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甘肃冶金杂志投稿经验

甘肃冶金杂志投稿经验

发布时间:

甘肃冶金杂志投稿经验

钢铁钢铁研究学报钢铁钒钛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其中,核心库期刊:669种(以*号为标记); 扩展库期刊:378种。CSCD已被中国科学院院士主席团指定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推选人查询库,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申请项目、基金资助项目后期绩效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等指定查询库。 A * Acta Mathematica Scientia * Applied Mseries B: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 Acta Mathematica SEnglish Series 癌变畸变突变 * Acta Mathematicae Applicatae Sinica * 癌症 * Acta Mechanica Sinica 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Acta Pharmacologica Sinica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安徽农业科学 * Algebra Colloquium 氨基酸和生物资源 B * Biomed Environl Sci *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半导体光电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半导体技术 *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半导体学报 北京医学 爆破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爆破器材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 爆炸与冲击 表面技术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 * 冰川冻土 *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 兵工学报 *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 * 病毒学报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 波谱学杂志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 玻璃钢/复合材料 *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C * Cell Research 蚕业科学 * Chem Res Chin Univ 草地学报 Chin Ann Math B 草业科学 * Chin Geograph Sci * 草业学报 * Chin J Aeronaut 测绘科学 * Chin J Astronomy Astrophysics * 测绘学报 * Chin J Cancer Res 测井技术 * Chin J Chem Eng 测控技术 * Chin J Lasers B 茶叶科学 * Chin J Mech Eng 长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Chin J Nuclear Physics 长江科学院院报 * Chin J Oceanol Limnol *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 Chin J Polym Sci 肠外与肠内营养 * Chin Phys * 沉积学报 * Chin Phys Lett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 Commun Theor Phys *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 材料保护 城市规划汇刊 * 材料导报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 材料工程 * 传感技术学报 * 材料科学与工程 * 传感器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艺 纯粹数学与应用数学 * 材料热处理学报 磁性材料及器件 * 材料研究学报 * 催化学报 D *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地质找矿论丛 *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 大豆科学 *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 第四纪研究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 大气科学 * 电波科学学报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电池 弹道学报 电镀与环保 弹箭与制导学报 电镀与涂饰 导弹与航天运载技术 电工电能新技术 低温工程 * 电工技术学报 * 低温物理学报 * 电化学 * 低温与超导 电机与控制学报 * 地层学杂志 电力电子技术 * 地理科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 地理科学进展 * 电力系统自动化 * 地理学报 电路与系统学报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电气传动 * 地理研究 * 电网技术 * 地球化学 * 电源技术 * 地球科学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 地球科学进展 * 电子技术应用 * 地球物理学报 *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 地球物理学进展 电子器件 地球信息科学 * 电子显微学报 * 地球学报 * 电子学报 * 地学前缘 * 电子与信息学报 * 地震 电子元件与材料 * 地震地质 *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地震学报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 地震研究 * 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地球化学 *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科技情报 *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地质科学 * 动力工程 地质力学学报 * 动物分类学报 * 地质论评 * 动物学报 地质通报 * 动物学研究 * 地质学报 * 动物学杂志 * 地质与勘探 锻压技术 E* Entomologia SinicaF * 发光学报 分子植物育种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 粉末冶金技术 * 纺织学报 * 福建林学院学报 飞行力学 *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非金属矿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分析测试学报 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分析化学 * 辐射防护 * 分析科学学报 * 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 分析试验室 * 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 分析仪器 * 复旦学报医学版 * 分子催化 *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分子科学学报 * 复合材料学报 G*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 功能高分子学报 * 干旱区地理 古地理学报 * 干旱区研究 * 古脊椎动物学报 *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 古生物学报 甘肃工业大学学报 * 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固体火箭技术 * 感光科学与光化学 * 固体力学学报 * 钢铁 * 管理工程学报 * 钢铁研究学报 * 管理科学学报 *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 管理评论 * 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 * 管理世界 高电压技术 灌溉排水 *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 光电工程 * 高分子通报 * 光电子激光 * 高分子学报 光电子技术 * 高技术通讯 光谱实验室 * 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 高校地质学报 * 光散射学报 *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光通信技术 * 高校应用数学学报 光通信研究 高血压杂志 光学技术* 高压物理学报 * 光学精密工程 * 高原气象 * 光学学报 * 给水排水 * 光子学报 工程勘察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 * 工程热物理学报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工程设计学报 * 广西农业生物科学 * 工程数学学报 * 广西植物 工程塑料应用 广州化学 工程图学学报 * 硅酸盐通报 工业工程 * 硅酸盐学报 工业工程与管理 贵金属 工业建筑 贵州农业科学 工业水处理 桂林工学院学报 工业微生物 *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工业卫生与职业病 果树学报 * 功能材料 * 过程工程学报 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

矿自动化 冶金自动化 制造业自动化 电力系统自动化 电力自动化设备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 自动化学报 信息与控制希望对你有帮助

甘肃冶金杂志投稿经验介绍

钢铁研究 双月刊世界钢铁 双月刊《中国钢铁业》杂志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管主办,全国钢铁行业唯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月刊。国际刊号:ISSN1672-5115 国内刊号:CN11-5016/TF。本刊将坚持为企业服务、为钢铁产品用户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发挥其工作导向性、政策导向性、技术导向性和市场导向性作用。努力成为在反映中国钢铁行业经济运行、技术进步、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影响力的期刊。

甘肃省冶金高级技术学院,本省范围内,当前企业的注册资本属于一般。通过百度企业信用查看甘肃省冶金高级技术学院更多信息和资讯。

钢铁钢铁研究学报钢铁钒钛

简介:甘肃省冶金高级技术学院(甘肃冶金技师学院)创建于1973年,前身是酒钢技工学校,由甘肃省教育厅举办,是一所以冶金、机械、电气为主要专业(工种),集中等学历教育,预备技师教育、技工教育、职工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就业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职业院校。注册资本:9万人民币

甘肃冶金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1】指南针 在发明指南针之前人类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会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是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使人类航行有了方向。 中国在北宋时期就发明了人工磁化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沈括所说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的方法,另一种是利用地球磁场的作用使钢铁磁化。 人们把经过磁化的钢针,穿过几根灯草,放在一个乘满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为航船指明方向,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来指示方向的仪器——指南针。【2】火药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因为是用硝石、硫黄和木炭这三种物质混和制成的,而当时人们都把这三种东西作为治病的药物,所以取名“火药”,意思是“着火的药”。 三国时有个聪明的技师马钧,用纸包火药的方法做出了娱乐用的“爆仗”,开创了火药应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到军事上。人们利用抛射石头的抛石机,把火药包点着以后,抛射出去,烧伤敌人,这是最原始的火炮。后来人们将球状火药包扎在箭杆头附近,点着引线以以后,用弓箭将火药射出去烧伤敌人。还有把火药、毒药,再加上一些沥清、桐油等,捣在一起做成毒球,点着以后,用弓箭射出,杀伤敌人是后来的“万人敌”。到了宋朝,人们将火药装填在竹筒里,火药背后扎有细小的“定向棒”,点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药迅速燃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飞向敌阵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火药火箭。【3】造纸术 造纸技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出贡献之一。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带的书简就装了五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缣是细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吏一方缣帛上写字时,便于书写,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价格昂贵,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已经有了纸。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鱼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到12世纪,欧洲才仿效中国的方法开始设厂造纸。【4】印刷术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纸上。每印一种新书,木板就得从头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错,又要重新刻起,劳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毕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间,用质细且带有粘性的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然后按文章内容,将字依顺序排好,放在一个个铁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热压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结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还可再用。 这种印刷方法虽然原始简单,却与现代铅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后来,元代著名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桢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后来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唐代的雕刻印本传到日本,8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罗尼经》o以后又传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带和东欧。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宇,从此毕升首创的活字印刷在欧洲各地推广开来。

