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1962年中医杂志第6期

1962年中医杂志第6期

发布时间:

1962年中医杂志第6期

孔伯华先生生平简介 孔伯华(公元1884--1955),是我国近代一位具民族气节的医学家,幼承家学,研讨古医籍,解放前(1929年)曾与萧龙友先生创办北平国医学院,历时十四年,毕业生达七百余人,1918年曾赴农村开展防疫工作,成绩卓著,开我国防疫工作之先河,编有《传染病八种证治析疑》十卷。擅长温热病学,喜用石膏。 关于他的学术经验,他的三子孔嗣伯曾在《中医杂志》1962年7--8号中介绍过,现摘要于下: 他认为中医在临床上不仅是单纯的看其局部的病,而且应该照顾到病人的整体,特别强调 “元气” 。辨证论治全凭纲要。纲者:两纲,曰阴、曰阳;要者:六要,曰表、里、寒、热、虚、实。 “两纲六要” ,不能平列。在治学方面,首先应熟读《内经》,参悟经旨,不泥于古,抱着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在诊断方面,脉贵于神,意在匀和。在病机方面,在正气受伤的原因中,他首先强调脾为后天之本,以及脾胃与肝的关系,尤其重视肝脾关系,主张脾胃有病必系肝,肝病必系于脾胃。临证注意牌湿和肝热。在外感温热病方面,认为人体内的郁热伏气(久郁之热和潜伏之气)是感受温热病的主因。 他擅用石膏,是从躁、渴、喘、呕四处着眼,在他的著作《时斋医话》中讲述很详:“诸石膏之疗能,其体重能泻胃火,其气轻能解表肌(解表清热),生津液,除烦渴,退热疗斑(皮肤上出的小红点成片就叫斑),宣散外感温邪之实热,使从毛孔透出。其性之凉并不寒于其他凉药,但其解热之效,远较其他凉药而过之。治伤寒之头痛如裂、壮热如火,尤为特效,并能缓脾益气,邪热去,脾得缓而元气回;催通乳汁,阳燥润,孔道滋而涌泉出;又能用于外科,治疗疡之溃烂化腐生肌;用于口腔而治口舌糜烂;胃热肺热之发斑发疹更属要药” 民间因他善用石膏,有“石膏孔”的称誉。又善用鲜药,如鲜藿香、鲜佩兰、鲜薄荷、鲜藕、鲜荷叶等,取其芳香清轻,清灵通窍,除秽透达。 1929年汪精卫任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长时,明令废止中医。这一反动政策,立即激起中医界的极大公愤。各地推出代表齐集上海进行抗议,成立了 “全国医药团体联合会”,进行斗争。孔伯华先生被推为临时主席,全国舆论支持,使反动当局不得不收回成命,并被迫同意成立国医馆。当日寇入侵我国时,先生不为瓦全,表现出高尚的民族气节。1955年孔伯华逝世,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亲任治丧委员会主任,并亲临他的寓所吊唁。子孔祥琛、孔祥琳、孔嗣伯、孔祥琦、孔少华均承父业,孙孔令训、孔令诩、孔令誉、孔令谦、孔令泳亦承祖业。

是屠呦呦 教授发表在  《中医杂志》 1962年第06 期 上的论文。

主要成就一、医药研究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不断改进提取方法,终于在1971年获得青蒿抗疟发掘成功。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青蒿素为一具有“高效、速效、低毒”优点的新结构类型抗疟药,对各型疟疾特别是抗性疟有特效。1973年,为确证青蒿素结构中的羰基,合成了双氢青蒿素。又经构效关系研究,明确在青蒿素结构中过氧是主要抗疟活性基团,在保留过氧的前提下,羰基还原为羟基可以增效,为国内外开展青蒿素衍生物研究打开局面。1978年,青蒿素抗疟研究课题获全国科学大会“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奖”;1979年,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国家科委授予的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4年,青蒿素的研制成功被中华医学会等评为“建国35年以来20项重大医药科技成果”之一;1986年,“青蒿素”获得了一类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1992年,双氢青蒿素被国家科委等评为“全国十大科技成就奖”;1992年,“双氢青蒿素及其片剂”获一类新药证书(92卫药证字X-66、67号)。2003年,“双氢青蒿素栓剂”、青蒿素制成口服片剂获得《新药证书》,分别为国药证字H20030341和H20030144。在北医有关部门支持下,已将双氢青蒿素用于治疗红斑狼疮和光敏性疾病。已获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药物临床研究批件”(2004L02089)和中国发明专利(专利号:ZL 9)。经临床100例疗效初步观察,总有效率94%,显效率44%。1997年,双氢青蒿素被卫生部评为“新中国十大卫生成就”;2011年9月,青蒿素研究成果获拉斯克临床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6年4月21日,入选《时代周刊》公布的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 二、论文著作1、屠呦呦,楼之岑半边莲的生药学研究见:中药鉴定参考资料(第一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52-2、屠呦呦,银柴胡见: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主编中药志(第二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520-3、屠呦呦中药鉴别经验的学习心得中医杂志,1962,(6):32-4、卫生部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合编中药炮炙经验集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5、青蒿素结构研究协作组一种新型的倍半萜内酯——青蒿素科学通报,1977,(3):6、刘静明,倪慕云,樊菊芬,屠呦呦等青蒿素(Arteannuin)的结构和反应化学学报,1979,37(2):129-7、Qinghaosu antimalaria coordinating research Antimalaria studies o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79,92(12):811-8、青蒿研究协作组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研究药学通报,1979,14 (2):49-9、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青蒿素协作组青蒿素的晶体结构及其绝对构型中国科学,1979,(11):1114-10、屠呦呦抗疟新药——青蒿素世界发明,1981,(1):11、屠呦呦,倪慕云,钟裕蓉等中药青蒿素化学成分的研究(Ⅰ)药学学报,1981,16(5):366-12、屠呦呦,倪慕云,钟裕蓉等中药青蒿的化学成分和青蒿素衍生物的研究(简报)中药通报,1981,6(2):13、Tu You-you,Ni Mu-yun,Zhong Yu-rong,et Studies on the constituentsof artemisia annua PartⅡPlanta Medica,1982,44:143-14、肖永庆,屠呦呦蒿属中药南刘寄奴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药学学报,1984,19(12):909-15、吴崇明,屠呦呦蒿属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Ⅱ)——艾叶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中药通报,1985,10(1):31-16 吴崇明,屠呦呦白莲蒿化学成分研究植物学通报,1985,3(3):34-17、屠呦呦,尹建平,吉力等中药青蒿化学成分的研究(Ⅲ)中草药,1985,16(5):8-18、吴崇明,屠呦呦蒿属中药化学成分的研究(Ⅱ)——邪蒿脂溶性成分的分离鉴定中草药,1985,16(6):2-19、屠呦呦,朱启聪,沈星中药青蒿幼株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药通报,1985,10(9):35-20、肖永庆,屠呦呦中药南刘寄奴化学成分研究植物学报,1986,28(3):307-21、屠呦呦继承发扬祖国医药学,为国争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74-22、屠呦呦中药青蒿的正品研究中药通报,1987,12(4):2-23、肖永庆,毕俊英,刘晓宏,屠呦呦地丁化学成分的研究植物学报,1987,29(5):542-24、屠呦呦,陈妙华苦杏仁的炮制研究中药通报,1987,12(7):23-25、屠呦呦,张衍箴,张定媛等青蒿见中国医学科学院等主编《中药志》(第四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441-26、尹建平,屠呦呦南牡蒿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1989,20 (4):5-27、屠呦呦,《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三、人才培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毕业生4名,博士毕业生1名(王满元)。扩展资料:获得诺奖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宣布,中国女药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屠呦呦与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理由为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2015年12月7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用中文发表《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感动中国2016年2月14日,获“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 华人大奖2016年3月,屠呦呦获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2017年1月9日,国务院授予屠呦呦研究员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屠呦呦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中医药科技创新的优秀代表”。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屠呦呦(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药学家)

