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四川省委党校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四川省委党校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发布时间:

四川省委党校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2007年获南京大学行政管理博士学位。现为中央民族大学行政管理教研室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主讲公共危机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国家公务员制度等课程。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问题与对策分析》,《理论月刊》2010年第6期(独立完成)《公共协商:群体性事件的治理之道》,《天府新论》2010年第3期(独立完成)《电子政府:多维审视及思考》,《理论学刊》2010年第2期(独立完成)《论公共服务的政府供给》,《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第一作者)《教育制度创新与社会就业增长》,《前沿》2010年第2期(第二作者)《整体政府:西方政府改革新理念》,《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独立完成)《应急管理中多主体社会责任的理论依据与现实对策》,《中国应急管理》2009第12期(第二作者)《我国民族自治地方公共服务的责任关系及其建构》(独立完成)收录在《变革与繁荣——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的问题与挑战》一书,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论美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理论的新发展》(第一作者)收录在《变革与繁荣——民族地区公共管理的问题与挑战》一书,人民出版社,2009年4月《公共危机管理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思考》收录在《中央民族大学本科教学研究》2009年第5辑(独立完成)《论透明政府及其实现》,《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第一作者)《服务型政府:现实内涵、理论阐释及其实现》,《天府新论》2009年第1期(第一作者)《论协商民主及其实现》发表在《理论月刊》2009年第1期(第二作者)《公共政策视角中的就业问题》,《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超越官僚制与中国公共行政改革》,《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第11期(第二作者)被人大复印资料《体制改革》2009年第1期全文转载《协商民主背景的公共决策质量提升》,《重庆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独立完成)《论政府公共关系与公共危机的治理》,《理论月刊》2008年第5期(独立完成)《有限政府的理论溯源与价值》,《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第一作者)《有限政府:多维阐释及其实现》,《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公共利益:多元阐释及衡量》,《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责任政府:理论逻辑与制度建构》,《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3期(第一作者)《中国法治政府的进程及其面临的挑战》,《东南学术》2008年第2期(第一作者)《大部制: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治道变革的新方向》,《商丘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第一作者)24.《论社会选择与协商民主之互补与交融》,《四川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第一作者)《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江苏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第一作者)被《公共行政》2008年第5期全文转载《社会风险化解的政策选择》,《前沿》2007年第11期(独立完成)《透明政府更需要拆除无形之“墙”》,《人民政坛》2007年第11期(独立完成)《环保:杜绝运动式》,《中国改革》2007年第9期(第二作者)《论美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理论的新发展》,《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第3期(第一作者)《政府政策应具开放性——以牙防组事件为例》,《中国改革》2007年第7期(第二作者)《中国公共危机决策中的问题及其对策分析》,《社科纵横》2007年第7期(第二作者)《论德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第二作者)《服务型政府理念下民族自治地区公共服务的供给》,《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3期(第二作者)《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新公共服务比较研究》,《天府新论》2006年第3期(独立完成)《21世纪政府施政的十大理念》,《党政论坛》2006年第2期(独立完成)《论公共危机中政府形象及其重塑》,《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独立完成)《从“效率”到“服务”——政府管理新理念》,《公共行政与人力资源》2006年第2期(第一作者)《论公共危机的复合治理》,《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独立完成)《论城市突发公共安全事件的治理》,《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1期(独立完成)《公共选择理论视角中的腐败问题》,《生产力研究》2006年第6期(第二作者)《论信息公开在公共危机治理中的作用》,《社科纵横》2006年第10期(第二作者)《论社会资本与我国和谐社会的实现》,《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独立完成)《论公共政策中的公民参与》,《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3期,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政治》2005年第9期全文转载(独立完成)《新公共管理:反思、批判与超越》,《公共管理学报》2005年第1期(独立完成)《政府与公民良好合作关系的重塑》,《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第一作者)《新公共服务理论及其对中国政府管理的借鉴》,《新疆社科论坛》2005年第3期(第一作者)《公民参与:公共政策合法性的路径选择》,《理论探讨》2005年第4期(第一作者)《诺思的经济史观述评》,《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第二作者)《论公民参与与公共管理》,《社科纵横》2005年第3期(第二作者)《论年轻干部的培养使用问题》,《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12期(独立完成)发表论文《“一致”通过的决议缘何执行不力》被收入2005年中国言实出版社出版的《领导科学》一书(独立完成) 1.参与国家985项目“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研究”2.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建立健全社会预警机制与应急管理体系研究”3.主持校级青年基金项目“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创新研究”4.主持校级教改课题“公共危机管理教学内容与方法创新研究” 参与北京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志愿服务制度化研究” 参与江苏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公共政策视角中的就业问题研究”,2008年获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 周晓丽:《公共危机管理》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年9月苏保忠,周晓丽,王拥军:《基层公务员素质与能力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周晓丽:《灾害性公共危机治理——基于体制、机制和法制的视界》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1月《公共管理学》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12月(参编)《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体系创新研究》,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4月(参编)《公共管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参编)

