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文献学新编洪湛侯pdf百度云

中国文献学新编洪湛侯pdf百度云

发布时间:

中国文献学新编洪湛侯pdf百度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你有兴趣看什么书都一样,如果你没兴趣,只是以一种功利之心,想学些历史知识显得你不是对历史无知或是想从学习历史中得到什么,那我觉得你就没必要学历史了,这样往往适得其反。历史很有用,但也不是说对历史无知就是个多丢人的事情,每个人的专业、兴趣不一样,所关注的领域不一样,这没什么。

1、 《周易译注》黄寿祺,上海古籍,看 序言和系辞上下2、 《易学基础教程》朱伯昆,九州岛出版社,2002年3、 《诗经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4、 《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5、 《论语新解》钱穆,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6、 《论语今读》李泽厚,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7、 《孟子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8、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4月第1版9、 《庄子浅注》(修订重排版)曹楚基,中华书局。看内篇七章和天下篇 10、 《左传选》朱东润的,古典文学出版社1975年。11、 《孝经译注》汪受宽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略翻一下,先粗看,知道孝经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2、 《楚辞全译》黄寿祺、梅桐生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13、 《楚辞选》马茂元,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80年重印 14、 《孙子校释》吴九龙主编,杨炳安、吴如嵩、穆志超、黄朴民合编,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 15、 《史记选》王伯祥,人民文学出版社。16、 《汉书选》顾廷龙、王熙画 17、 《世说新语译注》张万起、刘尚慈;尽量多看,好篇章要反复看,18、 《文心雕龙注释》或《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注译,看前面七篇,和《史传》《诸子》《神思》《风骨》《通变》《情采》《物色》《知音》和《序志》篇 19、 《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一卷本,看《文赋》《诗品序》20、 《乐府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21、 《二十四诗品》22、 《唐才子传》23、 《古文观止》要通习24、 《幼学琼林》要通习25、 《千字文》背诵26、 《笠翁对韵》背几段27、 《唐诗三百首》或《千家诗》 28、 《汉书艺文志》(这个第一阶段看)、《隋书经籍志》(这个第一阶段看)、《四库简明目录》(好好浏览几遍)29、 《史学遗产六讲》白寿彝30、 《书目答问》清张之洞着,民国范希曾补正,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0531、 《经书浅谈》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32、 《经典常谈》朱自清,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33、 《十三经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10月34、 《二十四史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10月 35、 《中国文献学新编》洪湛侯(这个第一阶段看);《中国古文字学》高明(这个第一阶段看);《诗词格律概要》王力(这个第一阶段看);《文言津逮》张中行(这个第一阶段看)36、 《文史工具书的源流和使用》王明根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37、 《古书句读释例》杨树达,商务印书馆出版,1934年38、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何九盈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39、 《训诂简论》陆宗达,北京出版社,1980年(这个第一阶段看)40、 《训诂学要略》周大璞,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41、 《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 42、 王国维:《人间词话》(这个第一阶段看)、《宋元戏曲史》;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章太炎《国学概论》;鲁迅:《魏晋风度及其它》(这个第一阶段看)、《中国小说史略》;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朱自清《诗言志辨》;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谈艺录》(修订本)中华书局;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这个第一阶段看)、《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闻一多《唐诗杂论》;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美学四讲》、《华夏美学》(李泽厚的几本第一阶段看)),安徽文艺出版社43、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这个第一阶段看);沈祖棻《宋词赏析》;龙榆生:《词曲概论》《词学十讲》;吴熊和《唐宋词论》44、 朱光潜:《谈美》(这个第一阶段看)《诗论》;宗白华:《美学散步》或《意境》;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俞陛云《诗境浅说》45、 周汝昌《红楼小讲》(这个第一阶段看)、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这个第一阶段看)、林庚《西游记漫话》(这个第一阶段看)、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孟超《<金瓶梅>人物》46、 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孔子的故事》、《陶渊明传论》、《鲁迅批判》;;冯至《杜甫传》;朱冬润《张居正大传》、《陆游传》;季镇淮《司马迁》;萧华荣:《华丽家族:六朝陈郡谢氏家》、《簪缨世家——两晋南朝琅邪王氏传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叶坦《大变法——宋神宗与十一世纪的改革运动》;史卫民《大一统——元至和十三年纪事》 47、 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黄裳《旧戏新谈》;沈从文《野人献曝》;费孝通《乡土中国》(这个第一阶段看);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刘志基《汉字古俗观奇——先民衣食住行新视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48、 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这个第一阶段看);于凌波《向知识分子介绍佛》;许地山《道教史》49、 (北京出版社有“大家小书”系列,上面书目,好多都包含在里面)50、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这个第一阶段看);林庚《中国文学简史》(这个第一阶段看);冯契、汤一介主编《中国哲学史通览》(东方出版社)(这个第一阶段看)另外:1、 看不过来,就翻,通翻一下。2、 编制英语学习计划,建议把下面这本书做教材,既学习西方文化,又学习外语:《欧洲文化入门European culture:an Introduction》。好好读,王佐良编着,外研社出版3、 如果不想自己落入技工培养模式,请把王力四卷本的《古代汉语》逐页细

《中华上下五千年 》《中国通史》《中国史稿》 二十四史+清史稿:《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 《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战国策》、《贞观政要》、《逸周书》、《古列女传》、《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荆楚岁时记》、《唐才子传》、《通典》、《东观汉记》、《前汉纪》、《后汉纪》、《华阳国志》 《洛阳伽蓝记》、《唐会要》、《唐律疏议》、《吴越春秋》、《越绝书》、《竹书纪年》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中国通史》 经 部 十三经(《简介》):《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仪礼》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礼记》 其它:《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韩诗外传》 、《大戴礼记》 子 部 兵书类-武经七书:《孙子兵法》 《吴子》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隋书》、《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其它: 《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 《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 公孙龙子》 鬼谷子》 《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 《归田录》 《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唐新语》 《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 《盐铁论》 《弘明集》 《广弘明集》 《宋高僧传》 《道德经》 《钝吟杂录》 《申鉴》 《论衡》 《说苑》 《新语》 《宣室志》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 世说新语》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 《金匮要略注》 《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棋经》 《茶经》 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孔丛子》 齐民要术》 《潜夫论》 人物志》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 中论》 《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邓子》 《林泉高致集》 《山房随笔》 集 部 《全唐诗》 《全宋词》 《李太白全集》 《乐府诗集》 《文心雕龙》 《文选》 《王右丞集笺注》 《楚辞》 楚辞补s注》 《观林诗话》 《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 《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 《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光看书也不行啊,要自己努力!

