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第四辑目录

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第四辑目录

发布时间:

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第四辑目录

单行本没有出版过,线装刻本非常难找。兰州大学出版的《中国西南文献丛书》里可能收录了,但这套书是大部头,个人买不太现实。全书有目录索引卷,如果条件允许,您可以先到大图书馆查一下。

学校是全国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重庆市社会科学知识普及基地、重庆市科普基地和“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三峡移民与经济发展研究会等2个市级学会,化工与生物、地质灾害、三峡艺术等24个校级科研所为代表的一批为库区经济服务的特色科研机构;市级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团队和培育团队各1个。2007年至2012年来,全校教学科研人员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60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占40%以上;出版学术专著200余部;被SCI、EI等权威文献检录500余篇;学校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项,承担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680余项,科研经费6000多万元。科研成果先后获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重庆市科技进步及社科优秀成果奖25项。 2012年12月14日,中国知网(CNKI)公布了2011年全国各类期刊的期刊评价指标数据,《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的期刊综合影响因子首次达到333,在全国662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排名第98位,在重庆市属高校学报中排名前列。 2013年,中国知网公布,2013年《重庆三峡学院学报》综合影响因子368,比2012年期刊综合影响因子333增加了5%;2013年复合影响因子531,在中国662家综合性人文、社科学报排名中,继2012年首次进入百强后再次跻身前百强,跃升到第90位,在重庆市属高校学报中排名前列。 2014年,教育部“春晖计划”资助中国留瑞学人回国服务团到重庆三峡学院开展学术交流、合作科研和人才培养等服务活动,与重庆三峡学院教学科研人员进行了合作科研项目对接。经教育部专家评审,杨季冬教授等主持的10个项目获准“春晖计划”合作科研项目经费资助立项。 市级学科基地: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三峡库区水环境演变与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校级学科基地:信号与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非线性科学与系统结构重点实验室、西南民族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三峡美术研究与创作中心。 重庆三峡学院开设有涵盖9个学科门类的5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招生,已形成了以文学、工学为主,理学、管理学、艺术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农学等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和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数据截止2014年3月)本科专业 二级学院专业名称层次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类) 本科汉语言文学(高级文秘方向)本科汉语言文学(文秘与行政管理方向)本科小学教育(全科教师·免费师范生)本科语文教育3+2高师专科 传媒学院 广播电视学本科广告学本科外国语学院 英语(商务英语方向) 本科英语(翻译方向)本科英语(师范类)本科日语本科英语教育3+2高师专科公共管理学院 民族学(经济与管理)本科劳动与社会保障 本科文化产业管理本科法学本科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文、理)本科预科财经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  本科经济学本科经济统计学本科会计学本科会计学(财经商贸类)对口高职本科工商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 本科旅游管理本科酒店管理本科市场营销  本科  旅游管理(旅游服务类)对口高职本科马克思主义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类)本科体育与健康学院 体育教育(师范类)本科运动人体科学(运动康复与健康)本科数学与统计学院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 本科统计学本科信息与计算科学本科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系统工程设计)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本科软件工程(软件测试)本科软件工程(软件设计)本科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企业信息化)本科物联网工程本科物联网工程(信息技术类·计算机类)对口高职本科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 电子信息工程(嵌入式系统)本科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与通信) 本科电子信息工程(自动化)本科物理学(师范类)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供配电)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力电子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智能电网)本科电子信息工程(信息技术类·电子类)对口高职本科机械工程学院 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设计自动化)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现代制造)本科机械电子工程(机电系统设计)本科机械电子工程(数控加工)本科汽车服务工程(汽车检测与维修)本科汽车服务工程(汽车营销与评估)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加工制造类)对口高职本科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与工艺 本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本科环境科学本科过程装备及控制工程本科化学(师范类)本科生命科学与工程学院 生物技术(生物制药) 本科生物科学(师范类)本科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资源开发)本科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园艺(景观规划与设计) 本科土木工程学院 土木工程(建筑工程)本科土木工程(道路桥梁)本科土木工程(工程造价)本科安全工程(建筑工程)本科美术学院 美术学(师范类)本科环境设计本科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动 画本科服装与服饰设计本科 硕士专业学术型硕士 学院专业名称研究方向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  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机电系统电子技术、非线性电子学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环境科学与工程  环境科学、环境工程  公共管理学院  民俗文化与民间文学(本专业虽然是属于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的自设学科,但是依托公共管理学院招生) 民俗文化、民间文学  专业型硕士学校现有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两个专业硕士授权点,教育硕士涵盖语文、数学、英语、生物、美术、体育学科教学等6个领域,农业推广硕士涵盖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农业信息化等3个领域。两个授权点将于2015年开始招生。 重点专业重庆市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区域经济学;校级重点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美术学、体育教育与训练。硕士学科学术硕士学科:中国语言文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 专业硕士学科:教育硕士、农业推广硕士 立项申硕学科:应用经济学、数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国语言文学。 重庆三峡学院有沙龙、百安两个校区,占地达到2000亩,建筑面积50余万平方米,藏书129余万册,电子图书146万余种,仪器设备总值近1亿元,日制在校学生19000余人。重庆三峡学院紧密围绕重庆市和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优化结构,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截止2012年底,有市级重点建设学科1个、市级重点立项建设学科2个、校级重点学科9个,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市级精品课程9门;市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市级教学团队6个。 (数据截止2014年3月) 教学成果学校先后获得了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 和重庆市先进基层党组织、重庆市文明单位、重庆市园林式单位、重庆市教育质量管理年先进集体、重庆市语言文字示范学校及先进集体、重庆市舆情信息工作先进单位、重庆市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国家二级档案目标管理单位、重庆市引进国外智力示范单位、全国来华留学生保险推广工作先进集体、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称号。 截止2012年底,在校学生连续获得第七届、第八届、第九届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挑战杯”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省级奖20余项;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省级以上奖近40项;全国、省市级大学生英语竞赛、中国大学生创业设计竞赛奖共计70余项;2001年以来多次被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全国大中专学生自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等称号;先后两次被团中央、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等八部委评为“保护母亲河先进集体”。学校以“成人、成才、成功”教育为统揽,积极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和能力建设,“三成”教育成果获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自办学以来,学生成功申请专利9项,公开发表论文470余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等专业竞赛获国家级奖370项,省部级奖223项;其中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5项,三等奖5项;重庆三峡学院广播电视专业余常海同学的摄影作品《一辈子难以忘记的是您这个眼神》获2010年度全国高校校报好新闻作品新闻摄影类一等奖 ,政法学院教师王航的《你会是冷漠的路人吗》获2012年度言论类一等奖 ;艺术设计专业张舒同学参加2011年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获全国一等奖。 图书馆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于1994年由万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和万县教育学院图书馆合并,组建成四川三峡学院图书馆,2000年更名重庆三峡学院图书馆。馆舍面积17431平方米,阅览座位2000多座。馆藏纸质文献121万册,电子图书146万种,中外文现刊1500多种。期刊数据库有CNKI中国知网、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EBSCO数据库、 FAJS 外文期刊数据库等。同时,还有10余种试用的电子资源和数据库。图书馆馆藏内容涵盖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个学科。收藏有《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书》《丛书集成》《中国西南文献丛书》《中国少数民族古籍集成》《永乐大典》《四部丛刊》《古今图书集成》《明实录》《清实录》《敦煌宝藏》等大型古籍丛书、类书5万多册,善本1300余册,其中有《四声韵谱》孤本一套。被《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和《四川省高校图书馆古籍善本联合目录》收入的善本达45种,共计585册,居重庆市高校图书馆第三位。2010年,图书馆入选“第一批重庆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共有64种古籍入选“第一批重庆市珍贵古籍名录”。重庆三峡学院设有三峡库区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资料信息中心、三峡文献信息中心),自建三峡资料数据库,负责收藏反映三峡历史、地理、文化、文学、旅游、社会生活及三峡库区人物著作和传记等各种文献、图片、视听资料4万多册。(数据截止至2013年12月)

学院院长:陈斌,男,1962年2月13日出生。1978年——1982年就读于昆明师范学院史地系;1982年——1985年在个旧市第一中学任教;1985年——1990年在云南大学攻读博士,获中国民族史专业博士学位。1990年——1996年在云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任职;1996年调至云南师范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任教;1999年担任该学院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2007年调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担任副处长。2009年1月调入云南民族大学教务处工作,同年3月担任教务处副处长,2010年3月担任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党委书记,2010年7月任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先后出版《瑶族文化论》、《丛林中的映山红——瑶族》、《苗族文化论》、《民间文学概论》、《中国西南文献丛书——西南民俗文献》等专著和教材。其中,《瑶族文化论》、《苗族文化论》先后获云南省人民政府社会科学三等奖。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一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省院省校合作研究课题一项(《云南民族文化形态产业化模式研究》);省教育厅研究课题一项(《云南省边境贸易中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先后在省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研究和教学研究论文近40篇,部分文章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被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摘登。2005年领衔申报并获批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硕士授权点,担任该硕士点第一导师,分别为研究生开设文化人类学、中国民族史、民族民间文学等硕士学位课程,为本科生开设民俗学、民间文学、神话学、云南文化史、云南风物等课程。党总支书记:李光明,男,哈尼族,云南元江人,1963年9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法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历任云南民族大学校团委书记、校党委办公室副主任(正处级,主持工作)、学生处处长、学工部部长、武装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组织部部长等职。现任云南民族大学校党委委员、人文学院党委书记,中共昆明市官渡区委副书记、官渡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总队总队长。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教学、科研、大学生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开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国防理论教育》、《大学生就业指导》等课程,深受学生欢迎和好评。出版《共青团理论与实践》等编著五部,在《思想战线》、《中国教育周刊》《云南民族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理论文章十余篇,侧重于当代大学生心理与行为、大学生教育与管理、大学生就业、贫困大学生救助等领域研究,有一定经验和成果。

