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文化研究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文化研究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发布时间:

文化研究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登陆:万维书刊自助投稿网,万种期刊,官方投稿邮箱,或者是在线投稿的官网链接。自助投稿、免费使用,搜“万维书刊”即可。

《中国茶叶》杂志社征稿简则一、稿件范围《中国茶叶》杂志是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主办的茶叶技术刊物,其宗旨是宣传、推广、普及茶叶科学技术,弘扬茶文化,传播茶叶信息。设本刊特稿、政策法规、专题综述、试验研究、经济管理、技术指南、产业论坛、历史文化等栏目,刊登具有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涉茶论文和研究成果(包括研究报告、简报综述、学术论文、实用技术、先进经验等)及茶文化研究方面的稿件。三、稿件项目及其顺序论文一般应包括中文题名、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详细通讯地址及邮编、中文摘要和关键词、基金项目信息、引言、正文及参考文献。文稿正文要求数据可靠,论点明确,文字简练。四、字体及版面以word 版本投稿,中文字体用“宋体”、西文字体用“Times New Roman”;页面大小A4,正文5号字,首行缩进2个字符。五、各项目基本要求 标题:一般控制在20字以内。题名应避免使用不常见的缩略语、字符、代号和公式等。 作者:论文署名应限于参加本文工作并能对论文内容负责者。多作者时,中文作者名间用逗号隔开。 工作单位:作者的工作单位用全称,地址包括单位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 小标题:各级小标题采用法律条文式,一般最多列出3级小标题;各级小标题均另起一行。 基金项目:获得基金资助产生的文章以“基金项目”为标识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注明其编号,放在首页下方。多项基金项目时依次罗列,以“、”隔开。 摘要:摘要是对所研究的问题、方法和结果的准确概括的简短陈述。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中不出现图、表、化学结构式和非公知公用的符号和术语,也不宜引用文中图、表、公式和参考文献的序号。 关键词:系反映文章的主题内容的词汇和术语,一般每篇3~6个。 引言:扼要地概述研究工作的目的、范围、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和意义等,最后引出研究的目的及试验设计等。“引言”两字可省略。 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准确,语句符合现代汉语规范,使用规范的文字和标点符号,正确使用法定计量单位。 图和表:图表应具自明性,图中各部件应组合在一起;文中附表随正文排,附表应使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线,术语、符号、单位等应与正文一致。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只著录最必要、最新的文献,不要引用未公开发表的文献。文献在正文中应有出处,采用顺序编码制,文后参考文献表中的各条文献按其在论文中的文献序号顺序排列,编排项目与格式如下所示(以期刊参考文献为例):[序号]作者(多作者标出前3位作者,后加“等”或“et al”)引文题目[J] 期刊名, 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

朋友你好,直接往要投的报刊、网站或者其他媒体的电子邮箱投稿即可。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宋代文化研究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王小红,女,汉族,1973年7月生,历史学博士,四川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和历史文献学的科研与教学工作。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中国历史地理学概论”、“文化地理学”、“旅游地理学”、“历史地图学”等课程。主持了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资助项目“《禹贡》学文献研究”,参加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巴蜀全书》编纂”、教育部重点基地项目——儒家文献学研究、孔子基金会重大项目——《儒藏》编纂、网络《儒藏》编纂以及《三苏全书》、《宋会要辑稿》(电子版)等大型科研工作。撰述和编著出版了《宋代〈禹贡〉学研究》、《章太炎儒学论集》、《川大史学》“历史地理卷”、《〈舆地广记〉校注》、《儒藏·儒林史传》等著作,在《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四川大学学报》、《中国史研究动态》、《图书与情报》、《杜甫研究学刊》、《成都大学学报》、《宋代文化研究》、《儒藏论坛》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关于宋代文化走向相关研究的我认为可以借助以下资料:1,【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宋明理学概述】钱穆2,【宋代文学思想史】张毅3,【新儒家思想史】张君励4,【宋代文化研究】舒大钢5,【词与文类研究】孙康宜仅供参考,望能助君,希采纳具体书目您可以登陆贵校资源网或图书馆借览,我只是提供一些看法