看好的通俗历史书,比如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不要看太多论坛的帖子,很多消息都带有主观意见。我也是理科生,周围有很多同学也喜欢历史,感觉找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聊天讨论也是一个好办法。呵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中国文献学新编洪湛侯

可以去 儒森 看看 他们在这行应该是最专业的

玩游戏有助于提高历史水平,凡是喜欢玩游戏的人历史成绩都比较高。

20世纪是中国学术现代化确立的时期。传统学术的继续发展与西方学术思想的引进,对中国学术现代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文献学在传统文献学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20世纪后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一大批研究成果相继问世,对学术界、读书界及图书馆学教育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概观百年文献学的发展,有几个主要问题值得关注:一,古典文献的研究、整理与出版;二,文献学研究的阶段性;三,文献学研究的主要路径。     1 古典文献的研究、整理与出版 首先,总结20世纪文献的新发现,如甲骨文献、简策文献及其他出土文献等。这些新发现的文献为各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史料。同时,它们也是文献学或文献史研究的重要素材。特别是近十余年间的一些重大发现,如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战国简策,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等,都还未从文献学的角度加以总结和研究。 其次,总结20世纪古籍的整理与出版,这可以分为如下几个主要方面:①《四库全书》系列,如《四库全书》、《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四库禁毁书丛刊》、《续修四库全书》、《四库未收书辑刊》等,以及一批相关工具书及研究著作的出版,形成了一门“四库学”,丰富与深化了文献学的研究。②综合性丛书系列,如《四部丛刊》、《四部备要》、《丛书集成》等,以及相关的工具书《中国丛书综录》等。③二十五史系列,如百衲本、标点本及各种版本的《二十五史》整理出版,《二十五史》的补编、三编、订补等。④历代诗、词、文的整理与出版,与古代戏曲、小说的整理与出版。诗文方面,如《全唐五代诗》、《全宋诗》、《全明诗》、《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全宋文》、《全辽文》、《全金文献》等;词曲方面如《全唐五代词》、《全宋词》、《全金元词》、《全明词》、《全清词》,《全元散曲》、《全明散曲》、《全清散曲》、《古本戏曲从刊》等;小说方面如《白话中国古典小说大系》、《古本小说集成》等。⑤十三经、诸子、理学、科技等,如《十三经注疏》的整理与出版,《新编诸子集成》、《理学丛书》及各种古代科技著作的出版。⑥佛道系列,如《中国佛教典籍选刊》、《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等。⑦少数民族古籍的整理与出版,如近期出版的《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一千册,经过众多研究者20年的整理释译而成,令世人瞩目。⑧其他,如方志、类书的整理与出版。     2 文献学研究的阶段性 百年文献的整理、出版与研究,为文献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与丰富的材料,推动了文献学的发展。综观20世纪中国文献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20世纪前期(前40年),20世纪中期(中40年),20世纪后期(后20年),约略反映了百年间文献学的形成,发展与繁荣的过程。 前40年,文献整理出版都取得很大的成就,当时一些重要出版社,如商务、中华、开明等,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整理、影印或出版了一大批古籍。一些新面世的文献,如甲骨文、简册、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新文献的发现,改变了前人从古书到古书的做法,运用新材料与古书相印证,得出了很多新的结论。而近代以来,引进西方的一些治学思想和方法,对文献学研究也有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胡适、梁启超、陈垣、洪业与哈佛燕京学社引得编纂处等,都作出了不小的成绩。如胡适的《清代学者的治学方法》,梁启超的《中国历史研究法》、《古书真伪及其年代》,陈垣的《元典章校补释例》以及洪业等人编纂的数十种古书引得。20年代,梁启超提出文献学,并认为文献学即是广义的史学,是研究各门学问的基础,所做的工作是校勘注释、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为学术研究提供可靠的材料。此后不久,郑鹤声、郑鹤春写成《中国文献学概要》,193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我们见到的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郑氏认为,编纂、结集、审订、出版、翻译、传播等,均为文献学研究的内容,这与传统文献学(以目录、版本、校勘为主要内容)已大不相同。文献学作为一门独立之学,其形成已见端倪。 这一时期,中国文献史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文献史研究,考其源流,可追溯到《汉书·艺文志》的总序,后世不少目录仿其制。独立成书者应以明代胡应麟《经籍会通》为首创。进入20世纪初,主要著作有叶德辉《书林清话》、《余话》,孙毓修《中国雕版源流考》,王国维的《简犊检署考》,陈彬和、查猛济的《中国书史》,陈登原的《古今典籍聚散考》等。 中期40年,由于受到战争、政治运动等因素的影响,文献学的研究相对沉寂,特别值得提出的是,张舜徽先生在文献学上的贡献。1945年,张先生出版《广校雠略》,对文献典籍的著述体例、标题著者、引注、序例、注释、流布、校书方法、审订伪书等,都作了仔细的阐述。后来他又出版了《中国历史要籍介绍》、《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清人文集别录》等文献学著作,为其在20世纪80年代的文献学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这一时期,在文献史研究方面,也有一些成绩,比较重要的有杨寿清的《中国出版界简史》,刘国钧的《中国书生简编》,李文琦的《中国书籍演变论集》、昌彼得的《中国图书史略》,钱存训的《中国古代书史》等。 后期20年是现代文献学研究的繁荣时期。自从1982年张舜徽先生出版《中国文献学》以来,文献学著作大有层出不穷之势。究其原因,可细分为如下几点:①文献是学术研究的基础,20世纪后期,学术研究的兴盛,学界逐步重视对文献的搜集、整理与利用;②文献知识与检索,是学习的重要手段许多大学都把文献学的相关知识作为基础课程;③文献书籍是社会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一些导读著作很受广大读者青睐;④古典文献学的源远流长,为文献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石;⑤文献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初步形成,为文献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⑥文献学研究队伍的壮大,许多相关学科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并从事文献学研究,为文献学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文献学研究的主要路向 20世纪,特别是后20年,文献学的发展是多途径的。概括起来,约有如下几大系列: ——古典文献学系列,其主要作者有张舜徽、王欣夫、吴枫、罗孟桢、王燕玉、杜泽逊、程千帆、徐有富等。他们基本上以传统古籍整理的方法,即目录、版本、校勘等,加以立说。张舜徽的《中国文献学》,构建了古典文献学的规模,并建立了这一系列研究的基本范式。 ——新型文献学系列,其主要作者有倪波、洪湛侯等。洪湛侯在《中国文献学新编》中,用形体、方法、历史、理论4方面来构筑文献学的框架,但其基本内容还是古典文献学的,只是组配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倪波等人的《文献学概论》,在建立新型文献学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超越和更新了传统文献学研究的内容。 ——分科文献学系列,目前,仅就笔者所见,有文学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档案文献学、社会科学文献学、科技文献学、教育文献学、中医文献学、法律文献学、经济文献学、文学批评文献学等。这一系列的研究并没有一种统一的范式,各自从本学科文献特点出发,以文献揭示为目标,便于人们了解学科文献的面貌。 ——分支文献学系列,主要有文献传播学、文献社会学、文献计量学、文献保护学、文献目录学、文献信息学,以及新近所见的文献经济学。这一领域的作者都比较年轻,他们勇于接受新知,运用相关学科的思想、方法,丰富与发展了文献学的研究,他们将成为文献学研究的生力军。 ——文献史研究系列,从广义看,文献的编纂、印刷、出版、发行、交流、收藏的历史以及图书史等,均可看成是文献某一侧面的发展史。这方面的著作很多,主要专题史都已涉及,但仍缺少一部综合反映文献发展的史著。 ——文献学史系列,目前可以见到的有中国文献学史、中国古典文献学史、中国历史文献学史,其实三者所涉及的内容基本相同。在某种情况下,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古典文献学,三者是同一意思,没有太大的区别。 ——文献学专题系列,如周文骏《文献交流引论》、张欣毅《现代文献论纲要》、朱渊清《中国出土文献与传统学术》等。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典籍导读”与“书籍与文明进程”两个专题,近二十年间,成果层出不穷,在读者中有广泛的影响。向来被认为是“书斋”式的文献学,有了一次面向社会的尝试,应当说是相当成功的。 资料结集与工具书的编纂,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文献学资料结集,如《文献学论著辑要》、《中国历代图书著录文选》,以及各类文献学专题资料集等;②文献学家与著作研究,如《郑樵校雠略研究》、《中国古代文献学家研究》、《文献家通考》、《中国文献学要籍解题》等;③文献学工具书的编纂,如《中国古文献大辞典》、《简明中国古籍辞典》、《文献学辞典》《中国方志大辞典》等,以及各种专书辞典。     4 结 语 总结历史,展望未来。在21世纪知识与信息时代,文献学作为研究、整理、利用文献的一项专门之学将会更加受到关注,其本身亦将以全新的视野,开拓文献与知识研究的新领域,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首先,研究者一方面将注重文献学自身的建设,如资料的结集与文献学理论体系的探究,社会发展与文献学研究,文献学教育、文献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等;另一方面将注重文献典籍与人类社会进步、文化及现代生活的研究,如文献价值、文献信息与传播、文献与社会生活、典籍与阅读文化、书籍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其次,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文献量急剧增加,人们普遍地传播和接受大量文献信息,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因此,文献学在揭示、整理,加工,检索、计量、利用文献等方面,将使用更现代化的手段,以适应人们的需要,对研究者来说,这将是一个持久的挑战。 UID12307 帖子164 精华3 积分169 阅读权限10 在线时间95 小时 注册时间2003-6-14 最后登录2011-2-8 查看详细资料 TOP 文献的历史与人类文明的历史几乎是同步的。有了文献,也就有了文献的各种活动,在文献和文献工作的发展基础上,逐渐积累了经验及其认识,形成人类社会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门类文献学。文献学之所以成为科学不仅在于它拥有丰富的实践来源,而且在于它具有“文献与文献工作”这一独特的研究对象。文献学就是专门研究文献与文献工作发生、发展及其运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文献学博大精深,孕育了上千年,产生于“西学东渐”的20世纪。文献学承担的是一项基础性的研究工作,正如张舜徽先生所言:“我们最大的目的,便是要在对文献进行了整理、编篡、注释工作的基础上,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创立新的体例,运用新的观点,替研究工作者们提供方便,节省时间,这便是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1)正因为文献学对科学研究的独特贡献,因此被学者们誉为20世纪的一门显学。本文从文献学的概念入手,以文献学发展的两个特点,大文献学观和实用性原则,试图管窥文献学发展的全貌。     一、文献学的概念 文献工作虽然历史悠久,但正式出现“文献工作”一词只不过100多年的光景。(2)1903年,欧莱特在《目录学和文献工作》一文中,首次使用了“DOCUMENTATION”,表示向信息需求者提供文献或参考工具的过程。之后,文献工作便成为目录学、著作权、印刷技术、出版业、图书馆工作及文献服务的新概念,这一学科从一开始就具有知识综合的特点。 1907年,欧莱特在《情报和文献工作的合理组织》一文中,对“DOCUMENTATION”又作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含义:1、与某一特殊事物相关的现存文献构成;2、文献的专门收集;3、提供给询问者的文献构成;4、收集文献的过程;5、按UDC(普遍的十进分类法)用卡片排列的文献编目。1920年“DOCUMENTATION”一词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荷兰人F·D·Duyvis在国际文献工作大会上认为布鲁塞尔目录学研究所的宏大计划不可能实现(给所有文献编目),并由E·Hymans把文献工作定义为各种情报的收集、组织和传播。这个定义通用了多年,说明文献信息传播的思想受到人们的重视。 20世纪的二、三十年代,文献工作一词在各国得到广泛地应用,但是含义较窄,所指范围也往往因人而异。(3)在法国,文献工作一词也常常被描述为专门情报设施的一个部分。1932年,法国文献机构联合会成立,但对文献工作的认识还十分模糊。1953年,H·LEMAITRE和A·Thompson对“DOCUMENTATION”下了一个定义,即“文献的建立、搜寻、组织和利用”,到1958年又简化为“组织与传播”。在英国,文献工作“DOCUMENTATION”一词的定义也是十分模糊的,直到1939年才由布拉福德对“DOCUMENTATION”下了一个定义。1948年,在拉福德又把它修改为“是所有记录的收集和主题分类并使之发生效用的过程。 英文词典《图书馆员用语汇编》(3[rd],4[th])把“DOCUMENTATIO”定义增加到13个。知识世界各种记录的收集、分类并使其易于获得的艺术;系统地组织知识记录和知识来源以便尽快地找到它们,并能通过各种媒介得以传播;记录、组织和传播专门知识;为最佳检索而收集、存储、组织已记录的情报资料或文献的科学;专门图书情报机构所从事的活动,准备和复制资料以及随后的发行活动;情报的选择、分类和传播;推荐和保存已记录的知识,使其迅速起参考作用;通过程序有效地积累已记录的知识、促进其发展;通过介绍、复制、出版、传播、收集、保藏、存储、主题分析、组织和检索、提高专门化记录知识的使用艺术;所有情报的收集、保存分类、选择、传播和利用;在专门化情报交流中所有指定的复杂活动,构成专门的图书馆事业的活动,准备和复制资料的活动以及发行活动;推荐、组织和交流记录知识所需的技术,以便最大限度地检索与利用情报;文献的鉴别、研究、汇编和使用。 在美国,1937年美国文献工作研究所建立时便使用了“DOCUMENTATION”一词。1949年将文献工作定义成一门技术:包括文献复制、文献传播和文献利用。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情报学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诞生了。由于它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处理文献和信息,在社会和科学交流中发挥着十分重大的作用,比传统的文献工作更具时代性和社会适应性,因此美国文献工作研究所更名为美国情报学会。实际上,所谓文献工作已被情报科学一词所取代。 自从文献工作一词出现以来,这一术语在各国的应用不尽相同,人们对它作过种种解释。它的古典定义是指对人类活动一切领域内的文献的收集、分类、利用。但随着文献工作的发展,这一术语的内容不断丰富和发展。1960年国际文献联合会将文献工作定义为“文献工作是指对一切类型情报的收集和存贮、分类和检索、传播和利用,”这是取得西方许多国家公认的一个定义。(4) 在我国,“文献学”始见于1920年梁启超的《清代学术概论》——“全相望亦私淑宗羲,言文献学者宗焉。”梁氏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又说:“明清之交各大师都重视史学——或广义的史学,即文献学”,可见文献学与史学的渊源。1928年,郑鹤声的《中国文献学概要》问世,这是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著作。该书作者认为:“结集翻译编篡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印刻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表示中国文献的生产、收集、整理活动,与西方文献学术语有相近之处,也有一定的区别。(5) 中国文献学内容广博,但条理清晰。20世80年代,基本形成了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学两大研究领域。古典文献学是以古典文献的研究和整理为主要内容,包括研究文献的源流、积聚、散佚及典籍体式等,整理包括文献的辨伪、版本、辑佚、类纂、目录、注释等。古典文献学继承、丰富、发展了校雠学的理论和方法,确立了以目录、版本、校勘为核心的文献学体系。其代表作为1982年出版的《中国文献学》(张舜徽著),该书对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和丰硕成果,历代校雠学家整理文献的辉煌业绩,都作了总结性的介绍,还对今后文献工作提出了具体设想和努力方向。《中国文献学》是我国文献学领域的奠基之作,标志着古典文献学理论的成熟。