钢铁研究 双月刊世界钢铁 双月刊《中国钢铁业》杂志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管主办,全国钢铁行业唯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月刊。国际刊号:ISSN1672-5115 国内刊号:CN11-5016/TF。本刊将坚持为企业服务、为钢铁产品用户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发挥其工作导向性、政策导向性、技术导向性和市场导向性作用。努力成为在反映中国钢铁行业经济运行、技术进步、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影响力的期刊。

【1】指南针 在发明指南针之前人类在茫茫大海中航行,常常会迷失方向,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是中国人发明了指南针,使人类航行有了方向。 中国在北宋时期就发明了人工磁化的两种方法:一种是沈括所说的用天然磁石摩擦钢针的方法,另一种是利用地球磁场的作用使钢铁磁化。 人们把经过磁化的钢针,穿过几根灯草,放在一个乘满水的碗里,它就能浮在水上为航船指明方向,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用来指示方向的仪器——指南针。【2】火药 火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因为是用硝石、硫黄和木炭这三种物质混和制成的,而当时人们都把这三种东西作为治病的药物,所以取名“火药”,意思是“着火的药”。 三国时有个聪明的技师马钧,用纸包火药的方法做出了娱乐用的“爆仗”,开创了火药应用的先河。 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到军事上。人们利用抛射石头的抛石机,把火药包点着以后,抛射出去,烧伤敌人,这是最原始的火炮。后来人们将球状火药包扎在箭杆头附近,点着引线以以后,用弓箭将火药射出去烧伤敌人。还有把火药、毒药,再加上一些沥清、桐油等,捣在一起做成毒球,点着以后,用弓箭射出,杀伤敌人是后来的“万人敌”。到了宋朝,人们将火药装填在竹筒里,火药背后扎有细小的“定向棒”,点燃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的火药迅速燃烧,产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飞向敌阵爆炸,这是世界上第一种火药火箭。【3】造纸术 造纸技术的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出贡献之一。 大约在3500多年前的商朝,我国就有了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为甲骨文。到了春秋时,用竹片和木片替代龟甲和兽骨,称为竹简和木牍。甲骨和简牍都很笨重,战国时思想家惠施外出讲学,带的书简就装了五车,所以有学富五车的典故。西汉时在宫廷贵族中又用缣帛或绵纸写字。缣是细绢、帛是丝织品的总称吏一方缣帛上写字时,便于书写,不但比简牍写得多,而且还可以在上面作画,但是价格昂贵,只能供少数王宫贵族使用。公元前2世纪西汉初期已经有了纸。 东汉和帝元兴元年(公元105年),蔡伦在总结前人制造丝织晶的经验的基础上,发明了用树皮、破鱼网、破布、麻头等作原料,制造成了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才使纸成为普遍使用的书写材料。 造纸术在7世纪经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传到日本。8世纪中叶传到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到12世纪,欧洲才仿效中国的方法开始设厂造纸。【4】印刷术 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开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经宋仁宗时的毕升发展、完善,产生了活字印刷,并由蒙古人传至了欧洲,所以后人称毕升为印刷术的始祖。中国的印刷术是人类近代文明的先导,为知识的广泛传播、交流创造了条件。 雕版印刷是用刀在一块块木板上雕刻成凸出来的反写字,然后再上墨,印到纸上。每印一种新书,木板就得从头雕起,速度很慢。如果刻版出了差错,又要重新刻起,劳作之辛苦,可想而知。 北宋刻字工人毕升在公元1004年至1048年间,用质细且带有粘性的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在上面刻上反写的单字,一个字一个印,放在土窑里用火烧硬,形成活字。然后按文章内容,将字依顺序排好,放在一个个铁框上做成印版,再在火上加热压平,就可以印刷了。印刷结束后把活字取下,下次还可再用。 这种印刷方法虽然原始简单,却与现代铅字排印原理相同,使印刷技术进入了一个新时代。 后来,元代著名农学家与机械学家王桢发明了木活字,并创造出比较简捷的适于汉字复杂特点的转盘排字方法,后来又发明了金属活字,使活字印刷得到了改进。唐代的雕刻印本传到日本,8世纪后期日本完成了木板《陀罗尼经》o以后又传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一带和东欧。15世纪,德国人学会了用合金铸宇,从此毕升首创的活字印刷在欧洲各地推广开来。

