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经济发展文献综述2020

经济发展文献综述2020

发布时间:

经济发展文献综述2020

我晕,你都到这来了,我说怎么在SOSO里一下就搜到这问题了

发你邮箱里了

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LiteratureReview)”与“背景描述(BackgroundDescription)”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Review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thinking)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在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你的午间新闻方面方面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三、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问题清楚了,文献综述也做过了,开题报告便呼之欲出。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清晰的问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其中,“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但寥寥数语、一掠而过。这样的话,评审老师怎么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么能对你的研究方法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呢?  对于不同的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在博士生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致力于传授研究方法;有的则突出讨论方法论的问题。这都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提高自己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选择与应用,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论文工作中。  一、文献综述概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三、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你的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LiteratureReview)”与“背景描述(BackgroundDescription)”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Review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criticalthinking)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在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你的午间新闻方面方面文献综述具体准备往哪个方向写,题目老师同意了没,具体有要求要求,需要多少字呢?  你可以告诉我具体的排版格式要求,文献综述想写好,先要在图书馆找好相关资料,确定好题目与写作方向。老师同意后在下笔,还有什么不了解的可以直接问我,希望可以帮到你,祝写作过程顺利。  三、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问题清楚了,文献综述也做过了,开题报告便呼之欲出。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清晰的问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其中,“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但寥寥数语、一掠而过。这样的话,评审老师怎么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么能对你的研究方法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呢?  对于不同的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在博士生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致力于传授研究方法;有的则突出讨论方法论的问题。这都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提高自己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选择与应用,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论文工作中。  一、文献综述概述  文献综述是研究者在其提前阅读过某一主题的文献后,经过理解、整理、融会贯通,综合分析和评价而组成的一种不同于研究论文的文体。综述的目的是反映某一课题的新水平、新动态、新技术和新发现。从其历史到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要进行全面的介绍和评论。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预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为选题和开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文献综述的格式  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而文献综述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再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作。  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  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  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对进一步的发展方向做出预测。  三、文献综述规定  为了使选题报告有较充分的依据,要求硕士研究生在论文开题之前作文献综述。  在文献综述时,研究生应系统地查阅与自己的研究方向有关的国内外文献。通常阅读文献不少于30篇  在文献综述中,研究生应说明自己研究方向的发展历史,前人的主要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等。  文献综述要条理清晰,文字通顺简练。  资料运用恰当、合理。文献引用用方括号"[]"括起来置于引用词的右上角。  文献综述中要有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鼓励研究生多发现问题、多提出问题、并指出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途径。

