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微生物的文献资料

关于微生物的文献资料

发布时间:

关于微生物的文献资料

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个体微小,一般<1mm。 结构简单,有单细胞的,简单多细胞的,非细胞的。进化地位低,大多依靠有机物维持生命。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酵母菌等。(但有些微生物是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

[1] Madigan,MT(美),MartinkoJM(美),Parker,J(美)微生物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社,2001:[2] 曹友声,刘仲敏现代工业微生物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3] 陈义光,李铭刚,徐丽华,等新型物理诱变方法及其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应用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2005,2⑸:46- 48[4] 余增亮离子注入生物效应及育种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院学报,1991,18⑷:251- [5] 胡卫红激光辐照微生物的研究概况[J]激光生物学报,1999,8⑴:66- [6] Leach WMGenetic,growth and reproductive effects of microwave radiation[J]Bull NYAcademicMedicine,1980,55⑵:249- [7]顾正华L- 组氨酸产生菌的选育[J]无限轻工大学学报,2002,21⑸: 533- [8]施巧琴,吴松刚工业微生物育种学(2 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 4,76- [9]戴四发,黎观红,吴石金现代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微生物学杂志,2000 年6 月,20 卷,2 期[ 10] 胡杰,潘力,罗立新,等1米曲霉孢子原生质体复合诱变及高活力蛋白酶菌株选育[ J ]1食品工业科技,2007,28 ⑸ :116~1191[ 11 ] 朱林东,金志华1普那霉素产生菌的原生质体诱变育种[ J ]1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31 ⑽ : 591~5941[ 12 ] 王丽红,郭爱莲1苏云金杆菌NU- 2原生质体复合诱变的研究[ J ]1微生物学杂志,2006,26 ⑷ : 23~261[ 13 ] Huiyun Feng,Zengliang Yu,Paul K Chu1 Ion imp lantationof organisms [ J ] 1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6,54(3- 4) : 49~1201

碳源是微生物生长一类营养物,是含碳化合物。常用的碳源有糖类、油脂、有机酸及有机酸酯和小分子醇等,如葡萄糖、甘油等都可以作为碳源,不同的微生物可利用不同的碳源。碳源在制作微生物培养基或细胞培养基时有重要的作用,为微生物或细胞的正常生长,分裂提供物质基础。所谓唯一碳源就是说,培养基中只有一种碳源物质,就是说加了葡萄糖就不要加甘油或其他可以作为碳源的物质。单次实验只考察一种碳源是否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起到作用,这样你就能确定适合该微生物的最适合碳源。

有关微生物的资料文献

可以分为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基础微生物学按微生物种类分:细菌学,真菌学,病毒学,等按过程与功能分有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遗传学等,按与疾病的关系分有免疫学,医用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等应用微生物学 可以按生态环境分有土壤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环境微生物学等按技术与工艺分有分析微生物学,发酵微生物学,微生物技术学,遗传工程等按应用范围分有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药学微生物学兽医微生物学食品微生物学等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研究各类微小生物,如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枝原体、微生物学的研究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生理学阶段。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对微生物生理学的研究为现代微生物学奠定了 /Article_Sasp?ArticleI 20K 微生物学是研究各类微小生物体,如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枝原体、衣原体、原生动物以及藻类等在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中,按照研究内容和目的的不同,相继建立了许多分支学科:研究微生物基本性状的有关基础理论

