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语言与翻译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

语言与翻译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

发布时间:

语言与翻译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作者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即在网络上传播作品的权利。但《著作权法》第22条也规定了十二种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的合理使用情形。比如:(一)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二)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三)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六)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等。上述情形,可以合理使用作者作品,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一) 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二) 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三) 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四) 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胡文辉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羊城晚报》,业余研究学术。著有《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最是文人》、《陈寅恪诗笺释》、《现代学林点将录》、《洛城论学集》等。胡文辉的“正经”职业,其实是报社编辑。1989年,从中山大学肄业后,他进入《羊城晚报》,干记者、编辑,直到今天。从事学术研究,最初对胡文辉而言,更多的是一种兴趣,一种发现并解决新问题的乐趣。在学院之外做学术,在中国不乏其人,但能做到像胡文辉这样系统,并不多见。胡文辉有自己的学术策略,他从文献学入手,解决了“野生”状态下学术规范培育的问题;之后又将触角延伸到近现代知识分子研究,逐渐开拓出一块属于自己的学术研究领域。身处学院的研究者,以学术为生,是因为大学繁琐的考核程序,很多时候也是身不由己。对比起来,胡文辉的“野生”学术状态,似乎显得要纯粹许多。这也使得他的学术研究要随性许多,不会有太大的使命感,也不会有做“硬砖头”的强迫症。实际上,在学术之余,胡文辉还花了大量时间写各类闲谈文章和打油诗,这都属于他“有名”的兴趣之一。学东西主要靠自己摸索别人或许是读硕士,读博士,老师把他带进门,我则是靠自己慢慢摸索。南都:到中山大学上学,你当初就想念中文这个专业吗?胡文辉:中文系是自己报的。高中时,我就对文学比较感兴趣。喜欢古典诗词、对联,也喜欢看小说。进大学后开始喜欢新诗,参加过中大的诗社,大约到大二、大三就开始对历史文化类的东西有了兴趣。毕业时,因为英文没过关,最后没拿到毕业证,毕业后本来还有一次补考机会,也不愿意去了。(最近听说,教育部从来没有要求大学生要过英文四六级,只是各地大学的土政策,那我算不算无辜被剥夺了毕业证呢?)南都:曾听中大黄天骥老师说,你在大学时就属于那种很不听话的学生。胡文辉:我是经常不去上课的。中文系的好处,就是课程好对付,只要考试前温习一下,考试就能过。当然有时要补考,有一次我好像累积有六七门不及格,系里通知了家里,父母全来了。平时学东西主要靠自己摸索,在图书馆自己找书看。有些老师不错,但恐怕谈不上对我有多少影响。对我后来有影响的,恐怕是陈炜湛先生的古文字课了,记得我交的作业自己都觉得有点扯,但陈先生倒是挺鼓励我的。南都:如何摸索?胡文辉:别人或许是读硕士,读博士,老师把他带进门,我则是靠自己慢慢摸索。整个过程学下来,到现在,我觉得兴趣最重要。我最早的兴趣主要集中在上古,尤其是神话学方面,包括人类学、民族学的方法。(记得当时选修过人类学系的民族学史课程。后来在《点将录》里也比较重视这方面的人物,换了别人,我想根本不会选入他们。)人类学方法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可以用现在边疆民族的材料来解释上古的历史文化,但它在材料的年代方面不是很严谨。所以,大学毕业后,我慢慢转向了“古史辩”的路子。“古史辩”的特点,就是你首先得确定史料的年代,确定前后的源流,这样才能开始相关的研究。南都:像你这样靠自己摸索做学问,早期有没有一个学术规范化的过程?胡文辉:文献学,还有古文字学、语言学,都是非常成熟的学科,已经做了一百多年,而且跟中国的传统学术也能接续,所以它的积累非常深,根本不需要特别强调规范问题。你研究上古,自然就不能不规范。相对来说,近现代方面,或西方的东西,当时的规范就不那么严密了,所以后来才要强调规范。但这个问题对于上古领域本来就不成为问题。现在回头再看,我写的真正符合所谓学术规范(学院派规范)的文章,反而是在早期,主要集中在《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这本书中,之后这类文章就没怎么写了。南都:对于文献学,要自学,难度应该挺大吧?现在很多学这个专业的研究生,可能三年下来,都是在细读某一本经典。胡文辉:难不难,主要看个人吧。但我始终认为,现在这个时代,除了有些自然科学需要做实验,从知识流通的方式来说,其他任何东西都可以自学,尤其是文史哲。具体到读书的方法,每个人可能都不一样,有的人可能长期只细读一本,但我肯定不会这样。我觉得不管多么重要的书,再经典,对于个人来说始终还是工具,你得把它视为工具,不能太过迷信。南都:你最开始研究上古,具体如何进行呢?胡文辉:研究上古,当然需要对文献有基本的掌握。我对《山海经》、《周易》读得最熟,其他的基本文献当然也是要看的。先秦的典籍毕竟不多,大体应当都涉猎过。