字数一般在6000--8000字为宜,格式规范(参考文献采用文末标注法,顺号由小到大排列且文中与文末对应),同时应附简介(包括姓名、姓别、出生年月日、籍贯、学历、工作单位、职位职称、电话、地址、邮编等)。 来搞须知使用A4单面打印并邮寄到本刊编辑部,并且以电子邮件word文本、附件形式发送到本刊电子邮箱

四川省委党校学报投稿邮箱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成立于1952年10月,其前身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党校。四川行政学院成立于1997年4月。2001年6月,省委、省政府决定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两校合并。现有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等36个内设机构,在职职工586人。有正高职称的专家教授34人,副高职称的110人,中级职称的8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7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人,省突出贡献专家3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专家评议委员6个,博士研究生28人,硕士研究生63人,具有正高和副高职称的人数占到专业技术人员的50%左右。学校坐落在景色怡人的杜甫草堂风景文化区,占地面积270亩,是国家绿委表彰的 “全国绿化四百佳”单位之一。该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全国党校系统最早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级党校,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区域经济学等6个专业的硕士授予权,在校硕士研究生120余人。该校也是首批加入全国党校卫星远程教学网的省级党校,办有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类理论刊物《理论与改革》,并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简称“CSSCI”)来源期刊。同时办有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四川行政学院学报》和《四川党校报》等报刊。数字图书馆建设快速发展,现藏书55万余册,中外报刊7万余本,电子图书12 万册,拥有17个数据库,所有馆藏资源均已实现数字化,在2005年全国党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图书馆”。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轮训为主,学位研究生和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党校函授教育、能力素质教育“五位一体”的办学新格局。认真坚持完善“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新布局,努力实现从素质培训向素质和能力相结合的培训转变,注重把能力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深入推进研究式教学,在特色化办学上迈出了新步伐。全校院以市厅级领导干部,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市州局长,中青年干部,高层次复合人才,省政府处级公务员,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人员,中美合作研修班等为主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主体班次年培训规模为2000余人。按照省委提出的“开放式组织、多学科并进、深层次探索”的要求,在科研重大课题攻关和精品力作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仅1989年以来,主编、独著、合著专著、教材600余部,其中公开出版490余部,内部出版120余部,在省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200余篇,立项国家课题29项,省部级课题114项,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27项。这些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为促进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校院教学质量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咨询服务。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卫星远程教学网、四川干部教育网、校园内部网、校园无线宽带网、校园监控网、全球发展学习网、四川党政网、校园闭路电视网等的互联互通,与21个市(州)党校实现了光纤互联,建立了蜀光网站、电子阅览室、计算机实验室、金融证券实验室、语言教学室。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不断加大,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中非等10多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有关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2004年该校正式加入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与美国乔治亚大学卡尔文森政府研究所合作举办中美研修班6期,参与由中央党校牵头的中国和加拿大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项目。组织出国(境)培训、考察488人次,接待国(境)外来访客人372人次。以创建文明单位为载体,积极开展构建和谐校院活动。2005年成功获得了青羊区区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06年又成功创建成为省级机关文明单位。隶属该校的四川管理职业学院是2005年经省政府批准同意在四川行政财贸管理干部学院的基础上建立的以实施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学院由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主办,由省教育厅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学院设有公共管理、秘书档案、财税金融、工商管理、会计统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旅游经济管理、城镇经营管理等30余个专业,拥有电子阅览室、网络实验室、语音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现在校生人数达到5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历年在88—90%,学院办学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四川省职业教育领域的一支生力军。“十一五”期间,校院在新的起点上争创全国一流省级党校、行政学院,实现争创“八个一流”的目标,即“一流的教学质量、一流的科研精品、一流的优势学科、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信息化建设、一流的科学管理,一流的育人环境”,努力把该校院建设成为四川干部教育和理论研究的“三个基地、三个中心”,即县处级、市厅级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基地,县处级、市厅级公务员培训基地,领导人才和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四川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四川党的建设理论研究中心,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师资培训、业务指导中心。在新一轮建设和发展中,新一届校院领导班子正以务实开拓、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带领全校院干部职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认真落实《干部培训工作条例》,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工作的总体取向,努力按照建设“特色化、开放型、示范性”学校的奋斗目标,为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作出新贡献。

