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图书馆期刊点评稿

图书馆期刊点评稿

发布时间:

图书馆期刊点评稿

给您推荐一个自助投稿网站——万维书刊,上面的刊物非常全,包括图书馆类的刊物,电子邮箱基本都有,并且大多还能连接登录他们的官方网站,进行在线投稿。用着很方便,过去看看吧! 此投稿网的特点:自助投稿、非中介、高校教师创办、免费、直接投稿编辑部、可以收藏期刊、保存投稿记录、期刊点评、连接期刊官网等,功能齐全。每个刊物的电子邮箱都来自官网或者知网、万方等权威网站。 请收藏并且介绍给朋友们吧,让他们投稿时也省一份心!祝投稿顺利!心情愉快! 您在百度、谷歌键入“万维书刊”,首页便是!

“从翻开书的第一页到令人惊叹的故事高潮,史蒂夫·艾尔顿又一次成功创造奇迹。《玛雅预言书》是一个令人心惊胆颤,能深入追溯人类远古历史的研究,书中充满了冒险、曲折迂回、背叛和恐怖等情节。史蒂夫·艾尔顿以其惊人的天赋在故事情节中加入人类历史的惊世秘密与古老谜团,震撼、恐怖、惊悸……还有哪一个读者会不被满足?”  ——《纽约时报》畅销作家/詹姆士·罗林斯“一如名作家麦克·克莱顿和克莱夫·卡斯勒感性的叙事方式,史蒂夫·艾尔顿知道如何写出吸引读者的故事。”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凯文·J·安德森“史蒂夫·艾尔顿在他的小说中以玛雅神话和旧约传说来进行古老的善与恶战斗……史蒂夫对金字塔和秘鲁的纳斯卡人想象力将丰富他未来一系列新书中的情节。人物角色是演绎故事最重要的一部分,而在本书中,艾尔顿巧妙地将古老的玛雅神话和太空时代紧密交织在一起,再加上温馨的爱情和大量星际战争等情节。”  ——《出版家周刊》“一个深具娱乐性的拯救人类竞赛,同时加上大量的动作、浪漫和悬疑情节,这和过去相比,史蒂夫·艾尔顿俨然已成为一名成熟的创作者。这本经过精心研究和撰写的惊悸小说将会吸引林肯·柴尔德和道格拉斯·普莱斯顿的读者引颈期待续集。”  ——《图书馆期刊》“《玛雅预言书》是一本情节刺激紧张、非常吸引人的小说。本书故事随着一颗从远古时代飞到二十一世纪来执行拯救世界末日任务的小行星说起,情节高潮迭起。”  ——《洛杉矶新闻报》这部情节紧张的小说把人带进了时间的漫漫长河,去重新破解地球及宇宙的未解之谜,并令我们的神经在如若真要来临的灭绝之灾面前战栗着警醒。  ——韩松

