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金融杂志2020第1期

中国金融杂志2020第1期

发布时间:

中国金融杂志2020第1期

这个没关系的 你到时候发给杂志社,杂志社会安排排版的

一般这种的要求啊 都是大同小异比如什么字体的大小啊,格式啊等等,基本都是一样的。可能一些别的地方会有些不一样。你可以来58期刊网看下这本期刊的征稿函就明白了。

这本是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主管、中商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主办,基本可以判定是核心的了

中国金融 武汉金融

中国金融杂志2020第1期期刊

在身处寒冬的中国400多万中小企业生死考验之际,《经理人》杂志第11期推出《软重生——经济衰退期企业12种活法》超大型策划,用最新案例及最鲜活商业思想,为中国中小企业的转型和重生,提供系统解决方案。  著名管理学家郎咸平日前在接受《经理人》采访时指出的,中国企业运用原料成本优势创造价值的能力已经越来越低,要在产业链竞争的时代取胜,必须掌握产业链中的核心技术,提高“软实力”,这种“软实力”包括产品的创新能力、高效生产的能力、快捷的物流、便利的仓储、营销渠道的掌握以及全面的客户信息管理等。  400多万中国企业要实现永续发展,必须提高“软实力”,实现“软重生”!  “硬扩张”模式全面终结  然而,在这风云突变的年份,大批企业猝然倒闭,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表明,2008年上半年,全国仅规模以上的中小企业就有7万家倒闭。并且,倒闭破产的不仅仅是中小企业,大部分中国企业都经营压力,400多万中小企业更是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今年以来,中国倒闭的知名企业名单就有长长的一串:  国内最大的工业缝纫机厂商——飞跃集团倒闭;全球最大玩具代工商之一——合俊集团旗下在(广东)东莞樟木头的两家工厂,合俊玩具厂和俊领玩具厂同时宣布倒闭;中国最大的印染企业江龙控股因欠下巨债和工人工资而宣布破产。  如果单个企业的破产不能充分说明问题的话,可以从行业来看,三鹿死了。曾经的成长标杆伊利、蒙牛出事了,作为高速扩张的朝阳行业的乳业,一夜之间大踏步倒退了。  中国国际商会纺织行业商会高级项目经理韩佳升说,“截至今年年底,将有5万家纺织行业企业倒闭。”  早有专家预计,如果房地产企业不改变原因原有“空手套白狼”的商业模式,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淘汰。现在看来,仅浙江省的房地产开发公司就有1/7已经吊销营业执照。  以上是过去30年各行各业的中国企业“硬扩张”模式失效的缩影。所谓“硬扩张”,是指企业一切以股东利益为中心,不顾自身创新与管理能力,不顾社会责任和诚信,简单追求规模,依靠简单初级的技术、超低成本的劳力、廉价土地资源和资金投入,不惜对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压榨,不惜对环境进行破环,不惜大量浪费,对市场进行掠夺式开发的扩张模式。  中国企业过去30年实施这种“硬扩张”的发展模式,最终带来的恶果是,企业定位不准,产品不值钱,高端上不去,品牌打不响,原有市场萎缩下滑,新兴市场很快被破坏做烂,产品国际声望低落,外贸不振,成本居高不下,融资受阻,商业模式陈旧,产品存在问题,社会责任缺失,人才难寻。很多行业由于这种“硬扩张”。整个产业链条都出了问题。  400万企业期待“软重生”

金融类杂志核心期刊有:金融研究国际金融研究金融论坛金融理论与实践保险研究证券市场导报中国金融武汉金融上海金融金融与经济财经理论与实践财经投资研究新金融广东金融学院学报浙江金融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经济导刊南方金融

