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官网电话多少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官网电话多少

发布时间: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官网电话多少

汉学的产生发展,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有联系,又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普遍发展相关联。一般认为,汉学萌芽于16~17世纪来华传教的教士的著述中。 400 余年里,汉学经历了发轫期、确立期、发展期和繁荣期4个阶段。发轫期(16世纪末~17世纪末) 西方对于中国的了解早在古希腊就已开始。但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则始于16世纪末。第一本专门讲述中国的书是1585年在罗马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门萨多著)。该书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 。有影响的早期著作还有《中华帝国志》、《中国改朝及中国基督教现状》、《中国度量衡考》等。这些著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对中国的研究流于表面,缺乏系统性。确立期(18世纪初~19世纪初) 18世纪初清王朝和罗马教皇有“仪礼”之争,刺激西方各派传教士对中国礼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科学院派来的优秀传教士,拟定了具体而系统的中国研究项目:中国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史;中国古今通史;汉字的起源;中国的动植物和医学等自然科学史;中国各门艺术的历史;中国现状 ,国家治安、政局和习俗,矿产和物产等。其结果出现了一批汉学成果:《中国仪礼论》(李明)、《鞑靼史》(刘应)、《书经以前之时代与中国神话之关系》(马约瑟)、《中国通史》(冯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荣)、《大唐史纲》(宋君荣)。而作为18世纪汉学双璧的是杜赫德编著的《中华帝国史全志》(共 4 卷)、当时北京教士研究中国成果汇集《中国杂纂》(共16册)。在18世纪法国教士汉学 成果的 基础上,19世纪初出 现了法国雷慕沙(1788~1832)和德国克拉勃罗德(1788~1830)两位博学多才的汉学大师。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历史、语言、文学、宗教、地理学等众多领域。两人于1818年联合发起成立亚洲协会 ,发行期刊《亚洲学报》,主要刊发汉学研究成果。随后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1823),刊《皇家亚洲学会会报》。以此为标志,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发展期(19世纪中后期) 这一时期正是西方试图将中国殖民化,与中国政府发生政治、军事冲突的时期。西方各国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研究,改变了法国垄断汉学的局面 。英国、荷兰、德国、瑞典、奥地利、俄国都有一批卓有成绩的汉学家:法国继雷慕沙之后有儒莲、毕瓯、巴参,荷兰有霍夫门、施古德,德国有奚伯尔特、晓特、甲柏连,英国有理雅格、毕尔、卫烈亚力,俄国有萨哈诺夫、帕底雷阿斯 、白莱脱胥乃德、伊凡诺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乔玛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国天文学,晓特的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仍有价值,毕尔开中国佛教文献学的先河,乔玛成为公认的藏学创始人。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不少汉学家集中毕生精力翻译中国古代典籍,译文水平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理雅格以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求准确地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书经》、《诗经》、《孟子》、《 春秋左传 》、《 易经》、《孝经》、《道德经》和《离骚》,成为汉籍西译大家。 繁荣期(20世纪) 20世纪近百年的汉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0世纪初期,甘肃敦煌石窟藏经洞被发现,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汉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写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汉学家来到敦煌考察,并掠走大批文物文献。这批珍贵的文物文献令汉学界震惊。以此为契机,促进汉学研究的新发展。西方一些大学纷纷设立汉学课程,成立专门的汉学研究机构,出版专门的汉学研究期刊。如法国巴黎大学高等中国研究所、荷兰汉学研究会、莱顿大学中国研究所、法兰克福中国学院、美国中国研究所、美国中国学会、美国汉学促进委员会、日本支那学社、日本中国研究所、日本中国学会,前苏联中国学家协会等。此外还有藏学和敦煌学的一些专门组织、机构,这些汉学机构或团体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门汉学杂志。还有研究东方或亚洲的学术刊物也是发表汉学成果的重要阵地。

邓启耀: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和视觉人类学。主要著作有《宗教美术意象》(1991)、《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1991)、《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1992)、《巫蛊考察——中国巫蛊的文化心态》(1998)、《访灵札记》(2001)等。 更详细请见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e9%82%93%e5%90%af%e8%80%80&tn=myie2dg&ie=utf-8

邓启耀,男,汉族,广东顺德人,1952年2月生于昆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育和工作简历1971年8月-1978年9月在昆明汽车运输总站,车工、美工;当美工期间(1972-1978)多次在少数民族地区写生;1977-1978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新闻短训班学习,其间在藏区生活4个多月;1978—1982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校学生会秘书长;读书期间,参加民间文艺教研室组织的民俗学调查多次;1982-1986年当过杂志编辑和公务员;1986年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次年7月被聘为助理研究员;1992年4月破格晋升副研究员,任副所长;

