学的上海美术界守旧派人物的斗争。

只知道法语名叫La J

应该是吧我查了下也没有呢或者根本就没英文名称

新青年杂志名词解释大全

什么意思?

新月杂志名词解释

以闻一多与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试图为新诗的“规范化”确立美学原则。闻一多反对《女神》过于欧化的句式与无节制的直抒胸臆的方式,提出新诗的三个美学标准: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与“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宜,新月派明确地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作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闻一多的诗作《口供》、《罪过》、《天安门》,徐志摩的《大帅》、《雪花的快乐》,朱湘的《采莲曲》、《催妆曲》、《摇篮曲》正是贯彻了以上审美原则的诗歌作品。作为现代白话诗歌运动自身的一次反动,“作诗如作文”的理论命题受到“纯诗”的挑战。“纯诗”力求发掘生活中属诗的情致,表现个人的内心世界,重视感觉与意象,并寻求与内容相衬的诗的形式。后期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徐志摩、陈梦家、方玮德以及“汉园三诗人”何其芳、李广田、卞之琳都是纯诗的倡导者与力行者,其中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卞之琳的《断章》称得上现代白话诗中的传世之作。同时,受法国象征派诗人魏尔伦、瓦雷里等人的影响,王独清、李金发、戴望舒等人的诗歌创作带有自觉的现代派特征:以奇崛冷僻的意象、半文半白的文字、萦回拖沓的旋律抒写时代之一隅中个人的悒郁伤感。�新月派及其艺术追求 上个世纪20年代中期,几个留学欧美的青年知识分子组织了一个松散的沙龙,他们经常在一起聚餐聊天,谈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后来他们又在一起办书店、出版丛书,逐渐在诗歌创作、诗歌美学主张上,形成了大致一致的主张,写作了大量的优秀诗作,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新诗美学主张。人们把他们称作“新月派”。参加新月派活动的人并不承认他们有“派”。他们说,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艺术趣味,他们有的信奉浪漫主义,有的信奉唯美主义,有的信奉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他们的专业兴趣也各不相同。他们声言,把“派”这顶帽子戴在他们头上,就把他们和社会下层的“青红帮”那样的黑社会团体视为同道了。他们说,狮子老虎历来是独来独往,只有狼和狗才喜欢成群结队。其实人们称他们为“派”,并非指他们“结党 ”,而是指他们在诗歌艺术和美学思想上的一致性。 新月派的活动,主要在1926年至1933年。以《晨报·诗镌》的创刊为始 (1926年4月),以《新月》杂志终刊为止(1933年6月),是中国20世纪新诗史上活动时间最长的诗派。新月派的产生可以用“两个文人圈和一个副刊”来概括。两个文人圈指以闻一多为中心的文人圈和以胡适、徐志摩为中心的文人圈,一个副刊是指《晨报·诗镌》。 1922年10月,徐志摩留学回到北京,发起组织了一个聚餐会,参加聚餐会的都是北京上流社会的人士,有作家、大学教授,也有政治界、实业界、金融界的重要人物。其中有胡适、陈源、林长民、余上沅、丁西林、林徽因、凌叔华等。徐志摩在《剧刊始业》中谈到新月的缘起时说,“最初是聚餐会,从聚餐会产生新月社,又从新月社产生七号俱乐部”。徐志摩发起聚餐会,目的并非单纯地约大家在一起喝茶聊天,他有更大的抱负。他希望大家在一起为中国新诗乃至整个新文化,“开辟一个新天地”,做一点切实的事情。但实际情况令徐志摩大大失望。几年下来,他对新月社的活动已不再热心。正在这个时候,闻一多找到了他,重新点燃了他心中“开辟一个新天地 ”的希望。 闻一多早年留学美国,1925年夏天回国,经徐志摩介绍,任北京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因徐志摩的关系,他也参加了新月社的活动。但不久就 “引退了”。于是闻一多常在家里和几个年轻诗人“坐而论诗”。他们中间有朱湘、饶孟侃、孙大雨、杨世恩、刘梦苇、于赓虞、蹇先艾、朱大相等,徐志摩也是积极参加他们聚会的成员。1926年春天,刘梦苇提出何不办一个刊物,以发表他们的诗作及诗学主张。当时徐志摩正编辑《晨报副刊》,他们便商定借《晨报副刊》的版面,徐志摩本来就想在新诗创作上大显身手,又都是朋友,他们一拍即合,于是《诗镌》问世了。 