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论文

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论文

怎么没有啊?

摘要: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认为现时的红色政权虽然还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我给你修改添加了一些 word显示2100左右 除去一些差不多有2000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论文

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是:中国革命必须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这是两个性质不同的革命过程,但二者之间又有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从而构成中国革命的规律。只有完成前者才有可能去完成后者,前者是后者的必要准备,后者是前者的必然趋势。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无独立,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无产阶级只能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第二,强大的反革命势力,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无产阶级只有在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集聚和发展自己的力量,才能创造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条件。  第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有发动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才能夺取胜利。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无产阶级要取得民主革命胜利,首先必须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把农村改造成为先进和巩固的根据地,成为促进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  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发现,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应该行得通,主要表现在:  第一,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地方性农业经济和帝国主义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政策,造成了白色政权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削弱了白色政权的统治势力。这个基本国情,是红色政权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的最根本原因。  第二,中国有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在那些曾经有过高涨的革命群众运动的地方,可能首先建立红色政权。  第三,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没有解决,而且日益激化,全国革命形势在不断向前发展。  第四,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的存在。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正确。  (前三个条件是客观条件,后两个条件是主观条件。)  同时,“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在怎样走包围城市道路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它的基本内容就是: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正确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斗争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根据地为重要依托,三者紧密结合,缺一不可:  第一,只有进行土地革命,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才能动员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参加武装斗争,巩固和扩大农村根据地。  第二,只有建立革命武装斗争,才能有效地开展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发展。  第三,只有建设、巩固和扩大农村根据地,才能使土地革命有可靠的基础,武装斗争有可靠的依托。  “工农武装割据”是实现农村包围城市的必由之路。这是因为只有“工农武装割据”,才能树立全国革命群众的信仰;才能给反动统治阶级以重大的困难,动摇其基础而促进其内部的分解;才能真正创造红军,使之成为将来大革命的主要工具;才能促进革命的高潮。  毛泽东关于红色政权的理论,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典范,实际上否定了“城市中心论”,体现了“以农村为中心”的思想,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已基本形成。它以独创性的内容,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由城市向农村的历史性的转变,揭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规律,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宝库,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和人民解放斗争,提供了重要经验,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标志。  我们党进行革命的初衷,就是为了改变贫穷落后,求富强。对此,大家的认识都是很明确的。正是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最早提出共同富裕的要求。1955年10月11日,毛泽东在七届六中全会上讲话提出:“要巩固工农联盟,我们就得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197页)这是讲农民的共同富裕。过了十八天,即1955年10月29日,毛泽东又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讲共同富裕。他说:“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阶级。”(《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495-496页)提出共同富裕,是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闪光点,但遗憾的是,由于没有从理论上充分加以论证,因而这个共同富裕的思想是不巩固的,所以不久,在国内国际复杂的政治背景下,毛泽东的共同富裕思想发生了大的摇摆,由追求共同富裕到赞赏“穷”、贬斥“富”的大转变,影响到全党全民。  “文革”是在“反修”、“防修”的名义下发动和推进的。据说,人富裕了就要变“修”。什么叫“修”?“修”就是倾向资本主义,就是要走资本主义道路,“修”等于“资”。实际的逻辑就是,穷了才能保持革命性,富了就没有革命性,就要变“修”,变成走资本主义道路的人。