经 济 学(72种)序号 期刊名称 期 刊 信 息1 经济研究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010)68034153 2 中国工业经济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010)68032678 3 世界经济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010)85195790 4 金融研究 北京市西城区成方街32号2号楼(100800) (010)66195402 66195205 5 会计研究 北京市复兴门外三里河财政部(100820) (010)68528922 6 中国农村经济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010)85195650 7 国际经济评论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5层(100732) (010)85195773 8 经济科学 北京大学法学楼4层(100871) (010)62751488 9 中国农村观察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010)85195649 10 世界经济文汇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200433)(021)65643136 11 经济学动态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010)68051607 12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北京市西城区西斜街36号(100032) (010)66179690 13 农业经济问题 北京市中关村南大街12号(100081) (010)68918705 14 财贸经济 北京市阜外月坛北小街2号(100836) (010)68034659 15 财经研究 上海市武东路321号乙(200434) (021)65904345 16 国际金融研究 北京市复兴门内大街1号(100818) (010)66594062 66594110 17 改革 重庆市江北区桥北村270号(400020) (023)67767553 18 南开经济研究 天津市卫津路94号(300071) (022)23508250 19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北京市中关村大街31号(100080) (010)62510762 20 经济学家 四川成都外西光华村55号(610074) (028)87352023 87352177 21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北京市建国门内大街5号(100732) (010)85195717

中国民兵杂志2020年第1期

【联订代号】 1657 核心期刊 【刊名】 中国民兵 【邮发代号】 2-265 【刊期】 月刊 【出版地】 北京 【CN号】 11-1446/E 【ISSN号】 1002-5081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出版进度】 已出版到2009年第3期 【年订价】 60

【联订代号】 1657 核心期刊 【刊名】 中国民兵 【邮发代号】 2-265 【刊期】 月刊 【出版地】 北京 【CN号】 11-1446/E 【ISSN号】 1002-5081 【主办单位】 解放军报社 【出版进度】 已出版到2009年第3期 【年订价】 60

杂志名称《中国民兵》月刊 全年零售价42元/年 每期零售价50元/期 主办单位解放军报社 编辑出版中国民兵杂志社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2-5081 国内统一刊号CN11-1446/E 邮发代号2-265 国外发行代号联合征定代号LD111446 创刊日期10 出刊日期15 报刊版式16开64页 海外价格发行量(每期)450000册

我的最爱《世界军事》月刊 ,希望你也喜欢。

农村金融研究杂志2022年第1期

希望采纳!这类刊物有很多,其实期刊不在于淏,而在于什么适合自己,你可以根据自己单位要求来选择的希望采纳!

