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兽医影像学参考文献

兽医影像学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兽医影像学参考文献

文科不熟,简单说一下理科化学:综合排名全国前十,有机化学专业2018年Nature排名中国第二(第一为上海有机所,因此兰大有机应该为高校里面排名第一),而且最近化院基本开始了校友反哺潮,预计会再出现一波爆发,算是化院中兴吧(无耻清华还我兰大的物理有机大佬!)大气:全国最早的几个大气科学院之一,院长为当初NASA归国大佬,NASA没留住他物理:略有衰退,人才被挖走了不少,不过水平还在,然而不是顶端物院了(无耻清华还我兰大物院!)生命科学:不断衰退中,大佬越来越少,郑国锠院士的弟子满天下,但是兰大本身人才偏少而且研究领域相对传统,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可以编出来全国最强的植物学教材的学院了。兰大生科以干旱农业与荒漠区域生态学起家,植物分子生物学当年也是国内一绝,不过现在没那么强了,之前寒旱所的国重被撤了之后流于平庸。关键问题是新人补充的速度低于老一辈科学家离开的速度。核物理:也在衰退,不过毕竟是国内重要的核物理人才培养基地,而且目前国内核方向人才缺口很大,没被清华疯狂挖人之前是国内领域第一,当年的影响传到漫威去了,辐射人陈路了解一下(无耻清华还我兰大核物理!)。草科:领域内全国第一,国内仅有的草科院士都在兰大,不过有草科的高校比较少,专业本身也主要是种地(手动滑稽)数学:当年范先令先生还在工作的时候那是怎一个强字了得,如果按照被引量算,兰大数学院排名全国第一(不过数学专业被引量和成果水平没有严格的正相关,只能说兰大的方向偏统计吧,兰大的方程方向也不错,几何与拓扑水准还算一流)。不过兰大数学没有什么世界级的大成果就比较尴尬。论专业水准,比同济华师大这一类强,略逊于复旦等高校(然而本科生培养手动滑稽,学生水平太差学不到老师水平的十分之一,老师特别愁传承问题,很多老师觉得自己的学识就要失传了)资环、地矿:之前挑战了不少高难度操作,既有的成果水平国内前三,不过本科生课程设置……其实兰大很多理科专业在国内乃至世界都是一流的,关键问题是人才补充速度太慢。

兰州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9年甘肃法政学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院系调整中,成为当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尤其是在“开发大西北、建设战略后方”的国家战略下,全国各地人才汇集兰州大学,比如复旦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并入兰州大学,南开大学核物理系、放化专业并入兰州大学,又把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江隆基调入兰州大学当校长,从复旦、南大、北大等高校调来一批教师和研究生,一时兰州大学风光无限,综合实力得到迅速增强。作为一所老牌著名大学,最近几年由于地域的劣势,兰州大学综合实力下降明显,但是底蕴还在,兰州大学目前还有哪些王牌专业呢?1 草学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前身为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2002年并入兰州大学,在全国所有设置草业科学专业的高校中,兰州大学草学是唯一进入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学科,在2012和2017年教育部第三次、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兰州大学草学都是全国第一。目前兰州大学草学学科有院士2名(全国草学只有2名院士),有我国草学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科实力强大。目前草学专业开设的高校比较少,就业前景不错。2 化学随着复旦大学一些高校化学相关专业并入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化学系曾经辉煌一时,目前化学专业仍旧是兰州大学科研实力最强的学科之一,在全球学科排名中进入前1‰。目前化学学科有院士2名、1个国家重点学科(有机化学)、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兰州大学有机化学非常不错,学术能力很强。3 大气科学1971年,兰州大学正式创办气象学专业,丑纪范院士担任教研室主任,2004年成立我国高校第一个大气科学学院。目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科有院士1人、1个大气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本科就业率一直位列全校前列,近三年都在95%以上,考研率超过40%。4 核科学与技术在上世纪60年代,随着各校优秀毕业生的加盟,以及南开大学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学两个专业师生整体搬迁并入,使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目前该学科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我国“两弹一艇”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出了大批栋梁之才,包括2名院士、“杰青”7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3人等。