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目录

四库全书是由乾隆皇帝组织,由我们比较熟悉的铁齿铜牙纪晓岚作为总编篡官进行编篡的,包含了乾隆之前的所有史书。

田耕宇,男,1955年生,四川雅安人。师从霍松林先生先后于1987年、2003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科研成果:出版专著有《唐音余韵——晚唐诗研究》、《中唐至北宋文学转型研究》等,参加国家古籍整理委员会、五凉古籍整理中心重点课题《中国西南文献丛书》之文学专题《西南文学文献》的主编工作。其系列论文《晚唐意境论》、《论晚唐感伤诗产生的文化背景》、《深沉的反思意识——晚唐诗歌特色之一略论》、《苦闷、沉思、求索——中国封建文艺在晚唐五代的新走向》、《论晚唐怀古诗终极关怀的形成及审美表现》等,对晚唐诗歌风貌和发展规律进行综合探讨,是八十年代来晚唐诗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四库全书是由乾隆作为主编,召集纪晓岚等数十位大学士和学者一起编撰的。

你要想知道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的老师名单,你可以到它的网站搜一下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目录

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西北屯田研究”(1991年)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清代新疆军政制度研究”(1994-1997)主持完成世川良一基金项目“中俄关系史略”(1994年)主持完成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哈萨克跨国民族社会文化比较研究”(1998-2001年)主持完成教育部文科基地重大项目“明清以来至民国西北边疆民族政策得失研究”(2005-2010)主持完成国家重大文化工程《清史》子项目“少数民族人物传记”(2004-2007)主持完成甘肃省政府委托项目“甘肃穆斯林民族社会研究”1项(2004)参加完成交通部项目“干旱半干旱地区公路沿线生态环境建设”,主持子项目1项(2003)参加完成《973北方沙尘暴子项目》,主持子项目1项(2003)主持完成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少数民族史》(2007)主持教育部马工程教材《中国民族史》(2010)主持完成国家社科重大项目《新疆通史》子项目《屯垦卷》(2011)主持中国社科院东欧中亚所《中俄关系史》子项目《1840年以前的中俄关系》(2010年)主持完成教育部社科项目《西藏问题研究》(2012)主持国家民委委托项目《清代新疆官员的选任与管理》(2013) 1、中亚考察者戈尼波塔宁的成就 (译文) 西北史地1981年3期 1/12、蔡大愚宣传马克思主义辨正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1年4期 1/13、董福祥事迹述评 甘肃社会科学1982年3期 1/14、蔡大愚主张列宁学说的调查 党史研究1982年3期 1/15、回族爱国将领马福禄 西北史地1983年3期 1/16、哈萨克族英雄阿布赉 西北民族历史人物选介1983年10月 1/17、1755~1860年清政府对哈萨克族的政策和俄国的扩张 西北民族文丛1983年3辑1/18、乾嘉时期清政府对哈萨克族之关系与政策 新疆大学学报1984年1期 1/19、蔡大愚其人和甘肃护法运动 西北史地1984年2期 1/110、清代新疆的回屯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5年1期 1/111、清代实边新疆述论 西北史地1985年4期 1/112、平准战争中的转输与屯田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86年1期 1/113、清末回族留日学生的进步活动和思想 宁夏社会科学1986年3期 1/114、关于清代伊犁回屯收获计算单位“分”字的辨析 兰州大学学报1986年4期 1/115、清代前期河西兴盛原因初探 甘肃社会科学1987年3期 1/216、清代新疆的驻防八旗与旗屯 新疆社会科学1987年6期 1/117、近年来青海地方史研究概况 中国史研究动态1987年9期 1/218、清前期新疆的安插户 西北史地1988年1期 1/119、乌鲁木齐等处旗丁并未归并伊犁满营—〈清史稿兵志〉订误清史研究通讯1988年2期 1/120、清代西北的犯屯 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2期 1/121、清代乌鲁木齐屯田述论 新疆社会科学1989年5期 1/122、清前期吐鲁番维吾尔人迁居瓜州的几个问题 兰州大学学报1989年4期 1/123、近代回族社会进步思潮和革命斗争 青海社会科学 1990年4期 1/124、清末回族外交官杨枢 中国回族研究1991年1辑 1/125、塔尔寺(公本贤巴林)考察记(译文) 西北民族研究1991年2期 1/126、清代西北马厂述论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3期 1/127、清代伊犁回屯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2年2期1/128、清代关西五卫述论 兰州大学学报1992年3期 1/129、准噶尔统治时期天山北路农业的分布、发展和规模 西域研究1992年4期 1/130、年羹尧与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 西藏研究1992年4期 1/131、清代前期天山北路的自耕农经济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3年3期 1/132、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述论 中国史研究1993年3期 1/133、准噶尔统治时期天山北路农业劳动者的来源和族属 民族研究1993年5期 1/134、聚珍荟粹 博大精深—评中国西北文献丛书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4年1期 1/135、清代以前之中俄联系初探 兰州大学学报1994年2期 1/136、从西宁到库库淖尔(译文) 西北史地1994年3期 1/137、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经济合作的发展远景及其有关问题 开发研究1994年5期 1/138、清前期昌吉遣犯起事述考 西北史地1995年1期 1/139、库库淖尔的航行(译文) 西北史地1995年2期 1/140、纪昀关于新疆的诗作笔记及其史料价值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5年2期 1/141、库库淖尔考察记(译文) 西北史地1995年3期 1/142、托时德新奉使俄国及其有关问题 兰州大学学报1995年4期 1/143、关于〈乌鲁木齐政略〉的几个问题 西域研究1996年1期 1/144、新疆哈密维吾尔族中的扎萨克旗制 西域研究1997年1期 1/145、关于额敏和卓的几个问题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1997年1期 1/146、论哈密达尔汉伯克额贝都拉 民族研究1997年3期 1/147、哈密、吐鲁番和库车的达尔汉伯克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7年4期 1/148、清代中俄文化交流述论 兰州大学学报1997年4期 1/149、清代新疆分封制的失败及其原因 西北史地1998年1期 1/150、哈密达尔汉伯克额贝都拉及其投清之影响 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报1998年4期 1/151、历史学基地班教学与管理研究 西北高教研究 1998年3期 1/152、吐鲁番察合台后裔与清朝 兰州大学学报1998年4期 1/153、阿克苏尔坦考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1998年6期 1/154、蔡大愚先生传略 兰州大学学报1999年3期 1/155、〈国民党总部致甘肃都督赵惟熙函〉跋 兰州大学学报2000年3期 1/156、孙中山与蔡冰若 回族研究2000年4期 1/157、索伦部名将海兰察 西北民族研究2000年2辑 1/158、论清代河州的再度兴起 回族研究2001年2期2/259、试论明清时期河湟文化的特质和与功能 兰州大学学报2001年6期 2/260、关于清代伊犁将军府制的几个问题 西域研究2002年1期 1/161、哈布图哈撒尔述论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1期 1/262、科孜洛夫及其第六次中亚考察 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1期 1/263、清末科塔借地之争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1期 2/264、俄罗斯汉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光明日报理论版2002年6月11日 1/165、马仲英赴苏及其下落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2期 回族研究全文转载1/166、甘肃保安族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5期 2/267、西部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民族学论集2002年5月 1/268、吐延奢延为匈奴语南北考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2年4期 2/269、鄂对家族与清代新疆政治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3年2期 2/270、对唐代几种社会救济形式的辨析 社科纵横2003年3期 2/271、秦、西汉时期匈奴单于位继承制度考辨 民族研究2003年2期 2/272、顾颉刚先生与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学报2003年6期 1/273、对当前综合性大学民族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思考 高等理科教育2003年专辑 2/274、阿拉善蒙古游牧地变迁考述 卫拉特研究2003年6期 1/275、试论民国时期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文化教育政策 中国藏学2004年2期 2/276、匈奴司法制度与刑法考述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6期 2/277、顾颉刚先生西北考察述论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5年4期 1/278、吐谷浑地方统治制度的演变 民族研究2005年5期 2/279、吴忠信与西藏 兰州大学学报2005年5期 2/280、山区东乡族小学生辍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以东乡族自治县北岭乡为例民族研究2006年2期 2/281、霍集斯述论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6年3期 1/282、关于霍集斯的几个问题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4期 1/283、李得仓受抚后治理张家川的贡献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284、伊斯兰教在构建西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初探当代中国第1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 1/285、额济纳旗末代郡王塔旺嘉布述评 卫拉特研究2006年3期 2/286、回族学研究新视角---分子遗传学和生物信息学在回族学研究中的应用初探回族研究2006年4期 2/487、清前期的西北战局与阿拉善蒙古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6年3期 2/288、额济纳旗末代郡王塔旺嘉布述评 卫拉特研究2006年3期 2/289、自成一部前的赛因诺颜部—兼论清朝的北方民族政策 民族研究2007年1期 1/190、关于编修多卷本《新疆通史》的几点想法 西域研究2007年4期1/191、马鬃山口岸论述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1期 1/292、明清时期土司制度与藏区少数民族的文化变迁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7年2期 2/293、广西人口出生性别比失调的原因与治理 中国人口研究2008年3期2/294、东南苗族侗族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研究 妇女研究论丛2008年4期 2/295、西北回族重商文化形成的原因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4期1/296、民族出版业与和谐社会建设 当代传播2008年4期1/297、西北城市清真寺经济结构浅析 回族研究2008年4期1/398、两汉边政中的质子研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2期2/299、西北土司流变考 新疆社会科学 2009年3期2/2100、张维先生学术述略 —— 《还读我书楼文存》序 兰州大学学报2009年3期1/1101、新疆统一之前维吾尔人与清朝之互动关系及清朝之政策 中国民族学2009年1/1102、额敏和卓后裔与清代新疆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09年2期1/2103、赵俪生先生与历史学 赵俪生先生纪念文集2009年8月 1/1104、回忆赵俪生先生 赵俪生先生纪念文集 2009年8月 1/1105、土尔扈特西迁后的经济状况及其对东归的影响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 2010年1期2/2106、土尔扈特人在伏尔加河时期的联姻状况述评 新疆大学学报2009年5期 2/2107、略论清前期对回疆的经营 兰州大学学报2010年3期1/2108、关于清末科阿分治问题的探讨 烟台大学学报 2010年02期 2/2109、关于清代祭祀青海神制度的两个问题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0年4期2/2110、清末新疆新式教育概论 中国民族学2010年6月 2/2111、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子女城市教育融入问题研究——以兰州市七里河区为例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2112、第一位出使俄国觐见女皇的中国外交官托时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4期1/1113、清代以来甘肃省文县白马藏族服饰演变探讨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1期1/2114、蒙古安多与死城哈喇浩特序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5期 1/1115、关于新疆屯垦史研究的几点认识 石河子大学学报2011年6期 1/2116、再论马仲英赴苏及其下落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 2012年1期 1/1117、玛哈图木·阿杂木后裔在中国的活动与文化变迁 世界宗教研究2012年2期 1/1118、东乡族自治县农村医疗救助问题研究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2年2期 1/2119、张格尔之乱及其影响 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2年3期 1/1120、唐代西域屯田述略 贵州大学学报2012年5期 1/1121、清代新疆书院述论 西域研究 2012年5期 1/2122、魏、晋、前凉西域屯垦述论 西域研究2013年3期 1/1123、顾颉刚先生未刊书信两通释述 兰州大学学报2013年1期 1/1124、阿帕克和卓三入中原考述 世界宗教研究 2013年3 期1/2125、东乡族民间“都哇”治疗极其功用解读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3年1期2/2126、张维先生与《仇池国志》 图书与情报2013年2期 1/2127、文县白马藏族传统服饰的文化功能 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2期1/2128、历史记忆与族群关系­­——永靖县新寺乡孔氏回族的人类学考察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2期2/2129、<新疆图志>版本源流考述, 《中国地方志》2013年第10期2/2 专著、译著、文献校注1、清代西北屯田研究 兰州大学出版社1990年2月 1/12、清代西北屯田研究增订本 新疆人民出版社2012年10月1/13、中俄关系史略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8月1/14、各民族共创中华(东北内蒙上卷)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9月1/15、积石山的沧桑-----保安族马正云先生家庭实录云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 1/16、哈萨克跨国民族社会文化比较研究 民族出版社2006年12月1/27、西北少数民族史研究 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 主编8、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简略本译本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2月 1/29、蒙古、安多和死城哈喇浩特完整本译本 兰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 1/210、醒回篇校注 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年1月1/111、新疆文献四种辑注考述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年12月1/112、还读我书楼文存(主编) 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5月1/1 1、西北民族关系史(参编) 民族出版社1990年9月2、中外关系史辞典 (参编) 湖北人民出版社1992年12月3、古西行记校注(参编) 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6月4、西域通史 (参编) 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年6月5、西域文化史 (参编) 中国友谊出版社1996年8月6、中亚研究 (参编) 民族出版社1996年7、古代西北屯田开发史 (参编)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7年9月8、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续编 (副主编) 甘肃文化出版社1999年8月9、国家历史学基地建设论文集(副主编) 兰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9、历史文化探研 (主编) 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9月10、赵俪生先生纪念文集(副主编) 甘肃民族出版社2009年9月

