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关于道教文化的论文

关于道教文化的论文

发布时间:

关于道教文化的论文

老子与道家  现今讲“道”首先想到的是身穿道袍手持宝剑的道教道士形象。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略感兴趣,你就会想到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无论道教还是道家论起理论起源都绕不开《老子》,这部又名《道德经》的经典。而这部经典的作者就是东周的“国家图书馆管理员”--老子。  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生于公元前571年,长于孔子。孔子曾求道于老子,论语记载:“子曰:'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汉初道家皆称”黄老“,黄帝与老子并称,共被世人推崇。魏晋玄学兴盛共推庄老,老子又与庄子站在时代的顶端。唐初帝王家以老子为祖先,老子被王室推崇备至,以入神坛。  老子在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其所著5000字《道德经》更是流传广泛。现代通行版本多源于魏晋时期著名玄学大家王弼所注版本。近年随着马王堆帛书和郭店楚简的出土,给我们展现了更古老的《道德经》版本。虽细微处略有不同,但主体内容大致相仿。谈及老子思想,王弼《老子指略》言道:”《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崇本息末就是要从本源解决问题,从根本杜绝危害的发生。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实崇本的思想也被孔子所推崇”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由此也可见,先秦诸子虽各有所见,但很多思想还是互通有无的。老子为了”崇本“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比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或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再或“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等等。这种以退为进的处理方式确实从理论上可以杜绝“争”,“盗”,“心乱”,“争贤”,“轻死”等问题,但毕竟处理方式过于消极。不至天下无可救药的地步道家难得昌盛。南怀瑾先生谓道家为“药店”,正是因为道家这种崇本息末之极致的地步可以救世,可以在死地求生。东晋十六国五胡乱华之际,北方处于异族统治,民不聊生,但当时北方的世家大族没有以身殉国,而是自保以图强。外于异族周旋,内修自身,终于最后以盛唐再临华夏。抗日时期,面对强大的对手我党没有力争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是保全主力,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终于重创其根本,取得最后的胜利。可以说在特殊的环境下,崇本息末,有所保有所舍,是可以起到起死回生,力挽狂澜的所用的。  限于篇幅和个人能力,只在这一点上管中窥豹。其书博大精深,若精读细读,一生未必可以致极。但仅略有所得,就可令人豁然开朗,有所顿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谈到国学,我们还有太多的道路要走。