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等在内的一大群生物群体

特点:个体微小,比表面积大,繁殖快,代谢能力强。种类多,分布广遗传稳定性差,容易发生变异适应性强容易培养功过: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是个体难以用肉眼观察的一切微小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生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与人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跟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有些微生物是肉眼可以看见的,像属于真菌的蘑菇、灵芝等。还有微生物是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主要特征体小面大一个体积恒定的物体,被切割的越小,其相对表面积越大。微生物体积很小,如一个典型的球菌,其体积约1mm3,可是其表面积却很大。这个特征也是赋予微生物其他如代谢快等特性的基础。吸多转快微生物通常具有极其高效的生物化学转化能力。据研究,乳糖菌在1个小时之内能够分解其自身重量1000-10000倍的乳糖,产朊假丝酵母菌的蛋白合成能力是大豆蛋白合成能力的100倍。生长繁殖快相比于大型动物,微生物具有极高的生长繁殖速度。大肠杆菌能够在5-20分钟内繁殖1次。不妨计算一下,1个大肠杆菌假设20分钟分裂1次,1小时3次,1昼夜24小时分裂24×3=72次,大概可产生4722366500万亿个(2的72次方),这是非常巨大的数字。但事实上,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如营养缺失、竞争加剧、生存环境恶化等原因,微生物无法完全达到这种指数级增长。 已知大多数微生物生长的最佳pH范围为0 (6~5)附近,部分则低于0。微生物的这一特性使其在工业上有广泛的应用,如发酵、单细胞蛋白等。微生物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好朋友。

有关微生物的资料文献英文

μG@Sbase--a microbial gene expression and comparative genomic axdLoad2 and maxdBrowse: standards-compliant tools for microarray experimental annotation, data management and 建议你自己到pubmed上检索与你感兴趣的文献

只有摘要,没有全文。 Formation of diacetyl by cell-free extracts of Leuconostoc lactis This article is not included in your organization's However, you may be able to access this article under your organization's agreement with EKieran N Jordana, , , Margie O'donoghueb, Seamus Condonb and timothy M Coganaa Teagasc, National Dairy Products Research Centre, Moorepark, Fermoy, C Cork, Irelandb 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 University College Cork, Cork, IrelandReceived 28 May 1996; revised 19 July 1996; accepted 14 August ; Available online 22 March AbstractDiacetyl formation was linear with time and with protein concentration when a cell-free extract of Leuconostoc lactis NCW1 was added to a buffer system containing pyruvate, thiamine pyrophosphate and MgS4 (final concentrations 60 mM, 11 mM and 22 mM, respectively) No diacetyl was detected in the absence of pyruvate or cell-free extract and no increase in diacetyl formation was detected on the addition of acetyl-CoA When 2-acetolactate (6 mM) was the substrate, autodecarboxylation to diacetyl and acetoin occurred under aerobic and anaerobic When cell-free extract was added, decarboxylation of 2-acetolactate to acetoin and diacetyl increased 4–6-fold, under aerobic and anaerobic When the cell-free extract was boiled, diacetyl formation from 2-acetolactate was reduced to the level of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diacetyl is formed enzymatically in the presence and absence of oxygen, as well as spontaneously, from 2-

B When man goes to space, inevitably microbes hitchhike Some of these microbes are needed ( for the human body, for water purification, food production, ), others are unwanted ( pathogens, food spoilage, etc) To assure the safety and well -being of the astronauts in their closed and isolated space habitat these microbes have to be monitored and Therefore it is required to understand how earthly bacteria acclimate on the short term and adapt over the long term to space A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investigate how bacteria respond and behave in space flight This is done through experiments in the 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 during short space missions ( MESSAGE 1 & 2 experiments, MOBILISATSIA experiment) and experiments on ground mimicking space radiation and microgravity The environmental bacteria Cupriavidus metallidurans CH34, Rhospirillum rubrum S1H, Eschericia coli,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O1 and Bacillus cereus have been sel ected as test 翻译:背景。当男人去太空,不可避免的微生物搭便车。其中的一些 细菌是必要的(如对于人体,对水质净化、粮食生产,等等。) 其他人是不必要的(如病原体、食品腐坏等等)。确保安全及-being 宇航员在其封闭的空间,这些微生物栖息地和孤立的 监视和控制。因此必须了解地球细菌 适应环境相适应的短期和长期的太空飞行。 目的。这个工作的目的是探讨如何应对和细菌表现在太空飞行 条件。这是通过实验,在国际空间站,在短暂的 太空任务(例如。要旨1和2个实验中,MOBILISATSIA试验)和实验模拟空间辐射地面和微重力环境。Cupriavidus metallidurans CH34环境细菌,Rhospirillum石S1H Eschericia、大肠杆菌、绿脓杆菌PAO1和芽胞杆菌已经被作为测试生物摘录。