2010,《中国农村金融论纲》,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金钱统治》,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现代金融体系下的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路径、风险与监管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发展:经济影响、应对思维与发展方式转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我们真的理解金融危机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分报告四 全球经济调整中的中国经济增长与货币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金融学文献通论 微观金融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金融学文献通论 宏观金融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金融学文献通论 原创论文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现代金融理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现代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欧元与国际货币竞争》,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国际收支均衡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人物译著2006,《货币金融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投资学精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银行管理教程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货币经济学手册》第1卷,: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货币经济学手册》第2卷,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货币理论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金融与货币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税务出版社,北京腾图电子出版社2000,《风险管理实务》,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管制、放松与重新管制 银行业:保险业与证券业的未来》,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国际金融市场(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Prentice Hall出版公司2010,《美国金融霸权的崛起(三)》,《金融博览》第4期2010,《美国金融霸权的崛起(二)》,《金融博览》第3期2010,《美国金融霸权的崛起(一)》,《金融博览》第2期2010,《金融危机中的信息机制:一个新的视角》,《金融研究》第3期2010,《中国金融学科60年:历程、逻辑与展望》,《中国大学教学》第1期2010,《作为“边际增量”的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几个基本问题》,《经济体制改革》第1期2009,《西方霸权与金融崛起(七):贫穷的大革命》,《金融博览》第11期2009,《西方霸权与金融崛起(六):约翰·劳的金融传奇》,《金融博览》第10期2009,《西方霸权与金融崛起(五)》,《金融博览》第9期2009,《西方霸权与金融崛起(四)》,《金融博览》第8期2009,《西方霸权与金融崛起(三)》,《金融博览》第7期2009,《西方霸权与金融崛起(二)》,《金融博览》第6期2009,《西方霸权与金融崛起(一)》,《金融博览》第5期2009,《经典并购案例的反思——评<炼狱之门:中海油竞购尤尼科新闻背后>》,《中国电力企业管理》第19期2009,《后危机时期货币金融稳定的新框架》,《中国金融》第16期2009,《信贷扩张、监管错配与金融危机:跨国实证》,《经济研究》第12期2009,《从华盛顿峰会到伦敦峰会》,《求是》第10期2009,《中国农贷市场的利率决定:一个经济解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6期2009,《农户增收与农业发展:省际实证》,《农村金融研究》第6期2009,《后危机时期我国的金融开放度与国家控制力》,《理论动态》第5期2009,《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的发展机遇》,《理论视野》第4期2009,《农户类型变迁中的资本机制:假说与实证》,《金融研究》第4期2009,《农村金融中的政府角色:理论阐释与中国的选择》,《经济体制改革》第4期2009,《金融自由化、国家控制力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第3期2009,《关于农户信用和风险偏好的几个注释》,《财贸经济》第1期2008,《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外汇储备管理的战略调整》,《国际金融研究》第11期2008,《全球金融控股公司监管:同一性与差异性》,《现代商业银行》第8期2008,《美国次贷危机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金融》第7期2008,《社会信用文化、金融体系结构与金融业组织形式》,《经济研究》第3期2008,《中国金融业混业经营中的开放保护与国家控制》,《财贸经济》第3期2008,《混业经营与金融体系稳定性:基于银行危机的全球实证分析》,《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3期2007,《溯古论今 以史明鉴——评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第二版)》,《中国金融》第14期2007,《中国传统文化、通识教育与金融学科的现代化》,《中国大学教学》第11期2007,《中国应当实施托宾税吗》,《税务研究》第11期2007,《转轨经济中的银行监管代理关系与监管者自利》,《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7期2007,《学习国际先进经验 做好农业保险工作》,《求是》第7期2007,《斯蒂格利茨:信息经济学领域的智慧大师——评<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中国金融》第6期2007,《国家农贷有效率吗》,《财贸经济》第6期2007,《金融开放与经济增长:一个述评》,《管理世界》第4期2007,《我国金融学专业教育的问题与分析》,《中国大学教学》第1期2007,《科技风险与科技保险》,《中国科技投资》第1期2006,《金融发展、经济增长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国金融》第20期2006,《经济体制改革与中国金融安全——问题、逻辑和对策》,《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第7期2006,《对付储备货币危机的时刻来临了》,《金融博览》第5期2006,《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南开经济研究》第2期2005,《经济市场化进程中的金融控制与国家工具》,《现代商业银行》第7期2005,《汇率决定理论的新近发展:文献综述》,《当代经济科学》第5期2005,《业精德昭,一代宗师——贺黄达先生八十华诞》,《银行家》第2期2005,《作为国家竞争战略的货币国际化:美元的经验证据——兼论人民币的国际化问题》,《经济研究》第2期 2008,《国际金融(第三版)精编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国际金融(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国际金融(第二版)学习指导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国际金融(第二版)精编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理财规划师专业能力(二级)》,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国际金融(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理财规划师工作要求》,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理财规划师基础知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公司理财》,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国际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金融投资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国际金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货币银行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9年,《金融学文献通论》获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2009年,主持申报的《财政金融专业国际性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合作者郭庆旺、张杰、何平、汪昌云)获得第六届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8年,主持金融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团队;2008年,《金融学文献通论》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7年,主编的《国际金融》(第二版)被评为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精品教材;2007年,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2005年,《国际金融》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任该课程首席主讲教师);2005年,“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共同完成课题成果)获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一等奖;2004年,入选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4年,“搭建现代金融学人才培养创新平台:本硕连读金融实验班”(课题成果)获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北京市一等奖;2002年,《国际金融》获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奖二等奖;200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专家特殊津贴;2000年,《欧元与国际货币竞争》(课题成果)获第八届安子介国际贸易优秀著作奖;2000年,《国际收支均衡分析》(著作)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研成果奖;1999年,获首届教育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奖;1999年,获北京高校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第一名1998年,《国际资本流动的经济分析》(著作)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8年,获北京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1998年,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

