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健康与疾病文献资料

健康与疾病文献资料

发布时间:

健康与疾病文献资料

那你可以去找一些医学类的期刊呗,像免费下载的有(临床医学进展、医学诊断、中医学)等等这样的吧,多找些这样的资料参考参考吧

无须特别,看下下面材料 癌症病人化疗期间饮食如何调配? 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化疗期间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伤正常细胞。因此癌症病人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充足营养有利于病情的改善。据临床观察,肺癌病人体重下降超过6%,若抗癌药与营养治疗同时进行,可使50%的病人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如果不给予营养治疗只有20%病人有疗效,可见营养对治疗癌症的重要性。 食物要少而精:化疗期间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多数人食量较少。因此食物选择应是高质量蛋白质,高热量食品多样交替,坚持进食,病人因呕吐食物摄入量不够时,可从静脉辅助葡萄糖、氨基酸、蛋白等。 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医学研究证明,维生素c能增强细胞中间质功能,是阻止癌细胞生成扩散的第一道屏障。增强全身抵抗力,抑制癌细胞的增生。许多蔬菜水果,如西红柿、山楂、橙子、柠檬、大枣等,含维生素c比较丰富,应多食用。 少食多餐,在三餐之外可增加一些体积小热量高营养丰富的食品,如巧克力,面包干,蛋类制品。进餐时避开化疗药物作用的高峰。如静脉化疗最好空腹时进餐。 对症调理饮食:饮食中增加一些调味品,使食物味道鲜美,增进食欲。进食后易呛食,可食少渣流食。 参考资料:《健康与疾病的营养270个怎么办》

健康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本定义的文献资料出处为:1946年6月19日至7月22日在纽约召开的国际卫生会议通过、61个国家代表于1946年7月22日签署(《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记录》第2号第100页)并于1948年4月7日生效的世界卫生组织《组织法》的序言。自1948年以来,该定义未经修订。

健康与疾病文献

是要这方面的论文嘛!!《医学心理学对健康和疾病的理解》  医学界过去习惯于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考虑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认为生物学的指标是判断健康和疾病的最终标准。所谓健康,就是没有症状,用客观测量的方法找不到身体哪一部分有病态的证据。所谓疾病,就是生物学统计常模(Norm)可观察到的偏离,身体内出现高于正常值的化学和物理变化:如血中白细胞增加至10''000/mm’以上,体温升高至38摄氏度以上等,以此作为疾病诊断的重要依据。  但是这一健康和疾病的概念是不完整的,因为:  很多疾病在早期是没有症状的,一般常规检查也不易检查出来。在病人没有查出病变证据以前的某一段时间,不能说他没有疾病或者说他身体是健康的。与此相反,大多数人都有龋齿,即身体有病理体征,但他们很少被认为是有病的人。  社会人群中疾病发生与否,受人种、年龄、经济状况、居住条件制度等影响''不同社会群众的生活水平不同''判断个体健康和疾病的标准也不一样  健康与疾病的标准''还受各国文化背景、社会道德规范和政治经济制度等影响。某些特殊行为在不同历史阶段就有不同评价。美国有些州把同性恋当作精神上有病的人,需要接受精神病专科的治疗,对酗酒、虐待儿童、丧失道德而犯罪被认为是精神上有病而偏离正常的行为;有些国家把持不同政见者当作精神病;在本世纪二十年代英国妇女争取选举权,参政的行为被认为是有精神病;某些宗教中把虔诚教徒听见上帝或神的声音视为正常,甚至受到尊敬。  由此可见,单纯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来对健康下定义是不够的。英文中有三个不同的词来标志疾病的概念,一个是disease,用来说明病人的躯体器官有器质性病变,或功能不正常。这种异常(disorder)是可以观察测量的。这正是从生物学的角度看问题。其次是illness,用来说明病人有主观不适感觉,如感到头痛、恶心、焦虑等一系列症状,这显然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问题。第三是sickness,用来说明病患病了,不能正常执行工作、学习和日常的活动了,失去了健康人应有的行为,这是第三者的看法,也为病人所接受,是上述两种情况的结果,这是从社会学的角度看问题。  因此,除从医学的角度外还要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角度综合考虑一个人的健康问题。所以健康的定义应该是:

无须特别,看下下面材料 癌症病人化疗期间饮食如何调配? 化疗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化疗期间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也会杀伤正常细胞。因此癌症病人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充足营养有利于病情的改善。据临床观察,肺癌病人体重下降超过6%,若抗癌药与营养治疗同时进行,可使50%的病人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如果不给予营养治疗只有20%病人有疗效,可见营养对治疗癌症的重要性。 食物要少而精:化疗期间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食欲不振等症状,多数人食量较少。因此食物选择应是高质量蛋白质,高热量食品多样交替,坚持进食,病人因呕吐食物摄入量不够时,可从静脉辅助葡萄糖、氨基酸、蛋白等。 多吃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医学研究证明,维生素c能增强细胞中间质功能,是阻止癌细胞生成扩散的第一道屏障。增强全身抵抗力,抑制癌细胞的增生。许多蔬菜水果,如西红柿、山楂、橙子、柠檬、大枣等,含维生素c比较丰富,应多食用。 少食多餐,在三餐之外可增加一些体积小热量高营养丰富的食品,如巧克力,面包干,蛋类制品。进餐时避开化疗药物作用的高峰。如静脉化疗最好空腹时进餐。 对症调理饮食:饮食中增加一些调味品,使食物味道鲜美,增进食欲。进食后易呛食,可食少渣流食。 参考资料:《健康与疾病的营养270个怎么办》

自己看饮食营养与健康之道 □叶永铁 老祖宗曾有说教:“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以现在科学的说法称为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意即是要获得人体所必需的各种营养素,必须注意食品的合理搭配,切忌吃荤不吃素或吃素不吃荤。同时,合理的搭配亦能提高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因为各种蛋白质是由多种氨基酸组成的,甲蛋白质所缺乏的某种氨基酸恰为乙蛋白质所含有,乙蛋白质所缺乏的恰为甲蛋白质所含有。例如小麦、小米、黄豆、牛肉分别单独食用时,其生理价值分别为67、57、64、76,而混合食用时其生理价值可达89,大大提高了食物蛋白质的利用率,反之未被利用的蛋白质则排出体外,劳而无功,颇似小时曾念过的课文《一个豆瓣的旅行》。实际上,我国北方地区主食以杂粮为主(南方以大米为主)撇开气候、水土等因素,就其摄取的蛋白质看已接近或达到完全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因此,北方人普遍体格健壮魁梧,脸庞红润。近来随着生活的富足,都市中有相当部分的儿童出现肥胖症,其症结都在于对某类食物超常的食欲感。由于对某种营养素超常的吸收和利用能力,它与成年者出现的热能过剩、脂肪沉积出现肥胖有着本质的区别,应及时调整控制其膳食结构。 年轻时曾知晓一个人有怪癖,他常常吞食一些墙土,让人费解,其实从饮食营养学角度看,皆因其胃酸过多,无意中发现掺有石灰的墙土吞食之后人体感到舒服,达到酸碱中和的目的。而现在只要几片苏打片就可解决的问题,在当时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人体自身的修补与对环境的适应性,令人叹为观止。而今环境条件越好,人类机体自我适应、自我完善的意识已逐渐褪化减弱,但并非消失。例如一个不会吃辣椒的人,长期在四川生活并经常吃一点辣,则就有可能会喜欢吃辣椒。一个长期吃较多肉的人,其体内消化蛋白质和脂肪的酶的活力会升高。一个长期吃素者,其消化液中的淀粉酶活性会升高,其蛋白质酶和脂肪酶活性则降低。因此,中枢神经在参与机体对营养素的摄取、消化、吸收和利用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应避免进餐时精神忧郁、阅读书报或考虑其它问题。有条件可在进餐前听一段轻松愉快的音乐,在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中,布置优雅的餐厅就餐,则更为快事。 还有自己

序号 文献标题 来源 年期 来源数据库 1 国外关于食品营养与健康声称的新旧管理法规 营养健康新观察 2007/04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2 国内外食品营养与健康声称技术法规比较 国外医学/资费标准: 2元/篇 3元/2篇如果店里没有,可以留言,一个工作日内回复也可以帮忙下载万方和中国知识总库的论文,提供论文名称,作者名称或网址(仅限万方和中网)一个工作日内下载完毕收费同上购物流程第一步:请先到 492670898/中拍下1篇论文或者多篇第二步:再发送邮件到 写下你需要的文章题目第三步:1个工作日内回复信件,附件即为论文