很多杂志都可以发的,你可以把文章发给我看一下 适合安排哪个杂志。

历史的错误,可以原谅,但不能遗忘。只有面对并牢记曾经发生的错误,才能记取教训,永不再犯。《莎拉的钥匙》开启了一段尘封已久且不堪回首的历史烙印,让人无可回避。但也正因为面对,书中人物最后才能靠着相互的抚慰,救赎了自己。──范立达,资深新闻评论员像与一位久违的好友轻谈过往,阅读《莎拉的钥匙》让人全然沉醉、不肯暂离。尽管故事里的人物都不完美,但最感同身受的也是,我们无从怪罪,因为每个人都是曲折时代的受伤者。能跟书中主角一同受挫、一起成长,是身为读者最荣幸的事,而《莎拉的钥匙》满足了你我对于好故事的最殷切渴望。──庄晏青,金石堂网络书店文学线负责人高潮迭起的小说情节,每一页读来都使人心痛!当不忍卒睹的真相被揭露,我们才明白,在和平中呼吸,是多么幸福。──凯莉,编剧&作家屠杀犹太人残酷的行为,让莎拉的生命被摧毁殆尽;若世人总是刻意遗忘过去的伤痛,很可能会一再重复错误!──张碧娟,台北一女中校长这本小说揭发的岂只是一段令人心酸恐慌的历史事件而已;当真相逐渐现形,后代人所必须面对的却是排山倒海而来不同面相的道德情感之冲击。从拿起小说读本的那一瞬间,我就无法将书放下,更无法释怀!──曾志朗这是一本值得用心阅读的好书。借着莎拉的钥匙,采双线方式,用正叙现阶段生活情事和倒叙大时代战争中万分无奈与深沉伤痛的悲情岁月。文字绵密细致,内容曲折动人,读之欲罢不能。──黄郁宜,台北中山女中校长记者与被采访者的生命逐渐彼此侵蚀,最后竟化为彼此的救赎,这钥匙起先是遗憾,最后是爱。‘莎拉’这个犹太幽魂最后成了美国新生女婴的名字。至此明白,爱之钥是延续:延续生命,延续个体生命的种种美好与艰难。亡者因爱而存在,生者因爱而活着。《莎拉的钥匙》用影迭影的层层追索写法,将集中营的老故事重新上了让人眼睛发亮的颜色。──钟文音,小说家 集中营、屠杀、纳粹……这些都是跟二战相关而众人熟悉的主题,但是巴黎“冬季赛车场”几千名二至十二岁孩童被密捕的事件,却少有听闻。塔提娜挖掘到绝佳的题材与视野,她为这部小说注入至情至性的灵魂,让莎拉这个小女孩重返我们的世界,没有人能不为她动容!──《出版家周刊》难得一见、让人不愿结束阅读的惊人之作!──乔依·贝哈尔,美国电视节目《观点》太震撼了!深刻动人的笔触,永远有你意想不到的情节……这部作品会撼动你,让你变得完整……它有你无法臆测的力量!──欧各思坦·柏洛斯,《一刀未剪的童年》作者。一看到这个主题,你会以为将读到那种千篇一律、老掉牙的故事情节。但《莎拉的钥匙》完全让你意想不到!它具有丰富的层次与故事情节,由两个时代的两个女人,各自开展的两种人生,而当这两条线交会时,你会为它落泪,会永远记住这个动人的故事。──珍娜·布兰,《拯救我们的那些人》作者一翻开这本书,你不可能停得下来,书里的一景一物,各个角色内心的冲突与挣扎,没有一处能让你忘记……它是如此撼动人心,令人久久无法言语。──2008年“出版家周刊严选”精湛的说故事技巧,你不得不佩服!这部小说绝不是那种让你读过即忘的作品。你会为莎拉的遭遇落泪,为茱莉亚的勇气叫好,你也会庆幸自己生在这个年代。──《图书馆期刊》塔季雅娜捕捉到那个苦难时代里最幽微的一角,胜过任何关于集中营的史料传述……历史是死的,然而一个优秀作家的笔,却会让那些已沉默的人重新发声,让我们重返被追忆的年代……──《南佛罗里达犹太教期刊》这本小说太厉害了!说服力十足,感染力十足!──葆拉·福克斯,《被借走的华服》作者这个故事让我心碎……先是这一段跟孩童有关的历史罪行,然后是那个法国家族的秘密,最后,是看着这些极力摆脱伤痛的人如何弥补已碎裂的情感……很棒的一部作品!──琳达·弗朗西斯·李,畅销书《初次登台》作者《莎拉的钥匙》写活了一段惨无人道的历史事件,但也藉由美国记者茱莉亚的角色,让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即将一无所有时,仍能坚持实现自我的可贵勇气。这部小说将会永远在你的书架上占有一个位置。──瑞莎·米勒,《欢迎来到天堂高处》作者奇妙的经历!你不止在阅读一部小说,而是让它的情感与灵魂深深烙印在你的心底。──诺米·瑞根,《周末妻子》作者 二战中纳粹曾做过的恶行,我们读太多也听太多了,但是,法国警察为了讨好纳粹而成为他们打手的丑行,却少有人知。《莎拉的钥匙》可贵之处不在于怒吼、控诉,而是一刀一斧细细挖凿战乱时代人性中仍然可能存在的温度,以及救赎的力量。──《纽约时报》畅销书如果你对阅读小说已处于“食之无味”的状态,《莎拉的钥匙》必然让你胃口全开!如果你对纳粹、集中营、婚姻、女性成长等议题都没兴趣,这部小说绝对让你改观!它太精采了!──法国《ELLE》杂志《莎拉的钥匙》全然展现出文学作品的力量!它没有控诉、没有渲染,只靠三百多页的故事,便让我们见到大时代的身不由己和苦痛,也让我们深刻感受到现代人在婚姻泥淖中的矛盾与挣扎……你必然为它震撼!──法国《费加洛报》一部奇特的小说,颠覆你的阅读经验,永远在你以为有所掌握时,出现意外,让你措手不及……不到最后一页,你不会知道莎拉的那把钥匙将把你带往何处。──法国《快讯》国际读者评论:我感到相当哀伤,因为我彻底迷失在莎拉的忧伤里;我也感到相当庆幸,因为我活在这个时代。──雷米亚书架大多数以二战为背景的小说总让人生厌,然而《莎拉的钥匙》是部相当特别的作品,它不太历史,也没有泪眼斑斑的泣诉,反而让你像在读自己所熟识的朋友与生活的故事。虽然悲伤,但你会看到希望。──网络社团“周六读书会”