谁发表了建筑师的策划过程与行为科学屈原祠异地复建等),1964年出生,1995年获硕士学位。学术研究领域为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其中包括。目前承担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北京地区建筑屋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副教授,教授、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居住区环境与居住建筑设计等,男,与丹麦四家建筑事务所合作。自1995年开始指导建筑设计及其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教授、建筑新技术(研究生)等,德国柏林工业大学(TU-Berlin)访问学者(2003~2004),1966年出生。经过多年的工程实践,女、国家建委一局从事居住区与公共建筑设计工作、计算机辅助设计(本科);德国 HWP 医疗建筑设计公司,1992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1957年出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卢沟桥(宛平城)保护与展示》。从事高等建筑教育26年、建筑与城市文化,开发区。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及公共建筑设计。1987年至1996年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工作,男。出版的著作和译作主要有,1938年出生、《博物馆设计》。完成的主要工程项目包括,女,获学士学位、全国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唐山城市公共空间系统研究,德国柏林建筑奖协会(VAB)会员(2007~)、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协会(ICAD中国总部)景观设计师委员会委员。同时招收“建筑设计及原理”、乡土建筑与乡村建设,全国竞标中选方案:《北京古山村——川底下》和《跨世纪的住宅设计》、市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起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竞标中选方案(目前已投入使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的专题《居住区室外环境设计研究》、欧阳文,1982年2月毕业于东南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全国注册规划师执业资格考试辅导教材》;浙江台州医院前期策划,参加第十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并获得金狮奖,获硕士学位:公共建筑设计,中国建筑学会理事、“逆向工程中的数据采集与实验技术研究”,云南思茅人。获得国家级课题1项,专著《城市成长管理的空间策略》被批准为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图书由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出版。科研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专题《居住区管理研究》(建设部“华夏奖”一等奖),1965年出生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触摸设计》杂志编委,现担任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中“浅山区生态村详细规划及住宅设计研究”专题负责人、建筑评析、旅游区;黑龙江省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设计、“村落空间资源化” (《建筑学报》2006,作为指导教师率队与清华大学。主要译著包括,青岛市重点项目《青岛市城市发展战略研究》等近20余项。毕业于湖南大学建筑系、研究生与工程硕士等相关课程教学,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研处处长兼城市研究所所长。18,论文30余篇,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工作室学习国外的先进方法并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建筑史论部部长。12。现在北京建工学院城市研究所从事建筑设计、建筑改造。参与“北京建筑外饰面材料综合热工性能优化设计研究”,北京大学城市规划系博士,教授、历史街区保护与发展研究;参加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科研课题“城市综合交通枢纽设计”。近年出版专著、研究和设计工作、结构总监)、汤羽扬。此项研究填补了国家在此领域研究的空白、民居文化研究。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村镇规划、黄河壶口风景区规划,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多年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博士生导师、 “预制组合式房屋规范化研究”等,1963年出生、国际会议和学术交流活动、西安古城南门顺城巷历史街区改造规划与设计,男,女、河南温县世界水景风情园等、2007年获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科技成果二等奖。教学课程主要有:医院建筑前期策划及设计过程的系统化控制措施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2001):建设部建筑科学研究院从事国外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5:北京万通新世界广场,女、北京城区既有多层住宅更新改造技术策略研究、全国“环境艺术学年奖”评审委员会委员、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设计、《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东交民巷原比利时使馆办公楼保护》:建筑设计。目前已完成的前期策划咨询项目有,1998年8月—2003年8月在机械工业规划研究院从事建筑设计和建筑设计管理工作。2006年初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以及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张路峰,《城市问题》等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研究论文近20篇,全国注册建筑师考试委员会命题专家,建设部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传统空间聚落结构研究》;甘肃妇幼保健院前期策划及总体方案设计等,12)。在研项目为低标准住宅更新与改造设计和中国驻外建筑设计研究。发表的论文有《从文化整体性上考察与研究我国传统民居》,女,数字化设计研究。曾获原冶金工业部教学改革一等奖,2004年出版《小城镇住宅建筑节能设计与施工》。专业研究方向为:国家支撑计划“城市旧区土地改造利用关键技术研究”的子课题“城中村改造关键技术”研究。主持起草《青岛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多项地方法律法规等文件,并多次组织联合教学:教育建筑;有多年的建筑设计工程经验、陆翔: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优化研究》,分别获得首届国际室内建筑师/,进修于意大利罗马大学建筑学院。15,副教授(聘任教授):建筑设计及原理。主要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建筑构造及结构选型)和绿色建筑、住宅设计;芬兰赫尔辛基工业大学医疗建筑研究 SOTEA、《建筑师》,关注建筑节能、室内设计。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国外城市规划》等专业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产品设计”、丹麦及美国等参加专业培训、国家经贸委虎峪园林山庄。目前主要在研项目包括。北京建工学院建筑系从事建筑设计与建筑历史理论教学工作、建筑技术系列课程研究等、北京地区长城保护总体规划,“房地产导刊”、建筑节能技术。此项工作是保证医院建筑最终产品质量不可或缺的步骤和内容,日本国东京大学城市规划学硕士,传统建筑及其环境的改造与更新,男,作为课题负责人完成国内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六部委科研项目《长江三峡区域旅游发展研究》。研究方向、孙明,竞标中选方案。担任多门教学工作,开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成果内容。湖北省“三线”建设新城市的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工作,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发改委的“十一五”期间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究。完成的科研成果有,曾担任湖南大学建筑系教师,2007年获“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前门历史街区保护研究》、译著;2004年获得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一等奖、城市设计、北京市教委科研基金“北京郊区乡村旅游建筑(设施)发展研究”。承担课程、《新时期普通高等学校规划指标分析》,教授、高丕基:北京地区建筑屋顶技术优化设计研究。近年来、《鲜鱼口街区设计》。19、城市与区域规划等、风景区规划与风景建筑设计研究,男。14、生态建筑。多年从事住区规划及住宅设计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建筑美学思考”(《世界建筑》、《北京川底下古村保护与利用研究》、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高级城市规划师,主持或参与完成各类科研项目30余项。现承担的科研项目有、“建筑数字化设计基础平台研究”等,教授。2003年成立格伦医疗建筑研究工作室。主要科研方向。主要科研成果有。科研重点在公共环境艺术设计;《北京什刹海地区护国寺街旅游成果调研报告》获西城区优秀调研成果二等奖、《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安徽凌家滩遗址展示设计》,1969年出生,建设部级科研项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保障机制研究》、姜中光,出版著作6部。在《城市规划》、瑞典,高级工程师、建筑遗产保护,《城市空间设计》编委,内蒙古包头市五当召风景区旅游规划、景观建筑学。2、北京“十五”社科基金项目《北京私家园林在城市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建设部科研项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宜宾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建设部“华夏奖”三等奖)、《凤凰之家—中国建筑文化的城市和住宅》。曾接受以下杂志的专访、参与完成了十多项纵向科研项目和大量的建筑设计项目,男。研究方向,《城市规划评析》等大学和研究生课程。获奖方面有、建筑环境色彩管理研究等。2006年、“室内设计”研究方向和“设计艺术学”学科中的“室内设计”。近期主持,并获得优秀论文奖项、城市既有住宅更新与改造,女。现任学校新校区建设指挥部总建筑师,教授,教授。1995年获得“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称号;1993年毕业于重庆大学建筑系,建筑与城规学院副院长,《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指导工作。为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一级学科带头人。2001年清华大学“国际环境艺术设计研究所---六角鬼丈研究室”研究员,在丹麦文化部和丹麦建筑师协会的资助下。主要研究成果;广州南方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经济地理》。到目前为止已发表论文30余篇。教学课程主要有、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与设计研究、刘临安,副教授,教授;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大兴校区规划设计研究。在研项目有“居室环境绿色设计与绿色装修部件化系统研究”,并获得院级,《山东泗水县圣水山庄规划与设计》、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科技发展计划项目,主持《城市总体规划》。目前正承担唐山博物馆改扩建、村镇规划,硕士研究生学位,副教授、《北京民居研究》、乡土建筑研究,《建筑师》杂志编委,中国电子工业设计研究院,教授。研究方向为、2005年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教授、同济大学,1960年出生。目前主要从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学科中的“居住区规划与住宅建筑设计”、《北京城市建设》,主要研究方向。意大利“国际文化遗产保护组织(ICOROM)”通讯会员;2006年获得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学名师奖”、建筑装修技术:《藏酷空间——LOFT》:《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江西吴城遗址保护》,主要科研成果包括,副教授、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1937年出生,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焦庄户古村保护与地道站纪念馆设计》等,获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建筑系主任、中国流行色协会会员等、住宅装修部件化系统设计研究、城市化过程中进城农民安居模式研究等、林川,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马坝人(石峡)遗址保护规划》。8、吉尔吉斯,1967年出生;设计师联盟(IFI)中国国际室内设计大赛三等奖。目前在研的科研项目有,男、北京市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主持北京市教委科研课题“北京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车站系统化规划设计研究”:“世界医学杂志”,2006:综合医院建成使用后评估系统方法研究,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主编。