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文献综述

发布时间: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文献综述

在全国妇联等单位组织开展的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活动中,王格格等10名鲁山籍孩子成为了幸运者,他们将前往北京与打工的父母团圆。据全国妇联的最新统计,全国共有留守儿童2000万。要想救助他们,一次、二次的爱心行动是不够的。 救助留守儿童,最终要靠制度。日前,我省有关部门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实施“留守儿童关爱工程”的意见》的文件,提出积极构建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党政为主体的组织管理网络、以教职工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以群团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呵护网络、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等“五大关护网络”。同时,建立留守儿童长效工作机制。 对那些只将孩子生下来,而没有尽到养育、教育的父母,我们不仅要用道德谴责,还要用法律规范他们。在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村,能不能开办寄宿制幼儿园、小学,把他们的教育托付给有能力的人;商业保险公司能不能开办留守儿童保险,给他们及家庭多一分保障。

一、家长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在我市及周边外出打工的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孩子,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使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通过孩子的升学,改变家庭地位,所以大部分家长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二、教子无效。缺少与孩子的沟通,不了解孩子,对莫名其妙的孩子感到无可奈何。由于这些留守儿童的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和生计,自身学习的机会比较少,掌握的家教知识就十分匮乏,在教育子女方面由于知识的欠缺,就显得力不从心,感到无从下手。三、用溺爱、放任,甚至简单粗暴对待孩子。家庭成员的相对欠缺,造成家庭教育的欠缺,从而形成孩子社会化过程的加快。社会化是使人们获得个性并学习其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社会相互作用过程。解决对策总的思路是需要父母、监护人、学校、教师、社区和政府共同努力。一、通过政府,借助行政力量,出台政策和法规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具体办法是:营造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由于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他们在健康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扶持,尤其是在思想道德建设方面,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二、学校和教师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心,拓展孩子情感满足的空间。集体温暖是爱的桥梁。学校老师要组织这些学生积极参加到学校的集体活动中来,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其中的一员,集体光荣我光荣,我为集体增光荣。三、逐步建立并完善以地方政府为统领,妇联牵头,教育为主导,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体系。各相关部门分清职责,明确任务,强化落实,建立齐抓共管的局面,形成开展家庭教育的合力。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妇联组织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以学校为依托开办家长学校。

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1、安全隐患多,易受伤害  根据人的认知发展规律及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生理和心理成长发育均不成熟,可塑性大,自制力差,这时候的“留守儿童”一旦失去或脱离家长适当的约束与科学引导,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很多少年儿童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他们遇到突发事件时自救能力差,伤亡事故极易发生,甚至成为不法分子的侵犯对象,极易遭受伤害。  2、生活习惯差,发育不良  “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家长的教育和管理,没有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饮食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经常不洗脸、不洗澡、不讲卫生、吃饭不按时、作息不按时、生活不规律、营养不良、抵抗疾病能力弱等情况,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3、心理不健全,性格孤僻  农村“留守儿童”,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由于父母常年在外,父母关爱缺乏,心理健康失衡,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发展,致使不少“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自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孤僻敏感,爱发脾气,情绪异常,难于沟通。对老师同学甚至家人产生隔阂,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人格扭曲隐患。  4、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  由于缺乏监管或监管方法不当,相当部分“留守儿童”在学校反映出学习缺乏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和吃苦精神,厌学情绪日趋严重。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  5、良好道德缺失,习惯养成差  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儿童”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贪婪、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甚至违法行为发生。总之“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已成为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二、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在当前城乡差别巨大、农村城镇化不高、农业收入特别是中粮收入偏低的形式下,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打工在今后可预见的时间是不可改变的。留守儿童的现象也不可能很快消失。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途径也要从多方面入手  1、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父母要转换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在很多缺乏良好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在成绩和行为习惯表现两方面都比较差。因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怀与教育不可缺失。当今农村经济达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很多夫妇同时外出打工,这其实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方法。如果有必要一定外出务工,务必要留一位家长在家做好孩子的监护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育家。关注孩子的成长,理解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做到孩子有纰漏时纠正,孩子孤寂时抚慰,孩子进步时鼓励!让他们更以积极和健全的心态去对待生活和学习!尽可能和孩子密切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可把孩子接到打工地上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从孩子成长需要的角度出发,寻找确定孩子的监护人,细致落实孩子的监护权,并且要创造更多时间与孩子谈话沟通。   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出发,学校要发挥自身优势,组建优异的理论教育。学校教育是孩子教育中很重要的一环,教师作为专门的教育人才,能根据孩子们身理和心理的特点,有效的采取各种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全面的高效的关注留守儿童,让他们能顺利的走出心理的误区。首先为他们设置家庭背景档案,定期找学生谈心,了解孩子们情绪的波动变化,做好孩子的“亲情家长”,深入到孩子心灵的深处,能够知道孩子心里所思所想,体会到他们的内心感受。其次有目的有计划的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让孩子在丰富的学习生活中淡忘亲情的欠缺,以热情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去。另外,亦可加强监督,可采取教师与家长签订增强了解留守儿童信息的家访协议、开通家长热线、让这部分学生住校,教师给予他们特殊的关爱等形式,方便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以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的消极影响。  3、从社会教育的角度出发,社会要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大家庭中,时刻感受到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如果人人都来关心留守儿童,就可以减少他们心理的疾病,让他们坦然的面对这个世界,以良好的素质走向以后的人生。首先,社会各界要广泛动员,利用电视、电影、网络等宣传手段呼吁全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关心与帮助,其次,各界基层组织可以对留守儿童进行集中思想道德教育,再次,教会让留守儿童自立自强,学会平平安安、开开心心地过完留守的日子,学会开朗、大方、乐观地看待世界。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由此引出的“留守儿童”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但它不应该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而应该让全社会更多地去反思,无论是社会经济发展还是体制改革问题,如此一来,中国农村问题,甚至是中国国情问题,都应该会得到圆满解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很多家长为了改变家庭的生存状况而外出务工。因为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的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会造成不良的影响。首先,中小学生更需要父母的关爱和教育,需要家庭早期教育的支持。如果在这个时期,父母一方、甚至父母双方缺席,就会使孩子与父母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亲子互动,孩子就没有机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感受,父母也没有机会传达自己对子女的爱。长此以往,将会使父母和子女产生心理上的隔阂,使儿童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心理依恋。因此,亲子关系作为一种教育因素,直接影响着教育的质量和孩子的发展水平。其次,在家庭功能不健全的情况下,学校就成为留守儿童社会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场所。学校应该千方百计地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通过加强日常的管理,对留守儿童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等途径,同时建立与留守儿童家庭的联系,调动父母参与对他们的教育。总之,留守儿童的经历对正在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来说,影响深远。作为老师,我们应当看到这些影响,并且积极地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保障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文献