《读者》

西南稀见丛书文献目录

关羽  开放分类: 三国、名将、蜀汉、武圣、蜀汉五虎将  目录• 【人物简介】  • 【《三国演义》对其评价】  • 【人物事迹】  •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  • 【关羽的地位】  • 【人物特征】  • 【家庭情况】  • 【人物评价】  • 【出生争议】  • 【民间艺术】  • 【信仰】  •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事件】  • 【道教中的关公】  • 【傩文化中的关公】  • 关帝庙  • 【出生争议】  • 【民间艺术】  • 【信仰】  • 【《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事件】  • 【道教中的关公】  • 【傩文化中的关公】  • 关帝庙  【人物简介】  关羽(160?-220),汉族。生于东汉桓帝延熹年间,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良人(今山西运城市)。一直是历来民间崇祀的对象,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前将军,汉寿亭侯,军事家。死后受民间推崇,又经历代朝廷褒封,被人奉为关圣帝君,佛教称为伽蓝菩萨,尊称为“关公”。三国时期蜀国名将。被后来的统治者崇为“武圣”,与号为“文圣”的孔子齐名。后人有诗称赞关羽: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此外,关羽还被台湾同胞视为恩主神。  【《三国演义》对其评价】  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  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  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  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  【人物事迹】  关羽的身世以前一直不甚清楚。直到清初康熙年间,解州守王朱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祖墓碑记》。据墓砖上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居住在解州(今山西解州镇)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  关羽在涿郡(今河北涿州)遇上东汉政府动员各地豪强地主组织武装,共同镇压黄巾起义。他在这里结识了当地正在聚众起兵的刘备(刘备自称是西汉景帝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和张飞,三人志同道合,一见倾心,友爱异常,亲如兄弟。后世传说,刘、关、张三人曾在桃园结义。《三国演义》则“演义”出他们的誓词:“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这虽是小说家言,但由于符合了动乱频仍的时代中下层百姓的心态,所以影响巨大。后世好多农民起义,都效法结义的形式,来巩固队伍,加强团结。三人组织了一支武装力量,参与了进攻农民起义军的行列。关羽也就从此开始了他的戎马生涯。从中平元年(184年)一直到死,关羽始终忠心耿耿地追随刘备,“随其周旋,不避艰险”(《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刘备起兵,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关羽、张飞担当他的护卫,是他得力的左右手。中平元年(185年),刘、关、张带着刚刚组织起来的兵马,首先投奔涿郡的校尉邹靖。黄巾军打到涿郡,他们配合官兵出动抵抗,首战告捷,立了大功。接着,他们离开涿郡,前去投奔正在广宗(在河北省威县东)围攻黄巾首领张角的中郎将卢植。到广宗后,因卢植遭诬陷被押回京师,他们便决定返回涿郡。归途中,遇到黄巾军天公将军张角正在追击接替了卢植职务的董卓。关羽和张飞带领一支人马,突如其来地向黄巾军横杀过去,救了董卓。刘备后来投奔幽州军阀公孙瓒,因屡立战功长任平原相,关羽和张飞担任了别部司马,分统部曲。他们三人照样“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和张飞终日侍立刘备左右,保护刘备。  建安元年(195年),曹操奉迎汉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后,独掌军政大权,总揽朝政,皇帝成为傀儡。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了曹操。曹操表举他为左将军,拜关羽为中郎将(次于将军的武官)。时车骑将军董承接受皇帝衣带诏,与刘备及长水校尉种辑、将军吴子兰、王子服等,密谋除掉曹操。  建安四年(199年),刘备恐曹操猜忌,欲伺机脱离曹操控制,趁右将军袁术溃败,主动请求跟大将朱灵前去截击。曹操谋士程昱、郭嘉、董昭等认为,不该放走心怀叵测的刘备,曹操立即派人去追,但已不及。袁术南逃寿春(今安徽寿县),朱灵班师回朝,十二月,刘备杀死徐州刺史车胄,以关羽代理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太守,自屯兵小沛,招兵买马,扩充实力,与朝中反曹势力遥相呼应。东海(今江苏郯城)变民首领昌稀等,及周围郡县纷纷归附刘备,刘备部队很快发展至数万人,又派使者与袁绍媾结联盟,形成对曹操的严重威胁。并击败了前来讨伐的司马长史刘岱和中郎将王忠,暂且取得徐州、下邳地区,作为休养和发展的基地。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车骑将军董承等企图刺杀曹操的计划泄露,董承、王服、种辑皆被屠灭三族,唯参与密谋的刘备侥幸逃脱,且势力越来越大。曹操亲自征讨刘备,刘备惊悉曹操军将至,亲率数十骑出城观察,果然望见曹军旌旗,只得仓猝应战,被曹军击溃,刘备妻子被俘。曹操接着攻陷下邳,迫降了关羽。刘备则逃到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投奔了袁绍。  曹操赞赏关羽为人,拜其为偏将军,礼遇甚厚。不久却觉察关羽心神不定,无久留之意,便对与关羽关系甚好的张辽说:“卿试以情问之”。张辽去问关羽,关羽叹息道:“吾极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刘将军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终不留,吾要当立效以报曹公乃去”(《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张辽将关羽的这番话转告曹操,曹操闻后,不但没有怨恨关羽,反而认为他有仁有义,更加器重他。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爆发,二月,冀州牧袁绍调动十多万人马进军黎阳(今河南滑县东北),征伐曹操并派大将颜良进围白马,攻东郡太守刘延,以保障主力渡河南进。刘延告急请援。四月,曹操为解除侧翼威胁,北救刘延。谋士荀攸建议:“今兵少不敌,分其势乃可。公到延津,若将渡兵向其后者,绍必西应之,然后轻兵袭白马,掩其不备,颜良可禽也”(《三国志·魏书·武帝传》),曹操依行其计。袁绍闻曹兵渡河,果然分兵向西,挺进延津。曹操趁机引兵向白马疾进,及距白马10余里时,颜良大为震惊,仓促迎战。曹操派张辽、关羽为先锋,率部进击。关羽跃马阵前,远远望见颜良麾盖(大将所乘戎车,设幢麾、张盖),直冲过去,在万众之中刺死颜良,斩其首级而归,袁绍诸将“莫能当者”(《三国志·蜀书·关羽传》)。曹操挥令大军冲杀,袁军大败溃散,遂解白马之围。  曹操备赞关羽的勇武,对他重加赏赐,封他为汉寿亭侯(汉寿,地名;亭侯,侯爵名)。关羽斩杀颜良后,曹操知其必去,遂重加赏赐。关羽把曹操屡次给他的赏赐都封存妥当,把汉寿亭侯的印绶挂在堂上,给曹操写了封告辞信,保护着刘备的家小,离开曹营,到袁绍军中寻找刘备。曹操将士闻后,要去追赶,曹操劝阻说:“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  从关羽被擒到他立功报曹、重新投奔刘备,这段经历始终口耳相传,流行播衍。到《三国演义》,则形成了一个花团锦簇、精彩纷呈的故事单元,包括关公屯土山约三事(降汉不降曹;礼待二嫂;一旦得知刘备下落,便当辞去);曹操厚待关羽,小宴三日,大宴五日;曹操赠袍,关羽穿于衣底,上用刘备所赐旧袍罩之,不敢以新忘旧;曹操赠赤兔马,关羽拜谢,以为乘此马,可一日而见刘备;关公斩颜良、诛文丑;关公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兄弟相会等。在中国,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段故事。  袁绍兴师南进,派刘备南下汝、颍,攻掠曹操后方,被曹操部将曹仁击溃。