额。。。楼上的各位实在都太不靠谱了。。看来拿分的只能是我了。。。。跪谢楼上各位大大的不精彩答案啊

有关微生物的资料文献有哪些

[1] Madigan,MT(美),MartinkoJM(美),Parker,J(美)微生物生物学[M]北京:科学出社,2001:[2] 曹友声,刘仲敏现代工业微生物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3] 陈义光,李铭刚,徐丽华,等新型物理诱变方法及其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应用进展[J]长江大学学报,2005,2⑸:46- 48[4] 余增亮离子注入生物效应及育种研究进展[J]安徽农学院学报,1991,18⑷:251- [5] 胡卫红激光辐照微生物的研究概况[J]激光生物学报,1999,8⑴:66- [6] Leach WMGenetic,growth and reproductive effects of microwave radiation[J]Bull NYAcademicMedicine,1980,55⑵:249- [7]顾正华L- 组氨酸产生菌的选育[J]无限轻工大学学报,2002,21⑸: 533- [8]施巧琴,吴松刚工业微生物育种学(2 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 4,76- [9]戴四发,黎观红,吴石金现代工业微生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微生物学杂志,2000 年6 月,20 卷,2 期[ 10] 胡杰,潘力,罗立新,等1米曲霉孢子原生质体复合诱变及高活力蛋白酶菌株选育[ J ]1食品工业科技,2007,28 ⑸ :116~1191[ 11 ] 朱林东,金志华1普那霉素产生菌的原生质体诱变育种[ J ]1中国抗生素杂志,2006,31 ⑽ : 591~5941[ 12 ] 王丽红,郭爱莲1苏云金杆菌NU- 2原生质体复合诱变的研究[ J ]1微生物学杂志,2006,26 ⑷ : 23~261[ 13 ] Huiyun Feng,Zengliang Yu,Paul K Chu1 Ion imp lantationof organisms [ J ] 1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2006,54(3- 4) : 49~1201

