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草原旅游开发论文题目

草原旅游开发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草原旅游开发论文题目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 8141(2006) 04 - 0388 - 03Deep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TourismA Study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L IU Min1 ,2,CHEN Tian1,ZHON G Lin - sheng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2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039)Abstract :Tourism resources were the base of development of local It was very important to use reasonably and develop continu2ously grassland tourism Based on the present of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 tourism ,the authors analyzed resources’characteristicsand exploitative factors ,and set up some suggestions about developing ideas , model , cooperation and products , especially three resources de2veloping Key words :grassland tourism resources ;deep development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 developing model  收稿日期:2006 - 06 - 21 ;修改日期:2006 - 07 - 17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与示范》(2002BA807B10)资助。作者简介:刘敏(1978 - ) ,女,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人,旅游地理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草原旅游和景区经营资产价值评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草原旅游逐渐发展。草原旅游资源作为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与发展潜力所在,受到经营者和学者的关注。蔚治国[1 ]、郝晓兰[2 ]、赵雪[3 ]、张竹如[4 ]、张凌[5 ]、李远[6 ]、朱琳[7 ]、钟林生[8 ]和额尔敦格日乐[9 ]等学者都对于草原旅游资源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研究集中在草原旅游资源的类型梳理、资源评价、开发设想,研究区域不仅包含全国的整体开发,还包括内蒙古、南方草山、高山草原等区域,研究还有待于在评价与具体开发模式方面深入。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对比研究、数理统计和归纳的研究方法,选取我国重要的草原旅游目的地 — — —内蒙古自治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区域选择的意义在于:①具有草原旅游研究的代表性。内蒙古草原类型丰富、景观壮阔,其典型草原景观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草原旅游资源品位高,故具有草原旅游研究的代表性。②具有深度开发的典型性。内蒙古虽拥有量多质优的草原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但资源的高品质和开发程度的低水平形成一个尖锐的矛盾,因此对于草原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具有典型性。③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意义。内蒙古草原资源旅游功能的深度开发对于减轻环境脆弱区的经济发展压力,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同时对西部地区旅游开发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具有借鉴意义。1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点111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分布内蒙古有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品位较高的草原旅游资源(图1) ,49处草原旅游资源遍布11个盟市,级别从五级到普通级不等,其中有呼和诺尔、白音锡勒、辉腾锡勒、巴拉根河等优质草原。内蒙古旅游资源和全国的同类资源比较,最突出和最具竞争优势的就是草原和蒙古族民俗,而蒙古族民俗的产生大多依附于草原,因此草原是内蒙古的优势旅游资源。图1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点盟市分布注:依据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 T18972 -2003)级别由高到低分为五级、四级、三级和普通级,资料来源于内蒙古旅游局。112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特点内蒙古是我国拥有草原面积最多的省

我下载了这篇文章,怎么发给你呢?

浅谈餐饮业营销策略某某城市旅游目的地营销策略的研究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 中国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及营销策略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环境保护关系的研究 浅析宗教文化与旅游业的关系 浅论我国西部旅游资源发展对策 浅论中国古典园林的价值 论某某城市旅游资源优势及其对策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题目由学术堂整理提供:  浅谈形体语言在旅游服务中的运用  小城镇的旅游开发初探--以某镇为例  关于大学生旅游(乡村旅游、中老年旅游)产品开发的研究  论古镇旅游开发中的保护问题--以某省某镇为例  关于某省影视旅游的分析与思考  井冈山导游薪酬体制创新研究  旅游度假区的开发模式探讨  主题公园高效益的成因探究  旅游景区淡季营销现状与对策研究--以某景区为例  某省市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研究  庐陵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探讨  粉丝经济时代旅游目的地营销  城市公益文化塑造  吉安旅游精准扶贫发展探析  青原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探讨  吉安市夜间休闲旅游产品开发  吉安低空旅游发展探析  乡村旅游创客基地发展探讨  吉安旅游商品开发探讨  乡村旅游合作社发展探讨

草原旅游开发论文选题

旅游开题报告题目

学校对选题没有要求的吗?