健康与疾病文献综述

疾病和健康的关系主动健康,主动幸福,大家晚上好!今天分享主题:疾病和健康的关系战胜疾病,是很多人的愿望。至于疾病是什么?有什么意义?与健康之间有什么关系,很少人愿意静下来,用心思考。实际上,真相是,疾病一旦发生,无论大小,都是不能够治疗的 [爱心]阳光森林多年以来一直推动医疗改革,颠覆陈旧低效的医疗模式,创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学思维,摆脱对医生和医院的依赖,提出患者必须为自己的疾病负最关键的责任,以主动健康的方式,掌握健康的重要因素[爱心][爱心]记住:我们的目的不是治疗疾病,而是恢复健康。记住,阳光森林教你的,减少对身体伤害的来源,并帮助新的健康组织的生长,才是帮助病人恢复健康的关键。 而这一点,只有患者重新对自己负责,才能够做到。比如灯泡坏了,是不能修好的,只能换一个。树叶枯萎,长出新的树叶,头发掉了,长出新的头发。疾病代表身体细胞的死亡速度大于细胞生长的速度。无论什么疾病,细胞的生长与任何治疗手段以及药物无关,只和细胞的生长条件有关。这个条件就是,所有生命存在的关键因素:“阳光、空气、水、食物、好心情。如果不教育患者,主动负起健康的责任,如果不帮助病人在这五个基本要素中得到改善,任何药物或手术或许改变了病人对病症的感受,但却不能帮助病人恢复健康。真正能够照顾患者的只有患者自己,如果患者的观念是错误的,那么其做法必定是错误的。一个人每天都以错误的方法对待自己的身体,身体必然会因此遭受损害,导致疾病或使疾病日益加重,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如果通过教育使患者树立起了好的观念,在生活起居中,能够随时做对身体有益的事,身体就可以天天好转,最终远离疾病。牢记以下几个重要的观念:1、你的健康是你吃出来的,也是你的生活习惯培养出来的。2、许多人期望真的有灵丹妙药可以治好病而不用改变生活饮食习惯,那是掩耳盗铃,可笑而不科学的。3、错误的习惯再小,日积月累也会导致疾病或使原有病情加重。正确的习惯再小,积累起来都可以让你远离疾病或使你的身体恢复健康先学习吃营养早餐,这是第一个重要习惯,确保每天早上,营养均衡而完整。增加幸福餐,让中餐晚餐都靠谱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不同,压力不同,饮食、生活环境不同,疾病也不同,存在着无数的个体差异。没有一种产品是万能的,也没有一种方法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真正的医生是病人自己,没有人比他更了解自己,更知道自己的生活行为。如果他不愿意正确地照顾自己,不愿意改变那些对他不利的生活习惯,不学习那些有助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没有人可以真正帮他。就身体而言,人的制造者就是自己。只有自己的身体才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也只有自己的身体才知道什么最合适自己。除了意外的伤害和急性病,需要靠医生医院的帮助,来控制损害速度以外,其它所有的慢性疾病只能靠患者自己。这一点希望大家有正确的认知。现代人多数面临亚健康和慢性疾病,这类状况代表着身体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受到伤害,所以要想恢复健康也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爱心]所以一旦你的身体出现状况,不要着急问我要配方,你需要静下心来,好好反思自己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主动健康,主动幸福,每次课程开始前我都会说这句话,为的就是提醒自己,提醒大家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随随便便交给医院和医生,谁都不能替你背负那个责任,那个代价太大了。

如何理解健康和疾病,健康和疾病其实很简单,如果是你没有啥毛病能正确的生活,这就是健康人,如果你浑身病痛缠身,这就是非健康人。

在一般人的印象当中,健康与疾病是完全不相容的两种现象。但随着医学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大家希望通过了解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原理来更好的帮助患者治愈疾病,恢复健康。在医学上,有准确的定义将健康定义为包括人类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从整体去对待的一种完全正常状态。简单的说,就是人的健康不仅仅是包括于身体的生理方面,同时它还暗含着人类的心理问题,以及周边的社会环境。  这是因为周围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对于我们人类会形成一个良好的适应度,而这个是适应度对于人类心理健康的影响又非常重要,当然一个良好的心态,对于生理影响也是非常关键的。这就是为什么当患者生病的时间过久的时候,周围的人或者医生会建议患者去换一个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此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反言之,疾病也是这样,如果人的生存环境过于混乱,或者是过于焦灼,就很容易给人本身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导致心理产生问题,当心理问题过于严重的时候,就会逐渐的引发成生理疾病。最为常见的就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亚健康状态。我们经过大量的研究数据调查可以知道,会有亚健康状态的患者通常都会具有超负荷工作,以及不良的生活习惯,从而导致他的心理失衡,最终引发出生理周期的疾病症状。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疾病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往往是息息相关的。他们相互影响,缺一不可。如果从哲学范围来讲的话,他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所以如果患者想要保持自己的身体健康,就要正确的看待疾病与健康之间的联系。