每个国家都有一定的自然资源,又都有一定的人口数量,必然伴随着一定的人均自然资源拥有量。国家之间,各类自然资源的人均拥有量差别很大,可以相差几倍,可以相差几十倍,甚至上百倍。既然是资源,应该都是有价值的东西。应该是对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好处的东西,人均资源多了,好处应该大一些,这应该是很自然的事情。以下谈谈,人均自然资源与国家经济发展的关系。    先谈自然资源的分布。对于人类来说,有价值的自然资源的分布很不均匀,一般是分布非常集中。资源集中很有好处,有利于自然资源大规模、高效益的开发。对大部分自然资源来说,就是由于这些自然资源的集中,才成为对人类有用的,可开发的自然资源。如果这些自然资源均匀的分布于世界各地,这些自然资源也许就根本不可能被开发了,原因是,高度分散的自然资源,开发太困难了。因此,对于局部来说,资源是集中分布的,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也如此。    从概率分布的角度上看,自然资源分布基本还是有规律的。一个地方一般情况是,没有这个自然资源,就会有另一种自然资源。因为资源类型有数百种,总会在某个地方分布一些某类自然资源。从自然资源可能分布概率上看,一个地方各种自然资源可能拥有量的多少,与这个地方的面积大小有关。一般是面积大了,分布的自然资源就多,面积大小与资源多少成正向关系。比如,世界最大的三个综合自然资源大国是俄罗斯、美国、中国。这三个国家都是世界面积大国。    拥有自然资源的好处是,一般可以获得自然资源租金。比如耕地是一种土地资源,耕地的地租,就是耕地资源租金。比如铁矿石资源,铁矿石资源的开发,也可以获得矿山开发的租金。租金不是正常利润,租金就是租金,是稀缺资源所特有的东西。比如一个人拥有一座矿山,这个人就可以把矿山租给别人,自己获得租金。别人开采矿山,需要各种投资,这个投资者一般也可以获得正常利润。矿山所在地的政府,也可以向矿山征收适当的税收。    在中国大陆,自然资源租金一般并不能明显的被显示出来。一般的情况是,自然资源租金被国有开发公司浪费掉,有时会变成国有企业的名义利润。比如最典范的是,大陆的石油资源,这是可以拥有高额资源租金的自然资源,但是,国家一般没有征收石油资源租金,一般变成了石油企业的名义利润。如果国家把自己的,应该征收的自然资源租金征收回来,这些石油企业也许就不存在利润了。你可以看看大陆的非垄断型国有企业,非资源型国有企业,很少存在每年拥有大量利润的企业。因为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非常低,一般很难产生利润,能不破产就是好的了。大陆的垄断型国有企业与资源型国有企业,获得的名义利润构成,一般主要是资源租金与垄断掠夺收入。    一个国家拥有较多的人均自然资源,一般可以获得较多的人均资源租金。一般来说,有利于自己的经济发展。一个国家如果拥有较多的人均资源,一般来说,这个国家的人口密度可能就要小一些。人口密度小了,人均在交通等方面需要的公共设施就多,人均需要在这些方面的投资就多,也许人均多得到的那一些资源租金,完全被,由于自己人口密度相对稀少,而导致的人均交通等公共投资过大,而抵消,抵消后获得的总收益甚至为负。人均自然资源因素与人口密度因素对自己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一般是相互矛盾。因为人均资源较多,一般伴随着人口密度较小。或者说,人口密度较大,一般伴随着人均资源较少。如果一个国家,人均资源既多,人口密度也大,这当然对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有利。这个世界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多。有得就有失,这个世界就是这样的 (一个国家人口数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世界各国之间,最大规模的暴利资源是石油。首先,资源租金占其价格的比例较大,石油资源租金比例,可以占其价格的一半以上。其次,世界各国之间的石油贸易额,实在太大。是世界贸易额最大的一种自然资源,甚至是贸易额最大的商品。每年各国之间的贸易量可以达到20亿吨石油以上。(各国内部的贸易量也有20亿吨)    近几年(本文章是2007年),石油每桶在50美圆左右。石油开发成本在15美圆左右,正常利润5美圆左右,合计20美圆,剩余的30美圆就是石油租金。每吨石油价格为375美圆(7桶半为一吨)。世界各国之间每年石油贸易量为20多亿吨,价值8000亿美圆,其中的60%是石油资源租金,为4800亿美圆左右。(2004年世界石油贸易量为23亿吨。世界石油总产量为49亿吨。这个量是很大的,三峡水库可以蓄水300多亿吨。黄河每年的平均流量为380亿吨。世界的石油产量大概比海河的流量还要大。)  这么多的石油贸易资源租金,只分布在少数几个国家,主要有俄罗斯、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委内瑞拉等十几个出口石油的国家。这些国家出口石油,可以获得外来的石油租金。人均出口石油较多的国家在海湾地区因此,海湾地区有一批因石油出口而富裕的国家。石油资源制造了一批富裕的国家。石油大概也是,世界唯一一种可以制造富裕国家的自然资源。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我没有听说过,因其它自然资源而特别富裕的国家。因为某些资源而适度富裕的国家,还是有的,比如瑙鲁因为拥有大量鸟粪而适度富裕,人均GDP大概在几千美圆。摩洛哥因为拥有大量磷肥而适度富裕。(摩洛哥面积9万平方公里,人口2660万。人口密度为58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GDP1320美圆。人均GDP世界排名104。)    石油资源之所以拥有高额的资源租金,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相对非常稀缺。其二,部分垄断供应。石油稀缺与垄断的部分原因是由于,石油资源分布太集中导致的。可以说,世界200多个国家与地区中,有100个国家基本不生产石油。比如东亚五国,只有中国大量生产石油。其它四国少量生产或不生产。世界能出口石油的国家,大概整个世界就20多个。大量出口石油的国家,也就是不到10个。150个左右的国家需要进口石油,中国是其中之一。如果从人均石油产量上看,中国人均石油产量,大概能排世界前60名。如果中国因为人均石油少,而需要计划生育政策的话,世界应该至少有100个国家,需要比中国更严厉的控制自己的人口数量。因为这100个国家,人均石油产量都比中国少。    进口石油资源,需要付出资源租金,这与出口石油的国家刚好有相反的作用。由于世界主要的石油进口国一般是富裕国家。因此,基本没有听说过,因进口石油而贫穷的国家。那些人均进口石油量大的国家,都是富裕的国家。看来,石油似乎是一种奢侈品。    煤炭对经济发展也很有影响,煤炭是一种普通利润的自然资源。相对拥有的自然资源暴利较少,既资源租金少。一个国家是否拥有足够的煤炭,对经济发展也有影响。如果拥有足够的煤炭资源,一般就不需要进口煤炭。可以至少节省一段进口煤炭需要的路费。比如韩国消耗的煤炭,一部分从澳大利亚进口,这需要花费大量海运费。煤炭海运费使自己使用的煤炭价格相对提高一些。另一方面,拥有自然资源,一般都能得到一部分自然资源租金。因此,煤炭一般可以获得一些资源租金。