在这种舆论的引导和影响下,人们以穷为荣(所谓“穷光荣”),不敢言富,更不敢求富致富。  以穷为荣,惧怕富裕,不敢求富,不准致富,这是对人们追求财富的正常心理的扭曲(马克思曾说,致富欲望是所有人的欲望),是“左”的思想的最大危害。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邓小平明确指出,绝不能讲什么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是人民共同致富,致富不是罪过。在改革开放中,我们清算了穷社会主义的思想,彻底否定了“穷革命,富变修”的糊涂观念和错误思想。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富民的政策,鼓励和支持人民创业。党的十六大提出,要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党的十七大又提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使家庭财产普遍增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的落实,人们的思想观念逐步转变。现在,困扰了我们多年的“穷革命,富变修”的错误思想已经被基本消除,广大群众能够理直气壮地讲富,理直气壮地创业致富。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最具实质意义的思想解放。  转变之二:对待人的态度——从见“人”就批到“以人为本”  很长一个时期中,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我们的社会一度把阶级的概念绝对化,把阶级同“人”割裂开来,只讲阶级,不准讲“人”。由此出发,导致忽视甚至否定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作为人应有的尊严与权利,批判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批判资产阶级人性论,认为人权是资产阶级的口号,等等。这种轻视“人”的思想,在“文革”中造成严重恶果,对人的轻视和蔑视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轻视人,蔑视人,摧残人,是“左”的突出表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我国经历了长期封建社会,作为封建社会基本人群的农民,他们没有起码的做人的权利。马克思说:“君主政体的原则总的说来就是轻视人,蔑视人,使人不成其为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1卷第411页)马克思讲的是德国的封建社会,但这个原则具有普遍性,中国的封建社会实际上也是这样。  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是对“人”的问题的一次深刻教育,使人们懂得了要尊重人的权利。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各种经济体制改革措施的提出和落实,也是对人的权利问题的生动教育。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以人为本”。以后,党中央对“以人为本”的意义和内涵进一步阐释。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党中央响亮提出,人的生命高于一切,抢救生命是重中之重。这是对“以人为本”的最明确也是最好的诠释,把对人的理解提到新的高度。这里,已经抛开了片面的阶级论,这里讲的人,是覆盖全社会的,不分阶级、地位、财产多少,前后都没有限制词。这次抗震救灾,使珍爱生命,尊重生命的理念,深入人心,是一次极为成功的关于“人”的问题的普遍教育。  从否定人性、人道、人权,见“人”就批,到提出“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表明,在“人”的问题上我们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已经实现了根本的转变。  转变之三:对待自然的态度——从“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一度坚信“人定胜天”,迷信人的主观能动性。在这种思想观念的支配下,在“敢叫日月换新天”,“重新安排河山”,“改天换地”这些豪言壮语的鼓舞下,无限度地向大自然索取。另一方面,在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以后,不少地方片面追求GDP,而忽视了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近年来,频频出现的生态灾难使人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开始觉醒。  1998年长江洪涝灾害后,人们重温恩格斯的话:“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版,第4集第383页)恩格斯的这些话,好像就是针对我们今人而言,使人们有所醒悟,从此停止了对长江上游林木的乱砍滥伐。2004年12月3日,老一辈革命家任仲夷同北京的一位学者探讨科学发展观,写了一段很精辟的话:“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何乐之有?到头来还是其苦无穷。从根本上讲,人是不能胜天的。天——大自然,大宇宙,只能与之和平共处,与之适应,绝勿做违天之事。违天,即违背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违天,是做孽。古语曰:人(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治(逭),我说的自做孽是指违反客观规律之事,教训太多了。”(引者按:原文有两处讹误)这是任仲夷对几十年来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也是许多人的共识,具有代表性。  近年来,党中央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之一。2006年10月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又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之一。党的十七大又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这标志着我们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思想观念已经有了大转变。可喜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越来越成为全民的共识。

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内容和历史意义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是由中国革命的具体特点而决定的。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他们之间相互勾结,力量强大,占据着我国发达的大城市,手中掌握政权和财富以及庞大的反动军队。而另一方面,我们的革命队伍相对还比较弱小,主要力量是工人和农民,手中没有政权,也没有足够的武装与反动派进行斗争,这些就决定我们不能像苏联的十月革命那样以城市暴动的方式来夺取政权,必须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革命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斗争道路。走上这条道路之后,我们就避开了敌人统治集中的城市,在广大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依靠当地环境和广大人民群众,以武装斗争的方式建立自己的革命政权。这条道路的重要意义在于找到了适合于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从此摆脱了反动敌人的镇压,寻找到了能够与敌人抗衡的方法,将中国革命引向胜利!