是一种生物

[编辑本段]微生物概述 微生物(microorganism简称microbe)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编辑本段]微生物的定义 一切肉眼看不见的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1 特点: 个体微小,一般<1mm。 构造简单,有单细胞的,简单多细胞的,非细胞的。进化地位低。 2 分类: 原核类: 三菌,三体。 真核类: 真菌,原生动物,显微藻类。 非细胞类: 病毒,亚病毒 ( 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3 五大共性: 体积小,面积大; 吸收多,转化快微生物; 生长旺,繁殖快; 适应强,易变异; 分布广,种类多。[编辑本段]微生物的类群 种类 原核: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 真核:真菌、藻类、原生动物。 非细胞类:病毒和亚病毒。 一般地,在中国大陆地区的教科书中,均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 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1 细菌: (1)定义:一类细胞细短,结构简单,胞壁坚韧,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和水生性强的原核生物 (2)分布:温暖,潮湿和富含有机质的地方 (3)结构:主要是单细胞的原核生物,有球形,杆形,螺旋形 基本结构:细胞膜 细胞壁 细胞质 拟核 菌毛(帮助附着在物体表面)鞭毛(运动功能) 特殊结构:荚膜 (4)繁殖: 主要以二分裂方式进行繁殖的 (5)菌落: 单个细菌用肉眼是看不见的,当单个或少数细菌在固体培养基啊行大量繁殖时,便会形成一个肉眼可见的,具有一定形态结构的子细胞群落 菌落是菌种鉴定的重要依据不同种类的细菌菌落的大小,形状光泽度颜色硬度透明毒都不同 2 放线菌 (1)定义:一类主要成菌丝状生长和以孢子繁殖的陆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分布:含水量较低,有机物较丰富的,呈微碱性的土壤中 (3)形态构造:主要由菌丝组成,包括基内菌丝和气生菌丝(部分气生菌丝可以成熟分化为孢子丝,产生孢子) (4)繁殖:通过形成无性孢子的形式进行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 (5)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干燥,不透明,表面呈致密的丝绒状,彩色干粉 3 病毒 (1) 定义:一类由核酸和蛋白质等少数几种成分组成的”非细胞生物”,但是它的生存必须依赖于活细胞 (2)结构:[font class="Apple-style-span" style="font-family: -webkit-monospace; font-size: 13px; line-height: normal; white-space: pre-wrap; "]蛋白质衣壳以及核酸(核酸为DNA或RNA)[/font] (3)大小:一般直径在100nm左右,最大的病毒直径为200nm的牛痘病毒,最小的病毒直径为28nm的脊髓灰质炎病毒 (4)增殖:病毒的生命活动中一个显著的特点为寄生性。病毒只能寄生在某种特定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并利用会宿主细胞内的环境及原料快速复制增值。在非寄生状态时呈结晶状,不能进行独立的代谢活动。以 噬菌体为例: 吸附→DNA注入→复制、合成→组装→释放 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示意图[编辑本段]微生物的特点 一、微生物的化学组成 C,H,O,N,P,S以及其他元素 二、微生物的营养物质 1 水和无机盐 2 碳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生长繁殖所需碳元素的营养物质 来源 作用 3氮源:凡能为微生物提供所必需氮元素的营养物质 来源 作用:主要用于合成蛋白质,核酸以及含氮的代谢产物 4 能源:能为微生物生命活动提供最初能源来源的营养物质或辐射能 根据碳源和能源分类: 5生长因子:微生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微量有机物 能引起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叫病源微生物,有八大类: 真菌:引起皮肤病。深部组织上感染。 2放线菌:皮肤,伤口感染。 3螺旋体:皮肤病,血液感染 如梅毒,钩端螺旋体病。 4细菌:皮肤病化脓,上呼吸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食物中毒,败血压症,急性传染病等。 5立克次氏体:斑疹伤寒等。 6衣原体:沙眼,泌尿生殖道感染。 7病毒:肝炎,乙型脑炎,麻疹,艾滋病等。 8支原体:肺炎,尿路感染。 生物界的微生物达几万种,大多数对人类有益,只有一少部份能致病。有些微生物通常不致病,在特定环境下能引起感染称条件致病菌。 能引起食品变质,腐败,正因为它们分解自然界的物体,才能完成大自然的物质循环。微生物的作用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非常小,必须通过显微镜放大约1000 倍才能看到。比如中等大小的细菌,1000个叠加在一起只有句号那么大。想像一下一滴牛奶,每毫升腐败的牛奶中约有5千万个细菌,或者讲每夸脱牛奶中细菌总数约为50亿。也就是一滴牛奶中可有含有50 亿个细菌。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从分子水平上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组研究为探索微生物个体以及群体间作用的奥秘提供了新的线索和思路。为了充分开发微生物(特别是细菌)资源,1994年美国发起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计划(MGP)。通过研究完整的基因组信息开发和利用微生物重要的功能基因,不仅能够加深对微生物的致病机制、重要代谢和调控机制的认识,更能在此基础上发展一系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基因工程产品,包括:接种用的疫苗、治疗用的新药、诊断试剂和应用于工农业生产的各种酶制剂等等。通过基因工程方法的改造,促进新型菌株的构建和传统菌株的改造,全面促进微生物工业时代的来临。 工业微生物涉及食品、制药、冶金、采矿、石油、皮革、轻化工等多种行业。