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构造地质学期刊

构造地质学期刊

发布时间:

构造地质学期刊

《地质学报》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地质科学学术刊物,反映地质科学各分支学科及边缘学科中最新、最高水平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基本地质问题研究成果。《地质学报》以反映地质学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国民经济建设中遇到的地质学基本问题的研究成果为主要任务,兼顾地质学方法和技术等,涉及地史学、地层学、古生物学、构造地质学、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矿床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区域地质学以及地质勘探的理论、方法、技术等地质学的各个领域及其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地质学报》中文版,现为月刊;刊号:CN11-1951/P,ISSN0001-5717,多次荣获《国家期刊奖》、《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中国百种杰出期刊》等20多项荣誉称号,现被《CA》、《GeoRef》等国内外20多家数据库收录,是中国地学界最重要的核心期刊之一。查看更详细内容可上中国地学期刊网—无需注册,直接下载论文全文(OA刊物)。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期刊荣誉:中科双奖期刊第三届(2005)国家期刊奖获奖期刊

自然地理学,地貌学,还有中国期刊网

《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是中国地质学会主办的学术季刊,创办于1922年,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科技期刊之一。 该刊创办时,原名Bullelin of 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中国地质学会志》),以英文为主,德、法等文次之,每年一卷,刊载中国地质学会会员地质调查研究之所得及在学术年会中宣读的论文。 ?《中国地质学会志》共出版31卷,至1952年《中国地质学会会志》与《地质论评》合并,更为现名《地质学报》,由外文版改为中文版,但连续卷号并附英文目次及英文摘要(1967-1971年曾停刊4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 1988年3月,为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地质学报(英文版)》复刊,发表《地质学报》(中文版)已刊论文的英译本。从1997年起,《地质学报(英文版)》与中文版相同编号,但所载论文内容不同。 《地质学报(英文版)》所刊论文涉及地学和相关学科各领域的研究,包括地层学、古生物学、地史学、构造地质学、大地构造学、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矿床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环境地质学、区域地质学以及地质勘查的新理论和新技术。其读者对象主要是国内外有关学科的研究人员与高等院校师生。稿源自世界各地,该刊稿源丰足,稿件年刊用率20%—30%,可以从大量来稿中择优遴选稿件。《地质学报(英文版)》近数年来,一直连续被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所收录。多次获得科技部、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协的中国优秀科技期刊称号。 ?《地质学报》英文版,现为双月刊;刊号:CN11-2001/P,ISSN0001-9515,多次荣获《中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建国60年有影响力科技期刊》等20多项荣誉称号,现被《SCI》、《CA》、《GeoRef》等国内外20多家数据库收录,影响因子常年位居5--15上下,是中国地学界最重要的核心期刊之一。查看更详细内容可上中国地学期刊网——直接下载全文(OA刊物)。自2012年开始,与Wiley-Blackwell公司合作出版电子版,现有5500多家电子版国际订户。主办: 中国地质学会周期: 双月出版地:北京市语种: 英文;开本: 16开ISSN: 1000-9515CN: 11-2001/P历史沿革:现用刊名: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曾用刊名:地质学报(英文版)创刊时间:1922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SCI 科学引文索引(美)(2009)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期刊荣誉:中科双百期刊

构造地质学期刊简介

省级精品课程《地球科学概论》简介《地球科学概论》是地球科学教学体系中的先导性课程,起着构筑专业知识结构基本框架的作用。课程以新世纪地球科学面临的任务和应发挥的作用为主线,采用宏观人——地系统论和行星地球观,对地球各层圈进行系统论述,介绍了地球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特别强调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地球表层和人类的影响。基本内容包括:现代宇宙形成的基本论点及事实根据;太阳系和地球起源的假说及证据;地球物质组成和地质记年方法;地球层圈结构和地球物理性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的基本特征以及风化、风、河流、地下水、海洋、冰川等外动力地质作用;组成岩石圈的矿物、岩石特征和岩浆、变质、构造、地震等内动力地质作用;地球动力系统;地球科学在资源利用、灾害防治、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地球系统科学的基本知识。省级精品课程《岩石学》简介岩石学课程是地学类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它由`火成岩石学、沉积岩石学和变质岩石学三部分组成。该课程的讲授采取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主要讲授有关岩石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着重介绍研究岩石的思路和经验,同时将岩相学和岩理学结合起来,在阐明有关岩石学的基本概念、岩石的地质产状、物质组成、结构构造、分类命名和各主要岩石类型的基本特征基础上,同时介绍如何运用物理化学和地球化学等基本原理来分析岩石的形成方式、过程和机理。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注重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通过大量的实习课,使学生掌握三大类岩石的基本特征和鉴定特征。省级精品课程《矿床学》简介矿床学课程是地质学专业、资源勘查工程专业的主干专业课,它的教学分矿相学和矿床学两阶段。矿相学部分作为矿床学的基础和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主要讲授矿相显微镜使用方法、矿物在反光显微镜下的物理和光学特征、侵蚀鉴定、常见金属矿物简易鉴定、矿石组构及矿化期次等内容。矿床学部分主要讲授矿床学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成矿作用的基础知识,分析各种成因类型矿床的地质特征、控矿因素、成矿作用及时空分布规律等。在实践教学环节上,注重于锻炼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通过大量的实验、实习课,使学生掌握矿床学研究内容和工作方法,培养科学思维方法以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省级精品课程《构造地质学》简介《构造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地质工作者必须掌握的重要课程之一。构造地质学以构造分析作为研究地壳或岩石圈构造的方法论,主要研究中、小型尺度的基本构造特征、分类和观测方法,介绍断层、褶皱、节理、叶理和线理构造成因机制的基本理论及现代构造地质学的研究方法和思路。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学会用极射赤平投影的方法测定面、线构造的产状,学会阅读、分析地质图的方法和步骤,掌握绘制地质、构造图件的技术和方法。构造地质学课程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地质和综合解决地质问题的能力。省级精品课程《矿产勘查学》简介