论中国革命新道路论文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现途径与胜利保证  第一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2、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经历了一个从城市起义到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过程;  3、了解中国特色政权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了解毛泽东的人民军队建设思想、人民战争思想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主要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内容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究竟应该走什么道路才能夺取全国胜利?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经历了曲折探索的过程 ,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民主革命道路。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第一中国民主革命没有和平道路可走。 中国社会的特点,正如毛泽东所分析: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合法权利”。  第二, 中国民主革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革命。  毛泽东认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因此,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  第三,中国民主革命的其他斗争形式都是为着战争的。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这不排除还有其他形式的斗争,如民众的组织和民众的斗争等。非武装斗争对完成革命任务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的原因及曲折过程  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由组织民众运动转向开展武装斗争,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关头实现的。  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为什么要转移?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是如何实现转移的?  1、大革命失败的特定形势迫使中国革命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暂时进入一个低潮时期。1927年至1928年,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31万人惨遭杀害。各地革命工会几乎全被解散,工会会员由近300万人减少到3万人;农会被取消,农会会员1000余万减少到300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革命到底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道路上必须做出特殊的选择。  2、中国革命实现战略转变的曲折道路  中国革命实现战略转变不是一帆风顺的。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从地上爬起来,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开始了新的战斗。  ①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八七”会议: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  “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反映了中共中央对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新认识,这在客观上要求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由工人转向农民,由民众运动转向武装斗争,从而为我党实现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奠定了基础。“八七”会议为胜利实现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伟大历史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③秋收起义:八七会议以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开始。由于起义部队相继遭受严重损失。毛泽东当机立断,命各路部队向文家市集中。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召开党的前敌委员会。指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必须放弃中心城市。毛泽东拟定将剩余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向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以寻求立足之地,保存革命力量。9月29日,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决定队进行改编,三湾改编,从组织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把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开端。  10月3日毛泽东率部队进军井冈山,正式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这是中国共产党由城市斗争转向农村斗争战略思想的光辉起点  ④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发动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又一次尝试,它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起,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的开端,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血的经验教训。  在三大起义的影响下外,从1927年秋到1929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发动了大大小小100多次起义,出现了群雄并起,百川汇流,割据奋战的局面。  3、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初步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三湾改编以后,10月3日,毛泽东部队到达宁冈古城,主持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毛泽东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A地势好。 B党的组织和群众基础好。 C周围各县盛产多种杂粮,部队有足够的给养供应。所以,毛泽东就选择这里作为根据地。  (2)毛泽东为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做了那些工作?  恢复整顿各县党的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兵政府,狠抓工农红军和地方武装的建设与发展。  政治上,规定了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它体现了军民、军政、官兵一致、全军一致的原则,是我军长期以来路线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使我军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永远地立于不败之地。组织上,和平争取了已经在井冈山落脚的袁文才、王佐的地方武装部队。  (3)朱毛胜利会师。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转战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5月4日,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工农红军第四军)宣告成立,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为军委书记(后改称政治部主任)。第四军全军约11000人,枪支约2000余支。  (4)井冈山根据地巩固和发展。朱毛会师后,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并依靠人民的支持,多次粉碎敌人的围剿,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壮大,到1928、11,井冈山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更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力量。  毛泽东亲自创建的井冈山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武装起义提供了新鲜经验,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新形势下,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方向。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创立的起点。  在毛泽东的影响下,一批领导武装斗争的共产党人相继从城市走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初步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重心从城市到农村的转移,这一转移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人向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农村展开新的进攻的序幕,为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内容  (一) 背景: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那么,这条道路能不能走得通,中国革命该如何继续进行,对此,党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  有“左”倾思想的人,仍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经验,主张“城市中心论”,不认识或拒绝承认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意义;有“右” 倾思想的人,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对前途感到渺茫,对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持怀疑的态度,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面对上述两种错误思想倾向,迫切需要从思想上认识这条道路,找出他的客观依据,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求得党内军内认识上的统一。