刘备逃回袁绍军中,受到猜忌,暗中打算脱离袁绍,于是建议袁绍跟荆州牧刘表结盟,以使曹操腹背受敌。袁绍信以为真,派刘备率领本部人马,再度南下汝南与黄巾军首领龚都等会合,兵力扩充到数千人,对曹操后方又构成威胁。是年七月,曹操为稳定后方,派大将蔡阳率兵讨伐刘备。刘备预作充分准备和部署,率部迎战蔡阳。两军激战,曹军大败,蔡阳被杀。建安六年(201年)秋,曹操统军进击刘备于汝南。九月,关羽随刘备投靠荆州牧刘表,龚都等部皆散。至此,刘备脱离袁绍,获得发展自己势力的机遇。刘表对刘备以礼相待,此后,刘备便在荆州屯兵。  从建安六年到十三年(201—208年),刘备在这八年中致力于礼聘人才,扩大军事力量。特别是在建安十二年(207年),他“三顾茅庐”,请来了诸葛亮。关羽和张飞看到刘备和诸葛亮关系日益密切,心中不悦。刘备察觉以后,就严厉批评他和张飞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关羽和张飞就再也不表示反对了。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南征刘表。刘表死,继任荆州牧的刘琮投降曹操。刘备为避开曹军锋芒,便撤离樊城,向江陵(今湖北江陵)退去,并派关羽率领一万多水军,从水路往江陵会合。刘备军撤退到当阳长阪坡(今湖北当阳东北)时,被兼程追来的曹操骑兵打得大败,去江陵的道路被曹军截断,刘备只好斜趋汉津。关羽率水军前去接应,保护刘备退到了夏口。  据《蜀记》记载,当年刘备在许昌,与曹操一起打猎。关羽曾劝刘备乘人散混乱之际,杀掉曹操,以绝后患。可能由于形势不允许,刘备没有答应。这回在汉津会面,飘泊无依,关羽愤愤不平,说:“当年在猎场上,如果听了我的话,就没有今日的困厄之灾了。”刘备解释说:“当时,也是为国家着想,爱惜曹操是难得的人才。再说,如果天意辅助正人,又焉知今日的飘泊不是咱们的福分呢?”不过,被认为不是事实。  曹操占领江陵后,气势更盛,大有吞没“无立锥之地”的刘备和消灭江东孙权之势。这就发生了孙权、刘备联军大败曹操的著名的赤壁之战。十一月,孙刘联军在赤壁(今蒲圻县西北)大破曹操。关羽所率的一万精锐水军是刘备的主力,在这场战役中起了重要作用。后人为突出关羽“全交重义”的特点,演义出了他在华容道上义释曹操的细节,至今脍炙人口。  赤壁之战后,刘备乘机攻占了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都在今湖南境内),刘备得了四郡,加上孙权借给他的南郡,终于在荆州站住了脚。然后刘备封拜元勋。关羽被任命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镇守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十二月,刘备带兵入巴蜀,取益州,关羽留守荆州。益州既平,关羽得赐金五百斤、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  荆州包括南阳、南郡、江夏、武陵、长沙、桂阳、零陵七个郡,是曹操、刘备、孙权三方必争的战略要地。赤壁之战后,曹操还占据着南阳郡和南郡的北部,孙权占据着江夏郡和南郡的南部。所谓“借荆州”,就是孙权将自己占据的南郡南部借给刘备。刘备取得益州的第二年(215年),孙权便派诸葛瑾为使去跟刘备商量,要求把荆州南部的几个郡归还东吴。刘备托辞拒绝,孙权就派去一批官吏,接收长沙、零陵、桂阳三个郡。关羽坚决不让,将孙权派来的官吏全部轰了回去。孙权一怒,马上派吕蒙率领两万兵马用武力接收这三个郡。吕蒙夺得了长沙、桂阳两郡后,刘备急忙亲率五万大军下公安,派关羽带领三万兵马到益阳去夺回那两个郡。孙权也亲自到陆口,派鲁肃带领一万兵马扎在益阳,与关羽相拒。东吴的军队和关羽的军队都在益阳扎营下寨,彼此对峙。  孙刘两家正在争夺荆州,此时,刘备(161-223年)闻曹操(155-220年)攻下了汉中,急忙和孙权(182-252年)平分荆州,抵抗曹操在此同时,关羽设宴招鲁肃(172-217年)赴宴,想商议荆州之事,但被鲁肃指责。  赤壁之战后,据守荆州的关羽名为“襄阳太守”,而荆州的襄阳、樊城等重镇还控制在曹操手中。为了实现诸葛亮和刘备在《隆中对》中所筹划的跨据荆、益二州,待时机成熟时荆州军队直下宛(今河南南阳)、洛,益州军队西出秦州(今陕西南部),完成统一大业的计策,关羽一直虎视襄、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在汉中大败曹兵,曹操不得不退出汉中。于是,在手下文武官员的拥戴下,刘备自立为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是年六月,刘备继取汉中后,派孟达、刘封攻占汉中郡东部的房陵、上庸等地,势力有所扩展。七月,孙权欲攻合肥,魏军大部调动淮南防备吴军。镇守荆州的关羽,抓住战机,留南郡(治江陵,今湖北江陵)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士仁守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自率主力北攻荆襄。  襄阳、樊城隔汉水相对,互成犄角,是曹军抗拒南军北上的战备要地。时魏征南将军曹仁驻守樊城,将军吕常驻襄阳。他从汉中撤军到长安后,又派平寇将军徐晃率军支援曹仁,屯于宛城(今河南南阳)。樊城之战开始后,曹操又派左将军于禁、立义将军庞德前往助守,屯驻于樊城以北。  于禁在此战中犯下致命错误。曹仁让他和庞德屯兵于樊城以北,和城中相互呼应,他竟未考虑该处地形低下的因素,便把所率领的七支人马都带到那里驻扎。八月,连降大雨,汉水暴涨,平地水深数丈。于禁七军均被水淹,只得率少数将士避到高阜之处。关羽乘战船猛攻,于禁欲退无路,被迫投降。庞德率的一部继续顽抗,誓死奋战,从早晨一直战到中午,箭尽矢竭,就短兵相接。将士有的战死,有的投降。关羽加强了攻势,同时,水势上涨更猛,土堤淹没,曹操部队都投降了。庞德想乘船撤回曹仁大营,但水势太大,船只倾覆,被擒,不屈而死。  关羽乘胜围攻樊城,并以一部兵力包围襄阳。樊城守军仅数千人,城墙因水淹多处崩塌,曹仁曾考虑放弃樊城,被辅助曹仁的汝南太守满宠所劝止。满宠认为:“山水速疾,冀其不久。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今河南郏县)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国志·魏书·满宠传》)曹仁乃以必死决心,激励将士齐心协力奋勇抵御。  关羽军虽乘船猛攻,一时仍不能下。此际,魏荆州刺史胡修、南乡(治南乡,今河南淅川东南)太守傅方,均降于关羽,陆浑(今河南嵩县东北)人孙狼等,亦杀官起兵,响应关羽,关羽声势一时“威震华夏”(《三国志·蜀书六·关羽传》)。  曹操感到威胁,一度准备迁都,被丞相司马司马懿及曹椽蒋济谏止。他们认为:“禁等为水所没,非战守之所失,于国家大计未有所损,而便迁都,既示敌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羽之得意,权所不愿也。可喻权所,令掎其后,则樊围自解”(《晋书·宣帝传》)。  曹操采纳了这一利用矛盾破坏孙、刘联盟,以坐收渔翁之利的策略,派使者去见孙权。同时指令徐晃率军援救曹仁。徐晃进至阳陵陂(樊城北),曹操派将军徐商、吕建传令:必须待后续援军会齐后方可进击。时关羽前部屯偃城(樊城北约五里),徐晃佯筑长堑,示以将切断蜀军后路。蜀军惧被围,烧营撤走,徐晃军进据偃城,渐向围城蜀军逼近。  当初,诸葛亮在《隆中对》中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彝越,外结孙权,内修政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早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刘备)身率益州之众以出秦川,百姓有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意思是刘备在取得荆、益二州建立基业之后,一定要外结孙权,形成巩固的联盟,然后才能北定中原。可见,孙刘结盟是刘备北定中原的基础。然而,这联盟却因为几个原因,出现了明显的裂痕:  一是在荆州的所有权问题上。荆州位于长江中游,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对孙、刘、曹三家均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曹操曾想占据荆州,统一天下,但赤壁一战使他美梦成空;孙氏集团一向认为荆州是必争之地。因为荆州据上游之重,只要操在别人手里,自己则处于被动地位。赤壁之战结束,为了继续联刘抗曹,不得已,只好暂借荆州给刘备。可刘备取得益州后,却无归还荆州之意。  二是关羽自恃勇武,对孙氏集团始终踞傲不敬。鲁肃与他单刀相会,讨要荆州,他尽管理亏,但仍然不肯从两家联合的角度着眼来妥善解决问题。孙权派使者为自己的儿子向关羽的女儿求婚,关羽不但不应许亲事,反而厚骂使者,双方关系越来越僵。  三是东吴臣子中,从主张连刘拒曹操的鲁肃已经去世,而其他臣子,如代替鲁肃统兵的吕蒙,就认为关羽平素骁勇善战,且有兼并吴国的雄心,所以,要求出兵对付关羽。他说:“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三国志·吴书·吕蒙传》)。  