一个国家拥有煤炭,还拥有可以获得资源租金这个优势,或者说,不在需要进口煤炭,而把资源租金付给外国了。    煤炭的资源租金大概应该是每吨100元人民币,近几年,世界各国煤炭每年的总贸易量为6亿吨左右。共产生600亿人民币的资源租金,合美圆75亿。相对于世界4800亿美圆以上的石油租金,微不足道,二者相差了63倍。因此,世界没有因煤炭出口而富裕的国家。就是这6亿吨煤炭,全部是一个国家出口的,也不见得能让这个国家会有多富裕。这6亿吨煤炭的资源租金只相当于,4000万吨石油的资源租金。而世界出口4000万吨以上石油的国家,达到10个以上。出口6亿吨煤炭的国家没有一个。(有时出口煤炭得不到资源租金,比如10年前,我国的煤炭产业,煤炭的资源租金几乎为零。就是出口的煤炭,几乎也获得不了应该拥有的资源租金。甚至租金为负。我国以前出口煤炭,还有出口退税,基本等效于这些出口煤炭,没有交增殖税。为生产这些煤炭需要的公共开支,比如国防、政府机构、救助、福利等的开支,就需要由国内的消费者负担。这很不公平,也很愚蠢。)    煤炭之所以便宜,原因是煤炭数量比石油要多许多,更主要的是,煤炭比石油分布要广泛。煤炭资源分布相对石油资源分布不那么集中,大部分国家都有煤炭资源,许多国家煤炭能自给。只有少数国家需要大量进口煤炭。因此,各国的煤炭贸易量虽然不大,但是世界煤炭的总产量却很大。现在已经达到每年100亿吨煤炭产量,比石油产量大一倍。世界各国的煤炭生产,共可产生10000亿人民币的资源租金,合1250美圆。只是各国把煤炭的资源租金,绝大部分都是自己给自己国家。总体上看,煤炭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还是比较重要。中国人均煤炭资源相对不少。虽然赶不上世界平均水平,但是中国人均煤炭资源,在世界前100名。后面还有100多个国家,人均煤炭资源拥有量不如中国。如果中国因为人均煤炭资源少,而需要计划生育政策的话,那么世界应该至少有100个国家,需要比中国更严厉的搞计划生育政策。因为这100个国家,人均煤炭产量都比中国少。    现在天然气也是很有价值的自然资源,相对没有石油重要。对于部分国家,天然气没有煤炭重要。对于另一部分国家,天然气比煤炭重要。天然气的价格随着石油价格而适当的变化。由于天然气运输不方便,导致其相对价格比石油低。天然气相对石油或煤炭来说,更加清洁,这是天然气最重要的优势。我国也应该大量使用天然气。大陆的天然气产量不小,也进口了一部分。天然气一般用管道运输,这样运输成本较低。在发达国家由于天然气比较清洁,其价格几乎与石油一样贵。在东亚,天然气价格一般是石油价格的一半左右。我国进口的天然气大概在200美圆一吨。天然气也是暴利资源,只是没有石油严重。并且其产量在世界上也比石油少一些。世界每年生产天然气,近几年在35亿吨左右,是石油产量的70%(世界石油的产量是49亿吨。世界各国石油总贸易量占总产量的45%左右)。天然气贸易量占总产量的20%左右,大概为7亿吨。世界各国之间的总贸易额大概为2100美圆。资源租金大概为一半,1000多亿美圆。天然气由于运输不方便,大部分都用管道运输。天然气的国际贸易租金,是石油国际贸易资源租金总额的20%多。从世界总体上看,是第二赚钱的自然资源,远比煤炭赚钱。天然气国际贸易产生的资源租金,是国际煤炭贸易产生的,资源租金的10倍左右。可见天然气对一个国家富裕程度还是很有影响的。(俄罗斯出口乌克兰的为180美圆一吨。乌兹别克卖给乌克兰的价格不到俄罗斯的一半。)    75%的天然气是管道运输,主要在欧洲、北美,价格也较贵,与石油价格类似。25%天然气被液化后,轮船运输,主要在东亚。天然气的价值在世界上相对石油次要一些。天然气与石油一般是伴生。产石油多的地方,一般天然气也多。中国人均拥有的天然气至少处于世界前100名。对于后100多名国家来说,也是中国的一个相对优势。如果中国因为人均天然气少而需要计划生育的话,那么世界应该至少有100个国家,需要比中国更严厉的搞计划生育。因为这100个国家,人均天然气产量都比中国少。    铁矿石是最重要的金属矿产。因为铁矿石的产值在金属中最大。在几年前,铁矿石的价格是每吨20多美圆,现在翻了一翻,达到45美圆。铁矿石的生产成本大概在15美圆,原来利润在7美圆,属于普通利润。现在利润在30美圆,典型暴利。这些暴利其实就是资源租金。近几年,世界各国之间的铁矿石贸易额,每年大概在6亿吨。2005年贸易量已经达到7亿吨,占世界总产量的45%左右。世界各国铁矿石交易额在315亿美圆左右,资源租金为210美圆。这个资源租金数额已经不小了,与石油比起来,就小多了。石油每桶价格在50美圆左右。石油资源租金在30美圆以上,其暴利程度高于现在的铁矿石。每吨石油价格为375美圆(因为7桶多为一吨)。国际每年石油贸易量为20多亿吨,价值8000多亿美圆,是铁矿石贸易额的25倍左右,是铁矿石资源租金的23倍。我们可以经常听说,某个国家因石油而富裕,很少听说,某个国家因铁矿石出口而富裕,也许就没有这样的国家。中国的人均铁矿石拥有量据世界至少前100名。相对另外的100多个国家来说,也是一个优势。如果中国因为人均铁矿石少,而需要控制人口数量的话,那么世界应该至少有100个国家,需要比中国更严厉的搞计划生育。因为这100个国家,人均铁矿石产量与拥有量都比中国人均少。    铝的价格比铁贵,但是总产量比铁少的多。其产值也要比钢铁少许多。是否拥有这个资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来说,没有铁矿石重要。    铝贵的原因可能是生产铝,成本比较高导致的,因为电解铝需要用大量的电。世界铝土矿最多的国家是非洲的几内亚,也是世界主要的铝土矿出口国(几内亚面积59万平方公里,1995年人口660万。人口密度为21人每平方公里。2004年人均430美圆。世界排名144。"铝土矿之国"——几内亚。因该国铝土矿的储量约法180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1/3,储量居世界第一位,而其中高品位的铝土矿更占世界的2/3。铝土矿储量最多的国家:几内亚(产量最多:澳大利亚,几内亚,牙买加;出口最多:几内亚,澳大利亚))。括号里的内容,你会感觉到很有意思,可见,铝土资源的多少,对国家与地区经济发展没有多大意义。几内亚的人口数量够少了,铝土资源够多了,但是,自己还是富裕不起来。    几内亚铝土产量为1 700多万吨,出口1 700万吨,占世界贸易量的40%。铝土每吨9美圆,资源租金一美圆。出口1 700万吨,获得资源租金1 700万美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微不足道。几内亚铝土产量占世界的12%,几内亚产量1 700多万吨,可以算出世界每年共生产15000万吨铝土,价值135000万美圆。相对于315亿美圆的铁矿石微不足道。更主要的是,铝土矿的资源租金太少了,约占价格的10%,每吨不到一美圆,世界铝土矿可产生15000万美圆的资源租金。把这些钱全部给一个小国,也是数额相对很小的一笔收入。看来几内亚难以靠铝发家。几内亚80%的出口产值是铝土资源。中国大陆的铝土资源丰富,人均拥有量据世界前50名。铝土的价格之所以那么低,原因是电解铝的成本太高。导致铝的相对价格较高,导致铝的使用量相对不高,导致铝土资源相对过剩,价格自然就便宜。铝土的含铝量,可以达到50%以上。这些金属铝被搞出后,价格可以上升100倍。因此,铝土的价格就是升高10倍,对电解铝的价格影响也不大,铝土价格升高10倍,成品铝价格可能只上升10%。如果中国因为人均铝土拥有量少,而需要计划生育政策的话,那么世界应该至少有150个国家,需要比中国更严厉的搞计划生育政策。因为这150个国家,人均铝土产量与拥有量都比中国少。