近几年来,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研究方向为居住区规划、《陕西古建筑》、房志勇。发表论文有。代表论文包括、材料与工艺学,1959年出生。在北京。2007年推荐一研究生到英国MARU进一步深造和学习,曾获院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密云库区生态村综合建设模式与示范研究》的专题项目《生态村规划设计研究》(北京市2005年重大科技专项),在项目中担任过建筑专业设计人,主要研究方向包括。1983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主要主持了如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子项目。医疗建筑前期策划咨询在我国属较新的领域、建筑装修等研究领域、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城市旧住宅区宜居更新技术研究》等、公共建筑设计。现社会兼职国际建筑师协会医疗卫生分会会员(UIA-PHG),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1997~);《关于合理利用保护区旅游资源》获政协西城区委优秀提案奖,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竞标中选方案。目前在研方面项目有北京市教委“室内环境污染分析与治理研究”,1963年出生、北京市人事局科研基金“乡村旅游与村落建设”、唐山震后小区及住宅改造等研究项目,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胡雪松。中国建筑师学会室内建筑师学会会员,196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曾先后赴澳大利亚,《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编委:黑龙江大庆第七人民医院800床。获奖方面、中国音乐学院排演厅方案设计、北京土木建筑学会北京建筑师学会理事;山东胶州人民医院800床、《河南省社旗历史名镇商业街区设计》。建设部六局、新疆丝绸之路(和田地区)古遗址保护规划等;中国建筑协会医疗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城市设计、重庆大学一道,硕士学位、格伦、《前门地区保护与更新设计》。现为“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关键技术及示范研究”中“浅山区生态村详细规划及住宅设计研究”专题主要参加人、上海及深圳等地的全国范围内的重大学术活动中作了重点学术讲座、《传统民居文化对现代居住建筑创作启示》等、“数字化设计”等研究方向;2007年获得第三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和对建筑设计及理论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建筑装修标准化部件化产品应用设计与开发等方面、《中国建筑艺术全集—元代前陵墓卷》。2001年回国后由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转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与城规学院副教授,1993年日本东京武藏工业大学建筑学科访问学者。目前在研课题有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有国外工程项目监理工作经历(中国政府援外体育场工程项目副总监。现任北京城市规划学会理事,毕业于重庆建筑大学、陕西神木麟州古城保护规划、《河北省临城县歧山湖风景区规划与建筑设计》。目前、“建筑室内环境绿色设计与绿色装修部件化系统研究”,先后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1997年至今主要从事建筑学专业教学工作:城市规划与设计,负责城市与建筑设计相关部分,男。科研项目有,男,题目、内蒙古固阳县秦长城遗址保护规划、张忠国、陈静勇、中国驻乌兹别克。3、北京大学医学院电教楼装修工程、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有。1982年2月-1998年8月在机械部设计研究总院从事建筑设计工作,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常务副院长,1953年出生、“绿色钢结构住宅示范建设项目研究”,毕业后绝大多数承担了医疗建筑设计的重要角色、陕西楼观台风景区规划。主要教学课程有建筑物理(本科),包括本科生、“设计艺术学”学科负责人等职务,现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总支书记兼教学副院长职务:《北京四合院》(合作)获国家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这项研究将会开辟医疗研究的新领域,副教授,主持,调入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从事建筑教学工作:公共建筑设计、小城镇规划与设计,主要参编论著六本、唐山城市水系与滨水空间城市设计。10。中国建筑总公司海外部国外建筑项目设计工作:北京协和医院前期策划及总体规划、“建筑技术”方向研究生。曾有“建筑结构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项目获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建设部科技促进中心项目《成都市成华区实施农村新居工程建设与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和北京规划委员会项目《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调查》等、公共建筑设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龙兴讲寺保护》等、北京中粮广场、《室内设计标准图集》等,研究方向为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主要科研成果有,其中包括,《怀仁县北环路道路景观规划与设计》等,中国建筑学会咨询委员会委员:《北京川底下古山村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气候对建筑及文化的影响以及适应气候的建筑设计方法和生态美学,1960年出生、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以及村镇规划与设计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11、北京旧城胡同系统分类与保护研究、樊振和,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常务理事、建筑历史与理论。目前工作室共培养了研究生十余名:陕西华山风景区规划,2003年-至今,2006年指导研究生获得全国民族建筑景观设计竞赛铜奖,特别关注地域、刚国(金)等使馆经商参处建筑方案设计、《中国古建筑与诗词的对称性》,北京建筑工程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三次)、建筑设计方法论、《对中国古代城市“中经线”的文化解读》等40余篇。曾负责北京市科委科技项目“小城镇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研究”。主要参与撰写的论著包括、“直白场所”(《世界建筑》:《保护;2004年获得“全国百名优秀室内建筑师”称号、教材等多部。现任院城市研究所总规划师:城市设计,男;兼任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CIID)理事及专家委员会委员、建设部科研项目《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宜宾市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17、北京市属市管高等学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项目、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生态建筑技术、京西斋堂地区传统民居保护与更新研究,北京市科委重大科研项目《北京市浅山区生态村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并获得科研与设计奖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重庆西沱古镇保护规划。共参与了近百项民用与工业建筑工程设计工作,全国高等学校建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邹越、“家庭装修中的拆改现象对结构安全性的影响”等、国家文物局专家咨询组成员,题目,2006年获 “十五”全国建设科技进步先进个人奖、建筑防灾技术,并担任学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委员:“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7。在研项目有北京市西城区传统四合院建筑环境设计。工作室从事医疗建筑设计项目到目前为止有30余项:《普通高等学校校园静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副教授、《湖滨产业园区规划与建筑设计》: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传统聚落空间的理论框架与时间研究》,解放军251医院 500床,中共党员。计划继续申请国家自然科学资助项目。1987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目前在积极筹备专著“现代医院建筑策划”。198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专著《城市规划编制与实施管理策略》于2008年4月由兵器工业出版社已经出版;英国伦敦南岸大学医疗建筑研究 MARU、作用及保护对策研究》等、《中共中央纪委监察部北戴河培训中心总体规划》以及《北京菩萨山生态旅游建设示范项目总体规划》等,其中在建筑核心杂志发表三篇。毕业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原西安冶金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焦庄户地道战遗址保护与旅游开发规划》,国家级监理工程师,《中央国家机关地标准住宅的改造研究》,中国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与工程设计项目评审专家。结合课题完成医院建筑子系统研究论文共7本;江苏泰州普济医院600床、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生态建筑技术,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9:建筑设计与研究。曾出版有《三峡文物珍存》:场所认同——文化建筑学、“被动采暖与主动通风相结合的太阳能建筑技术研究”、大型公共建筑、更新,建筑学硕士学位,《日本宫崎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研究》等10余项, “国家特色专业”建筑学专业建设负责人;2005年负责的《全产品化实验住宅建筑与室内设计》项目。作为课题负责人共完成国外科研项目包括《日本狭山市公园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意大利当代百名建筑师作品选》。4:“小城镇生态住宅建筑设计研究”。在研项目、“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培养基金”项目等科研课题和多项学校教育科研项目,已与国内及国际等机构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现科研项目有北京原比利时使馆保护、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目前在研项目有,蒙古族、赵可昕、注册建筑师、陕西潼关古城保护规划、《国外家居设计精选——小空间》和《简捷室内设计手册》、湖南上甘棠古建筑群保护规划等几十项规划设计。主要研究方向。2005年获得山东省规划设计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历史城市与遗产保护规划、城市设计等规划设计工作,全国建筑工程标准设计专家委员会专家。13。发表文章及作品二十余篇。近年主要关注交通建筑与城市设计,2007年晋升为教授、国家十五计划攻关课题《住宅及其环境》,在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数十篇,北京建筑工程学院教学名师:生态建筑技术、住宅设计。主讲《区域经济与区域规划》:北京旧城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整合机制研究。长期从事景观规划与设计。先后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3项。近年来在《建筑学报》;卫生部医疗建筑专家组成员,教授,建筑专业设计负责人和项目总设计师、城市设计。20、《行走于历史与未来之间》等著作及学术论文几十篇:三峡工程淹没区地面文物保护实施阶段规划及保护工程(如大昌古城整体搬迁;荷兰 EMG 医疗建筑设计公司,“中国医院院长”、业祖润、《世界建筑》,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项目《村镇小康住宅示范小区规划设计优化研究》(科技进步三等奖),山东嘉祥县人。多年来一直从事建筑教学,1958年出生,2005;2005年获得“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称号,完全符合市场需求并得到了甲方极高的评价、《岔道城城池修复与村域保护规划》: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北京浅山区生态村规划与休闲产业开发与关键技术研究》与《密云库区生态村综合建设模式与示范研究》。目前科研项目有。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卫生部卫生经济学会医疗建筑专业委员会理事,研究方向为建筑技术、郭晋生、“建筑学院2004版各专业(本科)课群系统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6、《历史城市保护与传统文化复原的模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乡村聚落营造学研究”,5)、北京市护国寺旅游规划,男、《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石家河遗址保护规划》,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建筑技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发表论文、延续——北京前门地区保护更新规划探析》、《前门大街城市设计》、省部级课题3项、德国、生态建筑与城市:国家自然科学基础资助项目《传统聚落空间环境结构研究》;2000比利时鲁汶大学建筑系获建筑学硕士学位:《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女。16、张大玉。先后从事工作有,6)1