留守儿童最常见的心理疾病。那么就是心里很孤单。感觉没有人在疼他们。总有一种惧怕感。总有一种被家人抛弃的感觉。有的孩子还不愿意说话。很内向。不愿意向别人倾诉。总感觉比别的孩子像少了些什么。缺乏温暖。心里缺乏爱。喜欢让别人疼爱。

留守儿童一般会没有安全感,会胆小怕事,或者惹事生非走极端。

心里健康问题,心里教育问题。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留守类型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随机抽取的江西省6所农村中学和4所小学共813名儿童进行调查,区分出4种不同留守类型儿童、曾留守儿童以及非留守儿童共6类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结果:非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好于留守儿童与曾留守儿童(焦虑总分分别为:8±0,4±2,7±8,F=087,P<001);在留守儿童中,同辈或无看护的留守儿童健康状况最差,单亲看护的儿童好于其他留守类型儿童(焦虑总分分别为3±6、6±2,F=976,P<01)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留守经历对儿童心理影响具有长期效应,父母外出务工时尽量留下一方照顾孩子期刊大全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首先,家庭压力是留守儿童子女出现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长期的留守生活中,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甚至觉得自己被父母遗弃的感觉,他们缺乏夸奖、爱、温暖和兴趣。没有良好的伙伴关系,严重影响与他人的交往。导致孩子心灵出现严重的创伤,由此增大了其精神上压力,并降低了耐挫力。其次,个人生理心理原因是心理障碍的内在因素。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同时生理代谢大,经济上的依附地位和争取独立的自我意识,形成矛盾冲突。最后,学校心理咨询和心理教育不到位,教师能力差,不重视问题学生,将其归结为思想问题,不能及时纠正其心理问题。在对留守儿童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加强与学生的有效沟通,立足于留守儿童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分析其“心理”问题及其形成的根本原因。教师首先,教师要深入班级、了解留守儿童的性格特点,通过广泛接触,与之沟通、交流,来进一步缩短与留守儿童的心理距离,让学生更喜欢与教师交流。其次,教师应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思想等信息。教师只有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活动之后,才能通过关爱、情感以及相关的心理疏导策略去打开留守儿童心灵的大门。教学过程中找到更适合留守儿童个性特点的教育途径与管理方法,进而才能达到心理素质教育的作用特别是父母,从小和他生活密切相关,任何人都无法取代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信息。而从小缺爱的孩子,在潜意识里,渴望得到关爱,因此,他们有时候会采取一种极端的方式,如假装生病等,得到保护和关爱,既通过他人的给予,来满足这种缺失的爱。对于此类家庭残缺的孩子,教师应经常和他们谈心,多为他们排忧解难,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给予更多的关心。一旦发现他们心理上出现问题,应及时给予纠正。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树立自立自强的生活信念。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留守类型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随机抽取的江西省6所农村中学和4所小学共813名儿童进行调查,区分出4种不同留守类型儿童、曾留守儿童以及非留守儿童共6类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结果:非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好于留守儿童与曾留守儿童(焦虑总分分别为:8±0,4±2,7±8,F=087,P<001);在留守儿童中,同辈或无看护的留守儿童健康状况最差,单亲看护的儿童好于其他留守类型儿童(焦虑总分分别为3±6、6±2,F=976,P<01)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留守经历对儿童心理影响具有长期效应,父母外出务工时尽量留下一方照顾孩子期刊大全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文献综述

