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统一战线刊物有哪些

统一战线刊物有哪些

发布时间:

统一战线刊物有哪些

《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报》创刊于1983年4月6日,由邓伟人亲自题写报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机关报,也是唯一的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全国性统一战线报纸。《人民政协报》是全国“两会”重要的宣传媒体。

很黄很暴力???初期党报的特点是:紧密联系斗争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与读者息息相通。

统一战线刊物有哪些书

(1)国统区 : 第一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文学的基调是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文学活动以救亡的宣传动员为中心; 彼此对立的各家各派作家的联合:18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的成立,周恩来、孙科等为名誉理事,郭沫若等45人为理事,老 舍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出版了会刊《抗战文艺》等; “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 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为最热门的文学题材。 强调了文学的战斗性、时代性、功利性、宣传性,丧失了文学的多样话和个性化。 第二阶段(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创作则转为正视战争的残酷与艰难,正视现实中的黑暗; 题材更深入到民族生活的底蕴,揭露与批判现实的黑暗势力和解剖民族痼疾;同时在历史中发掘民族美德,寻找民族脊梁以作为现实的借鉴;再则,作家也开始面对自己,探询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 主要文学形式是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追求史诗格调, 沉郁、凝重、博大的风格。 第三阶段(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文学再一次与民主运动结合,讽刺成了主调,许多创作都带上喜剧性的批判色彩。一、文学思潮、论争:40年代文学论争多,一方面固然与时代与政治的左右相关,但从另一层面看,则又是新文学理论建设更深入的探讨与建树。这几次论争,几次重要的论争是: (1)1940年以后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事件的发生:由于民族意识的高扬,如何在文化领域突出民族特色的问题就凸显出来。 议论的焦点: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代表性的观点与理论探讨 向林冰:比较重视民间旧形式,但又错误地否定五四以来新文学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 葛一虹:全盘否定民间旧形式,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 1940年下半年,论争不再停留于“中心源泉”上,而是更深入地接触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上,郭沫若、茅盾、胡风等都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观点。第一节 国统区作家的创作(3学时)一、有关抗战几个阶段国统区小说创作的变迁: 1、初期偏重纪实性的小说“报告文学化”现象:抗战初期,作家走向前线,走向大众,或者写起了报告文学,或者写的小说“报告文学化”,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和记事性。 2、稍后作家对战争中民族精神的新变化进行了表现:或者一般地赞扬老百姓和青年知识分子的积极抗战表现,或者是表现人民特别是农民经过抗战的锻炼而成长为新人;(如艾芜、姚雪垠、丘东平等人的一些作品)3、随着抗战的持续和深入,作家的视线由光明转向黑暗,小说创作中的暴露讽刺之风大盛,如张天翼、沙汀、艾芜等人的作品。二、主要作家的创作 1、张天翼的《华威先生》:刻画出了“华威先生”这一个“包而不办”的抗战文化官僚的典型形象;情节极其简单,象一个人物的“小品”,但极具艺术表现力;批判尖锐,内涵深远,讽刺笔调冷峭,叙述笔调明快,语言劲捷,短篇体制圆熟。 2、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与《淘金记》等暴露讽刺作品 严谨的客观描写手法,将作者深深藏在人物、事件背后的表达手法; 严于选材,善于捕捉艺术细节,运用夸张和戏剧性情节,刻画出众多的旧时代农村基层统治者狰狞的戏剧形象; 语言幽默质朴,比较口语化,富于地方色彩 继承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传统,深受五四乡土文学的影响,又认真借鉴了果戈理等苏俄文学的经验,在现代讽刺小说的民族化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3、钱钟书的《围城》《围城》所揭示的是洋学衔和旧学问错综时期新儒林的众生相,是揭示他们官场化和商场化的空疏和迂腐、虚伪和鄙琐,揭示他们从国外回到国内,从家庭走向社会、又复归家庭的彷徨无主、无所归宿的灵魂。因此,在谈论这部长篇的思想、艺术价值的时候,首先应该把它置于中西文化大撞击、国难家愁相激荡的巨大智慧背景和现实背景之中来审视。 《围城》的意蕴有三个逐步深入的层面: (1)高级知识分子精神病态的讽刺;(表面语义层) (2)随主人公的漂泊转徙而涉及到的广阔社会面和众生相;作者涉笔成趣,皆成讽刺;(连带语义层) (3)是形而上的层面:它由主人公的荒诞处境和无意义的人生经历而生发,拓展到对人的基本存在困境和人生的根本意义、人的基本根性和人际间的基本关系等人生的根本问题进行探询,从而将作品的意蕴提升到了人本的形而上的高度。(引申语义层) 《围城》的艺术特色: (1)采取大跨度的横向移动式的结构间架,以人物行踪的两点双线来布设格局。 (2)与众不同的讽刺艺术——反仿、反讽、反论构成的机敏的讽刺。 4、“七月派”小说作家路翎 (1)路翎的主要作品:中篇《饥饿的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短篇集《青春的祝福》、《求爱》、《在铁链中》。八十万字的长篇《财主底儿女们》是其代表作。 路翎笔下的人物众多,破产农民、矿工、卖艺人、船工、等等,但最主要的是两类:流浪者和知识者,前者如《饥饿的郭素娥》等,后者如《财主底儿女们》。 《饥饿的郭素娥》较好的体现了胡风的理论的特征: 一方面路翎惯常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寻求“人民底原始的强力”,歌颂强力,如从肉体到精神都陷入极度饥饿的柔弱而“饥饿的郭素娥”,当他得不到她的所爱,还要被当作物品一样被转卖时,至死不从。因而被用火铲烙死。临死时,她喊出了“你们不晓得一个女人的日子,他挨不下去,她痛苦!”其反抗性可见一般; 另一方面,路翎也不忘其“精神奴役的创伤”。他挖掘落后人们的奴性,又从暗淡平庸的心灵世界中看到了人民精神力量的闪光。 《财主底儿女们》 小说的背景:从“一 •二八”到“七七”事变; 小说的主旨:表现“以青年知识分子为辐射中心点的现代中国历史的动态”; 蒋纯祖的形象:追求、碰壁、狼狈而逃,最后病逝。蒋纯祖的生命之路一部分是现实的,社会性的,又有一部分是纯个人式的、心理的,他仿佛穿行在人世间古往今来能遭遇到的崇高和卑下、抗争和败退、正义和邪恶、理性和疯狂、生存和死亡之中,感受了一切,领悟了一切,最后被作者在大时代中送上死路。