通过微生物发酵途径生产抗生素、丁醇、维生素C以及一些风味食品的制备等;某些特殊微生物酶参与皮革脱毛、冶金、采油采矿等生产过程,甚至直接作为洗衣粉等的添加剂;另外还有一些微生物的代谢产物可以作为天然的微生物杀虫剂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通过对枯草芽孢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发现了一系列与抗生素及重要工业用酶的产生相关的基因。乳酸杆菌作为一种重要的微生态调节剂参与食品发酵过程,对其进行的基因组学研究将有利于找到关键的功能基因,然后对菌株加以改造,使其更适于工业化的生产过程。国内维生素C两步发酵法生产过程中的关键菌株氧化葡萄糖酸杆菌的基因组研究,将在基因组测序完成的前提下找到与维生素C生产相关的重要代谢功能基因,经基因工程改造,实现新的工程菌株的构建,简化生产步骤,降低生产成本,继而实现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对工业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不断发现新的特殊酶基因及重要代谢过程和代谢产物生成相关的功能基因,并将其应用于生产以及传统工业、工艺的改造,同时推动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 据资料统计,全球每年因病害导致的农作物减产可高达20%,其中植物的细菌性病害最为严重。除了培植在遗传上对病害有抗性的品种以及加强园艺管理外,似乎没有更好的病害防治策略。因此积极开展某些植物致病微生物的基因组研究,认清其致病机制并由此发展控制病害的新对策显得十分紧迫。 经济作物柑橘的致病菌是国际上第一个发表了全序列的植物致病微生物。还有一些在分类学、生理学和经济价值上非常重要的农业微生物,例如:胡萝卜欧文氏菌、植物致病性假单胞菌以及中国正在开展的黄单胞菌的研究等正在进行之中。日前植物固氮根瘤菌的全序列也刚刚测定完成。借鉴已经较为成熟的从人类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学信息筛选治疗性药物的方案,可以尝试性地应用到植物病原体上。特别像柑橘的致病菌这种需要昆虫媒介才能完成生活周期的种类,除了杀虫剂能阻断其生活周期以外,只能通过遗传学研究找到毒力相关因子,寻找抗性靶位以发展更有效的控制对策。固氮菌全部遗传信息的解析对于开发利用其固氮关键基因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全面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滥用资源、破坏环境的现象也日益严重。面对全球环境的一再恶化,提倡环保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而生物除污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潜力巨大,微生物参与治理则是生物除污的主流。微生物可降解塑料、甲苯等有机物;还能处理工业废水中的磷酸盐、含硫废气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微生物能够分解纤维素等物质,并促进资源的再生利用。对这些微生物开展的基因组研究,在深入了解特殊代谢过程的遗传背景的前提下,有选择性的加以利用,例如找到不同污染物降解的关键基因,将其在某一菌株中组合,构建高效能的基因工程菌株,一菌多用,可同时降解不同的环境污染物质,极大发挥其改善环境、排除污染的潜力。美国基因组研究所结合生物芯片方法对微生物进行了特殊条件下的表达谱的研究,以期找到其降解有机物的关键基因,为开发及利用确定目标。 在极端环境下能够生长的微生物称为极端微生物,又称嗜极菌。嗜极菌对极端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极端微生物基因组的研究有助于从分子水平研究极限条件下微生物的适应性,加深对生命本质的认识。 有一种嗜极菌,它能够暴露于数千倍强度的辐射下仍能存活,而人类一个剂量强度就会死亡。该细菌的染色体在接受几百万拉德a射线后粉碎为数百个片段,但能在一天内将其恢复。研究其DNA修复机制对于发展在辐射污染区进行环境的生物治理非常有意义。开发利用嗜极菌的极限特性可以突破当前生物技术领域中的一些局限,建立新的技术手段,使环境、能源、农业、健康、轻化工等领域的生物技术能力发生革命。来自极端微生物的极端酶,可在极端环境下行使功能,将极大地拓展酶的应用空间,是建立高效率、低成本生物技术加工过程的基础,例如PCR技术中的TagDNA聚合酶、洗涤剂中的碱性酶等都具有代表意义。极端微生物的研究与应用将是取得现代生物技术优势的重要途径,其在新酶、新药开发及环境整治方面应用潜力极大。[编辑本段]微生物在整个生命世界中的地位 当人类在发现和研究微生物之前,把一切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界-动物界和植物界。随着人们对微生物认识的逐步深化,从两界系统经历过三界系统、四界系统、五界系统甚至六界系统,直到20世纪70年代后期,美国人Woese等发现了地球上的第三生命形式-古菌,才导致了生命三域学说的诞生。该学说认为生命是由古菌域(Archaea)、细菌域(Bacteria)和真核生物域(Eucarya)所构成。在图示“生物的系统进化树”中,左侧的黄色分枝是细菌域;中间的褐色和紫色分枝是古菌域;右侧的绿色分枝是真核生物域。 古菌域包括嗜泉古菌界(Crenarchaeota)、广域古菌界(Euryarchaeota)和初生古菌界(Korarchaeota);细菌域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和各种除古菌以外的其它原核生物;真核生物域包括真菌、原生生物、动物和植物。除动物和植物以外,其它绝大多数生物都属微生物范畴。由此可见,微生物在生物界级分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生命进化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Brown等依据平行同源基因构建的“Cenancestor”生命进化树,认为生命的共同祖先Cenancestor是一个原生物。原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两个分支,一个是原核生物(细菌和古菌),一个是原真核生物,在之后的进化过程中细菌和古菌首先向不同的方向进化,然后原真核生物经吞食一个古菌,并由古菌的DNA取代寄主的RNA基因组而产生真核生物。 从进化的角度,微生物是一切生物的老前辈。如果把地球的年龄比喻为一年的话,则微生物约在3月20日诞生,而人类约在12月31日下午7时许出现在地球上。

