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人文精神讨论文选题意义

人文精神讨论文选题意义

发布时间:

人文精神讨论文选题意义

论科学也需要人文精神科学不但需要科学精神,也需要人文精神。本文从科学道德、科学目标及科学的价值三方面讨论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需要科学精神,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科学精神来自于科学本身,来自于近代发展起来的科学传统。 科学不但需要科学精神,也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反映了一种价值取向,承认人的价值,并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最高目标。具体而言,人文精神为善与恶、允许与禁止、美与丑、神圣与裹读等各种价值和规范原理提供了评判依据。长期以来,人文精神似乎只是哲学、文学、史学、美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精神,人文精神只应在人文社会学科中进行讨论和得到反映,科学与人文精神没有瓜葛,认为科学的发展不需要人文精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本文将从科学道德、科学目标及科学的价值三方面来谈谈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1科学道德和人文精神 近年来,科学界的一系列学术道德滑坡事件,使人们不由得思索,科学界是怎么了?其实,在科学研究领域内始终存在着科学道德问题。只是在科学规模比较小、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不多以及因科学而赢利的机会很少的情况下科学道德问题不那么引人注目而已。在近代科学诞生的时代,就有牛顿和莱布尼茨关于“谁剿窃谁的数据”之争,就有在德国维尔茨堡伪造出土化石的事件。此外,科学道德还不仅仅表现在剿窃、伪造数据和事实上,对待科学工作的态度,科学家的人格,对待科学成果的态度等都可以认为是科学道德的一部分。科学道德和任何其他道德一样,是人的价值观的表现,是把价值定位在一己之私利还是定位在追求真理上的问题,是人文精神的内涵。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就是人文精神。为科学献身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了坚持科学真理,不怕受迫害,不怕杀头,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如布鲁诺、塞尔维特等就是为了坚持科学真理而被迫害致死的。另一种情况是为了科学事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使在明知有危险的情况下,依然醉心于科学研究。居里夫人的一生是为科学献身的一生。她不因贫困和疾病而放弃对放射性元素镭的追求,她在回忆生活在简陋棚屋那4年的日子时这样说:“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这象是要由无中创造出有来。……然而我们生活中最好的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的旧棚屋中度过的。”居里夫人面对放射性元素可能给人体带来的危害,面对贫困毫不退缩,充分表现了她为科学献身的崇高品质。这两种情况都是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最高目标,没有这样的精神是不能真正做到为科学而献身的。有些科学家把出所谓的成果作为最高价值,其实是把获得名和利作为最高价值,那样他们是不可能在科学上有大的作为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起一块木板来,寻找最簿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孔的地方钻许多孔。”爱因斯坦批评的科学家在今天依然存在,他们缺乏的正是以人的最高价值为基础的人文精神。  2科学目标和对美与和谐的追求 我们知道,反映在人文精神中的美与丑、允许与禁止、善与恶、神圣与裹读的各种价值观和规范原理,说到底是一定社会准则和思想的表现。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也会被丰富和更新。科学新规律的发现,就是人们对自然界和谐与秩序的更深层次的认识;而探索自然奥秘的深层动机,在有些科学家看来,便是寻找自然界内在的美。杨振宁在谈及建造新的高能加速器的动机时说:“不是我们想挥霍这400亿美元的公款,也不是我们乐于对基本粒子进行分类,这些都不是原因,而是因为它具有某种内在的善,内在的神秘性,并可推测还有内在的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具有永恒的美”。从追求形式美到追求内在美,从追求静态美到追求动态美,从追求艺术美到追求科学美,是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拓展。 对美与和谐的追求不仅仅是科学目标,而且还是实现科学目标的方法。早在毕达哥拉斯时期,人们受自然界中对称的几何图形启示,就开始逐步形成了自然界应当是美的、和谐的和对称的信念,并企图用数的和谐性和对称的图形来解释自然规律。当然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在那时,利用数的和谐和图形的对称都不可能真正解释自然现象。但是,“这种归于和谐性和对称性的信念在数十世纪以来日益广泛地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一直被保存下来。”科学中,从对称性原理出发获得相应的理论结果已经成为重要的方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是运用对称性原理的典范。在爱因斯坦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关于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对称性的考察。他写道:“大家知道,麦克斯韦电动力学—象现在通常为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应用到运动的物体上时,就要引起一些不对称,而这种不对称似乎不是现象所固有的。”这表明,爱因斯坦认为麦克斯韦理论中的不对称并非自然界所固有,而是理论本身的缺陷。根据对称性的要求,应当认为“绝对静止这概念,不仅在力学中,而且在电动力学中也不符合现象的特性,倒是应当认为,凡是对力学方程适用的一切坐标系,对于上述电动力学和光学的定律也一样适用。这正是狭义相对性原理最原始的表达。 当前,对称性原理在基础科学中往往起着第一原理的作用。例如,物理学中的规范对称理论、弱电统一理论、大统一理论、超对称理论、弦理论以及化学中的分子轨道对称理论等都是在一定对称性下建立起来的理论。对称性原理既是美在科学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把美的观念用于科学的有效工具。 正如杨振宁在谈到对称与相互作用统一理论的关系时说:“今天还未能解决的问题,很可能是出于我们还未把对称这个概念推广到头。最近这20多年来,推广与再推广对称的概念已变成一个热门的课题。1973年,有人提出来一个非常巧妙的数学结构,叫做超对称。1976年,有人提出来一个新的对称概念,叫做超引力。它与超对称虽然不一样,可是有密切关系。1984年又有人提出了超弦。其实,所有这些发展方向的精神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把今天我们已扩大到相当大的、以前所不能想象的一些对称观念再扩充一下。……其前途如何,我们现在还不敢讲。