1962年中医杂志第6期出版

[1]郁仁存,王笑民 21世纪中西医结合肿瘤研究前瞻[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2000:[2]郁仁存,王笑民 益气活血法抗肿瘤的临床研究[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国际中西医结合、中医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2004:[3]郁仁存,唐武军 平衡学说与肿瘤的综合治疗[A]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国际中西医结合、中医肿瘤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2004:[4]郁仁存 对中西医结合肿瘤学科发展的思考与建议[A]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Doctor Societ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2010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大会摘要集[C]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Doctor Society of Integrative Medicine,Chinese Medical Doctor Association):,2010:[5]郁仁存,关崇芬,张建华,徐淑玲,胡玉芳,王乃琦,饶燮卿,林燕,冯灵娟,方晶 脾虚肿瘤患者免疫功能的研究[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09:535-537+[6]郁仁存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CHINESE HERBS REMEDIES AS IMMUNOMODULA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CANCER[J]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1992,03:69-[7]郁仁存 活血化瘀与肿瘤治疗[J] 北京中医,1992,01:21-[8]郁仁存,王笑民 中医药对化疗的增效减毒作用[J] 中国肿瘤,1993,09:18-[9]郁仁存,王笑民,彭晓梅 中医药抗癌的免疫机理[J] 中国肿瘤,1993,09:20-21+[10]郁仁存 中医药防治肿瘤的作用和展望[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05:389-[11]郁仁存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J] 癌症进展,2004,06:[12]郁仁存,唐武军 平衡学说在肿瘤综合治疗中的应用[J] 癌症进展,2004,06:438-[13]郁仁存 中西医结合研究胃癌的现状和展望[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02:73-[14]郁仁存,胡玉芳,关天瑜,金静愉,饶燮卿,杨治英,金铃,田兆黎,王禹堂,高永福,王学楠,迟会昌,金敬善,陶毅,王广才 恶性肿瘤患者中医证型的研究[J] 中医杂志,1987,02:26-[15]郁仁存 ,胡玉芳 ,关天瑜 ,金静愉 ,饶燮卿 ,杨治英 ,金玲 ,田兆黎 ,王禹堂 ,高永福 ,王学楠 ,迟会昌 ,金敬善 ,陶毅 ,王广才 A STUD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YNDROME TYPING IN CANCERCOMPROMISED PATIENTS[J] 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1988,00:75-[16]郁仁存 ′98国际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学术研讨会纪要[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02:64-[17]郁仁存 中西医结合肿瘤防治研究的进展[J] 中国肿瘤,1999,10:461-[18]郁仁存,王笑民,唐武军,徐咏梅 中西医结合防治肿瘤研究进展[J] 癌症进展,2003,01:5-[19]郁仁存,潘明继 胃癌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 中国肿瘤,1994,08:3-[20]郁仁存 郭林新气功在癌症综合治疗中的作用[J] 中国气功科学,1994,03:20-[21]郁仁存,饶燮卿,金铃,胡玉芳,王笑民 黑降丹治疗放射性损伤的临床及实验观察[J] 实用癌症杂志,1995,03:194-[22]郁仁存 老年恶性肿瘤的中医诊治原则[J] 实用老年医学,1995,02:55-[23]郁仁存 恶性淋巴瘤中西医结合诊治方案[J] 中国肿瘤,1995,05:18-[24]郁仁存 TAKING THE PATH OF COMBIN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ITH WESTERN MEDICINE IN CANCER RESEARCH AND CONTROL[J] Chinese Medical Journal,1995,10:732-[25]郁仁存 中医对肿瘤病因的探讨[J] 肿瘤防治研究,1979,02:5-[26]郁仁存 评“慢性肾炎的中医理论和疗法”[J] 江苏中医,1962,10:34-[27]郁仁存,刘雨亭,高益民,危北海 关于“辨证论治和机体反应性问题”一文的意见[J] 中医杂志,1962,04:14-[28]郁仁存 气血学说在临床辨证施治中的运用[J] 江苏中医,1964,09:2+1-[29]郁仁存 祖国医学对肿瘤的认识及治法[J] 赤脚医生杂志,1977,06:32-[30]郁仁存 “扶正祛邪”治则对肿瘤病人细胞免疫的作用——恶性肿瘤93例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观察[J] 新医药学杂志,1978,12:30-[31]郁仁存 关于中医药治疗恶性肿瘤的讨论[J] 中级医刊,1979,10:7-[32]郁仁存 以毒攻毒法治疗恶性肿瘤临床与实验研究的进展[J] 北京中医,1982,02:57-[33]郁仁存 中西医结合治疗肿瘤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3,03:188-[34]郁仁存,杨治英,金静愉,张绳祖,王广才,胡玉芳,金铃,关天瑜,饶燮卿,田兆黎,高永福 肿瘤脾虚患者运化功能的初步研究[J] 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01:13-15+[35]郁仁存 关于中国哲学与中医药学关系的探讨[J] 中医杂志,2014,24:2152-[36]郁仁存 白血病的中医治疗方案[J] 中国乡村医生,2000,01:[37]郁仁存 中西合璧 才有希望[J] 抗癌之窗,2006,05:14-