�9�9旅游资源�9�9Page 3 一些分布在交通可进入性差但草原景观很好、民俗风情等保存较好的地区,资源本身强烈地吸引着游客。相对而言,这些地区开发条件不好,区域经济水平不高,但突出特征是这些地区的资源品质极佳,因此这类地区可进行资源模式的开发,针对高消费市场,开展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等旅游产品。这种模式主要基于草原旅游资源的良好品质,如在锡林郭勒盟的西乌珠穆沁旗、呼伦贝尔草原盟的新巴尔虎旗、陈巴尔虎旗、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贡格尔草原可采取资源模式开发。在该模式的具体运营中,草原资源是核心吸引力,它的保护也成为至关重要的运营成功因素。这种模式更主要追求高消费、生态意识强的小部分客源市场。 3 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目前内蒙古草原旅游大部分还停留在观光游览的基本层次,因此要深入挖掘资源层次,进一步提升旅游活动的层次,实现游客的多种选择。依据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可开展草原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旅游、民俗风情旅游、疗养蒙医保健旅游、节庆旅游、体育旅游、会议科考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怀旧旅游、学艺旅游、野营旅游、特色购物旅游等多种旅游产品。表3 内蒙古草原旅游产品结构的深度开发趋势产品类型目前绝对量绝对量变化趋势份额变化趋势在旅游产品构成中的地位主要目标市场草原观光大上升下降主导产品(经济效益、形象、促销)大众市场休闲度假大上升上升主导产品,结构转型的目标,更高经济收益的来源大中城市和海外市场民俗风情大上升稳定主导产品,减小季节性,填充单调性,丰满旅游形象大众市场,尤其高学历人群疗养保健较大上升稳定专项旅游的拳头产品老年市场,职业康复疗养群体节庆旅游较大上升生长点专项旅游的拳头产品形象产品大众市场体育旅游小上升生长点专项旅游的重要产品专业选手,海内外度假游客会议科考小上升上升专项旅游的重要产品,减少季节性,增加旅游收益国际和国内专业、学术、公务会议,专业考察特色购物小上升上升辅助观光度假大众市场,尤其是女性市场探险旅游很小上升生长点特色产品探险精神的人群生态旅游很小上升生长点专项产品,形象产品大众市场和海内外专业,生态旅游者怀旧旅游很小上升生长点专项产品,培养市场对内蒙古草原的感情知青、曾经在内蒙古生活工作的人群学艺旅游—上升生长点辅助观光度假,专项求知欲强的群体野营旅游—上升生长点辅助观光度假— 4 深度开发下的区域联动战略由于内蒙古处于各条旅游线路的终端,所以在草原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受到其它线路中间草原旅游地对客源的“拦截和过滤”。内蒙古草原旅游深度开发需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波及效应,开发合作型旅游产品,注重和北京、河北、陕西、辽宁、黑龙江、吉林、宁夏、甘肃等省区的积极合作。可以考虑开发忽必烈草原避暑线路(北京元大都 —河北坝上元中都 —内蒙古正蓝旗元上都)、避暑草原线路(哈尔滨 —扎兰屯 —呼伦贝尔草原)、古迹黄河草原线路(西安 —延安 —榆林 —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成吉思汗陵 —希拉木伦草原 —呼和浩特)等专题旅游线路。同时,内蒙古需在竞争中寻求资源特色,尤其要大力宣传内蒙古草原的博大和类型多样性、纯正的蒙古族风情,以大草原背景为基础在竞争中求得合作。 5 草原旅游资源深度开发中其它应注意的问题首先,要注重草原资源的保护,明确树立“环境就是资源”的观念。一方面在旅游项目建设前进行项目生态影响评价,并进行严格监控和生态环境抚育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游客的行为规范与引导。此外,严格监测各个草原旅游点,实行“休游期”和“休游区”。其次,与其它部门、行业协调发展。在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开发中要有效协调和畜牧、林业、环保、农业等部门的关系,同时和交通、餐饮等部门协调发展,才能促进草原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第三,着眼于资源特色,从资源评价、开发环境分析、开发理念、开发模式、资源产品的合理转化,行业协作等方面进行研究,选择合适的开发理念与模式。参考文献:[1]蔚治国呼和浩特旅游区地域结构与开发模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区域地理学硕士论文,[2]郝晓兰,李兰维呼和浩特旅游区资源的系统分析与评价[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 ,(1)∶120~[3]赵雪草地旅游在草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及其持续发展[J ]中国草地,2000 ,(5)∶68~[4]张竹如,唐波,蒋玺,等龙里高山草原形成机理与旅游资源初评[J ]中国岩溶,2001 ,20(1)∶53~[5]张凌,王向阳呼伦贝尔草原景观的单调性及其弥补[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 ,10(6)∶37~39 ,[7]李远我国南方草原旅游开发及其可持续发展研究[J ]生态经济,2004 ,(S1)∶197~[8]朱琳,赵英伟,刘黎明我国草地旅游资源及其合理开发保护[J ]商业研究,2004 ,(14)∶169~[9]钟林生,牛亚菲,刘家明,等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 ,19(2)∶105~[10]额尔敦格日乐草原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几点思考[J ]内蒙古统计,2005 ,(2)∶24~[11]张自学 20世纪末内蒙古生态环境遥感调查研究[ M ]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132~[12 ] Towner J Tourism and Culture [J ]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994 ,24(4)∶1017~[13]刘家明,刘爱利旅游目的地开发手册[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52~�9�9093�9�9�9�9旅游资源�9�9    资源开发与市场Resource Development & Market 2006 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 8141(2006) 04 - 0388 - 03Deep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TourismA Study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L IU Min1 ,2,CHEN Tian1,ZHON G Lin - sheng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2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039)Abstract :Tourism resources were the base of development of local It was very important to use reasonably and develop continu2ously grassland tourism Based on the present of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 tourism ,the authors analyzed resources’characteristicsand exploitative factors ,and set up some suggestions about developing ideas , model , cooperation and products , especially three resources de2veloping Key words :grassland tourism resources ;deep development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 developing model  收稿日期:2006 - 06 - 21 ;修改日期:2006 - 07 - 17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与示范》(2002BA807B10)资助。作者简介:刘敏(1978 - ) ,女,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人,旅游地理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草原旅游和景区经营资产价值评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草原旅游逐渐发展。草原旅游资源作为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与发展潜力所在,受到经营者和学者的关注。蔚治国[1 ]、郝晓兰[2 ]、赵雪[3 ]、张竹如[4 ]、张凌[5 ]、李远[6 ]、朱琳[7 ]、钟林生[8 ]和额尔敦格日乐[9 ]等学者都对于草原旅游资源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研究集中在草原旅游资源的类型梳理、资源评价、开发设想,研究区域不仅包含全国的整体开发,还包括内蒙古、南方草山、高山草原等区域,研究还有待于在评价与具体开发模式方面深入。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对比研究、数理统计和归纳的研究方法,选取我国重要的草原旅游目的地 — — —内蒙古自治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区域选择的意义在于:①具有草原旅游研究的代表性。内蒙古草原类型丰富、景观壮阔,其典型草原景观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草原旅游资源品位高,故具有草原旅游研究的代表性。②具有深度开发的典型性。内蒙古虽拥有量多质优的草原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但资源的高品质和开发程度的低水平形成一个尖锐的矛盾,因此对于草原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具有典型性。③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意义。内蒙古草原资源旅游功能的深度开发对于减轻环境脆弱区的经济发展压力,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同时对西部地区旅游开发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具有借鉴意义。1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点111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分布内蒙古有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品位较高的草原旅游资源(图1) ,49处草原旅游资源遍布11个盟市,级别从五级到普通级不等,其中有呼和诺尔、白音锡勒、辉腾锡勒、巴拉根河等优质草原。内蒙古旅游资源和全国的同类资源比较,最突出和最具竞争优势的就是草原和蒙古族民俗,而蒙古族民俗的产生大多依附于草原,因此草原是内蒙古的优势旅游资源。图1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点盟市分布注:依据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 T18972 -2003)级别由高到低分为五级、四级、三级和普通级,资料来源于内蒙古旅游局。112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特点内蒙古是我国拥有草原面积最多的省