不过,假如你去问一个研究基本物理的人,这个总的方向—希望把对称的观念再扩充一点,再延展一下,通过这些努力企图来解决一些我们现在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呢?我想90%的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虽然这个正确方向中的一些细节要向何处走,尚在摸索之中。”  3科学的价值取向与人文精神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经说过:“技术的发展,对善和恶都带来无限的可能性”。那么这个观点能否一成不变地套用在科学上呢?笔者认为对于以发展技术为己任的应用科学来说,同样存在着善与恶的两种可能性,但是对于以认识世界、探求自然界的奥秘为己任的基础科学来说,“只具有认识功能和认识价值,它有对错之分,没有好坏之别。”所以在讨论科学的价值取向与人文精神关系的时候,有必要把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区别开来。应用科学并不是价值中立的。今天,在诸如核能、基因、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应用中就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例如:人类是否有权解读遗传的奥秘,人类和生物是否经受得起基因的迅猛革命,人类对基因实施的“优胜劣汰”是否会导致基因的失衡,关于好坏基因究竟有否绝对的分界线,是否会从生理意义上的优生走向人种改良,怎样保证个人的基本隐私—基因隐私,谁来保证基因革命的公正性等。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应该发扬人文精神,坚持从善、从美、从公、从全人类的利益,坚决抵制那些违背乃至损害人类利益的科学研究活动。 在怎样兼顾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上,也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应用科学一般都有较明确的目标,有较强的功利性,而基础科学则有着较多的可变因素,难以事先知道会有怎样的结果和难以事先确定具体的研究目标;应用科学的成果一般由研究者或研究的地区或国家受益,而基础科学的成果则是全人类受益。因此在利益驱动下出现了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的动向。显然这不利于基础科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应用科学的长期发展,因为应用科学会由于缺乏“基础”而失去活力。这里迫切需要一种以全人类的价值为最高价值的人文精神,应把发展基础科学放在以人类的价值为最高价值的背景下去认识,才能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永续发展。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而且影响到物质文明建设。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个国家的国民人文修养的水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陈旭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在西文中,“人文精神”一词应该是humanism,通常译作人文主义、人本主义、人道主义。狭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潮,其核心思想为:一,关心人,以人为本,重视人的价值,反对神学对人性的压抑;二,张扬人的理性,反对神学对理性的贬低;三,主张灵肉和谐、立足于尘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反对神学的灵肉对立、用天国生活否定尘世生活。广义则指欧洲始于古希腊的一种文化传统。按照我对这一传统的理解,我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周国平教授在国家行政学院的讲演)人文本体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人文精神是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观照,何谓人文精神,它有何特征?徐志坚在<人文精神的时代内涵与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中所说:“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人们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等一系列命题的自我意识,这便是人文本体,人文本体是决定着人文世界向正确方向发展的客观依据。” 而人文本体——人文精神的核心也正是不同时代和历史背景下使用的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有所区别的关键。因此,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和重点是不同的,它反映的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那么什么是人文?科学与人文是什么关系?社会科学是不是人文?文学艺术是不是人文?在今天的社会,我们看到,不仅理工科的学生,往往有知识,缺人文,社会学科的,甚至学文学艺术的学生也往往有知识、有艺术,缺人文! 人文,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比如我国《辞海》中就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符号是文化的基础,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而规范,包括习惯规范、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则是文化主要内容。“各种”文化现象,显然就包括了先进的和落后的,科学的和愚昧的,优秀的和次劣的,健康的和病态的。 葛红兵对则说:人文思考从根基处说是一种对存在的抽象玄思。实际上,Humanity (“人文”———在中国并没有词源学基础) ,它的根本性观念是从类的角度来思考人(Human beings considered as a group ;the human race) ,思考人的存在根基,由此才会有下述超越性问题:人的本性、人的本源、人和大自然的关系、人和神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因为它把人作为类来思考,所以我们说它的思考是超越具体人伦事功,超越有限存在的。” _(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 葛红兵谈的对人的 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就是我们常说的终极关怀。因为人文精神所涉及的是人的思考与关怀之极,所以其形成与变革无不深刻影响着一种文化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因为人文精神是对人的存在的超越性思考,因此,它能以形而上的特征直指人的生存本质,直探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世界的核心,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功用而人文精神因为这一基本的内涵,获得了具有哲学意蕴的丰富深刻的内涵。具有了超越历史、时代和文化的永久的魅力。