《中医杂志》是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和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该刊物是由知网收录的,半月刊。该刊物是一本北核加CSCD的核心刊物。(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942;(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349。双刊号是ISSN:1001-1668 ;      CN:11-2166/R  。

屠呦呦,女,药学家。1930年12月30日生于浙江宁波,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在医学院药学系生药专业学习。[1]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毕业后曾接受中医培训两年半,并一直在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期间前后晋升为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首席科学家。[2-3] [4] 。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药学家,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科学家屠呦呦的主要成就是:1971年首先从黄花蒿中发现抗疟有效提取物,1972年分离出新型结构的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1979年获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198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2015年10月,因发现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新疗法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是屠呦呦 教授发表在  《中医杂志》 1962年第06 期 上的论文。

1962年中医杂志第6期邮票

中国足球运动员  姓名 陈涛  出生日期 1985-3-11  身高 178cm   体重 75Kg   籍贯 辽宁鞍山   奥运会报名项目:足球   血型 O型   星座 双鱼   技术特点   任意球精准、盘带和传接球技术炉火纯青、突破能力强、前插意识出众。才华横溢的陈涛是国内最好的“中场艺术家 ”。   入选国足时间 2004年11月 国家队球衣号码 10   场上位置 前腰 影子前锋 中前卫 边前卫   代表国足出场次数 15 次   国家队进球数 6 个   效力俱乐部 天津泰达    俱乐部号码 21   首次参加职业联赛 2003年   代表俱乐部队出场 60场   联赛进球数 28个   所获奖项   2004年度中超最佳新人   2002年,陈涛被沈阳金德从高丰文足校买入,2003年因为表现出色,他在联赛里成为金德队的主力。2004年,随着大批主力的出走,陈涛成为沈阳金德队的场上队长,也是当年中超各支球队当中最年轻的队征战天津泰达(14张)长,因为联赛中的出色表现,当年年底他入选了阿里·汉执教的中国国家队,但是没有出场的纪录。陈涛一直是这支球队进攻当中的核心,他可以出任中前场的多个位置。他的个人技术比较全面,脚下的传控技术出色,是中青队在前场主要的攻击点。在主教练克劳琛的眼中,陈涛也是前场的核心人物。不足之处是陈涛的无球跑动不够。   2008代表中国男足国奥队参加北京奥运会,并助攻董方卓打入中国奥运会唯一进球。   2011亚冠小组赛中表现出色,在对阵大阪钢巴的比赛中打入一球并制造点球,为泰达出线奠定良好基础;在小组赛第五场对阵济州联比赛中再次制造点球为泰达锁定3:0!  革命烈士  陈涛(1920-1941),女,原名余素芳,字冰梅。民国9年(1920)生于安徽省霍丘县一个贫农家度,姐弟5人,她排行第二,自幼聪慧伶俐,因家庭贫困,只给她一人卜学。14岁时,由于她成绩优异,考入陆耿女子中学。一次,放学途中,见一女孩落水,她和同学刘斌下河奋力抢救,使女孩脱险。   刘斌是她的挚友,其父母包办婚姻,要将其嫁给一地主少爷。她获悉后,对刘的父母婉转陈辞,指出包办婚姻的害处,一面鼓舞其坚强起来,在她支持下,刘斌挣脱了封建婚姻的枷锁,踏上革命征途。   民国29(1940)5月,陈涛光荣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响应中共中央开辟苏北(江苏省滨海县)抗日根据地的号召,参加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政治部教导大队学习,后随八路军五纵队奔赴盐阜区,在阜宁县硕集区槁民运工作,不久,调任阜宁县二区(东坎一带)工委书记,在郭集(今陈涛乡,陈涛村)、王油坊一带,走村串户,宣传和组织群众,进行抗日活动,她不论到哪里,主动帮助群众家抬水、洗衣、做饭,和与地群众亲如一家人,大家都称她是八路军派来的好干部。   在恶劣的战争环境中,陈涛在王油坊组织农救会,以巩固抗日民主政权,还组织了一支近30人的革命武装--青年队,武器不足,她发动地方开明士绅借枪、献枪,在士绅王慕韩带头献枪的影响下,经十余天的努力,计筹集步枪40多支,武装了青年队。   陈涛带领青年队出操、练武,唱抗日歌曲,学军事知识,上革命理论课,使青年队很快成为一支坚强的抗日武装。士绅王慕韩也因此受感动,愿为抗日救国效力,经常赞扬陈涛文武全才。   在抗日形势迅猛发展中,玉油坊一带的反动地主,如坐针毡,对陈涛更加仇视,欲置死地而后快,一场蓄谋已久的反革命暴乱事件终于发生。   国30年(l941)9月4日深夜,戴滩的反动地主王慕昭勾结顽常备二旅中队长孟藩。带领100余人,向陈涛和青年队住地一一王崇岳家包抄过来,青年队内部的叛徒陈绍武、朱德清、徐荣打开大门,让顽军鱼贯而入,陈涛等奋起还击,困寡众悬殊,21岁的陈涛和张崇山队长等人,均光荣牺牲。党和政府为悼念陈涛将原糜滩区戴滩村改为陈涛村。   今滨海县陈涛乡也因纪念陈涛烈士而命名。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育工作者  陈涛,男 1966年4月生;1988年7月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本科毕业,获法学学士学位;1991年7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毕业,获法学硕士学位;1995年7月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社会学系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2003年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毕业,获文学硕士(社会工作)学位。   1995年7月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任教。1997年被评聘为副教授。1998年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副主任。2003年8月起担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主任。2006年12月起担任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常务副院长。从事教学和研究的专业领域为社会学理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讲授过社会学概论、社会学理论、社会研究方法、社会政策分析、社区概论、后现代社会工作等课程   主持和参与编写的理论专著和专业工具书籍近10部,撰写的专业论文20余篇;主持和参与多项科研课题项目。公开出版物如: 《中国青少年政策报告》(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年12月)、 《共青团工作新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9月); “社区发展:历史、理论与模式”(《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年第1期)、 “社会发展与社区发展”(《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2期)、 “社会工作者的自我意识”(《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4期)、 “公民社会:专业社会工作的社会基础”(《中国社会工作》1998年第6期)、“社会政策学:‘政策科学’之外的一种选择”(《中国行政管理》1999年12月)、“福利制度的基本模式与中国的政策选择”(《中国民政》2000年增刊)、“中国青少年社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青年研究》2003年5月)、   课题研究如 《北京市中学生生存状态系列调查》、 《北京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与生涯发展研究》、 《北京市外来人口的生活:一个注重在“声音”的研究》、 《北京市老年院舍服务研究》、 《青少年福利服务体系研究》、 《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国家计划研究》、 《中国社会工作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社会工作教育需求研究》等。   参与策划和组织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社会工作”国际研讨会(2000)等学术交流活动;   主持与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的学生交流与课程建设合作项目;   多次出席港台、欧美以及国内的社会学与社会工作专业学术交流活动。  上海核医学专家  陈涛,男,1964年12月生。1987年7月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放射医学核医学专业;1990年7月毕业于中国医科大学,获核医学专业硕士学位;毕业后就职于中国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院核医学科,任助教、住院医生;1993年1月任讲师、主治医师。   1996年10月赴日本九州大学医学部攻读博士学位,2002年3月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后回国。2002年7月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讲师、主治医师;2003年1月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核医学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目前主要从事核医学的SPECT和PET显像诊断和核素治疗工作,每周二下午在仁济东院3楼核医学“甲亢、骨转移专病门诊”一次。已在国内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十多篇,参编专著3本。  已故摩托车爱好者  姓名:陈涛   忌日:2004年5月21日   籍贯:泸州   地区:四川   国家:中国   职业:摩托车爱好者   2004年5月21日,“声援保钓,爱我中华”环行中国三万公里活动的保钓宣传摩托车队,在途径西藏自治区左贡时发生车祸,队员陈涛不幸遇难,为保钓事业献出了自己年仅38岁的生命,身后留下的是68岁的老母亲和11岁的女儿。  