所以 孙权得到曹操的信后,欣然允诺。他召吕蒙回建业,共商夺取南郡的计划。关羽也知孙刘联盟不巩固,这时既要夺取樊城,又得防备孙权偷袭荆州。他看到东吴大将吕蒙屯兵陆口,就再三嘱咐麋芳和傅士仁小心镇守荆州,并将大部分军队留在南郡,还沿江设防,二三十里设一个岗楼,建起烽火台。吕蒙探知关羽防守严密,无懈可击,就佯称病重,上书给孙权,要求回去疗养。孙权公开发布命令,调吕蒙回建业养病。吕蒙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当时,陆逊年少多才却无名望,正任定威校尉。孙权便任命他为偏将军、右部督,接替吕蒙。陆逊到任后,派使者给关羽送去了礼物和一封信,信上恭维关羽水淹七军,功过晋文公的城濮之战和韩信的背水破赵,还勉励关羽发挥威力,夺取彻底胜利。关羽看到陆逊是个无名晚辈,对自己又如此恭敬、诚恳,就大胆放心,把荆州大部分军队陆续调到了樊城,打算趁徐晃的兵马还未赶到,大水又未完全退去,先攻下樊城。他亲自督战,加紧攻城,而曹仁依旧坚守。陆逊把关羽人马的调动情况详细地报告给孙权,且说明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关羽可一战而擒。  关羽在襄樊的兵马越来越多,加上新得于禁降军数万人,粮食匮乏。他责备南郡太守麋芳和傅士仁的粮草运送跟不上,大怒说:“还当治之”(《三国志·蜀书·关羽传》),二人于是存有叛心。后关羽为解燃眉之急,竟擅自强占东吴贮藏在湘关的粮食。孙权得知此事,觉时机成熟,便命吕蒙为大都督,发兵袭击关羽的后方。  是年十一月,吕蒙率军隐蔽前出,进至寻阳(今湖北广济东北),把精锐士卒埋伏在伪装的商船中,令将士身穿白衣,化装成商人,募百姓摇橹划桨,昼夜兼程,溯江急驶,直向江陵进袭,一切都进行得十分隐蔽和诡密。驻守江防的蜀军士兵被伪装的吴军所,猝不及防,全部被俘虏,江陵城内空虚,陷入混乱。吕蒙先让原骑都尉虞翻写信诱降驻守公安(今湖北公安北)的蜀将傅士仁,又使傅士仁引吴军迫降守江陵的蜀南郡太守糜芳。二人平时就因为关羽对他们傲慢而心怀不满,这次又听说关羽回来要惩治他们,更是内心恐惧,于是在东吴大军兵临城下的情况下,献城出迎。吕蒙遂率大军进据江陵,从而,一举夺回蜀长期占据的荆州。吕蒙进占江陵后,尽得关羽及其将领的家属。他对他们加以优待和抚慰,并下令军中不得侵扰百姓,还对全城百姓表示关心,给有病的送医药,给饥寒者赐衣粮,使城内秩序迅速恢复。而骄傲轻敌的关羽,对吕蒙的袭击行动竟一无所觉。  曹操使者返回洛阳,带来孙权密信,说即派兵西上袭击关羽,但请保密,以防关羽得知有备。曹操部属多数认为应代孙权保密。谋士董昭独持异议,认为应佯允保密而暗予泄漏。关羽知孙权来攻,如撤兵回防,则樊城之围自解。关羽南返与孙权交战,两敌相斗,正好坐收渔利。若为其保密,使孙权得势,对我并不有利。再者,被围将士久不见救,担心缺粮产生恐慌,一旦发生意外,局面将难以收拾。故应以泄密为好。曹操采纳董昭意见,令徐晃用箭将孙权密信内容,分别射入樊城及关羽营中。被围魏军得信后,士气倍增,防守更坚;关羽得信后,则既恐腹背受敌,又不愿前功尽弃,同时判断江陵、公安城防坚固,吴军若真来攻,一时不可能攻克,因而处于徘徊犹豫,进退两难的境地。此时,曹操已率主力由洛阳进抵摩陂(今河南郏县东南),并已先后派殷署、朱盖等12营兵进至偃城,归徐晃指挥。关羽军主力屯围头,一部屯四冢。徐晃以声东击西战术,扬言欲攻围头,却出其不意突袭四冢。关羽恐四冢有失,自率步骑5000出战,然兵少被徐晃击退,当其退走营寨时,徐晃率军穷追不舍,紧随其后冲入营内。当时关羽营寨,外围深壕及鹿角十重,障碍设施极为严密,若从营外强攻极为困难。现乘其军陷于混乱之机,由内突袭,一举大破之,杀降蜀之胡修、傅方。时关羽惊悉江陵失守,遂撤围退走,樊城围解。曹仁部将多欲乘胜追击,参军赵俨认为,应保留关羽一定实力与孙权作战,不宜追击。曹仁同意赵俨看法,未部署追击。曹操得知关羽撤退消息后,果然派人传达命令,不许追击关羽。  当关羽撤军而回时,孙权已先到达江陵,派陆逊攻占夷陵(今湖北宜昌)、秭归(今湖北秭归),切断关羽入川退路。在回军途中,关羽多次派人到江陵探问消息。每次,吕蒙都礼待来使,并让使者周游城中。使者回到关羽军中,将士们知道家门无恙,斗志尽失,多数都半途而逃。关羽自知势孤,派人向驻扎上庸的蜀将刘封、孟达求援,二人以以上庸新定为由,拒绝支援。关羽陷于进退失据,腹背受敌的困境,遂西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这时,陆逊乘胜西进,夺取了宜都。关羽看到麦城东、西、南三面全是敌人,而援兵又迟迟不到,决定突围回西川。  吕蒙知关羽兵少,料到他要逃走必然走麦城北边的通西川的小道,就事先派兵埋。十二月,孙权派使者到麦城劝关羽投降。关羽提出叫吴军退兵十里,然后在南门相见。吕蒙果然退兵十里,等候关羽投降。关羽及其子关平趁机带着十几个骑兵,偷偷地出北门向西逃去,被吴将潘璋部司马马忠擒获,次年正月,与其子关平在建业一起为孙权所杀,死时年约六十岁。蜀后主刘禅在景耀三年(公元260年)追谥关羽曰“壮缪侯”,其子关兴嗣。  《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中论及关羽与张飞:“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还说:“羽善待士卒而骄于士大夫,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确如此。  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在夺取益州过程中,收降了马超,自领益州牧后,拜马超为平西将军。关羽因马超并非旧友,又闻说马超勇武,心中不服,便写信给诸葛亮,问:“超人才可比谁类”?诸葛亮知其意,便回信说:“孟起(马超字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黥布即英布)、彭(彭越)之徒,当与益德(张飞字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之绝伦逸群也”(《三国志·蜀书·关羽传》)。关羽有一把好胡须,所以诸葛亮称他为美髯公。关羽得信,大悦,把它拿给宾客传看。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黄忠阵斩曹军名将夏侯渊,因功升为征西将军。同年刘备进位汉中王,任命关羽为前将军,黄忠为后将军,张飞为右将军,马超为左将军。诸葛亮说刘备说:“忠之名望,素非关、马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刘备说:“吾自当解之”(《三国志·蜀书·黄忠传》)。并派益州前部司马费诗去给关羽送印绶。  关羽闻说黄忠与己并列,大怒道:“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不肯接受任命。费诗对关羽说:“夫立王业者,所用非一。昔萧(萧何)、曹(曹参)与高祖(刘邦)少小亲旧,而陈(陈平)、韩(韩信)亡命后主,论其班列,韩最居上,未闻萧、曹以此为怨。今以一时之功隆崇于汉升,然意之轻重,宁当与君侯齐乎?且王与君侯臂犹一体,同休等戚,祸福共之,愚为君侯不宜计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少为意也。仆一介之使,衔命之人,君侯不受拜,如是便还,但相为惜此举动,恐有后悔耳”(《三国志·蜀书·费诗传》)?关羽大为感悟,遂拜受印绶。  关羽生性高傲的弱点,导致了在樊城之战,由开始的指挥正确,威震华夏,发展到最后上当,全军覆没,大意失荆州,最终导致孙、刘联盟瓦解,其教训惨痛。当初曹操常告诫夏侯渊:“为将当有怯弱时,不可但恃勇也。将当以勇为本,行之以智计;但知任勇,一匹夫敌耳”(《三国志·魏书·夏侯渊》),终为人戏于股掌之间,夏侯渊最终果恃勇而亡,夏侯渊如此,关羽、项羽皆是如此。  但关羽更有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能够名垂千古。  关羽重然诺,守信用,对刘备及其集团的利益无限忠诚。他与刘备同甘共苦许多年,恪守信义,始终不渝。即使白马被擒,身在曹营,也仍不忘旧恩,终于复归刘备,忠义一时无两。  关羽勇武异常,冠于全军。后世小说,写他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斩车胄、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虽有违背史实之处,但却也突出表现了他的武勇和神韵。至于刮骨疗毒,更是尽人皆知。  关羽曾被乱箭射中,箭穿透其他左臂。后伤口虽然愈合,但一到阴雨天气,骨头就常常疼痛。医生说:“矢镞有毒,毒入于骨,当破臂作创,刮骨去毒,然后此患乃除耳。”关羽便伸臂让医生切开伤口。时关羽正在宴请诸将,“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三国志·蜀书六·关羽》)。  小说《三国演义》中描写这段时,更是精彩:“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骨上已青;佗用刀刮骨,悉悉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