《历代黄河流域铁冶点的地理布局及其演变》,《陕西师大学报》1984年3期;《隋唐长安龙首渠流路新探》,《人文杂志》1985年3期;《不赞成开运河的设想》,《人民日报》1985年11月21日;《西安上古时代的人口地理》,《研究生文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郑伯克段疑不在鄢》,《人文杂志》1986年4期;《唐贞观十三年政区考辨——兼与贺次君先生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2期;《元明清时代四川盆地的农业田垦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8年4期;《隋唐长安的水利》,《唐史论丛》第4辑,三秦出版社1988年;《四川历史农业地理概论》,《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3期;《唐贞观十三年政区考辨(续)——儒、淳二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4期;《唐宋川东盛产药子之谜》,《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4期;《历史时期四川手工业原料作物的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1期;《明清四川地亩数的评价及其它》,《中国史研究》1990年1期;《历史时期四川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0年3期;《宋代中央官学机构考述》,《四川大学学报丛刊》第53辑(1991年);《都江水利工程的历史演进》,《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2年4期;《宋代宫廷教育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2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巴蜀先民的分布与农业的起源》,《四川文物》,1993年3期;《秦汉时代四川的农业开发》,第一作者,《西南师大学报》,1993年3期;《党项发祥地——唐初“河曲十六州”研究》,《历史地理》第1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宋大礼五使系年》,《宋代文化研究》第3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3年;《论四川历史农业地理的若干特点与规律》,《四川大学学报》,1994年1期;《“河曲十六州”交通与地望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4年2期;《宋朝地方教育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4辑,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成都平原的南北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1期《论成都平原的大小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3期《重话史迪威公路》,第一作者,《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5年8期;《宋朝官方医药卫生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5辑,巴蜀书社1995年;《〈成都平原的南北江〉补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1期;《成都平原的中江与前后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2期;《论三峡移民的外迁川西南》,第一作者,《现代企业导刊》1996年3期;《论岷山得名与羌、夷的关系》,《民族研究》1996年3期;《宋朝官方天文历法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6辑,四川大学1996年;《三峡移民与川西南开发的新思路》,第一作者,《长江论坛》1997年1期;《“积石雪山十一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1期;《“岷江西山九州”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2期;《宋朝官方宗教机构考述(上)》,《宋代文化研究》第7辑,巴蜀书社1998年;《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中国史研究》1999年4期;《一部精密的文化机器——宋朝文化机构述论》,《四川大学学报》1999年5期;《宋朝官方宗教机构考述(下)》,《宋代文化研究》第8辑,巴蜀书社1999年;《宋朝官方艺术机构考述》,《宋代文化研究》第8辑,巴蜀书社1999年;《试论宋朝的羁縻州管理》,《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1期;《宋代泸属羁縻部族及其社会文化再探》,《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3期;《试解岩州失踪之谜——唐五代岭南道岩州、常乐州地理考》,《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3期;《唐宋雅州边外羁縻州部族探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4期;《唐宋地理总志从地记到胜览的演变》,《四川大学学报》2000年6期;《宋朝官方图书机构考述(上)》,《宋代文化研究》第9辑,巴蜀书社2000年8月版;《唐宋泸属东部羁縻州研究》,《贵州民族研究》2001年2期;《历史时期四川大牲畜养殖的地理差异》,《中国农史》2001年2期;《数载追随悲立雪,不堪重忆曲江头——悼念吾师筱苏先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2期;《贵琼人的来源与迁徙初探》,《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3期;《〈历代地理指掌图〉作者之争及我见》,《四川大学学报》2001年3期;《唐五代岭南道岩州、常乐州钩沉》,《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3期;《唐宋集群羁縻州之典型——雅属羁縻州》,《中国史研究》2001年3期;《论四川盆地内、外江名称的演变》,《历史地理》第1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6月;《宋朝官方图书机构考述(下)》,《宋代文化研究》第10辑,线装书局2001年9月;《唐宋雅州边外羁縻州部族探考》,《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10月;《唐代黎属羁縻州研究》,《历史地理》第18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6月;《沈括〈守令图〉与荣县〈守令图〉关系探原》,《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3期;《历史时期四川蚕桑事业的兴衰》,《中国农史》2002年3期;《川西北羌族探源——唐宋岷江西山羁縻州部族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4期;《宋〈蜀川胜概图〉岷江上游地名考释》,《宋代文化研究》第11辑,线装书局2002年;《唐代弱水西山羁縻州部族探考》,《中国藏学》2002年3期;《唐代南宁州羁縻都督府建置沿革考》,《南中大姓与爨氏家族研究》,民族出版社2002年9月;《唐宋岷江西山羁縻州部族探考》,《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的探索》,巴蜀书社2002年10月;《唐代姚州都督府建置沿革再研究》,《西南边疆民族研究(2)》,云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唐朝南宁州都督府建置沿革新考》,《历史地理》第19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四川历史上农业土地资源利用与水土流失》,《中国农史》2003年3期;《宋〈蜀川胜概图〉成都平原地名考释》,《宋代文化研究》第12辑,线装书局2003年6月;《〈大元混一方舆胜览〉作者及版本考》,《暨南史学》第2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大唐天竺使之铭>之文献学研识》,《中国藏学》2004年3期;《唐代巂属羁縻州及其部族研究》,《历史地理》第20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10月;《隋唐长安水利设施的地理复原研究》,《暨南史学》第3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宋<蜀川概览图>成都平原地名考释>》,《中国古都研究十九——文明起源与城市发展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的价值与缺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5年1期;《唐代监察道功能演变过程的考察》,《历史环境与文明演进——2004年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5年12月;《唐代岭南东道行政区划沿革》,《暨南史学》第4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飞地行政区的历史回顾与现实实践的探讨》,《江汉论坛》2006年1期;《唐代南宁州都督府属州交通与地望研究》,《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2期;《唐代河西九曲羁縻州及相关问题研究》,《历史地理》第21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唐代京畿道行政区划沿革史》,《史念海教授纪念文集》,三秦出版社2006年6月;《唐弱水西山羁縻州及保宁都护府考》,《川大史学·历史地理卷》,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唐代前期都督府为州一级行政机构吗?——对〈唐代前期都督府探讨〉的商榷》,《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4期;《蒟酱(蒌叶)的历史与开发》,《中国农史》2007年1期;《〈大元混一方舆胜览〉研究二题》,《九州》第四辑,商务印书馆2007年3月;《历史民族地理的多学科研究——以彝族历史地理为例》,《南方开发与中外交通——2006年中国历史地理研讨会论文集》,西安地图出版社2007年6月;《1560:让世界知道澳门——澳门始见于西方地图年代考》(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6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7年12月;《唐代金沙乌蒙地区羁縻州交通与地望研究》,《历史地理》第22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12月;《唐代淮南道行政区划沿革》(第一作者),《暨南史学》第5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由虚到实:唐宋以来川云贵交界区犬牙相入区格局的形成》(第一作者),《江汉论坛》2008年1期;《蒟酱名实考辩》,《传统农业与乡村社会研究》,[台]万人出版社有限公司2008年2月;《唐朝山南东道行政区划沿革史》,《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新探索与新动向》,三秦出版社2008年4月;《1560:让世界知道澳门——澳门始见于西方地图年代考》(第一作者),《文化杂志》中文版第68期(2008年秋季刊),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局;《赵佗陵墓新考》(第一作者),《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第15辑),三秦出版社2008年11月;《明清文献舆图所载澳门周边岛屿名实演变研究》(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7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08年12月;《唐代青蛉周近地区羁縻州县研究》,《历史地理》第23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成都平原‘滇池’说”商榷——从古地理学、考古学角度》(第一作者),《西南大学学报》2009年1期;《唐代滇池秦臧地区羁縻州县研究》(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1期;《唐代洱河兰沧地区羁縻州交通与地望研究》,(台湾)《白沙历史地理学报》第7期(交通史专号),国立彰化师范大学历史学研究所,2009年4月;《唐代马湖南广地区羁縻州研究》,《荆楚历史地理与长江中游开发——2008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7月;《唐代西南乌蛮等族羁縻州相关问题之检讨》(第一作者),《贵州民族研究》2009年5期;《明清香山县属珠江口南部诸岛名称的演变》(第一作者),(澳门)《文化杂志》第72期,2009年秋季版;《中国槟榔种植与槟榔习俗文化的历史地理探索》(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9年4期;《唐朝岭南道容管地区行政区划沿革》(第一作者),《暨南史学》第六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 《试析良溪成为千年古村的原因》(第一作者),《话说良溪——良溪古村历史文化论》,岭南美术出版社2009年12月;《渠犁、阇甄、妫塞:唐中期新置西域羁縻都督府探考》(第一作者),《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10年1期;石刻资料与西南民族史地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第一作者),2010年4期;从明清老万山地名迁徙看澳门海防因素,(澳门)《文化杂志》第76期(第一作者),2010年秋季版;125.《百年沧桑:试论1849~1949年间澳门半岛填海工程与街道建设的关系》(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九期,2010年11月;126.《1560:让世界知道澳门——澳门始见于西方地图年代考》,《新视野下的中外关系史》,甘肃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127.《近代澳门华人华商地名研究》(第一作者),《卢九家族与华人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澳门民政总署文化康体部,2010年12月128.《明玉珍大夏国在土家族地区的行政建置》(第一作者),《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1年1期;129.《唐宋泸属西部羁縻州县研究》(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1年1期;《历史上中国花生种植的区域特点与商业流通》(第一作者),《中国农史》2011年1期;《明清东莞、新安县属珠江口东南部诸岛名实研究》(第一作者),《明清珠江时期珠江三角洲区域史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132.《隋唐之际北方割据政权政区简论》(第一作者),《历史地理》第25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133.《道光〈新会县志·图说〉姓氏分布研究》(第一作者),《良溪古村与珠玑移民》,中国华侨出版社,2011年;《明清广东东江流域森林变迁及其成因》(第一作者),《江汉论坛》,2011年8期;135.《从宋元五姓番、八番罗甸地域分布演变看元初边疆民族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第一作者),《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6期136.《近代澳门半岛北部的城市扩张与道路建设》(第一作者),《澳门历史研究》第10期,澳门历史文化研究会,2011年11月;137.《明清珠江口东岸海防部署中的巡检司》(第一作者),《明清海防研究》第5辑,广东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138.《唐朝岭南道桂管地区行政区划沿革》(第一作者),《暨南史学》第七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关于编纂澳门历史地图集的初步构想》,《澳门学引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4月;140.《唐代桂管羁縻州建置沿革论纲》,《历史·环境与边疆————2010年中国历史地理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明清文献舆图所载香港南部诸岛地名名实与演变研究》(第一作者),《舆地、考古与史学新说——李孝聪教授荣休纪念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6月;142.《近代澳门半岛北部的市域扩张与道路建设》(第一作者),《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2年3期;《安南属明时期政区地名变动初探》(第一作者),《东南亚研究》2012年4期;144.《沙梨头地名说根由》(第一作者),《澳门》第89期,澳门特行政区新闻局,2012年9月;145.《林茂塘历尽沧桑百馀载》(第一作者),《澳门》第89期,澳门特行政区新闻局,2012年9月;146.《从历史地理角度看政区边界与流域边界的整合——以山西为例》(第一作者),《史念海先生百年诞辰纪念学术论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2012年10月;147.《永远的怀念——追忆与念海师在一起的日子》,《想念史念海》,新世界出版社,2012年10月;148.《论米仓道的系统问题及其历史地位》,《四川文物》2012年6期;《置在中南半岛的唐朝行政区——安南都护府及其正州县建置沿革考述》,《海洋史研究》第4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12月;