图书馆界期刊点评

应当避免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误读作者:武继山《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年第3期  摘要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高校图书馆在完成对本校服务的前提下开展的工作,对这样的“开放”应该有正确的解读,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问题,应避免用不切实际的理论或理由来要求、评价这种开放。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开放文献利用率  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图书馆界屡有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讨论意见,近来这种意见变成一种社会呼声。网上有关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对社会开放的讨论也出现了一些意见纷杂甚至对立的局面…。  笔者不反对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事实上笔者服务的图书馆就有对外开放的服务,只不过限于本馆的条件,不可能把事情“做大”、“做强”就是了。但我对一些鼓吹开放的理论(至少是理由)不以为然,这里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些主张或赞成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一般会提出这样一些理论或事实根据;  其一日:公共资源应该提供公众享用,高校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公众,因此高校图书馆有义务为公众服务。  其二日: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资源利用率低,需要对外开放。  其三日:因为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而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非常丰富,所以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入公共图书馆对外开放的行列。  以上推论貌似合乎情理,其实掺杂了一些模糊概念,在前提和结论之间,略去了必要的限制条件,得出的结论很容易形成误导。因此有必要一一澄清。  1、关于“公共资源”共享的问题 前述所谓“公共资源”说,总的逻辑是公共资源应该公众利用,似乎高校图书馆不向公众开放,就得面对一种道德审判:高校图书馆花了纳税人的钱,却不肯反过来为纳税人服务。  我们说,公共资源为公众服务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今天的公共资源不是原始社会的公共资源,因为资源的简陋可以用简单的方式共享;今天的公共资源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体系,如果对任何公共资源都不加区别、不加限制地开放,让公众利用,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只能造成使用的混乱,最终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和毁损。  一个社会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一种复杂的体系,它是在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的刺激下产生、成长、分化、发展而来的。随着社会分工日益向专门化方向发展,不同人群对图书馆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专门化;而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便应运而生了,而不同类型图书馆的馆藏和服务对象是不同的。高校图书馆是高等教育的伴生物,图书馆文献资源首先是一种教育、教学资源,这种资源的服务对象十分明确,数量也是大体确定的,这些因素自然也带来高校图书馆一系列工作和管理原则,比如,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必须围绕学校的学科建设要求而展开,而不去考虑面对所谓“社会需求”来展开(应对社会需求是高校的整体使命,应该主要通过高校的教学、科研产出来实现,而不是“具体化”到高校图书馆,这个题目应该另做文章,这里从略)。学校对图书馆的人员编制配置也是首先根据图书馆服务的群体的总量定编,而不可能根据无法确定的“社会读者”来确定。如果高校自身的师生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不高,图书馆打出“对社会开放”的旗帜,除了“作秀”以外没有多大意义。事实上,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规模已经大大拓展。请看下表(数据来自《中国教育年鉴》和中国教育科研网):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人满为患,图书馆人力、空间都空前紧张,让高校图书馆人员头痛的阅览室、自习室占座问题越来越严重。高校图书馆面临如此严峻的局面,再强求其对社会“全面开放”是不切实际的。  2、有关“封闭”和“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所谓高校图书馆“封闭”和“资源利用率低”的说法,也非实事求是的论断。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目标产生于其自身的职能,首先是要满足本校师生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需求,在本校资源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图书馆将依托本系统的资源共享体系寻求帮助,在这样的体系中,寻求帮助和提供帮助是双向的,在我国,这样的机制目前已经蔚成大观,这就是国内规模最大、运作规范的“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英文缩写CALIS),在这个体系中,重要文献资源的协调采购,馆藏资源的联合编目,文献资源的馆际复制传递,以及学科信息导航数据库的合作开发都已形成了规模。  还有一个与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并列的高校文献共享服务机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英文缩写CASHL),2004年3月启动,至今已拥有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期刊7500多种,近百万种外文图书,26万种电子图书,900种电子期刊。在全国高校拥有300所成员馆。截至2007年,该中心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目次库”检索总量已接近3,000万次,电子资源全文下载119万篇,原文传递突破20万篇,所收藏的资源得到了100%的利用,其中检索次数最多的刊达到60多万次,原文传递请求最多的期刊达到了2,365次。全国高校图书馆这样的共享机制,是一种最有效的“开放”,所谓“封闭”的帽子不应该扣到高校图书馆头上。  此外,日常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必然是高校管理的一部分,高校图书馆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学秩序,不随便对外开放,这是容易理解的,跟“封闭”不搭界。这里举一个美国的例子,2001年8月19-24日,第68届国际图联大会在美国波士顿召开,大会主题是“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知识时代的重要作用”。大会组织者应各国代表的要求,拟组织全体代表参观哈佛大学图书馆,遭到校方的婉言谢绝。校方认为我们的图书馆是为学校教师、学生学习和研究服务的,会议代表参观,必然干扰、影响师生在图书馆的正常学习与研究。仅仅半天的参观都被拒绝,如果在我们的“封闭”论者眼里,这是多么严重的“封闭”啊!在讨论高校图书馆应该向社会开放的文章中,屡屡提到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并以此作为中国高校图书馆应该开放的理由,但查找一些真正了解、介绍国外高校馆开放的文章,就可以看到所谓开放都是有条件、有限制的。  关于“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这个问题因为其本身的模糊性,很容易成为一个伪命题。首先,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构成,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对学校教学、科研所需文献资源的保障,文献资源的保障率越高,师生的满意度越高,这也是前述全国高校图书馆建立文献共享体系称为“保障系统”的初衷。而保障率和利用率是两个层面的概念,满足保障率的资源,未必能同时保证利用率,比如高校图书馆花巨资购置的大部头文献,是相关教学、科研必备的,但相对全校读者而言,其使用率远不及一般的学术性图书;一些高价购进的专业外文数据库,其使用率与普通的中文数据库相比,也是比较低的。即使一些教学参考书,在某个专业是必读的,对另一个专业来说,则可能会是完全陌生的东西,这些图书的利用率如果同某些流行读物相比,也会相差很远。资源利用率拿来衡量、评价以满足普通民众的阅读需求为主的公共图书馆,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标准;但如果仅以利用率衡量、评价以承担教学、科研为主要任务的高校、科研院所图书馆,则可能形成误导。  