蓝棣之先生在谈到《诗镌》的创刊时说:“《诗镌》寄托着两位雄心勃勃、希望露棱角、导潮流的诗人的追求,它是清华文学社和新月社的某种演变,是出自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欧美留学生的某种结合。这种以欧美意识形态和文学背景为基础的结合,对新月派日后的动向有很大影响。”这种描述对我们理解新月派及其艺术流变,很有启示意义。《诗镌》只办了11期,于1926年6月10日停刊,后来他们又办了《剧刊》,办了15期,也终刊了,作者们大都走散。随着中国文化中心的南移,作家诗人及一些学者纷纷集结在上海、南京等地,这为新月派的“重振旗鼓”提供了条件。1927年春,胡适、徐志摩、邵洵美等集结在上海的知识分子筹办了新月书店,胡适任董事长。新月书店创办了《新月》月刊,后又办了《诗刊》季刊。《新月》月刊于1932年6月停刊,这意味着新月的活动就此终结。有的诗人或转向,或继续着新月主张,多方探索新诗发展的可能性,但作为一个文化活动团体,已经不存在了。 新月派并非一个单纯的诗歌流派,用“文化流派”称之更为确切。但诗在这个文化派别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用“新月诗派”来概括这一文 化团体的成员的诗作特点及诗美学追求,也是准确的。1928年3月10日,《新月》月刊正式创刊。创刊号上发表了由徐志摩执笔的发刊词《新月的态度》一文,明确打出“健康与尊严”的旗帜。“我们对我们光明的过去负有创造一个伟大的将来的使命;对光明的未来又负有结束这黑暗的现在的责任。我们第一要提醒这个使命与责任,我们前面说起过人生的尊严与健康,在我们不曾发见更简赅的信仰的象征,我们要充分地发挥这一双伟大的原则一一尊严与健康。尊严,它的声音可以唤回在歧路上彷徨的人生。健康,它的力量可以消灭一切侵蚀思想与生活的病菌。”新月派的文学活动不局限于诗歌,还包括戏剧、小说、散文及文艺理论和批评。作为一个诗歌流派,其艺术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强烈的个性主义色彩。新月诗派的诗人大多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又受到欧美各种文艺思潮的冲击,就整体而言,呈现出“繁杂 ”态势。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都强调“人性”的力量,倡导个性主义,并把人性看作是艺术的核心。 其二,强调文艺的“纯正”品位。新月诗派从登上文坛开始,就以捍卫文艺的“健康与尊严”、捍卫文艺的“纯正”品位为己任。他们反对把文艺视作工具或手段,闻一多甚至直接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徐志摩和梁实秋主张“为人生的艺术”,但他们同样反对把文艺看作现实斗争的工具。新月诗派诗人陈梦家于1931年出版r《新月诗选》,在《新月诗选·序言》中,陈梦家强调说:新月诗人是“以严正态度认真写诗的精神(并且只为着诗才写诗)”来进行诗创作的,并说,“我们喜欢‘醇正’与‘纯粹’” ,“醇正与纯粹是作品最低限的要求”。新月派的这一诗学主张,当时引来许多争议,即便到了今天,也是“处于争议之中”。 其三,强调诗的形式即诗的“格律”,这是新月诗人留给新诗史的最大的贡献。早在1930年代,文学史家陈子展、赵景深、朱自清都认为新月诗派为格律诗派或西洋诗派。1926年5月,闻一多发表了著名的《诗的格律》一文,提出了他建立新诗格律的“三美”主张,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他们认为诗应有一定的格式,诗人要自觉地“戴着镣铐跳舞”,主张要把诗写得“像诗”,而不能过度放纵自己的情感,主张理性和节制。新月派对新诗格律的强调,是对五四以来诗的散文化的“反动”,对现代汉语言新诗走向成熟,功不可没。 这本《新月派诗选》选了新月主要诗人较重要的诗作,基本上可以反映该派的诗学主张和艺术趣味。新月派对整个新诗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有的诗人如卞之琳,在后来的诗作中,很好地继承了“新诗的格律”这一创作“信条”,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新月派对整个新诗发展的影响,编辑特意把卞之琳后来写的《断章》、《古镇的梦》选入,读者以此可以看出,卞之琳在后来的创作中,同样对“新月的态度”有所坚持。这种情况在许多新月诗人那里或多或少有所体现,包括一些诗人如何其芳、臧克家、孙大雨等,或一直坚持“新月之路”,或诗风有所转向等,从他们的诗作整体看,新月的影响是明显的。这里不作深入介绍。编者只想说的是,读新月派的诗,我们既要把它看成一个相对封闭、相对完整的诗歌流派,又要开放地看到它对一个诗人一生创作乃至整个新诗史的影响。