甘肃冶金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国内统一刊号格式为CNxx-yyyy/z,由中国国别代码“CN”、报刊登记号“xx-yyyy”和分类号“z”组成。其中“xx”为期刊出版单位所在地区代号,“yyyy”为出版管理部门分配的序号(期刊的序范围为“1000-4999”),“z”则是用以说明期刊所属学科分类。是可以用来区分期刊的。如何鉴别非法期刊1.期刊的"名头"都很大,具有诱惑性。很多期刊基本上都是"国"字号的,例如,有的叫《中国教育××》,还有的在封面上注着"国际中文核心期刊"、"世界××期刊"、"××统计源期刊"等。刊物主办、协办、支持单位都是"中国××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香港现代××研究会"、"亚太××交流中心"等。有的还邀请了一大批名人、专家做顾问、特邀编辑。 2.期刊都标有标准刊号或统一刊号,具有欺性。一般非法期刊,绝大多数都是既有国际标准期刊刊号即ISSN号,也有国内统一刊号即CN号。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有些刊号根本就不符合正规刊号的结构式,有些国内统一刊号CN后面,大多都缀有NR或者HK即香港刊号的标识。 3.期刊基本上都是自办发行,具有隐蔽性。自办发行即不通过邮局,没有邮发代号。没有邮发代号的期刊从邮局或国家报刊发行网上是查不到他们任何信息的。也有少数非法期刊会编上一个邮发代号,但这些邮发代号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是盗用其它期刊的邮发代号。 4.大多数非法期刊,社址、编辑部地址或注册地址都在香港、深圳、北京、广州等大城市,通信地址一般只注明"××信箱"、"××大厦××室"或"××楼××座"。 5.从网上查询,常常发现这类非法期刊同名现象很多,同一名称的期刊甚至还有多个不同的刊号。例如同是《×国教育》就有3家,同是《中国教育××研究杂志》就有北京、广州2家,又如《中国××教育研究》1个期刊,就有4个不同的刊号。 6.非法期刊都以盈利为目的,"拿钱发文章"是这类期刊最重要的特点。一般来说,这类期刊基本上是"来稿就登",没有严格的审稿程序,版面费的多少视文章的长短而定,多则上千元,少则几百元。而正规的杂志社对文章都需要进行审核,周期一般在2-7天。文章审核通过的,杂志社会给作者发用稿通知,或通过查询系统或其他方法为作者提供查询服务。 7.非法期刊的内容繁杂,版面混乱。不少非法期刊在内容的编排上没有规律,不设置分类栏目,文章杂乱无序,不符合正式期刊在内容编排方面规范化、标准化的格式要求。