邓启耀,男,汉族,广东顺德人,1952年2月生于昆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育和工作简历1971年8月-1978年9月在昆明汽车运输总站,车工、美工;当美工期间(1972-1978)多次在少数民族地区写生;1977-1978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新闻短训班学习,其间在藏区生活4个多月;1978—1982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校学生会秘书长;读书期间,参加民间文艺教研室组织的民俗学调查多次;1982-1986年当过杂志编辑和公务员;1986年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次年7月被聘为助理研究员;1992年4月破格晋升副研究员,任副所长;1993年8月破格晋升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学科学术带头人;1994年5月—2000年1月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山茶人文地理杂志》社长兼主编。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官网电话

邓启耀,男,汉族,广东顺德人,1952年2月生于昆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育和工作简历1971年8月-1978年9月在昆明汽车运输总站,车工、美工;当美工期间(1972-1978)多次在少数民族地区写生;1977-1978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新闻短训班学习,其间在藏区生活4个多月;1978—1982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校学生会秘书长;读书期间,参加民间文艺教研室组织的民俗学调查多次;1982-1986年当过杂志编辑和公务员;1986年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次年7月被聘为助理研究员;1992年4月破格晋升副研究员,任副所长;

邓启耀: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和视觉人类学。主要著作有《宗教美术意象》(1991)、《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1991)、《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1992)、《巫蛊考察——中国巫蛊的文化心态》(1998)、《访灵札记》(2001)等。%B5%CB%C6%F4%D2%AB&in=10990&cl=2&cm=1&sc=0&lm=-1&pn=17&rn=1&di=1361428884&ln=22这个网址有他本人的照片,你可以看一下。