上古研究的特点,就是所有东西都是搅在一起的,没有一个整体的知识背景是不行的,你各方面都得知道门径,文献、目录、校勘是基本的,其他各方面的学科知识都得了解,比如人类学、民俗学、文学,还有科学史,尤其是天文学之类,知识交叉得非常厉害,不可能靠单一的路子就能解决问题的。我比较重视社会学的思路。很多现象不单单是中国才有,若有一点比较的视野,思路就会不一样。过去研究思想问题,多数人都太习惯思想史的方法,比如,刘小枫有个观点,认为共产主义之所以在中国兴起,是因为它的意识形态跟儒学有相似的地方。但如果你跳出中国,去看俄国,你怎么解释俄罗斯的共产主义呢,难道他们也有一个相当于儒学的东西吗?学界有不少观点都是这样,你一旦跳出来看,你可能发现它们非常荒谬。南都:这样做的话,应该需要很宽的阅读范围,能兼顾吗?胡文辉:当时有个好处,就是书没那么多,现在书实在太多了,如果我是现在刚毕业或者刚读研究生的人,那我恐怕也不知道该怎么办。当然我那时的视野也没有现在开阔,还可以做到各个领域的东西都摸一摸。现在要读的书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很多书根本没法细看,很多时候只是翻翻我最需要参考的个别地方。现在是你想不做一个专业的人比较难。当然我也不是一开始就铺那么大的摊子。比较早的时候,上古以后的东西我就很少看,像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我甚至只买上册。我的经验,是跟着问题走,直到现在也是。某段时间,对某个问题有了兴趣,这个问题可能会超出了自己原来的知识范围、学科范围,那我就会去补课,尽可能把知识的盲点和漏洞补上。学院之外的学术研究者工作以后,我对研究的兴趣始终还在,而且也自负。南都:你从中大肄业之后,对于自己日后会在学院之外做学术,有明确的意识吗?胡文辉:当时我想去广州市一个研究所,但硬件不够,没能去成,靠着走后门分配到《羊城晚报》。虽然条件比不上学校,但相对来说还是一个文化单位。当时高校的收入也不好,所以也并不急着进去,到了后来,发现渐渐高校也开始有利可图,想进也难了。工作以后,我对研究的兴趣始终还在,而且也自负,不会考虑难不难、坚持不坚持的问题,有兴趣就自己做。我在大三时写过一篇使用西南彝族材料的文章,虽然方法不对,但有位研究彝族的老先生比较重视,发表在他主持的一本内部刊物上;另外,我的毕业论文《〈封神演义〉的阐教和截教考》,通过《封神演义》来研究明代的道教,指导老师是吴国钦先生,虽然他给我的分数不算很高,却把文章推荐到广州的《学术研究》,当时刘斯翰先生就接受了。能在期刊上发表文章,当时对我的鼓励还是很大的。南都:那段时间你的研究是不是主要集中在上古文献方面,最后汇总成了《中国早期方术与文献丛考》?胡文辉:那只是表面。那些文章都属于比较新的材料,而且问题比较小,多数属于考据问题,一来写起来牵涉没那么多,相对容易写,同时别人也比较容易接受。当时有很多所谓的学术权威,是因为做翻译西学的工作,他引进了某个西方理论,在当时就有了话语权。像我这种背景,不可能提出一套理论让人家接受你。先做考证的东西,可以说是我的一个策略。作为一个毫无背景的年轻人,如果一开始你就写一些思想性的文章,别人是很难接受你的,但考证的东西就好一些。除了《封神》那篇,我第一篇自己投稿的文章,是投到刘梦溪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化》。当时《文史》和《中华文史论丛》算是影响最大的两个文献专业杂志,但壁垒森严,方法也比较传统,一般投稿很难接受(我应当投过稿)。《中国文化》当时是新杂志,作风比较开放,像我这样的身份也被接受了。文章谈的是《论语》中的一个解释问题,观点算是有点出格的,但毕竟是考证,所以别人接受起来也就比较容易。南都:当时希望自己得到学术界的承认,是不是还有某种不自信?胡文辉:年轻时希望得到学界承认,这种心理是很正常的,我想每个人都会这样吧。学术上的自信当然也是慢慢积累出来的。看书多了,自己了解越多,最重要的是发现的问题越多,就会逐渐觉得以前的名家也有很多问题。我在1990年代,除了专栏文章,在学术上主要就是《早期方术》里的东西。这本书对我是一个基础,它达到了学术上的要求和规范(我暗地觉得,有了这本书就足够做个教授了)。如果没有这本书和《陈寅恪诗笺释》,我恐怕就不会写《点将录》了,你要有了一个基础,有真正的学术体验,才适合写《点将录》这样的书。《点将录》里谈到现在很多做学术史的人,看起来好像很权威、很知名,但实际却从未研究过古典的东西,他们研究的都是近现代的东西。这是个很大的问题,你只看过那些学者的论文,但你自己并没有真正做过那些学者研究的东西,没有做过考证,那怎么评论别人的考证?你得自己有这个经验才好。当然,不可能有人每个领域都研究过,但我研究过上古,有考据学的经验,有了这个经验再去评论人家就容易多了。事实上,传统文史是相通的,只要你真正进入过某个领域,你有了这样的经验,其他领域也可以触类旁通。研究陈寅恪的缘由最初只是发现了个别问题,后来发现问题稍多,正好三联版的诗集出来了,就仔细校读了一遍,才发现值得通盘地做。南都:《早期方术》出版之后,你并没有继续研究上古。2008年,你出版了《陈寅恪诗笺释》,相当于做起了现代知识分子研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转变?胡文辉:这个同我发现的问题有关。如果我觉得有新的见解时,就写几篇,后来没有更多的新材料,或者也没发现更多的新问题,那就暂时放下了。对学院专家而言,不管有没有新问题,他都有可能会长期集中在那个领域,即便没有太多的新观点,也还是能写出论文来。但我不需要这样做,有新的东西,我才会写,我兴趣比较多,这里没有新东西,其他地方总会有的。1990年代,其实也是做考据的同时,我就比较关注对现代当代的知识分子研究,尤其是谢泳先生的研究。更重要的,陈寅恪的诗本身有很多值得挖掘的东西。我选择题目,不会不做那些浅显、简单的问题,在陈寅恪的诗中,有很多东西一般人是看不出来的,甚至余英时先生,他也只做了晚年的一部分,留下了很多空白。我最初只是发现了个别问题,后来发现问题稍多,正好三联版的诗集出来了,就仔细校读了一遍,才发现值得通盘地做。南都:《陈寅恪诗笺释》应该算是你用力最大的一本书了吧,它的篇幅这么大。胡文辉:篇幅大,并不能简单等同于大部头,关键还是要看它作为问题有多大,还要看你解决了多少问题。实际上,陈寅恪也有很多诗是没什么好笺释的,没有太多内涵,但我还是需要全部做出来。这本书,最大的特点就是联系了很多东西。首先它解决了很多陈寅恪诗本身的问题。另外我也联系了很多同时代人的材料。这样它的意义就不单是为了说明陈寅恪,也是为了说明同一代人,他们共通的心灵世界。因为里面很多话题很多事件,不但他一个人面对的,而是他们那一代人都面对的。当然,他的诗也有限制,很多事情他也不见得都写成了诗。