其次,对一些历史悠久的高校来说,其文献资源的积累体现出学术性、系统性,这是它实现文献资源的高保障率的基础,这样的基础相对一些常用资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分母,在这样的基础上,从文献的总体数量和文献的利用量对比来确定利用率。一个建校历史长的学校肯定不如一个建校历史短的学校的资源利用率高,如果以此评价这样两种图书馆,能得出公平的结论吗?因为“资源利用率低”而要求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全面开放”,实在是乱开药方。退一步说,即使真的“全面开放”了,原本利用率低的资源照样会低。  实际上,高校图书馆系统的资源共享活动,在提高资源保障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某些稀缺资源、高价资源的利用率。对高校图书馆来说,提高资源利用率是文献资源共享的“果”,而不是“因”。当然,从另一方面讲,高校从资金投入的效益考虑,必然会关注馆藏资源的利用情况,这是要依靠资源购置之前进行的读者调查和使用率预测来确定的,高校图书馆只能通过前期工作保证资源购置经费的合理使用,而不是靠后期扩大“开放”来提高利用率。如果存在高校文献资源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情况,首先应该考虑对图书馆的资源(包括经费、人力空间等)、服务进行重新调整,而不是不着边际的所谓“对社会开放”。  3、关于“全国图书馆事业基础薄弱”与高校图书馆开放  全国图书馆基础薄弱的根子在国家的经济实力薄弱,为解决这样的问题而要求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仍然是文不对题。且不说过去相当一个时期内高校图书馆经费短缺,欠账严重,即使今天,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丰富”程度也是有限的。更明白不过的问题是,国内公共图书馆因为投入严重不足,而不能购置的文献资源,和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体系,中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否则图书馆分类的理由就不存在了。从资源内容来判断,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是根本不能用来填补公众文献信息资源的短缺的。  此外,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任务,实际上都是提供文献资源的保障。只不过图书馆的类型不同,提供保障的方式也就不同。对于高校图书馆和科研院所图书馆来说,主要是在解决所在系统的文献资源的保障问题,进而通过资源共建共享提供国家或地区的学术性资源的整体保障问题;而对于大众图书馆来说,则是建立尽量多的服务网点。由于保障范围和保障方式的不同,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布点之间少有重合性。在发达国家,对公共图书馆布点都有具体的要求,在国内,一些专家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如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先生提议,应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满足城市百姓5公里内可以找到图书馆的要求。这里应该明确的是,即使在布点方面适于对公众开放,也没有理由要求高校图书馆像公共图书馆那样对公众开放;更不能因为存在高校图书馆,就可以减少公共图书馆在网络布点方面的投入。  总之,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只能是对社会的公共信息资源形成规模、基本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的一种补充,是“锦上添花”的事(这才是外国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所起的作用),不能指望高校图书馆对公众文献信息需求的巨大空缺来“雪中送炭”。  4、高校图书馆怎样对社会开放  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其政策根据在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该《规程》第二十一条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这一政策的提出,实际上已经考虑到了我国图书馆事业基础薄弱的现实,但是这一政策的前提,仍然是建立在保证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基础上的,因为高校图书馆的基本任务还是对本校读者的服务,所以这个文件增加了“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和“尽可能”这样的限制性语言。这个文件的精神是积极的,但也是谨慎的,我们讨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也应坚持这种态度。  就目前的国内高校图书馆来说,向社会开放的工作并非没有开展,许多高校图书馆都有办理临时借阅证的制度,接待在科学研究或研究性学习中需要利用文献的社会人士;还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开展一些服务基层、服务社区的活动。但是不管怎么说,高校图书馆在完成对本校读者服务的基础上向社会开放,这种开放只能是部分的、有限制的,而不是全面的、无条件的。例如,我们可以并且应该接待研究《红楼梦》的社会读者,却不可能满足社会读者借阅《红楼梦》的需求。后者毫无疑问是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的责任。  高校图书馆要面向社会开放,本来不应该是一个问题。教育部的文件也提出了明确的原则,各高理论、新成果,并争取参与各种国际项目、与国外同行多多合作。当然,要跟上国际化步伐,提高英文阅读和写作水平是必须的。在个人闭门造车搞科研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的今天,作为图书馆学研究者,合作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要与同事合作,还要与国内外图书馆学学者甚至情报、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学者进行合作,这样才能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出现。  5提高国内期刊档次  我国现有学术期刊中,SCI收录的科技期刊仅有几十种,就图书馆学而言,这个数字是零。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图书馆学期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要想进一步推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走向世界,我们必须办好我国自己的学术期刊,以便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目前,国内图书馆学期刊编辑和作者之间还缺乏必要的交流;论文发表时滞平均为8个月,远高于国外期刊水准,这大大影响了论文的质量。全英文图书馆学期刊数量少也妨碍了图书馆学界的国际交流。这些都是图书馆学期刊实现国际化、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努力方向。  6图书馆学显学化和图书情报一体化  图书馆学综合性强、现实性强、实用性强,并能够向行各业提供信息、知识管理方法,可以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图书馆学要获得它应有的地位,就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意识观、辩证否定观等作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基本准则。综合运用观察实验法、逻辑思维、系统方法等科学方法,结合各学科的知识,吸收各种新技术,将图书馆学发展成完备的、社会认同的科学。  IFLA把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作为一个整体词组使用,这说明图书馆与信息服务不可分离,新时期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学界早就提出了图书情报一体化的概念,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整合研究,对两个学科的发展都有很大助力。情报学,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图书馆学的渗透,大量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图书馆员的出现,都为现代图书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点。这一切有助于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从一个更高的起点紧跟国际图书馆学界的发展步伐,提高中国图书馆学的学术地位。如果在图情一体化基础上,从整个信息管理学科的角度出发,将会找到新的发展方向,赢得更美好的前景。  4、结论  图书情报科研人员理应将有价值、有创新、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重要的学术刊物上。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已经逐渐开始重视图书馆界的科研工作,我们有着很好的契机,无论是内部条件还是外部环境都有利于我国图书馆学的研究水平的提高,以在国际图书馆学界占有一席之地。  另外,站长团上有产品团购,便宜有保证