已发

构造地质学期刊投稿

连地学都搞不明白 百度一下吧

文献计量学的理论中国早在数年前就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口号,邓小平同志也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更是强调“共产党人必须是先进文化的代表”,而学术期刊是科技及先进文化的载体,面对世界经济日趋一体化的趋势,面对信息通讯技术及信息处理现代化方式日臻完善的今天,作为载体的学术期刊就应先行一步,高瞻远瞩这是形势使然。科学技术研究的最终结果主要表现在发表科技论文、科技成果获奖和取得社会与经济效益三个方面。科技论文一般指在专业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研究性论文,它是科技活动和科技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科学研究最直接产出形式之一。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科学研究的成果和效率,特别是论文的水平,是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单位以及科研人员科技能力和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通过对科技论文的定量分析进而对科技产出能力和科技水平进行整体评价,国内外管理人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和尝试,如利用模糊数学模型分析等方法。其中,文献计量学分析方法是近年来广泛应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之一。文献计量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从定量的角度出发,采用数学、统计学等计量方法,通过对文献特征的统计分析,来研究文献体系的分布、结构、数量关系和定量管理,进而探讨文献的变化规律和科学管理。近几年来,文献计量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情报学以外的科学技术领域中,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文献计量学指标用于科学技术生产效率的评价,使决策者可以对科技研究进行有效的定量化管理。简单的文献计量学指标,例如出版著作数、发表论文数、被引用次数等等,已经被广泛应用于部门中作为考核、奖惩、晋升职工的评估依据。这些简单指标的组合,就可以评价大学、研究所、工业公司以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与影响能力。在近10年中,文献计量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许多成果,各方面更趋成熟,研究层次更趋深入,定量化描述的手段与方法也日益改善。同时寻求更系统全面的数据集合,更现代化的文献数据处理手段,最终有效地指导文献情报工作。近几年来,文献计量学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应用研究的力度明显加大,特别是在科技管理与决策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有关领导部门和研究者的重视。国外对此十分重视,例如,美国、英国、匈牙利、印度等许多国家不仅把文献计量指标作为科学计量学指标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从管理的高度,认为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科学文化水平乃至综合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有效方法。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就开始编制《科学引文索引》(SCI)。这一大型索引的出版和发行,为文献计量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多功能的有力工具,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献计量学应用所必需的大量数据,有效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全面发展,被誉为文献计量学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没有SCI就没有现代的文献计量学。我国著名学者赵红洲、蒋国华等人曾经利用文献计量方法,排出了我国主要大学发表论文的名次,并以“学术榜”的名义在报纸上公布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并受到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领导的高度重视。从1987年起,国家科委为了从一个侧面评价我国学科发展、科技投入产出情况及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的成就,委托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今改名为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利用ISI的三套出版物,对我国学者从1983年以来发表的论文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接着,国家科委专门下达资助课题,要求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进行更大范围、更系统的文献信息统计分析,对我国科技水平在世界上所处的地位以及主要大学、科研院、所的科学生产能力和学术水平作出客观评价,并逐步形成制度,每年召开一次新闻发布会,公布有关统计结果。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从1998年起也逐年出版《中国科学计量指标:论文与引文统计》(简称《指标集》)。集内有100多项统计指标,运用科学计量学和文献计量学的有关方法,对我国科技论文的产出力和影响力及其分布情况从总体上进行了客观的描述。该书的内容包括:统计源概貌,机构研究计量统计,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部门开放实验室研究计量指标,地区研究计量指标,科技基金计量指标,合作研究计量指标,人才研究计量指标,文献评价计量指标。近几年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连续资助了6项文献计量学和科学计量学方面的研究课题,促使其研究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文献计量学的深入发展。