所以,在某种程度上,这项工作可以说是挖掘了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史的一些片段。总的来说,不能说这个工作是太大的题目,在大的范围看,这仍然只是小题目。南都:学术对你而言就是某种爱好,写像《陈寅恪诗笺释》这样的书,对你也不会有太多实际利益。你现在回头看,自己做了这么多年,该如何来描述你的初衷?胡文辉:我认识一些研究古文字的老先生,因为领域窄,问题太冷门,不可能有多少人看他们的文章。我觉得他们才是真正能坐冷板凳,真正不求实际利益的。我研究陈寅恪,总结现代学术史,可以说沾了很多学术“红人”的光。像陈寅恪诗这本书虽然比较繁琐,真正看的人不是很多,但因为陈寅恪那么热,有兴趣的人很多,所以多少还是会知道这本书。所以,相对那些老先生来说,我已经幸运很多了,不管自己有意无意,至少题目还是比较热门的。南都:你很多学术性质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的比较多。毕竟报纸是大众读物,加上编辑约稿,这些会不会都影响到你对题目的选择呢?胡文辉:从根本上来说,影响不大。但还是会有压力,毕竟作者和编辑之间,可以说是互相关照,他们也是关照我。如果我是在学院里,可能写随笔类的文章会少一些,会多写像论文的东西。不过现在这样也不要紧,如果是有新发现的题目,迟早也会写出来,只是不必这么急,我会先把适合在报纸上发表的话题写出来。《洛城论学集》里很多文章就属于这种性质的,那些问题相对来说适合大众一点,报纸上也适合一点。实际上,很多学院派也喜欢在报纸上发文章,特别像《南方都市报》、《东方早报》,它们能够容纳一些比较专业的文章,虽然实际上读者不多,但可以使整张报纸显得更丰富,也更有层次。报纸的容量大,可以通过其他内容平衡这些专业的东西。相对来说,出版社出书,是出一个人的书,反而更容易屈服于市场压力。评点学术史我当然也有我的局限,只是我敢说,换了别人来说,局限会比我更大,偏见会比我更多。南都:《现代学林点将录》似乎就是这样一本书?胡文辉:《点将录》最初就是编辑的想法,是王来雨的提议。加上我对点将录这种体裁也比较感兴趣。不少人觉得它很生硬,但如果你对近代旧体诗比较熟悉的话,会知道汪辟疆、钱仲联都写过点将录,在那个领域是一种影响很大的评点方式。所以,对我而言,用它来评点学术史是再正常不过了。这就像是玩网络游戏的人,可能会用网络游戏人物来套现实里的人物,别人也许觉得莫名其妙,但玩游戏的人就会觉得很正常。无论如此,这都只是一种形式,这其实并不重要,它更大的作用是一种自我限定。一本学术史,究竟写多少人合适?你写两百人也行,也五十个人也行,我觉得按点将录这种限定,一百来人,比较适合,也更好处理一些。应该说,我是比较适合这种体裁,里面既包括了一些八卦的内容,同时也有一首旧体诗,换作别人,大约不会像我这样做,也可以说做不到。如果没有这种包装,可能出来就没有这么有趣了。南都:你用点将录这种方式大张旗鼓地点评学术史,有没有受到过主流学界的批评?胡文辉:我觉得没有真正像样的批评。当然不主流的批评有很多。究竟该选哪些人物,在网上有些争论。毕竟每个人的视野都有局限,我当然也有我的局限,只是我敢说,换了别人来说,局限会比我更大,偏见会比我更多。比如,里面涉及上古的人比较多,人类学的比较多,这跟我的知识背景有关。有些人我实在不熟悉,比如宿白,有网上的朋友觉得应当用宿白代替邹衡。但我对现代考古学史还算是熟悉的,邹做夏商周考古,对我而言,他的贡献是无人能及的,在他跟宿白之间,对我来说选择是不需要考虑。其次就是排行,我觉得跟人选一样,每个人对这些学者的评价都不一样,你不可能强求对每个人的评价都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根本不现实。你至少要对书里一半的领域和人物都有所了解,才好来批评我。南都:你会把《点将录》归纳到你的学术著作这一块吗?胡文辉:属于学术研究的边缘吧,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学术著作,里面也基本没有发现什么具体的重要问题。不过我对这些人还是有自己的一个整体看法的。换作某些专业的人,他对某一领域某一人物,书读得比我多比我细,那样的人肯定很多,但他未必总结得就比我好,有时你还得能有一个整体的视野来判断这个人的位置,不仅要考虑他做的专业,还要考虑整个学术史的背景。我关注的领域是比较杂的。这些领域,我不见得能深入多少,可能只是知道一些皮毛的,但知道一些皮毛也是很重要的。各个领域的皮毛都知道一点,才有可能形成一个整体视野。至少各个领域哪些人比较重要,我大体心里有数。当然,对里面很多人,我也没法写得更详细了,对有些人,写出巨著也不难,但对有些人,我也只有那么多东西可写了。要写长一点的评传我肯定是不行的。南都:你在《点将录》里也谈到不少对学院派的批评。胡文辉:在《点将录》中对研究学术史的人有几句评判。我还写过一篇名为《为业余汉学喝彩》的文章,也谈到这个问题。学院派确实有它的长处,它比较规范,相对来说也比较可靠,平均水平比较高。但学院派也有他们的问题,研究问题时很难跳出原有的框架,而业余选手则不那么受框架的束缚。对业余的人而言,搞不好的话,那就什么东西都做不出来;但如果搞得好,有时不仅能在话题上,在方法上都可能突破原有的框架。有些人可能会很强调学院与业余的差别,但我觉得关键的不是学院还是业余,关键的就是你做得好不好。学术界就相当于是一个认证体系。这个认证体系,是属于大学和研究所的,你在体系之外做研究,在获得承认方面来说,确实会吃亏。如果你是学院训练出的,符合它的规范,即使你写的东西少一点,也没发现什么有意思的东西,但你依旧能够当教授。因为你是从这个体系出来的,人家毕竟更容易信任他。至于体系之外的人,情况肯定就困难多了。南都:学术之外,你的正职是报纸编辑,如何安排读书和做研究的时间?胡文辉:每个人肯定都想自己的时间越多越好了,不管你是不是做学问。做学问的时间当然越多越好了。但不管在学校或者什么地方现在都一样,都有其他的事情,在学校里也要上课、带研究生、博士,也要花很多时间的。可能现在没有什么地方能够百分之百做学问的。我近年写作都是利用周末,时间比较长,一般睡到中午,从下午开始。一般几千字的文章我一两天内能解决,但长的话,还是得有点意志力才行,像写《陈寅恪诗笺释》,我都忘了是怎么写出来的,不是一两天的事,现在让我写话,也有精力的问题。写东西一定是要勉强自己,不会说很轻松的。南都:现在读书的习惯是怎么样的?胡文辉:有些书,你对这本书所涉及的领域比较熟悉,有时候只是它增加了一点东西,你是很容易看得出来的。看得多了也就不难了。或者说有时候你的判断不见得准,但是也没那么多时间去细读。现在,我只看我最感兴趣的、最需要参考的部分,有一个取舍问题。