北京市农委委员  【姓名】陈涛   【性别】男   【民族】汉   【出生年月】1962年7月   【籍贯】北京昌平   【入党时间】1982年12月   【参加工作时间】1984年8月   【现工作单位】市农委   负责农村法制建设、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综合改革、农村经济政策研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工作和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   主管法制处,协助主管副主任分管农村体制改革处、综合处。   历任市委农村工作部经管处干部、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北京市天桥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挂职经理助理,市委农工委经管处副处长、处长,市委农工委研究室主任。2005年7月任市农委委员(副局级)。  湖北三峡学院医学院中医系主任  陈涛,男,1962年出生,上海人。中共党员。中医药免疫学科带头人。1982年毕业于湖北省宜昌医学高等专科学校,90年获上海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文凭。   现任湖北三峡学院医学院中医系主任。   提出了治疗急、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盆腔炎、肝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病的独到见解和有效方药;开展了中药补肾方二仙汤及其拆方延缓衰老及治疗更、老年性疾病的机理探讨,揭示了该方抗氧化和提高免疫机能的药理作用;完成了养血生乳口服液防治产后缺乳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课题,经专家鉴定;达国内领先水平;完成了刺血疗法防治胆石症的机理研究和激光血管内照射加中药舒冠合剂治疗冠心病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课题;研制“三峡壮洒”等中药保健饮品,并推向市场,取得了较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武汉科技大学教授  陈涛,男,出生年月 1963年10月,汉族,教授,硕士  辛亥革命烈士  姓 名:陈涛    性 别:男   民 族:汉族   籍 贯:河南南阳   出生年月:1884年   牺牲日期:1912年01月03日   早年就学,后到湖北沙市,投身清军巡防营,并加入共和会。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任某部参谋长,率部与清军多次激战。   1912年1月3日,与王金铭、施从云等在直隶(今河北)发动第二次滦州起义,任前敌指挥使兼军事参谋长。后被清军包围,突围后退守昌黎。在战斗中不幸牺牲。  西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  男,1968年3月30日生,汉族,中共党员,四川大学工学硕士,西南财经大学管理学在读博士研究生。1985-1988年,成都大学机械系学生;1988-1994年,成都汽车发动机厂研究所助理工程师;1994-1997年,四川大学制造学院CAD研究室硕士研究生;1997-2000年,供职于四川省外事办出国管理处;2000至今,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博士研究生。  电影导演  籍贯:河北   民族:汉 学历:本科   毕业院校:北京电影学院   系别专业:文学系/戏剧影视文学   2002—2006年,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  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男,教授,生于1942年11月,上海人,196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现为内江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四川省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1978年开始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   1986年至1987年在中国社科院文研所进修。主研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主要著述有:《文学意象论》(中国社会出版社),主编《中国当代文学扫描》(四川文艺出版社)、《中国当代文学名篇选评》(四川文艺出版社)、《高等教育自考指导书 中国现代文学史》(电子科大出版社),合著《读启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鲁迅作品赏析大辞典》(四川辞书出版社)等。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丛刊》、《当代文坛》、《文史杂志》等刊物发表过30多篇论文。现承担省级人文重点科研课题《文学教育效益研究》。曾获1998年度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四川省第二届文艺评论奖一等奖。  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  副研究员,1982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应用物理系, 获工学学士,1985年7月毕业于武汉大学空间物理系, 获理学硕士。1985年9月到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工作。1999年8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获理学博士, 同年获中国科学院院长优秀奖学金,次年获优秀青年论文奖。从事空间非线性波动和数值模拟研究工作。参加过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和重大项目,负责过中科院院级项,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跨行业预研项目。曾到美国学习和工作过。研究磁层粒子加速和微波对电离层环境的影响问题。在国内外科技刊物上发表过空间物理论文二十余篇。   研究方向:空间非线性波动和数值模拟、磁层粒子加速和微波对电离层环境的影响问题  作词家、北京千思文化传播公司副总经理  性别:男    出生年月:1967年4月5日   籍贯:江苏省学历:大学   社会职务:现在北京千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   学习简历:   1982年9月--1985年7月北京育英中学高中部   1986年9月--1989年2月中国人民大学工业经济管理系   1989年自动退学  珠宝学院宝石系讲师  陈涛  女,讲师。2001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珠宝学院,200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珠宝学院宝石系专任教师,主要从事宝石学专业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武汉理工大学教授  出生年月10   学 历研究生学 位博士   职 称教授   个人简历   分别在武汉理工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在清华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于2004年11月到机电学院工作。   主要研究方向   1. 机电一体化   2. 数控技术   3. 系统集成<  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  男,1970年10月出生于河南,1986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90年升入浙江美术学院雕塑系本科,1995年毕业获学士学位,同年分配至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执教1998年在职攻读硕士研究生,2001年获硕士学位2003年7月调至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执教   现为中国雕塑学会会员,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  羽泉组合成员  个人简历   姓名 陈涛   艺名 陈羽凡   小名/昵称 涛贝儿   籍贯 北京   英文名 Tony   血型 B(可能是B)   身高 176cm   体重 60kg   星座 天蝎   生日 1975年11月18日   从艺简历 1994年 学习音乐创作及演唱,正式加入音乐事业   1996年 3月为歌手赵飞创作单曲《等待一场冬雪下》   1996年 七月参加电视剧《北京夏天》的拍摄,并创作主题曲与插曲《在你身边有个我》、《不要丢下我》、《难道你真的没有感觉到》及《我要飞》。   1997年 在京文音像公司出版合辑《男人的故事》,在其中演唱歌曲《原谅这一回》   1997年 5月为歌手冯敏创作专辑主打歌   1997年 10月为歌手李小双创作歌曲《让我伴你走一生》、《缘尽情未了》   1998年 6月与胡海泉组成羽·泉,担任主唱与吉它手   1998年 11月与滚石中国签约  紫砂工艺美术师  【姓名】:陈涛陈涛   【年代】:现代   【家乡】:江苏·宜兴   【类别】:紫砂壶艺人、陶瓷艺人、工艺师   【代表作品】:圆顶三足壶、枯梅 等   【人物简介】:   一九七六年出生,一九九二年进入江苏省宜兴紫砂工艺厂,师从史云棠老师,在装饰造型上别具一格,作品追求严谨、古朴、典雅,更获得国内外陶瓷评比的各种奖项,深受海内外壶艺爱好者的喜好和收藏。  四川内江师范学院教授  男,1942年11月出生,上海人。1966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现任中文系教授。主研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和文艺理论。现主讲四川省精品课程《中国现代文学史》(已上网),校内还开设《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赏析》、《文学意象研究》等课程。   出版的专著有《文学意象论》、《读启教学论》(合著)、《中国当代文学扫描》(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名篇选集》(主编)等9部。在《文艺研究》、《文学评论》、《语文建设》等学术刊物上发表过多篇论文。曾获全国师范院校基础教育改革实验研究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四川省第二届文艺评论奖一等奖、内江师范学院首届优秀教学奖、首届优秀科研奖二等奖。  安徽省马鞍山市收藏家协会理事  1946年8月生,河南永城人,任职于安徽马鞍山市有线电视台。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收藏家联谊会会员、马鞍山市收藏家协会理事、市新闻摄影协会会员。1976年开始收藏,主集邮票邮品、玉器、瓷器;兼集钱币、古玩、字画。   这网站里很多呢。。