中团畜牧兽厌学会兽医产科学分会第五扁伞体会议第l。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产后奶牛子宫恢复和卵巢变化B超监测 韩瑾瑾‘,邓立新’,田超2,贺丛1.焦贵昆’ (1。河南农业大学。郑州,450002;2,河商农业职业学院,中牟,451450)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B超技术探讨产后奶牛子宫的恢复情况和I卵巢的变化情况,研究奶牛繁殖性能的变化规律,为更好地指导奶牛产后配种、繁育等:I_=作提供试验依据。根据试验方案选择8头中国荷斯坦产后奶牛(其中4头初产、4头经产),从产后第1天开始到’卜.次发情配种,持续利用B超观察其子宫的恢复情况和卵巢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子宫颈和子宫墅恢复止常的平均时间初产奶牛分};11人约为25d和32d,经产奶牛均为27d;经产和初产奶牛卵泡的发育都经历了6个卵泡波,前3个卵泡波为1个发情周期,后3个卵泡波为1个发情周期。冈子富未恢复完全,故要剑第2个发情周期末(即要剑第6个卵泡波)配种;初产剥经产奶牛产后发情配种的平均时间分别人约为90d和53d。由此可看山初产奶牛的子富颁恢复止常的平均时间要比经产奶牛旱2d,而子宫壁恢复止常的平均时间要比经产奶牛晚5d;初产奶牛发情配种的平均时间要比经产奶牛晚37 d。 关键词:奶牛:子宫;卵巢;B超;产后恢复 B刑超卢诊断法是超卢波影像诊断技术之一,是利川超声波的物理特性和I动物体组织结构的声学特点而建立的一种物理学检壳方法,能够准确地探洲机体不同组织器官。B型超声诊断法义称超卢断层显像法或辉度调制玳超卢诊断法,简称B型超声域B超。B型超卢诊断法是将剜声信号以光点明暗,即灰阶的形式显示出来,光点的强弱反映同声界面反射和衰减超卢的强弱,这些光点、光线贺光面构成了被探测部位二维断层I笙I像或切面图像,这种|j}l像称为卢像幽…。 我国兽医超卢诊断始于20世纪70年代木,且主要借鉴人医的经验,20世纪80年代早期,这项技术在家告繁埴和兽医产科学中开始虑川。其最人优点在于它的非损伤性,即可在米损伤动物的情况卜.重复检j卉}动物生殖道,这使其在奶牛聚殖领域中成为一种出色的临床诊断和I研究手段。现已有人将B超麻川丁奶牛卵巢囊肿的研究”’、检布奶牛卵巢黄体币I诊断卵巢疚病”1、检奄奶牛同期发情和超数排卵期卵巢发育的研究…等,并已经为其他许多方式无法解决的有关牛生殖周期及其失调的问题提供了答案。超声还可廊川于妊娠诊断、Jjff儿及胎膜发育、胎儿性别及胎儿.甲.期死亡等,展示了超声波技术在动物繁殖领域中的良好虑刚前景”’…。 荷斯坦牛最初是由国外引进,在我国经过长;f|】驯化、选育。特别是与各地黄牛进行杂交,逐渐形成了现在的运埘B超监测产后荷斯坦奶牛的子宫卵巢的变化情况已有相关报道,但研究初产和经产奶牛产后的卵巢子宫变化情况的对比还未见相‘芙报道.此次研究对于产后奶牛及时进行人.I:授精、受精后卵巢子富的动态变化及异常情况检测等都具有重要意义。1材料与方法1.I实验地点 实验地点:河南省鼎元种牛育种有限公司奶牛育种场1.2实验动物及分组 试验所川的中国荷斯坦奶牛由河南省鼎元种牛育种有限公司奶牛育种场提供.此次监测共有八头奶牛,其中四头是初产奶牛,四头是经产奶牛(胎次均为2--.3胎)。1.3主要仪器设备 兽川学上B删超声诊断仪:WED.3000V为高分辨率凸阵/线阵扫描B刑超卢诊断仪,深圳市威尔德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超卢耦合刑:CHJ-I型医川B-超耦台荆(哈尔滨市滨江耦合刑厂)若干瓶。 超卢.I:作站:超声:i:作站是将先进的数字幽像处理技术席用丁.超卢诊断领域.完成图像采集、 中固畜牧兽医学会兽l廷产科学分会第五扁拿体会议第‘I‘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处理、存储、同放、打印、统计、检索等功能。 1.4操作过程和方法 刚兽川掌上B型超声诊断仪探测时。先带上塑料手套,Hj O.2‰的高锰酸钾溶液进行消毒,然后五指并拢插入奶牛的肛『J,将_直肠内的类便消理干净,触诊子宫及卵巢,获得初步定位;再将消毒液润湿过的探头朋手带入直肠,达到子宫或卵巢的位置后,IIJ手指州定住子宫或卵巢,并将探头晶片面隔着直肠壁轻》lIIi在子宫或卵巢游离缘上进行扫赉。当荧屏上山现子宫颈、子宫体、卵巢或卵泡的典型幽像时,冻结图像.刚LIi予标尺测姑子宫颈的直径、子宫攮厚度、卵巢横截面的面积和卵泡横截面的面积,再通过超声影像.I:作站输入电脑,并存储处理。1.5数据统计分析 对所监测奶牛记录数据,井Jlj EXCEL制表绘剀。2结果2.I产后奶牛子宫和卵巢的声像图 子峦颈肇较厚,是致密的组织结构,在超声|鳘l像上为强同卢,肇内枯膜形成的皱褶在超声幽像上也为强同声,但相对于子宫壁较弱。子宫艟也是致密的组织结构,在超卢图像上是强同卢,子宫体未开13时l上‘卜.螭结合部在超卢图像上为强同声。卵巢是具有一定形状、致密的组织结构,在超卢I!d像上被膜*周边强同卢,实质部*现规则的、均匀一致的弱同声。卵泡内为均质液体.在超卢幽像上为明晰的、1F常规则的无同声液性啮区,卵泡肇和周同组织相对丁.卵泡液为强同卢。黄体在超声幽像上多早不规则的灰黑结构,相对丁.卵巢同卢强度较弱。2.2产后奶牛子宫和卵巢声像图的变化情况2.2.1初产和经产奶牛产后子宫颈的恢复情况子宫颈平均直径整体变化*+卜.降趋势直到达剑平稳状态,初产奶牛的子富锁平均直径从产J斤第l天的81.OOmm。经历人约24d,到产后第25大’卜.降剑38.24mm,此时已达剑平稳状态;经产奶牛的子富颈平均直径从产后第1天的97.00ram,经历人约26d.到产后第27天’卜.降剑36.14ram,此时已达到平稳状态(见图1)。 图1 产后奶牛子宫颈平均直径的变化情况 Fig.I The chage ofcervical average diameter in the postpartum milk cows2.2.2初产和经产奶牛产后子宫的恢复情况子宫肇厚度粘体变化趋势是先上升再稍微卜.降虽斤达到平稳状态,初产奶牛的子宫壁平均厚度由产后第l大的7.00ram,经历人约22d,到产后第23天达到21.00ram,此J亓再稍微.卜.降。到产后第32大为13.78ram,此时已达剑平稳状态;经产奶牛的子富壁平均厚度由产后第l天的7.oo mm,经历人约21d,到产后第22大达到19.67ram,此后再稍微’卜.降,到产后第27天为13.00ram,此时已达到平稳状态(见幽2)。 中固畜牧兽医学会兽医产科学分会第五扁伞体会议第.1.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图2产后奶牛子宫壁平均厚度的变化情况 Fig.2 Thechage ofthe average thickness ofthe uterine wall in the postpartum milk COWS2.2.3初产和经产奶牛产后卵巢的变化情况卵巢横截面平均面积的人小要受卵巢上卵泡黄体的影响,变化趋势和I卵泡横截面平均面积的变化趋辫人体一致,到卵泡将要排卵配种时几乎都达到最人值。初产奶牛的卵巢横截面平均面积的各个变化段的时间段分别为卜13d、14—23d、24-34d、35~52d、53--63d、64。84d,到,日泡将要排卵配种时,卵巢横截面的平均面积为1365.00mm2;经产奶牛的卵巢横截面平均面积的各个变化段的时间段分别为l—lOd、Il一25d、2乱34d、35~45d、46--53d、54—56d,到卵泡将要排卵再己种时,卵巢横截面的平均面积为886.00ram2(见剧3)。 图3产后奶牛卵巢横截面平均面积的变化情况 Fig.3 The chage ofthe average area oflhe ovarian cross section in the postpartum milk COWS2.2.4初产和经产奶牛产后卵泡的变化情况产后奶牛从产J亓第l天到再次配种经历了6个卵泡波,分为2个发情周期,产后第一次发情没有配种是因为产屙的子宫还没有完全恢复,不易受孕。每个发情周期卵泡波卵泡横截面的平均面积儿乎都*上升趋势,到最后排卵配种的时候面积儿乎都是达到最人值。初产奶牛的各个卵泡波的时间段分别为l一14d、15—23d、24-30d、3 1-56d、57—70d、71~90d,最后发情配种的时间为产屙第90天,将要排卯时的卵泡横截面的平均面积为305.00ram2;经产奶牛的各个卵泡波的时间段分别为I一10d、l I一27d、28—34d、35-39d、40--48d、49—53d,最后发情配种的时间为产后第53天。将要排卵时的卵泡横截面的平均面积为140.00mm2(见幽4)。 225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产科学分会第五届伞体会议第l。次学术研讨会论义集 圈4产后奶牛优势卵泡横截面平均面积的变化情况 Fig.4 The chage ofthc average arca ofthe dominant follicle in the postpartum milk COWS 3讨论 许多研究产后子富恢复情况的实验都采_uj连续直肠检布年¨屠宰的方法,直肠检壳的结果误著颇 人,连续屠宰需要人始实验动物,而且不能在同一动物监测到产后内生殖器官的恢复情况。虽然利 川屠宰方法可以为研究生殖道形态和组织学变化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但一种能在活体牛上连续准确 地测量子宫颁直径及子富肇厚度的1卜侵入性技术的廊川将极人地推动此项研究18J。白Casida和Uren 开始研究人家备产斤子宫恢复情况以米,很多学者都从事过这方面的研究,但结果报道,产后奶牛 子宫恢复时间从3周一J剑7周IlⅥ不等,不能准确监洲子宫止常恢复的过程及时问,就很雉研究其影 响因素…J。本实验一改传统的直检和组织学方法,川B超监测产斤奶牛子宫变化情况,这即可避免 因直检者手感的判断误差,义可准确直观地观察和测得子宫颈直径矛¨子宦雄厚度的变化情况。 子宫颈的壁很厚,粘膜形成许多纵褶,内腔狭窄.平时cj=|合,发情时稍微松弛,分娩时扩人。本实 验经B超监测所得结果与常规相符,初产与经产奶牛子峦颈直径在产后儿天尤其是分娩当天,平均 直径达到最火值,分别为81.00ram与97.00ram,以后均节’卜降趋势,分别火约经过25d和l 27d达剑 平稳状态,子宦颈恢复止常的时间初产奶牛比经产奶牛要早2天,最斤数值分别为38.24ram与36.14ram。经产奶牛曾产过犊,纵褶相对于初产奶牛米说要松弛点,故产后儿天内。经产奶牛的子 宫颈直径要比初产奶牛的数值人人约16.00ram。 初产与经产奶牛的子宫壁厚度恢复情况总体趋势一样。产后一段时间内子宫壁有增厚趋贽,是 由于怀孕牛子宫肌内胶原蛋白含量增加,产J亓子宫强烈收缩II 2j而子宫平滑肌纤维变短、基层变厚,再加上产后5—6d内子宫内膜会发生水肿【l习的结果。子宫恢复止常时,其厚度逐渐缩小。说明此过程中也是肌胶原蛋白的降解过科。初产奶牛的子宦艟厚度恢复时间要比经产奶牛的K人约5d,可能.是初产奶牛子宫肌内的胶原蚩白含量较多,降解需要的时间陈的结果。卵巢是卵泡生艮发育平Il产生雌性激素的场所,其形状和人小冈牛的个体、年龄及性周期而异,当卵巢上有卵泡生长时,其人小就会随着卵泡人小的变化而变化。 动物在出生前卵巢含有人蛀原始卵泡,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减少,多数卵泡中途闭锁而死亡,少数卵泡发育成熟而排卵。在发情周j{lj中,实际发育的卵泡数多-丁.能达到成熟和排卵的卵泡数,初情期前,卵泡虽能发育但不能成熟排卵.当发育剑一定程度时便退化萎缩,初情}f}】,|亓,卵巢上的原始卵泡才通过一系列发育阶段而达到成熟排卵,最终能够发育成熟的卵泡数一般只有1个,初产利经产奶牛卵泡的变化趋势人体一致,都是经历了6个卵泡波,分为2个发情周;l|j,前3个卵泡波为1个发情周期,后3个卵泡波为1个发情周期,第1个发情周期没有配种.为韵是让产斤的子宫和卵巢更好地恢复,到第2个发情周期末,卵泡成熟即将排卵时再配种,初产奶牛产后发情配226 中固畜牧兽医学会兽医产科学分会第五届伞体会议第。I‘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种的平均时间比经产奶牛的晚37d:将要排卵时初产奶牛的卵泡横截面的平均面积比经产奶牛的人165.OOmm2,这可能是初产奶牛繁殖能力强、生长发育好的结果。 参考文献〔1〕谢富强,邓千臻,邓立新等.兽医影像学fM】.北京市:中国农业人学jJI版社,2003.23—24.〔2〕马会19J,刘贤侠。李飞.应用B超诊治荷斯坦奶牛卵巢囊肿的研究【J】.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3(2):203—206.〔3〕王少华,二f三亮亮。谢富强.运用兽用B超仪检查奶牛卵泡、黄体和诊断卵巢疾病的体会【J】.中国奶牛。2007,9:27~30.〔4〕邓立新,贾翔征,贺从等.B超检台奶,卜刚期发情和超树排卵期卵巢发育研究【J】.畜牧兽医杂志,2004,23(i):l_4.〔5〕赞从。陶顺启,刘西弧等.B超在奶牛繁殖中的应用【J】.河南畜牧兽医。2006,270):24~26.〔6〕冯新畅,午林安.超声影像技术袖:兽医I晦床的应用【J】.东北农业大学学.撒,1999。30(3):289—309.〔7〕小报林.养,卜学〔M〕.北京市:中国农业火学jI;版社.2006.28—29.〔8〕…文儒,从霞.奶牛产后了宫及卵巢超声影像学变化规律的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1994,25(3):219-225.〔9〕Eduvit.L 0 et a1.Bacteriological investigation ofthe postpanum uterus〔J〕.Theriogenology.1 984.2 1:733-745.〔10〕Choudhury G et a1.Studies on certain aspects of uterine involution in holster X Hafiana females at firstcalving〔J〕.Indian Vet.J.1974.50:395---400.〔11〕李守军,l|l文儒,侯振中等.奶牛了宫复…的B.超影像学研究【J】.黑尼江畜牧兽医.1999,(10):4--6.〔1 2〕Eliott L.Uterus ofthe COWS after parturition:Bacterial content〔J〕.Am.J.Vct.Res.1 986,26:77-8 1.〔13〕川文儒.Noakes D E.II-了宫复…过程中胶原生〔J和肌浆球继臼降解规律的研究【J】.黑尼江畜牧兽医.1991.(6):10--12. 227