评价:北京大学语文研究所所长温儒敏: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中国鲁迅学会理事钱理群:《朝花夕拾》是鲁迅在民间话语空间的闲聊者的形象。现代作家周作人:鲁迅的一卷《朝花夕拾》,真是古今少有的书,翻开来看时觉得惊喜,因为得未曾有,及至看完了。又不禁怅然,可惜这太少了。现代作家钟敬文:在这些散文里,能够明显看到他清醒的理智,感觉到战斗的光芒。现代文学史家王瑶:《朝花夕拾》虽然是散文,但它追忆“往事”,却不忘现实,丝毫没有减少其昂扬斗志,同样是鲁迅用来抨击社会黑暗势力的工具利器。扩展资料:《朝花夕拾》里作者鲁迅用夹叙夹议的方法,以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线索,真实生动地叙写了自己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国内到国外的一组生活经历,抒发了对往昔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对旧势力、旧文化进行了嘲讽和抨击。参考资料:朝花夕拾_百度百科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亦舒也有同名小说《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同时也是一部港产电影的名称。  《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共十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 鲁迅  [1]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编订,添写《小引》《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该书是了解与研究鲁迅早期生活、思想和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艺术文献。十篇中《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七篇,为回忆童年生活,让读者看到鲁迅先生故乡的民俗风情,也见到当时人心世道。《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乃人生怀念文字。藤野是一位正直、热诚的日本学者,范爱农是一个在黑暗中,抑郁、愤懑的爱国青年,《琐记》记的则是:作者自己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的经历的艰难和热望。   《朝花夕拾》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描写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诚挚的怀念,真实地书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种种生活——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   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亦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表现出对反动、守旧势力的打击和嘲讽。   最初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  编辑本段文章主要内容  《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   《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对儿童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童年生活的有趣与读书生活的乏味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的 《朝花夕拾》  实质   《琐记》——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   《藤野先生》——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    《范爱农》——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  编辑本段作品目录  目录   《小引》   《 鲁迅著《朝花夕拾》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后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被收录为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   《藤野先生》被收录为北京课改实验版九年级上册 第五课   《藤野先生》被收录于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被收录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课   《阿长与<山海经>》被收录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六课   《朝花夕拾》被收录于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被收录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名著导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被收录为九年义务课本六年级上册 第五课   现在《朝花夕拾》一书已成为人教版初二语文名著导读的其中一本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总起来看,《朝花夕拾》写到他年少时代以至于到日本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情切感人,又有机的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在他写的人物中没有一个坏形象,却也表现出了封建社会的残忍。   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浙江绍兴。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日渐衰败。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意一直没有考上举人。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在他15岁那年病逝。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计划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东渡日本深造。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回国以后,鲁迅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过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已经开始提倡,鲁迅开始写作,随着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 朝花夕拾  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   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彷徨》。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鲁迅生前出版有小说集三种、散文集两种、杂文集十五种、通信集一种、文学史著两种。在整理中国古籍和翻译外国文学方面也成绩卓著。其全部著译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汇编位《鲁迅全集》、《鲁迅译全集》和《鲁迅辑录古籍丛编》。