草原旅游开发论文

中蒙草原旅游比转研究会毕业论判断,知道更多,内容

高楼谁与上?长记秋晴望。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 8141(2006) 04 - 0388 - 03Deep Development of Grassland TourismA Study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L IU Min1 ,2,CHEN Tian1,ZHON G Lin - sheng1(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2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 Beijing 100039)Abstract :Tourism resources were the base of development of local It was very important to use reasonably and develop continu2ously grassland tourism Based on the present of Inner Mongolian grassland tourism ,the authors analyzed resources’characteristicsand exploitative factors ,and set up some suggestions about developing ideas , model , cooperation and products , especially three resources de2veloping Key words :grassland tourism resources ;deep development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 developing model  收稿日期:2006 - 06 - 21 ;修改日期:2006 - 07 - 17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与示范》(2002BA807B10)资助。作者简介:刘敏(1978 - ) ,女,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人,旅游地理专业博士生,主要研究草原旅游和景区经营资产价值评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草原旅游逐渐发展。草原旅游资源作为构成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与发展潜力所在,受到经营者和学者的关注。蔚治国[1 ]、郝晓兰[2 ]、赵雪[3 ]、张竹如[4 ]、张凌[5 ]、李远[6 ]、朱琳[7 ]、钟林生[8 ]和额尔敦格日乐[9 ]等学者都对于草原旅游资源进行了不同角度的研究,研究集中在草原旅游资源的类型梳理、资源评价、开发设想,研究区域不仅包含全国的整体开发,还包括内蒙古、南方草山、高山草原等区域,研究还有待于在评价与具体开发模式方面深入。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对比研究、数理统计和归纳的研究方法,选取我国重要的草原旅游目的地 — — —内蒙古自治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区域选择的意义在于:①具有草原旅游研究的代表性。内蒙古草原类型丰富、景观壮阔,其典型草原景观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草原旅游资源品位高,故具有草原旅游研究的代表性。②具有深度开发的典型性。内蒙古虽拥有量多质优的草原旅游资源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但资源的高品质和开发程度的低水平形成一个尖锐的矛盾,因此对于草原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具有典型性。③具有现实意义和推广意义。内蒙古草原资源旅游功能的深度开发对于减轻环境脆弱区的经济发展压力,有效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同时对西部地区旅游开发和民族地区旅游开发具有借鉴意义。1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分布与特点111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等级和分布内蒙古有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品位较高的草原旅游资源(图1) ,49处草原旅游资源遍布11个盟市,级别从五级到普通级不等,其中有呼和诺尔、白音锡勒、辉腾锡勒、巴拉根河等优质草原。内蒙古旅游资源和全国的同类资源比较,最突出和最具竞争优势的就是草原和蒙古族民俗,而蒙古族民俗的产生大多依附于草原,因此草原是内蒙古的优势旅游资源。图1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点盟市分布注:依据国家旅游局《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 T18972 -2003)级别由高到低分为五级、四级、三级和普通级,资料来源于内蒙古旅游局。112 内蒙古草原旅游资源的特点内蒙古是我国拥有草原面积最多的省