这个关键看你是什么想法——混个文凭,兰大的文凭在西部还是很牛的。如果你是理科生,建议你读兰大的化学、数学、物理、地理、计算机和生物;文科建议你选择经济、历史、新闻和中文,很强的师资力量。以上学科兰大都有国家基础高等学校资格基地班。学费低,师资力量强。在兰大就读,唯一不好的就是缺乏竞争意识,容易混出头! 兰大的有机化学比较有特色,不过我觉得如果四年要出国的话,建议直接读基础班的几个专业(化学、物理、生物),因为这个专业出来的学生基础知识很扎实的,特别是化学,当初我们那届毕业生,140多名,大概有40%最后在国外的大学上博士,出国几率很高的! 兰大理科的基础学科都不错,但是基础学科都是要做好念博士的准备的(或出国留学读博士),基础学科只读本科是不行的。本科好就业的就是工科吧,像土木工程一类。 化学全国第一,医学的临床学习过程中别出格的话就业也是百分之百的,至于物理,其实据我了解,考研的相当多,考研多就说明本科就业一般。。文科类的,都差不多,经济管理相对就业好点吧 理科就业整体都不错,核学、大气、信息、土木这几年就业都不错 其他优势学科最好能继续深造,否则竞争力不是特别大! 最真实的答案:化学(材料、有机) 物理(微电子) 生物(生化分子、植物、动物、发育、生态) 计算机(硬件) 地理(人文) 实话:物理衰败了,化学巅峰之上,生物正在崛起。

