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分析和生物分析化学杂志区别在哪

分析和生物分析化学杂志区别在哪

发布时间:

分析和生物分析化学杂志区别在哪

分析化学的学习是为了你在学习生物时会要做一些实验,这个时候你就会需要应用分析化学的知识来解答你所要的生物量等的数据

专门分析物质成分的学科

药物分析为药学领域,分析化学更宽泛一些。

化学生物学化学生物学是当今化学界皇冠上的宝石。化学生物学将成为21世纪重要的新兴交叉学科 。化学生物学目前主要包含以下子学科: 2000年3月25—26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化学部主持召开了 “化学生物学”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 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研究所和放射医学研究所等单位30余位从事化 学和生命科学交叉领域研究的专家,对“化学生物学 (Chemical Bio logy)”这一新兴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 了深入讨论。 20世纪后半叶生物学日新月异的进展,导致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新 兴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的产生。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 ,也使人们认识到很多的生命过程,都需要在分子或分子以上水平, 也就是从化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这将对生命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解 释。但是,真正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体系进行比较详细的研究,需要 多学科的参与以及发展一些新的理论和新的研究手段。因此,在20世 纪就已经在研究生命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化学学科的几个分支—— 生物有机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分析化学、生物结构化学以及研 究内容不断深化的天然产物化学,将会在新的世纪里被赋予新的内容 和活力。这些分支学科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背景是:随着分子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相关生物学科的发展,特别是人类基因 组计划的即将完成,人类已经发现并阐明许多基因以及相应的蛋白质 的结构,并逐步了解其相应的功能,对其功能的研究也逐步由静态的 水平发展到动态的水平,从对结果的研究发展到对过程的研究,由对 个体现象的研究发展到对群体现象的研究。这些新的研究课题无疑给 化学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随着化学合成的现代技术 、化合物分离手段和化学分子结构解析技术的发展,以及分子识别、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和研究技术的进展,人们对于小分子化合物如 何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认识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样 的研究,如果可以有效地与目前蓬勃发展的生命科学相结合,不仅有 利于人类在分子水平上对生命过程的了解和调控,同时也将促进化学 学科本身的发展。为此,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化学生物学”这一新 兴交叉学科,并逐渐被科学界所接受。提出这一学科的目的就是要鼓 励更多的化学家利用化学的手段来深入研究生物过程中的问题。这个 新兴的交叉学科出现的明显标志就是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大学如哈佛大 学和耶鲁大学将他们的化学系的名称改为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系,以及 一些有关这个学科的专门杂志如“化学生物学的新视点 (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的出现。…… 一、面向生物学的合成化学生物分子修饰和标记 固相承载合成多肽、多聚核酸、以及多糖 生物小分子的合成:脂类、糖、核酸、氨基酸 组合化学 天然化合物 不对称合成 二、生物指导化学研究 酶促有机合成 天然化合物分离和鉴定 组合生物合成 生物合成工程 基于病毒的化学 生物大分子催化剂和受体的受控进化 化学信息学 三、生物中的化学机理 酶的抑制和反应机理 体内药物机理 小分子和生物受体的相互作用 催化核酸的进化和化学 体内蛋白的药学功能 生物功能的分子探针 翻译后修饰的机理化学 后基因组时代的化学方法、RNA干扰、以及蛋白质组化学 生物体系中的金属 化学呈像技术 小分子和生物分子的单分子化学 生物分子的理论模拟 分子识别 金属酶的小分子模型 分子机器 具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 生物合成途经的阐述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化学研究方法 化学生态学 四、化学指导生物研究 大通量筛选 生物分子和小分子阵列的制造 化学指导药物设计和发展 合成生物学 非天然的生物分子类似物 化学调节生物合成途径 蛋白质、糖、与核酸的化学设计 化学途径构造生物系统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生物学分支学科。 若以不同的生物为对象,生物化学可分为动物生化、植物生化、微生物生化、昆虫生化等;若以生物体的不同组织或过程为研究对象,则可分为肌肉生化、神经生化、免疫生化、生物力能学等;因研究的物质不同,又可分为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学等分支;研究各种天然物质的化学称为生物有机化学;研究各种无机物的生物功能的学科则称为生物无机化学或无机生物化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生物化学与其它学科又融合产生了—些边缘学科,如生化药理学、古生物化学、化学生态学等;或按应用领域不同,有医学生化、农业生化、工业生化、营养生化等。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生物化学这一名词的出现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得更远,其早期的历史是生理学和化学的早期历史的一部分。例如18世纪80年代,拉瓦锡证明呼吸与燃烧一样是氧化作用,几乎同时科学家又发现光合作用本质上是动物呼吸的逆过程。又如1828年沃勒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了一种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只能靠生物产生的观点,给“生机论”以重大打击。 1860年巴斯德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但他认为必需有活的酵母才能引起发酵。1897年毕希纳兄弟发现酵母的无细胞抽提液可进行发酵,证明没有活细胞也可进行如发酵这样复杂的生命活动,终于推翻了“生机论”。 生物化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静态的描述性阶段,对生物体各种组成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构测定、合成及理化性质的研究。其中菲舍尔测定了很多糖和氨基酸的结构,确定了糖的构型,并指出蛋白质是肚键连接的。1926年萨姆纳制得了脲酶结晶,并证明它是蛋白质。 此后四、五年间诺思罗普等人连续结晶了几种水解蛋白质的酶,指出它们都无例外地是蛋白质,确立了酶是蛋白质这一概念。通过食物的分析和营养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维生素,并阐明了它们的结构。 与此同时,人们又认识到另一类数量少而作用重大的物质——激素。它和维生素不同,不依赖外界供给,而由动物自身产生并在自身中发挥作用。肾上腺素、胰岛素及肾上腺皮质所含的甾体激素都在这一阶段发现。此外,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在1931年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的概念。 第二阶段约在20世纪30~50年代,主要特点是研究生物体内物质的变化,即代谢途径,所以称动态生化阶段。其间突出成就是确定了糖酵解、三羧酸循环以及脂肪分解等重要的分解代谢途径。对呼吸、光合作用以及腺苷三磷酸(ATF)在能量转换中的关键位置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当然,这种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对生物合成途径的认识要晚得多,在50~60年代才阐明了氨基酸、嘌岭、嗜啶及脂肪酸等的生物合成途径。