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主任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主任

1949年后 ,因当时技术队伍的人员结构层次较低,多数的技术员又无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这支队伍未能独立发展起来。最后全部归属于当地的放射学会。  文运后,我国放射学界与全国各行业一样获得了新的生机。1978年,中华放射学杂志复刊,标志着科研工作和学会的学术交流活动重生。中华放射学会与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开始联手,利用全国有优势的省市,开展各种专题学术会议。放射技术学界随之活跃起来,针对影像技术队伍人员知识结构的现状,各省市大医院从业多年的影像技术界的前辈们,重整旗鼓,又带头办起了各种类型的学习班、提高班、专题讲习班、函授班等,自编、自译、自印教材。与此同时,各卫生专科学校亦加大了放射技术专业教学的力度。  1981年,在郑州召开的第三届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上。首次将放射技术、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并列为三个专业学组。推荐陈玉人、范焱、陶叔巍、曾祥阶和张廉荪五人为放射技术学组的负责人,从而为放射技术队伍,取得了应有的学术地位。  从此,以放射技术学组的名义组织各种学术活动,推动我国放射技术队伍的发展,至1993年,先后举办过8次全国性的学术交流。由于技术学组的不懈努力,技术队伍的素质与理论不断提高,影响日益增强,开始受到放射学界的重视。作为技术学界的老前辈范焱入选为第4届和第5届全国放射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陈玉人为第四届委员会名誉顾问,陶叔巍、曹厚德为委员。  1985年起,放射技术学组开始酝酿申报成立影像技术学专科分会。在范焱、陶叔巍等前辈的努力下,得到众多有识之士支持,历经8年时间,终于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批准。1992年6月17日,经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届常务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同意成立“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协会”。  经过一年的筹备,1993年7月15日,“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协会”在北京回龙观宣告成立,第一届会长范焱教授。标志着我学会开始踏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掀开了我国放射技术学史的所篇章。 1996年,根据民政部下发文件精神,中华医学会所属的各专科学(协)会统一改为专科分会,故“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协会”改名为“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办会宗旨学会的办会宗旨是团结、组织广大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执行国家发展医学科技事业的方针和政策。崇尚医学道德,弘扬社会正气。坚持民主办会原则,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提高医学科技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促进医学科技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医学科学技术队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医学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为我国人民的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学会业务包括:开展医学科技学术交流;编辑出版医学、科普等各类期刊及音像制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开展医学科学技术决策论证;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医学科技成果、学术论文和科普作品;发现、推荐和培养优秀医学科技人才;承办政府及有关部门委托的工作任务;开展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的咨询服务;推动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向党和政府反映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 具体目标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的具体目标是引导全国影像技术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举办继续教育、开展对外交流,为全国影像技术工作者提供交流和展示平台,提升我国影像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医学影像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贡献力量。委员机构本届委员会有委员61人,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常委会是本学会的决策机构,共有21名成员。常委会成员间平时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一般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门会议。设有5个学组:数字摄影技术学组,CT技术学组,MR技术学组,工程网络学组、教育管理学组。学会活动学会每年秋季召开一次全国学术大会,轮流在全国各地举行。各省市医学会下设的影像(放射)技术分会是对口联系组织。现在全国有20个省市成立了影像(放射)技术分会。