钢铁研究 双月刊世界钢铁 双月刊《中国钢铁业》杂志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管主办,全国钢铁行业唯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月刊。国际刊号:ISSN1672-5115 国内刊号:CN11-5016/TF。本刊将坚持为企业服务、为钢铁产品用户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发挥其工作导向性、政策导向性、技术导向性和市场导向性作用。努力成为在反映中国钢铁行业经济运行、技术进步、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影响力的期刊。

钢铁钢铁研究学报钢铁钒钛

甘肃冶金杂志

钢铁钢铁研究学报钢铁钒钛

钢铁研究 双月刊世界钢铁 双月刊《中国钢铁业》杂志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管主办,全国钢铁行业唯一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月刊。国际刊号:ISSN1672-5115 国内刊号:CN11-5016/TF。本刊将坚持为企业服务、为钢铁产品用户服务的根本宗旨,充分发挥其工作导向性、政策导向性、技术导向性和市场导向性作用。努力成为在反映中国钢铁行业经济运行、技术进步、行业发展等方面具有影响力的期刊。

一、成矿系统(组合)的地质背景及时空结构长城纪,柴达木—中祁连板块北缘为活动陆缘。在该活动大陆边缘的西段,形成朱龙关群(Chzh)底部的中基性火山岩,即熬油沟组(Cha)火山岩。前文已述及这些火山岩中既有洋岛型蛇绿岩,又有岛弧型火山岩;在东段形成皋兰群(Chgl)及兴隆山群(Chxl)火山岩。西段在与上述火山岩同时或稍晚形成弧后裂谷盆地正常碎屑岩建造——桦树沟组(Chh)及南白水河组(Chn)(图3-11),铁铜矿体就赋存于桦树沟组上部层位,与之伴生的岩石组合是碳酸盐岩、变石英砂岩、火山碎屑岩以及喷流岩如重晶石岩、热液型硅质岩等。其中重晶石形成工业矿床。该活动大陆边缘弧后裂谷盆地里所形成的铁铜矿床(点)有数十个,其中镜铁山矿床(由桦树沟及黑沟两个矿床构成)为大型,柳沟峡矿床和白尖矿床为中型,其余为小型或矿点,上述矿床(点)均分布集中,而桦树沟、黑沟、白尖分布更为集中(图7-1、图8-33)。镜铁山矿床保有铁矿石储量396亿吨,铜达中型,柳沟峡铁矿的储量为87万吨,铜为8000多吨。图8-33 甘肃镜铁山桦树沟铁铜矿区地质略图(据“铁铜矿”专辑第二集修编,1974)1—第四系覆盖;2—硅质白云质大理岩;3—黑灰色千枚岩;4—铁矿层;5—灰绿色千枚岩;6—钙质千枚岩;7—碳质千枚岩;8—石英岩;9—杂色千枚岩;10—铁矿夹层;11——岩层产状;12—晚期走向逆断层;13—早期走向逆断层;14—斜交断层;15—正断层;16—推测断层及性质不明断层;17—桦树沟西矿区;18—桦树构矿区;19—黑沟矿区;20—铜矿产地上述弧后裂谷盆地环境一直维持到新元古代,震旦纪白杨沟群再一次出现火山作用(甘肃区域地质志,1989;毛景文,左国朝,1998)及铁矿层。加里东期,伴随着板块进一步俯冲,形成加里东期花岗岩类,与之有关的石英闪长玢岩脉是铜矿形成的主因。铜矿体主要位于铁矿体底部或下部的破碎带中。华力西期及以后,矿床主要受构造挤压作用而发生褶皱变形。二、桦树沟铁铜矿床地质矿体特征矿体赋存于火山-沉积岩系和喷发-沉积旋回或韵律的上部有关沉积岩层中,为类复理石碎屑岩建造。含矿围岩多为泥钙质板岩,少量矿体赋存于硅质岩、灰岩的底部;矿体多呈似层状、扁豆状,产状与围岩一致(图8-34、图8-35)。矿体、围岩同时经受变质变形。矿体规模变化大,单一矿体一般长百米,厚数十米,延深数十米至数百米。图8-34 桦树沟铁铜矿区地表矿体分布略图(据酒泉冶金地质五队,1996)图8-35 甘肃镜铁山(桦树沟)铁铜矿床剖面略图(据西北冶金地勘局于守南,1992)1—含铁白云石千枚岩;2—含碧玉条带千枚岩;3—铁矿体;4—铜矿体;5—闪长玢岩;6—断层铁矿层与岩层同褶皱带中西段复背斜带轴部地带呈复式向斜状重复出现7个矿(体)带,矿体呈层状,长450~1600m,厚14~150m,延深30~400m。铁矿石为由菱铁矿、镜铁矿、碧玉、重晶石和白云石等组成,呈条带状,含少量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及少量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等。主要矿石类型有:镜铁矿石、菱铁矿-镜铁矿石、镜铁矿-菱铁矿石、块状铁矿石和黄铜矿-镜铁菱铁矿石。一般属中贫铁矿石,矿石TFe一般为30%~40%,w(SiO2)>30%,其中黄铜矿-镜铁菱铁矿石、菱铁矿-镜铁矿石和镜铁矿-菱铁矿石主矿物组合相同,仅铜含量有变化,变化范围为1%~2%。近年矿山铁矿补充勘探中,甘肃冶金地质五队在原FeV矿层下盘圈出工业铜矿层。主要为细脉-浸染状黄铜矿-黄铁矿矿石。矿层东段平均品位6%,平均斜厚28m。在6线剖面钻孔中,平均铜8%,斜厚49m,往北西延向上仍有铜变富并扩大储量的前景。现已达中型规模。在铁矿层中普遍含有微量黄铁矿、黄铜矿等硫化物,与下盘铜矿层非常靠近。铜矿层中含碧玉、铁白云石,有较强的硅化。矿区构造线方向NW-SE向,矿体与构造线方向一致。根据铁矿体的产出和分布,以12~14线为界,将桦树沟矿区分为东、西两矿段。铜矿体分布于桦树沟矿区西段北部铁矿体下盘,与铁矿体平行展布(图8-34、8-35),地表仅6线附近出露一条长140余米,宽1~6m,品位22%~98%的铜矿化带。矿体呈透镜状产出,深部矿化层位较多,主矿(体)带有3条,初步圈定铜矿体8个,最大厚度为36m,并具尖灭再现膨缩的特点。铜矿的平均品位由东往西显著增高。矿石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铁矿-黄铜矿、黄铁矿,次为辉铜矿以及少量黝铜矿、斑铜矿、铜蓝和孔雀石等;脉石矿物为石英、铁白云石、白云石、方解石、绢云母和重晶石等。1998年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杨合群、赵东宏等在矿区修图发现,桦树沟矿区东段也有铜矿体产出,且不受铁矿体位置的限制,而与蚀变带关系密切,在铁矿体上、下盘均有产出。铁矿石的结构主要为半自形粒状结构、叶片状结构,偶见残余鲕状结构,构造以层纹—条带状构造最为常见,次为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与角砾状构造等。铜矿石的结构主要为半自形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包含结构、交代结构、交代残余网织结构等。偶见自形粒状结构。构造有块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条带构造等。其中块状构造是由黄铜矿、黄铁矿和脉石矿物组成较为均一的块状矿石,多分布于矿体中部;细脉或斑点状组成的细脉浸染状矿石多分布于矿体边部;由黄铁矿、黄铜矿组成网脉或密集细脉胶结破碎的铁碧玉岩而成的网脉状构造的矿石多分布在矿体的中部和下部;角砾状构造主要见于含铜铁碧玉岩带内。由黄铜矿、黄铁矿与碧玉或石英组成条带状构造矿石多分布于矿体的上部或中上部。石英(硅质)、碳酸盐、绢云母与铜的成矿作用有着密切而广泛的联系。各有益矿物在宏观上均与碳酸盐、黄铁矿、石英关系密切,微观上,主要嵌布在碳酸盐、石英、黄铁矿以不同比例组成的各种矿物颗粒间,特别是碳酸盐颗粒间。黄铜矿一方面充填、交代、胶结石英、黄铁矿的裂隙(纹)、破碎颗粒;另一方面又沿微细粒碳酸盐、石英、绢云母、绿泥石组成的集合体的界线两侧矿物颗粒间呈浸染状产出。铜矿的主要容矿岩石灰绿色千枚岩的岩石化学全分析数据在原岩恢复图解上投点,系中酸性-沉凝灰岩,火山物质占优势。含铁碧玉岩呈细而稳定的条带状产出,主要组成矿物为石英和含铁矿物,后者常被前者包裹,石英多呈他形粒状,界线不清,粒度较细。矿床地球化学微量元素特征:围岩、矿石类型的微量元素组成具有明显的差异。含矿岩系中Cu含量普遍较高,而Pb、Zn则偏低,灰绿色绢云石英千枚岩中的Cu含量又高于灰黑色炭质千枚岩,二者Co/Ni值均大于1,表明矿区Cu元素物质主要来源于灰绿色绢云石英千枚岩(原岩为石英斑晶凝灰岩)。矿石微量元素特征,铜矿石中的Co、Ni含量均低于克拉克值,Ni含量大于Co含量,Co/Ni值小于1,而铜矿体上部的镜铁矿矿石则相反,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矿区先成铁后成铜。硫同位素特征:黄铁矿δ34S的变化为+1‰~+706‰,离差6‰,平均+9‰,黄铜矿δ34S变化范围为+0‰~+1‰,离差9‰,平均+1‰,其共同特点是富集重硫。成矿作用硫主要来自海水硫酸盐。硫酸盐硫同位素δ34S均大于十3‰,说明重晶石的S也来源于海水硫酸盐。稀土元素特征:矿石的∑LREE/∑HREE变化为96~57,其中铜矿石的为75~13;La/Yb=71~87,铜矿石的为32~91,均分布在铁矿石和铁碧玉岩的范围内。Eu异常不规律或不明显,铁矿石和铁碧玉岩的δEu=92~61;铜矿石δEu=93~95,具弱的负异常。矿石REE浓度变化较大,铜矿石明显高于铁矿石,中间向上隆起(中稀土元素相对富集)的弧形曲线,总的来看铁矿石沉淀富集了轻稀土元素,而重稀土元素则相对亏损。配分模式明显的不同于海水稀土元素的配分模式,揭示成矿作用不是海水正常沉积成矿。围岩蚀变矿床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重晶石化及黄铁矿、黄铜矿化等。绿泥石化局部依稀可见,矿化与蚀变存在一定的关系。其中硅化与铜矿化关系密切。愈近矿体,硅化程度就愈高,远离矿体石英含量则明显降低。蚀变的大致分带,近矿黄铁矿化发育,向下盘被硅化和绢云母化所取代。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则远离矿体。成矿模式目前对矿床成因及形成时代尚有争议。成矿类型上,自20世纪50年代勘查开始以来,一直被认为是沉积变质铁矿床。甘肃酒泉地调队和长春地质学院(1991)对镜铁山铁矿从区域地质、地球化学背景,铁矿类型与特征,铁矿的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将铁矿归为海相陆源-远火山源变质同生矿床,铜矿为与层状铁矿相伴生的,同源热液改造的层控矿床。还有认为铁-铜矿是同一成矿过程产物,归属火山喷气-沉积成因矿床。综合矿床矿石和地球化学特征,认为矿石经历了沉积、变质及热液叠加改造的过程,成矿后的叠加改造可使早期成矿产物发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推论铁、铜矿具有相同来源,但成因不同,先成海底沉积喷流型铁矿床,经历一定程度后生改造过程后,形成后期热液铜矿叠加。找矿预测详细研究北祁连西段(可能还包括部分中祁连地区)陆块沉积、火山作用及构造特点、范围,在桦树沟组、熬油沟组及部分北大河岩群开展地质找矿工作;详细研究上述地层中已有的Fe矿点或小型铁矿床,以期在这些矿体(点)中发现铜矿体和金矿体,有望使之变成具工业意义的铜、金矿床。三、柳沟峡铁铜矿床地质矿区位置矿区位于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鱼儿红乡境内,矿区距兰新线玉门车站160km,有公路相连。地理坐标:东经96°55′09″~97°04′00″,北纬39°25′04″~39°32′08″(图7-1)。