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要特点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化学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以及物理学、技术科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等其他学科的渗透,产生了分子生物学,并成为生物化学的主体。生物化学的基本内容 除了水和无机盐之外,活细胞的有机物主要由碳原子与氢、氧、氮、磷、硫结合组成,分为大分子和小分子两大类。前者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以结合状态存在的脂质;后者有维生素、激素、各种代谢中间物,以及合成生物大分子所需的氨基酸、核苷酸、糖、脂肪酸和甘油等。在不同的生物中,还有各种次生代谢物,如萜类、生物碱、毒素、抗生素等。 虽然对生物体组成的鉴定是生物化学发展初期的特点,但直到今天,新物质仍不断在发现。如陆续发现的干扰素、环核苷磷酸、钙调蛋白、粘连蛋白、外源凝集素等,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早已熟知的化合物也会发现新的功能,20世纪初发现的肉碱,50年代才知道是一种生长因子,而到60年代又了解到是生物氧化的一种载体;多年来被认为是分解产物的腐胺和尸胺,与精胺、亚精胺等多胺被发现有多种生理功能,如参与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调节,对DNA超螺旋起稳定作用以及调节细胞分化等。 新陈代谢由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组成。前者是生物体从环境中取得物质,转化为体内新的物质的过程,也叫同化作用;后者是生物体内的原有物质转化为环境中的物质,也叫异化作用。同化和异化的过程都由一系列中间步骤组成。中间代谢就是研究其中的化学途径的。 在物质代谢的过程中还伴随有能量的变化。生物体内机械能、化学能、热能以及光、电等能量的相互转化和变化称为能量代谢,此过程中ATP起着中心的作用。新陈代谢是在生物体的调节控制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的。生物体内绝大多数调节过程是通过别构效应实现的。 生物大分子的多种多样功能与它们特定的结构有密切关系。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有催化、运输和贮存、机械支持、运动、免疫防护、接受和传递信息、调节代谢和基因表达等。由于结构分析技术的进展,使人们能在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它们的各种功能,蛋白质分子内部的运动性是它们执行各种功能的重要基础。 80年代初出现的蛋白质工程,通过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基因,获得在指定部位经过改造的蛋白质分子。这一术不仅为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也开辟了按一定要求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新的蛋白质的广阔前景。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为阐明基因的本质,了解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流动作出了贡献。碱基配对是核酸分子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这是核酸作为信息分子的结构基础。 基因表达的调节控制是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也是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已有不少的了解;真核生物基因的调控正从多方面探讨。如异染色质化与染色质活化;DNA的构象变化与化学修饰;DNA上调节序列如加强子和调制子的作用;RNA加工以及转译过程中的调控等。 生物体的糖类物质包括多糖、寡糖和单糖。在多糖中,纤维素和甲壳素是植物和动物的结构物质,淀粉和糖元等是贮存的营养物质。单糖是生物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寡糖在结构和功能上的重要性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寡糖和蛋白质或脂质可以形成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 由于糖链结构的复杂性,使它们具有很大的信息容量,对于细胞专一地识别某些物质并进行相互作用而影响细胞的代谢具有重要作用。从发展趋势看,糖类将与蛋白质、核酸、酶并列而成为生物化学的4大研究对象。 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一经测定,就可在实验室中进行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及其类似物的人工合成有助于了解它们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有些类似物由于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而可能具有应用价值。通过DNA化学合成而得到的人工基因可应用于基因工程而得到具有重要能的蛋白质及其类似物。 生物体内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酶催化的。酶的作用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取决于酶的结构。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反应动力学及作用机制、酶活性的调节控制等是酶学研究的基本内容。酶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酶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和医学上的应用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 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一般也含有糖类,其基本结构可用流动镶嵌模型来表示,即脂质分子形成双层膜,膜蛋白以不同程度与脂质相互作用并可侧向移动。生物膜与能量转换、物质与信息的传送、细胞的分化与分裂、神经传导、免疫反应等都有密切关系,是生物化学中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 激素是新陈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激素系统和神经系统构成生物体两种主要通讯系统,二者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70年代以来,激素的研究范围日益扩大,许多激素的化学结构已经测定,它们主要是多肽和甾体化合物。一些激素的作用原理也有所了解,有些是改变的通透性,有些是激活细胞的酶系,还有些是影响基因的表达。维生素对代谢也有重要影响,可分水溶性与脂溶性两大类。它们大多是酶的辅基或辅酶,与生物体的健康有密切关系。 生物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数百万种生物具有相同的起源,并在大约40亿年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生物化学的发展为这一学说在分子水平上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在生物化学的发展中,许多重大的进展均得力于方法上的突破。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广泛而迅速地向生物化学各个领域渗透,不仅使许多分析仪器的自动化程度和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分析,结构预测以及结构功能关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生物化学今后的继续发展无疑还要得益于技术和方法的革新。 生物化学对其它各门生物学科的深刻影响首先反映在与其关系比较密切的细胞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等领域。通过对生物高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酣、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生物学中一些看来与生物化学关系不大的学科,如分类学和生态学,甚至在探讨人口控制、世界食品供应、环境保护等社会性问题时,都需要从生物化学的角度加以考虑和研究。 此外,生物化学作为生物学和物理学之间的桥梁,将生命世界中所提出的重大而复杂的问题展示在物理学面前,产生了生物物理学、量子生物化学等边缘学科,从而丰富了物理学的研究内容,促进了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发展。 生物化学是在医学、农业、某些工业和国防部门的生产实践的推动下成长起来的,反过来,它又促进了这些部门生产实践的发展。 生物化学在发酵、食品、纺织、制药、皮革等行业都显示了强大的威力。例如皮革的鞣制、脱毛,蚕丝的脱胶,棉布的浆纱都用酶法代替了老工艺。近代发酵工业、生物制品及制药工业包括抗生素、有机溶剂、有机酸、氨基酸、酶制剂、激素、血液制品及疫苗等均创造了相当巨大的经济价值,特别是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的应用更促进了酶工业和发酵工业的发展。