百度搜索“四川省委党校研究生部”网址

四川省委党校学报投稿格式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成立于1952年10月,其前身为中共中央西南局党校。四川行政学院成立于1997年4月。2001年6月,省委、省政府决定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两校合并。现有办公室、教务处、科研处等36个内设机构,在职职工586人。有正高职称的专家教授34人,副高职称的110人,中级职称的8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7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7人,省突出贡献专家3人,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专家评议委员6个,博士研究生28人,硕士研究生63人,具有正高和副高职称的人数占到专业技术人员的50%左右。学校坐落在景色怡人的杜甫草堂风景文化区,占地面积270亩,是国家绿委表彰的 “全国绿化四百佳”单位之一。该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授权的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是全国党校系统最早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省级党校,现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共党史、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区域经济学等6个专业的硕士授予权,在校硕士研究生120余人。该校也是首批加入全国党校卫星远程教学网的省级党校,办有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大型综合类理论刊物《理论与改革》,并被评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英文简称“CSSCI”)来源期刊。同时办有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四川行政学院学报》和《四川党校报》等报刊。数字图书馆建设快速发展,现藏书55万余册,中外报刊7万余本,电子图书12 万册,拥有17个数据库,所有馆藏资源均已实现数字化,在2005年全国党校数字图书馆建设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图书馆”。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与发展,现已初步形成了以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轮训为主,学位研究生和研究生教育、普通高等职业教育、党校函授教育、能力素质教育“五位一体”的办学新格局。认真坚持完善“一个中心、四个方面”的教学新布局,努力实现从素质培训向素质和能力相结合的培训转变,注重把能力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地位。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深入推进研究式教学,在特色化办学上迈出了新步伐。全校院以市厅级领导干部,县(市、区)委书记,县(市、区)长,市州局长,中青年干部,高层次复合人才,省政府处级公务员,国有重要骨干企业领导人员,中美合作研修班等为主的党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主体班次年培训规模为2000余人。按照省委提出的“开放式组织、多学科并进、深层次探索”的要求,在科研重大课题攻关和精品力作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仅1989年以来,主编、独著、合著专著、教材600余部,其中公开出版490余部,内部出版120余部,在省以上刊物公开发表论文2200余篇,立项国家课题29项,省部级课题114项,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27项。这些科研成果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为促进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校院教学质量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为省委、省政府决策提供了咨询服务。大力加强信息化建设,实现了卫星远程教学网、四川干部教育网、校园内部网、校园无线宽带网、校园监控网、全球发展学习网、四川党政网、校园闭路电视网等的互联互通,与21个市(州)党校实现了光纤互联,建立了蜀光网站、电子阅览室、计算机实验室、金融证券实验室、语言教学室。对外交流与合作力度不断加大,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韩国、澳大利亚、中非等10多个国家和我国港澳台地区的有关机构建立了合作交流关系。2004年该校正式加入国际行政院校联合会。与美国乔治亚大学卡尔文森政府研究所合作举办中美研修班6期,参与由中央党校牵头的中国和加拿大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项目。组织出国(境)培训、考察488人次,接待国(境)外来访客人372人次。以创建文明单位为载体,积极开展构建和谐校院活动。2005年成功获得了青羊区区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2006年又成功创建成为省级机关文明单位。隶属该校的四川管理职业学院是2005年经省政府批准同意在四川行政财贸管理干部学院的基础上建立的以实施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为主的普通高等学校。学院由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行政学院主办,由省教育厅进行业务指导和管理。学院设有公共管理、秘书档案、财税金融、工商管理、会计统计、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旅游经济管理、城镇经营管理等30余个专业,拥有电子阅览室、网络实验室、语音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等教学设施,现在校生人数达到5000余人,毕业生就业率历年在88—90%,学院办学影响日益扩大,已成为四川省职业教育领域的一支生力军。“十一五”期间,校院在新的起点上争创全国一流省级党校、行政学院,实现争创“八个一流”的目标,即“一流的教学质量、一流的科研精品、一流的优势学科、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设施、一流的信息化建设、一流的科学管理,一流的育人环境”,努力把该校院建设成为四川干部教育和理论研究的“三个基地、三个中心”,即县处级、市厅级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基地,县处级、市厅级公务员培训基地,领导人才和管理人才培训基地,四川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研究中心,四川党的建设理论研究中心,全省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师资培训、业务指导中心。在新一轮建设和发展中,新一届校院领导班子正以务实开拓、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带领全校院干部职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认真落实《干部培训工作条例》,把“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作为工作的总体取向,努力按照建设“特色化、开放型、示范性”学校的奋斗目标,为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高干部素质作出新贡献。