这个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步实践、逐步总结的过程。  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1、奠基阶段——井冈山时期  井冈山时期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奠基阶段。  2、基本形成阶段——赣南闽西时期  1930年1月毛泽东撰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基本形成。  3、成熟阶段——1936年以后  1936、12月以后毛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对这一道路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1939年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著作,对这一理论作了新的阐述和发展,最后形成了完整的红色政权道路理论。  (二)主要内容  1,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什么是工农武装?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心阵地的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总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2,走这条道路的必要性  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议会道路,而一定要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第一,从国情上看,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从动力看,在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组织和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这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关键。  第三,从阵地上看,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必须首先占领农村,建立根据地,在那里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总之,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才能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  3,走这条道路的可能性  中国的红色政权能不能存在和发展?回答是肯定的。  请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其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毛泽东说:“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事。这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第一,中国是一个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和条件。这是因为:  1、 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各派军阀之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削弱了反动统治的力量,给红色政权存在发展造成可乘之机。  2、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占优势,这就造成了广大农民可以不完全依赖城市而单独存在,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资基础。  3、中国地域广阔。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即使在局部遇到严重的困难和挫折,革命力量仍能在其他地区或其他方面得以恢复和发展。  第二,在大革命发生和影响的地方,工农受过革命的锻炼,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正确的政策,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  毛泽东阐述的上述5个条件中:其中第1个为根本原因和条件,也是最重要的。第2、3为客观条件,第4、5为主观条件,正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殊的国情,才提供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可能性。  (三)历史和现实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它对于历史和现实都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1、历史意义  (1)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指明了夺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正确途径。  (2)道路理论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创立,不是靠翻本本、 套教条能解决的。  (3)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特殊国情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各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殊国情的形成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略、掠夺中国的结果。毛泽东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之所以在中国获得成功,正是因为道路理论是在对中国特殊国情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毛泽东为了了解中国国情,曾经做了大量调查,除《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外,1930年5月,毛泽东还撰写了《调查工作》,同年又撰写了《长冈乡调查》等。  (4)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求实和实践精神。  2、现实意义  案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的农村包围城市改革)  这条道路的开创,既坚持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又从中国国情和革命特点出发,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对于我党坚持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人民军队建设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  1、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保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的关键。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3、提出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方针、内容和方法  四、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  1、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的核心是“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战争必须以人民军队为骨干,没有人民军队的中坚力量,无法对付反革命军队的猖狂进攻。人民军队必须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把人民战争建立在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参加为基础的战略思想上,认为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千万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革命实践证明,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人民战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2、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总结和制定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被斯大林等称之为“奇迹”。其实,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奇迹”产生于对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深入研究和把握,毛泽东所制定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和把握中国革命战争的结晶。  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方针。

摘要: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认为现时的红色政权虽然还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我给你修改添加了一些 word显示2100左右 除去一些差不多有2000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论文1000字