兽医影像学论文参考文献

北京 清华大学 北京大学 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交通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北京理工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邮电大学 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中国传媒大学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师范大学 中央音乐学院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中医药大学 北京外国语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 中央财经大学 华北电力大学 北京体育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复旦大学 华东师范大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 东华大学 上海财经大学 同济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大学 天津 南开大学 天津大学 天津医科大学 重庆 重庆大学 西南大学 河北 河北工业大学 山西 太原理工大学 内蒙古 内蒙古大学 辽宁 大连理工大学 东北大学 辽宁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 吉林 吉林大学 东北师范大学 延边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东北农业大学 东北林业大学 江苏 南京大学 东南大学 苏州大学 南京师范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药科大学 河海大学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江南大学 南京农业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 浙江 浙江大学 安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大学 合肥工业大学 福建 厦门大学 福州大学 江西 南昌大学 山东 山东大学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河南 郑州大学 湖北 武汉大学 华中科技大学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 华中师范大学 华中农业大学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湖南 湖南大学 中南大学 湖南师范大学 广东 华南师范大学 暨南大学 华南理工大学 中山大学 广西 广西大学 四川 四川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 四川农业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 云南 云南大学 贵州 贵州大学 陕西 西北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长安大学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陕西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大学 新疆 新疆大学 石河子大学 军事系统 第二军医大学 第四军医大学 国防科技大学 青海 青海大学 宁夏 宁夏大学 海南 海南大学 西藏 西藏大学 参考