《历代黄河流域铁冶点的地理布局及其演变》,《陕西师大学报》1984年3期;《隋唐长安龙首渠流路新探》,《人文杂志》1985年3期;《不赞成开运河的设想》,《人民日报》1985年11月21日;《西安上古时代的人口地理》,《研究生文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郑伯克段疑不在鄢》,《人文杂志》1986年4期;《唐贞观十三年政区考辨——兼与贺次君先生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2期;《元明清时代四川盆地的农业田垦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4期;《隋唐长安的水利》,《唐史论丛》第4辑,三秦出版社1988年;《四川历史农业地理概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3期;《唐贞观十三年政区考辨(续)——儒、淳二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4期;《唐宋川东盛产药子之谜》,《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4期;《历史时期四川手工业原料作物的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1期;《明清四川地亩数的评价及其它》,《中国史研究》1990年1期;《历史时期四川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3期;《宋代中央官学机构考述》,《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53辑(1991年);《都江水利工程的历史演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4期;《宋代宫廷教育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2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巴蜀先民的分布与农业的起源》,《四川文物》,1993年3期;《秦汉时代四川的农业开发》,第一作者,《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3期;《党项发祥地——唐初“河曲十六州”研究》,《历史地理》第1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宋大礼五使系年》,《宋代文化研究》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论四川历史农业地理的若干特点与规律》,《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1期;《“河曲十六州”交通与地望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2期;《宋朝地方教育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4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成都平原的南北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1期《论成都平原的大小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3期《重话史迪威公路》,第一作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5年8期;《宋朝官方医药卫生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5辑,巴蜀书社1995年;《〈成都平原的南北江〉补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1期;《成都平原的中江与前后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2期;《论三峡移民的外迁川西南》,第一作者,《现代企业导刊》1996年3期;《论岷山得名与羌、夷的关系》,《民族研究》1996年3期;《宋朝官方天文历法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6辑,四川大学1996年;《三峡移民与川西南开发的新思路》,第一作者,《长江论坛》1997年1期;《“积石雪山十一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1期;《“岷江西山九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2期;《宋朝官方宗教机构考述(上)》,《宋代文化研究》第7辑,巴蜀书社1998年;《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中国史研究》1999年4期;《一部精密的文化机器——宋朝文化机构述论》,《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5期;《宋朝官方宗教机构考述(下)》,《宋代文化研究》第8辑,巴蜀书社1999年;《宋朝官方艺术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8辑,巴蜀书社1999年;《试论宋朝的羁縻州管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1期;《宋代泸属羁縻部族及其社会文化再探》,《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3期;《试解岩州失踪之谜——唐五代岭南道岩州、常乐州地理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3期;《唐宋雅州边外羁縻州部族探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4期;《唐宋地理总志从地记到胜览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6期;《宋朝官方图书机构考述(上)》,《宋代文化研究》第9辑,巴蜀书社2000年8月版;《唐宋泸属东部羁縻州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2期;《历史时期四川大牲畜养殖的地理差异》,《中国农史》2001年2期;《数载追随悲立雪,不堪重忆曲江头——悼念吾师筱苏先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2期;《贵琼人的来源与迁徙初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3期;《〈历代地理指掌图〉作者之争及我见》,《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3期;《唐五代岭南道岩州、常乐州钩沉》,《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3期;《唐宋集群羁縻州之典型——雅属羁縻州》,《中国史研究》2001年3期;《论四川盆地内、外江名称的演变》,《历史地理》第1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宋朝官方图书机构考述(下)》,《宋代文化研究》第10辑,线装书局2001年9月;《唐宋雅州边外羁縻州部族探考》,《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10月;《唐代黎属羁縻州研究》,《历史地理》第1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沈括〈守令图〉与荣县〈守令图〉关系探原》,《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3期;《历史时期四川蚕桑事业的兴衰》,《中国农史》2002年3期;《川西北羌族探源——唐宋岷江西山羁縻州部族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4期;《宋〈蜀川胜概图〉岷江上游地名考释》,《宋代文化研究》第11辑,线装书局2002年;《唐代弱水西山羁縻州部族探考》,《中国藏学》2002年3期;《唐代南宁州羁縻都督府建置沿革考》,《南中大姓与爨氏家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9月;《唐宋岷江西山羁縻州部族探考》,《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巴蜀书社2002年10月;《唐代姚州都督府建置沿革再研究》,《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唐朝南宁州都督府建置沿革新考》,《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四川历史上农业土地资源利用与水土流失》,《中国农史》2003年3期;《宋〈蜀川胜概图〉成都平原地名考释》,《宋代文化研究》第12辑,线装书局2003年6月;《〈大元混一方舆胜览〉作者及版本考》,《暨南史学》第2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大唐天竺使之铭>之文献学研识》,《中国藏学》2004年3期;《唐代巂属羁縻州及其部族研究》,《历史地理》第2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隋唐长安水利设施的地理复原研究》,《暨南史学》第3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宋<蜀川概览图>成都平原地名考释>》,《中国古都研究十九——文明起源与城市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的价值与缺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1期;《唐代监察道功能演变过程的考察》,《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唐代岭南东道行政区划沿革》,《暨南史学》第4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飞地行政区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实践的探讨》,《江汉论坛》2006年1期;《唐代南宁州都督府属州交通与地望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2期;《唐代河西九曲羁縻州及相关问题研究》,《历史地理》第2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唐代京畿道行政区划沿革史》,《史念海教授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川大史学·历史地理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唐代前期都督府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吗?