人文精神讨论文选

首先是背景:一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社会世俗化、责任感萎缩;二是l990年代以来知识界、学术界格外沉闷,人文科学研究不景气;三是文学失血走向平庸,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意识丧失。而这些问题引起了一些知识者的忧虑,发起和参与90年代以来人文精神问题大讨论的学者、作家,所理解和主张的人文精神,虽然不完全相同,但以人为本,对人的关注、关怀、对社会承担责任等这些观念是相同的。同时,这场人文精神大讨论有着许多的令人深思的内容:例如,关于人文精神与知识分子问题,表明了知识分子「自审」、「自省」的意识和「自救」的愿望,也说明中国知识分子人格悲剧的某些原因,对重建知识分子的人格是有积极意义的。关于人文精神与文学的世俗化问题,人文精神固然强调理想、超验价值、终极关怀,但并不无视一些与人的生存息息相关的东西,也不无视人对感性幸福的追求。关于人文精神与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并非绝对与人文精神相对立,市场经济讲自由竞争,正是对个体价值的尊重,对人的创造力的尊重;市场经济讲平等交换,有利于消解人身依附关系,有利于民主的发展,等等。这些其实也是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反省与深思。而它也具有相当大的历史意义:1如今的人文学者在当今世俗化社会越来越感到自身价值的失落,他们迫切需要对传统的人文学术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自省,希望能够在如今的世俗化社会中建立新的人文精神和人文观念,这有利于人文历史的发展;2这一场人文精神大讨论影响了社会各个方面的层次,社会中的许多人因此进行了深度的反省和深思,这有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3其实,历史上许多的人文精神方面的讨论都给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比如五四时期文言白话的讨论,中西文化异同的讨论,二十年代的人生观问题的讨论,科学玄学的讨论,等等,这些都是人呢文学者对当代学术在不断下滑的过程中的一次城市的自责和坦白,有利于人文精神的发展;4这场讨论激发了中国人对于传统的自身价值取向观的觉醒,也让中国人深刻反省了西方价值观中的金钱至上、享乐主义、拜物主义的正确与否,有利于新的中国现代化的人文精神的建立。

我认为:人文主义是很自私的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而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它关注的是人类价值和精神表现。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之所以是万物之灵,就在于它有人文,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