摘要: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认为现时的红色政权虽然还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我给你修改添加了一些 word显示2100左右 除去一些差不多有2000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现途径与胜利保证  第一节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2、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经历了一个从城市起义到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过程;  3、了解中国特色政权道路理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了解毛泽东的人民军队建设思想、人民战争思想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原则;  主要内容: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内容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  一、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究竟应该走什么道路才能夺取全国胜利?是以“城市为中心”还是以“农村为中心”经历了曲折探索的过程 ,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最终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民主革命道路。  (一)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  第一中国民主革命没有和平道路可走。 中国社会的特点,正如毛泽东所分析: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无议会可以利用,无组织工人举行罢工“合法权利”。  第二, 中国民主革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革命。  毛泽东认为:“在中国离开了武装斗争,就没有无产阶级和共产党的地位,就不能完成任何的革命任务。”因此,在中国,是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这是中国革命的特点之一,也中国革命的优点之一。  第三,中国民主革命的其他斗争形式都是为着战争的。  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这不排除还有其他形式的斗争,如民众的组织和民众的斗争等。非武装斗争对完成革命任务是非常重要的。  (二)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的原因及曲折过程  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由组织民众运动转向开展武装斗争,是在大革命失败后的危急关头实现的。  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为什么要转移?中国革命的战略重心是如何实现转移的?  1、大革命失败的特定形势迫使中国革命战略重心发生转移  大革命失败以后,中国革命暂时进入一个低潮时期。1927年至1928年,在不到1年的时间里,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和革命群众31万人惨遭杀害。各地革命工会几乎全被解散,工会会员由近300万人减少到3万人;农会被取消,农会会员1000余万减少到300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革命到底走什么样的道路?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道路上必须做出特殊的选择。  2、中国革命实现战略转变的曲折道路  中国革命实现战略转变不是一帆风顺的。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党人从地上爬起来,擦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体,又开始了新的战斗。  ①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领导了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八七”会议: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于1927年8月7日在汉口召开了紧急会。  “八七”会议确定的总方针反映了中共中央对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新认识,这在客观上要求把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由工人转向农民,由民众运动转向武装斗争,从而为我党实现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奠定了基础。“八七”会议为胜利实现从北伐战争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伟大历史转折奠定了重要基础。  ③秋收起义:八七会议以后,毛泽东作为中央特派员到湖南领导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  1927年9月9日,秋收起义开始。由于起义部队相继遭受严重损失。毛泽东当机立断,命各路部队向文家市集中。9月19日,毛泽东在文家市召开党的前敌委员会。指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必须放弃中心城市。毛泽东拟定将剩余部队沿罗霄山脉南下,向敌人统治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以寻求立足之地,保存革命力量。9月29日,部队到达永新县三湾村,毛泽东决定队进行改编,三湾改编,从组织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把工农革命军建设成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开端。  10月3日毛泽东率部队进军井冈山,正式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斗争。这是中国共产党由城市斗争转向农村斗争战略思想的光辉起点  ④广州起义:1927年12月11日,张太雷、叶挺、叶剑英等发动了广州起义。广州起义是中国共产党在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又一次尝试,它和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一起,是中国共产党创建工农红军的开端,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提供了血的经验教训。  在三大起义的影响下外,从1927年秋到1929年底,中国共产党在全国各地发动了大大小小100多次起义,出现了群雄并起,百川汇流,割据奋战的局面。  3、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初步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重心的转移三湾改编以后,10月3日,毛泽东部队到达宁冈古城,主持召开了前委扩大会议,决定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毛泽东为什么要在井冈山建立根据地?  A地势好。 B党的组织和群众基础好。 C周围各县盛产多种杂粮,部队有足够的给养供应。所以,毛泽东就选择这里作为根据地。  (2)毛泽东为建立井冈山根据地做了那些工作?  恢复整顿各县党的组织,发动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建立工农兵政府,狠抓工农红军和地方武装的建设与发展。  政治上,规定了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它体现了军民、军政、官兵一致、全军一致的原则,是我军长期以来路线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使我军紧紧地依靠人民群众,永远地立于不败之地。组织上,和平争取了已经在井冈山落脚的袁文才、王佐的地方武装部队。  (3)朱毛胜利会师。  1928年4月底,朱德、陈毅等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农军转战到井冈山,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5月4日,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后改为工农红军第四军)宣告成立,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陈毅为军委书记(后改称政治部主任)。第四军全军约11000人,枪支约2000余支。  (4)井冈山根据地巩固和发展。朱毛会师后,采取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并依靠人民的支持,多次粉碎敌人的围剿,使根据地不断巩固和壮大,到1928、11,井冈山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1928年12月彭德怀、滕代远率红五军来到井冈山与红四军会师更壮大了井冈山根据地的革命力量。  毛泽东亲自创建的井冈山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其他各地武装起义提供了新鲜经验,从实践上开辟了一条在新形势下,无产阶级及其先锋队深入农村,发动和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农村根据地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正确方向。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创立的起点。  在毛泽东的影响下,一批领导武装斗争的共产党人相继从城市走向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等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初步实现了中国革命战略重心从城市到农村的转移,这一转移揭开了中国共产党人向反动统治的薄弱环节农村展开新的进攻的序幕,为探索和开辟中国革命新的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础。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内容  (一) 背景:  井冈山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从实践上,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那么,这条道路能不能走得通,中国革命该如何继续进行,对此,党内存在着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  有“左”倾思想的人,仍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经验,主张“城市中心论”,不认识或拒绝承认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意义;有“右” 倾思想的人,产生了消极悲观情绪,对前途感到渺茫,对根据地的存在和发展持怀疑的态度,提出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面对上述两种错误思想倾向,迫切需要从思想上认识这条道路,找出他的客观依据,需要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求得党内军内认识上的统一。这个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逐步实践、逐步总结的过程。  大体经历了3个阶段:  1、奠基阶段——井冈山时期  井冈山时期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的奠基阶段。  2、基本形成阶段——赣南闽西时期  1930年1月毛泽东撰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标志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理论基本形成。  