由于文献计量指标的评价功能与其它社会评价指标的功能是一致的,而且其研究成果和计量数据可以为有关部门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定量依据与支持,因而越来越受到有关领导和管理部门的广泛重视。这一重要进展表明,文献计量学的某些内容和方法正在由课题研究向事业化方向发展,成为国家科技文化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这有利于文献计量学冲破传统的局限,增强其渗透力和辐射力,大步进入“科技圈”、“管理圈”、“决策圈”,在更大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进一步得到社会各界的承认和重视。这是90年代以来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应用发展的显著特点与趋势之一。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建立的背景文献计量学的应用是建立在大量数据的基础上的,因此必须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建立正规的文献信息计量工具,为应用提供大规模数据的获取渠道和来源,必须依托较为适宜的文献数据库才能进行。目前国内文献计量学研究大多利用SCI为数据源进行统计研究,但在本研究进行项目调研中发现SCI创建时间较短,在可追溯性方面不如一些历史悠久的传统检索工具(如地质学方面有200多年收录史的GeoRef),虽然SCI收录5000多种期刊,但由于其专业覆盖面很广,故每个学科的收录数量都不够。并且SCI对各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同,所以各科学间的数据不具备可比性。此外SCI中没有“分类号”一项,不能按学科进行分类检索,因此用它进行某学科的统计就很困难,一些文献统计项目为了用SCI进行各学科综合统计研究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对原始数据重新进行分类等加工、录入,这一点可反映出数据源选定的是否得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统计工作的结果和效率。可以认为利用SCI对国内外地球科学进行分学科和领域论文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分析,论文使用的分析测试方法统计分析,论文研究的区域分布统计分析,论文提出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无法满足要求,因此,本项目组自行设计并完成了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应用数据库技术和公共查询系统技术实现对地学文献数据的存储、查询、分析、输出,实现地学文献的信息化管理。(1)系统运行环境:服务器:WINDOWS NT及其以上平台,PIII 800、RAM/256M、Disk/20G;客户机:DINDWOS 9X或WINDOWS NT及其以上平台,PII 350、RAM/64M、Disk/9G;网络:互联网;数据库:MS-SQL 2000。(2)系统结构: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的设计采用了三级B/S体系结构,三层结构包括客户机、应用服务器、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这种方式又称瘦客户机系统,在客户机端没有或者有很少的应用代码。客户机负责数据结果的显示和用户请求的提交。应用服务器和Web服务器负责响应和处理用户的请求。而数据库服务器负责数据的管理工作。所有的空间数据和应用程序都放在服务器端,客户端只是提出请求,所有的响应都在服务器端完成。其中,Web服务器位于系统的中间,是原型系统的枢纽与核心部分,是系统设计和实现的关键。系统结构如图1所示。系统前端是Client/Brower,中间是Web Server,后端是Sql Server。图1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应用的结构图(3)系统总体功能:数据库管理:实现数据输入与维护、查询、显示输出等,系统也提供Web环境下的数据管理,数据信息可在远程或本地进行编辑、浏览、维护。系统可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初评估、总评估:依据文献查询结果进行学科、主题、作者、研究单位、研究区域等相关度的统计和分析。数据交换功能:系统可通过转换工具将数据转换为其它标准格式,如2709等国标数据。系统具有完整的桌面管理和帮助系统。(4)系统构成框图(图2)与主要功能图(图3)。图2 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的构成框图(5)系统的开发和应用环境:在中文WIN2000下利用SQL2000、ULTRADEV、VBSCRIPT进行开发。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数据源选定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建库主要收集和利用《GeoRef检索系统》(以下简称GeoRef)、《中国地质文献库及检索系统》(以下简称GDS)作为数据源,GeoRef是中国地质图书馆在1982年开始引进的美国地质调查所信息中心所建的地学文献数据库,该数据库收录了北美地区自1785 年以来的和世界上其它地区自1933年以来的地质文献,包含了地球科学领域国际上公认的5000余种期刊、会议资料等,总共约220万余条,其收录范围覆盖了地球科学近40 个类目,是目前国际最权威的地质学文献检索数据库。GDS由中国地质图书馆所建,收录1985 年至今的400 余种期刊、专著、论文集和国际会议中文资料,累积文献量达20 余万条,收录范围基本覆盖了地球科学、土地科学等40个类目,是我国地球科学和土地科学研究领域最大型的检索系统,是国内最权威的地质学文献数据库。选取上述两个数据库作为本系统数据源的主要原因是:①GDS的基本结构和选刊原则等诸多方面与GeoRef接轨,建库依据了文献计量学的结果;②两种数据库均有较为严格选刊标准,收录文献的种类较多,即将国家级单位主持的地球科学类专业杂志悉数收录,也将一些地方主办、流通区域有限因而影响较小的地球科学杂志收录;③两种数据库收录时间较长,GeoRef已有200年数据,GDS的数据年限已有近19年,非常适合于我们对多年来地球科学论文情况进行分析;④两种数据库的分类系统设立既遵循了地球科学的学科分类,又是从检索文献的实际需要出发,并且GDS是参考了GeoRef的类目名(表1、表2)。所以根据GeoRef和GDS得到的分析结果应该是代表国内外地球科学研究水平。不足之处是两种数据库都缺少引文分析。图3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的主要功能示意图表1 GeoRef数据各学科使用代码列表表2 GDS数据各学科使用代码列表续表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实例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是利用国内外地学文献统计分析系统,检索提取科技人员和研究机构发表论文数量的统计数据,进行科技人员群落及研究机构的学术榜的测定;检索提取分类统计数据,进行相关学科的学科体系演变和发展趋势分析。