]:“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因为缺少父母亲情的关爱,行为出现了偏失,或染上社会恶习或打架斗殴甚至小偷小摸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化问题,是一个热点问题国内外学者也对其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从他们各自的角度分析了留守儿童这个社会化问题的产生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的可行性措施,为我们解决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但由于根本原因(户籍制度)的存在,给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因此解决留守儿童的工作还存在很多的不足,社会各界应该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为他们营造一个温暖的社会氛围全国妇联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2000万人,并呈继续增长的趋势。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已高达18%至22%。 调查显示,由于父母长期没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儿童在生存发展中面临着突出问题。一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由于没有父母很好的生活照顾,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父母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儿童农活、家务活增多,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缺乏道德约束,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行为偏差,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问题。据全国妇联对12省市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显示,部分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强奸留守女童的恶性案件。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应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而被留在农村,与祖辈一起生活或寄养在叔辈朋友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接近2000万,这个数字仍在逐年增加,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据调查显示,农村儿童的心理障碍检出率高达19.8%,差不多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存在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另一项调查显示,有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和谐社会构建带来隐患,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  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  2.存在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络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周宗奎等人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性格与行为出现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教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  4.逆反心理严重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1.父母教育缺位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多数儿童来说,亲子关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因此,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  2.监护人教育不当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分为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两种。在隔代监护中,监护人多数是其祖辈,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放松和原则放宽,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上代监护指由父母同辈人,一般为亲戚或朋友来代养的方式,对孩子的监督也大多不如父母强。一是亲友要维持自身生计,难以全精力投入教育孩子。二是孩子不属亲生,或过度溺爱,易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或过于严厉,易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  3.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部分教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75.0%的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家访过,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4.社会教育不良  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就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就要求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另一方面,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2.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作贡献。第一,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第二,建立家访制度与家长学校。对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培训,使其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第三,组建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对辅导小组的关注和有计划的指导和参与,可以使留守儿童的朋辈辅导小组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3.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各级政府部门明确划分并担负责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首先,社区居委会要调查留守儿童的人数、住址、年龄、家庭情况等,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其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如开展公益活动为其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环境,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解决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等。在活动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正面引导,如通过活动来赞扬并鼓励其继续发扬自律、自强精神,利用地方闲散的教育资源,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服务队”,利用农闲时节,承担起留守儿童部分的课外教育工作,协助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儿童。  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认为是缺乏对现实的正确的态度和内心不平衡所致。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留守儿童应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作为留守儿童,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参考文献