你去(微生物前沿)刊物上找下吧

关于生物制药的文献资料

一.准确得体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如:'金属疲劳强度的研究'过于笼统,若改为针对研究的具体对象来命题。效果会好得多,例如'含镍名牌的合金材料疲劳强度的研究',这样的题名就要贴切得多。再如:'35Ni-15Cr型铁基高温合金中铝和钛含量对高温长期性能和组织稳定性能的影响的研究'这样的论文题目,既长又不准确,题名中的35Ni-15Cr是何含义,令人费解,是百分含量?是重量比?体积比?金属牌号?或是其它什么,请教不得而知,这就叫题目含混不清,解决的办法就是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清晰地点示出论文研究的内容。假如上面的题目中,指的是百分含量,可放在内文中说明,不必写在标题中,标题中只需反映含Ni和Cr这一事实即可。可参考的修改方案为:'Ni、Cr合金中Al和Ti含量对高温性能和组织稳定性的影响'。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二.简短精炼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常见了繁琐题名如:'关于钢水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方法的研究'。在这类题目中,像'关于'、'研究'等词汇如若舍之,并不影响表达。既是论文,总包含有研究及关于什么方面的研究,所以,上述题目便可精炼为:'钢水化学成分的快速分析法'。这样一改,字数便从原21个安减少为12个字,读起来觉得干净利落、简短明了。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如?quot;(主标题)有源位错群的动力学特性--(副标题)用电子计算机模拟有源位错群的滑移特性'。