俩个教授都是不错的,金征宇教授是中国第五位获此殊荣的放射学专家金征宇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第十五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南通人,1960年10月21日生于北京,1984年7月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学士学位。中共党员。祁吉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前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总编辑,北美放射学会(RSNA)会员,北美放射学会(RSNA)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欧洲放射学会(ESR)交流与国际关系委员会委员,国际放射学会(ICR)2010年年会组委会主席,芬兰放射学会荣誉会员,中国医师学会放射分会副会长,卫生部影像装备专家组专家,国家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主编及另外18本杂志的副主编、编委。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

1949年后 ,因当时技术队伍的人员结构层次较低,多数的技术员又无经过专业系统的学习,这支队伍未能独立发展起来。最后全部归属于当地的放射学会。  文运后,我国放射学界与全国各行业一样获得了新的生机。1978年,中华放射学杂志复刊,标志着科研工作和学会的学术交流活动重生。中华放射学会与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开始联手,利用全国有优势的省市,开展各种专题学术会议。放射技术学界随之活跃起来,针对影像技术队伍人员知识结构的现状,各省市大医院从业多年的影像技术界的前辈们,重整旗鼓,又带头办起了各种类型的学习班、提高班、专题讲习班、函授班等,自编、自译、自印教材。与此同时,各卫生专科学校亦加大了放射技术专业教学的力度。  1981年,在郑州召开的第三届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上。首次将放射技术、放射诊断和放射治疗并列为三个专业学组。推荐陈玉人、范焱、陶叔巍、曾祥阶和张廉荪五人为放射技术学组的负责人,从而为放射技术队伍,取得了应有的学术地位。  从此,以放射技术学组的名义组织各种学术活动,推动我国放射技术队伍的发展,至1993年,先后举办过8次全国性的学术交流。由于技术学组的不懈努力,技术队伍的素质与理论不断提高,影响日益增强,开始受到放射学界的重视。作为技术学界的老前辈范焱入选为第4届和第5届全国放射学专科分会副主任委员,陈玉人为第四届委员会名誉顾问,陶叔巍、曹厚德为委员。  1985年起,放射技术学组开始酝酿申报成立影像技术学专科分会。在范焱、陶叔巍等前辈的努力下,得到众多有识之士支持,历经8年时间,终于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批准。1992年6月17日,经中华医学会第二十届常务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同意成立“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协会”。  经过一年的筹备,1993年7月15日,“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协会”在北京回龙观宣告成立,第一届会长范焱教授。标志着我学会开始踏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里程,掀开了我国放射技术学史的所篇章。 1996年,根据民政部下发文件精神,中华医学会所属的各专科学(协)会统一改为专科分会,故“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协会”改名为“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办会宗旨学会的办会宗旨是团结、组织广大医学科学技术工作者,遵守国家宪法、法律和法规,执行国家发展医学科技事业的方针和政策。崇尚医学道德,弘扬社会正气。坚持民主办会原则,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提高医学科技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促进医学科技的普及和推广,促进医学科学技术队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医学科技与经济建设相结合,为我国人民的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学会业务包括:开展医学科技学术交流;编辑出版医学、科普等各类期刊及音像制品;开展继续医学教育;开展国际间学术交流;开展医学科学技术决策论证;评选和奖励优秀的医学科技成果、学术论文和科普作品;发现、推荐和培养优秀医学科技人才;承办政府及有关部门委托的工作任务;开展医药卫生科学技术的咨询服务;推动医学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向党和政府反映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和要求。 具体目标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的具体目标是引导全国影像技术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举办继续教育、开展对外交流,为全国影像技术工作者提供交流和展示平台,提升我国影像技术工作者的人文素质和业务水平,为医学影像事业的发展和人民健康贡献力量。委员机构本届委员会有委员61人,分布在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常委会是本学会的决策机构,共有21名成员。常委会成员间平时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一般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专门会议。设有5个学组:数字摄影技术学组,CT技术学组,MR技术学组,工程网络学组、教育管理学组。学会活动学会每年秋季召开一次全国学术大会,轮流在全国各地举行。各省市医学会下设的影像(放射)技术分会是对口联系组织。现在全国有20个省市成立了影像(放射)技术分会。