春花秋月无情,沧海桑田巨变世间上许多国度,都发生过文明的"颠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发生过文化的"断裂"然而,若从神农时代算,中国茶文化已经历悠悠四,五千载的岁月到底中国茶文化有怎样的不老"基因",长生"密码",使其在漫长岁月中,历旧弘亲友,生生不已 然而这些似乎并非世人所关注的,人们只注意茶的喝,却没留意到在每一杯茶的背后都富含着茶的文化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奇芭,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重拾古老的茶文化,领略茶的真境地下面我们首先了解一下中国茶史!悠悠千截起神农,源远流长至如今—中国茶史神农时代—茶叶的开始茶叶起源于公元前28世纪的神农时代,《神农百草经》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之说西周—茶叶作为贡品据《华阳国志》记截:约公元前一千年,周武王代位时,巴蜀一带元把茶叶作为纳贡珍品东周—茶叶作为菜肴汤料春秋时期婴相公竟公时有"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茶而已西汉—茶叶进行商贸公元前59年,《僮约》已有"烹茶尽具","武明买茶"的记载东汉—茶叶药理功效的记述华佗在《食伦》中提出"苦茶久食,益意思"隋—由药用饮料变成社交饮料当时茶的饮用已开始普及,隋文帝患病,烹茗草服之见效,于是人们竟相彩唐—饮茶风俗渐及人文茶在唐朝已扩大普及,开始平民化唐玄宗所撰《开元文字音义》首次把"荼"变成"茶",公元8世纪后陆羽《茶经》问世,且茶叶传入日本,成通年出现专用茶具宋—茶文化的弘扬明—请茶叶开始在各国销售,传播独抒性灵,不拘格套—中国茶艺了解了四五千年的茶史后,是否对茶有了一番新认识,原来自己所喝的茶,在四千多年前已有了,也可算是种文物吧 若茶史的悠久使你感叹,那么中国茶艺的博大精深则更让你惊叹了首先"茶艺"一词的来源就有一个发展过程起码在唐代,"艺"字就与"茶"字发生联姻陆羽《茶经一之一源》载:"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茶"与"艺"同时出现的情况这里的"艺"是指种植而言宋代之际,"艺"与烹茶,饮茶联系在一起陶谷《茗茶茚录乳妖》载吴僧文了善烹茶,高保勉"延置紫云庵,日试其艺";陈师道撰《茶经序》,复有"茶为之艺"说这两处的意义均为"烹茶"之意,"饮茶"之意,可以说开启了后世称品饮程式为"茶艺"的先河在这之后,"艺茶"之说频频出现钱椿年编,顾元庆删校的《茶谱》就有"艺茶"条:"艺茶欲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阳崖阴林,紫者为上,绿者次之"清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任果,檀萃编《番禺县志》记叙"河南茶"时载:"谓茶产珠江之南,故名,其北土沃而人勤,多艺茶"那该如何定义"茶艺"呢 对于"茶艺"的理解,历来就是诸说并起,尘埃未定但是,大体说来不过是广义说,狭义说和两者并存说当茶艺在台湾开始广泛使用之时,对其理解就有不同的看法吴振铎先生是持广义之说者他在《中华茶艺杂志创刊词》中说:"'茶艺'是茶叶产,制,销的技艺与饮茶生活艺术之溶化与升华的总称;是广义的'茶道',与农业,艺术,文学等有密切的关联'茶艺'与我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载《中华茶艺协会专刊》第一集,1987年10月初版)此说把茶学,茶业经贸学和茶文化的各种因子组合在一起,未免流于宽泛台湾茶艺专家季野先生则提出:"茶艺学"他认为:"茶艺是以茶为主体,将艺术溶入生活以丰富生活的一种人文主张,其目的在于生活而不在于茶"(《茶艺信箱》,台湾茶与艺术杂志社,1988年出版)此说把茶艺独立出来,又强调其人文内核,但将生活与茶割裂开来,似又不可取一千人眼中有1000个哈姆雷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我们认为最合理定义的是《中国茶叶大辞典》中(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年12月第一版)中茶艺的解释:"茶艺是指泡茶与饮茶的技艺这句话其实有三方面含义:一是把茶艺的范围仅仅界定在泡茶和饮茶范畴,种茶,卖茶和其他方面的用茶都不包括在此行列之内二是指茶艺包括泡茶和饮茶的技巧"技"有多方面的含义,《汉语大词典》解释其中之一为"才能,技巧"三是指茶艺包括泡茶,饮茶的艺术其于这样的认识,我们认为茶艺的内涵,应该是泡茶,饮茶直接相关的技巧与艺术方面的内容和茶艺意义一样,茶艺的分类也是各执一词童启庆教授在《习茶》(浙江摄影出版社1996年9月出版)中把茶艺分为清饮茶冲泡法,添加茶冲泡法,配料茶制作法和冰茶制作法范增平先生在《中华茶艺学》(台海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中认为:从时间上看,茶艺可分为古代茶艺与现代茶艺;从形式上看,茶艺则可分为表演茶艺与生活茶艺;从地域上来看,茶艺则可分为民俗茶艺与民族茶艺;若从社会阶层上来看,茶艺又可非为宫廷茶艺,民间茶艺,寺庙茶艺等综合起各个专家的说法,以及茶艺各层面的属性,我们认为茶艺的分类由以下10点来分以茶事功能来分:可分为生活型茶艺,经营型茶艺,表演型茶艺以茶叶种类来分:一般是按照基本茶类,即六大茶类再来细分,如红茶茶艺,乌龙茶艺还有再加工茶类的茶艺,如花茶也有茶艺表演以茶叶种类来分:主要有壶泡法(包括紫砂壶小壶冲泡,瓷器大壶冲泡),还有盖碗杯茶艺和玻璃杯茶艺以冲泡方式来分:包括烹茶法,点茶法,泡茶法,冷饮法等以社会阶层来分:包括宫廷茶艺,文士茶艺,宗教茶艺,民间茶艺等以饮茶人群来分:主要是一些特殊人员群体的茶艺,如现在比较流行的少儿茶艺,伤残人员群体的茶艺等以民族来分:如汉族茶艺,少数民族茶艺少数民族茶艺当中又包括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回族,白族,苗族,侗族,土家族,傣族,裕固族,纳西族,基诺族,布朗族,彝族,景颇族,佤族茶艺等如大家所熟知的蒙古族咸奶茶,藏族酥油茶,白族三道茶,纳西族龙虎斗,基诺族凉拌茶,都曾有茶艺表演以民俗来分:如客家擂茶,惠安女茶俗,新娘茶等以地域来分:如北京盖碗茶,西湖龙井茶艺,婺源文土茶,修水礼宾茶等10)以时期来分:一是古代茶艺,二是当代茶艺古代茶艺又根据历史时期分为唐代茶艺,宋代茶艺,明代茶艺,清代茶艺等但无论茶艺如何分,分成多少个派别,它们都体现了中国茶艺的共性和个性的和谐统一这主要为:一是哲理为先中国茶艺最重要的是道法自然,