关羽其人,在《三国志》和各种典籍的记载中,都没有关于他身世的详细记载。既没有关 于他长辈和妻室的记载,对他的几个儿子以及他本人的生辰等也均语焉不详。只是在《三 国志》《关羽传》中说了一句:“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解人也”,就没有交代了 。而有关他那个在《三国演义》中被频频提到的儿子、蜀汉大将关平,也只在说关羽死的 时候这么记了一笔:“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裴注《蜀记》又曰:“权遣 将军击羽,获羽及子平”,便再没有说什么,连关平的表字是什么都不知道。关羽其他的 后代和家属,在《三国志》他的本传中关羽死后说道:“……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 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子统嗣,尚公主,官至虎贲中 郎将。卒,无子,以兴庶子彝续封”,裴注《蜀记》曰:“庞德子会,随锺、邓伐蜀,蜀 破,尽灭关氏家。”看这些资料可以知道:关羽,本字长生,河东解人,有子关平、关兴 。关平和关羽一起在荆州被杀。关羽次子关兴早卒,而关兴的嫡子关统无后,所以在关统 死后便由关兴的庶子关彝继承了关羽的爵号。而关氏家族在成都的人口被魏将庞德的儿子 庞会随邓艾入蜀后全数杀死。大约我们可以知道的基本上就是这些了。 关羽的身世,一直到了清朝康熙年间,才有了个比较明确的答案。康熙戊午,解州守王朱 旦在浚修古井的时候,发掘出关羽的墓砖。上面刻有关羽祖、父两世的表字、生卒年月等 ,资料比较详细,还略有提到关羽的家庭状况。他因此写了《关侯租墓碑记》。据墓砖上 文字记载,关氏家其实是个文人世家。关羽祖父叫关审,字问之。汉和帝永元二年庚寅生 ,居住在解州常平村宝池里。记载说他“冲穆好道”,常以《易》、《春秋》训其子,于 桓帝永寿二年丁酉卒,年六十八。羽父关毅,字道远。性至孝,父审卒后,在墓上结庐守 丧三年,除丧,于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生关羽。羽长成后娶胡氏为妇,灵帝光 和元年戊午五月十三日生子关平。后钱塘人冯景山又据此作了《汉寿亭侯祖系记》。 按照这些资料看,民间习俗以五月十三为关羽的生辰去关庙祭祀关羽以及在家供奉,实在 是个误传,五月十三日当是关羽子关平的生辰。墓砖的发现还让我们证实了关平的确是关 羽的亲生子,而并非是象《三国演义》和一直以来民间传说中所说的那样,只是他的养子 。同时,从墓砖上的记载还可以知道,《三国志》裴注中所引的:“江表传曰:羽好左氏 传,讽诵略皆上口”一说,并非空穴来风,因为关羽祖父关审就用《易》和《春秋》来教 子,所以关羽对左氏传“讽诵略皆上口”应该是秉承家学所致。 至于那个关索,我们可以从前面的史料上知道并无一点关于这个人的记载。江苏南通曾经 在七十年代出土了明成化(1465—1487)年间刊刻的《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等 四种》,其中的《花关索出身传》一开篇就写刘备、关羽、张飞三人,一见如故,“在青 口桃源洞”“姜子牙庙王”之前“对天设誓”,以后打算干一番大事业。刘备对关、张二 人说,“我独自一身,你二人有老小挂心,恐有回心”,关公道:“我坏了老小,共哥哥 同去。”张飞道:“你怎下得手杀自家小?哥哥杀了我家老小,我杀了哥哥底老小。”刘 备道:“也说得是。”于是关、张二人约定互相杀光对方的家属。张飞跑到关羽老家蒲州 解县,杀死了关家大小十口,只是因为不忍心才带走了已经长大了的关羽长子关平、放走 了已经有身孕的关羽的妻子胡金定,后来生下小英雄关索。关羽杀了张飞的全家。办完这 些事后:“将身回到桃源镇,弟兄三个便登呈(程)。前往兴刘山一座,替天行道作将军 ”。再后来的情节是说关索长大后到荆州找到关羽要认父归宗,关羽不认,关索大怒便翻 了脸威胁父亲说如果不依他,他就要投奔曹操,起刀兵来捉拿关羽等五虎上将等等……。 而在水浒中有叫病关索的诨号,云南还有地名叫关索岭的,并有祭祀他的祠庙,可见这个 关索在民间传说中是颇有影响的,但是许多学者认为,民间流传所谓"花关索"的故事,并 没有历史根据,也有人认为“索”和“平”字的古篆写法差不多,关索可能就是关平,可 关平一生从未到过云南,所以这种说法也不可信,因此一般史学界公认的结论是,这个纯 粹是个传说,历史上并无关索其人。看以上资料,应该说目前我们只能承认这个结论是正 确的。不过有一点是对的,就是关羽的夫人是胡氏。 另外,现在在上海图书馆收藏有五种关姓家谱,地方分别是浙江杭州和广东南海、番禺、 新会,其中有四部谱,关氏族人都自称为"汉寿亭侯"后裔,山东省兖州县档案馆也收藏有 一部(山东)《武圣府分支关氏宗谱》,编修人叫关金标,是民国三十年(1941)的刻本 。不过,一直到目前来看,还没有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关氏家谱》。因为现有的家谱都是 从宋以后开始记载的,在图表中并没有关羽的名讳。所以严格讲起来,它们还不是真正意 义上的关公家谱,对我们了解关羽其人没有太大的帮助,到是对研究谱牒学的人来说是不 可多得的珍贵资料。1995年,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北京)也曾经影印出版了一部《关帝文 献汇编》丛书,共分10册,第8册(405页至462页)中有影印《关氏家谱》。这是目前唯一 一部发现的由朝廷正式编修的关羽家谱,可惜注意到的人很少,丛书由鲁愚等人编辑的。 只是这本也只是清代的写本,在清康熙到嘉庆年间递经增修,嘉庆时的编修人为关文榜, 是关氏五十八代孙。 综合关姓各种族系资料的说法,关姓郡望陇西,始祖是夏桀时的忠臣关龙逢,关羽为其二 十七世(一作三十七世)后裔。关羽、关平于麦城兵败被杀,关平之妻赵氏携八岁的儿子 关樾,在安乡民家避难,改姓为门。直到西晋灭吴后赵氏才带儿子出来回复关姓。清雍正 十年(1732),朝廷确定由关樾一支后裔世袭五经博士。关兴的两个儿子关统、关彝中, 因为嫡子关统无子,所以由庶子关彝系下繁衍生息,成为关公后裔的一大宗派。蜀汉灭亡 以后,这支关氏族人迁移至今湖北江陵一带,定居信都(今河北省冀县),到唐朝德宗时 ,关羽后裔关播曾经作过宰相。据《旧唐书》(列传卷八十〕记载关播为德宗检校尚书右 仆射(相当于宰相之职),卒于贞元十三年(公元797年)正月七十九岁而终。他死后六年 ,白居易曾经租了关府东亭作为栖身之地,故其文中多有称“故关相国”云。 之后到了宋朝,或许是因为当局开始尊崇关羽,于是各地的关氏族裔都开始注重家谱,是 以保留下来的家谱开始多了起来,到今天,关氏的后裔遍布全国,以至海外都有不少,据 报载前几年一次在山东关羽祭典上的统计资料说,现在共有两万多关羽后裔生活在世界各 地,也可以算是一个大家族了