核心期刊是某学科的主要期刊。一般是指所含专业情报信息量大,质量高,能够代表专业学科发展水平并受到本学科读者重视的专业期刊。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在文献情报源的实际分布中,存在着一种核心期刊效应,即某一专业的世界上的大量科学论文,是集中在少量的科学期刊中。确定核心期刊的方法有多种,我国一般根据以下几条原则来综合测定:1、载文量(即刊载本学科的文献量)多的期刊;2、被二次文献摘录量大的期刊;3、被读者引用次数多的期刊。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应答时间:2021-02-0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官网就有订购的

中国现代史期刊2020年第1期

一、著作1.《历史主义思潮的历史命运》(7万字)天津人民出版社 1994年 3月出版,1995年 8月重印;《读书》杂志1994年9期刊登何祚榕的长篇书评文章;《史学理论研究》1995年2期刊登丁守和的长篇书评文章,此篇书评《新华文摘》1995年9期作为要文转载;《文史哲》1994年4期刊登孟祥才的书评文章;《历史学年鉴·1995》专门介绍、评价此书;《文汇读书周报》刊登本书出版消息。2.《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1万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1998年6月重印,2000年第二版第三次重印;《史学理论研究》1997年2期刊登长篇书评;《20世纪中国学术与社会:史学卷》在正文中三处介绍评价此书;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0期载文认为此书对一些问题的“探讨极为精湛”;中山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博士点将此书列为论述20世纪学术史的五本必读书之一;《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在封二介绍此书;《学术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新书集锦”栏目介绍此书;《历史学年鉴·1997》专门介绍、评价此书;众多学者在他们的专著、论文中称引此书。3.《史学概论教学大纲》(原国家教委高教司编,主要撰稿人之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4.《〈隋书〉选译》(20万字)济南出版社1993年8月出版。5.《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4万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2月出版。6.《顾颉刚和他的弟子们》(4万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0年7月出版,2000年9月重印。中华书局2011年1月出增订本;《全国新书目》杂志2000年10期在“特别推荐”栏目中推荐此书,并给予高度评价; 《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9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16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10月17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书摘》杂志2000年12期对此书作了长篇摘录;《作家文摘》杂志2001年1月19日对此书作了专版摘录;《文汇报》2001年4月2日对此书作了专版摘录;《文摘报》2001年4月6日对此书作了专版摘录;《两本关于顾颉刚的新书》,《书品》2001年第3期对此书作了评介;《好书告诉你》(罗志田),《中华读书报》2001年11月21日向读者推荐此书;《史学理论研究》2002年2期刊发长篇书评;《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1期刊发长篇书评。7.《20世纪中国史学评论》(32万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中华读书报》2002年8月7日刊发专文评论此书,此篇书评又被人民网、学术批评网等各大学术网站转载;《中国学术》2003年3期发表专门评论文章。《述往知来——历史学的过去、现状与前瞻》(30万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9.《史学引论》(主编,41万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此书出版后立即被全国20多家大学历史系采用为史学理论课教材。10.《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学》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思想史上的新启蒙时代》,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唯物史观与伦理史观的冲突》合著,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年13、《二十世纪中国史学史论》,编选,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新史学与新汉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 15、《良史的命运》,三联书店,2013年 《20世纪中国史学编年》,商务印书馆,2014 二、论文 Jian Bozan’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to China’Historic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June Historiography Trends in New Period,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Spring Historiography in China in the Last Fifty Years,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Autumn 4.《新时期史学思潮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2期;《新华文摘》1994年6期全文转载;《历史学》1994年6期转载;《历史学年鉴·1995》摘要评价;《文摘报》1994年4月10日摘要报道。5.《翦伯赞与中国历史科学的理论建设》《历史研究》1990年3期。《中国现代史》1990年7期转载。