梅兰芳舞台艺术第四枚,该票属高档票,全品信销价格可在500元左右志 编 号 纪94 版    别 影写版 名    称 梅兰芳舞台艺术 全套枚数 8 发行日期 1962-8-8 全套面值 52元 全套售价 52元 发行机构 邮电部 印制机构 北京邮票厂 原 作 者   设 计 者 孙传哲 整版枚数 (8-1)-(8-5)50(10×5),(8-6)-(8-8)50(5×10)  备    注 (8-5)-(8-8)的发行日期为:1962-9-1。 图序 票图名称 面值(元) 票规格(mm) 齿孔度数 发行量(万) 8-1 梅兰芳像 04 30×40 P5×11 400 8-2 京剧《抗金兵》 08 30×40 P5×11 800 8-3 京剧《游园惊梦》 08 30×40 P5×11 800 8-4 京剧《霸王别姬》 10 30×40 P5×11 400 8-5 京剧《穆桂英挂帅》 20 30×40 P5×11 300 8-6 京剧《天女散花》 22 40×30 P11×5 150 8-7 京剧《生死恨》 30 40×30 P11×5 150 8-8 京剧《宇宙锋》 50 40×30 P11×5 150

百度搜:环球中医商城,正版有售。1951年—1986年、1987年—1994年、1995年—2004年、2005年—2013年共四辑。

单枚用过的不值钱了,最多十几块

1962年中医杂志第6期邮票价格

你可以发一下图片,给你报价格!