崇沿简净道法自然,就是与自然相一致,相契合,物我两忘,发自心性崇尚简净是简为德,心静如水,怡然自得,返朴归真二是审美为重中国茶艺之美表现在自由旷达,毫不造作,注重内省,不拘一格所以,中国茶艺虽然有规划要求,但不僵化,不凝滞,而是充满着生活的气息,生命的活力三是个性为要中国茶艺表现出注重意境,百花齐放茶艺多姿多彩,儒雅含蓄与热情奔放,空灵玄妙与禅机逼人,缤纷错彩与清丽脱俗,各种风格都能一一展现四是实用为佳茶是用来喝的,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是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因此,中国茶艺不伏关注冲泡过程,同时把茶的滋味感觉,心理感受,都很好地融为一体,追求一种极好的生活享受探幽揽胜,吾道吾适——中国茶道谈到茶艺,就不得不说到茶道,很多人都认为茶艺和茶道是同一概念,但实质不然,茶艺和茶道都是茶文化的核心,茶艺注重于喝茶的技巧,艺术享受,而茶道更注重于喝茶过程中对一种哲理性的领悟有道无艺,那只是空洞的理论,有艺无道,艺则无精无神下面我们从茶道一词的来源来认识它茶道来源在学术界有2种争议,第一种是持"皎然说"的持"皎然说"的,以皎然的诗作为据皎然,本姓谢,字清昼他曾作劝慰好友崔使君诗《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其中有一句是这样说的,"孰知茶道全尔真,惟有丹丘得如此"持"封演说"的,以封演的著作为证今存《封氏闻见记》十卷其中云:"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道一词来源的已是悠悠千载的事了,争论亦无益,倒不如把精力转移到茶道的意义上来于"茶道"一词的定义,当代的专家,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有"当代茶圣"之誉的吴觉农先生在《茶经述评》一书中云:(茶道是)把茶视为珍贵,高尚的饮料,饮茶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种艺术,或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手段作家周作人先生在《恬适人生-吃茶》中说: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实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种茶道体现的也是人们在品茗过程中的心灵感受,仍属精神范畴(虽然对茶道意义有不少真知灼见,但茶道内涵我们仍未探究到其深处,故不作定论),茶道,茶道是否会与道家,道教有关联呢 的确,在茶道发展过程中,道家,道教对其影响是最深远的予人之印象,往往都有些浪漫精神与玄静气质,而这种特殊的表征就与道家思想有很大的关系,也可以说这就是茶道在茶人身上的形象表现老庄之说,教人以清心寡欲:"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老子》)这一思想观念进入茶的世界,便自然地与茶"性俭"相和,而为"茶道"之说又充实了内容当然道家之说中予茶道影响最大的还得说是那种对自然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和对无拘无束生活方式的肯定正是道家的这些思想主张在中华大地的盛行,使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精神感悟方面有了许多"中国特色",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茶道"才能产生出现于中国虚,静在道教徒眼中是长生之本,超越之基:"静则无为,躁则有欲有欲生死,无为长存"(《道德真经玄德疏》)人们通过收视返听,静心守一之法,使人心处于外无可欲之境,内无能欲之心因而道家的"虚静"思想自然而然地会潜移默化地与茶之"静"性相通相连,构成茶道的中"静"之根本"人们一旦发现茶的'性之所近'——近于人性中静,清,虚,淡的一面时,也就决定了茶的自然本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成为一种实然形态也就是说,决定了一种文化——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出现"而"茶人需要的正是这种虚静醇和的境界,因为艺术的鉴赏不能杂以利欲之念,一切都要极其自然需真挚因而必须发行'入静',法净身必,纯而不杂,如此才能与天地万物'合一',亦即畅达对象之中,不禁'品'出茶之滋味,而且'品'出茶的精神,达到形神相融的情态"——赖功欧叶嘉飘香存典籍,意蕴内涵得三昧——茶艺与茶道所谓茶道,其实是指品茗的方式及意境最早出现"茶道"一说是在〈封氏稳见记〉中的"因鸿渐之论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鸿渐就是陆羽)经陆羽大力提倡,茶道在宋唐时期已十分盛行,日本的留学生把茶的一切带回日本,后日本僧侣最澄来我过研习,归国时带回茶种,此为如今日本最古老茶国,15世纪奈良村田的珠光氏综合了"茶数寄"与"茶寄合"再吹收我国儒家,佛教的文化优点,倡导"奠茶莫汤","一味同心"的精神,创建了日本的茶道"由于日本的沿袭,"茶道"成为日本人品茗之道的代称,而中国则惯用"茶艺"来称之茶艺更偏重于生活艺术上的享受,一般而言,当茶作为解渴饮料时,为"喝茶",如细细品味,则为"品茗"若再探究茶叶品质,冲泡技术,茶具鉴赏,品茶环境及茶在人际间的关系那就进入"茶艺"的境界了国学大师林荆南先生以"美键性论"四字概括我国的茶艺美:为美律,治茶时态度必须从容,并且连贯而下,能显示幽雅的旋律美,造良好的气氛健:健康是治茶之大本性:茶的妙用在于"养性"品茗时,能由情趣中培养灵泉,持之以恒能了悟禅理,实为修身养性之佳法论:茶可做为人际关系和睦的桥梁,古代有臣进贡茶以事君,也有君赐茶以爱臣,以今日观点来说,茶能使朋友之间的畅谈更深亲友间的情感交流更浓茶道在我国更多的是自由品茗者发挥,除了尊守互尊互敬的原则情趣配合之外,都是随兴而至,人名将茶融入生活中,没有宗教色彩可在茶中加姜,枣,葱,或调以茉莉,薄荷,这其实与我国民族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有关,而日本茶道中,品茗者的一举一动都要依照十分严格的规定尾 声茶叶和水才能溶出恰当的颜色,每一杯,都有难言的意趣,涩是青春的感觉,苦是半身的基调,弥漫的香气是日子溢的欢愉,最后留在齿颊的甜味恰是终了所得中国茶文化就像悠悠清茗香一样,它源远流长,从历史的过去一直飘到现代,想必它仍会继续飘,飘过每个人心中