——对〈唐代前期都督府探讨〉的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4期;《蒟酱(蒌叶)的历史与开发》,《中国农史》2007年1期;《〈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研究二题》,《九州》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3月;《历史民族地理的多学科研究——以彝族历史地理为例》,《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讨会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6月;《1560:让世界知道澳门——澳门始见于西方地图年代考》(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6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7年12月;《唐代金沙乌蒙地区羁縻州交通与地望研究》,《历史地理》第2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唐代淮南道行政区划沿革》(第一作者),《暨南史学》第5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由虚到实:唐宋以来川云贵交界区犬牙相入区格局的形成》(第一作者),《江汉论坛》2008年1期;《蒟酱名实考辩》,《传统农业与乡村社会研究》,[台]万人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2月;《唐朝山南东道行政区划沿革史》,《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1560:让世界知道澳门——澳门始见于西方地图年代考》(第一作者),《文化杂志》中文版第68期(2008年秋季刊),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赵佗陵墓新考》(第一作者),《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5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11月;《明清文献舆图所载澳门周边岛屿名实演变研究》(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7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8年12月;《唐代青蛉周近地区羁縻州县研究》,《历史地理》第2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成都平原‘滇池’说”商榷——从古地理学、考古学角度》(第一作者),《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1期;《唐代滇池秦臧地区羁縻州县研究》(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1期;《唐代洱河兰沧地区羁縻州交通与地望研究》,(台湾)《白沙历史地理学报》第7期(交通史专号),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2009年4月;《唐代马湖南广地区羁縻州研究》,《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唐代西南乌蛮等族羁縻州相关问题之检讨》(第一作者),《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5期;《明清香山县属珠江口南部诸岛名称的演变》(第一作者),(澳门)《文化杂志》第72期,2009年秋季版;《中国槟榔种植与槟榔习俗文化的历史地理探索》(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4期;《唐朝岭南道容管地区行政区划沿革》(第一作者),《暨南史学》第六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试析良溪成为千年古村的原因》(第一作者),《话说良溪——良溪古村历史文化论》,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12月;《渠犁、阇甄、妫塞:唐中期新置西域羁縻都督府探考》(第一作者),《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1期;石刻资料与西南民族史地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一作者),2010年4期;从明清老万山地名迁徙看澳门海防因素,(澳门)《文化杂志》第76期(第一作者),2010年秋季版;125.《百年沧桑:试论1849~1949年间澳门半岛填海工程与街道建设的关系》(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九期,2010年11月;126.《1560:让世界知道澳门——澳门始见于西方地图年代考》,《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127.《近代澳门华人华商地名研究》(第一作者),《卢九家族与华人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2010年12月128.《明玉珍大夏国在土家族地区的行政建置》(第一作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1期;129.《唐宋泸属西部羁縻州县研究》(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1期;《历史上中国花生种植的区域特点与商业流通》(第一作者),《中国农史》2011年1期;《明清东莞、新安县属珠江口东南部诸岛名实研究》(第一作者),《明清珠江时期珠江三角洲区域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132.《隋唐之际北方割据政权政区简论》(第一作者),《历史地理》第2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133.《道光〈新会县志·图说〉姓氏分布研究》(第一作者),《良溪古村与珠玑移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明清广东东江流域森林变迁及其成因》(第一作者),《江汉论坛》,2011年8期;135.《从宋元五姓番、八番罗甸地域分布演变看元初边疆民族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第一作者),《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6期136.《近代澳门半岛北部的城市扩张与道路建设》(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10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11年11月;137.《明清珠江口东岸海防部署中的巡检司》(第一作者),《明清海防研究》第5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138.《唐朝岭南道桂管地区行政区划沿革》(第一作者),《暨南史学》第七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关于编纂澳门历史地图集的初步构想》,《澳门学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140.《唐代桂管羁縻州建置沿革论纲》,《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明清文献舆图所载香港南部诸岛地名名实与演变研究》(第一作者),《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李孝聪教授荣休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6月;142.《近代澳门半岛北部的市域扩张与道路建设》(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3期;《安南属明时期政区地名变动初探》(第一作者),《东南亚研究》2012年4期;144.《沙梨头地名说根由》(第一作者),《澳门》第89期,澳门特行政区新闻局,2012年9月;145.《林茂塘历尽沧桑百馀载》(第一作者),《澳门》第89期,澳门特行政区新闻局,2012年9月;146.《从历史地理角度看政区边界与流域边界的整合——以山西为例》(第一作者),《史念海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学术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2年10月;147.《永远的怀念——追忆与念海师在一起的日子》,《想念史念海》,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10月;148.《论米仓道的系统问题及其历史地位》,《四川文物》2012年6期;《置在中南半岛的唐朝行政区——安南都护府及其正州县建置沿革考述》,《海洋史研究》第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