分析和生物分析化学杂志区别

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是研究获取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的科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元素、离子、官能团、或化合物)、测定物质的有关组分的含量、确定物质的结构(化学结构、晶体结构、空间分布)和存在形态(价态、配位态、结晶态)及其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等。 分析化学开发分析物质成分、结构的方法,使化学成分得以定性和定量,化学结构得以确定。分析化学是化学家最基础的训练之一,化学家在实验技术和基础知识上的训练,皆得力於分析化学。当代分析化学著重仪器分析,常用的分析仪器有几大类,包括原子与分子光谱仪,电化学分析仪器,核磁共振,X光,以及质谱仪。仪器分析之外的分析化学方法,现在统称为古典分析化学。 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物质中有哪些元素或基团(定性分析);每种成分的数量或物质纯度如何(定量分析);原子如何联结成分子,以及在空间如何排列等等。 分析化学以化学基本理论和实验技术为基础,并吸收物理、生物、统计、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以充实本身的内容,从而解决科学、技术所提出的各种分析问题。 分析化学这一名称虽创自玻意耳,但其实践运用与化学工艺的历史同样古老。古代冶炼、酿造等工艺的高度发展,都是与鉴定、分析、制作过程的控制等手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在东、西方兴起的炼丹术、炼金术等都可视为分析化学的前驱。 公元前3000年,埃及人已经掌握了一些称量的技术。最早出现的分析用仪器当属等臂天平,它在公元前1300年的《莎草纸卷》上已有记载。巴比伦的祭司所保管的石制标准砝码(约公元前2600)尚存于世。不过等臂天平用于化学分析,当始于中世纪的烤钵试金法中。 古代认识的元素,非金属有碳和硫,金属中有铜、银、金、铁、铅、锡和汞。公元前四世纪已使用试金石以鉴定金的成色,公元前三世纪,阿基米德在解决叙拉古王喜朗二世的金冕的纯度问题时,即利用了金、银密度之差,这是无伤损分析的先驱。 公元60年左右,老普林尼将五倍子浸液涂在莎草纸上,用以检出硫酸铜的掺杂物铁,这是最早使用的有机试剂,也是最早的试纸。迟至1751年,埃勒尔·冯·布罗克豪森用同一方法检出血渣(经灰化)中的含铁量。 火试金法是一种古老的分析方法。远在公元前13世纪,巴比伦王致书埃及法老阿门菲斯四世称:“陛下送来之金经入炉后,重量减轻……”这说明3000多年前人们已知道“真金不怕火炼”这一事实。法国菲利普六世曾规定黄金检验的步骤,其中提出对所使用天平的构造要求和使用方法,如天平不应置于受风吹或寒冷之处,使用者的呼吸不得影响天平的称量等。 18世纪的瑞典化学家贝格曼可称为无机定性、定量分析的奠基人。他最先提出金属元素除金属态外,也可以其他形式离析和称量,特别是以水中难溶的形式,这是重量分析中湿法的起源。 德国化学家克拉普罗特不仅改进了重量分析的步骤,还设计了多种非金属元素测定步骤。他准确地测定了近200种矿物的成分及各种工业产品如玻璃、非铁合金等的组分。 18世纪分析化学的代表人物首推贝采利乌斯。他引入了一些新试剂和一些新技巧,并使用无灰滤纸、低灰分滤纸和洗涤瓶。他是第一位把原子量测得比较精确的化学家。除无机物外,他还测定过有机物中元素的百分数。他对吹管分析尤为重视,即将少许样品置于炭块凹处,用氧化或还原焰加热,以观察其变化,从而获得有关样品的定性知识。此法一直沿用至19世纪,其优点是迅速、所需样品量少,又可用于野外勘探和普查矿产资源等。 19世纪分析化学的杰出人物之一是弗雷泽纽斯,他创立一所分析化学专业学校(此校至今依然存在);并于1862年创办德文的《分析化学》杂志,由其后人继续任主编至今。他编写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两书曾译为多种文字,包括晚清时代出版的中译本,分别定名为《化学考质》和《化学求数》。他将定性分析的阳离子硫化氢系统修订为目前的五组,还注意到酸碱度对金属硫化物沉淀的影响。在容量分析中,他提出用二氯化锡滴定三价铁至黄色消失。 1663年波义耳报道了用植物色素作酸碱指示剂,这是容量分析的先驱。但真正的容量分析应归功于法国盖·吕萨克。1824年他发表漂白粉中有效氯的测定,用磺化靛青作指示剂。随后他用硫酸滴定草木灰,又用氯化钠滴定硝酸银。这三项工作分别代表氧化还原滴定法、酸碱滴定法和沉淀滴定法。络合滴定法创自李比希,他用银滴定氰离子。 另一位对容量分析作出卓越贡献的是德国莫尔,他设计的可盛强碱溶液的滴定管至今仍在沿用。他推荐草酸作碱量法的基准物质,硫酸亚铁铵(也称莫尔盐)作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基准物质。 最早的微量分析是化学显微术,即在显微镜下观察样品或反应物的晶态、光学性质、颗粒尺寸和圆球直径等。17世纪中叶胡克从事显微镜术的研究,并于1665 年出版《显微图谱》。法国药剂师德卡罗齐耶在1784年用显微镜以氯铂酸盐形式区别钾、钠。德意志化学家马格拉夫在1747年用显微镜证实蔗糖和甜菜糖实为同一物质;在1756年用显微镜检验铂族金属。1891年,莱尔曼提出热显微术,即在显微镜下观察晶体遇热时的变化。科夫勒及其夫人设计了两种显微镜加热台,便于研究药物及有机化合物的鉴定。后来又发展到电子显微镜,分辨率可达1埃。 不用显微镜的最早的微量分析者应推德国德贝赖纳。他从事湿法微量分析,还有吹管法和火焰反应,并发表了《微量化学实验技术》一书。近代微量分析奠基人是埃米希,他设计和改进微量化学天平,使其灵敏度达到微量化学分析的要求;改进和提出新的操作方法,实现毫克级无机样品的测定,并证实纳克级样品测定的精确度不亚于毫克级测定。 有机微量定量分析奠基人是普雷格尔,他曾从胆汁中离析出一种降解产物,其量尚不足作一次常量碳氢分析。在听了埃米希于1909年所作有关微量定量分析的讲演并参观其实验室后,他决意将常量燃烧法改为微量法(样品数毫克),并获得成功;1917年出版《有机微量定量分析》一书,并在1923年获诺贝尔化学奖。 德国化学家龙格在1850年将染料混合液滴在吸墨纸上使之分离,更早些时候他曾用染有淀粉和碘化钾溶液的滤纸或花布块作过漂白液的点滴试验。他又用浸过硫酸铁和铜溶液的纸,在其中部滴加黄血盐,等每滴吸入后再加第二滴,因此获得自行产生的美丽图案。1861年出现舍恩拜因的毛细管分析,他将滤纸条浸入含数种无机盐的水中,水携带盐类沿纸条上升,以水升得最高,其他离子依其迁移率而分离成为连接的带。这与纸层析极为相近。他的学生研究于滤纸上分离有机化合物获得成功,能明显而完全分离有机染料。 20世纪60年代,魏斯提出环炉技术。