草原旅游开发论文范文

引言:业界对青海旅游发展状况的评价是“旅游资源大省,旅游开发小省,旅游经济弱省”。此言是否得当,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在下文中,笔者便试图从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现状与应对措施几方面来对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做一简单分析。  关键字:旅游资源 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措施  一 青海旅游资源  青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秀美,民族众多,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地处世界第三极,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非常丰富。  1自然资源  青海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名山大川的发源地,长江、黄河、澜沧江等发源于青海,昆仑山、唐古拉山、祁连山等著名山脉纵横于青海南北,自然景观可开发利用之处颇多。目前,青海省已定级的国家风景名胜区有青海湖;自然保护区有三江源、可可西里、青海省鸟岛、玉树隆宝滩、孟达天池等五处。此外,诸如昆仑山,日月山,坎布拉风景区,李家峡水库,麦秀林场,茶卡盐湖,金银滩大草原,阿尼玛卿和年保玉则雪山等都可开发成为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而且,青海的自然旅游资源大都保留了未经雕饰的原始风貌,景观独特,充满着新奇感、神秘感、粗犷感和原始感。恢弘博大、高旷险雄,历史悠久,丰富深邃。  2人文资源  (1)民族方面:青海是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有33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诸如藏,回,蒙古,土,撒拉等少数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保持着独特的,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如汉族社火,藏族藏戏,土族安昭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可以吸引游人的民族节庆有六月六(农历)互助土族花儿会,七月二十五——八月一日的玉树赛马会等。  (2)宗教方面:青海藏传佛教影响最大。中国最奇特的藏传佛教景区--莱巴沟就在青海。西宁塔尔寺是我国六大喇嘛寺之一,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玉树结古寺有“世间第一大嘛呢堆”。此外,化隆夏琼寺,互助佑宁寺,乐都瞿昙寺,西宁北禅寺等都是在青海当地的名刹。除藏传佛教外,回族和撒拉族世代信奉伊斯兰教。西宁市东关清真大寺是青海省伊斯兰教的最高学术活动中心,在国内外伊斯兰教界享有较高声誉。蒙古族中有部分信奉萨满教,土族则十分崇拜祖先神。青海还是道教的传说中的重要一笔,西王母的瑶池即坐落在青海。  (3)历史方面:昆仑文化在华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图腾。千水之源,万山之祖,昭示着百川归海,华夏同根。青海有原始墓葬群柳湾墓地,有青铜器时期当地土著文化代表的诺木洪文化遗址。有丝绸之路遗址。有唐代早期的都兰热水吐蕃大型墓葬群,有唐藩古道遗址,有文成公主进藏时所修建的文成公主庙。还有红军西路军与青海军阀马步芳作战的红色旅游项目。  二 青海旅游开发  1青海旅游发展现状  虽然青海旅游资源非常丰富,但受各种因素影响,旅游发展状况相比并不乐观。青海总体而言面临两个问题:  (1)旅游经济在全国而言处于下游,  下图图1为1995——1999年青海省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  年份 人数(万人次) 停留天数 收入(亿元) 比上年±%  人数 收入  1995 150 12 77 0 \  1996 150 00 5 0 -57  1997 150 74 9 0 -3  1998 150 59 57 0 -85  1999 150 7 4 67 05  图2 1995——1999年青海省国内旅游人数及收入  下图图2为1995——1999年青海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和创汇情况:  年份 人数(人次) 收入(万元) 比上年±%(收入)  1995 13332 6 -4  1996 10352 205 -1  1997 12817 272 7  1998 16610 4 6  1999 20500 3 109  图2 1995——1999年青海省接待海外旅游者人数和创汇情况  从1999年至今,青海接待国内外游客的数字在持续增长,到2004年达到2万人次,但与其他一些省份相比,人数总量仍然显低。数据显示,2003年青海省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7%,旅游外汇收入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二。  (2)旅游受季节制约过大  青海的旅游季节一般集中在每年的五月到九月,产出效益的时间太短。经过研究分析我们得知,以青海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是可以开展全年四季的旅游的。比如塔尔寺三绝之一的酥油花就是冬季的特产。青海可开发的民俗风情游,宗教朝觐游,历史探古游,登山探险游等都是可以在四季参与的。  2滞后原因  交通问题、宣传问题、整合问题等是制约青海旅游资源难以有效释放优势的主导原因。  (1)交通问题:虽然近年来通往青海湖、孟达天池等旅游景点的道路都修建一 新,路难行的问题正在逐渐化解,但是由于青海的旅游景点较为分散,路程 距西宁市区较远,抵达目的地路途行驶的时间都比较长,如从西宁去往孟达天池坐车需要3个多小时,驾车去往青海湖车况好的情况下需要两个半小时,乘坐班车则需要3个多小时,加之沿途兴趣性活动较少,游客常常感到旅途枯燥劳累;再有,在达到景点后活动也欠丰富。因此,游客很容易产生了“看景不如听景”、“到此一游不是特别值”的感觉。  (2)宣传问题:  ①宣传力度:青海旅游资源虽较以往增加了宣传力度,青海湖等一些景点的知名度随着“环湖赛”等活动不断提高,但总体而言,青海更多的旅游资源还没有被撩起面纱,在对外推荐方面,虽然一些景点下了一些功夫,但由于不能形成连续性、持久性,难以形成较为强大的社会冲击力。  ②宣传全面程度:青海旅游自发展伊始便把精力更多的放在自然资源的宣传上,而很少涉及人文景观。这也是青海旅游“四季分明”的重要原因。  (3)整合问题:青海的旅游景点在对外推介过程中,多是“单兵作战”,很少联手共同对外广而告之。同时,面对丰富而散落在全省多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各相关方面缺乏对这些优势资源的整合,“套餐”式旅游在青海尚未“上桌”。青海还急需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旅游精品线路。  三 应对措施  (1)依托青海独特的旅游资源,科学地制定具有一定操作性和高品位的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做好重要旅游景区的精品策划。在做好旅游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遴选找准主导型旅游开发项目,把握重点,分步实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和坚持高原特色,尽量保持原汁原味,靠特色把青海的精品打出去。  (2)加快旅游业基础建设。措施包括:  ①要加快重要旅游景区的硬件建设。  ②要大力加强旅游队伍建设,进一步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水平。  ③认真编撰具有青海特色的旅游宣传资料。  ④要加大旅游景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力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⑤强化旅游行业管理。首先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法规,逐步做到依法管理 旅游,依法管好旅游。要认真开展旅游市场的检查监督,大力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保持有序竞争,强化安全管理;要建立和完善旅游质量监督体系,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和旅游者合法权益。这是青海旅游能否超常规、跳跃式发展的关键。