邓启耀,男,汉族,广东顺德人,1952年2月生于昆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育和工作简历1971年8月-1978年9月在昆明汽车运输总站,车工、美工;当美工期间(1972-1978)多次在少数民族地区写生;1977-1978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新闻短训班学习,其间在藏区生活4个多月;1978—1982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校学生会秘书长;读书期间,参加民间文艺教研室组织的民俗学调查多次;1982-1986年当过杂志编辑和公务员;1986年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次年7月被聘为助理研究员;1992年4月破格晋升副研究员,任副所长;1993年8月破格晋升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学科学术带头人;1994年5月—2000年1月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山茶人文地理杂志》社长兼主编。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官网网址多少

邓启耀,男,汉族,广东顺德人,1952年2月生于昆明,教授,博士生导师,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教育和工作简历1971年8月-1978年9月在昆明汽车运输总站,车工、美工;当美工期间(1972-1978)多次在少数民族地区写生;1977-1978年在云南大学中文系新闻短训班学习,其间在藏区生活4个多月;1978—1982年考入云南大学中文系,任校学生会秘书长;读书期间,参加民间文艺教研室组织的民俗学调查多次;1982-1986年当过杂志编辑和公务员;1986年调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次年7月被聘为助理研究员;1992年4月破格晋升副研究员,任副所长;1993年8月破格晋升研究员,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学学科学术带头人;1994年5月—2000年1月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山茶人文地理杂志》社长兼主编。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为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制定的论文指导格式,在一般书写英语论文时应当使用MLA格式来保证学术著作的完整。