“专业均为二级学科”,就是你的所学专业需要为二级专业,填写专业与相应的代码教育部将高等院校里的学科门类分类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目录。一级学科是学科大类,用四位码表示二级学科是其下的学科小类,用六位码表示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学科大类) 二级学科哲学 0101 哲学 010101 马克思主义哲学010102 中国哲学010103 外国哲学010104 逻辑学010105 伦理学010106 美学010107 宗教学010108 科学技术哲学经济学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学科大类) 二级学科经济学 0201 理论经济学 020101 政治经济学020102 经济思想史020103 经济史020104 西方经济学020105 世界经济020106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经济学 0202 应用经济学 020201 国民经济学020202 区域经济学020203 财政学(含∶税收学)020204 金融学(含∶保险学)020205 产业经济学020206 国际贸易学020207 劳动经济学020208 统计学020209 数量经济学020210 国防经济法学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学科大类) 二级学科法学 0301 法学 030101 法学理论030102 法律史030103 宪法学与行政法学030104 刑法学030105 民商法学(含:劳动法学、社会保障法学)030106 诉讼法学030107 经济法学030108 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030109 国际法学(含:国际公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030110 军事法学法学 0302 政治学 030201 政治学理论030202 中外政治制度030203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030204 中共党史(含: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030206 国际政治030207 国际关系030208 外交学法学 0303 社会学 030301 社会学030302 人口学030303 人类学030304 民俗学(含:中国民间文学)法学 0304 民族学 030401 民族学030402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030403 中国少数民族经济030404 中国少数民族史030405 中国少数民族艺术法学 0305 马克思主义理论 0305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030502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03050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030504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030505 思想政治教育030506 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法学 0306 公安学 030601 公安学基础理论030602 公安管理学030603 治安学030604 侦查学030605 犯罪学030606 公安情报学030607 国内安全保卫学030608 边防管理学030609 涉外警务学030610 警务指挥与战术030611 警卫学教育学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学科大类) 二级学科教育学 0401 教育学 040101 教育学原理040102 课程与教学论040103 教育史040104 比较教育学040105 学前教育学040106 高等教育学040107 成人教育学040108 职业技术教育学040109 特殊教育学040110 教育技术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教育学 0402 心理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学位) 040201 基础心理学040202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040203 应用心理学教育学 0403 体育学 040301 体育人文社会学040302 运动人体科学(可授教育学、理学、医学学位)040303 体育教育训练学040304 民族传统体育学文学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学科大类) 二级学科文学 0501 中国语言文学 050101 文艺学050102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050103 汉语言文字学050104 中国古典文献学050105 中国古代文学050106 中国现当代文学050107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分语族)050108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文学 0502 外国语言文学 050201 英语语言文学050202 俄语语言文学050203 法语语言文学050204 德语语言文学050205 日语语言文学050206 印度语言文学050207 西班牙语语言文学050208 阿拉伯语语言文学050209 欧洲语言文学050210 亚非语言文学050211 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学 0503 新闻传播学 050301 新闻学050302 传播学历史学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学科大类) 二级学科历史学 0601 考古学 060101 考古学史和考古学理论060102 史前考古060103 夏商周考古060104 秦汉魏晋南北朝考古060105 唐宋元明清考古060106 科技考古060107 文化遗产与博物馆060108 古代文字与铭刻060109 专门考古历史学 0602 中国史 060201 历史地理学060202 历史文献学060203 史学理论及中国史学史060204 中国古代史060205 中国近代史060206 中国现代史060207 专门史历史学 0603 世界史 060301 世界史学理论与史学史060302 世界古代中古史060303 世界近现代史060304 世界地区 国别史060305 专门史与整体史理学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学科大类) 二级学科理学 0701 数学 070101 基础数学070102 计算数学07010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070104 应用数学070105 运筹学与控制论理学 0702 物理学 070201 理论物理070202 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070203 原子与分子物理070204 等离子体物理070205 凝聚态物理070206 声学070207 光学070208 无线电物理理学 0703 化学 070301 无机化学070302 分析化学070303 有机化学070304 物理化学(含∶化学物理)070305 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理学 0704 天文学 070401 天体物理070402 天体测量与天体力学理学 0705 地理学 070501 自然地理学070502 人文地理学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理学 0706 大气科学 070601 气象学070602 大气物理学与大气环境理学 0707 海洋科学 070701 物理海洋学070702 海洋化学070703 海洋生物学070704 海洋地质理学 0708 地球物理学 070801 固体地球物理学070802 空间物理学理学 0709 地质学 070901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070902 地球化学070903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070904 构造地质学070905 第四纪地质学理学 0710 生物学 071001 植物学071002 动物学071003 生理学071004 水生生物学071005 微生物学071006 神经生物学071007 遗传学071008 发育生物学071009 细胞生物学071010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071011 生物物理学理学 0711 系统科学 071101 系统理论071102 系统分析与集成理学 0712 科学技术史(分学科,可授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学位) 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理学 0713 生态学 理学 0714 统计学(可授理学、经济学学位) 工学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学科大类) 二级学科工学 0801 力学(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080101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080102 固体力学080103 流体力学080104 工程力学工学 0802 机械工程 080201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080204 车辆工程工学 0803 光学工程 注: 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工学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080401 精密仪器及机械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工学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501 材料物理与化学080502 材料学080503 材料加工工程工学 0806 冶金工程 080601 冶金物理化学080602 钢铁冶金080603 有色金属冶金工学 0807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701 工程热物理080702 热能工程080703 动力机械及工程080704 流体机械及工程080705 制冷及低温工程080706 化工过程机械工学 0808 电气工程 080801 电机与电器080802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080803 高电压与绝缘技术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080805 电工理论与新技术工学 0809 电子科学与技术(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080901 物理电子学080902 电路与系统080903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080904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工学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001 通信与信息系统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工学 0811 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101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081102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081103 系统工程081104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081105 导航、制导与控制工学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可授工学、理学学位) 081201 计算机系统结构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工学 0813 建筑学 081301 建筑历史与理论081302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081303 城市规划与设计(含: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081304 建筑技术科学工学 0814 土木工程 081401 岩土工程081402 结构工程081403 市政工程081404 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081405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081406 桥梁与隧道工程工学 0815 水利工程 081501 水文学及水资源081502 水力学及河流动力学081503 水工结构工程081504 水利水电工程081505 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工学 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081601 大地测量学与测量工程081602 摄影测量与遥感081603 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工学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081701 化学工程081702 化学工艺081703 生物化工081704 应用化学081705 工业催化工学 0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081801 矿产普查与勘探081802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081803 地质工程工学 0819 矿业工程 081901 采矿工程081902 矿物加工工程081903 安全技术及工程工学 0820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 082001 油气井工程082002 油气田开发工程082003 油气储运工程工学 0821 纺织科学与工程 082101 纺织工程082102 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082103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082104 服装设计与工程工学 0822 轻工技术与工程 082201 制浆造纸工程082202 制糖工程082203 发酵工程082204 皮革化学与工程工学 0823 交通运输工程 082301 道路与铁道工程082302 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082303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082304 载运工具运用工程工学 0824 船舶与海洋工程 082401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082402 轮机工程082403 水声工程工学 0825 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082501 飞行器设计082502 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082503 航空宇航制造工程082504 人机与环境工程工学 0826 兵器科学与技术 082601 武器系统与运用工程082602 兵器发射理论与技术082603 火炮、自动武器与弹药工程082604 军事化学与烟火技术工学 0827 核科学与技术 082701 核能科学与工程082702 核燃料循环与材料082703 核技术及应用082704 辐射防护及环境保护工学 0828 农业工程 082801 农业机械化工程082802 农业水土工程082803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082804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学 0829 林业工程 082901 森林工程082902 木材科学与技术082903 林产化学加工工程工学 0830 环境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农学学位) 083001 环境科学083002 环境工程工学 0831 生物医学工程(可授工学、理学、医学学位) 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工学 0832 食品科学与工程(可授工学、农学学位) 083201 食品科学083202 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083203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083204 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工学 0833 城乡规划学 083301 区域发展与规划083302 城乡规划与设计083303 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083304 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083305 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083306 城乡规划管理工学 0834 风景园林学(可授工学、农学学位) 工学 0835 软件工程 工学 0836 生物工程 工学 0837 安全科学与工程 工学 0838 公安技术 农学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学科大类) 二级学科农学 0901 作物学 090101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090102 作物遗传育种农学 0902 园艺学 090201 果树学090202 蔬菜学090203 茶学农学 0903 农业资源利用 090301 土壤学090302 植物营养学农学 0904 植物保护 090401 植物病理学090402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090403 农药学(可授农学、理学学位)农学 0905 畜牧学 090501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090502 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090503 草业科学090504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含:蚕、蜂等)农学 0906 兽医学 090601 基础兽医学090602 预防兽医学090603 临床兽医学农学 0907 林学 090701 林木遗传育种090702 森林培育090703 森林保护学090704 森林经理学090705 野生动植物保护与利用090706 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090707 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农学 0908 水产 090801 水产养殖090802 捕捞学090803 渔业资源农学 0909 草学 医学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学科大类) 二级学科医学 1001 基础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101 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100102 免疫学100103 病原生物学10010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100105 法医学100106 放射医学100107 航空、航天与航海医学医学 1002 临床医学 100201 内科学(含:心血管病、血液病、呼吸系病、消化系病、内分泌与代谢病、肾病、风湿病、传染病)100202 儿科学100203 老年医学100204 神经病学100205 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100206 皮肤病与性病学100207 影像医学与核医学100208 临床检验诊断学100209 护理学100210 外科学(含:普外、骨外、泌尿外、胸心外、神外、整形、烧伤、野战外)100211 妇产科学100212 眼科学100213 耳鼻咽喉科学100214 肿瘤学100215 康复医学与理疗学100216 运动医学100217 麻醉学100218 急诊医学医学 1003 口腔医学 100301 口腔基础医学100302 口腔临床医学医学 1004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401 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100402 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100403 营养与食品卫生学100404 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100405 卫生毒理学100406 军事预防医学医学 1005 中医学 100501 中医基础理论100502 中医临床基础100503 中医医史文献100504 方剂学100505 中医诊断学100506 中医内科学100507 中医外科学100508 中医骨伤科学100509 中医妇科学100510 中医儿科学100511 中医五官科学100512 针灸推拿学100513 民族医学(含:藏医学、蒙医学等)医学 1006 中西医结合 100601 中西医结合基础100602 中西医结合临床医学 1007 药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100701 药物化学100702 药剂学100703 生药学100704 药物分析学100705 微生物与生化药学100706 药理学医学 1008 中药学 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医学 1009 特种医学 医学 1010 医学技术(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医学 1011 护理学(可授医学、理学学位) 军事学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学科大类) 二级学科军事学 1101 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 110101 军事思想110102 军事历史军事学 1102 战略学 110201 军事战略学110202 战争动员学军事学 1103 战役学 110301 联合战役学110302 军种战役学(含∶第二炮兵战役学)军事学 1104 战术学 110401 合同战术学110402 兵种战术学军事学 1105 军队指挥学 110501 作战指挥学110502 军事运筹学110503 军事通信学110504 军事情报学110505 密码学110506 军事教育训练学(含∶军事体育学)军事学 1106 军制学 110601 军事组织编制学110602 军队管理学军事学 1107 军队政治工作学 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军事学 1108 军事后勤学与军事装备学 110801 军事后勤学110802 后方专业勤务110803 军事装备学军事学 1109 军事装备学 军事学 1110 军事训练学 管理学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学科大类) 二级学科管理学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可授管理学、工学学位) 注∶本一级学科不分设二级学科(学科、专业)管理学 1202 工商管理 120201 会计学120202 企业管理(含: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120203 旅游管理120204 技术经济及管理管理学 1203 农林经济管理 120301 农业经济管理120302 林业经济管理管理学 1204 公共管理 120401 行政管理120402 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可授管理学、医学学位)120403 教育经济与管理(可授管理学、教育学学位)120404 社会保障120405 土地资源管理管理学 1205 图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 120501 图书馆学120502 情报学120503 档案学艺术学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学科大类) 二级学科艺术学 1301 艺术学理论 艺术学 1302 音乐与舞蹈学 艺术学 1303 戏剧与影视学 艺术学 1304 美术学 艺术学 1305 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 专业硕士学位点编辑0251 金融0252 应用统计0253 税务0254 国际商务0255 保险0256 资产评估0257 审计0351 法律0352 社会工作0353 警务0451 *教育0452 体育0453汉语国际教育0454 应用心理0551 翻译0552 新闻与传播0553 出版0651 文物与博物馆0851 建筑学0852 *生物工程0853 城市规划0951 农业推广0952 *兽医0953 风景园林0954 林业1051 *临床医学1052 *口腔医学1053 公共卫生1054 护理1055 药学1056 中药学1151 军事1251 工商管理1252 公共管理1253 会计1254 旅游管理1255 图书情报1256 工程管理1351 艺术注:名称前加“*”的可授予硕士、博士专业学位;“建筑学”可授予学士、硕士专业学位;其它授予硕士专业学位。