语言与翻译期刊点评要求

首推二十一世纪学生英语报 TEENS,这个对阅读非常有帮助,能提高词汇量,真的不错。我再说一下书吧,这个对提高英语也有一定的作用,《书虫》和《心灵鸡汤》的英文版,最好找几本你感兴趣的进行阅读,先不要看翻译,试着自己理解,推敲生词的含义。而且要准备一本生词本和好词好句的本子,照抄生词,注明音标和意思,平时拿出来反复地看。关于学习方法,你是初中刚毕业,已经了解到自己的不足并决心学好的态度很好。我建议你利用暑假的时间先去借高一的英语课本,背后面的单词,毕竟词汇量是最重要!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听一些英文歌曲,这样对听力和语感有帮助,可以的话再试着将歌曲唱出来,熟知里面的单词,注意歌手唱词的发音和他的连读。我觉得英语的单项选择是做题练出来的,你可以试着做一些单项选择题,要讲效率但速度不能太慢!做完后要整理错题,这点我认为很重要。

考研杂志是美国的时代周刊之类的。但是我想问一下,你有时间看吗?另外,你看那有用吗?中国的考研英语考的方向和外国不一样的,考研考的是细致,考的是某一个点。如果一个问题,他很有可能4个选项都是对的,但是个别选项说的不完全。你要选择说法完全的才可以。建议你可以仔细看看历年真题,很多名师,到最后都说:如果没有时间的话,就再重新做一遍历年真题

力挺《21世纪报》!时事点评,娱乐动态……会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这份报纸。如果你想单纯提分数,那你就别看了。如果你想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语感,扩大词汇,提高阅读速度,这就是最好的选择。学英语没有捷径可走。最主要的就是要多读,这样可以提高语感,提高阅读速度。词汇是最基础的,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勤奋。错题本是必不可少的,把错因,正确方法都写上,可以让你不在一个地方跌倒多次。错题本不在于有没有,而在于看不看。每周至少要看上一次。 21世纪报就是纯阅读的!!!!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作者享有信息网络传播权,即在网络上传播作品的权利。但《著作权法》第22条也规定了十二种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的合理使用情形。比如:(一)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二)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三)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六)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翻译或者少量复制已经发表的作品,供教学或者科研人员使用等。上述情形,可以合理使用作者作品,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十二条在下列情况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但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一) 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使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二) 为介绍、评论某一作品或者说明某一问题,在作品中适当引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三) 为报道时事新闻,在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中不可避免地再现或者引用已经发表的作品;(四) 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其他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已经发表的关于政治、经济、宗教问题的时事性文章,但作者声明不许刊登、播放的除外;

外语与翻译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

力挺《21世纪报》!时事点评,娱乐动态……会让学生从心底爱上这份报纸。如果你想单纯提分数,那你就别看了。如果你想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强语感,扩大词汇,提高阅读速度,这就是最好的选择。学英语没有捷径可走。最主要的就是要多读,这样可以提高语感,提高阅读速度。词汇是最基础的,没有什么可以替代勤奋。错题本是必不可少的,把错因,正确方法都写上,可以让你不在一个地方跌倒多次。错题本不在于有没有,而在于看不看。每周至少要看上一次。 21世纪报就是纯阅读的!!!!