邓启耀,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云南大学西南边疆民族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云南大学和云南民族学院客座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民俗摄影协会副主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中艺术交流中心特邀专家及中美合作“民族文化田野考察群”中方负责人。现在在中山大学任教的同时担任中山大学飞天创意工作的指导老师。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和视觉人类学。主要著作有《宗教美术意象》(1991)、《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1991)、《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1992)、《巫蛊考察——中国巫蛊的文化心态》(1998)、《访灵札记》(2001)等等。

邓启耀: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教授,中国民俗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探险协会人文及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研究方向为民俗学和视觉人类学。主要著作有《宗教美术意象》(1991)、《民族服饰:一种文化符号——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研究》(1991)、《中国神话的思维结构》(1992)、《巫蛊考察——中国巫蛊的文化心态》(1998)、《访灵札记》(2001)等。 更详细请见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e9%82%93%e5%90%af%e8%80%80&tn=myie2dg&ie=utf-8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官网电话号码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为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制定的论文指导格式,在一般书写英语论文时应当使用MLA格式来保证学术著作的完整。

MLA是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英文词语的缩写。MLA是美国现代语言协会制定的论文指导格式,是一种常用的引用格式,由于在外国文章中即使是一小句也不可以随便不加任何注释的引用,所以MLA 格式很严谨。MLA引用格式注意事项:1、双倍行距。2、第二行行首缩进5个字符(或半英寸)。3、如果没有作者,从文章名开始4、缩写全部月份名称,除了May June和July。5、如果百科全书未按字母顺序排列文章,将其视为一般书籍文章。5、网站:包括网页名称,网站全名及其建立者(此往往与网站名称相同)。此外,还包括文章创建及存在的日期(日、月、年)及你见到此文的日期。6、互联网杂志文章:包括提供数据库服务的公司极其网址;文章的完整日期(日、月、年)及见到的日期;还有提供网络服务的图书馆或组织机构。如果引用的是期刊而不是杂志的话,还应有期刊的日期、卷册等。

汉学的产生发展,同欧洲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扩张有联系,又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的普遍发展相关联。一般认为,汉学萌芽于16~17世纪来华传教的教士的著述中。 400 余年里,汉学经历了发轫期、确立期、发展期和繁荣期4个阶段。发轫期(16世纪末~17世纪末) 西方对于中国的了解早在古希腊就已开始。但西方对中国的研究则始于16世纪末。第一本专门讲述中国的书是1585年在罗马出版的《中华大帝国史》(门萨多著)。该书出版后,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 。有影响的早期著作还有《中华帝国志》、《中国改朝及中国基督教现状》、《中国度量衡考》等。这些著作大多出自教士之手,对中国的研究流于表面,缺乏系统性。确立期(18世纪初~19世纪初) 18世纪初清王朝和罗马教皇有“仪礼”之争,刺激西方各派传教士对中国礼俗和文化的研究。尤其是法王路易十四时期,法国科学院派来的优秀传教士,拟定了具体而系统的中国研究项目:中国的天文学和地理学史;中国古今通史;汉字的起源;中国的动植物和医学等自然科学史;中国各门艺术的历史;中国现状 ,国家治安、政局和习俗,矿产和物产等。其结果出现了一批汉学成果:《中国仪礼论》(李明)、《鞑靼史》(刘应)、《书经以前之时代与中国神话之关系》(马约瑟)、《中国通史》(冯秉正)、《 成吉思汗及蒙古史 》(宋君荣)、《大唐史纲》(宋君荣)。而作为18世纪汉学双璧的是杜赫德编著的《中华帝国史全志》(共 4 卷)、当时北京教士研究中国成果汇集《中国杂纂》(共16册)。在18世纪法国教士汉学 成果的 基础上,19世纪初出 现了法国雷慕沙(1788~1832)和德国克拉勃罗德(1788~1830)两位博学多才的汉学大师。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历史、语言、文学、宗教、地理学等众多领域。两人于1818年联合发起成立亚洲协会 ,发行期刊《亚洲学报》,主要刊发汉学研究成果。随后英国皇家亚洲学会成(1823),刊《皇家亚洲学会会报》。以此为标志,汉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发展期(19世纪中后期) 这一时期正是西方试图将中国殖民化,与中国政府发生政治、军事冲突的时期。西方各国进一步加强对中国的研究,改变了法国垄断汉学的局面 。英国、荷兰、德国、瑞典、奥地利、俄国都有一批卓有成绩的汉学家:法国继雷慕沙之后有儒莲、毕瓯、巴参,荷兰有霍夫门、施古德,德国有奚伯尔特、晓特、甲柏连,英国有理雅格、毕尔、卫烈亚力,俄国有萨哈诺夫、帕底雷阿斯 、白莱脱胥乃德、伊凡诺夫斯基,瑞典有多桑,匈牙利有乔玛等。他们的研究成果涉及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施古德最早研究中国天文学,晓特的中国边疆民族研究仍有价值,毕尔开中国佛教文献学的先河,乔玛成为公认的藏学创始人。这一时期的另一特点是不少汉学家集中毕生精力翻译中国古代典籍,译文水平较前有大幅度提高。如牛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理雅格以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求准确地翻译了《论语》、《大学》、《中庸》、《书经》、《诗经》、《孟子》、《 春秋左传 》、《 易经》、《孝经》、《道德经》和《离骚》,成为汉籍西译大家。 繁荣期(20世纪) 20世纪近百年的汉学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20世纪初期,甘肃敦煌石窟藏经洞被发现,其中保存大量古代汉文、藏文、蒙古文和其他文字的写本卷子及文物。西方一些汉学家来到敦煌考察,并掠走大批文物文献。这批珍贵的文物文献令汉学界震惊。以此为契机,促进汉学研究的新发展。西方一些大学纷纷设立汉学课程,成立专门的汉学研究机构,出版专门的汉学研究期刊。如法国巴黎大学高等中国研究所、荷兰汉学研究会、莱顿大学中国研究所、法兰克福中国学院、美国中国研究所、美国中国学会、美国汉学促进委员会、日本支那学社、日本中国研究所、日本中国学会,前苏联中国学家协会等。此外还有藏学和敦煌学的一些专门组织、机构,这些汉学机构或团体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专门汉学杂志。还有研究东方或亚洲的学术刊物也是发表汉学成果的重要阵地。