仅用微克量样品置滤纸中,继用溶剂淋洗,而后在滤纸外沿加热以蒸发溶剂,遂分离为若干同心环。如离子无色可喷以灵敏的显色剂或荧光剂,既能检出,又能得半定量结果。 色谱法也称层析法。1906年俄国茨维特将绿叶提取汁加在碳酸钙沉淀柱顶部,继用纯溶剂淋洗,从而分离出叶绿素。此项研究发表在德国《植物学》杂志上,但未能引起人们注意。直到1931年德国的库恩和莱德尔再次发现本法并显示其效能,人们才从文献中追溯到茨维特的研究和更早的有关研究,如1850年韦曾利用土壤柱进行分离;1893年里德用高岭土柱分离无机盐和有机盐等等。 气体吸附层析始于20世纪30年代的舒夫坦和尤肯。40年代,德国黑塞利用气体吸附以分离挥发性有机酸。英国格卢考夫也用同一原理在1946年分离空气中的氢和氖,并在1951年制成气相色谱仪。第一台现代气相色谱仪研制成功应归功于克里默。 气体分配层析法根据液液分配原理,由英国马丁和辛格于1941年提出。并因此而获得1952年诺贝尔化学奖。戈莱提出用长毛细管柱,是另一创新。 色谱-质谱联用法中将色谱法所得之淋出流体移入质谱仪,可使复杂的有机混合物在数小时内得到分离和鉴定,是最有效的分析方法之一。 希腊哲学家泰奥弗拉斯图斯曾记录各种岩石矿物及其他物质遇热所发生的影响,这是热分析技术的最早纪录。法国勒夏忒列和英国罗伯茨·奥斯汀同称为差热分析的鼻祖。20世纪60年代又出现了精细的差热分析仪和奥尼尔提出的差示扫描量热法,它能测定化合物的纯度及其他参数,如熔点和玻璃化、聚合、热降解、氧化等温度。 比色法以日光为光源,靠目视比较颜色深浅。最早的记录是1838年兰帕迪乌斯在玻璃量筒中测定钻矿中的铁和镍,用标准参比溶液与试样溶液相比较。1846 年雅克兰提出根据铜氨溶液的蓝色测定铜。随后有赫罗帕思的硫氰酸根法测定铁;奈斯勒法测定氨;苯酚二磷酸法制定硝酸根;过氧化氢法测定钍;亚甲基蓝法测定硫化氢;磷硅酸法测定二氧化硅等。 最早研究化合物的紫外吸收光谱的是亨利,他绘制出摩尔吸光系数对波长的曲线。红外光谱在20年代开始应用于汽油爆震研究,继用于鉴定天然和合成橡胶以及其他有机化合物中的未知物和杂质。喇曼光谱是研究分子振动的另一种方法。喇曼光谱法的信号太弱,使用困难,直至用激光作为单色光源后,才促进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 而对于原子发射光谱法的应用可上溯至牛顿,他在暗室中用棱镜将日光分解为七种颜色;1800年赫歇耳发现红外线;次年里特用氢化银还原现象发现紫外区;次年,渥拉斯顿观察到日光光谱中的暗线;15年后,夫琅和费经过研究,命名暗线为夫琅和费线。 本生发明了名为本生灯的煤气灯,灯的火焰近于透明而不发光,便于光谱研究。1859年,本生和他的同事物理学家基尔霍夫研究各元素在火焰中呈示的特征发射和吸收光谱,并指出日光光谱中的夫琅和费线是原子吸收线,因为太阳的大气中存在各种元素。他们用的仪器已具备现代分光镜的要素,他们可称为发射光谱法的创始人。 能斯脱在1889 年提出了能斯脱公式,将电动势与离子浓度、温度联系起来,奠定了电化学的理论基础。随后,电化学分析法有了发展,电沉积重量法、电位分析法、电导分析法、安培滴定法、库仑滴定法、示波极谱法相继出现。氢电极、玻璃电极和离子选择性电极陆续制成,尤以极谱分析技术贡献卓著。 还有一些方法对无机物质和有机物质同样有效,如气相色谱法便是其中之一。样品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氢、氮、氧、甲烷、乙烯、水气等在同一柱中,在选择的条件下可逐一分离或分组分离。奥萨特气体分析器也是如此,只是分离的原理不同。 痕量分析是指样品所含的量极为微少。一般,在样品中含量多的为主要成分,含量少的为次要成分。桑德尔认为含量在1%~01%的为次要成分。有人认为在 10%~01%的为次要成分。含量在万分之一以下称为痕量。痕量分析的动向趋于测定愈来愈低的含量,因此出现了超痕量分析,即含量接近或低于一般痕量下限。这名称只是定性的。 微痕量分析尚另有一种意义,即使用微量分析的称样,而测定其中痕量元素。为与前述一词区分,后一词应称为微样痕量分析。 理想的化学分析方法应该具有这样的一些特点:选择性最高,这样就可以减轻或省略分离步骤;精密度和准确度高;灵敏度高,从而少量或痕量组分即可检定和测定;测定范围广,大量和痕量均能测定;能测定的元素种类和物种最多;方法简便;经济实惠。但汇集所有优点于一法是办不到的,例如,在重量分析中,如要提高准确度,需要延长分析时间。因为化学法制定原子量要求准确到十万分之一,所以最费时间。 分析方法要力求简便,不仅野外工作需要简便、有效的化学分析方法,室内例行分析工作也如此。因为在不损失所要求的准确度和精度的前提下,简便方法步骤少,这就意味着节省时间、人力和费用。例如,金店收购金首饰时,是将其在试金石板上划一道(科学名称是条纹),然后从条纹的颜色来决定金的成色。这种条纹法在矿物鉴定中仍然采用。 分析化学所用的方法可分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二者各有优缺点,相辅相成。分析化学者必须明确每一种方法的原理及其应用范围和优缺点,这样在解决分析问题时才能得心应手,选择最适宜的方法。一般来说,化学法准确、精密、费用少而且容易掌握。仪器法迅速,能处理大批样品,但大型仪器价格昂贵,几年后又须更新仪器。 近来分析化学中的新技术有激光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流动注射法、场流分级等。场流分级所用的场可以是重力、磁、电、热等,样品流经适当的场时能进行分级,故称为场流分级。目前,该法已成功地用于有机大分子(如血球、高聚物等)之分级。可以预期它在无机物分离方面也将得到应用。 加强对高灵敏度和高选择性试剂的研究,对于隐蔽解蔽和分离、富集方法的研究,以及元素存在状态的测定(与环境分析和地球化学的关系至为密切)都是重要的课题。将二三种各具优点的方法联合使用,可使以前不能测定的项目变为可能,仍是发展的方向,气相色谱法与质谱法的联用便是明显的例子。 分析化学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对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广泛的应用于地质普查、矿产勘探、冶金、化学工业、能源、农业、医药、临床化验、环境保护、商品检验等领域。[编辑]当代分析化学当代分析化学将研究分为两个范畴,一是分析的对象,一是分析的方法。<分析化学期刊>(Analytical Chemistry)每年在第12期会在两个范畴轮流做一次回顾评述。[编辑]分析的对象生物分析化学(Bioanalytical chemistry)材料分析(Material analysis)化学分析(Chemical analysis)环境分析(Environmental analysis)鉴识化学/鉴识科学(Forensic chemistry|Forensics)[编辑]分析的方法光谱学质谱学分光度和比色法层析和电泳法结晶学显微术电化学分析[编辑]古典分析虽说当代分析方法绝大部分为仪器分析,但有些仪器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简化古典方法的不便,基本原理仍来自於古典分析。