四川省委党校每年考试报名人数不同,试卷难易程度也不同,所以分数线每年都不一样。但每年的大概录取率差不多。具体关于四川省委党校在职研究生考试以及辅导信息 你可以到党校在职研究生辅导网上看看。

字数一般在6000--8000字为宜,格式规范(参考文献采用文末标注法,顺号由小到大排列且文中与文末对应),同时应附简介(包括姓名、姓别、出生年月日、籍贯、学历、工作单位、职位职称、电话、地址、邮编等)。 来搞须知使用A4单面打印并邮寄到本刊编辑部,并且以电子邮件word文本、附件形式发送到本刊电子邮箱

四川省委党校学报投稿邮箱地址

还是自己写吧

论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 [摘要]本文在论述旅游资源开发要重视外部不经济问题的基础上,针对四川旅游资源开发的实际,提出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切实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促进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资源开发对于发展旅游经济,促进落后地区文明进步等方面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开发方式不当,其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对于旅游资源开发中的问题,我们可以从“公地的悲剧”中得到启示。“公地的悲剧”是美国学者哈丁在同名论文中提出来的。在哈丁所描述的模型中,有一个牧民们共同所有和进入免费且没有限制的草场。在这个草场生态系统中,牧场是公有的,奶牛是牧民们私有的。牧民们为了使个人的近期利益最大化都尽可能地增加自己的奶牛头数。但是,草场的载畜量是有限的,超过载畜量的奶牛会给草场带来损害,这种损害必须由全体牧民共同承担。牧民们增加奶牛饲养头数的结果就是使草场退化,直至毁灭。因此,这个模型的结论就是:虽然从近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有收益,但是从远期利益来看,牧民们“损人不利己”,确实是一个“悲剧”[1]。 在“公地的悲剧”中,哈丁的简洁描述实际上提示了一个非常深刻的道理:众多微小的外部不经济行为所构成的集合,可以造成巨大的破坏,哈丁的“公地的悲剧”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区域经济发展中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外部不经济的问题,是很有启迪的[2]。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类似于“公地的悲剧”这类外部不经济现象是经常发生的。改革开放以来,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不顾全局,不顾长远,对旅游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造成了部分资源的破坏。有的单位不按规划建设,乱搭乱建,严重破坏旅游环境;有的旅游区废物随地乱扔,恣意污染环境;有的在一个狭小区域低水平重复建设同类旅游产品,既浪费旅游资源,又分割客源市场。这些悲剧就是各区域市场主体在追求自我效用最大化时形成的外部不经济。 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对地处西部地区、旅游资源丰富的四川省而言可以带来诸如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等众多的外部经济效应,但在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也不可忽视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一是环境污染。旅游是一种个人的社会行为,对生态环境依赖程度较高,当众多的旅游者把旅游资源当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去消费时,其认识上的差距和行为上的不当,就会造成旅游资源一定程度上的损坏和污染,加剧甚至激化旅游与资源、环境的矛盾,破坏甚至会摧毁区域旅游业。在许多景区,旅游者常常图一己之便,随手丢弃各种垃圾,造成环境污染;有的甚至偷猎珍稀动物、盗窃重要文物、毁坏景观建筑物等,给旅游资源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一些生活在景区的居民由于缺乏环保意识,对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造成的破坏也令人触目惊心。二是文化冲击。很多到四川民族地区的旅游者,为的是了解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接触那里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以增长知识、陶冶精神,但是,随着四川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力度的加大,特别是商业行为的冲击,四川民族地区的特色文化日益受到削弱甚至面临湮灭的危险。旅游者的行为态度在不知不觉中冲击了当地传统文化、道德观念,旅游经营者出于利益的驱动可能会让服饰、歌舞、节庆和手工艺品等带上利益的色彩来迎合游客的需要,使传统生活方式受到影响。三是开发不当。目前,在开发利用中缺乏生态保护和环境保护意识,一方面造成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另一方面,又造成旅游资源开发的恶性循环,使旅游生态环境恶化,可持续发展受到一定影响”‘。如川西北高原及岷江上游的森林采伐过度,整个地区的水资源锐减,景区水位明显下降,部分景观已名存实亡。