《历代黄河流域铁冶点的地理布局及其演变》,《陕西师大学报》1984年3期;《隋唐长安龙首渠流路新探》,《人文杂志》1985年3期;《不赞成开运河的设想》,《人民日报》1985年11月21日;《西安上古时代的人口地理》,《研究生文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郑伯克段疑不在鄢》,《人文杂志》1986年4期;《唐贞观十三年政区考辨——兼与贺次君先生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2期;《元明清时代四川盆地的农业田垦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4期;《隋唐长安的水利》,《唐史论丛》第4辑,三秦出版社1988年;《四川历史农业地理概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3期;《唐贞观十三年政区考辨(续)——儒、淳二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4期;《唐宋川东盛产药子之谜》,《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4期;《历史时期四川手工业原料作物的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1期;《明清四川地亩数的评价及其它》,《中国史研究》1990年1期;《历史时期四川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3期;《宋代中央官学机构考述》,《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53辑(1991年);《都江水利工程的历史演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4期;《宋代宫廷教育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2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巴蜀先民的分布与农业的起源》,《四川文物》,1993年3期;《秦汉时代四川的农业开发》,第一作者,《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3期;《党项发祥地——唐初“河曲十六州”研究》,《历史地理》第1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宋大礼五使系年》,《宋代文化研究》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论四川历史农业地理的若干特点与规律》,《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1期;《“河曲十六州”交通与地望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2期;《宋朝地方教育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4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成都平原的南北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1期《论成都平原的大小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3期《重话史迪威公路》,第一作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5年8期;《宋朝官方医药卫生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5辑,巴蜀书社1995年;《〈成都平原的南北江〉补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1期;《成都平原的中江与前后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2期;《论三峡移民的外迁川西南》,第一作者,《现代企业导刊》1996年3期;《论岷山得名与羌、夷的关系》,《民族研究》1996年3期;《宋朝官方天文历法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6辑,四川大学1996年;《三峡移民与川西南开发的新思路》,第一作者,《长江论坛》1997年1期;《“积石雪山十一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1期;《“岷江西山九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2期;《宋朝官方宗教机构考述(上)》,《宋代文化研究》第7辑,巴蜀书社1998年;《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中国史研究》1999年4期;《一部精密的文化机器——宋朝文化机构述论》,《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5期;《宋朝官方宗教机构考述(下)》,《宋代文化研究》第8辑,巴蜀书社1999年;《宋朝官方艺术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8辑,巴蜀书社1999年;《试论宋朝的羁縻州管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1期;《宋代泸属羁縻部族及其社会文化再探》,《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3期;《试解岩州失踪之谜——唐五代岭南道岩州、常乐州地理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3期;《唐宋雅州边外羁縻州部族探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4期;《唐宋地理总志从地记到胜览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6期;《宋朝官方图书机构考述(上)》,《宋代文化研究》第9辑,巴蜀书社2000年8月版;《唐宋泸属东部羁縻州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2期;《历史时期四川大牲畜养殖的地理差异》,《中国农史》2001年2期;《数载追随悲立雪,不堪重忆曲江头——悼念吾师筱苏先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2期;《贵琼人的来源与迁徙初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3期;《〈历代地理指掌图〉作者之争及我见》,《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3期;《唐五代岭南道岩州、常乐州钩沉》,《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3期;《唐宋集群羁縻州之典型——雅属羁縻州》,《中国史研究》2001年3期;《论四川盆地内、外江名称的演变》,《历史地理》第1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宋朝官方图书机构考述(下)》,《宋代文化研究》第10辑,线装书局2001年9月;《唐宋雅州边外羁縻州部族探考》,《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10月;《唐代黎属羁縻州研究》,《历史地理》第1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沈括〈守令图〉与荣县〈守令图〉关系探原》,《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3期;《历史时期四川蚕桑事业的兴衰》,《中国农史》2002年3期;《川西北羌族探源——唐宋岷江西山羁縻州部族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4期;《宋〈蜀川胜概图〉岷江上游地名考释》,《宋代文化研究》第11辑,线装书局2002年;《唐代弱水西山羁縻州部族探考》,《中国藏学》2002年3期;《唐代南宁州羁縻都督府建置沿革考》,《南中大姓与爨氏家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9月;《唐宋岷江西山羁縻州部族探考》,《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巴蜀书社2002年10月;《唐代姚州都督府建置沿革再研究》,《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唐朝南宁州都督府建置沿革新考》,《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四川历史上农业土地资源利用与水土流失》,《中国农史》2003年3期;《宋〈蜀川胜概图〉成都平原地名考释》,《宋代文化研究》第12辑,线装书局2003年6月;《〈大元混一方舆胜览〉作者及版本考》,《暨南史学》第2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大唐天竺使之铭>之文献学研识》,《中国藏学》2004年3期;《唐代巂属羁縻州及其部族研究》,《历史地理》第2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隋唐长安水利设施的地理复原研究》,《暨南史学》第3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宋<蜀川概览图>成都平原地名考释>》,《中国古都研究十九——文明起源与城市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的价值与缺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1期;《唐代监察道功能演变过程的考察》,《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唐代岭南东道行政区划沿革》,《暨南史学》第4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飞地行政区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实践的探讨》,《江汉论坛》2006年1期;《唐代南宁州都督府属州交通与地望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2期;《唐代河西九曲羁縻州及相关问题研究》,《历史地理》第2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唐代京畿道行政区划沿革史》,《史念海教授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川大史学·历史地理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唐代前期都督府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吗?