另外,样品配置等前置处理,仍需要藉由古典分析手法的协助。以下举一些古典分析方法:滴定法重量分析无机定性分析[编辑]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法(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scopy, AAS)原子荧光光谱法(Atomic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FS)α质子-X射线光谱仪(Alpha particle X-ray spectrometer, APXS)毛细管电泳分析仪(Capillary electrophoresis, CE)色谱法(Chromatography)比色法(Colorimetry)循环伏安法(Cyclic Voltammetry, CV)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电子顺旋共振仪(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 EPR)电子自旋共振(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椭圆偏振技术(Ellipsometry)场流分离法(Field flow fractionation, FFF)传式转换红外线光谱术(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气相色谱法(Gas chromatography, GC)气相色谱-质谱法(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GC-MS)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HPLC)离子微探针(Ion Microprobe, IM)感应耦合电浆(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ICP)Instrumental mass fractionation (IMF)选择性电极(Ion selective electrode, ISE)激光诱导击穿光谱仪(Laser 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 LIBS)质谱仪(Mass spectrometry, MS)穆斯堡尔光谱仪系统(Mossbauer spectroscopy)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NMR)粒子诱发X-射线产生(Particle induced X-ray emission spectroscopy,PIXE)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仪(Pyrolysis-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 PY-GC-MS)拉曼光谱(Raman spectroscopy)折射率共振增强多光子电离谱(Resonance enhanced multi-photon ionization, REMPI)扫瞄穿透X射线显微镜(Scanning transmission X-ray microscopy, STXM)薄板层析(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 TLC)穿透式电子显微镜(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EM)X射线荧光光谱仪(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XRF)X射线显微镜(X-ray microscopy, XRM)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物系统中的化学现象,化学生物学是自90年代中期以来的新兴研究领域 哈佛大学的Schreiber博士和Scripps研究所的Schultz博士分别在东西海岸引领这个领域, 他们的所在地所形成的重心地位甚至在加强 与这些相比, 化学生物学使用小分子作为工具解决生物学的问题或通过干扰/调节正常过程了解蛋白质的功能在某种意义上, 使用小分子调节目标蛋白质与制药公司发展新药类似 但是, 当所有公司的目标蛋白质到目前为止仅是约450种的时候, 人类基因组计划为我们带来了至少几万个目标蛋白质 最终的目标是寻找特异性调节素或寻找解开所有蛋白质之谜的钥匙, 但这需要更系统和整体的方法而并非传统方法 化学生物学看起来是有希望的答案 系统的化学生物学仅仅诞生于90年代中期, 部份是由于基础条件到那时才刚刚完备 代表性的技术进步包括机器人工程, 高通量及高灵敏度的生物筛选, 信息生物学, 数据采集工具, 组合化学和芯片技术例如DNA芯片 化学生物学更普遍的被叫做化学遗传学(chemical genetics), 而且它正在扩展到化学基因组学 和经典遗传学相比较, 小分子并不是取代或超越基因表达, 而是被用于抑制或活化翻译过程 化学生物学 化学生物学是当今化学界皇冠上的宝石。化学生物学目前主要包含以下子学科: 一、面向生物学的合成化学生物分子修饰和标记 固相承载合成多肽、多聚核酸、以及多糖 生物小分子的合成:脂类、糖、核酸、氨基酸 组合化学 天然化合物 不对称合成 二、生物指导化学研究 酶促有机合成 天然化合物分离和鉴定 组合生物合成 生物合成工程 基于病毒的化学 生物大分子催化剂和受体的受控进化 化学信息学 三、生物中的化学机理 酶的抑制和反应机理 体内药物机理 小分子和生物受体的相互作用 催化核酸的进化和化学 体内蛋白的药学功能 生物功能的分子探针 翻译后修饰的机理化学 后基因组时代的化学方法、RNA干扰、以及蛋白质组化学 生物体系中的金属 化学呈像技术 小分子和生物分子的单分子化学 生物分子的理论模拟 分子识别 金属酶的小分子模型 分子机器 具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 生物合成途经的阐述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化学研究方法 化学生态学 四、化学指导生物研究 大通量筛选 生物分子和小分子阵列的制造 化学指导药物设计和发展 合成生物学 非天然的生物分子类似物 化学调节生物合成途径 蛋白质、糖、与核酸的化学设计 化学途径构造生物系统