这个人物从社会层面上可以看作是在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斗争中仍未能与人民结合,没有找到光明出路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同时表达了作者与极度动乱的世界上对生命的不可重复的深刻体验。 (2)路翎在现代心理小说探索的独特性: 实践着胡风的理论,用主观精神的“扩张”,“拥入”客观世界,故他的作品主观色调强烈; 尤其以对人的精神世界包括无意识世界进行开掘为特色; 他对人的理解,某些方面带有现代派的观念,即社会烙印与人性兽性的混合; 路翎的作品认为人的本性往往是被社会的表象掩盖的。人的生命是痛苦、高贵而孤独的,是一个搏战的过程,深层的挖掘会使人颤栗; 由于以上的理由,路翎小说在揭示灵魂的复杂、丰富性方面就别具特殊价值,他运用错综的表现人物的心理广度的写法,在掌握大起大落的心理节奏,处理人物心理感应的波澜方面,显现出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气质,也使得中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在他手中与世界文学的潮流更接近。 5、东北作家群:差不多先后提出以童年故乡记忆为住的代表性小说,代表作家作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端木蕻良的《科尔沁草原》,骆宾基的《北望园的春天》等。 萧红的《呼兰河传》: 写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作品中故乡人民的生活方式就是无生活的生活方式:吃、睡、劳作、像动物一般的生生死死。 故乡人民的时间是无时间性的时间,人们在动物般的生存中,失去了一切生活的目标,失去了过去与未来,时间在这里是停滞的; 在这种停滞了的生活中,必然表现出传统落后文化对人的戕害,必然产生小团圆媳妇的悲剧。 萧红的小说注重打通小说与非小说之间的厚障壁,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及诗之间的新型小说样式,自由地出现于现实与回忆,现实与梦幻,成年与童年之间,善于捕捉人、景的细节,并融进作者强烈的感情气质,风格明利、凄婉,又内含英武之气。她的文体是中国诗化小说的精品,对后世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一节 七月诗派(2学时)一、七月诗派 “七月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文艺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杂志为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鲁藜、绿原、冀访、阿垅、曾卓、芦甸、孙钿、化铁、方然、牛汉等。强烈的革命激情,鲜明的政治倾向,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是“七月派”创作的基本特征。 “七月派”的创作特色: 把诗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诗歌与时代的密切结合和与人民的融为一体,追求诗歌鲜明的毫不含糊的政治倾向性和革命功利主义的创作目的性,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是其共同的创作态度。 发掘和歌颂民族的生命强力,抒发鲜明的主观战斗激情,是“七月派”诗作的主要内容。 艺术上追随艾青,倾向于诗歌的散文化,对自由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二 、绿原、鲁藜等人的诗作1、 绿原是“七月派”成就较大的诗人。从充满浪漫憧憬的《童话》集,到振聋发聩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等政治抒情诗,既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成长,也标志着他在诗艺上的进步。《终点,又是起点》、《伽利略在真理面前》、《你是谁》都是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诗视野开阔,感情激越,形象繁复,富于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2、 鲁藜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等。他的诗大多是朴实而清新的短诗,抒写了诗人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鲜感受。《泥土》是表现新的人生哲学的名篇。3、 其他如阿垅的《纤夫》、冀汸的《跳动的夜》、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和化铁的《暴雷雨岸然轰然而至》,都是充满力度和激情,足以显示“七月派”风格的代表作。阿垅从人、诗、现实相互关联的视野中系统地阐述了“七月派”的诗学主张。第二节 中国新诗派(2学时)一、“中国新诗派”对“新式现代化”的探索1、“中国新诗派”(“九叶派”)因1981年7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叶集》而得名。该派崛起于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客、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缇、袁可嘉、穆旦等。《文聚》、《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是其主要阵地。 《中国新诗》等刊物是他们的主要阵地,故又被称为“《中国新诗》派”。艺术主张: “九叶派”主张“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在诗歌艺术上,他们坚决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而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这样一种诗学追求,虽显然是以现代主义为主导,但它同时也吸取了现实主义以至古典主义的营养成份,故也具有“综合”的特点。 “九叶派”诗的历史特征与独特价值 (1)、在诗的表现内容上,“九叶派”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 (2)、在诗与现实的关系上,“九叶派”主张“要扎根在现实里,但又不要给现实绑住”。 (3)、在艺术表现上,“九叶派”自觉地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 二、穆旦的诗歌创作1、穆旦是“九叶派”最具特色的诗人,有诗集《探险队》、《旗》和《穆旦诗集》等。他自觉地将现代主义者的追求和强烈的民族意识融为一体,因而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人本困境问题和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希冀,在他的诗作中交错出现。前者如《诗八首》、《隐显》等,后者如《在寒冷的腊月的冬里》、《赞美》等。这二者的交织,使他的诗以痛苦的丰富和感情的严峻著称。2、其他诗人也各擅胜场。郑敏和陈敬容都把抒情与沉思结合起来,但郑敏偏爱在静的描写中体会生命情趣,如《金黄的稻束》;陈敬容则长于在动态描写中推进思想,故而流水的意象和行进的姿态常常出现在她的诗中。杭约赫的《复活的土地》、唐祈的《时间与旗》,都是富于现代意识的抒情长诗。杜运燮的《滇缅公路》颂扬坚韧的民族精神。辛笛的《布谷》倾诉着人民的苦难。袁可嘉的诗论则系统地阐述了“九叶派”同人对新诗现代化的理论主张。唐提的诗评亦颇具情采。几乎很全面了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重庆公开发行的报刊有( )。A.《解放日报》B.《新华日报》C.《群众》周刊D.《光明日报》答案BC