人文精神讨论文选题方向

当代中国青年的精神可以这样写的。

一般地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我们常说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重视实践,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这是科学精神的范畴。 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我们常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的行为、做任何一件事,要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理想和信念,要有高尚、善良、纯洁和健康的情操与精神,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等。这便是人文精神的范畴。 科学精神就是对真理不懈的追求精神,它的核心是 “求真”。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的核心是求善、求美。科学、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自于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实践。科学和人文并不是必然分离的,必然对立的,在早期,他们是和谐统一的 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现代技术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大大地提高了科学的地位。科学精神的影响迅速扩大,如日中天。科学文化受到崇尚,科学教育受到青睐。人文主义相形见绌,地位降低,影响弱化。科学和人文精神正是从这时分道扬镳的,科学主义正是由此而背离人文主义,开始凌驾于人文知识之上,俨然成了真理的唯一化身。在科学主义看来,科学是唯一正当的知识,是真理性的知识,而艺术、人文甚至某些社会科学知识都是不科学的,最多是前科学的,甚至是应该驱逐的。两者各执一端,人文主义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科学主义强调人的理性。 然而,根据马克思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要辩证统一的认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割裂开来理解,首先,科学精神反应的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而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人们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摒弃一切虚伪的价值取向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马克思真理的价值的辩证统一性来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性表现在: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互相制约,互相引导互相促进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和人文的辩证性和统一性其次要是我们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割裂开来的话,那么结果将是造成了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或不懂技术却奢谈人文的“边缘人”这两种结果都将是造成人的不完整的发展,都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走极端而这又必将造成社会畸形发展最后科学知识其实也是一种人类文化,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类精神 如果没有人文情怀关照,科学主义只能是盲目的和莽撞的;如果没有科学精神融入,人文主义只能是蹩脚的和虚妄的。作为求真、求实的探究,科学本身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科学才能被赋予善的目的。如果科学失去人文精神的引导和制约,并将道德理想、终极关怀、文化价值、情感体验和人生意义问题排除在外,只能陷于工具理性和技术功利主义的泥潭。人文主义也是这样,如果失去科学精神的光芒和照耀,只能是暧昧不明的喃喃呓语。无论何时何地,人文精神都不能背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所蕴涵的客观性、逻辑一致性和试错的检验方法是推动人类知识进步和文明演进的重要力量。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们大学生有重要的意思我们正处在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写一遍关于中国精神论文题目。这些论文都是大学生写的。让那些大学毕业的人必须要写。

人文主义精神论文

一般地说,科学精神是关于“事实的知识”,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要求知识符合事实,解决“是与非”、回答“是不是真”的问题。我们常说实事求是,追求真理,坚持真理,重视实践,敢于怀疑,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等。这是科学精神的范畴。 人文精神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要求行为要符合道德,解决“善与恶、美与丑”、回答“应当怎样”的问题。我们常说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们的行为、做任何一件事,要有明确的意义、正确的目标、符合社会理想和信念,要有高尚、善良、纯洁和健康的情操与精神,真善美的生活态度等。这便是人文精神的范畴。 科学精神就是对真理不懈的追求精神,它的核心是 “求真”。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它的核心是求善、求美。科学、知识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源自于人类生存、生产和生活实践。科学和人文并不是必然分离的,必然对立的,在早期,他们是和谐统一的 现代科学的突飞猛进,现代技术和工业的迅猛发展,大大地提高了科学的地位。科学精神的影响迅速扩大,如日中天。科学文化受到崇尚,科学教育受到青睐。人文主义相形见绌,地位降低,影响弱化。科学和人文精神正是从这时分道扬镳的,科学主义正是由此而背离人文主义,开始凌驾于人文知识之上,俨然成了真理的唯一化身。在科学主义看来,科学是唯一正当的知识,是真理性的知识,而艺术、人文甚至某些社会科学知识都是不科学的,最多是前科学的,甚至是应该驱逐的。两者各执一端,人文主义强调人的非理性因素,科学主义强调人的理性。 然而,根据马克思的”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性”要求,我们必须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这就要求我们要辩证统一的认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之间的关系我们不能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割裂开来理解,首先,科学精神反应的是追求真理,实事求是而人文精神追求的是人们要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摒弃一切虚伪的价值取向于是我们就可以根据马克思真理的价值的辩证统一性来理解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辩证统一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性表现在:一成功的实践必然是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二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三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互相制约,互相引导互相促进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科学和人文的辩证性和统一性其次要是我们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割裂开来的话,那么结果将是造成了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或不懂技术却奢谈人文的“边缘人”这两种结果都将是造成人的不完整的发展,都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走极端而这又必将造成社会畸形发展最后科学知识其实也是一种人类文化,科学精神也是一种人类精神 如果没有人文情怀关照,科学主义只能是盲目的和莽撞的;如果没有科学精神融入,人文主义只能是蹩脚的和虚妄的。作为求真、求实的探究,科学本身无法解决自身存在的意义问题,只有在人文精神的引导下,科学才能被赋予善的目的。如果科学失去人文精神的引导和制约,并将道德理想、终极关怀、文化价值、情感体验和人生意义问题排除在外,只能陷于工具理性和技术功利主义的泥潭。人文主义也是这样,如果失去科学精神的光芒和照耀,只能是暧昧不明的喃喃呓语。无论何时何地,人文精神都不能背离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所蕴涵的客观性、逻辑一致性和试错的检验方法是推动人类知识进步和文明演进的重要力量。 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对我们大学生有重要的意思我们正处在世界观和人格的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应当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