朝花夕拾》是鲁迅于1926年2月至11月间追怀往事而写下的十篇“从记忆中抄出来”的散文。既描写了他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的诚挚的怀念,又真实地抒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生活种种——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的一角。《朝花夕拾》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但它首先是以儿童天然的、正常的兴趣和爱好作为对人和事的评价尺度的,它提供了一个关于风俗、琐事和任务的美丑的价值观念。《朝花夕拾》中也通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感受,对封建习俗和封建思想文化给予尖锐的讽刺和批判。总之,《朝花夕拾》是一本内容丰富的散文集,作者在以儿童的目光追忆往昔的同时,又以成年人的眼光来做出新的评论。随着我们对《朝花夕拾》的认识越来越充分和深刻,对《朝花夕拾》的研究也会越来越多。《朝花夕拾》作为散文史上的一株奇葩,一定会大放光彩的。我是帮你抄的~

1 来稿务必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数据可靠、图像清晰,内容应有新观点、新技术或新经验。基础研究及临床研究等方面的论文一般不超过6 000字 (包括图、表及参考文献表),其中含有300字以内的中文摘要和关键词以及内容相同的英文摘要(包括文题、作者姓名、单位、邮编,需要打字),中、英文摘要内容都应包含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并在文内写出这些小标题,再精炼地叙述有关内容。短篇报道及病例报告一般以1 000字为宜。文稿字数是指全文占据版面的字数,不是全文的总字数。综述稿件均为本刊约稿,编辑部不受理自投综述文章。  2 来稿请用简化汉字。录稿用Word软件、五号或四号宋体字、5倍行距格式,A4纸单面打印,最好附光盘,以减少错误。标点符号占1格。在应用缩略语时,应先写出中文术语全称,再用括号标出缩略语,以后可直接使用缩略语,凡用英文缩略语时,应先写出英语全文,并要注意大、小写。凡涂改不清或传真稿件恕不受理。  3 超声诊断稿件都应附声像图。图、表应少而精,图、表内容应避免与正文重复,图要列出图序、图题,表应列出表序、表题,勿用文字性大表;图、表均应绘制规范并在正文中标明插位,线条图应用电脑绘制,线条应匀称、规范、清晰,图内文字须用印刷体,字号应小于图题用字。图片要清晰、反差适中、层次分明,病变处要用箭头或符号标注,均应用E-mail发来。若寄照片图应在图的背面写明作者姓名及图序。凡图片一律以矩形为宜,其高、宽比为5∶7。图、表均应附于另一张白纸上,并放在正文之后(不要插在正文内),并在各图的下面写明图序、图题及图注。不收复印图片。  4 参考文献必须以作者亲自阅读的主要文献为限,并与原著核对无误。内部刊物、资料及未刊出的文章均不能作为文献引用。参考文献应规范著录并按在正文中引用的先后顺序编码(顺序编码制)列于文末,外文文献打字时应用印刷体格式。  5 来稿请附盖有公章的单位介绍信 (不收仅在稿页上盖章的稿件),并在单位介绍信上注明第一作者所在省、市、县等详细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E-mail址以及其他作者的姓名。通讯作者应写姓名及E-mail址。  6 稿件署名,研究类论文不超过7人,短篇、病例报告不超过3人为宜。  7 凡来稿在接到本刊收稿回执后,如未再接到稿件处理通知,系仍在审阅或录版中;作者如欲他投,请尽早来函联系。如拟刊用,则通知交纳版面费。如不采用,凡交稿件处理费者,将在50天内退稿,凡退回返修的稿件,务必在一个月内改完寄回,否则将按新来稿件处理。本刊邮寄信、稿均用平信(不用挂号)。  7 来稿切勿一稿两投,并在推荐信中说明。如已排版要求撤稿时酌收排版费用,如查实确为一稿两投者,将予以曝光,并在3年内,拒收该文作者来稿。  8 文责由作者自负,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本刊可以对来稿进行文字修改、删节和标准化加工。不同意修改者,请在来稿单位推荐信中注明。作者不得有抄袭、剽窃行为,不得用不实资料,否则自负法律责任。  9 投稿同时请从邮局汇稿件处理费(包括审稿费、邮寄费等)。病例报告及不超过2 000字的短文(图表等均按占版面字数计算)收20元,其他文章均收40元。凡不寄稿件处理费者,保存两个月,过期作废,不再退稿。  10 稿件被采用后,将按规定收取版面费(专家讲座、点评,编读论坛免收),每千字275元,黑白图不另收图费,彩图只收成本费。稿件刊出后寄付作者稿酬,每千字75元,赠送当期杂志,论著文章2本,短篇1本。  11 来稿一经刊出,版权即归本刊编辑部,本刊将有权汇编、复制、发行、翻译及相关的信息传播。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等光盘(网)版,凡在本刊发表的文章,将全部自动进入相应的光盘(网)版。如有异议,均请在投稿时说明。?  12 本刊稿约每年(卷)在第1期和第7期各刊登一次,执行时以最新版本为准。