——对〈唐代前期都督府探讨〉的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4期;《蒟酱(蒌叶)的历史与开发》,《中国农史》2007年1期;《〈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研究二题》,《九州》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3月;《历史民族地理的多学科研究——以彝族历史地理为例》,《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讨会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6月;《1560:让世界知道澳门——澳门始见于西方地图年代考》(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6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7年12月;《唐代金沙乌蒙地区羁縻州交通与地望研究》,《历史地理》第2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唐代淮南道行政区划沿革》(第一作者),《暨南史学》第5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由虚到实:唐宋以来川云贵交界区犬牙相入区格局的形成》(第一作者),《江汉论坛》2008年1期;《蒟酱名实考辩》,《传统农业与乡村社会研究》,[台]万人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2月;《唐朝山南东道行政区划沿革史》,《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1560:让世界知道澳门——澳门始见于西方地图年代考》(第一作者),《文化杂志》中文版第68期(2008年秋季刊),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赵佗陵墓新考》(第一作者),《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5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11月;《明清文献舆图所载澳门周边岛屿名实演变研究》(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7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8年12月;《唐代青蛉周近地区羁縻州县研究》,《历史地理》第2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成都平原‘滇池’说”商榷——从古地理学、考古学角度》(第一作者),《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1期;《唐代滇池秦臧地区羁縻州县研究》(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1期;《唐代洱河兰沧地区羁縻州交通与地望研究》,(台湾)《白沙历史地理学报》第7期(交通史专号),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2009年4月;《唐代马湖南广地区羁縻州研究》,《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唐代西南乌蛮等族羁縻州相关问题之检讨》(第一作者),《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5期;《明清香山县属珠江口南部诸岛名称的演变》(第一作者),(澳门)《文化杂志》第72期,2009年秋季版;《中国槟榔种植与槟榔习俗文化的历史地理探索》(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4期;《唐朝岭南道容管地区行政区划沿革》(第一作者),《暨南史学》第六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试析良溪成为千年古村的原因》(第一作者),《话说良溪——良溪古村历史文化论》,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12月;《渠犁、阇甄、妫塞:唐中期新置西域羁縻都督府探考》(第一作者),《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1期;石刻资料与西南民族史地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一作者),2010年4期;从明清老万山地名迁徙看澳门海防因素,(澳门)《文化杂志》第76期(第一作者),2010年秋季版;125.《百年沧桑:试论1849~1949年间澳门半岛填海工程与街道建设的关系》(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九期,2010年11月;126.《1560:让世界知道澳门——澳门始见于西方地图年代考》,《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127.《近代澳门华人华商地名研究》(第一作者),《卢九家族与华人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2010年12月128.《明玉珍大夏国在土家族地区的行政建置》(第一作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1期;129.《唐宋泸属西部羁縻州县研究》(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1期;《历史上中国花生种植的区域特点与商业流通》(第一作者),《中国农史》2011年1期;《明清东莞、新安县属珠江口东南部诸岛名实研究》(第一作者),《明清珠江时期珠江三角洲区域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132.《隋唐之际北方割据政权政区简论》(第一作者),《历史地理》第2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133.《道光〈新会县志·图说〉姓氏分布研究》(第一作者),《良溪古村与珠玑移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明清广东东江流域森林变迁及其成因》(第一作者),《江汉论坛》,2011年8期;135.《从宋元五姓番、八番罗甸地域分布演变看元初边疆民族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第一作者),《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6期136.《近代澳门半岛北部的城市扩张与道路建设》(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10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11年11月;137.《明清珠江口东岸海防部署中的巡检司》(第一作者),《明清海防研究》第5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138.《唐朝岭南道桂管地区行政区划沿革》(第一作者),《暨南史学》第七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关于编纂澳门历史地图集的初步构想》,《澳门学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140.《唐代桂管羁縻州建置沿革论纲》,《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明清文献舆图所载香港南部诸岛地名名实与演变研究》(第一作者),《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李孝聪教授荣休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6月;142.《近代澳门半岛北部的市域扩张与道路建设》(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3期;《安南属明时期政区地名变动初探》(第一作者),《东南亚研究》2012年4期;144.《沙梨头地名说根由》(第一作者),《澳门》第89期,澳门特行政区新闻局,2012年9月;145.《林茂塘历尽沧桑百馀载》(第一作者),《澳门》第89期,澳门特行政区新闻局,2012年9月;146.《从历史地理角度看政区边界与流域边界的整合——以山西为例》(第一作者),《史念海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学术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2年10月;147.《永远的怀念——追忆与念海师在一起的日子》,《想念史念海》,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10月;148.《论米仓道的系统问题及其历史地位》,《四川文物》2012年6期;《置在中南半岛的唐朝行政区——安南都护府及其正州县建置沿革考述》,《海洋史研究》第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电话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是中国全国性的民族研究机构,设有民族学等研究室。一些省和自治区,以及中央和地方各民族学院和个别民族自治州,也设有民族研究所或相应机构。这些研究机构的根本任务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调查研究,探索民族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规律,探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工作方面的迫切任务,为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出版《民族研究》等杂志。 馆藏图书40万册,有珍善本图书1万册,古籍线装图书9万册,中文平装图书17万册,外文图书7万册,中外文报刊合订本4万册,少数民族文字版文献资料2万册,其中不乏稀世珍本。近年来还收藏了有关少数民族的录像带、录音带、幻灯片、彩色像片和缩微胶卷等声像资料。  图书馆重点收藏古今中外民族理论政策、民族经济、民族史、民族学、人类学、人种学、民族风俗、民族宗教信仰、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文学艺术、世界民族和少数民族文字等图书和文献资料,形成了以民族研究资料和边疆史地资料为主的专业图书馆。  【刊 物】  出版《民族研究》(季刊)、《民族语文》(季刊)和《世界民族》(季刊)。

  • 索引序列
  •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官网电话多少
  •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官网电话
  •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官网网址多少
  •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官网电话号码
  • 中国边疆民族研究杂志电子版官网电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