先试着了解她,了解她的喜好,和她所讨厌的事和人。用她所喜欢的一面与她去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建立友谊,然后再从朋友的角度去疏导她这样循序渐进,相信可以使她变得开朗起来!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应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党的十七大报告也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由于经济、生活条件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而被留在农村,与祖辈一起生活或寄养在叔辈朋友家,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目前,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接近2000万,这个数字仍在逐年增加,已经形成一个需要予以高度重视的群体。据调查显示,农村儿童的心理障碍检出率高达19.8%,差不多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存在心理问题或行为异常。另一项调查显示,有55.5%的留守儿童表现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性格特征。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不仅会对留守儿童造成心理伤害,带来不稳定因素,也会给和谐社会构建带来隐患,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与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心理问题的表现  1.自卑心理比较普遍  据对一些农村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自己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因此,与父母都在身边的儿童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自卑感一旦形成,就会以一种负向情绪体验而存在。由于客观环境和主观认知难以改变,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严重影响身心健康。与父母关系越密切,感情交流越丰富的孩子,在父母外出后表现出的自卑心理问题越明显。  2.存在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障碍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对父母都有依恋倾向,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依恋的程度与性质如何,直接影响儿童对周围世界的信任感,影响他们的情绪情感、社会性行为和性络特征。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引导,导致对外部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欠缺严重影响他们与他人的社会交往。周宗奎等人研究发现,相当一部分孩子在父母外出时有失落感,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爱和别人交往,变得自闭,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等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性格与行为出现偏差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过程中缺少了父母的关爱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一方面,孩子因为感到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懦弱、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表现为脾气急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打骂教师和同学,甚至是长辈。极少数留守儿童受社会不良团伙影响,出现了违纪行为或犯罪现象。  4.逆反心理严重  留守儿童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总是带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了他们的逆反行为,常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  1.父母教育缺位  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父母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大多数儿童来说,亲子关系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村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因此,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获得直接的情感体验,就会产生安全感和自尊心的缺失,导致心理上的敌意和焦虑。  2.监护人教育不当  留守儿童的监护主要分为隔代监护和上代监护两种。在隔代监护中,监护人多数是其祖辈,包括祖父母、外祖父母等。祖辈的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不利于儿童社会化,易造成儿童适应不良;祖辈大多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放松和原则放宽,易使孩子养成刁顽任性的不良个性和行为。上代监护指由父母同辈人,一般为亲戚或朋友来代养的方式,对孩子的监督也大多不如父母强。一是亲友要维持自身生计,难以全精力投入教育孩子。二是孩子不属亲生,或过度溺爱,易使孩子养成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和性格;或过于严厉,易使孩子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和行为。  3.学校教育不足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的重要场所,学校教育将直接影响留守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目前,对于留守儿童较好的管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但大部分农村学校缺乏寄宿条件,即使有,一般条件都较差,学校很少开设心理课程,也很少对学生进行生存、安全和法制教育,其心理健康发展缺少正确的引导;部分教师忽视了与留守儿童的沟通,75.0%的留守儿童反映老师没有家访过,被忽视、被遗弃的感受严重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发展。  4.社会教育不良  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社会对少年儿童发展提供有效帮助的机构太少,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留守儿童是处于学龄期的孩子。社会不良因素,如现代传媒具有极强的渗透性,一些庸俗和低级趣味的作品也很容易影响到不设防的孩子们,此时家庭监督力度不强或失控就为他们的不良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完善家庭教育,充分发挥父母和监护人的教育职能  发挥父母的教育职能,就要求父母应与孩子经常保持联系,除了生活、身体、学习方面外,还要注重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也可通过讲述打工的经历,使孩子理解尊重父母,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另一方面,监护人要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对留守儿童既不放任自流也不娇宠溺爱,做到严与爱的结合;同时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及时与其父母和学校联系以共同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成长。  2.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  作为留守儿童所在地的教育机构,应该尽可能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多作贡献。第一,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老师,为全校教师和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咨询服务。第二,建立家访制度与家长学校。对家长及监护人进行培训,使其端正教育观念,掌握跟孩子沟通的方法与技巧,探讨并推广先进的家庭教育经验。第三,组建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在小组的交往与活动中,留守儿童可以分享彼此之间的快乐,理解并分担彼此的烦恼,交流和讨论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疑虑。从共同的交往活动中可以培养他们对集体的依恋和归属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通过对辅导小组的关注和有计划的指导和参与,可以使留守儿童的朋辈辅导小组成为促进儿童心理发展的有效途径。  3.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  各级政府部门明确划分并担负责任,建立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协调参与的留守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努力使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发展。首先,社区居委会要调查留守儿童的人数、住址、年龄、家庭情况等,对留守儿童进行补充监护;其次,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青少年活动,如开展公益活动为其创造参加社会实践的环境,开展体谅父母的辅导活动,解决其可能会面临的问题等。在活动中,对留守儿童进行正面引导,如通过活动来赞扬并鼓励其继续发扬自律、自强精神,利用地方闲散的教育资源,成立“关爱留守儿童爱心服务队”,利用农闲时节,承担起留守儿童部分的课外教育工作,协助监护人共同教育管理好留守儿童。  4.留守儿童自身应加强心理素质培养  留守儿童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和烦恼,其实都可以认为是缺乏对现实的正确的态度和内心不平衡所致。父母外出务工是一种现实,留守儿童应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作为留守儿童,应该学会自信、自立、自强,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为自己树立目标,培养各种兴趣,端正学习态度,把学习看成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多与老师、同学接触,主动与父母沟通,勇敢面对和克服在生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留守类型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随机抽取的江西省6所农村中学和4所小学共813名儿童进行调查,区分出4种不同留守类型儿童、曾留守儿童以及非留守儿童共6类儿童进行心理健康状况分析结果:非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好于留守儿童与曾留守儿童(焦虑总分分别为:8±0,4±2,7±8,F=087,P<001);在留守儿童中,同辈或无看护的留守儿童健康状况最差,单亲看护的儿童好于其他留守类型儿童(焦虑总分分别为3±6、6±2,F=976,P<01)结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较差,留守经历对儿童心理影响具有长期效应,父母外出务工时尽量留下一方照顾孩子期刊大全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Chinese Mental Health Journal

多鼓励和表扬,增强其自信,鼓励她多和同学交往

  • 索引序列
  • 留守儿童常见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文献综述
  •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文献
  • 留守儿童心理研究文献综述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文献综述
  •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