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代表大会(1937年4月1~8日)期间成立中华放射学会会长:谢志光教授(1899-1967)毕业于湘雅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个中国教授任主任,创立X线谢氏位秘书:丁果委员:苏达立、TSJung之后因战争原因学会活动终止1950年8月,中华医学会第十六届代表大会期间成立放射学筹备委员会1951年3月23日,中华放射学会重新成立谢志光:名誉主任委员汪绍训:主任委员1952年12月14日,决定编辑出版《中华放射学杂志》;1953年9月10日,杂志在北京创刊,汪绍训为总编辑,梁铎、胡懋华为副总编辑1956年7月24~25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改选出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汪绍训,副主任委员荣独山、胡懋华1963年9月,上海,第二次全国学会选举产生第四届委员会,学会领导层未发生变化1981年11月,郑州,第三次全国学会选举产生了第五届委员会汪绍训为主任委员;邹仲、李果珍、谷铣之、陈玉人为副主任委员1985年11月,杭州,第四次全国学会产生第六届委员会刘庚年为主任委员;刘玉清、谷铣之、范焱、陈星荣为副主任委员1989年5月,武汉,第五次全国学会产生第七届委员会刘玉清为主任委员;刘庚年、范焱、陈星荣为副主任委员1993年10月,北京,第六次全国学术会议产生第八届委员会刘庚年为主任委员;吴恩惠、陈星荣、徐家兴为副主任委员之后,放射学进入飞速发展时代全国学会逐步改为每年一次委员会改选每四年一次戴建平教授任第九、十届放射学会主任委员祁吉教授任第十一届放射学会主任委员自1988年,学会成立学组7个专业学组:腹部、骨肌、神经、心胸、小儿、介入及放射技术放射技术已成立专科学会目前学会拥有8个学组和1个工作组腹部、骨肌、神经、心胸、小儿、介入、磁共振、乳腺学组,分子成像工作组成立了首届青年委员会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中华放射学杂志主编

冯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6年7月20日零时35分在南京逝世,享年91岁。冯亮,男,汉族,1916年4月16日生于天津,原籍浙江绍兴。冯亮同志1937年肄业于北平辅仁大学化学系,1943年毕业于前中正医学院。毕业后,历任重庆市传染病医院医师,重庆市市民医院外科医师,重庆中央医院放射科医师,上海中比镭锭治疗院放射治疗科医师。1949年8月起,历任中央医院放射科主治医师,华东军区医院放射科副主任,南京军区总医院放射科主任,解放军第五及第二军医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8年10月退休,为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专家室成员。冯亮教授堪称新中国医学影像事业的先驱。作为新中国医学影像专业奠基人之一的他,学术造诣精深,在军内外有较大影响和较高的学术地位。相继担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第二、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第二届编委会编委及第三届编委会咨询编委,全军放射专业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江苏省分会理事、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分会常务理事及放射学会主任委员,南京军区科委会常委、顾问、放射学会主任委员,南京军区卫生技术高级职称评委,世界卫生组织(WHO)影像组成员等职。为我国的医学影像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于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长期特殊津贴,卫生技术3级。冯亮同志学识渊博,医术精湛,活到老、学到老,对事业不倦追求。冯亮同志从医半个多世纪,始终瞄准医学影像专业的最前沿,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1945年开始从事放射线工作,对呼吸、消化及泌尿生殖系统的X线诊断及CT诊断等工作有很深的造诣。冯亮同志先后取得了一批重要医疗成果,在国内,他首先研究并实现了计算机辅助的X线计量诊断方法,完成了肺部球形病灶、溃疡病及先天性心脏病3项鉴别诊断的计算机程序软件;在国内首先发表了“染色体畸变:21三体征的骨骼X线改变”等;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先后发表学术论文67篇在放射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如:“肾结核的X线诊断”、“门静脉高压的脾门静脉造影”、“电子计算机肺部球形病灶的X线诊断”、“原发性肝癌的CT诊断”等。他主编、参编出版的14部专著在国内医学影像学界产生较大影响,如:“CT手册”、“肺结核病防治手册”、“肾脏病学”、“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医学百科全书:放射诊断”、“CT读片指南”、“心脑血管急症”等。1995年冯亮教授荣获中华医学会放射学会颁发的“为中国放射学事业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证书。冯教授不仅在国内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在国外也有一定影响。1984年冯教授应邀参加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召开的影像诊断国际会议,作了“在中国应用超声及CT的经验暨其对医疗保健和卫生经济的影响”的专题报告,产生了巨大影响。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该专业唯一代表,与包括美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的专家一起,编写“发展中国家新影像技术的应用(英文)”一书。1986年应邀参加在南斯拉夫召开的第一次世界发展中国家超声学术会议,并作了“超声诊断在中国的应用”和“肝细胞肝癌的超声诊断”的学术报告,受到与会专家、学者的高度赞扬。2001年英国剑桥国际传记中心将他列为21世纪名人,同年被聘为美国传记学会顾问。冯亮教授热爱党、热爱军队、热爱医疗事业,医德高尚、医风严谨、医技精湛。他注重自身形象,严于律已宽以待人,真诚友善,光明磊落,对病人不分贫富贵贱一视同仁。对部下、对同事关心体贴,治学严谨,为人师表。他谦虚谨慎,讲奉献,淡泊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为年青的医生手把手地传、帮、带,培养了众多医学影像学人才,桃李满天下。他先后荣立三等功3次,评为先进工作者3次,1981年被评为全军先进科技工作者,1983年11月被南京军区评为科技文体系统先进个人。冯亮同志的一生,是为医疗事业兢兢业业奋斗的一生,是言行一致、品德高尚的一生。