3、成熟阶段——1936年以后  1936、12月以后毛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等著作,对这一道路作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1939年写的《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共产党人〉发刊词》等著作,对这一理论作了新的阐述和发展,最后形成了完整的红色政权道路理论。  (二)主要内容  1,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什么是工农武装?就是无产阶级领导下,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心阵地的思想。三者之间的关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总之,工农武装割据思想,是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是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2,走这条道路的必要性  中国为什么不能走议会道路,而一定要走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这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第一,从国情上看,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因此,中国革命只能以武装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  第二,从动力看,在中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80%以上,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因此,在中国共产党必须深入农村,发动组织和武装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建立根据地。这是夺取革命胜利的关键。  第三,从阵地上看,强大的敌人长期占据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因此,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共产党必须首先占领农村,建立根据地,在那里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政权。  总之,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中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才能夺取民主革命的最后胜利。  3,走这条道路的可能性  中国的红色政权能不能存在和发展?回答是肯定的。  请问,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发展?其存在与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是什么?  毛泽东说:“一国之内,在四周白色政权的包围中,有一小块或若干小事。这块红色政权的区域长期地存在,这是世界各国从来没有的种奇事的发生,有其独特的原因。而其存在和发展,亦必有相当的条件。”  第一,中国是一个被几个帝国主义国家间接统治的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根本的原因和条件。这是因为:  1、 帝国主义在中国实行划分势力范围的分裂剥削政策,造成中国各派军阀之间的长期分裂和战争,削弱了反动统治的力量,给红色政权存在发展造成可乘之机。  2、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统一的资本主义经济,自给自足的地方性农业经济占优势,这就造成了广大农民可以不完全依赖城市而单独存在,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物资基础。  3、中国地域广阔。革命力量大有回旋余地,“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即使在局部遇到严重的困难和挫折,革命力量仍能在其他地区或其他方面得以恢复和发展。  第二,在大革命发生和影响的地方,工农受过革命的锻炼,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的群众基础。  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的继续向前发展,为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奠定了深厚的社会基础。  第四,有相当力量的正式红军存在,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第五,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正确的政策,是红色政权存在和发展的最重要条件。  毛泽东阐述的上述5个条件中:其中第1个为根本原因和条件,也是最重要的。第2、3为客观条件,第4、5为主观条件,正是由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殊的国情,才提供了中国红色政权发生发展的可能性。  (三)历史和现实意义  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伟大创造,它对于历史和现实都具有伟大而深远的实践和理论意义。  1、历史意义  (1)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指明了夺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正确途径。  (2)道路理论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创立,不是靠翻本本、 套教条能解决的。  (3)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对中国特殊国情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各个国家的国情不一样,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特殊国情的形成是各帝国主义国家共同侵略、掠夺中国的结果。毛泽东说,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之所以在中国获得成功,正是因为道路理论是在对中国特殊国情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的。毛泽东为了了解中国国情,曾经做了大量调查,除《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外,1930年5月,毛泽东还撰写了《调查工作》,同年又撰写了《长冈乡调查》等。  (4)道路理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理论概括农村包围城市理论,充分体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烈的求实和实践精神。  2、现实意义  案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新的农村包围城市改革)  这条道路的开创,既坚持了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又从中国国情和革命特点出发,遵循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对于我党坚持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以及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三、人民军队建设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  1、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毛泽东建军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保证人民军队无产阶级性质的关键。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人民军队的唯一宗旨  3、提出了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一系列方针、内容和方法  四、人民战争思想和战略战术原则  1、人民战争思想  人民战争思想的核心是“兵民是胜利之本”。人民战争必须以人民军队为骨干,没有人民军队的中坚力量,无法对付反革命军队的猖狂进攻。人民军队必须实行主力兵团、地方兵团和游击队、民兵相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  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把人民战争建立在以农民为主体的人民群众参加为基础的战略思想上,认为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千万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反革命打不破我们,我们却要打破反革命。在革命政府的周围团结起千百万群众来,发展我们的革命战争,我们就能消灭一切反革命,我们就能夺取全中国。”革命实践证明,人民战争是克敌制胜的有力武器。人民战争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2、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总结和制定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被斯大林等称之为“奇迹”。其实,毛泽东用兵如神的“奇迹”产生于对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深入研究和把握,毛泽东所制定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和把握中国革命战争的结晶。  实行积极防御的战略指导方针。  这是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思想,也是我军长期以来所执行的根本战略方针。  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战略上藐视敌人,就是在战略全局上决不能过高地估计敌人的力量,要树立敢打必胜的信心。  毛泽东强调,战争的目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鉴于敌强我弱的战争形势,为了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毛泽东深入总结游击战争实践,井冈山时期提出了“既要会打仗,又要会打圈”;“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的游击战原则。我们似乎亲身感受到了游击战原则“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诀的威力。十六字诀的实质就是以机动灵活的游击行动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能动地夺取小规模的胜利。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和《论持久战》中更详尽地阐述了这一基本原则。  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集中优势兵力歼敌是我军作战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前三次反“围剿”中即已形成。