地方文化研究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正确的发表步骤应该是:了解期刊——选择合适的期刊——投稿——顺利发表。对于作为本科生的同学来说,期刊无疑是一个很高大上的词汇,对于期刊的分类更是一头雾水。首先:了解你要发表何种类型期刊。接着:如何选择自己专业的期刊。当我们了解自己需要发表何种类型的期刊类型之后,可以通过知网搜索该种类型期刊。第一步:点开知网,选择出版物检索。第二步:选择期刊导航。第三步:根据学科选择自己的专业。第四步:点开对应出版物,了解具体信息。投稿及发表常识:一、论文发表周期及收费1、发表周期与上网周期刊物级别越高,审稿和发表周期越长。一般省级刊物时间一般在1-6个月;核心刊物一般要经过内审外审等多轮审稿,审稿一般3个月,发表周期在3-10个月不等。另外,纸质期刊正式出版,可以在相关网上数据库中检索出来,一般在纸质期刊出版后2-3个月可以检索。不同学科、不同刊物,发表周期各有不同。2、出版周期出版周期指的是期刊在一定时间内出版期刊的版数。常见的出版周期:年刊:一年出版一次。季刊:一个季度出刊一次。双月刊:每两个月出刊一次。月刊:每个月出刊一次。此外还有半月刊、旬刊、周刊。当前出刊周期越长,会被认为论文质量较高。3、收费国内学术期刊,经过国家政策文件的指导,建议收费,目前大多数为收费发表论文,也就是说,作者发表论文需要支付版面费。学术期刊在发行经费方面一向比较艰难,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一般作者是不会花钱买一些学术性质的杂志来看的,多数以单位合作的形式发行。所以自2003年来,学术期刊陆续开始在稿件审核通过后收费发表论文。收费一般按照版面(字数)来衡量。但是对于一部分优秀期刊而言,相关单位会给与经费来办好刊物,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二、投稿常识1、投稿途径之一:官方途径投稿。(1)具体途径官方网站投稿系统、官方邮箱、寄送纸质稿等。该途径投稿一般来说审稿时间较长,2-3个月,易被退稿,拒搞。该途径投稿适合稿子质量较高、单位评优评先要求之下的情况。该途径也是学术界用的最多的,目前各个期刊陆陆续续开通官方网站与官方投稿系统。采用官方投稿系统,方便作者投稿,查看审稿进度,方便编辑一方收稿与外审,是目前期刊投稿的趋势。(2)该途径投稿的流程:作者完稿——稿子投送至官方邮箱或者系统——期刊社初审——期刊社外审——期刊社终审——修改及其完善——录用——出刊——上网在该流程中,不符合的稿子一般在初审就会被拒,外审主要审查论文的质量、观点、科学性与学术价值。(3)被拒搞常见原因该途径投稿难度较大,原因有:稿子不符合期刊内容和期刊征稿方向、论文不符合期刊征稿规范、稿子质量过低、稿件不具备相关硬件条件(例如基金项目资助、作者学历与职称要求、单位要求)。(4)该途径投稿的常见问题:第一,找不到邮箱。第二,投错邮箱。通过百度显示的邮箱一般是网站的邮箱或者部分不良中介的邮箱。第三,进错网站。部分专业从事做网站的互联网用户可以作出与官方网站类似的网站,并且冒充网站征稿与收取高额发表费用,该情况下的副教授、高校博士生较多。第四,期刊官方邮箱被盗取。部分互联网用户采用技术手段,盗取期刊官方邮箱,以征稿和取高额发表费用。(5)寻找官方网站或者邮箱途径:第一,已经出版的纸质期刊上会附有官方网址、邮箱、地址等。第二,知网、维普、万方的该期刊页面,与该期刊官方网站与投稿系统的链接。第三,该期刊在各个数据库的征稿函或者投稿注意事项。2、投稿途径之二:文化公司中介为解决多数作者缺乏投稿知识与投稿途径,加之部分期刊征稿难的问题,部分文化公司获得部分期刊征稿代理权,负责对接作者与期刊社之间的投稿事宜。该途径的特点:信息更新较快、审稿时间较短(一般1-3天)、稿子录用率高、发表周期短(速度快)。论文发表对于学子保研考研、奖学金申请加分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有能力有意愿的同学要尽可能写出一篇优质文章进行投稿喔!