名称: 银屑病治疗药  申请(专利)号: CN9 申请日: 15  公开(公告)号: CN1162473 公开(公告)日: 22  主分类号: A61K35/78 范畴分类: 16D  分类号: A61K35/78  优先权:  申请(专利权)人: 曲贵民  地址: 151100黑龙江省肇东市太平路34号  国省代码: 黑龙江;23  发明(设计)人: 曲贵民;高长荣;曲长龙;王革  国际申请:  国际公布:  进入国家日期:  专利代理机构: 黑龙江省专利服务中心  代理人: 韩末洙  分案申请号:  颁证日:  摘要:  一种银屑病治疗药,由中草药苦参、丹参、红花、赤芍、牡丹皮、当归、何首乌、白藓皮、荆芥、金银花、莪术、三棱、生地黄、玄参及蝉蜕组成,提取当归、荆芥、三棱、莪术挥发油和苦参、赤芍、白藓皮、生地黄、玄参、蝉蜕水煎液,将二者浓缩至稠膏,丹参、红花、牡丹皮、何首乌、金银花粉碎成细粉,将挥发油稠膏溶于乙醇喷入细粉中,再与水煎液稠膏合匀制丸而成,本药对“风热血燥型”、“血虚风燥型”及“阏滞肌肤型”银屑病有特别疗效。  主权项:  1、一种银屑病治疗药,其特征在于:由中草药苦参、丹参、  红花、赤芍、牡丹皮、当归、何首乌、白藓皮、荆芥、金银花、  莪术、三棱、生地黄、玄参及蝉蜕组成,提取当归、荆芥、三棱、  莪术混合药材的挥发油和苦参、赤芍、白藓皮、生地黄、玄参、  蝉蜕混合药材水煎液,将二者分别浓缩至相对密度为25~30  的稠膏,丹参、红花、牡丹皮、何首乌、金银花混合药材粉碎成  细粉,将挥发油稠膏溶于乙醇喷入细粉中,再与水煎液稠膏合匀  制丸而成。  【 审查员引证非专利文献(3)】  《辽宁中医杂志》1984年第8卷第6期 30 徐宜厚等,中药治疗银屑病63例临床分析  《实用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年第4卷第1期 31 吴贵臣等,中西医结合治疗银屑病  《中医杂志》1986年第27卷第5期 31 找威甫,复方消银汤治疗银屑病84例临床观察  申请号 9  法律状态 地址不明的通知  法律状态公告日 03  授权公告号  法律状态 专利申请权、专利权的转移(专利权的转移)  法律状态公告日 06  授权公告号  法律状态 授权  法律状态公告日 16  授权公告号  法律状态 公开  法律状态公告日 22  授权公告号  法律状态 实质审查请求的生效  法律状态公告日 01  授权公告号

紫光阁杂志社邮票价格,他的邮票价格不是很高,大约每枚在十元左右。

京剧脸谱 商品编号: T0000045 中国志号: T45 Scott编号: 1574-1581 Michel编号: 1582-1589 创作者: (设计者)刘硕仁 发行日期: 1980-01-25 详细描述:影写版,齿数:5*11,规格:30*40mm,版式:50(10*5)(1)4分 孟良 1000万枚 (2)4分 李逵 1000万枚 (3)8分 黄盖 1500万枚 (4)8分 孙悟空 1500万枚 (5)10分 鲁智深 500万枚 (6)20分 廉颇 500万枚 (7)60分 张飞 250万枚 (8)70分 窦尔敦 250万枚全套新票售价: ¥265元左右。收购价: ¥200 你可查找浦东邮票网。