朝花夕拾》是鲁迅所写的唯一一部回忆散文集,原名《旧事重提》,一向得到极高的评价。作者说,这些文章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回忆文”。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亦舒也有同名小说《朝花夕拾》。《朝花夕拾》同时也是一部港产电影的名称。  《朝花夕拾》作于1926年,共十篇,外加一篇《小引》,一篇《后记》。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 鲁迅  [1]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重新编订,添写《小引》《后记》,1928年9月结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该书是了解与研究鲁迅早期生活、思想和当时社会风貌的重要艺术文献。十篇中《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七篇,为回忆童年生活,让读者看到鲁迅先生故乡的民俗风情,也见到当时人心世道。《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乃人生怀念文字。藤野是一位正直、热诚的日本学者,范爱农是一个在黑暗中,抑郁、愤懑的爱国青年,《琐记》记的则是:作者自己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的经历的艰难和热望。   《朝花夕拾》有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描写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对师友诚挚的怀念,真实地书写了戊戌政变和辛亥革命前后作者所经历的种种生活——从农村到城镇,从家庭到社会,从中国到日本,每一篇都生动的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生活的一角   作品记述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和青年时求学的历程,追忆那些难以忘怀的人和事,亦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表现出对反动、守旧势力的打击和嘲讽。   最初于1928年9月由北京未名社出版,列为作者所编的《未名新集》之一。1929年2月再版。1932年9月第三版改由上海北新书局重排出版。  编辑本段文章主要内容  《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   《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对儿童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童年生活的有趣与读书生活的乏味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的 《朝花夕拾》  实质   《琐记》——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   《藤野先生》——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    《范爱农》——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  编辑本段作品目录  目录   《小引》   《 鲁迅著《朝花夕拾》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后记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被收录为苏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   《藤野先生》被收录为北京课改实验版九年级上册 第五课   《藤野先生》被收录于苏教版八年级下册 第一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被收录为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第一课   《阿长与<山海经>》被收录为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六课   《朝花夕拾》被收录于苏教版九年级下册 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被收录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名著导读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被收录为九年义务课本六年级上册 第五课   现在《朝花夕拾》一书已成为人教版初二语文名著导读的其中一本使得更多的青少年能够分享鲁迅的“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总起来看,《朝花夕拾》写到他年少时代以至于到日本前后的若干生活片段,展现当时的世态人情、民俗文化,流露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的深刻观察和对家人师友的真挚感情。叙述情切感人,又有机的糅进了大量的描写、抒情和议论,文笔优美清新,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最高水平的回忆散文。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没落的封建家庭。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世界十大文豪之一。代表作有: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并第一次使用“鲁迅”这个笔名;中篇小说《阿Q正传》,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彷徨》等。 在他写的人物中没有一个坏形象,却也表现出了封建社会的残忍。   1881年9月25日,鲁迅先生诞生在浙江绍兴。周家是一个大家族,到鲁迅祖父一辈,已日渐衰败。鲁迅的父亲是个秀才,在仕途上终生不得意一直没有考上举人。12岁那年,祖父因科场案入狱,父亲受此打击日渐病重,在他15岁那年病逝。这段时间里,作为家中的长子,鲁迅计划每天出入于当铺和药店之间,深深地感到事态的炎凉。17岁,鲁迅离开家乡,先进了南京水师学堂,后转入路矿学堂。1902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东渡日本深造。两年后,进了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医学,幻灯片事件使他深刻地认识到改变中国人麻木的精神比医治肉体更为重要,于是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回国以后,鲁迅先后在杭州、绍兴等地教过书,后又去北京的教育部做事,其间目睹了辛亥革命从胜利到失败的整个过程,更加坚定了中国社会的当务之急是国民性的改造的认识。1917年前后,新文化运动以及文学革命已经开始提倡,鲁迅开始写作,随着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的发表,一发不可收拾,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 朝花夕拾  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   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彷徨》。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0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字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鲁迅生前出版有小说集三种、散文集两种、杂文集十五种、通信集一种、文学史著两种。在整理中国古籍和翻译外国文学方面也成绩卓著。其全部著译后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汇编位《鲁迅全集》、《鲁迅译全集》和《鲁迅辑录古籍丛编》。

语言与翻译期刊点评要求高吗

既然身为一名法学院的研究生,那我就要说一说我们法学院的老师了,强烈推荐宋晓燕院长啊。说实话入学一年来我还没机会听宋院长的课,那为什么我还会推荐呢,当然是我真的很喜欢宋院长啊,星星眼。我第一次见到宋院长是在学院的开学典礼上,院长致辞,我一下子被她吸引了,老师美丽大方优雅,说话超级温柔,后来的一年间我听过很多次院长参加出席的讲座会议,每次老师的讲话都令人极其舒服,受益颇多。我还参加过学院举办的“院长面对面活动”,有幸和院长一起共进午餐,并在这个过程中与院长交流下当时的学习生活,院长也给我们了一些学习建议。宋老师真的是一位专业能力强又极具人格魅力的老师。在接下来两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要去听一听宋院长的课!其实法学院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老师,都值得我们去听一听他们的课,比如樊健老师,葛伟军老师,刘洋老师等等。下面是当时宋院长在开学典礼上对同学们的期待与祝福,望我们共勉。宋院长期盼通过未来几年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够成长为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人,在变革的社会中秉持坚韧的精神,在一生当中踏踏实实学习、工作和生活,使自己成为不可替代、值得依靠的人。祝愿新生们在财大法学院的岁月里不负理想、不负青春!