《论疾病》 佛教以生、老、病、死为四苦。其中,常人最怕的,并非死,而是病——在病中,更容易有生不如死的感受;那些甘愿自杀的人,便是明证。身心的正常状态,是为健康;身心显著的异常状态,是为疾病。而在健康与疾病之间,还有身心非显著的异常状态,姑且命作近疾。显然,没有正常,便不会有异常;没有健康,便不会有疾病。其实,反过来说,也成立:没有异常,便不会有正常;没有疾病,便不会有健康。——阴阳相互依存,不同生,便共亡。所以,对于人生的种种逆境,不必过于憎恶与怨恨。苦于天作孽,那便是命运,怨天非但无益,反而更苦;苦于自作孽,那便是报应,怨不得天,也怪不得旁人。年迈不便的人,渴望着青春永驻;疾病缠身的人,幻想着健康长存:人们往往不能免于衰老与疾病,而常常希望它们彻底消亡。若果真有上帝,且愿意大发慈悲,将横亘于生死之间的“老”“病”抹去——那么,人们便如同定了时、却不知何时爆发的炸弹;而彼时对死亡的恐惧,将比如今对衰老和疾病的厌恶,更为可怕。疾病还可继续分类:在身而不在心,是为身疾;在心而不在身,是为心疾;身心皆有累及,是为双疾。疾病之于人类,可谓不离不弃:在早期,科技欠发达,以身疾为主;在中期,科技相对发达,以双疾为主;在晚期,科技非常发达,以心疾为主。须知科技是把双刃剑,既可治病(身疾),又能致病(心疾)。身疾的医治,固不容易;心疾的治疗,更为艰难。所以,我们欢欣于科技改善身疾的疗效时,更要警惕其隐藏的危害——功在当代,便过在未来;过在当代,便功在未来。生物都有强大的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人类尤其如此。所以,疾病必定有着明确的病因,且后者的致病力,须强于人体的抵抗力,其才能显现于外。因而,要想防控疾病,须减弱病因的致病力,或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显然,后者更为容易,也更为关键。对抗身疾,须健壮躯体;对抗心疾,须坚强精神;对抗双疾,须双管齐下。良好的生活习惯,是躯体健壮的保障;高尚的道德修养,是精神坚强的后盾:生活习惯不好,道德修养不高,却想着身心无恙,岂不是白日做梦?古人云:“青青不伐,将寻斧柯;涓涓不壅,将成江河。”对抗灾祸,干预越早,效果越好,损伤越小。所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疾愈发普遍,也愈难改善。病在外,旁人尚易使力;如在内,则难以下手。解铃还须系铃人:若心疾患者疏于自救,甚至闭心拒医,便是孔子再世,华佗重生,也无计可施。《增广贤文》有云:“贫无达士将金赠,病有高人说药方。”对于心疾,除自救外,我再无良方,只有些许建议:返朴归真。身越近于自然,心越归于朴素,疾病便越少、越轻——心疾最是如此。而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与自然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大——利愈显,则害愈隐;功愈广,则过愈重。对人类而言,利显而害明,功广而过轻的事,我只想到一条:爱护自然。须知善待自然,便是善待自己。

健康与疾病文献怎么查

戊戌数据包含了美国上市药品数据库,欧盟上市药品库,美国橙皮书数据库,ClinicalTrials数据库,欧盟HMA上市药品库,日本橙皮书数据库,日本上市药品库等,有中文,英文,日文检索。