他的逝世是医学影像学界的一大损失。他平凡的一生为下一代作出了杰出的榜样,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他的品格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俩个教授都是不错的,金征宇教授是中国第五位获此殊荣的放射学专家金征宇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导师 。第十五届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南通人,1960年10月21日生于北京,1984年7月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医学系,获学士学位。中共党员。祁吉教授现任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前主任委员,中华放射学杂志总编辑,北美放射学会(RSNA)会员,北美放射学会(RSNA)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欧洲放射学会(ESR)交流与国际关系委员会委员,国际放射学会(ICR)2010年年会组委会主席,芬兰放射学会荣誉会员,中国医师学会放射分会副会长,卫生部影像装备专家组专家,国家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主编及另外18本杂志的副主编、编委。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电话

回答 您好!长江水利委员会监督电话:027-82820111

江苏省东台市时堰镇六烈村一组河面都草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代表大会(1937年4月1~8日)期间成立中华放射学会会长:谢志光教授(1899-1967)毕业于湘雅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个中国教授任主任,创立X线谢氏位秘书:丁果委员:苏达立、TSJung之后因战争原因学会活动终止1950年8月,中华医学会第十六届代表大会期间成立放射学筹备委员会1951年3月23日,中华放射学会重新成立谢志光:名誉主任委员汪绍训:主任委员1952年12月14日,决定编辑出版《中华放射学杂志》;1953年9月10日,杂志在北京创刊,汪绍训为总编辑,梁铎、胡懋华为副总编辑1956年7月24~25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改选出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汪绍训,副主任委员荣独山、胡懋华1963年9月,上海,第二次全国学会选举产生第四届委员会,学会领导层未发生变化1981年11月,郑州,第三次全国学会选举产生了第五届委员会汪绍训为主任委员;邹仲、李果珍、谷铣之、陈玉人为副主任委员1985年11月,杭州,第四次全国学会产生第六届委员会刘庚年为主任委员;刘玉清、谷铣之、范焱、陈星荣为副主任委员1989年5月,武汉,第五次全国学会产生第七届委员会刘玉清为主任委员;刘庚年、范焱、陈星荣为副主任委员1993年10月,北京,第六次全国学术会议产生第八届委员会刘庚年为主任委员;吴恩惠、陈星荣、徐家兴为副主任委员之后,放射学进入飞速发展时代全国学会逐步改为每年一次委员会改选每四年一次戴建平教授任第九、十届放射学会主任委员祁吉教授任第十一届放射学会主任委员自1988年,学会成立学组7个专业学组:腹部、骨肌、神经、心胸、小儿、介入及放射技术放射技术已成立专科学会目前学会拥有8个学组和1个工作组腹部、骨肌、神经、心胸、小儿、介入、磁共振、乳腺学组,分子成像工作组成立了首届青年委员会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地址

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代表大会(1937年4月1~8日)期间成立中华放射学会会长:谢志光教授(1899-1967)毕业于湘雅医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个中国教授任主任,创立X线谢氏位秘书:丁果委员:苏达立、TSJung之后因战争原因学会活动终止1950年8月,中华医学会第十六届代表大会期间成立放射学筹备委员会1951年3月23日,中华放射学会重新成立谢志光:名誉主任委员汪绍训:主任委员1952年12月14日,决定编辑出版《中华放射学杂志》;1953年9月10日,杂志在北京创刊,汪绍训为总编辑,梁铎、胡懋华为副总编辑1956年7月24~25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改选出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汪绍训,副主任委员荣独山、胡懋华1963年9月,上海,第二次全国学会选举产生第四届委员会,学会领导层未发生变化1981年11月,郑州,第三次全国学会选举产生了第五届委员会汪绍训为主任委员;邹仲、李果珍、谷铣之、陈玉人为副主任委员1985年11月,杭州,第四次全国学会产生第六届委员会刘庚年为主任委员;刘玉清、谷铣之、范焱、陈星荣为副主任委员1989年5月,武汉,第五次全国学会产生第七届委员会刘玉清为主任委员;刘庚年、范焱、陈星荣为副主任委员1993年10月,北京,第六次全国学术会议产生第八届委员会刘庚年为主任委员;吴恩惠、陈星荣、徐家兴为副主任委员之后,放射学进入飞速发展时代全国学会逐步改为每年一次委员会改选每四年一次戴建平教授任第九、十届放射学会主任委员祁吉教授任第十一届放射学会主任委员自1988年,学会成立学组7个专业学组:腹部、骨肌、神经、心胸、小儿、介入及放射技术放射技术已成立专科学会目前学会拥有8个学组和1个工作组腹部、骨肌、神经、心胸、小儿、介入、磁共振、乳腺学组,分子成像工作组成立了首届青年委员会