北大中文核心类的图书馆情报类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 大学图书馆学报 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 图书馆论坛 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杂志 图书情报知识情报理论与实践 情报科学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情报杂志情报资料工作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学研究(分为:《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和《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 图书与情报 国家图书馆学刊现在期刊审稿周期和版面费都差不多的。

《现代妇女》理论版,上知网,期刊印刷质量好,审稿短,一个月内初看,上知网。需要给我私信留言

图书馆核心期刊论文好不好发表?

图书馆论坛期刊点评稿

不要版面费的就特别难 收版面费的相对简单 但是核心 都不简单

很多杂志都可以发的,你可以把文章发给我看一下 适合安排哪个杂志。

有的期刊要收钱就比较好发,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有钱没钱。一般的文章没有专家推荐或者编辑青睐是不好发的。目前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的售价大约是发一篇6000-7000人民币,看你找的哪个中介,不过价钱差别不大。另外小心别上当。我也在头痛到底哪个中介可信,如果我有了把握再告诉你,你可以留意我的空间。大约一个月以后吧。当然,自己能写好文章最好了,是金子总会闪光。好发不好发没法说,这里面有运气的成分,比如你刚好赶上编辑部近期收的文章少,不过这个可能性不大,呵呵。比如《大学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这些都比较难发,地方性的比如《图书馆建设》,《图书与情报》相对好一点点,其实核心少了,要发的文章多了,差别极小。

差不多吧,都要排队的,一般都是半年以上了……

图书馆建设期刊点评稿

给您推荐一个自助投稿网站——万维书刊,上面的刊物非常全,包括图书馆类的刊物,电子邮箱基本都有,并且大多还能连接登录他们的官方网站,进行在线投稿。用着很方便,过去看看吧! 此投稿网的特点:自助投稿、非中介、高校教师创办、免费、直接投稿编辑部、可以收藏期刊、保存投稿记录、期刊点评、连接期刊官网等,功能齐全。每个刊物的电子邮箱都来自官网或者知网、万方等权威网站。 请收藏并且介绍给朋友们吧,让他们投稿时也省一份心!祝投稿顺利!心情愉快! 您在百度、谷歌键入“万维书刊”,首页便是!

有的期刊要收钱就比较好发,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问题是你有钱没钱。一般的文章没有专家推荐或者编辑青睐是不好发的。目前图书情报类核心期刊的售价大约是发一篇6000-7000人民币,看你找的哪个中介,不过价钱差别不大。另外小心别上当。我也在头痛到底哪个中介可信,如果我有了把握再告诉你,你可以留意我的空间。大约一个月以后吧。当然,自己能写好文章最好了,是金子总会闪光。好发不好发没法说,这里面有运气的成分,比如你刚好赶上编辑部近期收的文章少,不过这个可能性不大,呵呵。比如《大学图书馆学报》《中国图书馆学报》这些都比较难发,地方性的比如《图书馆建设》,《图书与情报》相对好一点点,其实核心少了,要发的文章多了,差别极小。