巴金

《中国统一战线》统战工作是指不同社会政治力量在一定条件下,为了一定的共同目标而建立的政治联盟或联合;就其狭义而言,是指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战略策略,主要是无产阶级自身团结和同盟军问题。统战工作的职责:调查研究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组织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向中央反映统一战线全面情况,提出开展统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检查统战政策执行情况,协调统一战线各方面的关系。

统一战线刊物有哪些名称

《人民政协报》。《人民政协报》创刊于1983年4月6日,由邓伟人亲自题写报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机关报,也是唯一的在海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全国性统一战线报纸。《人民政协报》是全国“两会”重要的宣传媒体。

新文化运动中的报刊1911年辛亥革命后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使中国的报刊事业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批以反对封建思想、宣传新思潮为中心内容的报刊开始出现。有代表性的是1915年在上海创办的《青年杂志》 (后改名<新青年>)。它提出 “民主” 和“科学” 的口号,发起对孔子思想的批判,倡导文学革命,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开展。1918年12月,《新青年》的主持人陈独秀和李大钊等又在北京创办<每周评论>。接着,北京国民社、新潮社也分别出版《国民》杂志和《新潮》月刊,与《新青年》相配合。同时,北京<晨报>、<国民公报>、上海<时事新报>、<民国日报>(上海)等,也出版支持新文化运动的副刊。在中国报刊界形成了一个反封建的思想斗争热潮。而北京的《国故月刊》、《公言报》、上海的《新申报》等报刊, 则发表文章攻击新文化运动,于是在各种报刊上出现了新旧思潮的激烈斗争。