第1章 生物技术制药总论第1节基因工程与基因工程制药步骤一、基因工程二、基因工程制药的基本步骤三、基因工程制药的具体步骤第2节细胞工程制药一、细胞工程二、细胞工程制药第3节酶工程制药一、酶与酶工程二、酶工程制药第4节发酵工程制药一、发酵与发酵工程二、发酵工程制药第5节蛋白质工程制药一、蛋白质与蛋白质工程二、蛋白质工程制药第6节生物医学工程与生物信息工程一、生物医学工程二、生物信息工程思考题参考文献第2章 基因工程制药第1节基因克隆表达一、大肠杆菌表达系统二、酵母表达系统三、昆虫细胞表达系统第2节各种产物表达形式采用的分离纯化方法一、大肠杆菌细胞内不溶性表达产物二、分泌型的表达产物三、大肠杆菌细胞内可溶性表达产物四、大肠杆菌细胞周质表达蛋白第3节表达产物的活性、安全性评价、稳定性考察一、生物活性(效价)测定二、安全性评价三、稳定性四、产品思考题参考文献第3章 细胞工程制药第1节细胞、细胞工程与细胞工程制药一、细胞二、细胞工程三、细胞工程制药第2节动物细胞工程制药一、动物细胞的全能性二、动物细胞工程制药中的转基因与细胞培养技术第3节植物细胞工程制药一、植物细胞的特点二、植物细胞工程药物研究三、植物细胞融合与核移植技术四、转基因植物药物技术五、植物细胞培养工程六、植物细胞的染色体工程第4节细胞工程制药的应用、前景和存在的问题一、临床用细胞工程药物二、人源化抗体的研制与“分子药田”工程三、细胞工程药物的安全性思考题参考文献第4章 酶工程制药第1节酶工程制药概述一、酶及酶催化特性二、影响酶催化反应的主要因素三、酶的分类四、酶工程和酶工程制药第2节酶工程制药技术一、药用酶的生产技术二、药物的酶法生产技术第3节酶工程制药的现状与前景思考题参考文献第5章 发酵工程制药第1节发酵工程制药基础一、微生物发酵生产的药物二、发酵制药工业中的微生物第2节微生物制药发酵工艺第3节微生物发酵工艺过程的控制思考题参考文献第6章 蛋白质工程制药第1节蛋白质工程制药的概念一、蛋白质工程制药研究的核心内容和基本概念及方法二、改造蛋白质的一些方法第2节蛋白质工程制药方法一、随机诱变二、体外重组三、蛋白质工程制药方法的常用目的第3节蛋白质工程制药现状一、蛋白质定点突变改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7章 核酸类药物第1节反义核酸药物一、反义药物的作用机制二、反义药物的设计策略三、反义药物的作用特点四、反义核酸药物的合成与纯化第2节短小干扰RNA(siRNA)一、RNAi的作用机制二、RNAi的特点三、siRNA的制备方法第3节miRNA一、miRNA的基本特征二、miRNA的作用机制三、siRNA和miRNA的异同第4节核酸类药物的临床试验现状与前景一、反义核酸类药物的临床试验现状与前景二、RNAi的临床试验现状与前景思考题参考文献第8章 多肽类药物第1节多肽类药物的概念和优点一、多肽、多肽药物的概念二、多肽药物的优点第2节多肽药物的制备一、固相合成法二、液相合成法三、多肽合成仪法四、酶解法制备多肽第3节多肽药物的稳定性、检测、制剂与给药途径一、多肽药物的稳定性二、多肽类药物制剂的分析方法三、多肽类药物的缓释制剂研究四、多肽药物的给药途径第4节多肽药物的应用一、多肽疫苗二、抗肿瘤多肽三、抗病毒多肽四、多肽导向药物五、抗菌性活性肽六、细胞因子模拟肽七、用于心血管疾病的多肽八、其他药用小肽九、诊断用多肽思考题参考文献第9章 治疗性抗体药物第1节抗体概述一、抗体的基本结构二、抗体的基因组成三、抗原识别特异性的产生四、亲和力与结合力五、类别转换六、药物代谢动力学七、效应功能第2节治疗性小型化抗体第3节单链抗体(ScFv)、单域抗体第4节重组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第5节重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一、人单克隆抗体第6节抗体药物与化疗药物的联合应用思考题参考文献Ⅸ……………………Ⅹ第10章 治疗性细胞株第1节治疗性细胞株——干细胞疗法第2节树突状细胞共培养的细胞因子第3节治疗性克隆第4节核移植与重编程参考文献第11章 细胞因子类药物第1节重组人干扰素一、概述二、IFN的性质、结构和功能三、IFN的生物学活性和作用机制四、IFN的基因工程制备五、IFN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第2节重组人白细胞介素一、概述二、各类IL第3节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一、结构与性质二、G?CSF、GM?CSF的临床应用三、G?CSF、GM?CSF的不良反应四、基因重组人G?CSF和GM?CSF第4节促红细胞生成素一、EPO基因和分子结构二、EPO的产生及性质三、重组人EPO的制备四、临床应用五、EPO的不良反应第5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一、概述二、性质、结构和功能三、生物学活性及作用机制四、基因工程制备t?PA五、重组t?PA的临床应用第6节肿瘤坏死因子一、概述二、TNF的分子结构与功能三、TNF的生物活性和临床应用四、TNF的制备思考题参考文献第12章 