给点建议:一、准备 下载你想要投稿的杂志的跟你相关的最新的文献几篇,看看人家怎么写的,照葫芦画瓢,引用文献时,注意不能照抄原文,要将别人的话换种说法转成自己的话。二、写文章 文章一般包括题目,摘要,引言,正文,结论,参考文献几部分组成。 摘要部分语言要简明扼要,一般包括目的,内容手段,结论三部分。 引言也要重视,一般包括:1)你课题研究的意义(宏观上);2前人研究的现状(多多引用参考文献)和存在问题、不足之类;3)你的研究创新点,就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比如可以解决前人未解决的问题,或者在前人研究的比较浅,你在人家研究基础之上更深入进行研究。 正文是你要表达的内容,语句通顺,少用口语,有理有据就OK。 结论部分,要简洁高度概括,可以分几条来写,每条一两句话概括。参考文献就是要严格按杂志要求格式来,这块每个杂志要求不一样的。三、在线投稿 搜索你准备投稿杂志的网站,注册一个用户名,网站上一般会有格式内容要求,有的还会有论文格式WORD模板,注意格式很重要的。上传稿件时,网站上一般有投稿指南,按照那个一步一步来。提醒一下,推荐审稿人选你所引用的参考文献里的作者专家,或者你的导师的师兄弟姐妹,总之要是了解你这个领域的专家。手打写了半天啊,觉得有用,给好评啊。