《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历史研究》2004年1期(纪念《历史研究》创刊50周年专号);《新华文摘》2004年8期主体转载;《历史研究》2004年4期发表《对〈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一文的几点看法》的文章,回应此文;《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年3期节要转载此文。7.《关于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文史哲》1988年1期《人民日报》1988年2月22日摘要介绍;《人民日报·海外版》1988年2月26日摘要介绍;《解放军报》1988年3月18日摘要介绍;《文汇报》1988年3月6日摘要介绍;《文摘报》1988年2月11日摘要介绍;《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88年3期摘要介绍;《历史学》1988年3期转载;《文史哲》1988年 3期发表黎澍的回应文章;《论历史的创造及其他》(黎澍著)一书收录此文。《世纪回望》(20世纪重要论文选编,张岱年主编)一书收录此文。《阶级观点再认识》《史学理论》1988年2期。《文摘报》1998年8月3日摘要介绍;《中国史研究动态》1988年10期摘要介绍;《中国历史学年鉴·1989》摘要介绍;《新华文摘》1988年10期作为要文转载;《历史学》1988年8期转载;《史学理论》1988年4期发表学者沈立邦的回应文章;《东岳论丛》1990年1期发表学者孟庆仁的回应文章;《中国改革备忘录》一书认为此文的基本论点“是1988年史学界理论研究的一大突破”。9.《实证追求与阐释取向之间的百年史学》《文史哲》1997年6期;《新华文摘》1998年3期作为要文转载。10.《翦伯赞:整合两大学术谱系的史坛巨子》《北京大学学报·北大百年校庆纪念特刊》1998年2期。《从偏重方法到史论并重——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历史科学的变动之一》《文史哲》1991年3期;《历史学》1991年9期转载。12.《历史研究的致用寓于求真之中》《文史哲》1993年6期;《历史学》1994年3期转载。13.《关于建立“史学社会学”的初步设想》《文史哲》1995年3期;《新华文摘》1995年9期摘要刊载。14.《中国当代史学思想基本走向:就〈二十世纪后半期中国史学主潮〉答客问》《文史哲》》1996年6期。15.《德才学识兼具的一代良史翦伯赞》《文史哲》1997年1期。16.《全国史学理论讨论会在天津召开》《文史哲》1986年6期。《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转载。《“历史”与“科学”》《文史哲》2000年3期;《新华文摘》2000年9期全文转载。《80年代的“新启蒙”与黎澍》《文史哲》2002年2期。《探索中国当代史学思潮的变迁——王学典教授访谈录》(邓京力采访)《文史哲》2001年3期。《人文前沿·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4年4期。《人文前沿·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4年6期。《放逐“现实” 回避“问题”:90年代学风的致命伤》《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8期;《新华文摘》2004年21期作为要文转载;《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5期转载。《〈“历史与现实”关系问题的再检讨(笔谈)〉编者按》《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8期;《新华文摘》2004年21期转载。《“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一个带有普遍意义的知识论命题》《史学月刊》2003年11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4年1期转载;《纪念顾颉刚先生诞辰110周年论文集》一书收录此文。25.《历史科学的基本观念在变动》《近代史研究》1993年1期。26.《翦伯赞与中国当代史学界的历史主义思潮》《史学理论》1987年2期。《史学情报》l988年1期摘要介绍;《历史学》1987年5期转载。27.《史学,危机何在》《史学理论》1988年3期。28.《从强调一般到注重特殊——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历史科学的变动之一》《史学理论研究》1992年4期;《历史学》1993年2期转载。29.《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上的一部“掘井”之作》《史学理论研究》1993年2期。30.《历史研究的民间取向值得倡导》《史学理论研究》1998年3期《史学新书评·1999年》一书收录此文;《1997——1999年史学评论状况评析》(《史学月刊》2001年2期)重点评析了此文。31.《向内转:市场经济背景下历史的应有选择》《史学理论研究》1994年2期《从追求致用到向往求真——四十年代中后期中国历史科学的动向之一》《史学月刊》1999年1期。33.《史学界的思想解放应向纵深发展》(合作)《回顾与展望》国家教委社科中心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34.《新时期十年史学思潮演变》(香港)《法言》1989年3期。35.《五十年代初期的史界传统学人》《读书》1995年5期。《流年岁影》(张中行著)一书充分肯定此文的学术价值;《中国现代学术文化随笔》一书收录此文;《重读大师》一书收录此文。何兆武在《读书》1995年10期著《若干回忆》回应此文。36.《良史的命运:翦伯赞之死的文化意味》《读书》1998年12期;美国《华夏文摘》(“全球首家中文电脑期刊”)全文转载;《精神的光芒:一代人的心灵历史》一书收录此文。37.《斯大林地理环境观评析》《山东大学学报》1988年4期;《马克思主义研究》1989年3期转载。38.《发掘乡村:21世纪初叶中国历史知识的增长点》《山东大学学报》1999年3期。《历史学》1999年11期转载。39.《征服与同化是既定历史条件下民族交往的基本形式》《东岳论丛》1989年1期;《文摘报》1989年2月25日摘要介绍;《历史学》1990年3期转载。40.《偶然性、可能性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东岳论丛》1992年4期;《历史学》1992年11期转载。41.《中国农民战争史研究中的历史主义学派论略》《东岳论丛》1995年1期;《新华文摘》1995年5期摘要刊载;《历史学》1995年3期转载。《〈中国历史学反思专栏〉编者按》《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3期。43.《建国后农民战争史研究的反思》《山东社会科学》1988年3期;《光明日报》1988年8月报道。44.