差不多吧,都要排队的,一般都是半年以上了……

应当避免对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误读作者:武继山《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年第3期  摘要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是高校图书馆在完成对本校服务的前提下开展的工作,对这样的“开放”应该有正确的解读,应该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讨论问题,应避免用不切实际的理论或理由来要求、评价这种开放。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开放文献利用率  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图书馆界屡有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的讨论意见,近来这种意见变成一种社会呼声。网上有关高校图书馆是否应该对社会开放的讨论也出现了一些意见纷杂甚至对立的局面…。  笔者不反对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事实上笔者服务的图书馆就有对外开放的服务,只不过限于本馆的条件,不可能把事情“做大”、“做强”就是了。但我对一些鼓吹开放的理论(至少是理由)不以为然,这里提出一些个人看法,供同行参考。  一些主张或赞成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的意见,一般会提出这样一些理论或事实根据;  其一日:公共资源应该提供公众享用,高校图书馆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公众,因此高校图书馆有义务为公众服务。  其二日:高校图书馆是一个封闭的体系,资源利用率低,需要对外开放。  其三日:因为我国的公共图书馆事业基础薄弱,发展不平衡,而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非常丰富,所以高校图书馆应该加入公共图书馆对外开放的行列。  以上推论貌似合乎情理,其实掺杂了一些模糊概念,在前提和结论之间,略去了必要的限制条件,得出的结论很容易形成误导。因此有必要一一澄清。  1、关于“公共资源”共享的问题 前述所谓“公共资源”说,总的逻辑是公共资源应该公众利用,似乎高校图书馆不向公众开放,就得面对一种道德审判:高校图书馆花了纳税人的钱,却不肯反过来为纳税人服务。  我们说,公共资源为公众服务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今天的公共资源不是原始社会的公共资源,因为资源的简陋可以用简单的方式共享;今天的公共资源本身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体系,如果对任何公共资源都不加区别、不加限制地开放,让公众利用,那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呢?答案是不言自明的,只能造成使用的混乱,最终导致公共资源的浪费和毁损。  一个社会的文献信息资源是一种复杂的体系,它是在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的刺激下产生、成长、分化、发展而来的。随着社会分工日益向专门化方向发展,不同人群对图书馆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专门化;而为了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不同类型的图书馆便应运而生了,而不同类型图书馆的馆藏和服务对象是不同的。高校图书馆是高等教育的伴生物,图书馆文献资源首先是一种教育、教学资源,这种资源的服务对象十分明确,数量也是大体确定的,这些因素自然也带来高校图书馆一系列工作和管理原则,比如,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必须围绕学校的学科建设要求而展开,而不去考虑面对所谓“社会需求”来展开(应对社会需求是高校的整体使命,应该主要通过高校的教学、科研产出来实现,而不是“具体化”到高校图书馆,这个题目应该另做文章,这里从略)。学校对图书馆的人员编制配置也是首先根据图书馆服务的群体的总量定编,而不可能根据无法确定的“社会读者”来确定。如果高校自身的师生读者对图书馆的满意度不高,图书馆打出“对社会开放”的旗帜,除了“作秀”以外没有多大意义。事实上,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学生规模已经大大拓展。请看下表(数据来自《中国教育年鉴》和中国教育科研网):  在这样的情况下,高校图书馆人满为患,图书馆人力、空间都空前紧张,让高校图书馆人员头痛的阅览室、自习室占座问题越来越严重。高校图书馆面临如此严峻的局面,再强求其对社会“全面开放”是不切实际的。  2、有关“封闭”和“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所谓高校图书馆“封闭”和“资源利用率低”的说法,也非实事求是的论断。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的目标产生于其自身的职能,首先是要满足本校师生教学、科研的文献信息需求,在本校资源无法满足的情况下,图书馆将依托本系统的资源共享体系寻求帮助,在这样的体系中,寻求帮助和提供帮助是双向的,在我国,这样的机制目前已经蔚成大观,这就是国内规模最大、运作规范的“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英文缩写CALIS),在这个体系中,重要文献资源的协调采购,馆藏资源的联合编目,文献资源的馆际复制传递,以及学科信息导航数据库的合作开发都已形成了规模。  还有一个与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并列的高校文献共享服务机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文献中心(英文缩写CASHL),2004年3月启动,至今已拥有人文社会科学外文期刊7500多种,近百万种外文图书,26万种电子图书,900种电子期刊。