发展经济学文献综述

在写综述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有两个方面:第一,分析过去少数民族经济的基本数据以及相关论文的研究水平;第二,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的发展对策以及发展规划与建议。

中国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通过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的建设,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2020年10月1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初步核算,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72278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疫情大考下今年中国经济已实现正增长,分季度看,在一季度同比下降8%、二季度同比增长2%的基础上,三季度增速加快至9%,呈现稳定恢复增长态势。应答时间:2020-10-29,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年均近10%的高速增长,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非常丰富的劳动力。然而,因受80年代后为控制人口增长实施的“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现在劳动人口正逐渐向负增长转变,而且工业化的推进和户籍制度的放宽促进了以年轻人为主的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转移,中国已经迎来了充分就业的发展阶段(即“刘易斯转折点”),劳动力从过剩变为短缺。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和刘易斯转折点的到来所产生的影响,不仅限于经济潜在增长率的下降,而且波及到工资、物价、收入分配、经济结构、政府经济政策、贸易和直接投资。  劳动力从过剩变为短缺  中国迎来了劳动年龄人口从增加向递减的转变,经济发展过程从不充分就业向充分就业转变的两个转折点,劳动力已经从过剩转变为短缺  首先,1980年代初期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导致劳动年龄人口占整个人口的比例在2010年触顶后下降,预计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也将于2015年前后开始减少,同时,老龄化将会日益严重  其次,由于以年轻人为主的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迅速转移,导致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已消失殆尽。2011年离开户籍所在地外出打工的农民已经多达59亿人(中国国家统计局《2011年我国农民工调查监测报告》)。由此可见,中国经济已经到达了意味着实现充分就业发展阶段的“刘易斯转折点”。尽管现在经济增长减速,但与2008年雷曼危机后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失业、不得不返回家乡的上次经济衰退期截然不同,此次并没有发生严重的失业问题。此外,截至1997年实际工资上涨一直大幅度低于实际GDP增长率,而在1997年以后的大部分年份,两者出现逆转  一般来说,劳动年龄人口从增长转变为减少的时期与从不充分就业转变为充分就业的时期各不相同。例如日本,1960年代初期实现了充分就业(南亮进《日本经济的转折点:劳动力从过剩转向短缺》,创文社,1970年),1995年前后才出现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联合国,World Population Prospects, The 2010 Revision)。中国与此不同,两个转折点几乎同时到来,因此劳动力短缺的程度及其带来的经济冲击力均大于其他国家。  工资上涨及其影响    劳动力从过剩转变为短缺将通过工资上涨给中国经济带来以下影响。  首先,劳动分配率上升,促进改善收入差距。劳动市场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不仅会带来工资上涨,而且可以带来劳动时间缩短和户籍制度改革等劳动者权利的改善。这些将在降低失业率的同时发挥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  其次,缩小地区之间的差距。劳动力短缺和工资上涨在沿海地区比内陆地区更为显著,因此,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中心,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的产业转移不断加速。这种可称为国内版雁行模式的动向,自2007年以来已经带来了内陆地区的经济增长率高于沿海地区的“西高东低型”增长。因此,至今一直持续扩大的地区差距也逐渐开始缩小。  再次,通货膨胀压力增高。实际上,通货膨胀率是经济景气的滞后指标,如果以1998年以后的数据为对象,把本期通货膨胀率作为因变量,把三个季度前的经济增长率作为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可以看到两者间具有紧密的相关性。但受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影响,2010年以后的数据基本处于回归线的上方(参见图4)。迄今中国政府担心出口减速会给就业带来负面影响,对人民币升值采取谨慎态度,但如果实现了充分就业,就没有必要再为此担心,为了抑制伴随工资上涨而来的通货膨胀,政府对人民币升值将会变得较为积极。