以文献中的事实为对象,检索某一事物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过程 文献检索,以文献为对象,查找某个课题的有关文献的一种检索。医学(Medicine)是处理生命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一种学科,促进病患恢复健康的一种专业。研究领域大方向包括法医学,中医学,口腔医学。医学(Medicine)是处理生命的各种疾病或病变的一种学科,促进病患恢复健康的一种专业。医学,英文Medicine,是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的一种科学,是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狭义的医学只是疾病的治疗和机体有效功能的恢复,广义的医学还包括中国养生学和由此衍生的西方的营养学。世界上医学主要有西方微观西医学和东方宏观中医学两大系统体系。医学的科学性在于应用基础医学的理论不断完善和实践的验证,例如生化、生理、微生物学、解剖、病理学、药理学、统计学、流行病学,中医学及中医技能等,来治疗疾病与促进健康。虽然东西方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导致研究人体健康与外界联系及病理机制的宏观微观顺序不同,但在不远的将来中西医实践的丰富经验的积累和理论的形成必将诞生新的医学——人类医学。

1查文献时最好是从中文开始,然后是外文文献。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2根据文章出处,去一些较大图书馆查找原文。3如果学校或单位有CNKI,维普,万方的话,就比较好办,中文文献一般都可以搞定,把关键词、期刊名称、卷,期、年等信息输入即可检索到。

很多,以下是经常用的全文数据库,pubmed大部分没全文:1、OVID2、EBSCO3、proquest4、scicnedirect5、springer6、

疾病与健康论文

你可以到中国知网找找

【关键词】 精神疾病 【摘要】 目的 了解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状况。 方法 采用随机访谈式方法,对400例精神疾病患者进行探索性调查。 结果 就业、经济状况、家庭监护、医疗保障是精神疾病患者突出的生活问题。 结论 应当尝试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建立精神疾病的自我管理模式。 【关键词】 精神疾病 基本生活状况 社区精神卫生服务 自我管理模式 The essential life condition survey of the400cases of mental diseases 【Abstract】 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life condition of the patients with mental Methods It was a adopt way of the randomised block interview,to400cases make a grouping Results The employ-ment,economic condition,family wardship and medical safeguard are outstanding life problem of the Conclu-sion It should try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ng on constitute a self-supervise mode of the patients with mental 【Key words】 mental diseases basic life condition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service self-supervise 精神疾病危害着人民的健康,随着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各种心理应激因素急剧增加,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显现,从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各类严重精神疾病的患病率和终身患病的患者在不断上升 [1] 。本文拟从精神疾病患者面临的切身状况:就业、收入来源、家庭监护、医疗保障等问题进行调查,旨在阐述:尝试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建立精神疾病自我管理模式的重要性。 1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 入组对象为2003年4月~2004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400例患者,均符合CCMD-2及CCMD-3诊断标准。男240例,女160例;年龄6~72岁,平均(65±34)岁。精神分裂症255例,心境障碍47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41例,癫痫所致精神障碍11例,分裂样精神病11例,其他35例。 2 方法 采用随机访谈方法,对经过治疗后精神症状缓解或基本缓解,能够做相关检查治疗的患者357例和有家属陪护开放治疗的患者43例,进行就业、经济来源、住院状况、家庭监护、医疗状况调查,并进行百分比统计分析。 2 结果 1 就业状况 见表1。精神疾病患者存在一定的就业困难。400例患者中就业困难人员92例(分流人员61例,无业31例),占00%。 表1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就业状况调查略 2 收入及收入来源 见表2。精神疾病患者收入偏低,家庭生活负担重者偏多。400例患者中个人收入低于300元/月或无业人员,家庭生活困难,低保人员共140例,占00%。 表2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收入和收入来源调查 (略) 3 患者收入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 见表3。精神疾病患者个人收入对家庭生活具有一定影响。400例患者中分别有96例(00%)和253例(25%)患者的收入是家庭生活的唯一和主要经济来源。这无疑加大了患者的生活压力,患者收入的多少直接影响家庭生活状况。 4 住院状况 见表4。精神疾病患者再次住院率偏高。400例患者中因病情复发再次住院治疗的有170例,占 50%。 表3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经济收入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 略 表4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的住院状况 略 5 家庭人数组成状况 见表5。400例患者中有61例(25%)是独居,这对患者出院后维持治疗和监护是十分不利的,这也是一部分患者长期住院的原因。 6 医疗状况 见表6。精神疾病中自费治疗者偏多。400例患者中有186例自费,占50%。 表5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家庭人数组成状况 略 表6 400例精神疾病患者医疗费用支付状况 略 3 讨论 长期以来精神疾病患者的治疗问题和防止疾病复发问题一直困扰着精神卫生工作者,患者家庭、单位和国家医疗保障部门为精神疾病患者所支付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增加。通过对本文调查不难看出精神医学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就业,经济收入,家庭生活状况,维持治疗,预防,监护,医疗保障每一方面的压力都对精神疾病患者产生巨大影响。是否有患者同时具有上述压力本文未做分析,但防止疾病复发,降低医疗支出是改善患者生活状况不争的事实。目前许多国家已在开展和循证研究包括抑郁症在内的慢性病自我管理计划(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program,CDSMP),这是一种新型的自我管理模式,它和传统的单纯的疾病治疗和病人收容模式有着根本的区别。它主要是由专业人员在社区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使患者通过系统地学习后能够明确其行为方向,增强对健康的信心,监控疾病症状,情感变化,提高自己对疾病状况的适应能力。实施自我管理模式实质上是建立了一种经科学验证的适应慢性病管理的保健模式,它强调真正以患者为核心,通过医患协作来保持患者生理,心理,社会功能的全面的健康状态。从我国上海开展的CDSMP随机调查试验证实:这一新型的教育干预模式是一种较好的社区保健模式 [2] 。精神疾病患者出院后的巩固治疗和维持治疗非常重要,反复发病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导致患者家庭致贫,返贫的因素之一。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实现人人享有精神卫生保健,是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努力的方向。因此应当尝试建立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自我管理模式的工作,通过这项工作形成以精神卫生服务机构为骨干,以社区为基础,以家庭为依托的工作体系,延续巩固患者住院期间的治疗效果,承接患者出院后的维持治疗和康复训练,并把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知识传授给患者、患者家属、社区人群,通过家庭、社区的力量关心、关爱患者,为患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疾病康复,早日回归社会。 参考文献 1 沈渔精神医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 骆宏,谢斌自我管理模式及其在精神卫生服务中的应用上海精神医学,2004,16(2):117-