广州中医杂志,1962年第2期

是屠呦呦 教授发表在  《中医杂志》 1962年第06 期 上的论文。

邓铁涛既重视理论又着力于临床,学术上能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这完全得益于“早临证,跟名师”。他亲见父亲运用仲景的“枳实芍药散”治疗一例注射吗啡才能止痛几小时而过后又剧痛的产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按当时他的认识,“枳实芍药散”只不过是一个平淡的方剂,但经过他父亲的实践,“经方”之效力竟如此非凡。在50多年的医疗教学实践中,他更深地体会到中医理论来自实践,必须在长期的临床体验中,不断验证探讨,才能探求得中医理论的真谛,从而掌握其要领,加以发扬。“寒”“温”统一辨证论治长期以来,外感发热病的论治,有“伤寒”与“温病”之分,在历史上发生过数百年的争论。邓铁涛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对“伤寒”与“温病”无所偏执。以后在实践中,更体会到只要真正辨证论治,有是证而用其方,无论是伤寒方或温病方,都能取效活人。如何看待“寒”“温”之争?邓铁涛在50年代便开始对此进行研究探讨,他对温病学说的产生与发展作了较全面的剖析,认为伤寒学派以东汉张仲景为宗师,以《伤寒论》为典范。但宋元以后,由于都市人口密集,水陆交通频繁,并且远洋业也日渐发达,为传染病的流行酿成条件,传染病的种类续有增加,这就使医家感到运用伤寒经方治病有时而技穷,于是便有了温病学派的萌芽。到了明清时期,经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的探索研究,温病学说日臻成熟,从而形成了温病学派。从发展的观点来看,温病学派是在伤寒学派的基础上向前发展了的,可以看成是伤寒派的发展。但如果认为既然是发展了,便可取代伤寒派,取消伤寒派的宝贵经验——法与方,那是错误的。同样,认为温病派微不足道,杀人多于救人,而一笔抹煞温病派数百年来的学术经验,也是不对的。他主张:伤寒与温病的学说和方法同样是我国医学宝贵的遗产,应该以科学的方法通过临床实践进行研究与实验。1955年8月,他在《中医杂志》发表了题为《温病学说的发生与成长》一文,阐明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在中医界引起了较大反响(此文后来被日本神户中医学研究会翻译,刊于《中医临床》1980年第3期,对日本中医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寒”、“温”到底如何合流?邓铁涛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研究课题。他从毛泽东的“两论”中得到启迪:理论之重要,在于能指导实践。“寒”、“温”之争,主要矛盾在辨证。在教材中,外感发热病的辨证,有“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淫辨证”,这对学术流派学习是必要的,但在临床上,则往往使初学者见证茫然,所以他认为“寒”、“温”合流的关键在辨证上,从而提出了“外感发热病辨证之统一”的学术观点。他认为伤寒派与温病派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其所研究的对象又同是外感发热性疾病,所以辨证的统一是可能的,亦是完全必要的。怎样使分歧的辨证比较紧密周详,取长补短使之统一,便于掌握和指导临床,把前人的学说提高一步?邓铁涛对文献医著做了大量的研究,并以临床实践为依据,于70年代初,先后发表了《外感发热病辨证刍议》、《外感发热病的辨证论治》等文,从历史发展、病因、病机、辨证、实践等方面阐述了外感发热病辨证可以统一,而且能够统一的观点,提出了一套较完整的辨证提纲和论治方法。《外感发热病的辨证论治》内容,于1971年编入《中医学新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邓铁涛在所主编的《实用中医诊断学》中,将“外感发热病辨证之统一”的学术观点,更统一化、理论化地融会到“辨证方法在临床上的综合应用”的章节中。 五行学说之研究60年代初,有学者在哲学领域上对古代的五行学说持否定态度,认为是简单的循环论和机械论,这些观点亦直接影响中医的教学界,有人主张在教学上废弃中医的五行学说。如何对待这一学术争鸣?邓铁涛以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为准绳,涉猎《周易》、《尚书·洪范》以及先秦诸子有关学说,结合历代医家理论及自己的体会,认为中医五行学说来源于古代哲学,但又不是古代哲学,因为它与中医临床相结合,经过历代医家的发挥,已成为中医理论体系不可缺少的核心之一。1962年11月16日,邓铁涛在《光明日报》“哲学”版上发表了题为《中医五行学说的辩证法因素》一文,指出中医的五行学说主要落实在藏象学说中,脏腑配五行,是经过无数医疗实践提炼出来的。反映了中医把人体的功能归纳为五大系统(五脏),内外环境都与这五大系统联系起来,并用五行生克关系表达五大系统的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用以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治疗与预防。通过该文,邓铁涛肯定了中医五行学说具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1975年,邓铁涛就其研究心得,又发表了《再论中医五行学说的辩证法因素》,指出:中医五行学说不等同于古代哲学上的五行学说,后世中医的五行学说,也不完全等同于秦汉以前医学的五行学说,它在中医学中有一个发展过程。它所概括的生克制化关系,实质是脏腑组织器官之间,人与环境之间,体内各个调节系统促进和抑制之间的关系,五行学说指导临床治疗过程,实质是使人体遭到破坏的内稳态恢复正常的过程。从而肯定了五行学说随着医学历史的发展,不断丰富其辩证法因素。进一步指出这一学说值得研究和发扬。邓铁涛认为,中医学之发展,必须与时代各种最先进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在此同时,中医学本身首先要把原有的宝藏来一次大整理,使中医的理论更加系统化、规范化。“阴阳五行学说”一直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但“五行学说”在古代哲学上唯心主义者运用得较多,只有中医学之五行学说一直与医学之唯物辩证法相结合。而我国学术界对此了解甚少,因此一直怀疑中医理论的科学性。日本的汉方就不信中医的五行学说。如何向科技界展示中医五行学说之精华——相互联系的辩证法思想?邓铁涛迫切地感到应对五行学说加以发展,赋于它现代系统论的内容。1988年,他在《广州中医学院学报》第2期发表了《略论五脏相关取代五行学说》,指出五行学说的精髓是强调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之间,人与外环境之间等相互促进,相互抑制关系,主要是五脏相关关系。并提出用五脏相关说取代五行学说,指出五脏相关说提取、继承了五行学说之精华,并赋予它现代系统论内容,是五行学说的发展方向。心主神明论的新认识有人提出到底是脑主神明还是心主神明?其实质是怀疑中医“藏象”学说的科学性。邓铁涛认为,所谓“藏象”,就是心、肝、脾、肺、肾5个脏的宏观现象,是中医运用阴阳五行学说对人体功能加以归纳的五大系统,这一学说是中医通过几千年的治疗与预防疾病的观察而升华为理论的。对其不能以西医的解剖生理学来衡量与理解,只有用当今的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才能理解中医的藏象学说的科学性,才有可能发现藏象学说的奥秘。他在70年代就认为心脏不单是个血泵的作用,心脏一定有内分泌物质足以调节大脑的作用。当西医学者研究发现肺脏除了呼吸功能之外还有“非呼吸功能”(即肺还是机体很多内分泌素产生、释放、激活及灭活的主要场所),从而证明了藏象学说的“肺主治节”理论的科学性之后,他更坚定了自己的看法。1983年3月24日,世界第一个植入人工心脏患者死亡后,外电引述了为克拉克植入人工心脏的外科医生德夫里斯的话说:“虽然塑料心脏不断泵血,但克拉克的血管变得松弛无力,发生膨胀,他的循环系统不能保持把带氧的血推向全身器官所需要的压力。