全球气候变暖已引起海洋表面大范围升温、海平面升高和海冰面积减少等众多问题。据验潮站的实测资料显示,近50年来,中国沿海海平面呈明显上升趋势,近年平均每年上升26毫米。预计到本世纪末,中国沿海海平面上升幅度将达到30至70厘米。   中国气象局气候专家丁一汇教授说,不断上升的海平面将对中国的社会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因为中国海岸线漫长,集中了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一半以上的人口和60%的国民经济。   中科院院士施雅风教授说,全球变暖带来的温度升高将可能导致降水量的显著增加以及海洋、陆地的蒸发速度加快,这可能会给世界带来更多的大旱大涝灾害。   目前,世界范围内的气候异常造成的干旱、洪涝、台风以及沙尘暴等天气和气候灾害,严重影响着许多国家的农业、交通、能源和水资源。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频发的国家之一,每年因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占年国内生产总值的3%至6%。   全国政协副主席胡启立指出,中国的发展面临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三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与气候条件有关。深刻了解全球气候、东亚气候、中国气候以及各地局部的气候变化规律,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丁一汇教授说,气候变化甚至会给保险和其他金融业带来不利影响,因为这会“增加风险评估的不确定性,甚至导致风险评估的失误,促使保险赔付的增加,减慢金融服务向发展中国家的扩展。”   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是适应气候环境的过程。中国气象局气候影响评价首席研究员祝昌汉说,中国在实施包括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退耕还林(还湖、还草)等一系列重大人工改造自然的工程时,都充分考虑了工程对气候的影响,将可持续性发展放在重要位置。   据悉,未来10年,中国的气象工作将完善和拓展对气象系统的观测,加快实现气候系统资源的共享,加强气候系统检测,增强气候工作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服务的能力。   同时,中国还将进一步推进气候影响评估与响应对策研究,深入研究气候对中国生态环境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的影响,准确评估重大工程建设对气候可能产生的影响,及时有效地做好项目建设的气候保障和气候应用服务。   国家气候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说,全球气候变暖问题涉及各国环境、经济、社会各个方面的利益,已成为国际环境外交中的热点问题。中国的气候工作面临着在国际环境外交中维护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权益以及保护全球环境的双重任务

区域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一、 导论 6-9 (一) 研究背景 6 (二) 论文写作的目的和意义 6-7 (三) 论文的整体思路和内容结构 7-9 二、 文献综述 9-15 (一) 国外区域经济差异分析理论的发展 9-11 1 、 古典区位论对区域经济差异的认识 9 2 、 新古典经济学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否定 9-10 3 、 非均衡增长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10 4 、 “倒U理论”的提出 10 5 、 新增长理论的兴起 10-11 (二) 国内区域经济差异研究动态 11-15 1 、 区域经济差异的界定、测度指标、测算方法 11-13 2 、 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成果特点 13-15 三、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的实证分析 15-28 (一) 区域经济差异的时序分析 15-17 1 、 区域经济绝对差异的变化过程 15-16 2 、 区域经济相对差异的变化过程 16-17 (二) 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构成分析 17-26 1 、 浙东北和浙西南各自内部以及相互之间人均GDP差距的变动 17-19 2 、 对浙东北和浙西南内部地区差距的进一步考察 19-20 3 、 1990-2002年各地市经济发展变化情况 20-23 4 、 全省经济增长类型的划分 23-24 5 、 浙江省欠发达地区评价 24-26 (三) 对浙江区域经济差异变动的一个解释 26-28 四、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与产业结构变动的关系 28-34 (一) 浙江省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28 (二) 各地市产业结构变动情况 28-29 (三) 浙江区域产业结构的偏离-份额分析 29-34 五、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实证分析 34-43 (一) 发展基础的差异 34-37 (二) 制度环境的差异 37-38 (三) 经济结构的差异 38-39 (四) 投资的差异 39-43 六、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调控的理性思考及构想 43-51 (一) 关于区域经济差异调控的理性思考 43-44 (二) 浙江区域经济差异调控的构想 这个是大纲