我认为写一下“甘肃丝绸之路旅游开发制约因素分析”很有价值,下面有一篇文章看看。只希望借鉴,不要抄袭。  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研究  内容提要: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品位高、内涵丰富,是甘肃省旅游产品的代表,通过对该产品进行生命周期研究,有利于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更新,有利于带动甘肃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地发展。  关键词: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  1.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原是市场营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指一种产品从投入市场到被淘汰退出市场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该理论被引入到旅游研究领域从而形成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被学者们公认并广泛应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1980年由加拿大学者BRW提出的。Bulter根据产品周期的概念,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1993年保继刚等在《旅游地理学》教材中最早向国内介绍了Bulter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思想。1995年保继刚、彭华将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应用于广东丹霞山的拓展开发中,新景区的开发对老景区的复苏起到较为显著的效果。1995年谢彦君发表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控制与调整》一文应用Bulter的理论,试图从需求、效应和环境这三个因素入手,分析对生命周期进行控制和调整的途径。  2002年赵西萍等编著的《旅游市场营销学》将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分为投放、成长、成熟、衰退四个阶段。在投放阶段,旅游产品还未被广大消费者所认识,产品在旅游市场上知名度较低;通过修建旅游设施、改善交通条件,加强宣传促销,市场逐步打开,游客增幅较快,从而进入到成长阶段;在成熟阶段,游客增长速度趋于平稳,对旅游的投入已开始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随着旅游产品的特色逐渐为更多的人所熟悉,其吸引力会逐渐减弱,游客人数达到峰值后开始出现缓慢下降趋势。旅游企业或有关部门应进一步改善旅游设施,开发新旅游项目,扩大接待规模;在衰退阶段,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和环境承载力已达极限,由于市场竞争和新的旅游产品的吸引,加上环境和社会问题,游客人数会明显回落,特别是长线的团队游客下降,一些旅游设施闲置或挪作他用,这一阶段可采取延长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策略或更新策略。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一客观规律。任何一项旅游产品的吸引力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其市场需求也会发生变化,都有一个发现与开发、成长与巩固、衰退与复苏(淘汰)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不同而已。只有了解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变化趋势,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采取正确的策略和措施,才可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  2.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的内涵  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主要指依托历史上著名的丝绸古道甘肃段所涵盖的厚重历史遗存、文化内涵、大漠戈壁、雪山草原等自然景观和独特的民俗风情整合出的各类观光、休闲、科考、健身、体育等旅游产品。历史上丝绸之路甘肃段包括陇右段和河西段两部分。陇右段又分为三条道,即回中道、陇关道(也称大震关道)和秦陇南道,从秦陇南道便可进入走廊道。走廊道即东起乌鞘岭,西至敦煌的“河西走廊”。这些古丝绸之路经过的地区几乎占甘肃全境总面积的4/5,分布着甘肃省85%以上的旅游资源。由于丝绸之路在中国古代历史乃至世界交通、贸易、经济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地位而享有的高知名度,丝绸之路甘肃段以敦煌莫高窟这一世界文化遗产为龙头成为甘肃旅游的招牌,也是全国旅游开放最早的地区之一。然而,囿于观念、区位条件、资金和人力资本供应不足等多元因素制约,与国际、国内旅游的高速发展相比,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发展缓慢,基本处于投入期和成长期,影响和制约着甘肃旅游产业的发展速度和水平。为更好地发展甘肃旅游业,有必要利用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对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做深入探讨和研究。  3.制约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生命周期成长的主要因素  1区位条件限制  丝绸之路甘肃段是一个东西长1655公里的狭长地理空间,主要处在温带季风气候带,景点分散,旅游费用较高,产品销售淡旺季明显,产品综合效益较低。因此,很多旅游产品的开发项目都得不到以寻求投入产出边际效益最大化的资本、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支持。  2观念落后制约  从政府到民间尚未普便树立起旅游产业是带动就业、拉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备乘数效应的先导产业的理念,更没有形成“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所以政府主导发展旅游业的扶持政策和产业投入严重不足,制约了产业规模和效益的全面提高,产业创新和产品创新意识较差,无法完成与国际旅游活动中由大众产品需求向特殊性、趣味性和有益于健康和环保的个性化消费转移的对接和互动。  3旅游资源开发程度较低  旅游资源不等于旅游产品。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带固然是一个旅游资源富集地区,但并不等于这些独特、优秀的资源已经是旅游成品,其间的转化须具备可进入性强,设施配置齐全等条件。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中涉及的相当一部分景区景点规模小,现代化程度低,设施配置条件差,管理、服务和接待能力有限,难以满足旅游者日益变化的需要。一味地销售这种资源型产品和低开发程度的产品,不仅影响旅游产品的整体形象和可持续发展后劲,也必然导致整个产品的生命周期未成长起来就被那些具备规划前瞻性、开发高品位、保护性建设、动态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众多产品替代而“未老先衰”。  4缺乏按照市场运作模式的产品营销方式  与其他省份相比,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宣传投入和力度远远不够。云南、陕西、宁夏等省份近年来在旅游目的地形象和产品的广告宣传上都进行了较大投入,利用中央电视台各个频道收视覆盖率高、传播范围广、信誉指数高等特点,频繁播出旅游目的地产品广告,打开了较大的国内旅游客源市场空间,增加了市场份额,也促进其产品进入快速增长期和成熟期。