第一次反“围剿”战前动员大会主席台两边对联就是: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券大步后撤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歼灭战的目标是消灭敌人,而不是保守和夺取地方。歼灭战作战形式上要求以运动战为主,结合运用游击战;作战对象选择上先打弱敌,后打强敌;作战方法上,集中优势兵力,采取包围迂回战术,各个歼灭敌人。解放战争时期,彭德怀在陕北指挥的蘑菇战,典型体现了毛泽东“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的战略战术思想。  3、十大军事原则  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一年的作战,人民战争战略战术原则进一步完善和成熟。1947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米脂县杨家沟召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总结了人民解放军作战的丰富经验,提出了著名的十大军事原则。下面我们看看十大军事原则的主要内容:  (1) 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  (2) 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广大乡村,后取大城市;  (3) 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  (4) 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力求全歼,特殊情况下,采用给敌以歼灭性打击的方法;  (5) 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6) 发扬勇敢战斗、不怕牺牲、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  (7) 力求在运动中歼灭敌人;  (8) 在攻城问题上,敌人守备薄弱的据点和城市,坚决夺取之。中等程度的守备,相机夺取之。敌人守备强固的据点和城市,则等候条件成熟时夺取之;  (9) 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  (10)善于利用两个战役之间的间隙,休息和整训部队。  这些原则科学地阐明了人民解放军的作战指导思想,以及与歼灭战相关的作战的对象、目标、形式、方法、作风、保障和部队战时建设等重大问题。十大军事原则的核心是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十大军事原则对指导解放战争中、后期的作战和抗美援朝战争,起了重大指导作用。  4、人民战争思想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人民战争思想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即坚持战争的正义性和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决定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我们可能进行的战争只能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它符合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正义的战争仍然是人民战争,无论战争技术样式如何变化,正义战争最终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武器装备是重要的因素,但任何武器、技术都是离不开人的主导作用,正如毛泽东所说:“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和人心的对比”。  5、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纲领是什么?  第二节 统一战线  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深刻认识革命统一战线的战略地位及其统一战线的政策和策略的重要性  主要内容:统一战线  教学重点:第一、二次国共合作的特点及对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构想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论文1500字

摘要:土地革命时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阶段。大革命失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逐步地把党的工作重点由城市转入农村,在农村建立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建立革命武装和工农政权,开创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新道路。 中国革命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经过了一个逐步探索的过程。党成立初期,首先把工作重心放在城市。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向农村。 1928年10月和11月,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和《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中,分析了处于白色政权包围的环境中,农村革命根据地政权发生.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930年1月,毛泽东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科学地分析了中国社会的各种深刻矛盾,认为现时的红色政权虽然还很小,但是中国革命肯定会很快发展起来。这篇文章初步形成了以乡村为中心.先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色政权,待条件成熟时再夺取全国政权的思想。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毛泽东深入分析了近代中国的国情,论述了中国革命的长期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进一步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整体战略思想。从此把经过长期武装斗争,先占乡村,后取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作为革命道路确立下来。(一)开展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的斗争 1927年8月,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八七会议),彻底清算了大革命后期的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方针。 八七会议以后,举行了南昌起义、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广州起义。中国革命由此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二)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 以农村为重点,到农村去发动农民,进行土地革命,开展武装斗争,建设根据地,这是1927年以后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所要求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条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依靠了党和人民的集体奋斗,凝聚了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而毛泽东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三)毛泽东不仅在实践中首先把革命进攻的方向指向了农村,而且从理论上阐明了武装斗争的极端重要性和农村应当成为党的工作中心的思想 1928年,毛泽东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社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等文章,明确指出以农业为主要经济的中国革命,以军事发展暴动,是一种特征;还科学阐明了共产党领导的土地革命、武装斗争于根据地建设这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930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毛泽东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议的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四)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是对1927年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斗争经验的科学概括。它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做坚决斗争基础上形成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理论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 (五)随着革命心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开始走向复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和根据地逐步发展起来。红军游击战争实际上已经成为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农村根据地成为积蓄和锻炼革命力量的主要战略阵地。我给你修改添加了一些 word显示2100左右 除去一些差不多有2000

国共产党人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一、南昌起义是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二、八七会议(1927): 1、 纠正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 2、 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 3、 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指出了继续斗争的目标,中国革命从此开始了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 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四、三次起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 索引序列
  • 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论文
  •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的论文
  • 论中国革命新道路论文
  •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论文1000字
  • 中国革命的新道路论文1500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