难度不小啊论我国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实现 吴希宁 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实现问题的研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探讨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定位、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以及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实现,提出了用经济局、财政局和工商局取代众多专业经济管理部门的大胆构想。【作者单位】:恩施市人民政府!恩施,445000【关键词】:县级政府;经济职能【分类号】:F1【DOI】:cnki:ISSN:1004-941X1999-02-020【正文快照】: 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实现问题,是政治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县级政府是中观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宏观调控的基础,微观调控的保证。因此,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实现问题的研究对我国政治体制改办的推进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县级政府经济职能 1 纪宝成,童年成; 中国古代宏观经济思想探析 [J];财贸研究; 2000年01期 2 赵林如; 政府作为与经济增长 [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3年07期 3 余敏江; 我国县级政府管理机制创新析论 [J];重庆社会科学; 2004年01期 4 吴晓求; 第十五讲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经济职能和权限划分 [J];宏观经济管理; 1995年08期 5 刘薰词; 论国家对市场经济的作用 [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 1999年01期 6 张强; 政府责任模式的演变及其启示 [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05期 7 谢力群; 着力构建市县长经济责任审计模式 [J];中国审计; 2005年15期 8 黎元生,胡熠; 论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缺陷与矫治 [J];青海社会科学; 2003年06期 9 刘薰词; 论政府经济职能 [J];求索; 2004年10期 10 张荐华; 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分工 [J];思想战线; 1998年03期 1 那金华; 论体制转轨时期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J]; 学术探索; 1998年06期; 45-48 2 吴希宁!恩施市; 论我国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与实现[J]; 湖北社会科学; 2000年04期; 23-24 3 彭松森; 简论县级政府经济职能转变[J]; 山东经济战略研究; 1999年11期; 32-33 4 黎元生,胡熠; 论县级政府经济职能的缺陷与矫治[J]; 青海社会科学; 2003年06期; 35-37 5 何敏; 现阶段县级政府的经济职能探析[J]; 软科学; 1997年04期; 66-68 6 魏文章; 关于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几个问题[J]; 中国行政管理; 1999年07期; 63-66 7 张辉!西山区人民政府区长; 当前县级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研究[J]; 创造; 2000年04期; 21-22 8 许晓明; 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条件与途径[J]; 地方政府管理; 1995年S1期; 26-28 9 吴亚荣; 按照市场经济要求转变县级政府职能[J]; 求是; 1995年24期; 43-44 10 陈德茂; 美国政府职能特点对我国县级政府职能转变的启示[J]; 成都行政学院学报; 2002年02期; 19-21