他的结肠功能丧失了,接着他的肾功能丧失了,然后大脑功能丧失了。”邓铁涛对这一报道十分重视,他估计,心脏被置换之后,“心激素”的分泌停止了,当肺脏代替心的部分功能维持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心激素”在体内的储存用尽之时,生命便终止了,并指出要使人工心脏能长期显效,必须寻找心脏的内分泌素。他于1983年4月发表了《心主神明论》,文中指出,中医把心藏血脉与主神明合一起来,是把循环系统与高级神经活动合起来都归属于心。提出心脏这个实质器官,不仅只具有血泵的机械作用,它一定还有能作用于大脑的内分泌物的假设。并预言:当人工心脏的使用扩大之时,就会发现心脏的内分泌物质的存在及其重要性,从而将证明“心主神明”论的科学性。1984年,世界医学界便有学者报道发现心脏有内分泌素。 脾胃学说之继承与研究脾胃学说是祖国医学的璀璨瑰宝,邓铁涛向来十分重视。他善治胃、十二指肠溃疡,完全得益于这些理论作指导,他认为此病成因较为复杂,多因几种因素的反复作用而成。于诸因素中,较为重要的有三大因素——饮食因素、精神因素、体质因素。三者之中又以体质因素为关键性因素,体质因素即脾胃虚。从脏腑的关系来看,病生于胃,受侮于肝,关键在脾。脾气虚常为此病的重要一环。在分型治疗上,对肝胃不和者,常用四逆散加云苓、白术、大枣;脾胃虚寒者,常用黄芪建中汤加减;脾虚肝郁兼瘀者,常用四君子汤加黄芪、红花、桃仁、柴胡、白芍、海螵蛸之属;胃阴亏损者,常用麦门冬汤加减(麦冬、党参、沙参、石斛、玉竹、云苓、乌梅、甘草)。并指出,此病虽成因多种,但必因脾胃之气受损至不能自复而后成病,常是慢性而反复发作,故不能满足于症状的缓解而中止治疗;脾胃气虚为本病之根本,因此不管原属何型证,最后均需健脾益气或健脾益气再加养胃阴,巩固治疗2至4个月,方可言收功。他的这一学术观点,是脾胃学说理论在治疗胃肠道疾病上的继承与深化。60年代初,广州中医学院与中国人民解放军157医院联合进行脾胃学说的研究,根据张仲景“四季脾旺不受邪”与李东垣“内因脾胃为主论”,提出了脾胃与预防疾病关系的研究。邓铁涛是研究组的主要领导成员。他们对婴儿消化不良和慢性无黄疸型肝炎进行治疗和实验观察,发现消化不良病儿经健脾施治后,胃排空时间缩短,胃液酸度与酶活性均提高,血白细胞增加14.6%~40%,分类以中性粒细胞的增加为明显,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吞噬率增加0.5~1.5倍,吞噬指数提高0.2~16.7倍,取得了“健脾与免疫功能的加强紧密相连”的临床与实验资料。另外,他们以“见肝之病……当先实脾”的理论作指导,治疗了162例慢性无黄疸型肝炎,取得了较高的疗效,从而认识到本病不单在肝,更重要的是在脾,提出了着重治脾,兼治肝肾的治疗原则。并撰写了《脾旺不易受病》的学术论文,提出了脾旺与免疫功能的正常有一定联系的学术观点。在那些日子里,他们还运用中医中药治疗了不少急腹症的患者,总结出采用攻下、针灸等疗法治疗急性阑尾炎、肠套叠、蛔虫团梗阻、胆石症、胆囊炎等急症的治疗经验。为中医药能治疗急腹症提供了一定的临床依据。70年代,邓铁涛在医疗教学中,更感到脾胃学说有极丰富的内涵和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很值得倡导与研究。他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就其研究心得,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在广东中医学会的学术会上发表的《略论脾胃学说》,其文以生理、病理及治疗为主线,对《内经》、张仲景、李东垣、张景岳、叶天士、张子和等有关脾胃学说上的论述加以整理、归纳,并结合临床体会阐述了个人的认识与评介,对脾胃学说作了一次较全面的概括。指出脾胃与人体的消化、吸收、代谢、排泄、内分泌、免疫以至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都有密切关系,并对“中医的脾胃实质是什么”进行了探讨。认为从生理、病理来看,中医的脾胃应包括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与有关体液,从治疗角度来看,范围就更大,可以说,调理脾胃能治疗各个系统的某些有脾胃见证的范围相当广泛的疾病。邓铁涛的上述认识,是从实践中来,又在实践中反复验证的。他不单运用脾胃学说指导治疗胃肠疾患,而且对西医学中多种病症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重症肌无力、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肝硬化、子宫脱垂等,均有采用脾胃论治而收到良好效果的例子。他认为脾胃乃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受纳运化水谷精微,达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在生理、病理学上占有重要位置,一旦发病,设法恢复脾胃正常功能,使气机调畅,升降得度,是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关键环节。抓住脾胃这个轴心,不少奇难杂症多可迎刃而解。80年代,邓铁涛以“重症肌无力疾病脾虚型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探讨其辨证论治规律及发生机理”为科研题组织课题组上报卫生部,于1986年10月经卫生部中医司批准,定为国家科委“七五”重点攻关项目。经过4年努力,提出了重症肌无力的病因病机为脾胃虚损且与五脏相关的学术观点,总结出其辨证论治规律,使重症肌无力的辨证论治系统化、规律化。用这些辨证论治规律指导临床实践,治疗252例,取得了总有效率98.8%的疗效,并进行了与激素治疗对照共94例,两组疗效无差异,但无激素之不良副作用。该项研究成果于1991年1月通过国家级技术鉴定,认为这一研究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致力于中医急诊术的研究在过去,中医私人开业,抢救病人多在家庭病床进行。当西医院迅速发展后,危重病人都送入了医院急诊室,中医治疗急症的机会几乎没有了。邓铁涛认为,中医治疗急症有许多散在的宝贵经验,问题是未有加以系统总结,使之成为有效常规。早在50年代初,邓铁涛便对急腹症之一的阑尾炎运用针灸、中药及外敷法进行综合性治疗,使阑尾炎患者免除开刀之苦。他于1956年11月在《中医杂志》发表了《试论中医治疗阑尾炎》,此文从历史文献、中医理论及临床验证等方面阐明中医能治疗阑尾炎,打破西医主张阑尾炎在24小时内施行外科手术把阑尾截除的定论。60年代初,他在中医学院和157医院联合搞科研之时,参与了急危重症的抢救工作,使不少病人转危为安。特别是在急腹症上,如对急性阑尾炎、胆道蛔虫、胆囊炎、胆石症、尿路结石、肠套叠、蛔虫团梗阻等急症,摸索并总结出不少中医中药的救治法和经验。近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医急症的研究。对急性痛证,他研制成功的“五灵止痛散”,临床上可用于气滞、血瘀、邪闭等各种痛证,并于1984年8月通过技术鉴定,现已由药厂投产。对昏迷病人,邓铁涛以“心主神明”,“舌乃心之苗”为据,首创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点舌法,据临床观察,点舌后昏迷患者痰涎分泌物明显减少,口腔秽臭辟除,对帮助昏迷患者复苏起到重要作用(治例包括高热、一氧化碳中毒、心肌梗死等昏迷患者),不失为抢救昏迷病人的一种创新手段。邓铁涛在抢救危重病证,如高热、大出血、心衰、休克、尿毒症等,积累了不少经验,口服药物力求少而精,灌肠用药则峻而猛,内外治法兼施并举。他于1983年2月发表了《中医急诊术必须抢救》一文,为抢救中医急诊术大声疾呼,身体力行。

  • 索引序列
  • 1962年中医杂志第6期
  • 1962年中医杂志第6期出版
  • 1962年中医杂志第6期邮票
  • 1962年中医杂志第6期邮票价格
  • 广州中医杂志,1962年第2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