《新月集》里生动描绘了儿童们的游戏,巧妙地表现了孩子们的心理,以及他们活泼的想象。表现的是孩子,而“新月”是月亮圆缺周期中最开始的部分,也象征着生命的最开始,就像儿童一样

新月社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1923年,梁启超、胡适、徐志摩、余上沅、丁西林、林徽音等人在北京组织新月社,以俱乐部的形式举办年会、灯会、书画会和演剧等活动。随后建立现代评论社和由徐志摩接编的《晨报副刊》、创办的《诗镌》、《剧刊》,都与新月社成员有关。1926年秋,北伐战争进入高潮,新月社成员有的南下,有的出国,俱乐部的活动遂告终止。1927年春,原新月社的骨干胡适、徐志摩、余上沅等人在上海筹办新月书店,1928年3月创办《新月》月刊,新月社的活动由此正式开始,参加的成员还有罗隆基、梁实秋、潘光旦、储安平、刘英士、张禹九、闻一多、邵洵美等人。此外,新月书店还编辑出版了现代文化丛书及《诗刊》、《新月诗选》等。 新月社不是纯文艺的社团,但主要活动和影响却在文艺方面。在文艺活动中,思想倾向上有一个逐渐右转直至与进步文艺运动相对抗的过程。可成员的文艺创作状况比较复杂。他们推行新诗格律化运动,对于新诗格律化和艺术美的探求有一定意义,同时也带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倾向。1926年,新月社推行国剧运动,创办了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主张在新文学戏剧运动中借鉴传统的中国戏剧艺术。此外,还介绍了莎士比亚、哈代、布朗宁夫人、豪斯曼、易卜生、奥尼尔、波德莱尔等西方各种流派作家及西方现代诗人。1933 年6月,《新月》杂志出至第四卷第七期后停刊,该社即宣告解散。

“新月”代表希望,如孩童一般的初生之物,拥有美好的未来与无邪的童真。于是“新月”在此既指代儿童,又指代儿童的品格与特征,即童心,(个人以为后者居多,因为《新月集》重在对童心的刻画)童心如新月,缺憾,却充斥着希望的圆满,往后既是一种未知的变数,又是一种已定的轨迹。作为“儿童”的物化的象征,体现了泰戈尔诗中一贯清新自然的风格。《新月集》是泰戈尔汇集孟加拉语诗集《儿童(集)》与新作编成的英文诗集,其内容以儿童及其母子亲情为纲,可很少人知道其背后的艰辛:许多人认为这个集子是在幼稚盈室,享天伦之乐的时候写成的,其实不然,泰戈尔的妻子因病早逝,而他的几个孩子也早夭,在对以往的无尽怀念中,终成此集,失去的永远最美好,贯穿这个集子的是泰戈尔真情实感,也是这个集子的妙处所在

  • 索引序列
  • 《新青年》杂志名词解释
  • 新青年杂志名词解释
  • 新青年杂志名词解释英语
  • 新青年杂志名词解释大全
  • 新月杂志名词解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