国内研究机构论文数量的统计分析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框架结构中的选项有:题目、作者/单位、刊名、出版社、出版年、卷、页、文献索取号、语言、载体形态、关键词、分类号、文献识别号、记录状态、文献类型、目录级别、文献载体、ISSN号、ISBN号、会议、版次。如想了解我国近年来各研究机构发表论文的情况,通过系统选择框架结构中“出版年”,输入“年代(1997、1998、…2001)”,检索出各年代收录的全部文献,再选择系统框架结构中的“作者/单位”输入、并通过Excel运算处理,即可得到如下的统计数据(表3)。表3 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1997~2001年收录国内研究机构论文数量国内外学科结构统计分析利用国内外文献统计分析系统对GeoRef数据库100年、GDS数据库15年期刊论文进行学科的统计分析,数据采集的方法是利用分析系统框架结构中的“分类号”进行检索,GeoRef数据库的检索式:分类号的字段代码、GDS数据库的检索式:选择检索系统框架结构中的“分类号”,输入分类代码,采用上述方法我们采集了国外100年、国内15年的分类数据,编制了国际地质科学体系学科结构的百年演变图及国内地质学科体系学科结构近20年演变图(详见第一章)。中外综合性期刊地学论文对比研究(1)《科学通报》、《中国科学(D辑)》、《Nature》和《Science》的地学学科结构的统计分析《Nature》和《Science》分别是英国和美国主办的世界顶尖的综合性科学杂志,所发表的地学文章一般都反映了地质科学研究的一些重要进展。而《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也可以算是我国顶尖的综合性科学杂志,4种杂志的学科结构,反映了近年来地质科学基础和前沿研究领域及其变化趋势。比较4种期刊可知,第四纪地质学方面的论文数都居于其它学科之上,说明近年来对第四纪地质与全球变化科学研究日趋重视。词频统计结果也表明与其相关的术语出现最多,如“第四纪”、“新生代”、“全新世”等。因为第四纪从时间上离人类活动的历史最近,因此研究第四纪地质、环境、气候变化等,无不与我们人类的生存这个重大问题密切相关。《Science》和《Nature》上关于宇宙地质(或球外地质)的论文排名在前5位,比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上的排名要靠前。球外地质实际上也是一个涉及到未来人类居住环境的重要科学问题,当然它还反映了我们对地球起源等根本问题的不懈探索。之所以国内这方面的论文还比较少,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主要可能与国家经济实力、技术设备水平有关,其次是对人类环境问题的关注程度。另一方面,从统计结果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在国外两著名期刊上关于经济地质(包括矿产、能源等)方面的论文数量较少,而国内两大期刊在油气地质、金属矿床两类论文数量均名列前茅,这与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对矿产、能源的需求量大有关。另外,地质找矿仍然在我国地质工作中占相当大比重,这方面的成果(论文)也就很多。(2)《Nature》和《Science》国别分布的统计分析从表4、表5可看出,前10位除中国之外都是当今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尤其是美国更是遥遥领先,英、法、德为第二梯队,明显落后于美国。这表明只有经济上相对强大了,科技的发展才能得到有力支持。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发展较快,也很重视科技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因而加大了对科技的投入,之所以能够跻身前10强,说明我国在地学领域已取得了一些领先水平的研究成果。表4 在《Scienc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数前10位的国家图4反映了过去20多年以来我国在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地学论文的情况,论文数量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近6年以来迅速攀升,表明我国地学研究在某些方面已经受到国际上的重视。表5 在《Natur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数前10位的国家图4 近年来我国学者在《Science》、《Nature》上发表的地学论文数量变化曲线(3)《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Nature》和《Science》机构分布的统计分析对《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Nature》和《Science》4种期刊1996~2001年每一年不同单位发表论文数的多少进行了排序,从图5、图6看,在《Nature》上大学、研究所、国际组织、公司和其他分别占58%、28%、15%、11%、2%;《Science》上大学、研究所、国际组织、公司和其他分别占47%、27%、4%、05%、24%,大学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研究所。这与《中国科学(D辑)》、《科学通报》情况完全相反(表6、表7)。从表6、表7中可以看出,我国发表地学论文最多的单位是研究所,其次才是大学或学院。按发表论文的多少进行排序的结果表明,中科院地质所、地球物理所及其所属各实验室发表论文数最多,其次为地科院、地震局、海洋局等所属研究所。中科院论文数遥遥领先于其它研究所。大学中学术论文数量较多的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南京大学、北京大学、西北大学、同济大学(排名未分先后)。图5《Natur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机构分布图6《Science》1996~2001年发表地学论文机构分布表6《中国科学D辑》1996~2001年发表论文作者单位分类统计表7《科学通报》1996~2001年发表论文作者单位分类统计中外期刊地学论文研究领域的对比分析根据选定的国内外地学期刊统计分析系统数据源,采集和分析了16000多个数据,从而对矿物学、地球化学、岩石学、古生物地史学及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矿床地质学、地球物理学、第四纪地质学与全球变化、环境地质学、工程地质学、能源地质学、行星与宇宙地质学、海洋地质学、地质年代学、地质观测技术等研究学科和领域进行了专题调研,反映了研究领域的变化趋势(详见学科分述部分)。