此后又有几个影响较大的文献学力作,它们是吴枫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王欣夫的《文献学讲义》等。现代文献学是针对大量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献,采用西方的文献组织方法和管理制度,对文献进行搜集、组织、整理和检索的科学。目前,这门学科还没有一个成熟的体系,其研究的内容和方法都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     二、大文献学观 所谓大文献学观,就是要超越一般的思维模式,大量移植、引进其它学科的研究方法,在更广阔的学科背景中多角度、多层次地考察文献学。 我们知道,中西文献工作有不能的渊源。西方现代的文献整理思想主要源于文艺复兴以后,其代表性的著作就是1545年格斯纳的《国际书目》。经过三百多年的孕育,1892年比利时的两位律师保尔·欧莱特和汉尼·拉芳丹在布鲁塞尔创立了国际书目处,1903年正式提出文献工作的思想。由于文艺复兴运动旨在反对封建神权对人性的压制,因此文艺复兴高扬的是科学、民主、自由、个性解放的大旗,表现在文化上就是各种思潮的涌现。文艺复兴之后,是18世纪的工业革命,文献活动逐渐向产业化方向发展。表现为文献的内容极大的丰富了,文,史、经、哲、自然科学全面发展;并且文献活动成为社会的基本活动,文献工作是出版、发行、商业机构、图书公司等重要的工作内容。从“DOCUMENTATION”出现,它就具有知识综合的含义,形成了重技术和实用的文化传统。在中国,文献学以历代古籍为主,以目录、版本、校勘为三大支柱,以文史哲为主要学科领域。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经历了为数众多的政府较书活动,而这一系列活动主要的目的,是为强化封建阶级的专制统治,以“盛世修典”来歌功颂德、宣扬文治。大量的禁书、毁书就是一个明证。在这种文化背景下,文献的研究范围就非常有限,往往停留在对以往文化的追思上。(6)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西学东渐”,为中国文献学提供了批判、吸收、溶合的大舞台。 在美国,芝加哥学派的代表人物巴特勒试图将科学方法系统地引入图书馆学研究、创立了著名的“社会说”,把图书和图书馆置于整个人类社会的大舞台来考察。另一位代表人物谢拉,把传播学理论引入文献信息的交流领域,提出了“社会认识论”。在德国,卡尔斯泰特提出了“知识社会学”。70年代,兰开斯特在《走向无纸信息系统》中预言:纸质文献将被电子信息取代。这些新观点新思想对文献工作的实践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科学观念的引入和文献环境的变化,促使一批学者广义地提出“文献学”这一新概念。20世纪二、三十年代,杜定友、刘国钧、沈祖荣等一批学者留洋归来,他们共同创立了中国的图书馆学教育。由于文献是图书情报工作的主要作用对象,文献工作是图书馆情报部门的共同实践基础,图书情报领域的学者开始运用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文献及文献工作。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在文献和文献工作的基础上,有机地溶和,孕育着大文献学观的萌芽。 1964年,袁翰青的《现代文献工作的基本概念》提到:“有人把‘DOCUMENTATION’也译成‘文献学’。文献学诚然是我国固有的用词,讨论的内容却着重于考证典籍源流,和现代文献工作的涵义是不同。至于现代文献工作是范围相当广的工作。”这是最早提出“现代文献工作”这一概念的文章。作者认为把“DOCUMENTATION”译成的“文献学”,与中国固有的“文献学”不一样。前者倾向于现代文献工作,后者是以研究“典籍源流”为主要内容。这是第一次提出区别于传统文献学(古典文献学)的“文献学”含义,只不过他们认为当时的“现代文献学”尚未独立,所以用“现代文献工作”表述之。(7)袁翰青的文章延伸和扩大了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和范围,为“大文献学”的提出奠定坚实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政治形势的改观,经济的繁荣,学术文化空前活跃。中国文献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兴盛时期,涌现出大批的文献学研究成果。(8)1981年,历史学白寿彝倡导建立“历史文献学”,包括了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辑佚学、辩伪学及古汉语、古民族语文、甲骨文字、金石文学、年代学、历史地理学等众多学科。1982年,谢灼华教授首先撰文讨论了“文学文献学”的含义、内容、范围和作用。周文骏教授1983年发表了《概论图书馆学》,首先提出“文献交流说”是图书馆学的理论基础。随后,又出版了《文献交流引论》(1986)。周先生认为,文献交流学是一门研究文献交流全过程的科学,作为交流过程主体的文献,其产生、发展、功能、内容、渠道、方法、效果及组织交流的相关机构,都属于其研究范围。“文献交流说”是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进一步扩大了文献学的研究视野,后来,又被发展成为“情报交流说”和“知识交流说”。这一时期,活跃在文献学研究领域的还有单柳溪、谢元泰、韩有悌、桑榆、王余光、陈国锋、陈生农、林申清、金恩辉等学者,他们积极寻找新的思路,探索新的观点,对文献学研究作出了有益的贡献。 倪波是最早提出大文献学观的学者之一。1990年,他主编了《文献学概论》,作者力求勾勒出一个包括古典文献学、现代文献学的新的文献学体系。这是继80年代以来,寻找图书馆学、情报学、文献学等“上位类”学科的又一成果,“泛文献信息论”由此产生。另外,黄宗忠的《文献信息学》(1992)和朱建亮的《文献信息学导论》(1992)进一步发展了“泛文献信息论”的思想。1994年,张欣毅的《现代文献论纲要》出版,本书强调运用“现代的科学观点和方法”对古今中外各类型文献作个本体范畴上的考察和研究。影响较大的几部书还有卿家康的《文献社会学》、周庆山的《文献传播学》等。此外,蒋永福主张建立“文献物理学”,叶鹰首次大胆提出“文献哲学”的思想及康军的“文献工程学”都独具匠心、颇有新意。 世纪之交,文献学在经过20多年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大文献学观基本形成,其思想也深入人心。因此,对大文献学观进行系统地梳理和有机地整合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王余光等认为:“作为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文献首先是个实体概念,包含有文献属性、类型、载体、体式等内容。其次文献属于社会文化范畴,包括文献生产、整理、揭示、传播、收藏和利用等一系列的社会运动,文献价值及其实现、文献与文化学术的关系等方面。再次,文献还是一个历史范畴,包括文献的起源、发展和规律等。文献学是全面系统地研究文献的学科”,(9)“无论是以古典文献整理为核心的古典文献学,还是强调研究现代文献社会传播和利用的现代文献学,都只是其中的组成部分。”(10)柯平提出运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对文献学进行综合研究,在科学体系中寻找文献学的定位。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于鸣镝的两篇文章《试论大文献学》和《再论大文献学》,这是第一次以“大文献学”命名的文章,正如潘树广先生所言:“读了于鸣镝先生的《试论大文献学》,如遇知音,很感亲切。因为,有关‘大文献学’;也是笔者多年来苦苦思索的一个问题”。(11)“大文献学观”的确立,引起了学者们的共鸣。随后,潘树广又发表了《大文献学散论》,作者认为:“所谓大文献学,有纵、横两个方面的意义。纵向看,古今兼容,将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有机结合;横向看,整体把握,拓展文献学的学术空间”。应该说,潘先生的这个总结是科学的、客观的。     三、实用性原则 如果说“大文献学”是在纵横两个方面对文献学的拓展和兼容,那么实用性原则就是一把科学的尺度,能够对这个发展进程进行有效的监控和合理的选择。 众所周知,理论是为指导实践而产生的,离开丰富的实践活动,理论不仅无法理解,而且找不到自己的目标和归宿。20世纪最后20年,是文献学空前繁荣的20年。一方面,对古典文献学进行了补充、完善和发展,使古典文献学成为一门相对成熟的学科分支;另一方面,借鉴、移植的新理论新方法在文献学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产生了一批影响深远的文献学理论成果。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积极引进的多,消化整合的少。有的研究人员热衷于构建新理论新体系,引用的新理论新方法明显存在生搬硬套之感,有的只不过是新名词的堆砌,对实际的效用很少关心。自然,这些理论和方法不可能用来指导文献工作的实践。因此,我们有必要倡导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以实用性原则为指导,理论联系实际,在文献工作的实践中,自觉地运用新理论新方法,使文献学得到健康地发展。 当然,“一门科学作为一个整体,首先有它内在的,非功利的自我目的。至于它的实用性,其重要意义也只是排在第二位的。但是,科学对真理目标进行的自由式探求,恰恰能导致可能是最重要的实用性知识,并且能服务于社会人群”。(12)这里我们并不否认文献学理论研究的超前性,但是,如果把实际的文献工作弃在一边,任何自由式的探求,也不会产生实际的效果。实用性原则,是文献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也是文献学发展的又一个特征。