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用于促销宣传的费用严重不足,营销手段和营销组合较为单一,成为产品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5甘肃的各类旅游企业缺乏竞争力  甘肃各类旅游企业普遍规模小,管理体制较为落后,服务质量不高,竞争意识不强,竞争手段以“价格战”为主。他们缺乏与国际、国内发达地区旅游企业竞争的实力,所以,其产品研发、价格策略、销售渠道、促销方法等均无法使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快速成长为“明星型”和“奶牛型”的成熟期产品。  4.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进入成熟期及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对策  1树立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观念  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必须依靠政府主导,重视市场研究,正确认识市场、自身条件优势,提高发展旅游业的信心,制定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优先、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加大宣传力度,为发展旅游业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吸引客源流、资金流、技术流和信息流的涌入。由于丝绸之路与整个西北地区资源的高度关联性,故在做好本省工作的基础上,需要树立区域共同发展的观念,应加强与西北各省区的联合协作,确定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区域联动方案,围绕丝绸之路共同举办旅游宣传和促销活动,实现旅游业发展的区域良性互动和共赢格局。2可持续发展策略  1在世界遗产组织的指导下制定具有突出丝绸之路主题文化特色的、长远的、科学的发展战略规划。规划中应坚持对丝绸之路文化遗迹开发与保护并举,突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优化,突出对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的保护性开发。  2在开发方式上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带拥有众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资源吸引力强、同一资源的跨行政区管理等因素,易造成盲目开发、掠夺性使用资源的短期行为及权责不清、管理混乱等问题,因此旅游开发应尊重现实,放眼未来,立足于现有技术条件和消费水平,遵循有序开发、重点开发的原则,加快旅游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型开发向精品质量型开发转变,从根本上改变过去发展旅游业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和粗放型增长方式,重视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确保产品质量及资源的永续利用,提高旅游资源利用的集约化水平和经济效益,建立起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带的集约化和质量效益型经济体系。  3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增加旅游吸引物的使用寿命,减少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使用过程中的能源浪费和污染排放,减少各类设施报废后的处置工作,从而延缓对资源、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在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同时,增加旅游产品的使用寿命,延长其生命周期。  3产品整合策略  延长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的根本途径是使其根据市场上不断涌现出的新需求,做好旅游产品拓展开发工作,动态地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针对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资源的特点、现状,可以从产品的性质、主题、质量、功能和形态等方面进行产品整合。通过深度发掘景区内涵,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内涵,改进旅游设施设备,提高景区的品位与档次,增加新的参与性、探险性和运动、娱乐性等旅游服务项目,开辟新的旅游景观、景点等形式,刺激新的旅游消费增长点,满足日益变化的旅游市场新需求,从而使旅游产品的成熟阶段早日到来并使产品生命周期得以延续。  4旅游市场拓展策略  既要寻找新的客源,开发新的市场,又是对老客户进行再开发。具体做法有两种:一是发展旅游产品的新用途,即在原产品功能的基础上开发新的旅游功能,使老产品焕发新的生命力,如嘉峪关关城文化景区在原观光型产品基础上,新开辟探险、娱乐、体验等为主题的长城第一墩景区旅游项目,  与原景区形成互补,使产品具备新的功能而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二是开辟新市场,即为原有的旅游产品寻找新的使用者,使产品进入新的细分市场,如敦煌原来以日本为第一客源市场主营入境旅游产品,随着国内游的迅速发展,他们调整市场宣传方向和经营策略,开辟了较大的以华南、华东和东北地区为国内新客源市场。  5旅游市场营销组合策略  对产品、促销、渠道和定价这四个营销要素的组合加以合理的改进和重组,以刺激销售量的回升,如提供更多的服务项目,改变分销渠道,增加直销,增加广告,确定出、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产品各异的营销组合策略,或在价格上加以调整等,以刺激销售量,吸引更多的旅游者。近两年针对国内客源市场组织的丝绸之路旅游大篷车促销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6广铸文化旅游产品品牌策略  文化是人类旅行活动中主动探询和感知的永恒主题,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带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中国四大石窟之一麦积山石窟和十大石窟之一炳灵寺石窟等宗教朝觐旅游资源;有众多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文化旅游资源,有保安、裕固、东乡三个特有的少数民族;有西部黄土高原民居、民风特色文化和大地湾、马家窑等人类早期文化遗址等,体现了甘肃丝绸之路古老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面貌。应充分发掘这些文化旅游资源,打造文化旅游精品。只要打破常规的求同产品开发模式,铸造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甘肃段丝绸之路旅游产品一定会焕发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龚羽飞,何效祖.甘肃旅游文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4.  〔2〕赵西萍等.旅游市场营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保继刚等.旅游开发研究——原理•方法•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4〕江林,刘晓.2003年中国旅游管理研究综述〔J〕.旅游管理,2004,1.  〔5〕唐留雄.旅游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