)《四库全简明目录》(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20卷,清朝永瑢等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本目录不收存目书,只收四库全书所收录的3461种书籍,据文渊阁所藏四库全书著录书名、卷数,以及撰著者的时代、姓名等,并删减提要原文,略述作书大意,文字简明(图片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广西民族大学馆藏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作为一般读者来说,查检《简目》即可。 (3)《书目答问》(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清]张之洞撰,初刊于清光绪二年(1878)。此书是一部指导治学门径的举要书目,共列举古籍2200种左右。其中《四库》书未有者十之三四,《四库》虽有其书而校本、注本晚出者十之七八。全书按经、史、子、集、丛(丛书目)五部、三十余类编排。每部书先列书名,次注著者,再注各种版本、卷数异同,并且对一些书籍加简单的按语,指导人们读哪些书,选择什么版本。它所标明的版本都是经过斟酌的,以不缺少误、习见常用的为主。 (4)《贩书偶记》(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近人孙殿起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图片贩书偶记)。《贩书偶记》及《贩书偶记续编》是孙氏在经营古籍贩卖事业几十年中所见古籍的详细记录,绝大部分是清代的著作、同时兼收少许明代人的著作,以及辛亥革命至抗战前(止于1935年)的有关古代文化的著作。是一部清代以来的著述总目,其作用相当于《四库全书总目》的补编。其著录项目,一般包括书名、卷数、作者姓名、籍贯、刻版的年代等。《贩书偶记》初刻于1936年,著者在初版刊印以后,又积得资料六千余条,并由他的助手雷梦水先生对这些资料进行了整理,于1980年以《贩书偶记续编》名义出版。这次重印,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新一版《贩书偶记》、1980年第一版《贩书偶记续编》全二为一,以《〈贩书偶记〉附续编》的形式分为上下册出版。书后附有《〈账书偶记〉书名著者名四角号码综合索引》。 (5)《续修四库全书提要》 王云五主持,台湾商务印书馆1972年出版。本书共13册,收录《四库全书总目》未收的古籍提要10070篇.尤重道藏、佛经的史传与有关中国佛教史之著作、明人著作、一部分禁毁书,以及现存海内外的我国著名古典小说、戏曲和《四库全书》编纂以后的书籍等等。它收了经部书2384部,史部书4443部,子部书2115部,集部书1128部。 (6)《古籍整理图书目录(1949—1991)》 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办公室编,中华书局1992年出版。本书采用按年编排的方式收录了建国以来(1949年10月至1991年12月)我国(港、台除外)历年来整理出版的古籍。图书内容除文、史、哲等之外.还收藏书画艺术,以及医书、农书、科技等方面的古籍,还酌收—部分已译成汉文的少数民族古籍。所收古籍大致包括辛亥革命以前的著作,辛亥革命以后对古籍整理加工的著作,以及有关古籍的工具书。本书之末附有按四角号码编排的书目索引,这样,既可以了解古籍整理各个阶段的概况,又可通过索引查阅到每种古籍出版的年月。1)《中国丛书综录》(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上海图书馆编,中华书局1959-1962年出版;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983年再版。全书收录全国41所主要图书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版增至47所)所藏古籍丛书2797种,包括子目汇集古籍38891种。全书共3册。 第一册“总目”,按汇编与类编进行编排。汇编分为杂纂、辑佚、郡邑、氏族、独撰5类;类编分为经、史、子、集4类。每一丛书,著录丛书名、编辑者、版本、并详细列出该丛书所含子目。书后附有“全国主要图书馆收藏情况表”与“丛书书名索引”。 第二册是“子目”,是子目分类索引,将该书中所收的全部古籍按经、史、子、集四部(下再分若干类)分类编排,注明每一书的卷数、著者时代、著者姓名、所属丛书等。可按类查出某部古籍及收在哪些丛书中。 第三册是“索引”,是子目书名索引和子目著者索引。按四角号码顺序编排,与第二册配合使用(图片中国丛书综录书影)。 (2)《中国丛书练录补正》 阳海清编撰,蒋孝达校订,江苏广陵古箱刻印社1984年出版。本书对《综录》中各丛书的版本、异名、子目作了很多补充和订正工作,增录了1958年以后重印、复印、影印,以及校点排印的新版丛书。书后所附的“丛书异名索引”也很有参考价值(图片中国丛书综录补正)。 (3)《中国丛书目录及子目索引汇编》 施廷镛主编,南京大学1982年印行。本书重在增补《中国丛书综录》所收或未收丛书,共977种,其中包括一些西学丛书与台湾编印的丛书。全书分丛书目录与子目索引两部分。书前附“丛书概述”,书后附“丛书书名索引”与“子目书名索引”。 (4)《中国丛书广录》 全书16开2369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出版。该书是新出版的查古籍丛书的工具书。凡《中国丛书综录》已收录者,不再收录,只收录书名、版本或子目多寡不同者。该书不仅收目前实存的丛书,也收历史曾经存在、今为“存目”的丛书;既收原刻本、影印本,也收铅印等整理本;既收大陆地区出版的丛书,也收台港澳地区出版的丛书。该书上册是总目,包括丛书分类简目、丛书分类详目、丛书书名索引、丛书编纂者、校注者刊刻者索引;下册是索引,包括子目分类索引、子目书名索引、子目著者索引。该书与《中国丛书综录》相补充,反映了我国历代的丛书出版情况(图片中国丛书广录书影)。 (5)《中国丛书综录续编》 本书是在我国著名图书馆学专家、目录学家施廷镛的遗著的基础上,重新整理而成的。书中删除了与他书重复者,并又补充了许多丛书,包括不少港、台、日本等地的资料,现共计收录1100余种。书后附《丛书备考》、《丛书书名索引》、《丛书著者索引》、《丛书子目书名索引》、《丛书子目著者索引》、《丛书子目分类索引》。它的出版弥补了上海图书馆编《中国丛书综录》和阳海清编《中国丛书广录》所收丛书的不足,并订正了上述两书著录中的一些错误,是一本研究中国历史、文化和古籍的工具书。 (6)《丛书总目续编》 庄荣芳编,台北德浩书局1974年印行。是《中国丛书综录》第一册“总目”的续编,收录台湾出版的丛书683种。可用来查考台湾1974年前丛书的出版情况和收藏情况。 此外,我国近代出版的三套大型古籍丛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和《丛书集成初编》虽巳收录在《中国丛书综录》里了,但它们都各自编有目录,可供查检。 (7)《丛书集成初编目录》 商务印书馆编,1935年出版,中华书局1983年重编。《丛书集成初编》,商务印书馆自1935年起编辑出版,汇集宋、元、明、清100部有价值的丛书,收书约4100种,原拟分订4000册,每册一号,计划分四批出齐,后因抗日战争爆发而中断出书,巳出版的3467册,未出版的533册。1982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古籍整理出版规划会议之后,中华书局决定将巳出版的重印。本目录便是根据1935年版重编的,共收书4l07钟,按总类、哲学、宗教、社会科学、语文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艺术、文学、史地等10类编排。每种书均注明书名、编著考,所届丛书、卷数、册数。凡已出版各书,书名前均冠以书号,并按书号顺序排列;未出版各书,书名后均注明“未出”字样。 3、古籍善本书目 (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广西民族大学馆藏经部、丛部) 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996年版。中国大型古籍目录。该书目编辑委员会编。该书目共著录除台湾地区以外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管委员会、大专院校和中等学校图书馆、科学院系统图书馆、名人纪念馆和寺庙等781个单位的藏书57500种,13万部。凡是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并流传较少的古籍,年代下限大致断到清代乾隆以及在此之后辛亥革命前有特殊价值的刻本、抄本、稿本、校本,都作为善本在收录之列。编排方法基本按四部分类法排列,并增设丛书部,故分为经、史、子、集、丛书五部。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经部,丛书部和史部分别于1990年和1992年出版。著录项目有书名(含卷数)、著者和著作方式、版本等。每部书均有编号,书末附藏书单位代号及检索表,并另编书名、作者、版本、批校题跋者索引。收录中国782家收藏单位所藏善本书57500种约13万部。中国现代最大的善本书目(图片中国古籍善本书目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2)。 (2)《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名索引》(上、中、下册) 天津图书馆编,齐鲁书社2003年04月第1版,2041页(图片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名索引)。 (3)《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全7册) 线装书局2005年出版。《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共收录了善本书目6024种,对所选书目的著者、版本、刻书年代、行款及刻书者,均依据相关馆藏资料,做了详细的介绍。编制了四角号索引。同时考虑到多途径检索方便,还编制了书名四角号码的笔画字头检索和汉语拼音字头检索。凡收入该书的书目,均标明了藏书单位,这些古籍善本书,分藏于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博物馆、文物保护委员会、高等院校、科学院系统图书馆;中等学校、文化馆、寺庙等800余家。一书在手,中国古籍善本分布情况尽收眼底(图片中国古籍善本总目)。 (4)《中国善本书提要》(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王重民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出版。本书所录善本书达4200余种,包括北京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和美国国会图书馆所藏的善本古籍。本书最突出的特点是著录版本特征内容齐备。以往书录,多只录书名、卷数、册数、撰著校辑者人名、刻本堂名、年代等,本书则尽量录齐各项特征,除上述各项外,更详记其版框尺寸、行款字数、残存卷数、版藏处所、原书款识序跋、刻字铺号、刻工姓名等,凡有助于鉴定古籍刊刻年代之特征者,都尽量录入,以帮助读者对版刻情况进行判断和对源流加以考订。此外,本书对《四库提要》、《明史艺文志》等书录,颇多纠谬补阙之功,因此是一部极有价值的善本书录。