兰州大学前身是创建于1909年甘肃法政学堂,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院系调整中,成为当时14所综合性大学之一,尤其是在“开发大西北、建设战略后方”的国家战略下,全国各地人才汇集兰州大学,比如复旦大学有机化学专业并入兰州大学,南开大学核物理系、放化专业并入兰州大学,又把北京大学副校长、党委书记江隆基调入兰州大学当校长,从复旦、南大、北大等高校调来一批教师和研究生,一时兰州大学风光无限,综合实力得到迅速增强。作为一所老牌著名大学,最近几年由于地域的劣势,兰州大学综合实力下降明显,但是底蕴还在,兰州大学目前还有哪些王牌专业呢?1 草学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前身为甘肃省草原生态研究所,2002年并入兰州大学,在全国所有设置草业科学专业的高校中,兰州大学草学是唯一进入211工程、985工程建设的学科,在2012和2017年教育部第三次、第四次学科评估中,兰州大学草学都是全国第一。目前兰州大学草学学科有院士2名(全国草学只有2名院士),有我国草学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草地农业生态系统),学科实力强大。目前草学专业开设的高校比较少,就业前景不错。2 化学随着复旦大学一些高校化学相关专业并入兰州大学,兰州大学化学系曾经辉煌一时,目前化学专业仍旧是兰州大学科研实力最强的学科之一,在全球学科排名中进入前1‰。目前化学学科有院士2名、1个国家重点学科(有机化学)、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功能有机分子化学)。兰州大学有机化学非常不错,学术能力很强。3 大气科学1971年,兰州大学正式创办气象学专业,丑纪范院士担任教研室主任,2004年成立我国高校第一个大气科学学院。目前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科有院士1人、1个大气科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本科就业率一直位列全校前列,近三年都在95%以上,考研率超过40%。4 核科学与技术在上世纪60年代,随着各校优秀毕业生的加盟,以及南开大学原子核物理和放射化学两个专业师生整体搬迁并入,使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综合实力显著提高。目前该学科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兰州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科为我国“两弹一艇”做出了卓越贡献,培养出了大批栋梁之才,包括2名院士、“杰青”7人、中科院百人计划13人等。

这个关键看你是什么想法——混个文凭,兰大的文凭在西部还是很牛的。如果你是理科生,建议你读兰大的化学、数学、物理、地理、计算机和生物;文科建议你选择经济、历史、新闻和中文,很强的师资力量。以上学科兰大都有国家基础高等学校资格基地班。学费低,师资力量强。在兰大就读,唯一不好的就是缺乏竞争意识,容易混出头! 兰大的有机化学比较有特色,不过我觉得如果四年要出国的话,建议直接读基础班的几个专业(化学、物理、生物),因为这个专业出来的学生基础知识很扎实的,特别是化学,当初我们那届毕业生,140多名,大概有40%最后在国外的大学上博士,出国几率很高的! 兰大理科的基础学科都不错,但是基础学科都是要做好念博士的准备的(或出国留学读博士),基础学科只读本科是不行的。本科好就业的就是工科吧,像土木工程一类。 化学全国第一,医学的临床学习过程中别出格的话就业也是百分之百的,至于物理,其实据我了解,考研的相当多,考研多就说明本科就业一般。。文科类的,都差不多,经济管理相对就业好点吧 理科就业整体都不错,核学、大气、信息、土木这几年就业都不错 其他优势学科最好能继续深造,否则竞争力不是特别大! 最真实的答案:化学(材料、有机) 物理(微电子) 生物(生化分子、植物、动物、发育、生态) 计算机(硬件) 地理(人文) 实话:物理衰败了,化学巅峰之上,生物正在崛起。

医学影像参考文献

首先一个文献可以同时是引证文献和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包括引证文献,你的论文引用别人的材料了,那被引用的文献肯定是你的参考文献呀,所以是包括的。

我们从事论文多年,我们认为是可以的。参考文献是放在最后的,引证文献也可能是参考文献,也可能是脚注或者尾注!

引证文献和参考文献有着很大的区别;1丶引证内容不同引证文献和参考文献的区别在于引证文献是可以理解为是用于印证或者说明某个文献内容的,而参考文献是指所写的文献中用到了某个文献作为参考或借鉴。2丶用途不同引证文献作为一种文字被发现。主要用于物理、化学和生物等领域,主要的功能是进行物质的定性和定量及空间定位研究。1973年Lauterbur等人首先报道了利用磁共振原理成像的技术。近来,磁共振成像技术作为医学影像学的一部分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的临床工作中,为了避免与核医学中放射同位素成像相混淆,故将此技术称为磁共振成像。而参考文献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共振产生磁共振信号而建成图像的一种新的诊断方法,用来检测氢质子密度、氢质子运动流速、T1弛豫时间、T2弛豫时间以及各种扫描参数都可产生MRI信号和影响MRI信号的强度。3丶使用方法不同使用引证文献,患者的膀胱需要中度充盈,既可作为周围器官的解剖标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将肠袢挤出盆腔。并除去身上的金属异物。而使用参考文献检查时应用体线圈或盆腔相控线圈或直肠内线圈,常规用T1加权轴位像和T2加权轴、冠、矢三维像。扫描序列T,加权像用常规SE,TR600ms,TEl5~20ms;T2加权像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进行检测。4丶制造工艺不同引证文献采用顶部发酵,酵母一直漂浮在发酵液体的表面。这种方式发酵的啤酒适合温度高的环境16-24℃,在装瓶后啤酒会在瓶内继续发酵。这类啤酒偏甜,酒精含量高,常常带有更加浓烈的口感,而且酒体很饱满。在温暖的发酵过程中可以形成果仁味和水果味,如果麦芽烘焙的很好,也可以出现巧克力香和蜂蜜香,而参考文献以马铃薯或玉米、大麦、黑麦为原料,用精馏法蒸馏出酒度高达96%的酒精液,再使酒精液流经盛有大量木炭的容器,以吸附酒液中的杂,最后用蒸馏水稀释至酒度40-50%,除去酒精中所含毒素和其它异物的一种纯净的高酒精浓度的饮料。5丶出处不同参考文献是在学术研究过程中,对某一著作或论文的整体的参考或借鉴。征引过的文献在注释中已注明,不再出现于文后参考文献中。而参考文献是文章或著作等写作过程中参考过的文献。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引证文献百度百科-参考文献