草原旅游文化论文

坝上草原 “坝上”是一地理名词,特指由草原陡然升高而形成的地带,又因气候和植被的原因形成的草甸式草原。现泛指张家口以北100公里处到承德以北100公里处,统称为坝上地区。就旅游地域而言,主要又分为丰宁坝上、围场坝上、张北坝上和沽源坝上。 坝上在华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交接的地方陡然升高,成阶梯状,故名“坝上”。平均海拔高度1500——2100公尺,所在纬度为41度——42度之间。年平均气温约4-5度,它西起张家口市的张北县、尚义县,中挟沽源县、丰宁县,东至承德市围场县。坝上的风景最为美丽;夏季,这里天蓝欲滴,碧草如翠,云花清秀,野芳琼香;金秋时节,万山红遍,野果飘香;冬季,白雪皑皑,玉树琼花,这里就如一首首优美的诗,一幅幅优美的画。 坝上草原总面积约350平方公里,是内蒙古草原的一部分;平均海拔1486米,最高海拔约2400米;是滦河、潮河的发源地。置身于草清云淡、繁花遍野的茫茫碧野中,似有“天穹压落、云欲擦肩”之感。旅游季节平均气温为4℃,是理想的绿色健康旅游休闲胜地。 坝上天高气爽,芳草如茵,群羊如云,骏马奔腾,坝缘山峰如簇,碧水潺潺;接坝区域森林茂密,山珍遍野,野味无穷;上坝后,即可给您怡人的消暑之感。凉风拂面掠过,顷刻间钻进您的衣襟。环顾四野,在茂密的绿草甸子上,点缀着繁星般的野花。大片大片的白桦林,浓装玉肌,层层叠叠的枝叶间,漏下斑斑点点的日影。美丽的闪电河如玉带环绕,静静地流过您的身边。牛群、马群、羊群群栖 觅食,放牧人粗旷的歌声和清脆的长鞭声,融合着悦耳动听的鸟声,更给朴实的草原增添了无限的生机。 坝上草原夏季无暑,清新宜人。斑斓的野花,始于坝缘,有的灿若金星,有的纤若红簪,四季花色各异,早晚浓淡分明。夜幕之时,明月篝火,是诉说情话的好去处;你可以到篝火旁同南来北往的游客尽情的攀谈、跳舞、唱歌;还可以独自坐在草原上,享受独处的妙趣。清晨起床,你可以踏着软软的天然草毡,聆听百鸟清翠的歌声;也可去看看草原的日出。一轮红日冉冉升起,绿叶上晶莹透明的露珠,立刻变成了闪烁的珍珠;各种植物转眼一片嫩绿;马群、牛群、羊群也在广阔的草原上开始蠕动,真是一片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胜景。以“走进绿色、相约草原”为主题的张家口坝上草原旅游月,于每年的7月-8月在河北张家口坝上草原举行。 该旅游节由河北省旅游局、张家口市政府主办,张家口市旅游局、张北县政府等机构承办。位于坝上的河北省张北县不失时机地推出草原旅游节,意在开发利用当地的草原生态资源和元中都历史文化资源,推出草原特色品牌,全力打造华北又一避暑胜地。 坝上草原地处河北省西北部,内蒙古高原南缘(俗称“坝上”)。这里平均海拔一千四百到一千六百米,夏季气候凉爽,境内生态系统完善的中都草原是锡林郭勒大草原的组成部分和精华,依托蓝天白云、绿草如茵、树木森然的自然景观,是天然的避暑胜地和旅游观光的好去处。这里也是农耕文化和畜牧文化的融汇地,一三0七年建立的元中都与大都(北京)、上都(兰旗)齐名,元代中都遗址曾被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近年来,张北县立足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把草原生态文化研究贯穿于旅游开发的始终,打草原特色牌,唱中都文化戏,全县草原生态旅游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县成规模旅游景点达十一处,年接待游客十五万人次。 为了集中展现坝上草原旅游的独特魅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和现代理念的旅游文化品牌,河北省、张家口市和张北县有关部门联手推出了坝上草原旅游月。旅游月期间,主办者将举行大型篝火、焰火晚会和蒙族歌舞、地方戏、马术、摔跤等表演,以及旅游商品展示、旅游项目洽谈等活动,促进坝上经济发展。