分析化学的学习是为了你在学习生物时会要做一些实验,这个时候你就会需要应用分析化学的知识来解答你所要的生物量等的数据

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的区别:1、性质不同化学生物学:化学生物学是研究生命过程中化学基础的科学。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是指用化学的方法和理论研究生命的化学分支学科。2、任务不同化学生物学:化学生物学通过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生命过程的化学基础,通过探索干预和调整疾病发生发展的途径和机理,为新药发现中提供必不可少的理论依据。生物化学:任务主要是了解生物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从早期对生物总体组成的研究,进展到对各种组织和细胞成分的精确分析。

分析和生物分析化学杂志区别大吗

化学生物学化学生物学是当今化学界皇冠上的宝石。化学生物学将成为21世纪重要的新兴交叉学科 。化学生物学目前主要包含以下子学科: 2000年3月25—26日,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化学部主持召开了 “化学生物学”研讨会。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医科大学、 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兰州大学、四川大学、中国科学院化学研 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研究所和放射医学研究所等单位30余位从事化 学和生命科学交叉领域研究的专家,对“化学生物学 (Chemical Bio logy)”这一新兴学科的国内外发展状况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 了深入讨论。 20世纪后半叶生物学日新月异的进展,导致了许多与之相关的新 兴学科如分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的产生。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 ,也使人们认识到很多的生命过程,都需要在分子或分子以上水平, 也就是从化学的角度进行研究,这将对生命现象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解 释。但是,真正在分子水平上对生物体系进行比较详细的研究,需要 多学科的参与以及发展一些新的理论和新的研究手段。因此,在20世 纪就已经在研究生命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化学学科的几个分支—— 生物有机化学、生物无机化学、生物分析化学、生物结构化学以及研 究内容不断深化的天然产物化学,将会在新的世纪里被赋予新的内容 和活力。这些分支学科能够发挥更大作用的背景是:随着分子生物学 、细胞生物学以及神经科学等相关生物学科的发展,特别是人类基因 组计划的即将完成,人类已经发现并阐明许多基因以及相应的蛋白质 的结构,并逐步了解其相应的功能,对其功能的研究也逐步由静态的 水平发展到动态的水平,从对结果的研究发展到对过程的研究,由对 个体现象的研究发展到对群体现象的研究。这些新的研究课题无疑给 化学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另一方面,随着化学合成的现代技术 、化合物分离手段和化学分子结构解析技术的发展,以及分子识别、 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和研究技术的进展,人们对于小分子化合物如 何与生物大分子相互作用的认识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样 的研究,如果可以有效地与目前蓬勃发展的生命科学相结合,不仅有 利于人类在分子水平上对生命过程的了解和调控,同时也将促进化学 学科本身的发展。为此,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了“化学生物学”这一新 兴交叉学科,并逐渐被科学界所接受。提出这一学科的目的就是要鼓 励更多的化学家利用化学的手段来深入研究生物过程中的问题。这个 新兴的交叉学科出现的明显标志就是近年来美国的一些大学如哈佛大 学和耶鲁大学将他们的化学系的名称改为化学和化学生物学系,以及 一些有关这个学科的专门杂志如“化学生物学的新视点 (Current Opinion in Chemical Biology)”的出现。…… 一、面向生物学的合成化学生物分子修饰和标记 固相承载合成多肽、多聚核酸、以及多糖 生物小分子的合成:脂类、糖、核酸、氨基酸 组合化学 天然化合物 不对称合成 二、生物指导化学研究 酶促有机合成 天然化合物分离和鉴定 组合生物合成 生物合成工程 基于病毒的化学 生物大分子催化剂和受体的受控进化 化学信息学 三、生物中的化学机理 酶的抑制和反应机理 体内药物机理 小分子和生物受体的相互作用 催化核酸的进化和化学 体内蛋白的药学功能 生物功能的分子探针 翻译后修饰的机理化学 后基因组时代的化学方法、RNA干扰、以及蛋白质组化学 生物体系中的金属 化学呈像技术 小分子和生物分子的单分子化学 生物分子的理论模拟 分子识别 金属酶的小分子模型 分子机器 具有药理活性的天然产物 生物合成途经的阐述 蛋白质相互作用的化学研究方法 化学生态学 四、化学指导生物研究 大通量筛选 生物分子和小分子阵列的制造 化学指导药物设计和发展 合成生物学 非天然的生物分子类似物 化学调节生物合成途径 蛋白质、糖、与核酸的化学设计 化学途径构造生物系统生物化学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物质的化学组成结构,及生命过程中各种化学变化的生物学分支学科。 若以不同的生物为对象,生物化学可分为动物生化、植物生化、微生物生化、昆虫生化等;若以生物体的不同组织或过程为研究对象,则可分为肌肉生化、神经生化、免疫生化、生物力能学等;因研究的物质不同,又可分为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学等分支;研究各种天然物质的化学称为生物有机化学;研究各种无机物的生物功能的学科则称为生物无机化学或无机生物化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生物化学与其它学科又融合产生了—些边缘学科,如生化药理学、古生物化学、化学生态学等;或按应用领域不同,有医学生化、农业生化、工业生化、营养生化等。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生物化学这一名词的出现大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但它的起源可追溯得更远,其早期的历史是生理学和化学的早期历史的一部分。例如18世纪80年代,拉瓦锡证明呼吸与燃烧一样是氧化作用,几乎同时科学家又发现光合作用本质上是动物呼吸的逆过程。又如1828年沃勒首次在实验室中合成了一种有机物——尿素,打破了有机物只能靠生物产生的观点,给“生机论”以重大打击。 1860年巴斯德证明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但他认为必需有活的酵母才能引起发酵。1897年毕希纳兄弟发现酵母的无细胞抽提液可进行发酵,证明没有活细胞也可进行如发酵这样复杂的生命活动,终于推翻了“生机论”。 生物化学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主要是静态的描述性阶段,对生物体各种组成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构测定、合成及理化性质的研究。其中菲舍尔测定了很多糖和氨基酸的结构,确定了糖的构型,并指出蛋白质是肚键连接的。1926年萨姆纳制得了脲酶结晶,并证明它是蛋白质。 此后四、五年间诺思罗普等人连续结晶了几种水解蛋白质的酶,指出它们都无例外地是蛋白质,确立了酶是蛋白质这一概念。通过食物的分析和营养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维生素,并阐明了它们的结构。 与此同时,人们又认识到另一类数量少而作用重大的物质——激素。它和维生素不同,不依赖外界供给,而由动物自身产生并在自身中发挥作用。肾上腺素、胰岛素及肾上腺皮质所含的甾体激素都在这一阶段发现。此外,中国生物化学家吴宪在1931年提出了蛋白质变性的概念。 第二阶段约在20世纪30~50年代,主要特点是研究生物体内物质的变化,即代谢途径,所以称动态生化阶段。其间突出成就是确定了糖酵解、三羧酸循环以及脂肪分解等重要的分解代谢途径。