撰写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大学生在毕业前都必须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任务。申请学位必须提交相应的学位论文,经答辩通过后,方可取得学位。可以这么说,毕业论文是结束大学学习生活走向社会的一个中介和桥梁。毕业论文是大学生才华的第一次显露,是向祖国和人民所交的一份有份量的答卷,是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报到书。一篇毕业论文虽然不能全面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才华,也不一定能对社会直接带来巨大的效益,对专业产生开拓性的影响。实践证明,撰写毕业论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出好人才的重要措施。通过撰写毕业论文,提高写作水平是干部队伍“四化”建设的需要。党中央要求,为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领导班子成员应当逐步实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个“四化”的要求,也包含了对干部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无论是提高全族的科学文化水平,掌握现代科技知识和科学管理方法,还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都要求我们的干部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在经济建设中,作为领导人员和机关的办事人员,要写指示、通知、总结、调查报告等应用文;要写说明书、广告、解说词等说明文;还要写科学论文、经济评论等议论文。在当今信息社会中,信息对于加快经济发展速度,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发挥着愈来愈大的作用。写作是以语言文字为信号,是传达信息的方式。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收集、信息的储存、整理、传播等等都离不开写作。

投稿要看杂志定位的,成人向的、少年向的、少女向的、童话向的、科幻向的,太多了,而且即使是比如定了青春向的,有偏言情的,有偏武侠的,有魔幻为主的,又哪一个才是适合你的呢?有要三千字短篇的,有要八千到一万五中篇的,还有要四千到八千字的,总不能一个个增增减减再投吧,贴的再多都肯定不是适合你的,写手都是自己找合适的约稿,或者按约稿的大致方向去写。可以去天使领域,是一个写作班的论坛,到浮云殿版块有很多约稿和新人投稿指南,一步步学习下来会有很大收获的。注册一下就能看到,新手的话,可以认准蓝色(代表有信誉)粉色(运转正常)标题的杂志投稿。地址在百度里打不出来,百度天使领域四个字,第一个结果应该就是那个论坛。很多写手和编辑在论坛里都很活跃,各个杂志的动态、换编辑什么的都会在第一时间汇报,最起码约稿永不过时,新人也可以向他们学习。投稿不是想像中那么简单的,也需要一个成长过程,并且能顶住退稿的打击,深入研究反省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新人的话可以去点将板块看看那些申请文和下面的点评,也许有些帮助,总之,新人不能太好高骛远,还是要脚踏实地地努力,这样才能成功。