绪论一、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二、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的发展三、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的性质四、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的学习方法第一章 X线检查技术第一节 X线摄影条件一、感光效应及其影响因素二、摄影条件的制订第二节 X线摄影常用的术语一、解剖学姿势二、解剖学的基准轴线和面三、解剖学方位四、关节运动五、X线摄影方向六、X线摄影位置第三节 X线摄影体表定位标志一、四肢二、脊柱三、胸部四、腹部五、头颅第四节 X线摄影步骤与注意事项一、常规X线摄影二、特殊情况时的X线摄影第五节 优质X线照片的标准一、符合诊断学的要求二、适当的影像密度三、恰当的影像对比度四、良好的锐利度五、较少的影像噪声第六节 常规X线摄影位置一、头颅二、胸部三、腹部和骨盆四、脊柱五、上肢六、下肢第七节 乳腺摄影一、数字乳腺摄影技术二、乳腺摄影检查技术第八节 数字X线检查技术一、检查步骤二、图像后处理三、适宜曝光量四、临床应用第九节 X线造影检查技术一、对比剂二、药敏试验、药物反应及处理方法三、造影检查技术第十节 X线透视检查技术一、胸部透视二、腹部透视三、四肢透视第二章 CT检查技术第一节 CT检查方法一、CT普通扫描二、CT增强扫描三、CT血管造影四、CT灌注成像五、实时增强监视六、PET-CT第二节 cT检查技术参数一、扫描类型二、曝光条件三、视野四、矩阵五、准直六、层厚七、层距八、重建间隔九、螺距十、旋转速度十一、心电门控十二、扫描架倾斜角度十三、算法第三节 CT图像的显示及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一、CT图像的显示二、CT图像质量的影响因素第四节 CT的图像后处理技术一、重建技术二、重组技术第五节 临床应用概述一、适应证与禁忌证二、检查前准备三、检查步骤四、注意事项第六节 各部位的CT检查技术一、颅脑二、头颈部三、胸部四、腹部五、盆腔六、脊柱七、四肢骨关节第三章 MRI检查技术第一节 MRI图像的显示和特点一、MRI图像的显示二、MRI图像的特点第二节 常用脉冲序列及应用一、自旋回波脉冲序列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三、反转恢复序列四、梯度回波脉冲序列五、回波平面成像序列第三节 MRI特殊检查技术一、流动现象及补偿技术二、饱和成像技术三、门控技术四、磁化传递对比技术五、MR水成像技术六、MRI血管成像七、MRI频谱的临床应用八、功能MRI成像第四节 MRI增强检查一、MRI对比剂的分类二、MRI对比剂的增强机制三、MRI对比剂的应用四、MRI对比剂不良反应及处理第五节 MRI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一、适应证二、禁忌证三、MRI检查前的准备四、MRI检查的安全要求五、各部位的MRI检查技术第六节 伪影及补偿技术一、运动伪影二、包裹伪影三、化学位移伪影四、截断伪影五、磁敏感性伪影六、拉链伪影七、遮蔽伪影八、交叉激励九、并行采集技术伪影十、其他伪影第七节 MRI系统的生物效应一、静磁场的生物效应二、梯度磁场的生物效应三、射频脉冲的生物效应第四章 超声检查技术第一节 超声检查技术及进展一、二维超声检查技术二、M型超声检查技术三、超声多普勒检查技术四、组织多普勒成像检查技术五、彩色多普勒能量图六、心内膜边缘检测技术七、彩色室壁运动动态显示技术八、谐波成像技术九、对比超声检查技术十、介人性超声技术十一、三维超声检查技术第二节 超声检查技术的临床应用一、颅脑二、眼部、甲状腺及涎腺三、乳腺四、心脏五、肝脏六、胆道系统七、胰腺八、脾脏九、肾脏十、输尿管十一、膀胱、前列腺、精囊十二、阴囊十三、妇科十四、产科第五章 胶片激光打印及冲洗技术第一节 数字激光打印技术一、激光打印机的性能及特点二、干式激光打印技术三、湿式激光打印技术第二节 胶片自动冲洗技术一、自动冲洗技术二、自动冲洗技术的管理第六章 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及评价第一节 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一、质量管理理念的提出二、质量管理及质量文化的基本概念三、质量管理活动的程序第二节 放射诊断影像质量评价一、主观评价法二、客观评价法三、综合评价法第三节 模拟成像与数字成像质量评价的异同一、主观评价结果的异同二、客观评价结果的异同第四节 视读条件对像质的影响一、阅片灯条件的影响二、显示器条件的影响第五节 乳腺影像质量控制与评价简介一、X线质要求二、探测器要求三、剂量要求四、视读条件对像质的影响参考文献中英文名词索引英中文名词索引

医学影像学参考文献

中国知网有很多论文,丁香园也有。

我们从事论文多年,我们认为是可以的。参考文献是放在最后的,引证文献也可能是参考文献,也可能是脚注或者尾注!

专业名称:医学影像学专业学 科:医学门  类: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修业年限:五年授予学位:医学学士 1.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医学影像学范畴内各项技术(包括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学、核医学、影像学等)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3.具有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4.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方法,熟悉相关的医学伦理学;5.了解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6.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计算机应用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物理学、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原理与接口、影像设备结构与维修、医学成像技术、摄影学、人体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影像诊断学、影像物理、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核素诊断、介入放射学、核医学、医学影像解剖学、肿瘤放疗治疗学、B超诊断学。 作 者:白人驹,徐克 主编出 版 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2013-3-1版 次:7页 数:408字 数:743000印刷时间:2013-3-1开 本:大16开纸 张:胶版纸印 次:1I S B N:9787117172028包 装:平装 书 名: 医学影像学作 者:吴恩惠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8ISBN: 9787117095020开本: 16定价: 00 元 《医学影像学》(第6版)是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荣获全国医药优秀教材奖的第5版基础上修订的。修订原则是以《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与《全国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的意见》为指导。力图反映新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改革的成果;定位于五年制临床专业,用于培养通科医生,而不是培养医学影像专科医生;遵循教材“三基”、“五性”和“三特定”的编写原则要求.并充分考虑多所院校使用本教材第5版的反馈意见与建议。基于上述的原则要求,在《医学影像学》第6版中进行了如下修订:对框架进行了调整,第6版分为影像诊断学和介入放射学两篇,以表示二者的差别和提高对介入放射学特点及临床重要地位的认识。在影像诊断学一篇中,将第5版的前五篇改为第6舨的九章。第一章为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即第5版的总论),变动较大,删减较多。重点简化四种成像技术的成像原理与设备及检查方法的叙述。对图像解读与影像诊断思维的内容亦进行了修改,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图像的观察和分析方法及影像诊断原则。第二章至第九章分别叙述不同系统的影像诊断。其中,循环系统删减了在实际诊断工作中不占主要地位的X线诊断内容。乳腺独立成章,以体现对乳腺疾病,特别是发病率逐渐增高的乳腺癌的重视和认识影像诊断的重要地位。在每一章器官疾病诊断之后增写了各种影像检查的比较与优选,以便对诊断该器官的疾病能选择最适宜的检查方法。此外,还增编了小儿影像诊断学,作为第十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小儿影像学的特点。介入放射学一篇分为血管介入技术和非血管介入技术两章。 吴恩惠,国内外著名影像医学专家、北美放射学会荣誉会员、天津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编的《头部CT诊断学》获1990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冯敢生,教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副院长、华中科技大学影像医学系主任,中华放射学会副主任委员和介入放射学会委员。 绪论第一篇 影像诊断学第一章 成像技术与临床应用第一节 X线成像一、X线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二、X线图像特点三、X线检查技术四、X线图像的解读五、X线诊断的临床应用第二节 计算机体层成像一、CT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二、CT图像特点三、CT检查技术四、CT图像的解读五、CT诊断的临床应用第三节 超声成像一、超声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二、超声图像特点三、超声检查技术四、超声图像的解读五、超声诊断的临床应用第四节 磁共振成像一、MRl成像基本原理与设备二、MRl图像特点三、MRl检查技术四、MRl图像的解读五、MRl诊断的临床应用第五节 图像解读与影像诊断思维,一、图像解读的内容二、影像诊断思维第六节 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与信息放射学一、图像存档和传输系统二、信息放射学第二章 骨骼与肌肉系统第一节 骨与软组织一、检查技术二、正常影像表现三、基本病变表现四、疾病诊断五、各种影像检查的比较与优选第二节 关节一、检查技术二、正常影像表现三、基本病变表现四、疾病诊断五、各种影像检查的比较和优选第三章 呼吸系统第一节 检查技术一、X线检查二、CT检查三、MRl检查四、超声检查第二节 正常影像表现一、X线检查二、CT检查三、MRl检查第三节 基本病变表现一、肺部病变二、胸膜病变三、纵隔改变第四节 疾病诊断一、支气管扩张症二、肺炎三、肺脓肿四、肺结核五、肺肿瘤六、纵隔原发肿瘤和瘤样病变第五节 各种影像检查的比较与优选一、胸部影像检查的比较二、胸部影像检查的优选第四章 循环系统第五章 消化系统第六章 泌尿与生殖系统第七章 乳腺第八章 中枢神经系统第九章 头颈部第十章 儿科影像学第二篇 介入放射学第十一章 血管介入技术第十二章 非血介入技术英中文名词对照索引中英文名词对照索引参考文献……