20多年前上大学的时候,就读过《罗密欧与朱丽叶》。那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人们刚刚从思想禁锢的时代挣脱出来,对西方文化和文学充满了渴望、好奇,也不管是西方现代的还是古代的。罗密欧与朱丽叶那大胆、真诚的爱情,以及他们对封建婚姻的坚决反抗和以死相拼,曾激动了包括我在内的无数青年学子的心。今天重读,依然为罗、朱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特别是他们身上那种永不熄灭的人文主义精神,感到一种心灵的震颤和憾动。古今中外的经典文学作品,描写爱情生活的多如牛毛,譬如《牡丹亭》《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等,从艺术表现的角度讲,各有千秋,《罗密欧与朱丽叶》并不见得高出多少,但这部作品中所充溢着的那种人文主义精神却是许多作品所匮乏或没有的,这就显示了这部作品的思想高度。 人文主义是人的一种生活观、理想观、价值观,是人的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它在任何时候都是人们应当努力去实践和追求的,因此它是永恒的。今天,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物质文明已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但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并不等于精神文明的相应提升;相反,利己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正在大面积地侵蚀着人类的精神生活。罗密欧和朱丽叶对人文主义精神的执著追求,更显示了他们作为人的一种尊严和价值,这正是剧本激动人心的地方。   莎士比亚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在他的作品里,资产阶级的人文主义思想表现得最为充分,艺术性也最高。他的作品为资产阶级的兴起作了最有力的舆论准备。他的创作从思想和艺术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了写了大约十部喜剧,一部悲剧。他的喜剧主要不是讽刺社会现实,而是表现人文主义者的理想,歌颂爱情和友谊,宣扬个性解放、婚姻自由和个人争取幸福的权利。同时,批叛门阀观念、封建道德和封建压迫的种种表现,也揭示资本主义所暴露的一些丑恶。这一类喜剧有《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温莎的风流娘儿们》《无事生非》《皆大观喜》等。1595年创作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这一时期创作的惟一一部悲剧,但在思想内涵上则和这一时期的喜剧完全一致。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了爱情悲惨地死去了,但他们的爱情是那样纯洁而美丽,他们的爱情终于战胜了封建压迫和偏见,显示了人文主义精神的蓬勃生命和最终胜利。 人文主义精神是《罗密欧与朱丽叶》剧本中的“灵魂”,因此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文艺复 兴”和“人文主义”这两个概念。文艺复兴是指14—16世纪在欧洲许多国家先后发生的文化和思想上的革命运动。这个时期,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重新得到发掘和重视,因而得名。最初开始于意大利,后来扩大到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在14、15世纪,由于城市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欧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映自身的利益和要求,便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旗帜,提出人道主义——即人文主义思想体系,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宗教观,摆脱教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打倒作为神学和经院哲学基础的一切权威和传统教条。在自然科学方面也有极大发展,哥白尼的日心说,哥伦布等人在地理方面的新发现,伽利略在数学物理方面的发明创造等,粉碎了陈旧的宗教观念,促进了人们对宇宙、自然的新认识。在民族的形成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带有民族特点的文化,建立了民族的统一语言。