由于生态环境的变化,景区小气候已受到影响,不少特有动植物的生息繁衍已面临威胁。随着旅游业的开展,生活垃圾增多,且处理欠佳,容易造成二次污染[4]。四川在西部大开发中必须充分认识外部不经济行为对四川经济发展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切实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努力减少和避免旅游资源开发给旅游资源环境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旅游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一、由粗放型向精细化转变 粗放型旅游资源开发方式本质上是一条低层次重复性的数量扩张的发展道路,造成旅游资源的严重破坏和旅游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一是低水平。有的地方旅游业缺乏总体规划,造成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特色定位不明,景区功能不清,资源开发失控、设施建设失衡等问题;有的地方对人文旅游资源的开发缺乏对民族、地域文化的深入考察,不少地区的人造景观粗制滥造,杂乱无章。例如平武白马藏寨景区,山门左侧建了一座高高耸立的长颈鹿塑像,右边是一个现代加油站,这二者与整个景观和气氛极不协调,与白马人的文化生态环境格格不入[5]。二是破坏性。有的旅游区的政府和企业为了本地和集体的利益,不顾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实际承受能力,采取掠夺式的开发经营方式,以获取局部的短期的利益;有的把风景区当作野外游乐场和“吃喝玩乐综合体”进行开发,结果造成风景自然度、美感度和灵感度的下降,原貌严重受损,使那些传世数千年的风景区遭到破坏;有的景点所建的高层建筑、宾馆、发廊、桑拿等设施,往往与风景格调不和谐,破坏了景区的文化氛围。三是重复性。以九寨沟、黄龙旅游线上汶川、茂县、松潘、红原、理县等6县为例,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着随意开发、重复建设的问题。九黄线上的自然景区,无论是叠溪一松坪沟、大录神仙池;还是卡龙、牟尼沟等景区,如果单就某一个具体景区而言,都可以说美不胜收,但由于这些景区在地质地貌、海拔气候、自然风光、动植物资源方面与九寨、黄龙基本类似,属于同质性旅游资源,这些景区(点)既不及九寨沟、黄龙那样精美、典型,与著名,又与九寨沟、黄龙相距不远,重复开发这些景区(点)的结果是分流客源,分割市场,加剧竞争,浪费投资。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粗放型开发的教训,走出粗放型开发的误区,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一要打造精品。克服县县搞开发、乡乡抓旅游的现象,认真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培育旅游支柱产业的决定,重视和加强以品牌为主的旅游资源开发进程,树立大旅游观念,努力使旅游资源开发向规模化、精品化方向迈进,培育旅游龙头景区和拳头产品。二要丰富内涵。在不增加或基本不增加景点和景区外延的情况下,以艺术、文学、民俗、建筑、宗教、政治等文化因素为内涵,对原有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进行再开发,这既是旅游资源文化内涵 深层次挖掘的过程,也是旅游产品的更新过程和深层加工过程。以甘孜州为例,甘孜州是藏族传统三大区域(卫藏、安多、康区)之一——康区的核心和藏族三大古文化中心,是川滇藏三省区联手打造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核心区,自古为“茶马古道”的中心,是英雄格萨尔王的故里[6],要深入挖掘康巴文化内涵,推出民风民俗之旅、民间节庆之旅等特色旅游线路,做好“康巴狂欢节”、“国际赛马节”等大型节庆活动,打造康定情歌、茶马古道、格萨尔故里、德格印经院、丹巴古碉藏寨、泸定铁索桥六大文化旅游品牌。三是关注细节。细节决定成败。四川一些景区(点)给外地游客留下不好的印象,并不是景区资源不吸引人,而是人性化考虑不够,对细节关注不够,引起了游客反感,破坏景区形象。要按照旅游星级厕所标准新建和改造好景区(点)厕所,解决好景区(点)厕所的水源和排污问题;要建好景区(点)游道、桥亭和休息凳椅,让游客既能安全游览观光,又能适时休息调整;要完善旅游标识和警示标牌,方便游客游览和提示游客遵守相关规定;要建设无障碍通道和各种紧急救援机制,方便残疾人旅游,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真正把四川旅游区建成文明安全旅游区。 二、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起步较晚,各地普遍缺乏科学合理、协调发展的旅游发展规划指导,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存在随意开发、遍地开花的问题。有的地方只从自己狭小的市场半径认识自身的资源优势,只要属于旅游资源就竞相开发,几乎三州地区县县搞开发,都在发展旅游,这种同类资源的单点式分散开发,既无鲜明特色,又无规模效益;既浪费了资金,又破坏了资源;既分流了客源,又分割了市场,造成景区竞争加剧,游客无所适从。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方式要吸取单点式开发的教训,走出单点式开发的误区,实现由单点式向系统化转变。一要统筹规划。