朋友说的这些刊物太专业,一般人做不了

构造地质学论文

1955年中国大地构造学家张文佑院士主编和翻译了《地壳发展的规律性与区域大地构造》文集。本书选择了苏联地质学家有关大地构造方面的论文10篇,主要是论述了天体演化学与地球构造问题、地壳发展的一些规律性问题,特别是介绍了苏联地质学家对中国大地构造的轮廓的研究,以及中国地台的构造和地盾的历史。这本译文集出版后,多次印刷,广为我国地质工作者和教学工作者参考与使用。1956年在中国科学院首次招考副博士研究生时,构造专业指定为重要参考书之一。笔者也参与了其中“西伯利亚地台南部地质构造”的编辑与翻译。文集中,既有苏联大地构造学家理论与研究方法,也涉及一些中国大地构造格架和轮廓,其中特别是显示出苏联地质学家对中国大地构造的观点和认识。论文如下:ОЮ施密特天体演化学及地球构造 ПH克鲁泡特金地壳发展的若干一般性规律 EB巴甫洛夫斯基地球的大地构造纲要图 BB别洛乌索夫地壳构造和地壳发展的问题 BB别洛乌索夫大地构造 BE哈茵中国大地构造的轮廓 BM西尼村中国陆台的构造及其发展 BM西尼村论中国地盾的历史 ЮM谢音曼西伯利亚地台南部地质构造 BT莫尔多夫斯基)。10篇译文中,其中ПH克鲁泡特金的《施密特天体演化学及地球构造》一文,是着重论述了苏联著名天体物理学家ОЮ施密特关于宇宙成因、天体演化学说及其地质论证。众所周知,20世纪50年代初苏联开展了宇宙成因、天体演化以及地球起源的学术论战,施密特的天体演化学是当时论战中具有代表性的宇宙论观点,而像琼斯(Jeans)、杰弗瑞斯(Jeffrey)、以及Bг费森柯夫(Фсенков)等炽热物质团块形成的理论均受到施密斯的否认和批判。施密特在文中,着重论证了“致密地核的形成及地球半径渐次收缩”,以及“矽铝层的花岗岩——沉积岩石圈的不连续分布及大陆合成问题”。20世纪60—70年代,西方一些天体物理学家、地质学家对施密特的论点提出质疑,以及尖锐的批评,指出施密特的论点,是反映出当时苏联学派的偏见;关于施密特院士的地球起源论点将在下面的《地球起源学说四讲》中阐述。一篇选自《野外石油地质工作者手册》的、苏联著名大地构造学家哈茵所著《大地构造》一文,主要论及了大地构造学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基本类型和特征,运动形式,褶皱构造及其分析和研究方法等,以最基本的构造形式图解,深入浅出地阐明大地构造运动类型及其运动形式,是一篇大地构造学专业以外地质工作者了解和运用大地构造知识难得的篇章。文集选译了别洛乌索夫两篇论文:《地球的大地构造纲要图》,《地壳构造和地壳发展问题》。这两篇论文,代表了苏联大地构造学派中,偏向于地球物理的别洛乌索夫理论代表作。别氏在文中引述了施密特的地球由微小星际物质形成的假说,也引述了苏联著名大地构造学派的代表人物的HC沙茨基院士有关地壳运动发展的观点,这使中国地质学家了解苏联大地构造学派中不同的论点和假说。文集中,选译三篇有关中国大地构造轮廓、发展概况以及中国陆台、中国地盾的发展及其历史的论述,代表了早期苏联地质学家对中国大地构造格架的认识和观点:一篇是选自《苏联大百科全书》中的《中国大地构造的轮廓》,认为中国地域具有着多种多样的地质结构,包括有中国地台(地壳稳定、不活动部分)及其周围喜马拉雅—昆仑活动带和阿尔泰—天山活动带,年轻的、至今还保持有巨大活动性的台湾岛(阿尔卑斯褶皱带);中国地台及其活动带,又分解出许多结构性质和历史发展不同的地带。文中附有一张《中国大地构造图》,集中反映了一些苏联学者对中国大地构造格架的认识和观点。一篇是西尼村的《中国陆台的构造及其发展》,论述了中国陆台至前寒武纪至中生代和新生代期间的发展、演变;作者根据中国地质历史的基础,还提出了中国陆台及其内部大山脉构造的理论观点。作者从中国地质学家早期论著认识中国四大块地盾构造:山东及其邻区地盾、鄂尔多斯地盾、塔里木地盾及华南地盾论起,一直论及到中国陆台新概念及其最基本构造特征及其发展历史各阶段。最后一篇是选译专门从事于中国地质研究的苏联学者ЮМ谢音曼教授,专门论及到《论中国地盾的历史》。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体会到地质力学和板块构造学有许多共同点,如都强调水平运动、都坚持力学性质的研究、都重视建造与改造的研究、目前都只能说明中生代以来的地质构造问题等[1]。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它们之间有许多不同,特别是在研究思路和理论体系方面存在许多不同,其中重要的有如下几点:(1)地质力学从大陆构造开始研究,所以有人又称其为大陆动力学。它强调地壳的表层滑动;而板块构造则是从海洋构造开始研究,强调岩石圈深部带动表层构造的运动。(2)地质力学重视构造形变研究,认为只有构造形变是不存在多解性的地壳运动的历史记录。它研究地壳运动的思路是从构造形迹的共生组合确定构造型式和构造体系,从构造型式和构造体系反演地壳运动的程式,再从地壳运动的程式探求地壳运动的力源。这是一条严谨的认识路线。这条认识路线是李四光及其科研集体经过艰辛探索才形成的,它有别于传统大地构造学只研究大块体的运动,而有很大的优越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代表着构造地质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因为只要是研究地质构造就必须研究其力学的本质,追究其力的来源。但也有它的局限性,即主要只强调大陆构造和表层构造的研究,对于海洋构造和深部构造的研究比较薄弱;而地壳和岩石圈的运动既有来自天体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地球自身的原因,单纯强调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就显得不够全面。板块构造理论重视块体的运动,通过古地磁纬度记录、古生物地理的变化来反演块体的水平运动,通过各种岩石学标志和构造遗迹来确定古板块的边界和古板块的地质运动。板块构造学说所运用的这些方法虽然有些本身还存在理论论证问题(如古地磁学)或存在多解性(如某些建造分析方法),但以其方法的多样性和综合性能够最大限度地引用当代地学各分科的最新科学技术方法和手段,使其能够解决许多在这以前无法解决的地质构造问题,特别是使其能够进入地学和构造地质学许多前缘课题的研究,如岩石圈深部的研究,借助岩石圈探针和地球物理学、同位素地质学等许多最新研究手段向岩石圈深部软流圈乃至地核进军。如前述及的地幔柱等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为板块构造研究的前缘课题,它显示板块构造学开始突破岩石圈的范围,而与地球的核、幔、壳演化研究结合起来。