对呼吸、光合作用以及腺苷三磷酸(ATF)在能量转换中的关键位置有了较深入的认识。 当然,这种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对生物合成途径的认识要晚得多,在50~60年代才阐明了氨基酸、嘌岭、嗜啶及脂肪酸等的生物合成途径。 第三阶段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主要特点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化学在这一阶段的发展,以及物理学、技术科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细胞学等其他学科的渗透,产生了分子生物学,并成为生物化学的主体。生物化学的基本内容 除了水和无机盐之外,活细胞的有机物主要由碳原子与氢、氧、氮、磷、硫结合组成,分为大分子和小分子两大类。前者包括蛋白质、核酸、多糖和以结合状态存在的脂质;后者有维生素、激素、各种代谢中间物,以及合成生物大分子所需的氨基酸、核苷酸、糖、脂肪酸和甘油等。在不同的生物中,还有各种次生代谢物,如萜类、生物碱、毒素、抗生素等。 虽然对生物体组成的鉴定是生物化学发展初期的特点,但直到今天,新物质仍不断在发现。如陆续发现的干扰素、环核苷磷酸、钙调蛋白、粘连蛋白、外源凝集素等,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早已熟知的化合物也会发现新的功能,20世纪初发现的肉碱,50年代才知道是一种生长因子,而到60年代又了解到是生物氧化的一种载体;多年来被认为是分解产物的腐胺和尸胺,与精胺、亚精胺等多胺被发现有多种生理功能,如参与核酸和蛋白质合成的调节,对DNA超螺旋起稳定作用以及调节细胞分化等。 新陈代谢由合成代谢和分解代谢组成。前者是生物体从环境中取得物质,转化为体内新的物质的过程,也叫同化作用;后者是生物体内的原有物质转化为环境中的物质,也叫异化作用。同化和异化的过程都由一系列中间步骤组成。中间代谢就是研究其中的化学途径的。 在物质代谢的过程中还伴随有能量的变化。生物体内机械能、化学能、热能以及光、电等能量的相互转化和变化称为能量代谢,此过程中ATP起着中心的作用。新陈代谢是在生物体的调节控制之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的。生物体内绝大多数调节过程是通过别构效应实现的。 生物大分子的多种多样功能与它们特定的结构有密切关系。蛋白质的主要功能有催化、运输和贮存、机械支持、运动、免疫防护、接受和传递信息、调节代谢和基因表达等。由于结构分析技术的进展,使人们能在分子水平上深入研究它们的各种功能,蛋白质分子内部的运动性是它们执行各种功能的重要基础。 80年代初出现的蛋白质工程,通过改变蛋白质的结构基因,获得在指定部位经过改造的蛋白质分子。这一术不仅为研究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提供了新的途径;而且也开辟了按一定要求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新的蛋白质的广阔前景。 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为阐明基因的本质,了解生物体遗传信息的流动作出了贡献。碱基配对是核酸分子相互作用的主要形式,这是核酸作为信息分子的结构基础。 基因表达的调节控制是分子遗传学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也是核酸的结构与功能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原核生物的基因调控已有不少的了解;真核生物基因的调控正从多方面探讨。如异染色质化与染色质活化;DNA的构象变化与化学修饰;DNA上调节序列如加强子和调制子的作用;RNA加工以及转译过程中的调控等。 生物体的糖类物质包括多糖、寡糖和单糖。在多糖中,纤维素和甲壳素是植物和动物的结构物质,淀粉和糖元等是贮存的营养物质。单糖是生物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寡糖在结构和功能上的重要性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为人们所认识。寡糖和蛋白质或脂质可以形成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 由于糖链结构的复杂性,使它们具有很大的信息容量,对于细胞专一地识别某些物质并进行相互作用而影响细胞的代谢具有重要作用。从发展趋势看,糖类将与蛋白质、核酸、酶并列而成为生物化学的4大研究对象。 生物大分子的化学结构一经测定,就可在实验室中进行人工合成。生物大分子及其类似物的人工合成有助于了解它们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有些类似物由于具有更高的生物活性而可能具有应用价值。通过DNA化学合成而得到的人工基因可应用于基因工程而得到具有重要能的蛋白质及其类似物。 生物体内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是酶催化的。酶的作用具有催化效率高、专一性强等特点。这些特点取决于酶的结构。酶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反应动力学及作用机制、酶活性的调节控制等是酶学研究的基本内容。酶与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关系十分密切,因此酶在工农业生产、国防和医学上的应用一直受到广泛的重视。 生物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一般也含有糖类,其基本结构可用流动镶嵌模型来表示,即脂质分子形成双层膜,膜蛋白以不同程度与脂质相互作用并可侧向移动。生物膜与能量转换、物质与信息的传送、细胞的分化与分裂、神经传导、免疫反应等都有密切关系,是生物化学中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 激素是新陈代谢的重要调节因子。激素系统和神经系统构成生物体两种主要通讯系统,二者之间又有密切的联系。70年代以来,激素的研究范围日益扩大,许多激素的化学结构已经测定,它们主要是多肽和甾体化合物。一些激素的作用原理也有所了解,有些是改变的通透性,有些是激活细胞的酶系,还有些是影响基因的表达。维生素对代谢也有重要影响,可分水溶性与脂溶性两大类。它们大多是酶的辅基或辅酶,与生物体的健康有密切关系。 生物进化学说认为:地球上数百万种生物具有相同的起源,并在大约40亿年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生物化学的发展为这一学说在分子水平上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在生物化学的发展中,许多重大的进展均得力于方法上的突破。90年代以来计算机技术广泛而迅速地向生物化学各个领域渗透,不仅使许多分析仪器的自动化程度和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为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分析,结构预测以及结构功能关系研究提供了全新的手段。生物化学今后的继续发展无疑还要得益于技术和方法的革新。 生物化学对其它各门生物学科的深刻影响首先反映在与其关系比较密切的细胞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理学等领域。通过对生物高分子结构与功能进行的深入研究,揭示了生物体物质代酣、能量转换、遗传信息传递、光合作用、神经传导、肌肉收缩、激素作用、免疫和细胞间通讯等许多奥秘,使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跃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生物学中一些看来与生物化学关系不大的学科,如分类学和生态学,甚至在探讨人口控制、世界食品供应、环境保护等社会性问题时,都需要从生物化学的角度加以考虑和研究。 此外,生物化学作为生物学和物理学之间的桥梁,将生命世界中所提出的重大而复杂的问题展示在物理学面前,产生了生物物理学、量子生物化学等边缘学科,从而丰富了物理学的研究内容,促进了物理学和生物学的发展。 生物化学是在医学、农业、某些工业和国防部门的生产实践的推动下成长起来的,反过来,它又促进了这些部门生产实践的发展。 生物化学在发酵、食品、纺织、制药、皮革等行业都显示了强大的威力。例如皮革的鞣制、脱毛,蚕丝的脱胶,棉布的浆纱都用酶法代替了老工艺。近代发酵工业、生物制品及制药工业包括抗生素、有机溶剂、有机酸、氨基酸、酶制剂、激素、血液制品及疫苗等均创造了相当巨大的经济价值,特别是固定化酶和固定化细胞技术的应用更促进了酶工业和发酵工业的发展。