《在反封建的文化背景下更深入地研究胡适》《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 1期。45.《新时期十年的历史学评估》(合作)《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 1期;《历史学》1989年3期转载。46.《〈毛泽东的历史理论再认识专栏〉编者按》《山东社会科学》1989年3期。47.《毛泽东关于农民战争论述的理论意义》《山东社会科学》1990年2期。48.《评〈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撰〉》(合作)《山东社会科学》1992年1期;《历史学》1992年3期转载。49.《史学的新世纪:走学科整合之路》《山东社会科学》1993年1期。50.《论翦伯赞关于历史学社会作用的理论》《历史教学问题》1989年5期;《历史学》1989年 12期转载。51.《为创造历史而研究历史》《历史教学问题》1991年1期。52.《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评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社会科学学报》1990年(总7期)。《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合法性危机及其克服》《山东大学报》1999年1月6日。54.《从“五四”到“抗战”:唯物史观派历史观念的重要变动》《齐鲁学刊》2000年3期。55.《“假问题”与“真学术”:中国社会形态问题讨论的一点思考》《东岳论丛》2000年4期。《语境、政治与历史:义和团运动评价50年》《史学月刊》2001年3期;《中国近代史》2001年7期转载;《义和团研究一百年》一书收录此文。《历史是怎样被叙述的——论历史知识的人文主义属性》《我的人文观》,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中国学者心目中的科学与人文(人文卷)》,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58.《五朵金花:意识形态语境中的学术论战》《文史知识》2002年1期;《北京日报》理论版2002年6月3日转载;《文汇读书周报》2002年1月25日摘要推荐此文。59.《思想史上的“80年代”:新时期黎澍侧记》《学术界》2002年1期。60.《近20年间中国大陆史学的几种主要趋势》《山东社会科学》2002年1期。61.《20世纪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史意义》(合作)《东岳论丛》2002年2期;《新华文摘》2002年8期摘要刊载。《华岗与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传统的形成》,《光明日报》2003年6月3日A3版。《论历史研究的客观性问题》《东岳论丛》2004年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学术文摘》2004年2期转载。《〈名家主持:后现代主义与历史学〉编者按》《东岳论丛》2004年1期《十九世纪的自然科学与历史学:塑造、同化与区别》《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2期;《科学技术哲学》2004年4期转载。《现代学术史上的唯物史观——论作为“学术”的马克思主义》《山东社会科学》2004年11期。《中国智慧与西方文明的对话与交流是可能的——卫礼贤〈中国心灵〉及其〈中国经济心理〉读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6期《东西方之间——中外学者论卫礼贤》一书收录此文; 《卫礼贤:两个世界的使者》(德文版,2003年,主编克劳斯·黑尔舍)收录此文。《从排斥政治到兼容政治——评〈中国政治通史〉》《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4期。《大学校史与学术史的关联——读〈青岛海洋大学大事记〉》《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6期。《一份正在崛起的学术期刊:评〈山东社会科学〉》《光明日报》2004年10月28日C1版。71、《学术著作是活历史》《中国青年报》2004年10月9日《青春中华首届中国青少年读书周特刊》。72、《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5年4期73、《从“历史理论”到“史学理论”——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6期陈启能等主编《消解历史的秩序》(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年)收录此文74、《意识形态与历史:近50年来农战史研究之检讨》,《史学月刊》2005年7期75、《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6年2期76、《从“战士”到“学者”——访老辈史学家赵俪生先生》,《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3期77、《在创造历史中研究历史》,《史学理论研究》2006年4期78、《选择一种更符合学术本性的论文注释体例》,《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6期79、《欧洲汉学与美国中国学对峙下的民国史学界》,《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 5期80、《唯物史观派史学的学术重塑》,《历史研究》2007年 1期81、《治学的功力与见识》,《文史知识》2007年6期82、《“二十世纪中国史学”是如何被叙述的——对学术史书写客观性的一种探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年2期。83、《新史学和新汉学:中国现代史学的两种形态及其起伏》,《史学月刊》2008年6期84.《当代史研究的开展刻不容缓》,《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第11期85.《“80年代”是怎样被“重构”的?》,《开放时代》2009年第6期86.《六十年来中国史学之变迁》,《文史知识》2009年第8期87.《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顾颉刚——写在《顾颉刚全集》出版之际》,《光明日报》2011年1月11日第13版88.《华岗: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范式的构建者》,《文史哲》2011年第5期《“红楼梦研究”大批判缘起揭秘——两个“小人物”致函〈文艺报〉的事是否存在?》,《中华读书报》2011年9月21日第5版90.《学术与意识形态的高度绾合——山东大学1950年代文科辉煌的由来》,《山东大学报》“110周年校庆特刊”2011年10月11日。91.《〈尚书〉学:从顾颉刚到刘起釪》,《文汇报》2011年4月4日第7版