要在各市州、区县做好本行政区旅游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突破行政区划的界限,按照旅游经济区域的划分和旅游线路的形成,上级政府要统筹协调各方,制定旅游资源区和旅游经济带(线)总体旅游规划,对旅游资源具有同质性、旅游经济具有关联性的相邻空间范围内的旅游景区(点)在开发上的轻重缓急、旅游服务设施的空间布局、旅游行业的协调管理、旅游产品的联合促销等内容进行合理部署、有序安排,以避免单点开发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破坏、资金浪费,实现资源整合,发挥资金最大效用。二要联动互补开发。联动互补开发模式是利用中心景点的较高知名度,进行旅游资源的滚动式开发,形成聚集规模经济的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模式。中心景点之所以在众多的旅游吸引物中处于中心地位,在于其一般同时具备资源的稀缺性、垄断性和市场号召力,中心景点既可以是旅游资源、旅游产品开发的“龙头产品”,也可以是景区开发的“中心产品”,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心景点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能够产生较强的品牌效应。联动互补开发模式的实现,能够充分利用中心景点的品牌效应,以无形资产辐射带动有形资产的互补式聚集,起到以热点促冷点的效果,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形成区位规模经济[7]。当然,联动互补性开发切忌近距离重复建设和小范围项目雷同,切忌不顾环境容量的超负荷开发,为避免联动互补开发模式下的过度聚集现象,地方政府必须依法运用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对聚集规模和聚集结构进行控制和调整。以阿坝州为例,要重视和加强以九寨沟、黄龙品牌为主的旅游产品系列化开发进程,在努力把九寨沟、黄龙培育成为四川省的国际旅游拳头产品的同时,充分利用九寨沟、黄龙的品牌效应和市场影响力,围绕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条主线,促进九黄沿线民族地区旅游资源的互补开发和旅游经济的错位发展,使九黄线民族地区旅游产品形成功能互补耦合效应,既减轻九寨、黄龙中心景点的游客压力,又让周邻其他景区达到客源分享效果,既形成了聚集规模经济,又避免了简单重复开发。三要合理配置资源要素。旅游是吃、住、行、娱、游、购六大要素的统一体,发达国家国内旅游收入中“吃、住、行”与“游、购、娱”基本上各占一半,而四川旅游业仍以“吃、住、行”为主,“游、购、娱”的比重还低。据2001年国内旅游者在川人次花费及构成统计表明:国内旅游者在川“吃”占4%,“住”占8%,“行”占19%,而“游”仅占6%,“购”占4%,“娱”占1%[8]。四川在旅游资源开发中要克服就景区说景区的单向思维,认真研究六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组合。要加快旅游交通路网建设,尽快改善通往景区的支线公路,重视和加强信息传输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景区的可进人性问题;要重视和加强对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组织专门力量去设计和开发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旅游商品,精化工艺,改进包装,提高旅游商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要加快景区宾馆、游乐等配套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演出,挖掘四川地方美食文化,让游客游在四川、乐在四川。 三、由简单化向生态化转变 四川旅游资源开发过去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简单化现象,有的地方缺乏旅游规划,打着“边开发边规范”的旗号,实则进行破坏性开发;有的景区在开发过程中,不重视人文内涵的保护,致使随着景区开发,当地原有的民族文化被迅速破坏;有的地方在开发过程中乱砍乱伐,致使景区森林采伐过度,景区水位明显下降,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上述现象近年来有所改观,但并未完全杜绝。四川旅游资源要吸取过去曾经走过的简单化开发路子,实现由简单化向生态化开发方式的转变。一要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学有关环境容量的理论研究已经表明,一个旅游地区(点)游人的增加或超量进入,必然导致旅游服务设施超载,废弃物、污染物以及对旅游区(点)生物种群干扰现象的增加,造成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乃至恶化。旅游区(点)的旅游资源会受到破坏,造成吸引力锐减,并逐渐衰亡。为此,四川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轻旅游地的生态环境压力,达到将游人分流的目的,以维护旅游地生态平衡。二要科学开发。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生态旅游资源科学开发的原则和思路,做好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其中的重要环节,是在规划阶段对各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进行客观评价,既要考虑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合理布局设施和维护生态平衡等,又要紧密结合区域所在的重点发展目标、相关行业配套,减少在实施项目中的盲目性、局限性及不必要的损失,求得科学与协调发展。