基因治疗第1节基因治疗研究现状一、基因治疗的现状二、目前基因治疗存在的问题第2节基因转移的方法一、基因治疗的概念及步骤二、基因转移方法第3节基因治疗的应用与安全性一、基因治疗的应用二、基因治疗的安全性思考题参考文献第13章 动物基因工程药物第1节动物细胞培养一、动物细胞培养的几个基本概念二、动物细胞培养的基本条件三、动物细胞形态四、哺乳动物细胞冷冻保存五、动物细胞的解冻复苏六、动物细胞的传代培养第2节动物转基因技术一、动物细胞转基因技术二、转基因动物制备技术第3节动物反应器与动物基因工程药物一、转基因动物细胞生物反应器二、乳腺生物反应器思考题参考文献第14章 植物基因工程药物第1节植物基因工程一、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二、植物转化第2节植物基因工程药物一、植物基因工程重组蛋白药物二、植物次生代谢工程思考题参考文献第15章 分子靶向药物第1节概述第2节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分子靶向药物一、Ras/MAPK通道抑制剂二、蛋白激酶C抑制剂三、环氧合酶?2选择性抑制剂四、端粒酶抑制因子五、法基尼转移酶抑制剂第3节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分子靶向药物一、原癌基因表达的特点二、原癌基因的结构改变形式及其表达激活第4节细胞因子受体分子靶向药物第5节抗肿瘤血管形成分子靶向药物第6节小型化抗体靶向药物第7节自杀基因参考文献第16章 融合蛋白药物第1节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受体—Fc融合蛋白一、肿瘤坏死因子第2节重组抗肿瘤融合蛋白一、融合蛋白与肿瘤二、融合蛋白与恶性肿瘤的演进三、融合蛋白在肿瘤治疗、预防研究中的应用第3节重组人血清清蛋白?干扰素一、干扰素的产生及其结构特点二、干扰素的治病原理三、已上市的衍生干扰素产品第4节重组人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一、αFGF及FGFR的结构和功能二、生物学功能三、基因工程表达αFGF现状四、αFGF用于临床应注意的问题第5节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一、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分子生物学特征二、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临床应用三、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转基因表达研究第6节白细胞介素一、种类和结构二、生物学活性三、IL的功能思考题参考文献Ⅺ……………………Ⅻ第17章 治疗性激素第1节胰岛素一、胰岛素分子二、胰岛素受体与信号转导三、重组DNA技术制备胰岛素产品四、用胰岛素合成细胞治疗糖尿病第2节人生长激素一、生长激素释放因子与抑制因子二、GH受体、GH的生理作用与GH的治疗作用三、重组huGH与垂体性矮小四、huGH的代谢作用五、GH、泌乳与排卵第3节促性腺激素一、重组促性腺激素二、促性腺激素在兽医学中的应用三、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第4节其他批准用于临床的重组激素一、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二、重组降钙素三、重组促甲状腺素思考题参考文献第18章 血液制品和治疗性酶第1节血液代用品一、右旋糖酐二、清蛋白三、明胶蛋白四、携氧血液替代品第2节凝血因子和血友病一、凝血因子Ⅷ二、凝血因子Ⅸ、Ⅶa第3节治疗用酶一、抗凝血酶(AT)二、溶栓剂三、超氧化物歧化酶四、其他治疗用酶思考题参考文献第19章 疫苗技术和分子诊断技术第1节疫苗技术一、传统疫苗制剂二、基因工程疫苗技术与DNA疫苗三、艾滋病疫苗四、肿瘤疫苗五、佐剂技术及作用模式第2节分子诊断技术一、分子诊断的概念及原理二、分子诊断的常用技术方法第3节分子诊断的临床应用一、分子诊断与遗传疾病二、分子诊断与传染性疾病三、分子诊断与肿瘤四、分子诊断与个性化治疗思考题参考文献

  • 索引序列
  • 关于微生物的文献资料
  • 有关微生物的资料文献
  • 有关微生物的资料文献英文
  • 有关微生物的资料文献有哪些
  • 关于生物制药的文献资料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