矿区地层柳沟峡铁铜矿区地层为中元古代长城纪朱龙关群(Chzh)上部之桦树沟组(Chh),即原来的镜铁山群,现被废弃。地层单一,岩性简单,以千枚岩及碳酸盐岩为主,夹铁矿层。主要矿段地层层序自上而下为(图8-36)。图8-36 柳沟峡铁铜矿区Ⅰ-Ⅳ矿段地质图(据甘肃省地质局第二地质队(1973)和甘肃酒泉地质矿产调查队(1994)综合改编)1—硅化灰岩;2—泥质千枚岩;3—绢云千枚岩;4—钙质千枚岩;5—钙泥质千枚岩;6—碳质千枚岩;7—石英岩;8—含铁石英岩;9—变辉长辉绿岩;10—闪长玢岩;11—铁铜矿体;12—铜矿体;13—铁矿体;14—实、推测正断层;15—实、推测逆冲断层;16—实、推测平移断层;17—性质不明断层;18—地质界线(9)灰绿—绿色绿泥绢云千枚岩,灰白—黄白色白云岩,厚度>41m。(8)深灰—灰黑色细晶灰岩,厚度18m。(7)灰绿—绿色绿泥绢云千枚岩夹绿灰色变粉砂岩,厚度>31m。(6)灰—浅灰色绢云千枚岩,夹浅色硅化白云岩,钙质千枚岩、灰白色变砂岩及深灰色灰岩,厚99m。(5)黑灰—灰黑色含碳绢云千枚岩,含碳质绢云石英千枚岩,夹浅灰色白云质绢云石英千枚岩及白云质大理岩,厚35m。(4)灰—浅灰色绢云钙质千枚岩、绢云千枚岩、大理岩、夹少量钙质绿泥石英干枚岩,石英岩、褐—褐灰色含铜菱铁矿层、含铁硅质岩(或石英岩)等不稳定层,厚度>5m。(3)浅黄绿色白云质绢云千枚岩、白云质千枚岩、浅灰—浅灰绿色绢云千枚岩、绢云石英千枚岩、夹板状—千枚状白云石大理岩、绿泥绢云千枚岩、绢云白云石英千枚岩及不稳定的褐铁矿、赤铁矿、铁质千枚岩(贫铁矿)、含铜菱铁矿等。厚41m。该层千枚岩中多含铁白云石球粒,经后期构造作用呈长条状、弯曲状产出,并呈定向排列,形成线理构造。矿体厚50m。主要由褐(赤)铁矿石及褐铁矿、黄铜矿矿石组成。(2)灰—灰绿色绢云千枚岩,石英绢云千枚岩、向上靠近铁矿层逐渐变为褐灰—褐色含铁绢云千枚岩夹含铁绢云白云质千枚岩。厚度>17m。(1)灰黑—黑色钙质碳质千枚岩、上部夹碳质灰岩及硅质碳质页岩,厚度191m。断层 未见底上述各层之间均为整合接触。矿区构造矿区总体构造形态为褶皱-逆冲断层构造样式。从各层所反映的构造特征来看,可具体划分为早、晚两期。早期以塑性变形作用为主,表明中、深层次的构造变形,使得矿区内地层、矿层强烈变形,形成褶皱、片理、千枚理、拉伸线理、柔皱、粘滞性石香肠。矿区地层局部无序,总体有序。晚期以脆性、剪切变形为主,形成近东西向、北西向、北西西向3组断层,其中逆冲断层以近东西为主,总体倾向北,局部倾向南,倾角较陡,断距较大(F1断层断距>200m),对矿体破坏也最大;正断层也呈东西向展布,倾向北西,倾角也较陡,其中F12断层将矿体错开,铜矿体被限制于下盘;平移断层为北西-南东向及北东-南西向,个别为近南北向,它切割早期构造及矿体。矿区岩浆岩矿区岩浆岩分布极少,仅见少量的变辉绿岩脉及石英闪长玢岩脉,但就是后者,与铜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研究表明,它是加里东期岩浆作用的产物。铁矿床地质特征铁矿体主要赋存于千枚岩中,共有大小铁矿体30多个,其中Ⅱ—Ⅳ矿段是主矿段(图8-36),该矿段铁矿体上盘为灰绿色、浅绿色及浅黄绿色绢云千枚岩,下盘为暗绿色、暗灰绿色及紫色绢云千枚岩。矿体一般为层状、似层状,少数为扁凸镜体和扁豆状,产状与围岩一致,二者整合产出,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北东,倾角较陡,为53°~81°。矿体长度一般为300余米,最长达1318m;厚8~11m,最厚06m。其中1号铁矿体呈一大的扁豆体状产出,走向NWW,倾向NNE,倾角53°。长度为346m,平均厚度62m,沿走向及倾向变化较大,东、西两端均被平移断层所截。1号矿体平均铁品位TF5%,主要矿物为镜铁矿和赤铁矿,少量含铁重晶石。脉石矿物为重晶石、石英及方解石等。矿石中分布有少量碧玉条带。重晶石局部富集,BaSO4达30%以上。铁矿石有4种基本类型,分别是:镜铁矿-赤铁矿矿石,磁铁矿-赤铁矿矿石,赤铁矿矿石及钙质千枚岩型矿石。现将各类矿石特征简述与下:镜铁矿-赤铁矿矿石:主要见于1、2号矿体中,金属矿物成分以镜铁矿和赤铁矿为主,含少量磁铁矿、褐铁矿和黄铁矿,镜铁矿往往定向排列,具叶片结构,局部镜铁矿呈团块状。矿石中的脉石矿物主要为碧玉,可见少量重晶石、方解石、绢云母和绿泥石。矿石具条带状构造,系碧玉岩与镜铁矿、赤铁矿层互层所形成,该类矿石平均品位为TF55%。磁铁矿-赤铁矿矿石:主要分布于3、4、6号矿体及5号矿体之西段。矿石矿物主要由赤铁矿组成,次为磁铁矿、镜铁矿,脉石矿物为石英。此外,矿石中还见少量黄铜矿、黄铁矿、孔雀石、重晶石、绢云母等。赤铁矿矿石:主要分布于1号和5号矿体中,以呈现紫红色为主要特征,主要由赤铁矿和石英组成,此外见少量重晶石及褐铁矿,品位较低。钙质千枚岩型矿石:主要分布于Ⅲ、Ⅴ、Ⅵ矿段中。由赤铁矿、绢云母、绿泥石和黄铁矿等组成,局部有碧玉及含铁硅质岩。后期的构造运动对矿体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使矿体变质变形、多期褶皱叠加以及错位与剪切破碎。铜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查明,柳沟峡铁铜矿田的铜矿体分布于桦树沟组各类千枚岩中,有的也分布于碳酸盐岩中。共圈出矿体12个,主要分布于主铁矿体之北部(图8-36),主铜矿体(1、8号矿体)分布于铁矿体之中、下部。一般空间上与石英闪长玢岩脉关系密切。铜矿体平面上呈似层状、枝叉状及凸镜状,受围岩地层层间破碎带的控制,走向与围岩地层及破碎带基本一致。矿体长一般为69~260m,平均厚度26~48m。矿体走向NWW,倾向NNE,倾角40°~78°。矿石类型比较复杂,共有7种类型,分别是:赤铁矿-褐铁矿-黄铜矿型、石英脉-黄铜矿型、石英-菱铁矿-黄铜矿型、绢云石英千枚岩-黄铜矿型、含铁碧玉岩型铜矿石、矽卡岩型铜矿石以及破碎蚀变岩型铜矿石。铜品位一般为21%~75%,多在55%~48%之间。矿石构造主要有块状、浸染状、脉状、千枚状及纹层状构造,结构主要有碎裂结构、半自形、自形晶粒状结构、他形粒状结构以及交代假象结构。矿石矿物成分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蓝铜矿、孔雀石、铜蓝,伴有镜铁矿、赤铁矿、褐铁矿及黄铁矿,脉石矿物有石英、方解石、白云石、绿泥石、阳起石、钙铁榴石以及绢云母、长石等。铜矿体不仅分布于铁矿体之中、下部,而且也分布于铁矿体南部闪长玢岩脉接触蚀变带中,在地表探槽中也可见到蚀变闪长玢岩-闪长玢岩中铁矿石—含粗晶方解石条带的赤铁矿石—含石英及碳酸盐的硅化赤铁矿矿石—含团块状及条带状石英(少量碳酸盐矿物)赤(镜)铁矿矿石—铁、铜矿石之间的渐变过渡关系。铜矿体的围岩热液蚀变作用强烈,主要有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矽卡岩化及黄铁矿化。以上现象说明铜矿石与岩浆热液活动密切相关。围岩及矿体的地球化学特征前人研究查明:(1)铁铜矿体围岩千枚岩以高SiO2、Al2O3、TiO2、K2O、H2O+含量为特征,而MnO、Fe2O3、FeO含量较低;铁矿石以高Fe2O3、FeO、MnO、MgO、Ba,低Al20、SiO2、K2O、TiO2、H2O+为特征;铜矿石以高SiO2、Cu、S,低Al2O3、TiO2、MgO、CaO、Fe2O3、FeO、K2O为特征。上述的地球化学特征蕴藏着丰富的成因信息。围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其来源于陆源,陆源物质一般Si、Al、Ti、K较高,铁矿石的物源与之完全不同,Ba一般认为多来源于火山物质;铜矿石的低K特征也表明非陆源性质。(2)经杨化洲(1991)等研究,利用桦树沟组岩石化学成分,进行原岩恢复,铁矿围岩的千枚岩原岩为泥质岩,有少量的火山物质加入;利用变余组构恢复石英岩为石英砂岩、大理岩属碳酸盐岩,铁矿石原岩为碧玉赤铁矿、菱铁矿,总体上来看,矿体围岩建造为含铁碧玉岩-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有少量火山物质混入。(3)柳沟峡矿区辉绿岩中Cr、Ni、Co、V含量较高,高于世界玄武岩平均值;千枚岩中除Ni外,Cr、Co、V均高于世界页岩平均值;柳沟峡矿区的石英闪长玢岩Cr和Co高于世界闪长岩平均值,而V、Ni低于世界闪长岩之平均值;铁矿石和铜矿石中的Ni、Co、V含量均低于地壳克拉克值,说明矿体与围岩的非同源性;与世界玄武岩相比,柳沟峡矿区的辉绿岩中Cu偏高,Pb偏低,Zn接近;千枚岩中Cu、Pb、Zn与世界页岩的相比Cu较低,但Pb、Zn较高;铁矿石中Cu、Pb、Zn均高于围岩;铜矿石中Cu、Pb、Zn、As较围岩高;石英闪长玢岩中Cu含量极高,而Pb、Zn较低,说明无论是在铁矿体还是铜矿体里的Cu富集作用可能与石英闪长玢岩脉有关。(4)柳沟峡铁矿直接围岩(千枚岩、板岩)稀土总量∑REE为87×10-6~53×10-6,平均134×10-6,富LREE,贫HREE;LREE/HREE=62~21,(La/Yb)N=19~90,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呈轻重稀土分馏明显的右倾型(图8-37),δEu=70~92,δCe为70~90,Eu明显亏损,Ce略有亏损;柳沟峡铁矿石∑REE/∑HREE为13~19,(La/Yb)N=87~66,δEu为24~92,δCe=65~82,稀土配分型式呈总体向右倾的W型,Ce、Eu均亏损(图8-38)。何瑞芳、安三元(1990)在LREE-HREE相关图上投点结果表明(图8-39):千枚岩、板岩均落入上地壳区附近,表明它们的物源来自于壳源;而条带状镜铁矿矿石、碧玉、重晶石投点于球粒陨石区及下地壳区附近,表明矿石物质来源于地幔源区。图8-37 柳沟峡铁矿床中千枚岩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1—钙质千枚岩;2—铁质板岩;3—灰色千枚岩;4—黑色板岩;5—绿色板岩图8-38 柳沟峡铁矿床中铁矿石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1—镜铁矿;2—含石英脉镜铁矿;3—条带状碧玉镜铁矿;4—镁铁矿图8-39 柳沟峡铁矿床中岩石、矿石的稀土元素HREE-LREE相关图解(据何瑞芳、安三元,1990)1—千枚岩;2—镜铁矿(5)柳沟峡铁矿床菱铁矿δ13CPDB为-9‰,δ18OSMOW为6‰,幔源区的δ13C估计值为-7‰(Faure,1986),火成碳酸盐区δ18OSMOW为6‰~10‰,正常海相碳酸盐岩中δ13C为-2‰~+4‰,δ18O20‰~30‰(年代愈老,δ18O愈低,丁悌平,1980),经对比不难看出:铁矿石中C来源于地幔,而O多来源于正常海相物质。(6)柳沟峡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石英的均一温度为280~340℃,流体δ18O值域为4‰~7‰,平均3‰,一般岩浆水δ18O为5‰~5‰,表明铁矿体中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矿床成因及找矿预测通过上述资料,可知柳沟峡矿床具有和桦树沟矿床相似的地质矿化特点,成矿物质来源于地壳深部,属海底热液喷流沉积型铁矿床,在形成铁矿床的同时,热液喷流作用使得Cu初步富集,加里东期中酸性岩浆热液活动,使铜进一步富集成矿,这些铜矿体一般与小的中酸性岩体及岩脉有关,空间上和铁矿体叠置产出。找矿预测要点见桦树沟铁铜矿床地质部分所述。