统一战线刊物有哪些作品

(1)国统区 : 第一阶段(1937年7月7日----1938年10月武汉失守) 文学的基调是昂扬激愤的英雄主义,文学活动以救亡的宣传动员为中心; 彼此对立的各家各派作家的联合:1838年3月27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简称“文协”)的成立,周恩来、孙科等为名誉理事,郭沫若等45人为理事,老 舍主持“文协”的日常工作。出版了会刊《抗战文艺》等; “文协”提出“文章下乡,文章入伍”,作家深入战争现实生活; 报告文学和通讯成为最热门的文学题材。 强调了文学的战斗性、时代性、功利性、宣传性,丧失了文学的多样话和个性化。 第二阶段(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 创作则转为正视战争的残酷与艰难,正视现实中的黑暗; 题材更深入到民族生活的底蕴,揭露与批判现实的黑暗势力和解剖民族痼疾;同时在历史中发掘民族美德,寻找民族脊梁以作为现实的借鉴;再则,作家也开始面对自己,探询知识分子的历史道路。 主要文学形式是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追求史诗格调, 沉郁、凝重、博大的风格。 第三阶段(抗战后期到解放战争时期):文学再一次与民主运动结合,讽刺成了主调,许多创作都带上喜剧性的批判色彩。一、文学思潮、论争:40年代文学论争多,一方面固然与时代与政治的左右相关,但从另一层面看,则又是新文学理论建设更深入的探讨与建树。这几次论争,几次重要的论争是: (1)1940年以后国统区关于“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 事件的发生:由于民族意识的高扬,如何在文化领域突出民族特色的问题就凸显出来。 议论的焦点: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代表性的观点与理论探讨 向林冰:比较重视民间旧形式,但又错误地否定五四以来新文学借鉴外国的成功经验。 葛一虹:全盘否定民间旧形式,全盘肯定五四新文学。 1940年下半年,论争不再停留于“中心源泉”上,而是更深入地接触到形式和内容的关系以及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上,郭沫若、茅盾、胡风等都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观点。第一节 国统区作家的创作(3学时)一、有关抗战几个阶段国统区小说创作的变迁: 1、初期偏重纪实性的小说“报告文学化”现象:抗战初期,作家走向前线,走向大众,或者写起了报告文学,或者写的小说“报告文学化”,具有很强的新闻性和记事性。 2、稍后作家对战争中民族精神的新变化进行了表现:或者一般地赞扬老百姓和青年知识分子的积极抗战表现,或者是表现人民特别是农民经过抗战的锻炼而成长为新人;(如艾芜、姚雪垠、丘东平等人的一些作品)3、随着抗战的持续和深入,作家的视线由光明转向黑暗,小说创作中的暴露讽刺之风大盛,如张天翼、沙汀、艾芜等人的作品。二、主要作家的创作 1、张天翼的《华威先生》:刻画出了“华威先生”这一个“包而不办”的抗战文化官僚的典型形象;情节极其简单,象一个人物的“小品”,但极具艺术表现力;批判尖锐,内涵深远,讽刺笔调冷峭,叙述笔调明快,语言劲捷,短篇体制圆熟。 2、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与《淘金记》等暴露讽刺作品 严谨的客观描写手法,将作者深深藏在人物、事件背后的表达手法; 严于选材,善于捕捉艺术细节,运用夸张和戏剧性情节,刻画出众多的旧时代农村基层统治者狰狞的戏剧形象; 语言幽默质朴,比较口语化,富于地方色彩 继承了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传统,深受五四乡土文学的影响,又认真借鉴了果戈理等苏俄文学的经验,在现代讽刺小说的民族化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绩。 3、钱钟书的《围城》《围城》所揭示的是洋学衔和旧学问错综时期新儒林的众生相,是揭示他们官场化和商场化的空疏和迂腐、虚伪和鄙琐,揭示他们从国外回到国内,从家庭走向社会、又复归家庭的彷徨无主、无所归宿的灵魂。