医学影像 医学影像学是现代医学领域发展最快、涉及范围最广的学科之一。从形态学到功能、分子影像学,从静态到动态,从二维到三维,从定性诊断到定量诊断,从单纯诊断到诊断、治疗并重,现代医学影像学与传统医学影像学相比,有许多新特点、新领域。如何改革与完善医学影像学教学,使之更好地适应临床、科研以及教学的需要,有不少问题值得思考 [1,2] 。1 教学内容与教学重点现代医学影像学借助普通放射、CT、MRI、DSA、USG和ECT等不同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使人体内部解剖和器官成像,以了解人体解剖、生理功能状况及病理变化,在影像监视下采集标本或对某些疾病进行治疗,达到活体诊断和介入治疗的目的。其获取影像、处理影像、分析与利用影像的深度和广度都是传统放射学科无法比拟的。实习现代医学影像学不仅要掌握丰富的专业内容,而且要具备一定的物理、数学、计算机知识,有扎实的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甚至分子生物学基础,同时也要了解和掌握内、外、妇、儿等临床相关学科知识与技能。仅靠四五年系统学习与实习很难系统掌握全部内容。在现有学制的情况下,强调专业知识的培养,必然影响基础理论和相关临床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知识面过窄,影响学生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反之会造成学生专业知识少,一时难以适应影像科工作,又会影响学校和学生的声誉,甚至影响学生就业。因此,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临床相关学科知识,及专业本身各内容如何合理安排和突出重点,需要组织医学影像学专家、老师、有相当工作经验的影像毕业生及在校学生进行深入讨论;是否参考国外做法,改变医学影像学专业学生的学制与培养方法需要探讨 [1~4] 。2 医学影像学发展与教学内容更新自伦琴1895年发现X线,放射学形成到现在,影像专业虽然只有百年历史,但其发展着实令人惊叹。不仅CT、MRI软硬件的更新令人目不暇接,数字影像给普放、介入崭新的发展机遇,现在几乎人体每个系统都与影像有着密切的关系;DSA、CT、MRI、USG等导向下的治疗更使介入治疗“无孔不如、无孔也入”,各种微创治疗在国内外开展得正是如火如荼;现代影像学已不在单纯是反映人体的解剖和病理改变的经验学科。它不单可提供质的诊断,还可区分量的差别,已深入到活体功能研究(脑、心、肝、肾等功能成像)、反映活体生化代谢及分子生物学改变等领域,分子影像学已经悄然兴起。现在世界上每年都会涌现许多新的影像成果和专著。而我们的影像学教材,尽管不断改版与更新内容,仍然明显落后于医学影像学的发展。一些内容没掌握已经过时,一些内容学了临床已不再应用,一些临床常用的内容反而没学的现象经常遇到 [1,2,4] 。因此,医学影像学教师加强学习与交流十分重要,这样既利于及时补充学术界公认的重要内容、删除过时内容,也利于启发学生探索学习新知识的兴趣。3 基础理论学习与学习能力培养现代医学影像学横跨诸多学科,在知识时代不仅本身随影像设备和检查技术不断发展,相关学科的进步也在有力地推动着影像学学科的发展。学生时代再长、学生再用功,掌握的内容仍然是有限的。这就使得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这就使解剖、病理、生理、生化等专业基础学科显得尤为重要,它们不仅是影像的基石,而且知识更新相对较慢 [2,4,5] 。只有医学基础扎实,自学与终生学习能力较强者,才能最终成为医学影像学科的佼佼者。4 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已逐渐为 各大院校采纳。教学模式概括起来可分为讲授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两种,前者教师先讲授基本原理、概念、定义,如龛影、充盈缺损的定义及影像征象,附以图像、文字说明加深基本知识的理解,以使学生有效的学习。后者教师先提出问题,由学生通过计算机网络的影像教学系统及手头资料,进行检索、学习,教师可及时回答个别问题,也可通过投影仪呈现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讲授式教学教师主动、学生被动,学时易控制,适合基本原理、概念和定义等内容的学习。启发式教学应学生主动、教师引导,注重学习过程,利于提高学生对影像知识的分析能力、自学能力及运用能力 [6~8] 。实际教学过程中那些内容适合讲授式教学,那些内容适合启发式教学,两种方法如何相互结合,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尚需在影像多媒体教学中不断探索提高。5 知识考核与能力考核传统的考核多注重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而不是学习知识能力的大小;注重考核学生技能掌握的多少,而不是学习技能能力的高低。学校以此判定教师工作的好坏,医院以此评价学生的优劣。这种考核只能反映一定时期的教、学结果,不能反映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本领,难以适应医学影像快速发展的需要,这不仅使教师的教学方法陷于陈旧古板,而且使一些再学习能力、发展潜力大、动手能力强的学生长期得不到有效锻炼和培养 [1,2,7] 。因此,如何传统的考核知识与技能与考核学生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本领相结合,也应已成为学校和医院教学中关注的问题之一。总之,现代医学影像学涵盖学科领域广,知识更新速度快,学生学习任务重,目前确实有必要站在发展的角度,从学校培养学生的近期和远期效果综合审视现代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目的与考核机制。

医学影像论文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进展 、医学诊断等等吧

医学影像仪器设备的维修保养方法  作者:张海成[1]  摘要:在现代医学和新型医院的发展进程中,先进医疗设备起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本文提出了以维护保养为主,故障维修为辅的新式维修观念,来保证医疗设备的正常使用,使其最大化的发挥其应有效能。  关键词:现代医学 新型医院 先进医疗设备 维护保养 故障维修  DOI: 3969/1672-015  被引量: 6  年份: 2009(来源:学术堂)

中国知网有很多论文,丁香园也有。

  • 索引序列
  • 兽医影像学参考文献
  • 兽医影像学论文参考文献
  • 医学影像参考文献
  • 医学影像学参考文献
  • 医学影像论文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