如果按楼主的英语水平,读报纸还没有这个必要,对不起,可能说的太直接了,见谅说白了,提高英语,尤其是高中生英语的最好方法就是背单词,单词量一上去,英语水平自然就强了我高三那会儿,英语很一般,考试满分150,我只能得100多点。后来用寒假背了一本刘毅编的《突破英文基础词汇》,背的很熟,我发现我英语有了飞跃,最后高考考了那本书是黄色封皮的,配有磁带,楼主可以结合磁带背,效果更好这是我的亲身经历,希望可以对楼主有帮助 附,看很多人都建议你看21世纪报,我认为这对你的程度不会有任何帮助。满篇都是六级词汇,你本身对英语就没自信,要是老看这些报纸就更没自信了英语提高没有什么捷径。如果楼主非要读英文的刊物我推荐楼主看外研社编的《书虫》系列读物,这套读物有针对各个年级,不同词汇量量身定做的英文小说,就是把一些英文名著用比较简单,朴实的语言描述出来,并且有中英文对照。我认为对楼主肯定会有帮助如果楼主有疑问可以发信息给我,我基本都在线

沽名钓誉不会长久,这个我是同意的。但我认为,因为有一些缺点就把于丹蒙曼说成是文化小丑,是言语过于偏激。她们并非沽名钓誉,只是人无完人而已。人人都是有缺点的,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贤都不可能避免。于丹墨子就曾经在《墨子·非儒》书中批评孔子的一次虚假。孔子周游列国因缺乏路费被困于陈蔡之间时,见到能吃的东西不管好坏都得吃。但刚回到鲁国境内,鲁哀公立刻宴请了他。这时他却只吃那些最好的菜,一般的菜根本就不看一眼,在鲁哀公面前故意摆出一副绅士的样子。所以说,即使是圣贤也会有缺点的。于丹和蒙曼都是取得了很高成就的文化学者。于丹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2006年和2007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中,由于丹主讲的《论语心得》和《庄子心得》节目,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她的著作《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在国内非常畅销,而且在日本、韩国、英国、法国、越南等国家以20多种文字出版发行。于丹蒙曼是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从2007年开始五次登上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主讲武则天、太平公主、长恨歌、大隋风云、唐玄宗和杨贵妃等节目,收到观众的大量好评。他还出版了十多本历史类书籍。就是这两位卓有成就的文化学者和作家,却因为几个小事就被批评为文化小丑,实在是过于偏激。于丹被抨击的原因是,于丹后来在一次受邀在英国参加文化活动时,因为嫌弃待遇不好,要求更换了三次房间,还对助理大发脾气。还有一次是2012年参加北京大学昆曲讲座时,对昆曲很有研究的于丹代表观众向昆曲演员表示感谢。但有四五个观众却以为他是个昆曲的外行,在台下起哄,于丹只好走下了台。蒙曼被批评的原因是,她作为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节目的文化嘉宾,在解读古诗《悯农》、《春夜喜雨》等时产生了一些偏差。把“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中描写的烈日下的农民辛勤地除草,解释成是春日农民在播种等。有些相关专家认为,于丹对《论语》的解读和蒙曼对古诗词的解释有很多偏差或者比较肤浅,这也仅仅是不同的专家对同一个典籍有不同的理解而已。蒙曼也有些人认为,于丹在嘴上讲着仁义礼智信,但在国外却有如此的表现,说明她为人虚伪。但实际上,于丹在生活中的仁义礼智信方面的行为确实是有不少的,只是她身上仍然有一些缺点。而这只是人无完人而已,就此就把一位学者说成文化小丑,实在是过于偏激。对蒙曼也是只因为有一些专家认为她对诗词的解说有一些偏差或者比较肤浅,就被说成是文化小丑,也并不客观。评价一个人贵在全面地分析观察。如果仅凭几个事就作出结论,往往就是草率了。

新概念英语2(可以考虑背诵其中的文章)21世纪英语报(21century teens)疯狂英语阅读版美国版读者杂志(Reader)空中英语教室China Daily 关于英语差的问题,其实和坚持有关。每天都要和英语有接触,如果是应试的目的,就不能怕做英语题,尤其是完型和阅读。高中刚毕业,我对此深有感触啊……有的时候,适当逼一逼自己,会有一定的效果的。 做题的话,推荐一下《五年三年》,别看书厚,效果很好。每天坚持一点点,三年,肯定英语水平提高。注意讲解一定要细看。 另外,可以下一点英语的文章来听。不一定要完全听懂的,主要是练耳朵,找语感,而且,比较正宗的口音会影响你的发音,从而口语也可以提高。

语言与翻译期刊点评

大师傅

新闻出版总署查无此刊,至少不能界定为正规刊物。

  • 索引序列
  • 语言与翻译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
  • 语言与翻译期刊点评要求
  • 外语与翻译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
  • 语言与翻译期刊点评要求高吗
  • 语言与翻译期刊点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