保护自己 远离甲型H1N1流感  ——专访县人民医院感染科科长吕明波  记者 杨君  近日,甲型H1N1流感成为了市民关注的热点,人们纷纷议论此事,讨论研究流感病毒。如何预防流感病毒?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什么?5月18日,记者专访了县人民医院感染科科长吕明波。  记 者: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有何症状和表现?  吕明波: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的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喉咙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还会出现与甲型H1N1流感有关的腹泻和呕吐症状,重者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记 者:如何保护自己远离甲型H1N1流感?  吕明波:在预防方面,没必要扎堆去接种人流感疫苗,因为预防季节性流感疫苗对预防甲型H1N1流感并无效果。正确的做法是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充足睡眠、勤于锻炼、减少压力、足够营养;勤洗手,尤其是接触过公共物品后要先洗手再触摸自己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打喷嚏和咳嗽的时候应该用纸巾捂住口鼻;室内保持通风等。  记 者:自己感染了流感,应该怎么办?  吕明波:体感不适,出现高烧、咳嗽或喉咙痛,应待在家中,不要去人员密集的地方;多休息,喝大量的水;咳嗽或打喷嚏时,用一次性纸巾遮掩住嘴和鼻子,用完后的纸巾应处理妥当;勤洗手,每次洗手都应用肥皂彻底清洗,尤其咳嗽或打喷嚏后更应如此;将自己的症状告诉家人和朋友,并尽量避免与他人接触,情况严重者应立即就医。  记 者:食用猪肉是否会感染甲型H1N1流感?  吕明波: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甲型H1N1流感能通过食物传播。因此,食用处理得当的熟猪肉和猪肉制品是安全的。将猪肉烹制内部温度达到71℃,可杀死细菌和病毒。  记 者:医院如何防控甲型H1N1流感?  吕明波:一旦发现猪类或其它动物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应按照有关规定,对疫源地进行彻底消毒,对病人及疑似病人进行隔离。对于疑似病人或确诊病人进行隔离并佩戴外科口罩;医务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加强卫生,使用快速手消毒剂进行手消毒;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等重点部门的医务人员应佩戴外科口罩,必要时佩戴护目镜或防护口罩;对发热门诊和感染性疾病科等重点部门应加强室内通风。

  • 索引序列
  • 健康与疾病文献资料
  • 健康与疾病文献
  • 健康与疾病文献综述
  • 健康与疾病文献怎么查
  • 疾病与健康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