文稿应具有科学性、实用性,论点明确,资料可靠,文字精练,层次清楚,数据准确,书写规范,必要时应进行统计学处理。论著类、综述、讲座等一般不超过5000 字,病例报告、简报等不超过1500 字。并作以下说明:(1)利益关系陈述:所有作者需陈述,是否在研究过程中或得到的研究结果受到了某机构或厂商的影响。(2)知情同意书陈述:所有被研究人员(志愿者和患者)需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3)动物研究的伦理陈述:所有研究人员需提倡人道地进行动物实验,必须严格遵守动物实验的各项伦理条例。文题:力求简明、醒目,反映出文章的主题。中文文题一般以20 个汉字以内为宜,文章均须附英文文题。作者:投稿时作者姓名必须另页书写,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改动;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常用联络电话、Email地址注于同页。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一位作者负责。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指定通信作者;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应列入志谢部分。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作者亲笔签名的证明信。摘要:论著类文章必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方法、结果(应给出主要数据)、结论四部分,各部分冠以相应的标题。采用第3 人称撰写,不用“本文”、“笔者”等主语。考虑到我国读者可参考中文原著资料,为节省篇幅,中文摘要可简略些(200 字左右),英文摘要则相对具体些(400 个实词左右)。英文摘要必须单列一纸,除上述要求外尚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省市名称及邮政编码,并在邮政编码后加列国名。作者应全部列出,当作者不属同一单位时,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时在单位名称首字母左上角加“*”。例如:LIN Xian-yan*,WU Jian-ping,QIN J* Department of Pediatrics, First Hospital, Beij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34, China。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 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内所列的词。如果最新版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 处理办法有:(1)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2)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3)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MRI”应标引为“磁共振成像”。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各关键词之间用“;”分隔。医学名词:以1989 年及其以后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医学名词》和相关学科的名词为准,暂未公布者仍以人民卫生出版社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中文药物名称应使用1995 年版药典(法定药物)或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辑的《药名词汇》(非法定药物)中的名称,英文药物名称则采用国际非专利药名,不用商品名。图表:每幅图(包括线条图)表分别按其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连续编码,并插在相应位置。每幅图表应冠有图(表)题。说明性的资料应置于图(表)下方注释中,并在注释中标明图表中使用的全部非公知公用的缩写。本刊采用三横线表(顶线、表头线、底线),如遇有合计或统计学处理行(如t值、P值等),则在该行上面加一条分界横线;表内数据要求同一指标有效位数一致,一般按标准差的1/3确定有效位数。图片要求有良好的清晰度和对比度,图中需标注的符号(包括箭头)直接注在图片上,并插在文内相应位置。若刊用人像,应征得本人的书面同意,或遮盖其能被辨认出的部位。大体标本在图内应有尺度标记。病理照片要求注明染色方法和放大倍数。图表中如有引自他刊者,应注明出处。计量单位:实行国务院1984 年2 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以单位符号表示,具体使用参照2001 年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编辑的《法定计量单位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3 版)》一书。单位名称与单位符号不可混合使用,如ng·kg·天应改为ng·kg·d;组合单位符号中表示相除的斜线多于1 条时应采用负数幂的形式表示, 如ng/ kg /min 应采用ng·kg·min的形式,不宜采用ng/kg·min的形式。在叙述中,应先列出法定计量单位数值,括号内写旧制单位数值,但如同一计量单位反复出现,可在首次出现时注出法定计量单位与旧制单位的换算系数,然后只列法定计量单位数值。但血压计量单位恢复使用毫米汞柱(mm Hg),在首次使用应注明mm Hg 与千帕[斯卡](kPa)的换算系数。量的符号一律用斜体字,如吸光度(旧称光密度)的符号为A,“A”为斜体字。数字:执行GB/T 158351995《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4 位数字时,每3 位数字1 组,组间空1/4 汉字空,如“12, 476, 56 ”应写成“12 476 56”。但4 位数字时不空,如“5678”不写成“1 567 8”。序数词和年份、页数、部队番号、仪表型号、标准号不分节。百分数的范围,前一个数字的百分符号不能省略,如:5%~95%不要写成5 ~95% 。百分数的公差应写作(2±6)%,不宜写作2%±6%,不得写成2±6%。公差的表示,参量及其公差均需附单位,当参量与其公差的单位相同时,单位可只写1 次,即加圆括号将数值组合,置共同的单位符号于全部数值之后。统计学符号:按GB 3358-82《统计学名词及符号》的有关规定书写,常用如下:①样本的算术平均数用英文小写x(中位数仍用M);②标准差用英文小写s;③标准误用英文小写s珋x; ④t检验用英文小写t;⑤F检验用英文大写F;⑥卡方检验用希文小写χ;⑦相关系数用英文小写r;⑧自由度用希文小写ν;⑨概率用英文大写P,P值前应给出具体界值(检验值),其他如F值、t值、χ值、q值等。以上符号均用斜体。缩略语:文中尽量少用,必须使用时于首次出现处先叙述其全称,然后括号注出中文缩略语或英文全称及其缩略语,后两者间用“,”分开(如该缩略语已公知,也可不注出其英文全称)。缩略语不得移行。参考文献:按GB 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本刊采用顺序编码制著录,依照其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标出。尽量避免引用摘要作为参考文献。