《近代反侵略文学集》和《晚清文学丛钞》两套丛书。前者包括《鸦片战争文学集》、《中法战争文学集》、《甲午中日战争文学集》、《庚子事变文学集》、《反美华工禁约文学集》和已整理未刊行的《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补编》,《丛钞》《中国近代反侵略文学集》,《晚清戏曲小说目》是研究近代小说和戏曲的必备参考书《晚清文艺期刊述略》介绍了近代主要的文学期刊24种,在这24种文学期刊中,既有号称近代四大小说杂志的《新小说》(1902)、《绣像小说》(1903)、《月月小说》(1906)和《小说林》(1907),也有一般人不常见的小说杂志如《小说世界》(1907)、《竞立社小说月报》(1907)、《新小说丛》(1907)、《扬子江小说报》(1909),还介绍了近代最早的三种文学期刊《瀛寰琐记》(1872)、《四溟琐记》(1875)和《寰宇琐记》(1876),以及一种私人创办的最早的小说刊物《海上奇书》(1892)。前三种均系《申报》的副刊,三种副刊接踵而生,从1872年起前后相继5年,共出版52期,后一种是韩子云创办的以刊登个人创作为目的的第一份专门的小说期刊。阿英的《晚清文学期刊述略》虽然搜集的文学期刊并不全(据祝均宙、黄培玮辑录的《中国近代文学报刊概览》,近代有文艺杂志133种);:《近代国难史籍录》、《中英鸦片战争书录》、《太平天国书录》、《甲午中日战争书录》、《庚子八国联军战争书录》、《清末小说杂志略》、《国难小说丛话》等。《中国百年风雨录》,

1949-1956,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1953开始三大改造)1956-1965,十年建设时期(1956,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66-1976,文化大革命时期1978-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

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文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索引序列
  • 中国金融杂志2020第1期
  • 中国金融杂志2020第1期期刊
  • 中国民兵杂志2020年第1期
  • 农村金融研究杂志2022年第1期
  • 中国现代史期刊2020年第1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