(3)地质力学与板块构造学的理论体系存在很大的不同:地质力学创始人非常明确学科要解决的理论问题是地壳运动问题,为了解决地壳运动问题,科学地探索出解决这一理论问题的方法学和认识路线,由此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如果我们回顾地质力学大陆车阀说的形成过程,我们就不难看出它是从总结区域和全球构造型式和构造体系的空间展布规律发现全球构造格局的纬向、经向和扭动构造型式的展布所反演的全球水平构造力的作用,再进而追索这些构造力的来源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从地球的整体运动—地球的自转—控制和发动地球的表层—地壳的运动,再由地壳的运动形成各种构造体系和构造型式的严谨的科学和理论认识体系。事实上,总结全球构造格局的基本特征,不仅全球规模的经向和纬向构造与地球自转轴有严格的几何关系,而且极区的同心圈状、放射性断裂系,大陆内部的共轭剪切断裂系,EW向的大洋中脊转换断层与地球纬度带(愈近赤道,走滑断距愈大)也都表现出与地球自转轴有严格的几何关系、与地球的自转有成因联系。但是,由这样一个理论认识体系所提出的地球动力机制如同当年的大陆漂移说一样碰到了极大的困难,即计算表明,李四光所认为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所产生的经向惯性离心力和纬向惯性力就其强度和数量级而言,都不足以发动一场大规模的构造运动和全球规模的构造形变。王仁等[2~4]曾按分层均质流变体模型(缓变模型)计算分析了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所致的全球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所导致的构造应力的量级(10-2~nPa)与现今不同方法实测所得的古、今构造应力量级(MPa)相比,都显得太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快速模型所获得的量级更小)。很难想象,如此小的构造应力能驱动地壳与岩石圈块体的水平运动。因此,王仁等[2~4]、李东旭(1986)、高庆华(1996)都曾先后认为实际地球体在长时间尺度内表现出流变特性,用缓变模型描述更为合理,且在缓变模型中,应考虑应力随时间的长期积累效应。若地球在10Ma内长期保持加速或减速,则自转速率变化所致的应力积累至MPa量级这样的构造应力就足以产生显著的构造效应[2~4]。但对于构造应力能否随时间加大而积累的问题,尚缺乏实验依据,许多地质、地球物理与力学专家对此尚持否定态度[5]。李四光提出的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所引起的地球动力学机制遇到了重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推动了对地球自转动力作用的研究,地球科学界在否定过高估计地球惯性力(经向离心惯性力和纬向惯性力)的同时,对其他作用力进行了科学评估。已经提出的驱动岩石圈地壳运动的动力有地幔对流、重力和热动力、洋脊推力、板块负浮力、碰撞挤压力、地球自转所致惯性离心力、周期性引潮力、西向引潮力、科里奥里力等。科里奥里力的数量级非常小,对地壳构造运动几乎不起作用,可以忽略不计。理论计算分析表明,地幔对流能产生MPa量级的构造应力,但地幔对流模式存在很多问题,难以说明地球内部特别是大陆内部的动力学过程,而且受到地幔分层性、大陆巨厚山根等新研究成果的反对和制约。板块俯冲或陆陆碰撞所产生的构造应力属于次一级的构造应力场,而非驱动板块运动的构造应力。热动力和重力是重要的构造力量,但在驱动板块运动时主要表现在洋脊推力和地幔对流之中。看来能够对板块的拉张与挤压起到驱动作用的主要是西向引潮力和周期性的引潮力,两者所致的构造应力都能达到104~105Pa的量级,而且这两种应力都属于交变应力。周期性引潮力应力大小与方向都随时间变化作周期性变化,属于对称循环交变应力;西向引潮力仅应力大小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而应力方向始终向西,属于脉动交变应力。如前所述,交变应力能降低岩石强度和疲劳极限,而且这两种交变应力的循环次数均达1010次的量级,因此这两种构造动力的实际动力学效应相当于105~106Pa以上的静态构造动力,有显著的构造动力学意义。但周期性引潮力所致的应力,由于其方向也随时间作周期性变化,所以对构造过程仅有触发作用,而无驱动作用;而西向引潮力仅应力大小作周期性变化,应力方向是基本恒定的以西向为主,所以对驱动岩石圈水平运动有重要意义,是导致岩石圈总体西向运动的主要动力,属全球构造运动的基本驱动力之一[5]。由此可见,驱动构造运动的基本动力仍然与地球自转有关,只不过不是李四光原来意义上的离心惯性力而是西向引潮力,它可以很好地解释经向大洋中脊的展布及洋脊推力的产生。王仁等[3]指出,日、月引潮力,钱德勒摆动和地球自转速率的短期变化所引起的地应力,在一个范围内正负交替作用周期性变化不能积累。因此尽管引潮力所引起的应力较大(10-1N/cm的量级),最多只能起到触发构造运动的作用。要推动构造运动必须依靠非周期性的力,造成应力的积累。有人认为地球自转轴可能有过大范围的移动,地轴只要有20°左右的移动,就足以积累所引起构造运动的应力了。王仁曾采用缓变地球模型(厚度为80~400km的线性黏弹性壳体,内部为不可压缩流体)进行计算,约在106年左右可将地壳看成完全弹性的,进行应力叠加,将应力积累到10MPa的数量级,它足以引起拉张破裂和垂直于压应力的褶皱。按王仁的分析,若地球自转速度在106年内保持同一加速率变化,将在中低纬度产生足够的东西向拉应力造成洋中脊和全球性剪切破裂网络,同一时期的减速率将可造成极圈的同心弧和放射状断裂。问题在于会不会有这样的加速率时期[6]。交变应力对构造形变的意义是一些构造学者所关注的。众所周知,滴水可以穿石,岩石在长时间的交变应力作用下会减低强度而易于变形。一方面是客观上存在着全球性的纬向构造,另一方面形成这种构造的力量又不够大。这个矛盾看来也只有借助于长期的岩石流变了。张文佑等[6]从天文地质和地球表面形态、构造形迹等方面进一步系统论证地质力学的理论观点。他指出,月球、水星、火星等表面反射光像图所显示的线状构造和环形山、火山的排列,也大多为经向和纬向两种方位,一个旋转着的天体,其表面构造与其旋转轴之间必定有很大的联系。