确需引用个人通讯时,可将通讯者姓名和通讯时间写在括号内插入正文相应处。参考文献中的作者,1~3 名全部列出,3 名以上只列前3 名,后加“,等”或其他与之相应的文字。外文期刊名称用缩写,以《Index Medicus》中的格式为准;中文期刊用全名。每条参考文献均必须著录起止页。参考文献必须由作者与其原文核对无误。将参考文献按引用先后顺序( 用阿拉伯数字标出)排列于文末。有关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请注意参考本刊所引文献的格式。论文所涉及的课题如取得国家或部、省级以上基金或属攻关项目,应脚注于文题页左下方。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应按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正式名称填写,多项基金项目应依次列出,并附基金证书复印件。例: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637050);“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85-20-74)。本刊已从2006 年11 月起正式实行网络投稿,请按说明步骤操作投稿,并可随时在网络上查询您的投稿处理情况。来稿必须附单位推荐信。推荐信应注明对稿件的审评意见,以及无一稿两投、不涉及保密、署名无争议等项。一旦发现一稿两投,将立即退稿;而一旦发现一稿两用,本刊将刊登该文系重复发表的声明,在中华医学会系列杂志上通报,并在2 年内拒绝以该文第一作者为作者的任何来稿。经审核初步拟定刊用的稿件按退修意见修改整理后,为缩短刊出周期和减少错误,请将修改稿文字部分以Word格式保存,图片用TIF或JPG格式保存,并从网络上发回。同时注明联系电话、传真号码以备用。三、根据《著作权法》,并结合本刊具体情况,凡来稿在接到本刊回执后3个月,作者如欲投他刊,请先与本刊联系,切勿一稿两投。请自留底稿,对不采用的稿件本刊将不予退稿,但回函阐明编委会退稿意见,允许作者就退稿意见提出申诉。

国家级医学期刊目录  内科学  《中华内科杂志》、《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中华老年医学杂志》、《中华急诊医学杂志》、《中国危重病急救杂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华心律失常杂志》《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中华结核与呼吸杂志》、《国外医学呼吸系统分册》、《中华肾脏病杂志》、《国外医学泌尿系统分册》、《中华血液学杂志》、《中华风湿病学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华消化杂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中华肝脏病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  外科学  《中华外科杂志》、《中华实验外科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中华肝胆外科杂志》、《中华胃肠外科杂志》、《中华骨科杂志》、《中国骨伤》、《中华创伤杂志》、《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华整形外科杂志》、《中华烧伤杂志》、《中华泌尿外科杂志》、《中华手外科杂志》、《中华显微外科杂志》、《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中华器官移植杂志》、《国外医学移植与血液净化分册》  妇产科学《中华妇产科杂志》、《中华围产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儿科《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小儿外科杂志》、《中国儿童保健杂志》、《小儿急救医学》、  《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  口腔医学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中华口腔种植学杂志》  眼科学 《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国实用眼科杂志》、《美国医学会眼科杂志中文版》、《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  耳鼻咽喉《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  皮肤性病《中华皮肤科杂志》、《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  精神病学《中华精神科杂志》、《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⒑肿瘤学 《中华肿瘤杂志》、《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⒒麻醉学《中华麻醉学杂志》、《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  ⒓中医内科 《中医杂志》、《中国医药学报》、《中国中医急症》、《中医药学刊》、《中国中医药科技》、《中国中医风湿病杂志》  ⒔中医外科《中医正骨》、《中医肛肠病杂志》、《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中国针灸》、《中国骨伤》、《针刺研究》  ⒕中西医结合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⒖医学影像《中华放射学杂志》、《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中华核 医学杂志》、《国外医学放射医学核医学分册》  ⒗护理 《中华护理杂志》《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中华护理教育》《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  ⒘病理 《中华病理学杂志》  ⒙医技《中华医学检验杂志》、《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中华理疗杂志》  《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⒚药学 