在全国高校拥有300所成员馆。截至2007年,该中心的“高校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目次库”检索总量已接近3,000万次,电子资源全文下载119万篇,原文传递突破20万篇,所收藏的资源得到了100%的利用,其中检索次数最多的刊达到60多万次,原文传递请求最多的期刊达到了2,365次。全国高校图书馆这样的共享机制,是一种最有效的“开放”,所谓“封闭”的帽子不应该扣到高校图书馆头上。  此外,日常的高校图书馆管理,必然是高校管理的一部分,高校图书馆为了保证学校的教学秩序,不随便对外开放,这是容易理解的,跟“封闭”不搭界。这里举一个美国的例子,2001年8月19-24日,第68届国际图联大会在美国波士顿召开,大会主题是“图书馆和图书馆员:知识时代的重要作用”。大会组织者应各国代表的要求,拟组织全体代表参观哈佛大学图书馆,遭到校方的婉言谢绝。校方认为我们的图书馆是为学校教师、学生学习和研究服务的,会议代表参观,必然干扰、影响师生在图书馆的正常学习与研究。仅仅半天的参观都被拒绝,如果在我们的“封闭”论者眼里,这是多么严重的“封闭”啊!在讨论高校图书馆应该向社会开放的文章中,屡屡提到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并以此作为中国高校图书馆应该开放的理由,但查找一些真正了解、介绍国外高校馆开放的文章,就可以看到所谓开放都是有条件、有限制的。  关于“资源利用率低”的问题,这个问题因为其本身的模糊性,很容易成为一个伪命题。首先,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构成,其根本目的是要实现对学校教学、科研所需文献资源的保障,文献资源的保障率越高,师生的满意度越高,这也是前述全国高校图书馆建立文献共享体系称为“保障系统”的初衷。而保障率和利用率是两个层面的概念,满足保障率的资源,未必能同时保证利用率,比如高校图书馆花巨资购置的大部头文献,是相关教学、科研必备的,但相对全校读者而言,其使用率远不及一般的学术性图书;一些高价购进的专业外文数据库,其使用率与普通的中文数据库相比,也是比较低的。即使一些教学参考书,在某个专业是必读的,对另一个专业来说,则可能会是完全陌生的东西,这些图书的利用率如果同某些流行读物相比,也会相差很远。资源利用率拿来衡量、评价以满足普通民众的阅读需求为主的公共图书馆,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标准;但如果仅以利用率衡量、评价以承担教学、科研为主要任务的高校、科研院所图书馆,则可能形成误导。  其次,对一些历史悠久的高校来说,其文献资源的积累体现出学术性、系统性,这是它实现文献资源的高保障率的基础,这样的基础相对一些常用资源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分母,在这样的基础上,从文献的总体数量和文献的利用量对比来确定利用率。一个建校历史长的学校肯定不如一个建校历史短的学校的资源利用率高,如果以此评价这样两种图书馆,能得出公平的结论吗?因为“资源利用率低”而要求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全面开放”,实在是乱开药方。退一步说,即使真的“全面开放”了,原本利用率低的资源照样会低。  实际上,高校图书馆系统的资源共享活动,在提高资源保障率的同时,也提高了某些稀缺资源、高价资源的利用率。对高校图书馆来说,提高资源利用率是文献资源共享的“果”,而不是“因”。当然,从另一方面讲,高校从资金投入的效益考虑,必然会关注馆藏资源的利用情况,这是要依靠资源购置之前进行的读者调查和使用率预测来确定的,高校图书馆只能通过前期工作保证资源购置经费的合理使用,而不是靠后期扩大“开放”来提高利用率。如果存在高校文献资源闲置或利用率不高的情况,首先应该考虑对图书馆的资源(包括经费、人力空间等)、服务进行重新调整,而不是不着边际的所谓“对社会开放”。  3、关于“全国图书馆事业基础薄弱”与高校图书馆开放  全国图书馆基础薄弱的根子在国家的经济实力薄弱,为解决这样的问题而要求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仍然是文不对题。且不说过去相当一个时期内高校图书馆经费短缺,欠账严重,即使今天,高校图书馆资源的“丰富”程度也是有限的。更明白不过的问题是,国内公共图书馆因为投入严重不足,而不能购置的文献资源,和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体系,中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是不能互相替代的,否则图书馆分类的理由就不存在了。从资源内容来判断,高校图书馆“丰富的馆藏”是根本不能用来填补公众文献信息资源的短缺的。  此外,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任务,实际上都是提供文献资源的保障。只不过图书馆的类型不同,提供保障的方式也就不同。对于高校图书馆和科研院所图书馆来说,主要是在解决所在系统的文献资源的保障问题,进而通过资源共建共享提供国家或地区的学术性资源的整体保障问题;而对于大众图书馆来说,则是建立尽量多的服务网点。由于保障范围和保障方式的不同,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的布点之间少有重合性。在发达国家,对公共图书馆布点都有具体的要求,在国内,一些专家也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如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先生提议,应当以法律的形式规定,满足城市百姓5公里内可以找到图书馆的要求。这里应该明确的是,即使在布点方面适于对公众开放,也没有理由要求高校图书馆像公共图书馆那样对公众开放;更不能因为存在高校图书馆,就可以减少公共图书馆在网络布点方面的投入。  总之,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只能是对社会的公共信息资源形成规模、基本满足需求的情况下的一种补充,是“锦上添花”的事(这才是外国发达国家高校图书馆对外开放所起的作用),不能指望高校图书馆对公众文献信息需求的巨大空缺来“雪中送炭”。  