这一时期,欧洲的文学艺术有了长足发展,如但丁的诗歌、薄伽丘的小说、达·芬奇的绘画、米开朗基罗的雕塑、蒙田的散文、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等。人文主义是指贯穿于资产阶级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的价值理想和哲学观念,即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它强调以人为“主体”和中心,要求尊重人的本质、人的利益、人的需求以及人的多种创造和发展的可能性。人文主义作为一种思潮,其主流是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市民阶级反封建、反中世纪神学和禁欲主义的新文化运动。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莎士比亚是如火如荼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一位巨匠,他高昂的人文主义思想贯穿在他的整个戏剧创作中,《罗密欧与朱丽叶》强烈地体现了他的人文主义人生观和理想观。这个剧本之所以有那么长久的艺术魅力,就是因为其中灌注着饱满的人文主义精神。 《罗密欧与朱丽叶》通过波澜起伏的戏剧冲突,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优美抒情的人物语言,描绘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爱情悲剧。男女主人公出生在两个世代为仇的封建家族,他们在偶然的相会中一见倾心,却根本不可能结合。他们求助于劳伦斯神父,神父同情和理解他们,秘密给他们举行了婚礼。但封建家长凯普莱特却要把女儿朱丽叶许配给少年贵族帕里斯,并强令马上成婚。朱丽叶再一次求助于劳伦斯,神父赠以安眠药让她假死过去,以躲过这场劫难。罗密欧则因在格斗中杀死了凯普莱特夫人的内侄提伯尔特而受到了放逐曼多亚的惩罚。罗密欧得到妻子的“死讯”,悲痛万分,抱了以死殉情的决心连夜返回维洛那,在朱丽叶的身边服毒自杀。从昏迷中醒来的朱丽叶见丈夫已死,也饮毒、自刎死去。罗、朱的悲惨结局使双方的家长看到了世仇的惨重代价,在亲王的主持下言归于好。从这个故事梗概中可以看出,凯普莱特和蒙太古两位封建家长,代表了陈腐没落的封建思想和传统,他们心胸狭窄、武断专横,无视青年人的自由和爱情,酿成了家族之间的仇恨和冲突,给所在的城市带来了动乱,又自食其果失掉了自己的儿女。而罗密欧与朱丽叶,则代表了一种新的人文主义思想,他们同封建思想和传统作着勇敢、机智的斗争,尽管斗争的结局是一场悲剧,但换来的却是人文主义精神的胜利和弘扬,我们在悲剧中感受到的是莎士比亚那澎湃的激情、高昂的斗志和崇高的理想。 当然,在这部剧作中,人文精神体现得最集中、最强烈的还是两位年轻的主人公——罗密欧与朱丽叶。这是作者精心塑造的两个人物,是作家寄托人文主义理想的艺术形象。   罗密欧出身于封建大家庭,却没有继承封建传统和思想,而是顺应时代发展,背叛了封建家庭,成为一个坚定的人文主义者;他真诚、勇敢,有文化、有能力,有一颗博爱之心;他追求一种自主、自由、美好的爱情生活,哪怕是“错爱”了仇人的女儿,也毫不退缩;他没有门户之见,爱上了朱丽叶,就把凯普莱特的家人当作自己的亲人,一心期望化解宿怨;他对爱情忠贞不渝,为了爱情和爱人,他甘愿被放逐他乡,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注重友情,在朋友被仇人所杀,他的爱情面临“风险”的时候,他拔刀相助杀了仇人,却使自己的爱情遭遇了一场“灾难”,显示了他的高尚品格。正是在家族矛盾、爱情磨难和朋友情谊等一系列故事发展中,他那人文主义者的精神和风采得到了充分的展示。朱丽叶只是一个14岁的贵族小姐,但她勇敢、坚强、智慧,她冲破大家族的重重束缚,大胆地爱上了罗密欧,并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给了情人;她深知罗密欧被放逐“回归”无望,却绝不愿与少年贵族帕里斯再结姻缘;她几次用智谋过父亲,冒着生命危险服下安眠药,都是为了实现她的美好爱情;她把爱情看得和生命同等重要,罗密欧一死,她也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生死恋情,真是惊天地而泣鬼神。这种纯洁、高尚、悲壮的爱情,使无数世俗的爱情显得黯然失色。   欧洲14—16世纪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当时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在今天看来,它自然有许多时代局限性。但它以人为“主体”,要求尊重人的本质和价值的思想核心,并没有过时。在时下“人文精神”大面积失落的背景下,罗密欧与朱丽叶身上依然有我们需要汲取的精神营养