《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药学学报》、《中国晦洋药物杂志》、《中国药房》、《药物分析杂志》、《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现代应用药学》、《中国药物化学杂志》、《中国新药杂志》、《药物生物技术》,《中国临床药学杂志》、《药物流行病学杂志》、《中国药理学报》、《中国药理学报》(英文版)  ⒛疾控与公卫专业  《中华预防医学杂志》、《中国公共卫生》、《现代预防医学》、《热带医学杂志》、《中华流行病学杂志》、《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中国工业医学杂志》、《中国职业医学》、《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生病杂志》、《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中国地方病学杂志》、《中国计划免疫》,《中国学校卫生》、《环境与健康杂志》、《中国妇幼保健杂志》、《中国校医》、《中国卫生监督》、《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综合类《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美国医学杂志中文版》、《英国医学杂志中文版》《中国综合临床》《医师进修杂志》、《中国基层医药》、《中国医师杂志》、《中华医院管理杂志》、《中华医学美容杂志》、《中华航海医学与高气压医学杂志》、《中华航空航天医学杂志》、《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中华医史杂志》、《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与健康杂志》、《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  基础类《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中华微生物和免疫学杂志》、《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国外医学病毒学分册》、《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  学报类  1.国家级单位类: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学报》、《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学报》、  《中国中医研究院院报》  2、原卫生部属医学院校类: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北京医科大学学报)、《复旦学报》(医学版)(上海医科大学学报)、《中山大学学报》 (医学科学版)(中山医科大学学报)、《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同济医科大学学报)、《吉林大学学报》 (医学版)(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 (医学版)(华西医科大学学报)、《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医学版)(西安医科大学学报)、《湖南医科大学学报》、《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山东医科大学学报)  3、军医大学类: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第二军医大学学报》、《第三军医大学学报》、《第四军医大学学报》  4、中医院校类:  《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5、药学院校类:《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附注:判断是否国家级医学期刊的依据是: 以职称评审有关文件附录中国家级期刊的定义为依据,其中的国家一级学会指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国药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中医药学会.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 中国针灸学会, 由这些学会单独或协同共他单位主办的学术期刊(不包括科普期刊)才能判定为国家级期刊.上述期刊名单只供参考.评审时以刊登该文章的期刊的主办单位为判断依据。  论文著作条件  有关文件规定的论文、著作条件及附录的有关解释,并对如下问题作进一步明确:  1、关于国家一级学会和国家级期刊问题。结合卫生系列实际情况,在执行中原则上可按以下规定把握:  国级一级医学专业学会在现阶段是指: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药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针灸学会。  国家级期刊是指:由国家一级医学专业学会、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并出版的医学专业学术期刊,以及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所属本科以上医药院校、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药科大学以及第一、二、三、四军医大学主办的学报。参考名单见“国家级医学期刊目录”。  2、在经出版主管部门审批的医学专业期刊增刊(不包括论文集、专辑、特刊)上发表的论文,在申报评审时有效,不受数量限制。  3、在外文医学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凡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的,可按国家级论文对待;没有被收录的,按省级论文对待。  4、多人完成的著作中,只有著作的章节有署明作者姓名的、或书中有明确界定的,才能计算编著者完成的字数,申报评审时有效,没有明确界定的无效。

  • 索引序列
  •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主任
  •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
  • 中华放射学杂志主编
  •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电话
  • 中华放射学杂志编辑部地址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