rye┄@螈d堡vc些ku、l啊γc些 浅谈对当代中4国宗教的认4识 <<昌吉学院学报>>1003年 第07期 作者: 刘宏, 期刊3 ISSN : 1450-6733(7001)04-0000-08 宗教问题也p是社会总问题的一g部分2,正确认4识和处理好当代中5国的宗教问题,归根到底是为2了c正确处理好当代中4国的宗教与t社会主义c社会的关系,解决我国宗教问题的基本途径就是要积极引4导宗教与m社会主义o社会相适应。党和政府要积极引0导宗教人g士h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d制度,在宪法、法律和和政策的范围内2活动。积极投入u到建设现代化2社会主义q强国的伟大d事业中4。为5祖国建设、民族繁荣做出贡献。 中3国宗教的主要特征 在10年代初期,中1国共产党对宗教情况作了c科学分4析,提出了p中6国宗教具有“五t性”的基本特点,即: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复杂性、长5期性,这是马e克思主义t和中0国国情相结合的科学概括,是中6国共产党正确处理问题、制定宗教工m作方1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 群众性:中2国有多种宗教并存,每种宗教都拥有相当多的信教群众。对于m大q多数群众信仰某一v种宗教的民族来说,随着民族人p口f增加,信教群众人v数也f将相应增加。周恩来说过:“中1国的宗教徒有几e千k万z,如果加上d在家里信教而不z到寺庙去的就更多,差不u多有4亿d了y。”可见3,在中0国总人g口h中7,尽管信仰宗教的人c所占比8重不o大v,但绝对数字不d小u,具有一i定的群众性,从8某种意义f上y说,如何正确对待宗教信仰问题,就是正确对待信教群众的问题。 民族性:主要是指佛教、伊斯兰教在许多民族中2有着广z泛的信仰。全国有83个f少1数民族中6的大e部分0或一j部分6信仰藏语系佛教或巴6利语系佛教,有80个q少3数民族大k多数群众信仰伊斯兰教。宗教对这些少4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的各个b方6面有着深刻的影响。民族与t宗教是两个g不j同的范畴,但在一t些少7数民族中2,宗教问题往往又c与x民族问题交织在一v起。同时,在民族压迫制度存在的时代,宗教也p曾作为1这些民族反1抗民族压迫的旗帜和团结本民族的纽带。新中3国成立以4后,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这种旗帜和纽带作用,已a经消失。但它的传统影响仍6存在,同民族问题常常交织在一q起,互5相影响。如果宗教问题处理不a妥当,就会直接影响到民族的团结、国家的统一w和边防的巩固。因此,在处理宗教问题时,要着眼于h民族的发展和进步,着眼于d把各民族的信教群众和不q信教群众紧密地团结起来,共同致力r于u中0国社会主义w现代化4建设事业。 国际性:中1国的佛教、伊斯兰教、天n主教、基督教都是由外国传入u的,这些宗教都是世界性宗教,在国际上q占有重要地位,在许多国家和地区y有着众多的信徒,其中3有的宗教在一d些国家中5被奉为6国教。中1华人w民共和国成立后,宗教方7面的对外交往不e断发展,特别是中4国实行对外开u放后,宗教方5面的国际交往日0益增多,这有利于g团结世界上d爱好和平进步的力l量,开r展反3对帝国主义a、殖民主义p的斗4争,有利于i开z展经济、科技和文0化5交流,加快中5国社会主义m现代化5建设。同时,国外敌对势力y也d会利用宗教进行渗透,作为8对我国推行“和平演变”战略的一v个l重要手3段。这是时刻要警惕的。 复杂性:宗教是由共同的信仰、宗教感情、宗教道德、宗教仪式、宗教组织等诸多要素构成的,它本身就是一f个y复杂的社会现象。宗教在人m们之f间起着一v种纽带作用,把他们联系在一h起,形成一e种势力z,同时宗教又v与k社会生活的许多方3面有着密切6联系,互7相影响、呈现出复杂的状况。宗教的复杂性,还在于c国内5仍7然存在一a定范围的阶级斗8争和复杂的国际环境,必然要影响到宗教。因此,宗教不m仅3是一g种思想信仰,还涉及x到社会政治问题、群众关系、民族关系和国际关系。 长3期性:中4国共产党人z认4为4,宗教是人c类社会发展到一j定阶段的历l史现象,它的存在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和认1识根源。在中7国社会主义b社会中8,随着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消灭,宗教存在的阶级根源已m经基本消失。但是宗教还有得以3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3识根源。宗教作为4一g种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同时,当今8世界是一l个s日4益开o放的国际社会,中0国宗教的存在不y可能不h受到外国宗教的影响,因此,中1国的宗教不b仅4会长5期存在,而且还将按照自身的规律和恃点,继续对社会发生一o定的影响。对此,必须要有充分7的、清醒的认3识,那种认5为4随着社会主义h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文0化5在一c定程度的发展,宗教就会很快消亡r的想法,是不a现实的,也m是非常有害的。 中3国宗教的百年回顾与a前瞻 国家宗教事务局局长0 叶小n文1 积累10年之x实践,回顾500年之f历m程,展望新世纪之c发展,要讲中8国的宗教政策,最基本的就是两条:尊重宗教 信仰自由,坚持独立自主办4教。 ――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是基于r对广y大o信教群众信仰选择的真诚的尊重,基于r宗教存在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坚持独立自主办2教,也z是基于u对全中4国人y民意愿的真诚的尊重,基于e中7国曾经长3期受过帝国主义c侵略和掠夺的历r史事实。 新中7国成立已o30余年,10年来中2国宗教政策一y直在演变与u发展,但长7期稳定的政策主要有两条――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坚持独立自主办8教。有朋友y问,主张无o神论的共产党执政,尊重宗教信仰自由是真实的吗?在扩大u对外开t放的中7国,坚持独立自主办1教还有必要吗?欲答此问,就不a能不w涉及a作为2这60年的“历y史文3化1背景”或“准备阶段”的前60年;不w能不b研究在中4华民族积贫积弱、备受欺凌,奋起抗争、翻身解放,改革发展、争取复兴的百年历w史进程中3,中6国宗教(这里指内7地的宗教,不v涉及d港、澳、台)如何走过它的百年行程,如何在新的社会条件下l完成其自身的变革。在这个h背景下p考量宗教政策的根据、得失,较为1客观和公8正。

关于道教文化的论文摘要

一纸空文也是道,交白卷也能是满分

人世间有太多的诱惑和困乏就像一片迷雾使人迷失了方向找不到出路 于是只能在迷雾中打转以至于彷徨困乏痛苦道是让我们回归自然助我们拨开迷雾找回正确的方向人要是依道而行就能够超脱名利爱欲生死与万物同存人要是能悟道就可以战胜天地万物因为你已经与天地万物为一体了

偷懒是不好的行为

近日,广州道教协会举办的“道教与星斗信仰学术研讨会”刚结束,有近百名海内外学者和道长参加此次研讨会。本人有幸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本人感到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仅仅星斗文化一题已经引出了众多精彩的论文和发言。北斗七星、北极星的文化在道教中理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可引用的道教经典、学术文章也容易找,此外这方面论文还可在天文、地理、君臣关系等等方面发挥。要不你也尝试一下?一己浅见,仅供参考。