1、 《周易译注》黄寿祺,上海古籍,看 序言和系辞上下2、 《易学基础教程》朱伯昆,九州岛出版社,2002年3、 《诗经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4、 《论语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5、 《论语新解》钱穆,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6、 《论语今读》李泽厚,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 7、 《孟子译注》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8、 《庄子今注今译》陈鼓应: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4月第1版9、 《庄子浅注》(修订重排版)曹楚基,中华书局。看内篇七章和天下篇 10、 《左传选》朱东润的,古典文学出版社1975年。11、 《孝经译注》汪受宽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略翻一下,先粗看,知道孝经的基本内容和结构 12、 《楚辞全译》黄寿祺、梅桐生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13、 《楚辞选》马茂元,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980年重印 14、 《孙子校释》吴九龙主编,杨炳安、吴如嵩、穆志超、黄朴民合编,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 15、 《史记选》王伯祥,人民文学出版社。16、 《汉书选》顾廷龙、王熙画 17、 《世说新语译注》张万起、刘尚慈;尽量多看,好篇章要反复看,18、 《文心雕龙注释》或《文心雕龙今译》周振甫注译,看前面七篇,和《史传》《诸子》《神思》《风骨》《通变》《情采》《物色》《知音》和《序志》篇 19、 《历代文论选》郭绍虞,一卷本,看《文赋》《诗品序》20、 《乐府诗选》余冠英,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21、 《二十四诗品》22、 《唐才子传》23、 《古文观止》要通习24、 《幼学琼林》要通习25、 《千字文》背诵26、 《笠翁对韵》背几段27、 《唐诗三百首》或《千家诗》 28、 《汉书艺文志》(这个第一阶段看)、《隋书经籍志》(这个第一阶段看)、《四库简明目录》(好好浏览几遍)29、 《史学遗产六讲》白寿彝30、 《书目答问》清张之洞着,民国范希曾补正,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0531、 《经书浅谈》杨伯峻,北京:中华书局,一九八四年。32、 《经典常谈》朱自清,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33、 《十三经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10月34、 《二十四史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年10月 35、 《中国文献学新编》洪湛侯(这个第一阶段看);《中国古文字学》高明(这个第一阶段看);《诗词格律概要》王力(这个第一阶段看);《文言津逮》张中行(这个第一阶段看)36、 《文史工具书的源流和使用》王明根等,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37、 《古书句读释例》杨树达,商务印书馆出版,1934年38、 《中国汉字文化大观》何九盈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39、 《训诂简论》陆宗达,北京出版社,1980年(这个第一阶段看)40、 《训诂学要略》周大璞,湖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41、 《音韵学教程》唐作藩,北京大学出版社 42、 王国维:《人间词话》(这个第一阶段看)、《宋元戏曲史》;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章太炎《国学概论》;鲁迅:《魏晋风度及其它》(这个第一阶段看)、《中国小说史略》;陈寅恪《唐代政治史述论稿》;朱自清《诗言志辨》;钱钟书:《宋诗选注》人民文学、《谈艺录》(修订本)中华书局;黄仁宇:《万历十五年》(这个第一阶段看)、《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闻一多《唐诗杂论》;李泽厚《美学三书》(《美的历程》、《美学四讲》、《华夏美学》(李泽厚的几本第一阶段看)),安徽文艺出版社43、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这个第一阶段看);沈祖棻《宋词赏析》;龙榆生:《词曲概论》《词学十讲》;吴熊和《唐宋词论》44、 朱光潜:《谈美》(这个第一阶段看)《诗论》;宗白华:《美学散步》或《意境》;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俞陛云《诗境浅说》45、 周汝昌《红楼小讲》(这个第一阶段看)、王昆仑《红楼梦人物论》(这个第一阶段看)、林庚《西游记漫话》(这个第一阶段看)、萨孟武《水浒传与中国社会》、孟超《<金瓶梅>人物》46、 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孔子的故事》、《陶渊明传论》、《鲁迅批判》;;冯至《杜甫传》;朱冬润《张居正大传》、《陆游传》;季镇淮《司马迁》;萧华荣:《华丽家族:六朝陈郡谢氏家》、《簪缨世家——两晋南朝琅邪王氏传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叶坦《大变法——宋神宗与十一世纪的改革运动》;史卫民《大一统——元至和十三年纪事》 47、 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黄裳《旧戏新谈》;沈从文《野人献曝》;费孝通《乡土中国》(这个第一阶段看);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刘志基《汉字古俗观奇——先民衣食住行新视界》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48、 赵朴初《佛教常识答问》(这个第一阶段看);于凌波《向知识分子介绍佛》;许地山《道教史》49、 (北京出版社有“大家小书”系列,上面书目,好多都包含在里面)50、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这个第一阶段看);林庚《中国文学简史》(这个第一阶段看);冯契、汤一介主编《中国哲学史通览》(东方出版社)(这个第一阶段看)另外:1、 看不过来,就翻,通翻一下。2、 编制英语学习计划,建议把下面这本书做教材,既学习西方文化,又学习外语:《欧洲文化入门European culture:an Introduction》。好好读,王佐良编着,外研社出版3、 如果不想自己落入技工培养模式,请把王力四卷本的《古代汉语》逐页细