三要持续发展。为了保证生态可持续发展,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思路,对景区进行功能分区,坚决执行“区内游、区外住”的布局原则,以达到有效控制和减轻污染的目的。缓冲区和核心区内不能修建任何餐饮及住宿设施,以减少对生态旅游区的污 染和破坏。加强旅游区(点)及周边生态环境建设,如加速实施绿化工程,提高植被覆盖率;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退耕还林(草)工程,建立绿色天然屏障,从而改善生态大环境,实现生态良性循环[9]。四要生态与人文并举。就四川的生态旅游资源来说,体现于自然层面的地域特点和体现于人文层面的民族文化特点息息相关,并存在结构性的内在联系。自然负载了人文,人文渗透于自然,并经自然而得以体现,二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四川境内的生态旅游资源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一种特有氛围。四川旅游资源开发必须坚持人文与自然有机结合。 四川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四川变比较优势为竞争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的现实途径。因此,既要提倡大力开发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在发展中提高发展质量,又要强调在资源开发中,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转变旅游资源开发方式,合理开发,优化利用。对多数旅游资源富集且具备发展条件的地区,应通过积极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促进旅游资源保护;对少数生态环境脆弱、敏感的地区,实行封闭式的保护管理。切实做到有能力开发的就要很好地开发,暂时没有能力开发的,要很好地保护起来,等待后人去开发。那种绝对的保护、所谓纯自然主义的方式,既不利于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所以,四川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应该和谐地结合为一个整体指导思想和行动方案,以发展为前导,以保护为支撑,既使当代人脱贫致富,又把青山、绿水、蓝天留给子孙后代,这才是真正的、完整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美)C·哈丁公地的悲剧[J]科学,转引自[美]H·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M]北京:三联书店,714— [2] 曾坤生生态旅游消费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J]改革与战略,1997,(4) [3] 傅岳瑛,刘琴我国西部生态旅游的现状和开发建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2) [4] 《九寨黄龙一线民族地区旅游业及其资源开发研究》课题组关于进一步发展九寨黄龙一线民族地区旅游业的意见建议[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7) [5] 李左人四川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中共四川省党校学报,2004,(3) [6] 何志华,王康,陈晓莉浅析甘孜州旅游资源开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7] 陈实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设计[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8] 徐蓉从资源优势看四川旅游业[J]四川省情,2003,(2) [9] 鄢和琳,包维楷川西山地生态旅游开发及其持续发展初步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1,(11)

通信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光华村街43号 邮政编码: 610071 电 话: (028)7351787 7351166 仅供参考

四川省委党校刊物投稿邮箱

通信地址: 四川省成都市光华村街43号 邮政编码: 610071 电 话: (028)7351787 7351166 仅供参考

结构比例全省总体控制比例为1:3:6。1、事业单位应根据本单位承担的主体职能和业务,确定专业技术主系列岗位和辅系列岗位,辅系列岗位的等级和比例原则上低于主系列岗位。2、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等级称号。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一种任职资格,不是职务。是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的人员达到一定专业年限、取得一定工作业绩后,经过考评授予的资格。

  • 索引序列
  • 四川省委党校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 四川省委党校学报投稿邮箱
  • 四川省委党校学报投稿格式
  • 四川省委党校学报投稿邮箱地址
  • 四川省委党校刊物投稿邮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