因此,在谈论这部长篇的思想、艺术价值的时候,首先应该把它置于中西文化大撞击、国难家愁相激荡的巨大智慧背景和现实背景之中来审视。 《围城》的意蕴有三个逐步深入的层面: (1)高级知识分子精神病态的讽刺;(表面语义层) (2)随主人公的漂泊转徙而涉及到的广阔社会面和众生相;作者涉笔成趣,皆成讽刺;(连带语义层) (3)是形而上的层面:它由主人公的荒诞处境和无意义的人生经历而生发,拓展到对人的基本存在困境和人生的根本意义、人的基本根性和人际间的基本关系等人生的根本问题进行探询,从而将作品的意蕴提升到了人本的形而上的高度。(引申语义层) 《围城》的艺术特色: (1)采取大跨度的横向移动式的结构间架,以人物行踪的两点双线来布设格局。 (2)与众不同的讽刺艺术——反仿、反讽、反论构成的机敏的讽刺。 4、“七月派”小说作家路翎 (1)路翎的主要作品:中篇《饥饿的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短篇集《青春的祝福》、《求爱》、《在铁链中》。八十万字的长篇《财主底儿女们》是其代表作。 路翎笔下的人物众多,破产农民、矿工、卖艺人、船工、等等,但最主要的是两类:流浪者和知识者,前者如《饥饿的郭素娥》等,后者如《财主底儿女们》。 《饥饿的郭素娥》较好的体现了胡风的理论的特征: 一方面路翎惯常通过他笔下的人物寻求“人民底原始的强力”,歌颂强力,如从肉体到精神都陷入极度饥饿的柔弱而“饥饿的郭素娥”,当他得不到她的所爱,还要被当作物品一样被转卖时,至死不从。因而被用火铲烙死。临死时,她喊出了“你们不晓得一个女人的日子,他挨不下去,她痛苦!”其反抗性可见一般; 另一方面,路翎也不忘其“精神奴役的创伤”。他挖掘落后人们的奴性,又从暗淡平庸的心灵世界中看到了人民精神力量的闪光。 《财主底儿女们》 小说的背景:从“一 •二八”到“七七”事变; 小说的主旨:表现“以青年知识分子为辐射中心点的现代中国历史的动态”; 蒋纯祖的形象:追求、碰壁、狼狈而逃,最后病逝。蒋纯祖的生命之路一部分是现实的,社会性的,又有一部分是纯个人式的、心理的,他仿佛穿行在人世间古往今来能遭遇到的崇高和卑下、抗争和败退、正义和邪恶、理性和疯狂、生存和死亡之中,感受了一切,领悟了一切,最后被作者在大时代中送上死路。这个人物从社会层面上可以看作是在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斗争中仍未能与人民结合,没有找到光明出路的知识分子的典型,同时表达了作者与极度动乱的世界上对生命的不可重复的深刻体验。 (2)路翎在现代心理小说探索的独特性: 实践着胡风的理论,用主观精神的“扩张”,“拥入”客观世界,故他的作品主观色调强烈; 尤其以对人的精神世界包括无意识世界进行开掘为特色; 他对人的理解,某些方面带有现代派的观念,即社会烙印与人性兽性的混合; 路翎的作品认为人的本性往往是被社会的表象掩盖的。人的生命是痛苦、高贵而孤独的,是一个搏战的过程,深层的挖掘会使人颤栗; 由于以上的理由,路翎小说在揭示灵魂的复杂、丰富性方面就别具特殊价值,他运用错综的表现人物的心理广度的写法,在掌握大起大落的心理节奏,处理人物心理感应的波澜方面,显现出一种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气质,也使得中国的现实主义小说在他手中与世界文学的潮流更接近。 5、东北作家群:差不多先后提出以童年故乡记忆为住的代表性小说,代表作家作品有萧红的《呼兰河传》,端木蕻良的《科尔沁草原》,骆宾基的《北望园的春天》等。 萧红的《呼兰河传》: 写记忆中的《家乡》,一个北方小城镇的单调、美丽、人民的善良与愚昧。作品中故乡人民的生活方式就是无生活的生活方式:吃、睡、劳作、像动物一般的生生死死。 故乡人民的时间是无时间性的时间,人们在动物般的生存中,失去了一切生活的目标,失去了过去与未来,时间在这里是停滞的; 在这种停滞了的生活中,必然表现出传统落后文化对人的戕害,必然产生小团圆媳妇的悲剧。 萧红的小说注重打通小说与非小说之间的厚障壁,创造出一种介于小说与散文及诗之间的新型小说样式,自由地出现于现实与回忆,现实与梦幻,成年与童年之间,善于捕捉人、景的细节,并融进作者强烈的感情气质,风格明利、凄婉,又内含英武之气。她的文体是中国诗化小说的精品,对后世的影响越来越大。 