论科学也需要人文精神科学不但需要科学精神,也需要人文精神。本文从科学道德、科学目标及科学的价值三方面讨论了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科学需要科学精神,这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们今天所倡导的科学精神来自于科学本身,来自于近代发展起来的科学传统。 科学不但需要科学精神,也需要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反映了一种价值取向,承认人的价值,并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最高目标。具体而言,人文精神为善与恶、允许与禁止、美与丑、神圣与裹读等各种价值和规范原理提供了评判依据。长期以来,人文精神似乎只是哲学、文学、史学、美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的精神,人文精神只应在人文社会学科中进行讨论和得到反映,科学与人文精神没有瓜葛,认为科学的发展不需要人文精神。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本文将从科学道德、科学目标及科学的价值三方面来谈谈科学与人文精神的关系。  1科学道德和人文精神 近年来,科学界的一系列学术道德滑坡事件,使人们不由得思索,科学界是怎么了?其实,在科学研究领域内始终存在着科学道德问题。只是在科学规模比较小、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不多以及因科学而赢利的机会很少的情况下科学道德问题不那么引人注目而已。在近代科学诞生的时代,就有牛顿和莱布尼茨关于“谁剿窃谁的数据”之争,就有在德国维尔茨堡伪造出土化石的事件。此外,科学道德还不仅仅表现在剿窃、伪造数据和事实上,对待科学工作的态度,科学家的人格,对待科学成果的态度等都可以认为是科学道德的一部分。科学道德和任何其他道德一样,是人的价值观的表现,是把价值定位在一己之私利还是定位在追求真理上的问题,是人文精神的内涵。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精神就是人文精神。为科学献身有两种情况,一是为了坚持科学真理,不怕受迫害,不怕杀头,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如布鲁诺、塞尔维特等就是为了坚持科学真理而被迫害致死的。另一种情况是为了科学事业“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即使在明知有危险的情况下,依然醉心于科学研究。居里夫人的一生是为科学献身的一生。她不因贫困和疾病而放弃对放射性元素镭的追求,她在回忆生活在简陋棚屋那4年的日子时这样说:“我们没有钱,没有实验室……这象是要由无中创造出有来。……然而我们生活中最好的而且最快乐的几年,还是在这个简陋的的旧棚屋中度过的。”居里夫人面对放射性元素可能给人体带来的危害,面对贫困毫不退缩,充分表现了她为科学献身的崇高品质。这两种情况都是以实现人的价值为最高目标,没有这样的精神是不能真正做到为科学而献身的。有些科学家把出所谓的成果作为最高价值,其实是把获得名和利作为最高价值,那样他们是不可能在科学上有大的作为的。爱因斯坦曾说过:“我不能容忍这样的科学家,他拿起一块木板来,寻找最簿的地方,然后在容易钻孔的地方钻许多孔。”爱因斯坦批评的科学家在今天依然存在,他们缺乏的正是以人的最高价值为基础的人文精神。  2科学目标和对美与和谐的追求 我们知道,反映在人文精神中的美与丑、允许与禁止、善与恶、神圣与裹读的各种价值观和规范原理,说到底是一定社会准则和思想的表现。因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也会被丰富和更新。科学新规律的发现,就是人们对自然界和谐与秩序的更深层次的认识;而探索自然奥秘的深层动机,在有些科学家看来,便是寻找自然界内在的美。杨振宁在谈及建造新的高能加速器的动机时说:“不是我们想挥霍这400亿美元的公款,也不是我们乐于对基本粒子进行分类,这些都不是原因,而是因为它具有某种内在的善,内在的神秘性,并可推测还有内在的力,当然,更重要的是具有永恒的美”。从追求形式美到追求内在美,从追求静态美到追求动态美,从追求艺术美到追求科学美,是人文精神和文化价值观念的拓展。 对美与和谐的追求不仅仅是科学目标,而且还是实现科学目标的方法。早在毕达哥拉斯时期,人们受自然界中对称的几何图形启示,就开始逐步形成了自然界应当是美的、和谐的和对称的信念,并企图用数的和谐性和对称的图形来解释自然规律。当然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在那时,利用数的和谐和图形的对称都不可能真正解释自然现象。但是,“这种归于和谐性和对称性的信念在数十世纪以来日益广泛地探索真理的过程中一直被保存下来。”科学中,从对称性原理出发获得相应的理论结果已经成为重要的方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正是运用对称性原理的典范。