离极力的量级虽小,但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期内,我们不应该用常温常压常速条件下岩石力学的概念来理解地质历史中的岩石在特殊温压条件下的长期蠕变。另一方面,地球各圈层的物理、化学性质有差异,可使应力在不均一处集中,离极力的量级可以增大,这一点不容忽视。现在已经确定,有许多纬向构造带具有平移性质,而且有愈近赤道,平移距离愈大的趋势。南极大陆有逆时针旋转的现象,而北冰洋周围的大陆,又略似有顺时针旋转的现象。李四光早年曾提出由于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所引起的岩石圈与水圈之间的相对扁率的变化,张文佑认为这种相对扁率的变化不仅可发生在岩石圈与水圈之间,而且还可能发生在岩石圈与软流圈之间,地幔与地核之间,以及一切具有不同密度和黏滞系数的地球各圈层界面之间。这种相对扁率的变化对岩石圈构造变形会发生什么样的影响是很值得研究的。李四光认为,在角动量基本守恒的前提下,地球内部物质向地心运动,这将使地球转动角动量矩变小,从而使自转角速度加快;反之,若地球内部物质向外运动,地球转动量矩则变大,从而导致自转角速度变慢。在这种质量再分配过程中(同时加上外部天体的影响),地球自转轴也可能发生一定程度的偏转。地球自转速度与自转轴的摆动又将导致离极力、科里奥里力、旋转速度不均一效应的变化与极移应力的产生,以及地球内部各圈层间相对扁率的变化和滑动。地球表面南极为大陆,北极为海洋,其形态如鸭梨状,而重力均衡则呈倒置鸭梨型;洋脊扩张带和海沟消减带大致均呈经向和纬向;极扩张轴与旋转轴相交,又大致与地球赤道面和黄道面夹角相等(图1)。约为地轴摇摆角的倍数,这些现象都似乎与地球自转有关[6]。西向引潮力的存在只能解释经向构造的形成,而离极力和经向切向力量级又太小,不足以形成纬向构造,看来形成纬向构造的构造动力只有另找答案。马宗晋等[7]提出全球表层构造格架具有N/S半球与0°/180°半球双重胀缩非对称性,本书作者认为从中可能找到形成纬向构造的动力:正是由于南半球地球的膨胀大于北半球,形成环南极洲的大洋中脊,南半球成为水半球;北半球收缩相对大于南半球,从而大陆块聚集于北半球,成为陆半球,并在北半球形成挤压性的纬向构造。李四光在他的大陆车阀说中也谈到在角动量等恒定律的支配下,当地球自转速率加快时,地球会相对收缩;当自转速率减弱时,地球会相对膨胀,因此地球的胀缩除了地球内部能量的集散和重力、热力的原因以外,地球自转速率的变化也是一个可能的诱发因素。图1 板块沿球面的旋转运动( 据 F Press et ,1978) F 1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alongthe global surface( After F Press et ,1978),近年来积累起来的一些对地质构造现象规律性的认识也进一步揭示地球自转动力作用的意义,例如Meyerhoff等[8]通过对全球许多构造带的调查,总结出54种朝东定向的构造现象,其中如火山弧和弧后盆地集中在西太平洋,弧顶指向东方,许多褶皱带中SN向火山深成岩带随时间向东迁移,SN向褶皱带和盆地中心随时间向东迁移等。还有,按李四光的说法,大规模的地壳运动发生在地球自转的加速期和减慢期,但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总趋势是长期减慢,因而学者们提出是否存在能够积累应变的长期加速段值得怀疑。不过,地质历史上的地质陈迹揭示出地球确实存在相对的不均匀膨胀和收缩,这是否可以间接论证地球自转速率有过周期性的加速与减慢?当代固体地球科学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地球内部内核、外核、地幔的自转速度是不等的,并由此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地球动力现象,诸如地磁场及其极性倒转,地幔柱、热点的移动,地球内部一系列径向构造和圈层构造等。结合地球内部物质结构等新资料,充分考虑岩石圈的自转、核幔自转和岩石圈不同块体间自转的差异性,看来是推动地球自转动力说的一条途径[9]。Raralli等[10]论证了地幔与液态外核之间的角速度差可以解释所观测到的地磁场中心长期缓慢向西漂移现象。综上所述可知,随着科学的进步和对地球自转动力作用的深入研究,尽管李四光原来的一些观点和结论受到置疑和修正,但就其理论体系的核心———地球自转及其变化的动力作用学说来说不仅没有削弱,反而得到加强。全球构造型式和构造体系的展布与地球旋转轴有严格的几何关系是不容置疑的客观事实,其成生与地球的自转有关,暂时不能阐明并不等于这种客观的生因不存在,这就是地质力学理论体系的优越之处。它的优越性不只是表现在它的整体论和系统论的科学观方面,而且还在于它是建立在对(或深刻揭示出)自然界对立统一的法则认识之上。地质力学除了在动力学机制问题上受到挑战外,在解释地质构造的演化历史方面也受到严重的挑战。李四光一再申明,他所建立的构造体系是中生代以来的,也就是说他的全球构造格局也主要是中生代以来的,他的全球构造格架与地球自转轴有严格的几何关系,一旦地球自转轴发生变动,全球构造格局也就会发生变动,地质力学对地质历史上发生的超级大陆的形成与裂散、大洋的形成与消减和陆块的漂移至少在目前还无能为力加以合理的解释。至于谈到板块构造的理论体系,如前所述,板块构造说是在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等地质事实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板块构造的开合机制,是根据岩石圈板块的开合推导出地幔流是其动力学机制。近年来对热点的研究和地幔柱构造学的发展,似乎为岩石圈板块的开合找到了深层的动力学机制。如前文曾经提到的,岩石圈地壳运动的原因既有来自宇宙天体运动方面的原因,也有来自地球内部的原因,板块说侧重从地球内部寻找岩石圈地壳运动的原因,应该说这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这方面正是地质力学考虑不够之处。诚然,20世纪70年代,人造卫星的空间重力测量已经证实在地幔深处确实存在地幔流。但是由于地球内部的多层结构,这种对流体的规模究竟能有多大?特别值得提出质疑的是那些长达上万公里的洋中脊如果是由深处地幔流推开的,那么又是什么力量能造成地幔内部有如此长的定向性非常强的地幔流圈?卫星激光测量已经可以测出现今板块的运动速率,它远远大过地幔流的运动速率。极其缓慢的地幔流如何能使驮托其上的板块以较快的速度运移?以上只是涉及板块开合的地幔流机制还不能得到科学的阐明,更不要谈到板块在形态上和空间展布上有哪些规律,以及支配这些空间分布规律的动力学机制。