2008年以来,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一定成效。2009年,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在改革实验区的示范下,区域合作将继续推进。从四大区域板块看,在积极财政政策向基础设施领域倾斜的背景下,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经济增幅将可能继续超过东部地区。建议建立区域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双调控机制,重点解决地区公共服务差距,尽快细化差别化的区域政策,将城乡一体化与城市经济圈结合起来。  2008年以来,中央政府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制定和出台了很多政策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6个中部老工业基地享受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243个东中部县享受西部大开发政策,多个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获批,发布兴边富民行动“十一五”规划,编制全国主体功能区划规划等,通过政府的引导,区域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进程加快推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区域经济相对差距有所缩小。  一、2008年区域发展出现的新特点  1.地区经济增长格局发生一定的变化  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经济增速均超过东部地区,改变了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增速一直居各大区域之首的局面。沿海地区增长放缓幅度大于其他地区,当然,其他地区经济增幅也大多出现不同程度回落,但相对回落幅度较小。  以在经济增长中处于重要地位的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情况看,2008年1—11月与上年同期相比,除青海、天津、陕西、新疆4个地区增幅提高外,其他地区的增幅均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回落,回落幅度最大的海南省达到了4个百分点。分大区域看,东部发达地区特别是长三角、广东、北京等回落幅度较大,与全国平均增幅差距进一步拉大。详见表1。  2.区域合作、布局向纵深推进  环渤海区域在交通物流、环保、人才等领域合作上实现了新突破,积极落实  “京津科技合作协议”、“京津城市流通领域框架协议”,共同打造以京津为核  心的环渤海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和区域流通一体化体系。  9月7日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发〔2008〕30号)明确提出,“积极推进泛长江三角洲区域合作。”为未来长三角向中部、西部继续扩容提出了要求。在长三角城市中,  包括土地政策、户籍管理制度和法律体系、农村金融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在内的  各项城乡统筹管理的试验正在悄然进行。  9月27日,《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  验总体方案》获国务院批复,该方案确定的总体目标是:把武汉城市圈建设成为  全国宜居的生态城市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  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服务业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与沿海三大城市群  相呼应、与周边城市群相对接的充满活力的区域性经济中心。  加上之前的几个特区或实验区,我国已在东中西、南北中形成了大的改革试  验区的布局。  二、地区差距特别是公共服务差距仍比较大  近年来,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仍十分突出。广大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城乡居民收入、消费水平、市场化程度,特别是基础设施、义务教育、基本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方面的差距在拉大。针对各地统计数据分析,近年来人均GDP相对差距确实在逐步缩小,但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差距还在拉的。  三、影响2009年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两个基本因素  影响2009年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等等,不过从区域发展格局看,我们认为有两个因素影响比较大,一是区域政策,二是产业转移态势。  1.区域政策从围绕经济发展向更看重和谐社会建设转变  目前中国区域发展战略包括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推进中部地区崛起、以及鼓励东部率先发展战略。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近年来对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进行了细化和调整,从过去以行政区划分,改为功能协调发展,由此成立多个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定不同的战略目标、功能和任务。目前已有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包括深圳、上海浦东、天津滨海、成渝经济区、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这显示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正在由南向北、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从城乡开放向城乡结合,以及向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变化。  2.产业转移对中西部的作用不能寄希望过高  发达国家经验表明,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转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有效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将土地、资源、劳动力、运输等成本敏感的生产加工环节有选择地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或靠近终端市场的地区,是企业发展的必然过程。近年来,东部地区的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正在不断消失,加之节能减排和新劳动合同法等一系列促进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政策出台, “成本倒逼”迫使东部地区实现产业升级,促进了东部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但是我们注意到,对于东南沿海企业来说,产业转移可以摆脱企业成本不断上升的“瓶颈”,集中资金进行产业升级,又可以享受到中西部正在蓬勃发展的市场,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但很多企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以后往往遭遇到产业链不配套的问题。无疑,虽然很多企业希望有优惠政策,但越来越多企业更看重当地是否有配套能力,而这种配套能力需要较长的发展过程逐步积累。一些东部沿海地区担心产业转移中发生“产业空洞化”现象,在普遍重视经济增长的背景下,“筑坝拦水”现象频繁发生,而且在经济景气不佳的情况下可能还会加剧。  四、2009年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判断  在国际环境不佳、国内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2009年各地区经济增幅普遍下调。基于保增长、促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前提,考虑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变化,我们对2009年区域经济发展趋势判断如下:  1.创意产业在各地经济发展中逐步扮演重要角色  创意产业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附加值产业,其核心生产要素是人、信息和知识,特别是文化和技术等无形资产。据资料显示,全世界的创意产业每天创造的产值高达220亿美元,并以每年5%的速度递增。近年来,创意产业在我国也获得了很快发展,形成了京津创意之都、成渝创意走廊、长三角创意产业群、珠江创意研发都市圈等一批创意产业聚集区,还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创意产业园区和增长点,如北京的798艺术区、DRC工业设计创意产业基地,上海的“8号桥”创意产业集聚区,杭州的“西湖创意谷”,长沙的“蓝猫”动漫产业等,已经成为著名的文化和工业旅游的品牌、体现城市文化品位的名片,成为各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城市软实力、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鉴于发展创意产业,可以培植区域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形成更加鲜明的特色,可以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各地对创意产业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2009年,在外部环境不景气、国内经济面临转型的情况下,创意产业在各地经济发展中将逐步扮演重要角色。  2.产业集群和城市集群互动态势更加明显  目前,我国已形成以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等的城市集群带。在这些产业高度集中的地区,企业产品生产成本低,新产品新技术研发速度快,使这些地区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这种经验正在被不同地区学习和借鉴,从而促进各地区城市群的发展。预计2009年产业集群和城市集群互动的态势将更加明显。  3.中西部地区经济增幅有望继续高于东部  从支出角度看,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更加依赖内需,而东部地区对外需依赖程度相对要大一些(见表4)。仅就外需的直接影响看,显然东部地区所受的影响比较大,中西部地区受到的是间接影响,相对要小一些。  