中国文献学新编洪湛侯读书心得

极力推荐<中国人史纲>,比任何历史书都好看,绝对不无聊,也不是很深,但是很全面很有意思,我看过了电子书还特地买了书,收起来,

文史概论。参考书目:洪湛侯著《中国文献学新编》杭州大学出版社。朱绍侯等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或其他高校通行《中国古代史》教材。同等学力加试:历史文选;写作。官网招生简章上有的

矛盾文学奖获奖小说都值得一看,矛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高荣誉的文学奖了,有人也称之为中国的诺贝尔文学奖。我很喜欢其中的作品,像平凡的世界,尘埃落定,白鹿原,芙蓉镇,都市风流,抉择,将军吟等等很多我都看过。给你全一点的: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东方》 魏 巍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9月第1版《许茂和他的女儿们》 周克芹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1980年5月第1版《李自成》(第二卷) 姚雪垠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1977年1月第1版《将军吟》 莫应丰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6月第1版《冬天里的春天》 李国文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5月第1版第二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沉重的翅膀》(修订本)张 洁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2月出版《钟鼓楼》 刘心武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1月出版《黄河东流去》(上,下)李 凖著 北京出版社1979年、1985年1月出版第三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平凡的世界》路遥 著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12月第1版《少年天子》 凌力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8月第1版《都市风流》 孙力 余小惠 著 浙江文艺出版社1989年2月第1版《第二个太阳》刘白羽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11月第1版《穆斯林的葬礼》霍达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8年12月第1版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白鹿原》(修订本)陈忠实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6月出版《战争和人》(三部曲)王火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1989年、1992年出版《白门柳》(第一、二部)刘斯奋 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年、1991年出版《骚动之秋》刘玉民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抉择》张平 群众出版社1997年8月出版《尘埃落定》阿来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3月出版《长恨歌》王安忆 作家出版社1996年2月出版《茶人三部曲》(第一、二部) 王旭峰 浙江文艺出版社1995年、1998年出版第六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张居正》(熊召正)《无字》(张洁)《历史的天空》(徐贵祥)《英雄时代》(柳建伟)《东藏记》(宗璞)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名单《秦腔》 贾平凹 著《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著《湖光山色》 周大新 著《暗算》 麦家 著

最简单的《中华上下五千年》和范文澜、蔡美彪主编的《中国通史》、郭沫若、林甘泉主编的《中国史稿》、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白寿彝主编的《中国通史》。