分析化学的学习是为了你在学习生物时会要做一些实验,这个时候你就会需要应用分析化学的知识来解答你所要的生物量等的数据

生物化学属于生物范畴,考生物化学一般就不考数学了,考研方向中微生物、作物育种(农学)等等相对好就业,化学的研究生比生物的研究生就业范围广,好就业,化工厂、药厂等都可以

我觉得是相辅相成的,他们之间的关系很多方面都会涉及的

分析和生物分析化学杂志

分析化学可以为生物服务。

我国被SCI检索的期刊名称 2005-12-5 1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MMM英文版) 2 材料科学技术(英文版) 3 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 4 代数集刊(英文版) 5 地球物理学报 6 地质学报、土壤圈(英文版) 7 分析化学 8 钢铁研究学报(英文版) 9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10 高等学校化学研究(英文版) 11 高分子科学(英文版) 12 高分子学报 13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14 固体力学学报(英文版) 15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中文) 16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中文) 17 化学学报 18 计算数学(英文版) 19 结构化学 20 科学通报(英文版) 21 理论物理通讯(英文版) 22 力学学报(英文版) 23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4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 25 生物医学与环境科学(英文版) 26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英文版) 27 数学年刊B辑(英文版) 28 数学物理学报(英文版) 29 数学学报(英文版) 30 无机材料学报 31 无机化学学报 32 武汉工业大学学报(材料科学英文版) 33 物理化学学报 34 物理学报 35 物理学报—海外版 36 稀土学报(英文版) 37 稀有金属(英文版) 38 稀有金属与材料工程 39 应用数学和力学(英文版) 40 有机化学 41 植物学报(英文) 42 中国海洋工程(英文版) 43 中国化学(英文版) 44 中国化学工程学报(英文版) 45 中国化学快报(英文版) 46 中国科学A辑(英文版) 47 中国科学B辑(英文版) 48 中国科学C辑(英文版) 49 中国科学D辑(英文版) 50 中国科学E辑(英文版) 51 中国文学(英文版) 52 中国物理快报(英文版) 53 中国药理学报 54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英文版) 55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56 自然科学进展(英文版)

分析化学(analytical chemistry)是研究获取物质化学组成和结构信息的分析方法及相关理论的科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分析化学的主要任务是鉴定物质的化学组成(元素、离子、官能团、或化合物)、测定物质的有关组分的含量、确定物质的结构(化学结构、晶体结构、空间分布)和存在形态(价态、配位态、结晶态)及其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等。 分析化学开发分析物质成分、结构的方法,使化学成分得以定性和定量,化学结构得以确定。分析化学是化学家最基础的训练之一,化学家在实验技术和基础知识上的训练,皆得力於分析化学。当代分析化学著重仪器分析,常用的分析仪器有几大类,包括原子与分子光谱仪,电化学分析仪器,核磁共振,X光,以及质谱仪。仪器分析之外的分析化学方法,现在统称为古典分析化学。

前言第1章 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分析1 氨基酸、多肽与蛋白质2 核酸3 糖4 生物分子的分析化学参考文献第2章 生物样品的制备1 生物分析化学分析对象的复杂性2 生物材料的选择3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4 细胞的破碎5 生物大分子的提取6 生物大分子的分离与纯化7 固相萃取与固相微萃取参考文献第3章 液相柱色谱技术1 液相柱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2 描述色谱过程的速率理论3 HP1C系统4 液相色谱分离模式5 整体色谱柱参考文献第4章 电泳技术1 电泳的基本原理2 琼脂糖凝胶电泳3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4 自由流电泳5 毛细管电泳参考文献第5章 生物质谱分析法1 质谱仪2 质谱联用技术3 生物质谱的应用参考文献第6章 微流控分析l微全分析系统和微流控分析概述2 微流控芯片上的生物分析化学技术3 微流控分析在生物分析化学中的应用参考文献第7章 免疫分析与印迹技术1 抗原一抗体反应的基本原理2 可见性免疫反应及其分析应用3 标记免疫分析4 免疫组织化学与免疫印迹技术5 免疫分析的发展与新技术6 印迹技术7 分子印迹聚合物的设计、制备与选择性8 分子印迹技术的应用9 分子识体1 0分子识体的应用参考文献第8章 生物传感与DNA阵列1 生物传感器的基本原理2 电子传递媒介体生物传感器3 无试剂生物传感器4 生物传感器的应用5 DNA生物传感器6 DNA阵列参考文献第9章 核酸扩增和序列分析1 核酸的提取和分离2 核酸的体外扩增一一聚合酶链反应3 核酸测序参考文献第10章 蛋白质、多肽的氨基酸组成及序列分析1 氨基酸的衍生化间接分析法2 氨基酸直接分析法3 氨基酸的液质联用分析4 氨基酸立体异构体的手性色谱分析5 肽和蛋白质的直接测序法6 蛋白质测定序列前的样品处理7 蛋白质测序技术平台参考文献第11章 蛋白质组分析1 蛋白质组与基因组2 蛋白质组学研究对生物分析化学提出的挑战3 蛋白质组学的分析策略与研究路线4 双向电泳技术及其改进5 蛋白质组学分析中的色谱技术及几种分离技术的“杂交”6 生物质谱在蛋白质组学分析中的应用7 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8 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9 表面等离子共振技术参考文献第12章 代谢组学1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向2 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3 展望参考文献第13章 生物信息学1 生物信息学的概念2 重要的生物信息学数据库3 搜索引擎——ExPAS4 DNA序列分析应用举例5 蛋白质序列分析应用举例6 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的数据分析参考文献第14章 细胞分析化学1 细胞毛细管电泳分析2 细胞图像分析3 微电极实时动态检测单细胞4 细胞电化学与细胞传感参考文献

分析和生物分析化学杂志哪个好

不知道你说的权威期刊是什么级别的,给你推荐几本:《分析化学》、《分子科学学报》、《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有机化学》等,这些都是核心期刊,发表的难度较大,不知道是不是你所说的权威期刊。

分析化学进展吧

医药检测。波谱太久,生物国内不行。

  • 索引序列
  • 分析和生物分析化学杂志区别在哪
  • 分析和生物分析化学杂志区别
  • 分析和生物分析化学杂志区别大吗
  • 分析和生物分析化学杂志
  • 分析和生物分析化学杂志哪个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