在爱因斯坦关于狭义相对论的第一篇论文《论动体的电动力学》中的第一句话就是关于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对称性的考察。他写道:“大家知道,麦克斯韦电动力学—象现在通常为人们所理解的那样—应用到运动的物体上时,就要引起一些不对称,而这种不对称似乎不是现象所固有的。”这表明,爱因斯坦认为麦克斯韦理论中的不对称并非自然界所固有,而是理论本身的缺陷。根据对称性的要求,应当认为“绝对静止这概念,不仅在力学中,而且在电动力学中也不符合现象的特性,倒是应当认为,凡是对力学方程适用的一切坐标系,对于上述电动力学和光学的定律也一样适用。这正是狭义相对性原理最原始的表达。 当前,对称性原理在基础科学中往往起着第一原理的作用。例如,物理学中的规范对称理论、弱电统一理论、大统一理论、超对称理论、弦理论以及化学中的分子轨道对称理论等都是在一定对称性下建立起来的理论。对称性原理既是美在科学中的集中体现也是把美的观念用于科学的有效工具。 正如杨振宁在谈到对称与相互作用统一理论的关系时说:“今天还未能解决的问题,很可能是出于我们还未把对称这个概念推广到头。最近这20多年来,推广与再推广对称的概念已变成一个热门的课题。1973年,有人提出来一个非常巧妙的数学结构,叫做超对称。1976年,有人提出来一个新的对称概念,叫做超引力。它与超对称虽然不一样,可是有密切关系。1984年又有人提出了超弦。其实,所有这些发展方向的精神都是一样的,就是要把今天我们已扩大到相当大的、以前所不能想象的一些对称观念再扩充一下。……其前途如何,我们现在还不敢讲。不过,假如你去问一个研究基本物理的人,这个总的方向—希望把对称的观念再扩充一点,再延展一下,通过这些努力企图来解决一些我们现在尚未解决的问题,是不是一个正确的方向呢?我想90%的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正确的方向,虽然这个正确方向中的一些细节要向何处走,尚在摸索之中。”  3科学的价值取向与人文精神 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经说过:“技术的发展,对善和恶都带来无限的可能性”。那么这个观点能否一成不变地套用在科学上呢?笔者认为对于以发展技术为己任的应用科学来说,同样存在着善与恶的两种可能性,但是对于以认识世界、探求自然界的奥秘为己任的基础科学来说,“只具有认识功能和认识价值,它有对错之分,没有好坏之别。”所以在讨论科学的价值取向与人文精神关系的时候,有必要把应用科学与基础科学区别开来。应用科学并不是价值中立的。今天,在诸如核能、基因、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应用中就出现了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例如:人类是否有权解读遗传的奥秘,人类和生物是否经受得起基因的迅猛革命,人类对基因实施的“优胜劣汰”是否会导致基因的失衡,关于好坏基因究竟有否绝对的分界线,是否会从生理意义上的优生走向人种改良,怎样保证个人的基本隐私—基因隐私,谁来保证基因革命的公正性等。在这些问题的处理上,我们应该发扬人文精神,坚持从善、从美、从公、从全人类的利益,坚决抵制那些违背乃至损害人类利益的科学研究活动。 在怎样兼顾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发展上,也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应用科学一般都有较明确的目标,有较强的功利性,而基础科学则有着较多的可变因素,难以事先知道会有怎样的结果和难以事先确定具体的研究目标;应用科学的成果一般由研究者或研究的地区或国家受益,而基础科学的成果则是全人类受益。因此在利益驱动下出现了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究的动向。显然这不利于基础科学的发展,也不利于应用科学的长期发展,因为应用科学会由于缺乏“基础”而失去活力。这里迫切需要一种以全人类的价值为最高价值的人文精神,应把发展基础科学放在以人类的价值为最高价值的背景下去认识,才能有利于科学技术的永续发展。

中国精神的含义论文选题

关于中国精神的好题目:1、《国无精神不强》。2、 《永不消弭的中国精神》 。3、《书写新时期的中国精神》 。4、《中国精神,一脉以承》。5、 《中国精神,长存常新》 。6、《有一种力量,叫中国精神》。7、 《中国精神,激励新征程》。8、 《新时期,中国精神更要铿锵表达》 。9、《中国精神,永不磨灭的番号》 。10、《年轻人的心田,应植入中国精神》 。11、《见证“中国精神”,镌刻“中国高度”》。12、《站起的雄狮》。13、 《我的心在沸腾》。14、 《今日的红旗》 。15、《闪耀的五星》 。

  • 索引序列
  • 人文精神讨论文选题意义
  • 人文精神讨论文选
  • 人文精神讨论文选题方向
  • 人文主义精神论文
  • 中国精神的含义论文选题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