中国文献学新编pdf百度云

有把锈针漫与人——学习古文献的一点体会 ---------摘自韩山书院 说实话,论坛里藏龙卧虎,谈这个话题,只会献丑,不过也是自己的浅显心得,就当是抛砖引玉吧,希望对初学者,有些许启发。学习古文献,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选择了一条寂寞而艰难的路,具体不用我多说,所以,如果真的有强烈的兴趣,那就耐住寂寞,艰难地走,如果没有多少兴趣,还是趁早放弃。先说些我认为学习古文献的基础。首先是要有一些古籍阅读能力,通文字音韵训诂。谁也不能说自己掌握得多好,不过基本的一些,还是要懂,否则无法进行下去。学习的方法,无非多读,多看。具体说:1、会一些篆文。甲骨文之类的,太专业,就算了。但得识一些篆文,因为藏书印之类的,篆文多。方法:看《说文解字》,不能通读的话,看五百四十部首也行。2、会一些草书。许多材料,是稿本、钞本,用草书、行书写成,有些刻印的书,序跋之类的,也是行书、草书。不识一些草书,无法阅读。学习方法:找本《草书千字文》,或孙过庭《书谱》。多看。3、会一些俗字,敦煌卷子固然有很多俗字,许多世俗材料也有俗字,钞本、稿本也有俗字,许多刻印的书,也有俗字。不误俗字,有的书就读不下去。方法:《干禄字书》、《龙龛手镜》、《碑别字新编》或黄征老师的《敦煌俗字典》等。其次,要会查工具书。可以看一看《文史工具书举要》之类的,介绍文史工具书使用法,不仅要学会,更要时时用。要知道有哪些工具书,什么情况下,可以去查哪个工具书,如何去查。具体的,就不用多说了。我常常看到有些朋友,有个什么问题,到处问人,不得其解。其实只要知道有应该查什么工具书,一检便得的。再次,要知道如何找材料。我要研究一个什么问题,得需要查哪些材料,心里得有数,这需要一些目录学的知识。然后是如何去查,像清人的集子,可以看《清人别集总目》之类,上面列有馆藏,可以到处跑跑。材料又分纸质材料、电子材料。有些材料,数典、龙腾、爱如生,包括我们韩山书院,能够下载,也就免得东奔西跑。具体的古文献研究,方向很多,千差万别,但我觉得有些基础的,应该掌握。我建议大家花半年到一年时间,做一个个案研究,即研究某一个作家或学者。不宜太著名的,二、三流的就可以了,主要是锻炼自己,不求出多少成果。可以做的工作很多:生平考、家世考、交游考、著述考、某一著作的版本考……然后尝试整理其著作,涉及到版本考察、校勘、标点等。然后可以作此人的年谱,辑录其佚文佚作、辑录生平资料、辑录评论资料、辑录交流唱和的诗词……经过这一轮的尝试,应该对古籍整理有了粗略的认识。以后看到别人一篇文章,也知道从哪些角度进行评价了。具体研究的方法,因人而异,因方向而异。我很惭愧,在南师大学习六年,没有很好的学到老师的方法,只是在瞎混,不过就自己所熟悉的,举三个例子:我导师赵生群教授,研究《史记》、《春秋》,《史记》一百三十卷,加上三家注,得有二百万字左右,据赵老师讲,他前后通读过几十遍,零星查找不算,所以我们课上提一个什么问题,他基本都能背出原文来,来龙去脉很清楚。这是需要花很多工夫的。但能够做到这样,就会精熟,许多问题就会浮出来,得到解决。每再读一遍,都会发现一些新问题的。当然,不仅仅是看《史记》一书,相关的《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汉书》……,也自然要熟悉。这是一条路子。黄征教授,研究敦煌语言文字,简单看,就是识字,但请不要小看这识字之术,许多敦煌学研究者,有的还是很著名的敦煌文学、敦煌文字的大家恰恰缺乏这一基本能力,因此误读原卷,在错误的基础上进行研究,错得就更加离奇,这种情况以前可谓广泛,现在也不少见。所以识别敦煌俗字,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门大学问,黄征老师又将这上升为理论,著述很多。具体方法我没有尝试过,所知道的大概是,多看原卷(不是去法国、英国看敦煌卷子,是指看图版,上古等出的几套,或者实在不行,《敦煌宝藏》也可将就),对照他人录文。最好是拿着《敦煌变文校注》,边读边核对原卷,一篇一篇读,注意其校注,这样大半本读下来,一般的俗字,就都认识了。如果无法找到原卷,那看黄老师《敦煌俗字典》,也可以,不过效果不如对原卷好,没有直观印象。坚持一年,就掌握了一个大概,再去看一些学者的敦煌学研究,就会发现真的是“讹火满纸”了。江庆柏教授,清代文献研究、四库学研究。江老师可以说是我见过最勤奋的老师,近年所出的《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清代进士题名录》,得到了学界的一致肯定,可见先生扎实的学风和过硬的功力。像《清代人物生卒年表》,所收几万人,一一去图书馆查找原始资料,进行详细的考证,前后看过的资料,有数万种之多,这种做学问的态度、方法,让人钦佩,值得所有研究古文献的学习。说得有点乱,以后再整理修改,希望大家也多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或者谈谈自己熟悉的学者治学的方法。