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一) 旅游文化蕴含真实的历史文化。历(厯)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字形,就是一只脚,表示人穿过树林。汉代徐慎所著的《说文解字》里便说:“历,过也,传也。”“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艺术、宗教、神话、法律、风俗以及其它社会现象。”(英国IB泰勒)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历史和文化,应该“真实”,这种真实,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不是靠拉几个“洋专家”,“土权威”捏造、篡改的历史。在这场“丝路起点”争论中。河南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河南大学易学考古研究所所长蔡运章在古籍《穆天子传》找到了佐证:西周时期穆天子从洛阳出发,西游到昆仑山会见西王母。这种带有传奇色彩的“佐证”,只能是传说而已,笔者认为并不能构成历史文化的真实场景。获取历史本真的方法很多,特别是“丝绸之路”作为涉及气象、宗教、贸易、艺术等方面的特质“旅游产品(旅游资源)”,更应运用现代的考古方法进行科学断定,通过多方面寻找史料,多方论证,才能还原其本真性。(二) 旅游文化的真实性也是相对的。要绝对复原“丝绸之路”是不可能的。在研究时,我们应尽可能的在现阶段考虑周全。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也有零碎的丝绸资料可走。蔡运章先生认为,早在张骞出使西域前,丝绸之路已经开通。商代时期,中原到西域就有一条“玉石之路”,安阳殷墟富豪墓以及洛阳一些富豪墓里出土的玉器有不少是来自新疆的和田玉。事实上,商州时期,直至张骞出使,长安以西是蛮荒之地,汉朝对此冷淡,甚至有放弃掉“凉州”的打算。我们研究问题,要用哲学的观点,应该分清主次和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关系。研究“丝绸之路”要首先确定其历史概念上的内涵和外延。唯有张骞是代表大汉政府主权国家出使西域的,这是其一;学术界认可研究丝绸之路的起止时间和起止路线已有定论,就应在这个范畴内深入研究,这是其二。丝绸之路陆路有三条,在历史中有过演变,但应有一个公认的界定。当然,我们不应反对历史的置疑和推敲,但任何一种颠覆是要有根据的。所以,旅游文化的本真性是相对的,应考虑旅游、历史、文化三者的最佳结合。这样才有研究价值和意义。一些考古的东西仅限于历史的范畴,对旅游文化的作用应有所选择。经过慎重考虑,中国专家目前侧重于主张以张骞出使西域时间为起点,清中期为时间终点,这一主张在“新疆会议”上基本被中亚沿线国家接受。(三) 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还表现在它的“真实性”不受政府及其媒体的歪曲。政府出于政治目的,经济意识或者为了迎合某种观点、理论,主导宣传、媒体轰炸,造成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在体验、传播中褪色或者变味。西安、洛阳媒体报道时各有偏颇,缺乏“中立”立场,这也许是为了制造新闻“卖点”。但有点“祸国殃民,贻误子孙”。洛阳媒体在对“新疆会议”上的《初步行动计划》表述有意篡改,这种“黑色幽默”有悖于职业良知。旅游文化主体从心理上需要真实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作为一种学术探讨,不应将民间调查上升到学术依据。旅游客体应反映客观的历史文化,旅游文化媒介需要掌握、了解真实、准确、最新的历史文化。我们应尊重旅游文化的历史本真性,探首溯源,赋于客观真实历史意义上的旅游文化,才能发展本地、本区域、本民族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的市场商品性(一)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旅游主体、客体、媒介各种关系的总和,在初期表现为旅游资源,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旅游产品。一旦形成旅游产品,其市场商品性随之而来。“丝绸之路起点”之争,说白了是一种旅游资源、旅游产品与旅游文化之争,西安、洛阳两城市都想站在文化的“高地”,用“丝绸之路起点”这种旅游文化世界知名品牌支撑自己的城市文化,塑造城市良好的品牌形象,让城市在整体竞争中获胜。(二) 旅游文化应该在市场上商品化,但不能违背旅游文化的真实历史。西安、洛阳之争,不仅仅看到联合国对丝绸之路沿线城市的经济援助,还在于旅游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城市文化内涵的提升。在今天,各个旅游城市利用文化品牌进行城市经营,加快国际化旅游城市进程中,应尊重旅游文化的真实历史,走市场化道路,不要大肆铺张,大建一些虚无的城市广场、城市标志等,违背商品的市场价值规律。(三) 旅游已成为城市的“名片”,旅游文化更是“名片”的“芯片”。西安、洛阳两城市渴望自己的城市明确定位,希望早日打造城市的旅游文化品牌,应该按照旅游、历史、文化的规律办事,并要分析、研究旅游文化的特殊性,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风貌,不要一方面大搞古城拆迁,一方面大搞新城建设。笔者看到西安、洛阳两个城市及两个城市在旅游文化经营方面旧城已经破坏十分严重,新城的快速建设让旅游文化消失殆尽。所以说,旅游文化不是一种简单的文化,应统筹考虑,从城市的色彩定位、形象等各个方面来最终确定自己的特色。例如,北京的胡同文化,广东的汉奸别墅,湖南的清代妓院遗址,长安古乐等等旅游文化内容(类别)应有选择性的接收或者传承。七、结尾西安、洛阳两城市争夺“丝绸之路起点”这一事件,从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两个城市对旅游文化的重视,旅游文化已成为旅游城市的核心竞争力,“走向共赢”是最好的选择,但这种选择,不是打着中华民族“和为贵”的旗帜,漠视旅游文化历史本真性的选择。也不是为了保住洛阳加入申遗名单,在“不影响西安”的前提下,将始点由西安东移至洛阳。丝绸之路在世界的商贸、文化、交流上是有重要作用,当前,商贸交易有“回潮”趋势,备受沿线各国关注。其申遗工作是一项复杂的、巨大的工程,任何一国无法单独申报,申遗工作应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据悉,这个政府关于丝绸之路申遗的准备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西安作为起点城市,在重新设立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汉长安城、唐大明宫、西安碑林等将作为丝绸之路的捆绑项目出现;丝绸之路在甘肃省全长1600公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考察组对天水麦积山、武威文庙、天梯山石窟、张掖大佛寺,以及嘉峪关和魏晋墓等文物点进行了重点考察,包括10处石窟、6处古建、7处古遗址、4处古墓葬在内的物质遗存,被列入了申遗保护方案;作为丝绸之路的必由之路,新疆已经启动了近两年的对沿线遗址的调查、研究、保护工作除了陕西,甘肃和新疆三省,将河南(洛阳)也纳入了丝绸之路申遗项目单位,但并不是以“丝绸之路起点”的名义纳入的,主要还是考虑了其丝绸之路的遗迹。笔者考虑,可能是为了全面展示丝绸之路的演变过程。我们可以看到,甘肃在打“丝绸之路”品牌上也下了很多功夫,如成立甘肃省丝绸之路协会,办《丝绸之路》杂志,新疆,陕西也不例外。丝绸之路已成为一种驰名世界的旅游品牌,例如举办“丝绸之路国际模特大赛”等等,影响甚广。关于旅游文化及其历史所谓本真性和市场的商品性问题,笔者只是泛泛而谈,希望能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也希望更多的师长们加入到研究旅游文化学科建设、基础理论、发展探究等等问题的队伍中来,不断创新,为发展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尽自己一点心意。

  • 索引序列
  • 草原旅游开发论文题目
  • 草原旅游开发论文选题
  • 草原旅游开发论文
  • 草原旅游开发论文范文
  • 草原旅游文化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