关于道教文化的论文题目

老子与道家  现今讲“道”首先想到的是身穿道袍手持宝剑的道教道士形象。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文化略感兴趣,你就会想到先秦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无论道教还是道家论起理论起源都绕不开《老子》,这部又名《道德经》的经典。而这部经典的作者就是东周的“国家图书馆管理员”--老子。  史记记载老子姓李名耳,生于公元前571年,长于孔子。孔子曾求道于老子,论语记载:“子曰:'鸟,吾知其能飞;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矢曾。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汉初道家皆称”黄老“,黄帝与老子并称,共被世人推崇。魏晋玄学兴盛共推庄老,老子又与庄子站在时代的顶端。唐初帝王家以老子为祖先,老子被王室推崇备至,以入神坛。  老子在历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其所著5000字《道德经》更是流传广泛。现代通行版本多源于魏晋时期著名玄学大家王弼所注版本。近年随着马王堆帛书和郭店楚简的出土,给我们展现了更古老的《道德经》版本。虽细微处略有不同,但主体内容大致相仿。谈及老子思想,王弼《老子指略》言道:”《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崇本息末就是要从本源解决问题,从根本杜绝危害的发生。做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其实崇本的思想也被孔子所推崇”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由此也可见,先秦诸子虽各有所见,但很多思想还是互通有无的。老子为了”崇本“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办法,比如”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或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再或“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等等。这种以退为进的处理方式确实从理论上可以杜绝“争”,“盗”,“心乱”,“争贤”,“轻死”等问题,但毕竟处理方式过于消极。不至天下无可救药的地步道家难得昌盛。南怀瑾先生谓道家为“药店”,正是因为道家这种崇本息末之极致的地步可以救世,可以在死地求生。东晋十六国五胡乱华之际,北方处于异族统治,民不聊生,但当时北方的世家大族没有以身殉国,而是自保以图强。外于异族周旋,内修自身,终于最后以盛唐再临华夏。抗日时期,面对强大的对手我党没有力争一城一地之得失,而是保全主力,以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终于重创其根本,取得最后的胜利。可以说在特殊的环境下,崇本息末,有所保有所舍,是可以起到起死回生,力挽狂澜的所用的。  限于篇幅和个人能力,只在这一点上管中窥豹。其书博大精深,若精读细读,一生未必可以致极。但仅略有所得,就可令人豁然开朗,有所顿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谈到国学,我们还有太多的道路要走。

近日,广州道教协会举办的“道教与星斗信仰学术研讨会”刚结束,有近百名海内外学者和道长参加此次研讨会。本人有幸参加了此次研讨会。本人感到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仅仅星斗文化一题已经引出了众多精彩的论文和发言。北斗七星、北极星的文化在道教中理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可引用的道教经典、学术文章也容易找,此外这方面论文还可在天文、地理、君臣关系等等方面发挥。要不你也尝试一下?一己浅见,仅供参考。

关于道教文化的论文选题

道家思想可以与现代社会结合,但作为学术研究的第一步,还是要认真研究古代文献老子五千言(有魏王弼注本,是最通行的本子;有河上公注本、严遵注本;当代陈鼓应有《老子今注今译》,如果再深一些,可以研究郭店楚简、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甲乙本)、庄子七万言(有郭庆藩注本、王先谦注本等),要读上几遍另外,陈鼓应主编的《道家文化研究》,作为一本专业刊物(年刊),也不错如果你认为单纯论述的话太老套了点,说明你有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很好但是,不能盲目出新对南怀瑾的东西要慎重此公有些时候学问做得很不谨慎

关于道教的论文

可以读《南怀瑾选集》中关于道教史和佛教史的文章,再消化吸收自己写作论文,效果更好。

《佛教与道教》—争论中共同成长佛教在汉朝传入中国以后,自附于鬼神方术,这就同道教发生了关系。当时许多帝王,比如楚王英和桓帝并祭二氏。道教除了一些服食、炼丹等方术以外,在理论方面根本不是佛教的对手。交手打了几个回合,就败下阵来。道教徒于是就施展出以后常常使用的手法:一方面拚命反对佛教;另一方面又偷偷摸摸地抄袭佛教的学说。道教在理论上虽然不是佛教的对手;但它是土生土长的,用它来对抗外来的佛教,最容易奏效。因此,它就常为统治者所利用。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佛教的传入与兴隆,道教也许传播不开。按照世界宗教史上的一般规律,宗教都是具有排他性的。在这里,原因并不像一般人所相信的那样是由于宗教信仰和学说的不同。如果这样说,那只是皮毛之论。关键是经济利益。打击别人,争取信徒,也就是争取布施,争取庙产。佛道斗争也不能例外。不知道字数是否合适;以上纯为末学本人观点,仅作参考,如有兴趣的师兄可以添加末学好友,共同探讨。末学处有若干佛卡(开光护身符\唐卡\佛像)免费结缘有情众生,如有需要,敬请浏览末学空间或百度搜索查看详情!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泷湶寺佛卡流通处】

  • 索引序列
  • 关于道教文化的论文
  • 关于道教文化的论文摘要
  • 关于道教文化的论文题目
  • 关于道教文化的论文选题
  • 关于道教的论文
  • 返回顶部