华师大出版社书店(校内东区)有售,还有雄楚大道图书城二楼有售。

古典文献学基础pdf董洪利百度云

这也要分你考研的是哪个学校,每个学校自主出题,用的教材是不一样的

到学校官网下载招生简章或者招生目录查询参考书目如果没有可以到学校贴吧或者论坛查询也可以打学校招生办电话咨询

北京大学中文系考研基本参考书目推荐 古代文学书目 袁行霈等《中国文学史》 褚斌杰等《中国文学史纲要》游国恩等《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 周先慎《中国文学十五讲》 上海古籍出版社《古典文学三百题》褚斌杰《中国古代文体概论》 北大古代文学教研室《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 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 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中国历代文论精选》 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 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历史三百题》 现当代文学书目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学习指导》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概要》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张钟、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概观》陈晓明《中国当代文学主潮》 董学文《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史》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郑克鲁《外国文学史》民间文学书目段宝林《民间文学教程》《中国民间文学概要》王娟《民俗学概论》高校民间文学教材组《民间文学作品选》董学文《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史》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郑克鲁《外国文学史》比较文学书目乐黛云《比较文学原理新编》杨乃乔《比较文学概论》董学文《文学原理》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董学文《西方文学理论史》王岳川、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张少康《中国文学批评理论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朱维之《外国文学史》郁龙余、孟昭毅《东方文学史》文艺学书目董学文《文学原理》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王岳川、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郑克鲁《外国文学史》文艺美学书目胡经之《文艺美学》王岳川、胡经之《文艺学美学方法论》董学文《文学原理》《西方文学理论史》胡经之、王岳川、李衍柱《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朱光潜《西方美学史》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中国历代文论精选》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郑克鲁《外国文学史》现代汉语书目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朱德熙《语法讲义》《语法答问》《现代汉语语法研究》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陆俭明、沈阳《汉语和汉语研究十五讲》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王理嘉《音系学基础》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专题教程》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李小凡、项梦冰《汉语方言学基础教程》郭锡良《古代汉语》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古代汉语书目郭锡良《古代汉语》北京大学中文系古代汉语教研室《古代汉语知识教程》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要》《古汉语词汇纲要》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王力《汉语史稿》《汉语音韵》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朱德熙《语法讲义》《语法答问》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古文字学书目裘锡圭《文字学概要》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王宇信《甲骨文精粹释译》《甲骨文精粹选读》郭锡良《古代汉语》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语言学书目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徐通锵《语言论》《历史语言学》《基础语言学教程》郭锡良《古代汉语》唐作藩《音韵学教程》王力《汉语史稿》《汉语音韵》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朱德熙《语法讲义》《语法答问》《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王理嘉《音系学基础》古典文献书目董洪利《古典文献学基础》《古籍的阐释》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中国古文献学》高路明《目录学与中国古代学术源流》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倪其心《校勘学大纲》陈垣《校勘学释例》黄永年《古籍整理概论》朱天俊、李国新《中文工具书教程》郭锡良《古代汉语》张传玺《中国古代史纲》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二概述中国艺术研究院的专业二在考试时,是第二天下午的时候考察,考试时间为14:00-17:00,考试分值150分。通过分析近年来研究院的题目,研究院对专业二的考察主要集中于:中国古代典籍的研究与整理,如文学作品总集、历代作家别集的校点、笺注、辑佚、编著,作家、作品基本史料的整理研究,撰写作家传记、文学活动编年、作品系年以及写作本事、流派演变的记述与考证等。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二参考书(必备参考书)虽然中国艺术研究院没有指定的参考书目,但根据近年来的考题,以及考上的同学的复习情况,同时也有140分以上大神的整理,我们归纳总结出来了下面的参考书。《中国文学史》(4册) 游国恩、王起、萧涤非、季镇淮、费振刚 人民文学出版社这套书的内容很完整,共有四册,对于我国每个时期的文学发展有很深刻的解读。对考试的帮助很大。这套书共有9编 。其中, 第一编上古至战国的文学;第二编秦汉文学;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第五编宋代文学;第六编元代文学;第七编明代文学;第八编清初至清中叶的文学;第九编近代文学——晚清至“五四”的文学。这本书可以结合前面的书籍一起学习,将知识点都串在一起。《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这套书是研究中国文学的经典教材,一定要入手。全本分为四卷。本书倡导文学本位,并将文学置于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中,翔实地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作了一些具有创新性的考证和论述。各章均有详细的附注,以介绍各家之说,各卷之后附有研修书目,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前瞻性以及较大的信息量。《文献学概要》修订本 杜泽逊撰 中华书局2008本书是文献学的入门书籍, 内容包括:文献与文献学、文献的载体、文献的形成与流布、文献的收藏与散佚、文献的版本、文献的校勘 等。这本书是文献学的基础书籍,也是重点命题来源,一定要重点掌握。《古典文献学基础》董洪利 北京大学出版社这本书以通俗的语言,简练的编导,介绍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的基础知识,是重要的命题来源。这本书可以与上本书对照复习。《中国古文献学史》 孙钦善 中华书局这本书是必备参考书,参照古文献学史的分期来编写。这本书分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及近代七章。除第一章外,其馀每章第一节为概述,分专题介绍本章所含朝代古文献学的概况,其馀各节论述该时期有代表性的古文献学家,以求点面结合,得以反映每一时期的概观。同时注意前后照应,以期反映古文献学发展的脉络和规律。《古籍整理概论》 黄永年 上海书店出版社本书是关于古籍整理方面一部非常实用的知识性读物。本书作者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古籍整理的经验以及古籍整理自身在方法、工序、相关知识上的特点,将全书分为八章阐述,包括:底本、影印、校勘、辑佚、标点、注译、索引、其他,涵盖了古籍整理的各个方面。全书在注重实践的基础上,也有一些理论上的总结,系统性强,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文笔娴雅流畅,通俗易懂。这些内容用于提升答题深度有很好的帮助。中国艺术研究院考研专业二参考书(补充参考书)《古代汉语》 王力主编 中华书局1999年《中国古文献学史简编》孙钦善 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古文献学》孙钦善 北京大学出版社《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 高路明 江苏古籍出版社《古书版本学概论》 李致忠 书目文献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下册) 阴法鲁 / 许树安 / 刘玉才 北京大学出版社备考策略及指导关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音乐学考研专业二音乐史论 的备考策略,同学们最希望的还是能把上面的几本书汇总起来,尤其是音乐史与音乐理论的结合,虽然很难做到完美的融合这些书的内容,但仍然希望至少包含是最好的了。上面我们提到了孙钦善主编的《中国古文献学》,这本书介绍古文献学的理论和方法,并将理论与历史的经验成果相结合,理论与现今的经验成果相结合,理论与编写者本人的经验成果相结合。因此,这本书的很多部分可以当做同学们在答题时用作提高分值的重要作用。所以,同学们在复习的时候,仅仅看一本书是不够的,一定要将几本书结合起来看才可以,不然的话,可能复习起来的全面性会有偏差,答题的时候自然就缺少相关的知识点。复习资料使用方法目前《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考研资料》很多同学都已经购买了,我们之前也出过使用说明,下面咱们说一个简单的复习方法。这几本教材不应该单独使用,而是需要结合起来来看,下面我们按照三轮复习的思路,给同学们说明一下如何复习,放在同一行的为同时看的两本资料。以上资料可以咨询【才思考研】!

  • 索引序列
  • 中国文献学新编洪湛侯pdf百度云
  • 中国文献学新编洪湛侯
  • 中国文献学新编洪湛侯读书心得
  • 中国文献学新编pdf百度云
  • 古典文献学基础pdf董洪利百度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