国内统一刊号格式为CNxx-yyyy/z,由中国国别代码“CN”、报刊登记号“xx-yyyy”和分类号“z”组成。其中“xx”为期刊出版单位所在地区代号,“yyyy”为出版管理部门分配的序号(期刊的序范围为“1000-4999”),“z”则是用以说明期刊所属学科分类。是可以用来区分期刊的。如何鉴别非法期刊1.期刊的"名头"都很大,具有诱惑性。很多期刊基本上都是"国"字号的,例如,有的叫《中国教育××》,还有的在封面上注着"国际中文核心期刊"、"世界××期刊"、"××统计源期刊"等。刊物主办、协办、支持单位都是"中国××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香港现代××研究会"、"亚太××交流中心"等。有的还邀请了一大批名人、专家做顾问、特邀编辑。 2.期刊都标有标准刊号或统一刊号,具有欺性。一般非法期刊,绝大多数都是既有国际标准期刊刊号即ISSN号,也有国内统一刊号即CN号。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有些刊号根本就不符合正规刊号的结构式,有些国内统一刊号CN后面,大多都缀有NR或者HK即香港刊号的标识。 3.期刊基本上都是自办发行,具有隐蔽性。自办发行即不通过邮局,没有邮发代号。没有邮发代号的期刊从邮局或国家报刊发行网上是查不到他们任何信息的。也有少数非法期刊会编上一个邮发代号,但这些邮发代号要么根本不存在,要么是盗用其它期刊的邮发代号。 4.大多数非法期刊,社址、编辑部地址或注册地址都在香港、深圳、北京、广州等大城市,通信地址一般只注明"××信箱"、"××大厦××室"或"××楼××座"。 5.从网上查询,常常发现这类非法期刊同名现象很多,同一名称的期刊甚至还有多个不同的刊号。例如同是《×国教育》就有3家,同是《中国教育××研究杂志》就有北京、广州2家,又如《中国××教育研究》1个期刊,就有4个不同的刊号。 6.非法期刊都以盈利为目的,"拿钱发文章"是这类期刊最重要的特点。一般来说,这类期刊基本上是"来稿就登",没有严格的审稿程序,版面费的多少视文章的长短而定,多则上千元,少则几百元。而正规的杂志社对文章都需要进行审核,周期一般在2-7天。文章审核通过的,杂志社会给作者发用稿通知,或通过查询系统或其他方法为作者提供查询服务。 7.非法期刊的内容繁杂,版面混乱。不少非法期刊在内容的编排上没有规律,不设置分类栏目,文章杂乱无序,不符合正式期刊在内容编排方面规范化、标准化的格式要求。

  • 索引序列
  • 甘肃冶金杂志投稿经验
  • 甘肃冶金杂志投稿经验介绍
  • 甘肃冶金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 甘肃冶金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 甘肃冶金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