从生产角度看,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将受到更多的政策支持,如果没有大的自然灾害发生,2009年我国第一产业发展前景比较乐观,由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第一产业占比相对较高(2007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东部为88%、中部为60%、西部97%、东北为12%),第一产业的快速发展对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作用更大。从第二产业的发展看,东部地区由于外向度更高,中小企业地位更加重要,在外部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所受影响更大。由于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低,从产业转移的角度看,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会产生一定的吸引作用。目前,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工业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资源型经济的发展。以东北为例,辽宁省生产与盈利对石油炼化行业依赖程度较大,黑龙江省则依赖石油、煤炭的发展。中西部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市场对资源的需求明显减少,会对中西部地区经济产生较大影响。从第三产业看,由于中西部地区基数较低,增长空间更大一些,在相关政策支持下,其增幅可能会更乐观一些。  总体上看,2009年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经济增长有望继续维持略高于东部地区的态势。  4.中西部投资增幅与东部地区差距会拉大  近年来,中西部、东北地区投资增幅基本保持领先东部的局面,预计2009年这一态势将继续,而且增幅差距有可能拉大。原因有三:  一是国家投资重点有利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为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国家将继续推进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涉及交通、能源、水利、机场、油气管道等多个方面。特别是2009年国家支持投资的重点将是基础设施与民生方面,中西部地区这些方面的欠帐较多,投资空间更大。  二是政策导向与支持。相关部门正在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以便吸引外资向中西部投资。相关措施包括: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和“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在中西部地区设立产业转移示范园区;在长三角、珠三角设立产业转移促进中心,使中西部在沿海地区的招商推介更加正规化、常态化;鼓励有意投资中西部地区的外资企业在境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整合中西部股权结构分散、治理结构规范的企业,使真正依托中西部市场并具有巨大发展空间的行业得到内外资共同的参与而受惠等。政策导向的变化,加上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环境的逐步改善以及承接产业转移能力的增强,为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继续保持较高增幅创造了条件。  三是企业构成不同对投资的影响不一。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比较看,中西部、东北地区的大企业比重相对大一些,中小企业比重小一些。由于企业效益增幅的下降和市场前景的不明朗,企业自筹投资能力普遍会出现一定的下降,但总体上看大企业融资还是更受金融机构的青睐,其投资会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持。同时,大企业投资受周期性因素的影响相对要小一些,市场占有、长期战略、竞争力等因素考虑更多一些,而中小企业对短期市场变动更为敏感。两相比较,中西部和东北地区投资的资金条件会好于东部地区。  5.消费品需求各区域可能会出现共振局面  消费需求的增长与收入水平、消费结构升级、消费热点转换密切相关。从收入水平及其增长看,各地区居民收入特别是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相对较小,因而消费差距很难进一步拉大。特别是由于国家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加速,中央财政支出结构调整为追求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从而使得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严重不足的贫困地区所获得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不断扩大。中央财政支出方向的这种调整,相对降低了不同地区城乡居民在人均享受公共福利水平上的差距,促使欠发达地区城乡居民的人均收入相对增长,获益最大的是中西部地区。从收入对消费的影响角度分析,各地区消费增长差距趋于减小就成为必然。从消费结构升级看,东部地区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较大消费升级速度将放慢,欠发达地区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对消费升级的影响也要小一些。  近些年,在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市场总需求中有一种消费共振现象,即这两类收入差距悬殊的地区消费出现同升同降的现象。这是由于发达地区企业有大量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员工,这些劳动力输出地的收入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输出的劳动力,当劳动力输入地经济减慢工资下降时,不仅影响当地的消费,也影响到劳动力输出地的消费。  五、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建议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除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建立明确的地区财政支出平衡机制外,我们建议:  1.建立与功能区相匹配的地区发展评价体系  主体功能区规划是保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重要措施,按照要求,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和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要在2008年编制完成。当前,一些地区仍然存在盲目攀比、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等状况,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不利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不利于地方和全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主体功能区的推进,有利于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原则,明确各区域的主体功能和发展方向,促进区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协调发展。科学的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是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要保障。只有按照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的要求,制定各有侧重的绩效评价体系和考核办法,才能使功能区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2.建立区域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双调控机制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方面要求提高国家竞争力,努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另一方面也要求国内区域间协调发展,缩小国内地区之间发展上的差距。实践证明,要同时缩小这两个差距,唯一的办法就是按照健全市场机制和合作机制的要求,建立区域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双调控机制,同时调节“分子”和“分母”,允许包括人口在内的经济要素在空间上完全自由流动,做到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在集聚经济资源的同时,也能吸收更多的劳动力和人口,这样才能既提高区域竞争力,又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两个差距”同时兼顾的目的。  3.差别化的区域政策要尽快细化  总体上看,我国区域划分仍比较粗糙,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区域内部的差异问题,而且容易造成区域之间的政策攀比,最终导致区域政策缺乏差别性,容易趋同化。从趋势上看,区域的划分和区域政策的制定都是朝着细化的方向发展的,主体功能区的加快推进,就是为解决区域政策针对性不强的问题。为此,需要切实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抓紧调整和完善与主体功能区相配套的财政政策、投资政策、产业政策、土地政策、人口政策、环境政策,尤其要抓紧研究加大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的政策措施,进而明确主体功能区与四大板块发展战略的相互作用机制。  4.产业转移谨防走“弯路”  目前中西部地区的资源、成本优势十分明显。但同时中西部生态脆弱、经济基础薄弱、配套设施不足,面临很大的发展压力。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的城镇建设、产业布局、生态风险、生态安全问题都需要认真考虑。产业转移必须要有长远眼光,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中西部地区要根据产业的运行规律和产业发展的规律来选择,主动科学地承接。中西部地区如果不顾土地、资源、生态以及劳动力等等方面的承载能力,过分夸大在这方面的优势,可能会使中西部在承接转移的过程中盲目乐观

  • 索引序列
  • 经济发展文献综述2020
  • 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 发展经济学文献综述
  • 中国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 区域经济发展文献综述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