上述这些板块构造论者解释不了的问题会不会隐藏着因果倒置的问题?如果反过来,用表层构造运动来解释板块的运动问题可能迎刃而解。张文佑就用表层一对共轭剪切断裂受到EW向的拉张应力而形成近南北向的洋中脊[6]。拉张减压从而造成深处处于潜在状态的地幔物质转化成液态而上涌,由于表层构造的定向性从而诱发深部地幔流的定向性。较快运动的表层板块拖曳导致深部地幔发生缓慢的蠕变流动。这样看来,板块构造的空间展布及其运动规律恐怕还要借助于地质力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解释清楚。近来,地幔动力学的研究趋向于认为对流拖曳在板块运动中不是重要的驱动力。一些新的观测资料又重新引起对地球自转动力作用的重视,地球自转的动力作用还可能是岩石圈板块运动变化的原因[11]。Doglioni(1990)从地球自转的角度对板块运动提出了这样一种解释:岩石圈与下伏地幔间去耦程度的差异,可能是板块运动变化的原因。他根据世界不同地区板块运动方向的资料绘制了软流圈向东流动和板块朝西运动的流线图来说明岩石圈与软流圈相对运动的结果。流线的全球性大起伏可能是由于地球自转轴不稳定的摆动引起的(转引自马宗晋,2003)[11]。但是,板块的扩张和俯冲机制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是根据地壳岩石圈的构造形变、地震和建造记录反演的,特别是它能很好地说明幔壳是如何演化的,洋壳是如何形成的,如何通过俯冲机制和碰撞机制实现陆壳与洋壳各自物质的各自循环与更新;洋壳物质如何转化为陆壳物质;洋陆壳物质之间如何转化;大陆如何裂解和增生,等等。在地质历史方面,即便是在前中生代,对海陆变迁、超级大陆的聚合和分裂、沉积盆地的开合和造山带的形成用板块构造的理论模式仍然能够得到很好的解释。一句话,在阐明岩石圈物质的演化和大陆、海洋构造的演化历史方面,至少在目前板块构造学是远胜于地质力学的。综上所述,通过以上地质力学与板块构造学理论体系、研究方法的系统比较,我们不仅了解到它们之间的异同,更重要的是了解到它们之间有较强的互补性。为了更全面地认识地质构造,对于我们,它们不应该成为互相排斥的学说,而应该互相融合,这方面将在本书的后述章节中做进一步的阐述。(4)为生产实践、国民经济、环境保护服务方面:地质力学强调构造体系和构造型式的研究,而这些地质构造实体对矿产资源的展布、工程地基的稳定性、地质灾害的预报与防治等都具有控制和启示意义。因而尽管地质力学在理论上还有动力机制问题尚未解决,但产业部门如地质勘探和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等部门仍照用不误,这也说明地质力学在指导生产实践和服务于生产实践和国民经济、人民生活方面有极大的优势;而板块构造学由于它的研究对象是大的地质块体(板块),因而它对生产实践和国民经济的意义往往是战略性和方向性的,不能太具体到每一个微细的地质构造。例如,地震主要发生在活动板块的板缘地带,如俯冲带和碰撞带,这些地带就成为地震的多发区。目前,许多国家也多用板块构造理论来研究地震和预报地震(地质力学则用活动体系来预报地震),而沿板缘地带常是金属成矿带,因而这些地带也就成为找矿勘探优选的地区。总的说来,由于板块构造学研究的是大块体的运动,因而它在地质找矿、工程地质勘测与环境保护方面没有地质力学那样具体实用,但是,由于板块构造对区域构造的控制,因而在地质找矿、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方面往往具有区域规划方面的战略意义。总而言之,板块构造学是战略性的,在战术性或可操作性方面较弱;地质力学则既有战略性又有战术性。但是,尽管地质力学与板块构造学在为实践服务的领域里在研究思路和所能解决的问题方面有这些差异,我们都无妨让它们按照各自的研究思路对各自的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并由此为生产实践、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方面作出贡献,而同时求得互补,我想这对全人类和地球科学都是有益的。参考文献[1] 朱夏 活动论构造历史观 上海地质 1991 ( 2) : 1 ~ [2] 王仁,何国琦,王永法 地球动力学简介———现状与展望 见: 构造地质学进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2,166~ [3] 王仁,何国琦,王永法 地球自转速率变化推动全球构造运动的可能性 见: 国际交流学术论文集 北京: 地质出版社 [4] 王仁,丁中一 轴对称情况下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及引潮力引起全球应力场 地质力学论丛 1982 ( 6) ,193 ~ [5] 吴珍汉,旋转地球动力学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997,95 ~ [6] 张文佑,钟嘉猷 介绍断裂与断块大地构造学的理论发展与实际意见 见: 构造地质学进展 北京: 科学出版社 1982,12 ~[7] 马宗晋,杜品仁,高祥林 便于构造研究的思考地学前缘 2003,10 ( 特刊) : 1 ~ [8] Meyerhoff A A,Taner I,Morris A E L,et Surge T a new hypothesis of Earth In: Chatterjees New Concepts in Global T lubbock: Texas T U [9] 杨学祥,陈震,刘淑琴等 地球内核快速旋转的发现与全球变化的轨道效应 地学前缘,1997,4 ( 2) : 187 ~[10] Raralli & Murphy DC Rheological stratification of the L 1987,132: 281 ~ [11] 马宗晋 地球构造与动力学 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

构造地质学报告

你现在有报告了没有,发一份给我行吗,我的邮箱是,谢谢

还不如照别人抄```找朋友的吧

自己读一遍就有报告了,老师让你们写读书报告是为了让你们学知识,你们倒好,呵呵,还跪求,不觉得不好意思啊。

  • 索引序列
  • 构造地质学期刊
  • 构造地质学期刊简介
  • 构造地质学期刊投稿
  • 构造地质学论文
  • 构造地质学报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