本书基本上采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而略加变更。书后附有索引4种:“书名索引”、“撰校刊刻人名索引”、“刻工人名索引”、“到书铺号索引”(图片中国善本书提要、中国善本书提要2)。 (5)《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 本书是著名目录版本学专家王重民先生《中国善本书提要》的续编。计有史部提要770余篇 ,涉及纪传、编年 纪事本末、杂史、传记、政书、地理、金石、目录等九类;子部提要近 10篇。编辑体例与“正编”基本一致。类目、书名、版本、册数、撰者、序跋等清晰明白,具有很高的资料价值,其中所收地方志提要最多。全书目录为:《补编》前言、编例、补编提要目录、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后记、书名索引、撰校刊刻人名索引、刻工人名索引、刻书铺号索引、正补编联合索引字头笔书检字表(图片中国善本书提要补编)。 (6)《古籍版本题记索引》 罗伟国、胡平编,上海书店1991年出版。本书著录有关古籍版本的书目、题跋、读书志、书影等102种。全书包括《书名索引》《著者索引》两部分,均用四角号码法排列。《书名索引》著录书名、编著者、版本和出处等4项。这里所谓的“出处”就是版本题记的出处。这部分索引提供给读者的就是什么古籍有什么人的题记,有多少题记。为了节省篇幅,引用书目都编制了代号,查阅时可查检《采用书目及其代号表》。书名代号是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卷数是中文数字,页码是阿拉伯数字,特殊者另外注明。《著者索引》著录编著者姓名及其著作两项。从中我们可以查检到某人著有哪些版本题记。本书对古籍的版本题记,收罗宏富,编排科学,为我们查检善本右籍提供了重要的资料线索。禁毁书目(补遗)·清代禁书知见录》 商务印书馆1957年出版。《清代禁毁书目(补遗)》为清人姚觐元撰,邓实补遗。姚氏收禁毁书目4种,即《全毁书目》、《抽毁书目》、《禁书总目》、《违碍书目》,其中《抽毁书目》部分在每书之下均说明抽毁原因.其余三种都仅记书名和人名。邓氏补遗三种,每书之下均说明禁毁之故。姚氏四种,加上邓氏的补遗,收录清代禁毁书3100种151000余部。《清代禁书知见录》,孙殿起辑。孙氏在北京开设通学斋书店,专售古旧书籍:他嫌姚氏所撰的几种禁书目录著录简赂,于是在收书过程中遇见禁书,便洋记卷数、著者、刊刻年代,然后按书名笔画顺序排列编成此书。孙氏还将一部分不见于禁书目录而似在禁毁范围的古书,作为外编附于书后。商务印书馆将姚氏和孙氏的禁书目录(包括邓实的补遗)合印在一起,并另编书名索引附后,检索方便。 (2)《中国禁书大观》 安平秋、章培恒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1990年出版发行。本书由《中国禁书简史》、《中国禁书解题》、《中国历代禁书目录》三部分组成。它们分别叙述了中国禁书的历史,对220种禁书作了举例性的介绍,开列了一个从秦代到清末的全部禁书目录。本书能使读者对我国古代禁书总貌获得一个大致的了解,并对一些具体的禁书具有若干理解,特别是前两部分具有较好的知识性和可读性。第三部分《中国历代禁书目录》把历代禁书分为秦及汉初、晋至隋唐、宋元明、清代四个阶段排列,各书目均以书名笔画顺序排列。查检时可与第一部分《中国禁书简史》参照。 (3)《伪书通考》(上、下) 近人张心澄撰,上海商务印书馆1957年三版修订本。本书1939年初版时,辨书1059部,修订本增至1105部。张氏把明宋濂《诸子辨》、胡应鳞《四部正讹》及清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三部书拼合起来,分经、史、子、集、道藏、佛藏六部,以书名为纲,再征引其他各书中有关的辨伪材料汇编而成。张氏本人的意见,加括号注以“澄按”字。每书题下所注的“伪”、“疑伪”、“非伪”“误认撰人”等,是编者对某部书真伪的结论。书末附有按四角号码编排的“伪书通考书名及著者索引”供查检。书前有“总论”一篇,论述了辨伪的意义、伪书的产生、作伪的原因、伪书的发现、辨伪的规律、辨伪的方法和条件等,值得一读。 (4)《续伪书通考》 郑良树编撰,台湾学生书局1984年出版。本书分上、中、下三册。据著者在“凡例”中说:散见学报、学术期刊之辨伪沦文,新刊古籍书前书后涉及辫伪之序跋等,已入古史辨而为新、旧版伪书通考所未搜集者.皆尽可能悉为编入;各专书内涉及辨伪之章节,或著录其书名、作者及主要之结论,或略为裁剪编入。本书内容比较丰富,从中我们可以获得很多重要的辨伪资料 (5)《古书真伪及其年代》 梁启超著,中华书局1955年出版。本书是根据梁启超讲课笔记整理而成的。全书分“总论”与“分类”两卷。“总论”共5章,论述辨伪及考证年代的必要、伪书的种类及作伪的来历、辨伪学的发达、辨别伪书及考证年代的方法、伪书的分别评价等;“分论”共6章,依次讨论十三经的真伪。书后附录“子书五种”,讨论《本草》、《素间》、《灵枢》、《甲乙经》、《阴符经》五部书的真伪。 5、古籍地方志目录 (1)《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广西民族大学馆藏) 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本目录著录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190个公共、科研、大专院校图书馆、博物馆、文史馆、档案馆等所藏的地方志8200余种,收录范围包括通志、府志、州志、厅志、县志、乡土志、里镇志、卫志、所志、关志、岛屿志等。本书所收方志的年代截止于1949年。本书的著录项目包括书名、卷数、纂修者、版本、藏书单位和备注。书后附有“书名索引”供查俭。本书是中国目前最完备的地方志目录(图片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 (2)《中国地方志综录》 朱士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58年增订本。本书初版于1935年,解放后重行修订,共著录我国41个主要图书馆所藏的地方志7413种.用表格的方式依行政区划排列。后附书名和人名索引供查检。 (3)《中国地方志综览(1949—1987)》 来新夏主编,黄山书社1988年出版发行。本书是一部全国性地方志资料的综合汇编与著述。其中“新志简介”部分著录了新编纂的地方志119种。 (4)《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中国方志目录》 朱士嘉编,中华书局1989年出版。本书是编者40年代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工作期间编的,共著录中国方志2939种。 (5)《日本见藏稀见中国地方志书录》 崔建英编,书目文献出版社l 986年出版。本书著录日本所藏方志140种,其中除两部是明代方志的抄本外,其余全部是清乾隆以前刻本,大多是第一代方志和不同内容体系的始修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6)《中国古方志考》 张国淦撰,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本书所录方志,起自秦汉,止于元代,存佚皆录,是一部古代地方志综录。每书的考证,除辑录旧著的分析论断外,编者的论述则附于按语之中。全书共考各代方志2271种,元以前的方志可以说是收录殆尽了。 (7)《台湾公藏方志联合目录(增订本)》 台湾“中央”图书馆特藏组编辑,台湾“中央”图书馆1981年发行。本书著录台湾各学术文化机关及党政机构图书馆(室〕或档案室所藏地方志568部。 (8)《(嘉庆)广西通志·艺文略》 (清)谢启昆修。艺文略在该志第205~214卷,它收录了后汉至清嘉庆间广西地方文献259种,分上下两编,上编录广西人著述,下编录外省人有关广西著述,可供查找广西古代地方文献之用。 (9)《广西近代经籍志》 近人蒙启鹏编纂。民国十六年(1928)出版,收嘉庆以来广西地方文献478部,分经史子集四部编排,可续《广西通志·艺文略》供检索广西近代人著述(清·嘉庆至民国十七年)之用。 (10)《广西省著述目录》 广西统计局民国二十三年(1934)编印,收录广西籍或纯广西人团体论著、译述、纂辑、笺注,按杜威十进分类法分十大类编排,书末附作品分类、作品时代、作品分县比较表,可作检索民国二十三年以前广西地方著述之用。 (11)《广西地方史志文献联合目录》 广西通志馆、区图书馆、桂林图书馆合编。全套目录分三部分。一是图书资料部分:收录了广西十个收藏地方文献最多的大型图书馆(室)的地方文献;二是地方志部分:收录现存解放前广西地方志245种;三是报纸杂志部分:收录区内外41个主要图书馆所藏1911—1949年广西各地出版的报纸296种,区内外38个大型图书馆所藏1898—1949年出版的广西地方期刊和广西籍人士在外地编辑出版的期刊832种。该目录是一部综合性的解放前广西地方文献联合目录,是著录广西地方文献较完全的书目工具,可作了解广西地方文献收藏全貌和馆际互借的主要工具。 (12)《广西通志馆史志图书目录》 该馆编辑,1986年出版。本目录分三部分:一是“广西地方志总目录”;二是“馆藏地方志目录”(略):三是“馆藏广西地方文献目录”,部分介绍广西通志馆所藏解放前地方文献541种,期刊51种,族谱复印本12种,按广西行政区划编排,可了解广西大部分地方文史文献。 (13)《广西通志馆史志图书目录、广西地方志总目录部分》 广西通志馆编,收录区内外146个大、中、小型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县(市)修志办所藏解放前广西地方志230种,按地方行政区域编排。 (14)《广西地方志提要》 广西通志馆编,1988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收录1949以前广西历代纂修的通志、府、州、厅、县志、乡土志、寺庙志250种,书末附《广西方志佚书目录》.与别的广西方志书目相比,本书有篇目和内容,作者简介, 可供读者了解每部志书概貌;有附录佚志274种,据此研究者可窥见历史上广西各地志书编纂全貌:所收录方志虽多,但未录馆藏情况,检索时需与《广西地方史志文献联合目录》地方志部分合用。

中国西南文献丛书

田耕宇,男,1955年生,四川雅安人。师从霍松林先生先后于1987年、2003年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为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科研成果:出版专著有《唐音余韵——晚唐诗研究》、《中唐至北宋文学转型研究》等,参加国家古籍整理委员会、五凉古籍整理中心重点课题《中国西南文献丛书》之文学专题《西南文学文献》的主编工作。其系列论文《晚唐意境论》、《论晚唐感伤诗产生的文化背景》、《深沉的反思意识——晚唐诗歌特色之一略论》、《苦闷、沉思、求索——中国封建文艺在晚唐五代的新走向》、《论晚唐怀古诗终极关怀的形成及审美表现》等,对晚唐诗歌风貌和发展规律进行综合探讨,是八十年代来晚唐诗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你要想知道西南民族大学文学院的老师名单,你可以到它的网站搜一下

重庆图书馆 交100元押金 然后每次可以借3本 2星期归还! 沙坪坝图书馆 可以借3本 1星期还 50押金

  • 索引序列
  • 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第四辑目录
  • 中国西南文献丛书目录
  • 中国西北文献丛书目录
  • 西南稀见丛书文献目录
  • 中国西南文献丛书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