第一节 七月诗派(2学时)一、七月诗派 “七月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文艺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希望》、《诗垦地》、《诗创作》、《泥土》、《呼吸》等杂志为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主要诗人有鲁藜、绿原、冀访、阿垅、曾卓、芦甸、孙钿、化铁、方然、牛汉等。强烈的革命激情,鲜明的政治倾向,重体验的现实主义,是“七月派”创作的基本特征。 “七月派”的创作特色: 把诗作为战斗的武器,追求诗歌与时代的密切结合和与人民的融为一体,追求诗歌鲜明的毫不含糊的政治倾向性和革命功利主义的创作目的性,以及诗歌的史诗品格,是其共同的创作态度。 发掘和歌颂民族的生命强力,抒发鲜明的主观战斗激情,是“七月派”诗作的主要内容。 艺术上追随艾青,倾向于诗歌的散文化,对自由体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二 、绿原、鲁藜等人的诗作1、 绿原是“七月派”成就较大的诗人。从充满浪漫憧憬的《童话》集,到振聋发聩的《给天真的乐观主义者们》等政治抒情诗,既显示出他在政治上的成长,也标志着他在诗艺上的进步。《终点,又是起点》、《伽利略在真理面前》、《你是谁》都是传诵一时的名篇。这些诗视野开阔,感情激越,形象繁复,富于现实主义的战斗精神。2、 鲁藜有诗集《醒来的时候》、《锻炼》等。他的诗大多是朴实而清新的短诗,抒写了诗人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的新鲜感受。《泥土》是表现新的人生哲学的名篇。3、 其他如阿垅的《纤夫》、冀汸的《跳动的夜》、牛汉的《鄂尔多斯草原》和化铁的《暴雷雨岸然轰然而至》,都是充满力度和激情,足以显示“七月派”风格的代表作。阿垅从人、诗、现实相互关联的视野中系统地阐述了“七月派”的诗学主张。第二节 中国新诗派(2学时)一、“中国新诗派”对“新式现代化”的探索1、“中国新诗派”(“九叶派”)因1981年7月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九叶集》而得名。该派崛起于抗战后期及解放战争时期,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客、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郑敏、唐祈、唐缇、袁可嘉、穆旦等。《文聚》、《诗创造》和《中国新诗》等刊物,是其主要阵地。 《中国新诗》等刊物是他们的主要阵地,故又被称为“《中国新诗》派”。艺术主张: “九叶派”主张“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在诗歌艺术上,他们坚决反对浪漫主义诗风,而致力于新诗的“现代化”建设和“感受力的革命”,旨在使诗成为现实、象征和玄学的融汇。这样一种诗学追求,虽显然是以现代主义为主导,但它同时也吸取了现实主义以至古典主义的营养成份,故也具有“综合”的特点。 “九叶派”诗的历史特征与独特价值 (1)、在诗的表现内容上,“九叶派”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 (2)、在诗与现实的关系上,“九叶派”主张“要扎根在现实里,但又不要给现实绑住”。 (3)、在艺术表现上,“九叶派”自觉地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 二、穆旦的诗歌创作1、穆旦是“九叶派”最具特色的诗人,有诗集《探险队》、《旗》和《穆旦诗集》等。他自觉地将现代主义者的追求和强烈的民族意识融为一体,因而现代主义者所关心的人本困境问题和中华民族的苦难与希冀,在他的诗作中交错出现。前者如《诗八首》、《隐显》等,后者如《在寒冷的腊月的冬里》、《赞美》等。这二者的交织,使他的诗以痛苦的丰富和感情的严峻著称。2、其他诗人也各擅胜场。郑敏和陈敬容都把抒情与沉思结合起来,但郑敏偏爱在静的描写中体会生命情趣,如《金黄的稻束》;陈敬容则长于在动态描写中推进思想,故而流水的意象和行进的姿态常常出现在她的诗中。杭约赫的《复活的土地》、唐祈的《时间与旗》,都是富于现代意识的抒情长诗。杜运燮的《滇缅公路》颂扬坚韧的民族精神。辛笛的《布谷》倾诉着人民的苦难。袁可嘉的诗论则系统地阐述了“九叶派”同人对新诗现代化的理论主张。唐提的诗评亦颇具情采。几乎很全面了