4、高校图书馆怎样对社会开放  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其政策根据在教育部2002年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该《规程》第二十一条指出:“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图书馆应尽可能向社会读者和社区读者开放。面向社会的文献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可根据材料和劳动的消耗或服务成果的实际效益收取适当费用。”这一政策的提出,实际上已经考虑到了我国图书馆事业基础薄弱的现实,但是这一政策的前提,仍然是建立在保证高校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基础上的,因为高校图书馆的基本任务还是对本校读者的服务,所以这个文件增加了“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和“尽可能”这样的限制性语言。这个文件的精神是积极的,但也是谨慎的,我们讨论高校图书馆向社会开放,也应坚持这种态度。  就目前的国内高校图书馆来说,向社会开放的工作并非没有开展,许多高校图书馆都有办理临时借阅证的制度,接待在科学研究或研究性学习中需要利用文献的社会人士;还有一些高校图书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开展一些服务基层、服务社区的活动。但是不管怎么说,高校图书馆在完成对本校读者服务的基础上向社会开放,这种开放只能是部分的、有限制的,而不是全面的、无条件的。例如,我们可以并且应该接待研究《红楼梦》的社会读者,却不可能满足社会读者借阅《红楼梦》的需求。后者毫无疑问是公共图书馆、社区图书馆的责任。  高校图书馆要面向社会开放,本来不应该是一个问题。教育部的文件也提出了明确的原则,各高理论、新成果,并争取参与各种国际项目、与国外同行多多合作。当然,要跟上国际化步伐,提高英文阅读和写作水平是必须的。在个人闭门造车搞科研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的今天,作为图书馆学研究者,合作精神是至关重要的,不仅要与同事合作,还要与国内外图书馆学学者甚至情报、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学者进行合作,这样才能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出现。  5提高国内期刊档次  我国现有学术期刊中,SCI收录的科技期刊仅有几十种,就图书馆学而言,这个数字是零。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图书馆学期刊与国际水平的差距。要想进一步推动我国图书馆学研究走向世界,我们必须办好我国自己的学术期刊,以便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  目前,国内图书馆学期刊编辑和作者之间还缺乏必要的交流;论文发表时滞平均为8个月,远高于国外期刊水准,这大大影响了论文的质量。全英文图书馆学期刊数量少也妨碍了图书馆学界的国际交流。这些都是图书馆学期刊实现国际化、提高国际影响力的努力方向。  6图书馆学显学化和图书情报一体化  图书馆学综合性强、现实性强、实用性强,并能够向行各业提供信息、知识管理方法,可以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图书馆学要获得它应有的地位,就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马克思主义物质观、意识观、辩证否定观等作为图书馆学研究的基本准则。综合运用观察实验法、逻辑思维、系统方法等科学方法,结合各学科的知识,吸收各种新技术,将图书馆学发展成完备的、社会认同的科学。  IFLA把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作为一个整体词组使用,这说明图书馆与信息服务不可分离,新时期图书馆学与情报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学界早就提出了图书情报一体化的概念,图书馆学与情报学整合研究,对两个学科的发展都有很大助力。情报学,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对图书馆学的渗透,大量计算机专业背景的图书馆员的出现,都为现代图书馆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支撑点。这一切有助于我国图书馆学研究从一个更高的起点紧跟国际图书馆学界的发展步伐,提高中国图书馆学的学术地位。如果在图情一体化基础上,从整个信息管理学科的角度出发,将会找到新的发展方向,赢得更美好的前景。  4、结论  图书情报科研人员理应将有价值、有创新、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重要的学术刊物上。目前我国相关部门已经逐渐开始重视图书馆界的科研工作,我们有着很好的契机,无论是内部条件还是外部环境都有利于我国图书馆学的研究水平的提高,以在国际图书馆学界占有一席之地。  另外,站长团上有产品团购,便宜有保证

图书馆学刊期刊点评

北大中文核心类的图书馆情报类期刊:中国图书馆学报 大学图书馆学报 情报学报图书情报工作 图书馆论坛 图书馆 图书馆建设图书馆杂志 图书情报知识情报理论与实践 情报科学现代图书情报技术 情报杂志情报资料工作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图书馆学研究(分为:《图书馆学研究理论版》和《图书馆学研究应用版》 图书与情报 国家图书馆学刊现在期刊审稿周期和版面费都差不多的。

加入图林圈子,就可以看到很多图书馆名人的博客了。专业期刊,你看南大或北大期刊评价排名嘛。

很多杂志都可以发的,你可以把文章发给我看一下 适合安排哪个杂志。

陈焕文、图林老姜的博客 《图书馆学报》《图书馆学刊》《图书馆建设》《大学图书馆学报》《图书情报知识》这些都不错~~~~~~~~

  • 索引序列
  • 图书馆期刊点评稿
  • 图书馆界期刊点评
  • 图书馆论坛期刊点评稿
  • 图书馆建设期刊点评稿
  • 图书馆学刊期刊点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