文化研究投稿要求

1 该刊欢迎国内外同好投稿。来稿须交寄打印件(仅通过网上传送,恕不受理),稿件字数以6000-1万字为佳。来稿须在文首作200字内的“提要”,提供“主题词”3至5个。请留意本刊稿件要求,不符合要求的稿件应改后重投。2 为保证学术公平,该刊实行匿名审稿制度。来稿务请将作者的姓名、职务、通讯地址等个人情况隐去,行文也应避免透露作者的身份。作者真实姓名、个人简介、通讯地址、 联系方式(电话、电邮),请另文载明。3 审查通过的稿件,将由编辑部通知作者,并告知相关事项。电子文稿格式请务必按该刊稿件格式要求处理,否则会影响刊发。因该刊人力有限,稿件请自留底稿。4 地址:成都市九眼桥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宗教学研究》编辑部收(邮编610064)。请勿寄私人转交,以免遗失或延误。 5 若有需要,可注明科研基金项目名称、来源和编号。例: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汉藏佛教的亲缘关系——吐蕃僧诤在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影响(06CZJ004)。被引文献的著作方式相同的责任者三人或以下,照实着录;超过三人,则在第三个责任者后加“等”字;国外作者,姓在前,空格后再用缩写字母注名,名的缩写字母后不加缩写点。无责任者时,可注“佚名”或缺省。

现只收电子邮件投稿,不收书面投稿;每篇稿件一般为6000字,不得超过9000字;投稿请采用word格式,邮件“主题”栏和附件文件名务必写上作者姓名和稿件题名的关键词;达不到以上各项要求者,均会影响查重和录用。请作者投稿时一次性把作者姓名、单位及其顺序如实确定,接本刊录用通知后不得更改。投稿格式如下:1 首页(1)题名。(2)作者名。(3)详细单位名(写至××系或××教研室)、省及城市名(省会城市不用写省名)、邮政编码。(4)摘要(务必写出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特别是具体的主要研究结论和建议,见模拟格式)。(5)关键词3~5个。(6)在第1页末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其编号、题注、第1作者简介、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模拟格式如下:中国体育管理研究朱学雷 王东方 严万军 石磊 杜娟(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北京 100061;广东师范大学体育系,广东佛山 482000;河北省体育局科研所,石家庄 050019)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分析1949年10月1日以来的中国体育管理状况及其经验,旨在为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提供咨询。主要结论:中国体育以政府管理为主导;体育项目管理中心等事业单位在体育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体育社会团体迅速增多等。建议:坚持建立健全符合中国国情的体育管理体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体育事业单位、体育社会团体等在体育管理中的互补作用;进一步注重借助企业等社会力量办体育等。关键词:体育管理;体育政策;中国Research on Chinese Sports Management ZHU Xue-lei,et al——————————————————基金项目: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体育类)(GJSK9898989)第1作者简介:王东方(1956-),男(满族),河北保定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体育管理研究。2 正文1 层次号一律使用阿拉伯数字,顶行书写,层次号后空1格。如1 1 2 2 1 2……等。2 图图两边不要串写文字。图须有图序号、图题、图例、量和单位。图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与图题空1格,写在图下方。3 表格一律用三线表。表两边不要串写文字。表序号用阿拉伯数字,与表题空1格,写在表上方。4 计量单位使用法定计量单位。本刊只使用量值的国际符号,并请注意其大小写。常用计量单位国际符号如:h(小时)、min(分钟)、s(秒)、m(米)、t(吨)、kg(千克)、L(升)等,均不得使用括号中的中文名称。用法例: 9平方千米应写作9km。5 数字用法尽量使用阿拉伯数字,如:20世纪、80年代、1998年10月16日、1/6、20%、第23届奥运会。6 参考文献内容要注全,标点要正确,末尾用“ .”。文献名后分别注明属[M](专著)、[J](杂志)、[N](报纸)、[C](会议录)、[G](汇编)、[D](学位论文)、[R](报告)、[EB/OL](网上电子公告)等。不使用括号中的中文标示。模拟格式如下:参考文献:[1]陆洪康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6:59.[2]冯唐,等论身体健康[J]体育科学,1997,17(1):26-28.[3]Guiner A体育学[M]史东升,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289-290.

跨文化研究期刊投稿要求

有一个现代管理的核心期刊

一定要先找人事处,了解下本单位对期刊的要求,比如:是需要省级、国家级还是核心的期刊,是否必须专业期刊还是综合性期刊也可,文章发表后是否必须从某个网站上检索到,文章是否必须是xx年x月前发表的,文章是否有字数要求,等等这些细节问题文章内容最好是和本专业结合,很多时候,综合性的论文,往往不如专业性的文章好用注意了这些问题,评职称的时候问题就不大了

朋友你好,直接往要投的报刊、网站或者其他媒体的电子邮箱投稿即可。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 索引序列
  • 文化研究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 宋代文化研究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 地方文化研究期刊官网投稿要求
  • 文化研究投稿要求
  • 跨文化研究期刊投稿要求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