hbghjgvbjhgvb

呵呵,你的论文就值50分? 有空帮你查查看你们学校有没有万方一类的数据平台啊,那里查是最好的

秋天

国家级统一战线刊物有哪些

问 这干吗你要发表论文吗?

回答 中国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中国中药杂志,药学学报,中国晦洋药物杂志,中国临床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药学类的权威核心期刊有:药学学报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 药物分析杂志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抗生素杂志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中国药房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华西药学杂志 提问 有没有 联系方式 回答 亲,您是做什么用呢 亲可以到邮局定刊 提问 发论文 回答 清稍等亲 提问 不明白 回答 请稍等亲 《临床医药文献》杂志社首页 地 址: 北京丰台区菜户营东街甲88号邮箱:lcyywxxsb@ 邮 编: 100055 电 话: 010-57125070 传 真: 010-57125070 手 机: 13366441483 联系人 : 王编辑 公司网站:  提问 中国药房 联系 回答 请稍等亲 023-68586727 ,023-68586827 更多25条 

工学 国家级期刊 力学与实践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力学学会 工学 国家级期刊 力学进展 北京·该刊编辑部 中科院力学研究所 工学 国家级期刊 实验力学 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 中国力学学会 工学 国家级期刊 江苏力学 南京 江苏力学学会理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物理 科学出版社 中国物理学会 理学 国家级重点期刊 物理学报 北京·科学出版社 中国物理学会

这个是每个省或者是单位根据自身的情况。从公开发行的期刊中选择一部分的期刊自主来定的每个省的要求。或者说单位的要求都不太一样,建议你向所在单位了解会比较合适。

  • 索引序列
  • 统一战线刊物有哪些
  • 统一战线刊物有哪些书
  • 统一战线刊物有哪些名称
  • 统一战线刊物有哪些作品
  • 国家级统一战线刊物有哪些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